高校毕业生体力不足问题初探

高校毕业生体力不足问题初探

一、大学毕业生后劲不足问题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依雯[1](2021)在《乡村环境对高素质劳动力就业迁移的影响研究 ——以农科大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年劳动力短缺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正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发展现代农业被认为是有效的应对策略。想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使得农村地区成为人才聚集地。大学毕业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且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准劳动力,应该被视为青年农民的候选人。高素质人才聚集现象往往产生在宜居的环境下,就业迁入地的环境特征在毕业生的选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关迁入地和迁出地环境因素对人才吸引或挤压的影响正成为研究人才聚集效应的新方向。本文在实施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大学毕业生作为乡村高素质劳动力储备人才为切入点,深入探索了乡村自然及人居环境对毕业生乡村就业的影响。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农科大学毕业生乡村就业特征研究》调查问卷,于2018年5月针对全国大四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收集汇总后分析仅限于1078份有效样本,构建起后续研究数据库。利用空间分析及模型分离对毕业生乡村就业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索。主要研究发现有:(1)在毕业生的迁移流动模式上,倾向于流入第I、II气候区等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且分布区域比较集中。第III、IV气候区对人才的吸引能力较弱,毕业生出现了较大的流失。(2)在毕业生气候迁移的模型分析中,男性毕业生对气候等居住环境关注较大,迁移到气候较好区域就业可能性也较大;家庭社会资本对样本毕业生就业地点的选择影响较大,此类毕业生对于环境关注度不高,进行气候迁移的可能性较低大多选择回乡就业。拥有非少数民族、党员身份、农村户籍、农学专业特征的毕业生迁移到气候较差地区就业的倾向较大。(3)从乡村人居背景特征来看,毕业生倾向去往产业发达、生态宜居、文化环境较好乡村就业,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对人才吸引起到了正向吸引作用。找出环境因素与毕业生乡村就业间的关系,合理引导毕业生乡村就业,对促进乡村宜居环境建设进而实现人才均衡分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鼓励毕业生参与农业生产,改善目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等对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赵超[2](2020)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文中提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自创新创业教育受到重视以来,关于教育体系的探讨方兴未艾。而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最重要的群体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此,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并吸收企业创新发展的规律;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样也急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所以,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无论对于企业发展还是教育改革都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遵循“问题提出—质化研究—量化研究—对策建议”的逻辑思路。首先,阐述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实需求。其次,基于65份访谈资料,利用扎根理论系统研究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影响因素。再次,开发设计了研究量表,并通过对1622名在校大学生、243位大学教师和265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负责人的问卷调查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群体间差异化分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剖析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基于博弈理论,构建仿真模型模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协同演化的动态影响效应。最后,在上述所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工作总结如下:第一,系统研究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影响因素。包括五个方面:1)人才因素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要素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要素。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要素是指企业负责人到大学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或大学邀请企业负责人到校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要素是指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是否适合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或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需求。2)资本因素主要包括市场要素和资金要素。市场要素是指大学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了解市场需求的水平或企业创新发展中对市场的把握程度;资金要素是指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时所需的来自大学或企业的资金支持情况。3)技术与信息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要素与资源共享要素。科学技术要素是指大学可以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或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大学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指导;资源共享要素是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企业等社会资源的支持或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大学的实验室、科研团队、前沿技术等资源作为支持。4)知识因素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要素和实践技能要素。专业知识要素是指大学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企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或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大学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实践技能要素是指大学对学生的培养需要到企业实践学习或进行校内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或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基地等。5)政策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制度设计和机制完善。制度设计要素是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整体的制度设计;机制完善要素是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营造好的校企合作文化氛围,搭建校企合作对接机制。这部分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第二,深入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首先,探讨了各变量间关系结构,结果发现这五类因素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均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其次,分析了各因素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创业指导教师、市场、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制度设计、机制完善等6个要素均能帮助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直接作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资金、资源共享、实践技能等4个要素未能起到通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直接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作用。最后,考虑因素之间可能会相互影响,还验证了部分因素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在创业指导教师要素的调节作用下,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要素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产生影响;资金虽然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中介因素,但是其能对科学技术要素产生促进作用,帮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要素作用于科学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本部分研究从静态的视角分析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基于博弈理论揭示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协同演化机理。本部分通过演化博弈论建模的方式,动态分析了人才、资本、技术与信息、知识和政策等5类因素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这两个系统演化策略的作用机制和演化路径,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随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两者协同演化成功概率、知识共享创造的收益、独立演化新增成本、政府对选择协同演化策略的大学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补贴的增加,系统快速发展到协同演化的稳定策略;随着额外收益系数、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各自独立演化成功概率、政府对选择独立演化策略的高校和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补贴的增加,系统缓慢发展到协同演化稳定策略。本部分从动态的视角验证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就改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校企协同发展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和跟踪机制、企业负责人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等。该论文有图29幅,表94个,参考文献183篇。

檀传宝[3](2020)在《“好教师”应有的三种修炼》文中提出东晋史家袁宏在《后汉纪》里有句名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可见古人已知,找寻或者成为"好教师"并不容易。现代社会,从经验论述到理论阐释,人们关于"好教师"的标准已经层出不穷。这里,我们不妨化繁为简,以教育界常常讨论的两个话题说事——1.可以有"全科教师"吗?医院有所谓"全科医生",于是就有人主张,学校也应该有"全科教师"。而另外一些人,就拼命反对这一不讲专业、不讲分工的"坏主意"。

欧阳润[4](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许婷婷,樊信用,樊俊娥[5](2020)在《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鼓励他们返乡创业,不仅能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能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目前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仍存在着受传统观念束缚、创业政策和资金落实不到位、大学生创业能力欠缺等诸多问题,以至于推进起来困难重重。本文从高校、政府和学生三个角度,提出了几点推动大学生返乡创业进程的策略。

董学祯[6](2020)在《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文中认为面对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压力,大学生将传统的就业观抛弃,充分利用高等教育优势与国家政策,参与社会创业,为社会增添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个人或社会,都会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其中明确“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必要性,同时将“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来抓,深入农村创业逐渐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流行趋势。在享受种种政策利好的同时,大学生农村同样面临着众多阻碍因素。作为辽宁省属高校,大连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水平较高,毕业生就业创业意识浓厚,作者利用多年在本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及管理的实际经验及工作便利,对大学生农村创业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归纳影响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发展的阻碍因素,并开展细致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全文共由五部分构成。采取逐层递进方式开展论述研究。根据对当今大学生农村创业发展调查情况,首先阐明选题背景、讨论问题及研究意义,通过文献研究、典型案例分析与广泛的问卷调查深入思考高校大学生农村创业面临的问题,逐层深入分析,找出解决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以《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及《大连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公布就业与创业数据为例,研究归纳出大学生农村创业现状,即发展滞后但上升空间大、意愿浓厚但创业难度大,明确指出政府、学校为当今孕育农村创业主体的摇篮与主阵地。依据上述现状,本文以大连工业大学毕业生为素材,结合国家现行政策及大众普遍社会认可的农村创业领域,收集农村创业成功个案:留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带领创业的信萍服装制造厂,引导多农户集中土地资源开展合作创业的鹏昊专业种植合作,多种创业形式交叉综合型创业代表电商平台“老农店”,并开展细致分析,归纳总结出村职创业、农资集约型创业、个体经营创业三种大学生典型农村创业方式,逐一分析。通过对大连工大学生广泛问卷调查,逐项展开数据研究,结合自身管理经验及问卷结果总结得出大学生农村创业培训欠缺、专业知识技能薄弱、创业政策扶持不足、创业环境差等大学生农村创业发展阻碍因素,并归纳出大学生选择农村创业具有“意愿选择影响因素多”、“农村创业模式偏重于灵活”、“创业主体内部要素积累和外部扶持缺一不可”等趋势特点。为缓解引导大学毕业生有效开展农村返乡创业,本文针对调研总结得出的大学生农村创业阻碍因素及产生原因,从加大创业培训、提升产业认知、扩大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四方面强化外部条件保障,从经验积累、基金筹集、技术掌握、素质提升、意志保持五个角度强化创业主体内部要素,为大学生农村创业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笔者从细节入手,通过文献解读分析、人物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明晰了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发展的阻碍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大学生确立创业目标、规避农村创业陷阱及创业方式方法选择具有指导作用,对高校农村创业教育及政府农村创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王艺昊[7](2019)在《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党和国家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从关切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视角出发,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时代新人的培育目标,同时也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追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洪流中,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背景下,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为研究对象,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观念、创新创业理想、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成为社会和高等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的工作。本研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习近平“三因论”思想、系统论与整体观思想,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时代背景为依据,将文章分为五个部分探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的背景和意义,叙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的理论依据,通过梳理本研究国内外综述,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利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与高校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等两个不同的维度检视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现状;第三部分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综述,传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有经验,从五个视角系统地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观念、创新创业理想、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等方面;第四部分科学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的途径,从队伍建设、课堂讲授、实践活动和网络平台等方面进行探究;第五部分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阐释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评价的意义与原则,分析了评价的标准,提出了评价的指标,并探析了评价方法。本研究以期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闭环系统,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改进和加强,不断增强育人实效。论文旨在研究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从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现状出发,传承以往创新创业教育已有经验,找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其主要内容展开系统论述,并构建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的途径和评价体系,意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的知识借鉴和实践参考。

周哲宇[8](2019)在《高等农林院校学生毕业从事现代农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农业是充分利用并不断更新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所提供的生产资料、设施装备,以及现代化经营管理方法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从事现代农业是指从事现代农林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综合服务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等工作。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并且发展后劲不足,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较低是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浓厚的探索创新意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农业从业专业水平,是现代农业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然而农业固有的弱质性致使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学农不务农”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我国从事现代农业的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难以有效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这种供需失衡的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本研究从微观层面探索高等农林院校学生毕业从事现代农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源反哺理论,确定从涉农知识、涉农情感、涉农能力、就业引导、就业评价五个层面提出研究假设。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法,选取潜在变量及其观察变量,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案例高校样本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对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涉农知识、涉农情感、涉农能力、就业引导、就业评价均正向影响高等农林院校学生毕业从事现代农业的意愿。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促进高等农林院校学生毕业从事现代农业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实现高等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供需平衡、协同推进提供现实参考依据: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农业农村建设、提升优惠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高校应发挥纽带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完善就业创业指导;学生应发挥人才作用,转变传统就业思想,强化涉农知识能力。

商慧[9](2019)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公共服务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等建议,且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国家宏观调控层面,可见政府当局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是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学术界争相探讨研究的问题。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愈加明显,现已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布局形式,在此进程中,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严峻形势。一方面产业结构高级化导致新兴产业的出现带动了大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产业转型升级将导致传统产业面临现代服务业的冲击,压缩就业岗位,降低对大学生用工需求。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更有利于促进中国长期发展与稳定。本文则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文献,及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的相关理论,并界定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大学生就业的概念,随后总结了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效应。在实证分析方面,在理论探讨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够带动大学生就业”及“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等研究假设,并选取1998-2015年30个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一方面,选用普通面板回归对假说1进行判断,同时为排除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继续选用动态面板模型即系统GMM估计进行稳健性检验;另一方面,在模型中加入核心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交互项验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是否受控制变量的影响,并加入核心解释变量的二次项探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间的“倒U型”关系,由此对假说2进行验证。最后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总体来看,产业转型升级能够促进大学生就业,且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还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增长、投资总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水平和进出口总额等,这些因素也可视为产业转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机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明确产业发展次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维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发展;注重贸易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力素质的异质性需求。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10](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二、大学毕业生后劲不足问题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毕业生后劲不足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环境对高素质劳动力就业迁移的影响研究 ——以农科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人口迁移影响因素
        1.2.2 气候移民
        1.2.3 乡村劳动力迁移动态
        1.2.4 综合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
        2.1.2 新型职业农民
        2.1.3 人口迁移
        2.1.4 生态宜居
        2.1.5 环境移民
    2.2 理论依据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理论
        2.2.3 环境推拉理论
第三章 数据库构建与代表性诊断
    3.1 研究数据库构建
        3.1.1 问卷设计
        3.1.2 调查取样
    3.2 数据描述性分析
        3.2.1 个人特征
        3.2.2 家庭特征
        3.2.3 就业特征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高素质劳动力就业地选择的影响
    4.1 气候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4.2 气候分区下的人口迁移
    4.3 气候因素对高素质劳动力就业地选择的影响
        4.3.1 基本假设
        4.3.2 模型构建
        4.3.3 变量选取
        4.3.4 气候迁移下高素质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因素
    4.4 小结
第五章 乡村人居环境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影响
    5.1 乡村人居环境现状
    5.2 乡村人居环境对高素质劳动力就业迁移的影响
        5.2.1 基本假设
        5.2.2 变量选取
        5.2.3 高素质劳动力乡村就业的影响因素
    5.3 小结
第六章 基本结论、相关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乡村振兴视角的农科大学毕业生乡村就业特征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2)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文献综述
    2.2 国外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3.1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
    3.3 本章小结
4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介绍
    4.2 研究过程
    4.3 访谈结果
    4.4 模型构建
    4.5 研究假设
    4.6 本章小结
5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设计与分析
    5.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5.2 调研过程和样本概况
    5.3 正式量表的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1 描述性分析
    6.2 相关性分析
    6.3 中介效应分析
    6.4 研究假设检验与模型修正
    6.5 本章小结
7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协同演化研究
    7.1 模型假设及主要变量
    7.2 博弈模型的建立
    7.3 博弈模型分析
    7.4 数值仿真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8.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好教师”应有的三种修炼(论文提纲范文)

1.可以有“全科教师”吗?
2.如何看综合性大学出身的教师“后劲更大”?
3.“好教师”修养结构的三个维度

(4)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1.1.1 大思政的内涵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1.2.1 就业概念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2.1.1 劳动分工理论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3.3 职业锚理论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2.4.1 双元结构理论
        2.4.2 人力资本理论
        2.4.3 择业动机理论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3.1 样本结果分析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4.6.1 责任意识
        4.6.2 就业观念
        4.6.3 就业适应
        4.6.4 就业态度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5.1.1 总体目标
        5.1.2 工作原则
        5.1.3 育人模式
        5.1.4 实施内容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5.3.2 职业素养教育
        5.3.3 职业规划教育
        5.3.4 社会实践教育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回乡创业的现实动因分析
    (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与政府积极政策引导
    (二)城市生活成本加大与农村创业成本较低的吸引
二、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创业资金是限制农村创业的重要原因
    (二)返乡大学生对农村创业经验不足
    (三)返乡大学生的创业风险意识不足
    (四)政府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帮扶有限
三、推动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的策略建议
    (一)用思政教育鼓励大学生提高返乡创业意识
    (二)高校组建返乡创业指导团队提供跟进服务
    (三)政府要充分利用“双创”搭建大学生返乡创业服务体系
四、结语

(6)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选题意义
        1.3.2 研究内容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创业概念综述
        1.4.2 大学生创业发展研究综述
        1.4.3 大学生农村创业发展研究综述
        1.4.4 现有研究评述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连工业大学学生农村创业现状
    2.1 国内大学生农村创业现状
    2.2 大连工业大学学生创业现状
        2.2.1 大连工业大学创业教育现状
        2.2.2 大连工业大学学生农村创业情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连工业大学学生农村创业典型案例分析
    3.1 案例选择
    3.2 案例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3.3 典型案例简介
        3.3.1 信萍服装制造厂
        3.3.2 鹏昊专业种植合作社
        3.3.3 电商平台“老农店”
    3.4 案例汇总与典型方式分析
        3.4.1 村职创业
        3.4.2 农资整合型创业
        3.4.3 个体经营创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连工业大学学生农村创业问卷调查
    4.1 问卷调查方案设计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问卷设计
    4.2 问卷发放与回收
    4.3 问卷数据分析
        4.3.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4.3.2 被调查者创业意向统计分析
        4.3.3 被调查者偏好的农村创业模式统计分析
        4.3.4 被调查者农村创业的阻碍因素统计分析
    4.4 大连工业大学学生农村创业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原因
        4.4.1 教育资源有限,创业培训不足
        4.4.2 教育模式及内容单一,专业认知与市场认知欠缺
        4.4.3 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效果受限
        4.4.4 基础发展不足,创业环境较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连工业大学学生农村创业发展对策
    5.1 克服大学生农村创业外部环境障碍
        5.1.1 强化农业领域创业培训
        5.1.2 深化大学生对农业产业及市场的认知
        5.1.3 争取大学生农村创业政策扶持,强化教师指导
        5.1.4 降低农业产品生产风险,优化农村创业环境
    5.2 强化农村创业主体内部要素积累
        5.2.1 积累创业经验与市场经验
        5.2.2 筹集创业资金
        5.2.3 掌握创业技术
        5.2.4 提升素质能力
        5.2.5 坚定信心毅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完成课题
附录B 大连工业大学学生农村创业访谈提问大纲
附录C 调查问卷-大连工业大学大学生农村创业调查
致谢

(7)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创新创业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
        1.1.2 创新创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1.1.3 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新人的培育目标
        1.1.4 创新创业已成为青年学生的成长追求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
        1.3.1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1.3.2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的习近平“三因论”思想
        1.3.3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的系统论与整体观思想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研究
        1.4.2 关于大学生创业精神的研究
        1.4.3 关于大学生创业观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第2章 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现状检视
    2.1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现状分析
        2.1.1 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思想
        2.1.2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现状分析
        2.2.1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取得的宝贵经验
        2.2.2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薄弱的原因
        2.3.1 政策扶持的不足
        2.3.2 区域经济的壁垒
        2.3.3 传统思想的禁锢
        2.3.4 应试教育的制约
        2.3.5 评价体系的缺失
第3章 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内容构建
    3.1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
        3.1.1 政治意识
        3.1.2 机遇意识
        3.1.3 创新意识
        3.1.4 竞争意识
        3.1.5 忧患意识
        3.1.6 诚信意识
    3.2 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培育
        3.2.1 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
        3.2.2 创新创业实效观培育
        3.2.3 创新创业法制观培育
    3.3 大学生创新创业理想培育
        3.3.1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3.3.2 创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统一
        3.3.3 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3.4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
        3.4.1 吃苦耐劳的吃苦精神
        3.4.2 敢于冒险的勇闯精神
        3.4.3 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3.4.4 精诚合作的共赢精神
    3.5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育
        3.5.1 辩证思维
        3.5.2 团队思维
        3.5.3 战略思维
        3.5.4 系统思维
第4章 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途径选择
    4.1 以队伍建设为前提
        4.1.1 专职教师为引领
        4.1.2 兼职教师为辅助
        4.1.3 导师制度为核心
    4.2 以课堂讲授为基础
        4.2.1 开启启蒙课程
        4.2.2 融入思政课程
        4.2.3 贯穿专业课程
        4.2.4 打造精英课程
        4.2.5 搭建支持课程
    4.3 以实践体验为阵地
        4.3.1 创业竞赛活动
        4.3.2 校园文化活动
        4.3.3 社会实践活动
    4.4 以网络平台为载体
        4.4.1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阵地
        4.4.2 组织建立网上服务平台
        4.4.3 高效使用社交媒体软件
第5章 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评价探究
    5.1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评价的意义
        5.1.1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过程补充体制机制
        5.1.2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效果提供客观依据
        5.1.3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标准提供科学指导
        5.1.4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不足提供历史反思
    5.2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评价的特点和原则
        5.2.1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评价的特点
        5.2.2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评价的原则
    5.3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评价的标准和指标
        5.3.1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评价的标准
        5.3.2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评价的指标
    5.4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评价的方法
        5.4.1 综合测评法
        5.4.2 对比分析法
        5.4.3 过程分析法
        5.4.4 追踪反馈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8)高等农林院校学生毕业从事现代农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现代农业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1.3 从事现代农业意愿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人力资源反哺理论
第三章 高等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3.1 高等农林院校基本情况
    3.2 高等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3.2.1 毕业生规模
        3.2.2 毕业生就业率
        3.2.3 毕业生就业形式
        3.2.4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4.1.1 研究假设
        4.1.2 模型选择
        4.1.3 模型构建
        4.1.4 变量选取
    4.2 问卷设计与调查
        4.2.1 问卷设计
        4.2.2 问卷调查
    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1 样本描述统计
        4.3.2 信度分析
        4.3.3 效度分析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1.1 模型构建
        5.1.2 模型适配度指标
        5.1.3 模型适配度检验
    5.2 潜在变量的路径分析
        5.2.1 模型构建
        5.2.2 路径分析
        5.2.3 实证分析结果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6.2.2 高校发挥纽带作用
        6.2.3 学生发挥人才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介

(9)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
        1.2.2 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研究
        1.2.3 总体评价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
    2.1 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及产业转型升级
        2.1.2 就业及大学生就业
    2.2 产业转型升级及就业相关理论
        2.2.1 产业结构理论
        2.2.2 就业理论
    2.3 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效应分析
        2.3.1 产业优化升级对大学生的就业创造效应
        2.3.2 产业结构转型对大学生的就业损失效应
        2.3.3 产业价值链提升对大学生的就业替代效应
        2.3.4 主导产业转换对大学生的就业集聚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产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3.1 中国产业发展现状
        3.1.1 中国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主要特征
        3.1.2 产业结构变化
        3.1.3 主要行业生产总值变化
        3.1.4 三次产业贡献率变化
    3.2 大学生就业发展状况
        3.2.1 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变化
        3.2.2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3.2.3 近年来各行业中大学生就业情况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学生就业非线性关系的研究假设
    4.2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2.1 模型设定
        4.2.2 变量选取
        4.2.3 数据来源
    4.3 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3.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基本分析
        4.3.2 进一步分析:产业转型升级能否持续促进大学生就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明确产业发展次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5.2.2 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发展
        5.2.3 注重贸易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力素质的异质性需求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四、辅助软件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附录二 数据索引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大学毕业生后劲不足问题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环境对高素质劳动力就业迁移的影响研究 ——以农科大学生为例[D]. 王依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D]. 赵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好教师”应有的三种修炼[J]. 檀传宝.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12)
  • [4]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5]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许婷婷,樊信用,樊俊娥.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0(04)
  • [6]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D]. 董学祯.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7]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研究[D]. 王艺昊.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高等农林院校学生毕业从事现代农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D]. 周哲宇.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9]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 商慧. 山东财经大学, 2019(08)
  • [10]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高校毕业生体力不足问题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