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涅耳直边衍射的光量子理论

菲涅耳直边衍射的光量子理论

一、菲涅耳直边衍射的光量子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泉[1](1991)在《菲涅耳直边衍射的光量子理论》文中认为在波动光学中,菲涅耳衍射的理论精确计算是非常困难而又复杂的问题,一般只作近似的理论描述.本文把光的衍射现象看作是光子的衍射行为所致,其衍射光强分布规律认为是光子经衍射后出现在光屏上各点的几率分布规律.并首次根据量子力学的路径积分概念,对菲涅耳直边衍射给以定量描述,从而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深刻物理意义.

肖宇馨[2](2014)在《基于直边衍射效应作用下铬原子沉积纳米结构的三维分析》文中认为激光驻波场操纵中性原子汇聚技术是原子光刻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利用激光汇聚中性原子沉积技术得到稳定的光栅结构可以作为纳米级的长度基准。在实际的沉积过程中,基片的衍射效应直接导致了激光驻波场的重新分布,进而影响中性原子在激光驻波场中的纳米沉积结构,故此研究中性原子束在直边衍射机制下的沉积过程更具实际意义。本文以铬原子为研究对象,根据基片产生的衍射现象的特点确定了衍射类型为菲涅耳直边衍射,建立了理想基模高斯激光驻波场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入基片边缘的扰动因素,建立了直边衍射基模高斯激光驻波场模型,比较了理想驻波场和衍射驻波场的三维特性。结果表明,理想驻波场的驻波效果较好;由于直边衍射效应的影响,横向驻波场的阴影区有势阱渗入,透光区势阱的振荡现象显着,纵向驻波场呈现以激光波长一半为周期的驻波形式分布;衍射效应的存在使得铬原子的最佳捕获位置偏离了基片表面。基于半经典理论,推导出铬原子在直边衍射激光驻波场中的运动轨迹方程,选用设定适当步长的四阶龙格-库塔算法,分别对基片、反射镜、激光束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原子束的横向发散、激光束腰半径等因素下铬原子的三维运动轨迹和三维沉积条纹结构进行仿真发现,基片边缘的衍射效应会影响最终的汇聚效果,实验中应适当的调整实验参数,采用束腰半径为62.5um高度准直的基模高斯激光束,衍射边缘应尽量的靠近位于激光束腰位置的反射镜,并调节基片至激光中轴线以下10位置处,以期获得质量较好的纳米光栅结构。直边衍射效应下铬原子沉积纳米结构的三维仿真结果更接近实际,且直观的反应了铬原子的三维全貌信息,这将为原子光刻实验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数据信息。

王明泉[3](1992)在《菲涅耳单缝衍射的光量子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菲涅耳衍射的光量子路径积分理论,对菲涅耳单缝衍射问题给出了定量的描述,并通过数值计算绘制出了在不同缝宽情况下的衍射花样,得到了与实践规律相符的结果.

王明泉[4](1993)在《薄透镜成象的光量子理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把笔者建立的衍射问题的光量子理论推广应用于薄透镜成象问题之中,利用傍轴近似条件,求出薄透镜透射场中光子几率幅的分布规律,自然地得到薄透镜的焦点位置及成象公式.其结果与几何光学的有关结论一致.

许静[5](2007)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99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是一个全方位整体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物理课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科学教育和物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使高中毕业生具有更高的科学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技术化社会的需要,在物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现行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是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基于学生通过高中物理学习对现行大学物理学习的适应性如何的疑问而进行的,即高中物理新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准备是否充分?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变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物理教育研究者的意见存在分歧,至今为止,没有清楚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对现行高中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本研究可使我们真正了解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可以真正了解通过新课程学习的学生,在现行大学物理课程学习中的适应性如何?理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有序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可为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涉及到以下三项研究:1.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我们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对于高中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认为现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之下、统一编审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了多样化,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对于每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各版本的教材是遵循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体现了相同的课程理念,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知识呈现的方式,语言文字的叙述,版面的设计等方面,即教材的深层结构没有什么差别,这也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所以在此我们选择“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对于高中物理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3个系列)的内容分析,我们主要从知识分析和方法论分析着手。知识分析主要分析教材体系和逻辑结构、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其知识应用,方法论分析即教材中所体现的研究物理学所应用的各种基本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理想化方法等,通过分析,可以明确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现出教材如何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世界观的培养。2.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大学物理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我们以大学物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对于大学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通过调研就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调查取样是在全国各省市选取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农林、医学院校进行调查,调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向各高校发出信件询问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向100所高校发出信件),二是通过电话与高校的物理学院取得联系,三是通过上网,进入各高校的物理学院进行查询(教学计划),或者是通过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介绍也获取了有价值的信息,最后我们收集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共105所高校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我们经过统计得到使用数量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共约53本教材)。3.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在对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高中物理模块课程与大学不同专业物理课程的对应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高中物理模块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同时,考虑到模块课程的选取问题,我们还要分析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1.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系列同文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文科大学物理的需要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对力、热、电、光、原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定性讲述,教材内容大部分介绍了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如基本粒子、现代宇宙学、熵、混沌、分形、对称性原理等,还探讨了物理学与社会、科技发展有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航天技术、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与能源科学、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环境科学、医学中的物理学、信息技术、激光的应用、微观世界的近代技术应用等。高中物理必修模块讲述了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初步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磁学、热学等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选修1-2讲述了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对于机械振动、机械波、波动光学的基本知识没有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了高中物理共同必修和选修1系列后,能够掌握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以及波动光学的知识,虽然在选修1系列中没有涉及到,如果在大学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那么根据学生高中阶段的物理基础知识,结合文科大学物理自身的特点来讲,学生同样可以较容易地接受。2.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一般工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工科大学物理的需要工科大学物理涉及到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与光学、近代物理的内容,是在高中物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其重点放在讲清物理本质上,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通过计算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物理图像。没有繁琐的公式推导和数学运算,数学仅限于微积分和矢量分析。就教材中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而言,光学部分只讲解了波动光学的内容,而没有涉及到几何光学部分,对于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上应用的内容介绍较少。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没有涉及到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动量的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此外,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突出了物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应用和操作等方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农林院校和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基本相同,就具体的知识内容而言,力、热、电、原子四部分基本相同,只是在光学部分内容稍微有些差异,农林院校没有讲述几何光学的内容,讲述了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而医学院校则与之相反,在原子物理部分,医学院校则重点讲述了X射线的知识。如果将农林、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与工科院校相比较,其区别在于流体力学的知识和光学部分,对农林、医学院校来讲,这部分知识都是作为专门的一章来介绍的,涉及到流体力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光学部分工科院校物理课程只讲述了波动光学的知识,而医学院校则讲述了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农林院校讲述了波动光学和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在知识的讲述上,农林、医学院校的讲述方式是简单介绍物理学基本原理,然后就介绍物理理论知识在生物科学、农林科技以及日常科技中的应用、物理学在现代医学方面的应用,较少涉及到公式的推导、数学计算等。由此看来,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相比,两者在取向上是一致的,都侧重于物理学知识在生产、技术中的应用,它所提供的知识准备也是足够的。4.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系列同理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理科大学物理同样涉及到力、热、电、光、原五部分的内容,但是,同工科院校相比每一部分的内容讲得都比较深入,注重物理学的理论、思想、方法、数学方法的运用、计算量较多。此外,对于某些重点工科院校及相应的专业,其对物理知识的要求较高,对于今后想报考这些学校的高中学生来讲,选择高中物理选修3系列进行学习同样是适合的。5.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通过高中物理共同必修1、共同必修2、选修3-1、选修3-2的学习,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中力学、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中的物理学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为大学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修3-1、选修3-2可作为选修3系列中的必选内容。就选修2系列来讲,对于那些今后从事实际应用和工程技术的学生而言,选修2-1是电磁学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选修2-2是力学和热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这一模块涉及到刚体、热机、制冷机等应用性知识,对于将来从事工程技术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选修2-3是波动光学、几何光学和原子物理的基础知识,对于从事农林、医学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就选修1系列而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文科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

黄高坤[6](2019)在《二维栅格泰伯效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微光学的研究尺度在微米以及亚微米级,也称为微小光学。根据光传播方式的不同,微光学器件可以分为衍射微光学器件和折射微光学器件。二元光学器件属于衍射微结构,微透镜阵列是折射微结构。随着微小光学以及微小光学器件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进步,微小光学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微小光学器件已经在光通信、光学计算、光学互连、光束整形以及成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光栅是重要的光学器件,如果衍射结构具有空间周期性就可以称之为衍射光栅。划线光栅和全息光栅对物理学,天文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光纤光栅和阵列波导光栅推动了光纤通信的发展;脉冲压缩光栅是激光核聚变装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Darnman光栅作为分束器在光电照明技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经出现了各种新型光栅,它们在激光、光通信、光互连、光信息处理和光精度测量领域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由纵横交错的栅线形成的方格阵列构成的二维透射栅格,分析二维栅格产生的泰伯效应以及莫尔条纹的理论和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本文先利用量子力学中自由粒子的波函数对光的矩孔夫琅禾费衍射进行推导,得到的结论和利用波动光学中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所得结果相同。使用相同的方法,把自由粒子的波函数用于分析二维栅格衍射的泰伯效应。结果表明泰伯距离处的光子与入射光子是由同一个概率波描述的,这就解释了泰伯像产生的原因。利用泰伯效应的结论-泰伯距离公式测量二维栅格的周期,周期的测量值与计算值是一致的。(2)具有周期性的两块光栅以一定角度叠合时就能产生莫尔条纹,在光栅表面能观察到叠栅条纹。本文主要研究二维栅格泰伯效应产生的莫尔条纹。平行光通过第一块二维栅格在栅格后会产生一系列泰伯像,在某处泰伯像后放置一块具有周期性的微图形阵列栅格,泰伯图像与微图案的叠加产生莫尔条纹。从所得的莫尔条纹图案可以测量出莫尔条纹的节距,节距的测量值与计算值总体符合。

朱亚楠[7](2009)在《冷原子、冷分子光学导引与囚禁新方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1975年Hansch等人提出了激光冷却中性原子的物理思想以来,激光冷却、囚禁与操控中性原子的理论和实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而开创了原子分子光学这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介绍了冷原子、冷分子激光导引和囚禁的基本原理以及最新发展,接着介绍了阵列光阱的发展历史,并着重介绍包括扫描式激光光阱列阵、采用衍射元件实现的光阱列阵、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以及光纤束产生阵列等几种实验方法。我们提出了一种采用单缝衍射实现中性冷原子或冷分子光波导引的方案。我们首先根据瑞利-索莫菲及菲涅耳标量衍射理论计算了单缝衍射屏后轴向以及对应极大值处的横向光强分布。为了改善红失谐高斯光导引,我们提出了使用二元位相板和单缝结合的光学系统新方案。我们计算得到随着调制位相的变化,光导管中心的轴向位置、最大光强、光学势和导引宽度等都发生了变化。我们计算了当调制位相为π时,衍射后横向的光场分布,并对导引I2分子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我们讨论了该方案在冷原子或冷分子导引的方面以及研制全光型集成原子分子光学器件等方面的潜在应用。我们研究了一种采用反射式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实现光阱列阵的方法,并研究了计算全息产生光阱的方案,对空间光调制器的基本知识做了简单介绍。实验中我们采用德国holoeye公司生产的LC-R 2500型反射式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实现了对光束整形,得到了诸如圆形点阵列、十字图形的等光场分布图。

黄晓[8](2010)在《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 ——基于HPS的视角》文中指出科学本质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涵之一,如何提升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伴随着科学本质的提出与研究,HPS得以提出与引以关注,并彰显于提升科学本质研究过程中。但是,尽管科学本质与HPS的提出有将近百年的历史,国内(大陆)学界对其关注与研究较少,表现为对如何提升学生科学本质系统研究的缺失,表现为对如何基于HPS视角提升科学本质理解研究的漠然。因此,本论文将研究聚焦于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本质理解之问题,通过追溯国际关于科学本质研究的脉络与方法,梳理了以HPS视角提升学生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路径与方法论基础。厘清了科学哲学与科学本质、科学史与科学本质、科学社会学与科学本质及HPS、STS、SSI与科学本质的关系,考察了各国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纲要、指引)与科学教材中呈现的科学本质与HPS,为本研究开展的可能性提供证据。继而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本质目标的表述、科学教学内容的HPS架构、科学本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科学教师利用其科学本质理解与科学本质学科教学知识实现科学本质概念的教学转换。本论文共分六章展开研究: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基于HPS的视角”这一课题的背景、意义与论文框架。第二章追溯了国际科学本质研究的历史,梳理了科学本质研究的四大方面,即科学本质内涵的界定与研究;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学策略之研究;HPS促进学生科学本质理解之研究;学生科学本质理解之评价与实证研究。阐释了HPS促进学生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状况,为当前国内(大陆)的相关研究提供启示与借鉴,从而明晰本研究的路径。第三章从科学史的典型主题与科学本质的特定要义两个层面阐述了科学史有助于科学本质理解。以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映射了科学本质内涵的演变与发展,概括了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及科学本质教学寓意。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探析了科学本质的内涵(特别是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指出了科学大战的根源在于科学观的差异。基于科学史的发展进路及应用于科学教育改革之反思,在梳理HPS与STS教育、SSI的关系中明晰科学本质理解的多维视角。第四章通过分析各国科学教育文件中的HPS与科学本质,借以第三届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调查分析结果与各学者对科学教材的HPS分析,阐述各国科学教材中的HPS与科学本质,为基于HPS视角的科学本质教学开展提供可能性支持。第五章主要涉及科学本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基于对科学史与科学本质不同学段之需求分析,指出当前科学本质教学目标预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案例明确科学本质教学目标的显性表述与HPS分析。对于科学本质教学内容,提出从两方面进行HPS架构,可以是针对科学本质的特定要义(科学的相对性、科学定律与科学理论的区分),寻找教材中与其对应的主题内容提出架构;也可以是选择教材中某一主题(例如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提出该主题的HPS架构,呈现科学本质要义。第六章主要涉及科学本质教学过程,分别从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两个层面阐述。结合具体实例,从理论基础、目标、实现条件、操作程序等提出了科学本质教学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与基于实验辐射发展的教学模式。继而,提出了融入HPS开展科学本质教学的教学方法,包括历史个案研究方法(以单摆为例)、“历史-探究”方法(以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与光的折射为例)、类比方法(以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为例)。因而,第五章与第六章的论述构成了整个科学本质教学。有效科学本质教学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概念的转化。科学教师的科学本质观与科学本质学科教学知识是完成这一转化的必要条件。因而,第七章基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几种典型观点,建构了科学本质学科教学知识,指出科学教师的科学本质观是关键部分之一,也是当前科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缺失。继而基于HPS的方法,以“科学思想史”的教学与科学本质的明示进行了实践论证,一方面视为教师获取科学本质概念转化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作为基于HPS视角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的力证。结语基于对论文研究结果的总结,提出了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也是对本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二、菲涅耳直边衍射的光量子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菲涅耳直边衍射的光量子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直边衍射效应作用下铬原子沉积纳米结构的三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激光汇聚原子发展背景和现状
    §1.3 原子直边衍射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衍射激光驻波场的基本理论
    §2.1 激光的基本原理
        §2.1.1 激光的特性
        §2.1.2 激光模式
    §2.2 高斯光束
        §2.2.1 基模高斯光束
        §2.2.2 基模高斯光束的特性
    §2.3 激光的衍射
        §2.3.1 衍射的近似计算
        §2.3.2 菲涅耳直边衍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铬原子与激光场的相互作用
    §3.1 二能级原子
        §3.1.1 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
        §3.1.2 铬原子的跃迁
    §3.2 铬原子与激光场的相互作用
        §3.2.1 铬原子的激光冷却
        §3.2.2 铬原子的激光汇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直边衍射激光驻波场特性研究
    §4.1 理想基模高斯激光驻波场的形成
    §4.2 直边衍射效应下基模高斯激光驻波场的形成
    §4.3 直边衍射激光驻波场特性分析
        §4.3.1 不同衍射边位置的激光驻波场分布
        §4.3.2 不同反射镜位置的激光驻波场分布
        §4.3.3 不同基片位置的激光驻波场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直边衍射驻波场中铬原子的三维沉积特性分析
    §5.1 铬原子运动轨迹的计算模型
    §5.2 四阶龙格-库塔算法
    §5.3 铬原子的三维沉积特性分析
        §5.3.1 衍射边位置对铬原子沉积特性的影响
        §5.3.2 反射镜位置对铬原子沉积特性的影响
        §5.3.3 基片位置对铬原子沉积特性的影响
        §5.3.4 铬原子的横向发散对沉积特性的影响
        §5.3.5 激光束腰尺寸对铬原子沉积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之处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物理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2.1 中学物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2.2 大学物理课程研究概述
3 知识结构问题的探讨
    3.1 知识结构理论
    3.2 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内涵
    3.3 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3.4 物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5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5.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内容分析
    5.2 高中物理选修1-1内容分析
    5.3 高中物理选修1-2内容分析
    5.4 高中物理选修2-1内容分析
    5.5 高中物理选修2-2内容分析
    5.6 高中物理选修2-3内容分析
    5.7 高中物理选修3-1内容分析
    5.8 高中物理选修3-2内容分析
    5.9 高中物理选修3-3内容分析
    5.10 高中物理选修3-4内容分析
    5.11 高中物理选修3-5内容分析
6 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6.1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与统计结果
    6.2 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3 工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4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5 医学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6 理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7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7.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与文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2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工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3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4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与理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5 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分析
8 研究结果及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物理课程知识点统计表
    附录二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信函
    附录三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统计表
    附录四 大学物理教材知识内容统计表
致谢

(6)二维栅格泰伯效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小光学的发展
    1.2 衍射微光学
    1.3 折射微光学
        1.3.1 光刻
        1.3.2 光刻热熔
        1.3.3 方形孔径变折射率微透镜阵列
    1.4 衍射光栅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二维栅格泰伯效应
    2.1 光栅泰伯效应
    2.2 正弦光栅的泰伯效应
    2.3 二维栅格泰伯效应
        2.3.1 二维栅格泰伯效应的傅里叶解释
        2.3.2 光子波函数解释矩孔夫琅禾费衍射
        2.3.3 光子波函数解释二维栅格的泰伯效应
        2.3.4 泰伯效应测量二维栅格周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维栅格莫尔条纹
    3.1 光栅莫尔条纹
        3.1.1 光栅莫尔条纹理论解释
    3.2 二维莫尔条纹
        3.2.1 二维栅格泰伯效应的叠栅条纹节距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
    4.1 本文结论
    4.2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工作情况

(7)冷原子、冷分子光学导引与囚禁新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冷原子、冷分子激光导引与囚禁的研究及其最新进展
    1.1 引言
    1.2 中性冷原子、冷分子的激光导引技术
        1.2.1 中性原子的红失谐激光导引
        1.2.2 中性原子的蓝失谐激光导引
        1.2.3 空心金属波导的原子导引
    1.3 中性冷原子、冷分子的激光囚禁技术
        1.3.1 红失谐高斯光束的原子分子囚禁
        1.3.2 蓝失谐高斯光束的原子分子囚禁
        1.3.3 可控双阱或多阱的光学囚禁和光学晶格阱
    1.4 阵列光阱的研究进展
        1.4.1 光操控技术的起源
        1.4.2 激光光阱的优势
        1.4.3 激光光阱操控微粒的原理
        1.4.4 光阱列阵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采用单缝衍射实现冷原子或冷分子激光导引的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采用单缝衍射构成光导管的原理性方案
    2.3 理论计算与分析
        2.3.1 单缝衍射光场在轴向上及横向上的光强分布
        2.3.2 采用二元位相板改善光波导管的基本原理
        2.3.3 不同位相情况下的z轴的光强分布结果
        2.3.4 光导管位置与位相φ的关系
        2.3.5 光导管中心强度与位相φ的关系
        2.3.6 正位相调制时的横向光强分布
        2.3.7 光导管纵向宽度及横向宽度与位相φ的关系
    2.4 导引I_2分子的可行性分析
        2.4.1 加~π位相板后单缝衍射在xoz平面上的光强分布
        2.4.2 囚禁I_2分子的光学势计算
    2.5 其它应用与讨论
        2.5.1 冷原子、冷分子1D或2D光学导引列阵的实现
        2.5.2 全光型集成原子分子光学元器件的研制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采用空间光调制器与计算全息技术构造光阱的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全息术构造光阱的基本原理
        3.2.1 傅立叶光学
        3.2.2 位相全息图
        3.2.3 全息图的算法-加法适应算法
    3.3 空间光调制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3.3.1 空间光调制器的基本知识
        3.3.2 空间光调制器的基本原理
        3.3.3 Holoeye LC-R 2500空间光调制器
    3.4 初步的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工作总结:
    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4.3 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4.3.1 单缝实现光导引方案的展望
        4.3.2 空间光调制器实现光阱列阵方案的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拟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 ——基于HPS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问题的缘起
        1.1.1 科学本质显性时代的到来
        1.1.2 我国学生的科学技术观之比较与反思
        1.1.3 HPS价值在国际科学本质教学研究中的彰显
    1.2 研究的问题、意义与创新
        1.2.1 研究的问题
        1.2.2 研究的意义
        1.2.3 研究的创新
    1.3 研究设计与论文架构
    1.4 概念界定与假设
第2章 HPS促进学生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路径与反思
    2.1 科学本质内涵的界定与研究
    2.2 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学策略之研究
    2.3 以HPS促进学生科学本质理解之研究
        2.3.1 从科学史走向HPS
        2.3.2 融入科学史对科学本质理解的价值体现
        2.3.3 融入科学史于科学教学以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过程
        2.3.4 融入科学史以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学方法或模式
        2.3.5 其人与其思想——HPS融入科学教学的代表人物
        2.3.6 HPS研究组织的形成及运行
    2.4 科学本质理解之评价研究
    2.5 我国(大陆)科学本质研究
        2.5.1 我国(大陆)科学本质研究现状
        2.5.2 启示与借鉴
第3章 理解科学本质的多维视角
    3.1 科学史与科学本质理解
        3.1.1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及科学本质探析
        3.1.2 光的本性之争及科学本质寓意
        3.1.3 科学的主观性
        3.1.4 科学定律与科学理论的区别
    3.2 科学哲学与科学本质理解
        3.2.1 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
        3.2.2 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科学合理性、科学发现模式)及科学本质教学寓意
    3.3 科学社会学与科学本质
        3.3.1 科学社会学与科学史、科学哲学的关系
        3.3.2 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认识科学的社会本质
    3.4 科学本质的多维理解——兼谈HPS、STS与SSI的关系
        3.4.1 HPS与科学本质理解
        3.4.2 科学本质的多维理解——HPS、STS教育与SSI的关系认识
第4章 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4.1 科学教育标准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4.1.1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与2061计划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4.1.2 英国国家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4.1.3 澳大利CSFII与维多利亚科学核心学习标准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4.1.4 台湾九年一贯"自然与生活科技"课程纲要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4.1.5 香港科学教育领域中的科学本质与HPS分析
        4.1.6 大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本质与HPS分析
    4.2 科学教材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4.2.1 从第三届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TIMSS)看教材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4.2.2 国外学者们对科学教材中的科学本质与科学史的分析
        4.2.3 我国(大陆)科学教材中的科学本质与HPS分析
第5章 科学本质教学内容
    5.1 科学本质教学目标的表述
        5.1.1 科学本质与科学史的不同需求
        5.1.2 当前科学本质教学目标预设中存在的问题
        5.1.3 科学本质教学目标表述——案例剖析
    5.2 科学本质教学中的HPS架构
        5.2.1 不同科学本质要义的HPS架构
        5.2.2 基于主题内容的HPS架构——以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为例
第6章 科学本质教学过程
    6.1 科学本质教学模式
        6.1.1 "历史-探究"教学模式
        6.1.2 基于科学史实验发展的教学模式
    6.2 基于HPS的科学教学方法
        6.2.1 历史个案研究
        6.2.2 历史-探究方法
        6.2.3 以类比方法进行科学本质教学
        6.2.4 科学写作
第7章 科学本质教学知识及其发展
    7.1 科学本质学科教学知识(PCK for NOS)
        7.1.1 学科教学知识
        7.1.2 科学本质学科教学知识
    7.2 科学教师的NOS及其提升之实证研究
        7.2.1 研究过程与方法
        7.2.2 数据与资料分析
        7.2.3 探讨与结论
第8章 结论与反思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 学生需要发展的科学本质的内涵与科学本质理解
        8.1.2 以HPS视角开展科学本质教学的可能性
        8.1.3 以HPS融入开展科学本质教学
        8.1.4 实现有效科学本质教学的必然因素——科学本质教学知识及教师的NOS理解与发展
    8.2 反思与展望
附录
    附录1:ROSE项目中关于学生科学技术观的调查(中英文调查问卷)
    附录2:2061计划中的科学本质相关图(科学探索中的证据与推理,科学调查)
    附录3:科学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前后测问卷
    附录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课题及教学、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菲涅耳直边衍射的光量子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菲涅耳直边衍射的光量子理论[J]. 王明泉. 黄淮学刊(自然科学版), 1991(S2)
  • [2]基于直边衍射效应作用下铬原子沉积纳米结构的三维分析[D]. 肖宇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4(01)
  • [3]菲涅耳单缝衍射的光量子理论[J]. 王明泉. 黄淮学刊(自然科学版), 1992(S1)
  • [4]薄透镜成象的光量子理论[J]. 王明泉. 黄淮学刊(自然科学版), 1993(S1)
  • [5]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D]. 许静. 西南大学, 2007(05)
  • [6]二维栅格泰伯效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黄高坤. 西南大学, 2019(12)
  • [7]冷原子、冷分子光学导引与囚禁新方案的研究[D]. 朱亚楠.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8]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 ——基于HPS的视角[D]. 黄晓.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菲涅耳直边衍射的光量子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