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湖区中生代地层发育与板块构造意义

藏北湖区中生代地层发育与板块构造意义

一、藏北湖区中生代地层发育及其板块构造含义(论文文献综述)

童金南,楚道亮,缪雪,舒文超,郭文伟,吴玉样,苏岳,吴奎,纪开宣,俞映月[1](2021)在《中国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三叠系海、陆相同时发育,沉积类型齐全,分布广泛,但其分布和发育很不均衡,总体呈现为"南海北陆、东简西杂、下全上缺"的格局。中国南方(包括青藏高原)海相三叠系的基本生物-年代地层框架中,下三叠统直到上三叠统卡尼阶具有区域对比意义,部分标志甚至具有全球对比意义。中国陆相生物-年代地层框架可作为区域陆相地层对比的参照系。在童金南等(2019)对中国三叠纪年代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化学地层等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三叠纪各区域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进行系统的补充和完善。中国三叠纪地层分区显着受控于区域构造古地理格局和沉积古地理分异,前者可作为地层区的划分标志,后者着重作为地层分区界线的参考。据此,本文将中国的三叠系划分为10个地层区和若干地层分区,以各地层分区代表性岩石地层序列为基础,借助各地层区综合生物-年代等地层对比标志,结合区域岩相和沉积相演变趋势的关系,建立各地区岩石地层对比关系。本文的地层-岩相-沉积相对比表,不仅完好地表达了印支运动在中国南、北地块间的演变历程,而且也示踪了青藏高原各构造活动带及其间夹的一系列小地块在三叠纪时期的构造活动状态。最后,论文就三叠纪岩石地层对比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岩石地层也应重视其生物-年代属性。

张予杰,张以春,王冬兵,苟正彬[2](2021)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前寒武系及古生界岩石地层组成和时代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对青藏高原中南部北羌塘、南羌塘、冈底斯、仲巴、喜马拉雅和昌都6个地区前寒武系及古生界岩石地层的组成和时代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117个群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组合和时代特征,梳理地层划分对比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通过调查认为,前人划定的前寒武纪基底大多不再具有典型的变质或结晶基底特征,北羌塘可能具有相对稳定的基底,下古生界包括部分奥陶系和志留系,上古生界不整合在下古生界之上,发育早泥盆世晚期地层及中—上泥盆统、上石炭统和二叠系。南羌塘地区基底性质不明,下古生界以"残块"形式出露在玛依岗日一带,上古生界在南羌塘地区西部和东部一带表现样式不同,在西部日土一带具稳定沉积特点,东部双湖一带为"基质+块体"的俯冲增生杂岩。冈底斯地区,拉萨地块(中部)和聂荣微地体具前寒武纪基底,新元古代末—寒武纪发育一套"双峰式"火山岩,奥陶系可能不整合在前奥陶系之上,奥陶纪—二叠纪均为海相(或海陆过渡相)沉积。仲巴微地体自下而上可由上震旦系—寒武系片岩构造层、奥陶系—泥盆系变质碳酸盐岩构造层、石炭系—二叠系构造层组成。喜马拉雅地区具有较稳定的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中奥陶世—晚二叠世均沉积一套海相地层。昌都地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系基底,下古生界仅零星出露下奥陶统和志留系,上古生界除乐平统与瓜德鲁普统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外,其余均为较连续的海相沉积地层。

王保弟,王立全,周道卿,王冬兵,于云鹏,闫国川,吴喆[3](2021)在《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结合带: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的界线》文中研究指明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的界线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青藏高原及三江造山带构造格局、特提斯演化等方面的深刻认识。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与研究成果,在梳理有关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界线不同观点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龙木错-双湖结合带与昌宁-孟连结合带不同时期蛇绿混杂岩的地质特征、发育时限及其构造环境,二者洋盆经历了相似的洋盆扩张、俯冲消减及弧-弧(陆)碰撞造山过程,发生深俯冲及折返的时间也基本相当,一致表明二者在构造属性上具有亲缘性,认为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特提斯洋共同构成了原-古特提斯大洋最终消亡后的残迹。南、北羌塘地块基底具有不同的航磁异常,指示龙木错-双湖特提斯洋两侧陆块演化过程不同。以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特提斯洋为界,南北分别为冈瓦纳大陆北缘中生代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和泛华夏大陆南缘晚古生代羌塘-三江造山系,两大造山系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结合生物区系、地球物理等其他区域资料,认为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结合带是青藏高原上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的界线。

常国民[4](2021)在《塔西南盆地康苏河剖面晚白垩世沉积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曾先进[5](2021)在《西藏阿索地区晚白垩世红层时代及其构造意义》文中认为青藏高原形成早期历史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相关研究表明,晚白垩世拉萨板块内就已经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壳缩短、地壳增厚和区域隆升,但是其相关作用发生时间、作用区域和构造机制等问题存在争议。本文选取了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带上的阿索地区为研究区域,对区内的晚白垩世地层马莫勒组和山嘎勒处竟柱山组的形成时代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此外还对中仓地区的竟柱山组地层进行了碎屑锆石测年,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对比,讨论拉萨板块晚白垩世构造演化。阿索地区山嘎勒处的竟柱山组地层具有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在该地层下部发现了海生生物水螅和固着蛤的化石,说明地层沉积于海陆过渡环境。对竟柱山组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获得了89±5Ma的最小年龄,在地层南部的闪长岩岩脉侵入体中测得锆石U-Pb年龄为88Ma,综合限定该地层的沉积时代在90 Ma前后。马莫勒组为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在地层底部获得的碎屑锆石最小年龄为110±3Ma,地层北部的闪长玢岩侵入体的年龄为92±3Ma,结合地层接触关系和前人发表的数据,综合限定其沉积时代在99~92Ma。中仓地区竟柱山组样品中获得的碎屑锆石最小年龄为113±4Ma。碎屑锆石的年龄组成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竟柱山组物源具有汇聚环境下的岛弧特征,而马莫勒组显示出相对复杂的物源区构造环境,二者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都具有明显的羌塘地区的物源特征。结合区域晚白垩世地层的时代、物源特征、区域构造和热年代学研究,笔者认为竟柱山组和马莫勒组是拉萨-羌南碰撞造山作用在地表的沉积响应,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带在拉萨-羌南碰撞过程中的活动导致了阿索地区的隆升。

石秋圆,纪占胜,武桂春,孙倩,何继富,郭安臣,侯召硕,李东泽[6](2021)在《西藏措勤断块中—上三叠统嘎热扎地组的建立》文中提出在西藏措勤断块新建了中三叠统—上三叠统卡尼阶岩石地层单位——嘎热扎地组。在建组剖面上,嘎热扎地组厚约485 m,下部岩性以碎屑岩为主上部岩性为碎屑岩夹灰岩。嘎热扎地组与下伏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木纠错组、上覆上三叠统诺利阶麦龙岗组均为整合接触关系。该组尚未发现指示地层时代的化石,但前人在其下伏的木纠错组中发现了早三叠世牙形石本次在其上覆的麦龙岗组发现7属8种珊瑚化石:Distichophyllia norica(Frech),Retiophyllia?sp.,Cablonzeria?sp.Elysastraea juliana Turnsek,Volzeiasublaevis (Munster),Distuhophyllia sp.,Guembelastraea?sp.和Benedcastraea baiyuensis Deng&Zhang。根据该组地层整合于两者之间,将其时代暂时限定为中—晚三叠世卡尼期。根据珊瑚化石、地层岩性特征及上下地层关系将研究剖面的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嘎热扎地组的建立填补了措勤断块局限台地相三叠系序列中三叠统—上三叠统卡尼阶岩石地层单位名称的空白。嘎热扎地组建立以后,措勤断块局限台地相三叠系的岩石地层单位序列可以划分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木纠错组,中三叠统—上三叠统卡尼阶嘎热扎地组,上三叠统诺利阶麦龙岗组,上三叠统瑞替阶—下侏罗统确哈拉组。这一序列的建立对于在措勤断块进一步识别出碳酸盐岩局限台地相三叠系,修订相关地区的地层认识具有指导作用。

刘飞,杨经绥,连东洋,李观龙[7](2020)在《青藏高原新特提斯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YZSZ)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Z)蛇绿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壳和岩石圈地幔残余,是我国铬铁矿和蛇绿岩型金刚石的重要原产地,目前这两条蛇绿岩带的成因和相互关系还存在着争论。本文总结了YZSZ、BNSZ、狮泉河-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SNMZ)和松多缝合带蛇绿岩的时空分布、组成和构造背景,归纳了拉萨地块晚古生以来的岩浆岩分布,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 Panjal地幔柱活动可能促使怒江洋和雅江西洋在早二叠世空谷期(283~272Ma)打开;(2)雅江东洋由于松多洋的南向俯冲在晚三叠世打开,与雅江西洋以萨嘎-措勤为界,并形成冈底斯东部245~200Ma岩浆热事件;(3)~140Ma班怒洋闭合以及南羌塘与北拉萨地块碰撞,导致雅江洋扩张速率加快而引发了北向拉萨地块的平板俯冲,进而导致班怒洋的再次裂解形成133~104Ma"红海型"小洋盆;(4) YZSZ缝合带西段南带蛇绿岩为北带的逆冲推覆体;(5) BNSZ和SNMZ蛇绿岩隶属于一个洋盆,后者代表了班怒洋成熟洋盆扩张脊的残余。

潘桂棠,王立全,耿全如,尹福光,王保弟,王冬兵,彭智敏,任飞[8](2020)在《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对接带时空结构——特提斯大洋地质及演化问题》文中研究表明班公湖—双湖—怒江(中北段)—昌宁—孟连对接带广泛出露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消减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不同变质程度、不同变形样式的洋板块构造地层系统、增生混杂的构造—岩石组合体,可识别出增生的远洋沉积岩、海沟浊积岩、古生代—中生代蛇绿岩、蛇绿混杂岩、洋岛-海山消减增生楔、洋底沉积增生杂岩,基底残块以及以蓝片岩、榴辉岩为代表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记录了青藏高原原古特提斯大洋形成演化的地质信息。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对接带是青藏高原中部一条重要的原古特提斯大洋自北向南后退式俯冲消亡的巨型增生杂岩带,构筑了冈瓦纳大陆与劳亚-泛华夏大陆分界带。

易立[9](2020)在《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文中认为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唯一发现规模储量并建成大型油气田的陆相含油气盆地,但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控制尚未开展深入分析。因此,研究青藏高原隆升与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勘探价值,不仅能够推动隆升控盆控藏新认识,丰富高原型盆地石油地质理论,而且有助于高原盆地的油气勘探。本文运用盆地分析、构造地质和石油地质方法,针对柴达木盆地形成和油气成藏方面的科学问题,总结成盆、成烃、成藏规律,从青藏高原隆升特征研究其对柴达木盆地形成的控制作用,探索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取得了以下成果认识。提出柴达木盆地形成演化具“双阶段性”、“三中心迁移性”及“差异挤压-差异沉降-差异剥蚀性”的“三性”特征。通过研究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建立了新生代早期局部分散小断陷-晚期统一开阔大拗陷的“双阶段”演化模式;通过对比不同拗陷沉积构造特征,提出盆地新生代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和咸化湖盆中心的差异演化和规律迁移特征;提出“差异挤压-差异沉降-差异剥蚀”是柴达木盆地形成演化的显着特点;指出柴达木盆地演化特征是受到青藏高原“多阶段-非均匀-不等速”的隆升机制的控制。指出青藏高原隆升是柴达木盆地油气晚期成藏的决定性因素。“晚生”:高原隆升导致盆地地壳缩短增厚,地幔烘烤减弱与冷却事件的发生引起地温梯度降低,拖缓了烃源岩的热演化,造成了生烃滞后;“晚圈”:高原隆升晚期强烈的特性,造成盆地众多大型晚期构造带的发育,而隆升的阶段性造成早期构造最终由晚期构造调整定型。新近纪以来发生了强烈的挤压变形,导致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区带、不同层系的不同类型构造圈闭形成或定型晚;“晚运”:高原晚期强烈隆升引起的构造运动,不仅有助于形成新的晚期断层,还可引起部分先成断层晚期活动,这些断层是有效的晚期运移通道,同时晚期强烈挤压产生的异常高压也为晚期高效运移提供了充足动力;正是青藏高原隆升控制下的“三晚”机制决定了柴达木盆地油气的晚期成藏特性。通过剖析昆北、英雄岭、东坪及涩北四个亿吨级大油气区的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构建了昆北地区“同生构造-晚期定型-断阶接力输导-晚期复式成藏”、英雄岭地区“构造多期叠加-断层接力输导-晚期复式成藏”、东坪-尖顶山地区“早晚构造叠加-断裂直通输导-晚期复式成藏”、台南-涩北地区“晚期构造-晚期生烃-自生自储-晚期成藏”四种晚期成藏模式。提出柴达木盆地潜山分类新方案并提出了潜山区带评价优选标准。将盆地潜山分为逆冲断控型、走滑断控型、古地貌型和复合型4大类,并根据控山断裂性质,按照先生、同生和后生进一步将潜山划分为11种亚类;将潜山构造带划分为逆冲断裂控制型(断控型)、古隆起控制型(隆控型)和逆冲断裂与古隆起复合控制型(断隆共控型)3种类型;建立了“断-隆-凹”潜山区带评价优选标准,指出冷湖和大风山地区是潜山领域下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苏鑫[10](2020)在《西藏林周盆地下白垩统楚木龙组物源分析及构造意义》文中指出目前,对于冈底斯地块南缘中生代地层的构造演化缺乏足够认识,通过研究冈底斯南缘白垩系盆地属性可对中生代的构造和地壳生长机制产生更好的理解。前人在此问题上出现多种声音,是冈底斯-羌塘碰撞成因的周缘前陆盆地,还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早期形成了在叶巴火山弧台地之上的陆缘弧内盆地,亦或是新特提斯洋俯冲产生的弧后盆地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基于此背景,本文选取位于冈底斯地块南缘的下白垩统楚木龙组地层,从沉积环境、物质来源、发展历史及构造演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对于确定盆地构造属性、新特提斯洋洋盆打开和俯冲消减的起始时代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大地构造演化背景,利用岩相学、地球化学、碎屑锆石年代学等方法,厘定楚木龙组的盆地沉积时限、沉积环境、构造属性以及主要物质来源等,并且试图证明冈底斯地块地壳生长的“弧后增生模式”,为约束冈底斯地块的中生代的构造演化提供重要支撑。通过研究表明,楚木龙组(K1c)与上覆塔克那组(K1t)以及下伏林布宗组(J3K1l)均为整合接触,沉积环境以滨岸相、陆内河湖相沉积为主的海陆过渡相沉积,顶层局部出现滨-浅海相的灰岩夹层,为陆相河湖沉积转变为海相沉积的标志。碎屑岩构造环境判别图显示楚木龙组为大陆岛弧与活动大陆边缘过渡环境的产物,源岩为上地壳再循环长英质岩石。楚木龙组沉积时限为~137Ma,碎屑锆石年龄具有数据跨度大、峰值多的特点,指示其沉积物有多个物源或源岩经过多个沉积旋回。综合碎屑锆石形态特征和碎屑年龄频谱峰值进行区域对比,发现主要物源来自冈底斯地块中-北部物质的再循环,少部分来自冈底斯地块南缘的冈底斯岩浆弧。通过分析结果以及结合前人研究理论,楚木龙组沉积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环境,沉积物源多为远源堆积,少部分年轻物质主要来自拉张环境下产生的桑日群火山岩或冈底斯南缘的双峰式火山岩,大部分物源来自冈底斯地块中-北部。

二、藏北湖区中生代地层发育及其板块构造含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北湖区中生代地层发育及其板块构造含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三叠系的发育和分布特点
2 中国三叠纪生物-年代地层框架
3 中国三叠纪地层分区及岩石地层对比
    3.1 北疆—兴安地层区(I)
        3.1.1 阿尔泰地层分区(I1)
        3.1.2东西准噶尔地层分区(I2)
        3.1.3准噶尔—吐哈地层分区(I3)
        3.1.4 伊宁—中天山地层分区(I4)
        3.1.5 北山地层分区(I5)
        3.1.6 内蒙—大兴安岭地层分区(I6)
        3.1.7 松辽地层分区(I7)
        3.1.8 小兴安岭—南楼山地层分区(I8)
        3.1.9 鸡西—延吉地层分区(I9)
    3.2 塔里木地层区(II)
        3.2.1 塔北地层分区(II1)
        3.2.2 塔中—敦煌地层分区(II2)
        3.2.3 塔西南地层分区(II3)
    3.3 那丹哈达岭地层区(III)
    3.4 华北地层区(IV)
        3.4.1 北祁连—阿拉善地层分区(IV1)
        3.4.2 鄂尔多斯地层分区(IV2)
        3.4.3 晋—豫西地层分区(IV3)
        3.4.4 阴山—辽西地层分区(IV4)
        3.4.5 辽东吉南地层分区(IV5)
        3.4.6 冀鲁皖地层分区(IV6)
        3.4.7 北秦岭—南召地层分区(IV7)
    3.5 昆仑—秦岭—川西地层区(V)
        3.5.1 喀喇昆仑地层分区(V1)
        3.5.2 南祁连地层分区(V2)
        3.5.3 东昆仑—西秦岭地层分区(V3)
        3.5.4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分区(V4)
        3.5.5 可可西里—巴颜喀拉—马尔康地层分区(V5)
        3.5.6 义敦—中甸地层分区(V6)
    3.6 扬子地层区(VI)
        3.6.1 盐源—丽江地层分区(VI1)
        3.6.2 攀枝花—楚雄地层分区(VI2)
        3.6.3 康滇地层分区(VI3)
        3.6.4 上扬子南缘地层分区(VI4)
        3.6.5 南盘江—右江地层分区(VI5)
        3.6.6 十万大山地层分区(VI6)
        3.6.7 上—中扬子地层分区(VI7)
        3.6.8 下扬子地层分区(VI8)
    3.7 东南地层区(VII)
        3.7.1 湘粤赣地层分区(VII1)
        3.7.2 浙闽粤地层分区(VII2)
        3.7.3 台湾地层分区(VII3)
        3.7.4 海南地层分区(VII4)
    3.8 台东—南海地层区(VIII)
    3.9 西藏—滇西地层区(IX)
        3.9.1 羌北—昌都—思茅地层分区(IX1)
        3.9.2 羌南—保山地层分区(IX2)
        3.9.3 冈底斯—腾冲地层分区(IX3)
    3.1 0 喜马拉雅地层区(X)
        3.1 0. 1 北喜马拉雅地层分区(X1)
        3.1 0. 2 高喜马拉雅地层分区(X2)
4 关于三叠纪岩石地层对比的几个问题讨论
    4.1 关于岩石地层对比
    4.2 关于岩石地层单位的生物-年代属性
    4.3 关于岩石地层名称的选用(同物异名)问题

(2)青藏高原中南部前寒武系及古生界岩石地层组成和时代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前寒武系
    1.1 羌塘—昌都地区
    1.2 冈底斯地区
        1.2.1 聂荣岩群
        1.2.2 念青唐古拉岩群和林芝岩群
        1.2.3 松多岩群
        1.2.4 德玛拉岩群
    1.3 喜马拉雅地区
        1.3.1 南迦巴瓦岩群
        1.3.2 聂拉木岩群
        1.3.3 拉轨岗日群
2 下古生界
    2.1 北羌塘地区
    2.2 南羌塘地区
    2.3 冈底斯地区
        2.3.1 扎欠群、波密群
        2.3.2 他多组、扎扛组
        2.3.3 拉塞组、雄梅组、知洼作古组、刚木桑组
        2.3.4 桑曲组、拉久弄巴组
        2.3.5 申扎组、德悟卡下组、扎弄俄玛组、东卡组
    2.4 仲巴地区
    2.5 喜马拉雅地区
        2.5.1 肉切村(岩)群
        2.5.2 甲村群、红山头组
        2.5.3 石器坡组、普鲁组
    2.6 昌都地区
        2.6.1 酉西岩群
        2.6.2 青泥洞组、恰拉卡组、察共组
3 上古生界
    3.1 北羌塘地区
        3.1.1 拉竹龙组、平沙沟组
        3.1.2 日湾茶卡组、月牙湖组、瓦垄山组
        3.1.3 冈玛错组、长蛇湖组、红山湖组
        3.1.4 雪源河组、热觉茶卡组
    3.2 南羌塘地区
        3.2.1 长蛇山组
        3.2.2 擦蒙组、展金组、曲地组、吞龙共巴组
        3.2.3 龙格组
        3.2.4 鲁谷组
        3.2.5 吉普日阿群
    3.3 冈底斯地区
        3.3.1 达尔东组、查果罗玛组
        3.3.2 松宗群、龙果扎普组、布玉组、贡布山组
        3.3.3 永珠组
        3.3.4 旁多群
        3.3.5 拉嘎组
        3.3.6 乌鲁龙组
        3.3.7 昂杰组
        3.3.8 下拉组、洛巴堆组
        3.3.9 木纠错组
        3.3.10 蒙拉组和列龙沟组
    3.4 仲巴地区
        3.4.1 先钦组、曲门夏拉组、马攸木群、纳登尔组
        3.4.2 哲弄组、滚江浦组、普次丁组与康拓组、拉沙组
        3.4.3 岗珠淌组、仲巴组和卡扎勒组
        3.4.4 西兰塔组和姜叶玛组
    3.5 喜马拉雅地区
        3.5.1 凉泉组和波曲组
        3.5.2 亚里组和纳兴组
        3.5.3 基龙组
        3.5.4 曲布组、曲布日嘎组和色龙群
        3.5.5 雇孜组、破林浦组、比聋组、康马组、白定浦组和江浦组
    3.6 昌都地区
        3.6.1 嘉玉桥岩群
        3.6.2 海通组、丁宗隆组和卓戈洞组
        3.6.3 乌青纳组、马查拉组和骛曲组
        3.6.4 里查组、莽错组和交嘎组
        3.6.5 妥坝组、卡香达组和夏牙村组
4 讨 论
    4.1 北羌塘地块与甜水海地块、昌都地块的地层划分对比问题
    4.2 南羌塘“地块”古生代地层沉积相带对比等问题
    4.3 冈底斯、喜马拉雅地区古生代地层对比等问题
5 结 论

(3)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结合带: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的界线(论文提纲范文)

1 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界线的主要观点
    1.1 金沙江-哀牢山结合带
    1.2 北-南澜沧江结合带
    1.3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1.4 昌宁-孟连结合带
2 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结合带两侧的两大造山系
    2.1 泛华夏大陆边缘羌塘-三江造山系
    2.2 冈瓦纳大陆北缘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
3 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结合带的蛇绿混杂岩
    3.1 龙木错-双湖结合带
    3.2 昌宁-孟连结合带
    3.3 龙木错-双湖结合带与昌宁-孟连结合带的构造关系
4 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结合带的高压变质带
    4.1 龙木错-双湖结合带的高压变质带
    4.2 昌宁-孟连带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5 羌塘基底的的航空重磁证据
6 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的界线探讨
7 结 论

(5)西藏阿索地区晚白垩世红层时代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3.1 拉萨板块洋-陆转换的确切时间?
        1.3.2 中、北拉萨板块晚白垩世构造演化的争论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1.6 测试方法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带
        2.1.2 拉萨板块
        2.1.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2.1.4 羌南-保山板块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构造
第3章 山嘎勒晚白垩世竟柱山组
    3.1 野外特征
    3.2 镜下特征
    3.3 沉积环境
    3.4 古生物化石
    3.5 碎屑锆石测年
    3.6 小结
第4章 阿索晚白垩世马莫勒组
    4.1 野外特征
    4.2 镜下特征
    4.3 沉积环境
    4.4 地层时代
        4.4.1 侵入岩测年
        4.4.2 碎屑锆石U-Pb年测年
    4.5 小结
第5章 物源讨论和对比
    5.1 碎屑锆石对比和物源区讨论
        5.1.1 中、北拉萨板块碎屑锆石年龄特征
        5.1.2 锆石微量元素
        5.1.3 锆石密度累计曲线
    5.2 山嘎勒竟柱山组
    5.3 中仓乡竟柱山组
    5.4 阿索马莫勒组
    5.5 小结
第6章 讨论
    6.1 古地理意义
    6.2 中、北拉萨板块白垩世构造演化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西藏措勤断块中—上三叠统嘎热扎地组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概况
2剖面描述
3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
    3.1木纠错组
    3.2麦龙岗组
    3.3确哈拉组
4嘎热扎地组的建立
5结论

(7)青藏高原新特提斯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YZSZ蛇绿岩的时空分布
2 班公湖-怒江蛇绿岩的时空分布
    2.1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蛇绿岩
    2.2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蛇绿岩
    2.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蛇绿岩
3 拉萨地块
4 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带
5 讨论
    5.1 YZSZ西段南、北带关系
    5.2 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的打开
    5.3 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的打开
    5.4 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极性和初始碰撞
    5.5 BNSZ和SNMZ的关系
    5.6 YZSZ和BNSZ蛇绿岩型金刚石的成因模型
    5.7 青藏高原新特提斯洋构造演化
6 结论

(8)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对接带时空结构——特提斯大洋地质及演化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龙木错-双湖俯冲增生杂岩带
    1.1 托和平错-查多岗日洋岛增生杂岩带(C2-P2)
    1.2 龙木错—双湖俯冲增生杂岩带(Pz—T2)
2 南羌塘—左贡增生弧盆系
    2.1 多玛增生弧盆系(Pz2)
    2.2 扎普—多不杂增生弧(J3—K1)
    2.3 南羌塘残余盆地(T3-K)
    2.4 左贡楔顶盆地
3 班公湖—怒江俯冲增生杂岩带
    3.1 班公湖—怒江蛇绿混杂岩带(D—K1)
    3.2 聂荣增生弧(Pt,J)
    3.3 嘉玉桥增生弧(Pz-J)
4 昌宁—孟连俯冲增生杂岩带(Pz2-T2)
5 结语
后记

(9)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盆地中新生代类型及演化研究
        1.2.2 盆地构造样式研究
        1.2.3 盆地油气成藏研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及盆地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2.1.2 青藏高原隆升
        2.1.3 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地质概况
        2.1.4 青藏高原油气勘探概况
    2.2 盆地地质概况
        2.2.1 构造特征
        2.2.2 地层及沉积特征
        2.2.3 石油地质条件
        2.2.4 勘探概况
第3章 柴达木盆地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3.1 柴达木盆地地质结构的特殊性
    3.2 中新生代盆地形成和演化模式
        3.2.1 中生代盆地形成演化
        3.2.2 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
        3.2.3 中新生代盆地演化模式
    3.3 柴达木盆地构造的“阶段性-转移性-不均衡性”特征
        3.3.1 柴达木盆地构造运动的阶段性
        3.3.2 柴达木盆地构造运动的转移性
        3.3.3 柴达木盆地构造运动的不均衡性
    3.4 柴达木盆地“三中心”的迁移特征
        3.4.1 沉降中心迁移特征
        3.4.2 咸化湖盆中心迁移特征
        3.4.3 沉积中心迁移特征
    3.5 柴达木盆地形成演化的“差异挤压-差异沉降-差异剥蚀”特征
    3.6 小结
第4章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及潜山构造特征
    4.1 盆地构造样式
        4.1.1 构造样式类型
        4.1.2 构造样式分布特征
        4.1.3 构造样式与高原隆升
    4.2 盆地潜山构造特征
        4.2.1 潜山形成条件
        4.2.2 潜山构造带类型
        4.2.3 潜山成因分类
        4.2.4 “断-隆-凹”潜山区带控藏模式
    4.3 小结
第5章 典型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划分
    5.1 昆北油藏解剖
        5.1.1 烃源条件
        5.1.2 储集条件
        5.1.3 圈闭特征
        5.1.4 油气来源
        5.1.5 成藏期次
    5.2 英雄岭油藏解剖
        5.2.1 烃源条件
        5.2.2 储集条件
        5.2.3 圈闭特征
        5.2.4 油气来源
        5.2.5 成藏期次
    5.3 东坪气藏解剖
        5.3.1 烃源条件
        5.3.2 储集条件
        5.3.3 圈闭特征
        5.3.4 油气来源
        5.3.5 成藏期次
    5.4 三湖气藏解剖
        5.4.1 烃源条件
        5.4.2 储集条件
        5.4.3 圈闭特征
        5.4.4 油气来源
        5.4.5 成藏期次
    5.5 成藏模式划分
        5.5.1 昆北晚期成藏模式
        5.5.2 东坪-尖顶晚期成藏模式
        5.5.3 英雄岭晚期成藏模式
        5.5.4 涩北-台南晚期成藏模式
    5.6 小结
第6章 柴达木盆地晚期成藏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
    6.1 晚期生烃与青藏高原隆升
        6.1.1 盆地晚期生烃特征明显
        6.1.2 高原隆升控制盆地地壳增厚
        6.1.3 地温梯度下降引起滞后生烃
    6.2 构造圈闭晚期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
        6.2.1 盆地构造圈闭晚期形成特征明显
        6.2.2 高原隆升控制盆地构造的晚期活动
        6.2.3 晚期构造活动控制圈闭的晚期形成
    6.3 断层运移通道晚期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
        6.3.1 盆地断裂晚期形成及活动特征明显
        6.3.2 晚期断裂系统是晚期输导的通道
    6.4 地层超压晚期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
        6.4.1 高原隆升控制盆地异常高压的晚期形成
        6.4.2 晚期超压为油气输导提供动力
    6.5 青藏高原隆升控制的“三晚”机制决定了油气晚期成藏特性
        6.5.1 青藏高原隆升控制“晚期生烃、晚期成圈和晚期运移”
        6.5.2 “三晚”机制决定了晚期成藏特征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西藏林周盆地下白垩统楚木龙组物源分析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1.3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物源分析研究现状
        1.2.2 冈底斯地块白垩系沉积盆地的研究现状
        1.2.3 楚木龙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直孔-松多洋板块带(I)
        2.1.2 冈底斯-下察隅岩浆弧带(II)
    2.2 区域地层
        2.2.1 却桑-松多地层分区
        2.2.2 拉萨-沃卡地层分区
    2.3 楚木龙组地层
第3章 楚木龙组地层与沉积环境
    3.1 楚木龙组地层分析
    3.2 岩石学特征
        3.2.1 实测地层剖面特征
        3.2.2 薄片镜下特征
        3.2.3 地层对比
    3.3 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特征
第4章 楚木龙组岩石地球化学
    4.1 分析方法
    4.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物源区风化特征
    4.5 构造背景与物源探讨
        4.5.1 主量元素与构造背景
        4.5.2 微量、稀土元素与构造背景
        4.5.3 物源探讨
第5章 楚木龙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5.1 楚木龙组碎屑锆石采样及分析方法
    5.2 碎屑锆石形态特征
    5.3 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
    5.4 区域碎屑锆石对比
第6章 楚木龙组物源区探讨及构造意义
    6.1 物源区探讨
    6.2 盆地属性及区域构造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四、藏北湖区中生代地层发育及其板块构造含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童金南,楚道亮,缪雪,舒文超,郭文伟,吴玉样,苏岳,吴奎,纪开宣,俞映月. 地层学杂志, 2021
  • [2]青藏高原中南部前寒武系及古生界岩石地层组成和时代特征[J]. 张予杰,张以春,王冬兵,苟正彬. 地质通报, 2021
  • [3]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结合带: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的界线[J]. 王保弟,王立全,周道卿,王冬兵,于云鹏,闫国川,吴喆. 地质通报, 2021
  • [4]塔西南盆地康苏河剖面晚白垩世沉积环境研究[D]. 常国民.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5]西藏阿索地区晚白垩世红层时代及其构造意义[D]. 曾先进. 吉林大学, 2021(01)
  • [6]西藏措勤断块中—上三叠统嘎热扎地组的建立[J]. 石秋圆,纪占胜,武桂春,孙倩,何继富,郭安臣,侯召硕,李东泽. 地质通报, 2021(01)
  • [7]青藏高原新特提斯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J]. 刘飞,杨经绥,连东洋,李观龙. 岩石学报, 2020(10)
  • [8]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对接带时空结构——特提斯大洋地质及演化问题[J]. 潘桂棠,王立全,耿全如,尹福光,王保弟,王冬兵,彭智敏,任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0(03)
  • [9]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 易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10]西藏林周盆地下白垩统楚木龙组物源分析及构造意义[D]. 苏鑫.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藏北湖区中生代地层发育与板块构造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