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铬和金属钒中微量铁的测定

金属铬和金属钒中微量铁的测定

一、金属铬、金属钒中微量铁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吴兆荣[1](1968)在《金属铬、金属钒中微量铁的测定》文中指出 有关金属铬、金属钒中微量铁的分析,已有很多文献报道,大多以硫氰酸盐进行显色。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适应目前生产的需要,为此我们进行了邻一菲罗啉测定铁的试验工作,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分析方法样品以酸溶解,硫脲作还原剂 Fe3+→Fe2+,于pH3~5之间以邻—菲罗啉进行显色。Fe2+与菲罗啉

张进才[2](1995)在《二安替吡林甲烷光度法直接测定金属铬中微量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Cr的干扰与消除,提出了二安替吡林甲烷光度法直接测定金属铬中微量Fe的方法.快速、实用,测定金属铬中0.46%Fe(n=8),RSD=1.93%。

李晨晨[3](2016)在《钛铁渣、钒铁渣和还原铝铬渣的基本性能及回收循环利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炉渣作为工业生产中的固体废物,具有产量大、组成复杂、性质多变、危害环境等特征,对其妥善安置和处理一直是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而随着高炉大型化、长寿化的发展,对洁净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性能耐火材料的需求量增加。当前优质耐火原材料的产量逐年下降,价格不断攀升,寻求性能相当、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的替代品迫在眉睫。因此,本文旨在对钛铁渣、钒铁渣和还原铝铬渣的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渣的特性以期取代相应的耐火原料,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且缓解耐火原料紧缺的局势。实验首先对三种渣的基本性能进行了研究,之后对其在高炉出铁沟浇注料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研制出了转炉出铜沟用新型浇注料,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对三种渣各项性能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钛铁渣中主要物相为铝酸钙、金红石和刚玉;钒铁渣中主要物相为铝酸钙和富铝尖晶石;还原铝铬渣主要物相为刚玉相;三种渣氧化铝含量高,体积密度和颗粒强度大,吸水率、导热系数相对较低,耐火度高,抗渣侵蚀性好,完全可以作为耐火原料使用。(2)分别将三种渣以颗粒形式引入到高炉出铁沟Al2O3-SiC-C浇注料后,研究了粒度和加入量对试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随着钛铁渣加入量的增加,浇注料的流动性变好,气孔率降低,体积密度升高,抗折强度和耐压强度变化不大,对高温抗折强度和热震稳定性的影响不大,抗侵蚀性能良好;加入量为12wt%时性能最佳,粒度对试样的影响不大;b、随着钒铁渣的加入,浇注料的气孔率降低、体积密度升高,常温抗折强度、耐压强度、高温抗折和热震稳定性均有下降;加入钒铁渣的粒度越小,试样的性能越差,粒度为85mm和53mm时最佳加入量分别为16wt%和8wt%。c、还原铝铬渣加入粒度为31mm时,浇注料的显气孔率变化较小,体积密度、常温强度和高温抗折强度略有升高,线变化率变化不大,对热震稳定性影响不大,抗渣侵蚀和渗透能力较好;加入粒度为10mm时,浇注料的显气孔率和高温抗折强度降低,线变化率影响较小,体积密度和抗折强度增大,耐压强度基本无变化,热震稳定性略微下降,抗渣侵蚀和渗透较好;复合粒度引入时,浇注料的体积密度和抗折强度升高,线变化率、体积密度、耐压强度及对浇注料中的物相影响不大。(3)以钛铁渣和还原铝铬渣为主要原料,通过对颗粒级配、体积稳定性和分散剂的研究,研制出了一种新型转炉出铜沟用耐火浇注料。

陈飞达[4](2016)在《新型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复合材料的辐照损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电是我国大力发展的一种清洁、高效、优质的现代绿色能源。核工程关键材料是保障我国核电技术顺利发展,核电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物质基础。随着近年来我国核电事业以及快堆、聚变堆等先进核反应堆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核工程结构材料的抗辐照性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亟需研发更多满足核反应堆需求的高抗辐照结构材料。纳米金属多层膜是一类基于界面自修复理论设计的新型纳米结构材料,具有独特的辐致缺陷自修复性能,被视为新一代先进反应堆燃料包壳、堆内构件以及聚变堆第一壁结构材料的重要候选之一。本论文围绕铬钨体系纳米金属多层膜复合材料在核反应堆内强辐射场下的抗辐照性能展开,首先对选择铬钨体系组建纳米金属多层膜复合材料的设计依据进行了阐述,进而分别从铬、钨元素在1-14 Me V能量范围的中子辐照下的辐照损伤物理机制、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的制备工艺及材料辐照损伤实验方法、氙离子辐照后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的结构性能变化以及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中氢、氦泡的形成机制及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蒙特卡罗粒子输运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铬钨体系材料在中子辐照条件下的辐照损伤效应,详细讨论了不同能量中子辐照对铬钨体系辐照损伤效应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1-14Me V能量范围的中子在铬/钨材料中造成的原子位移损伤大致在1×10-22-2.3×10-21 dpa/(中子/cm2)范围,中子能量越大,材料受到的原子位移损伤也越大;中子辐照也会使铬、钨中产生氢、氦嬗变气体产物,其产额随中子能量增大而增大,当14 Me V能量中子辐照材料时,在铬中产生的氢、氦离子产额分别为0.022个/中子和0.005个/中子,相比之下,钨中的氢、氦产额较小。(2)通过磁控溅射工艺实验制备了两种不同调制周期的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氙离子辐照实验以等效研究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在中子辐照条件下的抗辐照性能。结合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以及纳米压痕测试,研究了不同注量氙离子辐照对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微观结构、表面形貌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Cr/W界面对辐照引起的晶粒粗化、辐照肿胀均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氙离子辐照后几种纯金属薄膜以及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的硬度、杨氏模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由于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界面对晶粒粗化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因此其辐照前后的力学性能变化较其他薄膜更小。(3)基于材料的离子辐照损伤计算程序,设计了特殊的多能量段式氢离子辐照实验,结合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纳米压痕等材料测试手段,对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中氢泡的形成规律以及其对纳米金属多层膜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探讨了退火过程以及纳米金属多层膜调制周期对氢泡成核的影响机制。实验表明,氢浓度达到3 at.%时,600℃真空退火后会在调制周期为50 nm的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中形成氢泡,但相同实验条件对调制周期为5 nm的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无影响。该实验结果说明,Cr/W界面对氢原子具有强烈的局域化作用,大大降低了氢原子在材料中的迁移率,延缓了氢泡的形成。(4)采用多能量段式氦离子辐照实验,结合上述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中氦泡的形成规律以及其对纳米金属多层膜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r/W界面不仅能捕获间隙位置处的氦原子,将其局域化在固定区域,延缓其聚集成核形成氦泡,而且对氦泡的长大也同样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氢、氦离子辐照实验结果均表明:辐照后两种纳米金属多层膜的硬度、杨氏模量均有所下降;相比于大调制周期(50 nm)的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调制周期更小(5 nm)的多层膜辐照前后力学性能变化更小。(5)针对氢、氦离子辐照前后的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材料,开展了一系列中子反射谱实验,研究了氢、氦原子在薄膜深度方向上的浓度分布,探讨了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中纳米界面对氢、氦杂质气体原子扩散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未经过氢、氦离子辐照的初始Cr/W(50 nm)纳米金属多层膜采用六层平板结构模型可以得到较好拟合。而经过氢、氦离子辐照后Cr/W(50 nm)纳米金属多层膜的最表面四层Cr/W界面位置处出现了氢、氦富集层,其中子散射势相比于无氢、氦存在膜层有所下降。该实验现象表明,Cr/W界面对于氢、氦气体原子均具有极强的捕获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氢、氦陷阱。本文的研究工作,将为铬钨体系纳米金属多层膜在多种强辐射场环境下的辐照损伤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与实验参考,并推动该类型纳米金属多层膜复合材料在新一代先进反应堆工程材料上早日取得应用。

刘花[5](2018)在《微波场中铬铁矿硅热还原过程研究》文中指出铬铁合金作为钢添加剂不可或缺的一种材料,可用于生产强度高、腐蚀性强、同时又具有耐磨、耐高温和耐氧化的特种钢。传统上冶炼低碳铬铁合金的工艺主要有两种:转炉和电炉冶炼。但这两种冶炼方式均存在一定的问题,转炉冶炼温度高(18002000℃),能耗高,对设备的要求高;电炉冶炼由于冶炼过程中由于所用的电极为碳电极,所以碳电极的消耗会造成冶炼所得的铬铁合金中碳含量增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究一种新的冶炼低碳铬铁的工艺非常有必要。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高效新型加热能源,微波能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其具有传统加热方式不具备的明显优势:选择性加热、升温速率快、加热效率高;对化学反应具有催化的作用,可以降低反应过程所需温度,缩短反应所需时间,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本身不产生任何气体,因此,是实现清洁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铬铁矿及铬铁合金的应用现状,及用铬铁矿冶炼低碳铬铁的研究现状,并对微波加热的原理、特点、优势及国内外应用现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微波场中铬铁矿硅热还原的实验研究。1、本文以辽宁锦州提供的南非铬铁矿粉为原料,硅铁合金粉为还原剂,氧化钙粉为助熔剂,通过探究其吸波性能发现原料吸波性能良好。2、对硅热还原铬铁矿粉的工艺过程做了简单的热力学分析及热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Fe2O3首先被还原;其次是Fe O被还原,最后是Cr2O3被还原,而且在微波场中硅热还原过程中Cr2O3的还原顺序按Cr2O3→Cr O→Cr的次序进行。3、通过对工艺参数原料粒度、还原时间、还原温度、微波功率、还原剂用量及料层厚度的探索。得出最佳工艺参数:微波功率:1500W,原料粒度:-200目,还原剂用量:40%;升温至温度1300℃,保温60min,1450℃出料可得到块状金属还原物,对还原产物做扫描电镜分析及物相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微波场中硅热还原铬铁矿粉制备所得的低碳铬铁,其主要化学成分满足(GB5683-87)FeCr55C25Ⅱ的要求。4、对不同还原温度下的还原产物通过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在1100oC时,铬铁矿粉颗粒的表面有呈星点状的亮白色金属形成,有轻微的破碎现象;当温度达到1200℃时,碎裂现象加剧,大量的亮白色金属出现;当温度高达1300oC时,边缘已经有块状的亮白色出现,铬铁合金的形成过程基本上已经结束。综上所述,论文利用单因素的试验方法,探索研究了微波场中硅热还原铬铁矿工艺调控关键的一些问题,分析微波还原铬铁矿过程及原理、对渣进行分析,为今后低碳铬铁合金的冶炼及铬铁矿的处理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刘攀,张欣耀,张毅[6](2020)在《惰气熔融-红外吸收法测定铬铝、钼铝中间合金粉中氧》文中研究说明铬铝(铝铬)、钼铝(铝钼)中间合金是重要的钛合金用新型合金剂,准确测定其中的氧含量有利于从源头上指导钛合金的质量控制。称取(100±50)mg样品采用锡囊包裹,设定分析功率为5.0~5.5kW,采用钢铁标准样品校准仪器(分析功率4.0kW),使用石墨套坩埚进行测定,建立了脉冲加热-惰气熔融-红外吸收法测定铬铝、钼铝中间合金粉中氧含量的方法。对样品量、分析功率进行了优化,并重点探讨了锡囊、镍箔、镍篮为助熔剂对氧量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助熔剂对氧含量的释放有较大的影响;部分程度上,镍箔、镍篮或会抑制或阻碍氧化铝中氧的释放,造成铬铝、钼铝中间合金中氧的释放率和测定结果存在显著偏低及不稳定的质量风险。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方法检出限、定量限分别为0.004%、0.012%,定量范围为0.012%~0.58%。按实验方法分析铬铝、钼铝合金粉状样品,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不大于6%,极差显著小于参考YS/T 1075.7—2015《钒铝、钼铝中间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7部分:氧量的测定惰气熔融-红外法》计算的临界差(1.4倍重复性限)。采用加入氧化铝粉的方法合成加标样品,氧化铝中氧的回收率为90%~109%。方法可适用于铬铝、钼铝中间合金粉中氧含量的测定,并有望在以铬、钼为合金元素的钛合金用新型铝基中间合金(如铝钼铬、钼钒铝、钒铝锡铬)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范健[7](1982)在《锶对原子吸收法测定铁的干扰》文中提出 在原子吸收法测定铁的干扰研究中,寺岛滋报导,在0.06~0.3N盐酸介质中锶有严重负干扰,且200~1000ppm锶对2μg/ml铁的负干扰趋于定值。Welz和武内次夫等在其专著中也分别引用了这一结论。作者在研究金属铬中铁的测定方法时发现在0.12N盐酸介质在锶量高至20mg/

刘雷雷,朱丽,周凯,孙宝莲[8](2018)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钒铝、铬铝中间合金中铁和硅》文中研究说明建立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钒铝、铬铝中间合金中铁、硅含量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溶样酸选择、基体干扰、加标回收和精密度等实验条件的考察,确定了方法的测定范围为0.010%0.50%。解决了以往分光光度法测定时操作复杂、费时费力的问题,为大规模生产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对以后相似合金铁、硅含量的测定提供参考。

阎永胜[9](2004)在《气浮分离、固相萃取与光谱法联用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新型分离、富集技术的综述,尤其是对固—液分离富集技术(离子交换树脂为固相分离介质)与光谱法联用(树脂相光谱法)及溶剂浮选分离富集技术(惰性气体为动力)与光谱法联用(溶剂浮选光谱法)的综合研究发现:固相光谱法和溶剂浮选光谱法作为一种分离/富集技术与光谱法联用,具有集分离、富集、增敏、测定于一体的特点,具有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特别适用于复杂样品、高纯物质低含量杂质及低组分环境水样的分析。(1)传统的固体光度法(以树脂相光度法为例)需特制1mm比色皿,且需在比色皿底部打一小孔(以放出液体防止散射),操作繁琐,装皿困难且因树脂水射散影响准确度和精密度,加之富集倍数有限影响方法灵敏度,使本方法推广应用受限制。本研究通过实验建立一种新的操作方法,以克服上述缺点和不足,使树脂相光度法的推广及应用由可能变成现实,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即通过缩小树脂颗粒增加树脂的粘着性(湿体)和吸附面积(进而提高吸附效率),通过在石英上制作薄层以克服传统树脂相光谱法的不足,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制作薄层简化了操作手段,克服了散射因素,使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都进一步提高。本课题通过自提出新方法—薄层树脂相光度法,广泛地在低含量组分分析中特别是在环境样品分析中应用,验证方法的可靠性,为大面积推广建立广泛的理论和应用基础。传统的树脂相光度法的建立,对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富集机理的研究不十分清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验预先设计上往往是盲目的,容易失败。本课题通过实验研究了离子交换吸附的详尽机理,增强了实验前的预见性,减少盲目性。初步实验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富集是由于捕集离子与被测离子配位后又与离子交换树脂缔合(或同时进行)形成三元或多元等离子对缔合体系所至,进而提高最方法灵敏度(增敏),由于缔合体系形成使某些体系分子吸收光谱红移。本课题通过条件实验找出了影响离子交换与吸附的热力学因素(如温度、树脂粒度、树脂用量、定容体积、吸附时间、晾干时间等),以创造最佳测定条件提高方法灵敏度,并应用于环境样品中Fe、Co、Cu、Ca、Mg、Si、P、Bi、Cr、Mo等元素的测定。 <WP=5>本课题如能进一步延深,可进一步推广到其它固体吸附材料中应用如(纳米TiO2,SiO2)进而建立新的薄层固相新光度法;并利用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验成果应用于杂多酸催化剂的离子交换负载,进而研制出离子交换树脂负载杂多酸催化剂以应用于有机合成。(2)传统的浮选光谱法(主要是光度法)系指通过振荡使样品中被测离子或元素化合物与捕集剂结合,在两相界面中生成第三相(一般是固体),然后通过洗涤、再溶解方法利用光谱法实施对被测组分的测定,操作步骤繁琐,误差传递过程多,富集倍数有限,影响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本研究通过惰性气体为动力来代替传统的振荡为动力,利用配位化合物在气-液两相界面中的表面效应,实施被测物质在两相间转移,通过控制气体流量使体系不生成第三相,只在上层生成溶于有机溶剂的真溶液,进而大大减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方法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由于借助于气泡实现相转移,克服了萃取浮选(振荡)与相比有关、富集倍数有限,进而获得了高的灵敏度。本课题设计了一种气体浮选流程,实施高富集倍数分离(与相比无关),并减少了有机溶剂用量,以克服传统萃取浮选试剂用量大、萃取效率低的缺点,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本课题进一步研究了惰性气体在两相间分配的作用机理,以减少实验盲目性,增强预见性,并应用于环境中Cr、Mo、Pb、Mn、Cu、Se、I-、烟碱、Vc、SO32-等元素和化合物的测定。本课题成果进一步应用可代替传统萃取方法,在工业上的应用前景广阔,可大大节省有机溶剂用量,减少污染,降低成本,特别是在食品营养物质提取和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意义重大,亦可用于污水或其它环境样品中某些成分的定向捕集浮选。

傅文山[10](2019)在《血浆金属水平和TERT-CLPTM1L区域遗传变异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白细胞端粒长度被普遍认为是反映细胞衰老的重要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细胞端粒长度会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逐渐缩短,许多环境和遗传因素都能够影响端粒缩短的速度,因此发现能够影响端粒长度的环境因素和遗传易感性位点对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有着重要意义。日常生活中,人体通过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暴露于各种金属元素。一方面,必需金属元素通过参与人体重要蛋白和酶的构成对机体有保护效应,如锌和硒参与了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抗氧化酶构成,能够减少染色体损伤和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一些重金属元素能够与巯基蛋白结合或刺激机体产生氧自由基,从而对人体产生健康损伤。然而据我们了解,目前有关金属暴露与端粒长度的研究还较少。另外,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报道了许多与端粒长度相关的染色体区域,但在不同种族的人群中结果并不一致。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纳入了842名焦化厂作业工人,检测了血浆23种金属水平、TERT-CLPTM1L区域遗传多态性和外周血白细胞的相对端粒长度,旨在探讨人体血浆金属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性,并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验证TERT-CLPTM1L区域遗传变异与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继而研究环境金属暴露与遗传变异对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影响的联合作用。本研究共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血浆金属水平与焦炉工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性分析目的:探讨血浆金属水平与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性,为端粒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基于武汉某焦化厂纳入842名汉族的焦炉工人,采用调查问卷收集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生活习惯,并收集了血和尿等生物样本。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检测了研究对象血浆中23种金属的浓度,基于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了研究对象外周血白细胞的相对端粒长度。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血浆中单个金属水平与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性,并基于Bonferroni多重校正、多金属模型向后逐步剔除法(标准为P<0.1)、LASSO回归模型筛选出与白细胞端粒长度显著相关的金属元素。另外,按照年龄(≤40和>40岁)、性别(男性、女性)、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和>25 kg/m2)、吸烟状态(曾经吸烟、从不吸烟)和饮酒状态(曾经饮酒、从不饮酒)对研究人群进行分层和相乘交互作用分析,探讨各亚组人群中阳性金属的血浆浓度与白细胞相对端粒长度的关联性。结果:我们将单个金属分别纳入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发现金属铝、铬、铁、锰、镍、锑、钛和钒的血浆水平与白细胞端粒长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正向关联(全部P<0.05),其中金属铝和锰血浆水平与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性经Bonferroni多重校正后仍显著(P=0.001和P<0.001,小于0.05/22≈0.002)。将多种金属采用向后逐步剔除法纳入广义线性模型后,仅发现了血浆金属锰水平与白细胞端粒长度显著相关。我们进一步采用LASSO回归模型对多种金属进行筛选,同样发现血浆金属锰水平与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性最为显著。基于广义线性模型,我们发现血浆金属锰水平每增加1%,白细胞相对端粒长度增加0.153%[β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153(0.075,0.230),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分析显示血浆金属锰对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延长效应呈现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P<0.001)。进一步将研究对象按照血浆金属锰浓度的四分位数分成四个亚组(Q1-Q4)。结果发现,与Q1组(血浆锰≤1.97μg/L)的研究对象相比,Q4组(血浆锰>4.21μg/L)的研究对象相对端粒长度显著增加[β(95%CI)=0.230(0.078,0.383),P=0.003];同时随着血浆锰水平的上升(由Q1至Q4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逐渐提高(Ptrend=0.003)。分层分析的结果表明:血浆金属锰水平与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在年龄、BMI、吸烟状态的各分层组中均有显著意义;而在性别和饮酒状态的分层分析中发现,上述关联性主要体现在男性[β(95%CI)=0.167(0.077,0.257),P<0.001]和从不饮酒[β(95%CI)=0.168(0.075,0.262),P<0.001]人群中;而在女性[β(95%CI)=0.126(-0.020,0.271),P=0.091]和曾经饮酒[β(95%CI)=0.136(-0.005,0.277),P=0.059]人群中呈临界显著性关联。未发现上述分层变量与血浆金属锰水平在影响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上的交互作用(全部Pinteraction>0.05)。结论:在正常暴露水平下,血浆金属锰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关联,即随着血浆锰水平的提高,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延长,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此外,考虑到遗传因素对端粒长度的重要影响,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血浆金属锰水平和TERT-CLPTM1L区域遗传多态性对白细胞端粒长度的联合作用。第二部分TERT-CLPTM1L区域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血浆金属锰水平联合对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影响目的:在汉族人群中验证TERT-CLPTM1L区域遗传多态性与端粒长度的关联性,并基于第一部分的结果,分析血浆金属锰水平和TERT-CLPTM1L区域遗传变异对白细胞端粒长度影响的联合作用。方法:对第一部分的研究人群采用Illumina基因芯片和基因型填补技术对研究对象进行全基因组分型,并筛选出TERT-CLPTM1L区域(GRCh37:5号染色体12532821345180)所有质控合格(最小等位基因频率>0.05,基因型填补质量评分>0.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采用显性、隐性和加性三种遗传模型,分析TERT-CLPTM1L区域遗传变异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性。对于与白细胞端粒长度显著相关的SNP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分析,采用在线工具GTEx(http://www.gtexportal.org/home/)基于公共数据库进行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eQTL)分析,并结合文献筛选出标签SNP位点(tagging SNP,tagSNP)。基于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将血浆金属锰水平的75%分位数将研究人群分成高锰和低锰水平组,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血浆金属锰水平与tagSNPs位点在影响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上的联合作用。结果:本研究在TERT-CLPTM1L区域共筛选出164个SNPs位点。基于三种遗传模型,共发现了34个SNPs位点与白细胞端粒长度显著相关(全部P<0.05)。对于该34个SNPs位点,LD分析发现其中31个SNPs位点集中于两个高度连锁的区域,eQTL分析发现其中22个SNPs位点能明显影响TERT和CLPTM1L两个基因的表达量。基于eQTL分析的阳性结果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报道,共选择出TERT-CLPTM1L基因区域上5个tagSNPs位点(分别为rs33954691、rs6554759、rs465498、rs2455393和rs31489)进行后续联合作用分析。血浆金属锰水平与白细胞端粒长度的显著关联主要在rs33954691 GG基因型[β(95%CI)=0.273(0.108,0.438),P=0.001]、rs6554759 AA基因型[β(95%CI)=0.205(0.066,0.344),P=0.004]、rs465498 AA基因型[β(95%CI)=0.200(0.040,0.360),P=0.014]、rs2455393 GT+TT基因型[β(95%CI)=0.296(0.108,0.485),P=0.002]和rs31489 CC基因型[β(95%CI)=0.210(0.050,0.369),P=0.010]的人群中体现,并未发现上述5个tagSNPs位点与血浆金属锰水平在影响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上的交互作用(全部Pinteraction>0.05)。联合作用分析结果显示:(1)携带rs33954691 GG基因型的高锰水平人群与携带rs33954691 GA+AA基因型的低锰水平人群相比,白细胞相对端粒长度显著延长[β(95%CI)=0.370(0.188,0.551),P<0.001];(2)与携带rs6554759 AA基因型的低锰人群相比,携带rs6554759 AA或AG+GG基因型的高锰人群的白细胞相对端粒长度均显著延长[β(95%CI)分别为0.206(0.068,0.344)和0.491(0.122,0.861),P值分别为0.004和0.009];(3)与携带rs465498 AA基因型的低锰人群比较,携带rs465498 AA或AG+GG基因型的高锰人群的白细胞相对端粒长度显著提高[β(95%CI)分别为0.206(0.050,0.361)和0.376(0.150,0.601),P值分别0.010和0.001];(4)携带rs2455393 GT+TT基因型的高锰人群比携带rs2455393 GG基因型的低锰人群的白细胞端粒长度显著提高[β(95%CI)=0.400(0.211,0.588),P<0.001];(5)对于rs31489位点,与携带CC基因型的低锰人群相比,携带CC或CA+AA基因型的高锰人群白细胞相对端粒长度均显著延长[β(95%CI)分别为0.215(0.059,0.370)和0.362(0.135,0.589),P值分别为0.007和0.002]。上述结果提示,携带rs33954691 GG、rs6554759 AG+GG、rs465498 AG+GG、rs2455393 GT+TT和rs31489CA+AA基因型的高锰水平人群的白细胞端粒长度显著延长,5个tagSNPs位点与高血浆金属锰水平在影响白细胞端粒长度上均具有联合作用。结论:本研究验证了TERT-CLPTM1L区域遗传变异与中国汉族人群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性,同时发现其中5个tagSNPs位点(rs33954691、rs6554759、rs465498、rs2455393和rs31489)与血浆金属锰水平在影响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上具有联合作用。本部分的研究结果为环境-遗传因素影响端粒长度的联合效应提供了流行病学证据,为端粒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了科学线索。

二、金属铬、金属钒中微量铁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属铬、金属钒中微量铁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3)钛铁渣、钒铁渣和还原铝铬渣的基本性能及回收循环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合金钢及其发展概述
    1.2 铁合金的制备方法
        1.2.1 钛铁合金的制备
        1.2.2 钒铁合金的制备
    1.3 金属铬的制备
    1.4 钛铁渣、钒铁渣和铝铬渣
        1.4.1 国内钛铁渣、钒铁渣和铝铬渣的化学成分
        1.4.2 钛铁渣、钒铁渣和铝铬渣对环境的危害
        1.4.3 钛铁渣、钒铁渣和铝铬渣的利用现状
    1.5 研究背景——高铝质耐火原料的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内容与研究方案
    2.1 实验内容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钛铁渣、钒铁渣和还原铝铬渣的性能研究
        2.3.2 钛铁渣、钒铁渣和还原铝铬渣在Al_2O_3-SiC-C浇注料中的应用
第3章 钛铁渣、钒铁渣和还原铝铬渣的性能研究
    3.1 试验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基本性质
        3.2.2 致密度
        3.2.3 物相分析
        3.2.4 力学性能
        3.2.5 热学性能
        3.2.6 抗渣侵蚀性
    3.3 小结
第4章 钛铁渣和钒铁渣在大型高炉铁沟料中的应用
    4.1 试验
        4.1.1 原料及方案
        4.1.2 试样制备及性能检测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钛铁渣对Al_2O_3-SiC-C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4.2.2 钒铁渣的加入对Al_2O_3-SiC-C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还原铝铬渣的粒度及加入量对高炉铁沟料性能的影响
    5.1 试验
        5.1.1 原料
        5.1.2 试验方案
        5.1.3 性能检测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还原铝铬渣(3~1mm)加入量对Al_2O_3-SiC-C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5.2.2 还原铝铬渣(1~0mm)加入量对Al_2O_3-SiC-C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5.2.3 复合粒度还原铝铬渣加入对Al_2O_3-SiC-C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5.2.4 还原铝铬渣加入后对试样抗渣侵蚀性能的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钛铁渣在出铜沟耐火材料中的应用
    6.1 铜沟料的结构优化
        6.1.1 原料及方案
        6.1.2 性能检测
        6.1.3 结果与讨论
    6.2 蓝晶石的加入量对出铜沟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6.2.1 试验方案
        6.2.2 结果与讨论
        6.2.3 性能对比
    6.3 减水剂对出铜沟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6.3.1 试验方案
        6.3.2 结果与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新型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复合材料的辐照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抗辐照核电材料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核能发电的重要意义
        1.1.2 ―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核能发展战略
        1.1.3 研发新型超强抗辐照核电材料的重要意义
    1.2 核反应堆用关键材料简介
        1.2.1 几种主要核反应堆型及其工况环境
        1.2.2 几种核电用关键材料
    1.3 辐照损伤基本理论
        1.3.1 辐照缺陷的产生
        1.3.2 辐照缺陷的演化及与微观结构的相互作用
        1.3.3 辐照损伤的宏观表现
    1.4 新型抗辐照核电材料研究现状
        1.4.1 新一代先进反应堆候选结构材料
        1.4.2 基于界面自修复机制的新型抗辐照纳米结构材料
        1.4.3 超强抗辐照纳米金属多层膜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材料组分元素在中子辐照条件下的辐照损伤效应物理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中子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2.2.1 散射
        2.2.2 吸收
        2.2.3 中子辐照损伤效应
    2.3 材料与计算方法
        2.3.1 铬、钨元素的基本性质
        2.3.2 初级离位原子产额、能量与角分布的计算
        2.3.3 材料原子位移损伤的计算
        2.3.4 嬗变气体产物产额与能量的计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初级离位原子产额
        2.4.2 初级离位原子能量
        2.4.3 初级离位原子角分布
        2.4.4 材料原子位移损伤
        2.4.5 嬗变气体产物产额及能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的制备、离子辐照实验设计及结构性能表征测试方法
    3.1 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的制备工艺
        3.1.1 磁控溅射技术简介
        3.1.2 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磁控溅射制备工艺
    3.2 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的离子辐照实验设计与工艺
        3.2.1 离子辐照实验简介
        3.2.2 离子辐照实验设计
        3.2.3 离子辐照实验工艺
    3.3 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结构性能表征测试方法
        3.3.1 X射线衍射谱(XRD)
        3.3.2 透射电子显微成像(TEM)
        3.3.3 原子力显微图像(AFM)
        3.3.4 纳米压痕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的氙离子辐照损伤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样品
        4.2.2 辐照实验
        4.2.3 结构性能表征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纳米金属多层膜微观结构变化
        4.3.2 纳米金属多层膜表面形貌变化
        4.3.3 纳米金属多层膜力学性能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的氢、氦离子辐照损伤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样品
        5.2.2 辐照实验
        5.2.3 结构性能表征测试
    5.3 氢离子辐照损伤效应
        5.3.1 纳米金属多层膜微观结构变化
        5.3.2 纳米金属多层膜力学性能变化
    5.4 氦离子辐照损伤效应
        5.4.1 纳米金属多层膜微观结构变化
        5.4.2 纳米金属多层膜力学性能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界面对氢、氦原子扩散影响的中子反射谱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中子反射谱技术原理
        6.2.1 纳米多层膜的中子反射基本原理
        6.2.2 中子反射数据分析方法
    6.3 材料与方法
        6.3.1 实验样品
        6.3.2 中子反射谱实验
        6.3.3 中子反射率数据拟合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初始Cr/W(50 nm)纳米金属多层膜的结构参数
        6.4.2 氢辐照Cr/W(50 nm)纳米金属多层膜中氢原子深度分布
        6.4.3 氦辐照Cr/W(50 nm)纳米金属多层膜中氦原子深度分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工作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微波场中铬铁矿硅热还原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铬铁矿的资源分布及概况
        1.1.1 金属铬的特征及用途
        1.1.2 铬铁矿资源分布概况
    1.2 铬铁合金
        1.2.1 铬铁合金的发展概况
        1.2.2 铬铁生产方法
        1.2.3 生产中低碳铬铁合金的主要方法
    1.3 铬铁矿的研究现状
        1.3.1 熔融还原法
        1.3.2 等离子法
        1.3.3 STAR炉
    1.4 铬铁矿预处理方法的简述
        1.4.1 预处理方法
        1.4.2 铬铁矿造块的简述
    1.5 微波加热技术概述
        1.5.1 微波加热技术简述
        1.5.2 微波加热技术的特点
    1.6 微波加热原理
    1.7 微波加热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
    1.8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8.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2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目的与工艺流程
        2.1.1 实验流程
    2.2 原料吸波性能的研究
        2.2.1 介电特性测试系统
        2.2.2 原料的介电性能研究
    2.3 微波加热设备
    2.4 原料及产物物相分析检测设备
    2.5 产物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能的检测方法
        2.5.1 产物MTe检测方法
        2.5.2 产物TFe检测方法
        2.5.3 产物中铬含量的检测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料性能的分析及研究方法
    3.1 铬铁矿粉的物化性能
        3.1.1 铬铁矿粉的化学成分
        3.1.2 铬铁矿粉的粒度分析
        3.1.3 铬铁矿粉的矿相分析
    3.2 还原剂硅铁合金的成分
    3.3 物料配加探究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硅热还原工艺过程的应用探究
    4.1 硅热还原铬铁矿粉热力学分析
    4.2 实验参数
    4.3 热重分析
        4.3.1 热重分析仪的介绍
        4.3.2 含硅铬铁矿粉的热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波场中铬铁矿硅热还原过程的影响因素
    5.1 原料粒度对硅热还原工艺过程的影响
        5.1.1 颗粒尺寸对还原过程的影响
    5.2 还原时间对铬的金属化率的影响
    5.3 还原温度对硅热还原工艺过程的影响
    5.4 微波功率对硅热还原工艺过程的影响
    5.5 还原剂用量对硅热还原工艺过程的影响
    5.6 料层厚度对硅热还原工艺过程的影响
    5.7 产物的显微矿相结构研究
        5.7.1 还原产物的SEM表征
        5.7.2 合金相的分析
        5.7.3 还原产物的成分检测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硕士期间发表的专利
    附录C 参与科研项目

(6)惰气熔融-红外吸收法测定铬铝、钼铝中间合金粉中氧(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及主要工作条件
    1.2 材料
        1.2.1 耗材
        1.2.2 标准样品
        1.2.3 样品
    1.3 实验方法
        1.3.1 仪器校准
        1.3.2 空白试验
        1.3.3 样品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量
    2.2 分析功率
    2.3 助熔剂
    2.4 仪器校准
    2.5 检出限、定量限和测定范围
    2.6 精密度试验
    2.7 加标回收试验
3 结语

(8)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钒铝、铬铝中间合金中铁和硅(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和工作条件
    1.2 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样品制备与测定
        1.3.2 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
        1.3.3 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溶样试剂的选择
    2.2 波长与检出限的确定
    2.3 基体干扰
    2.4 准确度及精密度实验
3 结语

(9)气浮分离、固相萃取与光谱法联用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现代分离、富集技术及应用概述
    1.2 固相萃取分离/富集技术与分光光度法联用(固相光度法)研究进展
    1.3 浮选分离/富集技术与分光光度法联用(浮选光度法)研究进展
2 薄层树脂相光度法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2.1 薄层树脂相光度法研究概述
    2.2 薄层树脂相光度法测定Fe(Ⅱ)、Fe(Ⅲ)Fe(Ⅱ)/ Fe(Ⅲ)的研究
    2.3 薄层树脂相吸光光度法测定痕量Co(Ⅱ)、Cu(Ⅱ)、Ca(Ⅱ)、Mg(Ⅱ)研究
    2.4 薄层树脂相光度法测定Si(Ⅳ)、P(Ⅴ)、Bi(Ⅲ)、Mo(Ⅵ)的研究
    2.5 薄层树脂相吸光光度法同时测定Cr(Ⅱ)/Cr(Ⅵ)、Fe(Ⅱ)/Co(Ⅱ)、Fe(Ⅲ)/Co(Ⅵ)
3 气浮溶剂浮选光度法及其在环境分析中应用研究
    3.1 气浮溶剂浮选光度法研究概述
    3.2 气浮溶剂浮选缔合物光度法测定痕量铬的研究
    3.3 气浮溶剂浮选光度法测定Mn(Ⅱ)、Pb(Ⅱ)、Cu(Ⅱ)的研究
    3.4 气浮缔合物溶剂浮选光度法测定烟草中烟碱的研究
    3.5 气浮溶剂浮选光度法测定Vc、硒、SO32-、碘的研究
4 全文总结、建议及其它
    4.1 全文总结
    4.2 进一步的工作及建议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英语缩写及符号表

(10)血浆金属水平和TERT-CLPTM1L区域遗传变异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血浆金属水平与焦炉工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性分析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TERT-CLPTM1L区域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血浆金属锰水平联合对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影响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金属铬、金属钒中微量铁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属铬、金属钒中微量铁的测定[J]. 吴兆荣. 理化检验通讯, 1968(03)
  • [2]二安替吡林甲烷光度法直接测定金属铬中微量铁[J]. 张进才. 四川冶金, 1995(03)
  • [3]钛铁渣、钒铁渣和还原铝铬渣的基本性能及回收循环利用的研究[D]. 李晨晨. 武汉科技大学, 2016(06)
  • [4]新型铬/钨纳米金属多层膜复合材料的辐照损伤研究[D]. 陈飞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12)
  • [5]微波场中铬铁矿硅热还原过程研究[D]. 刘花.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6]惰气熔融-红外吸收法测定铬铝、钼铝中间合金粉中氧[J]. 刘攀,张欣耀,张毅. 冶金分析, 2020(06)
  • [7]锶对原子吸收法测定铁的干扰[J]. 范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982(Z2)
  • [8]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钒铝、铬铝中间合金中铁和硅[J]. 刘雷雷,朱丽,周凯,孙宝莲.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2018(01)
  • [9]气浮分离、固相萃取与光谱法联用及应用研究[D]. 阎永胜.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10]血浆金属水平和TERT-CLPTM1L区域遗传变异与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关联性研究[D]. 傅文山.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金属铬和金属钒中微量铁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