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11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116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116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辉[1](2021)在《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并分别对照单纯针刀和单纯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客观评价其疗效差异,为临床上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符合本试验标准的90例患者,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共3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对照1组采用针刀治疗,对照2组采用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3组治疗均为每周一次,3周为一疗程。采用评估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CMS)中各项评分为观察指标,包括疼痛评分、日常功能活动评分(ADL)、肩关节功能活动度评分(ROM)、肌力评分(MMT)以及汇总后的总评分。疗程结束时记录三组每个观察指标数据,并评定临床疗效,且详细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和随访后患者的复发情况。选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分析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部位以及病程等一系列资料数据,显示组间无差异(P>0.05),表明三组间可进行比较。2.治疗前比较组间VAS评分,结果为三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有可比性;组间比较,治疗3周后试验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对照1组与对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这三种治疗方案均可缓解肩关节疼痛,试验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但对照组1组和对照2组治疗效果相近。3.治疗前比较三组组间疼痛评分、ADL评分、ROM评分、MMT评分和CMS总分,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组间比较,试验组各项指标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对照1组CMS总评分、ADL评分和ROM评分提高幅度高于对照2组(P<0.05),而在疼痛评分和MMT评分方面,对照1组与对照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的三组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对照1组提高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2组,但在改善疼痛和肌力方面,对照1组和对照2组治疗效果相近。4.治疗3周后,对三组疗效进行分析,试验组愈显率80.00%,总有效率96.67%;对照1组的愈显率为53.33%,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2组的愈显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80.00%。三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其疗效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三种方案均可有效治疗冻结期肩周炎;再进行两两比较,结果为试验组疗效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但对照1组与对照2组疗效相近(P>0.05)。5.共随访77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8例,复发1例,对照1组25例,复发4例,对照2组24例,复发7例。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再行两两对比,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2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2组的复发率与对照1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三组患者均有晕针的情况发生,其中治疗组出现2例,对照1组出现2例,对照2组出现1例,分析可能是因为治疗时间接近中午,患者当时处于空腹状态,导致低血糖性的晕针,之后提前治疗时间就未发生晕针情况,故未做统计学分析。结论:本研究资料表明,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患者肩痛和关节活动功能,提高肌力水平和日常生活质量,均优于单纯针刀或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其安全性较高以及复发率低。

梁莹莹[2](2021)在《动态灸法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运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方法,旨在将动态灸法配合针刺特定穴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肩周炎比较,对比两者在实际应用上的差异,客观地探讨动态灸法配合针刺特定穴治疗肩周炎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验证此疗法对于本病的优势所在,提高临床疗效,为患者解除病痛,以期为临床应用中提供有益的观察数据,进一步推广此疗法的使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经三亚市中医院门诊收治的60例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像,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进行分组,动态灸法配合针刺特定穴组为治疗组,常规针刺组为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先予1-5个动痛点施以动态灸法,然后悬钟透刺三阴交行补法,动留针,患者配合患肢运动。对照组对肩髃、肩前、阿是穴等穴位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治疗组每天治疗1次,每个疗程为7天,每组两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期间需叮嘱病人要局部保暖,适当尽量做点功能锻炼。在治疗前后分别统计VAS评分、CMS评分,在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用SPSS20.0对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没有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将两组治疗前VAS评分、CM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两组各自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CMS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的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3.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CMS评分进行对比,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优于对照组。4.两组总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安全性、依从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灸法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能有效改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肌力、肩关节活动度,且比起常规针刺,治疗效果更高,有效率也大大提高,结论表明此法,患者耐受性高,安全可靠,且操作便捷,可供临床采用。

汤子寒[3](2021)在《太极推拿摇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太极推拿摇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比较太极推拿摇法与传统肩关节摇法疗效差异,并观察太极推拿摇法对盂肱间距的影响。方法:自2020年09月至2021年1月于湖北省中医院推拿科/康复医学科门诊招募肩周炎患者60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都采用太极推拿软组织松解手法作为基础推拿手法,治疗组在基础手法上结合太极推拿摇法,对照组在基础手法上结合传统肩关节摇法。两组治疗方案均为每天1次,每次20min,连续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第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在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后伸、外旋),以及肌骨超声下盂肱间距,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最后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的组内差异,并比较两组治疗后各观测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1.基本信息:试验结束后,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后治疗组统计样本量为28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3.0±4.3岁,平均病程7.8±3.2月;对照组统计样本量为29例,男性12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3.9±5.6岁,平均病程8.2±3.0月。2.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基线上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AS疼痛评分和co 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基线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方向肩关节活动度没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外旋四个方向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只在前屈、外展两个方向的活动度较基线有显着的提升(P<0.05),而后伸和外旋两个方向的活动度虽有提高的趋势,但没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各方向活动度进行组间比较时,治疗组的各向活动度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4.盂肱间距:纳入研究的57例单侧肩周炎患者中,患侧的盂肱间距明显比健侧狭窄,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盂肱间距得到了显着改善(P<0.05),但是相对于健侧仍比较狭窄,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的盂肱间距得到更多的改善(P<0.05)。结论:1.相对于传统肩关节摇法,太极推拿摇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显着,在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关节活动度等方面更具有优势;太极推拿摇法对肩周炎各方向的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均超过传统摇法,尤其是肩关节外旋、后伸两个方面。2.肩周炎患者患侧的盂肱间距明显比健侧狭窄,治疗后患侧盂肱间距得到改善,太极推拿摇法能够适当增加盂肱间距,从而改善肩关节功能。

王莉灵[4](2021)在《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通过观察患者肩周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科学、客观地评价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为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将患者就诊时灵龟八法所开之穴,配以肩髃、肩髎、肩前、肩贞、风池、大椎、阴陵泉。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持续30分钟,在留针期间使用神灯治疗仪照射患处。取针后依据患侧肩部情况选取大小适宜的火罐,闪火后将火罐叩于患侧肩痛点、天宗、肩贞、肩髃等部位,留罐10 min,期间注意询问、观察患者以防烫伤。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主穴:肩髃、肩髎、肩前、肩贞;辨证配穴:风池、大椎、阴陵泉;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持续30分钟,在留针期间用神灯治疗仪照射患处。取针后依据患侧肩部情况选取大小适宜的火罐,闪火后将火罐叩于患侧肩痛点、天宗、肩贞、肩髃等部位,留罐10 min,期间注意询问、观察患者以防烫伤。两组均每周针刺3次,拔罐1次,连续4周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9例痊愈,21例好转,2例未愈,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痊愈3例,好转20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71.8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VAS评分方面,两组均可以得到改善。治疗组在降低VAS评分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Constant-Murley评分方面,两组均可以得到改善。治疗组Constant-Murley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组以及常规针灸组均能有效的降低VAS评分、提高Constant-Murley评分。(2)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降低VAS评分、提高Constant-Murley评分较常规针灸更为显着。(3)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灸,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李秀芳[5](2021)在《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急性期肩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采用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6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A采用毫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B采用毫针常规选穴联合拔罐治疗,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6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分别记录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的临床相关数据。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评分)、红外热图像温度进行疗效观察。采用spss25.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三组患者VAS评分、CMS评分及红外热图像温度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CMS评分及红外热图像温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A在VAS评分、CMS评分及红外热图像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A。治疗组和对照组B在VAS评分、CMS评分及红外热图像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和对照组B在VAS评分、CMS评分及红外热图像上的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优于对照组A。4.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A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B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与对照组B总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疗法与毫针养老穴联合拔罐疗法、毫针常规选穴联合拔罐疗法均能缓解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情况。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疗法与毫针常规选穴联合拔罐疗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优于毫针养老穴联合拔罐疗法。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急性期肩周炎具有取穴少,疗效佳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杨圆坚[6](2021)在《活血舒筋手法结合肩关节脉冲射频治疗冻结肩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我院中医骨伤科冻结肩患者的临床特点,从客观指标分析肩关节脉冲射频术中结合活血舒筋手法的有效性;为冻结肩患者的早期预防,患病后合理治疗提供可以参考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方法:选取中医一附院骨伤科2017年2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治疗的冻结肩患者,参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骨科疾病诊断标准》,查找病程记录,筛选辅助检查中有肩关节MRI,接受过肩关节脉冲射频治疗冻结肩的患者,根据脉冲射频治疗术中记录,分为术中结合活血舒筋手法治疗的试验组和未进行术中结合活血舒筋手法的对照组;通过医院住院系统,收集符合录入条件患者的临床资料:基本信息(年龄、性别、BMI、病程、患肩分布等)、病程记录(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专科查体、医嘱)、肩关节MRI、红外热成像及中医诊断(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记录;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即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及总体疗效评价来分析肩关节脉冲射频术中结合活血舒筋手法的有效性。结果:1.基本信息本研究共纳入了冻结肩患者91例(对照组:42,试验组:49),对91名患者的性别、年龄、BMI、病程、患肩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女性/男性为3.33:1,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其中对照组男性10例(23.81%),女性32例(76.19%);试验组男性11例(22.45%),女性38例(77.55%)。(2)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60.62±9.55岁,年龄最小为44岁,最大为84岁;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61.41±9.14岁,年龄最小为47岁,最大为85岁。(3)对照组左肩,右肩,双肩发病人数分别为17、20、5;试验组分别为27、21、1。左肩发病占发病总数48.35%,右肩发病占发病总数45.05%,两组患者左肩发病率略高于右肩。(4)对照组BMI平均水平为24.60(22.01,27.27);试验组为24.42(22.52,27.12),BMI在两组患者中无差异(P>0.05),但平均水平均偏高(>24kg/m2)。(5)对照组患者平均病程为6.00(1.00,12.00)个月;试验组患者平均病程为3.00(2.00,6.50)个月,病程在两组患者中也无差别(P>0.05)。2.入院时间在节气的分布冻结肩患者入院时间在夏季居多,共31例,其次为秋季24例,冬季19例,春季17例。其中节气中以立夏为最多,共10例。风寒湿阻型患者入院节气分布不明显,总体以冬、春、秋季节气居多,占总数90%;夏季节气最少,占总数10%。瘀滞型患者,入院节气以立秋、立夏、谷雨、大暑、小满、立冬为主,季节上以春季最多,占总数30.15%,而后为夏季(25.40%),秋季(22.22%),冬季(22.22%);气血亏虚型患者入院节气以立夏、霜降、处暑为主,季节上以夏季为主(44.44%)、而后为秋季(38.89%)、春季(16.67%)、冬季为0。3.住院天数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长为11.00(9.75,13.00)天,最短住院时长为6天,最长住院时间为17天;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长为11.00(9.50,14.00)天,最短住院时长为8天,最长为18天。两组住院天数无差别(P>0.05)。4.中医证型分布对照组中,瘀滞型最多(31,73.81%),而后是气血亏虚型(9,21.43%),风寒湿阻型最少(2,4.76%);试验组中,瘀滞型同样最多(32,65.31%),而后是气血亏虚型(9,18.37%),最后为风寒湿阻型(8,16.33%)。5.红外热成像检查本研究对91名患者红外热成像治疗前后肩关节前侧、外侧、后侧的温差进行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肩前、外、后侧温差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其中肩关节前侧治疗前两组温度差无差异(Z=-1.061,P>0.05),治疗后,肩前侧肩周温度差有统计学差异(Z=-2.135,P<0.05),试验组肩周温度差下降更明显;肩关节外侧治疗前两组肩周温度差无明显差别(Z=-1.551,P>0.05),治疗后也无明显差别(Z=-1.402,P>0.05),表明治疗后两组肩外侧肩周温度差下降程度不明显;肩关节后侧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Z=-0.557,P>0.05),治疗后也无发现差别(Z=-0.530,P>0.05),表明治疗后肩后侧肩周温度差下降程度不明显。6.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平均水平都为7.00(6.00,8.00),经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无差别(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对照组3.00(2.00,3.63),试验组2.00(2.00,3.00),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显示出差异(P<0.05),试验组VAS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优。7.Constant-Murley(CM)肩关节评分治疗前CM肩关节评分分别为:对照组45.00(40.75,49.00),试验组42.00(36.00,46.50),两组患者CM肩关节评分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M肩关节评分分别为:对照组57.50(51.25,66.00),试验组67.00(63.50,70.00),P<0.05,两组患者CM肩关节评分有差别,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比对照组优。8.总体疗效评价比较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患者分别为0例、5例、33例、4例,总有效率是90.48%;试验组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患者分别为0例、15例、31例、3例,总有效率是93.8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结论1.中医一附院骨伤科冻结肩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年龄在60岁居多,体型偏肥胖,患肩以左侧为主,最小发病年龄44岁,最大85岁。2.冻结肩患者入院时间在夏季居多,立夏入院者最多,中医证型以瘀滞型为主,总占比达69.23%。3.术中未结合活血舒筋手法和术中结合活血舒筋手法均可以降低肩前侧、外侧、后侧温度差;尤其是对肩前侧冻结肩患者,术中结合活血舒筋手法能使温差下降程度更明显。4.VAS评分、CM肩关节评分、总体疗效评价,术中结合活血舒筋手法改善程度更优。5.综上说明,肩关节脉冲射频治疗冻结肩术中运用活血舒筋手法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改善肩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蒋海军[7](2021)在《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中医骨科的常见病。发病年龄多为40~70岁。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其病程长,会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临床疗效也各不相同。其中中医推拿、针灸、中药熏洗等是许多医生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推拿手法及其结合其他相关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齐贺[8](2020)在《通络肩痹散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试验通过观察通络肩痹散联合冲击波与单纯使用冲击波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VAS视觉疼痛模拟评分(简称为VAS疼痛评分)、欧洲Constant-Murley肩关节活动度评分(简称为肩关节活动度评分)与风寒湿痹型肩周炎中医症候量化等级评分(简称为中医症候评分)的变化,明确通络肩痹散的有效性。为今后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08月期间,石家庄市中医院骨二科门诊部及住院病房就诊的肩周炎患者。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出6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发散式冲击波治疗仪对痛点进行打击;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通络肩痹散外敷治疗。每隔2日治疗一次,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及风寒湿痹型肩周炎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应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VAS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风寒湿痹型肩周炎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具有可比性。(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试验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的总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高(P<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总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除生活质量评分及肌力评分两项(P>0.05)外,均较对照组均有所增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量化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中医症候量化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候量化评分,除对照组的5项次症评分项目(P>0.05)外,均高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试验组共30例,好转13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30例,好转7例,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试验组的临床综合疗效较对照组要好(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通络肩痹散能有效减轻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临床症状。(2)通络肩痹散配合冲击波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疗效更好。

李文倩[9](2020)在《改良圆利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寒湿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改良圆利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寒湿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上治疗粘连期肩周炎提供更多的选择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试验组予改良圆利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个疗程、治疗后第2个疗程的肩关节功能评分的变化,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1、经过第1个和第2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2、治疗第1个疗程后,两组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程度相近。治疗第2个疗程后,两组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在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3、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圆利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寒湿证的临床疗效显着,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显着。

霍煜廷[10](2020)在《揿针结合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1.比较揿针结合动态关节松动术与单纯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2.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经济安全的肩周炎治疗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揿针结合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干预2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每次治疗后均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ADL-BI)分别评估两组患者干预1个疗程、2个疗程及2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局部疼痛、肩关节功能及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于2个疗程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采用安全性评价标准评价两组患者干预期间每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病例70例,观察组纳入患者35例,其中脱落2例;对照组纳入患者35例,其中脱落2例,剔除1例,两组患者均未有不良反应发生。最后观察组纳入统计分析病例33例、对照组32例。2.组间比较局部疼痛,两组患者干预1个疗程、干预2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V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404,P=0.000;Z=-4.211,P=0.000;Z=-3.095,P=0.002)。3.组间比较肩关节功能,两组患者干预1个疗程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肩关节功能活动度及CMS总分(Z=-4.082,P=0.000;Z=-3.524,P=0.000;Z=-1.949,P=0.049;Z=-2.874,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肌力(Z=-0.440,P=0.66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干预2个疗程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肩关节功能活动度及CMS总分(Z=-4.159,P=0.000;Z=-4.515,P=0.000;Z=-3.716,P=0.051;Z=-4.213,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肌力(Z=-0.032,P=0.97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2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在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肩关节功能活动度及CMS总分(Z=-4.458,P=0.000;Z=-5.308,P=0.000;Z=-3.143,P=0.002;Z=-4.24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肌力(Z=-0.032,P=0.97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间比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两组患者干预1个疗程、干预2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ADL-B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16,P=0.044;Z=-3.280,P=0.001;Z=-2.900,P=0.004)。5.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4.4%,治疗组为97.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0,P=0.032)。结论1.揿针结合动态关节松动术在肩周炎治疗总有效率、减轻局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优于单纯动态关节松动术。2.揿针结合动态关节松动术可明显缓解肩周炎患者局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且本疗法易于开展操作、疗效显着、安全性高、以无痛为操作原则、患者接受度较高,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11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116例(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前言
历史回顾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1.6 剔除、脱落及中止的病例处理措施
2 研究方案
    2.1 试验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方法
    2.4 安全性评定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三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析结果
    3.3 三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比较
    3.4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3.5 三组患者随访复发情况
    3.6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冻结期肩周炎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冻结期肩周炎认识
    4.3 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4.4 针刀疗法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4.5 针刀治疗冻结期肩周炎选点依据
    4.6 针刀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作用机理
    4.7 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
    4.8 研究结果分析
    4.9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动态灸法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1.1 病名来源及定义
        1.2 病因
        1.3 发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手段
    2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病名起源发展
        2.2 病因病机
        2.3 临床治疗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采用医疗用品
        2.3 操作方法
        2.4 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
        2.5 观察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动态灸法配合针刺特定穴理论体系
    3 针刺选穴依据
展望与不足之处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3)太极推拿摇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不良反应/事件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
        2.2.2 对照组
        2.3 治疗疗程
        2.4 观察指标
        2.4.1 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
        2.4.2 VAS疼痛评分
        2.4.3 肩关节活动度
        2.4.4 GHD
        2.4.5 临床疗效评估
        2.5 样本量估算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后量表评分
        3.3 关节活动度
        3.4 GHD
        3.5 疗效评估
        3.6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肩周炎”病名溯源
    2 肩周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2.1 肩周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肩周炎与经脉、经筋
    3 肩周炎的病理与解剖
        3.1 肩周炎的病理改变
        3.2 肩周炎的解剖改变
    4 GHD与粘连期肩周炎
        4.1 GHD与盂肱关节活动
        4.2 粘连肩周炎的GHD狭窄
        4.3 肌骨超声技术与GHD
    5 太极推拿摇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机理
        5.1 太极推拿摇法的中医机理
        5.2 太极推拿摇法的现代医学机理
    6 结果分析
        6.1 安全性分析
        6.2 临床观察指标
        6.3 治疗前后GHD的变化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不足之处
    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量表
    附录3 VAS疼痛评分表
    附录4 关节活动度记录表
    附录5 盂肱间距记录单
致谢

(4)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1.1 肩周炎的流行病学
        1.2 肩周炎的发病因素
        1.3 肩周炎的发病机制
        1.4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1.4.1 口服药物疗法
        1.4.2 注射药物疗法
        1.4.3 康复疗法
        1.4.4 手术治疗
    2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中医对肩周炎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学对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肩周炎的中医分型
        2.4 中医治疗
        2.4.1 中药治疗
        2.4.2 针灸治疗
        2.4.3 其他治疗
    3 灵龟八法
        3.1 灵龟八法的概述
        3.2 灵龟八法的组成
        3.3 灵龟八法开穴推算方法
        3.4 灵龟八法的运用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中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2.3 西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盲法
        3.3 治疗方法
        3.3.1 治疗组
        3.3.2 对照组
        3.4 观察指标
        3.5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及分析
        4.1 基线资料比较
        4.2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4.3 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
        4.4 临床疗效比较
        4.5 安全性分析
    5 讨论
        5.1 灵龟八法镇痛作用探讨
        5.2 灵龟八法治疗肩周炎依据
        5.3 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依据
        5.4 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选穴依据
        5.5 拔罐疗法的理论依据
        5.6 TDP神灯治疗的作用机理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一般资料
        6.2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6.2.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6.2.2 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
        6.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7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A
        2.3 对照组B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研究结果比较
        4.3 不良反应处理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1.1 病名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1.4 中医治疗肩周炎概况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肩周炎的概念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临床分型
        2.4 西医治疗肩周炎概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刃针选择依据
        1.1 刃针的起源和理论基础
        1.2 刃针作用机制
        1.3 刃针在治疗肩周炎中的临床应用
    2 选穴分析
        2.1 养老穴选穴依据
    3 拔罐的选择依据
    4 对照组取穴依据
    5 选择红外热像仪作为观察指标依据
    6 研究结果分析
    7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相关机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活血舒筋手法结合肩关节脉冲射频治疗冻结肩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1.1 年龄
        1.2 性别
        1.3 BMI
        1.4 病程
        1.5 患肩分布
    2 临床特点
        2.1 入院时间在节气的分布
        2.2 住院天数
    3 中医证型分布
    4 VAS评分
    5 CM肩关节评分
    6 肩周温度差
        6.1 肩前侧
        6.2 肩后侧
        6.3 肩外侧
    7 两组总体疗效评价比较(根据CM量表评分)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DH-2010-A型短焦距非制冷远红外热成像仪
附录 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
综述 冻结肩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推拿疗法的应用
2 推拿疗法配合针刺类疗法
3 推拿配合熏洗外敷类药物
4 推拿结合小针刀类疗法
5 推拿结合其它疗法、综合疗法等
6 小结

(8)通络肩痹散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脱落标准
    6 终止试验标准
    7 治疗方法
        7.1 病例分组
        7.2 治疗方案
        7.2.1 对照组治疗方案
        7.2.2 试验组治疗方案
        7.3 疗程
    8 临床疗效性评分标准
    9 临床综合疗效标准
    10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2 VAS疼痛评分统计分析
    3 肩关节功能评分统计分析
    4 中医症候量化分级评分统计分析
    5 综合疗效统计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冲击波的认识
    3 中医学对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认识
    4 中医学对风寒湿痹型肩周炎治疗的认识
    5 通络肩痹撒选用中药外敷方式的探讨
    6 冲击波与通络肩痹散联合的探讨
    7 冲击波治疗后冷疗的探讨
    8 通络肩痹散的立法遣方
    9 通络肩痹散的方药分析
        9.1 组方及方解
        9.2 单味中药分析
    10 评价标准选取的探讨
    11 临床综合疗效标准的选取
    12 试验结果分析
        12.1 通络肩痹散对肩关节疼痛的改善
        12.2 通络肩痹散对肩关节功能的改善
        12.3 通络肩痹散对风寒湿痹型肩周炎中医证候的改善
        12.4 通络肩痹散最终疗效分析
    13 问题与展望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肩周炎相关治疗的中西医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9)改良圆利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寒湿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肩周炎的临床分期
    3.纳入、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4.分组与治疗方案
        4.1 分组
        4.2 治疗方案
    5.观察项目
        5.1 一般项目观察
        5.2 不良反应观察
        5.3 疗效性观察
    6.疗效判定标准
    7.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病例剔除、脱落与中止分析
    2.不良反应观察
    3.一般资料比较
    4.治疗结果比较
        4.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疗程、治疗后第2疗程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4.2 两组疗效评定结果及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目前中医药领域关于本病的研究现状
    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2.1 病因
        2.2 现代医学治疗肩周炎的研究现状
    3.研究探讨
        3.1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3.2 圆利针
        3.3 定点依据
        3.4 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的现代研究
    4.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4.1 不足
        4.2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肩周炎的研究机理及针灸推拿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揿针结合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1.1 中医学归属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法
        1.3.1 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研究现状
        1.3.2 推拿按摩疗法
        1.3.3 针刀疗法
        1.3.4 中药疗法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西医学归属
        2.2 肩关节的解剖基础
        2.2.1 肩关节的骨性结构
        2.2.2 肩关节的软组织结构
        2.2.3 肩部关节
        2.3 肩周炎的病因病机
        2.4 西医治疗
        2.4.1 药物疗法
        2.4.2 物理疗法
        2.4.3 关节腔内注射
        2.4.4 关节扩张
        2.4.5 其他非手术疗法
        2.4.6 手术疗法
技术路线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对象来源
        1.2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试验分组
        2.3 盲法设计
        2.4 干预方案
        2.4.1 观察组(揿针结合动态关节松动术)
        2.4.2 对照组(动态关节松动术)
        2.4.3 功能锻炼
        2.5 评价工具
        2.5.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见附录 2)
        2.5.2 Constant-Murley 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见附录 3)
        2.5.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见附录 4)
        2.5.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BI)(见附录 5)
        2.5.5 疗效评定标准
        2.5.6 安全性评价标准
        2.6 资料收集
        2.7 质量控制
        2.7.1 研究设计阶段
        2.7.2 研究实施阶段
        2.7.3 资料分析阶段
        2.8 统计分析方法
        2.9 预试验
    3 统计结果
        3.1 病例收集情况
        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3 干预后的疗效性指标比较
        3.3.1 两组患者干预不同时间后 Constant-Murley 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评分比较
        3.3.2 两组患者干预后不同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3.3.3 两组患者干预后ADL-BI比较
        3.3.4 两组患者干预2个疗程后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讨论
    1 揿针结合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理论依据探讨
        1.1 揿针作用机理探讨
        1.2 动态关节松动术机理探讨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病例收集情况
        2.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3 干预后的疗效性指标比较
        2.3.1 两组患者CMS比较
        2.3.2 两组患者VAS比较
        2.3.3 两组患者ADL-BI比较
        2.3.4 揿针结合动态关节松动术疗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结论
研究创新、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11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陈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动态灸法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梁莹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太极推拿摇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D]. 汤子寒.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王莉灵.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5]刃针养老穴联合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李秀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6]活血舒筋手法结合肩关节脉冲射频治疗冻结肩的临床观察[D]. 杨圆坚.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J]. 蒋海军. 中医临床研究, 2021(05)
  • [8]通络肩痹散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临床观察[D]. 齐贺.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9]改良圆利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寒湿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文倩.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揿针结合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D]. 霍煜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11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