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羟基二高碘酮(Ⅳ)络合物在碱性水溶液中氧化乙二醇的动力学及机理

二羟基二高碘酮(Ⅳ)络合物在碱性水溶液中氧化乙二醇的动力学及机理

一、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Oxidation of Glycol by Dihydroxydiperiodatonickelate ( Ⅳ )Complex in Aqueous Alkaline Medium(论文文献综述)

Jie Wei,Maoshuai Li,Meiyan Wang,Shixiang Feng,Weikang Dai,Qi Yang,Yi Feng,Wanxin Yang,Cheng Yang,Xinbin Ma[1](2021)在《Hydroformylation of formaldehyde to glycolaldehyde:An alternative synthetic route for ethylene glycol》文中认为Hydroformylation of formaldehyde to glycolaldehyde(GA), as a vital reaction in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process of syngas to ethylene glycol(EG), shows great advantages in the aspects of the process complexity and clean production. The hydroformylation of formaldehyde to GA is thermodynamically unfavourable, requi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y efficient hydroformylation catalytic systems, appropriate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ction mechanisms. In this review, we have made a detailed summary on the reaction in terms of the reaction network, thermodynamics, metal complex catalysts(including central metals and ligands), reaction conditions(e.g., temperature, pressure,formaldehyde source and solvent) and promoters. Furthermore, the reaction mechanisms, involving neutral and anionic complex in the catalytic cycle, have been summarized and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n the impact of the crucial intermediates on the reaction pathways and product distribution. A brief overview of product separation and catalyst recovery has been presented in the final part. This review giv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factors that impact on the formaldehyde hydroformylation and reaction mechanisms, which helps to design more efficient catalytic systems and reaction processes for EG production via the hydroformylation route.

谭煜[2](2021)在《石化二级出水中胞外聚合物(EPS)对臭氧催化氧化的影响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石化废水是一类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难生化处理的有毒难降解工业废水,其经过生化处理的二级出水COD值一般高于《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中60 mg/L的限值,因此在排放标准和生化性有限的双重压力下,石化污水厂大多建成了以臭氧催化氧化为核心处理技术的深度处理单元。在实际工程中,由于石化废水毒性对微生物的抑制和胁迫作用,二级生化出水中往往携带大量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如胞外聚合物(EPS)等,其随出水进入深度处理单元后,在消耗臭氧的同时吸附在催化剂表面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引起深度处理出水水质劣化等问题。为保持催化剂的高活性和出水水质的稳定性,厘清二级出水中微生物产物对于臭氧催化氧化的影响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北方某综合石化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不同EPS浓度水平下,EPS对臭氧催化氧化处理效果的影响程度与方式,并通过对EPS在溶液中和催化剂表面的行为特征来探讨EPS对臭氧催化氧化的影响机理,为在臭氧催化氧化单元前端设置针对性预处理工艺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对石化二级出水以及从活性污泥中提取的EPS溶液进行了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二级出水中TOC值在16.7~20.9 mg/L间波动,出水以芳香蛋白类物质、溶解性微生物产物,以及类腐殖酸物质为主;EPS溶液TOC值约为17.85 mg/L,以蛋白质和多糖为主。其次考察了不同EPS浓度水平下对臭氧催化氧化处理的表观影响,结果表明:EPS会影响臭氧催化氧化对污染物的去除,其反应顺序为EPS中的蛋白质>水中有机物>EPS中多糖;EPS会与溶解臭氧竞争吸附位,吸附在催化剂表面L酸中心。最后,通过对EPS在催化剂解吸附特征的研究,总结了EPS对臭氧催化氧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EPS中蛋白质与多糖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分别倾向于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EPS会与污染物竞争吸附位;相比于超声,焙烧能够有效脱附催化剂表面的EPS,使催化剂恢复活性。

武朦朦[3](2021)在《Cu/SiO2催化剂制备及其DMO加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乙醇酸甲酯(methyl glycolate,MG),兼具醇和酯的性质,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和化工领域,是一种重要的有机中间体。目前制备MG的方法存在污染重、腐蚀性强、产率低等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乙醇酸甲酯制取工艺,草酸二甲酯(dimethyl oxalate,DMO)选择性加氢工艺原子利用率高、无二次污染,有效地促进了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符合我国能源绿色发展的要求。DMO选择性加氢制MG技术的核心在于研究开发高性能选择性加氢的催化剂。经过试验,研究者们发现金属铜对C-O/C=O键的裂解作用高于对C-C键的裂解,具有良好的C-C键留存性。Cu+/Cu0被认为是该反应的复合活性中心,Cu0促进氢气解离,Cu+则促进DMO分子解离及稳定酰基物种,Cu+位点增多有利于提高MG选择性。研究发现,载体的种类、制备方法、助剂添加等是影响铜催化剂加氢性能的主要因素。Si O2载体形貌可调性强、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高,与铜组分间相互作用可有效稳定铜价态分布。本文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一步法制备了层状硅酸铜催化剂,优化制备条件,系统地研究了焙烧温度及银助剂对催化剂织构性质、铜分散度、纳米粒子尺寸、价态分布的影响,进一步探究了催化剂在DMO加氢制备MG中的构效关系,深入探讨银(Ag)助剂对Cu催化剂性能的调控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溶胶-凝胶一步法制备了Cu/Si O2催化剂,并对其焙烧温度进行了筛选优化,发现当焙烧温度为500°C时,层状硅酸铜含量最高,随着焙烧温度继续升高,层状硅酸铜含量反而降低。2、还原后催化剂表面Cu+比例与层状硅酸铜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还原后Cu/Si O2-500催化剂表面Cu+比例最高,催化活性最优,DMO的转化率达到98.5%,MG的选择性为51.1%。3、将Ag作为助剂对Cu/Si O2催化剂进行改性,结果表明,当Ag的负载量为5 wt%时,5Ag-Cu/Si O2催化剂活性最高,DMO的转化率和MG的选择性分别为83.7%和72.2%。4、适量Ag的引入提高了活性组分铜的分散度,增加了催化剂表面Cu+的含量,同时使催化剂介孔孔径变大,促进了DMO分子的扩散和MG分子的转移,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5、与Cu/SiO2催化剂相比,5Ag-Cu/Si O2催化剂稳定性明显提高,可能归因于Ag与Cu之间的电子转移以及银的物理阻隔作用,在反应过程中有效稳定Cu+,并阻止了铜颗粒的团聚烧结。

王铁锋[4](2021)在《熔融结晶法提纯煤制乙二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乙二醇在化工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超过90%的应用是做聚酯,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在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背景下,煤(合成气)制乙二醇在近些年获得快速发展。但在核心的草酸酯加氢反应过程中,会产生不同于石油乙烯法的系列杂质,如1,2-丁二醇,1,2-丙二醇,醚类,多乙二醇,还有酯类化合物的残留。这些杂质的存在影响了煤制乙二醇的品质,从而影响着乙二醇在下游聚酯行业的应用。当前工业上采用精馏技术进行杂质分离,但该杂质体系是热敏体系,同时又存在窄沸点和共沸的问题,精馏提纯较为困难,产品质量不能满足聚酯纤维的生产要求。因此针对该问题开发一种可行的分离工艺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熔融结晶技术具有低温操作,适用于窄沸,共沸,热敏等特殊物系,易得高纯产品的独特优点,在化工分离中应用广泛。本研究在分析杂质的基本性质基础上,采用管式静态熔融结晶的方法对存在的杂质进行实验室的分离研究。针对每一种杂质和乙二醇的两组分体系,设计了包括原位产生晶种,初始结晶,降温结晶,负压分离母液,升温发汗,熔融等步骤。利用分形多孔理论描述了结晶段粗晶体的孔隙情况,对分离参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优化,采用多级分离操作,成功脱除杂质,得到乙二醇纯度高于99.8%的产品,证明了熔融结晶方法的有效性,为该杂质体系的分离提供了新思路,为工业化分离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主要结论分为如下四个部分:1、1,2-丁二醇和1,2-丙二醇与乙二醇沸点相近,1,2-丁二醇还可与乙二醇形成共沸物。本文研究了通过静态熔融结晶过程分别从乙二醇/1,2-丁二醇和乙二醇/1,2-丙二醇的两组分体系中提纯乙二醇的方法。在脱除1,2-丁二醇时,对Ⅰ级提纯的实验参数分结晶段和发汗段进行了研究,得到最佳的结晶条件为初始结晶温度选择–15°C,降温速率0.01°C·min–1,终点结晶温度–18°C。发汗段对提纯具有正向作用,最佳发汗条件为发汗温度–15.5°C,发汗时间120 min。确定Ⅰ级分离过程为结晶+发汗,乙二醇含量提高至97.33%;Ⅱ级和Ⅲ级为结晶-结晶-结晶+发汗的分离模式,乙二醇含量可分别提高至99.21%和≥99.8%。脱除1,2-丙二醇时参考上述流程,Ⅰ~Ⅲ级分离后乙二醇含量分别提高为97.48%,99.0%和≥99.8%。2、乙二醇单甲醚熔点低于乙二醇72°C,扩展研究了通过熔融结晶分离乙二醇/乙二醇单甲醚体系。对各级提纯的分离参数进行了考察,通过对Ⅰ~Ⅳ级分离过程的研究,对分离步骤进行了选择性优化。最终确定的分离步骤为Ⅰ和Ⅱ级只选择结晶,Ⅲ级为结晶+发汗,Ⅳ级为结晶-结晶-结晶+发汗。相对应的乙二醇含量分别提高为97.26%,98.34%,99.12%和99.83%,实现了杂质乙二醇单甲醚的脱除。3、脱除多乙二醇时,对分离乙二醇/二乙二醇的基本规律进行了研究。Ⅰ级提纯时最佳结晶条件为初始结晶温度–16°C,降温速率0.01°C·min–1,终点结晶温度–20°C,发汗段选择在–15.5°C发汗120 min。Ⅰ级提纯后乙二醇含量提高为97.78%。对Ⅱ级和Ⅲ级分离参数进行了考察和优化,Ⅱ级提纯在最佳条件下乙二醇含量可以达到99.20%。Ⅲ级提纯采用结晶+发汗不能达到分离目标,采用结晶-结晶+发汗的操作模式,将乙二醇含量提高至99.86%。当杂质为三乙二醇时,借鉴了乙二醇/二乙二醇的分离规律,经过Ⅰ~Ⅲ级均为结晶+发汗的提纯操作后,三乙二醇杂质也被成功的脱除,得到的乙二醇含量≥99.8%。4、在脱除残留酯类杂质时,分为两类讨论。一类是熔点为–9.15°C的乙醇酸甲酯,参考其他体系的分离过程,对分离参数进行了考察和优化。Ⅰ级提纯时在最佳的结晶和发汗条件下乙二醇含量增至98.29%。Ⅱ级提纯时由于收率因素,舍弃发汗段,结晶段分离使乙二醇纯度提高至99.11%。Ⅲ级提纯时,过高的发汗温度对提纯的作用减弱且通过一次结晶和发汗不能满足高纯度要求,采用结晶-结晶+发汗的操作,最终乙二醇的纯度提高至99.83%。另一类是室温下为固体的草酸二甲酯,典型的熔融结晶流程不适合于脱除该杂质,设计在结晶管底部固定玻璃砂芯,通过固-液分离过程,实现乙二醇的提纯。分离时,在降温预冷过程中即可产生晶体,继续降温并在终点结晶温度下进行固-液分离。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终点结晶温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并且在温度–29°C条件下通过一次结晶处理可以得到液体中乙二醇的含量≥99.75%。

俞俊[5](2021)在《Ni-W-Cu/MgAl2O4催化纤维素氢解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质纤维素是一种可固定碳的可再生资源,经催化氢解主要产物为用途广泛的乙二醇。本文以镁铝尖晶石(MgAl2O4)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Ni-W-Cu/MgAl2O4催化剂,并进行纤维素催化氢解反应研究,为木质纤维素深加工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示差折光测定纤维素氢解反应产物组成的分析方法。采用已知物直接对照法对纤维素氢解反应产物组成进行定性分析,确定了产物中含有乙二醇、1,2-丙二醇、甘油、葡萄糖、赤藓糖醇和山梨糖醇并以标准品标定它们的HPLC标准曲线。结果表明,氢解产物各组成的峰面积与标准品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都在0.996以上。精密度实验和重现性实验的相对偏差度分别在0.29~0.81%和0.47~1.05%的范围内,加标回收实验的相对误差在0.12~1.63%的范围内。采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测定纤维素氢解反应产物组成的分布情况,发现纤维素氢解的主要产物是乙二醇(2.39 g/L),并初步推断了纤维素氢解的反应历程。确定了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方法和条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载体镁铝尖晶石,以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负载型多功能Ni-W-Cu/MgAl2O4催化剂。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Ni、W和Cu负载量和Mg/Al对Ni-W-Cu/MgAl2O4催化活性的影响;采用XRD、XPS、Py-IR和TEM等技术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能表征。结果表明,Ni-W-Cu/MgAl2O4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Ni、W和Cu的负载量分别为5 wt.%、15 wt.%和15 wt.%,Mg/Al比值为1/3;Ni、W和Cu加入到载体中,不仅促进了更多L酸位点的形成,使纤维素水解为葡萄糖,而且提高了Ni的还原性;5Ni-15W-15Cu/MgAl2O4(1:3)表现出更多的酸量和获得更多氧空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技术测试了重复循环使用的催化剂Ni、W和Cu的负载量,当循环3次后,乙二醇收率基本不变,当循环6次时,Ni与Cu的负载量没有明显变化,而W的负载量显着降低,从16.0%下降到12.8%。研究了5Ni-15W-15Cu/MgAl2O4(1:3)催化木质纤维素氢解反应规律。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条件对纤维素和蔗髓制备乙二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纤维素为原料制备乙二醇较为适宜的条件为:反应温度245℃、氢气压力3.0 MPa、反应时间2.0h、催化剂量0.3 g,此条件下乙二醇的收率为53.1%;以蔗髓为原料制备乙二醇较为适宜的条件为:反应温度245℃、氢气压力5.0 MPa、反应时间2.0h、,此条件下乙二醇的收率为30.3%。构建了Ni-W-Cu/MgAl2O4催化剂上纤维素氢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了一级连串反应动力学模型和缩核动力学模型,采用Levenberg-Marquart法,利用1STOPT 5.0编程对动力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两种模型的实验值与计算值均吻合良好,两种模型的活化能也较吻合,表明较简单的一级连串动力学模型已经可以较好地描述纤维素在Ni-W-Cu/MgAl2O4上的氢解反应。纤维素的水解是反应速率的控制步骤,高温有利于纤维素水解为葡萄糖。

Huajie Huang,Yujie Wei,Ying Yang,Minmin Yan,Haiyan He,Quanguo Jiang,Xiaofei Yang,Jixin Zhu[6](2021)在《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grain boundary-enriched Pt nanoworms decorated on graphitic carbon nanosheets for ultrahigh methanol oxidation catalytic activity》文中认为Although one-dimensional Pt nanocrystals have long been regarded as ideal electrode catalysts for fuel cells,the synthetic techniques commonly involve the use of various complicated templates or surfactants,which have largely hampered their large-scale industrial application.Herein,we present a convenient and cost-effective approach to the stereoassembly of quasi-one-dimensional grain boundary-enriched Pt nanoworms on nitrogen-doped low-defect graphitic carbon nanosheets(Pt NWs/NL-CNS).Benefiting from its numerous catalytically active grain boundaries as well as optimized electronic structure,the as-derived Pt NWs/NL-CNS catalyst possesses exceptionally good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for methanol oxidation,including an ultrahigh mass activity of 1949.5 mA mg-1, reliable long-term durability,and strong poison tolerance,affording one of the most active Pt-based electrocatalysts for methanol oxidation reaction.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 further reveals that the formation of worm-shape Pt morphology is attributed to the modified electronic structure as well as controllable defect density of the carbon matrix,which could also weaken the adsorption ability of Pt towards CO molecule and meanwhile synergistically promotes the catalytic reaction kinetics.

Na Cheng,Xiaoyan Chen,Lushuang Zhang,Zhigang Liu[7](2021)在《Reduced graphene oxide doping flower-like Fe7S8 nanosheets for high performance potassium ion storage》文中认为Finding easy-to-operate strategy to obtain anode material with well-designed structure and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potassium-ion batteries(PIBs).In this work,we synthesize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doping flower-like Fe7 S8 nanosheets electrode materials using one-step hydrothermal strategy.The rGO@Fe7 S8 composite is composed of homogeneous Fe7 S8 an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thin nanosheets.This unique structure not only promotes the penetration of electrolyte and increases the conductive of the pure Fe7 S8 electrode materials,but also relieves the volume expansion of K+ during charge/discharge process.When applied this interesting anode electrode for PIBs,the rGO@Fe7 S8 exhibits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It delivers a high reversible specific capacity of 445 mAh g-1 at 50 mA g-1, excellent rate performance(284 mAhg-1at 500 mA g-1 and 237 mAh g-1 at 1000 mA g-1), and a high cycling stability at 100 mA g-1(maintained355 mAh g-1 after 300 cycles).

曹永正[8](2020)在《负载型骨架镍吸附剂的制备及其用于苯深度脱硫的研究》文中认为钢铁企业和焦化行业副产的焦化纯苯是苯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焦化纯苯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其中含有微量噻吩类硫化物,使焦化纯苯作为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后续开发与利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尤其是一些对原料苯中硫化物含量要求十分苛刻的工艺。因此,研究焦化纯苯超深度脱硫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以镍铝合金粉和拟薄水铝石为原料经过混捏、挤条、干燥、高温焙烧、碱液抽铝活化等步骤,制备了一系列的负载型Raney Ni/Al2O3吸附剂。并采用XRD、H2-TPR、SEM和BET等表征对吸附剂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对吸附剂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采用液相吸附与气相吸附的方式,以含一定浓度噻吩的苯为原料,对Raney Ni/Al2O3吸附剂及Mo改性后的Raney Ni/Al2O3吸附剂的吸附脱硫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采用间歇釜对负载型Raney Ni/Al2O3吸附剂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进行了研究。一方面,Raney Ni/Al2O3吸附剂对噻吩有良好的选择吸附性能,在一定的吸附温度范围内,脱硫率均能达到95%以上。另外,在实验浓度和温度范围内,Freundlich模型以及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的描述吸附动力学特征,液膜扩散是吸附过程的控制步骤。另一方面,在实验范围内,采用Van’t Hoff方程,研究负载型Raney Ni/Al2O3吸附剂对噻吩的吸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吉布斯自由能ΔGo=-22.442 k J/mol、吸附焓ΔHo=111.548 k J/mol、吸附熵ΔSo=316.760J/(mol·K),说明吸附剂吸附脱噻吩的过程是一个熵增加的自发吸附过程,且吸附过程既包含物理吸附也包含化学吸附。负载型Raney Ni/Al2O3吸附剂有明显的骨架镍结构,并作为噻吩的吸附活性组分。采用固定吸附床对吸附剂的吸附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得到适宜的吸附条件为:液相吸附、吸附温度150℃、吸附压力1 MPa,此时吸附剂对噻吩的穿透时间达150.5h、穿透硫容和饱和硫容分别为31.09 mg·g-1和32.44 mg·g-1,是工业级Pd/Al2O3吸附剂穿透硫容的三倍以上,表明Raney Ni/Al2O3吸附剂与现有的工业级Pd/Al2O3吸附剂相比具有显着的优势。分别采用MoO3和钼酸铵对Raney Ni/Al2O3吸附剂进行了改性。结果表明:MoO3添加量为1%,在吸附温度为150℃、吸附压力1MPa的条件下,吸附剂对噻吩的穿透时间为171 h,穿透硫容和饱和硫容分别为34.17 mg·g-1和35.75 mg·g-1。Mo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吸附剂骨架镍分散度,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增加,因而吸附剂吸附脱噻吩的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采用钼酸铵对Raney Ni/Al2O3吸附剂进行改性的研究表明,当钼酸铵的添加量为1.0%时,吸附剂的吸附活性最好,在相同的吸附条件下,吸附剂对噻吩吸附的穿透时间为157h,穿透硫容和饱和硫容分别为33.28mg·g-1和34.56mg·g-1。

徐丽萍[9](2020)在《TS-1分子筛后处理改性及其催化环氧乙烷水合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钛硅分子筛不仅是优异的选择氧化催化剂,还能作为Lewis酸催化剂。本文对微孔TS-1分子筛展开后处理修饰并作为Lewis酸催化剂催化环氧乙烷(EO)水合反应,并优化了环氧乙烷水合反应的条件。本文分以下两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通过有机碱(TPAOH)、无机铵盐、有机胺、哌啶处理TS-1原粉,得到的分子筛用于环氧乙烷(EO)水合反应,筛选出最佳的改性方案。并通过XRD,SEM,UV-vis,IR,29Si MAS NMR等表征手段探究了改性处理之后的TS-1催化性能提高的原因。第二部分探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水与环氧乙烷的摩尔比等反应条件对环氧乙烷开环反应的影响。采用后处理修饰后的TS-1作为催化剂,在40℃,反应12小时,环氧乙烷(EO)的转化率即可达到95%,乙二醇的(EG)选择性100%。此外,本文还尝试了其他种类钛硅分子筛应用于环氧乙烷水合反应。发现Ti-Beta分子筛具有较为优异的催化活性。

张欢欢[10](2020)在《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CuZr/SiO2催化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乙二醇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可广泛应用于防冻液、聚酯、表面活性剂等制造行业。伴随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乙二醇需求量逐年增加。结合我国现有的“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特点及基本国情,开发以煤为基础原料生产大宗化学品的碳一化工技术具有重要的经济及战略意义。其中,煤制合成气经草酸二甲酯(DMO)再加氢制乙二醇(EG)工艺因其原子经济性高、原料低廉、环境友好、产物用途广泛等特点而备受关注。结合Cu/SiO2的高比表面积及Cu/ZrO2的强相互作用与界面性质等优点,对CuZr/SiO2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水解沉淀法、蒸氨法及共沉淀法三种方法进行催化剂制备,并探索了不同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在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蒸氨法及共沉淀法相比,水解沉淀法的催化剂制备过程类似于拟均相反应过程,这有利于铜及锆物种均匀分散在载体二氧化硅上,显着增强Cu与ZrO2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更多的Cu-ZrO2界面物种,并有效地抑制了催化剂表面铜纳米颗粒的迁移和团聚,大幅度提升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基于水解沉淀法有助于提高CuZr/SiO2催化剂催化性能这一重要理论成果,进一步采用水解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Zr掺杂量的CuZrx/SiO2催化剂,并结合催化剂的仪器表征结果,研究了CuZr/SiO2催化剂在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和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适量氧化锆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催化剂表面铜分散度及铜物种(Cu0和Cu+)的比表面积,有效调控Cu+/(Cu++Cu0)比例。与层状硅酸铜(Cu2-xSi2O5(OH)3·x H2O)前驱体还原形成的表面C u+物种相比较,Cu-ZrO2界面处形成的独特的Cu+位点对草酸酯加氢的中间产物-乙醇酸甲酯(MG)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增强了Cu+和Cu0活性位点之间的协同催化效应,从而显着促进目的产物-EG的生成。其中,1 wt%Zr负载量的CuZr1/SiO2催化剂上,基于Cu0的TOF是传统Cu/SiO2催化剂的1.8倍,显示潜在的应用前景。

二、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Oxidation of Glycol by Dihydroxydiperiodatonickelate ( Ⅳ )Complex in Aqueous Alkaline Mediu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Oxidation of Glycol by Dihydroxydiperiodatonickelate ( Ⅳ )Complex in Aqueous Alkaline Medium(论文提纲范文)

(2)石化二级出水中胞外聚合物(EPS)对臭氧催化氧化的影响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石油化学工业废水及其处理方法
        1.1.2 石化二级出水臭氧催化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1.1.3 石化二级出水臭氧催化氧化影响因素
        1.1.4 活性污泥EPS研究进展
        1.1.5 EPS对臭氧催化氧化效果的影响进展
        1.1.6 EPS对臭氧催化氧化剂吸附作用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装置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装置
    2.2 试剂与设备
        2.2.1 试验试剂
        2.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内容
        2.3.1 催化剂预处理
        2.3.2 臭氧催化氧化处理二级出水及其与EPS混合液
        2.3.3 EPS在臭氧催化剂表面的吸附
    2.4 测试分析方法
        2.4.1 分析方法
        2.4.2 表征测试
第3章 石化二级出水及其与EPS混合液水质特性
    3.1 前言
    3.2 TOC分析
    3.3 UV254分析
    3.4 蛋白质与多糖含量分析
    3.5 三维荧光光谱特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EPS对臭氧催化氧化表观影响
    4.1 前言
    4.2 TOC去除率及其变化
        4.2.1 分子量分布分析
        4.2.2 红外光谱分析
        4.2.3 酸总量与酸性位分析
        4.2.4 Zeta电位
    4.3 臭氧利用率
    4.4 UV254变化
    4.5 三维荧光变化
    4.6 蛋白质和多糖变化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EPS对臭氧催化氧化影响机理
    5.1 前言
    5.2 臭氧催化剂表面特性的表征
        5.2.1 催化剂SEM测试结果
        5.2.2 催化剂BET测试结果
    5.3 EPS溶液中蛋白质和多糖对催化剂吸附特性研究
        5.3.1 吸附动力学研究
        5.3.2 吸附热力学研究
    5.4 EPS解吸研究
        5.4.1 TOC结果分析
        5.4.2 三维荧光结果分析
        5.4.3 红外光谱结果分析
    5.5 EPS对臭氧催化氧化影响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3)Cu/SiO2催化剂制备及其DMO加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
    1.1 引言
    1.2 乙醇酸甲酯的物理化学性质
    1.3 乙醇酸甲酯的化学应用
        1.3.1 羰化反应
        1.3.2 水解反应
        1.3.3 氧化脱氢
        1.3.4 氨解反应
        1.3.5 加氢还原反应
    1.4 乙醇酸甲酯(MG)的制备工艺
        1.4.1 一步氧化酯化合成法
        1.4.2 甲醛与氢氰酸加成法
        1.4.3 甲缩醛与甲醛自由基加成法
        1.4.4 生物酶化法
        1.4.5 偶联法
        1.4.6 甲醛羰化酯化法
        1.4.7 甲缩醛和甲酸法
        1.4.8 氯乙酸水解法
        1.4.9 草酸二甲酯加氢还原法
    1.5 草酸二甲酯(DMO)加氢生成乙醇酸甲酯(MG)研究现状
        1.5.1 液相催化
        1.5.2 多相催化
        1.5.3 催化剂制备方法
    1.6 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选题思路
        1.6.2 研究内容
        1.6.3 选题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化学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及气体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Cu/SiO_2的制备
        2.2.2 催化剂Ag-Cu/Si O_2的制备
    2.3 表征方法
        2.3.1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BET)
        2.3.2 红外光谱(FT-IR)
        2.3.3 X射线衍射(XRD)
        2.3.4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6 N_2O氧化及氢气滴定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 草酸二甲酯催化加氢性能研究
        2.4.1 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醇酸甲酯
        2.4.2 产物定量分析
第3章 Cu/SiO_2的制备及其加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表征结果
        3.2.1 FT-IR
        3.2.2 BET
        3.2.3 XRD
        3.2.4 TEM
        3.2.5 H_2-TPR
        3.2.6 XPS
    3.3 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g-Cu/S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醇酸甲酯中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表征
        4.2.1 BET
        4.2.2 FT-IR
        4.2.3 XRD
        4.2.4 TEM和STEM-EDX
        4.2.5 H_2-TPR
        4.2.6 XPS
    4.3 活性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熔融结晶法提纯煤制乙二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乙二醇概述
        1.1.1 乙二醇性质及用途
        1.1.2 市场需求及生产工艺
    1.2 煤(合成气)制乙二醇的杂质体系及分离
        1.2.1 粗乙二醇产品组成及杂质的产生
        1.2.2 杂质的分离研究与应用
        1.2.2.1 粗乙二醇产品的提纯研究与应用
        1.2.2.2 杂质1,2-丁二醇和1,2-丙二醇的分离研究
    1.3 熔融结晶概述
        1.3.1 熔融结晶技术简介
        1.3.2 熔融结晶技术的分离原理
        1.3.3 熔融结晶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1.4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4.1 选题背景
        1.4.2 研究内容
    1.5 课题来源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2.1 熔融结晶装置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流程
    2.4 分形多孔理论简介
    2.5 乙二醇及杂质含量分析方法
        2.5.1 气相色谱(GC)分析
        2.5.2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2.6 物理量命名及含义
第三章 熔融结晶法脱除1,2-丁二醇,1,2-丙二醇的研究
    3.1 引言
    3.2 熔融结晶分离乙二醇/1,2-丁二醇体系
        3.2.1 Ⅰ级提纯结晶段参数研究
        3.2.1.1 初始结晶温度对分离的影响
        3.2.1.2 降温速率对分离的影响
        3.2.1.3 终点结晶温度对分离的影响
        3.2.2 Ⅰ级提纯发汗段参数的研究
        3.2.2.1 升温速率对分离的影响
        3.2.2.2 发汗温度对分离的影响
        3.2.2.3 发汗时间对分离的影响
        3.2.3 多级熔融结晶分离乙二醇/1,2-丁二醇
    3.3 熔融结晶分离乙二醇/1,2-丙二醇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熔融结晶法脱除乙二醇单甲醚的研究
    4.1 引言
    4.2 熔融结晶分离乙二醇/乙二醇单甲醚体系
        4.2.1 Ⅰ级提纯结晶段参数的研究
        4.2.1.1 初始结晶温度对分离的影响
        4.2.1.2 降温速率对分离的影响
        4.2.1.3 终点结晶温度对分离的影响
        4.2.2 Ⅰ级提纯发汗段参数的研究
        4.2.3 Ⅱ级提纯参数的研究
        4.2.4 Ⅲ级提纯参数的研究
        4.2.5 Ⅳ级提纯以及分离步骤的确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熔融结晶法脱除多乙二醇的研究
    5.1 引言
    5.2 熔融结晶分离乙二醇/二乙二醇体系
        5.2.1 Ⅰ级提纯结晶段参数的研究
        5.2.1.1 初始结晶温度对分离的影响
        5.2.1.2 降温速率对分离的影响
        5.2.1.3 终点结晶温度对分离的影响
        5.2.2 Ⅰ级提纯发汗段参数的研究
        5.2.3 Ⅱ级提纯参数的研究
        5.2.4 Ⅲ级提纯参数的研究
    5.3 熔融结晶分离乙二醇/三乙二醇体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晶法脱除残留酯类的研究
    6.1 引言
    6.2 熔融结晶分离乙二醇/乙醇酸甲酯体系
        6.2.1 Ⅰ级提纯结晶段参数的研究
        6.2.1.1 初始结晶温度对分离的影响
        6.2.1.2 降温速率对分离的影响
        6.2.1.3 终点结晶温度对分离的影响
        6.2.2 Ⅰ级提纯发汗段参数的研究
        6.2.3 Ⅱ级提纯参数的研究
        6.2.4 Ⅲ级提纯参数的研究
    6.3 结晶分离乙二醇/草酸二甲酯体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Ni-W-Cu/MgAl2O4催化纤维素氢解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木质纤维素资源
        1.2.1 木质纤维素的组成和定义
        1.2.2 木质纤维素资源的优势
        1.2.3 木质纤维素资源的利用
    1.3 纤维素
        1.3.1 纤维素的结构
        1.3.2 纤维素的性质
        1.3.3 纤维素的利用
    1.4 乙二醇
        1.4.1 乙二醇的性质
        1.4.2 乙二醇的生产及应用
    1.5 纤维素氢解制备乙二醇
        1.5.1 纤维素氢解制备乙二醇的研究进展
        1.5.2 纤维素氢解制备乙二醇的反应机理
    1.6 镁铝尖晶石
        1.6.1 镁铝尖晶石的性质
        1.6.2 镁铝尖晶石的合成及其在催化剂的应用
    1.7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Ni-W-Cu/MgAl_2O_4催化纤维素氢解反应过程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催化剂的制备
        2.2.3 纤维素氢解产物的制备
        2.2.4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纤维素氢解产物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纤维素氢解液组成定性分析
        2.3.2 标准品HPLC曲线方程及线性范围
        2.3.3 精密性实验
        2.3.4 重复性实验
        2.3.5 加标回收实验
        2.3.6 纤维素氢解液组成的分布
        2.3.7 Ni-W-Cu/MgAl_2O_4催化纤维素氢解过程机理初探
    2.4 小结
第三章 Ni-W-Cu/MgAl_2O_4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2 催化剂的制备
        3.2.3 催化剂的形貌表征
        3.2.4 催化剂反应性能测试
        3.2.5 催化剂寿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表征结果
        3.3.2 还原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3.3 Ni-W-Cu/MgAl_2O_4多功能催化剂的协同效应
        3.3.4 催化剂使用寿命
    3.4 小结
第四章 Ni-W-Cu/MgAl_2O_4催化木质纤维素氢解反应规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催化剂制备
        4.2.3 纤维素氢解实验装置
        4.2.4 纤维素氢解反应实验步骤
        4.2.5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i-W-Cu/MgAl_2O_4催化纤维素氢解反应规律
        4.3.2 Ni-W-Cu/MgAl_2O_4催化蔗髓氢解反应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Ni-W-Cu/MgAl_2O_4催化纤维素氢解反应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和试剂
        5.2.2 动力学数据采集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模型的假设
        5.3.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3.3 缩核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3.4 活化能计算
        5.3.5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负载型骨架镍吸附剂的制备及其用于苯深度脱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吸附脱硫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1.2.1 分子筛吸附剂
        1.2.2 活性炭吸附剂
        1.2.3 金属氧化物吸附剂
    1.3 吸附脱硫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1.3.1 吸附等温线模型
        1.3.2 吸附动力学模型
        1.3.3 吸附热力学参数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吸附剂的制备
    2.3 吸附剂的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仪(XRD)
        2.3.2 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
        2.3.3 吸附剂的侧压强度
        2.3.4 BET表征
        2.3.5 吸附剂的表面形貌(SEM)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 吸附原料及标准溶液的配制
    2.5 吸附脱硫实验
        2.5.1 静态吸附脱硫实验
        2.5.2 动态吸附脱硫实验
    2.6 原料和吸附产物硫化物分析
        2.6.1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2.6.2 噻吩标准曲线的测定
第三章 负载型Raney Ni/Al_2O_3吸附剂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3.1 负载型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的表征
        3.1.1 吸附剂的XRD表征结果
        3.1.2 吸附剂的H2-TPR表征结果
        3.1.3 吸附剂的表面形貌分析
    3.2 吸附等温线与吸附平衡分析
    3.3 吸附动力学分析
        3.3.1 不同吸附温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3.3.2 不同吸附温度对吸附剂脱硫率的影响
        3.3.3 不同初始浓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3.4 负载型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负载型Raney Ni/Al_2O_3吸附剂气相吸附和液相吸附脱硫性能
    4.1 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常压气相吸附脱硫性能的研究
    4.2 负载型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液相吸附脱硫性能的研究
        4.2.1 不同吸附压力对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4.2.2 不同吸附温度对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4.2.3 原料不同的噻吩浓度对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4.2.4 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与工业级Pd/Al2O3 吸附剂的对比脱硫实验
    4.3 负载型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液相吸附再生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负载型Raney Ni/Al_2O_3吸附剂的改性研究
    5.1 负载型Raney Ni/Al_2O_3的Mo O3 改性
        5.1.1 MoO_3 改性的负载型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的XRD表征
        5.1.2 MoO_3 改性的负载型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的H2-TPR表征
        5.1.3 MoO_3 改性的负载型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的BET表征及侧压强度
        5.1.4 MoO_3 改性的负载型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的SEM表征
        5.1.5 MoO_3 改性的负载型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的XPS表征
        5.1.6 MoO_3 改性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对苯中噻吩的液相吸附性能考察
    5.2 负载型Raney Ni/Al_2O_3 的钼酸铵改性
        5.2.1 钼酸铵改性的负载型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的XRD表征
        5.2.2 钼酸铵改性的负载型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的H2-TPR表征
        5.2.3 钼酸铵改性的负载型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的SEM表征
        5.2.4 钼酸铵改性的负载型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的BET表征
        5.2.5 钼酸铵改性Raney Ni/Al_2O_3 吸附剂对苯中噻吩的液相吸附性能考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9)TS-1分子筛后处理改性及其催化环氧乙烷水合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钛硅分子筛概述
        1.2.1 TS-1 分子筛
        1.2.2 Ti-MWW分子筛
        1.2.3 Ti-MOR分子筛
        1.2.4 Ti-Beta分子筛
    1.3 TS-1 分子筛改性的研究进展
        1.3.1 酸改性
        1.3.2 碱改性
        1.3.3 硅烷化改性
        1.3.4 盐改性
        1.3.5 金属改性
    1.4 乙二醇合成的研究进展
        1.4.1 均相催化剂
        1.4.2 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
        1.4.3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4.4 席夫碱催化剂
        1.4.5 分子筛催化剂
    1.5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思路
第二章 化学试剂及表征方法
    2.1 化学试剂
        2.1.1 合成催化剂所需要的化学试剂
        2.1.2 催化反应所需要的化学试剂
    2.2 表征方法
        2.2.1 X射线粉末衍射
        2.2.2 冷场发射扫描电镜
        2.2.3 紫外可见光谱
        2.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2.5 氮气物理吸附
        2.2.6 热重分析
        2.2.7 固体魔角核磁共振谱
        2.2.8 水吸附测试
第三章 TS-1分子筛后处理改性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TS-1 的制备
        3.2.2 四丙基氢氧化铵改性
        3.2.3 四丙基氢氧化铵和无机铵盐或有机胺共同改性
        3.2.4 催化反应
    3.3 结果与讨论
    3.4 表征探究改性机理
    3.5 小结
第四章 环氧乙烷水合反应条件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的制备
        4.2.2 催化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水量、反应时间的影响
        4.3.2 其它钛硅分子筛催化环氧乙烷水合反应
    4.4 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10)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CuZr/SiO2催化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乙二醇的性质及用途
    1.3 乙二醇的主要合成路径
        1.3.1 石化路线
        1.3.2 合成气路线
    1.4 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研究进展
        1.4.1 均相催化反应
        1.4.2 非均相催化反应
        1.4.3 催化性能提升策略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催化剂制备
        2.2.1水解沉淀法制备CuZrx/SiO_2#
        2.2.2 共沉淀法制备Cu/ZrO_
        2.2.3 蒸氨法制备CuZr1/SiO_2-AE
        2.2.4 共沉淀法制备CuZr1/SiO_2-CP
    2.3 催化剂表征
        2.3.1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
        2.3.2 N_2物理吸脱附
        2.3.3 N_2O-CO滴定
        2.3.4 X射线衍射(XRD)
        2.3.5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7 乙醇酸甲酯-程序升温脱附-质谱联用(MG-TPD-MS)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俄歇电子能谱(XPS、XAES)
    2.4 催化剂性能评价
第3章 CuZr/SiO_2催化剂制备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方法制备的CuZr/SiO_2催化剂的表征
        3.2.1 物化性质
        3.2.2 XRD
        3.2.3 H_2-TPR
        3.2.4 TEM
        3.2.5 XPS
    3.3 催化性能评价
    3.4 小结
第4章 ZrO_2改性铜基催化剂在草酸酯加氢制乙二醇反应中的构效关系
    4.1 引言
    4.2 Zr掺杂的Cu/SiO_2催化剂的表征
        4.2.1 物化性质
        4.2.2 XRD
        4.2.3 H_2-TPR
        4.2.4 TEM
        4.2.5 MG-TPD-MS
        4.2.6 XPS
    4.3 催化性能评价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Oxidation of Glycol by Dihydroxydiperiodatonickelate ( Ⅳ )Complex in Aqueous Alkaline Medium(论文参考文献)

  • [1]Hydroformylation of formaldehyde to glycolaldehyde:An alternative synthetic route for ethylene glycol[J]. Jie Wei,Maoshuai Li,Meiyan Wang,Shixiang Feng,Weikang Dai,Qi Yang,Yi Feng,Wanxin Yang,Cheng Yang,Xinbin Ma.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21(07)
  • [2]石化二级出水中胞外聚合物(EPS)对臭氧催化氧化的影响与机理研究[D]. 谭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21
  • [3]Cu/SiO2催化剂制备及其DMO加氢性能研究[D]. 武朦朦.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4]熔融结晶法提纯煤制乙二醇的研究[D]. 王铁锋.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5]Ni-W-Cu/MgAl2O4催化纤维素氢解反应研究[D]. 俞俊. 广西大学, 2021
  • [6]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grain boundary-enriched Pt nanoworms decorated on graphitic carbon nanosheets for ultrahigh methanol oxidation catalytic activity[J]. Huajie Huang,Yujie Wei,Ying Yang,Minmin Yan,Haiyan He,Quanguo Jiang,Xiaofei Yang,Jixin Zh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2021(06)
  • [7]Reduced graphene oxide doping flower-like Fe7S8 nanosheets for high performance potassium ion storage[J]. Na Cheng,Xiaoyan Chen,Lushuang Zhang,Zhigang Li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2021(03)
  • [8]负载型骨架镍吸附剂的制备及其用于苯深度脱硫的研究[D]. 曹永正.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9]TS-1分子筛后处理改性及其催化环氧乙烷水合反应的研究[D]. 徐丽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10]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CuZr/SiO2催化剂研究[D]. 张欢欢. 天津大学, 2020

标签:;  ;  ;  ;  ;  

二羟基二高碘酮(Ⅳ)络合物在碱性水溶液中氧化乙二醇的动力学及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