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教育——我的好老师好朋友

宁夏教育——我的好老师好朋友

一、宁夏教育——我的良师益友(论文文献综述)

贺怡萌[1](2020)在《《宁夏日报》对地方女性形象的媒介建构 ——基于2013-2018年新闻报道的统计分析》文中提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女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地域的女性在饮食习惯、服饰装扮、婚丧仪式及节日等生活习俗上和在大众媒介中所呈现的媒介形象都独具特色。宁夏作为全国各省市中回族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其区域内的女性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性。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机关报——《宁夏日报》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2018年新闻中涉及地方女性的相关报道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探究女性形象在媒介中是如何建构的和构建了怎样的形象。在“议程设置”和“新闻框架”理论指导下,探究《宁夏日报》对当地女性的媒介建构过程及特点。首先,从强度、频次、形式、内容和整体趋势等维度,考察《宁夏日报》对其区域内的女性形象的建构。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宁夏日报》对其区域内的女性形象的建构整体趋于一致,强度较为稳定;《宁夏日报》对女性的新闻报道体裁集中在通讯及消息,并特别通过专栏的形式对女性形象进行建构,在专栏中充分展现了女性的良好形象;在框架及议题设置中,以建构地方女性典型人物、“经济扶持”及“文艺及体育”为中心;报道对象年龄阶段以青壮年女性为主,社会身份种类多样;所有报道中塑造的女性品质特征种类丰富,大多强调女性勤劳致富、独立自主,打破了女性的刻板印象。其次,对《宁夏日报》所建构的地方女性具体形象进行总结分析。2013年-2018年《宁夏日报》所建构的女性群体形象和个体形象差异显着,群体形象较单薄,个体形象很饱满。女性群体形象多以“脱贫致富的农村妇女”,“积极就业的农村妇女”等形象出现。《宁夏日报》在建构女性个体形象时,不同的社会职业身份大多表现出了不同的品质特征,充分展现了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如敬业奉献的公务人员、创业致富能手、杰出的文艺工作者、孝老爱亲的家庭妇女、诚实守信的企业家、乐于助人的志愿者等等。第三,总结分析《宁夏日报》在地方女性形象建构中的特点,包括建构过程的特点和具体形象特点。在女性形象建构过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议题,以“典型人物”及“经济扶持”为重点框架,以突出和渲染正面形象、消除性别偏见为主要文本特点来进行设置。在具体形象呈现方面,群体形象着力较少,形象单一、趋同,且有弱化民族特征的倾向;个体形象呈现中多元化趋势明显,增强了报道的客观真实性,丰富了地方女性个体形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最后总结了《宁夏日报》在建构地方女性形象方面需要优化的地方,如议题与框架分布不平衡、主要体现经济议题,文本过于强调对比冲突、造成逆向刻板印象,宣传的“任务性”明显而“贴近性”欠缺,媒体联动不够等等。针对上述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借以希望客观真实地反映所在区域的女性状态,更好、更美地塑造地方女性群体和个体形象。

徐熙蔓[2](2019)在《“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助读系统使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部编本”语文教科书2016年9月开始在部分省市投入使用,并于2017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正式使用。笔者发现与“课标本”相比,其在编排形式上有了较大的变化:“精读”变“教读”,“略读”变“自读”,不同的助读系统区分不同的课型,这一显着的变化,激发笔者极大的研究热情,通过对比新旧两版教材助读系统、综述自读课教学案例,笔者发现“部编本”自读课助读系统的使用缺乏一定的有效性。于是笔者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关于自读课助读系统的使用情况,总结已有的经验成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为一线教学使用自读课助读系统提供一定的策略。本文正文分三章对论题进行阐述。第一章是关于自读课助读系统的编排情况。与“课标版”略读课助读系统相比,“部编本”自读课助读系统要素有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彰显了语文核心素养,辅助建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便于深化学生主体地位,利于实现自读课助读系统的确定、辅助、评价功能。第二章是关于自读课助读系统使用的调查分析。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日常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获得数据,通过分析发现教师在使用自读课助读系统过程中存在忽视助读系统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忽视学生在教学实施中的主体性,课堂评价缺乏方式的多样化等问题;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缺少学习主体的意识、无法充分使用自读课助读系统。针对以上问题,第三章着重对自读课助读系统的使用提出建议。认为教师应该学习研究助读系统,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深度挖掘助读系统,利用助读系统进行教学设计;而且教师不仅仅要会使用助读系统,还应指导学生使用助读系统。学生应该全面了解助读系统,依靠助读系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自读课助读系统有利于教师教学、学生自学,笔者对“部编本”自读课助读系统使用提出的浅见,意在充分发挥自读课助读系统的作用,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寻求教材、学生、语文素养、考试之间相互平衡的关系,笔者作为一名准中学老师,在未来不仅会以教书人的身份置身于课堂,也会以研究者的角色关注语文教材,探究语文教法,尤其会持续反思自读课助读系统的使用问题,以使其真正发挥效能。

马志颖[3](2014)在《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文化选择研究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文中提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新兴内容,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而且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即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要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对于文化选择研究的价值,不仅仅限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本身,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探讨我们的课程在学校实践中如何真正树立起“基于学生发展”为本的教与学的资源开发理念与行动。民族中小学由于其所处民族地区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使得这些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必然地、先天地面临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对象,如何在这些文化中选择那些学生成长真正需要的内容就成为了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大西北,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是一个以回族为主要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因此,宁夏从自然地理环境到少数民族文化都体现出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本研究就是寄希望于通过对宁夏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选择现状的审视与反思基础上,思考民族地区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应然走向,发挥课程在育人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使得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在民族地区走向一种智慧的文化选择。本研究以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哲学以及心理学相关理论做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调查法和观察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变迁、民族教育发展现状为现实背景,以宁夏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选择为研究对象,对宁夏民族中小学已开发出的相关校本课程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文本分析,对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内容涉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五个市区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实然状态、涉及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在内的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选择主体在意识与行为、内容与结果方面的态度和现状、涉及包括国家文化、地域文化和学校文化在内的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在文化选择中的样态。研究通过对宁夏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现实性与特殊性的展示,发现影响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文化选择的主要因素是:文化选择主体的文化选择意识与行为、对文化选择内容与结果的认识;民族地区自身的文化特点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本身的特点。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选择体现出对学生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价值、对校本课程自身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对社会发展和民族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价值。所以,本研究认为,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选择是一个多元参与的动态过程,要按照一定的过程和步骤来展开。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文化选择主体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文化选择内容民族性与特色化的关系、文化选择结构平衡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文化选择过程标准化与操作性的关系、文化选择结果继承性与发展性的关系,以指导未来新的文化选择实践。在此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在后续的相关研究中要努力使研究在进一步深化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使研究走向反思性的实践。

陈婷婷[4](2019)在《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给予了更多的期许,对教育资源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夏教育云平台作为宁夏省级资源平台,其教学资源能否适应中小学教学的需要,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调查并分析、评价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性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策略,这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调查研究,构建出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性框架,包括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的适切性、教师对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的满意度、学生对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的满意度三个维度。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从上述三个维度入手,调查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性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宁夏教育云平台未能进行资源的精准推送;教师未能充分利用宁夏教育云平台的教学资源;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的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终端成为获取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的障碍;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更新速度慢。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分析原因,发现:宁夏教育云平台在教学资源审核方面缺乏标准和规范;校长对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认识不足;宁夏教育云平台在资源的建设中缺乏教师的积极支持;家长的支持和家庭信息化条件影响学生对资源的利用率。针对上述原因,提出提升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性策略,包括:建立完善的资源上传、审核、评价机制;强化校长的信息化意识,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制定相关策略,促进教师对平台资源的积极建设和使用;创设信息化环境,提高学生对资源的利用率。

刘玲[5](2019)在《语文名师陈日亮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陈日亮老师,是我国着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语文课改的先行者,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成果丰硕。他不仅是一位实践型教师,也是一位研究型教师,其语文教学思想是传统与新时代的统一,在语文教育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论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情况。正文部分共有三章。第一章首先探讨了陈日亮老师的阅读教学观的理念,从其阅读教学观的形成阶段、影响因素及阅读教学观的内容这三方面展开论述,并从语文的性质和学习语文的过程这两个角度,对其阅读教学观进行简要评述。第二章关注陈日亮老师的阅读教学实践,从阅读教学的课型、教学方法和阅读教学的特点三个方面对其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较详细地介绍了陈日亮老师在阅读教学方面设计的三课型和“三以”教法,从实践的角度肯定陈日亮老师的阅读教学的价值。第三章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结合对陈日亮老师的访谈,通过对其阅读教学的评价,对当前阅读教学观、阅读教学方法和语文教师的发展进行反思,指出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思考。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再次肯定陈日亮老师为阅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发展所做的贡献。

苏慕瑜[6](2018)在《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促使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无可避免地冲击到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及其价值观。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乡二元体制壁垒的打破,资讯与交通网络的改善,这一系列变化激发了西部地区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善于经商的穆斯林群体频繁流动于城市与乡镇之间,成为全国流动人口中比率最高的少数民族群体。与此同时,西北地区农村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生活,为年轻一代穆斯林女性营造了体现自我和独立发展的社会文化空间,点燃了她们对城市自主生活的向往。许多年轻穆斯林女性随着家人到城市谋生或定居,更有不少女性通过婚姻和接受高等教育等途径而留居城市。然而,穆斯林女性在城市追求现代化生活及独立发展时,受到民族习俗、价值观念、性别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经常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化互动中所产生的取舍及调适。她们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文化发生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变化,使她们反思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从而激发了她们对身份归属的重构。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第一,在西北穆斯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穆斯林女性进入现代化城市后,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碰撞中,她们如何调整自己的社会定位,重新建构社会归属。新的归属与观念的重构过程,又对她们的性别与婚姻观念、社会与家庭角色带来怎样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对西北穆斯林的整体文化,特别是家庭文化、性别等级关系等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二,西北地区农村的社会转型如何塑造了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的调适能力及主体意识,如何理解个体女性的社会适应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最终要探究始于上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给西北地区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发展空间的拓展及自我意识的提升带来了什么实质效果。本研究采用民族志的调研方法,以都市人类学、女性人类学、文化适应研究为主要理论工具,通过结合女性个人与社会因素的综合分析发现外来穆斯林女性在城市中的适应行为与各种社会结构性因素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充分整理国家发展政策、全球化、城市现代化、穆斯林民族传统等西北地区穆斯林社会转型的整体因素基础上,对外来穆斯林女性在适应历程中的各种选择、策略、主观愿望及自我表述等进行深描,对她们言行背后的意义与逻辑进行挖掘分析。其次,在田野资料的分析过程中,我发现“调适”与“归属”两个概念频繁出现在报道人的叙述中,突出反映了穆斯林女性的意识变化。外来穆斯林女性需要根据城市的文化规则去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社会关系以及自身的行为模式,而调整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归属感,使她们在现代与传统、城市与农村之间找到平衡,并且与城市居民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外来穆斯林女性为融入城市生活的调适实践富有强烈的地域及民族色彩,她们的调适行为除了受到女性迁移者个人的文化资本及能力的影响外,更多来自于整体社会的变迁和城市社会文化的形塑。城市就业环境中的性别差异、城市社会对农村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穆斯林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权利差异等,使得穆斯林女性在城市寻求自主立足的过程显得异常艰辛。一些外来穆斯林女性,只能将城市作为享受青春自由的驿站,最终还是顺应传统返回家乡成为全职家庭主妇。本研究还发现,调适是一个持续的能动过程,女性个体需要不断自我提升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归属与秩序。本文显示婚姻策略是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最主要的调适手段,她们透过婚姻进入城市生活,改变传统的婚姻策略来经营理想的家庭生活,以此提升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地位。而教育的功用并不足以让外来穆斯林女性得到一份自给自足的工作,但可以增加和提高她们的个人文化资本与在城市生活的自信心,有助于她们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和得到城市社会的认可。城市里民族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与动态性,有利于她们提高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识及利用能力。在整个调适过程中,外来穆斯林女性展示了她们为融入城市社会的诸多努力,如乖巧顺从、灵活变通、协商等比较温和的能动策略,循序渐进地获取周围群体的信任以实现自己融入的目标。她们把握分寸,不会因为要达到自己的理想而破坏与家人的良好关系,她们知道安全感与归属的基础均源自于亲属纽带。研究结果显。示,个别女性确实成功提高了自己的家庭地位,并最终实现了现代女性的独立生活。然而,这些个人的改善并没导致整体穆斯林社会里性别惯习及性别等级关系的重构。出于女性安全感及认同感的需求,她们大多自愿选择牺牲一部分个人自由,并在可能被边缘化的情况下,成为民族文化的再生产者,从而在城市里得到家庭和社会整体的认可。再者,我通过考察发现,城市流动穆斯林女性对整体穆斯林的迁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贡献。首先,女性为家庭所提供的各种抚养功能满足了家庭所有成员的需要,有利于穆斯林群体在城市定居。同时,她们的迁移也改变了流动穆斯林的家庭文化:妻子开始有更多的决策权和社会活动自由、子女培养观念的转变等。此外,从女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有各种关注与照顾政策,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多,农村及城市外来女性生活也得以显着改善,因而她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追求现代化生活。但是,处于从属地位及缺乏经济独立能力的穆斯林女性,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来拓展她们自身的发展空间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形成有利她们发展的环境。这些改变包括穆斯林社会对女性在家庭中付出的认可与尊重,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的弱化。而且,政府对西北地区民间组织的引导与监督对外来女性融入城市社会也相当重要。通过倡导一种赋权自立的女性发展模式,提高穆斯林女性的发展与自主意识,从而使她们能够与各民族女性共同参与社会建设,推动西北城乡社会发展。最后,本研究综合利用了社会学、女性研究、社会变迁研究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但整体而言,本研究的学术基础是民族学人类学的民族志理论方法。利用民族志研究所提供的理论方法,我得以深入实践进行田野调查,收集研究所需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我的研究说明,民族志的理论方法在城市人群的研究中相当有效,它在帮助我们发现研究问题并进行深层次的解释的同时,还能引发研究者深刻的自我反思。民族志的理论方法使我能够较为精确具体地呈现外来穆斯林妇女的都市生活面貌及其调适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群体的民族特性和发展需要,同时还能为政府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对策层面的有效咨询。期盼本研究能为丰富国内有关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的研究,贡献一份有启发意义的个案,并且激励少数民族女性在发展的崎岖之路上砥砺前行。

龙方[7](2014)在《相识 相知《宁夏教育》》文中研究说明你——《宁夏教育》,我的良师益友.从相识到相知,是你给予了我很多,让我感受到收获的喜悦。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年,我常在校长办公桌上看到《宁夏教育》这本刊物。只知道里面的文章多数都是文笔特别好的或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智慧的结晶,那时的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能成为《宁夏教育》忠实的关注者和读者,更没想过自己的文章会被刊登,也未曾真正走进《宁夏教育》,当然也不是很了解这本刊物真正的内涵和价值。只听老教师常说,《宁夏教育》是我们一线教师自己的杂志,零距离贴近教师,全心全意为教师服

任梦琳[8](2020)在《CO2气氛下海拉尔褐煤催化热解定向转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低阶煤已逐渐成为一种宝贵的煤炭资源,热解技术是低阶煤较为温和的转化方式之一,在热解中选择合适的催化剂能够实现产物的定向转化;而CO2作为温室气体,如果能将其合理利用,不仅能改善环境污染,还能减少碳资源损失。本文将从热解气氛、催化剂用量等方面进行催化热解动力学及产物分布特性研究,同时优化热解条件,提高低阶煤热解产气率,实现气体产物定向转化为以CH4为主的热解气。将Ca(OH)2和海拉尔褐煤用水按比例混合,Ca(OH)2能在褐煤中发生离子交换反应,当含量大于7%时可达到Ca(OH)2在煤中的饱和值。根据煤样热重分析结果,热解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0℃~200℃)主要是干燥阶段;第二阶段(200℃~710℃)主要是挥发分的析出,负载Ca(OH)2煤样最大失重速率向低温方向移动,最大失重量也比原煤少;第三阶段(710℃~850℃)为煤的二次气化阶段,Ca(OH)2添加量大于3%时出现新的失重峰,说明Ca(OH)2能够有效促进煤在该阶段的气化反应。运用Coats-Redfern积分法进行动力学分析,当Ca(OH)2添加量为7%时,反应活化能较小,反应更容易进行。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级数均有所不同,在低温阶段(553-803 K)可以将热解反应描述为一级反应;在高温阶段(803-1083 K)热解反应复杂,可将热解过程描述为二级反应或三级反应。在N2气氛下煤催化热解实验表明,与原煤半焦收率相比,当Ca(OH)2添加量为10%时,半焦收率有显着变化,800℃时半焦收率比同温度下的原煤半焦少5.15%;当Ca(OH)2添加量为7%时,CO的释放量提高了 13.19 mL/g。半焦的扫描电镜图中显示Ca(OH)2使半焦结构更加疏松,说明Ca(OH)2能够有效促进半焦发生气化反应。在CO2气氛下煤单独热解实验表明,温度达到800℃时,C02与半焦发生二次气化反应,与N2气氛热解相比,半焦收率减少了 4.02%。在C02气氛下更有利于CO、CH4、C2H6的释放,在800℃时,CO的释放量高达173.64mL/g,比在N2气氛中多119.33 mL/g。由半焦的扫描电镜图可知CO2与半焦的气化反应能进一步破坏半焦结构,使半焦的粒状结构更小。在CO2气氛下煤催化热解实验表明,在C02气氛下Ca(OH)2能够有效促进CO的释放,Ca(OH)2添加量为5%时释放量达到最大值,800℃时CO释放量达到224 mL/g,说明Ca(OH)2在较高温度下对煤的二次气化反应起催化作用,并在Ca(OH)2添加量接近饱和时催化效果最为显着。由XRD分析结果可知热解反应后,催化剂主要以CaCO3的形式存在于半焦中。半焦的扫描电镜图中显示添加Ca(OH)2后制得的热解半焦的粒状结构更加疏松,表明Ca(OH)2在高温时能够促进新生半焦的气化反应,但是随着Ca(OH)2的不断增加,在CO2气氛下反应生成的CaCO3富集在半焦表面,不利于热解反应后期气体产物的扩散。

许庆伟[9](2019)在《文学是人学:高尔基对钱谷融文学思想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在当代中国文艺思潮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这里既有钱谷融个人的因素,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文艺生活的现实需求。钱谷融在中国全面学习苏联的时代氛围中,援引了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奠基者——高尔基的人道主义思想,结合中国当时文艺的现实需求,融入了自己的独到思考。针对当时中国文坛在愈演愈烈的“左”的文艺思潮影响下,在文学创作中把英雄人物“神”化和把反面人物“鬼”化的状况,钱谷融反对中国当时文论界推崇的季摩菲耶夫所谓“文学反映整体现实”的观点,主张以人为中心,写出“真正的人”,把人道主义作为评价文艺作品的最低标准。这对中国文坛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对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批评也具有重要作用。

孙鹤锐[10](2017)在《宁夏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新技术、新的教学理念等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这促使教师不断发展其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其职业化发展。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调查法,梳理大量文献,构建出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包括信息化教学态度与意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和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五个维度。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从信息化教学态度与意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和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五个维度入手,调查宁夏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刻;教师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的意识不足;教师获取、制作或改编教学资源的能力较弱;教学中缺乏诊断性评价;教师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法单一,等等。究其原因,发现:教师年龄和学科背景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较大;教师缺乏系统的教学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学校缺乏教师顺利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技术支持服务。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宁夏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教师要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通过写教育博客、学习优秀教学案例等方法,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学科之间教师加强交流与合作;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学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

二、宁夏教育——我的良师益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教育——我的良师益友(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日报》对地方女性形象的媒介建构 ——基于2013-2018年新闻报道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女性媒介形象建构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女性媒介形象建构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设计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运用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运用
第3章 《宁夏日报》对地方女性形象的建构维度分析
    3.1 建构强度
        3.1.1 报道数量
        3.1.2 版面分布
    3.2 建构形式
        3.2.1 消息与通讯
        3.2.2 专栏
    3.3 建构内容
        3.3.1 典型人物
        3.3.2 女性个体
        3.3.3 中青年女性
        3.3.4 农村妇女
        3.3.5 敬业与创业
第4章 《宁夏日报》建构的女性形象分析
    4.1 单薄的地方女性群体形象
        4.1.1 失衡的农村妇女群体形象
        4.1.2 敬业奉献的公务人员形象
        4.1.3 乐于助人的志愿者形象
    4.2 丰富的地方女性个体形象
        4.2.1 敬业奉献的公务人员形象
        4.2.2 创业致富的农村妇女形象
        4.2.3 杰出的文艺工作者形象
        4.2.4 孝老爱亲的家庭妇女形象
        4.2.5 热爱文学的女性形象
        4.2.6. 诚实守信的地方女性形象
        4.2.7 乐于助人的志愿者形象
第5章 《宁夏日报》女性形象建构的特点
    5.1 趋势特点
        5.1.1 女性形象建构的年度趋势
        5.1.2 女性形象建构的月度趋势
    5.2 媒介建构特点
        5.2.1 以经济为中心议题
        5.2.2 以“典型人物”为主要框架
        5.2.3 以正面宣传为主,消除性别偏见为文本特点
    5.3 形象呈现特点
        5.3.1 单一趋同的群体形象
        5.3.2 生动多元的个体形象
第6章 《宁夏日报》在建构女性形象中的不足与对策
    6.1 《宁夏日报》在建构女性形象中的不足
        6.1.1 议题分布不平衡,框架偏向经济建设
        6.1.2 文本过于强调对比冲突,造成逆向刻板印象
        6.1.3“任务性”宣传报道居多
        6.1.4 民族和地域文化形象特色不明显
    6.2 完善女性形象建构的建议
        6.2.1 报道议题及框架的平衡
        6.2.2 报道文本客观真实
        6.2.3 遵循“三贴近”原则
        6.2.4 关注文化及传承
        6.2.5 多媒体联动建构立体形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助读系统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助读系统的编排情况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助读系统的变化特色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助读系统的要素分析
    第三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助读系统的教学功能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助读系统的使用现状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助读系统的使用调查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助读系统的使用问题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助读系统的使用建议
    第一节 教师使用自读课助读系统的建议
    第二节 学生使用自读课助读系统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谢辞
个人简介

(3)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文化选择研究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民族中小学
        (二)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三) 文化选择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一) 已有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二)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一) 研究内容
        (二) 结构框架
第一章 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理论解读
    一、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理论基础
        (一) 关于“文化选择”的目的与原则
        (二) 关于“文化选择”的内容与结果
        (三) 关于“文化选择”的价值与功能
        (四) 关于“文化选择”的过程与步骤
    二、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理论拓展
        (一) 文化选择的意义
    (二) 文化选择的价值
        (三) 文化选择的机制
        (四) 文化选择的对象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选择理念
        (一) 尊重文化多元性,追求文化互惠共生
        (二) 复归文化民族性,还原民族文化地位
        (三) 开拓文化时代性,丰富课程文化内涵
        (四) 彰显文化人本性,实现课程文化价值
第二章 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背景考察
    一、宁夏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变迁
        (一) 自然地理环境
        (二) 社会文化变迁
    二、宁夏文化与宁夏教育
        (一) 多元融通的宁夏文化
        (二) 薪火相传的回族教育
    三、宁夏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文化选择
        (一) 宁夏民族中小学现状
        (二) 宁夏民族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
        (三) 宁夏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进展
第三章 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意识与行为
    一、文化选择意识与行为的意义探寻
        (一) 文化选择意识是对文化自觉的理性追求
        (二) 文化选择行为是对文化自觉的主动践行
        (三) 文化自觉影响文化选择意识与行为的发生与方向性
        (四) 文化选择意识与行为具有多元主体性
        (五) 文化选择意识与行为具有文化自觉意义
    二、民族中小学教师的文化选择意识与行为
        (一) 内涵解读
        (二) 样本描述
        (三) 现状分析
    三、民族中小学学生的文化选择意识与行为
        (一) 内涵解读
        (二) 样本描述
        (三) 现状分析
    四、民族中小学学校管理者的文化选择意识与行为
        (一) 样本描述
        (二) 现状分析
第四章 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内容与结果
    一、文化选择内容与结果的内涵与载体
        (一) 文化选择内容与结果的内涵
        (二) 文化选择内容与结果的载体
    二、民族中小学校本教材中的文化选择内容与结果
        (一) 国家文化类校本教材
        (二) 地域文化类校本教材
        (三) 学校文化类校本教材
        (四) 综合文化类校本教材
    三、民族中小学文化选择主体的文化选择内容与结果
        (一) 师生的认识与态度
        (二) 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民族中小学学校环境中的文化选择内容与结果
        (一) 物质文化层面
        (二) 制度文化层面
        (三) 精神文化层面
第五章 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实践策略
    一、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问题反思
        (一) 文化选择主体的文化选择意识与文化选择能力较弱
        (二) 文化选择呈现“国家文化”与“地域文化”两极化
        (三) 文化选择内容对地域文化特色和优势的挖掘较欠缺
        (四) 文化选择在学校特色文化体系建设中作用发挥不足
        (五) 文化选择具体实践过程中缺乏科学必要的理论指导
    二、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 文化选择主体
        (二) 文化选择客体
    三、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价值追求
        (一) 对学生成长和文化发展的价值
        (二) 对校本课程自身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
        (三) 对社会发展和民族学校特色文化体系建设的价值
    四、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关系定位
        (一) 文化选择主体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二) 文化选择内容民族性与特色化的关系
        (三) 文化选择结构平衡性与现实性的关系
        (四) 文化选择过程标准化与操作性的关系
        (五) 文化选择结果继承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五、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过程策略
        (一) 提出文化选择意向,规划各自职责
        (二) 确定文化选择主题,彼此协商沟通
        (三) 细化文化选择主题,分配各自任务
        (四) 开展文化选择实践,收获文化成果
        (五) 反思文化选择结果,指导新的实践
结语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研究创新与不足
    三、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二) 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1. 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划表
    附录2. 宁夏回族自治区独立设置少数民族学校名单
    附录3. 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民族中小学校内涵发展建设五年行动计划》节选
    附录4. 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召开《推进全区民族中小学内涵发展现场会的通知》
    附录5. 民族中小学调查问卷(教师用)
    附录6. 民族中小学调查问卷(学生用)
    附录7. 访谈提纲
    附录8. 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校长意向调查表
    附录9. 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文化选择的课堂观察表
    附录10. 访谈节选
    附录11. 问卷开放题目节选
    附录12.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校长调查表填写内容节选
    附录13.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选择的课堂观察表及内容节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1.2 宁夏教育云平台通过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来促进教育公平
        1.1.3 “教育云平台中的教学资源是否适应教学”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1.1.4 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的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教学资源
        1.3.2 教学
        1.3.3 适应性
        1.3.4 教学资源对教学的适应性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教学资源相关研究
        1.4.2 教学相关研究
        1.4.3 适应性相关研究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实施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实施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需求理论
    2.2 建构主义理论
    2.3 ARCS动机理论
第3章 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3.2.1 一级指标建构
        3.2.2 二级指标的构建
        3.2.3 三级指标构建
    3.3 评估指标筛选和完善
第4章 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性调查研究
    4.1 调查问卷的编制
        4.1.1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4.1.2 调查过程与方法
    4.2 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性数据分析
        4.2.1 教师问卷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2.2 学生问卷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2.3 研究数据的推断性统计
第5章 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在中小学教学适应性问题分析及影响因素
    5.1 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在教学内容适切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5.1.1 宁夏教育云平台未能进行资源的精准推送
        5.1.2 教师未能充分利用宁夏教育云平台的教学资源
    5.2 教师对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的满意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5.2.1 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5.2.2 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的质量不高
    5.3 学生对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的满意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5.3.1 学生的学习终端成为获取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的障碍
        5.3.2 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更新速度慢
    5.4 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性影响因素
        5.4.1 宁夏教育云平台在教学资源审核方面缺乏标准和规范
        5.4.2 校长对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认识不足
        5.4.3 宁夏教育云平台在资源的建设中缺乏教师的积极支持
        5.4.4 家长的支持和家庭信息化条件,影响学生对资源的利用率
第6章 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性提升策略
    6.1 建立完善的资源上传、审核、评价机制
    6.2 强化校长的信息化意识,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6.3 制定相关策略,促进教师对平台资源的积极建设和使用
    6.4 创设信息化环境,提高学生对资源的利用率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初稿
    附录二 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表
    附录三 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性研究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四 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性研究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五 宁夏教育云平台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性访谈提纲(教师)
个人简介

(5)语文名师陈日亮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陈日亮的阅读教学观
    第一节 陈日亮阅读教学观形成的阶段
    第二节 影响陈日亮阅读教学观形成的因素
    第三节 陈日亮阅读教学观的内容
第二章 陈日亮的阅读教学实践
    第一节 陈日亮阅读教学的课型
    第二节 陈日亮阅读教学的方法
    第三节 陈日亮阅读教学的特点
第三章 陈日亮阅读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陈日亮阅读教学观的启示
    第二节 陈日亮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第三节 陈日亮教师发展观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及主要概念界定
    四、研究地点及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六、现实价值与学术价值
第一章 西北社会转型下的穆斯林女性迁移
    第一节 西北农村变迁与人口迁移
        一、城镇化进程
        二、户籍制度改革
        三、农业改革及劳务输出
    第二节 兰州:穆斯林女性寻找理想及归属之地
        一、多民族杂居交融的古都
        二、充满活力机遇的省会城市
        三、有限的选择与家长的顾虑
    第三节 多样的迁移途径
        一、随迁型:与家人共同奋斗
        二、自主发展型:在城市学习的单身女性
        三、上进奋斗型:在城市工作的母亲
    小结
第二章 进城后的调适策略与归属建构
    第一节 不自觉的疏离
        一、陌生城市里的熟悉家园
        二、不变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归属
        三、无形的界线与过客心态
    第二节 被边缘化的女性群体
        一、城市里的失学少女
        二、社会分层及群体内部差异
        三、公益机构及其对边缘群体的帮扶
    第三节 融入城市化生活
        一、品味的追求及对城市的归属
        二、女性权益的重视
        三、民族归属感的弱化
    第四节 传统与城市文化的整合
        一、民族传统与城市文化的交融
        二、新的生活秩序
        三、灵活互谅的人际交往
    小结
第三章 女性教育与社会调适能力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西北穆斯林地区的基础教育
        一、女童教育落后的综合因素
        二、家庭为主的传统女性规范
        三、荣誉观念与性别区隔
    第二节 21世纪初西北农村的女童教育改善
        一、作为地方发展指标的女性教育
        二、女童培养观念的转变
        三、民族文化教育的现代化
    第三节 女性教育与城市适应
        一、就业市场的性别差异
        二、语言、信息技术与适应能力
        三、能动性的增强
    小结
第四章 城市生活中婚姻策略的转变
    第一节 穆斯林的传统婚姻策略
        一、成人礼
        二、家族及群体的事务
        三、早婚习俗及其实践逻辑
        四、女性成功及价值的象征
    第二节 待嫁姑娘的婚姻策略
        一、为逃避早婚命运而学习
        二、自主与归属之间的张力
        三、跳出传统婚姻束缚的尝试
    第三节 已婚女性的家庭生活策略
        一、“嫁得好”也要“干的好”
        二、家庭分工的改革
        三、少生精养的育儿策略
    小结
第五章 文化传统变迁下的女性归属重构
    第一节 城市穆斯林的宗教习俗及其文化特点
        一、和而不同的多元形态
        二、宗教文化的理性实践
        三、宗教对社会作用的再认识
    第二节 文化自觉与性别文化重构
        一、走出“厨房”的文化传承者
        二、现代“贤妻良母”的新典范
        三、全球化下的性别文化认同
    第三节 服饰象征与归属重构
        一、多重的象征意义
        二、西北地区的实践及含义
        三、传统与现代的糅合
    小结
结论
    一、个人调适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二、女性能动性的探讨
    三、女性发展与管理对策
    四、迁移穆斯林女性的影响与贡献
    五、都市迁移人口研究理论的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CO2气氛下海拉尔褐煤催化热解定向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煤热解技术
        1.2.1 煤热解过程
        1.2.2 煤热解工艺
    1.3 煤热解过程影响因素
        1.3.1 催化剂
        1.3.2 气氛
        1.3.3 温度
    1.4 煤催化热解动力学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2.1 煤样的制备与分析
    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分析方法
    2.4 产物分析方法
第三章 催化剂对煤热解的影响研究
    3.1 催化剂负载机理
    3.2 催化热解动力学研究
        3.2.1 催化热解特性分析
        3.2.2 催化热解动力学模型
    3.3 催化热解产物收率分析
    3.4 催化热解气体产物分析
    3.5 催化热解半焦产物分析
        3.5.1 扫描电镜分析
        3.5.2 红外光谱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_2气氛对煤热解的影响研究
    4.1 热解产物收率分析
    4.2 热解气体产物分析
    4.3 热解半焦产物分析
        4.3.1 红外光谱分析
        4.3.2 扫描电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O_2气氛对煤催化热解定向转化的影响
    5.1 催化热解产物收率分析
        5.1.1 催化剂的影响
        5.1.2 气氛的影响
    5.2 催化热解气体产物分析
        5.2.1 催化剂的影响
        5.2.2 气氛的影响
    5.3 催化热解半焦分析
        5.3.1 X射线衍射分析
        5.3.2 扫描电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文学是人学:高尔基对钱谷融文学思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时代语境:全面学习苏联
    第一节 苏联文化的强大影响
    第二节 苏联文论的滔滔涌入
    第三节 “解冻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接受之中的主体选择
第二章 为什么是高尔基
    第一节 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
    第二节 中国革命文学的导师
    第三节 钱谷融人学思想的引路人
第三章 “文学是人学”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反映整体现实与以人为中心
    第二节 从“非人”到“真正的人”
    第三节 评判文学作品的最低标准
第四章 外来文论的中国内容
    第一节 从高尔基到钱谷融
    第二节 切中文学政治泛化之弊
    第三节 寻找人道主义容身之处 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宁夏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1.1.3 宁夏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1.2 研究意义
        1.2.1 为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2.2 为教师解决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
        1.2.3 为有关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文献述评
        1.4.1 有关宁夏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
        1.4.2 信息化教学能力
        1.4.3 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4.4 构建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
        1.4.5 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宁夏中职学校教师
        1.5.2 信息化教学能力
        1.5.3 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宁夏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2.1.1 问卷调查
        2.1.2 访谈
        2.1.3 调查教师基本信息
    2.2 宁夏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2.2.1 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刻
        2.2.2 教师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的意识不足
        2.2.3 教师获取、制作或改编教学资源的能力较弱
        2.2.4 教学中缺乏诊断性评价
        2.2.5 教师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法单一
        2.2.6 教师不注重教学反思
第3章 宁夏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
    3.1 教师年龄和学科背景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较大
    3.2 教师缺乏系统的教学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3.3 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
    3.4 学校缺乏教师顺利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技术支持服务
第4章 宁夏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4.1 教师要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
        4.1.1 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自学
        4.1.2 教师通过信息化大赛学习
        4.1.3 企业实践
    4.2 教师通过写教育博客、学习优秀教学案例等方法,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4.3 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学科之间教师加强交流与合作
    4.4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4.5 学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4.6 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
第5章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5.3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宁夏中职学校理论教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 宁夏中职学校实训、实习教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3 宁夏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4 宁夏中职学校理论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宁夏中职学校实训、实习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6 宁夏中职学校领导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宁夏教育——我的良师益友(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日报》对地方女性形象的媒介建构 ——基于2013-2018年新闻报道的统计分析[D]. 贺怡萌.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1)
  • [2]“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助读系统使用研究[D]. 徐熙蔓. 宁夏大学, 2019(02)
  • [3]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文化选择研究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D]. 马志颖. 陕西师范大学, 2014(12)
  • [4]宁夏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性研究[D]. 陈婷婷. 宁夏大学, 2019(02)
  • [5]语文名师陈日亮阅读教学研究[D]. 刘玲. 宁夏大学, 2019(02)
  • [6]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D]. 苏慕瑜. 兰州大学, 2018(10)
  • [7]相识 相知《宁夏教育》[J]. 龙方. 宁夏教育, 2014(10)
  • [8]CO2气氛下海拉尔褐煤催化热解定向转化研究[D]. 任梦琳. 宁夏大学, 2020(03)
  • [9]文学是人学:高尔基对钱谷融文学思想的影响研究[D]. 许庆伟. 厦门大学, 2019(08)
  • [10]宁夏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研究[D]. 孙鹤锐. 宁夏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宁夏教育——我的好老师好朋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