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生态农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的生态农业及其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韩长虹[1](2021)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探究》文中认为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体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国民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应通过将生态农业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方式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改善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发展规模进而提升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同时在发展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卢阳,刘烜赫,韩雪,李丹,刘晓林,卓璇,穆迪[2](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不同类型村庄发展策略研究——以宁夏盐池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实现村庄分类发展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基于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类村庄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各类型村庄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存在共性,但因其所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要素的不同,其发展方向的侧重存在差异。本文试图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分类为视角,研究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特征,并探讨各类村庄的发展策略。笔者从村庄分类应遵循的原则、不同类型村庄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策略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并以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对象,针对识别各类村庄发展的问题,从产业培育、文化挖掘、生态保护、人才强化、组织建设五个维度,对盐池县各类型村庄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为乡村振兴领域提供发展案例参考。

闵庆文,王博杰[3](2021)在《守正创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乡舍民宿及其发展路径》文中提出旅游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乡舍民宿作为遗产资源和传统民宿相结合的产物,是促进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新型尝试和连接游客需求的中介桥梁。结合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实践,论文在阐释此类乡舍民宿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地乡舍民宿发展的资源本底,并对乡舍民宿发展所面临的约束和困境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发展路径,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范晓鹏[4](2021)在《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都市圈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与人口承载核心区域,也是区域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来看,都市圈是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其形成与发展类似于有机生命体,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征,以系统内各部分达到一体化为理想状态,高质量则是判断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都市圈发展既要考虑“量”的一体化,也要考虑“质”的一体化。作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西安都市圈仍面临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加快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现实困境,本研究重点围绕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综合集成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跟踪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在遵循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空间、规划等多方位一体化,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质量,从来源与构成、存在与变化、动因与结果、目标与路径等视角,系统阐释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耦合辩证关系,归纳总结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指向。第二,在一体化视角下,建构基于交通、经济、人口、文化等多维度的定量叠加测算方法体系,并结合西安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和发展脉络进行定性辅助校核,从而科学识别西安都市圈的空间圈层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以及圈层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并综合集成“一体化—高质量—耦合度—满意度”等维度,开展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印证一体化与高质量的耦合发展关系,辅助研判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第三,结合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交通设施、历史文化等基础性因素,以及政策制度、信息技术等刺激性因素,对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研判,构建以因子属性与作用形式为基础的动力机制模型。基于此,通过梳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模式与复合模式,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索西安都市圈的适宜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与观点。第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应在区域协同、产业分工、市场统一、设施互联、风险共担等方面,且未来高质量发展应充分体现人本化、绿色化、创新化与网络化等发展理念。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应体现在产业协同创新、市场开放统一、生态绿色共保、城乡协调融合、文化包容认同、交通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科技智慧引领、治理现代高效等多维层面,由此才能在空间层面真正实现都市圈要素、结构、功能的高质量一体化。第二,从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西安都市圈仍是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为核心的单核型都市圈,并呈现出沿交通要道轴向延伸的态势,区域整体空间联系仍较为松散。在充分解析区域现状和比较审视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的基础上,研判得知西安都市圈目前还存在城镇体系不完善、产业协作不够、交通网络化水平低、生态保护乏力、公共服务过度集中、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耦合—满意度”评价分析可知,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水平一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但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范围内居民对西安都市圈的认知程度较低,中心与外围的空间联系感知较弱,对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第三,针对西安都市圈提出“三多一网”的适宜空间模式,认为“多目标、多中心、多维度、网络化”的发展格局是理想空间形态。在明确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与战略使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积极响应适宜空间模式,重点从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引导策略。同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强调规划思维转变与规划目标转向,进而加强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与内外衔接,优化完善都市圈规划编制程序,并提出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响应的路径与方法,从而有效支撑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杨玥[5](2021)在《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四十余年,以办公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新城园区建设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部分,正逐步从关注单一经济增长目标的产业集聚地向关注综合发展目标的复合功能都市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并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科创园区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产”的发展离不开“城”“创”这两个关键要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代表我国最新园区发展趋势,经历了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自发嵌入等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发展过程。其汇集了多类型科创园区及创新平台,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社区共生资源、西溪湿地生态、老余杭仓前文脉,是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功能混合、园区社区并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赢的新城代表,是研究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本文以衡量科创园区发展的“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以衡量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的“职住关系”反映“城”,以衡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反映“创”,通过分析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来研究“产”“城”“创”的关系,进而从“产城创”融合角度展开对大走廊科创园区发展的研究。采用多元数据包括科创企业发展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高校创新资源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运用统计学回归、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研究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然后,从企业聚集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经营状况、综合实力选择科创企业发展指标作为因变量;从职住平衡指数和通勤距离选择职住关系指标,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学术影响、产学合作选择高校创新力指标,作为两组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选择大走廊“阿里系”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和梦想小镇,从园区科创企业发展、职住关系、及其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研究结论:“产城创”融合为未来科创园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激发科创园区活力、实现新城综合发展。“产”“城”“创”之间存在关联性,职住平衡和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有利于促进科创园区企业发展。本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产城创”融合角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创园区发展,及时总结我国科创园区发展的智慧和新鲜经验,为未来园区和新城实践提供参考,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刘咏松[6](2021)在《家具制造业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东莞市厚街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刘涛[7](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 ——以商河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如楠[8](2021)在《承德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贺丞怀[9](2021)在《长沙市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

井西宁[10](2021)在《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研究 ——基于江苏与陕西两省的数据对比》文中研究指明水利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水利建设投资作为水利事业发展的控制性要素,对水利建设的方向及成效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一五”以来,中央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水利投资主体、流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合理有效的水利投资结构及投资策略已逐渐成为水利发展研究的热点。本文分别选取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与西部地区的陕西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统计、改进TOPSIS法、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2005-2018年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从水利政策、水资源情况、水利资金总量、投资来源、投资用途等多个角度,梳理总结了江苏与陕西两省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发现两省水利投资规模均逐渐扩大,财政是两省水利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防洪和供水工程是水利资金的主要支出项。不同的是江苏省计划、到位、完成投资总额较大,陕西省资金到位及完成率较高,且江苏省变化幅度最明显的是地方投资,陕西省为中央投资和国内贷款。(2)采用改进的TOPSIS法对江苏与陕西两省来源结构、用途结构变化的合理度进行测算分析,发现两省来源结构合理度变化经过小幅波动、剧烈波动和结构稳定后趋于合理,且合理度大小维持在50%以上,两省用途结构合理度变化经过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稳定增长后趋于科学、有效,逐渐保持在70%以上的较高水平,但两省仍在水利投资结构合理度的波动大小、增长速度、优先进入结构稳定阶段的时间上有所区别。(3)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江苏与陕西两省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资源配置优化对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的正向变化对水利投资结构优化均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资源配置优化次之,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最小,且各因素对两省水利投资结构优化的作用程度及影响趋势在各阶段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的对策及建议。本文通过选取我国东西部地区典型代表省份,研究两省2005-2018年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特征、区域差异、发展趋势,对提高水利投资利用效率,优化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的生态农业及其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的生态农业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作用
    1.1 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1.2 生态农业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生态农业的典型特征和产业模式
    2.1 生态农业经济的特征
    2.2 中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
3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发展路径
    3.1 存在的问题
    3.2 发展路径
4 结语

(3)守正创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乡舍民宿及其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农业文化遗产地乡舍民宿的概念与内涵
2 农业文化遗产地乡舍民宿发展的资源本底
    2.1 传统建筑
    2.2 农业生态景观
    2.3 本土性传统饮食
3 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乡舍民宿发展面临的约束与困境
    3.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2 服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
    3.3 传统建筑保护利用难度大
    3.4 营销宣传力度不足
4 农业文化遗产地乡舍民宿的发展路径
    4.1 塑造沉浸式文化遗产氛围
    4.2 注重文创产品研发与营销
    4.3 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乡舍民宿联盟
5 讨论

(4)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2.1 重要性和典型性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释义
        1.4.1 都市圈
        1.4.2 一体化
        1.4.3 高质量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基础性支撑原理与研究特性
        1.6.1 基础性支撑原理
        1.6.2 研究特性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经济学相关理论
        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2.1.3 社会学相关理论
        2.1.4 地理学相关理论
        2.1.5 城乡规划学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2.2.2 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2.2.3 高质量的相关研究
        2.2.4 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2.3 国内外发展经验
        2.3.1 国外经验
        2.3.2 国内经验
    2.4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若干启示
        2.4.1 人本化
        2.4.2 绿色化
        2.4.3 创新化
        2.4.4 网络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特征
    3.1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内在机理
        3.1.1 从“要素分散”到“要素集合”:集聚化与融合化
        3.1.2 从“增长极核”到“网络关联”:扩散化与网络化
        3.1.3 从“单打独斗”到“协作一体”:协作化与一体化
    3.2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哲学思辨
        3.2.1 来源与构成:“渊源合一”
        3.2.2 存在与变化:“协同发展”
        3.2.3 动因与结果:“互为因果”
        3.2.4 目标与路径:“殊途同归”
    3.3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3.3.1 产业协同创新
        3.3.2 市场开放统一
        3.3.3 生态绿色共保
        3.3.4 城乡协调融合
        3.3.5 文化包容认同
        3.3.6 交通互联互通
        3.3.7 服务共建共享
        3.3.8 科技智慧引领
        3.3.9 治理现代高效
    3.4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空间指向
        3.4.1 空间要素流态化
        3.4.2 空间结构网络化
        3.4.3 空间功能协同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视角下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1 识别原则与思路
        4.1.1 识别原则
        4.1.2 识别思路
    4.2 空间特征认知与识别方法选取
        4.2.1 基本特征判别
        4.2.2 基本范围选取
        4.2.3 中心城市界定
        4.2.4 识别方法选取
    4.3 多维方法定量叠加测算
        4.3.1 公路等时法测算结果
        4.3.2 城市引力法测算结果
        4.3.3 城镇人口密度测算结果
        4.3.4 历史文化资源密度法测算结果
        4.3.5 定量综合叠加测算结果
    4.4 地域特征定性辅助校核
        4.4.1 历史文化渊源回溯
        4.4.2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指引
        4.4.3 定性辅助校核结果
    4.5 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5.1 核心圈层识别
        4.5.2 扩展圈层识别
        4.5.3 辐射圈层识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核心问题研判
    5.1 时空演化特征
        5.1.1 中心城区的时空演化
        5.1.2 圈层结构的时空演化
    5.2 区域现状解析
        5.2.1 自然地理
        5.2.2 经济社会
        5.2.3 城镇体系
        5.2.4 服务设施
        5.2.5 体制机制
    5.3 比较格局审视
        5.3.1 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
        5.3.2 横向比较对象的选取
        5.3.3 主要特征的比较判别
    5.4 核心问题研判
        5.4.1 一核独大且能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5.4.2 创新引领能力不强,产业协同程度不高
        5.4.3 文化高地尚未形成,文旅融合发展不够
        5.4.4 网状交通尚未形成,枢纽能力内高外低
        5.4.5 公服资源过度集聚,区域失衡现象突出
        5.4.6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欠佳
        5.4.7 一体化建设推动缓慢,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满意度”评价
    6.1 总体思路与评价方法
        6.1.1 总体思路
        6.1.2 评价方法
        6.1.3 数据来源
    6.2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评价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6.2.3 评价结果分析
    6.3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评价
        6.3.1 人群特征与空间范围认知情况
        6.3.2 出行行为与差异化需求特征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及适宜空间模式
    7.1 影响因子研判
        7.1.1 自然环境因子
        7.1.2 经济社会因子
        7.1.3 交通设施因子
        7.1.4 历史文化因子
        7.1.5 政策制度因子
        7.1.6 信息技术因子
    7.2 动力机制解析
        7.2.1 自然环境约束力
        7.2.2 经济社会推动力
        7.2.3 交通设施支撑力
        7.2.4 历史文化塑造力
        7.2.5 政策制度调控力
        7.2.6 信息技术重构力
    7.3 既有模式梳理
        7.3.1 一般模式
        7.3.2 复合模式
        7.3.3 模式特征
    7.4 适宜空间模式建构
        7.4.1 模式建构思路
        7.4.2 空间模型建构
        7.4.3 适宜模式推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规划引导策略
    8.1 战略价值与发展目标
        8.1.1 战略价值研判
        8.1.2 目标方向引导
    8.2 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
        8.2.1 城镇体系完善
        8.2.2 空间结构优化
    8.3 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
        8.3.1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
        8.3.2 产业辐射能力强化
        8.3.3 创新网络体系搭建
    8.4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8.4.1 文化遗产整体保护
        8.4.2 历史文化格局传承
        8.4.3 文旅全域融合发展
    8.5 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
        8.5.1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8.5.2 公服设施均衡一体
        8.5.3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8.6 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
        8.6.1 区域生态环境修复
        8.6.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8.6.3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面向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西安都市圈规划机制响应
    9.1 思维转变与目标转向
        9.1.1 规划思维转变
        9.1.2 规划目标转向
        9.1.3 规划基本原则
    9.2 体系衔接和编制程序
        9.2.1 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及内外衔接
        9.2.2 规划编制的管理主体及程序完善
    9.3 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
        9.3.1 协同治理机制提升
        9.3.2 城乡融合机制完善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1.1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机理
        10.1.2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0.1.3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空间模式
        10.1.4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亟需规划引导及制度保障
    10.2 创新点
        10.2.1 揭示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关系机理与主要特征
        10.2.2 提出多维视角融合地域特质的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方法
        10.2.3 探索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模式与规划对策
    10.3 不足与展望
        10.3.1 不足之处
        10.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转型
        1.1.3 科创园区已成为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1.1.4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在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位
        1.1.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产城创”融合发展的新城代表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科创园区
        1.4.2 “产城创”融合
        1.4.3 “互联网+”新兴产业
        1.4.4 多元数据
    1.5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1.5.4 论文章节安排
        1.5.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科创园区由来及发展历程
        2.1.1 国外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 “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1.2 国内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2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2.2.1 科创园区发展研究
        (1)机制路径研究
        (2)影响因素研究
        (3)评价指标建立
        (4)空间规划布局
        2.2.2 “产城创”融合相关研究
        (1)产城融合
        (2)职住关系
        (3)产学合作
    2.3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方法
        2.3.1 多元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运用
        2.3.2 科创园区发展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2.4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当前实践探索
        2.4.1 科创园区规划与实践发展趋势
        2.4.2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践与研究
    2.5 文献研究评述与启示
        2.5.1 文献研究评述
        2.5.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6 研究框架构建
        2.6.1 研究假设
        2.6.2 “产城创”指标选择
        (1)以“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
        (2)以“职住关系”反映“城”
        (3)以“高校创新力”反映“创”
        2.6.3 研究思路
        2.6.4 研究框架
    2.7 本章小结
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研究
    3.1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演绎
        3.1.1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独立组团发展起步阶段(2007 年以前)
        3.1.2 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发展加速阶段(2007-2011 年)
        3.1.3 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 年)
        3.1.4 “产城创”融合发展的科创大走廊阶段(2016 年至今)
    3.2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空间分布分析
        3.2.1 科创园区空间
        3.2.2 居住区空间
        3.2.3 高等院校空间
        3.2.4 科研院所空间
        3.2.5 综合交通体系
    3.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特征归纳
        3.3.1 混合性
        3.3.2 创新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关联性量化研究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数据
        4.2.1 科创企业发展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采集
        (3)数据结果和指标确定
        4.2.2 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
        (1)LBS数据采集
        (2)职住关系指标确定
        4.2.3 高校创新资源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来源和指标确定
        4.2.4 地理空间数据
    4.3 研究方法
        4.3.1 核密度分析
        4.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4.4 “产城创”指标分析
        4.4.1 科创企业发展指标分析
        4.4.2 职住关系指标分析
        (1)职住平衡指数分析
        (2)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4.4.3 高校创新力指标分析
    4.5 职住关系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5.1 回归分析步骤
        4.5.2 回归分析结果
    4.6 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6.1 回归分析步骤
        4.6.2 回归分析结果
        (1)高校创新力与科创园区企业发展关联性分析结果
        (2)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对比分析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大走廊“阿里系”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5.1 研究概述与案例背景
        5.1.1 研究概述
        5.1.2 案例背景
    5.2 “阿里系”园区科创企业发展
        5.2.1 园区空间布局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空间布局
        (2)梦想小镇空间布局
        5.2.2 园区科创产业发展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2)梦想小镇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5.3 “阿里系”园区职住关系
        5.3.1 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2)梦想小镇周边业态分布
        5.3.2 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5.4 “阿里系”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
        5.4.1 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关系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
        (2)梦想小镇与高校空间分布
        5.4.2 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2)梦想小镇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3)梦想小镇职住通勤分析
    5.5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大走廊经验对未来科创园区发展的建议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2 大走廊科创园区企业创始人和工作者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3 大走廊居住区居民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4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SCI)上的文章
    附件5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Land(SSCI)上的文章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研究 ——基于江苏与陕西两省的数据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水利投资的概述
        2.1.1 水利投资的定义
        2.1.2 水利投资的特征
        2.1.3 水利投资的类型
    2.2 水利投资结构的概述
        2.2.1 水利投资结构的定义
        2.2.2 水利投资结构的分类
        2.2.3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
    2.3 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差异
        2.3.1 东西部范围划分
        2.3.2 东西部区域差异
        2.3.3 东西部水利投资结构的差异
    2.4 相关理论
        2.4.1 公共产品理论
        2.4.2 公共治理理论
        2.4.3 绿色金融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江苏与陕西两省水利投资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对象
        3.1.2 水利发展情况
        3.1.3 经济发展情况
    3.2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历程
        3.2.1 资金总量变化
        3.2.2 来源结构变化
        3.2.3 用途结构变化
        3.2.4 隶属关系结构变化
        3.2.5 项目规模结构变化
    3.3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值测度
        3.3.1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值
        3.3.2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速度
        3.3.3 水利投资结构的变化方向与强度
    3.4 本章小结
4 江苏与陕西两省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分析
    4.1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影响机理及测算方法
        4.1.1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内涵
        4.1.2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影响机理
        4.1.3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测算方法
    4.2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测算
        4.2.1 规范化决策矩阵
        4.2.2 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4.2.3 欧氏距离及合理度的测算
    4.3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合理度的分析
        4.3.1 水利投资来源结构合理度的分析
        4.3.2 水利投资用途结构合理度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江苏与陕西两省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5.1 指标体系构建
        5.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5.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5.1.3 指标选取及量化处理
    5.2 模型构建
        5.2.1 ADF平稳性检验
        5.2.2 Johansen协整检验
        5.2.3 VAR模型的构建
    5.3 水利投资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5.3.1 经济发展对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的影响
        5.3.2 产业结构升级对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的影响
        5.3.3 资源配置优化对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的影响
        5.3.4 各因素对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的影响程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优化的对策及建议
    6.1 坚持政策导向,扩大投资规模
    6.2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6.3 深化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6.4 均衡资源配置,加强技术创新
    6.5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6.6 明确责任分工,完善保障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中国的生态农业及其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探究[J]. 韩长虹. 长江技术经济, 2021(05)
  • [2]乡村振兴背景下不同类型村庄发展策略研究——以宁夏盐池县为例[A]. 卢阳,刘烜赫,韩雪,李丹,刘晓林,卓璇,穆迪.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乡村规划), 2021
  • [3]守正创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乡舍民宿及其发展路径[J]. 闵庆文,王博杰. 世界建筑, 2021(08)
  • [4]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范晓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D]. 杨玥. 浙江大学, 2021(01)
  • [6]家具制造业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东莞市厚街镇为例[D]. 刘咏松.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7]乡村振兴战略下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 ——以商河县为例[D]. 刘涛.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8]承德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D]. 李如楠.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9]长沙市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贺丞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10]我国东西部地区水利投资结构变化研究 ——基于江苏与陕西两省的数据对比[D]. 井西宁.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标签:;  ;  ;  ;  ;  

生态农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