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活力的水土保持业务

充满活力的水土保持业务

一、生机勃勃的水土保持事业(论文文献综述)

高雅楠[1](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丰富的理论来源和艰辛的形成过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军。同时,全球进入了大调整、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共同体,实现全面而充分的人权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逐步形成。以“立君为民”“君权民授”“民贵君轻”和“限君为民”等思想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学东渐”时期引进的先后受“天赋人权”论、新自由主义影响的西方人权思想,以人权的历史观、阶级观、辩证观和相对观为基本架构的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权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来源。以此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在经历了1949年至1977年权利理论的兴起与遮蔽、1978年至1990年人权思想的萌芽与反思、1991年至200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旗帜重树以及2002年至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重大发展阶段后,开始进入2012年至2017年的正式形成阶段。2017年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该思想的正式形成,并由此进入了深化发展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主体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而且人权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二是“以辩证统一为原则”的人权逻辑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应当实现人权与主权、权利与义务、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辩证统一。三是“以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人权客体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应当把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来看待,同时应当坚持公民和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生态权利等各项权利全面协调发展。四是“以法治保障为核心”的人权保障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以法治与人权的关系发展为主线,要求充分重视法治对人权的保障价值,并通过立法“定”人权、执法“保”人权、司法“救”人权以及守法“护”人权来充分实现人权的法治保障。五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依托”的人权全球治理思想。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习近平多次在国际场合阐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内涵,并使该思想逐步走向成熟,有力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必须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文明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的有机统一。西方主要人权思想经过了自然主义人权思想、功利主义人权思想、新自由主义人权思想、能力正义人权思想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多种思想并存的局面,每一种思想都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和现实局限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与西方人权思想之间在价值取向、权利侧重以及现实导向等方面存在重要差异。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以和谐为价值导向,要求在民族国家的整体文明进程中谈论个人价值与个人人权,而西方人权思想始终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导向。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侧重积极权利,即既重视公民、政治权利,又重视经济、社会、文化和其他各项权利;西方人权思想侧重消极权利,即强调公民、政治权利,忽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既承认人权的普遍性,又重视人权的特殊性,倡导人权模式的多元化;西方人权思想混淆人权的普遍性和“普世价值”,倡导人权模式的唯一化。与西方人权思想相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在理论、道路、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为使这些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应当夯实人权思想对外表达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克服人权思想对外表达的现实困境,同时确立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战略意义,并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和传好中国声音两种路径来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优势转变为话语优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应依靠法治、政策和教育三种路径进行贯彻。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经历了人权立法期、人权司法期和人权法治期三个发展时期。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具有主体的普遍性、范围的广泛性、人权享有的公平性、体系的开放性、视野的国际性等突出特点,其基本面向是坚持党对人权法治保障工作的全面领导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人权法治建设。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主要形式不仅表现为制定和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还表现为发布指导意见、规定、办法和通知,同时表现为开展专项行动。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具有针对性强、及时高效、灵活易调等优势,但也存在保障主体难以平等、保障水平难以均衡、各项政策难以协调以及难以保持保障的稳定性等局限。基于此,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发展,不但要求加强联结整合,提高人权保护的有效性,而且需要重视学习研究,增强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同时需要扩大社会参与,提升政策实施的影响力,还需要加强监督评估,确保政策评价的科学性。新时代加强人权宣传教育,是增强青年学生“四个自信”、澄清西方国家恶意诋毁和中国承担国际人权保障义务的需要,应当从教育载体、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三方面进行体系架构。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经历了萌芽、起步和初步发展三个阶段,且目前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公职教育等方面均面临诸多困境,应当通过在国家层面加大人权教育保障力度、在学校层面推进人权教育专业化发展以及在社会层面实现人权教育全民普及等路径进行优化。

陆波,方世南[2](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也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开展形式多样、鲜活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艰辛历程。这一历程先后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朴素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奋力探索、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深化四个阶段。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对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袁武振,梁月兰[3](2021)在《中国共产党在陕西一百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在陕西一百年的奋斗史,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陕西发展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中国共产党在陕西一百年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历史时期,并可从宏观视角、中观视角和微观视角三个维度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陕西一百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历史贡献,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等方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陕西一百年的宝贵经验及其现实启示,以形成陕西一百年党史研究的宏观思路和基本框架。

张文孝[4](2021)在《邵伯湖典型入湖河流水质模拟和生态治理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入湖河流是城市文明延续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品质的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腾飞,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加速,排污量递增,许多城市河流受到严重污染,黑臭问题突出。继而以污染为主要特征的水资源危机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突出问题。为此,对城市入湖河流污染控制和治理技术集成等有关课题的深入研究具有迫切需求,如何有效开展城市河流入湖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各个城市的当务之急。本文以邵伯湖典型入流河流槐泗河生态治理工程为例,进行水质模拟和生态治理效果研究。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槐泗河污染源调查、支流、排口等资料,构建一维分段水质模型对槐泗河水质进行模拟。采用多参数同时估值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值,利用监测数据验证、修正模型参数,得到参数值为:KCOD=0.119 d-1,KNH3-N=0.090 d-1,采用两断面法和实测数据推算得KTP=0.229 d-1。结果显示,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总体相符,变化趋势拟合度较高,总体上可以反映槐泗河的水质变化趋势,对预测槐泗河水质变化情况具有参考意义,可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从水质模拟结果来看,槐泗河COD和总磷指标值达不到Ⅲ类水水质目标,氨氮指标值可以达到Ⅲ类水水质目标。(2)根据槐泗河河网现状和河道特点,通过底质改良技术、水生态系统构建、生态补水、水质监测等方面进行河流生态治理。利用水质模型预测不同补水方案水质变化,结果显示,3种补水调度方案均可有效改善槐泗河水质。(3)为定量评价3种补水方案效果,构建涉及水质、水动力、经济运行和工程技术评价指标的补水调度综合评价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调度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王冲+小运河”联合补水方案最好,小运河补水方案次之,王冲补水方案较差。通过本文研究,在邵伯湖典型入流河道槐泗河开展水质模拟、生态治理方案和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为邵伯湖水质安全、槐泗河水系管理和类似河流湖泊水环境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孟语涵[5](2021)在《采石废弃地背景下的花园设计 ——以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七色花园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工业日渐衰败,大量采石场关闭停工,采石废弃地相继出现。如何进行采石废弃地的改造修复,利用采石废弃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遗迹与文化底蕴,重塑采石场绿色空间,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是基于采石废弃地背景下的花园景观设计研究,旨在针对采石废弃地修复改造过程中存在的治理手段单一、景观资源利用不合理、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等问题,探索采石废弃地多元化的景观改造的基本思路和设计方法。论文对采石废弃地、自然教育、生态学理论和新自然主义种植设计理念等基础理论的概念内涵及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与阐述,从设计理念、方法策略等角度对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等国内外经典采石废弃地花园设计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案例中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为本课题的设计实践和类似的实践项目架构起理论支撑。以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七色花园设计为例,对采石废弃地花园开展设计实践。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对场地区位交通、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归纳场地的优势及劣势情况。紧密联系上位规划和采石废弃地环境背景,提出了方案的目标与定位、理念与原则,并结合场地缺绿、少水、缺乏地形变化、自然资源不成系统等现状不足提出“多目标综合性开发改造,发挥矿坑遗址景观优势;依托上位总体规划,立足生态花园示范区定位;梳理现状景观资源,进行艺术加工改造;发挥地域乡土特色,吸引城乡旅游人群;注入雨水花园生态理念,引导区域生态复兴”等具有建设性的设计策略。立足于生态花园定位,提出了七色花园总体方案与分区设计,将休闲娱乐、游览体验、科普教育、康养治愈、野外探索等不同功能植入各分区设计中。完成竖向设计、水体设计、种植设计、园路及铺装设计、照明设计等较为科学、合理的专项设计和自然教育场所与活动设计。所提出的方案注重兼顾采石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景观营造与文化展示等多方面治理目标,进行多目标、综合性开发与改造,特别注重自然教育理念和新自然主义种植设计理念的融入,发挥工业遗址景观优势与地域乡土特色。最终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七色花园景观设计方案,为今后类似的废弃地的改造项目提供参考。

施昂[6](2021)在《晚唐五代词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晚唐五代藩镇割据、政局动荡、兵戈不断。在此时代背景下,文人四处游走、被迫迁移,其思想与创作免不了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同时,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本表达体裁,在晚唐五代时期逐渐兴盛。对词学的地理与地域研究的学术史的梳理中可以看到,涉及晚唐五代阶段的研究较少,且鲜少有对此时期的各文学要素的地理分布作系统探讨。因此对晚唐五代词地理分布的梳理很有必要。本文将在“文学地理学”理论的引导下,尝试对晚唐五代词作地理分布现象的梳理。词人籍贯地与活动地的分布及其所受区域文化,能呈现其时词学版图的静态特征与动态流变,从而在空间上勾联南北,在词史的发展上纵向贯通。全文分为四章。绪论部分首先回顾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及其理论建构,梳理词学研究中有关地理与地域的研究。其次,阐明晚唐五代词的地理分布与区域文化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最后,介绍全文的研究思路、篇章结构与方法。第一章晚唐五代词人的分布。首先,对晚唐五代词人词作的基本情况包括词人名、分属时期、籍贯地、籍贯地的今属地、词人生卒年、所用词调数、所作词作数、词人的徙任地及有关基本情况的备注如所仕政权等进行梳理。其次,分别对其中分属于晚唐和五代的词人的籍贯作地理分布的列表统计。接着,根据词人仕途流徙析出文人流向表,得出其时的词学版图具有扩散性、南方化及都市向心力的特点,从动态上展现晚唐五代词史的发展。并据此,生成其时的五个文学区系六个区域文学中心。第二章晚唐五代词内容的区域分异。分别对隶属于六个区域文学中心即长安—洛阳—开封、敦煌、成都、长沙一江陵、江都一金陵一杭州、长乐一泉州一兴王府的词人的词作内容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在对文本内容的考察中发现同一区域文学中心中本土或移民词人对于都市等外部环境的感知不同,反映在文本上就呈现出了不同的画面,这一现象在西蜀词人中颇为瞩目。从整体上而言,晚唐五代词在内容上涉及到的地理因素除自然地理外,以地区发展为多。第三章晚唐五代词的区域比较。从地理风貌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与水文水系、气候特征及以矿产与动植物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等,地区发展如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教育培养与人才选拔、军事制度与城市建设等以及文学文化渊源的传承等方面对晚唐五代词的区域分异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地理风貌对词人审美情趣与文学选择有熏染与促成作用;地区发展对词的创作有推动和鼓励作用;文学文化渊源上除了佛、道等思想外,中原大唐气象崇文尚武的余韵、蜀中尚“靡丽”的文学传统、荆楚之地“骚怨”传统的回归与超越、六朝以来江南诗性文化的形成与成熟、闽粤岭南流贬文人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各地呈现出了不同的传承风貌。第四章晚唐五代词的地理意象。由于词人之间存在着交流互动、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接受的历来文化传统的同一性使得词人创作的文本内容呈现出趋同。这种相似与趋同性在地理意象的运用与表达上可以显见。于是将晚唐五代词的地理意象粗分为区域意象和地景意象,试图对这些地理意象的意蕴以及差异进行阐释。区域意象包括边地意象、江南意象与荆楚意象;地景意象包括两大都市意象群即长安—洛阳都市意象群、吴越都市意象群,以及巫山意象。

赵雪[7](2021)在《20世纪50年代黄河治理中的苏联援助》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为综合治理黄河付出了巨大努力。为了确保黄河治理工程的实施,中国政府争取到苏联的技术援助,并以苏联的治河理念为指导。有关苏联援助中国治理黄河的历史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关注。而这段被尘封的历史本身,既直接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同时还记刻下新中国治理黄河的历史。对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治理黄河中的苏联援助研究,是通过社会调研及主要运用史料学的方法,在档案和各类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水利、林业、农业等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将该时期苏联援助中国治理黄河的历史活动、苏联理念对中国治黄的影响、苏联援助治黄的意义和问题等内容作为考察视角,以对中国黄河治理史、中苏关系史等进行拓展性与深入性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国治理黄河中的苏联援助研究,主要围绕20世纪50年代中国治理黄河的启动、治理黄河中苏联援助的内容、苏联援助治理黄河的成果与问题等内容进行了整理与探讨,并从中认为,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中国治理黄河的援助,始终受到中苏关系发展与变化的影响。中苏关系的友好发展是苏联对中国治理黄河提供援助的重要前提,而中苏关系的恶化是苏联给予中国治理黄河的援助半途而废的根本因素。中苏关系的恶化不仅导致了苏联援助中国治理黄河工作的中断,而且直接影响到当时黄河综合治理规划目标的实现。

石秀秀[8](2021)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传欢[9](2021)在《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个活态延续的景观系统,其中既有已中止发展的文物,还有仍在继续发展演变的传统,景观结构复杂。论文从文化景观视野研究传统村落遗产景观的价值内涵。首先,论文绪论部分阐明了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传统村落景观的概念、传统村落景观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选题价值。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阐释了传统村落景观的构成要素以及由各要素相关联的景观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景观构成要素分析了村落景观类型及特征。第二章是论文核心章节,基于对传统村落景观遗产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阐释了传统村落景观的审美、社会与文化、环境与生态以及旅游与经济四项价值,明晰了传统村落景观作为当代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内涵。第三章是基于前两章对传统村落景观构成与价值的分析,尝试提出了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依据,将传统村落景观划分为生态型、田园型和聚落型,并构建了三种类型传统村落景观的评价体系,最后按类型提出了对传统村落景观保护策略。论文结语指出,传统村落景观作为一种因日益减少而愈加珍贵的景观资源,对其进行分类施策保护将是维护传统村落景观活态自然延续的必要举措。

郭瀚阳[10](2021)在《基于矿山生态修复的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州市蜀山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高速进行,采石场的数量不断增多,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关停后的采石场形成的废弃地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通过对采石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的研究对我国人居环境改善、保障建设用地供给、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州市蜀山公园为研究对象,借鉴了国内外采石场改造的相关理论研究与优秀案例,归纳出采石场景观设计的原则与设计手法和生态修复中的技术方法,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根据对蜀山公园现状的详细调查与分析,遵循“生态优先慎重选择人工措施”“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统一考虑,避免侧重”“尊重场地特征,融合中国传统山水美学”三个原则,设计定位为“绿色客厅”和“蜀山画境”。绿色客厅是指以公园的服务对象进行考虑,将景观空间作为室内生活功能的延伸,蜀山画境是综合场地上断崖峭壁和文化底蕴以及承载的文化展示功能,将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结合起来,以中国山水为蓝本进行景观设计。(2)论文从场地生态修复和游人功能需求以及文化内涵三方面展开思考,提出构筑公园+模式公园、重塑孤山河泽的山水特征、打造蜀山特色名片三个设计策略。构筑公园+模式公园是形成“公园+生活+商业”“公园+运动+亲子”等多样性的组合;重塑孤山河泽的山水特征是景观空间上通过“引水绕山”等设计手法,旨在整合强化山水关系、重现地域特征;打造蜀山特色名片是以山水画表现技法中点线面进行景观元素的选择,以三远技法进行景观空间的营造,以对比、协调等手法进行色彩的选择。(3)在蜀山公园的生态修复中,从五个方面进行。在地质灾害隐患防治中采用了清除、支护、防护网等方法;在地形重塑中采用了修坡、堆坡、削坡等方法;在土壤重构中采用了覆土、基质改良法;在水系修复中采用了引水绕山、生物净化等方法;在植被重建中将场地分为平缓坡区、陡急和险崖坡区、水塘湿地区分别选取适合的植物和种植方法,并且,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结合场地文化中《蜀山图》的意境进行营造。

二、生机勃勃的水土保持事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机勃勃的水土保持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历史形成
    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形成背景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来源
        2.2.1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2.2.2 “西学东渐”与人权思想的引进
        2.2.3 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
        2.2.4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形成过程
        2.3.1 权利理论的兴起与遮蔽(1949-1977 年)
        2.3.2 人权思想的解放与反思(1978-1990 年)
        2.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旗帜重树(1991-2001 年)
        2.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重大发展(2002-2011 年)
        2.3.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正式形成(2012-2017 年)
        2.3.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深化发展(2018-现在)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
    3.1 “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主体思想
        3.1.1 根本目的:发展为了人民
        3.1.2 动力来源:发展依靠人民
        3.1.3 根本价值: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3.2 “以辩证统一为原则”的人权逻辑思想
        3.2.1 人权与主权的辩证统一
        3.2.2 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
        3.2.3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3.2.4 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辩证统一
    3.3 “以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人权客体思想
        3.3.1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
        3.3.2 坚持各项权利全面协调发展
    3.4 “以法治保障为核心”的人权保障思想
        3.4.1 依靠法治保障人权的价值基础
        3.4.2 依靠法治保障人权的历史考察
        3.4.3 依靠法治保障人权的主要内容
    3.5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依托”的人权全球治理思想
        3.5.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考察
        3.5.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比较优势
    4.1 西方主要人权思想的流变
        4.1.1 自然主义人权思想
        4.1.2 功利主义人权思想
        4.1.3 新自由主义人权思想
        4.1.4 能力正义人权思想
    4.2 中西人权思想的主要差异
        4.2.1 价值取向不同
        4.2.2 权利侧重不同
        4.2.3 现实导向不同
    4.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优势体现
        4.3.1 理论优势
        4.3.2 道路优势
        4.3.3 制度优势
        4.3.4 文化优势
    4.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优势表达
        4.4.1 新时代中国人权思想对外表达的国际背景
        4.4.2 新时代中国人权思想对外表达的现实基础
        4.4.3 建构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战略意义
        4.4.4 人权思想优势转变为话语优势的中国进路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贯彻路径
    5.1 依靠法治贯彻
        5.1.1 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的历史考察
        5.1.2 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的突出特点
        5.1.3 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的基本面向
    5.2 依靠政策贯彻
        5.2.1 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主要形式
        5.2.2 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客观评价
        5.2.3 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基本面向
    5.3 依靠教育贯彻
        5.3.1 新时代人权宣传教育的重大意义
        5.3.2 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的体系架构
        5.3.3 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的发展历程
        5.3.4 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的现实困境
        5.3.5 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的优化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朴素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经验
    (一)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环境保护实践和经验
        1.大力兴修水利,消除自然灾害
        2.倡导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二)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保护的探索和经验
        1.出台林业法规,推广林业技术
        2.进行水利建设,增加农业生产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奋力探索和经验
    (一)农、林、牧并举,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二)重视水土保持,坚持综合治理
    (三)倡导勤俭节约,强调资源综合利用
三、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
    (一)生态文明建设开始进入法治化阶段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初步确立
    (三)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深化
    (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二)环境治理整体谋划系统推进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充分体现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

(3)中国共产党在陕西一百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在陕西一百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框架
    (一)浴血奋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二)艰辛探索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岁月
    (三)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四)振奋人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中国共产党在陕西一百年的巨大成就和历史贡献
    (一)从宏观视角看党领导陕西完成的三件大事
    (二)从中观视角看党领导陕西的建设成就
    (三)从微观视角看陕西在全国党史上的特色亮点
三、中国共产党在陕西一百年的基本经验和现实启示
    (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三)必须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
    (四)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五)必须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4)邵伯湖典型入湖河流水质模拟和生态治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邵伯湖概况
    1.3 河流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1.3.1 水质模型发展历程
        1.3.2 国内外应用进展
    1.4 河流生态治理研究进展
        1.4.1 国外河流生态治理研究进展
        1.4.2 国内河流生态治理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河流汇水区污染源调查分析
    2.1 基本情况
        2.1.1 自然状况
        2.1.2 社会经济
        2.1.3 河流水系
    2.2 水质评价
        2.2.1 整治前槐泗河水质评价
        2.2.2 槐泗河时间水质评价
        2.2.3 槐泗河空间水质评价
    2.3 污水排口及入河污染量估算
    2.4 水质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质模型与求解
    3.1 水质模型选择
    3.2 水质模型建立
        3.2.1 模型概化
        3.2.2 模型率定与验证
    3.3 模型求解
    3.4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治理和效果评估
    4.1 河流生态治理研究
        4.1.1 生态治理研究背景
        4.1.2 生态治理理念原则
        4.1.3 生态治理主要措施
    4.2 槐泗河生态治理方案
        4.2.1 生态疏浚+底质改良技术
        4.2.2 水生态系统构建
        4.2.3 生态补水
        4.2.4 水质监测系统
    4.3 生态补水调度研究
        4.3.1 调度方案
        4.3.2 水质模拟
        4.3.3 调度方案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采石废弃地背景下的花园设计 ——以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七色花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后工业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1.1.2 城市人群的“自然缺失”
        1.1.3 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
    1.2 相关概念
        1.2.1 花园
        1.2.2 采石废弃地
    1.3 采石废弃地花园设计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采石废弃地
        2.1.1 采石废弃地的类型
        2.1.2 采石废弃地的特征和潜在价值
        2.1.3 采石废弃地改造现存问题
    2.2 自然教育
    2.3 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恢复
    2.4 新自然主义种植设计
3 经典案例分析
    3.1 加拿大布查特花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设计策略
        3.1.3 指导意义
    3.2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设计策略
        3.2.3 指导意义
    3.3 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策略
        3.3.3 指导意义
    3.4 借鉴与反思
4 平度市七色花园景观规划设计
    4.1 项目背景
        4.1.1 区位背景
        4.1.2 上位规划
        4.1.3 与总项目的关系
    4.2 设计依据
    4.3 现状及分析
        4.3.1 区位交通
        4.3.2 自然气候
        4.3.3 地形地貌
        4.3.4 水文水系
        4.3.5 土壤植被
        4.3.6 优势与劣势
    4.4 目标定位
        4.4.1 目标
        4.4.2 定位
        4.4.3 设计理念
        4.4.4 设计原则
    4.5 设计策略
    4.6 总体规划
        4.6.1 方案推演
        4.6.2 规划设计方案
        4.6.3 分区设计
    4.7 专项设计
        4.7.1 竖向设计
        4.7.2 水体设计
        4.7.3 种植设计
        4.7.4 园路及铺装设计
        4.7.5 照明设计
        4.7.6 绿地设施设计
        4.7.7 用地指标
    4.8 自然教育设计
        4.8.1 自然教育场所设计
        4.8.2 自然教育活动策划
5 结论与特色之处
    5.1 主要结论
    5.2 方案特色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晚唐五代词的文学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晚唐五代词人的分布
    第一节 晚唐五代词人的籍贯分布
        一 晚唐五代词人词作的基本情况
        二 晚唐词人的籍贯分布
        三 五代词人的籍贯分布
    第二节 文人流向与区系文学中心的形成
        一 文人流向分布
        二 区系文学中心的形成
        (一)扩散性
        (二)南方化
        (三)都市向心力
第二章 晚唐五代词内容的区域分异
    第一节 长安—洛阳—开封区域文学中心
        一 创作内容涉及秦晋地理景观
        二 创作内容反映秦晋地区发展与都市生活
    第二节 敦煌区域文学中心
    第三节 成都区域文学中心
        一 创作队伍渐趋西蜀“本土化”
        二 创作内容涉及巴蜀地理风貌
        三 创作内容反映成都都市生活
    第四节 江都一金陵一杭州区域文学中心
        一 创作内容涉及江南风物
        二 创作内容反映吴越地区发展
    第五节 其他区域文学中心
        一 长沙一江陵区域文学中心
        二 长乐一泉州一兴王府区域文学中心
第三章 晚唐五代词的区域比较
    第一节 地理风貌对词人审美情趣与文学选择的熏染与促成
        一 地理位置:勾联中西南北,吸引四方来客
        二 地形地貌与水文水系:峰峦叠嶂、雄峻开阔与沟渠纵横、奇丽婉转
        三 气候特征:伤春悲秋又兼夜雨绵绵
        四 自然资源
        (一)矿产资源:金、银、铜中的“富贵气”与“铁”骨铮铮
        (二)动植物资源:花草簇拥下的艳丽风情与江河湖海间的渔隐思想
    第二节 地区发展对晚唐五代词创作的推动和鼓励
        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
        二 教育培养与人才选拔
        三 军事制度与城市建设
    第三节 文学文化渊源对晚唐五代词内容与风格的承启
        一 各区系承载文学渊源的不同
        (一)中原大唐气象崇文尚武的余韵
        (二)蜀中尚“靡丽”的文学传统
        (三)荆楚之地“骚怨”传统的回归与超越
        (四)六朝以来江南诗性文化的形成与成熟
        (五)闽粤岭南流贬文人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 文化思想传播交流的影响
第四章 晚唐五代词的地理意象
    第一节 区域意象
        一 边地意象:忠勇无畏与切切相思
        二 江南意象:丽景乐游与淡淡闲愁
        三 荆楚意象:烟水浩渺与凄艳感伤
    第二节 地景意象
        一 长安—洛阳都市意象群
        二 吴越都市意象群
        三 巫山意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20世纪50年代黄河治理中的苏联援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中苏关系的友好发展
    第二节 中苏关系的恶化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中国治理黄河的启动
    第一节 治理黄河的历史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的黄河问题
    第三节 国家治理黄河机构的建立
    第四节 黄河综合规划的制定
第三章 20 世纪50 年代治理黄河中苏联援助的内容
    第一节 中国提出援助治理黄河的请求
    第二节 苏联决定援助中国治理黄河
    第三节 苏联援华专家的保障条件
    第四节 苏联援助治黄工作的开展
    第五节 苏联专家撤走后的黄河治理
第四章 20 世纪50 年代苏联援助治理黄河的成果与问题
    第一节 苏联援助治理黄河的成果
    第二节 苏联援助治理黄河的问题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辞

(9)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一、作为遗产的乡村景观
        二、景观遗产的保护视野
    第二节 传统村落景观的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回顾
        二、传统村落景观概念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文化景观理论研究现状
        二、乡村景观遗产研究现状
        三、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传统村落景观构成及特征
    第一节 景观构成要素及系统
        一、村落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二、传统村落景观系统
    第二节 村落景观类型及特征
        一、生态类景观特征
        二、聚落类景观特征
        三、人文类景观特征
第二章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阐释
    第一节 景观及审美价值
        一、景观审美的发生机制
        二、传统村落景观的审美意象
        三、传统村落景观的审美功能
    第二节 社会与文化价值
        一、原乡与乡愁
        二、文化容器
    第三节 环境与生态价值
        一、反映宜居宜业的环境特征
        二、反映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智慧
        三、反映传统造物思想和设计理念
        四、反映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第四节 旅游与经济价值
        一、传统村落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国外传统村落景观旅游情况例举
        三、中国传统村落景观旅游情况例举
第三章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评价及保护策略
    第一节 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
        一、聚落型
        二、田园型
        三、生态型
    第二节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一、传统村落景观价值评价的原则
        二、聚落型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三、田园型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四、生态型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传统村落景观保护策略
        一、聚落型——保护历史遗产,塑造特色景观
        二、田园型——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民俗文化
        三、生态型——活态演进,有机更新
结语 传统村落景观未来发展趋势
    一、传统村落景观在一个时期里会继续式微
    二、传统村落景观的价值在未来将进一步突显
    三、乡村旅游是传统村落景观存续和保护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矿山生态修复的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州市蜀山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矿业废弃地的负面影响以及采石场废弃地的典型性
        1.1.1.1 矿业废弃地的负面影响
        1.1.1.2 采石场废弃地的典型性
        1.1.2 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的趋势
        1.1.2.1 近年来我国对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及再利用的重视
        1.1.2.2 矿业废弃地整治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人居环境建设
        1.2.2.2 为我国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理论研究作出贡献
        1.2.2.3 有利于保障建设用地供给,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
    1.3 国内外进展研究
        1.3.1 采石场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
        1.3.1.1 国外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
        1.3.1.2 国内采石场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
        1.3.2 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1.3.2.1 国外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1.3.2.2 国内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1.4 课题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阅读法
        1.4.2.2 实地调研法
        1.4.2.3 案例分析法
        1.4.2.4 实证研究
        1.4.3 技术路线
2 采石场废弃地与矿山生态修复的基本内容
    2.1 相关概念
        2.1.1 矿业废弃地的概念
        2.1.2 采石场废弃地的概念
        2.1.3 生态修复概念
        2.1.4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概念
    2.2 采石场废弃地形成的原因
    2.3 采石场废弃地的类型
    2.4 采石场废弃地的景观特征
        2.4.1 空间分布呈片状聚集,规模差异较大
        2.4.2 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综合,空间层次丰富
        2.4.3 自然恢复后,动植物生境类型多样
    2.5 采石场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
        2.5.1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5.2 污染环境,危害公共健康
        2.5.3 减缓社会经济发展
    2.6 采石场废弃地生态修复治理现状及问题
        2.6.1 过度追求复绿,忽视生物多样性
        2.6.2 不尊重场地特征,对场地资源价值缺乏认识
    2.7 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的关联性
        2.7.1 理论基础的统一性
        2.7.2 目标的一致性
        2.7.3 原则的相似性
3 采石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方法与案例分析
    3.1 生态修复的方法
        3.1.1 地质灾害隐患防治
        3.1.1.1 危岩体隐患防治措施
        3.1.1.2 陡立宕口隐患防治措施
        3.1.1.3 高边坡隐患防治措施
        3.1.1.4 破碎斜坡滑动体隐患防治措施
        3.1.2 地形重塑
        3.1.3 土壤重构
        3.1.4 水系修复
        3.1.5 植被重建
        3.1.5.1 采石场废弃地类型划分
        3.1.5.2 主要生态修复技术
        3.1.5.3 不同类型采石场废弃地的治理措施
        3.1.5.4 植物选择的原则
        3.1.5.5 种植场地准备
    3.2 案例分析
        3.2.1 法国Biville采石场
        3.2.1.1 背景
        3.2.1.2 生态修复措施
        3.2.1.3 启示
        3.2.2 上海辰山矿坑花园
        3.2.2.1 背景
        3.2.2.2 生态修复措施
        3.2.2.3 景观设计
        3.2.2.4 启示
        3.2.3 南宁市园博会采石花园
        3.2.3.1 背景
        3.2.3.2 生态修复措施
        3.2.3.3 景观设计
        3.2.3.4 启示
4.蜀山公园现状分析
    4.1 区位条件
    4.2 自然条件
        4.2.1 地质地貌
        4.2.2 气候条件
        4.2.3 水文条件
        4.2.4 土壤条件
        4.2.5 动植物
    4.3 历史文化
    4.4 交通条件
    4.5 遗留设施
    4.6 使用人群分析
    4.7 总结
        4.7.1 生态角度
        4.7.2 文化角度
        4.7.3 功能角度
        4.7.4 景观角度
5.蜀山公园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
    5.1 设计原则
        5.1.1 生态优先,慎重选择人工措施
        5.1.2 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统一考虑,避免侧重
        5.1.3 尊重场地特征,融合中国传统山水美学
    5.2 设计定位
        5.2.1 绿色客厅
        5.2.2 蜀山画境
    5.3 基于生态修复的设计策略
        5.3.1 构筑“公园+”模式公园
        5.3.2 重塑“孤山—河泽”的山水特征
        5.3.3 打造蜀山特色名片——以画塑境
        5.3.3.1 景观元素的选择
        5.3.3.2 空间意境的营造
        5.3.3.3 色彩的表达
    5.4 总体布局
        5.4.1 总平面图
        5.4.2 功能分区
        5.4.3 交通流线
        5.4.4 公共设施
    5.5 蜀山公园生态修复措施
        5.5.1 地质灾害隐患防治
        5.5.2 地形重塑
        5.5.3 土壤重构
        5.5.4 水系修复
        5.5.5 植被重建
        5.5.5.1 种植场地准备
        5.5.5.2 植被重建的方法
        5.5.5.3 植物景观的营造
        5.5.5.4 蜀山公园主要参考植物名录表
    5.6 重要节点设计
        5.6.1 南侧入口
        5.6.2 西侧景观空间
6.结语
    6.1 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6.2.1 展望
        6.2.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介
致谢

四、生机勃勃的水土保持事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研究[D]. 高雅楠. 河北大学, 2021
  • [2]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J]. 陆波,方世南. 学习论坛, 2021(05)
  • [3]中国共产党在陕西一百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J]. 袁武振,梁月兰.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4]邵伯湖典型入湖河流水质模拟和生态治理效果研究[D]. 张文孝. 扬州大学, 2021(08)
  • [5]采石废弃地背景下的花园设计 ——以平度七色山矿坑花园小镇项目七色花园为例[D]. 孟语涵.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6]晚唐五代词的文学地理学研究[D]. 施昂.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20世纪50年代黄河治理中的苏联援助[D]. 赵雪.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研究[D]. 石秀秀.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9]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研究[D]. 李传欢.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10]基于矿山生态修复的采石场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州市蜀山公园为例[D]. 郭瀚阳.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充满活力的水土保持业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