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的农业 (2)

墨西哥的农业 (2)

一、墨西哥的农业(二)(论文文献综述)

刘靖文[1](2021)在《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后,国内玉米供需形势发生逆转。随着玉米消费需求刚性上涨、种植面积调减以及去库存工作的结束,玉米供需紧平衡将持续,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为了保障中国玉米的长期供应安全,弥补国内供需缺口,寻找稳定、可靠、持续的玉米供应来源,本文对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玉米生产与出口潜力进行研究。本文在对国内外玉米供需与贸易的历史和最新数据进行比较详实的统计分析基础上,运用GAEZ模型从播种面积潜力和单产提升潜力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测算了中国及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在2020S的玉米生产潜力,并归纳了各自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其次通过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玉米出口潜力情况。并从贸易合作角度出发,结合生产与贸易情况将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分为成熟发达地区、发展繁荣地区、新兴成长地区和发展滞后地区四个类型。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中国玉米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未来玉米净进口将是常态化,世界玉米总供给整体大于总需求,供需格局向宽松转变;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最大,占中国玉米总生产潜力的47.94%,青藏高原玉米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最小,仅占中国玉米总生产潜力的0.86%,虽然中国有一定的玉米生产潜力,但将玉米生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会受到政策引导、玉米收益变化、转基因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充分利用国际玉米市场进行余缺调剂显得十分必要;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由大到小的国家排序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南非、巴拉圭、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加拿大、法国、匈牙利,基础设施、物资投入、劳动力、自然环境等因素是制约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潜力释放的重要原因;美国属于成熟发达地区,加拿大和法国属于发展繁荣地区,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乌克兰、俄罗斯、罗马尼亚、匈牙利属于新兴成长地区,巴拉圭、南非属于发展滞后地区。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从稳定国内玉米播种面积、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和加快科技创新三个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提升中国玉米生产效率;二是从玉米进口来源和形式两个方面,优化玉米进口贸易格局,促进供应来源的多元化发展;三是针对成熟发达地区、发展繁荣地区、新兴成长地区和发展滞后地区的国家,分别实施差异化的玉米贸易合作策略,构建多元化全球粮食供应体系;四是从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财政税收支持、参与全球化治理三个方面,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引导农业企业“走出去”。五是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合理利用期货市场,探索建立全球粮食交易中心,加强对重点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提高粮食定价权与话语权。

王文仙[2](2020)在《二战后墨西哥农业生产转型与粮食问题》文中指出第二个国际粮食体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之际,二战后逐步形成发展。该体制以新农业技术绿色革命为基础,美国在其中占主导地位,支持农业生产,实施对外粮食援助政策。二战后,墨西哥通过绿色革命,借助于政府政策,使得粮食产量提高,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但60年代后期墨西哥农业生产发生变化:一方面,粮食生产出现停滞现象,不再能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农业生产逐渐过渡到以饲料作物生产为主。70年代初,墨西哥农业生产呈现危机迹象,粮食问题凸显。美国所谓的粮食援助政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墨西哥的粮食问题,却也让墨西哥更加依赖粮食进口。探讨墨西哥粮食问题的出现,可以发现外部诱因和内部因素相结合共同推动了墨西哥农业生产从粮食生产转型到农业畜牧业化:外部诱因是指战后新大众消费主义文化推动美国膳食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影响到墨西哥;内部因素是指墨西哥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中上阶层以肉类为主的消费模式。虽然埃切维利亚和波蒂略两届政府先后整顿农业政策,但都没有解决粮食问题,未能克服农业生产危机。

刘楠[3](2020)在《基于区域和行业视角的中国碳强度及能源强度驱动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国,有义务承担节能减排的责任。中国的经济增长非常迅速,通过减缓经济的方式降低碳排放量是不可行的,因此,提高效率成为各行业降低二氧化碳的重要举措。强度值是普遍用于衡量能源和环境效率表现的指标。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碳强度相比2005年水平降低40%—45%。到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水平降低60%—65%。中国省市众多,且行业差异非常大。论文在对中国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及历史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研究中国碳强度和能源强度的驱动因素。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研究中国终端能源消耗排放二氧化碳最大的部门—工业部门碳强度的驱动因素。从多行业视角,将指数分解法与多行业归因分析法结合,构建了多行业因素分解研究框架,应用此框架研究中国工业碳强度的变化。在探讨工业碳强度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多行业归因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12个工业子行业对各个驱动因素的贡献。第二,研究中国一次能源消耗排放二氧化碳最大的部门—电力部门碳强度的驱动因素。从多区域视角,构建了多区域因素分解研究框架。首先采用时间序列指数分解法将2000-2015年中国电力部门的碳强度分解为四个因素,包括火力发电效率效应、清洁电力渗透效应、化石能源结构效应及区域转移效应。然后,通过区域归因分析方法,研究了30个省份对各驱动因素的贡献。最后,应用多区域空间序列指数分解法评估了2000年和2015年30个省份的发电碳排放绩效。基于所得结果,对我国电力部门二氧化碳减排的区域政策和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三,构建了多区域多行业因素分解研究框架,分析了2000-2015年中国碳强度的驱动因素。首先从多区域多行业角度将中国碳强度分解为碳排放系数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行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结构效应四个驱动因素。再应用多区域多行业归因分析,研究30个省份及16个行业对各个驱动因素的贡献。这种将两个维度集成到一个框架中的研究方法,有助于从多个角度更透彻的理解碳强度的历史变化,如可以得到区域内产业结构变化以及行业跨区域生产转移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评估行业和区域层面降低碳强度政策的有效性。最后,由于能源强度效应是对碳强度抑制作用最大的驱动因素,故本论文将指数分解法(IDA)与生产理论分解法(PDA)结合,构建了多区域多行业PDA-IDA因素分解研究框架,进一步研究中国能源强度的驱动因素。结合生产理论的研究方法可以更进一步探索技术相关因素的驱动作用。本论文首先采用多区域多行业PDA-IDA方法,将我国2000-2015年的能源强度分解为潜力能源强度效应、行业结构效应、区域结构效应、能源使用效率效应和能源节约技术效应五个驱动因素。为了探讨行业和区域对每个驱动因素的贡献,进一步应用了多区域多行业归因分析方法。本论文将生产理论分解法、指数分解法和多区域多行业归因分析法集成到一个框架中对中国能源强度的驱动因素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张兰星[4](2019)在《后哥伦布时代中美洲二元化农业的兴起》文中指出如果说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发展出单一传统的原始半原始农业,那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美洲农业进入了新、旧并存的二元化模式。一方面,印第安农业仍然维持;另一方面,欧洲人带来了旧大陆的农作方式,殖民地农业兴起。在农业二元化时代,中美洲出现多个特色农区,其农具、农技也各有特色,且有所进步。总之,二元化农业对中美洲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美洲农业、世界农史的重要组成。

王劼[5](2018)在《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的国际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32个样本国家的数据》文中提出农业作为中国的第二大碳源,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17%。(本研究所指的农业部门碳排放为C02、CH4、N20三种温室气体折合成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的排放量。)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中国农业低碳化发展进程,这对中国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承诺的意义重大。国内学者主要基于中国农业发展与碳排放的实际情况,研究重点集中于中国及各省(市、区)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或碳生产率)的测算与地区比较,以及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识别,研究结论可为中国农业低碳化进程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目前学术界基于国际背景的研究文献甚少,而国际经验也可为中国农业低碳化进程提供借鉴与参考。鉴于此,本研究首先论述农业部门碳排放的生态机理,并在生态系统碳循环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3E系统理论、EKC曲线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农业碳排放效率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基于WIOD数据库、WDI数据库、OECD数据库、FAO数据库的数据,考虑样本国家经济结构、农业产业发展阶段和产值规模的差异,对32个样本国家(包括19个发达国家和13个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增加值、碳排放总量和强度进行比较分析;再次,基于Kaya恒等式和LMDI模型,明确碳源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碳排放效应对32个样本国家农业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利用Tapio模型明确32个样本国家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类型并比较;最后,基于含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32个国家农业部门、2001-2014年的碳排放效率,同样考虑样本国家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发展阶段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利用面板probit模型识别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经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与启示包括:(1)基于碳排放强度的碳减排责任谈判,符合中国农业部门的发展利益。中国农业部门碳排放总量于1979年成为全球第一并延续至今,但碳排放强度由2000年的4.28kg C02 e/$ 100 million下降至2014年的0.87 kg C02 e/$ 100 million,仅高于日本和希腊,低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及所有发展中国家样本,从碳排放强度参与全球农业碳减排谈判将处于优势地位。(2)从碳排放效率角度看,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丹麦的低碳农业政策和经验做法,可作为中国农业部门碳减排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重点标杆,理由是:样本国家中,仅日本(1.16)、澳大利亚(1.13)、加拿大(1.09)和丹麦(1.07)的碳排放效率平均值高于中国(1.06)。(3)农业主管部门应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生鲜农产品销售以壮大农业产值规模,做实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内涵以真正提升经营主体的技能,并继续提升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程度,理由是:市场规模、人力资本和机械化程度对样本国家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4)中国农业部门当前的紧迫任务是保证产业规模扩张的同时,协调好碳排放效率提高和保障环境安全,理由是:农业产业规模扩张是“双刃剑”,规模扩大有助于农业部门实现规模经济而提升碳排放效率,但基于LMDI模型的农业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分解结果表明,经营规模扩张是农业碳排放增长的促进因素。(5)从32个样本国家总体看,牲畜养殖、农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是农业部门碳排放的重要源泉,2014年占样本国家农业部门碳排放总和的比重分别为38.88%、34%、16.55%。由以上分析可知,本研究的意义与创新主要包括:第一,帮助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明确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在样本国家中的位置,为农业碳减排责任的国际谈判提供依据;第二,计算和比较世界农业主产国的碳排放效率,明确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国际位置,有助于确定现阶段和未来可学习与借鉴的标杆国家;第三,基于国际背景识别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对基于中国背景的农业碳排放效率研究文献重要补充,丰富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政策设计者制定农业低碳发展策略提供新的判别视角;第四,相比以往文献,数据更为精致、可靠,从SEA数据库、世界银行WDI数据库、OECD数据库、FAO数据库等国际性数据库,收集样本国家农业部门的数据,而非以往文献用国家层面数据代替农业部门数据的做法,有效防止测量误差导致错误的实证研究结论以及错误的政策启示。

吕慈仙[6](2018)在《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既是阶层再生产的重要机制,也是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自致性因素是现代社会分层与流动的主要决定因素,而教育期望对人力资本的获得具有直接、稳定和有效的解释力。长期以来我国宏观社会结构、城乡户籍制度以及难以逾越的异地升学障碍等都导致了随迁子女等弱势群体处于高度边缘化的生存状态,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和学校教育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始终处在阶层再生产的阴影之下。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无疑增强了群际边界的可渗透性,向随迁子女传递着“只要我努力,就有机会进入另一个群体”的信念,为他们提供了建立良好教育期望的契机,进而有利于提升我国劳动力人口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也有利于阻断弱势群体的“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本研究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和生态系统论的理论框架,分别从微观(个体)、中观(家庭、学校)和宏观(社会)层面来探究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选取处于异地高考政策“率先突破型”省份中的初高中随迁子女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定量研究的实证数据,借助SPSS和AMOS数据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在个体学业成绩、家庭社会资本、学校阶层隔离、社会歧视知觉与教育期望关系上的调节作用。同时对随迁子女及其家长、老师进行深度访谈和命题作文的定性调研,以更好的解释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调查研究发现:(1)随迁子女教育期望总体状况良好,异地高考政策认同总体状况一般,且在性别、户籍流动类型、就读学校类型、居住地人员结构、现居住城市时间等方面具有显着差异性。(2)在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部分维度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在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教育期望各维度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3)异地高考政策认同能够在个体学业成绩、家庭社会资本、学校阶层隔离、社会歧视知觉与教育期望的关系上产生调节作用,它增强了个体学业成绩、家庭社会资本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正向影响,削弱了学校阶层隔离、社会歧视知觉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负向影响。基于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教育期望的影响存在以下作用机制:“户籍融合”的制度机制、“以考促学”的文化机制以及“正义原则”的补偿机制。针对异地高考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消除阻碍异地高考的制度性因素;协调异地高考相关群际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完善异地高考政策的配套措施。针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应帮助随迁子女尽快适应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开展“一对一”帮扶,提高其学业成绩,同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教育期望。(2)随迁子女家庭在难以迅速提高其家庭经济文化水平的背景下,多与学校、其他学生家长交流,提高父母的教育参与和教育代际闭合程度,促进其家庭社会资本与教育期望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3)改善学校整体上的不平等状况,消除学校内的阶层隔离,让随迁子女能够更多的接触城市子女,在一个融合、平等的多阶层学校环境中成长。(4)随迁子女的社会歧视知觉主要来自于制度性歧视,如户籍隔离引起的升学不平等。

孙亚南,张桂文[7](2017)在《二元经济转型的一般规律研究——基于跨期国际比较分析的视角》文中提出根据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发展浪潮中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转型进程与发展现状,通过跨期国际比较分析,概括出二元经济转型的一般规律:第一,工农业与城乡协调发展规律。二元经济转型既要实现农业与工业两大产业的相互促进,也要在此过程中保证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总体应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三者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过程。第二,技术创新驱动规律。应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二元经济转型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路线,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制度创新及其作用规律。转型国家应该根据不同转型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选择适合的制度安排与政策,为转型提供制度保障。

李晶,李海燕,王立庆,李斌[8](2016)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农业发展现状与中拉农业合作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农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被称为世界粮仓。当前,中拉时间已经开启,中拉农业合作面临历史新机遇期。本文系统梳理了拉美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领域的发展情况,以及与中国在农业合作机制、科技合作、农产品贸易、企业投资等方面的合作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中拉农业合作面临的新形势及挑战,并提出下一步加强中拉农业合作的建议。

温铁军[9](2016)在《从农业1.0到农业4.0》文中研究说明从农业1.0时代到4.0时代,发展的机遇是不同的。什么农业才是新的发展机会?要我说,农业3.0、农业4.0对你们才是机会,农业的1.0和2.0则没你的机会。一、什么叫农业1.0?西方人搞殖民化,占领了几块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洲大陆,以及部分非洲大陆,西方人用西方的农业生产模式在这几个大陆(也

高利梅[10](2015)在《NAFTA框架下的墨西哥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北美自由贸易区作为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一体化组织,是南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例。自由贸易区各国在享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要考虑本国的弱势产业。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墨西哥,加入NAFTA后,国内农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我国和墨西哥同为发展中国家,都是农业大国,因此其发展经验,特别是加入NAFTA的农业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本文通过介绍NAFTA的签订背景、谈判过程和直接经济效益,以及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的农业概况做了简要分析,回顾了墨西哥农业发展的历程,尝试分析NAFTA下墨西哥农业的发展所受的影响,包括对农业贸易和农业种植的积极作用,对敏感产业和地区的冲击。以墨西哥玉米种植为案例,阐述了在NAFTA模式下政府对外政策对墨西哥玉米种植所产生的冲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产生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进行了研究,指明了墨西哥农业发展保护的方向,为我国加入一体化组织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加入NAFTA,给墨西哥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墨西哥农业在贸易、农产品价格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玉米作为墨西哥的根基作物,受到的冲击尤其大。因此本文从墨西哥的农业经验中,积极审视开放环境下的中国农业发展概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启示性政策建议,同时,创新性的研究了与墨西哥南部地理环境相似的中国云南农业的发展,NAFTA模式下墨西哥南部农业难题给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二、墨西哥的农业(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墨西哥的农业(二)(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资源禀赋理论
        2.1.2 经济增长理论
        2.1.3 比较优势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粮食生产潜力研究
        2.2.2 粮食生产潜力研究方法综述
        2.2.3 粮食贸易潜力研究方法综述
        2.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国及世界玉米供需与贸易现状分析
    3.1 中国玉米供需状况及进口贸易变化趋势
        3.1.1 中国玉米生产状况
        3.1.2 中国玉米消费状况
        3.1.3 中国玉米进口贸易状况
        3.1.4 中国玉米供需状况
    3.2 世界玉米供需形势及贸易状况变化
        3.2.1 世界玉米生产状况
        3.2.2 世界玉米消费状况
        3.2.3 世界玉米贸易状况
        3.2.4 世界玉米供需状况
第四章 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4.1 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4.1.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测算
        4.1.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测算
        4.1.3 玉米总生产潜力测算
    4.2 中国玉米生产制约因素分析
        4.2.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制约因素
        4.2.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制约因素
第五章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5.1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5.1.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测算
        5.1.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测算
        5.1.3 玉米总生产潜力测算
    5.2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制约因素分析
        5.2.1 基础设施因素
        5.2.2 物资投入因素
        5.2.3 劳动力因素
        5.2.4 自然环境因素
        5.2.5 其他因素
第六章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潜力分析
    6.1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潜力分析
        6.1.1 模型设定
        6.1.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6.1.3 实证分析
    6.2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稳定性分析
    6.3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区域分类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二战后墨西哥农业生产转型与粮食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 绿色革命与墨西哥粮食作物生产
    (一)推动墨西哥绿色革命的综合因素
    (二)绿色革命与墨西哥玉米和小麦种植
    (三)绿色革命与墨西哥粮食自给自足
二 墨西哥农业生产转型及国内外因素
    (一)外部诱因:战后新大众消费主义文化与美国膳食结构的变化
    (二)被推动的国内需求:墨西哥城市中上阶层的消费观
三 墨西哥农业生产转型的一个后果:粮食问题
    (一)墨西哥农业生产的转型:以种植高粱等饲料作物为主
    (二)墨西哥农业生产转型的一个后果:粮食问题
    (三)1970—1982年墨西哥政府的应对政策
四 余论
    第一,适当把握与发达国家的依存关系。
    第二,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
    第三,政府要重视粮食生产,保持农业生产的平衡发展。

(3)基于区域和行业视角的中国碳强度及能源强度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1.1.2 全球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趋势
        1.1.3 全球节能减排措施
        1.1.4 中国节能减排措施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能源及二氧化碳排放驱动因素文献综述
    2.1 因素分解方法综述
    2.2 实证研究综述
        2.2.1 国家层面实证研究综述
        2.2.2 行业层面实证研究综述
        2.2.3 区域层面实证研究综述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中国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趋势分析
    3.1 中国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现状分析
        3.1.1 中国终端能源消耗结构分析
        3.1.2 中国电力部门发电结构分析
        3.1.3 中国碳排放趋势分析
    3.2 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现状比较分析
        3.2.1 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耗现状
        3.2.2 中国各行业碳排放现状
    3.3 中国各地区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现状比较分析
        3.3.1 中国各地区能源消耗现状
        3.3.2 中国各地区碳排放现状
第4章 基于多行业视角的中国工业碳强度驱动因素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
        4.1.2 因素分解法
        4.1.3 行业归因分析法
    4.2 数据来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及碳排放系数趋势讨论
        4.3.2 因素分解结果讨论
        4.3.3 归因分析结果讨论
    4.4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5章 基于多区域视角的中国电力碳强度驱动因素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时间序列指数分解法
        5.1.2 区域归因分析法
        5.1.3 空间序列指数分解法
    5.2 数据来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中国电力碳强度趋势
        5.3.2 时间序列指数分解结果
        5.3.3 区域归因分析
        5.3.4 空间序列指数分解结果
    5.4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6章 基于多区域多行业视角的中国碳强度驱动因素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多区域多行业指数分解法
        6.1.2 多区域多行业归因分析法
    6.2 数据来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多区域多行业指数分解结果
        6.3.2 多区域多行业归因分析结果
    6.4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7章 基于生产理论的中国能源强度驱动因素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Shephard距离函数
        7.1.2 多区域多行业PDA-IDA方法
        7.1.3 多区域多行业归因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中国能源强度驱动因素分析
        7.2.2 多区域多行业归因分析结果
    7.3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后哥伦布时代中美洲二元化农业的兴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美洲印第安农业的持续发展
二、中美洲殖民地农业的兴起及发展
三、中美洲的农区及特色
四、中美洲的农具及农业技术

(5)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的国际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32个样本国家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农业
        1.6.2 农业碳排放
        1.6.3 农业碳排放效率
        1.6.4 脱钩效应
2 文献综述
    2.1 农业部门碳排放量测算的研究文献
        2.1.1 基于农业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测算文献
        2.1.2 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碳源搜集与测算文献
    2.2 农业部门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
        2.2.1 经济因素对农业部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2.2.2 农业生产过程管理对农业部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2.3 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或碳生产率测算的研究文献
        2.3.1 种植业碳排放效率测算的研究文献
        2.3.2 农林牧副渔业碳排放率测算的研究文献
    2.4 农业部门碳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
    2.5 农业部门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国外文献
        2.5.1 宏观层面的农业碳排放量测算研究文献
        2.5.2 微观层面的农业碳排放量测算研究文献
        2.5.3 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文献
    2.6 文献述评
3 理论基础与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
    3.1 农业部门碳排放的生态机理分析
        3.1.1 农业部门碳排放生态机理的维度划分及理由
        3.1.2 农地利用产生碳排放的生态机理
        3.1.3 能源消耗产生碳排放的生态机理
        3.1.4 水稻种植产生碳排放的生态机理
        3.1.5 牲畜养殖产生碳排放的生态机理
    3.2 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3.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理论
        3.2.4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
        3.2.5 外部性理论
    3.3 基于理论基础的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研究的理论框架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实证研究设计
    4.1 研究方法选择
        4.1.1 农业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方法:LMDI模型
        4.1.2 Tapio脱钩模型
        4.1.3 含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指数法
        4.1.4 面板probit模型
    4.2 农业碳排放效率测算的投入产出指标设计
        4.2.1 投入指标设计
        4.2.2 产出指标设计
    4.3 农业碳排放效率潜在影响因素的测量变量设计
        4.3.1 政策因素的测量变量设计
        4.3.2 技术创新因素的测量变量设计
        4.3.3 土地利用结构的测量变量设计
        4.3.4 劳动力因素和机械化程度的测量变量设计
        4.3.5 市场因素的测度变量设计
        4.3.6 贸易因素的测度变量设计
    4.4 数据来源与特殊说明
        4.4.1 数据来源
        4.4.2 数据说明
        4.4.3 样本说明
    4.5 本章小结
5 样本国家农业发展与碳排放的比较分析
    5.1 样本国家农业部门增加值的比较分析
        5.1.1 多数发达国家农业增加值低且增长缓慢
        5.1.2 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农业增加值上升阶段
    5.2 样本国家农业部门碳排放源的结构演变:农地利用的碳排放占比最高
    5.3 样本国家农业部门碳排放的总量比较分析
        5.3.1 多数发达国家农业碳排放处于总量下降阶段
        5.3.2 美国始终是全球农业碳排放的重要贡献主体
        5.3.3 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农业碳排放的主要贡献主体
        5.3.4 部分发展中国家农业碳排放也处于总量下降阶段
    5.4 样本国家农业部门碳排放的强度比较
        5.4.1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碳排放强度仅高于日本和希腊
        5.4.2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碳排放强度最低
    5.5 样本国家农业技术专利申请数的比较:中国位列第六
    5.6 本章小结
6 样本国家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与脱钩效应
    6.1 样本国家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结果分析
        6.1.1 样本国家农业碳排放变化的总效应:以2000年为基期
        6.1.2 经营规模扩张是农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促进因素
        6.1.3 碳排放强度降低是农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
        6.1.4 碳源结构效应对农业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几乎为零
    6.2 样本国家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效应
        6.2.1 发达国家农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测算结果
        6.2.2 发展中国家农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测算结果
    6.3 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成效:全样本最佳
    6.4 本章小结
7 样本国家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的测算与国际比较
    7.1 农业碳排放效率国际比较的思路:基于产业规模差异的考虑
    7.2 发达国家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测算结果与分解
        7.2.1 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演变特征:11个国家呈无效率状态
        7.2.2 农业碳排放技术效率的演变特征:8个国家呈无效率状态
        7.2.3 农业技术进步率的演变特征:10个国家呈下滑状态
        7.2.4 总结
    7.3 发展中国家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测算结果与分解
        7.3.1 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演变特征:8个国家呈无效率状态
        7.3.2 农业技术效率的演变特征:1个国家呈无效率状态
        7.3.3 农业技术进步的演变特征:7个国家呈无效率状态
        7.3.4 总结
    7.4 中国与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国碳排放效率的比较:位列第四
    7.5 本章小结
8 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结果
    8.1 变量数据形式的调整与软件选择
    8.2 模型拟合结果:基准模型
    8.3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的讨论:基于基准模型拟合结果
        8.3.1 技术创新变量的讨论
        8.3.2 市场、劳动力和机械化三大因素的讨论
        8.3.3 土地利用结构、劳动力成本和贸易因素的讨论
    8.4 补充分析:加入环境规制变量的模型拟合结果与讨论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样本国家农地利用的碳排放
附录二 样本国家水稻种植的碳排放
附录三 样本国家能源消耗的碳排放
附录四 样本国家牲畜养殖的碳排放
附录五 32个样本国家农业部门1961-2014年的碳排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概念阐述与辨析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工具
第二章 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理论构建
    第一节 文化再生产与教育期望
    第二节 教育期望的生态系统构建
    第三节 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概念与维度
    第四节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与教育期望的关联
第三章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与教育期望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调研
    第二节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在个体层面对教育期望影响机制的探究
    第一节 学业成绩与自证效应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理论假设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在家庭层面对教育期望影响机制的探究
    第一节 家庭社会资本概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理论假设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在学校层面对教育期望影响机制的探究
    第一节 学校阶层隔离概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理论假设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在社会层面对教育期望影响机制的探究
    第一节 社会歧视知觉概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理论假设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节 异地高考政策的建议与对策
    第三节 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建议与对策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8)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农业发展现状与中拉农业合作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拉美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农业发展现状
        1.1.1 种植业
        1.1.2 畜牧业
        1.1.3 渔业
    1.2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 农业二元结构状况比较明显,对外依赖严重,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1.2.2 基础设施滞后,物流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1.2.3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
2 中国与拉美农业合作情况
    2.1 多双边合作机制日益健全,合作不断深化
    2.2 农业科技合作逐步深入
    2.3 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
    2.4 农业投资逐步开展,整体规模仍较小
3 中拉农业未来合作形势及合作建议
    3.1 中拉农业合作面临难得机遇期
    3.2 中拉农业合作不利因素
    3.3 未来中拉农业合作建议
        3.3.1 合作布局
        3.3.2 重点合作领域

(9)从农业1.0到农业4.0(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叫农业1. 0?
二、我们现在的条件适合什么?
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10)NAFTA框架下的墨西哥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NAFTA概况
    第一节 NAFTA签订背景
    第二节 NAFTA的谈判过程
    第三节 NAFTA主要成效分析
        一、直接经济成效
        二、示范效应
        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三章 NAFTA三国的农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美国农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加拿大农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墨西哥农业发展概况
第四章 墨西哥农业发展的历程
    第一节 墨西哥农业发展的第一阶段
    第二节 墨西哥农业发展的第二阶段
    第三节 墨西哥农业发展的第三阶段
    第四节 墨西哥农业政策的演变
第五章 NAFTA对墨西哥农业的影响
    第一节 墨西哥农业地理概况
    第二节 墨西哥对外开放的历程
    第三节 NAFTA对墨西哥农业经济的影响
        一、NAFTA对墨西哥农业的预期影响
        二、NAFTA对墨西哥农业经济的影响
第六章 案例:NAFTA对墨西哥玉米种植的影响
    第一节 墨西哥玉米种植的历史
    第二节 墨西哥玉米种植的重要性
    第三节NAFTA对墨西哥玉米种植的影响
    第四节 墨西哥政府应该采取的对策
第七章 NAFTA模式下农业生产所带来的问题
    第一节 加入NAFTA后墨西哥农业生产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
    第二节 墨西哥农业发展保护的方向
第八章 墨西哥农业发展经验给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中国农业发展的概况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中国对外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三节 中国对内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四节 墨西哥经验给中国的启示
        一、墨西哥加入NAFTA的经验给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启示
        二、墨西哥农业经验给中国农业的启示
        三、墨西哥南部农业给中国云南农业的启示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墨西哥的农业(二)(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D]. 刘靖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二战后墨西哥农业生产转型与粮食问题[J]. 王文仙. 拉丁美洲研究, 2020(06)
  • [3]基于区域和行业视角的中国碳强度及能源强度驱动因素研究[D]. 刘楠.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后哥伦布时代中美洲二元化农业的兴起[J]. 张兰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5]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的国际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32个样本国家的数据[D]. 王劼.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6]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研究[D]. 吕慈仙. 厦门大学, 2018(12)
  • [7]二元经济转型的一般规律研究——基于跨期国际比较分析的视角[J]. 孙亚南,张桂文. 天津社会科学, 2017(02)
  • [8]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农业发展现状与中拉农业合作前景分析[J]. 李晶,李海燕,王立庆,李斌. 世界农业, 2016(08)
  • [9]从农业1.0到农业4.0[J]. 温铁军. 中国乡村发现, 2016(01)
  • [10]NAFTA框架下的墨西哥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D]. 高利梅. 云南财经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墨西哥的农业 (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