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南[1](2021)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进入新时代并非实现新时代,新时代的达成,“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它需要以大学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大青年勇担时代重任。新时代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学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人格要正”。育人者先育己,高校辅导员作为型塑大学生人格的重要力量,其职业人格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虽然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以时代新要求为指导在职业人格塑造方面不懈努力,但部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存在问题和困境的现实也不容忽视。所以,面对育人育才的实际需要,研究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统一、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当前部分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现实无法有效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强烈问题意识为导向,以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新要求为逻辑起点,思考怎样实证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综合把握辅导员职业人格状况实然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应然之间的差距,全方位探寻差距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始终围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脉络,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展开系统研究。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人格与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概述,重点回应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是什么的问题。该部分首先对人格进行了概念界定,内涵阐释及特征描述。其次,聚焦高校辅导员这一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学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借鉴人格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在厘清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一般性内涵、特殊性内涵,以及作用机制。第二部分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新要求,重点回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规范是什么的问题。该回应的前提是明晰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解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结构规范。根据新时代对大学生精神面貌的新要求,结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性,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力图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进行建构与验证。确立职业人格结构模型后,将实证研究进行理论升华,总结归纳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理想、职业能力五大人格结构,阐述了其具体职业人格表象和特性,进而提出了系统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规范。第三部分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调查,重点回应怎样实证分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法,通过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测评问卷对14个省市38所高校的525名辅导员和1481名大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4.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专业处理,分别从辅导员的视角和大学生的视角对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总体状况和人口变量学上的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分别围绕辅导员群体和大学生群体对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进行了总体情况分析和差异性比较,以此来达到把握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的目的。第四部分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重点回应怎样辩证把握职业人格现状与存因的问题。对待现状要辩证地看待,既要肯定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表现好的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展现问题。通过调研发现,虽然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状况主流是好的,但是部分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状况跟新时代的要求并不相符,在坚定职业理想、完善职业能力、深化职业认知、培育职业情感和锤炼职业意志等方面仍有一定的进步空间。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剖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国家、社会、高校、个人、家庭、朋辈、学生等与辅导员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七个主要方面分析其原因,从而为精准施策作铺垫。第五部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策略探析,重点回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如何塑造的问题。对策的提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期积淀和特定环境之下,通过对新时代为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提供的相关支持梳理,精准问题靶向,从产生问题的七个主要方面更精准、更系统地提出相应的策略,最终回归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实现五大人格结构规范,确保提出的策略能够落地落实,精准有效。

王瑶[2](2021)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展开。作为跨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树立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受个体成长经历、海内外复杂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赴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不定,一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有辱国家形象的异常行为,这损害了国家形象与利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是引导思想观念和规范言行举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关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效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针对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或散落分布于留学前的培训讲座,或流于形式,既缺乏实质内容,又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强化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缺位”造成的各种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主题研究进行基本概述的前提下,梳理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时代特征、政策支持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寻求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同时,推拉理论、承认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等西方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视角。在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跟踪调查和访谈等途径,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为多元考察视角,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明该群体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与该群体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因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主要暴露出爱国言行备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分析影响因素,挖掘问题本质,并据此提出有效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制度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一是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工作。二是教育内容层面,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三是教育方式层面,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方式,推动留学生行前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通过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优化回国软硬件设施,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四是制度体系层面,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阶段落实,重在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能够切实解决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难题,提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徐灿灿[3](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教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李怡婷[4](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天钰[5](2021)在《《爱弥儿》挫折教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曾艳艳[6](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研究》文中指出

李潇[7](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公德教育研究 ——基于兰州市都分高校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周刘艳[8](2021)在《新时代云南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满怀信心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共享发展要求培育具有共享意识的时代新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共享建设的生力军,时代新人的培养,呼唤着对大学生共享意识的培育。新时代云南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是指立足于新时代发展现状,对云南大学生开展的有关共享权利意识、共享义务意识和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活动。新时代云南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的开展能够传递共享知识、唤醒共享需要、激发共享行为,这对于推动云南的共享发展和促进云南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享思想以及国外其他优秀的共享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新时代云南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的研究。基于对云南7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得出新时代云南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的现状,新时代云南大学生的共享意识培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共享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大学生自身共享意识尚显薄弱、家庭中共享意识培育尚不到位、高校内共享意识培育尚存不足、社会上共享实践系统尚不完善等。笔者认为,新时代云南大学生的共享意识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个人、家庭、高校、社会都积极参与其中,引导大学生认识和感悟共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共享意识,助力大学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成为能够被委以重任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冯馨叡[9](2021)在《“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我国大众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过半,由此不难看出互联网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态势已经呈现出了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随着互联网以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从传统媒体发展到后来的新媒体,直到过渡到如今的自媒体,同时我国的经济模式也获得了一个较大的转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中也出现了一种新兴社会群体,被称之为“网红”,此类群体被网民们视为网络的风向标,他们的举动容易对网民们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网络主体---大学生群体也是受到他们影响的一类人。大学生群体已经由90后向00后所变迁了。作为千禧年成长的一代人,00后的大学生群体相比于90后群体思想更为活跃,更热衷于追捧新鲜事物,并且由于大学生群体所占的网络用户基数比重较大,因而他们自然也成为了网络主体。由于部分大学生阅历尚欠,对自身的消费认知能力不足,并且在他们所喜欢的“网红”消费的带动下,往往容易使他们形成偏差的或不当的价值观。“网红”的发展以及他们的消费行为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与此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出现错误价值观以及行为失范。因此,在“网红”消费下如何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科学的引领,引导大学生群体正确看待“网红”消费,成为本文的重中之重。本文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下,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归纳总结法,在“网红”消费下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程度去进行实地以及网络调查,并对部分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分析和对个别案例进行访谈。通过对数据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剖析。最后根据大学生在“网红”消费下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大学生自身、家校和同辈群体、社会环境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来帮助大学生群体,在当前“网红”消费影响的加大时期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张艳[10](2021)在《云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一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高效开好这门课程,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一种系统全面的视角,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视作一个统一体,深入分析其组成的不同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接着选取云南部分高校作为调查对象,试图去研究发现当下云南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至能够更好的推动云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朝着有序、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本文研究目的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响应当下高校思政课开展课程改革的号召,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丰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成果,为今后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本研究在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系统分析法的基础上,结合当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实际,厘清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脉络,阐释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原则及重要性,为进一步云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选取云南部分高校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当下云南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实施及定位有偏差、教学主体参与能动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实践教学发展中,应从实践教学的课程目标、人才队伍、教学形式、组织管理、资源保障、考评反馈等方面来进行下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二、当前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人格与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概述
    一、人格概述
        (一)中西方关于人格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人格的一般性内涵体系
        (三)人格的特征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概述
        (一)高校辅导员和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概念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发展历史研究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多维结构状态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一般性内涵和特殊性内涵
        (五)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作用机制
    三、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二)马克思的人格健康化思想及理想人格观
    四、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知识借鉴
        (一)人格心理学
        (二)高等教育学素质结构理论
        (三)职业人格理论
第二章 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对大学生精神面貌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的建构与验证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的研究成果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特征词提取及模型初构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的实证探索与验证
        (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模型的确立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结构规范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理性透彻的职业认知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仁爱无私的职业情感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坚韧自律的职业意志
        (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坚定崇高的职业理想
        (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专业扎实的职业能力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调查
    一、辅导员群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自我认知
        (一)职业人格测评问卷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辅导员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总体状况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征
    二、大学生群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总体评价
        (一)职业人格测评问卷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大学生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总体状况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征
    三、总体情况分析与差异性分析
        (一)辅导员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总体情况分析
        (二)辅导员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三)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总体情况分析
        (四)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五)两群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差异性比较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表现良好的肯定性总结
        (一)高校辅导员道德品质高尚
        (二)高校辅导员爱岗敬业尽责
        (三)高校辅导员关心关爱学生
        (四)高校辅导员坚定乐观严谨
        (五)高校辅导员保持乐学态度
        (六)高校辅导员气质风度优雅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职业认知懵懂,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职业情感弱化,有待进一步培育
        (三)职业意志消减,有待进一步锤炼
        (四)职业理想淡漠,有待进一步坚定
        (五)职业能力欠缺,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层面的部分特殊情况
        (二)社会层面的负面环境影响
        (三)高校层面的管理培养失衡
        (四)个人层面的认知认同偏差
        (五)家庭层面的角色矛盾冲突
        (六)同辈层面的错位角色期待
        (七)学生层面的接纳认可弱化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策略探析
    一、新时代为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提供的相关支持
        (一)后盾支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外重视
        (二)底气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
        (三)政策支持:相关配套文件的陆续出台
        (四)手段支持:多方位关怀举措的持续发布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制度改革学科建设
        (二)优化社会主义价值导向
        (三)健全职业发展保障系统
        (四)强化意识自觉行动自觉
        (五)化解家庭工作矛盾冲突
        (六)建立共赢有效朋辈支持
        (七)构建和谐共进师生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调查初始问卷
附录2: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测评正式问卷(辅导员版)
附录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测评正式问卷(学生版)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
        2.1.1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
        2.1.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
        2.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2.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2.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2.3.1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2.3.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3.3 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第3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3.2 以西方社会相关理论为参照
        3.2.1 推拉理论
        3.2.2 跨文化适应理论
        3.2.3 承认理论
    3.3 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借鉴
        3.3.1 社会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3.3.2 教育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借鉴
        3.3.3 法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第4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4.1 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早期萌芽(1872—1948)
        4.1.1 晚清时期专制化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1.2 民国时期多元复杂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7)
        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4.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4.3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调整(1978—2011)
        4.3.1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的规范调整
        4.3.2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4.4 社会主义新时代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创新(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4.4.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第5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5.1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多元视角
        5.1.1 世界观考察
        5.1.2 政治观考察
        5.1.3 人生观考察
        5.1.4 法治观考察
        5.1.5 道德观考察
    5.2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表征
        5.2.1 备受争议的爱国言行
        5.2.2 漂浮不定的文化认同
        5.2.3 相对漠然的政治态度
        5.2.4 孤独失序的心理状态
        5.2.5 较为薄弱的法治素养
    5.3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成因
        5.3.1 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
        5.3.2 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政观照
        5.3.3 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5.3.4 国外负面舆情产生不良诱导
        5.3.5 种族主义带来多元文化冲突
第6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
    6.1 确定教育主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6.1.1 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6.1.2 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
        6.1.3 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
    6.2 完善教育内容: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6.2.1 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
        6.2.2 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
        6.2.3 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6.3 创新教育方式: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
        6.3.1 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
        6.3.2 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方式建构互信关系
        6.3.3 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报国热情
    6.4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6.4.1 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布局
        6.4.2 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建设
        6.4.3 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新时代云南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共享
        (二)共享意识
        (三)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及必要性
    一、新时代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享思想
        (三)国外其他优秀的共享思想
    二、新时代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一)共享意识培育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
        (二)共享意识培育是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
        (三)共享意识培育是推动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新时代云南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的内容与原则
    一、新时代云南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的内容
        (一)共享权利意识
        (二)共享义务意识
        (三)共同体意识
    二、新时代云南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的原则
        (一)科学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章 新时代云南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现状调查
    一、新时代云南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的调研概况
        (一)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对象和范围的选取
        (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四)样本的结构
    二、新时代云南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取得的成效
        (一)高校共享培育活动已初步开展
        (二)大学生共享认知已基本形成
        (三)大学生共享认同已整体提高
    三、新时代云南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共享意识尚显薄弱
        (二)家庭中共享意识培育尚不到位
        (三)高校内共享意识培育尚存不足
        (四)社会上共享实践系统尚不完善
第四章 新时代云南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培育者及培育对象思想观念的阻碍
        (一)个人主义思想的阻碍
        (二)对培育必要性认识不足的阻碍
    二、共享意识培育环境缺乏动力
        (一)高校培育环境缺乏动力
        (二)家庭培育环境缺乏动力
        (三)社会培育环境缺乏动力
    三、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的制约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制约
        (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不平衡的制约
    四、共享意识培育的合力尚未形成
        (一)高校内各培育主体的合力尚未形成
        (二)高校与家庭的培育合力尚未形成
        (三)高校与社会的培育合力尚未形成
第五章 新时代云南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大学生对自身共享意识养成的重视
        (一)充实大学生对于共享相关内容的认知
        (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促进大学生共享意识与共享实践的统一
    二、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共享意识的养成作用
        (一)提升共享培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
        (二)提高家长自身的共享素质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共享氛围
    三、充分发挥高校共享意识培育的主阵地作用
        (一)综合运用多种载体培育共享意识
        (二)充实高校共享意识培育的系统内容
        (三)优化高校共享意识培育的环境
        (四)健全高校共享意识培育机制
    四、完善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的社会实践支持系统
        (一)平衡共享设施的城乡供给差异
        (二)修复共享实践机制中显示出的问题
        (三)优化社会共享环境带动共享新时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新时代云南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研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归纳总结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与重难点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论文的重难点
第一章 “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概念界定
    一、 “网红”消费概念及分类
        (一) “网红”消费概念
        (二) “网红”消费的分类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概念厘定
    三、 “网红”消费与大学生价值观二者间的关系
第二章 “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现状调研
    一、实地调研设计
        (一)调查方法
        (二)问卷及个案访谈的设计
        (三)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维度设计
    二、确定对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
        (二)个人基本情况汇总
    三、调研内容
        (一)样本基本情况现状分析
        (二)大学生消费现状及行为
        (三)对“网红”消费的看法和观点的调查情况分析
    四、研究结论
第三章 “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及其成因
    一、正向“网红”消费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培养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精神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
        (三)满足了学生群体的精神生活需求
    二、负向“网红”消费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过度消费偏差
        (二)社会责任偏差
        (三)主体规范意识偏差
    三、 “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消极引导的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自我认同不完整
        (二)家庭教育缺失
        (三)高校与社会连接性不足
        (四)相关法律仍有监管真空
        (五)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影响
第四章 “网红”消费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提升路径
    一、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二)强化网络道德价值观
        (三)树立健康的消费观
        (四)强化自律意识
    二、打造多位一体的价值教育体系
        (一)高校增加多元化的价值教育模式
        (二)引导家庭注重对子女价值观的培育
        (三)家校结合形成良好的同辈教育氛围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完善法律法规的网络监管体系
        (二)加强“网红”行业的内部自我规范
        (三)完善公众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云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系统分析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实践教学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第一章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历程
    一、 “马列主义理论课”阶段(1949-1981 年)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 “两课”阶段(1982-2004 年)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阶段(2005 年-至今)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
第二章 云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原则及重要性
    一、云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科学性
        (二)实用性
        (三)时代性
        (四)多元性
        (五)地域性
    二、云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所遵循的原则
        (一)课程目标方面:政治性原则
        (二)实践主体方面: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原则
        (三)教学形式方面:多样性与有效性结合原则
        (四)机制保障方面: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兼具原则
    三、云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
        (二)有利于强化思政课育人效果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章 云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云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调研概况
        (一)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对象和范围的选取
        (三)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
        (四)样本的结构
    二、云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云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效
        (二)云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三)云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完善云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实践教学的课程目标
        (一)思想政治目标
        (二)参与度目标
        (三)能力目标
    二、优化实践教学的人才队伍
        (一)领导人员
        (二)组织管理人员
        (三)具体实施人员
        (四)人员合力
    三、丰富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
        (一)校内实践教学
        (二)校外实践教学
        (三)网络实践教学
    四、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
        (一)实践教学开展前
        (二)实践教学过程中
        (三)实践教学结束后
    五、加大实践教学的资源投入
        (一)建立经费保障
        (二)强化师资保障
        (三)优化基地保障
    六、完善实践教学的考评反馈
        (一)考核评价主体对象要多元
        (二)考核评价内容方法要多样
        (三)考核评价结果运用要充分
        (四)反馈分析要科学合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当前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研究[D]. 李南.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3]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教育问题研究[D]. 徐灿灿.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新时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育研究[D]. 李怡婷.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5]《爱弥儿》挫折教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马天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研究[D]. 曾艳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7]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公德教育研究 ——基于兰州市都分高校的调查分析[D]. 李潇.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8]新时代云南大学生共享意识培育研究[D]. 周刘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 冯馨叡.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云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 张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