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麻前后患者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变化与针麻效果关系的初步观察

针麻前后患者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变化与针麻效果关系的初步观察

一、针麻手术前后病人全血胆碱酯酶活力变化与针麻效果关系的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郤丽娟[1](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调查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2.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对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1.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健康生态学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便利抽样法,利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量表、老年综合评估量表在术前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患者手术麻醉相关因素及血液指标。采用神经心理测试量表在术前1天晚间及术后第3天评估患者认知功能。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2.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对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采用随机对照法,将70例接受全麻胃肠恶性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组。干预组分别在术前1天、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手术结束、术后第1天至术后第3天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对照组采用假穴疗法。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第3天认知功能评分;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水平。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横断面调查最终纳入221例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95例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3.0%。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在年龄、受教育水平,术前衰弱、抑郁、睡眠,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D-二聚体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术前衰弱、术前白蛋白水平低、D-二聚体水平高为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2.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对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认知功能评分、术前血液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认知总分及定向、记忆、回忆3个维度得分低于术前与干预组,术后S100β、IL-6、CRP水平显着高于术前与干预组(P<0.05)。CRP(W=0.940,P=0.170)、IL-6(W=0.911,P=0.070)、S100β(W=0.942,P=0.179)均符合球形检验。时间效应、时间*分组的交互效应以及组间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7例(23.33%)、对照组12例(40.00%)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干预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高龄、术前衰弱、术前白蛋白水平低、D-二聚体水平高为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高龄胃肠恶性肿瘤患者的认知功能,通过改善术前衰弱程度,改善术前白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来提高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2.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可提高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略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改善术后炎症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赵利华[2](2009)在《艾炷灸延缓D-半乳糖小鼠脑衰老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延缓衰老成为医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对脑功能减退的改善是延缓衰老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课题通过D-半乳糖注射建立小鼠衰老模型,探讨艾炷灸延缓脑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先后两批次用Morris水迷宫筛选三月龄体重30±2克的健康雄性小鼠72只。编号后,分为六组进行水迷宫实验。实验造模时,按随机区组设计将72只小鼠分为:生理组盐水组(简称生理组)、造模组、艾炷灸足三里、悬钟穴组(简称艾灸1组)、艾炷灸关元、百会穴组(简称艾灸2组)、电针足三里、悬钟穴组(简称电针组)、尼莫地平灌胃组(简称尼莫地平组)六组。造模组和各干预治疗组以D半乳糖按120mg/kg/d颈背部皮下注射,连续42天,同时生理组颈背部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42天。造模第13天开始艾柱灸、电针、尼莫地平灌胃治疗,隔天一次,各组共15次。生理组和造模组不做任何治疗性干预,但给予与各治疗组同样时间、同等程度的捉抓,造模、治疗结束后,再次行迷宫行为学检测后断头处死,取脑固定,或脑组织匀浆。另取6只18月龄自然衰老小鼠与模型组做组织形态学比较。主要观察指标有:(1)电脑采集各组小鼠造模治疗前后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指标,包括定位航行实验的指标:“潜伏期”、“寻求次数”、“停留时间”、“平台象限百分比(简称平台象比)”和空间探索实验指标:“原平台象限百分比(简称原象比)”、“跨台次数”;(2)各组小鼠造模治疗后大脑组织光镜下病理形态学变化、神经元密度;(3)各组小鼠造模治疗后大脑皮质电镜下超微结构变化;(4)各组小鼠造模治疗后大脑组织NO含量变化;(5)各组小鼠造模治疗后大脑组织TNOS、iNOS活力变化;(6)各组小鼠造模治疗后大脑组织总SOD、CuZnSOD活力变化;(7)各组小鼠造模治疗后大脑皮质c-fos的表达;(8)各组小鼠造模治疗后大脑皮质p16的表达;(9)各组小鼠造模治疗后大脑皮质Rb的表达;(10)各组小鼠造模治疗后大脑皮质、海马CA3区原位杂交c-fosmRNA的表达。结果:(1)造模、治疗前六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一致,无差别。实验后,①造模组与其他五组相比,“潜伏期、寻求次数、停留时间、平台象比、跨越次数、原象比”六项指标均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或P<0.05),模型组“潜伏期”较生理组、艾灸1、2组、电针组、尼莫地平组延长,模型组“寻求次数、停留时间、象比、跨越次数、原象比、平台象比”较其他各组缩短、降低,②其他五组,尼莫地平组与生理组比较在潜伏期、平台象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电针组、艾灸2组在潜伏期与生理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在五组间无差异。提示D-半乳糖造成亚急性衰老小鼠脑功能受损,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艾炷灸、电针干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生理组的学习记忆能力相似,尼莫地平组学习记忆能力与生理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但与其他三个治疗组无差异。(2)光镜下大脑组织切片苏木伊红染色:①生理组大脑皮层细胞结构正常,胞核紫蓝色清晰,胞浆丰富呈浅紫蓝色,间质无水肿表现,海马CA3区锥体细胞2~3层,排列紧密,细胞核圆而大,核呈,核仁清晰。②模型组、自然衰老组可见皮层变薄,大部分神经元变性,体积变小,胞核与胞浆界限模糊,呈蓝黑色,核固缩成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消失。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层数减少,排列稀疏、不规则,细胞体积变小,可见核固缩现象。③艾灸1、2组、电针组和尼莫地平组组仍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变性,但变性神经细胞数量显着减少,零星可见部分损伤细胞,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层细胞形态、排列基本正常。④各组小鼠脑皮质及海马CA3区神经元密度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生理组、艾灸1、2组、电针组、尼莫地平组与模型组、自然衰老组神经元密度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模型组神经元细胞密度下降。自然衰老小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密度与模型组无差异,但在海马CA3区自然衰老组神经元密度较模型组减少明显(P<0.05)。生理组、艾灸1、2组、电针组之间神经元密度无差异,尼莫地平组与前四组比较在皮质区神经元密度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或P<0.05),在海马区仅与生理组神经元密度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3)电镜下:①生理组组织结构较好,神经细胞结构清晰,细胞为锥体形或多边形,胞浆较宽,细胞器丰富,可见较多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核染色质疏松,核仁清楚及少量吞噬溶酶体。未见明显水肿等其他变化。轴索结构清楚,微丝微管丰富,排列整齐。②造模组神经细胞有变性,变性细胞程度不一,少数神经细胞轻度变性,但普遍程度较重。线粒体数量增多、增大或空泡变性,线粒体脊模糊,核糖体脱落。轴索肿胀空泡化,微丝微管数量减少,排列散乱。部分髓鞘结构松解或脱失,出现较多的吞噬溶酶体(脂褐素)。部分小血管内皮细胞有变性,血管周隙扩大,星形细胞空泡变性或溶酶体增多,足突破坏较明显。③其它各干预治疗组依病变程度从重到轻排序:尼莫地平组,艾灸2组,电针组和艾灸1组。(4)六组小鼠的大脑组织NO含量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两两比较:模型组的大脑组织NO含量较其他五组显着升高(p<0.01),其他五组间脑组织NO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异。(5)六组小鼠的大脑组织总NOS(TNOS)活力和诱导型(iNOS)活力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两比较:模型组的脑组织TNOS、iNOS活力较其他五组显着升高(p<0.01),其他五组脑组织TNOS、iNOS活力比较无明显差异。(6)六组小鼠的大脑组织总SOD活力和铜锌SOD(CuZnSOD)活力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两比较:模型组脑组织总SOD活力和CuZnSOD活力较其他五组显着降低(p<0.01),其他五组脑组织总SOD活力无明显差异;尼莫地平组、电针组脑组织CuZnSOD活力与艾灸2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p<0.05),尼莫地平组CuZnSOD活力与艾灸1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无差异。(7)各组大脑皮质均有c-fos、p16、磷酸化Rb(pRb)的蛋白表达,模型组c-fos、pRb蛋白表达细胞较少、染色浅,生理组、艾炷灸、电针、尼莫地平灌胃治疗组c-fos、pRb蛋白表达细胞较多、染色较深。模型组p16蛋白表达细胞较较多、染色较深,生理组、艾炷灸、电针、尼莫地平组p16蛋白表达细胞较少、染色较浅。各组c-fos、p16、pRb的蛋白表达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造模组c-fos、pRb蛋白阳性表达神经元密度较其他五组降低(p<0.01),造模组p16蛋白表达神经元密度较其他五组升高(p<0.01)。尼莫地平组c-fos阳性表达神经元密度与生理组、艾灸1组比较差别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p<0.05)。其余指标在五组间无差异。(8)各组大脑皮质、海马CA3区均有c-fosmRNA的表达,模型组c-fosmRNA的表达细胞排列松散、染色浅,生理组和各治疗组c-fosmRNA的表达细胞较紧密、染色较深,各组c-fosmRNA的蛋白表达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造模组大脑皮质、海马CA3区c-fosmRNA阳性表达神经元密度较其他组降低(p<0.01,p<0.05),其他五组在大脑皮质c-fosmRNA阳性表达神经元密度无差别;尼莫地平组海马CA3区c-fosmRNA阳性神经元表达密度与艾灸1组比较差别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4组间海马CA3区c-fosmRNA阳性神经元表达密度无差异。结论:(1)艾炷灸干预疗法能较好改善D-半乳糖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2)艾炷灸干预疗法能较好保护D-半乳糖衰老小鼠大脑皮质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减轻氧化损伤,保护神经元细胞。(3)艾炷灸干预疗法能较好抵抗衰老脑组织自由基氧化损伤,增强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4)艾炷灸干预疗法能促进学习记忆相关脑区大脑皮质、海马CA3区即刻早期基因c-fos、c-fosmRNA的表达。(5)艾炷灸干预疗法能影响细胞周期调控基因:抑制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中与衰老相关基因P16的表达,而促进与P16呈负相关的磷酸化Rb基因的表达,进而也促进了大脑皮质c-fos、c-fosmRNA的表达。

王俊英[3](2008)在《电针镇痛的累积效应与下丘脑、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针刺治疗疾病具有累积效应现在已是众多研究者所公认的事实。但是目前关于针刺累积效应的具体机理尚不明确,未见到系统的研究报道。已有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反复针刺所产生的累积效应与神经系统的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对针刺信息的储存、编码等活动密切相关;下丘脑、海马等边缘系统、中枢胆碱能系统参与针刺镇痛的过程。我们实验室前期的工作证明大鼠下丘脑、海马囊泡乙酰转移酶(VAChT)、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等参与针刺镇痛的累积效应;去卵巢(OVX)引起的记忆功损伤减弱了针刺的效应。为了从不同的环节进一步确认下丘脑、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在针刺累积性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本研究在结扎坐骨神经造成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及OVX大鼠记忆损害的动物模型上,从乙酰胆碱降解酶胆碱酯酶(AChE)和细胞内蛋白激酶PKA的活性的改变、以及毒蕈碱M1受体m RNA表达的变化,探讨针刺累积效应的机制。研究方法Wistar雌性大鼠103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慢性压迫损伤(CCI)组(n=15),CCI+EA2天(D)组(n=15),CCI+EA2周(W)组(n=15),去卵巢(OVX)+CCI(n=13),OVX+CCI+EA2D(n=15),OVX+CCI+EA2W(n=15)组。Morris水迷宫测试检查OVX+D-半乳糖皮下注射动物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慢性痛模型,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2/15Hz,1-2mA,1次/D)。用辐射热照射大鼠双侧足底引起的缩腿反应潜伏期(PWL)的差值作为痛敏分数(HS)判断动物的痛反应。在麻醉状态下,一部分(每组8-10例)动物常规灌流取脑,冰冻切片,用酶组织化学方法来检测下丘脑弓状核(ARC)区、视上核(SON)区和室旁核(PVN)区,及海马CA1区AChE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PKA活性。另一部分动物(每组5例)取脑组织匀浆后,用RT-PCR的方法来检测M1受体m RNA的表达的变化。结果1)电针对CCI大鼠痛阈变化的影响CCI术18天后,与正常组(0.22±0.68)比较,各组HS的绝对值都明显升高(P<0.05)。在单纯CCI动物上,与CCI对照组(-4.22±0.33)比,CCI术后第18天CCI+EA2D(-2.76±0.32)、CCI+EA2W组(-0.42±0.68)HS的绝对值显着减小(P<0.05);CCI+EA2W组(-0.42±0.68)HS绝对值明显低于CCI+EA2D组(-2.76±0.32,P<0.05)。在OVX动物上,OVX+CCI+EA2W组(-2.37±0.29)和CCI+EA2D组(-3.11±0.32)HS绝对值明显低于OVX+CCI组(-4.66±0.45,P<0.05);OVX+CCI+EA2W组HS绝对值(-2.37±0.29)明显低于CCI+EA2D组(-3.11±0.32,P<0.05)。提示电针可以改善CCI动物的痛敏状态,并具有累加性。CCI+EA2W组HS的绝对值(-0.42±0.68)显着低于OVX+CCI+EA2W组(-2.37±0.29,P<0.05),说明记忆损伤动物的电针累积效应明显降低。2)电针对CCI大鼠下丘脑三核团、海马组织胆碱能神经纤维AChE的活性变化的影响:坐骨神经结扎后,CCI组ARC(144.43±4.68)、SON(135.14±6.95)AChE的表达显着少于正常对照组ARC(126.27±4.35)、SON(122.2±7.5)(P<0.05,灰度值越小,表达量越大)。电针2天后,CCI+EA2D组AChE的表达在ARC(133.32±8.03)、SON(111.24±6.01)显着增多(P<0.05)。CCI+EA2W组下丘脑AChE的表达PVN(100.11±12.71)、ARC(117.25±4.12)和SON区(95.27±7.23)显着多于CCI对照组和CCI+EA2D组(P<0.05)。复合模型组中的表达趋势与单纯CCI模型组相同,电针后AChE的表达累积性上调。OVX+CCI+EA2W组AChE的表达ARC(133.23±11.48)、和SON区(113.92±7.11)均显着少于CCI+EA2W组同一脑区(P<0.05)。海马CA1区各组AChE的表达与下丘脑区各组的表达趋势一致。结果说明:CCI后,下丘脑和海马组织AChE的活性有所抑制,电针可使AChE的活性增强,并有累积性上调;去除卵巢,动物记忆能力受到损害后,仍有累积效应存在,但明显减弱。3)电针对CCI大鼠下丘脑、海马组织毒蕈碱M1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CCI后,下丘脑组织M1受体mRNA的表达量(0.39±0.25)与正常对照组(0.83±0.40)比较显着性降低(P<0.05);CCI+EA2W组M1受体mRNA表达量(0.88±0.16)显着高于CCI对照组(0.39±0.25)和CCI+EA2D组(0.59±0.21,P<0.05)。记忆损伤动物中,OVX+CCI组下丘脑M1受体mRNA的表达量(0.29±0.11)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0.83±0.40,P<0.05);OVX+CCI+EA2W组M1受体mRNA的表达量(0.76±0.35)显着高于OVX+CCI(0.29±0.11)和OVX+CCI+EA2D组(0.41±0.22,P<0.05)。这说明电针可以累积性上调M1受体mRNA的表达。海马区M1受体mRNA的表达趋势与下丘脑区的表达变化趋势类似:OVX+CCI+EA2W组(1.00±0.20)M1受体mRNA的表达显着少于CCI+EA2W(1.37±0.37),提示电针上调M1受体mRNA表达的累积作用记忆损伤后减弱。4)电针对CCI大鼠下丘脑三核团、海马CA1区神经元PKA的表达变化的影响CCI+EA2W组下丘脑PVN(99.28±19.33)、ARC(100.18±14.52)和SON(103.26±17.12)区PK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VN(133.54±6.31),ARC(127.84±18.91),SON(133.53±21.34)(P<0.05;灰度值越小,表达量越大),也显着高于CCI+EA2D组PVN(124.35±6.3),ARC(121.77±14.66),SON(118.61±9.64,P<0.05)。OVX+CCI+EA2W组PVN(107.48±12.39)、ARC(117.11±19.87)和SON(129.12±16.96)区PKA表达亦均明显高于OVX+CCI组PVN(145.96±8.02),ARC(134.24±18.43),SON(148.42±10.7(P<0.05),说明EA2W可使PKA的表达显着上调,且有累积性作用。OVX+CCI+EA2W组ARC和SON区PKA的表达均显着低于CCI+EA2W组(P<0.05),提示EA上调PKA表达的累积效应在记忆功能减退的动物上明显减弱。海马PKA的表达与SON等下丘脑核团PKA的表达趋势类似。结论1)电针“足三里”-“阳陵泉”可明显减轻CCI后出现的痛反应,且有累积效应;记忆损伤后减弱电针的效应;2)电针可显着减轻CCI引起的下丘脑、海马AChE、毒蕈碱M1受体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累积性上调AChE、PKA及M1受体mRNA的表达;记忆损伤后电针的上述效应降低。因此,电针“足三里”-“阳陵泉”减轻慢性痛的累积效应与其上调下丘脑和海马组织中AChE、M1受体mRNA、PKA的表达作用、与动物神经记忆功能有密切联系。本研究结果为反复针刺治疗产生的累积效应提供了系统而详实的实验依据。

江伟龙[4](2007)在《坐姿旋扳法加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坐姿旋扳法加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经对比分析其机理。方法:以江苏省中医院和南京市中医院的骨伤科门诊为基地,采用坐姿旋扳加针刺法和骨盆牵引加内服药法治疗两组病人。疗程结束后观察对比其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两组治疗均获得满意疗效,又以坐姿旋扳加针刺法治疗组的疗效较好。结论:坐姿旋扳加针刺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其获效机理待进一步研究。

林文建[5](2005)在《天灸对肾阳虚型阳痿模型鼠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阳痿是指青壮年男性,在性生活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而不坚,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的一种病症,为临床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阳痿作为病名虽沿用已久,但其涵义模糊而广泛,且病名隐含贬意,病人易于产生沉重心理压力,不利于治疗。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将阳痿正名为“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dysfunction,简称ED),ED明确指出病变部位在阴茎,将ED定义为: “阴茎持续不能勃起和(或)不能维持勃起,以达到满意性生活”。对临床诊断治疗有了精确的概念。据统计,男性性功能障碍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男性的生活质量及家庭幸福。 时至今日,治疗阳痿(ED)虽已有特定的治疗药物,但仍不足以满足日益增多患者个体所需。从近数年来许多的医学临床报告中显示,针灸治疗阳痿具有其独特疗效,相关实验暨报导亦证实针灸有调节人体神经及其内能的功效作用。针灸能激发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进而调整脑内各类神经递质、受体的状态功能,而达到治疗阳痿的目的。因此,于临床上运用中医针灸治疗阳痿已是一个医学科研的新趋势。 天灸疗法是以辛热刺激性药物贴敷于穴位,使局部充血红赤,甚至发泡如同艾火灸燎效应的一种方法,具有穴位刺激和药物吸收双重作用,与穴位药物贴敷法和现代医学经皮给药法十分相似。其局部刺激起温经通络、温阳散寒、行气活血的效果,通过经络调衡作用,达到补虚泻实、平衡阴阳、祛病保健的作用;其药物渗透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理作用,并可借经络的传导功能,使药物直达病所。因此,天灸具有疗效显着、使用方便等优点,深受历代医家所推崇,随着现代医学透皮吸收和经皮给药的开发和应用,天灸这一古老方法的开发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验以氢化可地松与腺嘌呤所致肾阳虚证的阳痿模型,运用督脉经所属穴位及肾俞穴进行天灸操作,藉由动物行为与性激素等内分泌检测来观察天灸治疗对动物模型的影响。由自主行为学检测所示,天灸加药物治疗对模型小鼠的自主行为能力表现较好,证实天灸疗法确有其“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临床运用功效,且相关的实验观察中,亦观察到天灸可提高个体的机能与性行为能力。交配实验结果显示,天灸可提高肾阳虚阳痿模型小鼠的交配率,天灸加药物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天灸加药物组其疗效均优于模型组(P<0.01),可见天灸对肾阳虚证阳痿模型小鼠可提升其交配率及血清中睾酮含量,使该组小鼠整体表现趋近于正常空白组,且天灸于改善小鼠耐寒及附壁游泳能力结果亦显示天灸疗法的治疗效果;于性激素检测上,天灸可提升腺嘌呤所致肾阳虚小鼠血清睾酮、T3、T4、ACTH,降低雌二醇(E2)的效用,说明天灸确有其温阳益肾的治疗作用。

马晓彤[6](2003)在《脏腑经络系统相关规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面考察脏腑经络相关、经络实质和经络口诊疗技术三方面研究背景的基础上,系统进行了有关理论与方法学的论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即主张运用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参照传统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理论与方法,综合创造以实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现代转化。认为脏腑经络相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传统科学与现代科学、中医学与西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交会点,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强调采取整体制约原则下的信息化实证技术,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 本研究采用两极脉冲式经络测量法对人体心包经体表循行线全程、小鼠肝脾肾三经腹段体表循行线和肝脾肾三脏进行了系统的导电性考察;用经络口诊疗仪沿心包经进行了经络口分布状况考察;对正常小鼠与遗传性白内障小鼠进行了经脏导电性对比考察;可喜地发现:①人体心包经体表循行线的位置与古典描述之心包经循行线基本一致,呈低阻抗特性;导电量值的三元组合,呈现反映个体差异的规律性。②正常小鼠三经体表循行线的定位与导电性特征与人体一致;三经与三脏之间存在伴随关系与因果关系交织的复杂关联。③白内障小鼠三经导电量略降,三脏导电量显增,导电量下降区集中于三经中部,且与肝经和肾脏密切关联。④正常时,双侧肝脾两经平衡,左肾经导电性略强于右肾经;中期妊娠时,两肾经导电量差值扩大;晚期妊娠时,两肾经导电量差值缩小;哺乳晚期两肾经导电量差值倒置。从丰富的实验结果中首次发现并初步归纳出“经络效应密码”系统及“经络运动节奏规律”、“经络缓冲调节规律”、“脏腑经络相关联动规律” “脏腑经络平衡规律”等四个规律,而且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关联和有机统一的。 本项研究首次运用信息化实证方法对脏腑经络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较为明确地说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脏腑经络之间的相关类型及数量关系;揭示了若干重要的活动规律,开辟了藏象与经络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领域。其成果虽然是初步的,但极具开拓性和创造性。经检索,本项研究在同类研究工作中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王鹏琴[7](2003)在《眼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眼针疗法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乙酰胆碱酯酶(AChE)、生长抑素(SS)、过氧化酶岐化物(SOD)、丙二醛(MDA)等的影响,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眼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可能机理。 方法:本实验采用国际公认4—血管阻断法制成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痴呆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眼针组、西药组,每组各10只。眼针组取肝区、心区、肾区、脾区,总共治疗30天。药物组给予尼莫通12mg/kg每天于上午9时一次,连续10天休息3天,共治疗30天。对照组和模型组常规喂养,未给予任何治疗,30天后,进行学习记忆测试。腹主动脉取血测量其过氧化酶岐化物(SOD)、丙二醛(MDA)。断头处死,迅速取出双侧海马,准备制成电镜标本用。其余海马组织测量其乙酰胆碱脂酶和生长抑素含量。 结果:模型组术后学习记忆能力严重障碍。眼针组、尼莫通组明显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与模型组比较(P<0.01),模型组术后海马乙酰胆碱酯酶(AChE)、生长抑素(SS)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眼针组与模型组比较两者明显升高(P<0.01 P<0.05)。模型组血浆中过氧化酶岐化物(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活性升高。眼针组与模型组比较两种活性有差异(P<0.05)。电镜观察发现VD大鼠海马区大量神经损伤严重。眼针组核膜结构较模型组清晰,线立体核糖减少较模型组轻,有髓神经纤维轻度脱髓鞘,但未见板状分离,未见血管内皮收缩。神经元损伤虽未恢复至对照组,但较模型组咀显减轻。 结论:眼针疗法能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改善海马区大量神经元超微结构及多种神经递质指标,为其有效性提供实验依据。

王友京,王双坤,伍洁[8](1992)在《EFFECTS OF ATROPINE ON THE CHANGES OF PAIN THRESHOLD AND CONTENTS OF LEUCINE-ENKEPHALIN AND CATECHOLAMINES OF THE BRAIN IN RATS INDUCED BY EA》文中研究说明 After rats received electroacupuncture(EA),leucine-enkephalin(LEK) content in striatumand dopamine(DA)concentration in both brain stem and diencephalon markedly increased,and noradrenaline(NA)level in telencephalon definitely decreased with an obvious elevationof pain threshold.However,a previous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atropine,a blocker ofmuscarinic receptor,not only partially blocked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EA,but also changedthe effects of EA on LEK,NA and DA contents of the brai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chollnergic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lectroacupuncture analgesia (EAA),whichmay be fulfilled partially through the central LEK and catecholamine(CA)systems.

朱舜丽[9](1988)在《针刺镇痛的生化物质基础》文中认为 许多资料证明,针刺具有复杂的调整作用。对于针刺作用的机制,很多研究者曾分别用各种生物化学的手段,如荧光分析、凝胶渗透层析、放射免疫等方法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对生物体内存在的单胺类、脑内活性多肽、环核苷酸及一些酶类在针刺中的作用颇感兴趣。本文就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在针刺进程中的变化和作用作一系统的评价和介绍,以探讨针刺镇痛的生化机理。

钱玉珍,杨文浩,魏重琴[10](1981)在《针麻前后血浆儿茶酚胺、胆碱酯酶含量变化与针麻效果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一、本实验对25例针麻手术病人观察了诱导后血中 CA、ACHE 的变化及与针麻效果的关系。二、针麻后血中 CA 含量比麻前下降30%,针麻前后相比有非常显着差异(P<0.001)。针麻效果Ⅰ、Ⅱ级者下降较多。初步观察血中 CA 下降程度与针麻效果似有一定的一致关系。三、针麻后血中 ACHE 活力稍有增加,针麻效果Ⅰ、Ⅱ级者麻后增加较多,而Ⅲ、Ⅳ级者则稍有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

二、针麻手术前后病人全血胆碱酯酶活力变化与针麻效果关系的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麻手术前后病人全血胆碱酯酶活力变化与针麻效果关系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2.1 胃肠恶性肿瘤患者发生POCD的研究现状
        2.2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应用现状
    3 影响因素分析理论框架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伦理原则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2.2 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发生POCD的现状分析
        2.3 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发生POCD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发生POCD的现状分析
        3.2 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发生POCD的影响因素分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资料收集及质量控制
        1.4 数据处理
        1.5 伦理原则
    2 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手术麻醉相关资料比较
        2.3 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认知功能比较
        2.4 干预组与对照组围手术期血液指标比较
    3 讨论
        3.1 TEAS对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发生POCD的影响分析
        3.2 TEAS对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分析
    4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艾炷灸延缓D-半乳糖小鼠脑衰老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1 衰老及衰老的相关概念、主要特征、主要学说
        1.1 衰老的定义
        1.2 衰老的相关概念
        1.3 衰老的主要特征
        1.4 现代衰老机理研究的主要学说
        2 现代医学对脑衰老的认识
        2.1 脑衰老的生理功能变化
        2.2 脑衰老的形态学变化
        2.3 脑衰老的神经递质的变化
        2.4 衰老的相关基因
        3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防治手段
        3.1 非药物预防疗法
        3.2 药物疗法
        4 动物脑衰老模型的评价
        4.1 常用脑衰老模型
        4.2 D-半乳糖诱导衰老机制
    第二节 中医对衰老、脑衰老认识及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衰老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衰老的病因
        1.2 主要衰老病机学说及研究进展
        2 中医脑衰老学说及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脑的生理功能的认识
        2.2 中医对脑衰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3 脑衰老的分期辩证
        3 中医防治衰老的原则和方法
        3.1 中医防治衰老的基本原则
        3.2 中医防治衰老的养生方法
        3.3 中医延缓脑衰老的疗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艾炷灸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脑功能及脑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实验一 艾炷灸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艾炷灸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大脑组织形态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艾炷灸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艾炷灸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脑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实验一 艾炷灸对小鼠脑组织NO、NOS分型、SOD、SOD分型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艾炷灸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脑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
        实验一 艾炷灸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脑组织P16、RB、C-FOS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艾炷灸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脑组织C-FOSMRNA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理论探析
    1 选穴依据及分析,治疗方法、对照方法的选择
        1.1 选穴依据
        1.2 处方及方义分析
        1.3 治疗方法、对照方法的选择
    2 艾炷灸延缓脑衰老的机理探讨
        2.1 艾灸延缓衰老作用机理
        2.2 艾炷灸对脑衰老的调节作用
        2.3 艾炷灸疗法与电针疗法作用的差异
        2.4 艾炷灸两组穴位处方的比较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图
    2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电针镇痛的累积效应与下丘脑、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1 针刺累积的效应临床与实验研究现状
    2 下丘脑-海马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机制
    3 乙酰胆碱神经系统与记忆、针刺镇痛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电针镇痛累积效应的观察及记忆损伤后对针刺效应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2.2 热辐射痛阈
    3 讨论
        3.1 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时参数的选择
        3.2 动物模型的建立
        3.3 实验结果的分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针刺镇痛的累积效应与下丘脑、海马胆碱能神经系统关系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电针对乙酰胆碱酯酶的表达的影响
        2.2 电针对下丘脑、海马组织毒蕈碱M_1受体mRNA的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针刺镇痛累积效应与下丘脑、海马的PKA活性变化的关系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电针对下丘脑三核团PKA的表达的影响
        2.2 电针对海马CA1区PKA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PKA信号转导系统
        3.2 蛋白激酶A与记忆、疼痛的关系研究
        3.3 实验结果分析
    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4)坐姿旋扳法加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文献研究
    一、古代文献研究
        (一) 病名探源
        (二) 病因病机
        (三) 中医临床治腰手法的形成文献
    二、现代文献研究
        (一) 腰椎间盘的组成
        (二) 突出后椎间盘的病理改变
        (三) 疼痛的机制
        (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分型与临床分型
    三、临床治疗理论研究
        (一) 推拿疗法理论研究
        (二) 推拿生理生化研究
        (三) 针灸疗法理论研究
        (四) 牵引疗法理论研究
第二章、临床观察
    一、临床资料
        (一) 课题设计
        (二) 治疗方案
        (三) 观察指标
        (四) 观察结果
    二、讨论
        (一) 坐姿旋扳法加针刺的治疗机理探讨
        (二) 坐姿旋扳手法特点
        (三) 针刺作用
        (四) 坐姿旋扳法加针刺的治疗的应用前景
    三、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天灸对肾阳虚型阳痿模型鼠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阳痿的研究与认识
    2 中医治疗阳痿槪述
        2.1 中医药治疗阳痿
        2.2 针刺治疗阳痿
        2.3 灸法论治肾阳虚阳痿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天灸的理论研究
    2 天灸的研究现况
    3 天灸的临床运用现状
    4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行为学测试实验观察
    实验二交配实验观察
    实验三耐寒实验观察
    实验四附壁游泳实验观察
    实验五天灸对腺嘌呤造模之肾阳虚模型大鼠影响实验观察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理论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实验研究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6)脏腑经络系统相关规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英文)
前言
综述
    一、 脏腑经络相关的研究概况
        1. 问题的提出及演化
        2. 传统中医对脏腑经脉司控关系的论述
        3. 神经学派的工作
        4. 经络学派的工作
        5. 评述
    二、 经络实质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1. 经络实质研究的兴起与低落
        2. 经络实质研究的入门向导:经络现象
        3. 经络实质研究的基础:经络定位
        4. 经络实质的尝试性说明:工作假说
        5. 评述
    三、 经络口理论与实践
        1. 经络口概念的沿革与引伸
        2. 与经络口相关的实验研究
        3. 经络口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4. 价值
理论探讨
    一、 传统中医学向现代中医学的转化
        1. 中医学是科学,而非人文
        2. 中医学是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所不同
        3. 中医学主体上仍为传统科学,尚未实现现代转化
        4. 中医学现代转化的意义
        5. 中医学现代转化的突破口一脏腑经络相关
    二、 脏腑经络相关的内涵与意义
        1. 中医理论的三个划分
        2. 三个学派对脏腑经络相关问题的不同认识
        3. 对脏腑经络相关内涵的理解
    三、 脏腑经络相关实证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 定位研究
        2. 定性研究
        3. 定量研究
    四、 经脉的体表定位方法
        1. 经脉体表定位方法的特点
        2. 经脉体表定位方法的建立
        3. 经脉体表定位方法的问题与完善
    五、 脏腑状态的经络体现
        1. 经与脏的关联
        2. 经与脏关联的两个方面
        3. 经络诊断
    六、 经络干预对脏腑功能的影响
        1. 针灸治疗的过程分析
        2. 经络治疗点的定位选择
        3. 经络治疗信息的定性与定量选择
    七、 信息医学构想
        1. 基本概念
        2. 两个支点
        3. 藏象图与人体信息学
        4. 中西医的双向对接
    八、 医学的统一
实验研究
    一、 人体心包经体表循行线的导电量测量
        1. 材料与方法
        ① 受试者
        ② WQ6F30经络定位仪
        ③ 心包经体表循行线的定位
        ④ 心包经体表循行线的导电性检测
        2. 结果
        3. 讨论
        ① 关于方法学的探讨
        ② 经脉的整体性
        ③ 经脉的运动
        ④ 经脉脏腑关联
    二、 人体心包经的经络口分布规律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① 受试者
        ② JJ-602经络口诊疗仪
        ③ 测量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① 经络口的特性
        ② 经络口概念的理论价值
        ③ 经络口概念的实用性
    三、 小鼠肝脾肾三经与肝脾肾三脏的导电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① Balb/c近交系Ⅱ级小鼠
        ② WQ6F30经络定位仪
        ③ 麻醉、剪毛与解剖
        ④ 经脉循行线的体表定位、导电量测量与器官导电量测量
        2. 结果
        3. 讨论
        ① 小鼠与人体经脉循行线的定位和导电性相似
        ② 经脉分布的对称性
        ③ 经脉脏腑联系的复杂性
    四、 遗传性白内障小鼠肝脾肾三经与肝脾肾三脏的导电性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① BK遗传性白内障小鼠
        ② WQ6F30经络定位仪
        ③ 麻醉、剪毛与解剖
        ④ 经脉循行线的体表定位、导电量测量与器官导电量测量
        2. 结果
        3. 讨论
        ① 经脏活动的综合性
        ② 经脏作用的平衡性
        ③ 经脏关联的非线性
结论、发现与创新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7)眼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二、 英文摘要
三、 中文摘要
四、 前言
五、 材料方法
六、 实验结果
七、 讨论
八、 结论
九、 参考文献
十、 致谢
十一、 附图
十二、 综述
十三、 个人简历

四、针麻手术前后病人全血胆碱酯酶活力变化与针麻效果关系的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D]. 郤丽娟. 扬州大学, 2021(08)
  • [2]艾炷灸延缓D-半乳糖小鼠脑衰老作用的研究[D]. 赵利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3]电针镇痛的累积效应与下丘脑、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关系的研究[D]. 王俊英.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02)
  • [4]坐姿旋扳法加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江伟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1)
  • [5]天灸对肾阳虚型阳痿模型鼠影响的实验研究[D]. 林文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6]脏腑经络系统相关规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马晓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3)
  • [7]眼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实验研究[D]. 王鹏琴. 辽宁中医学院, 2003(04)
  • [8]EFFECTS OF ATROPINE ON THE CHANGES OF PAIN THRESHOLD AND CONTENTS OF LEUCINE-ENKEPHALIN AND CATECHOLAMINES OF THE BRAIN IN RATS INDUCED BY EA[J]. 王友京,王双坤,伍洁.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92(02)
  • [9]针刺镇痛的生化物质基础[J]. 朱舜丽.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8(01)
  • [10]针麻前后血浆儿茶酚胺、胆碱酯酶含量变化与针麻效果的关系[J]. 钱玉珍,杨文浩,魏重琴. 河南医学院学报, 1981(03)

标签:;  ;  ;  ;  ;  

针麻前后患者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变化与针麻效果关系的初步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