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棕壤区冷浸田改造技术及效果

红棕壤区冷浸田改造技术及效果

一、棕红壤地区冲垅冷浸田的改造技术及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周金玲,郑小东,田应兵,陈香碧,胡亚军,董春华,苏以荣[1](2017)在《氧化剂对潜育性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有效养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湖南浏阳典型潜育性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粉末、造粒CaO2为氧化剂,设置3种不同氧梯度,同时以与氧化剂同等含钙量的CaO2为对照,模拟大田环境进行培养试验,于培养后5、10、30、60、100 d采样,分析氧化剂对潜育性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磷及铵态氮、硝态氮、Oslen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粉末CaO2相比,造粒CaO2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高峰期延后,且在培养后期造粒CaO2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磷含量明显高于粉末CaO2处理,其中高浓度处理最为明显。高浓度氧水平下,造粒CaO2比粉末CaO2更能促进潜育性稻田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及Oslen磷的释放。可见,粉末CaO2前期放氧速率较快,对潜育性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速效养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造粒CaO2因其特殊工艺制造,有效地缓解了氧化剂放氧速度快这一缺陷,并在培养后期仍能有效释氧。造粒CaO2对潜育性稻田土壤在促进微生物生长及有效养分释放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侯文峰,李小坤,王思潮,汪金平,徐祥玉,熊又升,丛日环[2](2015)在《石灰与秸秆配施对冷浸田水稻产量与土壤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湖北省典型冷浸田为研究对象,研究石灰与秸秆配施对水稻产量与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L0+S0)相比,石灰与秸秆的配施能显着提高水稻的产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幅分别为46.0%、9.4%、6.7%和2.6%,N、P2O5、K2O的吸收量分别提高47.9%、50.3%和48.2%。与对照处理相比,石灰与秸秆配施显着降低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总量和Fe2+含量,降幅分别为48.3%和38.1%,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显着提高48.7%。石灰用量1 5002 250kg/hm2、秸秆用量4 500kg/hm2是较理想的配施模式。

张敏敏,徐祥玉,张志毅,熊又升,袁家富[3](2015)在《抛荒对冷浸稻田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文中提出冷浸稻田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低产稻田类型之一,近年来抛荒严重,而抛荒对冷浸稻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以连年种植的冷浸稻田(CWC)、抛荒3年的冷浸稻田(CWA3)和抛荒6年的冷浸稻田(CWA6)为对象,分析抛荒后冷浸稻田土壤团聚体特征以及有机碳稳定性,以期为准确评估抛荒对长期淹水土壤的结构和有机碳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不论是025 cm土层还是2550 cm土层,冷浸稻田土壤<53μm粒级团聚体占总团聚体比例均超过40%;025 cm土层土壤>250μm团聚体比例超过35%;53250μm粒级团聚体比例低于20%。抛荒使025 cm土层<53μm粒级团聚体占总团聚体比例显着增加,53250μm粒级比例显着降低。在025 cm土层,抛荒使有机碳活性指数Ⅰ(LIc-Ⅰ)在<53μm粒级和>250μm粒级上升高,有机碳活性指数Ⅱ(LIc-Ⅱ)在53250μm和>250μm粒级上降低;而有机碳难降解指数(RIc)在<53μm和53250μm粒级上降低。土壤总有机碳随抛荒时间延长而增加。

黄静[4](2014)在《改良剂对旱地红壤保水保肥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江西旱地红壤粘重板结、保水性能差、肥力低下等突出问题,论文通过野外随机区组试验,对旱地红壤施用改良剂(生物质炭、过氧化钙),设置9种处理:CK、COCa1、C0Ca2、ClCa0、C2Ca0、C1Ca1、ClCa2、C2Ca1、C2Ca2(CO、C1、C2施用量分别为0、758、1515kg·hm-2·a-1; Ca0、Ca1、Ca2施用量分别为0、61、121kg·hm-2.a-1),研究不同剂量的改良剂对旱地红壤保水(土壤水分变化动态)保肥(包括理化性质、养分状况等)效果的影响,为改善土壤质地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提供参考。两种改良剂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提高了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含水量,且配施效果优于单施,其中C2Ca1效果最为明显。施入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均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且配施效果优于单施。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施用剂量的作用表现不一,随着过氧化钙的增加,土壤容重、pH、阳离子交换量均呈上升趋势,而随着生物质炭的增加,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阳离子交换量呈上升趋势。C2Ca1使土壤容重降低了5.06%-8.53%;C2Ca2对土壤pH和阳离子交换量的作用最显着,使土壤pH增加5.96%-22.17%,阳离子交换量增加13.06%-15.26%。施入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N、P、K养分含量,且表现出随着过氧化钙施入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K、全P呈上升趋势;随着生物质炭施入量的增加,有机质、全K、速效K呈上升趋势,且配施效果明显优于单施。其中,C2Ca2对土壤有机质的增加作用最显着,相对CK增加了13.54%~30.31%。C1Cal处理对土壤N的增加作用最显着,使全N增加8.51%-8.87%,碱解N增加15.88%-35.60%;C1Ca2对土壤P的促进效果最显着,使全P增加7.83%-33.13%,有效P增加29.70%-86.16%;C2Ca2使土壤全K增加13.06%-20.00%,C2Ca1使速效K增加24.31%-47.20%。总之,改良剂能有效改善旱地红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状况,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且配施效果优于单施。

张赓,李小坤,鲁剑巍,汪金平,熊又升,吴礼树,任涛,张智[5](2014)在《不同措施对冷浸田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明确不同措施对冷浸田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适宜改良剂的筛选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试验设置优化施肥及不同措施(石灰、有机肥和秸秆)等6个处理,比较各处理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还原性物质含量、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合理施肥可以显着地降低冷浸田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并提高水稻产量,增幅为26.2%。石灰和有机肥对水稻产量无显着影响;秸秆还田可显着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土壤还原性物质浓度,增产14.2%。石灰和秸秆混合施用不仅显着提高土壤Eh,而且降低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和Fe2+含量,降幅分别为40.0%和49.3%,显着增产19.8%。优化施肥、石灰和秸秆的配合施用均是消减冷浸田还原性物质含量的有效措施。

熊又升,徐祥玉,张志毅,王娟,袁家富,刘光荣,徐昌旭,毛创业[6](2014)在《垄作免耕影响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土壤温度和团聚体分布》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垄作免耕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同时,观察其耕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变化,旨在为冷浸田的综合治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湖北省冷泉烂泥型冷浸田为对象,采用垄作免耕栽培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设计垄高10(LG10)、15(LG15)、20 cm(LG20)和平作(CK)4个处理种植中稻。研究结果表明,起垄(垄高10和15 cm)能显着(P<0.05)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2011年和2012年垄高15 cm较CK分别增产10.95%和18.51%;与CK处理相比,垄作土壤平均增温范围为0.41.2℃,在05 cm土层内,垄作处理的土壤大团聚体(>1 mm)含量明显提高;在>525 cm土层内,土壤大团聚体含量LG15最高、CK最低、而LG20和LG10处于两者之间。垄高15 cm对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大于垄高10和20 cm。垄作对冷浸田表层(05 cm)和下层(>525 cm)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存在差异,起垄后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数量高于下层。但是,不同起垄高度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大团聚体的变化不存在对应的数学正相关。综上所述,冷浸田合适的免耕起垄高度为15 cm。

刘占军[7](2014)在《我国南方低产水稻土养分特征与质量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南方低产水稻土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阐明典型低产水稻土的养分特征及障碍因素,对于指导科学培肥和提高水稻产量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土壤质量评价多侧重于对土壤物理和土壤化学性状的研究,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关区域尺度上对高产、中产和低产水稻土的质量特征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以黄泥田、反酸田、冷浸田、白土和潜育化水稻土五大类南方低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生产力水稻土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分析与质量评价,从区域尺度上揭示不同类型低产水稻土的主要障碍因素。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我国南方水稻土养分总体特征为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碱解氮和有效锌明显高于临界水平;西南稻区大面积为低磷区域(<10mg kg1),土壤有效磷表现为亏缺;土壤pH、速效钾、CEC和有效硅均表现为东南低、西南高;东南稻区水稻土缺钾明显,pH和CEC偏低。(2)黄泥田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包括全氮、速效钾、有效硅、微生物量碳和菌根真菌(AMF)。整个黄泥田研究区域,土壤有效磷、有效硅和有效锌均表现为盈余,速效钾则表现为亏缺。较低水平的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硅是低产黄泥田的主要产量限制因子。(3)潜育化水稻土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包括全氮、速效钾、微生物量碳、β-葡萄糖苷酶、总细菌和AMF。整个研究区域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表现为盈余,速效钾则表现为亏缺。较低水平的全氮、速效钾和微生物活性是低产潜育化水稻土的主要产量限制因子。(4)反酸田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包括微生物量碳、有效锌、pH、有效硅和全氮。整个反酸田研究区域,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锌均表现为盈余,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硅则表现为亏缺。较低水平的pH、有效硅和全氮被认为是低产反酸田的主要产量限制因子。(5)白土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包括脱氢酶、全氮、pH、有机质和AMF。整个研究区域,土壤有效磷、有效硅和有效锌含量均表现为盈余,土壤速效钾则表现为亏缺。较低水平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pH是低产白土的主要产量限制因子。(6)冷浸田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包括全氮、总细菌、磷酸酶、有效磷和AMF。整个研究区域,碱解氮、有效硅和有效锌表现为盈余,有效磷则表现为严重亏缺。较低水平的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是低产冷浸田的主要产量限制因子。

崔宏浩,陈正刚,张钦,朱青,李剑,卢松,张德平,古雁宾[8](2014)在《冷浸田改良及水稻少耕法栽培技术》文中指出有鉴于冷浸田是长期浸水的低产水稻田,强还原性物质,土粒分散,土壤结构不良,土壤速效养分缺乏,有效肥力低,同时潜在肥力较高,易改良,见效快、收益大,是低产水稻田改良的主要对象。本文主要是针对冷浸田水稻低产,在对其进行改良的基础上,应用水稻少耕法栽培技术,规范冷浸田水稻选种、育秧、栽培、施肥、管理等,来实现水稻增产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杨邦杰,郧文聚,王洪波[9](2014)在《农林复合经济区口粮田建设——福建龙岩江西赣州调研报告》文中提出福建龙岩与江西赣州区是原中央苏区,地处农林复合经济区、红壤区和生态脆弱区,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妥善处理生态与发展的矛盾、化解农地与林地的利益冲突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本文以农林复合经济区口粮田建设调研为基础,分析了中国红壤区的资源特征,研究了粮食主产区建设与非主产区建设,生态退耕与耕地开发,崩岗治理与冷浸田建设和低效林地改造等问题,最后提出了系统推进土地质量建设,发展省力农业,加强农林经济复合区口粮田建设的政策建议。

王硕[10](2014)在《GIS支持下的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它既是自然综合体,也是社会经济综合体;既是资源,也是资产,同时又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为缓解用地供需矛盾,对低丘缓坡土地的开发利用便成为我国城镇建设空间扩展的重要选择。本文首先阐述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中的应用;而后以云南省晋宁县为例,利用GIS技术,通过1:10000晋宁县数字线划地图(DLG)和数字高程模型(DEM),编制各评价因子专题图进行叠加分析;再通过对研究区的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确定了评价因子及因子权重;并构建评价模型计算最终分值;最后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对晋宁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进行综合分析。论文成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棕红壤地区冲垅冷浸田的改造技术及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棕红壤地区冲垅冷浸田的改造技术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剂对潜育性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有效养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氧化剂对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的影响
        2.1.1 对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影响
        2.1.2 氧化剂对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2.1.3 氧化剂对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2.2 氧化剂对微生物生物量磷及Oslen磷含量的影响
        2.2.1 氧化剂对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的影响
        2.2.2 氧化剂对Oslen磷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2)石灰与秸秆配施对冷浸田水稻产量与土壤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石灰与秸秆配施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的影响
    2.2 石灰与秸秆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
    2.3 石灰与秸秆配施对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影响
    2.4 石灰与秸秆配施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3 讨 论

(3)抛荒对冷浸稻田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
    1.2团聚体测定
    1.3有机碳测定
    1.4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利用类型冷浸稻田土壤团聚体特征
    2.2不同利用类型冷浸稻田土壤团聚体酸水解碳和难降解碳特征
    2.3不同利用类型冷浸稻田土壤总团聚体有机碳和全土总有机碳
    2.4抛荒对冷浸稻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3讨论与结论

(4)改良剂对旱地红壤保水保肥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进展
        1.2.1 土壤改良剂的概述
        1.2.2 土壤改良剂的分类
        1.2.3 土壤改良剂的施用方法
        1.2.4 国外土壤改良剂研究进展
        1.2.5 国内土壤改良剂研究进展
    1.3 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的研究进展
        1.3.1 过氧化钙的概述
        1.3.2 生物质炭的概述
        1.3.3 生物质炭对土壤保水性的影响
        1.3.4 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5 生物质炭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1.4 生物炭农业应用存在问题及研究发展趋势
2 研究内容及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4.1 研究内容
        2.4.2 技术路线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保水效果测定及方法
        2.5.2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保肥效果测定及方法
    2.6 数据统计分析
3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保水效果的影响
    3.1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3.1.1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含水量的影响
    3.2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3.2.1 改良剂对土壤饱和水含量的影响
        3.2.2 改良剂对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影响
        3.2.3 改良剂对土壤非毛管含水量和毛管含水量的影响
        3.2.4 土壤饱和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含水量及毛管含水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3.3.1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影响
        3.3.2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保水效果的影响
4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容重的影响
        4.1.1 改良剂对土壤容重的剖面分布的影响
        4.1.2 改良剂对各层土壤容重的影响
    4.2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pH的影响
        4.2.1 改良剂对土壤pH的剖面分布的影响
        4.2.2 改良剂对各层土壤pH的影响
    4.3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4.3.1 改良剂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剖面分布的影响
        4.3.2 改良剂对各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4.4 土壤pH与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容重的相关性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4.5.1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土壤容重的影响
        4.5.2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土壤pH的影响
        4.5.3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5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5.1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有机质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
        5.1.1 改良剂对土壤有机质剖面分布的影响
        5.1.2 改良剂对各层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2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N、P、K含量的影响
        5.2.1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全N含量影响及其剖面分布特征
        5.2.2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全P含量影响及其剖面分布特征
        5.2.3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全K含量的影响及其剖面分布特征
        5.2.4 土壤有机质与N、P、K的相关性分析
    5.3 改良剂对早地有效养分的影响
        5.3.1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碱解N的影响
        5.3.2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有效P的影响
        5.3.3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速效K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5.4.1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有机质的影响
        5.4.2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N素的影响
        5.4.3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P素的影响
        5.4.4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K素的影响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不同措施对冷浸田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措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措施对冷浸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2.3 不同措施对冷浸田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措施对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6)垄作免耕影响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土壤温度和团聚体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土壤取样及测定
        1.3.1 土壤温度
        1.3.2 土壤团聚体
    1.4 水稻取样及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起垄高度对水稻茎蘖成穗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不同起垄高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3 不同起垄高度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7)我国南方低产水稻土养分特征与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质量的内涵
        1.2.2 土壤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2.3 土壤质量评价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我国南方水稻土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区概况
        2.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统计与分析
        2.2.2 半方差分析
        2.2.3 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2.2.4 水稻产量及土壤化学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2.2.5 土壤质量指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生产力黄泥田质量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土壤质量评价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物理指标
        3.2.2 土壤化学指标
        3.2.3 土壤酶及微生物量C/N
        3.2.4 PLFA
        3.2.5 逐步回归分析
        3.2.6 土壤质量评价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生产力潜育化水稻土质量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土壤质量评价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物理指标
        4.2.2 土壤化学指标
        4.2.3 土壤酶及微生物量C/N
        4.2.4 PLFA
        4.2.5 相关性分析
        4.2.6 土壤质量评价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生产力白土质量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概况
        5.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4 土壤质量评价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土壤物理指标
        5.2.2 土壤化学指标
        5.2.3 土壤酶及微生物量C/N
        5.2.4 土壤微生物指标
        5.2.5 相关性分析
        5.2.6 土壤质量评价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生产力反酸田质量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概况
        6.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6.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6.1.4 土壤质量评价
        6.1.5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土壤物理指标
        6.2.2 土壤化学指标
        6.2.3 土壤酶及微生物量C/N
        6.2.4 土壤质量评价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生产力冷浸田质量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区域概况
        7.1.2 土样采集与制备
        7.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7.1.4 土壤质量评价
        7.1.5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讨论
        7.2.1 土壤理化指标
        7.2.2 土壤酶活性
        7.2.3 土壤微生物指标
        7.2.4 水稻产量与土壤指标相关性分析
        7.2.5 土壤质量评价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
    8.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冷浸田改良及水稻少耕法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冷浸田概况
2 改良利用
    2.1 水利工程改良
    2.2 耕作措施
        2.2.1 品种选择
        2.2.2 合理栽培模式
        2.2.3 合理施肥
3 少耕栽培技术
    3.1 应用范围
    3.2 品种选择
    3.3 育秧
    3.4 栽培
        3.4.1 耕整
        3.4.2 开沟
        3.4.3 移栽
        3.4.4 施肥
    3.5 水浆管理
    3.6 病虫害及杂草防治
    3.7 收获
4 讨论

(9)农林复合经济区口粮田建设——福建龙岩江西赣州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农林复合区的生态特征
    2. 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
    2. 2 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的问题和潜力
        2. 2. 1 中国红壤区自然资源条件分析
        2. 2. 2 红壤区农业转型面临的问题
        2. 2. 3 红壤区农林复合区潜力很大
3 农林复合区良田建设的主要思路与措施
    3. 1 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要协调发展
    3. 2 生态退耕和耕地开发要有序进行
    3. 3 崩岗治理与冷浸田建设是红壤区耕地质量建设的两个关键环节
    3. 4 加速低质低效马尾松中幼纯林改造是增强公益林生态价值的重要手段
    3. 5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探索耕地质量建设长效机制
4 政策建议
    4. 1 加强农林复合经济区口粮田建设
    4. 2 破解耕地撂荒发展省力农业
    4. 3 系统推进土地质量建设工程
    4. 4 推动坡地工业发展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4. 5 通过土地整治促进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传承创新

(10)GIS支持下的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低丘缓坡土地
        1.2.2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1.2.3 土地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低丘缓坡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人地关系理论
        2.1.2 区位理论
        2.1.3 地域分异理论
        2.1.4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2 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2.3 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2.3.1 评价单元的划分
        2.3.2 评价因子的选择
        2.3.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2.3.4 评价模型构建
第三章 GIS在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分析
    3.1 土地评价中的空间数据
    3.2 空间数据的提取
    3.3 空间数据的叠加分析
    3.4 基于GIS实现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选址
第四章 实证研究一晋宁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4.1 研究区概况
        4.1.1 自然条件
        4.1.2 社会经济条件
        4.1.3 土地利用状况
    4.2 晋宁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状况分析
        4.2.1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数量
        4.2.2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4.2.3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分布
    4.3 晋宁县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
        4.3.1 适宜性评价过程
        4.3.2 GIS支持下的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
        4.3.3 评价结果显示与分析
    4.4 晋宁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分析
        4.4.1 理论潜力分析
        4.4.2 实际潜力分析
第五章 结语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研究不足
    5.3 今后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实践项目情况

四、棕红壤地区冲垅冷浸田的改造技术及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剂对潜育性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有效养分的影响[J]. 周金玲,郑小东,田应兵,陈香碧,胡亚军,董春华,苏以荣. 江苏农业科学, 2017(14)
  • [2]石灰与秸秆配施对冷浸田水稻产量与土壤特性的影响[J]. 侯文峰,李小坤,王思潮,汪金平,徐祥玉,熊又升,丛日环.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5(05)
  • [3]抛荒对冷浸稻田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J]. 张敏敏,徐祥玉,张志毅,熊又升,袁家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5)
  • [4]改良剂对旱地红壤保水保肥效果的影响[D]. 黄静. 南昌工程学院, 2014(07)
  • [5]不同措施对冷浸田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张赓,李小坤,鲁剑巍,汪金平,熊又升,吴礼树,任涛,张智.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7)
  • [6]垄作免耕影响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土壤温度和团聚体分布[J]. 熊又升,徐祥玉,张志毅,王娟,袁家富,刘光荣,徐昌旭,毛创业. 农业工程学报, 2014(15)
  • [7]我国南方低产水稻土养分特征与质量评价[D]. 刘占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8]冷浸田改良及水稻少耕法栽培技术[J]. 崔宏浩,陈正刚,张钦,朱青,李剑,卢松,张德平,古雁宾. 耕作与栽培, 2014(02)
  • [9]农林复合经济区口粮田建设——福建龙岩江西赣州调研报告[J]. 杨邦杰,郧文聚,王洪波. 中国发展, 2014(02)
  • [10]GIS支持下的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分析与评价[D]. 王硕.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红棕壤区冷浸田改造技术及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