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走读生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浅谈走读生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关于走读生体育教学工作整体效益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田利燕,邓小兵,陈瑾[1](2021)在《建立“用数据发展教育”的县域结果应用模式》文中研究表明实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最硬的一仗"。自2012年起,成都市锦江区持续开展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工作,强化监测评价结果应用,形成"数据发展教育"的结果应用模式,持续服务区域教育实践及其体系建设。

余麒麟[2](2021)在《乡镇寄宿制学校初三学生在校寄宿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梁爽[3](2020)在《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高县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川南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交通运输条件,决定了周末留校的住校生人数众多,周末住校生管理松散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农村中学的住校生周末管理基本上都停留在开放自习室,提供食宿,晚上查寝的层面上,学生的自由放任状态令人担忧。开展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研究,深入探究在周末这个特定时段,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运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对住校生在周末这个特定时段生活、学习加强管理,提高育人水平,为当地千千万万个农村家庭分忧解难,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研究中,采用个案研究法,经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了解了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时段状况的可靠信息,分析当前农村中学住校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农村中学管理提供指导,为学生生活和学习提供指导、对培养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首先,笔者发现已有的相关研究多着眼于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与学校在行课期间进行的管理活动具有高度一致性,并不需要建立特殊的工作机制,对于周末住校生留校人数众多,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并未很好地解决。本研究聚焦于周末这一特定时段,农村中学资源稀缺,力量有限面对人数众多的留校学生,如何建立周末管理的长效机制,找到周末住校生管理的有效策略,改变目前学生的自由散漫状态,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运动、生活。其次,本研究对于住校生管理制度建设、住校生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住校生良好生活状态、发动住校生参与文化建设、动员住校生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和住校生进行心灵沟通、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除了“管”和“防”,本研究借鉴已有的优秀研究成果外,主动作为,就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活动的策略进行研究。基于对个案的分析得出结论与讨论,力争构建有效机制,积极主动管理,使农村中学周末管好住校生,挖掘育人价值,看重社会效益,探寻理论上的新颖点。关注人的成长,关注学生生命状态、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自我管理。最后,学校要从管理层面获得新的启示、可行的操作:健康成长是目的、管理措施是手段、学生状态是关注点、学业进步是着力点。

张娟娟[4](2020)在《家庭教育成本视角下农村小学“撤点并校”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M县X镇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农村学校出现了生源骤减现状。自2001年以来,为了整合分散的教育资源,国家颁布实施了“撤点并校”政策,对农村规模小、生源少的学校进行撤校,将其合并到就近的规模较大的学校。从总体来看,“撤点并校”政策实施是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但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犯了“一刀切”、“一锅煮”的错误,不恰当的做法带来了不少问题,农户家庭教育成本的增加是其中一个显着问题。本研究正是从家庭教育成本这一视角,选择河南省M县X镇28所小学为对象,分析“撤点并校”实施的后果和影响。首先,对河南省M县X镇“撤点并校”实施的现状进行考察,总结M县X镇普遍存在撤点并校现象的原因并阐明实施“撤点并校”政策的后果及影响;其次,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一步论证了“撤点并校”对农户家庭教育成本的影响;最后,针对“撤点并校”在M县X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农户家庭教育成本增加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探索如何在“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中获得效率和公平的平衡。论文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由、理论基础、核心概念、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第二部分是对“撤点并校”在河南省M县X镇实施状况及影响的描述;第三部分是农村实施“撤点并校”对家庭教育成本的影响的定量分析;第四部分是农村小学实施“撤点并校”对家庭教育成本影响所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是解决“撤点并校”出现问题的几点建议:包括因地制宜地实施“撤点并校”政策,必要时适当保留教学点;加强学生心理辅导,适当对学生心理干预;实施政策倾斜,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加强教育管理监督力度,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加强通勤车辆和寄宿制学校管理;公平配备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均衡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

伍英[5](2020)在《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体力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体力活动活跃等级的差异与初中生体质健康有较强的关联。因此,开展湘西州城区学生体力活动的调查研究对了解湘西州初中生的日常体力活动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法,根据2018年湘西州各县市年度人均GDP水平差异,随机抽取经济发达、中等和欠发达的吉首市、保靖县、古丈县各一所城区中学,按年级进行分层随机调查,共抽取425名初中生进行体力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上、下学过程中选择的主要交通方式为步行与乘车/自驾车,步行所花时间最长,其次是乘车/自驾车;湘西州城区初中生在骑自行车、步行的平均能量消耗上均有显着性民族差异(P<0.05),在步行平均能量消耗上有显着性寄宿差异(P<0.01)。2.湘西州城区初中生家务体力活动以小强度为主。在高、中等强度家务体力能量消耗中均存在非常显着性年级差异(P<0.01)、非常显着性寄宿差异(P<0.01);中强度家务体力能量消耗上存在显着性民族差异(P<0.01)。3.湘西州城区初中生参与体育课外锻炼的时间明显不足,主要为小强度体育课外锻炼(散步)。高强度课外锻炼时间上存在非常显着性性别差异(P<0.01)、非常显着性寄宿差异(P<0.01);小强度课外锻炼时间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年级差异(P<0.01);高强度课外锻炼平均能量消耗具有非常显着性性别差异(P<0.01)、非常显着性民族差异(P<0.01)、非常显着性寄宿差异(P<0.01);中等强度课外锻炼的平均能量消耗存在显着性性别差异(P<0.05)、显着性年级差异(P<0.05);小强度课外锻炼的平均能量消耗非常显着性年级差异(P<0.01)。4.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一周体育课次数没有达到标准要求。男、女生的体育课后强度感受为微微出汗所占比例最高,且各强度女生所占比例均高于男生,在不同体育课强度感受存在显着性年级差异(P<0.05)。5.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体力活动体力不足人数比例均最高,其中女生比例高于男生。体力活动不同等级存在非常显着性性别差异(P<0.01)、非常显着性民族差异(P<0.01)、非常显着性寄宿差异(P<0.01)。研究结论:1.湘西州城区初中生整体体力活动状况水平较低,较大部分学生处于体力活动不足的状态中,其中女生人数高于男生,初三体力活动不足人数高于低年级学生,寄宿生人数高于走读生。2.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上、下学交通方式主要为乘车/自驾车、步行,且步行花费时间最长,男生的骑车、步行体力活动的平均能量消耗值均高于女生。3.湘西州城区初中生家务活动以小强度为主,且女生的高、中等强度家务体力活动平均能量消耗均高于男生,苗族学生各强度家务体力活动时间的秩均值均高于土家族、汉族学生。4.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一周体育课开展次数没有达到标准要求,且体育课强度不够,学生体育课上微微出汗的感受比例最高。5.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体育课外锻炼时间明显不足,且活动强度主要以小强度体育锻炼(散步)为主,初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外锻炼时间高于初一、初三年级学生。

张慧[6](2019)在《基于POE理论的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研究 ——以内蒙古西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教学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尤其是“环境育人”理念的提出,使得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与优化问题日益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在过去的中学校园建设中,人们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存在以下问题:(1)忽视对使用者实际需求和心理感受的关注,只注重校园空间的塑造与环境的视觉效果。(2)忽视使用者群体的差异,笼统地将中小学的建设归为一类。这样的现状导致很难创造出真正符合人的需求的教育环境,传统的中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局限性。基于POE理论对中学校园空间环境进行适应性研究,是以充分尊重使用者主体价值为出发点进行优化,能够很好地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避免校园发展决策中的盲目性,使设计得以合理、高效地适应新的需求和发展。本文首先阐明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并对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中学为总体研究范围,以“校园空间环境”这一环境系统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实堪、图纸分析以及自由访谈的方式对内蒙古西部中学校园进行深度调研,了解现今中学校园的建设状况和使用现状,探索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并据此确定研究样本的选取、评价主体的选择及相关评价因素的探索。本文重点在于借助POE理论综合化和多元化的方法对内蒙古西部地区中学校园空间环境进行使用后评价研究,评价范畴涉及到校园总体环境、校舍建筑环境、绿化和景观、公共活动环境、校园交通组织以及设施和管理六大方面。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发现目前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深度挖掘使用者的显性和隐性需求。通过对使用者的环境评价数据信息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明确了中学校园空间环境建设的重点,建立了相关评价模型,完善了中学校园的使用后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结合相关理论对中学校园空间环境进行适应性研究,提出“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的宗旨,并以适时、适地、适人为切入点,结合内蒙古西部中学校园建设和使用现状进一步提出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的设计原则及建议。从而优化中学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其生命周期和综合效益,使之既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兼顾学校的长远发展,成为教育场所的有机组成部分。

龚雪[7](2019)在《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年来,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悬而未决,学业负担不仅给学生身体及心理到来诸多损害,限制其素质发展,而且还成为了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绊脚石。重庆市近十年多次颁布相应的“减负”政策与文件,内容越来越具体,效果却不尽人意,学业负担明减暗增,已经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并未完全贯彻实施“减负”文件的相关内容,家长依然盲目跟风,为孩子报不必要的学习培训。学校超时的课程、超量的作业,学生自觉学习的任务、家长布置的作业,上各种补习班等等,使学生的课余时间被上不完的课和做不完的作业占满,学生的身心超负荷运转,课外学业负担不断加重。本研究以初中生的课外学习为切入点,自编《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调查问卷》,以B区四所中学的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将数据结果进行差异分析、相关及回归分析,再结合文献法、访谈法、个案调查法,从课外学习时间、课外补习情况、家庭参与学生学习情况、心理压力四方面了解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现状,以国家及地方具体政策规定间接衡量课外学业负担的轻重程度。研究发现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较重,数据显示呈中等偏上水平,并且给学校、家庭、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本研究利用人力资本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学校教育制度、教育价值观、学生自我层面三大方面对课外学业负担的产生进行原因分析。最后为缓解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从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缓解初中生的升学考试竞争、减轻家长外加给孩子的课外负担、促进家校在减负上的交流与合作、政府加强对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的监管、初中生自我调节课外学业负担。

李月[8](2019)在《班级社会空间的日常生活呈现 ——基于X小学C班的实地考察》文中提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成单位,研究教育问题,关注学生发展,离不开对班级的研究。一直以来学界都存在着一种观点,即“班级是一个小社会”,那么,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究竟发生着怎样的交往性关系呢?我带着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展开了本文的研究。从社会学视角重新审视作为一种社会空间的班级,将被赋予更为丰富的空间内涵与社会意蕴,我们对它的解释也将扩展到更为富有张力与充满活力的层面。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通过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而产生的,空间意味着有目的、有意图的生产。同样,空间也会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空间一种社会空间。班级社会空间作为教师和学生实际生活的空间,师生与班级社会空间是一个互为影响和建构的过程。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X小学C班为期三个月的实地考察,对班级社会空间的实然状态,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以具体呈现。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分析框架。首先对班级社会空间进行了理论架构,认为班级社会空间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物质构成、时间划分和制度设计。其次,在田野观察的基础上探讨班级社会空间的制度和权力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维系着班级社会空间的秩序运转的。有压迫的地方必然存在着反抗,接下来主要呈现的是学生对于班级社会空间的反抗行为,即不符合制度化和秩序化空间的行为。虽然学生的反抗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多是小范围的,隐蔽的,非公开的。研究发现:班级社会空间具有生产性,实现着权力关系的再生产,对学生而言意味着规训与惩罚,但是也促生着学生主体的解放性力量。班级社会空间既提供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又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和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一方面,班级社会空间的制度和权力对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使学生处于被规训和控制中;另一方面,学生也对班级社会空间进行有限度的抗争,以争取自由和解放。因此,班级社会空间是一个充满规训与控制、自由与解放的矛盾性的空间,班级社会空间的建构应体现和释放学生主体的力量。

甘雪娇[9](2019)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H省Z县为例》文中认为“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作为由国家主导、政府出资的无偿性补助,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减轻家庭教育负担,降低辍学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H省国家级贫困县Z县作为调查区域,选取Z县3个乡镇共6所中小学作为样本进行实地调查,结合量化、质性研究,查阅大量文献,发放问卷,并运用观察法、访谈法等,对Z县农村“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从“一补”政策的发展历程,具体实施层面的操作如评定时间、程序、金额、发放方式等,家长及学生对政策的满意度等多方面了解、分析该政策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对调查反馈数据所做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发现,现行的“一补”政策存在补助金额少,名额少,县财政承担较大压力,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贫困生认定材料办理难,评定程序繁琐,补助未考虑到学生贫困程度的差异性等问题。解决“一补”现存问题,优化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应适时建立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分别设立针对品学兼优学生的“奖励性资助”和专门针对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性资助”,将“寄宿生补助”作为“补助性资助”其中的一个项目,并提高补助金额,以贫困生实际人数确定资助名额,构建差异化资助方案,简化评审程序等。与此同时,要通过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和省级财政的主要财政责任,并积极引导社会资助力量办学,构建一个强有力、全方位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

罗琳[10](2016)在《陕西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以县域为单位的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调整在我国已开展了10余年。近年来,伴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诉求日益强烈,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日趋扩大,并逐渐向人口集中的县城发展,在校生规模超过3000人以及办学规模50班以上的学校确已大量存在。尤其是广大西部地区由于资源受限、资金不足,设施不达标,已把新建超大规模高中作为提高办学标准、满足社会教育需求的重要一步。但由于目前超大规模高中建设所依据的仍是2002年颁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其中此标准仅适用于48班以下的办学规模。由于缺乏相应规模建设标准的指导,使得超大规模高中新建、改扩建陷入一片盲目状态。大多数西部地区的学校用地紧张、财政投入有限、校舍空间环境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大量已建及潜在的超大规模高中校园空间环境亟待改扩建及更新,建筑空间环境计划研究已迫在眉睫。基于此,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计划学等理论与方法,鉴于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研究时间及精力所限,论文拟以陕西县域超大规模高中为研究对象,首先以现行校园设计标准规范为依据对国内外高中教育及校园规划设计展开广泛的资料收集及总结归纳,从而提炼要点与参考模式;接着通过对超大规模高中空间环境计划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典型既有校园使用现状的调查访谈,归纳了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的特征、类型与主要存在问题,确立校园用地规模成为影响校园空间环境计划的主要因子;其次以校园用地类型为研究依据,针对校园规划布局模式、建筑空间内容构成及适宜面积、大小、数量、校内外空间环境互用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通过以下三个层面的逐级研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一、宏观层面上,对已有超大规模高中的校园规划结构及布局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适应超大规模办学的校园空间适应性规划结构形态和空间布局模式,构建了超大规模办学校园用地规模的适应性指标体系,确立满足弹性办学需求的基本用地指标和规划用地指标;在“学社融合”理念指导下,以统筹建设为原则,提出作为公共财政投入建设的公立高中与周边文体、公共服务设施等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开放共享规划设计模式。二、中观层面上,基于对用地类型的分类,探讨了超大规模办学背景下适宜中学生交往的校内主要广场、庭院、绿化等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同时针对不同用地类型的学校,提出适应其办学规模的空间规划模式以确立空间构成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三、微观层面上,通过建立指标计算方法与公式,调节影响因子的级别与系数,提出了超大规模高中主要校舍空间的建筑面积、数量、大小等配置参考,形成具有地域针对性的动态量化指标,进而构建了节地型超大规模高中的规划模式、用地规模、建筑密度、容积率等重要指标参考。笔者期望以上研究思路及结论对已有及潜在的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提供可参考的模式与设计依据,进而为更新完善现有高中校园建设标准探讨研究方法、提供基础数据,从而节约成本,提高空间及设施的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办学效益,推进学校向社会开放,促进地区教育健康发展,最终构建学习型社会。

二、关于走读生体育教学工作整体效益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走读生体育教学工作整体效益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建立“用数据发展教育”的县域结果应用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决策”:数据问政、科学精准的决策行动
二、“数据+评价”:系统内外一致的协同评价模式
三、“数据+研训”:形成“三化三性”实证研训模式
四、“数据+管理”:聚焦问题、主题牵引的学校改进样态
五、“数据+学习”:报告导航个性学习的学生发展模式

(3)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高县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有关住校生综合管理的研究
        2.有关住校生专项管理的研究
    (三)概念界定
        1.农村中学
        2.住校生周末管理
        3.策略
    (四)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1.人本管理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3.双因素理论
一、农村中学住校生管理概述
    (一)周末管理的特点
        1.时空管理的特点
        2.活动和教育的特点
    (二)周末管理的内容
        1.满足低层次需要的管理
        2.满足高层次需要的管理
    (三)周末管理的方式
        1.约束方式
        2.激励方式
二、高县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的对象
        2.调查的方式
        3.调查的结果
    (二)存在的问题
        1.生活服务、学习指导需要优化
        2.不重视高层次需求
    (三)原因分析
        1.硬件不足和软件滞后
        2.封闭式管理的缺陷
三、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二)错时安排文体活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四)加强自主学习的指导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六)加强班级建设
    (七)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高县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4)家庭教育成本视角下农村小学“撤点并校”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M县X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实施“撤点并校”的社会背景
        二、本校实际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教育公平理论
        二、“撤点并校”要基于教育公平的考量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撤点并校
        二、家庭教育成本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关于“撤点并校”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撤点并校”的研究现状
        三、相关研究评析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二章 “撤点并校”实施现状及影响
    第一节 “撤点并校”实施的现状
        一、近年来M县X镇“撤点并校”实施情况
        二、M县X镇实施“撤点并校”的原因
    第二节 “撤点并校”带来的影响
        一、“撤点并校”政策在X镇实施后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撤点并校”政策在X镇实施后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撤点并校”实施对家庭教育成本的影响
    第一节 学校基本情况和农户经济状况
        一、M县X镇学校基本情况
        二、家长职业状况及家庭收入状况
    第二节 学生家庭教育成本的测量和分析
        一、学生的家庭直接教育成本
        二、学生的家庭间接教育成本
        三、“撤点并校”前后学生总家庭教育成本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实施“撤点并校”后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撤校后家庭教育成本增加引发的问题
        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受阻,学习成绩下降
        二、学生家校沟通困难
        三、加重了农村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四、增加了学生的安全隐患
    第二节 撤校后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对教育政策的解读和执行失当
        二、教育资金短缺,软硬件设施跟不上
        三、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
        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第五章 解决“撤点并校”问题的几点建议
    第一节 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加强教育管理监督力度
        一、规范学校安全保障管理制度
        二、规范学校基本设施建设和管理
        三、完善农村教师管理规章制度
    第二节 实施政策倾斜,保障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
        一、教育财政补贴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
        二、加大对困难学生的救助力度
    第三节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适当对学生心理干预
        一、设置村小心理咨询室,加强教师培训
        二、学校聘请或引进心理咨询专业人才
    第四节 因地制宜地实施“撤点并校”
        一、因地制宜是“撤点并校”政策实施的原则
        二、“因地制宜”要靠基层政府
    第五节 公平配备教育公共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加强校车的配备和管理
        二、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宿舍建设和管理
结语
    一、基本结论
    二、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文件类
    三、电子文献类
    四、论文类
致谢
附录

(5)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体力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实地考察法
        1.5.4 数理统计法
第2章 结果与分析
    2.1 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体力活动现状分析
        2.1.1 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上、下学交通体力活动情况
        2.1.1.1 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上、下学交通方式
        2.1.1.2 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上、下学交通时间
        2.1.1.3 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上、下学交通体力活动能量消耗
        2.1.2 湘西州城区初中生家务体力活动情况
        2.1.2.1 湘西州城区初中生家务体力活动类型
        2.1.2.2 湘西州城区初中生家务体力活动时间
        2.1.2.3 湘西州城区初中生家务体力活动能量消耗
        2.1.3 湘西城区初中生学校体育课情况
        2.1.4 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体育课外锻炼情况
        2.1.4.1 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体育课外锻炼强度情况
        2.1.4.2 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体育课外锻炼时间
        2.1.4.3 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体育课外锻炼能量消耗
        2.1.5 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体力活动水平情况
    2.2 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体力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2.2.1 自然地理层面对体力活动的影响
        2.2.2 社会环境层面对体力活动的影响
        2.2.2.1 微观层面对体力活动的影响
        2.2.2.2 中观层面对体力活动的影响
        2.2.2.3 宏观层面对体力活动的影响
第3章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3.2.1 家庭应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引导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形成
        3.2.2 加快学校体育场所建设速度,完善硬件设施
        3.2.3 丰富学校体育课内容,完善软件设施
        3.2.4 加强政策落实力度,完善相应的制度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在学习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体力活动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6)基于POE理论的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研究 ——以内蒙古西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的社会背景
        1.1.3 研究的学术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校园空间环境研究发展现状
        1.3.2 使用后评价(POE)研究发展现状
    1.4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的主要方法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2.1 中学
        2.1.1 中学的定义
        2.1.2 国内中学建设发展历程
    2.2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
        2.2.1 空间环境
        2.2.2 校园空间环境
        2.2.3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的组成要素
    2.3 中学生心理特征及行为模式
        2.3.1 中学生心理特征
        2.3.2 中学生行为模式
        2.3.3 中学生行为模式特性
    2.4 适应性设计
        2.4.1 适应性的概念和作用
        2.4.2 适应性设计的切入点
    2.5 建筑使用后评价(POE)理论的概述
        2.5.1 使用后评价(POE)的概念及作用
        2.5.2 POE方法的分类和总结
        2.5.3 POE的基本程序
        2.5.4 POE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2.6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特殊性
    2.7 本研究主要的POE评价模式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西部中学校园空间环境先导性研究
    3.1 先导性研究目的
    3.2 对评价客体(中学校园空间环境)的先导性调研
        3.2.1 中学校园的现场初勘
        3.2.2 中学校园图纸分析
        3.2.3 中学校园研究样本的选取
    3.3 对评价主体(使用者)的先导性调研
        3.3.1 对使用者的现场访谈
        3.3.2 使用者范围的确定
    3.4 研究设计(评价实施阶段)
        3.4.1 研究思路的形成
        3.4.2 评价方法的选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西部中学校园空间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
    4.1 研究概况
    4.2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满意度评价
        4.2.1 满意度评价概述
        4.2.2 构建中学校园空间环境评价因素集
        4.2.3 设计李克特量表进行校园环境满意度评价
        4.2.4 评价因素的测量方法
        4.2.5 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4.2.6 相关性分析
        4.2.7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4.2.8 样本数据平均值分析
    4.3 应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因素的权重评价分析
        4.3.1 建立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4.3.2 通过调查结果确定准则层和评价因子层重要性排序
        4.3.3 对准则层因素的层次权重分析
        4.3.4 对评价因子层因素的层次权重分析
        4.3.5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4.3.6 满意度评价总结
    4.4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主观倾向评价
        4.4.1 主观倾向评价概述
        4.4.2 评价要素构建及问卷设计
        4.4.3 调查结果数据统计
        4.4.4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的设计原则与建议
    5.1 提出“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的宗旨
    5.2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的设计原则
        5.2.1 全面性原则
        5.2.2 开放地域性原则
        5.2.3 环境育人原则
        5.2.4 人性化原则
        5.2.5 可持续性原则
        5.2.6 公众参与性原则
    5.3 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的设计建议
        5.3.1 校园总体环境设计建议
        5.3.2 校舍建筑环境设计建议
        5.3.3 公共活动环境设计建议
        5.3.4 绿化景观环境设计建议
        5.3.5 校园交通组织设计建议
        5.3.6 设施和管理的建议
    5.4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走访学校概况列表(样本部分)
附录 B 样本相关图片信息
附录 C 自由访谈记录表
附录 D 校园空间环境满意度评价问卷
附录 E 校园空间环境主观倾向评价问卷
附录 F 图录
附录 G 表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7)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方法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负担
        2.1.2 学业负担
        2.1.3 课外学业负担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3 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现状调查
    3.1 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现状调查设计
        3.1.1 问卷调查对象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内容
        3.1.3 访谈对象及主要内容
        3.1.4 数据处理
    3.2 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的现状
        3.2.1 课外学业负担的基本情况分析
        3.2.2 课外学习时间的基本情况及分析结果
        3.2.3 参与课外补习的基本情况及分析结果
        3.2.4 家庭参与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及分析结果
        3.2.5 课外学习心理压力基本情况及分析结果
        3.2.6 课外学业负担分析总结
    3.3 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个案现状
        3.3.1 个案基本情况介绍
        3.3.2 个案日常作息和学习情况
        3.3.3 外部学习压力现状
        3.3.4 心理压力现状
4 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1 课外学业负担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4.1.1 上课时间和作业量超出学生的承受范围
        4.1.2 睡眠时间过短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4.1.3 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活动严重减少
    4.2 课外学业负担对学校的负面影响
        4.2.1 不利于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4.2.2 超前学习不利于教师常规的教学设计
    4.3 课外学业负担对家庭的负面影响
        4.3.1 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4.3.2 加大了家长的精神压力
5 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的形成原因
    5.1 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
        5.1.1 竞争性升学率的追求
        5.1.2 学校师资质量的不均衡
        5.1.3 教师绩效工资制的激励
    5.2 不合理的教育价值观
        5.2.1 中国传统读书观的延续
        5.2.2 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期望
        5.2.3 家长间盲目攀比的心理
    5.3 部分学生好学不倦的精神
6 缓解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的建议
    6.1 缓解初中生的升学考试竞争
        6.1.1 解开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名校情结
        6.1.2 改革教师绩效考核办法
        6.1.3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
    6.2 减轻家长外加给孩子的课外负担
        6.2.1 避免树立对孩子的过高期望
        6.2.2 走出盲目攀比的误区
        6.2.3 时常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6.3 促进家校在减负上的交流与合作
        6.3.1 重塑学校及家长的教育价值观
        6.3.2 加强家校对孩子学业动态的交流
    6.4 政府加强对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的监管
        6.4.1 加强对教育类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
        6.4.2 严格限制学校的上课时间和作业时间
    6.5 初中生自我调节课外学业负担
        6.5.1 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6.5.2 学会合理分配课外时间
        6.5.3 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班级社会空间的日常生活呈现 ——基于X小学C班的实地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关注班级
        (二) 社会空间的理论视角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关于班级的社会学研究
        (二) 关于社会空间的研究
        (三) 关于日常生活的研究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研究过程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 研究现场的进入
        (三) 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四) 研究现场的退出
        (五) 研究伦理的反思
第一章 班级社会空间的构建
    一、物质构成
        (一) 教室环境布置
        (二) 班级座位安排
    二、时间划分
        (一) 作息制度
        (二) 课程安排
        (三) 值日分工
    三、制度设计
        (一) 层级管理制度
        (二) 纪律规范制度
        (三) 考试评价制度
第二章 班级空间中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班级空间中的仪式活动
        (一) 身份转换:十岁成长礼
        (二) 肉体规训:课堂教学中的仪式
        (三) 自我教育:班会课
    二、班级规范下的纪律生活
        (一) 受到监视:无处可躲的学生
        (二) 赶出课堂:违反纪律的学生
        (三) 区别对待:男生和女生的不同境遇
        (四) 言语教导:话语的力量
    三、考试压力下的学习生活
        (一) 补作业:办公室的常客
        (二) 拖堂:被挤占的时间
        (三) 考试:临阵磨枪
        (四) 补课:数学提高班
    四、学生的课余生活世界
        (一) 不同的小圈子:学生的交往生活
        (二) 严肃的活动:学生的娱乐生活
第三章 学生对班级社会空间的抗争
    一、正面抗拒
        (一) 言语反抗
        (二) 书写表达
    二、隐匿抵制
        (一) 避让而不逃离
        (二) 表演和伪装
    三、逃离空间
        (一) 寻找避难空间
        (二) 营造游戏空间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 规训与控制:班级社会空间的权力逻辑
        (二) 自由与解放: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凸显
        (三) 班级社会空间矛盾性的彰显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H省Z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农村
        (二) “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
    四、研究现状
        (一) 国内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的研究
        (二) 国内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的研究
        (三) 国外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的研究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样本构成
        (一) 研究方法
        (二) 数据来源
        (三) 样本构成
第一章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
    二、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
第二章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补助政策发展历程
    一、农村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 寄宿制学校数量大幅增加
        (二) 寄宿带来家庭教育成本的显着提高,学生辍学可能性增加
        (三)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行使该制度的建立成为可能
    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补助政策的演变及特点
第三章 Z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实施现状
    一、Z县教育基本情况介绍
    二、Z县“一补”政策实施现状
        (一) 享受“一补”政策认定对象
        (二) 贫困寄宿生认定时间及程序
        (三) “一补”资金落实及各级财政分担情况
        (四) 享受“一补”政策寄宿生比例
        (五) “一补”政策实施成效
        (六) 家长及学生对政策实施的满意度
    三、Z县社会资助现状
        (一) 社会资助逐年攀升,但人均受助金额低
        (二) 社会资助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三) 社会资助呈现显着的地域差异
第四章 Z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补助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资助标准、名额及资助方式等存在问题
        (一) 补助金额少,家长的教育负担依然很重
        (二) 受助名额少,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三) 补助以平均分配为原则,未考虑到学生贫困程度的差异性
        (四) 受助者缺乏应履行的义务
        (五) 未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六) “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名称欠妥
    二、贫困生认定标准及程序问题
        (一) 贫困生认定材料办理难
        (二) 评定程序繁琐,加大了教师工作量
    三、资金投入及使用监管问题
        (一) 县财政压力大
        (二) 对资金使用的监管不到位
    四、政策宣传问题
    五、走读生资助存在问题
第五章 进一步完善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的对策
    一、构建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加大资助力度
        (一) 设立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
        (二) 加大资助力度
    二、简化评审程序,完善资助方式
        (一)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简化评审程序
        (二) 构建差异化资助方案
        (三) 不断完善生活补助发放方式
        (四)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由经济资助转向全方位助困
    三、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起主要的财政责任
    四、强化义务教育资助政策的法律性
    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六、有效引导社会资助力量
参考文献
致谢

(10)陕西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现实问题
        1.1.2 理论问题
    1.2 研究背景
        1.2.1 社会背景
        1.2.2 学科背景
    1.3 研究对象
        1.3.1 超大规模高中
        1.3.2 空间环境计划
        1.3.3 研究范围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5.3 文献综述小结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资料法
        1.7.2 实地调研法
        1.7.3 调查分析法
        1.7.4 规划设计实践
        1.7.5 成果归纳总结
    1.8 研究框架
    1.9 本章小结
2 溯本求源:国内外高中教育及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2.1 高中教育办学模式演变历程回溯
        2.1.1 我国高中办学历程
        2.1.2 我国高中主要问题
        2.1.3 国外高中办学历程
    2.2 教育规模经济相关理论支撑
        2.2.1“教育规模经济”理论
        2.2.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2.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2.4 研究小结
    2.3 中学校园规划设计发展历程概述
        2.3.1 国外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2.3.2 国内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2.4 校园规模与规划设计的关联性研究
        2.4.1 国外校园规模与规划设计的关系
        2.4.2 国内校园规模与规划设计的关系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借鉴与启示
        2.5.1 中学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
        2.5.2 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2.5.3 中学校园规模与设计的关系
        2.5.4 研究小结
    2.6 本章小结
3 理论建构: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概念解析
    3.1 空间环境计划内容
        3.1.1 布局计划
        3.1.2 内容计划
        3.1.3 数量计划
        3.1.4 面积计划
    3.2 空间环境计划方法
        3.2.1 影响因素分析
        3.2.2 特征描述分类
        3.2.3 研究模型确立
        3.2.4 计算公式推导
        3.2.5 建筑计划研究
    3.3 空间环境计划依据
        3.3.1 国外中小学建筑设计标准
        3.3.2 国内中小学建筑设计标准
        3.3.3 小结
    3.4 空间环境计划应用
        3.4.1 宏观层面——布局选址与用地
        3.4.2 中观层面——空间构成与模式
        3.4.3 微观层面——面积配置与大小
        3.4.4 空间环境计划的其他方面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特征梳理:陕西地区超大规模高中现状分析
    4.1 陕西地区现状梳理
        4.1.1 社会经济状况
        4.1.2 基础教育状况
    4.2 超大规模高中特征分析
        4.2.1 布局结构影响
        4.2.2 数量与分类
        4.2.3 现状主要问题
    4.3 现行政策条文标准解读
        4.3.1 教育政策
        4.3.2 建设标准
    4.4 超大规模高中实态调研
        4.4.1 调研对象范围
        4.4.2 调研内容目的
        4.4.3 调研基本方法
        4.4.4 调研基础数据
    4.5 现状评价及使用反馈
        4.5.1 基本概况
        4.5.2 选址布局
        4.5.3 规模特征
        4.5.4 使用状况
    4.6 本章小结
5 规模确立:超大规模高中校园用地计划
    5.1 规划布局模式探讨
        5.1.1 影响因素
        5.1.2 布局模式
        5.1.3 结构形态
        5.1.4 用地组成
    5.2 用地现状问题揭示
        5.2.1 规划布局模式
        5.2.2 空间现状指标
        5.2.3 用地布局问题
        5.2.4 影响因子研究
    5.3 已有规模指标参考
        5.3.1 国家标准
        5.3.2 省市自定标准
        5.3.3 超过48班标准
        5.3.4 总结
    5.4 不同“用地规模”的内涵及其启示
        5.4.1 影响因子分析
        5.4.2 相关指标概念
        5.4.3 指标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5.5 用地规模体系优化
        5.5.1 计划依据
        5.5.2 计划方法
        5.5.3 已有计划指标
        5.5.4 指标分析及调正
        5.5.5 规模与设计优化
    5.6 本章小结
6 构建体系:用地规模影响下的校内空间环境计划
    6.1 要素方法提炼
        6.1.1 影响要素
        6.1.2 特征及问题
        6.1.3 内容与方法
    6.2 现行标准剖析
        6.2.1 国家标准
        6.2.2 省市自定标准
        6.2.3 超过48班标准
        6.2.4 总结
    6.3 现状细化分类
        6.3.1 用地余裕型
        6.3.2 用地适当型
        6.3.3 用地不足型
        6.3.4 主要问题分析
    6.4 空间模式计划
        6.4.1“微型社区”模式
        6.4.2“邻里单元”模式
        6.4.3“教育综合体”模式
    6.5 建筑设计计划
        6.5.1 构成内容计划
        6.5.2 教学空间计划
        6.5.3 实验空间计划
        6.5.4 图书办公空间计划
        6.5.5 生活空间计划
    6.6 环境设计计划
        6.6.1 广场尺度
        6.6.2 庭院空间
        6.6.3 绿化面积
        6.6.4 建筑密度计划
        6.6.5 指标体系优化
    6.7 本章小结
7 内外统筹:用地规模影响下校外空间环境计划
    7.1 规模扩张分析
        7.1.1 规模扩张特征
        7.1.2 现状问题分析
        7.1.3 典型校外空间
        7.1.4 典型使用状况
    7.2 空间布局模式
        7.2.1 就近选址布局模式
        7.2.2 过渡新区布局模式
        7.2.3 资源共享布局模式
    7.3 规划选址模式
        7.3.1 核心焦点聚合模式
        7.3.2 内外统筹协调模式
        7.3.3 实践场所外延模式
    7.4 使用共享模式
        7.4.1 校内优先、学社融合
        7.4.2 优化分级、开放有别
        7.4.3 立足共享、校外优先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特征与影响因素
        8.1.1 发展趋势与影响因素
        8.1.2 现状特征与类型
        8.1.3 概念内涵与模式建构
    8.2 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
        8.2.1 宏观层面
        8.2.2 中观层面
        8.2.3 微观层面
        8.2.4 节地型超大规模高中建设
    8.3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1 成果创新
        8.3.2 思路创新
        8.3.3 理论与方法创新
    8.4 小结
9 研究展望:超大规模高中的可持续建设与模式更新
    9.1 可持续建设的涵义
        9.1.1 产生背景
        9.1.2 特征内涵
        9.1.3 实践意义
    9.2 可持续建设的营造
        9.2.1 用地可持续建设
        9.2.2 空间可持续利用
        9.2.3 设施可持续共享
    9.3 后续研究展望
        9.3.1 教育理念更新下的校园规划设计研究
        9.3.2 内外统筹视角下空间环境计划研究
        9.3.3 既有空间环境更新改造设计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已调研的超大规模高中校领导及部分教师访谈摘录
    附录2:调研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3:各省市普通高中建设规范摘录
    附录4:陕西省各区县中学数据统计
    附录5:不同办学规模下高中校园主要指标参考及计算方法

四、关于走读生体育教学工作整体效益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立“用数据发展教育”的县域结果应用模式[J]. 田利燕,邓小兵,陈瑾. 四川教育, 2021(22)
  • [2]乡镇寄宿制学校初三学生在校寄宿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D]. 余麒麟. 西南大学, 2021
  • [3]农村中学住校生周末管理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高县中学为例[D]. 梁爽. 西南大学, 2020(05)
  • [4]家庭教育成本视角下农村小学“撤点并校”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M县X镇为例[D]. 张娟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湘西州城区初中生体力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伍英. 吉首大学, 2020(03)
  • [6]基于POE理论的中学校园空间环境适应性研究 ——以内蒙古西部为例[D]. 张慧.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9(01)
  • [7]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研究[D]. 龚雪.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8]班级社会空间的日常生活呈现 ——基于X小学C班的实地考察[D]. 李月.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H省Z县为例[D]. 甘雪娇.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陕西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研究[D]. 罗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标签:;  ;  ;  ;  

浅谈走读生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