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南早石炭世地层

苏皖南早石炭世地层

一、江苏及安徽南部早石炭世地层(论文文献综述)

陈华成,王云慧,严幼因[1](1979)在《江苏及安徽南部早石炭世地层》文中研究指明 江苏及安徽南部的下石炭统发育较好,化石丰富,为我国研究早石炭世地层主要地区之一。近年来,我们在该区系统地观察了一些剖面,并参照安徽省、江苏省区测队的有关资料,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根据地层层序、岩石性质和生物群特征,对下石炭统的划分提出初步意见。

杜森官,杜建国,许卫,王有生,吴礼彬[2](2016)在《安徽省黄山、铜陵一带五通群的地层时代与划分对比》文中研究说明叙述铜陵、黄山一带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五通群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据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等特征,讨论了研究区五通群的时代划分和古地理环境。五通群近顶部出现风化暴露面,表明当时存在一个沉积间断,在间断面之下为擂鼓台组,间断面之上为陈家边组,其纵、横向上的变化受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的控制。

申震[3](2020)在《泥盆纪孢子和疑源类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 ——以西准噶尔、华南和数据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西准噶尔和华南7条剖面、300余件孢粉样品进行处理,识别出西准噶尔和华南法门期疑源类30属55种、孢子35属54种,并对西准噶尔地区1个联合种进行修订和多个属种在该地区进行首次报道;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下部孢子组合可与东欧Cyrtospora cristifer–Diaphanospora zadonica(CZ)孢子组合带和西欧Knoxisporites dedaleus–Diducites versabilis(DV)孢子组合带进行对比,这两个孢子组合带分别对应早法门期地层。基于孢粉带,对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下段的时代进行了重新厘定,孢粉学证据表明洪古勒楞组下段底部可能缺失法门期最早期沉积;弗拉期末期-法门期最早期的全球大海退事件可能造成了该区域部分地区下伏朱鲁木特组顶部弗拉阶最顶部和洪古勒楞组最底部的地层缺失,因此,F-F事件在该区域某些地区可能没有沉积记录的保存;孢粉相分析认为洪古勒楞组下段经历了滨海-浅海-深浅海-浅海的沉积环境演变;本文建立了中国泥盆纪孢粉和疑源类数据库,据此重建了中国泥盆纪孢子多样性变化模式。分析认为中国泥盆纪孢子多样性与全球同期孢子与植物大化石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一致,该模型可代表全球植物孢子多样性演替过程,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泥盆纪陆生植物孢子多样性的增加与全球大氧化事件的协同性,并分析了泥盆纪陆生植物和海生无脊椎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基于数据库,本文建立了全球晚泥盆世海生微体浮游植物生物古地理分区(分别为西冈瓦纳大区、东冈瓦纳大区、北方大区),论证了纬度和洋流控制下的表层古海水温度和洋流循环模式可能是晚泥盆世疑源类生物古地理的主控因素。

黄兴[4](2018)在《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石炭纪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及生物建隆研究》文中认为东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连接处,南北以卡拉麦里缝合带和星星峡-卡瓦布拉克断裂为界,夹持于准噶尔地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由南至北可分为中天山地块、觉罗塔格造山带、博格达-哈尔里克造山带。其中,觉罗塔格造山带由雅满苏断裂、康古尔塔格断裂分为南部阿奇山-雅满苏带、中部康古尔塔格带和北部小热泉子-镜儿泉带。觉罗塔格造山带中的石炭纪火山-沉积岩系非常发育,尤其是南部阿奇山-雅满苏带。而关于该时期造山带内各地层单位的时代归属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建立完整、准确的石炭纪地层格架,对区内开展矿产地质调查以及讨论中亚造山带南缘的构造演化意义重大。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重点针对阿奇山-雅满苏带的下石炭统南北大沟组、下石炭统-上石炭统雅满苏组、上石炭统沙泉子组、上石炭统土古土布拉克组、下石炭统-上石炭统苦水组;小热泉子-镜儿泉带西部上石炭统底坎尔组和东部上石炭统企鹅山组灰岩段,开展古生物学、岩石学、沉积学以及年代地层学工作。(1)在以上各地层单位中发现了丰富的(虫筳)类和四射珊瑚化石,包括南北大沟组四射珊瑚15属35种;雅满苏组四射珊瑚33属88种,(虫筳)类2属8种;苦水组四射珊瑚2属6种;土古土布拉克组四射珊瑚1属1种;沙泉子组四射珊瑚2属2种,(虫筳)类5属18种;底坎尔组(虫筳)类2属5种;企鹅山组四射珊瑚18属19种,(虫筳)类4属7种。除此之外,在南北大沟组中还有异珊瑚1属1种;雅满苏组中有孔虫11属18种,以及刺毛珊瑚1属1种;企鹅山组中床板珊瑚1属1种。以往在觉罗塔格带早石炭世地层中珊瑚报道较多,但晚石炭世地层中的生物很少被发现。本次工作中,雅满苏组、沙泉子组、企鹅山组的(虫筳)类为首次正式报道,企鹅山组的四射珊瑚也是首次详细报道。(2)在雅满苏组二段上部发现牙形刺Gnathodus postbilineatus Nigmadganov and Nemirovskaya,Hindeodus sp.,Neognathodus symmetricus Lane;三段牙形刺Hindeodus sp.;沙泉子组牙形刺Diplognathodus coloradoensis Murray and Chronic,Streptognathodus parvus Dunn,Mesogondolella clarki(Koike),Idiognathodus sp.;苦水组牙形刺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Ellison and Graves),Neognathodus medexultimus Merrill。尽管此次发现的牙形刺化石很少,但它们多为早石炭世谢尔普霍夫期至晚石炭世莫斯科期早期的典型分子,对确定相应地层时代意义重大。(3)基于以上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在觉罗塔格造山带的石炭系中建立了7个四射珊瑚组合:南北大沟组Zaphrentites-Meniscophyllum组合;雅满苏组二段Gangamophyllum-Palaeosmilia组合;Siphonodendron irregulare-Aulina rotiformis组合;Lithostrotionella组合;雅满苏组三段Koninckophyllum-Bothrophyllum组合;土古土布拉克组Psedozaphrentoides zhaoi组合;企鹅山组Cystophora-Vesiorionastraea组合。4个(虫筳)带:雅满苏组三段Profusulinella priscoidea-Profusulinella parva带;沙泉子组Paraeofusulina imporplana-Eofusulina trianguliformis带;底坎尔组Fusulinella-Fusulina带;企鹅山组Triticites带。(4)结合在雅满苏组一段、二段和土古土布拉克组中获得的336.3±3.0 Ma、331.3±2.1 Ma、322.6±1.5 Ma、311.0±1.7 Ma等有效锆石U-Pb年龄,本文认为南北大沟组为杜内期晚期-维宪期早期,雅满苏组为维宪期-巴什基尔期,沙泉子组为莫斯科期早期,土古土布拉克组为莫斯科期中晚期,苦水组为维宪期晚期-莫斯科期中期,底坎尔组为莫斯科期中期,企鹅山组灰岩段为卡西莫夫期-格舍尔期早期。本次研究对雅满苏组的时代延续有了更新的认识,以往由于对建组地区该组上部的沉积间断认识不充分而将其归为早石炭世,此次工作发现了其与上覆沙泉子组平行不整合接触证据,并依据产出的(虫筳)类、牙形刺等古生物化石将其时代准确的限定在维宪期-巴什基尔期。另外,企鹅山组灰岩段中丰富的(虫筳)类和四射珊瑚动物群对本组的时代延续也有了更准确的约束,即可以延续至晚石炭世格舍尔期。(5)从目前发现的生物面貌上来看,早石炭世的四射珊瑚动物群特征为北方型(如Gangamophyllum)、特提斯型(如Kueichouphyllum)混生,世界性的分子(Palaeosmilia,Lithostrotion,Siphonodendron,Dibunophyllum等)较多,单体四射珊瑚为主;而到了晚石炭世,研究区占优势的生物群主要为块状复体四射珊瑚,以北方大区俄罗斯地区的生物(Cystophora,Vesiorionastraea),混有我国华南地区的分子(Huananophyllum,Nephelophyllum)为特征,世界性分子(Caninia,Koninckophyllum,Timania)较少,总体显示该时期生物群特征更接近北方大区,与莫斯科盆地、顿涅茨盆地有着很强的生物交流。(6)综合东天山北部博格达-哈尔里克造山带石炭纪沉积资料,本文建立了东天山地区觉罗塔格造山带和博格达-哈尔里克造山带详细的石炭纪地层对比。石炭纪东天山地区存在明显的南北沉积分异的特征。早石炭世杜内期晚期至格舍尔期,觉罗塔格造山带总体为海相沉积(南北大沟组,雅满苏组,沙泉子组,土古土布拉克组,底坎尔组,梧桐窝子组和企鹅山组),局部有海陆交互相沉积(苦水组下部)和陆相沉积(脐山组)。博格达-哈尔里克带的博格达地层小区古地理演化相对复杂,早石炭世东部局部存在陆相沉积(七角井组上部和柳树沟组),但总体为滨浅海相沉积。晚石炭世时,海水已完全从东部退去,仅在中西部存在残留的滨浅海沉积(祁家沟组)。(7)在早石炭世维宪期晚期的雅满苏组中发育丛状四射珊瑚Siphonodendron生物层;晚石炭世卡西莫夫期-早格舍尔期企鹅山组中发育叶状藻礁。后者生物分异度和丰度远高于前者,并且代表了觉罗塔格造山带,乃至东天山地区最晚的正常海相沉积记录。以往报道的生物建隆一般都发育在相对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或台地边缘地区,相较于本例明显不同。与全球其他地区同期的同类生物层相比,雅满苏组中的Siphonodendron生物层生物组成相对单一,受当地的构造-火山作用控制明显。企鹅山组中的叶状藻礁在全球其他地区也有着广泛的分布,但研究区的建造发育同样也主要受到局部的构造-火山作用控制。觉罗塔格造山带早、晚石炭世造礁生物及其生物建隆的变化和全球其他地区石炭纪的演替一样,早石炭世为珊瑚动物,晚石炭世晚期为叶状藻类,表明石炭纪的造礁生物及其相关的生物建隆在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演化是一致的。这种演替变化可能和石炭纪南半球的冈瓦纳冰川活动有关。

尹赞勋,徐道一,浦庆余[5](1965)在《中国地壳运动名称资料汇编》文中提出 前言本文汇集了我国巳发表的地壳运动名称140个。这里不包括外国名称,如加里东运动、布利唐运动等。也不包括日本人在中国创立的一些名称,如中奥陶世与中石炭世之间的太行运动,以及热河运动、焦作运动等。但是,邻国名称适用于中国的,如印支运动,来自公海的名称,如太平洋运动,来自中国边界线上的名称,如喜马拉雅运动,都包括在内。

陈华成,夏广胜,肖立功,胡世忠,俞学光,王云慧,朱德寿,金福全,应中锷,张英,齐敦伦,李玉发,沈后,李昌文[6](1984)在《苏浙皖地区黄龙灰岩下部白云岩时代的归属及对比》文中研究表明 黄龙灰岩是李四光、朱森1930年创建。1935年,李毓尧、李捷、朱森在研究宁镇山脉地质时,其岩性为灰白微显红色之纯灰岩,质细而性脆,底部常为数米至一、二十米之暗灰色矽质灰岩,中含燧石结核;二层之间,有结晶白色灰岩,惟厚度不一。总厚约百米。黄龙

张达玉[7](2012)在《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成岩成矿作用及地球动力学过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是指位于中天山地块和吐哈盆地之间、出露石炭系火山-沉积岩为其特征地层的构造条带,地理位置上处于东经89000’-96000’、北纬41040’-42040’之间。觉罗塔格地区在构造位置上隶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聚合部位,由北向南可进一步分为小热泉子-镜儿泉火山岩带(北带)、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中带)和阿奇山-雅满苏火山岩带(南带)三个次级构造单元;由东西向展布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觉罗塔格地区是新疆北部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分布区之一,其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在综合前人成果基础上,本文对觉罗塔格地区的成岩成矿作用进行了地质和地球化学分析,辨析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晚古生代球动力学演化过程,并评价了区域成矿潜力。取得成果如下:觉罗塔格地区十里坡自然铜矿化玄武岩带形成于晚石炭世末期,玄武岩浆源自90~100千米之间的亏损岩石圈地幔,该地幔源区以石榴子石橄榄岩相为主,并受到了早期岛弧俯冲的改造作用。玄武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但地壳混染作用较弱。玄武岩是后碰撞拉张构造背景下加厚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与岛弧、地幔柱成因的玄武岩差异显著。玄武岩有关自然铜矿化是成岩后热液作用的产物,Cu主要来自于玄武岩层,成矿流体是由盆地卤水、大气降水和有机质共同组成,具有中低温、低盐度和还原性质等特征,其中有机质是流体中Cu的迁移和沉淀的重要控制因素。自然铜成矿作用与岩浆型矿床无成因联系。觉罗塔格地区内分布的中酸性侵入体从早到晚可分为:晚泥盆世镜儿泉花岗岩带、早石炭世土屋-延东中酸性岩带、早石炭世长条山-百灵山中酸性岩带、早二叠世康古尔剪切带相关中酸性岩带、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土墩-双岔沟花岗岩带5个中酸性岩带。晚泥盆世镜儿泉中酸性岩带位于北带,花岗岩浆源于亏损的交代地幔,形成于俯冲岛弧体系;早石炭世土屋-延东中酸性岩带位于北带,岩浆起源于埃达克质岩的亏损地幔源区,形成于靠近洋壳一侧的岛弧-弧后盆地系统;早石炭世长条山-百灵山中酸性岩带位于南带,岩浆起源于壳幔混合源区,形成于靠近陆壳一侧的弧后盆地系统;早二叠世康古尔剪切带中酸性岩带位于中带及其两侧部位,岩浆起源于壳幔混合源区,形成于后碰撞拉张环境;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土墩-双岔沟花岗岩带位于中带,岩浆起源于新生地壳源区,岩浆形成于后碰撞-板内过渡环境。觉罗塔格地区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金属矿床有早石炭世斑岩型Cu矿床、早石炭世花岗岩相关的Fe矿床、早石炭世与中酸性浅层侵入体有关VMS型Cu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浅层侵入体相关Cu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韧性剪切带型Au矿床和中三叠世斑岩型Mo矿床。矿床有北带Cu、南带Fe、中带Au-Ni-Cu-Mo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具有沿着中带对称分布的特点。觉罗塔格地区与中酸性相关成矿作用可划分为早石炭世岛弧体制下火山岩-侵入岩成矿系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伸展体制下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和中三叠世挤压体制下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其中斑岩型矿床在三个成矿系统中均有发育。觉罗塔格地区晚古生代经历了北部的卡拉麦里大洋向南部的中天山地块俯冲的“增生造山”过程。依照晚泥盆世-中三叠世不同阶段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可分为晚泥盆世岛弧形成阶段、早石炭世弧后盆地演化阶段、晚石炭世早期主碰撞阶段、晚石炭世末期后碰撞岩石圈拆沉阶段、早二叠世后碰撞挤压变形与地幔柱联合作用阶段、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后碰撞挤压变形阶段和中三叠世板内阶段。晚泥盆世岛弧形成阶段岩浆作用集中于北带,无明显矿化作用;早石炭世弧后盆地演化阶段,在北带形成了岛弧俯冲相关的埃达克质花岗斑岩及Cu矿床、在南带形成了弧后盆地软流圈上涌的中酸性岩体及Fe矿床,在南带和北带都形成了弧后盆地拉张背景的火山岩-浅层侵入体及Cu-Pb-Zn多金属矿床;晚石炭世早期主碰撞阶段尚未有成岩成矿作用报道;晚石炭世末期后碰撞岩石圈拆沉阶段形成了玄武岩浆作用及其相关Cu矿床;早二叠世后碰撞挤压变形与地幔柱联合作用阶段,在中带形成了基性岩及其相关Cu-Ni矿床、花岗岩及其相关的金矿床,在靠近中带的南北两带形成了浅层中酸性侵入体及其相关的Cu多金属矿床;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后碰撞挤压变形晚阶段岩浆作用集中于中带,并形成了剪切带活动相关的Au矿床;中三叠世板内阶段受到特提斯俯冲的远程挤压影响,在中带形成了花岗岩及其相关Mo矿床。本文研究工作较为清晰的勾勒出了觉罗塔格地区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建立了觉罗塔格地区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的地球动力学和成岩成矿作用的耦合模式。提出早石炭世觉罗塔格地区处于弧后盆地背景;康古尔韧性剪切带(中带)是该弧后盆地背景下由北带和南带的结合部位逐步拉张的产物。提出早二叠世晚期觉罗塔格地区受到塔里木地幔柱“平流”作用影响,使得该区不仅发生了沿着岩石圈薄弱带发生了强烈的成岩成矿作用,同时延缓了后碰撞挤压变形阶段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对觉罗塔格地区成岩成矿作用的研究和找矿勘探工作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依据,也对“后碰撞”和“地幔柱”等地学热点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范例和佐证。

杜森官,杜建国,许卫,孙乘云,吴礼彬[8](2012)在《安徽铜陵地区早、晚石炭世地层之间砾岩的发现》文中研究指明通过一系列地层剖面的测制,在铜陵、南陵、泾县地区早、晚石炭世地层之间发现了沉积石英质砾岩和岩屑砾岩,肯定了本区在早、晚石炭世之间曾经历一次海平面下降和风化剥蚀作用,致使早石炭世地层在许多地方残缺不全,由于石英质砾岩与岩屑砾岩在岩性、沉积特征、成因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分别称为浙溪组下段和浙溪组上段。早期的石英质砾岩由于受到后期的冲积扇沉积环境的影响,在一些剖面上表现为缺失。岩屑砾岩的沉积厚度、砾石大小等在纵、横向上变化较大,明显受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的控制。

史宇坤,刘家润,杨湘宁,朱李鸣[9](2009)在《贵州省紫云县宗地剖面早石炭世大塘期—早二叠世栖霞期的■类动物群》文中研究说明贵州省紫云县宗地剖面产出早石炭世大塘期至早二叠世栖霞期连续的■类化石序列。研究结果显示:该段地层中共产出■类36属453种(包括14个新种、14个亚种、47个相似种、18个变种以及30个未定种)。依据化石组合特征,可以识别出13个■类化石带,从老至新为Eostaffella-Eostaffellina富集带,Pseudostaffella富集带,Profusulinella deprati延限带,Profusulinella chaohuensis-P.fenghuangshanensis间隔带,Fusulina-Fusulinella富集带,Protriticites ziyunensis sp.nov.富集带,Triticites hobblensis延限带,Triticites panteleevi富集带,Spha-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延限带,Eoparafusulina ovata富集带,Staffella-Pseudoendothyra组合带,Miselli-natermieri富集带,Misellina pamirensis-Misellina ovalis共存延限带。依据各带中的■类属种分布,宗地剖面的■类化石带序列可以很好地与中国华南、北美得克萨斯、日本中部和俄罗斯等地区同期的■类化石序列对比。

叶春林,刘家润,王训诚,蒋少涌[10](2010)在《安徽铜陵及邻区早石炭世沉积古地理》文中认为依据前人研究结果及实测剖面资料、基于层序地层所获得的沉积古地理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安徽铜陵为中心区域的研究区,在早石炭世沉积层序CSQ1沉积时期存在呈北东—南西向延展、包含繁昌—铜陵—贵池在内的剥蚀区——繁贵岛,自CSQ2沉积晚期该岛被海侵海泛分割为铜陵北东的繁岛和南西的贵岛两部分,并存续至CSQ3沉积末期;繁贵岛和繁岛、贵岛两侧以及繁岛与贵岛之间为海相、滨海平原相沉积区,发育有浅海相碳酸盐、混有陆源碎屑的碳酸盐以及滨浅海和滨海平原陆源碎屑沉积,各沉积带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此外在CSQ3沉积晚期还发育有潮坪碳酸盐沉积。随着海平面变化,沉积区扩大,岛区缩小,沉积带类型及其空间位置发生变化和迁移摆动。沉积古地理的变化表明,在CSQ1和CSQ3两沉积时期分别发育同沉积断裂(带),后一期断裂横穿原繁贵岛而导致铜陵地区新生海区形成,构成可能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的构造与古地理背景。

二、江苏及安徽南部早石炭世地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及安徽南部早石炭世地层(论文提纲范文)

(2)安徽省黄山、铜陵一带五通群的地层时代与划分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地层剖面
    1.1安徽省黄山市刘家北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地层剖面(图1)
    1.2安徽省泾县管岭陈家边组、浙溪组地层剖面(图2)
    1.3安徽省铜陵市马家北地层剖面(图3)
2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晚泥盆世观山组
    2.2 晚泥盆世擂鼓台组
    2.3 早石炭世陈家边组
    2.4 早石炭世王胡村组与早石炭世金陵组
3有关界线的讨论
    3.1 擂鼓台组顶部风化暴露面的特征
    3.2 五通群顶界特征
4几点认识

(3)泥盆纪孢子和疑源类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 ——以西准噶尔、华南和数据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简短摘要
详细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中国泥盆纪孢粉学研究现状
        1.1.1 中国泥盆纪陆生植物孢粉研究现状
        1.1.2 中国泥盆纪疑源类研究现状
    1.2 存在问题
        1.2.1 西准噶尔和华南广西上泥盆统孢粉学研究薄弱
        1.2.2 泥盆纪植物、孢粉多样性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响应关系鲜有关注
        1.2.3 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不尽人意
    1.3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创新点与工作量
        1.3.1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西准噶尔和华南晚泥盆世孢子和疑源类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西准噶尔
        2.1.2 华南
    2.2 地层剖面
        2.2.1 布龙果尔剖面
        2.2.2 根那仁剖面
        2.2.3 乌兰柯顺剖面
        2.2.4 查王陶盖勒剖面
        2.2.5 广西宜州拉利剖面
        2.2.6 广西桂林杨堤剖面
        2.2.7 广西武宣南峒剖面
    2.3 微体植物化石的实验处理流程
    2.4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的孢粉生物地层和地质时代
        2.4.1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孢子组合特征
        2.4.2 洪古勒楞组的地质时代
    2.5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和华南上泥盆统微体植物及意义
        2.5.1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的古环境
        2.5.2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疑源类与同期全球其他古地理单元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泥盆纪孢子多样性及其与生物-环境事件的关系
    3.1 泥盆纪环境背景
    3.2 方法和数据
        3.2.1 中国泥盆纪陆生植物微体化石新数据库
        3.2.2 数据分析方法
    3.3 中国泥盆纪陆生微体植物演替与多样性模式
    3.4 讨论
        3.4.1 基于多指标下的泥盆纪孢粉植物多样性模式
        3.4.2 泥盆纪陆生植物孢粉分异度与F-F事件的关系
        3.4.3 泥盆纪植物多样性与海洋氧化事件的关系
        3.4.4 泥盆纪陆生植物多样性与海洋动物多样性和古气候的关系
        3.4.5 植物孢子多样性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泥盆世疑源类组成与生物古地理
    4.1 疑源类的概念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数据收集
        4.2.2 方法
    4.3 结果
        4.3.1 聚类分析
        4.3.2 非度量多维测度分析
    4.4 讨论
        4.4.1 劳伦大陆和冈瓦纳大陆晚泥盆世疑源类生物古地理
        4.4.2 葡萄牙和比利时
        4.4.3 玻利维亚和加纳
        4.4.4 东冈瓦纳大区
        4.4.5 晚泥盆世疑源类生物古地理分布的主控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古生物学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成果与认识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图版与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4)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石炭纪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及生物建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石炭纪地层研究现状和进展
        1.1.1 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
        1.1.2 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石炭纪地层划分沿革
        1.1.3 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石炭纪古生物学及生物地层研究进展
        1.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2 选题意义和目的
    1.3 研究方案和工作量
    1.4 创新点
第二章 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区域地质背景
    2.1 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2.2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及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2.2.1 觉罗塔格造山带大地构造背景
        2.2.2 觉罗塔格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
    2.3 研究区地层区划及地层出露
第三章 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石炭纪岩石地层序列
    3.1 下石炭统南北大沟组(C_(1n))
    3.2 下石炭统-上石炭统雅满苏组(C_(1-2y))
    3.3 上石炭统沙泉子组(C_(2s))
    3.4 上石炭统土古土布拉克组(C_(2t))
    3.5 下石炭统-上石炭统苦水组(C_(1-2k))
    3.6 上石炭统企鹅山组(C_2q)和底坎尔组(C_2d)
第四章 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石炭纪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
    4.1 觉罗塔格造山带石炭纪主要生物门类
        4.1.1 牙形刺
        4.1.2 有孔虫
        4.1.3 (虫筳)类
        4.1.4 四射珊瑚
    4.2 生物地层及地质年代
        4.2.1 (虫筳)带
        4.2.2 四射珊瑚组合
    4.3 觉罗塔格造山带石炭纪各岩石地层单位时代归属
        4.3.1 锆石测年结果
        4.3.2 觉罗塔格造山带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地质时代
第五章 东天山地区石炭纪地层对比
    5.1 东天山各地层分区的石炭系
        5.1.1 博格达地层小区
        5.1.2 莫钦乌拉地层小区
    5.2 东天山各区石炭系对比
第六章 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石炭纪生物建隆
    6.1 阿奇山-雅满苏带下石炭统-上石炭统雅满苏组Siphonodendron生物层
        6.1.1 Siphonodendron生物层类型
        6.1.2 Siphonodendron生物层组成
        6.1.3 Siphonodendron生物层所在灰岩段的沉积相分析
        6.1.4 控制Siphonodendron生物层生长的因素
        6.1.5 Siphonodendron生物层对比
    6.2 小热泉子-镜儿泉带上石炭统企鹅山组叶状藻礁
        6.2.1 造礁生物
        6.2.2 企鹅山组叶状藻礁中的微相类型
        6.2.3 晚石炭世企鹅山组藻粘结灰岩生物建隆的发育模式
        6.2.4 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叶状藻生物建隆的对比
    6.3 觉罗塔格造山带石炭纪生物建隆发现的意义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成岩成矿作用及地球动力学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目录
插图清单
插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对象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东天山地区研究现状
        1.2.2 玄武岩型自然铜矿床研究现状
        1.2.3 花岗岩类研究现状
        1.2.4 地球动力学研究热点
    1.3 论文实施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工作量
        1.3.4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概况
    2.2 构造格局
        2.2.1 构造位置
        2.2.2 构造演化历史
        2.2.3 构造单元划分
    2.3 地层
        2.3.1 元古代
        2.3.2 早古生代
        2.3.3 晚古生代
        2.3.4 中、新生代
    2.4 构造
        2.4.1 断裂
        2.4.2 剪切变形
        2.4.3 褶皱和火山机构
    2.5 岩浆岩
        2.5.1 火山岩
        2.5.2 侵入岩
    2.6 金属矿产
    2.7 地球物理场特征
        2.7.1 重力
        2.7.2 航磁
第三章 自然铜矿化玄武岩的成岩作用
    3.1 地质背景
        3.1.1 地质特征
        3.1.2 岩相学特征
    3.2 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2.1 锆石U-Pb定年
        3.2.2 岩石地球化学
        3.2.3 同位素特征
    3.3 岩石成因
        3.3.1 成岩年代
        3.3.2 Nb异常
        3.3.3 岩浆演化
        3.3.4 岩浆源区
        3.3.5 成岩地质背景
    3.4 成岩对比分析
        3.4.1 与塔里木二叠纪玄武岩对比
        3.4.2 与区内基性侵入体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岩作用
    4.1 地质特征
        4.1.1 空间分布
        4.1.2 典型岩体特征
    4.2 成岩年代
        4.2.1 锆石U-Pb定年
        4.2.2 花岗岩带划分
    4.3 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
        4.3.2 微量、稀土元素
        4.3.3 锶钕铅同位素
    4.4 岩石成因
        4.4.1 晚泥盆世镜儿泉花岗岩带
        4.4.2 早石炭世土屋-延东花岗岩带
        4.4.3 早石炭世长条山-百灵山花岗岩
        4.4.4 早二叠世康古尔-黄山花岗岩带
        4.4.5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土墩-双岔沟花岗岩带
    4.5 花岗岩浆演化过程
        4.5.1 时空演化
        4.5.2 岩浆源区演化
        4.5.3 成岩背景演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玄武岩有关的自然铜成矿作用
    5.1 地质特征
        5.1.1 矿化带特征
        5.1.2 岩相学特征
    5.2 矿物学特征
        5.2.1 自然铜
        5.2.2 造岩矿物
        5.2.3 粘土矿物
    5.3 成矿流体特征
        5.3.1 流体包裹体
        5.3.2 C-O同位素
    5.4 有机质特征
        5.4.1 氯仿沥青“A”及其组分
        5.4.2 有机质生物标志物
    5.5 矿床成因
        5.5.1 成矿物质来源
        5.5.2 成矿流体
        5.5.3 成矿过程
        5.5.4 成矿模式
    5.6 成矿对比
        5.6.1 与典型玄武岩型自然铜矿床对比
        5.6.2 与区内岩浆型铜镍矿床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成矿作用
    6.1 矿床类型及其划分
    6.2 早石炭世斑岩型铜矿床
        6.2.1 地质背景
        6.2.2 典型矿床
        6.2.3 成因分析
    6.3 早石炭世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铁矿床
        6.3.1 地质背景
        6.3.2 典型矿床
        6.3.3 成因分析
    6.4 早石炭世与中酸性浅层侵入体有关的VMS型铜矿床
        6.4.1 地质背景
        6.4.2 典型矿床
        6.4.3 成因分析
    6.5 早二叠世花岗(斑)岩相关的铜矿床
        6.5.1 地质背景
        6.5.2 典型矿床
        6.5.3 成因分析
    6.6 早二叠世花岗岩相关的金矿床
        6.6.1 地质背景
        6.6.2 典型矿床
        6.6.3 成因分析
    6.7 中三叠世斑岩型钼矿床
        6.7.1 地质背景
        6.7.2 典型矿床
        6.7.3 成因分析
    6.8 成矿规律
        6.8.1 时空分布
        6.8.2 成矿流体
        6.8.3 成矿环境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成岩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7.1 增生造山
    7.2 地球动力学过程
        7.2.1 晚泥盆世
        7.2.2 早石炭世
        7.2.3 晚石炭世
        7.2.4 早二叠世
        7.2.5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区域成矿潜力分析
    8.1 区域成矿规律
        8.1.1 成矿元素分布
        8.1.2 成矿系统
    8.2 成矿潜力分析
        8.2.1 早石炭世斑岩型Cu矿床
        8.2.2 早石炭世花岗岩相关Fe矿床
        8.2.3 早石炭世VMS型Cu多金属矿床
        8.2.4 晚石炭世热液型Cu-Fe矿床
        8.2.5 早二叠世斑岩(矽卡岩)型Cu多金属矿床
        8.2.6 早二叠世基性岩型Cu-Ni矿床
        8.2.7 早二叠-早中三叠世Au矿床
        8.2.8 中三叠世斑岩型Mo矿床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1 本文涉及的辅助测试方法介绍
    1.1 岩石样品的处理技术
        1.1.1 光薄片的制备
        1.1.2 单矿物分析
        1.1.3 锆石样品制靶
        1.1.4 全岩粉末样品制备
    1.2 单矿物分析技术
        1.2.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I.2.2 锆石SHRIMP U-Pb定年
        1.2.3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1.2.4 辉钼矿Re-Os定年
        1.2.5 造岩矿物和金属矿物的EPMA原位分析
        1.2.6 粘土矿物XRD测试分析
    1.3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1.3.1 主量、微量元素分析
        1.3.2 Rb-Sr、Sm-Nd和Pb同位素分析
        1.3.3 铂族元素(PGE)分析
        1.3.4 有机质分析
    1.4 矿床与成矿流体研究技术
        1.4.1 流体包裹体温压测试
        1.4.2 稳定同位素测试
附录2 本文涉及的矿物代号

(8)安徽铜陵地区早、晚石炭世地层之间砾岩的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 地层剖面描述
二、 砾岩的层位
三、浙溪组
    1 下段
    2 上段
四、 地质意义

(10)安徽铜陵及邻区早石炭世沉积古地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与资料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资料与岩石地层
2 沉积类型与沉积环境及其变化型式
3 层序地层
    3.1 剖面层序地层划分
    3.2 剖面层序地层对比
    3.3 层序地层格架及其特征
4 沉积古地理及其变化特征
    4.1 CSQ1期
    4.2 CSQ2期
    4.3 CSQ3期
5 问题与讨论
    5.1 同沉积断裂 (带) 的识别
    5.2 古地理研究方法
6 结论

四、江苏及安徽南部早石炭世地层(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及安徽南部早石炭世地层[J]. 陈华成,王云慧,严幼因. 地层学杂志, 1979(04)
  • [2]安徽省黄山、铜陵一带五通群的地层时代与划分对比[J]. 杜森官,杜建国,许卫,王有生,吴礼彬. 地层学杂志, 2016(02)
  • [3]泥盆纪孢子和疑源类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 ——以西准噶尔、华南和数据库为例[D]. 申震.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4]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石炭纪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及生物建隆研究[D]. 黄兴.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5]中国地壳运动名称资料汇编[J]. 尹赞勋,徐道一,浦庆余. 地质论评, 1965(S1)
  • [6]苏浙皖地区黄龙灰岩下部白云岩时代的归属及对比[J]. 陈华成,夏广胜,肖立功,胡世忠,俞学光,王云慧,朱德寿,金福全,应中锷,张英,齐敦伦,李玉发,沈后,李昌文. 地层学杂志, 1984(03)
  • [7]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成岩成矿作用及地球动力学过程[D]. 张达玉.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5)
  • [8]安徽铜陵地区早、晚石炭世地层之间砾岩的发现[J]. 杜森官,杜建国,许卫,孙乘云,吴礼彬. 地层学杂志, 2012(03)
  • [9]贵州省紫云县宗地剖面早石炭世大塘期—早二叠世栖霞期的■类动物群[J]. 史宇坤,刘家润,杨湘宁,朱李鸣.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9(01)
  • [10]安徽铜陵及邻区早石炭世沉积古地理[J]. 叶春林,刘家润,王训诚,蒋少涌. 古地理学报, 2010(04)

标签:;  ;  ;  ;  ;  

苏皖南早石炭世地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