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儿教育百年大事

中国幼儿教育百年大事

一、中国幼教百年大事记(论文文献综述)

寇文亮[1](2021)在《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幼儿教师教育始于清末,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科是清末留给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份特别遗产。民初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中学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的职能并存,在“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逐渐发展为以女子中学为主。从学习日本到学习欧美,甚至达到移植照搬程度,是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的突出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理念激荡了幼儿教师教育独立举办热情;幼儿教育中国化、平民化及科学化追求,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确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思潮流入与传播,形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活教育、儿童中心论、行为主义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指导理论,为幼儿教师教育独立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和单相性教育实验为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提供了借鉴与方法助力;更为重要的是,民国初期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困境,需要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其指明路径与方法。这就是幼儿教师教育实验肇始之成因和依凭。“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幼儿教师教育在学制系统中获得了独立的合法地位,但是其办学体制、招生起点、修业年限、课程教学等内容并未配套公布,这就强化了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迫切性,也给专家学者们留下了较大的实验探索空间。于是,一场旨在摆脱传统女学影响和外国幼儿教师教育影响,探索中国化、科学化、平民化独立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之路的教育实验就此展开。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及张宗麟等相互启发,各自独立地主持了不同的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单项实验,探索发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全领域全方位规律,几乎覆盖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对于促进民国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构,起到了根本性、关键性及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图景和内在规律;梳理了这些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教育实验研究视域和内容;分析了提升幼儿教师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实现路径;探索挖掘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于新时代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及史料,介绍归纳了研究理论及方法、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正文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生学方法为理论指导,以耗散结构理论作为论文设计支持,以实验教育学作为论文分析学科依据,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阐释。第一部分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促发因素的梳理,分析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尤其是民主科学理念对于教育实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进作用;分析了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呼唤与促进;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主体对于外国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吸收和批判以促进实验理性形成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综合性和单项性教育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激荡促进过程,以及在目标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部分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主体内容。本研究根据史实、典型性及其重要程度,筛选了偏于综合的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以及偏于单项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实验,并进行了研究与阐释。体制和学制实验包括“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平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学制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问题的发现、梳理及确立过程;分析了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构的实验过程及其理论成果;分析了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中国化、科学化的乡村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建设实验的创新性推动作用;深描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双轨之路体制实验过程。课程实验筛选了“生活教育”课程实验、“行为课程”组织实验、“活教育”课程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起因和确立过程,梳理了民国时期生活教育、行为主义和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分类和结构化、组织实施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典型课程理论建构、课程体系建立与完善的促进过程,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筛选了“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问题发现的出发点、坐标和聚焦过程;梳理了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理论依据;分别梳理归纳了各个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分析了其对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独立性建构所起到的关键性促进作用。由于教学方法实验与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在民国时期区分困难,且内容较少,实验特征不明显,因此,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为例,分析和梳理了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缘起、表现形式以及实习教学实验问题的确立过程;梳理了张雪门幼儿教师教育实习教学方法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及结果与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第七章,阐释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以及时代启示,总结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推动中国现代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推动幼儿教师教育中国化、规范化制度建立、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化、专业化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调查分析了当前乡村幼儿园园长教师队伍专业化、保教过程科学化建设缺陷和提升需求,阐释了目前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回应不足之处;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新时代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幼儿教师教育升格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及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精神方法技术弘扬借鉴的启示作用。

于梦扬[2](2021)在《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及其启示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过程中,从幼儿教育视角展开幼儿园建筑设施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积累起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值得借鉴。本论文聚焦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现状、特点,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以及比较研究,探索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对我国幼儿园建筑设施发展的启示。伴随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经历了从西方引进,到逐步本土化,从追求量的扩张到追求质的提升的过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通过环境进行教育”,也就是在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已经成为日本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作为环境的重要部分,幼儿园建筑设施就成为“环境育人”,营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的关键环节。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建设,强调以下要求:保证幼儿在与自然、他人、事物接触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游戏展开全方位综合指导的;确保幼儿有健康安全、丰富多彩的生活;关注与社区合作、与周边环境协调。日本在幼儿园建筑设施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国幼儿园建筑设施发展应该借鉴日本幼儿园设施发展经验,应当逐步树立学前教育“环境育人”理念,全方位育人,完善幼儿园建筑设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幼儿亲近自然、与人交流、见识事物的需要,充分关注与社区合作、与周边环境协调;建筑界应与教育界积极沟通、合作,将教育理念纳入到幼儿园建筑设施建造中,充分考虑建筑设施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幼儿园素质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的影响。

骆晗[3](2020)在《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及经验研究(1949-1956)》文中认为儿童的养护和教育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重点关注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许多关于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些理论和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得到一点点的应证。结合中国当今实际,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幼有所育”作为民生工作进行专门阐释和部署,2019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幼儿托育工作的相关文件,托育机构的运作和规范也在不断完善,由此可知国家对于儿童托育工作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对中国儿童托育工作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推进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时代化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儿童托育工作在名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转变,但是在新中国初期这项工作却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建设亟待推进,妇女成为挖掘劳动力的主要着力点,国家出于解放妇女劳动力和保育儿童的主要目的,大力推行保育政策以解决妇女的后顾之忧,激发妇女的劳动潜力推进国家建设。因此新中国初期的保育政策实践很大程度上与妇女解放的话语相关联,这也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解放的理论构建。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儿童的重要思想及理论在中国展开实践的过程。所以论文拟从此处着手,选取1949—1956年为主要考察时段,对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展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关注国家与基层的互动联系,在还原多维历史面相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论文考察和论述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厘清保育政策的理论逻辑。考察新中国初期保育政策实践之前,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儿童工作的相关论述进行梳理研究,交代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继承,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思想与保育政策理论来源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梳理新中国初期保育政策实践过程中党委、政府及妇联的政策规划和实际行动。探究保育政策实践的“主导者”如何从上层视角推动保育政策的实践,整体概述1949—1956年党委、政府及妇联为推动保育工作制定的相关政策及做出的实际行动,还原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及妇联形成的互动样态。第三部分,考察保育组织与他机构的协调配合。在党委、政府和妇联做出整体性规划后,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与保育组织进行了工作上的协调配合、合作共进。第三部分内容则以保育组织托儿管理委员会的创建与运作为考察中心,交代保育政策实践过程中组织机构间的矛盾协调与统筹互动。第四部分,考察保育工作者的培训塑造。人民群众作为能动主体,在国家政策推行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能动反映,因此研究政策实践必须深入考察对“人”的培训与塑造,选取保育工作者为主体展开探究,分别阐述保育工作者的培训、报酬及竞赛三个方面,分析保育工作者如何从“家庭妇女”转变为带有“身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从而有效地推动保育工作的开展。第五部分,考察保育组织内关于儿童保育的具体工作。对于儿童的保育是保育组织的主要工作,入托儿童的身心健康对于儿童自身以及孩子家属都有直接影响,因此第五章从儿童卫生健康、教育及饮食等多个方面交代保育政策实践与儿童能动性的相互反映,考察国家建设与儿童保育工作的重要关联。第六部分,对保育政策实践做出客观评价和经验总结。从“组织”及“个人”多方面考察新中国初期保育政策实践的复杂过程,第六章在还原“事件”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基础,对这场盛大的“集体运动”从成效与不足两个方面做出客观评价,并且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群众路线、组织机构、工作队伍及思想教育五个方面总结历史经验,再结合新时代儿童托育工作进行探究表述。另有结论部分对文章做出完整概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儿童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了结论性总结,阐述新中国初期保育政策实践的历史经验在新时代托育工作中的时代价值。

张帅,虞永平[4](2020)在《中国南方学前高等师范教育发端考略》文中指出南方学前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学前高等师范教育的缩影,它是由多个地区、多所学校的多种学科汇集而成的结果,更是众多幼教前辈共同努力的结晶。其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幼稚教育系、金陵大学儿童福利系、广州岭南大学社会学系儿童福利组和上海私立震旦大学托儿工作专修科。通过历史梳理发现,南方学前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幼教先辈引领下顺时而变的发展轨迹;"学—做—研—用"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专业发展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兼具国内外视野的幼教师资队伍。

陈雨[5](2020)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学前教育是人发展的起点也是奠定终身教育的关键。教育政策是学前教育有序发展的保障。近代是中国学前教育转型期,经历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对传统的否定与继承、对国外教育的照搬与反思接纳,整个过程中不管是颁布的政策数量还是在教育政策体系的建设上都取得了许多成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其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以政策文本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南京国民时期学前教育政策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从政策背景、内容、特点、评价与启示五个方面进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各种因素交织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结构体。学前教育政策的存在、变化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政策环境,主要包括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及文化背景。政治背景上,1927年至1937年,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学前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奠定了基础。抗战的爆发,促使了政府在抗战的背景下制定新的保育政策,是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背景中经济发展的需要,促使了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政府投入了教育经费,对儿童保育及福利也给与了相当的重视。文化背景上,学习外国进入了新的时期,中国化的学前教育成为新的发展目标。这些因素都促使学前教育在这一时期有了崭新的发展面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前教育政策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宗旨规定、课程与教学、经费、管理与教师五个方面的内容。细致繁多,基本搭建起了学前教育政策体系,虽然还有所缺陷,但还是有进步意义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学前教育政策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从整体发展过程来看,政策体系在发展中渐趋完整并出现了政策流这一现象。从政策制定来看,体现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制定方式相结合的特点。政策价值取向也主要侧重于儿童本位。而从政策具体内容的分析来看,呈现了中国化的主要特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学前教育政策具有积极的影响,不仅保障了当时学前教育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对其积极影响及局限的分析,有助于给我国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王耀华[6](2020)在《“大跃进”时期武汉市妇女联合会的妇女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汉解放后,武汉市民主妇联随之成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市民主妇联利用自身组织优势开展妇女工作,并与其他单位或组织协同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相关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日益健全的组织建设,为“大跃进”时期武汉市妇联的妇女工作奠定了基础。“大跃进”发起后,社会生产中出现的劳动力缺口急需妇女进行填补。同时,党和全国妇联的领导认为只有参加家庭之外的生产劳动,妇女才能从昔日的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党的领导和上级妇联的指示下,武汉市妇联将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视为其妇女工作的中心任务。为顺利高效完成妇女工作,市妇联通过集中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力求培养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同时,武汉市妇联利用自身组织触角或协同其他组织机构,深入基层动员妇女参加扫盲和文化学习;结合整风开展“五好”等生活教育和政治学习活动,为妇女提供认识国家和社会建设任务的重要途径,使得“大跃进”时期的任务和口号进入普通妇女的语言体系,转化为生产和建设热情。武汉市妇联还积极组织动员妇女投身工、农业生产之中,其中的典型表现即为大炼钢铁,郊区妇女大搞试验田。妇联关注和努力解决生产劳动中衍生的妇女劳动保护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妇女劳动安排和劳动保护情况,与工会、各生产单位等进行协作。在积极宣传并推动落实“四期”保护的同时,还督促生产单位开展妇女劳动保护工作。此外,武汉市妇联还发动妇女踊跃参与集体福利事业建设。集体福利事业作为解放妇女劳动力的配套措施,意在减轻妇女在家务劳动、幼童教养上的压力,却在妇联的宣传话语下,以集体“福利”的面貌出现。武汉市妇联一方面凭借其联系、动员妇女的组织优势从政府中争取更多的政治支持,其政治功能也由此加强,将自身定位为党的“驯服工具”。另一方面,作为妇女代言人的妇联,在妇女动员的多重困境下,如武汉市妇联基层组织的残缺、妇联干部的自身素质、不同层级妇联干部的表现差异以及“大跃进”预期与现实的落差等综合作用下,其代表妇女权益的社会功能也因此受限。

李召存,王楠,徐昭媛[7](2020)在《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经历了受挫期、发展期和高潮期等阶段。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需求是推动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学前教育"进行概念界定是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逻辑起点。当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制度史、思想史和专题史在内的通史与断代史并存的研究态势,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史料整理取得一定成绩。未来有必要加强元研究,厘清学前教育史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探寻新的研究视角,关注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中的日常问题与社会大众,拓宽研究资料的范围与种类。

邓绍芬(Tang Siu Fan Lorraine)[8](2019)在《香港幼教师范生实习经历与专业认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之始,幼儿老师则承担着幼儿第一位灵魂导师的重任,因此优质的幼儿教育需要一批拥有高度教育热忱和强烈专业认同的幼儿教师团队,发挥其引路人的重要角色和功能。与此同时,幼儿教育培训机构则有义务和需要培育拥有良好专业认同感的幼儿教育师范生。在香港,为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学课程已由七年制改为六年制,因而在新学制下,幼儿教师职前培训课程,也由三年缩短为两年。2015年,香港政府发表“免费幼稚园委员会报告”,强调提升幼稚园教育的貭素。上述政策的公布和调整,使得职前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也因此作出了相应调整。在众多幼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笔者认为,实习是有效促进幼儿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的重要环节。因此,为提高幼师专业素质,幼儿教育培训机构需要重新审视幼儿教育师范生实习经历和其对教师专业认同的影响,促进幼师专业认同的发展。本论文采用质性研究范式,通过对香港一所最具规模的幼儿教育学院内9名幼儿教育师范生的深度访谈和交流,透过「叙事研究」结合「扎根理论研究」分析方法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包括: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他们的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建构过程是怎样形成的;在师范生的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因素有哪些;实习经历对学生专业认同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实习教育以加强幼儿教育师范生的专业认同等。论文导论部分首先简述香港幼儿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况,接着探讨了当前香港幼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在界定若干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通过回顾和梳理关于专业认同和教育实习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文献,确定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三章,笔者从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方法对比入手,确定了质性研究的可行性和设计、分析思路,同时还分析了其效度、信度及局限性;第四章以实地调研的方式,对9名幼儿教育师范生进行访谈,透过叙事研究的主题分析法探讨实习经历在其专业认同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第五章进一步分析了他们在实习期内建构起教师专业认同的不同阶段及特征;第六章,笔者根据访谈以及其他资料,以扎根理论为分析基础,探讨影响幼儿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因素,以“个人”、“专业”和“实习”这三个层面的模型搭建来阐述其对他们教师专业认同的相互影响作用;第七章笔者探讨实习制约专业认同的具体表现并针对现有实习培训内容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优化和改进策略,主要包括强化幼儿教育师范生培训的师德修养、加强幼师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升幼师反思能力,以及增加导师对观课和评课的指导效能、共建学习社群以及加强幼儿教育师范生对持续专业发展的认识等。最后在结语部分,笔者总结研究的结果,并对香港幼儿教育师范生实习培训发展进行了展望。由于在笔者之前,香港还没有较系统化及深入的研究,探讨实习课程对幼儿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更少有人提出改进措施,因此,笔者希望本次研究能发挥抛砖引玉的功能,建构起一个完善的实习课程以提升幼儿教育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感,未来与其他专业的幼教老师和培训机构一起,为香港的幼儿教育提供有一个更优质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力量。

傅婷婷[9](2019)在《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音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前教育阶段是人一生的成长基石,因此意义重大。我国的学前教育起步较迟,投入不足,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引起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与深思。回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近代教会学校学前教育留下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学前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是育人的重要媒介。福建是教会学校的重镇之一,本文将“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音乐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把握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教育产生的内外部条件,从其发展的“初创期”“初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动荡发展期”四个发展历程中呈现学前音乐教育的模式演变过程,根据“福音化”“世俗化”“本土化”不同模式的演变,分析学前音乐教育在不同阶段的目的、方法、内容以及师资情况,总结其特点与规律。以此展示其办学历程与成效及对近代福建幼儿教育事业的影响,使本研究更加丰满全面,以便客观评价它的功过。并对当下学前音乐教育的现实作了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学前教育、学前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所启示。

臧振勇[10](2019)在《湖北省师范教育“大跃进”及其调整研究(1958-1963)》文中提出1897年,南洋公学在上海创办,正式拉开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大门。与此同时,伴随着全国师范教育的兴起,湖北省师范教育事业也开始逐渐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政府从1927年到1949年所建立起的一套教育体系,中国共产党结合自身在革命根据地办师范教育的经验,以慎重态度,分类予以了接受接管。截止1957年,在以“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湖北省已有高师6所,中师18所,初师19所,在注重扩充数量的同时也开始着眼质量的提升。然而,受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同教育“大跃进”一道,师范教育并没能以此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而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超负荷式跃进性前进-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学改革高潮迭起、勤俭办学大力提倡、各级学校盲目升格-湖北省师范教育“大跃进”全面开启。然而,这依然未能达到工农业“跃进式”发展的需求,同时结合师范教育“大跃进”以来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受1960年继续“大跃进”大气候的影响,从全国到湖北连续召开了师范教育改革座谈会,在对师范教育内部学制、课程、师资等问题作出一定改革的同时,却又导致了师范教育的“再跃进”。其实,在1958年秋冬之际,国家已意识到师范教育“大跃进”以来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开始了一定的调整、整顿。然而,受19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的影响,直到1961年1月“八字方针”的提出,全面调整的步伐才算真正开始。从调整教育规模、控制学校数量,维护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明确红专关系、进行甄别平反,提高教师地位、开展师资培训等方面入手,湖北省以“八字方针”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落实工作全面展开,教育教学事业逐步得以逐步好转。这场发生在1958-1963年的湖北省师范教育“大跃进”运动及其调整,与国家气候、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密不可分。通过对这场运动的历史透视,我们既看到了其得与失、进步与局限的存在,同时也意识到了师范教育与整个教育、国家与湖北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如果把它放到中苏关系上来看,这又是一场从“以俄为师”到“全面否定苏联模式”再到“部分向苏联教育模式回归”的历史过程。回首历史,不只是为了追忆历史的车轮,更应从轮迹之中总经经验、汲取精华,以启当今、以鉴未来。

二、中国幼教百年大事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幼教百年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民国教育实验开展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二)现实体认:探寻幼儿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基础:“设计-实验”模型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实验、试验和教育实验
        (二)民国时期和幼儿教师教育
        (三)幼儿教育实验
        (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民国时期教育家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相关研究
        (三)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五、研究理论及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设计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第一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促发因素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教育实验提供了合理依据
        二、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教育传播诱发教育实验
        三、教育实验开展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标识
    第二节 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背景
        一、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诉求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准备
        一、日式和教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客观评价
        二、国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的引入
        三、初步展开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思考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多领域教育实验对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推动
    第一节 民国时期综合性教育实验的探索导向
        一、综合性教育实验促进社会改造的价值指向
        二、综合性教育实验探索教育平民化的思想内容
        三、综合性教育实验凸显实用与科学特征
        四、综合性教育实验实施和成效提升的促进策略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法技术思想的生成
        一、实验主体对教育实验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体认
        二、实验主体追求实验过程的实证性和严密性
        三、实验主体注重调查法和统计法的应用
        四、实验主体合理选择实验区域和学校的研究对象
        五、实验主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和技术
        六、实验主体注重获得实验效果
第三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的缘由
        一、实验问题发现:对当时幼儿教师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批判
        二、实验问题梳理: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立的双轨之路
        三、实验问题确立:幼儿教师教育体制与学制实验的内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
        一、“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陶行知乡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创新
        二、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乡村建设实验的组成部分
        三、结果与影响: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方向确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实验
        一、实验发端:增补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内容空缺
        二、探索推进:高中层次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向确立
        三、实验内容广泛:幼儿教师培养体系的中国化、科学化建构
        四、学制创新:晓庄“中心幼稚园”模式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学制实验
        五、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学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外国化弊病严重
        二、实验问题梳理: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性诉求
        三、实验问题归纳:在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中寻找课程改革方向
    第二节 “生活教育”课程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生活即教育
        二、实验的目标:建构“生活力”模型
        三、实验的内容:实施三类课程
        四、结果与影响:“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
    第三节 “行为课程”组织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引导儿童在劳力上劳心
        二、实验的目标:围绕中心活动组织活动课程
        三、实验的内容:五次“行为课程”组织尝试
        四、结果与影响:“行为课程”组织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活教育”课程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活教育”思想
        二、实验的目标:培养活的幼儿教师
        三、实验的内容:“工作单元制”和“五指活动”课程组织
        四、结果与影响: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集大成者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教学组织形式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盲区
        二、实验问题坐标: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浮出水面
        三、实验问题聚焦:探寻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路向
    第二节 “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教学做合一”
        二、实验的目标:普及乡村幼儿教育
        三、实验的内容:提升培养效率和适应性
        四、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突破性价值
    第三节 “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道尔顿制的改造
        二、实验的目标: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
        三、实验的内容:“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落地
        四、结果与影响:提升了幼儿教师教育质量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实验——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为例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法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觉醒
        二、实验问题梳理:按照课程类别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
        三、实验问题聚焦: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第二节 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行为主义”理念
        二、实验的目标:实习教学应确保全领域、有计划、有组织
        三、实验的内容:从参观、参与到支配的全程性实习
        四、结果与影响:为幼师实习教学方法探索可行路径
第七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
    第一节 推动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现代转型
        一、推动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形成
        二、促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规模与质量保障
        三、拉动幼儿教师教育制度中国化、规范化
        四、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初步的课程教学科学化体系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现实启示
        一、重视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实验经验的借鉴
        二、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实验研究
        三、幼儿教师升格教育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及其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创立与发展时期日本幼儿园的建筑设施
    一、创立时期(1872—1926 年)的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
    二、发展时期(1926—1989 年)的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
第三章 当代日本幼儿园的建筑设施
    一、当代日本幼儿园教育及建筑设施的相关政策法规
    二、当代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典型案例
    三、当代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特点总结
第四章 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脉络与可资借鉴之处
    二、我国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及问题
    三、日本经验对我国幼儿园建筑设施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及经验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保育
        (二)保育组织
        (三)保育政策
        (四)时间界定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儿童工作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解放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少年儿童工作思想
    二、列宁的妇女儿童工作思想
        (一)列宁的妇女解放思想
        (二)列宁的少年儿童工作思想
    三、毛泽东的妇女儿童工作思想
        (一)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
        (二)毛泽东的少年儿童工作思想
    小结
第二章 集体办托:运动中的党委、政府和妇联
    一、生产生活“两手齐抓”的党与政府
        (一)制定方针政策
        (二)组织实际建设
        (三)领导分工合作
    二、深入基层落实政策的妇联
        (一)落实政策方针
        (二)组建筹备委员会
        (三)动员群众办托
    小结
第三章 组织管理:托儿管理委员会的协调与运作
    一、托儿管理委员会成立前的自流状态
        (一)农村保育组织内的无人管理
        (二)工厂机关保育组织内的薄弱领导层
        (三)城市街道保育组织内的人员矛盾
    二、托儿管理委员会的“软着陆”
        (一)筹委会向托管会的平稳过渡
        (二)妇联支持下的自建托管会
    三、托儿管理委员会的实际运作
        (一)农村托儿管理委员会
        (二)工厂机关托儿管理委员会
        (三)城市街道托儿管理委员会
    小结
第四章 社会主义新母亲:保育工作者的培训与塑造
    一、保育工作者培训
        (一)与时俱进的参训条件
        (二)知行统一的培训内容
        (三)因地制宜的培训方式
    二、保育工作者报酬
        (一)换工变工
        (二)评定工分
        (三)津贴工资
    三、保育工作者竞赛
        (一)爱国主义的生产竞赛
        (二)增产节约的劳动竞赛
        (三)为生产服务的红旗竞赛
    小结
第五章 保教结合:保育组织的儿童生活
    一、儿童卫生健康
        (一)防治儿童疾病
        (二)保障卫生设施
        (三)培养卫生习惯
    二、儿童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
        (二)生产劳动教育
        (三)集体主义教育
    三、儿童饮食
        (一)注重营养搭配
        (二)贯彻节约意识
        (三)保障伙食费用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影响及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成效
        (一)推进妇女解放进程
        (二)保障儿童身心健康
        (三)推动国家相关建设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不足
        (一)思想认识的不足
        (二)实践层面的不足
    三、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二)坚持以群众路线为基本方式
        (三)坚持以组织机构为重要推手
        (四)坚持以工作队伍为重要保障
        (五)坚持以思想教育为重要方法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与国家的支持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前教育是教育史研究重点但研究成果尚不多
        3.当时的立法实践对现今学前教育发展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 概念界定
        1.学前教育
        2.教育政策
        3.学前教育政策
    (三) 文献综述
        1.学前教育政策的相关研究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前教育的相关研究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的相关研究
        4.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四)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五)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前教育政策产生的背景
    (一)政治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1937 年前相对稳定有利的政治环境
        2.1937 年后战争爆发的生存斗争
    (二)经济发展的诉求及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支持
        1.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2.经费投入与对儿童福利的保障
    (三)文化教育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推动
        1.儿童本位的世界学前教育发展潮流的引进与发展
        2.清末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前教育发展基础
        3.国人儿童意识的确立与发展
        4.国内专家的学术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四)学前教育中国化的发展需求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的内容
    (一)学前教育宗旨的确立与发展
        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立
        2.1937 年后战时学前教育宗旨的转变
    (二)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政策
        1.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发展
        2.儿童本位下的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政策内容
        3.政府对教科书编订与审查的把控
    (三)学前教育经费政策
        1.学前教育经费的保障
        2.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和审查政策
    (四)学前教育管理政策
        1.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职权划分政策
        2.幼儿园的开办与管理:公私并立的学校体系及学校管理规程
    (五)学前教师政策
        1.依法设校培养专门幼儿教师
        2.明确幼儿教师培养内容
        3.强调幼儿教师资格检定
        4.保障幼儿教师的权益与福利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的特点
    (一)政策体系的渐趋完整与政策流的出现
    (二)政策制定“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三)政策价值取向侧重于儿童本位
    (四)政策内容以中国化为主要特征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的评价与启示
    (一)南京国民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积极影响
        1.教育政策保障了当时学前教育的发展
        2.推动了学前教育中国化发展进程
        3.超越时代价值的内容可供现今参考
    (二)南京国民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局限
        1.政策有所缺失
        2.政策不够独立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的启示
        1.加强立法建设与制定专门的学前教育法
        2.立足儿童本位以保障儿童发展
        3.加强学术研究与提高一线教师教研能力
        4.政策制定中“国际化”与“中国化”的平衡
结语
参考文献
    1.资料汇编、着作类
    2.期刊论文类
    3.硕博论文类
    4.外文类
后记

(6)“大跃进”时期武汉市妇女联合会的妇女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大跃进”时期的妇女运动与妇女解放
        (二) 关于妇联的研究
        (三) 研究空间与本文努力的方向
    三、概念与范围界定
    四、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 资料来源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武汉市民主妇联的成立与妇女工作的开展
    一、武汉市妇联的组织设置及沿革
        (一) 武汉解放与武汉市民主妇联的成立
        (二) 市妇联各级机构的设置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妇联的妇女工作
    二、“大跃进”的发起与“跃进”下的武汉市妇联
        (一) “大跃进”形势下妇女群体重要性的凸显
        (二) 妇女解放与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关系
        (三) 武汉市妇联对妇女工作的安排与推行
第二章 “大跃进”时期武汉市妇联的妇女教育工作
    一、妇联干部的队伍建设
        (一) 干部的培养标准——“又红又专”
        (二) 市妇联妇干校的培训工作
        (三) 种试验田与干部竞赛
    二、妇女的文化学习
        (一) 社会生产的文化需要
        (二) 开展妇女扫盲工作
    三、妇女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五好”与集体主义行为准则
        (二) “五好”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
        (三) 学习毛泽东着作运动
第三章 “大跃进”时期武汉市妇联的妇女生产动员工作
    一、钢铁战线上的武汉妇女
        (一) 组织妇女学习炼铁技术
        (二) 开展“钢铁姑娘、钢铁嫂、钢铁太婆”运动
        (三) 炼铁与“炼”人
    二、郊区妇女办高产试验田
    三、推动妇女劳动保护工作
        (一) 有关妇女劳动保护的规定
        (二) 调研妇女劳动保护情况
        (三) 督促生产单位改善妇女劳动环境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武汉市妇联动员话语中的集体“福利”
    一、协同有关单位筹建集体福利事业
        (一) 培训保教人员
        (二) 组织领导妇女创办服务站
        (三) 动员妇女筹建妇产院
    二、抓集体福利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 依靠党的领导,与有关部门搞好协作
        (二) 红旗竞赛与检查评比
        (三) 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
    三、福利事业的运作及困境
        (一) 集体福利事业的规模
        (二) 妇联宣传动员话语下的“福利”
第五章 武汉市妇联妇女工作的历史评析
    一、大跃进时期妇女工作的成效
        (一) 多方位的工作方法
        (二) 妇女工作的成效
    二、妇女工作的运作困境
        (一) “家”与“国”间的徘徊
        (二) 国家意志与基层行为之间的矛盾
结语
    一、作为党工作“助手”的妇联
    二、作为妇女“代言人”的妇联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分期
    (一)受挫期:1949年—“文革”结束
    (二)发展期:“文革”结束—20世纪末
    (三)高潮期
二、我国学前教育史的研究现状
    (一)从研究的动力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需求,是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从研究的逻辑起点看,探讨了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基本内涵,为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展开奠定了概念基础
    (三)从研究的历史分期看,涵盖了我国学前教育通史研究和断代史研究
    (四)从研究的内容看,呈现出制度史、思想史、专题史等多样化的形态
    (五)从研究方法上看,呈现出多样性趋势
    (六)在史料整理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三、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未来发展展望
    (一)增强我国学前教育史元研究
    (二)进一步澄清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三)努力探寻新的研究视角

(8)香港幼教师范生实习经历与专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香港教育政策的历史和发展简述
    1.2 香港幼儿教育和幼师培训发展概览
    1.3 香港幼儿教育师资培训现状
        1.3.1 幼师师资分析
        1.3.2 幼儿教育师资培训的供求情况
        1.3.3 香港教育局针对幼儿教育证书/高级文凭的课程架构指导意见
        1.3.4 A学院的幼儿教育师范生培训内容简介
    1.4 研究缘起
        1.4.1 香港幼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1.4.2 专业认同对幼儿教育师范生的重要性
        1.4.3 教育实习对幼儿教育师范生的重要性
    1.5 本文研究的主旨及理想
    1.6 研究问题的设定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问题
    1.7 研究价值
        1.7.1 准确捕捉幼儿教育师范生内心的声音
        1.7.2 补充幼教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足
        1.7.3 促进幼儿教育师资力量的专业发展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身份认同的定义
    2.2 教师专业认同的理论基础
        2.2.1 “专业”的内涵与特性
        2.2.2 教师专业认同的内涵
        2.2.3 教师专业认同的维度
        2.2.4 影响教师专业认同的因素
        2.2.5 教师专业认同的重要性
        2.2.6 建构教师专业认同的过程
        2.2.7 师范生与教师专业认同的关系
    2.3 教育实习的理论基础
        2.3.1 教育实习的定义和重要性
        2.3.2 现行教育实习课程的不足
    2.4 教育实习与幼儿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关系
        2.4.1 幼儿教育师范生教育实习与专业认同的质性研究
        2.4.2 实习影响教师专业认同形成机制
        2.4.3 教育实习对提升实习教师专业认同的影响
        2.4.4 实习期后实习教师专业认同存在差异的原因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的比较
    3.2 选择质性研究方法的原因
    3.3 叙事研究
        3.3.1 叙事研究的起源
        3.3.2 叙事研究是研究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建构过程的最佳方法
        3.3.3 叙事研究方法概述
    3.4 扎根理论研究
        3.4.1 扎根理论的起源与变化
        3.4.2 扎根理论的分析过程
    3.5 叙事研究与扎根理论的比较
    3.6 叙事研究与扎根理论研究结合
    3.7 资料收集
        3.7.1 学生样本
        3.7.2 老师样本
    3.8 研究方法及手段
        3.8.1 访谈
        3.8.2 档案收集
        3.8.3 其它
    3.9 数据分析
        3.9.1 资料收集和编码
        3.9.2 资料整理和分析
    3.10 研究的效度与信度
        3.10.1 效度的建构
        3.10.2 信度的建构
    3.11 研究的局限性
第四章 实习师范生专业认同构建案例
    4.1 吴康的故事
        4.1.1 实习前的经历
        4.1.2 实习期的体验
        4.1.3 实习后的决志
        4.1.4 叙说中的主题分析
        4.1.5 吴康的教师专业认同构建过程
    4.2 萧永的故事
        4.2.1 实习前的经历
        4.2.2 实习期的体验
        4.2.3 实习后的决志
        4.2.4 叙说中的主题分析
        4.2.5 萧永的教师专业认同构建过程
    4.3 包怡的故事
        4.3.1 实习前的经历
        4.3.2 实习期的体验
        4.3.3 实习后的决志
        4.3.4 叙说中的主题分析
        4.3.5 包怡的教师专业认同构建过程
    4.4 黄志的故事
        4.4.1 实习前的经历
        4.4.2 实习期的体验
        4.4.3 实习后的决志
        4.4.4 叙说中的主题分析
        4.4.5 黄志的教师专业认同构建过程
    4.5 郭天的故事
        4.5.1 实习前的经历
        4.5.2 实习期的体验
        4.5.3 实习后的决志
        4.5.4 叙说中的主题分析
        4.5.5 郭天的教师专业认同构建过程
    4.6 杨林的故事
        4.6.1 实习前的经历
        4.6.2 实习期的体验
        4.6.3 实习后的决志
        4.6.4 叙说中的主题分析
        4.6.5 杨林的教师专业认同构建过程
    4.7 梁易的故事
        4.7.1 实习前的经历
        4.7.2 实习期的体验
        4.7.3 实习后的决志
        4.7.4 叙说中的主题分析
        4.7.5 梁易的教师专业认同构建过程
    4.8 周一的故事
        4.8.1 实习前的经历
        4.8.2 实习期的体验
        4.8.3 实习后的决志
        4.8.4 叙说中的主题分析
        4.8.5 周一的教师专业认同构建过程
    4.9 张茵的故事
        4.9.1 实习前的经历
        4.9.2 实习期的体验
        4.9.3 实习后的决志
        4.9.4 叙说中的主题分析
        4.9.5 张茵的教师专业认同构建过程
    4.10 小结
第五章 幼儿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构建过程分析
    5.1 专业认知更新阶段
        5.1.1 自我形象的认知
        5.1.2 教师角色认知
        5.1.3 专业知识认知
        5.1.4 教学环境认知
    5.2 专业情感更新阶段
        5.2.1 专业情感转向
        5.2.2 接纳教师身份
        5.2.3 自我效能感
    5.3 显性专业行为阶段
        5.3.1 自我反思
        5.3.2 教学行为改变
        5.3.3 专业承诺
        5.3.4 自我规划
    5.4 三个阶段的关系
    5.5 教师专业认同构建过程的特征
        5.5.1 共同主题
        5.5.2 差异性
        5.5.3 主观能动性
        5.5.4 阶段性
        5.5.5 动态性
        5.5.6 身份多样性
        5.5.7 专业认同易受个人和环境因素所影响
第六章 实习过程影响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因素
    6.1 研究影响师范生专业认同因素的分析结果
        6.1.1 开放式编码检测结果
        6.1.2 轴心式编码检测结果
        6.1.3 选择性编码结果及模型建构
    6.2 各项影响幼儿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因素
        6.2.1 个人层面因素
        6.2.2 专业层面因素
        6.2.3 实习层面因素
    6.3 小结
第七章 实习对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制约表现及应对策略
    7.1 实习制约专业认同的具体表现
        7.1.1 实习幼儿园硬性条件对专业认同的制约
        7.1.2 实习课程对专业认同的制约
        7.1.3 实习过程对专业认同的制约
        7.1.4 外在价值与内在冲突对专业认同产生的制约
    7.2 优化实习培训的策略及建议
    7.3 小结
结语: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9)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音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音乐教育产生的历史基础
        一、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教育的产生
        二、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音乐教育的产生
    第二节 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初创期(1840-1877)
        二、初步发展期(1877-1894)
        三、快速发展期(1895-1920)
        四、动荡发展期(1920-1951)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音乐教育的模式演变与分析
    第一节 学前音乐教育福音化模式与分析(1840-1877)
        一、皈依上帝的音乐教育目的
        二、以宗教题材为主的音乐教育
        三、以唱游为主的音乐组织形式
        四、以传教士为主体的师资
    第二节 学前音乐教育世俗化模式与分析(1877-1920)
        一、强调学校音乐教育培育心灵、陶冶性情的世俗目标
        二、以世俗题材为主的规范化音乐教育
        三、有统一的学校音乐教材
        四、逐渐专业化的师资力量
    第三节 学前音乐教育本土化模式与分析(1920-1951)
        一、脱离宗教色彩,重视音乐传承本土文化的作用
        二、以生活题材为主的音乐教育
        三、日式模式的分科设置与蒙氏教学法相结合
        四、中西合璧的音乐教材
        五、教学语言本土化
        六、幼儿师资培养权逐渐收归国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师资音乐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 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师资培养的社会背景
        一、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师资培养的现实需要
        二、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师资培养的宗教需要
    第二节 近代福建教会幼稚师范学校的产生
        一、近代福建教会幼稚师范学校的雏形——幼稚师范班的开设
        二、近代福建教会正规化的幼稚师范学校的诞生
    第三节 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师资培养目标与措施
        一、爱心-教会学校学前教师的灵魂
        二、重视教会学校学前师资音乐技能和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实践训练是教会学校学前师资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
    第四节 教会幼稚师范学校对近代福建幼儿教育事业的影响
        一、教会幼稚师范学校的创办为福建幼儿教育的持续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二、先进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引入促进了福建传统幼儿教育的改革
        三、教会幼稚师范学校的发展推动了福建幼儿师范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音乐教育的历史评价与现实启示
    第一节 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音乐教育的历史评价
        一、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音乐教育的积极影响
        二、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音乐教育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对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现实启示
        一、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二、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保障学前音乐教育质量
        三、制定学前音乐课程标准,保证学前音乐教育的正确导向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湖北省师范教育“大跃进”及其调整研究(1958-196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以时间为主轴的纵向梳理
        (二) 从不同角度切入横向比较
    三、论文思路与框架
    四、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六、相关概念界定
        (一) 教育“大跃进”
        (二) 何以选择1958-1963年研究
第一章 “大跃进”前湖北省师范教育的历史考察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师范教育发展
    二、1949—1958年全国师范教育发展
    三、1949—1958年前湖北省师范教育
    四、“大跃进”前夕“跃进”倾向初露端倪
第二章 湖北省师范教育“大跃进”的全面发动
    一、1958年师范教育“走上”“大跃进”轨道
    二、湖北省师范教育“大跃进”
        (一) 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二) 教学改革高潮迭起
        (三) 勤俭办学大力提倡
        (四) 各级学校盲目升格
    三、师范教育改革座谈会与师范教育“再跃进”
        (一) 全国师范教育改革座谈会的召开
        (二) 湖北省师范教育改革的宣传与贯彻
        (三) 师范教育改革中的“再跃进”
第三章 湖北省师范教育的“调整”
    一、师范教育从“大跃进”到“大调整”的转变
    二、湖北省师范教育“调整”工作的落实
        (一) 调整教育规模,控制学校数量
        (二) 维护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三) 明确红专关系,进行甄别平反
        (四) 提高教师地位,开展师资培训
第四章 湖北省师范教育“大跃进”及其“调整”历史透视
    一、湖北省师范教育“大跃进”中的得与失
    二、湖北省师范教育“调整”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国幼教百年大事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D]. 寇文亮. 河北大学, 2021(09)
  • [2]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及其启示研究[D]. 于梦扬.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及经验研究(1949-1956)[D]. 骆晗. 西南大学, 2020(01)
  • [4]中国南方学前高等师范教育发端考略[J]. 张帅,虞永平. 教育史研究, 2020(02)
  •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研究[D]. 陈雨.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大跃进”时期武汉市妇女联合会的妇女工作研究[D]. 王耀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J]. 李召存,王楠,徐昭媛. 学前教育研究, 2020(04)
  • [8]香港幼教师范生实习经历与专业认同研究[D]. 邓绍芬(Tang Siu Fan Lorraine).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 [9]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学前音乐教育研究[D]. 傅婷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湖北省师范教育“大跃进”及其调整研究(1958-1963)[D]. 臧振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中国幼儿教育百年大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