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铁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隧道整体道床质量的文件

转载:铁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隧道整体道床质量的文件

一、转载:铁道部文件 关于进一步提高隧道整体道床质量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孙秀兰,吴树棉,王效良,邵祥荣,宜辉[1](1993)在《《铁道标准设计》附录一 铁路标准设计大事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说明本大事记本着尊重事实、记述历史的原则,记载了1953~1993年(个别包括1950~1952年)铁路标准设计编制和管理各个方面发生的大事、要事和新事,目的是向广大读者,特别是标准设计编管人员提供一个查考40年来铁路标准设计比较重大事情的资料索引。本大事记根据有关文件、资料记述,依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缺乏具体日期的放在每月、年之后。所记载的会议、规章侧重于全路性的,或是对全路有相当影响、具有指导意义的。

王效良,周敏峰,宜辉,王玉堂,张玉瓒,魏凤香,王振华,邵祥荣,黄金芳,吴昌慧,刘秉钓,杨益泉,闫煥然,孙明昭,吕以巽,祁祖林,姜秀芝,周斯祜,彭新义[2](1993)在《《铁道标准设计》各专业标准设计发展概况》文中研究指明一、线路专业铁路线路系机车车辆走行的通路,从广义上讲是由轨道、路基、桥梁、隧道及其他建筑物所构成。根据铁路标准设计专业归口管理范围的划分,线路专业主要包括勘测和轨道(含道岔)两大类。1950~1993年共编制标准设计2 089项,计20 450张图纸。由于勘测类标准设计可编项目少,40多年来仅编了100项,计530张图纸,且多为图式、图例、符号和表格格式,

姚明初,钱硕荟[3](1980)在《隧道内新型轨下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国内外隧道内新型轨下基础的铺设和使用情况,并根据隧道内新型轨下基础的技术经济分析,提出了隧道内宜进一步推广轨枕板轨道的意见。文内对隧道内如何合理使用整体道床,也提出了一些意见。

铁三院标准处桥隧科[4](1974)在《隧规改革情况介绍》文中认为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认真搞好斗、批、改”的教导,为贯彻落实1971年全国计划会议、设计革命会议和交通工作会议的精神,交通部结合铁路基建战线革命和生产的情况,于1971年5月发出了“关于改革铁路基本建设设计施工规章制度的通知”〔即(71)交基字545号文〕。根据该通知,部铁路基建局组织编写的《铁路工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广大铁路职工

蔡海文[5](2018)在《京原线隧道整体道床病害整治技术》文中提出本文以运营的京原线采石场、穆家口、云彩岭、大灰厂四座隧道整体道床的病害整治工程为背景,通过文献查阅、现场调查和测试结果,对隧道整体道床病害成因和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并详细介绍了整治措施的工程应用。(1)通过对京原线采石场、穆家口、云彩岭、大灰厂隧道内整体道床病害的研究发现,隧道内整体道床出现了空吊、翻浆冒泥,基底出现了破损和渗漏水等病害。病害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列车动荷载、设计标准较低,自然环境恶劣、施工质量缺陷、后期养护保养不到位等原因共同造成的。(2)基于国内外现有的病害整治措施,提出了针对性的整治方案。利用高强发泡树脂注胶法对采石场、穆家口、云彩岭隧道三处隧道内的整体道床进行整治,对大灰厂隧道采用增设密井暗管、翻修整体道床的综合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工程实践证明了整治工程中采用的高强发泡树脂灌注施工工艺,是一项近几年新兴的材料工艺,这项工艺对整体道床与基底之间存在空隙所造成的翻浆冒泥、空吊等病害治理有显著的效果,该工艺无需大型养路机械,满足隧道内施工要求,并且对道床抬升的精度可控,满足线路平顺性的要求。

白海卫[6](2020)在《基于脆弱性的穿越工程中既有地铁线风险评估与控制》文中认为穿越工程已成为既有地铁线路安全运营的重大风险源之一,从风险评估与控制层面讨论既有地铁线的安全问题,是保障地铁线正常运营和穿越工程顺利实施双方面的基础课题。目前,在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领域,由于穿越工程中被穿越对象(既有地铁线)的特殊因素以及参建各方的人员特性因素、管理措施因素等影响要素众多,风险评价指标的分析及模型建立成为研究的重点;其次,仅从风险源(新建工程)本身角度进行评价或者研究具体的工程控制技术,而忽略从风险承载体系统的角度分析,也将影响穿越工程系统及既有地铁线风险管控的效果。本文统计分析了穿越工程中针对既有地铁线安全的案例事故,识别了穿越工程中影响既有地铁线安全的风险因素,将穿越工程这一复杂系统分为新建工程子系统、地质环境子系统和既有地铁线子系统,基于对系统的脆弱性定义和特征的研究,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建立针对既有地铁线的基于脆弱性的风险评估方法,提出穿越工程中既有地铁线的风险动态管控体系。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在分析穿越施工对地层、既有地铁线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市典型的新建地铁、新建市政隧洞等穿越既有地铁线工程案例的统计分析,得出了针对既有地铁线的事故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穿越工程事故的定义,从新建工程特性、地质环境条件、既有地铁线特性和施工管理四个维度识别了包括新建工程开挖面积、施工工法、与既有地铁距离等六个方面的风险因素,为穿越工程复杂系统中既有地铁线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奠定了基础。(2)基于脆弱性理论,建立了脆弱性评价与风险评价之间的关系,指出风险是扰动作用于具有一定脆弱性的系统后所产生的结果。界定了穿越工程系统中既有地铁线的脆弱性概念,根据系统脆弱性递次演化规律,提出了脆弱性特征三要素,即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度,构建了包含工程技术因素、项目管理因素和人员特征因素在内的脆弱性三级评价指标体系,提升了既有地铁线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3)利用突变级数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穿越工程系统中既有地铁线的脆弱性评价动力学模型,确定了三级评价指标的取值方法和脆弱性评价流程,根据计算所得脆弱性指数的大小,将系统脆弱性分为四个等级。结合风险损失等级和既有地铁线客流因素,建立了基于脆弱性的风险评估方法,为地下工程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4)基于霍尔三维结构模型,分别以“建设过程时间维”、“参与主体责任维”和“风险管控过程维”为轴,建立了穿越工程中针对既有地铁线的三维风险控制立体模型。基于该模型,分阶段讨论了穿越工程中针对既有地铁线的动态风险控制方法和流程。归纳了穿越工程的设计要点,建立了基于CBR原理的案例库,可开展基于案例的穿越工程设计。给出了设计方案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可实现不同设计方案的定量评价,为复杂工程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将设计方案的BIM模型与有限元软件相结合,实现了新建工程对既有地铁线影响的一体化分析,得出了不同施工步序的分阶段动态控制指标,从而建立了针对既有地铁线安全的风险动态控制体系。并以BIM技术和Bentley协同平台为基本工具,搭建了既有地铁线的风险管控信息化管理平台架构,可实现穿越工程中既有地铁线的安全风险动态管控。(5)针对工程实践中既有地铁线运营管理单位对穿越工程项目群管理的困难,分析了分级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风险管控信息化平台为依托,讨论了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具体管控措施,搭建了分级管控的具体流程,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实现了不同风险等级项目的合理化管控,可提高管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管控成效。(6)以新建北环水系框架箱涵上穿既有地铁区间隧道工程为依托,对两个基于案例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脆弱性评价,针对脆弱性指数高的环节改进设计方案,优化提出了适用于框架箱涵上穿既有地铁线的配重顶进法,通过BIM模型和有限元一体化分析,制定了既有地铁线的分阶段变形控制指标和控制措施,工程实施完毕后既有地铁区间隧道上浮变形不到1mm,有效验证了本文的理论研究成果。

陈政[7](2013)在《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环保、安全、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连续性强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我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发展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对中国铁路的发展道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自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以后,就同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走过了一段长期艰难曲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铁路揭开了新的一页,发展速度大大提升,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经历蒸汽机时代、内燃机和柴油机时代、低速电气化时代后,走向高速铁路时代。2008年8月1日,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km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进入高速铁路发展时代,随后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等相继投入运营,预示着高速铁路发展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列车时速突破300km/h大关,正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简言之,高速铁路是在我国运输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运用而生的,其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本文用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和历史友好模式来系统研究铁路行业的发展,描绘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产业创新系统,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之所在。通过回顾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历史,找到影响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情景分析得出这些关键事件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中国铁路运输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模型,总结出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模式,从而为以后铁路技术发展指导方向,为今后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罗富荣[8](2011)在《北京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及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地铁工程受周边环境限制与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存在大量的工程建设安全风险。在目前地铁工程建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安全风险控制形势日趋严峻。依托北京地铁工程建设经验,紧密结合北京地铁实际需要,通过经验总结与分析,提出了风险工程的概念,确定了风险工程的分级标准、预警体系、监控管理模式、安全管控工作要点及各参建单位职责,形成了系统的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基于北京地铁4、5号线和10号线一期邻近周边建(构)筑物(包括既有地铁线、桥基、建筑和管线)施工的典型工程,建立了地铁工程典型环境风险的评估与控制体系,并成功应用该体系对北京地铁9号线军事博物馆站工程(原方案)进行了现状调查评估与施工影响预测。在上述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和周边环境评估体系的基础上,领导研发了地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监控系统。将安全风险控制体系与监控系统成功应用于北京地铁建设中,通过在北京地铁9号线太平桥-北京西站区间工程的应用实践证明: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和监控系统行之有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论文的主要贡献是:1、提出了北京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控制体系的核心理念,即“基础工作坚实、监控标准明确、立足预防预控、突出过程控制”。围绕该理念,建立了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提出了落实体系的关键工作包括“夯实基础工作、完善控制标准、强化控制过程、定性定量结合、综合控制措施、完善专家系统、细化安全责任”。2、提出了风险工程的概念,确定了分级标准。提出了“施工单位全面监测结合第三方监测单位重点监测,施工、监理、第三方监测单位现场巡视,风险预警以第三方监测单位为主”的监控管理模式。总结提出了北京地铁第三方监测的工作要求,在工程监测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场巡视的思想,并且分工法(盾构法、明挖法和矿山法)、分对象(工程自身与周边环境)的提炼形成了现场巡视的工作内容与重点。提出了单一的监测预警、巡视预警以及综合预警的预警体系。总结提出了地铁新线建设的安全风险技术管理模式及职责,形成了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勘察与环境调查、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工后阶段)的风险识别、分析、分级和控制体系,明确了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重点。3、建立了北京地铁工程典型周边环境的评估与控制体系,包括现状调查与评估、地铁施工影响预测、控制标准确定与措施制定等。提出了相应的评估流程包括:1)邻近等级划分;2)调查与评估;3)施工影响预测;4)确定影响等级;5)确定控制指标和标准,制定控制措施。6)变形监测与反馈;7)工后评估。4、基于安全风险控制体系的研究,提出了安全风险监控系统设计思路和流程,建立了网络化架构,设计了监测、巡视、风险处置和工程文档等用例模型,设计的系统模块包括地理地质系统、工程资料管理、基础信息管理、工程事务管理和风险预警管理等。领导研发的管理系统实现了风险工程管控的信息化管理。5、工程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及监控系统适应北京地铁大规模工程建设的需求,为地铁建设的风险控制提供了一整套比较系统、完善的技术管理指南,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工程建设安全风险,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服务,促进了北京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控制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王效良[9](2004)在《我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我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编制与管理工作各时期发展的概况 ,以及铁路线路、桥涵、隧道设计规范历次版本的演变

陈庆怀[10](2012)在《北京铁路地下直径线工程方案选择及实施》文中研究说明北京站与北京西站之间地下直径线工程便于北京铁路枢纽组织跨线直通客车,使旅客就近乘降与换乘,提高两站的作业能力。该工程穿越主城区,环境复杂,技术要求高,风险大,项目管理者遇到了多种问题。例如,1.在这种地层中挖掘隧道,选择何种技术方案,国内外无系统的具体经验可借鉴;2.鉴于目前地质勘查工作的局限,提供的地质资料与实际揭示的地层会有出入,不能完全确认泥水平衡盾构机对穿越的地层百分之百的适应;3.此种盾构机的掘进过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难以估计,无现成的先例、数据、措施和技术可遵循。对于上述问题,论文作者介绍了适合本工程特点的若干种技术与管理方案,明确了选择最适合技术方案的原则,对于最后选定的大直径泥水盾构长距离掘进技术,提出了具体的工程计划,用于指导实施过程。从该工程已完成的2千3百多米的区段来看,该选择是合适的。在选定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作者根据项目利益相关者对于本工程的要求,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的原则、方法,提出了满足这些要求的详细、具体的实施计划,特别是决定该工程成败的盾构设备的采购、监造、运输、安装的方案与具体实施计划。保证周围环境安全,特别是地面以上建筑物能否不受损坏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因素,构成了本工程的风险。作者参与了辨识,分类和评估,明确了主要风险地段,把穿越地铁四号线宣武门站处当作特级风险源,并制订了应对措施。作者是该项目的管理成员,负责审查评价方案与选择以及施工组织设计,指导项目的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及风险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深切地感受到项目的质量,即工序和工作的质量是工程安全的基础,其好坏决定了工程是否安全,目前的项目管理,必须真正做到“安全第一”,没有安全,项目管理就不能妄言成功。由于盾构机掘进所面对的地层是千变万化的,盾构机不能百分之百的适应这种变化。但是,作者在该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认识到,如果在项目管理中积极、主动地调动其他方面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

二、转载:铁道部文件 关于进一步提高隧道整体道床质量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载:铁道部文件 关于进一步提高隧道整体道床质量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5)京原线隧道整体道床病害整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既有线隧道整体道床病害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关于隧道整体道床病害形成机理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隧道整体道床病害整治技术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京原线病害隧道原因分析及整治方案
    2.1 工程概况
    2.2 病害描述
    2.3 隧道整体道床病害原因分析
        2.3.1 列车的反复动力作用
        2.3.2 水的侵蚀作用
        2.3.3 基底结构设计薄弱、隧道内排水设计不满足要求
        2.3.4 施工工艺不合理、质量存在缺陷
        2.3.5 日常养护维修不到位
    2.4 病害整治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强发泡树脂灌注施工
    3.1 施工条件及技术标准
    3.2 施工前工作量调查
    3.3 机具及物料准备
    3.4 施工关键及难点
    3.5 施工流程
    3.6 注胶管制作及钻孔
        3.6.1 注胶管结构及长度设置
        3.6.2 孔位布置及钻孔深度
    3.7 注胶抬升施工
        3.7.1 注胶抬升试验
        3.7.2 注胶前准备
        3.7.3 注胶作业
    3.8 调高垫板的撤出及轨道几何尺寸调整
        3.8.1 注胶抬升施工前的调高垫板撤出
        3.8.2 注胶抬升后轨道几何尺寸调整
    3.9 线路精确调整
    3.10 施工安全措施
第四章 增设密井暗管施工
    4.1 施工条件及技术标准
    4.2 施工前准备
    4.3 密井暗管施工施工流程
    4.4 密井暗管施工技术、安全关键点
第五章 整体道床翻修施工
    5.1 施工条件及技术标准
    5.2 主要工艺流程
    5.3 施工前准备工作
    5.4 道床翻修施工技术、安全关键点
        5.4.1 道床凿除及基坑开挖
        5.4.2 混凝土灌注
第六章 整治效果检测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脆弱性的穿越工程中既有地铁线风险评估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险的概念及其评估方法
        1.2.2 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评估
        1.2.3 穿越工程的风险评估
        1.2.4 脆弱性与风险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2 穿越工程中既有地铁线的事故特征及风险因素
    2.1 隧道开挖引起地层的变形特性
        2.1.1 横向变形规律
        2.1.2 纵向变形规律
    2.2 穿越施工引起既有地铁结构的变形特征
        2.2.1 穿越施工引起既有结构变形的机理
        2.2.2 下穿施工引起既有结构的变形
        2.2.3 上穿施工引起既有结构的变形
    2.3 北京地区穿越工程案例的统计分析
        2.3.1 北京地区地层特性分析
        2.3.2 案例数据的采集
        2.3.3 案例特征的统计分析
        2.3.4 既有地铁结构变形特征分析
        2.3.5 既有地铁结构病害特征分析
    2.4 穿越施工中既有地铁线的风险因素
        2.4.1 新建工程的开挖面积和施工工法
        2.4.2 新建工程与既有地铁线的位置关系
        2.4.3 工程地质条件
        2.4.4 既有地铁线的条件
        2.4.5 管理措施
    2.5 本章小结
3 既有地铁线的脆弱性及评价指标体系
    3.1 既有地铁线的脆弱性
        3.1.1 穿越工程系统的构成和特点
        3.1.2 既有地铁线脆弱性的定义
        3.1.3 脆弱性特征要素及递次演化规律
    3.2 脆弱性评估流程
    3.3 既有地铁线脆弱性影响因素
        3.3.1 既有地铁线子系统因素
        3.3.2 地质环境子系统因素
        3.3.3 新建工程子系统因素
    3.4 既有地铁线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3.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脆弱性的既有地铁线风险评估模型
    4.1 突变理论基础
        4.1.1 突变理论的数学模型
        4.1.2 突变势函数的基本类型
        4.1.3 突变级数法
    4.2 突变理论应用于穿越工程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4.3 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
        4.3.1 评价变量的选取
        4.3.2 评价模型的建立
    4.4 基于脆弱性的风险评估
        4.4.1 基于脆弱性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4.4.2 后果严重性评价
        4.4.3 基于脆弱性的风险评估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既有地铁线风险动态控制体系
    5.1 三维立体风险控制模型
        5.1.1 传统风险控制模式
        5.1.2 三维立体风险控制基本原理
    5.2 设计阶段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5.2.1 穿越工程设计要点
        5.2.2 基于案例的穿越工程方案设计
        5.2.3 设计方案的风险评估
        5.2.4 既有地铁线动态控制指标的确定
    5.3 实施阶段的风险动态控制
    5.4 多方参与风险动态管控的实现
        5.4.1 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
        5.4.2 基本模块的设计
    5.5 既有地铁线的分级风险管控
        5.5.1 分级管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5.2 分级管控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工程应用研究
    6.1 单一工程案例应用
        6.1.1 案例简介
        6.1.2 基于CBR的工程方案设计
        6.1.3 基于脆弱性的风险评价与方案优化
        6.1.4 工程实施过程控制与效果
    6.2 项目群分级管理应用
        6.2.1 案例的选取
        6.2.2 风险等级的确定
        6.2.3 分级管理的控制措施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行业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产业创新系统
        2.1.1 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与概念
        2.1.2 产业创新系统框架
        2.1.3 产业创新系统的引申含义
    2.2 历史友好模型
        2.2.1 历史友好模型概念界定
        2.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2.3.1 研究方法的应用进展
        2.3.2 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研究进展
第三章 中国铁路关键技术发展评价
    3.1 蒸汽机车时代
        3.1.1 建国前中国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2 新中国成立后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3 小结
    3.2 柴油机与内燃机车时代
        3.2.1 以增压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技术
        3.2.2 以液力变矩器技术为基础的液力传动系统
        3.2.3 以牵引电机组技术为基础的电传动系统
        3.2.4 以集成电子器件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2.5 常规客车转向架技术
        3.2.6 基于低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2.7 小结
    3.3 电力机车时代
        3.3.1 以整流器技术基础的电传动装置
        3.3.2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3.3 以牵引变压器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3.4 基于牵引电气化的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3.3.5 以电子励磁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3.6 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3.7 基于一般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3.8 小结
    3.4 高速铁路时代
        3.4.1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4.2 以斯科特牵引变压器自主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4.3 以无缝钢轨焊接技术为基础的无砟轨道
        3.4.4 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3.4.5 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4.6 基于高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4.7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4.1 知识技术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1.1 知识层面
        4.1.2 技术层面
    4.2 经济主体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2.1 我国铁路建设现状
        4.2.2 铁路企业的活力
        4.2.3 组织类型
        4.2.4 出口活动
    4.3 体制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3.1 国家政策
        4.3.2 铁路企业规模
        4.3.3 企业研发
    4.4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4.1 研发合作环境
        4.4.2 服务环境
        4.4.3 大气环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5.1 产业知识与技术
    5.2 产业主体与网络
    5.3 产业体制与机制
    5.4 产业创新系统模式
    5.5 产业动力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内容
    6.2 建议
        6.2.1 技术创新方面
        6.2.2 技术扩散方面
        6.2.3 体制改革方面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北京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及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北京地铁建设主要特点
    1.3 安全风险控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安全风险技术管理
        1.3.2 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对邻近既有建(构)筑物影响与控制研究…
        1.3.3 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研究
    1.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路线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控制体系研究
    2.1 北京地铁建设风险工程分级研究
        2.1.1 风险工程
        2.1.2 环境风险工程分级
        2.1.3 自身风险工程分级
        2.1.4 风险控制原则
    2.2 北京地铁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安全风险监控管理模式
        2.2.1 第三方监测
        2.2.2 现场安全巡视
        2.2.3 预警分类与分级
    2.3 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安全风险控制
        2.3.1 岩土工程勘察及环境调查
        2.3.2 设计阶段
        2.3.3 施工阶段
        2.3.4 工后阶段
    2.4 安全风险控制的组织管理模式及职责
    2.5 安全风险控制体系的核心理念与关键工作
        2.5.1 体系的核心理念
        2.5.2 体系特色
        2.5.3 落实体系的关键工作
    2.6 本章小结
3 北京地铁工程典型周边环境的评估与控制体系研究
    3.1 地铁施工对邻近建(构)筑物影响的评估流程
    3.2 地铁施工对邻近建(构)筑物的现状调查与评估
        3.2.1 既有线的现状调查与评估
        3.2.2 桥基的现状调查与评估
        3.2.3 建筑的现状调查与评估
        3.2.4 管线的现状调查与评估
    3.3 地铁施工对邻近建(构)筑物影响的预测
        3.3.1 地铁施工对既有线影响的预测
        3.3.2 地铁施工对桥基影响的预测
        3.3.3 地铁施工对建筑影响的预测
        3.3.4 地铁施工对管线影响的预测
    3.4 地铁施工对邻近建(构)筑物影响的控制体系
        3.4.1 地铁施工对邻近既有线影响的控制体系
        3.4.2 地铁施工对邻近桥基影响的控制体系
        3.4.3 地铁施工对邻近建筑影响的控制体系
        3.4.4 地铁施工对邻近管线影响的控制体系
    3.5 工程应用—北京地铁9号线军事博物馆站对既有1号线军事博物馆站-公主坟站区间的影响评估
        3.5.1 工程概况
        3.5.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3.5.3 现状调查与检测
        3.5.4 施工影响预测
        3.5.5 评估结论
    3.6 本章小结
4 北京地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监控系统研究
    4.1 系统研发方案
        4.1.1 监控信息管理
        4.1.2 风险处置
        4.1.3 工程文档
        4.1.4 工程事务
    4.2 系统结构设计
    4.3 系统功能
        4.3.1 主功能介绍
        4.3.2 权限管理
        4.3.3 工程事务管理
        4.3.4 基础数据管理
        4.3.5 工程状态监控
        4.3.6 风险预警
        4.3.7 风险预警查阅与处置
        4.3.8 监控信息上报、分析和处理
        4.3.9 统计信息查询
        4.3.10 工程资料管理
    4.4 本章小结
5 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及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
    5.1 北京地铁在建线路风险概况
    5.2 北京地铁9号线太平桥站-北京西站区间工程概况
    5.3 太-北区间施工概况
        5.3.1 马头门施工
        5.3.2 区间正洞施工
    5.4 太-北区间风险工程分级及工程应对措施
        5.4.1 风险工程分级
        5.4.2 太-北区间重要风险工程管控措施
    5.5 太-北区安全风险控制工作的实施
        5.5.1 管理体系的建立
        5.5.2 第三方监测、现场巡视要求
        5.5.3 监控信息报送
    5.6 太-北区间安全风险监控系统的应用
        5.6.1 监控系统基础资料录入
        5.6.2 监控信息分析及报送
        5.6.3 太-北区间现场监测系统应用
        5.6.4 太-北区间现场巡视系统应用
        5.6.5 太-北区间综合预警案例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创新性工作
    6.2 主要研究成果
    6.3 创新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施工期巡视预警参考表
附录B 安全风险监控系统运行环境和架构设计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我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建国前的简要回顾
2 建国后标准发展概况
    2.1 建国后至1957年
    2.2 1958~1966年
    2.3 1971~1978年
    2.4 1979~1989年
    2.5 1990~2000年
        2.5.1 贯彻实施标准化法
        2.5.2 完善标准管理体制
        2.5.3 改革设计思想, 修订设计规范
        2.5.4 加强与调整标准的管理工作
        2.5.5 完成了大量的标准制修订任务
    2.6 2001~2003年
3 部分主体设计规范版次的演变
    3.1 线路设计规范的演变
    3.2 桥涵设计规范的演变
    3.3 隧道设计规范的演变

(10)北京铁路地下直径线工程方案选择及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工程概况
        1.1.2 工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1.1.3 北京地下直径线工程项目管理特点
    1.2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方法的发展
    2.2 盾构法施工技术
        2.2.1 国外盾构法施工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2.2.2 我国盾构法施工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2.3 盾构设备设计制造技术现状
    2.4 盾构法隧道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现状
第3章 项目规划
    3.1 项目范围
        3.1.1 范围说明
        3.1.2 工作结构分解
    3.2 合同工期
    3.3 技术方案
        3.3.1 暗挖法和盾构法的比选
        3.3.2 盾构机型的选择
    3.4 进度计划
    3.5 人员组织计划
        3.5.1 任务划分
        3.5.2 劳动力组织
    3.6 成本计划
        3.6.1 成本预测
        3.6.2 成本计划
        3.6.3 成本分解
    3.7 对项目规划的认识
第4章 项目实施
    4.1 施工准备
        4.1.1 临时工程建设
        4.1.2 施工前的调查
    4.2 盾构机采购
        4.2.1 盾构及附属设备采购
        4.2.2 盾构设备监造
        4.2.3 盾构设备运输
    4.3 项目进度管理
        4.3.1 进度管理的程序和方法
        4.3.2 关键线路进度管理
        4.3.3 非关键线路工序进度控制
    4.4 项目成本管理
        4.4.1 成立成本管理组织机构
        4.4.2 成本计划
        4.4.3 成本控制
    4.5 项目阶段成果
        4.5.1 总体情况
        4.5.2 计划完成情况
        4.5.3 状态评价
第5章 项目风险管理
    5.1 危险源辨识
    5.2 风险评价
        5.2.1 评价方法简介
        5.2.2 北京铁路地下直径线工程风险评价
    5.3 风险控制
        5.3.1 风险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5.3.2 风险控制方案
        5.3.3 风险控制管理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研究成果
    6.2 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认识和建议
    6.3 施工项目管理成功的标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转载:铁道部文件 关于进一步提高隧道整体道床质量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铁道标准设计》附录一 铁路标准设计大事记[J]. 孙秀兰,吴树棉,王效良,邵祥荣,宜辉. 铁道标准设计, 1993(S2)
  • [2]《铁道标准设计》各专业标准设计发展概况[J]. 王效良,周敏峰,宜辉,王玉堂,张玉瓒,魏凤香,王振华,邵祥荣,黄金芳,吴昌慧,刘秉钓,杨益泉,闫煥然,孙明昭,吕以巽,祁祖林,姜秀芝,周斯祜,彭新义. 铁道标准设计, 1993(S2)
  • [3]隧道内新型轨下基础[J]. 姚明初,钱硕荟. 中国铁道科学, 1980(02)
  • [4]隧规改革情况介绍[J]. 铁三院标准处桥隧科.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4(09)
  • [5]京原线隧道整体道床病害整治技术[D]. 蔡海文.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8(03)
  • [6]基于脆弱性的穿越工程中既有地铁线风险评估与控制[D]. 白海卫.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7]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D]. 陈政.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3)
  • [8]北京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及监控系统研究[D]. 罗富荣. 北京交通大学, 2011(10)
  • [9]我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的发展[J]. 王效良. 铁道标准设计, 2004(07)
  • [10]北京铁路地下直径线工程方案选择及实施[D]. 陈庆怀. 清华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转载:铁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隧道整体道床质量的文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