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发达国家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一、发达国家纺织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和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徐鑫,王步芳[1](2021)在《逆全球化趋势下纺织贸易壁垒及其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我国纺织出口面临着众多的反倾销措施、技术障碍以及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纺织出口应对贸易壁垒时要积极主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长处,采取措施弥补结构和研发的短板,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新冠疫情供给受阻的机遇,化解挑战,把逆全球化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稳步提升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韩美琳[2](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指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王艳[3](2021)在《我国纺织业转移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江小鹏,徐政[4](2021)在《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十四五"规划强调要保证制造业比重稳定,实现制造强国。纺织业在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基于目前中国纺织业面临的国内成本上升、国外需求疲软以及政府疲于与欧美国家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博弈的大环境下,首先运用全球价值链、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我国纺织业拥有的要素和需求条件,并通过"微笑曲线"明确当前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价值链中所处地位及升级策略。其次,在结合大量相关数据和贸易指数(如TC、RCA等)进行数理分析的前提下,与相邻东南亚国家进行对比,深入分析了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得出我国仍维持着轻纺业进出口大国的结论,按照我国经济新常态提质增效的方针,提出了相应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要素使用效率、树立民族品牌的政府和企业的对策建议。

黄智[5](2021)在《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出口占商品出口比重长期高于90%,为中国对外经济的持续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近几年的现实观察中,一些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制造业出口增长呈放缓趋势,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结构中的核心内容,其出口竞争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分工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出口竞争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以下问题:当前中国的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是否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哪些因素驱动了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贸环境中,如何科学地指导制造业提升出口竞争力,最终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解答这些问题,本文将分为七个章节进行详细讨论,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和主要方法,并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本章围绕国际分工理论凝练本文理论脉络,梳理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总结出口竞争力的测度方法,对近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夯实本文研究基础并拓展研究视角。第三章对中国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的现状展开研究。本章从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概况入手,接着分析制造业出口的现状特征和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出口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面临高端产品竞争力不足、国际竞争和贸易摩擦加剧等问题。第四章为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测算和分析。本章分别从规模和质量两个维度测度中国制造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层面的出口竞争力,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整体规模竞争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近年整体质量竞争力处于停滞状态,且传统统计模式下放大了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增加值贸易统计更适合当前国际分工的实际情况;细分制造业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演化趋势具有较大差异,但鲜有兼具规模和质量竞争力的行业,进一步证实了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综上,中国制造业出口距离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第五章为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之一。通过构建经济复杂度和技术创新影响出口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并基于制造业行业数据通过面板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技术创新、经济复杂度和两者的协同效应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六章为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之一。本章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构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影响出口竞争力的理论模型,通过面板数据模型验证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阻碍作用,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出口竞争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两者共同影响下仍然能够促进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即加深垂直专业化水平可以抵消政策不确定性的负向冲击作用。第七章为结论和建议。在总结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加快技术创新、深化国际分工和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三个方面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整体而言,本文可能在以下两方面形成创新点。第一,理论层面的创新。本文在统一的研究范式下,对影响出口竞争力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本文着重突出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复杂度的影响,并构建理论机制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拓展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其次,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统筹于一个理论框架内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分工深化和经贸环境变化之间的两难问题。第二,实践层面的创新。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从规模和质量两个维度综合运用多种指标测度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变化趋势,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在拓展研究边际的同时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并基于全文多个结论,结合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等中国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脉络,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周丽[6](2021)在《深圳市工业部门碳排放及减排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现阶段中国不仅处于打好污染防治战的攻坚期,还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从国家、省到市、区各级党政都号召严格控制碳排放碳强度,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工业作为碳排放量最大的国民经济部门,为如期实现碳减排目标,对工业行业实行碳减排、发展低碳工业已然势在必行。如何实现工业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均衡,以达成工业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共赢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本文分析深圳及其辖区工业发展、行业结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耗现状。碳排放测算方法方面,介绍了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模型法和IPCC测算法等几种方法,选取IPCC测算法测算工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还对碳排放结构分解主要方法STIRPAT模型、LMDI模型、SDA模型等进行比较。其次,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模型)分析深圳市工业行业结构与碳排放动态演进关系。运用stata14.0软件对模型数据先后进行描述性分析、平稳性检验,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广义矩估计、稳定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相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析。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分析深圳市工业行业变化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先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分析2010—2019年深圳市业行业变化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再以深圳市各辖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深圳市各辖区门槛效应的异质性。基于对工业行业经济发展、碳排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圳市工业碳排放结构分解分析。先构建碳排放驱动因素时间结构分解模型分析2010—2019年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再选取M-R模型构建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空间结构分解模型,分析深圳市各辖区工业碳排放空间结构的驱动因素。鉴于2010—2019年深圳市工业行业变化与工业碳排放之间具有明显的动态关系,深圳市工业行业变化对碳排放具有门槛效应,在对工业部门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时空分解的基础上,构建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10—2019年深圳市工业行业碳排放碳减排潜力。最后结合工业行业碳排放潜力和碳排放时空差异驱动因素分解结果,分析深圳市及不同辖区的工业行业碳减排路径。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近十年来,深圳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的发展道路。深圳市工业碳排放总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由2010年的154.92万吨下降至2019年的81.81万吨,下降幅度高达73.12万吨,下降比例为47.20%。深圳市各辖区的工业碳排放总量在时间维度上也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在空间维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南山区的工业碳排放高于其他9个区,宝安区、龙华区、福田区和龙岗区的工业碳排放次之,罗湖区、盐田区、光明区、坪山区和大鹏新区的工业碳排放较低。从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强度看,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由2010年的0.03吨/万元下降至2019年的0.01吨/万元,下降幅度高达70.19%。深圳的绿色能源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碳排放减排,同时城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日益增强的环境管制形成了“倒逼”机制,反作用于城市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从2010—2019年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驱动因素的结构分解结果看,能源强度效应和行业结构效应在大多数年份对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均具有较大程度的负向作用,是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较为重要的抑制因素;能源结构效应在大多数年份也具有负向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经济产出效应则在大多数年份对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具有较大程度的正向作用,所以是拉动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从深圳市工业碳排放潜力看,2010—2019年深圳市工业碳减排潜力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南山区、福田区、宝安区为工业碳减排潜力前三大区。从深圳市工业碳减排路径看,深圳市工业碳减排路径依次为:降低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减少工业经济产出、改善工业行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耗结构。结合本文主要结论,围绕深圳工业行业低碳发展提出调整工业行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降低碳排放强度、抓紧落实相关配套政策以及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等相关建议,各辖区需根据不同行业的碳排放特征和发展趋势制定针对性的协同减排策略和实施路径。

刘雅婕[7](2021)在《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刻,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资源错配结构性矛盾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约因素。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深刻认识并解决制造业资源错配问题,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我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为核心内容,按照“是什么,会如何,怎么办”的逻辑开展研究工作,重点分析资源错配的测度、资源错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以及开放视角下的改善路径三大问题,为认识我国资源错配问题提供理论与经验证据。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明确资源错配的概念定义与测算方法,聚焦最重要的两种生产要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选取利润函数法对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进行多维度、长期趋势的测算。然后将资源错配引入要素收入份额分解,发现资源错配通过影响要素产出效率进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在此基础上,基于行业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再分解,并计算出资源错配的绝对影响。最后,将对我国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研究置于开放的背景下,探索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信息开放和外商投资准入政策变化带来的外资开放对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改善效应及其微观机制。本研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结论:第一,是什么——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现状如何?理论分析基于Hsieh&Klenow(2009)提出的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设定市场存在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放松规模报酬不变假设,求解企业最优生产决策。结果表明,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通过扭曲要素边际产出价值,导致效率损失。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制造业企业数据,本文从省份、行业、所有制三个维度对整体资源错配、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导致的效率损失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资源错配在1998-2013年期间得到改善。从长期趋势看,总体资源错配和资本错配发展呈W型,效率损失波动变化。劳动力错配整体呈改善态势,因劳动力错配导致的效率损失逐渐减少。第二,会如何——资源错配会对劳动收入份额有何影响?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全要素生产率问题,本文创新性地将资源错配引入利润函数,将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进行分解,探究资源错配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丰富关于资源错配经济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表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来自技术进步偏向引发的技术进步偏向效应、要素密集度变化导致的资本深化效应以及由要素市场扭曲带来的资源错配效应。本文构建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程组,求解分行业要素替代弹性,利用制造业各行业数据,对劳动相对收入份额变化进行再分解。结果发现,资源错配对劳动相对收入份额的影响为负,资源错配效应的绝对影响先降后升,影响力仅次于技术进步偏向效应。纠正资源错配对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改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第三,怎么办——如何改善资源错配?本文将对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研究置于开放的背景下,分析信息开放和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本文以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作为信息开放的代表,选取历史数据作为互联网的工具变量,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检验互联网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互联网渗透率的增加有助于改善资源错配,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互联网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错配存在异质性影响。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对改善低技术行业资源错配作用最大、对纠正密集使用该要素行业的要素错配效果更强、对改善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资源错配影响更显着。微观机制分析表明,(1)互联网打破信息传递壁垒,加速信息流通,通过降低企业管理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互联网增强市场竞争,增加低效率企业淘汰概率,使资源从低生产率企业流向高生产率企业,提升市场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基于我国外资准入政策调整的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外商投资的增加可以改善资源错配,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外商投资有利于缓解中、低技术行业的资源错配、对纠正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资源错配影响更显着、更有助于缓解东部地区的资源错配。微观机制分析表明,(1)外商投资会激发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淘汰低效率企业,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2)外商投资会提高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缓解东道国的资本约束,减少金融摩擦并改善资本错配。本文有三个创新点:第一是理论分析框架的创新。本文将资源错配以“价格楔子”的形式引入传统要素收入份额的分析框架中,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化进行了再分解,从理论层面探究资源错配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补充已有研究不足。第二是研究思路与研究视野的创新。本文将对我国资源错配的分析置于开放的背景下,利用工具变量法和双重差分法对互联网发展和外商投资对资源错配的影响进行因果识别和推断。第三是经验证据的更新。本文从省份、行业、所有制三个维度分别测算了我国制造业的资源错配效率损失情况,发现我国资源错配发展呈W型,为认识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动态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分析视角。未来应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不断完善市场价格体系,提高要素流动性水平,依托市场化改革纠正资源错配、提高生产要素资源利用效率。其次,要加快“互联网+”战略实施,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融合,发挥互联网对改善资源错配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切实发挥外商投资对优化资源配置、矫正要素扭曲的积极作用,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改革的全面深化。最后,要释放人力资本红利,促进劳动力与岗位、产业的匹配程度,提高人力资本转化效率。

刘洋[8](2021)在《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荆州经开区绿色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工业行业是长江经济带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虽然近年来工业行业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工业园区作为我国工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地区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主体之一。在我国绿色发展政策的指引下,如何实现工业园区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如何实现工业园区绿色转型发展的问题,以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通过梳理园区2016-2019年经济、能源和环境三方面的统计数据,构建了园区整体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出园区3E系统的协调发展度以分析园区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园区3E系统的协调度虽然呈现逐年利好的趋势,从2016年的0.47提高到2019年的0.56,但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园区如何实现绿色转型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园区污染防治目标,寻求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途径,本文根据两位国民经济行业代码将园区重污染行业进行分类,并对园区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之后搭建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园区产业结构调整模型,以确定园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根据系统优化原则,借助情景分析方法,以2019年为基准年,2025年为目标年,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园区“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防治目标,设置了四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并预测园区在不同情景下的经济发展、水资源和能源消耗以及各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下,通过对园区10个重污染行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并结合相应的清洁生产措施,可在保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9.63%的情况下,既实现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6%,单位产值水耗降低30%的目标,又满足园区污染物减排的要求。因此,园区必须适当放缓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实现污染防治和“双控”的目标。

王海英[9](2021)在《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文中提出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产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地区经济。棉花产量从2000年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到2010年的“半壁江山”再到2019年的“一枝独秀”(张杰,2019),“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的基本产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目前国内棉花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种植品种杂乱,库存积压皮棉数量多,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缺乏价格竞争优势,棉花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大部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作为国内最大的棉花主产区的新疆,同时,新疆高品质棉花生成的市场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目标价格补贴面临“转箱”压力、目标价格补贴资金的质量导向作用不强、棉花品种多乱杂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新疆棉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面临降成本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双重压力下,探讨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有利于提高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保障我国棉花产业安全和纺织业转型升级。基于此,本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3个棉花种植地州为研究对象,从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分析了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要素投入、产出指标、市场评价、棉花品质等六个维度构建了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法测度了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分析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序差异性和空间分异,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总结归纳出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能够推进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从测算的综合指数来看,2014年和2018年的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波动较大,2009年综合指数变动最小。从整体趋势来看,北疆地区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整体呈现2009年的值大于2014年大于2018年,南疆地区的整体呈现2014年大于2009年大于2018年,南疆棉花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高于北疆。(2)新疆的南部地区棉花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北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略高于东部地区,地州间的棉花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东西方向上差距在缩小,南北方向上先减小后增大。(3)新疆的北疆和南疆部分地州都表现出相似的(“高-高”和“低-低”)空间关联性,由此得出,新疆南疆的部分地州高-高集聚和北疆的部分地州低-低集聚主导着新疆十三个地州的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全局空间自相关。(4)在影响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中,十三个地州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要素投入、产出指标、市场评价和棉花品质指标的综合得分都不高,说明十三个地州在棉花产业高质量方面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滕瑜强[10](2021)在《中国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2007-2017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从单纯追求GDP增速转变为力求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双赢,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工业是中国产业结构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必然要求。但是中国工业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较强,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的特征,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等主要的工业污染性气体的排放量占世界比例均高于25%,工业大气污染物不仅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而且会间接的影响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工业部门主要污染物排放行业均实行超低排放标准,具备完善的污染物处理设施,通过建造新设施和安装新设备的工程节能减排措施对大气污染物减排的效果已不再明显,经济结构调整对污染物减排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本论文选择2007-2017年中国工业部门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表部门增加值的Tapio脱钩模型,从工业排放总量和部门排放量两个角度,探究中国工业产业部门污染物排放和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及变化趋势。研究发现,2007-2017年间中国工业部门经济发展与SO2排放总量经历了强脱钩-弱脱钩-强脱钩的过程;NOx排放经历了弱脱钩-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扩张负脱钩-强脱钩的过程,2011年之后均呈现强脱钩状态;PM排放经历了强脱钩-弱脱钩-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负脱钩--强脱钩-扩张负脱钩-强脱钩的过程,受排放增长率变化影响不断波动。综合三种污染物排放部门脱钩状态,2007-2010 年阶段,强脱钩部门占比 45.5%,2010-2012 年占比 29.5%,2012-2015年占比52.3%,2015-2017年占比47.7%,且脱钩指数相比于之前有了大幅的上升,对比发现,2012-2017年工业部门脱钩状态整体优于2007-2012年阶段,且轻工业和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业分别为1 1个工业部门中脱钩效果最为理想与最不理想的部门。构建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分析模型,探究中国工业部门大气污染物排放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排放强度和经济规模是影响污染物排放最大的两个因素。SO2排放经济规模变化贡献率从131.8%变为54.1%,污染排放强度贡献率从-82.3%的抑制提升到-189.2%;NOx排放经济规模变化贡献率从95.4%下降为33.9%,污染排放强度变化贡献率从-84.9%下降为-75.5%;PM排放污染排放强度贡献率由-142.3%下降到-79.0%,经济规模变化贡献率由139.7%下降为34.4%,下降幅度最明显。2012-2017年相比于2007-2012年,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有了很大的提升,经济规模变化的促进作用也得到了极大地降低。生产技术变化是轻工业和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业脱钩状态差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深入地理解经济新常态前后经济环境关系及环境质量的变化特征,了解经济增长、环境质量和工业产业部门发展形成的机制,探究不同经济增速对工业发展和污染排放的影响,以便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工业部门产业结构和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二、发达国家纺织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和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达国家纺织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和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逆全球化趋势下纺织贸易壁垒及其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几年来逆全球化趋势明显
    (一)逆全球化趋势的表现
    (二)逆全球化趋势的原因
二、逆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纺织出口的贸易壁垒分析
    (一)我国纺织出口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类型
        1. 技术性贸易壁垒。
        2. 反倾销。
    (二)我国纺织出口的贸易壁垒具体表现
        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
        2. 反倾销的表现。
三、纺织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出口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二)不利影响
四、我国纺织出口应对贸易壁垒的策略分析
    (一)“取长”:充分发挥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出口的长处
    (二)“补短”:采取措施弥补我国纺织出口的短板
    (三)我国纺织出口要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新冠疫情供给受阻的机遇
    (四)我国纺织应积极行动化解阻碍出口的挑战
五、结论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纺织业的生存环境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非关税壁垒灵活多变,贸易不确定性加大
    (二)反倾销调查层出不穷,贸易环境恶化
    (三)需求疲软和成本压力叠加,贸易前景不明确
二、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探讨我国纺织业的产业结构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构成
    (二)纺织业价值链的分工特征及现状分析
三、我国纺织业竞争力的动态演化和机制分析
    (一)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演化
    (二)我国纺织业的机制分析和转型选择
四、关于我国纺织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5)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2.1 研究范式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概念界定
        1.3.1 高质量发展
        1.3.2 制造业及制造业出口
        1.3.3 出口竞争力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综述
    2.1 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1.1 古典贸易理论
        2.1.2 新古典理论
        2.1.3 新贸易理论
        2.1.4 竞争优势理论
    2.2 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2.1 直接影响因素
        2.2.2 间接影响因素
    2.3 出口竞争力的测度方式及相关应用研究
        2.3.1 规模竞争力测度指标
        2.3.2 质量竞争力测度指标
    2.4 中国制造业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2.4.1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2.4.2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环境的研究
        2.4.3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的现状研究
    3.1 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
        3.1.1 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
        3.1.2 中国制造业现实特征
    3.2 中国制造业出口现状
        3.2.1 中国制造业出口总体情况
        3.2.2 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
        3.2.3 制造业国际市场份额
    3.3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3.3.1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冲击
        3.3.2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贸易摩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测度和评价
    4.1 出口规模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
        4.1.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4.1.2 贸易竞争力指数
    4.2 出口质量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
        4.2.1 出口技术复杂度
        4.2.2 垂直专业化指数和出口国内增加值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复杂度、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1 经济复杂度的测算与评价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技术创新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2.2 经济复杂度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2.3 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3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5.3.1 实证模型构建
        5.3.2 变量设定及数据处理
    5.4 实证分析
        5.4.1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5.4.2 中介效应的检验
        5.4.3 考虑内生性的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1.2 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1.3 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6.2.1 实证模型构建
        6.2.2 变量设定及数据处理
    6.3 实证分析
        6.3.1 平稳性和协整检验
        6.3.2 面板模型的选择和回归
        6.3.3 结果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以加快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
        7.2.2 高质量深化国际分工以形成制造业国内国际“良性循环”
        7.2.3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制造业创造高质量的国际发展环境
    7.3 研究创新和未来展望
        7.3.1 研究创新
        7.3.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本文行业分类、中国工业行业分类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对照表
附件2 2019 年中国、美国、日本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按HS1992 分类)
附件3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附件4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TC)
附件5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PRODY)
附件6 1995-2014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垂直专业化指数(VSS)
附件7 1995-2014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DVAR)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深圳市工业部门碳排放及减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3.4 可能的创新之处
        1.3.5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2.1 相关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库兹涅茨理论
        2.1.3 低碳经济理论
        2.1.4 路径依赖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碳排放测算方法
        2.2.2 碳排放结构分解分析方法
第3章 深圳市工业行业发展和碳排放现状
    3.1 深圳市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深圳市工业主要指标分析
        3.1.2 深圳市各辖区工业增加值总量分析
        3.1.3 深圳市工业行业结构分析
        3.1.4 深圳市各辖区工业行业结构分析
    3.2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3.2.1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总量分析
        3.2.2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分析
        3.2.3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能源结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圳市工业行业结构与碳排放动态演进关系分析
    4.1 PVAR模型的构建
    4.2 实证结果分析
        4.2.1 描述性分析
        4.2.2 平稳性检验
        4.2.3 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
        4.2.4 广义矩估计(GMM)结果
        4.2.5 稳定性检验
        4.2.6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4.2.7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2.8 方差分解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圳市工业行业变化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分析
    5.1 面板门槛模型的构建
    5.2 工业碳排放门槛效应实证分析
        5.2.1 模型变量描述性分析
        5.2.2 平稳性检验
        5.2.3 门槛效应检验
        5.2.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3 深圳市各辖区门槛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5.3.1 门槛效应检验
        5.3.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结构分解
    6.1 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理论分析
    6.2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时序结构分析
        6.2.1 碳排放时间结构驱动因素分解模型构建
        6.2.2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时序结构分解
        6.2.3 深圳市各工业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时序结构分解
    6.3 深圳市各辖区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空间结构分解
        6.3.1 空间结构分解模型的比较与构建
        6.3.2 深圳市各辖区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空间结构分解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深圳市工业部门碳减排潜力及路径分析
    7.1 深圳市工业行业碳减排潜力分析
        7.1.1 超效率SBM模型的构建
        7.1.2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选取
        7.1.3 深圳市工业行业碳减排潜力分析
    7.2 深圳市工业行业碳减排路径分析
        7.2.1 深圳市工业碳减排路径分析
        7.2.2 深圳市各辖区工业碳减排路径分析
        7.2.3 深圳市各工业行业碳减排路径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实证研究主要结论
    8.2 相关对策建议
        8.2.1 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8.2.2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8.2.3 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开发,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
        8.2.4 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
        8.2.5 抓紧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8.2.6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
附录
附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7)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资源错配的定义与理论沿革
        2.1.1 资源的概念与定义
        2.1.2 资源错配的概念与定义
        2.1.3 资源错配的理论沿革
    2.2 资源错配的测算方法
        2.2.1 生产函数法
        2.2.2 生产前沿法
        2.2.3 利润函数法
        2.2.4 指标法
    2.3 资源错配的成因
        2.3.1 市场环境因素
        2.3.2 政府(制度)因素
    2.4 资源错配的经济影响
        2.4.1 微观层面
        2.4.2 中观层面
        2.4.3 宏观层面
    2.5 文献述评
3 中国资源错配与市场化改革:理论与经验
    3.1 市场化改革的基本逻辑
    3.2 劳动力市场化改革与劳动力错配
        3.2.1 劳动力价格机制
        3.2.2 劳动力流动性
    3.3 资本市场化改革与资本错配
        3.3.1 利率市场化
        3.3.2 资本流动性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动态变化与水平测度
    4.1 资源错配的测度
    4.2 数据选择与处理
        4.2.1 数据库介绍
        4.2.2 数据清理与匹配
        4.2.3 变量选取说明
    4.3 资源错配的动态变化:要素边际产出视角
        4.3.1 省份维度
        4.3.2 行业维度
        4.3.3 所有制维度
    4.4 资源错配的效率损失
        4.4.1 省份维度
        4.4.2 行业维度
        4.4.3 企业性质维度
    4.5 本章小结
5 资源错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5.1 研究背景与意义
    5.2 资源错配下的要素收入份额再分解
    5.3 参数估计方法与结果
        5.3.1 参数估计方法
        5.3.2 数据与变量说明
        5.3.3 分行业估计结果
    5.4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解析
        5.4.1 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及解析
        5.4.2 分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及解析
    5.5 本章小结
6 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基于开放的视角
    6.1 研究背景与意义
    6.2 信息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以互联网为例
        6.2.1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6.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3 微观机制检验
    6.3 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来自外资准入政策调整的证据
        6.3.1 外资准入政策
        6.3.2 识别策略与数据说明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4 微观机制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荆州经开区绿色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绿色发展理念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工业园区国内外研究进展
        1.3.3 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绩效国内外研究进展
        1.3.4 文献综述结论
    1.4 研究目标、方法、技术路线以及预期创新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1.4.3 技术路线
        1.4.4 预期创新点
第2章 荆州经开区概况及发展协调度评价
    2.1 荆州经开区概况
        2.1.1 区位条件
        2.1.2 发展历程
        2.1.3 经济发展现状
        2.1.4 能源消耗现状
        2.1.5 环境污染现状
        2.1.6 经开区绿色发展的必要性
    2.2 园区经济-能源-环境系统协调度评价
        2.2.1 园区协调发展内涵
        2.2.2 园区3E系统协调度分级
    2.3 园区3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1 构建原则
        2.3.2 指标体系选取
        2.3.3 指标数据来源
        2.3.4 数据处理
    2.4 园区3E系统发展协调度评价
    2.5 园区3E系统协调度评价结果
        2.5.1 经济-能源系统协调度
        2.5.2 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
        2.5.3 能源-环境系统协调度
        2.5.4 3E系统整体协调度
第3章 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园区产业结构调整模型
    3.1 产业结构调整含义及必要性
        3.1.1 产业结构调整含义
        3.1.2 园区产业结构现状与挑战
        3.1.3 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必要性分析
    3.2 产业结构调整模型的搭建
        3.2.1 模型系统边界及时间跨度
        3.2.2 模型约束条件
        3.2.3 模型基本框架
    3.3 模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3.1 主要参数
        3.3.2 数据来源
        3.3.3 主要参数核算方法
第4章 园区绿色转型发展路径情景分析
    4.1 情景设置思路
    4.2 情景分析技术路线
    4.3 情景分析模型求解
    4.4 情景分析基本结论
        4.4.1 基准情景
        4.4.2 工业结构调整情景
        4.4.3 清洁生产情景
        4.4.4 可持续发展情景
    4.5 产业结构调整最优路径下3E系统预期绩效
        4.5.1 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
        4.5.2 污染物排放
        4.5.3 工业综合能耗和新鲜水耗
    4.6 园区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发展措施
        4.6.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6.2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4.6.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关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
        1.2.2 有关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
        1.2.3 有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1.2.4 有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1.2.5 有关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1.2.6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1.2 经济高质量
        2.1.3 农业高质量
        2.1.4 棉花质量
        2.1.5 棉花产业高质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资源禀赋理论
        2.2.2 经济增长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4 不平衡增长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3.1 区域概况
    3.2 新疆棉花生产环节指标变化特征分析
        3.2.1 新疆棉花单产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3.2.2 新疆棉花播种面积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3.2.3 棉花种植成本变动分析
        3.2.4 棉花风险情况
        3.2.5 新疆棉花品质变化特征分析
    3.3 棉花加工情况
    3.4 纺织业的现状
        3.4.1 纱布的产量
        3.4.2 纺织业科技活动
        3.4.3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业销售总额
        3.4.4 纺织业利润总额
        3.4.5 纺织业亏损企业占比
        3.4.6 棉纺业主要专用设备
    3.5 棉花棉纱出口流通情况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数据来源
    4.2 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4.2.1 科学性原则
        4.2.2 全面性与可操作性相适应
        4.2.3 系统性和层次性相适应
        4.2.4 可比性原则
        4.2.5 指标选取的方法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指标选取的依据
        4.3.2 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
        4.3.3 数据处理
    4.4 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及指标权重确定
        4.4.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2 评价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5.1 新疆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整体水的变化特征分析
    5.2 新疆棉花高质量空间差异演化分析
        5.2.1 2009 年新疆棉花高质量的空间差异
        5.2.2 2014 年新疆棉花高质量的空间差异
        5.2.3 2018 年新疆棉花高质量的空间差异
        5.2.4 空间差异分类汇总
    5.3 棉花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变化趋势分析
    5.4 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分析
        5.4.1 空间自相关理论及方法
        5.4.2 全局空间自相关
        5.4.3 局部空间自相关
    5.5 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六个二级指标变化趋势
        5.5.1 资源节约指标变化趋势
        5.5.2 环境友好指标变化趋势
        5.5.3 要素投入指标变化趋势
        5.5.4 产出指标指标变化趋势
        5.5.5 市场评价指标变化趋势
        5.5.6 棉花品质指标变化趋势
        5.5.7 六个二级指标平均变化趋势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北疆地区应大力提倡资源节约型生产模式
        6.2.2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6.2.3 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植棉科技投入,创新棉花社会化服务模式
        6.2.4 加强棉花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灾害预警机制
        6.2.5 制定精品名牌战略,相关部门严厉打击掺杂掺假行为
        6.2.6 补贴政策与质量挂钩,建立棉花质量培训体系
        6.2.7 发挥高水平地区辐射带动作用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6.3.1 研究不足之处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中国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述
        1.3.1 工业大气污染物影响研究
        1.3.2 大气污染物排放脱钩效应研究
        1.3.3 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分析
    1.4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可比价投入产出表的构建与计算
    2.1 投入产出原理
    2.2 投入产出表
    2.3 价格指数的构建
    2.4 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效应分析
    3.1 脱钩效应模型
    3.2 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脱钩效应分析
    3.3 工业大气污染物部门排放量脱钩效应分析
        3.3.1 部门SO_2排放脱钩分析
        3.3.2 部门NO_x排放脱钩分析
        3.3.3 部门PM排放脱钩分析
        3.3.4 阶段对比与关键部门识别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影响因素结构分解分析
    4.1 结构分解分析模型
    4.2 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结构分解分析
        4.2.1 二氧化硫
        4.2.2 氮氧化物
        4.2.3 颗粒物
    4.3 工业大气污染物部门排放量结构分解分析
        4.3.1 总贡献值分析
        4.3.2 关键部门对比分析
    4.4 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4.4.1 污染排放强度
        4.4.2 生产技术
        4.4.3 最终需求支出结构
        4.4.4 最终需求构成
        4.4.5 经济规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发达国家纺织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和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逆全球化趋势下纺织贸易壁垒及其影响分析[J]. 徐鑫,王步芳. 对外经贸实务, 2021(11)
  •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3]我国纺织业转移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 王艳. 新疆大学, 2021
  • [4]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 江小鹏,徐政. 开发研究, 2021(03)
  • [5]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D]. 黄智. 广西大学, 2021(12)
  • [6]深圳市工业部门碳排放及减排路径研究[D]. 周丽.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7]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D]. 刘雅婕. 浙江大学, 2021(01)
  • [8]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荆州经开区绿色转型发展研究[D]. 刘洋.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D]. 王海英.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10]中国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 滕瑜强. 山东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发达国家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