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我省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思考

关于深化我省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思考

一、关于深化我省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金秀[1](2014)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提出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健全决定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普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它既包括民办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组织等外部关系的处理,也包括民办高职院校内部各种关系的处理。具体包括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融资体制与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本论文基于治理理论与三螺旋理论的理论研究,重点分析了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民办高校自身五因素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并力图在五因素视角下研究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本研究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是概念的界定与理论的分析。通过治理理论与三螺旋理论的分析,本文提炼了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五个关键性影响因素: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与民办高校自身。论文在第三部分抛砖引玉,先对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重点梳理了山东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接着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融资体制与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等维度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基于大量的政协提案与访谈调研分析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法律地位不清、管理机构不完善、办学自主权不足、投资产权欠明晰;在办学体制方面,教育培养体系衔接不够,“双证互通”规模小、障碍多,“政产学研用”结合还处于尴尬境地;在投融资体制方面,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投融资渠道单一,经费来源不稳定,公共财政扶持不到位,财务支出结构不合理;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方面,民办高等职业学校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课程建设缺乏特色,师资流动性大,师资队伍不稳定。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不成熟是内部原因,政府政策滞后、缺位与悬浮是外部原因,传统教育观、人才观、管理观与经济观制约是观念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发达国家私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经验中寻找启示,有助于解决当前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诸多问题。论文在第五部分主要选取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私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和启示;第六部分主要是在前面各部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总的来说,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走向和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现实问题。本研究认为,建立以优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结构为核心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将有利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五因素框架,政府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企业应该在学校发展中发挥需求导向作用,社会中介组织应该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发挥支撑纽带作用,另外,作为主体的民办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解决内部管理问题。

于迅来[2](2014)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及发展路径演化 ——以吉林的实践为例》文中提出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随着形势变化,文化发展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现行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发展现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文化发展手段与业态变革的新形势都出现了不适应。改变不适应状况,根本出路在改革。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经萌芽、起步、试点、攻坚、深化等多个阶段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纵向链条。系统梳理、总结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演进历程,可以厘清文化改革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对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吉林省是文化大省,但一直以来距“文化强省”的目标相去甚远。吉林省地处内陆,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既不能像广东、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依靠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走“高、精、尖”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又无法像云南、广西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那样,依靠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原生态牌”、“民族牌”。但也正因如此,吉林省的探索实践反而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和揭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般路径和规律性认识。本文旨在以吉林实践为例,通过应用研究来总结成败得失,总结提炼适应未来文化发展的模式和路径。本文对文化体制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归纳分析,界定了文化的内涵、外延及主要特性,总结提出了文化体制的概念、职能及基本范畴,对历史各个阶段、东西方各种文化体制观的相关理论进行追根溯源。在概述了我国传统文化体制的形成过程、存在弊端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之后,介绍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在梳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时,本文在“三分法”基础上进行细化和补充,将整个改革历程分为文化市场化萌芽、文化产业化起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等五个阶段,对各个阶段取得的成效和不足一一阐述,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规律进行总结:文化体制改革的演变历程体现了特定的社会转型期文化制度变迁与文化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是从被动到主动、由外向内的自主性改革,是从增量到存量、先易后难的渐进式改革,是从刚性到弹性、由表及里的双轨制改革。本文的实证部分,侧重分析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当前存在问题主要在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市场发育迟缓、产业实力不强四个方面。从更深层次看,主要制约因素有五个方面:既得利益格局阻碍难题破解、观念落后弱化改革动力、资金瓶颈制约改革推进速度、法律缺失影响文化市场环境、人才不足削弱文化发展后劲。本文最后,提出吉林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着眼宏观层面,要完善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重点是把握好“大”与“小”的关系,创新党对文化的领导方式;把握好“分”与“合”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管理文化职能。着眼中观层面,要营造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重点是处理好“长”与“短”的关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处理好“予”与“取”的关系,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营造良好政策法规环境;处理好“强”与“弱”的关系,发展文化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着眼微观层面,要增强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力。重点是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组建文资委,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解决好“人往哪去”和“钱从哪来”的问题,推进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解决好“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的问题,促进文化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本文从问题入手,给出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重构路径,同时对配套政策、人才支撑等保障机制建设问题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任海龙[3](2005)在《中国农业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新的挑战和冲击,我国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提高农业竞争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目标和举措,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关键是靠投资的拉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深层看,仍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计划和行政命令为主的财政支农方式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农业信贷资金市场仍然未能真正确立,农业资金流向和流量的调节机制仍以政策偏好为主,政策性开发贷款严重不足,多元化农业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等方面。农业投入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最主因素。 在农业发展中,制度决定效率,农业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效果势必受到农业产业投资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供给体制和农业经营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改善农业投融资环境现状,一方面依赖于政府建立起完备、明确的政策辅助支撑体系,增强社会资金对农业的信心,彻底解决目前农业资金的窘境。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和领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供给。 本文以制度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以及现代投融资理论为基础,采取对比分析、系统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静态与动态分析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农业投融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我国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剖析。以此作为问题研究的起点,同时对农业投融资的基本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概括,为本论文研究提供科学借鉴;其次,对我国农业投融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农业投资的相对不足和不稳定性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约束,并且通过产业关联的传导和放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产生影响,加快农业投资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并对农业投资不足的深层制度原因进行了剖析。再次,对农业资金募集的两种主要方式即国家财政支农投入和利用金融机构和债券市场融资的有关情况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我国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资金支持总量仍是低水平的,财政支农资金在投入结构、管理体制和使用效果均存在一些问题;农业信贷和证券市场的融资没有充分体现服务“三农”的功能。最后,设立模型对我国农业资金供求数量和结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增加我国农业投资的基本思路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下,制定优惠政策,努力增加农业投资的总量;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进行结构调整,确立不同阶段的资金投放重点,不断提高农业投资的效益;深化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农业投资资金的吸收能力,建立起政府主导的市场化的多元投资体制,形成农业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内在、根本、持久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对策和措施。最后,对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黑龙江省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情况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 本文在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对促进我国农业良性互动资金供求机制形成具有重要理论参考和实践价值的创新观点。一是在对我省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因素和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农业投资总量需求的计量分析模型,对2020年前农业投资的需求总量、供给总量及供需缺口进行预测。二是提出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化强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作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政策和建议。三是指出在我国严重的金融二元

程霞珍[4](2014)在《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有产业发展规律表明,产业集群化发展只有依靠政府的科学引导,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竞争能力。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存在的文化产业,其集群化发展同样需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政府有力支持,方能壮大规模,提升实力,并由此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事实上,包括安徽在内的地方各级政府,目前也都在不遗余力地强化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力度。正因如此,研究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支持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试图以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经济欠发达的安徽省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四大重点问题展开研究。一是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探究地方政府支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依据。二是归纳提炼国内外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支持经验与启示。三是基于安徽省域视角,构建政府支持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框架。四是聚焦安徽省情,剖析安徽现有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支持是否能满足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的需要,并就促进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完善政府支持体系的相应对策。文化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空间组织,由文化企业、创意人才以及相关支撑机构集聚而成。从驱动因素看,可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驱动型两种。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政府驱动型文化产业集群更具有优势。本文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切入点,提出文化产业集群的本质就是一种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而这种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则是以资源共享、制度完善、网络健全等为条件的,单靠文化产业集群自身并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借助外在的政府力量,即依靠政府在文化公共产品的投入、文化管理制度的创新、文化市场环境的完善等方面努力,来促进文化产业集群更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就美国洛杉矶电影产业集群、英国伦敦戏剧产业集群和韩国网络游戏产业集群发展经验看,政府支持重在制度创新、公共品投入以及市场环境优化等方面。就北京、上海和湖南等省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支持看,主要体现在规划引导和融资支持、产业布局和园区建设、多平台打造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就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看,其现状具有五大特点,即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文化产业集聚度不断上升、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集聚功能不断显现、文化产业集群影响力不断扩大、传统文化产业集群和新兴文化产业集群齐头并进。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动因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即蕴藏丰厚的文化资源、逐年加大的公共投入、持续创新的体制机制和不断完善的市场体系。通过系统聚类分析表明,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以合肥为重心,集皖江城市带、皖南文化区、皖北城镇群为一体的“一核三区”空间格局。在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支持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再依托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本文试图从安徽省域视角,构建了政府支持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框架。在此框架下,分别从公共投入、制度创新和市场完善等方面,仔细梳理了自2003年以来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支持措施;并分别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调查问卷分析法,对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支持效应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支持效应不太明显,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即公共文化投入不足、区域文化发展不均;文化管理制度创新动力不足,改革红利释放趋缓;文化市场培育滞后,文化产业价值链不完整等。安徽应着力从三个层面完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支持体系:一是制度创新层面,可通过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强化地方文化产业法制保障,进一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规划的引导作用,力争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强化对四大主导文化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等。二是公共投入层面,既要加强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又要强化对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利用,依托徽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支撑体系。三是市场完善层面,可通过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和发挥中介服务机构作用等途径,培育多样化的文化市场主体;通过进一步完善资本、人才等文化要素市场建设,为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江泽林[5](2015)在《国有企业改革专题讲座心得体会》文中提出编者按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在3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近年来,我省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已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产权结构,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大企业?

牛蓉琴[6](2019)在《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及路径依赖研究》文中提出产业政策是政府针对特定产业制定的政策,是促进经济的科学增长与发展,维护市场机制与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中,产业政策发挥了巨大的导向、引领和助推效应的重要作用。同样,文化产业政策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为密集的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富集,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石。立足在地性资源,制定了富有创新的民族文化产业政策,推动了“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云南现象”。先后出台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十五”规划》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政策文件,引导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2010年,按照云南地方标准统计,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33亿元,占GDP 比重达6.1%,成为全国6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地区之一。但是,在2012年,国家为了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同年,云南按照国家统计标准核算,文化产业增加值在统计意义上出现断崖式下滑,从635.08亿元下降为380.3亿元,占GDP的比重也由6.5%降为3.7%,失去了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在国家自上而下的“竖井式管理”中,文化产业政策指向:放弃“地方标准”的特色产业,转向以国家政策“对标”的业态。以“金、木、土、石、布”为主要业态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诗与远方”的多头管理制约了资源的配置,“旅游+”成为云南各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惟一路径等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新时期,探索云南文化产业政策演进变化规律,以及转型升级中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推动云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以政策为主线,全面系统梳理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分别从“文化价值认识”到“市场主体培育”的政策演进阶段(1995—2005年),从“特色发展”到“产业体系”的政策演进阶段(2006—2012年),从“对标发展”到“二次创业”的政策演进阶段(2012年一至今)三个阶段进行深入分析。从演进历程分析得出云南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分别是对“统计指标”“竖井管理”“外部市场”等方面的路径依赖。本文从学理的角度提出新时期云南文化产业政策调整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建立:多元效率评价机制,大部制管理体制,内部文化消费政策,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加快云南文化产业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向前发展。

李博[7](2006)在《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分析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合理的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和结构,良好的投资效益,对于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由于长期以来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效益和政府宏观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北省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保持适度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提高政府宏观管理水平,保证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是当前河北省宏观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调控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以合理调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运行机制,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跟踪评价体系为目标,吸收了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宏观管理相关理论,并融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协整分析、神经网络、数据包络等实证方法对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涵盖社会效益分析的固定资产投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并在对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河北省投资运行机制的思路,并构建了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体系。本文在理论上力求丰富固定资产的研究方向和视野,实践上也期望对于指导河北省乃至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宏观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论文认真研究和系统分析了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现状,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分析了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进行了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在此基础上,经过总结归纳得出当前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今后改善固定资产投资指明方向。 本论文运用经济增长理论、投资规模平衡理论、投资结构优化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遵循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对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经济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讨论了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储蓄与消费的关系,在总结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演进规律后,对河北省“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进行了预测,同时提出了河北省工业产业投资结构优化设计方案。 本文在对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完善投资运行机制的主要构想,在对建立投资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体系,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管理提供可靠保障。 论文的基本结论:1、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增加,但波动较大,投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偏低,投资效益总体较低,尤其是社会效益较差:2、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及储蓄总量关系密切,河北省的经济增长是属于投资拉动型,而同时经济增长又为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提供了有力保障,不断增加的储蓄额为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奠定了基础;3、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机制存在着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投资立法工作滞后,政府投资管理不规范缺乏民主与监督等问题,应该从多元化投资主体体系、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建立科学的政府投资激励与约束机制、发展和完善河北省的投融资体系等方面入手改进河北省固定资产运行机制:4、加强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监控和跟踪评价,是政府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

李其成[8](2019)在《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的核心是金融监管权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是否需要以及应该如何配置。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混业经营、金融创新以及地方金融业的繁荣,对中国现有中央集权垂直式的监管权力配置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现有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金融业的剧烈变化。当前各国都在着力加强对金融整体性风险的防范,如何对新型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监管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过去对于金融监管体制的研究都相对集中在中央一级政府部门间金融监管权的配置上,对地方政府能否享有以及如何享有金融监管权问题的研究相对缺乏。面对市场的新变化,地方政府实际已广泛参与到了地方金融监管之上,承担着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但不同地方金融监管模式差异较大,尚未形成成熟统一的模式,且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在定位、正当性、内容等重要问题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能否享有以及如何行使金融监管权,应首先明确金融监管权的性质、地位、特征等问题。金融监管权的根本属性是公权力,并呈现多元性与多重性特征,这决定了其行使需要合理配置。在权力的配置过程中,中央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配置以权力的“功能性”理论为基础,而监管权力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配置则以“结构性”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结构性”理论下,我国金融市场、权力结构、政府职能等因素共同决定并创生了中国进行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迫切内在需求,其中地方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是第一大动因,地方政府的金融竞争是直接动力,维护金融安全是根本目的,而国家权力结构改革是其政治背景。我国现有监管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和国情条件。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的配置状况及其得失,对现有配置模式的建构和完善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公权力之一的金融监管权,是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一部分,服从并深受国家权力央地分配的制约。具体到金融领域,其历程可总结为:从金融中央集权到有限的地方竞争——中央逐渐削弱地方政府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力——为应对全球局势而进一步向中央集中——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之路确立。当前,坚决走市场化道路,应是最大的国情,亟需金融监管权配置模式改革与之适应。中国当前监管模式为中央“一行两会”为主体、多头分工式的中央一级金融监管,中央监管权在地方通过地方派出机构履行职能,权力主要集中于中央一级,存在协调不力、监管真空、限制创新、制约发展等突出问题,亟需向地方政府配置权力,让地方政府参与监管,弥补中央政府监管的不足。当前地方政府通过中央政府及其部门政策、文件等方式获得一定的金融监管权,是一种实用主义做法,虽无法律、法规明确、具体的授权,但有模糊的事实上的监管权力。国家最新政策明确了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呈现了双层监管的发展趋势。中国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模式发展至今,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存在诸多的困境。地方政府缺乏法定的金融监管权,对于金融监管事务的参与,均是通过中央行政管理部门的个别授权,或地方政府的主动承担,缺乏制度化、体系化的权力配置。这种监管权集中于中央一级的配置模式,不论是应对传统金融模式及其创新,还是应对发展迅猛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都力不从心。其中最关键的缺陷在于地方金融监管权的合法性危机,导致监管对象覆盖不足、制度弹性缺失、地方立法权缺位、责任不明等问题。就央地分权而言,世界上现存在分权型多层监管模式以及单层监管两种模式,前者以美国和加拿大为典型,后者是大多数国家采用的监管模式。美国和加拿大存在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级金融监管机构,各自在金融监管的事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英、德、日等国均为非典型的金融监管央地分权模式,仍以中央政府监管为主。总体而言,其他国家或地区金融监管央地分权模式之于中国的启示,在于其权力配置方式和依据的法治化。相比较而言,中国地方政府并非完全不存在金融监管权,但在中国现有配置模式中,除个别地区通过地方法规形式予以确定之外,均是行政式的、实用主义的配置模式,缺乏法治化的特征。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启示还在于其无论何种央地配置模式,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只有与国情合适与否。央地分层的监管体制与中央集权式的监管体制,受到联邦制或单一制国家形式的极大影响,但是二者并非一一对应,最终决定其模式的,是一国的金融市场及金融制度赖以存在的整个国情。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实用主义配置的现实,已经显着表明向其配置权力的必要性。而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制度化,应该在重新厘清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动因、目标、价值及原则的基础上,将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的首要价值定位于维护地方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其次要有利于提升金融监管的效率;最后,还应有利于实现地方经济民主。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的目标,则是实现金融监管权理论上的结构化、制度上的法治化和实践中的高效率。为此,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应当以合理分权、依法分权和权责对等为主要原则,坚持法治化的根本路径。中国当前最根本症结并非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有无的问题,而在于法治化的缺失。考虑到地方金融市场的特殊性,依据法律的相关规定,应当充分发挥各地方权力机构的作用,通过地方立法进行地方金融监管权的配置。金融监管权主体、对象、内容的配置,应把握以下原则:主体上,要坚持地方监管机构的独立化、专业化和责任化,并建立地方统筹监管、中央指导的央地监管机构关系;内容上,必须厘清地方金融市场与政府监管之间、地方监管与中央监管之间的两个界限。此外,任何规范的有效运行都离不开其所在的制度体系,金融监管权的科学化央地配置,应当以完善的顶层权力配置为依托,改严格分业式监管为统筹式监管、完善中央与地方经济权力配置的关系、完善金融机构破产制度、国家救助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等,从而培育强大而稳健的市场机制,从根本上减少市场失灵。

丁伟伟[9](2019)在《逆向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以金磐扶贫开发区和衢州海创园为例》文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起,飞地经济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萌芽,如今已发展到“全国开花”的状态。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建设中总是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分别默认为飞出地和飞入地。研究发现,部分地区因为缺乏资源要素比较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困难,同时随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存在欠发达地区飞入发达地区进行经济开发的“逆向飞地经济”现象,具体可分为两类:逆向扶贫飞地经济、逆向创新飞地经济。本论文利用3D要素理论和DPSIR模型构建飞地经济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多案例比较分析、个案剖析和对衢州海创园进行实地调研详细研究逆向飞地经济的产生原因、运行特征、发展效益和面临的困境。研究认为,逆向飞地经济是飞地经济的一种特殊模式,且行政导向性更强。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和逆向创新飞地经济两种类型,分别可以总结为“外部支持型逆向异地开发模式和空间”、“逆向跳跃式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和空间”。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帮助贫困的飞出地实现异地发展、脱贫;逆向创新飞地经济帮助欠发达的飞出地通过“两次跳跃”实现异地借势借智,激发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两种逆飞模式同样可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研究指出,两种逆向飞地经济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正面效应,应该在科学分析论证的前提下推广实践,当然逆飞模式也面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和共性难题。逆向扶贫飞地经济要处理好异地开发和本土发展的关系,逆向创新飞地经济要优化构建循环创新系统。逆飞模式仍然要在完善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优化利益分配、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改善软硬环境等共性问题上继续探索。本文也针对个性和共性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倪艳[10](2019)在《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和南海资源开发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发展海洋经济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此而言,如何充分发挥政府的角色和职能,推动海南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既是全面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海南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全国范围来看,海南受权管辖海域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但海洋经济产值不足全国的2%,显然二者之间还不互相匹配。近年来,海南海洋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海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初具雏形,海洋经济已成为海南经济的重要组成。但囿于发展晚、底子薄等诸多原因,海南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金融投融资功能较弱、高素质海洋人才储备不足和南海争议将长期存在等挑战。毫无疑问,海南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角色和职能息息相关。海南省政府为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在法治建设、宏观规划、机构管理和市场秩序规范与执法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海南海洋经济未来更好发展的需要来看,还存在着法律体系尚不健全、规划系统性不足、科技创新动能较弱、资源管理粗放、海洋管理与执法力量分散、公众参与程度较低等不足。有鉴于此,要加快海南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发挥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应在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海洋宏观经济体系、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海洋人才引进培养体系、节约利用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扩大对外开放交流、建立投融资保障体系等方面不断着力建设,全面推动海南海洋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深化我省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深化我省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 基于政协委员连年来的提案呼吁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特点
        三、 存在的问题与缺憾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
        二、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第二节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
        一、 三螺旋理论
        二、 治理理论
    第三节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
        一、 政府的作用
        二、 企业的因素
        三、 社会中介组织的参与
        四、 市场的影响
        五、 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
第三部分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及其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 萌芽复兴阶段
        二、 快速增长阶段
        三、 稳定规范阶段
    第二节 山东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 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
        二、 办学规模快速发展
        三、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突出
        四、 办学条件日益完善
        五、 师资队伍结构日益优化
        六、 学科结构日趋合理
    第三节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现状
        一、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
        二、 办学体制的现状
        三、 投融资体制的现状
第四部分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二、 办学体制
        三、 投融资体制
        四、 内部管理体制
    第二节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内部原因: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不成熟
        二、 外部原因:政府政策滞后、缺位与悬浮
        三、 观念原因:传统教育观、人才观、管理观与经济观制约
第五部分 发达国家私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经验与走向
    第一节 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 私立高校的发展及其管理体制
        二、 社区学院的发展及其管理体制
    第二节 其他发达国家私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一、 双元制模式
        二、 工读交替模式
        三、 TAFE 模式
        四、 CBE 模式
    第三节 发达国家私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与走向
        一、 管理体制的特点
        二、 管理体制的走向
第六部分 优化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创设新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一、 重构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社会认识
        二、 去除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多元化
        三、 制定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与法规
        四、 保障现有扶持政策有效实施
    第二节 优化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一、 健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
        二、 优化人才管理运行体制
        三、 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四、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创新投融资体制
        一、 健全公共财政扶持政策
        二、 拓宽投融资渠道
        三、 严格财务管理制度
    第四节 发挥社会组织的支撑纽带作用
        一、 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制度
        二、 发挥职业指导和职业资格考核评价功能
        三、 实施分类管理
        四、 推动招生和专业教学改革
    第五节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一、 注重捕捉市场需求信息
        二、 按市场需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三、 立足国际市场办学
附录:访谈提纲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及发展路径演化 ——以吉林的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理论分析法
        1.4.3 历史分析法
        1.4.4 实证研究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化体制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文化的概念和特性
        2.1.1 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2.1.2 文化的功能
        2.1.3 文化的特性
    2.2 文化体制的概念和范畴
        2.2.1 文化体制的基本内涵
        2.2.2 文化体制的主要职能
    2.3 文化体制的相关理论溯源
        2.3.1 中国传统的文化体制观
        2.3.2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发展观
        2.3.3 毛泽东的文化体制论
        2.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体制论
        2.3.5 西方学者的文化发展思想和文化形态论
第3章 中国传统文化体制的形成及其改革
    3.1 中国传统文化体制的形成
    3.2 中国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
        3.2.1 泛意识形态化
        3.2.2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3.2.3 过分依靠强制性行政指令
        3.2.4 抑制文化的创新性和自由性
    3.3 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4 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第4章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
    4.1 文化市场化萌芽阶段(1978 年—1992 年)
    4.2 文化产业化起步阶段(1992 年—2002 年)
    4.3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阶段(2002 年—2009 年)
    4.4 文化体制改革攻坚阶段(2009 年—2012 年)
    4.5 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阶段(2012 年—至今)
    4.6 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4.6.1 从被动到主动、由外向内的自主性改革
        4.6.2 从增量到存量、先易后难的渐进式改革
        4.6.3 从刚性到弹性、由表及里的双轨制改革
第5章 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问题成效分析
    5.1 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脉络
        5.1.1 产业萌生、体制松绑阶段(1978 年 12 月—2003 年 6 月)
        5.1.2 开展试点、积极探索阶段(2003 年 6 月—2006 年 7 月)
        5.1.3 扩大试点、由点到面阶段(2006 年 7 月—2009 年 8 月)
        5.1.4 加快推进、全面展开阶段(2009 年 8 月—2012 年 3 月)
        5.1.5 全力攻坚、基本完成阶段(2012 年 3 月—至今)
    5.2 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展成效
        5.2.1 以转企改制为重点,壮大龙头文化企业集团
        5.2.2 以资源整合为重点,打造全国知名文化品牌
        5.2.3 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发展文化领域非公经济
        5.2.4 以增加供给为重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2.5 以科技融合为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
        5.2.6 以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5.3 吉林省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3.1 管理体制不顺
        5.3.2 运行机制不活
        5.3.3 市场发育迟缓
        5.3.4 产业实力不强
    5.4 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制约因素
        5.4.1 既得利益格局阻碍难题破解
        5.4.2 观念落后弱化改革攻坚动力
        5.4.3 资金瓶颈制约改革推进速度
        5.4.4 法律缺失影响文化市场环境
        5.4.5 人才不足削弱文化发展后劲
第6章 吉林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和对策
    6.1 宏观层面:完善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
        6.1.1 创新党对文化的领导方式
        6.1.2 转变政府管理文化职能
    6.2 中观层面:营造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
        6.2.1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6.2.2 积极培育文化消费
        6.2.3 营造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6.2.4 发展文化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
    6.3 微观层面:增强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力
        6.3.1 明晰现代产权制度
        6.3.2 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6.3.3 推动文化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6.4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保障机制
        6.4.1 配套政策体系建设
        6.4.2 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中国农业投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农业投融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
        1.3.3 研究方法
2 农业投融资理论概述
    2.1 农业投资的分析框架
    2.2 西方国家投资理论
        2.2.1 古典学派的投资理论
        2.2.2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投资理论
        2.2.3 现代西方投资理论的发展
        2.2.4 西方投资理论的贡献
    2.3 融资理论
        2.3.1 现代融资结构理论
        2.3.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
        2.3.3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理论
3 我国农业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投资的现状
        3.1.1 我国农业投资总量与结构的变动趋势和特征
        3.1.2 农业投资来源及其结构分析
    3.2 我国农业投资的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
        3.2.1 我国农业投资的主要成效
        3.2.2 农业投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3 影响我国农业投资的深层制度原因
        3.3.1 农业投资存在着严重的体制障碍约束
        3.3.2 农业投资责任主体之间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4 我国对农业的财政投资概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内涵界定
    4.2 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职能
    4.3 政府财政支农的结构特征
    4.4 财政支农中存在的问题
        4.4.1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4.4.2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4.4.3 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
    4.5 政府农业投资行为弱化的深层原因
        4.5.1 从农业增长与工业增长、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的审视
        4.5.2 从需求角度的审视
        4.5.3 从投资主体角度的审视
        4.5.4 从产业投资体制的审视
        4.5.5 从政府职能角度的审视
    4.6 农业财政投资的效益评估
        4.6.1 农业财政投资效益的内涵
        4.6.2 农业财政投资效益评估的必要性
        4.6.3 农业财政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6.4 农业财政投资效益项目评估
5 我国农业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5.1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
        5.1.1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机构的特征
        5.1.2 农村金融组织在满足资金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5.1.3 造成我国农业信贷供给不足的深层制度原因
    5.2 我国农业证券市场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5.2.1 证券市场影响农业发展的功能
        5.2.2 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途径
        5.2.3 我国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基本状况
        5.2.4 我国农业证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6 农业投融资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6.1 美国农业投融资的主要渠道和政策特征
        6.1.1 农业投资的主要来源渠道
        6.1.2 美国农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6.1.3 美国农业投融资政策的主要特征
    6.2 法国农业投融资制度与政府投资概况
        6.2.1 财政干预农业机制
        6.2.2 有效的信贷支持农业机制
        6.2.3 明确的农业投资诱导机制
    6.3 日本农业投融资政策及特征
        6.3.1 日本的财政补贴政策
        6.3.2 日本的农业支持政策
        6.3.3 日本支持农业的金融制度
        6.3.4 日本农业投融资政策的特征
    6.4 印度农业投融资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6.4.1 印度农业财政扶持政策的特点
        6.4.2 印度农业扶持政策的效果
        6.4.3 印度政府采取的农业信贷政策
    6.5 欧盟的农业补偿支付政策
        6.5.1 政策制定的背景
        6.5.2 农业支持政策的调整
    6.6 国际经验对我国农业投融资制度改革的借鉴
        6.6.1 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
        6.6.2 明确划分农业项目的投资主体和建立筹资来源决策机制
        6.6.3 建立市场调节和宏观管理相结合的农业投资调控机制
        6.6.4 适应WTO《农业协议》要求,转变投资重心
7 我国农业投融资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7.1 解决农业发展投融资问题的基本思路
        7.1.1 科学地划分农业投资的不同阶段
        7.1.2 合理划分各投资主体的投入范围
        7.1.3 突出农业资金的投放重点
    7.2 中国农业投资供需总量分析与预测
        7.2.1 农业总产值及各行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目标变量值的确定
        7.2.2 农业总产值的结构及贡献要素
        7.2.3 农业总产值计量分析模型的设置
        7.2.4 农业投资行为方程的建立及农业投资需求总量的预测
        7.2.5 中国农业资金供给形势的分析和预测
    7.3 解决我国农业投融资问题的宏观对策
        7.3.1 增加各级政府的农业投入
        7.3.2 建立健全市场机制的投融资功能
        7.3.3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诱导功能,吸纳市场资金进行农业投入
        7.3.4 努力提高农业的投资吸收能力
    7.4 增加中国农业投融资的具体措施
        7.4.1 加大政府农业投资的力度,努力增加农业投资总量
        7.4.2 发挥农业集体和农民作为农业投资主体的作用
        7.4.3 制订优惠政策,提高投资吸收能力,广泛吸引投资
        7.4.4 努力增加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
        7.4.5 建立农业保险制度
        7.4.6 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制
        7.4.7 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增强服务“三农”功能
8 区域个案分析:黑龙江省农业投融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8.1 黑龙江省农业资金供需状况分析
        8.1.1 种植业结构调整及资金供需分析
        8.1.2 畜牧业发展与资金供需分析
        8.1.3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和资金供需分析
        8.1.4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资金供需分析
        8.1.5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资金供需分析
    8.2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的做法及成效
        8.2.1 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稳步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8.2.2 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8.3 黑龙江省农业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8.3.1 黑龙江省农业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8.3.2 影响黑龙江农业金融支农作用发挥的原因
    8.4 推进黑龙江省农业投融资发展的对策
        8.4.1 采取积极的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8.4.2 调整信贷投向,充分发挥信贷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8.4.3 对农村金融部门实行倾斜政策
        8.4.4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8.4.5 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8.4.6 加快农业产业化调整步伐,逐步增加农民收入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交易成本理论视角的阐释
    第一节 文化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发展模式
        一、文化产业集群的内涵
        二、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及比较
    第二节 交易成本理论概述
        一、交易成本的概念界定与因素分析
        二、交易成本理论的特色
    第三节 文化产业集群与交易成本理论的关联机理
        一、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交易成本理论剖析
        二、文化产业集群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支持模式比较
    第一节 国外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支持模式
        一、美国模式:以洛杉矶电影产业集群为例
        二、英国模式:以伦敦戏剧产业集群为例
        三、韩国模式:以首尔网络游戏产业集群为例
        四、国外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支持启示
    第二节 国内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支持模式
        一、北京模式
        二、上海模式
        三、湖南模式
        四、国内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支持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支持框架构建:安徽省域视角
    第一节 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动因
        一、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二、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动因
    第二节 安徽16个地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系统聚类分析
        一、系统聚类方法
        二、系统聚类原始数据
        三、系统聚类分析结论
    第三节 政府支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框架及作用机制
        一、政府支持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框架——基于安徽省域视角
        二、政府支持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支持效应及问题剖析
    第一节 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支持实践
        一、公共文化投入:制定文化产业规划,强化公共文化服务
        二、文化制度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加强文化市场执法
        三、文化市场建设:培育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节 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支持效应分析
        一、因子分析
        (一)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二) 评价方法及结论
        二、问卷调查分析
        (一) 调查问卷设计
        (二) 调查问卷分析结论
    第三节 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投入不足,区域文化发展不均
        (一) 文化事业费增长有限
        (二) 文化服务设施基础薄弱
        (三) 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缓慢
        (四) 区域文化服务发展失衡
        二、文化管理制度创新动力不足,改革红利释放趋缓
        (一)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难以深化
        (二) 文化科技融合机制亟待建立
        (三) 知识产权保护缺乏长效机制
        三、文化市场培育较滞后,文化产业价值链不完整
        (一) 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不顺畅
        (二) 文化产业人才保障不到位
        (三) 文化产业价值链构建不完整
        (四) 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成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支持体系
    第一节 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
        一、明确政府定位,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一) 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
        (二) 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三) 增强文化产业法制保障
        二、立足规划引导,规范文化产业发展
        (一) 重点支持四大主导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二) 努力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三) 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
    第二节 增强公共文化投入完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一、强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支撑体系
        (一)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 加强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第三节 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建设
        一、培育多元文化市场主体
        (一)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二) 扶持小微文化企业
        (三) 发挥中介服务机构作用
        二、不断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建设
        (一) 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二) 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6)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及路径依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 主导和引导的关系
    (二)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 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二、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
    (一) 从“文化价值认识”到“市场主体培育”的政策演进阶段(1995-2005年)
    (二) 从“特色发展”到“产业体系”的政策演进阶段(2006-2012年)
    (三) 从“对标发展”到“二次创业”的政策演进阶段(2012年-至今)
三、云南文化产业政策演进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统计指标”的路径依赖
    (二) 对“竖井管理”的路径依赖
    (三) 对“外部市场”的路径依赖
四、新时期云南文化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
    (一) 多元效率评价机制建设
    (二) 大部制管理体制建设
    (三) 内部文化消费政策建设
    (四)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政策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分析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问题说明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相关问题说明
    §1-3 论文的结构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固定资产投资研究相关文献
        2-1-1 投资规模平衡相关理论
        2-1-2 投资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关理论
        2-1-3 投资与储蓄、经济增长关系理论
        2-1-4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理论
        2-1-5 投资结构优化理论
    §2-2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宏观管理研究相关文献
        2-2-1 投资体制改革理论
        2-2-2 投资宏观调控理论
        2-2-3 政府投资管理理论
    §2-3 当前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章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分析
    §3-1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
        3-1-1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变化趋势
        3-1-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周期波动
        3-1-3 固定资产投资率及固定资产投资率区位商波动
    §3-2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动趋势
        3-2-1 投资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
        3-2-2 投资的来源结构
        3-2-3 投资的使用结构
        3-2-4 投资的主体结构
    §3-3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效益和最终效益分析
        3-3-1 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效益分析
        3-3-2 固定资产投资的最终效益分析
    §3-4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分析
        3-4-1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效益分析
        3-4-2 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效益分析
    §3-5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与分析
        3-5-1 确定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
        3-5-2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内容
        3-5-3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价方法的确定
        3-5-4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价及分析
    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分析
    §4-1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4-1-1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分析
        4-1-2 经济增长促进投资
        4-1-3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4-2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储蓄、消费的关系
        4-2-1 投资与储蓄、消费的相关关系
        4-2-2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
        4-2-3 居民最终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
    §4-3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4-3-1 DEA方法的概述
        4-3-2 固定资产投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4-3-3 固定资产投资的DEA评价结果及分析
    小结:
第五章 河北省“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预测
    §5-1 “十一五”期间与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经济总量预测
        5-1-1 “十一五”期间GDP总量与结构预测
        5-1-2 “十一五”期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预测
    §5-2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结构预测
        5-2-1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预测
        5-2-2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预测
    §5-3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工业产业投资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5-3-1 产业结构优先发展排序的目标
        5-3-2 工业产业优先发展排序
        5-3-3 工业产业投资结构优化方案的确定
    小结:
第六章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与体制创新
    §6-1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过程概述与问题总结
        6-1-1 1949—1978年体制改革情况及主要问题
        6-1-2 1979—1991年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情况及主要问题
        6-1-3 1992—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情况及主要问题
    §6-2 近期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新举措及未来改革方向
        6-2-1 近期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新举措
        6-2-2 新形势下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方向
    §6-3 进一步完善投资运行机制的思路
        6-3-1 完善以企业居民为主,以政府为辅的多元化投资主体体系
        6-3-2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做好部门分工
        6-3-3 建立科学的政府投资激励与约束机制
        6-3-4 发展和完善河北省的投融资体系
    小结:
第七章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
    §7-1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建立
        7-1-1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7-1-2 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机制的设计
    §7-2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
        7-2-1 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7-2-2 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内容
    §7-3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的组织工作
        7-3-1 建立组织领导、协调机构和经费保障机制
        7-3-2 建立完善的投资统计调查制度
        7-3-3 建立科学的投资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和数据处理管理信息系统
        7-3-4 实现投资监控和评价工作并举,提升宏观决策和预测能力
        7-3-5 河北省投资监控与评价实施程序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8)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路径
第一章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金融监管权理论基础
        一、金融监管的公权力属性
        二、金融监管的正当性理论
    第二节 金融监管权的多元与多重
        一、金融监管权主体的多元化
        二、金融监管对象的全覆盖
        三、金融监管内容的系统化
    第三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结构化”性质
        一、国家权力的央地配置
        二、“结构化”视角下的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
    第四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动因
        一、地方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是根本动因
        二、地方政府金融发展的竞争需要是直接动因
        三、维护金融安全是终极动因
        四、国家权力结构改革是重要动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央地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变迁和现状
    第一节 中央金融监管权模式的历史变迁
        一、1949-1979:中央银行“大一统”时代
        二、1979-1992: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与地方监督保障
        三、1992-2003:分业监管与地方干预
        四、2003-至今:分业监管与金融监管协调
    第二节 我国地方金融监管权的历史考察
        一、1949 年以来我国权力央地关系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监管央地关系的变迁
    第三节 我国央地金融监管权配置的现状分析
        一、中央金融监管权配置现实
        二、金融监管权集中配置于中央的弊端
        三、地方金融监管权的配置现实
        四、央地双层监管的显着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困境
    第一节 地方金融监管的多重困境
        一、应对传统金融的困境
        二、地方金融监管法律依据普遍缺失
        三、地方监管机构定位不清
        四、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困境
    第二节 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合法性危机
        一、金融立法现状
        二、现行金融立法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监管央地配置域外模式借鉴
    第一节 分权型多层监管模式
        一、美国的分权型双层金融监管权配置
        二、加拿大分权型双层金融监管权配置
        三、美国、加拿大分权型多层监管体制特征
    第二节 集中型单层监管模式
        一、英国金融监管权集权型单层配置模式
        二、德国依托地方银行的地方监管模式
        三、日本中央政府部门行政授权地方监管模式
        四、欧盟合作性金融监管模式
        五、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单层监管模式的特征
    第三节 域外金融监管的比较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域外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制度化
        二、监管权力央地配置模式的决定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制度建构
    第一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宏观设计
        一、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价值取向
        二、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配置目标
        三、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主要原则
    第二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的法治化路径
        一、通过法律制度配置监管权力
        二、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的作用
    第三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主体配置
        一、监管机构配置的基本原则
        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统筹监管模式
    第四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内容配置
        一、厘清地方监管与中央监管之间的界限
        二、厘清地方金融市场与政府监管之间的界限
        三、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内容
    第五节 配套制度设计
        一、中央从严格分业走向行业统筹
        二、完善中央与地方经济权力配置关系
        三、创造地方金融监管权实现的条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逆向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以金磐扶贫开发区和衢州海创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1.3.1 本文的创新点
        1.3.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2.1.1 重要概念
        2.1.2 相关理论
    2.2 国外文献述评
    2.3 国内文献述评
        2.3.1 飞地经济的特征和类型
        2.3.2 飞地经济的发展效应
        2.3.3 飞地经济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2.3.4 述评与展望
    2.4 “逆向飞地经济”问题的提出
3 我国飞地经济发展实践
    3.1 我国飞地经济的发展历程
        3.1.1 20世纪90年代~2005年:萌芽阶段
        3.1.2 2005~2010年:地方继续探索实践和区域规模建设阶段
        3.1.3 2010~2017年:“全国开花”阶段
        3.1.4 2017年6月至今:全国统筹规范阶段
        3.1.5 飞地经济发展历程的总结
        3.1.6 浙江飞地经济发展实践
    3.2 飞地经济的发展条件及模式
        3.2.1 飞地经济发展条件
        3.2.2 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3.3 基于3D要素理论和DPSIR模型的运行机制构建
        3.3.1 3D要素理论和DPSIR模型介绍
        3.3.2 运行机制中的驱动力(D)和压力(P)分析
        3.3.3 运行机制中的状态(S)分析
        3.3.4 运行机制中的影响(I)和响应(R)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逆向扶贫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4.1 一种新路径——“飞地式扶贫”
        4.1.1 平湖市的“飞地强村计划”
        4.1.2 青田、平湖共建飞地产业园
        4.1.3 其他通过飞地扶贫的经验
        4.1.4 飞地为扶贫脱困带来的启示
    4.2 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4.3 金磐扶贫开发区个案剖析
        4.3.1 开发背景和历程
        4.3.2 金磐开发区运行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4.4.1 比较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和飞地经济
        4.4.2 其他启示
5 逆向创新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5.1 逆向创新飞地经济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5.2 衢州海创园个案剖析
        5.2.1 研究样本介绍
        5.2.2 衢州海创园运行机制分析
    5.3 本章小结
        5.3.1 比较逆向创新飞地经济和飞地经济
        5.3.2 其他启示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衢州海创园调研提纲
附录二 广东省飞地经济名录
附录三 江苏省飞地经济名录
附录四 安徽省飞地经济名录
附录五 浙江省飞地经济名录
致谢

(10)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海南海洋经济发展
        1.2.2 政府经济职能与海洋管理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海洋经济
        1.5.2 政府经济职能
        1.5.3 海洋管理
2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1 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2 海南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2.3 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2.3.1 海南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优势
        2.3.2 海南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
3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分析
    3.1 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3.2 海南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发挥状况
    3.3 海南海洋经济发展中政府角色发挥存在的问题
        3.3.1 法律体系尚不健全,配套规章亟需加强
        3.3.2 规划系统性不足,政策设计滞后实践
        3.3.3 科技创新动能较弱,政府支撑体系急需完善
        3.3.4 资源管理方式相对粗放,环境保护亟待加强
        3.3.5 海洋管理与执法力量分散,顶层协调机构尚待明确
        3.3.6 政府对教育力度不够,公众海洋意识仍需加强
4 优化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中政府角色的政策建议
    4.1 注重顶层设计,明确定位相关职能
    4.2 完善海洋宏观经济体系,制定垂直有效的发展规划
    4.3 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保障市场公平有序
    4.4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支撑体系
    4.5 建立海洋人才引进培养体系,塑造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
    4.6 科学利用海洋资源,打造良好生态环境
    4.7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扩大对外开放交流
    4.8 金融创新先行先试,建立投融资保障体系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关于深化我省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陈金秀.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2]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及发展路径演化 ——以吉林的实践为例[D]. 于迅来. 吉林大学, 2014(03)
  • [3]中国农业投融资问题研究[D]. 任海龙. 东北农业大学, 2005(01)
  • [4]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支持研究[D]. 程霞珍. 安徽大学, 2014(09)
  • [5]国有企业改革专题讲座心得体会[N]. 江泽林. 陕西日报, 2015
  • [6]云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及路径依赖研究[D]. 牛蓉琴. 云南大学, 2019(03)
  • [7]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分析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D]. 李博.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4)
  • [8]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D]. 李其成.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9]逆向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以金磐扶贫开发区和衢州海创园为例[D]. 丁伟伟.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10]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研究[D]. 倪艳. 海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关于深化我省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