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政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治安保护条例

南昌市政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治安保护条例

一、南昌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治安保卫条例(论文文献综述)

马成龙[1](2021)在《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安装范围的立法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艺[2](2020)在《新时代我国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不仅在经济快速发展上创造了奇迹,也在社会长期稳定上创造了奇迹,“两大奇迹”为世界和平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更为复杂多变,人民群众对于社会治安稳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治安稳定已经成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在社会治安治理过程中切实推进党委政府、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主体多元有效互动,确保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激发社会活力,探索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治安问题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推进社会治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大课题之一。我国社会治安治理正处于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型过程中,可社会治安治理多元主体之间协同治理机制还有待重新构建。论文紧扣社会治安协同治理这一研究主题,对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社会治理、整体性治理等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并分析了我国社会治安治理模式的变迁路径,即为社会治安管制阶段、社会治安管理阶段和社会治安治理阶段。随后本文对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主体进行全面分析,主要分为党委政府、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等四类,并对当前我国社会治安协同治理困境进行了解析,认为主要存在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理念缺失、治理能力不强、职责不清和动力不足等问题。为全面分析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困境,分为两个维度进行原因分析,一是制度建构的角度认为是由于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制度设计滞后造成的,主要体现为协同治理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监督制度执行不力,反馈制度尚未建立,问责制度亟待完善。二是从运行机制的角度认为是由于社会治安协同治理运行机制不畅造成的,主要体现为协同治理目标认同机制缺失,互动机制不畅,共享机制不强,保障机制不够等。随后运用问卷调查获知社会对社会治安协同治理主体间行为的认知程度并进行量化测度,并构建社会治安治理演化博弈分析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流图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提出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推进机制的政策建议。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以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为研究目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以社会治安治理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变迁路径、主体分析、协同困境、演化博弈、系统仿真、推进机制为研究脉络,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问题。具体来说,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论述。1、梳理了我国建国70周年以来社会治安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路径。论文认为我国社会治安治理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49年至1978年间为社会治安管制阶段;二是1978年至2012年间为社会治安管理阶段;三是2012年以后为社会治安治理阶段;明确指出了社会治安治理是我国社会治安政策的发展方向。2、系统分析了我国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主体及困境。论文认为我国社会治安协同治理主体主要包括了党委政府、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等四种类型,并系统解析了这四类主体的行为及存在的协同困境。论文不仅明确指出了当前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过程中的出现的困境表象,以及造成这些困境的制度成因。3、构建了社会治安主体协同治理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论文运用三方演化博弈模型验证了社会治安协同治理主体行为之间的选择策略,得出了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意愿与党委政府采取的社会治安治理政策有关;党委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意愿与他们之间的信任程度有关;社会治安治理主体参与协同治理意愿与收益有关。4、构建了社会治安协同治理“三治融合”系统动力学反馈模型。论文运用了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流图模型对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自治系统、法治系统和德治系统进行分析,通过建立流位流率系揭示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系统复杂、动态的共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仿真预测,调控社会政策因子和司法政策因子,为社会治安协同治理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科学决策依据。5、构建了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推进机制。论文指出新时代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推进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党委政府主导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统筹机制;二是深化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理念认同机制;三是强化社会治安多元主体间的互动机制;四是完善社会治安多元主体的保障机制。最后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实现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路径探索。

周录录[3](2020)在《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行为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以下简称《兵役法》)第六十六条规定了公民拒绝服兵役应承担罚款、限制升学、限制出境、不准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法律责任,但在实践中此类行为行政处罚却不尽如意。地方性兵役法规虽然补充上位法不足,实践中仍然出现了地方处罚法律适用不到位、处罚程序不健全、以罚代管、违反行政法基本原则问题。惩罚只是一种手段,合理惩罚,良好引导,杜绝公民拒绝服兵役现象才是目的。本文通过分析85名公民拒绝服兵役处罚案例,围绕处罚主体、处罚程序、法律适用、救济制度等角度展开讨论,以规范行政机关惩戒拒绝服兵役公民的行政行为,更好的保证被惩戒公民的应有的合法权益。同时,以彰显国家对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的严厉性,维护征兵工作良好有序发展,对构建合理兵役制度,完善国防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论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内容有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行为概述,具体内容为从不同学说,法律规定两方面阐述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行为的理论依据;公民拒绝服兵役处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公民拒绝服兵役界定、范围以及公民拒绝服兵役应负法律责任立法概况。第三部分主要搜集分析近五年85名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的案例,通过地区分布,增长趋势,处罚种类、处罚主体、处罚程序等角度分析目前惩戒行为存在什么问题。第四部分研究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行为法律规制,通过实体方面、程序方面以及救济来规范我国对公民拒绝服兵役的惩戒行为。最后一部分为总结,总结全文研究不足以及畅想利用新时代科技改变拒绝服兵役公民处罚和教育方式,以达到更加理想效果。

朱书强[4](2020)在《南昌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十八召开后,习近平站在全盘高度和未来发展角度,顺应新时代发展特点提出整体国家安全观,同时也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提出公安工作要转变理念,注重社会治理,打造平安工程。以政府为主体,发挥引领和中坚力量作用,推进全方位、多层面社会治安建设,形成人人参与平安建设、人人分享平安成果的社会局面。公安作为平安建设的主力军,面临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承担对敌斗争、维护稳定、打击犯罪、公共安全、社会治理、服务民生等方面的任务,公安机关性质任务和时代担当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公安法定职权越来越多,职责任务边界越来越宽泛。南昌市公安局顺应时代改革大潮进行警务机制改革,内外融合,结合实际不断深化警务机制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的改革提升之路。本文在警务机制改革理论、融警机制理论、善治理论、第三警务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实证调查法、文献梳理法、比较分析法进行系统研究,旨在对南昌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进行理论上的剖析。为全国公安机关正在进行的大部门、大警种制改革提供样本分析。首先,对南昌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的现状和做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找出目前南昌市公安局存在警务绩效评估与激励体系不完善、警务融合标准化不健全、警务社会化程度偏低、警员素质重视不够、信息化融合不足等问题。其次,为了充分解决南昌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长沙市公安局、厦门市公安局两地级市公安局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总结出他们在注重自我变强变精、加快信息化应用、警务资源整合等方面值得借鉴。结合南昌市公安局自身实际,本文最后提出应该要从建立健全警务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警务融合标准化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警务机制改革。

管璇[5](2019)在《江西公安网络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境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网络攻击技术不断翻新变化,网上违法犯罪日益猖獗,对国家主权、社会稳定和公民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江西公安网安部门积极治理全省网络生态环境、加强对省内互联网企业安全管理、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为全省网络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通过对近年来其侦办的部分案件分析发现,其在管理工作中仍面临和存在诸如法律法规适用度不够、网络攻防技术水平不高、专业人才匮乏、行业安全管理不力、对网民宣传不到位等许多问题和不足。为补足上述短板,提高江西公安网络安全管理水平,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对国外网络安全管理的经验做法进行了研究,发现美、英、日、印、韩等国在立法、协同机制、技术投入、人才培养方面各有亮点做法值得借鉴,由此提出江西省公安网安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尽力推动国家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全省各相关行业、部门、警种共同参与网络安全管理的协作机制,借力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技术辅助,努力打造一支复合型的网络警察队伍,加强对全省网民的宣传教育力度的对策和建议,以此提高江西公安机关网络安全管理能力,增强全省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管理水平。

廖宝光[6](2018)在《社会治理视域下治安社会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学术界关于社会治安的研究,有的从犯罪学出发,侧重预防与惩罚犯罪,主张从技术装备、职能设置、权力运行、人员管理等方面加强专门机关的现代治安专业能力建设;有的从管理学出发,主张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治安服务领域,实行社会治安服务多元化供给;有的从法学视角,强调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背景下,构建社会治安法治体系,将社会治安纳入法治轨道。本文在综合已有学术研究成果基础上,主要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为指导,站在“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根据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从历史与现实、困境与出路、中国与西方等维度来分析我国社会治安面临的新实践、新问题,将社会治安纳入社会治理的分析视域,探讨社会治安从党政主导向社会化治理演变的内在规律,认为我国社会治安的变迁体现了“管理--治理--善治”的发展逻辑。具体来说,由于所处社会背景条件的不同,我国社会治安不同时期具体指导思想和实践路径是不同的,大致经历了“阶级斗争指导下的社会治安模式--民主政治指导下的社会治安模式--社会治理指导下的社会治安模式”的发展变迁,对社会治安的本质属性、价值取向、治理对策、发展趋势等内在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在治理理念、法律制度、治理手段、参与主体等方面的实践也有了长足进步,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治安模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在“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改善民生,落实社会公平正义,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现代治安能力的短板,积极推进现代警务运行机制、执法权力运行机制、现代司法体制、基层协商民主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党政主导下社会各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化治安新模式,使社会治安工作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下取得了新突破、新进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治安社会化的成效主要表现为:治安社会化的社会成效显着提高、平安中国建设成效显着、社会治安能力不断增强、治安社会化的参与格局日渐形成、治安社会化的制度体系基本成型、治安社会化的技术支持发展迅速。当前,我国治安社会化治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治安社会化的政府依赖困境、治安社会化的集体行动困境、治安社会化的法治保障滞后、治安社会化的基础性制度缺失、治安社会化的发展不均衡、治安社会化的现代技术消极面等问题。问题往往是突破和创新的契机。本文认为,要从树立治安社会化基本理念、打造社会治安共同体、完善治安社会化法治体系、注重治安社会化基础性制度建设、推动治安社会化职能部门联动融合、提高社会治安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完善我国治安社会化治理体系,推动治安社会化发展,提升治安现代治理能力。

袁志凯[7](2018)在《新常态下我国社区警务发展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区警务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警务工作模式,它代表着一种新的警务理念。与传统警务侧重于打击犯罪不同,社区警务立足于社区、侧重于犯罪预防与服务群众,强调社区居民与警察的互相联动与配合。国外的社区警务发展较早,从英国的警务改革开始,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开展了社区警务的新模式探索。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研究国外社区警务理念,并结合我国社会基本国情,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战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区警务稳步发展,全国各地的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探索与研究。自我国全面开展社区警务战略以来,南昌市按照中央部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与创新。本文以南昌市的社区警务工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深入南昌市社区警务工作一线,调查、提炼、研究、分析南昌市社区警务发展现状。主要侧重于研究南昌市社区警务的基本现状、不足与困境分析,结合国内外各地的社区警务经验与南昌市社区警务工作实际,从群众基础、考核机制、后勤保障、多部门协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改进南昌市社区警务发展的建议。

刘小钧[8](2016)在《社会建设背景下城市社区善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依据,将城市社区治理置于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侧重于从宏观层面、兼顾微观视角,阐述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特征、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厘清城市社区“管理—治理—善治”的发展过程,揭示我国社区治理的内在发展规律,即“社区服务业—基层民主政治—社区生活共同体—和谐社区—社会建设”的变迁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社区治理内容不断完善和充实,治理的手段和载体更加多样化,体现了城市社区治理从低级向高级、从单一治理向全面推进的发展态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充分重视社区治理的基础性地位和关键作用,既从民主政治的维度推进社区治理,强调社区治理的权力与权利互动关系,又从社会建设的维度去推进社区建设,强调社区建设的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使社区建设具有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双重背景和双重属性,扩展了社区建设的内容要素和理论容量。党的十八大从社会建设的角度对社区建设进行了阐述和论证,突出社会建设背景下社区治理的公平正义取向,更加强调社区建设对维护和发展群众根本权益的作用,更加注重社区建设在实现共享发展成果中的功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成为社区建设的最新价值追求,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则提出了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新论断、新要求,强调基层治理法治化在法治国家中的基础性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我国当下社区建设与治理乃至社会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有助于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厚植社区治理优势,促进社会建设背景下城市社区善治建设。现有关于城市社区研究主要体现于社会学领域,进行社会组织意义上的社区包括城市社区社会结构、组织、要素等研究:体现于政治学领域,进行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区与政府,社区与执政党、社区与国家治理关系及其建构研究,取得了相关成果,本文在学术前史中已有综述。本文则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社区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在“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建设创新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论文研究的主题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城市社区善治研究。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从历时性视角梳理从单位—街居制到社区制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特别关注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社区治理新动向;二是从共时态视角分析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三是阐述社区善治理论的内涵及其结构,指出社区善治主体是平等协商的多元主体,社区善治客体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社区善治内核为权力与权利之间双向互动,社区善治过程是从管理到善治的转变;四是揭示了推进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路径,即树立社区善治的新理念、提升社区现代治理能力、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发展社区协商民主、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社区文化等。五是前瞻性地概述城市社区治理未来发展,认为必须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破解城市社区治理困境,开创城市社区发展新局面。

江光亮[9](2015)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江西省的民众动员研究》文中提出抗美援朝运动是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1950至1953年间,在朝鲜战争形势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旗帜的一系列运动,诸如和平签名、武器捐献、爱国公约、参军参干、拥军优抚、爱国卫生等运动,对于新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抗美援朝运动与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紧密结合,“三套锣鼓一起敲”,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对外战争,而且加速了国内经济恢复和社会改造进程,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大大促进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建设。本文以江西省为中心,研究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民众动员问题。首先,考察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江西省的社会政治状况。分析建国初期江西的基本形势,论述朝鲜战争爆发给江西造成的主要影响,阐明抗美援朝运动兴起的背景。其次,考察江西抗美援朝运动概况。论述江西抗美援朝运动“反美、援朝、爱国”三大主题,探讨运动展开的过程(分三大时期共六个阶段)及其阶段的特点。第三,考察江西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的组织情况。分析运动领导机构及其核心力量的情况,对江西宣传机构人员、宣传网中的报告员、宣传员等骨干和宣传运作机制情况作重点研究。第四,考察江西乡村民众的动员情况。分析共产党在此过程中的政治目标、动员措施、动员过程、民众反应等,并以此强化农民阶级斗争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推动基层政权建设和乡村社会的改造。第五,考察江西城市民众的动员情况。分析共产党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对工人、工商界、文教界、宗教界等阶层展开动员的不同策略及效果,以此推动国内政治整合,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城市新政权建设。第六,考察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与其他两大运动的关系。分别探讨了民众动员与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之间的关系,重点考察其在动员目标、手段、关键环节等方面的关联。最后,对江西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的基本方式、主要特点及其与新中国政权建设关系进行总结。分析其“网络化”、“盘旋式”和“渗透性”三个基本方式和“综合性”和“关联性”两个主要特点。总体上看,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增强了民众对共产党的认同,加快了社会改革进程,大大促进了江西新政权的建设。

曹润[10](2015)在《单位内部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江西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单位内保工作是社会治安大局的重要内容。在贯彻实施《内保条例》工作中,公安机关面临在指导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内保工作时法律依据不足、在强化重点单位内保工作检查指导时力不从心等问题;内部单位则存在思想理念未转变、执行内保方针存在偏差、保卫机制不健全、保卫部门人员待遇低、素质能力良莠不齐、归属感不强等问题。内保工作没有相关法律支撑,相关法规不完善,内保业务广泛且教育培训力度不够,是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要加强内保工作,应明确一个目标,构建"两个体系",加强"三个互动",推动"四化建设"。

二、南昌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治安保卫条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昌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治安保卫条例(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我国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社会治安相关研究
        1.2.2 社会治安治理相关研究
        1.2.3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关研究
        1.2.4 协同治理相关研究
        1.2.5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2.1.1 治安与社会治安
        2.1.2 治理与治理理论
        2.1.3 社会治安治理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2 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协同治理
        2.2.3 整体性治理
    2.3 社会治安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
        2.3.1 社会治安管制阶段:1949年—1978年
        2.3.2 社会治安管理阶段:1978年—2012年
        2.3.3 社会治安治理阶段:2012年—至今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时代我国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困境解析
    3.1 新时代我国社会治安多元主体行为分析
        3.1.1 党委政府
        3.1.2 市场组织
        3.1.3 社会组织
        3.1.4 人民群众
    3.2 新时代我国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困境解析
        3.2.1 我国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困境的表象
        3.2.2 我国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制度设计滞后解析
        3.2.3 我国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运行机制不畅解析
    3.3 小结
第4章 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4.1 社会治安协同治理多元主体行为测度
        4.1.1 党委政府主导行为的测度
        4.1.2 市场组织行为的测度
        4.1.3 社会组织行为的测度
        4.1.4 人民群众行为的测度
        4.1.5 协同治理主体行为的测度
        4.1.6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的测度
    4.2 社会治安协同治理问卷调查
        4.2.1 问卷调查简要说明
        4.2.2 样本数据描述
        4.2.3 样本量表检验
    4.3 基于三方博弈的协同治理行为的演化分析
        4.3.1 基本假设及收益矩阵
        4.3.2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4.3.3 社会治安协同治理演化博弈模型稳定性分析
        4.3.4 研究结论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会治安协同治理“三治融合”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5.1 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系统理论分析
        5.1.1 社会治安“三治融合”理念
        5.1.2 社会治安“三治融合”系统分析
    5.2 社会治安协同治理“三治融合”指标体系构建
        5.2.1 社会治安自治系统
        5.2.2 社会治安法治系统
        5.2.3 社会治安德治系统
        5.2.4 社会治安“三治系统”耦合协调状况
    5.3 社会治安“三治融合”系统反馈模型的构建
        5.3.1 社会治安系统
        5.3.2 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自治子系统
        5.3.3 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法治子系统
        5.3.4 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德治子系统
    5.4 社会治安“三治融合”的仿真与调控分析
        5.4.1 合流图仿真分析
        5.4.2 合流图调控分析
        5.4.3 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时代我国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推进机制探究
    6.1 构建我国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推进机制总体框架
        6.1.1 新时代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推进机制的界定
        6.1.2 构建新时代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推进机制的意义
        6.1.3 新时代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推进机制的框架结构
    6.2 完善党委政府主导社会治安治理的统筹机制
        6.2.1 提升社会治安治理的战略意识
        6.2.2 大力创新社会治安治理方式方法
        6.2.3 实施系列社会治安治理项目
    6.3 深化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理念认同机制
        6.3.1 提高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的理念认知
        6.3.2 强化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的行为联动
        6.3.3 增强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的利益驱动力
    6.4 强化社会治安多元主体间的互动机制
        6.4.1 重塑社会治安多元主体的网络结构
        6.4.2 明晰社会治安多元主体的责任分担
        6.4.3 优化社会治安多元主体的资源共享
    6.5 完善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
        6.5.1 完善社会治安协同治理法治保障机制
        6.5.2 健全社会治安协同治理财政保障机制
        6.5.3 完善社会治安协同治理评价监督机制
    6.6 实现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6.6.1 树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安治理理念
        6.6.2 完善社会治安协同治理多元主体建设
        6.6.3 提升社会治安治理主体的素质与能力
        6.6.4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安治理平台
        6.6.5 创新社会治安协同治理工具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全国社会治安“三治融合”系统指标基础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行为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案例分析法
        1.3.2 文献分析法
    1.4 研究现状
2 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行为概述
    2.1 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行为理论基础
        2.1.1 不同学说
        2.1.2 法律规定
    2.2 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应遵循基本原则
        2.2.1 合法原则
        2.2.2 合理原则
        2.2.3 程序正当原则
        2.2.4 惩戒与教育结合原则
    2.3 公民拒绝服兵役的界定和范围
        2.3.1 界定
        2.3.2 范围
    2.4 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立法概况
        2.4.1 立法详述
        2.4.2 法律责任
3 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行为实证分析
    3.1 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案件总体情况
        3.1.1 地区分布
        3.1.2 增长趋势
        3.1.3 惩戒种类及人数
    3.2 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经典案例分析
        3.2.1 李宇拒绝服兵役惩戒案
        3.2.2 付鹏飞拒绝服兵役惩戒案
    3.3 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行为存在的问题
        3.3.1 地方处罚僭越上位法
        3.3.2 行政处罚主体与承担兵役责任主体不规范
        3.3.3 执法主体繁多
        3.3.4 程序不健全
        3.3.5 处罚后救济制度不完善
4 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行为的法律规制
    4.1 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的实体规制
        4.1.1 明确行政处罚主体和承担兵役责任主体
        4.1.2 建立专门执法主体
        4.1.3 规范法律适用依据
        4.1.4 建立公民履行政府消罚制度
    4.2 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的程序规制
        4.2.1 规范处罚程序
        4.2.2 完善听证程序
        4.2.3 细化执行程序
    4.3 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救济机制的优化
        4.3.1 行政复议
        4.3.2 行政诉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案例来源
致谢

(4)南昌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警务机制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警务机制的概念
    2.2 警务机制改革的相关理论
        2.2.1 融警机制理论
        2.2.2 善治理论
        2.2.3 警务改革理论
        2.2.4 第三方警务理论
3 南昌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南昌市公安局简要概况
    3.2 南昌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的具体做法
        3.2.1 警力融合
        3.2.2 民力融合
        3.2.3 技术融合
        3.2.4 手段融合
        3.2.5 机制融合
        3.2.6 服务融合
    3.3 南昌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成效
        3.3.1 南昌市社会治安逐年向好
        3.3.2 融合警务机制让战斗力倍增
        3.3.3 社会面防控能力全面加强
        3.3.4 综合指挥调度能力进一步增强
    3.4 南昌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3.4.1 警务绩效评估与激励体系不完善
        3.4.2 警务融合标准化不健全
        3.4.3 警务信息化融合不足
        3.4.4 警员素质重视不够
        3.4.5 警务社会化程度偏低
4 国内其他城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4.1 长沙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4.1.1 长沙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的成功经验
        4.1.2 长沙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启示借鉴
    4.2 厦门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4.2.1 厦门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的成功经验
        4.2.2 厦门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启示
5 完善南昌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的对策
    5.1 建立健全警务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
    5.2 建立健全警务融合标准化机制
        5.2.1 建立健全警种融合标准
        5.2.2 建立健全警民、警社融合标准
    5.3 建立健全警务信息化融合机制
    5.4 建立健全警员素质提升机制
    5.5 建立健全警务社会化机制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江西公安网络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网络安全管理
    2.2 网络安全管理特点
    2.3 治理理论
    2.4 公共政策理论
第3章 江西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管理现状和问题
    3.1 江西公安网安部门机构和队伍现状
    3.2 网安部门工作职责和江西网安管理现状
        3.2.1 网络环境治理——网上巡查执法
        3.2.2 行业安全管理——网络安全执法
        3.2.3 网络安全保卫——打击网络犯罪
    3.3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3.3.1 现行法律法规不能满足网络安全管理需要
        3.3.2 网警力量薄弱制约管理工作开展
        3.3.3 主体责任落实不力增加行业安全管理难度
        3.3.4 打击网络犯罪存在壁垒
        3.3.5 技术能力不足成为管理短板
        3.3.6 网民法律知识薄弱难抓难管
第4章 国外网络安全管理经验及启示
    4.1 美国网络安全管理经验
    4.2 印度网络安全管理经验
    4.3 英、日、韩等国网络安全管理经验
    4.4 国外网络安全管理特点和带来的启示
第5章 江西省公安机关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建议
    5.1 推动健全法律法规
    5.2 打造一支复合型网络警察队伍
    5.3 深入开展等级保护工作
    5.4 形成打击网络犯罪协作机制
    5.5 借力互联网企业参与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革新
    5.6 加强对网民法制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社会治理视域下治安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选题的依据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简要述评
    三、基本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四、概念界定
        (一)社会
        (二)社会治安
        (三)社会治安社会化
第一章 治安社会化的理论依据及西方社会治理思想借鉴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和社会共同体理论
        一、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二、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理论
    第二节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思想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治理的初步探索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治理
        三、江泽民:社会治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导向
        四、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治理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社会治理
    第三节 西方社会治理思想借鉴
        一、社会失落理论
        二、社会重构理论
        三、社会生态学理论
        四、社会冲突理论
        五、社会资本理论
        六、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章 我国治安社会化发展变迁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社会治安状况
        一、从传统国家治理到近代国家治理
        二、改革开放前群众运动式治安控制模式
        三、群众运动式社会治安存在的困境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治安发展变化
        一、从政府主导到共建共治共享
        二、从单一治理到综合施策
        三、从政策之治到法律之治。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治安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统一
        二、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三、坚持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相统一
        四、坚持民主法治和现代科技相统一
第三章 我国治安社会化现状分析
    第一节 治安社会化成效
        一、治安社会化的社会成效显着提高
        二、平安中国建设成效显着
        三、社会治安能力不断增强
        四、治安社会化的参与格局日渐形成
        五、治安社会化的制度体系基本成型
        六、治安社会化的技术支持发展迅速
    第二节 当前治安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一、治安社会化的政府依赖困境
        二、治安社会化的集体行动困境
        三、治安社会化的法治保障滞后
        四、治安社会化的基础性制度缺失
        五、治安社会化的发展不均衡
        六、治安社会化的现代技术消极面
    第三节 治安社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外因素相互交织
        二、社会建设相对滞后
        三、社会结构深刻变化
        四、现代科技复杂效应
        五、群众需求重大变化
第四章 推进治安社会化的发展路径
    第一节 树立治安社会化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社会治安的社会本位观
        二、坚持社会治安的系统观
        三、坚持社会治安的法治观
    第二节 打造社会治安共同体
        一、建设开放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二、发挥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
        三、发挥市场主体的资源优势
        四、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第三节 完善治安社会化法治体系
        一、推进治安社会化的立法工作
        二、规范治安社会化职能部门权力行使
        三、完善治安社会化服务规范
    第四节 注重治安社会化基础性制度建设
        一、完善相关领域实名登记制度
        二、健全信用管理制度
        三、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四、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
    第五节 推动治安社会化职能部门联动融合
        一、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科学规划
        二、理顺政府部门内部协作机制
        三、提升公安机关治安社会化专业能力
    第六节 提高社会治安智能化水平
        一、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治安社会化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二、提高治安社会化工作科技信息化水平
        三、将科技优势和体制优势融合起来
余论:社会治安模式选择与社会人文传统
    一、社会人文传统决定社会治安模式基本走向
    二、现代社会治安中传统因素的复杂影响
    三、在继承与创新中深化社会治安改革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7)新常态下我国社区警务发展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第2章 社区警务的界定与发展历程
    2.1 社区的构成
    2.2 社区警务理论来源
    2.3 社区警务与传统警务的区别
    2.4 社区警务的发展历程
第3章 南昌市社区警务的发展现状
    3.1 南昌市社区警务的基本情况
        3.1.1 社区警务行政划分
        3.1.2 社区警务社会力量
        3.1.3 转型战略中的社区警务
        3.1.4 警民关系
    3.2 南昌市社区警务发展的困境分析
        3.2.1 社区警务室闲置
        3.2.2 社区民警服务意识缺失
        3.2.3 科技信息化水平不高
        3.2.4 社区警务功能定位偏离
        3.2.5 考核奖惩机制不健全
        3.2.6 社区警务后勤保障不足
第4章 国内外社区警务的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的经验
        4.1.1 日本的交番体制
        4.1.2 美国社区警务
        4.1.3 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模式
    4.2 国内的实践
        4.2.1 广州社区警务
        4.2.2 厦门社区警务
    4.3 启示
第5章 促进南昌市社区警务发展的建议
    5.1 夯实群众基础
        5.1.1 融入群众
        5.1.2 组织群众
        5.1.3 构建群防群治网络
    5.2 完善考核机制
        5.2.1 强化民警教育培训
        5.2.2 完善警务监督机制
        5.2.3 科学设定考核标准
        5.2.4 严格落实考核奖励
    5.3 优化后勤保障
        5.3.1 财力保障
        5.3.2 警力保障
        5.3.3 政治保障(从优待警)
    5.4 促进多部门协作联动
        5.4.1 党委政府的核心作用
        5.4.2 公安机关各警种联动
        5.4.3 合理整合社会资源
    5.5 推进方式方法创新
        5.5.1 创新工作方式
        5.5.2 创新工作载体
        5.5.3 创新科技运用
        5.5.4 创新社区警务指挥体系
        5.5.5 创新优化民调评警模式
致谢
参考文献

(8)社会建设背景下城市社区善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0.1.1 选题的缘起
        0.1.2 选题的意义
    0.2 学术前史、研究方法及前沿问题
        0.2.1 学术前史
        0.2.2 研究方法
        0.2.3 前沿问题
    0.3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0.3.1 基本观点
        0.3.2 主要内容
        0.3.3 研究方法
        0.3.4 创新之处
    0.4 基本概念
        0.4.1 社区
        0.4.2 社区建设
        0.4.3 社区治理与善治
第1章 城市社区发展的背景与过程
    1.1 城市社区建设的时代驱动
        1.1.1 市场经济发展
        1.1.2 现代社会建设
        1.1.3 社会基层治理转型
    1.2 城市社区发展变化
        1.2.1 传统居委会时期
        1.2.2 社区建设时期
        1.2.3 城市社区治理特点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治理的新动向
        1.3.1 从基层民主到社会建设
        1.3.2 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1.3.3 从单一治理到综合施策
        1.3.4 从政策治理到法律之治
        1.3.5 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治理
    1.4 简短的结论
第2章 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分析
    2.1 城市社区治理的绩效
        2.1.1 社区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2.1.2 城市社区治理取得的成效
    2.2 当前城市社区治理难题
        2.2.1 社区治理的路径依赖困境
        2.2.2 社区治理法治化困境
        2.2.3 社区集体行动困境
        2.2.4 社区治理理论的“拿来主义”困境
        2.2.5 社会分化与隔离社区
        2.2.6 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发展不平衡
    2.3 城市社区治理困境追问
        2.3.1 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方位
        2.3.2 变动中的政府与社会关系
        2.3.3 社区法律体系不完善
        2.3.4 社区公共性的普遍缺失
    2.4 简短的结论
第3章 城市社区善治的理论构成
    3.1 城市社区善治提出的时代要求
        3.1.1 城市社区善治根源于政府失灵
        3.1.2 城市社区善治根源于市场失灵
        3.1.3 城市社区善治根源于社会失灵
    3.2 城市社区善治的目标
        3.2.1 完善社区现代治理结构
        3.2.2 优化社区现代治理机制
        3.2.3 提升社区日常生活民主
        3.2.4 加强社区现代公共服务
    3.3 城市社区善治的合力驱动
        3.3.1 党组织的协调服务能力
        3.3.2 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3.3.3 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
        3.3.4 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
        3.3.5 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力量
        3.3.6 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3.4 城市社区善治要素
        3.4.1 社区善治主体:平等协商的多元主体
        3.4.2 社区善治客体:公共利益最大化
        3.4.3 社区善治内核:权力与权利之间双向互动
        3.4.4 社区善治过程:从管控到善治的转变
    3.5 简短的结论
第4章 推进城市社区善治的发展路径
    4.1 树立社区善治理念
    4.2 提升城市社区现代治理能力
    4.3 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
    4.4 发展城市社区协商民主
    4.5 加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4.6 创新城市社区文化
    4.7 简短的结论
余论: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城市社区善治全面深化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抗美援朝运动中江西省的民众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二、已有学术成果评述
    三、研究资料主要来源
    四、研究思路与叙述结构
第一章 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江西的政治社会状况
    第一节 建国之初江西的基本形势
    第二节 朝鲜战争爆发对江西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江西民众动员的概况
    第一节 民众动员的三大主题
    第二节 民众动员的基本过程
    小结
第三章 江西民众动员的组织
    第一节 民众动员的领导机构
    第二节 民众动员的骨干力量
    第三节 民众动员的组织制度
    小结
第四章 面向乡村民众的动员
    第一节 训练运动骨干展开时事宣传
    第二节 组织集会游行推动自我教育
    第三节 推行爱国公约融入农村工作
    小结
第五章 面向城市民众的动员
    第一节 民众动员的全面展开
    第二节 民众动员与各阶层实际的结合
    第三节 民众动员的主要成效
    小结
第六章 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与其他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 与土地改革运动的关系
    第二节 与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关系
    小结
结论
    一、江西民众动员的基本方式
    二、江西民众动员的主要特点
    三、江西民众动员与新政权建设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单位内部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贯彻实施《内保条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安机关面临的问题
    (二)内部单位面临的问题
二、内保工作存在当前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没有相关法律支撑,且相关法规不完善
    (二)内保业务广泛,一时难以融会精通
    (三)教育培训力度不够,队伍素质难以提升
三、加强内保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一个目标:确保安全
    (二)构建“两个体系”
    (三)加强“三个互动”
    (四)推动“四化”建设

四、南昌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治安保卫条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安装范围的立法规制研究[D]. 马成龙.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2]新时代我国社会治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D]. 张艺. 南昌大学, 2020(01)
  • [3]公民拒绝服兵役惩戒行为法律规制研究[D]. 周录录.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4]南昌市公安局警务机制改革问题研究[D]. 朱书强.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9)
  • [5]江西公安网络安全管理研究[D]. 管璇. 南昌大学, 2019(02)
  • [6]社会治理视域下治安社会化研究[D]. 廖宝光.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7]新常态下我国社区警务发展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D]. 袁志凯. 南昌大学, 2018(05)
  • [8]社会建设背景下城市社区善治研究[D]. 刘小钧.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7)
  • [9]抗美援朝运动中江西省的民众动员研究[D]. 江光亮. 武汉大学, 2015(07)
  • [10]单位内部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江西省为例[J]. 曹润.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5(01)

标签:;  ;  ;  ;  ;  

南昌市政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治安保护条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