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磷肥推荐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磷肥推荐

一、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的磷肥推荐(论文文献综述)

牛一楠[1](2021)在《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麦季一次性施磷技术研究》文中提出

杨梦棣[2](2021)在《石灰性褐土区麦玉轮作体系施磷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磷肥的合理施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持土壤肥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省南部石灰性褐土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2016~2019期间采用田间不同磷肥用量(每个轮作周期0、120、180、240、300、360kg P2O5/hm2)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两个产量水平下磷肥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产量、经济效益、磷素吸收量、磷肥利用效率、土壤全磷、有效磷及各种无机磷形态含量等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1)土壤不施磷均会影响两个产量水平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的土壤供磷能力,影响作物对磷素养分的吸收,造成产量和收益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而持续降低。2017、2018、2019三个轮作周期土壤连续不施磷的供磷能力以相对产量和相对吸磷量来表征,其中低、高产量水平不施磷处理3个轮作周期的相对产量分别为84.8%、79.6%、75.3%和85.5%、84.4%、78.2%。高产量水平下土壤的连续供磷能力高于低产量水平。(2)施磷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两个产量水平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产量、经济效益均随施磷量(每个轮作0~360kg P2O5/hm2范围内)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略微降低的趋势。产量和经济效益与施肥量的关系均可用直线加平台模型拟合,综合考虑冬小麦/夏玉米三个轮作周期,求得低产水平下最高产量施磷量为290kg/hm2,经济施磷量为278kg/hm2;高产水平下最高产量施磷量为210kg/hm2,经济施磷量为193kg/hm2。(3)在每个轮作施用0~360kg P2O5/hm2范围内,磷肥利用效率随施磷量的增加基本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在保障两个产量水平下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高产的前提下,低产量水平在经济施磷量时的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利用率分别为:15.4kg/kg、74.8kg/kg和17.8%;高产量水平在经济施磷量时的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利用率分别为:20.4kg/kg、123.3kg/kg和24.0%。(4)随着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年限的延长,两个产量水平下不施磷处理的土壤(0~20cm)全磷、有效磷及无机磷各种形态的含量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下降的程度存在差异。高产量水平的全磷、有效磷的含量下降速度快于低产量水平。(5)在一定的施磷范围(每个轮作0~360kg P2O5/hm2)内,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的供磷能力逐渐升高,但不同施磷处理的土壤磷素形态含量存在差异。从维持试验前土壤磷素肥力的角度看,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低产量水平的经济施磷量和高产量水平的经济施磷量均可以维持土壤有效磷、Ca2-P和Ca8-P的含量。两个产量水平下,低于经济施磷量,土壤磷素肥力持续下降;高于经济施肥量,容易因土壤磷素累积而造成环境风险。研究结果以期为石灰性褐土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可持续的目标。

孙儒骁[3](2021)在《不同施磷水平对关中平原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磷作为作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对稳定粮食产量和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中地区作为陕西省粮食主产区,磷肥过量投入现象十分严重,不仅会降低磷肥利用率还会造成磷素在土壤中大量累积,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为比较单季不同磷肥施用量对关中平原不同轮作体系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本论文选取了冬小麦-夏玉米和豌豆-夏玉米两种典型周年轮作体系,在冬小麦和豌豆播前分别进行5个不同施磷水平处理(0、75、150、225、300 kg P2O5/hm2),在冬小麦、豌豆、夏玉米不同生育期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不同施磷水平下作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和潜在磷源变化规律,探究施磷对不同轮作体系土壤磷有效性、磷肥当季利用率和夏玉米季磷肥后效的影响差异,为从轮作角度加强关中平原磷肥科学管理,提高磷肥利用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冬小麦-夏玉米和豌豆-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生育期变化,总体上成熟期显着降低,且在冬小麦拔节期、扬花期、成熟期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根际土壤。施磷增加根际土、非根际土的速效磷含量,两者呈显着正相关。与施磷量150 kg/hm2处理相比,施磷量为225 kg/hm2和300 kg/hm2冬小麦各生育期速效磷含量差异不显着;与施磷量为225 kg/hm2相比,施磷量为225 kg/hm2和300 kg/hm2处理豌豆各生育期速效磷含量显着增加。试验两年两个轮作体系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非根际、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与施磷量均呈显着正相关。2、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冬小麦苗期、拔节期、扬花期土壤磷酸酶活性有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根际土壤的磷酸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豌豆-夏玉米轮作体系下,豌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在不同生育时期表现不一。夏玉米季磷酸酶活性相较于冬小麦和豌豆季磷酸酶活性有所降低,且不同生育期非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差异不大,总体上与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呈正相关性,而根际土壤速效磷呈负相关。3、方差分析表明,施磷量显着影响冬小麦、豌豆、夏玉米收获期土壤微生物量含量。总体上试验225 kg/hm2和300 kg/hm2高施磷处理下麦-玉、豆-玉两种轮作体系收获期土壤微生物量磷高于75 kg/hm2和150 kg/hm2低施磷量处理,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潜在供磷潜力。4、不同施磷水平下,总体上麦-玉、豆-玉两种轮作体系冬小麦、豌豆成熟期根际、非根际有机磷含量差异不明显,但土壤p H有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相同处理下冬小麦、豌豆成熟期非根际土壤有机磷高于根际土壤。在夏玉米成熟期土壤p H、土壤有机磷含量低于冬小麦、豌豆成熟期,并且也呈现出非根际土壤有机磷含量高于根际土壤的趋势。5、施磷有增加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作物产量的潜力。施磷增加冬小麦产量,施磷量为225 kg/hm2处理冬小麦产量最高;与不施磷处理相比,2019年施磷量为150 kg/hm2处理与冬小麦轮作夏玉米产量显着增加,2020年与施磷量为225 kg/hm2处理显着高于不施磷和施磷量为225 kg/hm2处理的玉米产量,但试验周年施磷量为150 kg/hm2作物产量与施磷量为225 kg/hm2和300 kg/hm2处理间差异均不显着,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磷素农学效率均也较高。综合两年,试验冬小麦季150 kg/hm2的施磷水平满足轮作周年的肥料需求,为最佳经济产量施用量。6、施磷增加试验两年豌豆-夏玉米作物产量,但不同施磷水平增产潜力表现出年际差异。2018-2019年施磷量为150 kg/hm2处理下豌豆产量最高,显着高于施磷量为225 kg/hm2和300 kg/hm2处理,2019-2020年施磷量为150 kg/hm2处理豌豆产量与施磷量为225 kg/hm2和300 kg/hm2处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试验两年75 kg/hm2处理显着增加与豌豆轮作夏玉米产量,但与高施磷处理间差异不显着。试验两年豌豆的磷素农学效率均在施磷量为150 kg/hm2时达到最高,豌豆-夏玉米轮作体系的磷素农学效率均在施磷量为75 kg/hm2时达到最高。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豌豆和冬小麦-夏玉米、豌豆-夏玉米两种轮作体系在试验两年的磷肥偏生产力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李梦月[4](2021)在《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文中指出水源紧缺和肥料过量施用是限制我国西北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控释肥是一种具有长效节肥、高效增产的新型肥料,控释肥的应用效果及其对作物生长和水分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与释放期长短、灌水量和施肥量有密切关系。因而,本研究于关中平原地区开展冬小麦/夏玉米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灌水量为主处理,施氮量和控释肥类型分别为副处理和次副处理,其中,灌水量设30、60和90 mm;冬小麦施氮量设0、75、150和225 kg·hm-2的施肥梯度;夏玉米施氮量为0、90、180和270 kg·hm-2;冬小麦控释肥类型包括释放期分别为60、120 d的聚氨酯包膜尿素(PCU60,PCU120),夏玉米控释肥类型包括释放期分别为60、90 d的聚氨酯包膜尿素(PCU60,PCU90),以普通尿素作为对照(CO)。获得如下主要研究进展:(1)明确了冬小麦/夏玉米获得较高产量的控释肥释放期及其水氮用量。控释肥类型为PCU120和PCU90时,冬小麦和夏玉米可分别获得最佳的作物产量,且控释肥类型、灌水量和氮肥用量显着地影响了作物产量。在不同的控释肥条件下,随着灌水量和氮肥用量的逐渐升高,作物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在灌水量和氮肥用量都为中水平时作物产量达到最高。在施用PCU120和PCU90的条件下,各自适宜的水肥用量区间分别为:冬小麦季(PCU120):47.72~52.28 mm、159.23~199.47 kg·hm-2;夏玉米季(PCU90):48.45~55.98 mm、176.81~195.99 kg·hm-2。两者所能获得的最高产量区间分别为:冬小麦,7744~7906 kg·hm-2(PCU120);夏玉米,9834~10075 kg·hm-2(PCU90)。(2)探明了控释肥释放期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控释肥类型为PCU120和PCU90时,冬小麦和夏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值,且控释肥类型、灌水量和氮肥用量显着地影响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在冬小麦季不同类型肥料条件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降低,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因此,在灌水为低水平、施氮量为中水平时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值。在夏玉米季不同类型肥料条件下,随着灌水和施氮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先增加后减小。因此,在灌水和施氮均为中水平时达到最高值。在施用PCU120和PCU90的条件下,其各自适宜的水肥用量区间分别为:冬小麦季(PCU120):23.79~31.31mm、129.98~174.71 kg·hm-2;夏玉米季(PCU90):46.50~54.02 mm、178.73~197.39 kg·hm-2。两者所能获得的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区间分别为:2.14~2.19 kg·m-3(PCU120);2.45~2.66 kg·m-3(PCU90)。(3)明确了冬小麦/夏玉米获得较高氮肥表观利用率的控释肥释放期及其水氮用量。控释肥类型、灌水量和氮肥用量均显着地影响了氮肥表观利用率,且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氮肥表观利用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施用控释肥能够显着提高作物的氮肥利用率。综合考虑增效节肥节水效果,冬小麦季推荐PCU120,夏玉米季推荐PCU90为适宜的控释肥类型。其各自适宜的水肥用量区间分别为:冬小麦季(PCU120):46.80~54.33mm、123.71~146.29 kg·hm-2;夏玉米季(PCU90):47.85~55.37 mm、119.96~136.30 kg·hm-2。两者所能获得的最高氮肥利用率区间分别为:48.28~51.17%(PCU120);49.70~51.22%(PCU90)。(4)探明了控释肥释放期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降低土壤NO3--N残留的影响。灌水量、施氮量以及控释肥类型单因素均对冬小麦、夏玉米成熟期土壤NO3--N残留量有显着影响。土壤NO3--N残留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灌水量为中水平时达到最低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递增,在施氮量为低水平时达到最低值。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施用控释肥能够显着降低成熟期土壤硝态氮残留,冬小麦季PCU60处理较CO降低41.6%;PCU120处理较CO降低54.4%;夏玉米季PCU60处理较CO降低29.8%;PCU90处理较CO降低39.4%。综合来看,冬小麦季施用PCU120,夏玉米季施用PCU90对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效果更佳。(5)明确冬小麦/夏玉米高产高效的控释肥释放期及其水氮用量。结合水氮生产函数及频率分析法,综合考虑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利用率及成熟期土壤硝态氮残留,冬小麦季推荐施用PCU120,夏玉米季推荐施用PCU90,两者各自适宜的水氮用量区间分别为:冬小麦季(PCU120)47.72~54.33 mm和159.23~174.71 kg·hm-2;夏玉米季(PCU90)48.45~54.02 mm和178.73~195.99kg·hm-2。该模式是适宜于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水氮施用策略。

张泽兴[5](2021)在《北方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典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文中研究指明探明我国北方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典型土壤无机磷库特征,并揭示各形态无机磷组分的有效性。为北方地区土壤磷素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实现北方农区减磷增效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本研究以我国北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春玉米单作、马铃薯和棉花,4种体系下9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改进的土壤无机磷分级法,探究了这9类土壤无机磷库分布特征。并采用Olsen法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结合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的有效性进行了全面地分析探讨,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做进一步验证。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塿土、褐土、潮土、暗棕壤、白浆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和灰漠土有效磷含量的范围分别为 1.2~62.8、5.6~55.5、7.1~53.1、10.2~69.4、11.6~95.2、8.2~131.6、5.5~77.0、1.8~89.9 和 0.2~71.9mg/kg,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 27.4、15.9、22.1、35.4、41.2、53.9、27.8、12.3 和 12.1 mg/kg。(2)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区的塿土、褐土与潮土,无机磷总量的范围分别为585.4~1513.8、360.3~919.7 和 432.6~830.5 mg/kg,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 983.4、513.8和577.9 mg/kg。塿土的各形态无机磷组分以Ca10-P为主,占无机磷总量的38.8%~82.9%,其余形态相对含量的大小次序为Ca8-P(5.0%~30.7%)>O-P(6.4%~17.5%)>A1-P(1.0%~16.6%)>Fe-P(1.8%~17.2%)>Ca2-P(0.1%~4.8%)。褐土各形态无机磷相对含量的大小次序为Ca10-P(22.2%~48.1%)>Ca8-P(5.3%~42.9%)>O-P(13.8%~23.1%)>Al-P(9.3%~16.5%)>Fe-P(5.1%~23.3%)>Ca2-P(1.1%~9.4%)。潮土为Ca10-P(18.9%~66.4%)>Ca8-P(11.5%~34.7%)>O-P(10.2%~24.4%)>Al-P(4.3%~18.3%)>Fe-P(2.6%~14.3%)>Ca2-P(1.2%~5.1%)。其次,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证实了 Ca2-P、Ca8-P和Fe-P是塿土有效磷的主要磷源,Al-P和O-P是缓效磷源。Ca2-P是褐土和潮土有效磷的主要磷源,Ca8-P、Al-P、Fe-P和O-P是缓效磷源。Ca10-P的有效性低,是潜在性磷源。(3)春玉米单作种植区的暗棕壤、白浆土、黑土与黑钙土,无机磷总量的范围分别为 292.9~999.5、217.4~746.3、263.4~693.7 和 221.85~610.5 mg/kg,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82.4、475.0、452.2和341.3 mg/kg。暗棕壤的各形态无机磷组分以Ca10-P为主,占无机磷总量的7.0%~59.8%,其它形态相对含量的大小次序为O-P(17.1%~56.9%)>Fe-P(8.3%~30.2%)>Al-P(7.4%~27.9%)>Ca2-P(1.5%~9.9%)>Ca8-P(0.8%~5.9%)。白浆土各形态无机磷相对含量的大小次序为Fe-P(26.4%~55.2%)>O-P(11.7%~36.0%)>Cai0-P(8.9%~25.3%)>Al-P(4.6%~19.7%)>Ca2-P(2.1%~9.2%)>Ca8-P(0.3%~4.6%)。黑土为 Fe-P(15.3%~40.3%)>Ca10-P(12.0%~42.5%)>Al-P(5.0%~27.7%)>O-P(7.7%~28.8%)>Ca2-P(1.7%~25.3%)>Ca8-P(0.9%~26.4%)。黑钙土为 Ca10-P(18.4%~39.8%)>Fe-P(10.1%~36.0%)>Ca8-P(3.7%~47.0%)>Al-P(7.7%~18.8%)>O-P(3.0%~21.0%)>Ca2-P(0.4%~11.7%)。Ca2-P和Al-P是暗棕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Ca8-P和Fe-P是缓效磷源,O-P是潜在性磷源。Ca2-P、A1-P和Fe-P是白浆土与黑土有效磷的主要磷源,Ca8-P和O-P是缓效磷源。Ca2-P是黑钙土有效磷的主要磷源,Ca8-P、Al-P、Fe-P和O-P是缓效磷源。Ca10-P的有效性低,是潜在性磷源。(4)马铃薯种植区栗钙土无机磷总量的范围为163.4~1004.9mg/kg,含量的平均值为456.7mg/kg。各形态无机磷组分以Ca10-P为主,占无机磷总量的17.5%~84.4%,其它形态相对含量的大小次序为O-P(1.7%~33.7%)>Ca8-P(0.4%~39.9%)>A1-P(3.7%~19.6%)>Fe-P(0.8%~15.8%)>Ca2-P(0.6%~10.7%)。Ca2-P、Ca8-P、Fe-P是栗钙土有效磷的主要磷源,Al-P和O-P是缓效磷源,Ca10-P是潜在性磷源。(5)棉花种植区灰漠土无机磷总量的范围为617.7~1044.8mg/kg,含量的平均值为826.6mg/kg。各形态无机磷组分以Ca10-P为主,占无机磷总量的42.6%~84.9%,其它形态相对含量的大小次序为Ca8-P(2.2%~30.5%)>O-P(7.8%~29.3%)>Fe-P(2.0%~9.6%)>Al-P(1.0%~6.7%)>Ca2-P(0.2%~7.4%)。Ca2-P 是灰漠土有效磷的主要磷源,Ca8-P、Al-P、Fe-P和O-P是缓效性磷源,Ca10-P是潜在性磷源。

王新媛[6](2021)在《秸秆还田和化肥减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文中认为陕西关中平原作为我国粮食主要生产区之一,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为主要种植模式,作物秸秆还田是当地秸秆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为了能够给秸秆还田条件下以合理的氮肥管理措施,实现秸秆还田有机替代和作物稳产优质提供科学依据,在关中平原周至县和武功县两个试验点进行田间定位试验。其中周至县田间定位已持续9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玉米秸秆还田和不还田2个水平,副处理为5个不同施氮量,设置施氮水平分别为0(N0)、84 kg hm-2(N84,低氮肥用量)、168 kg hm-2(N168,当地推荐氮肥用量)、252 kg hm-2(N252,高氮肥用量)、336 kg hm-2(N336,超高氮肥用量),共10个处理,研究麦-玉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武功县田间试验设置了7个处理:农户模式-S(秸秆不还田)、农户模式、监控施肥模式、减氮模式、减磷模式、减钾模式、水肥一体化模式,研究了化肥减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试验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田间定位试验结果显示,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未显着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但秸秆还田和氮肥配施有增产能力。氮肥用量显着增加小麦产量。与N0相比,N84、N168、N252、N336分别增产18%、24%、29%和24%。但超高氮肥用量有减产风险。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有交互效应。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在氮肥用量为252 kg N hm-2和336 kg N hm-2时平均增产5%-6%,这主要归因于公顷穗数增加了5%-7%。2、田间定位试验结果显示,同一施氮水平下,秸秆还田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地上部吸氮量均无显着影响。无论秸秆还田与否,增加氮肥用量显着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地上部吸氮量。与N0相比,施用氮肥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幅为16%-33%,地上部吸氮量增幅为36%-72%。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的交互效应对地上部吸氮量有显着影响。秸秆还田和增加氮肥用量均显着增加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在N0、N84、N168、N252、N336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平均增加30%、7%、29%、20%、13%。与N0相比,N84、N168、N252和N336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增加了73%、327%、610%和881%。在高氮肥用量下,秸秆还田可以增加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同一施氮水平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显着增加了土壤氮盈余。3、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虽未达到显着性差异,但是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同样,增加氮肥用量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增加的趋势。4、武功县化肥减施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与不施氮、磷、钾肥模式相比,农户模式-S、农户模式、监控施肥模式、水肥一体化模式均提高了冬小麦的产量。其中,水肥一体化模式下冬小麦获得最高产量8091 kg hm-2。与农户模式-S相比,农户模式冬小麦产量增加了3.2%。与农户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模式氮肥用量减少了50%,然而冬小麦产量增加了12%。与监控施肥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模式氮肥用量减少了40%,然而冬小麦产量增加了19%。对产量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可知,公顷穗数增加是冬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与不施氮、磷、钾肥模式相比,农户模式-S、农户模式、监控施肥模式、水肥一体化模式均增加了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农户模式下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

崔晓路[7](2021)在《不同氮肥增效剂及水氮用量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氮肥增效剂类型、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对于指导冬小麦/夏玉米水氮管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陕西武功开展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水分处理为主区,施氮处理为副区,氮肥增效剂类型为副-副区。主处理设低水30 mm(W1)、中水60mm(W2)和高水90 mm(W3)处理;副处理设低氮75 kg/hm2(N1,小麦)或90 kg/hm2(N1,玉米)、中氮150 kg/hm2(N2,小麦)或180 kg/hm2(N2,玉米)和高氮225kg/hm2(N3,小麦)或高氮270 kg/hm2(N3,玉米)处理;副-副处理为氮肥增效剂类型:尿素+脲酶抑制剂(NBPT),尿素+双效抑制剂(NBPT+DCD),以传统施肥(尿素,CO)处理为对照。另外,在三个水分水平下各设1个不施氮肥的处理,研究氮肥增效剂类型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的水氮管理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明了氮肥增效剂类型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规律。灌水水平、施氮水平及氮肥增效剂类型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均达到了极显着的影响。随着灌水量/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夏玉米产量随之先增加后降低,NBPT处理和NBPT+DCD处理下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均显着高于CO处理。灌水水平与氮肥增效剂类型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有显着影响,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氮肥增效剂的增产效果先增加后降低。回归分析和频率分析表明,冬小麦CO处理、NBPT处理、NBPT+DCD处理达到最高产量的施氮区间分别为143-247、139-183、149-185 kg/hm2,灌水区间分别为49-63、47-67、50-65 mm,相对应的产量区间为5912-6443、7037-7409、7923-8329 kg/hm2。夏玉米CO处理、NBPT处理、NBPT+DCD处理达到最高产量的施氮区间分别为154-171、159-175、162-179 kg/hm2,灌水区间分别为62-68、61-67、60-66 mm,相对应的产量区间为8397-8473、9051-9166、9789-9926 kg/hm2。(2)明确了冬小麦/夏玉米获得较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氮肥增效剂类型及其水氮用量。灌水量、施氮量及氮肥增效剂类型均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产生极显着的影响。冬小麦/夏玉米WUE在W2灌水水平、N2施氮水平下均高于其他灌水施氮水平,并且两种氮肥增效剂类型下的WUE均高于尿素处理。灌水水平与氮肥增效剂类型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冬小麦/夏玉米WUE有显着影响,与灌水量30 mm相比,灌水量增加到60 mm时,氮肥增效剂处理较CO处理增加WUE的效果平均提高0.05kg/m3(小麦)、0.03 kg/m3(玉米),继续增加灌水量至90 mm,氮肥增效剂较CO处理增加WUE的效果平均减弱0.1 kg/m3(小麦)、0.07 kg/m3(玉米)。NBPT处理和NBPT+DCD处理下的WUE均高于CO处理。由WUE与灌水量和施氮量的二元二次效应方程得出,NBPT+DCD处理下冬小麦/夏玉米WUE最大。其达到冬小麦理论最高WUE的施氮量为182 kg/hm2,灌水量为42 mm,此灌水施氮量下较CO处理WUE增加33.47%。NBPT+DCD达到夏玉米理论最高WUE的施氮量为157 kg/hm2,灌水量为56 mm,此灌水施氮量下较CO处理WUE增加17.13%。(3)揭示了氮肥增效剂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规律。灌水量、施氮量及氮肥增效剂类型对冬小麦/夏玉米氮素生理利用效率(NPE)均有显着影响,随着灌水量/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夏玉米NPE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肥增效剂类型与灌水量之间的交互效应对冬小麦/夏玉米NPE有显着的影响,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氮肥增效剂对增加冬小麦/夏玉米NPE的效果先增强后减弱。根据NPE与灌水量和施氮量的二元二次效应方程可得,两种氮肥增效下冬小麦/夏玉米的理论最高NPE都高于传统施肥模式,NBPT处理和NBPT+DCD处理冬小麦/夏玉米NPE分别较CO处理增加21.07%和43.19%、9.56%和69.54%。灌水水平对冬小麦季0-1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对夏玉米季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未达显着水平。施氮水平和氮肥增效剂类型对冬小麦/夏玉米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均有显着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夏玉米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随之增加,冬小麦/夏玉米NBPT处理和NBPT+DCD处理硝态氮残留量分别CO处理减少26.79%和33.93%、15.79%和26.32%。冬小麦CO、NBPT、NBPT+DCD处理均在灌水90 mm、施氮量225 kg/hm2,夏玉米均在灌水90 mm、施氮量270 kg/hm2时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达到最大;在此灌水施氮水平下,NBPT处理和NBPT+DCD处理0-160 cm土层中土壤硝态残留量分别较CO处理减少36.81%和41.21%、22.73%和30.00%。(4)综合回归分析与频率分析获得了冬小麦/夏玉米获得较高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水肥用量。利用回归分析和频率分析计算各处理下推荐的灌水施肥用量,冬小麦CO处理、NBPT处理、NBPT+DCD处理推荐的施氮量为分别165-170、164-167、158-165kg/hm2,推荐的灌水区间分别为50-55、53-60、50-55 mm,对应的产量区间分别为6404-6436、7262-7370、8214-8329 kg/hm2;WUE区间分别为1.60-1.62、1.82-1.87、2.12-2.15 kg/m3;NPE区间分别为42.54-42.83、48.47-49.43、58.43-59.32 kg/kg。夏玉米CO处理、NBPT处理、NBPT+DCD处理推荐的施氮量为分别158-170、159-174、163-179 kg/hm2,推荐的灌水区间分别为67-68、62-65、62-64 mm,对应的产量区间分别为8405-8429,9088-9155,9789-9902 kg/hm2;WUE区间分别为1.80-1.81、1.95-1.97、2.11-2.12 kg/m3;NPE区间分别为21.35-21.40、32.01-32.15、32.01-32.15 kg/kg。

姜云[8](2021)在《施氮及栽培模式对麦/玉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0年以来,我国氮肥用量大幅度增加,虽然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氮肥的利用率较低,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酸化等。农业生产中肥料氮施用后的去向一直是氮素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在保障粮食高产、优质的前提下,分析常年大量施用氮肥后我国旱地农田氮素的盈亏及硝态氮累积状况,用合适的方法计算氮肥利用效率,并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对提高作物产量和降低氮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该地区干旱少雨,降雨集中导致施用的氮肥大量流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的不便。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黄土高原旱地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旱地氮肥长期定位试验”、采用养分平衡法与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等评价长期施用氮肥的效应及土壤氮素平衡状况。利用“大型渗漏池15N试验”评价残留肥料氮的残效,采用差减法、15N同位素示踪法以及平衡法来评价氮素利用效率,取得的主要结果有:(1)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小麦种植系统产量的影响如下:FP(垄沟)>SM(覆草)>CT(常规)>WS(节水),增施氮肥可显着提高玉米、小麦产量,但在N120和N240处理下,产量差异不显着。利用差减法和平衡法计算的玉米-小麦轮作体系的氮肥利用率及氮素利用效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升高而降低。不同的计算方法适应于不同的情况,差减法比较适应于长期试验,利用多年试验数据计算的氮肥累积利用率年际间数值更稳定,将氮肥的残效考虑在内,可消除因气候、管理措施所造成的年际间差异,能很好的反映肥料氮施用的真实效果;平衡法反映了氮素的利用效率,不仅可以评价一季还可评价多年试验结果,同时,还可以评价土壤的氮素平衡状况、施肥状况及残留效应。(2)氮素表观平衡值(氮输入-氮输出)随肥料氮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从农田氮素平衡来看,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表现为:SM>FP>WS>CT。2012~2019年N0处理氮素平衡值表现为负值,在施氮120 kg/hm2和240 kg/hm2的情况下,氮素盈余量(氮输入-氮输出)分别达656 kg/hm2和2256 kg/hm2,年均盈余量分别为94 kg/hm2和322kg/hm2。土壤中NO3--N累积数量与氮肥用量密切相关,连续33季作物施用氮肥120kg/hm2和240 kg/hm2,0~200 cm土层NO3--N残留量达487~1921 kg/hm2。从2003-2005、2005-2012、2012-2019三个时间段下两者之间的表达式可以看出,氮素表观平衡值与NO3--N累积量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每增加100 kg/hm2土壤氮素平衡值,NO3--N的累积量将增加5.3~80.0 kg/hm2。说明大量施用氮肥将污染环境,增加成本投入,浪费资源,导致肥料氮大量盈余在土壤中,从而引起矿质态氮的淋溶。(3)大型渗漏池15N试验结果显示:15N标记肥料施入土壤后,小麦的当季氮肥利用率平均为55.9%,五季小麦的叠加利用率平均为69.6%。连续种植五季小麦后,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Ndff)和土壤(Ndfs)的比例分别为24.0%~31.5%和68.5%~76.0%,残留肥料氮被后季作物吸收的量占作物地上部总吸氮量的比例为1.1%~6.5%,26.5%~47.1%的肥料仍残留在0~200 cm土壤中,平均有33%的肥料氮以硝态氮的形式残留在土壤剖面中,并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残留15N肥料大幅度降低,损失率达8.6%~11.1%。说明肥料氮施入土壤后,有很长的残留效应,并且黄土高原地区作物的氮肥利用率较高,损失少。综上所述,过量施氮导致氮肥利用率低,氮素在土壤剖面大量盈余;残留的肥料氮在土壤剖面主要以硝态氮形态存在,可被后季作物吸收利用,大量降水会增加了其淋溶风险。借助平衡法可以对氮素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并且可以评价长期施氮下的土壤平衡状况。

周文利,郭大勇[9](2021)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施用技术规程》文中提出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施磷量偏高,在石灰性土壤上磷素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提出施用磷肥的土壤有效磷上限,同时集成了以冬小麦季冬前促根、夏玉米季硫酸铵诱导酸化根际土壤为核心的磷肥增效技术。论述该技术的操作规范,旨在优化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管理,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达到磷肥高效利用。

骆晓声,寇长林,王小非,李太魁,王洪媛[10](2021)在《施氮量对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氮磷淋溶的影响》文中指出潮土是我国华北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之一,潮土区是我国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的主要产区,研究不同施氮量潮土氮磷淋溶特征对于指导区域农田面源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设置3个施肥处理,即传统施氮(CON)、优化施氮(OPT)和优化再减氮(OPTJ),利用田间渗漏池法,研究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硝态氮及总磷淋溶特征。结果表明:2016—2018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年不同施肥处理90cm土层年淋溶水量79.0~102.5 mm,不同淋溶事件间土壤淋溶液硝态氮浓度波动较大, CON、OPT和OPTJ处理单次淋溶事件硝态氮浓度分别为18.9~208.7(平均为72.7) mg·L-1、9.0~99.2 (平均为33.8) mg·L-1、4.7~55.5 (平均为15.4) mg·L-1。本研究区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的氮素淋溶风险较高,磷素淋溶风险较低。传统施氮处理(CON)下农田硝态氮的平均淋溶量和表观淋失系数分别为66.4 kg·hm-2和10.3%,而总磷(TP)为0.06 kg·hm-2和0.04%。氮肥减施会显着降低氮素淋失,OPT和OPTJ处理的氮素淋溶减排率可达56.3%和78.9%。两个年度CON、OPT和OPTJ处理硝态氮平均表观淋失系数分别为10.3%、6.2%和4.9%,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硝态氮淋失系数动态增加。氮淋溶具有较大的年际变化,降雨量高的2018年比降雨少的2017年硝态氮淋溶量多57.0%。两个年度CON、OPT和OPTJ处理总磷平均淋溶量分别为0.06 kg·hm-2、0.06 kg·hm-2和0.08 kg·hm-2。适量减施氮肥会增加作物产量, OPT处理的作物产量是CON处理的1.08倍。然而,过量减施则会带来减产风险, OPTJ处理氮肥减施56%,作物产量比CON处理降低2.0%~8.1%。总之,潮土区农田硝态氮淋溶风险较大,适量减施氮肥能够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基础上显着降低氮素淋失损失。

二、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的磷肥推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的磷肥推荐(论文提纲范文)

(2)石灰性褐土区麦玉轮作体系施磷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磷肥施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1.1.1 磷肥施用对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
        1.1.2 磷肥施用对提高农作物品质的作用
        1.1.3 磷肥施用对提高农作物抗逆性的作用
    1.2 过量施磷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1.3 土壤供磷能力的研究和评价
        1.3.1 土壤磷的含量和形态
        1.3.2 土壤磷的动态转化过程
        1.3.3 影响土壤磷素形态转化的因素
    1.4 磷肥施用适宜用量的研究
        1.4.1 根据土壤有效磷含量分级推荐磷肥用量
        1.4.2 根据作物施磷的函数效应法确定磷肥的适宜用量
    1.5 磷肥利用率的研究及其提高途径
        1.5.1 磷肥料利用率的研究
        1.5.2 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1.6 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目的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点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植株、土壤样品采集
        2.3.2 实验室测定项目
    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2.4.1 计算公式
        2.4.2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效益及磷素吸收量的影响
        3.1.1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的影响
        3.1.2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经济效益的影响
        3.1.3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素吸收量的影响
        3.1.4 轮作体系产量、效益和磷素吸收量两因素方差分析
    3.2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效率的影响
        3.2.1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农学效率的影响
        3.2.2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3.2.3 施磷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3.2.4 磷肥效率的年份、施磷量两因素方差检验
    3.3 土壤磷素形态含量及周年变化特征
        3.3.1 基础土壤0~100cm剖面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
        3.3.2 不施磷处理土壤表层全磷、有效磷及无机磷形态的周年变化特征
        3.3.2.1 不施磷处理土壤表层全磷周年变化特征
        3.3.2.2 不施磷处理土壤表层有效磷周年变化特征
        3.3.2.3 不施磷处理土壤表层无机磷形态的周年变化特征
        3.3.3 施磷对土壤表层全磷、有效磷周年变化的影响
        3.3.3.1 施磷对土壤表层全磷周年变化的影响
        3.3.3.2 施磷对土壤表层有效磷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 施磷对土壤表层无机磷形态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1 施磷对土壤表层Ca_2-P、Ca_8-P、Ca_(10)-P及Ca-P含量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2 施磷对土壤表层Al-P含量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3 施磷对土壤表层Fe-P含量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4 施磷对土壤表层O-P含量周年变化的影响
        3.3.4.5 施磷对土壤表层Pi含量周年变化的影响
        3.3.5 土壤表层磷素形态与土壤全磷、有效磷以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吸磷量的相关性分析
        3.3.6 施磷对土壤无机磷各形态含量占无机磷总量百分比的影响
        3.3.7 土壤磷素形态的年份、施磷量两因素方差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适宜施磷量的评价
    4.2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效率的评价
    4.3 不同产量水平的土壤供磷能力评价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不同施磷水平对关中平原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速效磷对磷肥施加的响应
        1.2.2 土壤有机磷对磷肥施加的响应
        1.2.3 土壤微生物磷对磷肥施加的响应
        1.2.4 影响磷素有效性的因素
        1.2.5 不同作物磷肥利用率对施磷水平的响应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土壤样品采集
        2.3.2 土壤指标的测定
        2.3.3 产量及产量指标的测定
    2.4 计算公式与数据分析
        2.4.1 计算公式
        2.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施磷水平下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速效磷和磷酸酶动态变化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施磷水平下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速效磷动态变化
        3.1.2 不同施磷水平下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磷酸酶动态变化
        3.1.3 土壤速效磷与磷酸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3.2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施磷水平下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潜在磷源变化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施磷水平对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影响
        4.1.2 不同施磷水平对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有机磷的影响
        4.1.3 不同施磷水平对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p H的影响
    4.2 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施磷水平对作物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施磷水平对麦-玉与豆-玉轮作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1.2 不同施磷水平对麦-玉与豆-玉轮作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5.2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缓/控释肥的定义及种类
        1.2.2 缓/控释肥的优缺点及其养分释放机制
        1.2.3 缓/控释肥研发现状
        1.2.4 控释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1.2.5 控释氮肥对作物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1.2.6 控释肥对土壤及环境的影响研究
        1.2.7 控释肥释放期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1.2.8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1.3.2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3.3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氮素利用与残留的影响
        1.3.4 基于产量和水氮利用的控释肥优选策略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指标测定与计算方法
        2.3.1 产量的测定
        2.3.2 作物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测定
        2.3.3 植物全氮的测定
        2.3.4 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测定
        2.3.5 交互效应值的计算
        2.3.6 基于频率分析的最佳水肥用量区间的确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3.1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3.1.1 水肥用量对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增产效果的影响
        3.1.2 控释肥类型与灌水量/施氮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3.1.3 不同控释肥类型下冬小麦产量的水氮耦合效应
        3.1.4 控释肥较尿素的理论最大增产节肥节水效果
        3.1.5 基于频率分析的产量最佳水肥用量区间及其增产节水节肥效果
    3.2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3.2.1 水肥用量对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增产效果的影响
        3.2.2 控释肥类型与灌水量/施氮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3.2.3 不同控释肥类型下夏玉米产量的水氮耦合效应
        3.2.4 控释肥较尿素的理论最大增产节肥节水效果
        3.2.5 基于频率分析的产量最佳水肥用量区间及其增产节水节肥效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1 水肥用量对不同释放期控释肥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效果的影响
        4.1.2 控释肥类型与灌水量/施氮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4.1.3 不同控释肥类型下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水氮耦合效应
        4.1.4 控释肥较尿素的理论最大节水节肥及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效果
        4.1.5 基于频率分析的最佳水肥用量区间及其增效节水节肥效果
    4.2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2.1 水肥用量对不同释放期控释肥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效果的影响
        4.2.2 控释肥类型与灌水量/施氮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4.2.3 不同控释肥类型下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水氮耦合效应
        4.2.4 控释肥较尿素的理论最大节水节肥及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效果
        4.2.5 基于频率分析的最佳水肥用量区间及其增效节水节肥效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氮素利用与残留的影响
    5.1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氮肥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5.1.1 水肥用量对不同释放期控释肥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加效果的影响
        5.1.2 控释肥类型与灌水量/施氮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5.1.3 不同控释肥类型下冬小麦氮肥表观利用率的水氮耦合效应
        5.1.4 控释肥较尿素的理论最大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加效果
        5.1.5 基于频率分析的最佳水肥用量区间及其增效节水节肥效果
    5.2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夏玉米氮肥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5.2.1 水肥用量对不同释放期控释肥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加效果的影响
        5.2.2 控释肥类型与灌水量/施氮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5.2.3 不同控释肥类型下夏玉米氮肥表观利用率的水氮耦合效应
        5.2.4 控释肥较尿素的理论最大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加效果
        5.2.5 基于频率分析的最佳水肥用量区间及其增效节水节肥效果
    5.3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成熟期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5.3.1 水肥用量对不同释放期控释肥降低硝态氮残留效果的影响
        5.3.2 不同控释肥类型下冬小麦的水氮耦合效应
    5.4 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夏玉米成熟期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5.4.1 水肥用量对不同释放期控释肥降低硝态氮残留效果的影响
        5.4.2 不同控释肥类型下夏玉米的水氮耦合效应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北方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典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和意义
    1.2 北方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品产量
    1.3 土壤磷素形态
    1.4 施肥对土壤无机磷的影响
    1.5 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土壤样品采集
    2.3 样品分析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北方主要农作物种植区9 种典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
    3.1 土壤有效磷特征
    3.2 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
        3.2.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区
        3.2.2 春玉米单作种植区
        3.2.3 内蒙古马铃薯种植区
        3.2.4 新疆棉花种植区
    3.3 土壤无机磷的有效性
        3.3.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区
        3.3.2 春玉米单作种植区
        3.3.3 内蒙古马铃薯种植区
        3.3.4 新疆棉花种植区
    3.4 讨论
        3.4.1 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
        3.4.2 土壤无机磷形态的有效性
第四章 结论和创新点
    4.1 结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秸秆还田和化肥减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2.2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麦-玉轮作体系氮素平衡的影响
        1.2.4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4.1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1.2.4.2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土壤磷素和钾素的影响
        1.2.4.3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1.2.5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材料与方法
        2.3.1 试验地概况
        2.3.2 试验设计
第三章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3.1 冬小麦籽粒产量
        3.1.3.2 土壤硝态氮残留量
        3.1.3.3 籽粒含氮量及蛋白质含量
        3.1.3.4 氮平衡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调控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2.2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地上部吸氮量的影响
        3.2.3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3.2.4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麦-玉轮作体系表观氮素平衡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调控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3.3.2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调控小麦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
        3.3.3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调控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表观氮素平衡
    3.4 小结
第四章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分析
        4.2.1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收获后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2.2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收获后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2.3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收获后0-2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3.2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3.1 冬小麦产量
        5.1.3.2 土壤养分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分析
        5.2.1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2.2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
        5.3.1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3.2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不同氮肥增效剂及水氮用量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计算方法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4.1 数据处理
        2.4.2 统计分析
第三章 氮肥增效剂类型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3.1 氮肥增效剂类型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3.1.1 水氮用量对不同氮肥增效剂下冬小麦增产效果的影响
        3.1.2 氮肥增效剂与灌水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3.1.3 不同氮肥增效剂下冬小麦产量的水氮耦合效应
    3.2 氮肥增效剂类型及水氮用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3.2.1 水氮用量对不同氮肥增效剂下夏玉米增产效果的影响
        3.2.2 氮肥增效剂类型与灌水量的交互作用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3.2.3 不同氮肥增效剂下夏玉米产量的水氮耦合效应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氮肥增效剂类型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WUE的影响
    4.1 氮肥增效剂类型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WUE的影响
        4.1.1 水氮用量对不同氮肥增效剂下冬小麦WUE增加的影响
        4.1.2 氮肥增效剂与灌水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冬小麦WUE的影响
        4.1.3 不同氮肥增效剂下冬小麦WUE的水氮耦合效应
    4.2 氮肥增效剂类型及水氮用量对夏玉米WUE的影响
        4.2.1 水氮用量对不同氮肥增效剂下夏玉米WUE增加的影响
        4.2.2 氮肥增效剂与灌水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夏玉米WUE的影响
        4.2.3 不同氮肥增效剂下夏玉米WUE的水氮耦合效应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氮肥增效剂类型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夏玉米氮素利用与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5.1 氮肥增效剂类型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5.1.1 水氮用量对增加不同氮肥增效剂下冬小麦氮素利用效果的影响
        5.1.2 冬小麦氮肥增效剂与灌水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5.1.3 不同氮肥增效剂下冬小麦氮素利用的水氮耦合效应
    5.2 氮肥增效剂类型及水氮用量对冬小麦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5.2.1 水氮用量对减少不同氮肥增效剂下冬小麦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
        5.2.2 不同氮肥增效剂下冬小麦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水氮耦合效应
    5.3 氮肥增效剂类型及水氮用量对夏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
    5.4 氮肥增效剂类型及水氮用量对夏玉米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5.4.1 水氮用量对减少不同氮肥增效剂下夏玉米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
        5.4.2 不同氮肥增效剂下夏玉米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水氮耦合效应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基于产量-水氮利用效率的冬小麦/夏玉米最佳水肥用量
    6.1 基于频率分析的冬小麦最佳水肥用量及其产量和水氮利用区间
    6.2 基于频率分析的夏玉米最佳水肥用量及其产量和水氮利用区间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施氮及栽培模式对麦/玉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肥料氮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2 栽培模式对作物产量影响
        1.2.3 施氮对土壤氮素平衡及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1.2.4 氮肥的去向
        1.2.5 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
        1.2.6 氮肥的残留效应
        1.2.7 氮肥利用率评价指标
    1.3 小结
    1.4 科学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2.1 施用氮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2.2.2 施用氮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2.2.3 不同处理氮肥利用效率评价
        2.2.4 技术路线
    2.3 玉米-小麦轮作长期定位试验
        2.3.1 试验设计
        2.3.2 样品采集与测定
        2.3.3 计算与统计分析
    2.4 大型渗漏池~(15)N 标记试验
        2.4.1 试验设计
        2.4.2 样品采集与测定
        2.4.3 计算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基本理化性状
        3.2.2 作物产量的年际间变化
        3.2.3 不同处理下夏玉米、冬小麦季氮素吸收量的年际变化
        3.2.4 施氮及栽培方式对夏玉米、冬小麦当季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2.5 施氮及栽培方式对作物周年氮肥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的影响
        3.2.6 玉米-小麦轮作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
        3.2.7 玉米-小麦轮作体系氮肥利用效率评价指标
    3.3 讨论
        3.3.1 施氮及栽培模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3.3.2 玉米-小麦轮作体系的当季利用率及累积利用率
        3.3.3 氮素利用效率评价
第四章 长期定位试验玉米/小麦轮作体系土壤剖面氮素盈余及硝态氮累积状况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土壤氮素平衡状况
        4.2.2 不同时间段下0~2 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状况
        4.2.3 0~2 m土壤剖面贮水量在三个时间段下的变化情况
        4.2.4 施氮量及栽培方式对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4.2.5 氮素平衡值与硝态氮累积的关系
    4.3 讨论
        4.3.1 氮素平衡状况
        4.3.2 施氮及栽培模式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4.3.3 施氮及栽培模式对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4.3.4 硝态氮累积与氮素平衡的关系
第五章 旱地残留肥料氮去向及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氮肥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5.2.2 ~(15)N标记肥料的残留特性
        5.2.3 残留肥料氮的去向
    5.3 讨论
        5.3.1 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
        5.3.2 残留~(15)N肥料氮的去向
        5.3.3 ~(15)N标记肥料的残留特性及动态分布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施用技术规程(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土壤磷素丰缺指标
    3.2 施肥量
    3.3 生理酸性肥料
    3.4 根际调控
    3.5 磷肥恒量监控
    3.6 地上部磷吸收量
4 施肥管理
    4.1 基本原则
    4.2 施肥量的确定
    4.3 肥料的要求
    4.4 施肥制度
5 配套栽培措施
    5.1 整地
    5.2 播种
    5.3 灌溉及病虫害防治
    5.4 及时收获

(10)施氮量对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氮磷淋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及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处理冬小麦-夏玉米作物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
    2.2 不同施肥处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土壤淋溶液淋溶量
    2.3 不同施肥处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土壤淋溶液硝态氮浓度
    2.4 不同施肥处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土壤淋溶液硝态氮淋溶量及表观淋失系数
    2.5 不同施肥处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土壤硝态氮残留特征
    2.6 不同施肥处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土壤总磷淋溶量
3 讨论
4 结论

四、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的磷肥推荐(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麦季一次性施磷技术研究[D]. 牛一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石灰性褐土区麦玉轮作体系施磷效应研究[D]. 杨梦棣. 山西大学, 2021(12)
  • [3]不同施磷水平对关中平原麦-玉与豆-玉轮作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D]. 孙儒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不同释放期控释肥及水氮用量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D]. 李梦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北方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典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D]. 张泽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秸秆还田和化肥减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 王新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7]不同氮肥增效剂及水氮用量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D]. 崔晓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施氮及栽培模式对麦/玉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D]. 姜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9]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施用技术规程[J]. 周文利,郭大勇. 磷肥与复肥, 2021(02)
  • [10]施氮量对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氮磷淋溶的影响[J]. 骆晓声,寇长林,王小非,李太魁,王洪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01)

标签:;  ;  ;  ;  ;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磷肥推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