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坚定实现共产主义信仰

学习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坚定实现共产主义信仰

一、学习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论文文献综述)

陈成玉[1](2021)在《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提升人们道德水平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大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道德建设,从毛泽东“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道德原则要求的提出,到邓小平“四有新人”、江泽民“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及胡锦涛“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习近平“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无不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道德建设极大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效,如果不能抓好道德建设或背离其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他建设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谈到道德建设,并以“引领”“支撑”“保证”等词语形容道德,凸显了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本论文以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为主题,以道德建设为主线,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文本研究与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为什么要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进行研究”“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有哪些内容、特色及价值”“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等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论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从现实境遇、理论基础及形成脉络三个方面展开,其中,现实境遇主要包括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断渗透和侵袭、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而其形成脉络可作萌芽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的大致划分。其次,阐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架构。该部分从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四个方面的论述展开,不仅系统回答了当前要对哪些道德予以加强建设及为什么要对其加强建设等问题,而且对四个主要方面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与本质要求进行提炼总结。就理论特色而言,该重要论述呈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广泛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以及思维系统化、内容大众化、方式生活化、视野国际化等鲜明特色;在本质要求上,“四个要求、三个理念、四个指向”贯穿该重要论述的始终,为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落实提供了原则指向。复次,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从重要贡献来看,该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就价值意蕴看,该重要论述不仅蕴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标准,而且体现出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为建立健全新时代道德建设评价标准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最后,就如何践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展开探讨。这部分重点阐述新时代贯彻落实该重要论述的主要路径,具体从加强理想信念建设、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抓住“最大公约数”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如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及论调、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遵循“双创”原则方针、加强道德教育引导、提升德法合治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及发挥制度保障作用,等等。

李月青[2](2021)在《日常生活视阈下的理想信念教育》文中指出在人类精神世界的金字塔中,理想信念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受其制约甚至由其决定。理想信念是社会成员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强力指引和内在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人心,实现民族繁荣、国家昌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理想信念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建设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基本途径。本文以日常生活为视角,探索理想信念教育取得更好实效的路径,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七章:第一章:日常生活的相关理论。日常生活是旨在维持个体再生产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始于马克思,之后现象学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都对日常生活做出各自的解读,尽管他们对日常生活的看法各有不同,但都强调日常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非日常生活表现为维持人的类本质和社会整体发展的人的活动,与日常生活共同构成人类生活世界的两个层面。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各自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日常生活是非日常生活的基础和旨归,非日常生活影响、塑造着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其价值。第二章:理想信念与日常生活。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观念形态,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认知所持有的稳定的确信、长期的坚守和自觉的践行,理想信念是理想和信念在主体意志上的高度统一。当代理想信念则特指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及实现这两个理想的坚定信念,既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又有鲜明的日常生活指向。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学说建立在对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深切关怀之上,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样起源于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高度关切。日常生活是理想信念的确立基础和最终目的,理想信念反映日常生活需求并超越日常生活,对日常生活进行改造,为日常生活提供方向、动力,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第三章:理想信念教育与日常生活。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是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社会成员,并引导人们树立起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和重要内容,兼具科学教育和价值教育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能起到改造日常生活方式、建构日常生活意义、提升日常生活层次的作用。将理想信念融入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要求,是深化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根本途径。第四章:理想信念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的历史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理想信念教育与改善民众受压迫状态、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相结合,通过解决土地等问题改善工农生活,提高工农觉悟,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理想信念通过政治运动强力参与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得到改造,日常观念得以刷新,社会主义理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改革开放后,理想信念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进一步明晰,党的领导人对于在日常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中坚定理想信念做出许多指示,并出台了大量的文件促进理想信念教育走进日常,改革开放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基础更加牢固,同时也增加了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教育的干扰因素。总体来看,理想信念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既有许多成功经验,又有需要反思和改进之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更加重视在改善民生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五章:理想信念教育偏离日常生活的表现。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放在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高度,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尽管理想信念教育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做法,但仍存在脱离日常生活世界的情形。首先,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主体地位尽管在理论上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疏离,其所具有的政治性、学理性、知识性与日常生活的现实性、具体性、体验性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再次,教育方法与日常生活脱节,仍以传统的理论灌输和显性教育为主,有效的实践引导和隐性渗透手段尚处于探索之中。最后,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中面向日常生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和联系日常生活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尚未形成,难以充分反映教育效果、有效指导教育实践。第六章:理想信念教育偏离日常生活的原因。从日常生活领域来看,日常消费模式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日常交往模式从传统转向现代,日常观念从一元转向多元,使得日常生活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功利性色彩,阻却了理想信念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的通道。从非日常生活领域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力不足以及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导致的文化认同不足增加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建设的一度放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理想信念教育应有的效果。从理想信念教育自身来说,建国后教育模式逐渐固化,作为理论根基的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理论魅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难以应对变化了的教育环境。第七章:理想信念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途径。日常生活应该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教育者需要对受教育者作为日常生活主体的身份有明确的认识,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找寻教育契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要面向日常生活分层设计,针对不同对象具体调整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积极探索与日常生活相贴近的教育方法,适当减少单向灌输权重,适度扩充主动认同模式,注重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积极探索日常生活话语体系,加大实践教育的力度。构建理想信念教育评价标准中的日常生活指标体系,实现量化评价指标与日常生活的科学结合,加强质性评价与日常生活的有机联系,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依循不同的日常生活标准进行评价。

周建华,沈维芳[3](2021)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基本经验》文中研究指明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坚定理想信念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主要有: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并阐明途径;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体化为阶段性奋斗纲领,并围绕纲领扎实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坚定理想信念;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坚持不懈与各种质疑、否定理想信念的错误思想做斗争;在持续推进自我革命中坚定理想信念。

王进,宗诚[4](2021)在《“立根固魂”:刘少奇党性修养理论的政治品质意蕴》文中研究说明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党内思想建设问题做了重要论述,并针对当时党内出现的各种思想、组织、政治等问题提出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本研究主要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文本出发,分析探讨刘少奇党性修养理论的政治品质意蕴。刘少奇认为,共产党人只有通过实践中的锻炼和修养,并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身,才能成为"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合格党员。在新时代的今天,也只有在实践中锤炼政治品质、在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持中站牢政治立场,才能勇担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高楠楠,郝欣富[5](2021)在《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的认识:百年回望与现实启示》文中提出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确立的最高理想,解决中国社会问题需要共产主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的认识过程,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后认识的推进、改革开放新时期认识的拓展以及新时代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等若干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认识历程启示我们,要提升共产主义理论境界、增强共产主义运动自觉、坚定共产主义制度自信。

王金蕊[6](2021)在《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提出

朱鸿亮[7](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立足文化强国,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当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的情况下,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整体化研究,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狭义上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去除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体系,接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性研究。就内涵的拓展性研究来说,包括文化源流论一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关系,并辨析了三者之间传承转化的关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意识形态主导论一章,详尽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主导性问题,本章的特色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进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外延的拓展性研究来说,主要包括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分论一章,这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涉及的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考察,意在努力呈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关于文化的理论观点的丰富细节,也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论一章,研究了自信问题的由来、自信的必要性和依据、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无论意识形态工作抑或价值观践行、传承传统文化抑或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观条件;而文化建设论一章,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基础;文化交往论一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他国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客观条件,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首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总结概括。其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有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创新引领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把人才建设放到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再次,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造性论述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等六大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束全篇。

张文杰[8](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程刘畅[9](2021)在《习近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林意章[10](2021)在《从四个维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理想信念重要论述》文中认为坚定理想信念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长期践行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内出现的"共产主义渺茫论"的批驳分别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时代需求。习近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重要论述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为使命论、根本论、科学论、方法论、价值论、动力论、标准论等。这些理论内涵构成了以导向性、主体性、辩证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征的思想体系。

二、学习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想信念
        (二)爱国主义
        (三)中华传统美德
        (四)社会主义道德
        (五)道德建设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境遇
        一、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
        二、资产阶级道德的渗透和侵袭
        三、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脉络
        一、萌芽阶段:十八大以前
        二、初步形成阶段:十八大至十九大
        三、发展阶段:十九大之后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构架
    第一节 理想信念:道德建设的“定盘星”
        一、将“理想信念”提升到“精神之钙”“总开关”的战略高度
        二、赋予理想信念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三、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梦”相结合
        四、提出理想信念的客观衡量标准
    第二节 爱国主义:道德建设的“主旋律”
        一、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二、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之外兼具“人类关怀”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
    第三节 中华传统美德:道德建设的“精神根脉”
        一、将中华传统美德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二、拓展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
        三、形塑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四、“双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的原则方针
    第四节 社会主义道德:道德建设的“重要工程”
        一、将社会主义道德提升至“兴国立人”的战略位置
        二、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德法并举提升社会主义道德水平
        四、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和本质要求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一、基本特征:“四个统一”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统一
        (二)广泛性和层次性统一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统一
        二、鲜明特色:“四化”
        (一)思维系统化
        (二)内容大众化
        (三)方式生活化
        (四)视野国际化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本质要求
        一、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要求”
        (一)坚持对中华传统美德批判地继承弘扬是基本要求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核心要求
        (三)占领网络道德建设新阵地、提升道德传播能力是重要要求
        (四)加强党对道德建设的领导是根本要求
        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三个理念”
        (一)“最大公约数”理念
        (二)“协同育人”理念
        (三)“弘扬正能量”理念
        三、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指向”
        (一)加强顶层规划,明确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
        (二)强调全方位,科学谋划推进创新
        (三)关注多层次,循序渐进提升育人实效
        (四)注重宽领域,各战线多场域协同发力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道德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二)对中国共产党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二、新时代推进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
        (一)深化了党对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念
        (三)揭开了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新篇章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道路指引
        (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撑
        (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力量泉源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一、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标准
        (一)人民对美好道德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
        (二)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体
        (三)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工作的最终评判者
        二、蕴含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
        (一)强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二)体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
        三、蕴含道德建设实效性的价值评判标准
        (一)蕴含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评判标准
        (二)体现了领导干部的政德标准
        (三)包含了教师的师德标准
        (四)强调了青少年的道德标准
第五章 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路径
    第一节 加强理想信念建设,把握道德建设的方向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学习
        二、加强对理想信念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等思潮的批判力度
        三、区分对象进行有层次有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
        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践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第二节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推进道德建设深入发展
        一、教育引导人民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历史和文化
        二、通过“两个共同体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三、抓住重点对象并注重发挥仪式礼仪的爱国育人作用
        四、疏堵结合营造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赋予道德建设以深厚的精神滋养
        一、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在遵循“双创”方针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四、以家庭美德建设和世界美德传播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第四节 抓住“最大公约数”,增强道德建设的践行成效
        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以个人品德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开启公民道德建设新征程
        三、注重发挥重点阵地和群体的道德育人作用
        四、在国家治理中推动法治和德治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日常生活视阈下的理想信念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日常生活相关理论阐释
    一、日常生活释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日常生活
        (二)现象学对日常生活的理解
        (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中的日常生活
        (四)国内学者对日常生活的理解
        (五)本文中“日常生活”的维度
    二、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
        (一)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区别
        (二)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联系
第二章 理想信念与日常生活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
        (一)理想
        (二)信念
        (三)理想信念
    二、理想信念的日常生活基础
        (一)理想信念是对日常生活需求的反映
        (二)理想信念能改造并超越日常生活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于对日常生活的高度关注
        (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指向日常生活
    三、理想信念对日常生活的能动作用
        (一)理想信念指明日常生活之方向
        (二)理想信念激发日常生活之动力
        (三)理想信念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
第三章 理想信念教育与日常生活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共同理想立足现实
        (二)远大理想指向未来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筑牢根基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从目的来看,既是思想引领又是纪律约束
        (二)从地位上看,既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核心问题
        (三)从内容上看,既是科学教育又是价值教育
    三、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缘由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启示
        (二)深化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工程
    四、理想信念教育改造日常生活的功能
        (一)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改善日常生活的品质
        (二)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发掘日常生活的意义
        (三)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提升日常生活的层次
第四章 理想信念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的历史考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改善民众受压迫状态结合
        (一)建党初期和国民革命时期,着力于唤醒日常生活需求
        (二)土地革命时期,致力于改变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状况
        (三)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始终与关注各阶层利益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日常生活的强力参与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与改造生活方式和日常观念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建设之初过度干预日常生活
    三、改革开放后:与鼓励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当追求相结合
        (一)理想信念教育逐步向日常生活回归
        (二)理想信念教育生活化的难度增加
    四、新时代:更加强调在关注日常生活中坚定理想信念教育
        (一)在改善民生中坚定理想信念
        (二)面向日常生活创新教育方法
        (三)在日常生活中评价理想信念
第五章 理想信念教育偏离日常生活的表现
    一、理想信念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主体地位被忽视
        (一)片面强调受教育者非日常生活领域的主体地位
        (二)轻视受教育者日常生活意义世界的开发
    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与日常生活疏离
        (一)内容的政治性与日常生活的现实性相脱节
        (二)内容的学理性与日常生活的具体性相矛盾
        (三)内容的知识性与日常生活的体验性相分离
    三、理想信念教育方法与日常生活脱节
        (一)理论灌输与日常生活化的实践引导权重失衡
        (二)显性教育与日常生活化的隐性教育比例失调
    四、理想信念教育评价的日常生活指标体系尚未形成
        (一)尚未形成面向日常生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二)尚未形成联系日常生活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第六章 理想信念教育偏离日常生活的原因
    一、日常生活领域:日常生活的功利化倾向阻却理想信念确立通道
        (一)从生存向发展转变的日常消费模式消解对社会理想的共同追求
        (二)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日常交往模式制约社会统一价值观的形成
        (三)从一元到多元的日常观念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非日常生活领域:复杂的意识形态建设环境影响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一)文化认同不足削弱理想信念教育文化根基
        (二)党的思想建设一度放松削弱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三、理想信念教育自身:教育模式的固化削减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领域一度“失语”
        (二)社会主义在日常生活领域一度“失声”
        (三)共产主义在日常生活领域一度“失踪”
第七章 理想信念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途径
    一、确立理想信念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主体地位
        (一)理解受教育者日常生活主体地位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
        (二)认识受教育者日常生活主体地位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三)明确受教育者日常生活主体地位对教育者角色的需求
    二、分层设计面向日常生活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一)基础层:人格养成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中级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四史”教育
        (三)最高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四)不同层面:基于日常生活的纵横协调
    三、积极探索日常生活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方法
        (一)强化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引导教育
        (二)注重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隐性教育
        (三)加强融汇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教育
    四、构建日常生活指向的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
        (一)提升量化评价与日常生活结合的科学性
        (二)强化质性评价与日常生活联系的必要性
        (三)采用多样性的日常生活标准进行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并阐明途径
二、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体化为阶段性奋斗纲领,并围绕纲领扎实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坚定理想信念
三、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
四、坚持不懈与各种质疑、否定理想信念的错误思想做斗争
五、在持续推进自我革命中坚定理想信念

(4)“立根固魂”:刘少奇党性修养理论的政治品质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界研究进展
二、革命实践中的“锻炼和修养”是政治成熟的基础
三、党性修养的首要任务是锤炼政治品质
    (一)“人皆可以为尧舜”
    (二)“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改造自己”
四、政治坚强的重要标志是坚定理想信念
五、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坚守共产党人的根本和灵魂
    (一)“守根固魂”,在学习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觉悟
    (二)“守根固魂”,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政治品质、提高政治能力

(5)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的认识:百年回望与现实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共产主义认识的初步探索
    1.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方法、手段
    2.强调要区分共产主义学说和共产主义制度
    3.初步勾勒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轮廓
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对共产主义认识的推进
    1.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具有多个发展阶段
    2.强调发展生产力对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意义
    3.强调共产主义基本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4.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对共产主义认识的拓展
    1.突出强调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2.明确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把共产主义与理想信念结合起来
四、新时代党对共产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1.革命理想高于天
    2.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必须植根于鲜活的实践中
    3.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看党员的实际行动
五、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认识历程的现实启示
    1.要提升共产主义理论境界
    2.要增强共产主义运动自觉
    3.要坚定共产主义制度自信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概念、问题背景与内容框架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2.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背景
        2.2.1 历史背景
        2.2.2 经济社会背景
        2.2.3 国际背景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框架
        2.3.1 文化源流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
        2.3.2 意识形态主导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
        2.3.3 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论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
        2.3.4 文化自信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前提问题
        2.3.5 文化建设论解决文化强国的实践途径问题
        2.3.6 文化交往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处共荣的问题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流论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3.1.1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论述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3.1.3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
        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2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根脉
        3.2.1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2.2 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
        3.2.3 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3.2.4 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形态
        3.3.1 先进文化的概念
        3.3.2 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
        3.3.3 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主导论
    4.1 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导性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4.1.2 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
        4.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4.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论述
    4.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理想信念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2.2 在学习与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
    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3.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3.3 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
    4.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4.1 思想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关系
        4.4.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4.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性举措
    4.5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
        4.5.1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4.5.2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宗教、网络文化建设分论
    5.1 文艺论
        5.1.1 文艺的特性
        5.1.2 习近平关于文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5.1.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职能的论述
        5.1.4 崇德尚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5.1.5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2 宗教论
        5.2.1 宗教与宗教文化
        5.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政策
        5.2.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的重要论述
    5.3 网络文化论
        5.3.1 国际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
        5.3.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5.3.3 习近平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5.3.4 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背景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含义
        6.1.4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论述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根本依据
        6.2.1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6.2.2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6.3 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6.3.1 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
        6.3.2 从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7.1.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7.1.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7.1.3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7.2 改革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2.1 深化文化机构体制改革
        7.2.2 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7.2.3 加快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3 以重大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7.3.1 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实践举措
        7.3.2 加强思想道德养成和精神文明实践
        7.3.3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和遗产保护工作
    7.4 以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7.4.1 以系统性举措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7.4.2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7.5 坚守共同原则,创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7.5.1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7.5.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7.5.3 坚持全民动员、走万众创新之路
        7.5.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7.5.5 加强党管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则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论
    8.1 .文化交往及其逻辑前提
        8.1.1 文化交往
        8.1.2 文化交往的逻辑前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8.2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是不同文化交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8.2.1 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自主、文化自由
        8.2.2 各民族文化应该交流互鉴、相互学习
    8.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
        8.3.1 “吸收外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8.3.2 “走出去”以“吸收外来”
        8.3.3 “引进来”以“吸收外来”
    8.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8.4.1 话语权与话语权问题
        8.4.2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措施
        8.4.3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8.5 中国文化应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8.5.1 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两类资源
        8.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价值
    9.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
        9.1.1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
        9.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9.1.3 强烈的问题意识
        9.1.4 鲜明的实践指向
        9.1.5 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9.1.6 强调文化工作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9.1.7 坚持把人才保证放到重要地位
    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9.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
        9.2.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9.2.3 习近平创造性论述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9.2.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9.2.5 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的重大文化创新
        9.2.6 一系列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
    9.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9.3.1 理论意义
        9.3.2 实践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8)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1.3.1 德育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2.4 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3.3 小结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4.4.1 德育评价论
        4.4.2 德育效用论
        4.4.3 德才兼备论
        4.4.4 德育功能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5.1.1 理想信念教育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5.5 小结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6.3 小结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7.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从四个维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理想信念重要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重要论述形成的基本依据
    1. 理论之基: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
    2. 实践之维: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践行
    3. 时代之需:批驳党内出现的“共产主义渺茫论”
二、习近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
    1. 使命论
    2. 根本论
    3. 科学论
    4. 方法论
    5. 价值论
    6. 动力论
    7. 标准论
三、习近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1. 以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为奋斗目标
    2. 以全体党员为践行理想信念的主体
    3. 知行合一,坚定理想信念与践行理想信念相统一
四、新时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路径
    1. 在善于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
    2. 在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3. 在思想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
    4. 在纪律建设中坚定理想信念

四、学习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陈成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日常生活视阈下的理想信念教育[D]. 李月青.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基本经验[J]. 周建华,沈维芳. 学理论, 2021(09)
  • [4]“立根固魂”:刘少奇党性修养理论的政治品质意蕴[J]. 王进,宗诚. 重庆社会科学, 2021(07)
  • [5]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的认识:百年回望与现实启示[J]. 高楠楠,郝欣富. 中州学刊, 2021(07)
  • [6]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王金蕊. 西北大学, 2021
  •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 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8]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9]习近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研究[D]. 程刘畅. 新疆大学, 2021
  • [10]从四个维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理想信念重要论述[J]. 林意章.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1(03)

标签:;  ;  ;  ;  ;  

学习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坚定实现共产主义信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