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个代表”的六大关系

把握“三个代表”的六大关系

一、把握好与“三个代表”相关的六个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胡炅坊[1](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高度快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由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各种内部问题,以及由国际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外部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始终没有摆脱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走势持续低迷。加之2020年初全球范围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各地区经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重创。在这种世界历史背景下,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和经济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多个地区抬头,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浓厚阴影。从内部环境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过去几十年发展所带来的部分问题开始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如生态环境破坏、产能过剩、贫富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各种矛盾交织并行的特殊历史背景。为了应对处理国内外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各种风险挑战、积极求变,在指导新时代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经济指导思想。在2017年12月党中央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探索新时代经济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经济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大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变范式,又克服了西方经济学重实证而轻实践的理论缺陷,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后带来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矛盾和困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通过系统总结以往经济发展理论的不足和缺陷,立足于新时代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科学揭示了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准确判断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走势。具体来说,本文一共分文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力图对本研究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思路,力图通过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科学完整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全貌。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概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结合相关资料,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成熟期。第四部分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从逻辑层面将其概括为“1+7+1”的逻辑架构,即为“新发展理念+七个坚持+新发展格局”。第五部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和理论特征进行了科学概括。在理论逻辑上具体体现为: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在理论特征上体现为科学性、现实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国际性的高度统一。第六部分集中论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在理论贡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而且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在实践价值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一方面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另一方面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王亚君[2](2020)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研究》文中认为自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来,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最根本的理念和最重要的思想内核。准确把握和贯彻执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能否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之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准确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回顾、总结和分析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其思想内涵。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熏陶、萌芽、探索、实践、再思考、再实践、集成创新的过程。它既有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也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理论传承、实践探寻过程。课题坚持纵横结合的思路,坚持以公开文本为基本资料,在横向上分析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出过程中的时代背景、国内外环境,在纵向上从家庭熏陶、少年求学、知青岁月、行政历探、多省思考、治国集成的发展脉络,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为民情怀的共鸣、为百姓办实事想法的萌生、为民办实事信念的坚定、民心为心思想的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创新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成的生动过程,也展现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传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中国共产党为民思想的守正创新。本文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着重阐述研究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背景、意义、思路和方法。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视野分析研究的背景,从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两个维度分析研究的意义,在综合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方向。第二部分为形成的条件。遵循思想形成的规律,探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社会条件、主观条件,党的理论教育和培养的助力,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为民思想的传承、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对中国历代领导人为民思想的继承。第三部分为孕育的历程。本部分以习近平本人公开发表的论着、与习近平“以人民中心”思想形成相关的公开出版物为基本素材,以习近平成长和行政的历程。全过程地分析这一思想的形成图景。第四部分为主要内容。本部分从发展目的、动力、导向和标准等四个部分进行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容,重点诠释了为了谁、依靠谁、谁享有、谁评判的,人民是谁等方面。第五部分为指引价值。本部分从贯彻落实的视角探索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最后为结语部分。本部分阐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符合正确思想的形成规律,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为民宗旨的坚持和继承,也是在这些理论指导下长期实践和思考基础上的大胆创新。

于晖[3](2020)在《习近平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新的战略思想,实现了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转向“严紧硬”。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习近平针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新变化,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强调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为基础,继承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管党治党的思想,把握时代特征,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论述。通过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习近平进一步明确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过程,对此进行了总体规划,并部署开展了系列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推动论述的丰富发展、成熟深化。习近平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全方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强调要将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落实到基层,把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方向,突出政治功能。基层党组织要不断从严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构建严密的组织体系,打造过硬作风,把纪律和规矩延伸到“末梢”,扎紧扎实基层管党治党的制度笼子,依靠群众坚定推进基层的反腐败斗争,进一步使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工作扎实落地到基层,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论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实践的智慧结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为新时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供了基本遵循。

刘小静[4](2019)在《习近平地方履政时期的思想和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理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又与他长期的地方履政实践息息相关。对习近平地方履政时期思想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探寻其发展脉络与理论渊源,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意蕴。习近平的地方履政包括河北正定时期,福建宁德、厦门、福州时期,浙江时期和上海时期几个阶段。正定是习近平地方履政的良好开端。在正定,他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大念“人才经”,出台“六项规定”狠抓党风建设,发展旅游经济。这一时期,他的综合改革思想初步形成。福建时期是习近平地方履政最长的一个阶段。在厦门,关注城市风貌,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在宁德,实实在在地抓扶贫,带领贫困地区和群众“摆脱贫困”;坚持从严治吏,制定廉政建设“十二项规定”;创新“四下基层”的领导干部下访制度,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在福州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提出“马上就办”,提升政府效能。任福建省长期间主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设“数字福建”、探索“闽宁模式”、总结“晋江经验”。福建时期,习近平的改革发展思想进一步丰富,实践内容也更全面。在浙江,提出“八八战略”、“两山论”、“千万工程”等政策主张和思想观点,围绕“走在前列”的思考,表现了习近平的务实和前瞻。虽然在上海只工作了七个月,他却深入考察上海的17个区县,对上海的城市精神进行深刻阐释,对上海的新发展有着准确的战略定位。浙江和上海的实践,让习近平的思想视野更全面更宽广。在长期的地方履政实践中,习近平形成了鲜明的思维风格和实践风格,这包括思想方法上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辨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包括工作方法上的的人民情怀、担当精神、问题导向、实干兴邦和注重调研。习近平长期的地方履政思想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忠诚担当廉洁的干部成长的典型样本,其地方履政时期的实践,因地制宜地推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其结合实际的思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活水源泉。

陈稳[5](2017)在《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的关键一环。目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直接阻碍了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城乡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最突出的矛盾之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刻不容缓。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到:“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习近平同志长期关注城乡发展问题,在工作实践中对“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和新措施。本文立足于习近平同志的城乡一体化思想发展,对其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理论背景、理论渊源、形成与发展过程、内容和特点、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论述,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唯物辩证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全文共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详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代领导人及集体在城乡关系上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介绍了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全面、详细介绍了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萌芽、初步形成、基本形成和深化发展,从纵向角度对习近平城乡思想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论述。第四部分介绍了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内容包含了“三农”问题、城镇化问题、资源配置和市政结合管理,总结了其思想具备系统全面、尊重规律、贴民心求实绩、顶层设计与具体措施相结合的特点。第五部分介绍了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明其城乡一体化思想具有发展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指导思想的理论价值,指出其思想具备有利于城乡二元体制消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实现的实践价值。

赵争艳[6](2018)在《习近平政绩观研究》文中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党政干部的综合素质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政绩观是党政干部综合素质的直接推动力,决定了党政干部的施政行为和后果,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党全国必须重视的问题。习近平作为新一届中央集体的领导核心,其政绩观代表了党中央对党政干部的要求,引导着党政干部的施政实践。本研究以习近平政绩观为主题,在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出习近平政绩观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循着党政干部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如何考核政绩这一逻辑主线展开,在系统地分析学界研究现状和明确习近平政绩观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追溯了习近平政绩观的思想渊源,充分地分析了习近平政绩观生成的从政实践影响,概括了习近平政绩观的主要内容,阐明了习近平政绩观的鲜明特色和时代价值。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就习近平政绩观研究这一主题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等内容进行了深刻地梳理与分析,明晰了本研究的逻辑思路和框架架构,结合研究的实际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并对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之处进行了必要的说明和阐释;第二部分探讨了习近平政绩观生成的思想渊源和从政实践影响;第三部分为本文的核心章节,在全面、充分地分析习近平政绩观相关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和凝练了习近平政绩观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系统地阐释了习近平政绩观的鲜明特色和时代价值。以上四个部分层层递进,系统地展现了以“执政为民”为母系统,以“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如何考核政绩”为子系统的习近平政绩观的科学内容体系。

李建红[7](2017)在《中国主题出版研究(2003-2016年)》文中认为“主题出版”的正式提法源于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的主题出版工程。此后的十四年间,主题出版围绕着党和国家工作不同时期的工作主线,出版了一系列主题出版物,既不乏精品力作,又打造了诸多畅销图书。主题出版影响力与日俱增,双效益也在力求最大发挥,目前业界已经出现相关研究,但缺乏一定的历史性和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本文系统考察了主题出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认为体现国家意志是主题出版的内涵;主题出版活动由来已久,几乎与整个人类文明史相同步,与人类出版史相伴随,存在于每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形态之中,并在每个历史阶段担负着重要使命,尤其在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和执政党的过程中,发挥了思想上层建筑对于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其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实现了其肩负的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传播的重要使命。本文创新性地把2003年以来的主题出版分为初始期(2003-2006年)、成长期(2007-2012年)、快速发展期(2013-2016年)三个阶段,总结了政府管理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市场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并尝试总结出主题出版的规律性,认为主题出版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发展规律,“有为”在前、“无为”在后的发展规律,与精品出版的融合发展规律。本文分析了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认为主题出版要长期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矛盾:一是数量规模与质量的矛盾,二是学术性与大众化的矛盾,三是时效性与长期性的矛盾,四是服务政治与服务大局的矛盾。最后,文章预测了中国主题出版的七个发展趋势,认为未来政府管理部门对主题出版的引导方向更加精准;主题出版的作用指向更加清晰;泛主题出版对出版机构的驱动作用更强;主题出版将与数字出版更加紧密结合;主题出版的需求侧更加稳定;主题出版的供给侧更加丰富;主题出版影响更加持久、广泛。由此给出中国主题出版的对策建议,即国家管理层面要对主题出版做好“顶层设计”;出版企业层面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结合地方特色;出版科研层面要密切关注主题出版实践,成立专门研究机构。

沈淑云[8](2017)在《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走向中央领导人岗位后,习近平发表了有关改革的系列讲话,其中蕴含的许多新思想和新论断不是在十八大之后凭空产生的,而是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厚积薄发的产物。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是在科技革命新时代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国情的背景下产生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其改革实践成果为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改革思想、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的改革思想和习仲勋的改革思想是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产生的理论源泉。在这些基础上,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初步形成于正定时期,大体成型于福建时期,走向成熟于浙沪时期。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学会改革的方法、把握好改革的主旋律、抓好改革关键环节、依靠改革的力量、加强改革的保障六个方面。经过对内容的分析,我们看到:地方工作时期习近的改革思想的轨迹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再从实践中获得经验,以新的改革经验指导新一轮的改革。回答了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以什么样的方法抓好改革的主旋律和关键环节等问题,思想内涵丰富,是我国地方性改革实践经验的结晶。从理论的角度看,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既为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奠定基础,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改革思想;从实践的角度看,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不仅为我国地方改革实践提供行动指南,而且将为我国老少边穷地区摆脱贫困提供有益借鉴。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改革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改革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改革必须把握重点,绝不能偏离正确方向。

何登溢[9](2016)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是“人”的问题,“立德树人”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本质要求是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既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力军,也是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就是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帮助大学生端正政治立场、激发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保障辅导员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以“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为题,依据一般职业的发展规律和辅导员的殊有特性,提出了我国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六段论”,即“建国初期的开创起步期、六十年代的实质推进期、文革十年的受挫停滞期、改革开放后的形成确立期、进入新世纪的稳定发展期和十八大以来的深化发展期”。自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创立以来,“高校辅导员”职业就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之中,并呈现出较强的时代特征。从1952年教育部提出设立“政治辅导处”,在辅导处设辅导员若干人①,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中央16号文件),再到2014年明确“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念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的出台,高校辅导员职业伴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但就其职业本身的完善程度来讲,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由于始终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没有系统规范的职业标准,没有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因此,亟需建立一个有顶层设计、有系统规划、有建设方向、有健全制度的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本文正是基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现实诉求,依托“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职业发展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积极探寻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理论支撑和学理支持,从辅导员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角色演变和功能发挥等方面探析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规律,将辅导员职业功能归纳为“思想政治职能、事务管理职能和发展指导职能”等三项基本职能,在按“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高级辅导员”三级分级晋升的基础上,论证提出了“辅导员扁平式管理模式”和“辅导员职位说明书制度管理模式”。综观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发展历程,辅导员的发展模式大致经历了“兼职辅导员模式、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模式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导师模式”三种模式,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作为不同的施教者和管理者,在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服务于学生个性优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辅导员”是一门需要去认真建设的专业,也是一门需要用心去发展的职业,更为重要的是一门需要真诚去追求的事业。高校辅导员工作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好的,现行的体制机制也并非完全能够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衡量一门职业是否成为专门性职业,一个较为客观的依据是这门职业的发展是否具备了专业的特征。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如何?如何在高校形成与这支队伍工作性质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又如何应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保障辅导员队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梳理了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积极方面、消极方面,在差异性分析的的基础上提出了 6点研究假说,从宏观(环境因素)、中观(组织因素)和微观层面(个人因素)三个层面,通过构建研究模型分析和深度访谈研究来加以验证。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四点策略构想:一是进一步明晰辅导员的定位与建设思路;二是进一步明晰辅导员的职业标准;三是进一步明晰辅导员的学科体系;四是进一步明晰辅导员的组织保障。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应然和实然层面特征分析基础上,本文为顺应和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尝试构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体系”和“高校辅导员科学化管理体系”。首先,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体系构建上,为进一步明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内涵和未来趋势,一是从“人员的职业化、工作的职业化和管理的职业化”三个层面构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理论体系;二是从“实践体系、支持体系、培训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实践体系;三是构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文化体系,包括辅导员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其次,在辅导员科学化管理体系构建上,立足于辅导员的管理机制、培训研修、考核评价、发展路径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积极构建“科学化管理、科学化培训、科学化评价、科学化路径和法治化保障”等组织体系,确保统筹兼顾,将辅导员职业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起来,将辅导员职业的现实基础与前进动力统一起来,以促进和保障辅导员职业的健康发展。

张健[10](201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矛盾研究》文中认为市场经济制度是伴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逐渐产生的,由于其通过竞争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能动性,优化了资源配置,使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邓小平理论创造性的把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的外壳中剥离出来,使其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同样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新的形式,这一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市场经济表现出和社会主义有非对抗的同一性,不但使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释放,市场经济本身也产生出新的生命力。但是由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是自然生成,存在诸如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私有制等很多先天性的硬伤,不免产生了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性质相异、表现不同的社会主义经济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其内生矛盾也在经济转型期集中爆发出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与生俱来的内在矛盾也逐步凸显: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等,经济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解决好这些体制机制障碍,可以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效推动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积累了一些矛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矛盾研究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成为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纵观目前国内对矛盾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社会学和哲学领域,对于已经深刻影响到每个个体的经济方面关于矛盾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却不太丰硕,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矛盾研究甚少。因此,本文拟从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和发展的角度,结合我国国情和改革实践,对目前经济运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经济矛盾理论做一些深入分析,着力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四种类型的经济矛盾。全文拟从分析经济矛盾类型和性质入手,采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理论分析工具,通过定义经济矛盾涵义,分析经济矛盾性质,划分经济矛盾类型,以及探究经济矛盾产生原因,对经济矛盾做一个总体的分析,再按照四种不同类型的经济矛盾分别做出具体的分析研究,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经济矛盾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笔者认为,这一选题对于进一步完善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实现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矛盾,主要研究内容拟安排如下。文章包括绪论和正文两部分。其中绪论是确定研究背景、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正文包括了对经济矛盾的定义、性质、类型划分依据和矛盾产生原因分析,以及对四种不同类型的经济矛盾的具体分析,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经济矛盾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总结全文。第一章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借鉴,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传统矛盾观,第二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有关矛盾的文献,包括马克思的矛盾观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国四代领导人的矛盾思想,第三部分是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矛盾的观点,主要收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哈耶克的矛盾思想;最后一部分是现代中国经济学者、政治学者、社会学者的矛盾观。第二章是经济矛盾研究的现实性分析,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论述经济矛盾产生的必然性,并通过分析经济矛盾涵义及特点,根据矛盾的形成原因把矛盾分为四个大的类别:基础性经济矛盾、运行性经济矛盾、利益性经济矛盾和发展性经济矛盾,其中每一类型矛盾又包含若干小的具体矛盾;第二部分是经济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包括了经济运行发展的基本规律、经济体制的不健全、政府经济职能缺失、利益主体的博弈;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经济矛盾理论与和谐经济理论的区别和联系。第三章重点论述基础性经济矛盾。这一类型的经济矛盾是其他经济矛盾的根本原因,对其他类型矛盾的产生起着根源性的作用,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公有制与私有化的矛盾、分配制度的矛盾、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以及生产要素的矛盾等。只有对基础性矛盾的形成进行分析,才可能对其他类型矛盾的产生有更深入的认识。第四章重点论述运行性经济矛盾,这一类型的矛盾是市场经济周而复始的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主要包括市场分工与合作的矛盾、社会总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矛盾、市场与政府的矛盾、竞争与垄断的矛盾、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产权多元化与资源集中的矛盾等。第五章重点论述利益性经济矛盾,这一类型的矛盾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因经济活动参与者追求经济利益所导致的经济矛盾,主要包括利己与利人的矛盾、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利益矛盾、国企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利益矛盾、区域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收入分配引起的利益矛盾等。第六章重点论述发展性经济矛盾,这一类型的矛盾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向下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出现的经济矛盾,主要包括均衡发展与不均衡发展的矛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的矛盾、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的矛盾以及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矛盾等。第七章论述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矛盾的指导思想及原则。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矛盾必须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收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八章对不同性质的经济矛盾提出解决或者缓解经济矛盾的政策措施和手段,以期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矛盾的解决提供参考。其中基础性经济矛盾主要从经济体制建设、建立健全产权体系、完善要素配置机制和分配方式创新方面入手,运行性矛盾从经济组织方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竞争秩序建设以及道德和法治建设方面入手,利益性矛盾从民主法治建设、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机制、补偿机制和预警机制等方面入手,发展性矛盾要着重树立均衡发展观、全局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等三个方面入手。

二、把握好与“三个代表”相关的六个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握好与“三个代表”相关的六个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资源
    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2.1.3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崭新且复杂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理论资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相关政治经济学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经济思想
        2.2.3 西方经济学值得借鉴的相关理论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3.1 萌芽期:七年知青岁月的初期经验
        3.1.1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树立
        3.1.2 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开启
    3.2 形成期:30 年的地方经济治理经验
        3.2.1 正定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2 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3 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4 上海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3 成熟期: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经济思想
        3.3.1 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2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3 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4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
    4.1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引领——新发展理念
        4.1.1 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4.1.2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4.1.3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涵——“七个坚持”
        4.2.1 经济发展领导核心论: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4.2.2 经济发展目的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4.2.3 经济发展阶段特征论: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4.2.4 经济体制改革论:坚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二元关系
        4.2.5 宏观经济管理论: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4.2.6 经济发展战略论: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4.2.7 经济工作方法论: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
    4.3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格局
        4.3.1 构建高质量国内大循环
        4.3.2 优化发展国际大循环
        4.3.3 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第5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及理论特征
    5.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
        5.1.1 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
        5.1.2 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
        5.1.3 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
    5.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特征
        5.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性
        5.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现实性
        5.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性
        5.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人民性
        5.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际性
第6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6.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6.1.2 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
    6.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实践价值
        6.2.1 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6.2.2 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设计
        §1.3.1 主要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条件及理论渊源
    §2. 1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条件
        §2.1.1 历史条件:顺应时代的发展
        §2.1.2 社会条件:伟大思想的延续
        §2.1.3 主观条件:优秀的个人品格
        §2.1.4 学习培养:党的教育和培养
    §2.2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源泉
        §2.2.1 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2.2.2 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2.3 理论传承:中国化进程中的为民思想
第三章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孕育的历程
    §3.1 少年文化熏陶期
        §3.1.1 家庭文化熏陶
        §3.1.2 革命文化熏陶
    §3.2 青年磨砺探索期
        §3.2.1 知青岁月的磨练
        §3.2.2 梁家河人民的培养
    §3.3 三级实践思考期
        §3.3.1 县级初探
        §3.3.2 市级尝试
        §3.3.3 省级思虑
    §3.4 治国理政集成期
        §3.4.1 坚持人民至上,满足人民幸福生活
        §3.4.2 坚持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
        §3.4.3 实现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章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主要内容
    §4.1 发展目的:一切为了人民
        §4.1.1 执政目的:为了人民期待和追求
        §4.1.2 执政理念:关注人民的需求
        §4.1.3 工作方法:深入调查把握人民关切
    §4.2 发展动力:一切依靠人民
        §4.2.1 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4.2.2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
    §4.3 发展导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
        §4.3.1 共享成果,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4.3.2 共同富裕,把握社会主义本质
        §4.3.3 全面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4 检验标准:一切效果由人民评判
        §4.4.1 引领群众参与到治国理政全过程
        §4.4.2 发展成效由人民检验
        §4.4.3 全心全意做好群众工作
第五章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引价值
    §5.1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
    §5.2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理论基础
    §5.3 坚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保障
    §5.4 激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习近平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重要论述的形成
    一、习近平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重要论述的提出背景
        (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带来机遇和挑战
        (二)新时代国内环境变化产生一定发展压力
        (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推进面临新问题
    二、习近平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管党治党理论
    三、习近平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
        (一)知青时期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会与探索
        (二)就任地方期间积累基层党组织建设经验
        (三)步入中央后认真部署基层从严治党工作
        (四)十八大以来提出并推进实践全面从严治党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重要论述的发展演进
    一、顶层设计: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经验,谋划“向基层延伸”部署
    二、实践推进:开展系列工作,推动“向基层延伸”有序开展
    三、理论升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引向深入,形成系统论述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把政治建设放首位,突出政治功能
        (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实现好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态
        (三)加强政治教育和训练,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
    二、强化理论武装,厚积基层党组织思想之“钙”
        (一)强化教育、精准施教,筑牢基层党员的理想信念根基
        (二)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落实到基层
        (三)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坚守基层意识形态领域阵地
    三、严密组织体系,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一)从严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
        (二)优化组织体系构建,从严夯实组织基础
        (三)严格加强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的建设管理
    四、聚民心、塑形象,打造基层党组织过硬作风
        (一)狠纠基层“四风”问题不止步
        (二)严格基层组织生活,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五、严明组织纪律,把纪律和规矩延伸到“末梢”
        (一)以建设基层党组织的严明政治纪律为根本
        (二)深化基层党组织的纪律教育
        (三)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六、从严依规治理,扎紧扎实基层管党治党的制度笼子
        (一)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基层党建总布局中
        (二)制定修订符合基层实际的法规制度
        (三)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制度执行力
    七、依靠群众坚定“拍蝇”,扎实推进基层反腐败斗争
        (一)扎实落实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二)以“零容忍”态度整治群众身边腐败
        (三)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中的监督作用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重要论述的历史地位
    一、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实践的智慧结晶
    二、对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三、为新时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供了基本遵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习近平地方履政时期的思想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正定时期的思想和实践
    2.1 履职正定的形势和背景
        2.1.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代大背景
        2.1.2 正定当年“高产穷县”的实际情况
    2.2 推动正定改革发展的思想和实践
        2.2.1 农村改革实践
        2.2.2 综合改革思想
        2.2.3 致力于党风廉政建设
        2.2.4 大念“人才经”
        2.2.5 挖掘历史文化,实施旅游兴县
第3章 福建时期的思想和实践
    3.1 履职福建的形势和背景
        3.1.1 履职福建的时代背景
        3.1.2 履职福建的实践基础
    3.2 厦门时期的履政思想和实践
        3.2.1 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举措
        3.2.2 推动厦门城市建设
    3.3 宁德时期的履政思想和实践
        3.3.1 解放思想,理清发展思路
        3.3.2 实实在在抓扶贫
        3.3.3 培养一支好的干部队伍
        3.3.4 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
        3.3.5 创新干部下访制度
    3.4 福州时期的履政思想和实践
        3.4.1 任职福州市委书记期间
        3.4.2 任职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期间
第4章 浙江时期的思想和实践
    4.1 履职浙江的形势和背景
        4.1.1 国际国内背景
        4.1.2 科技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4.1.3 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
        4.1.4 处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机遇期
    4.2 浙江时期的履政思想和实践
        4.2.1 提出“八八战略”
        4.2.2 打造“平安浙江”
        4.2.3 推动浙江文化大省建设
        4.2.4 打造“法治浙江”
        4.2.5 提出“两山论”与“绿色浙江”
        4.2.6 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第5章 上海时期的思想和实践
    5.1 履职上海的形势和背景
        5.1.1 上海社保基金案的负面影响
        5.1.2 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5.2 上海时期的履政思想和实践
        5.2.1 抓住发展的“四大机遇”
        5.2.2 消除“社保资金案”的负面影响,重塑上海形象
        5.2.3 重视红色传统教育
第6章 地方履政时期思想和实践的特点和意义
    6.1 地方履政时期思想和实践的特点
        6.1.1 地方履政时期思想的特点
        6.1.2 地方履政时期实践的特点
    6.2 地方履政时期思想和实践的意义
        6.2.1 因地制宜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
        6.2.2 提供了一个忠诚担当廉洁的干部成长的典型样本
        6.2.3 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活水源泉
        6.2.4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5)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1.2.2 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
    2.2 毛泽东的城乡兼顾发展思想
    2.3 邓小平的城乡互动发展思想
    2.4 江泽民的城乡协调发展思想
    2.5 胡锦涛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
第3章 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1 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萌芽
        3.1.1 重视农业发展,从战略高度发展“大农业”
        3.1.2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半城郊型”城乡互动
    3.2 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初步形成
        3.2.1 农业现代化发展
        3.2.2 农村市场化建设
    3.3 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基本形成
        3.3.1 “大农政”与“大农合”
        3.3.2 强化人本意识
        3.3.3 统筹城乡发展
    3.4 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深化发展
        3.4.1 加大扶贫和保障力度
        3.4.2 推进城镇化建设
第4章 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4.1 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内容
        4.1.1 “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4.1.2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4.1.3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4.1.4 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4.1.5 市场决定和政府主导相结合
    4.2 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特点
        4.2.1 系统全面
        4.2.2 实事求是,尊重规律
        4.2.3 贴民心,求实绩
        4.2.4 顶层设计与具体措施相结合
第5章 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5.1 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理论意义
        5.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5.1.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1.3 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5.2 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现实意义
        5.2.1 有利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消融
        5.2.2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习近平政绩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
        (一)政绩和政绩观
        (二)习近平政绩观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习近平政绩观生成的思想渊源和从政实践影响
    一、习近平政绩观生成的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绩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政绩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绩思想
    二、习近平政绩观生成的从政实践影响
        (一)为民务实初奠定:梁家河实践
        (二)整治作风洁队伍:正定实践
        (三)破除观念抓建设:福建实践
        (四)突破紧箍抓全面:浙江实践
        (五)狠抓落实求实效:中央实践
    小结
第三章 习近平政绩观的主要内容
    一、为谁创造政绩
        (一)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政绩创造的出发点
        (二)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政绩创造的落脚点
    二、创造什么样的政绩
        (一)创造利国利民的政绩
        (二)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
    三、如何创造政绩
        (一)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创造政绩
        (二)塑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创造政绩
        (三)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政绩
    四、如何考核政绩
        (一)坚持以“群众的满意”作为检验政绩的标尺
        (二)把握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
        (三)把握好“潜绩”与“显绩”的辩证关系
        (四)建立健全政绩考核体系
    小结
第四章 习近平政绩观的鲜明特色和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政绩观的鲜明特色
        (一)以百姓心为心
        (二)重实干求时效
        (三)敢于啃硬骨头
        (四)功成不必在我
    二、习近平政绩观的时代价值
        (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绩思想
        (二)有利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三)有利于造福人民
        (四)有利于推进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中国主题出版研究(2003-2016年)(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本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主题出版:内涵、特征及意义
    2.1 主题出版的内涵与特征
        2.1.1 主题出版的内涵与外延
        2.1.2 主题出版的特征
        2.1.3 主题出版的类型
        2.1.4 主题出版与专业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的关系
    2.2 主题出版活动的历史
        2.2.1 人类文明史中的主题出版活动
        2.2.2 中国历史中的主题出版活动
    2.3 主题出版的功能和意义
        2.3.1 主题出版体现了思想上层建筑对于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
        2.3.2 主题出版对党的事业发展不可或缺
        2.3.3 主题出版肩负着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使命
3 中国主题出版的现状、经验与规律
    3.1 中国主题出版的发展现状
        3.1.1 中国主题出版的初始期(2003-2006年)
        3.1.2 中国主题出版的成长期(2007-2012年)
        3.1.3 中国主题出版的快速发展期(2013-2016年)
    3.2 中国主题出版的经验
        3.2.1 政府管理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3.2.2 行业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3.2.3 企业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3.2.4 市场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3.3 主题出版的规律
        3.3.1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发展规律
        3.3.2 “有为”在前、“无为”在后的发展规律
        3.3.3 与精品出版的融合发展规律
4 中国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
    4.1 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
        4.1.1 挑战之一:面临数量规模与质量的矛盾
        4.1.2 挑战之二:面临严肃性与大众化的矛盾
        4.1.3 挑战之三:面临时效性与长期性的矛盾
        4.1.4 挑战之四:面临服务政治与服务大局的矛盾
    4.2 主题出版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4.2.1 对主题出版的认识不到位
        4.2.2 出版行业管理缺乏引导力
        4.2.3 出版企业缺少发展规划
        4.2.4 主题出版推广工作不当
        4.2.5 读者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5 中国主题出版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5.1 中国主题出版的发展趋势
        5.1.1 政府管理部门的引导方向更加精准
        5.1.2 主题出版的作用指向更加清晰
        5.1.3 泛主题出版对出版机构的驱动作用更明显
        5.1.4 主题出版将与数字出版更加紧密结合
        5.1.5 主题出版的需求侧更加稳定
        5.1.6 主题出版的供给侧更加丰富
        5.1.7 主题出版的影响更加持久广泛
    5.2 中国主题出版的对策建议
        5.2.1 国家管理层面:做好“顶层设计”
        5.2.2 出版企业层面:对接国家战略,结合地方特色
        5.2.3 出版科研层面:成立专门研究机构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和实践基础
        一、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科技革命新时代
        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
        三、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实践
    第二节 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源泉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改革思想
        二、中共历代主要领导人的改革思想
        三、习仲勋的改革思想
    第三节 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一、初步形成于正定时期
        二、大体成型于福建时期
        三、走向成熟于浙沪时期
第二章 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内容
    第一节 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
        一、改革的作用
        二、改革的特点
        三、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
    第二节 学会改革的方法
        一、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二、处理好大胆改革和慎重稳妥的关系
        三、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四、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 把握好改革的主旋律
        一、大力发展经济
        二、科学发展经济
    第四节 抓好改革关键环节
        一、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五节 依靠改革的力量
    第六节 加强改革的保障
第三章 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的意义与启示
    第一节 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为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奠定基础
        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改革思想
    第二节 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为我国地方的改革实践提供行动指南
        二、为我国老少边穷地区摆脱贫困提供有益借鉴
    第三节 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启示
        一、改革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二、改革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
        三、改革必须坚持以民为本
        四、改革必须把握重点,不能偏离正确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现实诉求
        (二)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研究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研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构想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构想及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一) 本文研究的特色之处
        (二)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的概念辨析
        (一) 高校辅导员
        (二) 职业及职业发展
        (三)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学理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与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
        (三)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
        (四) 职业发展理论与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
        (五)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
    三、英美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借鉴启示
        (一) 美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二) 英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三) 英美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启示
第二章 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历史演进
        (一) 建国后期的孕育起步阶段(1951-1960)
        (二) 六十年代的实质推进阶段(1961-1965)
        (三) 文革十年的受挫停滞阶段(1966-1976)
        (四) 改革开放后的形成确立阶段(1978-1999)
        (五) 进入新世纪的稳步发展阶段(2000-2012)
        (六) 十八大以来的深化发展阶段(2013-至今)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逻辑分析
        (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律分析
        (二)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模式分析
        (三)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考察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假说
        (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假说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模型研究
        (一) 样本采集处理与统计
        (二) 研究模型的建构与解释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深度访谈
        (一) 访谈研究样本采集与分析
        (二) 基于辅导员职业生涯阶段视角的访谈研究
        (三) 基于辅导员群体分类视角的访谈研究
    四、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评价与构想
        (一) 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现实评价
        (二) 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差异分析
        (三) 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策略构想
第四章 职业化发展体系: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必然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内涵
        (二)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原则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一) 高校辅导员人员的职业化
        (二)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
        (三) 高校辅导员管理的职业化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实践体系
        (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支持体系
        (二)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培训体系
        (三)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标准体系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文化体系
        (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与职业发展的内在关联
        (二) 文化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
        (三)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文化体系架构
第五章 科学化管理体系: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动力保障
    一、高校辅导员的科学化管理机制
        (一) 高校辅导员扁平化管理模式
        (二) 高校辅导员职位说明书制度管理模式
    二、高校辅导员的科学化培训体系
        (一) 高校辅导员科学化培训的原则
        (二) 高校辅导员科学化培训体系架构
        (三) 高校辅导员科学化培训“平台”建设
    三、高校辅导员的科学化考评体系
        (一) 当前高校辅导员考评体系的反思
        (二) 高校辅导员考评体系的重构
        (三) 高校辅导员考评体系的运行
    四、高校辅导员的科学化发展路径
        (一) 高校辅导员科学化路径分析
        (二) 高校辅导员科学化路径反思
    五、高校辅导员法治化建设保障
        (一) 高校辅导员法治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二) 我国高校辅导员现有法律制度的短板
        (三) 英美高校辅导员法治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四) 高校辅导员法治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结束语
附录1:《髙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问卷调查表
附录2:《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矛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文献述评
        二、 国外研究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本文的创新点
        二、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一章 关于经济矛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国古代矛盾思想
        一、 老子的矛盾思想
        二、 魏源的矛盾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经济矛盾思想
        一、 马克思的矛盾观
        二、 毛泽东的经济矛盾观
        三、 邓小平的经济矛盾观
        四、 江泽民的经济矛盾观
        五、 胡锦涛的经济矛盾观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家的经济矛盾思想
        一、 威廉·配第的经济矛盾思想
        二、 亚当·斯密的经济矛盾思想
        三、 哈耶克的经济矛盾思想
    第四节 当代中国学者的矛盾理论
        一、 中国经济学者的经济矛盾理论
        二、 中国社会学者的社会矛盾理论
        三、 中国政治学者的政治矛盾理论
第二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矛盾理论
    第一节 经济矛盾的基本理论
        一、 经济矛盾的定义和内涵
        二、 经济矛盾的性质
        三、 经济矛盾的类型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矛盾产生的原因
        一、 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 经济体制发展不健全
        三、 政府经济职能的缺失
        四、 市场主体的利益博弈
    第三节 和谐社会建设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矛盾
        一、 和谐经济理论研究
        二、 和谐经济论与经济矛盾论
第三章 基础性经济矛盾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矛盾
        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矛盾
    第二节 公有与私有的矛盾
        一、 社会主义制度与公有制
        二、 市场经济体制与私有制
        三、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关系
    第三节 分配制度的矛盾
        一、 按劳分配的涵义及局限
        二、 按要素分配的现实性及辨析
        三、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矛盾
    第四节 价值矛盾
        一、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二、 价值和价格的矛盾
    第五节 经济要素的矛盾
        一、 经济要素分析
        二、 经济要素的矛盾
第四章 运行性经济矛盾
    第一节 生产分工与合作的矛盾
        一、 分工的必要性
        二、 合作的必要性
        三、 分工与合作的矛盾理论
        四、 分工与合作的矛盾现实
    第二节 商品流通矛盾
        一、 商品流通矛盾的矛盾理论
        二、 商品流通矛盾的矛盾现实
    第三节 市场与政府的矛盾
        一、 市场与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关系
        二、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第四节 竞争与垄断的矛盾
        一、 竞争与垄断的对立
        二、 竞争与垄断的统一
        三、 竞争与垄断的相互转化
        四、 竞争与垄断的选择
    第五节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一、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二、 内需与外需的矛盾
    第六节 信息不对称与公平交易的矛盾
        一、 信息不对称的客观性
        二、 信息不对称与公平交易的矛盾
    第七节 产权多元化与资源集中的矛盾
        一、 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和社会化使用的矛盾
        二、 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与社会化使用的矛盾
        三、 生产要素产权多元化和资源集中的矛盾
第五章 利益性经济矛盾
    第一节 利益矛盾的核心问题
        一、 利己与利人的矛盾
        二、 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利益矛盾
        三、 既得利益者与争取利益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第二节 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
        一、 社会阶层的划分
        二、 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
        三、 阶层之间利益矛盾的成因
    第三节 城市工业化引发的利益矛盾
        一、 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保障引发的利益矛盾
        二、 征地拆迁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
        三、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与低就业增长之间的利益矛盾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利益矛盾
        一、 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利益矛盾
        二、 劳动与资本的利益矛盾
        三、 国企员工之间的利益矛盾
第六章 发展性经济矛盾
    第一节 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与失衡发展
        一、 投资与消费的不均衡矛盾
        二、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矛盾
        三、 地区发展的不均衡矛盾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的矛盾
        一、 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矛盾
        二、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三、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的矛盾
        一、 经济发展与政治进步的矛盾
        二、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矛盾
    第四节 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矛盾
        一、 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 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对立
第七章 解决经济矛盾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第一节 解决经济矛盾的指导思想
        一、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二、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节 解决经济矛盾的原则
        一、 实事求是原则
        二、 程序正义原则
        三、 利益共享原则
        四、 效率公平原则
        五、 民主法治原则
第八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矛盾的解决
    第一节 解决市场经济基础性矛盾的具体措施
        一、 推进经济体制建设,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 建立健全产权体系,明确经济主体所有权
        三、 完善要素配置机制,充分发挥要素的功能
        四、 推进分配方式的创新,激发经济主体积极性
    第二节 解决市场经济运行性矛盾的具体措施
        一、 完善经济组织方式,发挥规模效应
        二、 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合理的市场秩序
        三、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市场效率
        四、 引导有序竞争,遏制行业垄断
        五、 加强道德建设和法律建设,规范主体行为
    第三节 解决市场经济利益性矛盾的具体措施
        一、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拓宽利益表达渠道
        二、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 建立完善的利益保障和利益补偿机制
        四、 建立灵敏的矛盾预警机制
    第四节 解决市场经济发展性矛盾的具体措施
        一、 树立均衡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均衡发展
        二、 树立全局发展观,促进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三、 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附件

四、把握好与“三个代表”相关的六个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D]. 胡炅坊. 吉林大学, 2021(01)
  • [2]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研究[D]. 王亚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习近平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论述研究[D]. 于晖. 广西大学, 2020(07)
  • [4]习近平地方履政时期的思想和实践研究[D]. 刘小静.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5]习近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研究[D]. 陈稳.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6]习近平政绩观研究[D]. 赵争艳.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7]中国主题出版研究(2003-2016年)[D]. 李建红. 武汉大学, 2017(01)
  • [8]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改革思想研究[D]. 沈淑云. 闽南师范大学, 2017(10)
  • [9]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D]. 何登溢.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10]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矛盾研究[D]. 张健. 武汉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把握“三个代表”的六大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