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单位数量的估计:方法和临床应用

运动单位数量的估计:方法和临床应用

一、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方法学及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任辉[1](2021)在《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整体水平及影响因素,验证现有理论对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适用性,探索理论驱动下的癌症复发恐惧与影响因素间的路径关系;探寻乳腺癌患者术后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以及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因果预测关系,根据现有研究发现制定对策与建议,为制定此方面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一: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以某省四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乳腺癌术后5年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945位患者进行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857份(有效回收率为90.7%)。采用的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癌症复发恐惧量表简表、简明疲劳量表、疾病感知问卷简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会限制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经济毒性综合评分量表。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分析,采用R软件4.1.0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研究二: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以研究一的有效样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疲劳、社会支持和社会限制为自变量,以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为中介变量,以癌症复发恐惧为因变量,采用SPSS-PROCESS 3.3宏程序和基于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疾病感知和非适应认知策略在每个自变量与癌症复发恐惧的关系上的链式中介效应,采用AMOS 24.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多个自变量同时存在的整体路径作用。研究三: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本研究为纵向研究设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研究一的有效样本中选取300名术后第3个月的患者进行了三次追踪调查,最终有267人完成全部调查(失访率为11.0%)。采用Mplus 8.3软件,构建潜变量增长模型以描述乳腺癌患者术后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构建交叉滞后模型分别验证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跨时间因果预测关系。研究四: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方法,结合增加样本多样性原则和饱和原则,对857名有效样本中的17人进行了质性访谈。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Nvivo 12.0软件对资料进行逐层整理、编码和分析。结果:研究一: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857位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量表总分平均为(14.95±7.22)分;其中523人报告了高水平的癌症复发恐惧,占样本总人数的61.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个人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手术方式、化疗史和放疗史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总分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癌症复发恐惧与疲劳、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社会限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经济困境呈显着正相关(r=0.255~0.572),与社会支持呈显着负相关(r=-0.511)。(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因素根据贡献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社会限制、疲劳、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年龄、焦虑症状、社会支持、疾病感知、化疗史和放疗史,上述变量总共可以解释癌症复发恐惧61.5%的变异,社会、认知、心理因素分别可以解释癌症复发恐惧19.8%、18.2%和11.6%的变异;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中,按重要性评分对影响因素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疾病感知、社会限制、社会支持、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年龄、经济困境、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疲劳、受教育程度、个人每月可支配收入、职业、放疗史、化疗史和手术方式。随机森林模型发现,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对影响因素重要性评分结果不同。研究二: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链式中介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疲劳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389,占总效应的28.81%;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社会支持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153,占总效应的48.88%;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社会限制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88,占总效应的28.58%。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发现,疲劳、社会限制和社会支持相互关联的情况下,疾病感知与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同样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癌症复发恐惧被上述变量共同解释的变异量为60.0%。研究三: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潜变量增长模型发现,乳腺癌患者在术后3~9个月期间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呈线性下降,且初始水平与后期的发展趋势存在显着关联。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分别对癌症复发恐惧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四: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经过半结构化访谈和主题分析,最终确定了三个主题:癌症复发恐惧的感受、癌症复发恐惧的态度以及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其中,影响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媒体的报道、复查、认识人的复发或死亡消息),个人因素(躯体症状和疾病特点)、家庭因素(家庭支持和家庭情感负担)和医疗因素(医生支持和医疗体验)。结论:(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整体平均水平较高,高水平癌症复发恐惧检出率也较高,现状不容乐观。(2)年龄<39岁的患者其癌症复发恐惧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年龄组,且不同年龄段患者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价不同,提示我们应根据各年龄段患者的特点采取适龄的、灵活的干预措施,有的放矢地开展个体化的支持服务。虽然化疗史和放疗史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较低,但也为寻找最佳干预时机和重点干预人群提供了科学指导。(3)社会、认知和心理因素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明显超过人口、疾病与治疗因素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上述这些可通过干预进行改善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相关防控措施的开展和扶持政策的改进。其中,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和社会限制在两种模型中都表现出最强的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患者的认知应对方式和社会环境因素。尽管疾病感知与社会支持在多元线性回归中预测能力较低,却出现在随机森林模型重要性排序的前三位,这可能与随机森林模型能考虑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有关,提示我们应结合多种统计方法的优缺点综合分析影响因素的预测能力,并深入探索重要因素间的路径关系。在多元线性回归中没有显着意义的经济困境,在随机森林中却比较重要,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弥补了从癌症的经济副作用角度探索癌症复发恐惧的研究空白。(4)疲劳、社会限制、社会支持与癌症复发恐惧的关系均受到了疾病感知与非适应性认知策略的链式中介影响,验证了疾病自我调节模型和社会认知加工模型对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强化了认知与应对在癌症复发恐惧发生机制中的关键作用。此外,疲劳、社会限制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互动关联,提示当内部和社会因素同时作为触发因素时,也可以通过激活认知与应对过程,对癌症复发恐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提示我们应从生理、社会与认知多个角度综合理解癌症复发恐惧的发生机制,从而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与社会支持服务。(5)在术后3~9个月期间,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且初始水平低者其后期下降速度较快,提示我们术后尽早开展干预措施将有助于控制后期癌症复发恐惧的进展。(6)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的升高可以引起癌症复发恐惧水平的升高,为明晰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提供了实证依据,并提示我们从改善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的角度寻找控制癌症复发恐惧的突破口将会大有裨益。(7)乳腺癌患者对癌症复发恐惧有着积极和消极的感受,并采取着乐观、寻找意义或逃避的态度,合理运用其积极态度,为其寻找正向意义,可能有利于促进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减轻癌症复发恐惧。影响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医疗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我们,为乳腺癌患者增强支持网络,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干预措施,将是缓解癌症复发恐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态度及其能提供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对癌症复发的恐惧。

石兆峰[2](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王小丽[3](2021)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PSF)非药物干预措施的系统评价和分析,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疲劳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方法:第一部分: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构建。通过课题组前期对急性期PSF患者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以及PSF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分析,以文献检索、系统评价PSF非药物干预措施为循证依据,结合症状管理理论制定干预方案初稿,然后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修订干预方案,再通过预试验对干预方案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初步验证,形成最终完整版的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第二部分: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的临床实证研究。选取珠海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PSF(FSS≥36分)研究对象,采用SPSS22.0软件,计算随机数生成器将纳入的12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干预方案。入院的24小时内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相关资料;干预前、干预后2周、干预后4周时分别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脑卒中自我效能量表(SSEQ)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疲劳严重程度、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结果:第一部分:经过文献检索后,最终系统分析了23篇文献,对18篇RCT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质量评估结果均为B级。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了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初稿:(1)干预对象:急性期诊断为PSF患者;(2)实施者:经培训合格的护士;(3)干预的时间:共4周,1次/d,20~30min/次;(4)干预场所:神经内科病房;(5)干预的内容:症状评估、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运动干预、睡眠管理和饮食指导。将构建的干预方案初稿设计为Delphi专家咨询问卷,遴选广东、重庆、安徽和辽宁地区,在神经学科、康复医学科、心理学科、临床护理等领域的20名专家参与Delphi专家咨询。两轮咨询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熟悉程度(Cs)为0.80,专家的判断依据(Ca)为0.93,专家群体权威系数(Cr)为0.87。两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8(ⅹ2=17.64,P=0.003)和0.21(ⅹ2=21.12,P=0.001);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0(ⅹ2=61.78,P=0.001)和0.11(ⅹ2=72.15,P<0.001)。两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均大于4.00,变异系数均小于0.25。最终形成6个一级指标和52个二级指标的急性期PSF综合干预方案修改稿。对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预试验,患者的反馈验证干预内容是可行的、有效的,操作起来是安全的、可靠的;并形成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终稿。第二部分:(1)共109例研究对象完成了4周的干预措施;试验组55例,对照组54例。在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以及SS-QO量表每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2周、干预4周后,意向性分析(ITT)和符合方案集分析(PP)结果显示,试验组在FS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2周后,ITT结果显示,两组在SS-QOL量表维度思维、上肢功能、视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结果显示,仅维度思维得分无差异(P>0.05)。(3)ITT和PP两种方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在组内效应(基线、干预2周、干预4周)、交互效应(组别×时间)、组间效应(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QOL量表维度思维、上肢功能、视力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所有维度得分组内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T结果显示:维度精力、家庭角色、语言、活动能力、工作/劳动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维度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结果显示:不同干预措施对精力、家庭角色、语言、活动能力、个性、视力、工作/劳动得分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ITT和PP两种方式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FSS得分、SSEQ得分、SS-QOL总得分均发生显着性改变(P<0.05)。除了维度思维、视力得分在干预2周和干预4周无差异(P>0.05),其余维度均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P<0.05)。结论:(1)通过系统评价分析PSF的非药物干预措施,能为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疲劳水平构建干预方案提供循证依据。(2)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性干预方案能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疲劳水平、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

夏章[4](2021)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目前有关小组活动长期效果评价的研究较为少见,小组活动长期效果尚不明确。对已有研究检索发现,多数研究报告了临床指标,对糖尿病预后不良事件报告较少,故本次研究将分两部分开展,通过系统综述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临床指标的长期影响,通过随访研究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长期影响,以补充系统综述分析结果的不足。研究目的1.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控制、生存质量、心血管病事件、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死亡事件的长期影响。分析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相关影响因素。2.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的影响。分析干预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和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3.探讨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改进方法和干预重点。研究方法1.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28日发表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随机对照试验和群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与研究质量评价过程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开展。使用Cochrane Q检验和不一致指数检验评估异质性,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小或异质性大但异质性来源可识别,则选用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作为效应指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总体效应值,并进行Meta回归与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大且来源无法识别,则只进行描述性分析。参照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系统评估证据质量。使用Revman5.3、Microsoft Excel 2019 绘图,使用 Stata16.0、GRADE Profiler 3.6 分析数据。2.采用现场调查和信息系统匹配的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14年7月-11月参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试验的500名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通过现场调查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信息,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确认患者存活情况,通过北京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患者死亡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小组活动与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关系。以自我管理患者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使用SAS9.4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系统综述共纳入25项研究5 071名随访患者。2项研究为低风险,1 1项研究为风险不确定,12项研究为高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MD=-0.39%(95%CI:-0.56,-0.21)]、舒张压[MD=-1.32 mmHg(95%CI:-2.44,-0.21)]、收缩压[MD=-1.92 mmHg(95%CI:-3.47,-0.37)]的长期效果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研究开展后12个月降低效果最显着,其中糖化血红蛋白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舒张压和收缩压结果不够稳健。小组活动对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体重的长期效果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体质指数结果不够稳健且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心血管病事件、死亡事件无法进行Meta分析。除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体重证据质量等级为中外,其他指标证据质量等级为低或极低。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MD=-0.53%(95%CI:-0.79,-0.27)]、小组活动持续开展[MD=-0.87%(95%CI:-0.79,-0.27)]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家属/好友参与、小组患者数≤1 0人、患者年龄<60岁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的可能有利因素。2.现场调查随访362人,随访率为72.40%,信息系统匹配483人,随访率为96.60%。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协变量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自我管理患者而言,自我效能得分≥80分是防止糖尿病肾病[OR=0.06(95%CI:0.01,0.59)]、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OR=0.06(95%CI:0.01,0.55)]发生的保护因素;生活在城镇[OR=0.24(95%CI:0.07,0.89)]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相比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收入在 1000-3000 元[OR=0.28(95%CI:0.08,0.98)]是防止高血脂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3000元[OR=0.36(95%CI:0.14,0.88)]、≥3000 元[OR=0.15(95%CI:0.03,0.70)]、入组前自报发生某些合并症[OR=0.20(95%CI:0.07,0.52)]是防止其他合并症发生的保护因素。居住地为城镇[OR=0.16(95%CI:0.04,0.55)]是防止入组后死亡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与自我效能得分、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入组前合并症自报情况、居住地与糖尿病病程存在相加效应交互作用。研究结论1.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一定的长期效果,对血压降低可能有长期效果,对血脂、体重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未见影响,对患者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的长期影响尚无法定论。2.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自我效能高是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3.建议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由医生/护士/专家来组织开展,以患者自我效能提高为核心目标,同时建立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机制,以期实现自我管理效果长期维持。4.建议把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居民作为今后糖尿病干预重点人群。

杨宏昌[5](2021)在《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自闭症学前儿童特定损伤和外界环境因素减少了他们身体活动的参与机会,导致体质不佳。社会技能缺陷是自闭症核心缺陷之一,对自闭症患者构成终身挑战。执行功能是自闭症个体多种缺陷取得改善的关键性中介变量。身体活动是有潜力的干预策略,在改善认知功能、社交沟通技能和感觉运动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结果,但研究较为缺乏且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且已有研究较少关注自闭症学前儿童。因此,有必要基于自闭症学前儿童的特点,构建适合他们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并对其效果进行验证。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从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理论依据、目的、内容和实施四个方面,构建适合自闭症学前儿童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然后,采用行动研究对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进行实践修正,形成被实践认可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最后,采用教学实验法对比交互式身体活动(实验组)和传统体育课(对照组)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社交技能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1)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须从理论基础、方案的目的、内容、实施四个维度进行构建,综合性、多学科的理论支持成为必然;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包括如下要点:身体活动内容应具有趣味性、全面性、难度适宜性、且能够达到中等以上身体活动强度,采用1:3师生比的结构化教学组织形式,结合适宜的提示技术(身体辅助、示范、示范结合指令、指令、时间延迟)和强化(物质强化、精神强化、代币制),以视觉提示法和示范为主要教学方法,选取能激发参与者学习动机并有助建立自信的教学材料,合理持续时间为40分钟,采用综合性的方法和手段实施评估。(2)经行动研究对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作出如下修正:将方案实施结构化改为半结构化;交互式身体活动内容最终选择切水果、网球、滑雪和儿童舞蹈;在原有社交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并动态调整随机社交互动训练内容;引入随机教学法以培养社交互动中动态应变能力。(3)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交互式身体活动在改善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抑制能力、工作记忆、灵活性)、社交技能(社会趋向、社会认知、社会参与、社会沟通、自我调控)方面均优于传统体育课(P<.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在体质方面,实验组参与者体质(除平衡木)的各项指标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平衡木第二、三月发生显着变化(P<.05);传统体育课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在执行功能方面,实验组中,参与者的抑制能力和灵活性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工作记忆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对照组中,工作记忆三个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抑制能力和灵活性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在社交方面,实验组在社会趋向、社会认知、社会沟通、社交总分方面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会参与和自我调控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对照组中,社会趋向第一月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会沟通和社会参与后两个月发生显着变化(P<.05),自我调控最后一个月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交总分三个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研究结论:(1)交互式身体活动是基于自闭症学前儿童的缺陷、特点和差异进行设计,能够通过人机互动模式触发自闭症儿童狭窄注意的迁移,将其融入人与人交互的身体活动中。科学的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取、组织方案实施、教学策略运用是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保障。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丰富发展了自闭症个体身体活动干预的理论体系。(2)行动研究是自闭症学前儿童身体活动方案实践修正的有效方法,研究者与特教机构、教师形成科研、教学共同体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干预效果。(3)交互式身体活动和传统体育课均可显着改善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和社交技能,相比之下,交互式身体活动效果更快、幅度更大。

吴妍[6](2021)在《基于结构MRI和集成学习算法构建阿尔茨海默病分类辅助诊断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采用不同特征选择和集成学习算法,将结构磁共振图像特征和临床信息数据相结合,探讨和识别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进展阶段诊断标记物,构建AD分类辅助诊断模型。为实现疾病风险的早期预警,医疗决策自动化的AD临床辅助诊断,提供帮助与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计划(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ADNI)获得,研究对象共493名。选取脑部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数据和临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婚姻状态,认知评估量表)。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125名、早期轻度认知障碍(Early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EMCI)患者121名、晚期轻度认知障碍(Late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LMCI)患者109名和AD患者138名。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对MRI神经影像进行特征提取,采用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Support Vector Machine-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SVM-RFE),L1正则化Logistic模型,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特征选择算法进行预处理,对冗余特征进行消除以简化分类模型。结合临床信息,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Ada Boost,GBDT以及Stacking集成策略,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构建AD分类辅助诊断模型。其中Stacking算法属于多分类器组合方法,将SVM,RF,Ada Boost,GBDT四种稳定学习器作为初级分类器进行组合学习,次级分类器则采用逻辑回归算法,构建AD分类辅助诊断模型。评价指标包括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F1 score、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结果:使用sMRI特征构建AD分类辅助诊断模型,Stacking集成模型性能优于SVM,RF,Ada Boost,GBDT四种单一分类模型。NC-EMCI,NC-LMCI,NC-AD,EMCILMCI,EMCI-AD,LMCI-AD在单一分类模型准确率范围分别为66.23%~66.72%,67.48%~71.36%,83.68%~87.07%,66.96%~68.70%,79.54%~81.82%,69.62%~73.33%,AUC范围分别为0.6898~0.7098,0.7065~0.7790,0.9255~0.9412,0.7051~0.7558,0.8637~0.8380,0.7757~0.8001;Stacking模型准确率分别为74.32%,77.46%,88.61%,75.36%,88.46%,74.67%,AUC分别为0.8393,0.8149,0.9591,0.7943,0.9382,0.8415。使用sMRI特征+临床信息数据构建AD分类辅助诊断模型,Stacking集成模型性能依然优于SVM,RF,Ada Boost,GBDT四种单一分类模型。NC-EMCI,NC-LMCI,NC-AD,EMCI-LMCI,EMCI-AD,LMCI-AD在单一分类模型准确率范围分别为71.15%~75.97%,79.47%~82.86%,95.04%~96.96%,70.43%~73.91%,94.57%~95.77%,83.78%~87.83%,AUC范围分别为0.7799~0.8208,0.8761~0.9112,0.9872~0.9905,0.7750~0.8083,0.9857~0.9886,0.9320~0.9548;Stacking模型准确率分别为81.08%,85.91%,97.47%,78.26%,97.44%,86.67%,AUC分别为0.8724,0.9254,0.9987,0.8467,0.9967,0.9681。结合临床信息特征后NC-EMCI,NC-LMCI,NC-AD,EMCI-LMCI,EMCI-AD,LMCI-AD的模型准确率分别提高了6.76%,8.45%,8.86%,2.90%,8.98%,9.34%。结合临床信息特征后的Stacking模型准确率由高到低依次是NC-AD,EMCI-AD,LMCI-AD,NC-LMCI,NC-EMCI,EMCI-LMCI。结论:本研究提取了sMRI神经影像非结构化数据,探讨了AD的脑部变化情况及萎缩区域。将sMRI特征结合人口学信息和认知测量,体现了诊断标记物的低成本与无创性,在一定程度上使模型的各方面指标更优。Stacking集成模型分类结果优于单一分类器,有较好的效果与泛化能力,证实了模型的可行性。本研究采用Stacking集成策略对AD建立多分类辅助诊断模型,实现在老年人群体中AD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识别和疾病风险预警,形成将认知功能损害和神经影像学标志物异常相结合的AD的诊断模式,为可以早期监测MCI进展为AD,识别AD的早期阶段和减缓AD发病提供参考。同时,可为进一步研究相关脑部疾病的早期诊断防治技术提供方法学借鉴。

李泓涛[7](2021)在《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小儿推拿在人群中认知情况,从而发现并探究其在人群中推广方式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推广小儿推拿病谱创造条件。2.探索现代小儿推拿病谱情况,生成相应循证病谱和频次病谱,与现当代不同流派小儿推拿专着文献病谱进行比较,从而为现代小儿推拿临床提供参考。方法:1.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结果分析通过问卷访谈法开展预调查,收集了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小学和米格国际幼儿园5位老师或家长的观点意见,并结合相关教材和指导教师意见攥写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涉及基本情况、普及程度、认知程度、推广方式四个方面,问卷共15项,多选题5项,单选题9项,开放题1项。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2种方式估计调查问卷样本量大小,通过计算至少需要423份调查问卷才能满足调查需要。采用微信问卷星小程序进行电子问卷发放,全部问卷采用电子终端填写,每位调查对象问卷的最大填写次数设置为1次,同时通过海报和社团进行问卷推广。历时一个月(2020年10月11日8点-2020年11月10日8点),调查终端实际回收电子问卷511份,剔除2份(非天津IP地址),实际回收有效问卷509份,实际回收率为120%(509/423)。最终数据通过问卷星网站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通过SPSS22.0绘制相应条形、扇形统计图,以了解各个选项实际选择情况。2.小儿推拿病谱文献计量学研究通过万方(Wan Fang)医学主题词库、Pubmed中MeSH及多次预检索确定主题词,采用主题词法通过选择八大国内外数据库,国外四大数据库即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国内四大数据库即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 Fang)、中国生物医学(CBM),全部数据库检索的时间段为197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全部搜索文献题录导入Note Express3.3进行查重和疾病系统分类,疾病分类与病名确定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文版并结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三五《儿科学》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中医儿科学》教材进行系统分类、病名症状规范及合并,同时采用文献研究中“孤证不立”原则剔除相应文献,最终获得病谱数据。3.小儿推拿等级病谱研究选择研究二中病谱文献结果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独立干预RCT文献、RCT文献、其他临床文献四个分类进行手工分类筛选,文献筛选过程采用PRISMA原则,根据相应标准制定小儿推拿循证病谱等级和小儿推拿频次病谱等级划分。其中循证病谱等级根据现有小儿推拿病谱研究情况与文献实际情况,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原则进行文献证据等级评价和文献质量偏倚评价,文献证据等级评价参照导师杜元灏教授《现代针灸病谱》评价标准及牛津大学循证医学(EBM)中心关于文献类型的“新五级”证据标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新九级”证据标准自拟等级标准,遵循循证证据等级原则,采用自拟的三级五等等级评价标准。文献质量偏倚评价采用改良的Jadad评价(7分法)和Cochrane手册(版本号:5.1.0)RCT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估。频次等级病谱研究采用普莱斯定律确定频次病谱数,区分高频病谱与低频病谱。全部研究由两名研究人员严格根据纳排标准严格筛选文献,提取相关信息,遇到分歧则引入第三名研究人员协商决定。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基本情况方面,根据本问卷调查实际人群,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低年级同学对于本问卷的参与程度较高(占88.88%),且81.53%的调查者为女生,75.44%的调查者为医学生。普及程度方面,96.86%的调查者知晓小儿推拿,“网络”(占47.46%)及“电视节目”(占47.06%)是调查者对于小儿推拿知晓主要的来源途径,同时不能忽视“学校影响”(占12.17%)的信息来源。认知程度方面,具体认知不足,存在认知偏差。99.61%调查者认可小儿推拿具有治疗效果,但无法认知其具体治疗价值;对于治疗范围存在认知模糊,对于治疗脾胃疾病(占87.23%)较为支持;调查者不了解小儿推拿的具体治疗方式,认可小儿推拿“相比抗生素副作用少”(占87.62%)及“疾病远期预防效果”(占73.87%),同时担心其“延误病情”(占52.65%)及“皮肤损害”(占47.35%)的不良反应。推广方式上,调查者最认可是“医生的推广影响”(占92.34%)和“义诊活动”(占88.61%),但对于开展“基础医学研究”(占64.44%)与“循证医学研究”(占55.6%)的认识不足。2.现代小儿推拿文献计量学研究通过万方医学主题词库、Pubmed中MeSH主题词及预检索确定中文检索主题词25个,外文检索主题词4个。通过八大数据库搜索,其中CNKI16222篇,VIP207篇,Wang Fang20075篇,CBM1978篇,Pubmed190篇,Cochrane29篇,Web of science85篇,Embase21篇,中文数据库共检索文献38482篇,外文数据库共检索文献315篇,一共38797篇。论文摘要导入Note Express3.3,通过查重后获得文献篇,通过手工筛选剔除文献篇,最终获得具有明确分类的临床文献8119篇,279项病谱,通过文献研究中“孤证不立”原则剔除文献109篇,最终获得8010篇文献共计170项病谱纳入最终研究,最终筛选出170项现代小儿推拿学病谱,其中西医病名共有133项(占78.24%),西医症状或体征有22项(占12.94%),中医病名有15项(占8.82%)。在15个疾病系统分类中,病谱种类前三的是消化系统疾病41项(占24.12%)文献数3327篇(占41.54%),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或损伤疾病37项(占21.76%)文献数1099篇(占13.72%),呼吸系统疾病16项(占9.41%)文献数1293篇(占16.14%),三类系统疾病占总病谱的比例为55.29%,占总病谱文献量的比例为71.40%。单个病种中,腹泻文献数最多,为1756篇(占21.92%)。3.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等级研究循证病谱筛选得出共有Ⅰ级病谱(Ⅰ)14项,Ⅱ级病谱(Ⅱ)68项,其中Ⅱa级病谱7项,Ⅱb级病谱10项,Ⅱc级病谱51项,Ⅲ级病谱(Ⅲ)88项,从而构建起小儿推拿循证等级病谱。频次等级病谱中采用普莱斯(Price)文献定律,通过公式计算频率界定值m=31.39,取整数为32,在170项病谱中共有高频病谱(High Frequency Spectrum,HFS,A级)34项,低频病谱(Low Frequency Spectrum,LFS,B级)136项,34项病谱疾病文献总数超过50%(达到86.05%),基本符合普莱斯定律,高频病谱(A级)主要存在于消化系统(26.47%)、呼吸系统(17.65%)和肌肉骨骼系统(17.65%)与前一种循证病谱研究方法较为一致。将两种等级病谱统计结果合并,按照文献循证等级原则排序构建起小儿推拿病谱等级表。将现代不同小儿推拿学术流派和来源的7本小儿推拿专着中的病谱进行统计,生成小儿推拿专着病谱共获得病谱64项,占总病谱170项的37.64%,专着病谱总覆盖率为92.18%,64项中Ⅰ级14项,Ⅱ级24项,其中Ⅱa6项,Ⅱb6项,Ⅱc12项,Ⅲ21项,其中Ⅰ级病谱(Ⅰ级病谱14项)全部被覆盖。64项中高频病谱(A级)为27项占42.19%(27/64)。同时通过绘制词云(Word Cloud,WC)比较专着病谱与小儿推拿病谱,发现小儿推拿病谱基本包含专着病谱,同时内容范围更广而丰富。结论:1.本问卷调查情况更能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低年级女性医学生对于小儿推拿的认识水平。结果表明小儿推拿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群体的知晓度较高,但对于治疗范围、治疗方式认知不足。表明需要结合医师群体加大小儿推拿宣传力度,同时加强小儿推拿基础医学和循证医学研究和推广。2.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最终筛选出170项现代小儿推拿学病谱,其中西医病名133项,西医症状或体征22项,中医病名15项。3.通过循证评价研究方法,筛选得出Ⅰ级病谱(Ⅰ)14项,Ⅱ级病谱(Ⅱ)68项,其中Ⅱa级病谱7项,Ⅱb级病谱10项,Ⅱc级病谱51项,Ⅲ级病谱(Ⅲ)88项。通过文献研究方法,筛选得出高频病谱34项,低频病谱136项。最终构建起包含循证等级病谱和频次病谱的现代小儿推拿等级病谱,基本符合现代病谱研究范围趋势。

王硕[8](2021)在《身心运动对养老机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在世界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痴呆患者不断增多,相关照护和经济负担沉重,由于痴呆有效治疗方法相关研究进展缓慢,痴呆前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轻度认知障碍(MCI)属于痴呆前期,该人群与正常认知老年人相比,更容易发展为痴呆,但也可以维持稳定或恢复正常认知,是实施干预的合适且必要的时期。身心运动同时涉及身体运动和心理健康,极具改善MCI的潜力,虽然有学者采用气功、瑜伽、舞蹈等身心运动对MCI老年人进行干预,但由于研究结论不一致,身心运动尚未作为一种有效的认知干预方式在MCI人群中广泛推广,所以探索一种科学有效、适合在中国MCI老年人群中推广的身心运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拟以MCI康复理论模型为理论框架,探寻一种科学有效、适合中国MCI老年人的身心运动,评估其对养老机构MCI老年人的干预效果,并探索相关机制:(1)基于循证护理,探寻一种科学有效、易于在中国MCI老年人群中推广的身心运动干预方式;(2)通过现场调查,明确养老机构老年人MCI的影响因素,分析运动习惯与这些影响因素的关联,为干预效果评估阶段混杂因素的控制、评价指标(可改变的MCI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遴选奠定基础;(3)通过现场干预,验证身心运动对养老机构MCI老年人的干预效果,并探索身心运动影响MCI参与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机制;(4)通过了解参与者体验,验证身心运动在养老机构MCI老年人中的可行性,全面探索身心运动产生的益处,分析参与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以进一步完善身心运动干预方案,为身心运动的广泛推广奠定基础。方法:(1)身心运动对认知障碍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系统检索9个中英文数据库有关身心运动对认知障碍人群干预效果的对照研究,发表日期限定为建库至2018年3月29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的标准化均值差(SMD)和95%可信区间(CI)整合分析干预效果,根据认知障碍程度和运动类型进行亚组分析,以确定(1)身心运动对患有认知障碍、MCI或痴呆的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2)不同身心运动方式对认知障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2)养老机构老年人运动习惯与轻度认知障碍的关联路径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长春市4所养老机构的338名MCI或认知正常老年人,对其一般人口学资料、身体衰弱、抑郁症状、睡眠质量、社会支持进行调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MCI的影响因素,通过WLSMV和2000次复置抽样的非参数自举法对运动习惯和MCI的关联进行路径分析,从而确定干预效果评估阶段的混杂因素和部分结局指标。(3)身心运动对养老机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的干预效果及机制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长春市某大型养老机构,招募66名MCI老年人,根据居住楼层,参与者被分配到干预组(33人)或对照组(33人),干预组给予改编版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干预,每次干预时长为40分钟,每周3次,共干预12周,对照组维持原有生活方式。在基线、第6周和第12周对参与者的整体认知功能、衰弱、抑郁症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使用广义估计方程(GEE)评估干预期间干预组与对照组结局指标变化的差异,以检验身心运动对养老机构MCI老年人的干预效果。通过路径分析探索舞蹈干预影响MCI参与者整体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分析方法采用ML和2000次复置抽样的非参数自举法。所有的数据分析遵循意向性分析原则。(4)养老机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身心运动干预体验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从31名完成了12周广场舞干预的老年人中选择访谈对象,对其进行个人半结构化访谈,样本量由信息饱和决定,访谈提纲主要涉及最初参加的原因、坚持活动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以及身体、心理、社交、认知等方面的具体体验,数据分析使用定性内容分析法。结果:(1)身心运动对认知障碍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共纳入19篇文献,18项研究,其中15项研究的数据可以整合。身心运动对认知障碍老年人的整体认知和记忆力有中到大的积极影响。亚组分析显示,身心运动对MCI老年人的整体认知有效,舞蹈和气功对整体认知和记忆均有效。(2)养老机构老年人运动习惯与轻度认知障碍的关联路径研究:MCI老年人和认知正常老年人之间,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类型、月退休金、共病数量、运动习惯、练习字画、听音乐的爱好、喝茶或咖啡的习惯、衰弱、抑郁、睡眠质量和社会支持有显着差异,年龄、教育程度、运动习惯、衰弱、抑郁和睡眠质量是MCI的独立影响因素。运动习惯与MCI的关联路径分析模型显示运动习惯不仅直接与患MCI的机会降低相关,还可以分别通过更低水平的抑郁和衰弱程度间接与患MCI的机会降低相关。关于抑郁的中介作用,它可以单独实现,也可以与睡眠质量或衰弱联合实现。(3)身心运动对养老机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的干预效果及机制研究:广场舞在第6周时不能对MCI老年人的整体认知功能和衰弱状态产生显着影响,在第6周~第12周期间产生显着积极影响;但在第6周时已经对MCI老年人的抑郁症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显着积极影响,在第6周到第12周期间,该影响又显着增大;广场舞对MCI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在广场舞干预和整体认知功能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即广场舞干预通过减轻MCI老年人的抑郁,改善了其整体认知功能。(4)养老机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身心运动干预体验的质性研究:最终生成了三个主要类别,包括运动相关的益处、坚持活动的促进因素和坚持活动的阻碍因素。运动相关的益处涉及身体、精神心理、社交和认知功能多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精神有助于身体健康,良好的情绪有助于更好的认知和睡眠质量,良好的社会交往与好的情绪密切相关。活动特征、满足期待、工作人员监督指导、年轻和理解支持工作人员是老年人坚持参加活动的促进因素,遗忘是认知障碍人群坚持参与的特殊阻碍因素,对于某些老年人,开始每次40分钟的活动时间可能过长。结论:(1)身心运动能够有效改善认知障碍(包括MCI和痴呆)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安全有效的身心运动干预方法主要有舞蹈和气功,由于舞蹈难度较低、趣味性和社会互动性较强,我们认为舞蹈可能更适合在MCI老年人群中推广。(2)养老机构老年人MCI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教育程度、抑郁、衰弱、睡眠质量和运动习惯。运动习惯可以和MCI诊断直接关联,也可以通过抑郁/衰弱/抑郁和衰弱/抑郁和睡眠质量间接与MCI诊断相关联。(3)广场舞身心运动干预对于养老机构MCI老年人安全有效;12周的广场舞干预可有效改善MCI老年人整体认知功能、抑郁症状、睡眠质量、衰弱状态和生活质量;广场舞干预通过减轻MCI老年人的抑郁症状改善其整体认知功能。(4)广场舞身心运动干预对养老机构MCI老年人有效可行。未来推广过程中,应注意加强活动依从性促进因素,避免阻碍因素,完善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李文姣[9](2021)在《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系统审查、评价当前有关心脏康复的临床实践指南,对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梳理心脏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的推荐意见。2.基于KTA知识转化框架参考心脏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的推荐意见,结合文献回顾和质性访谈结果,制定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3.调查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临床实施现状与实施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以明确指南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分析指南推荐意见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为进一步促进指南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检索2011年1月1日~2020年5月31日国内外涉及心脏康复的指南,根据纳排标准进行指南的筛选,基于AGREEⅡ指南评价工具对纳入的指南进行指南评价,提取指南中有关心脏康复的推荐意见,对推荐意见进行翻译、提取和综合并经专家函询论证综合后的指南推荐意见。2.基于KTA知识转化框架结合综合后的推荐意见、结合文献分析与质性访谈的结果拟定调查问卷初稿,通过专家函询及预调查的完善研究工具《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3.随机选取天津市某8所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心外科、心脏康复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护士及康复治疗师,调查心脏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的实施情况及阻碍因素。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初筛到19部相关的指南,采用AGREEⅡ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其中,指南推荐级别为A级的指南有9部,B级6部,C级4部。综合AGREEⅡ评价结果及指南更新情况后最终纳入用于推荐意见提取的指南共8部,分别发布于美国、苏格兰、欧洲和新西兰,8部指南共提取103条推荐意见,综合后形成51条推荐意见,划分13个主题;经专家论证后最终考虑纳入问卷调查的综合后的推荐意见42条,划分主题12个。2.基于KTA知识转化框架,结合综合后的推荐意见以及质性访谈的结果,制定《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一般资料调查表;第二部分为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第二部分又包括两个子问卷,子问卷一为: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调查问卷,12个维度,29个条目;子问卷二为: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阻碍因素调查问卷,6个维度,43个条目。量表内容效度分析结果显示,条目的I-CVI介于0.765~1.00,量表的S-CVI/UA为0.822,S-CVI/Ave为0.978。3.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与阻碍因素调查,实施现状调查结果显示12个主题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百分比平均为64.87%,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危险因素管理主题(79.00%)、生活方式改变主题(75.37%)以及饮食管理主题(71.20%),排名在后三位的分别为运动及身体活动主题(52.87%)、心理社会健康主题(53.36%)以及职业康复主题(54.93%)。实施阻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阻碍因素各维度标准化均分从高到底分别为目标人群-患者相关因素(3.41±0.72)、资源相关因素(3.32±0.78)、目标人群-团队相关因素(3.12±0.85)、目标人群-卫生保健提供者相关因素(3.00±0.64)、组织相关因素(2.96±0.58)、证据相关因素(2.95±0.68)。阻碍因素各条目同意比例大于85%的分别为目前的心脏康复教育系统缺乏培训的能力资源,如教育人员、材料及经验等(88.74%)、患者对心脏康复获益得认识不足(88.10%)、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完成指南的实施(86.15%)、患者对心脏康复得知晓率低(85.71%)以及患者担心费用问题/经济负担(85.06%)。研究结论1.本研究共纳入8部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纳入指南的质量总体较高,指南推荐意见内容丰富,涉及运动、饮食、戒烟、心理、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为心脏康复的临床实践提供了良好的证据基础,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2.基于KTA知识转化框架,结合文献研究与质性访谈,在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后最终形成的《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能够为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的调查提供工具。3.42条推荐意见广泛实践于临床照护环境中,但不同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情况参差不齐,相关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尚需进一步规范化和全面化。影响心脏康复指南临床实施的阻碍因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教育资源、人力资源不足,患者对心脏康复的认知不足及担心费用问题以及医务工作者对自己在变革中的角色不清晰等。

袁音[10](2021)在《基于综合健康评估的老年衰弱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老龄化与健康”是目前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正处于老龄化的高速发展阶段。老年人群的躯体功能、精神心理、社会支持等综合健康状况的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死亡、失能、住院等不良结局的发生发展。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量化评定健康状况,为个体健康状态的筛查和分级提供依据。衰弱是综合健康状况评价的重要标准。衰弱可升高死亡等多种负性事件的发生风险。识别衰弱的危险因素、评估衰弱的风险并早期给予精准干预,衰弱的状态可被逆转。机体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疾病的关联密切,可动态反映细胞活动和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代谢组学具有高效整合内源性和外源性暴露信息的潜力,分析老年衰弱的代谢特征有助于扩充衰弱的危险因素谱。方法第一部分通过伞状Meta分析探索与全因死亡风险相关的老年健康因素,建立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条目池;第二部分通过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对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并通过人群实证研究制定老年综合健康评分的常模。第三部分依托于多中心非住院老年人群的横断面研究,通过综合健康评估,基于Lasso-logistic回归探讨衰弱的影响因素,构建离散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以直观反映衰弱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潜在关系,并利用条件概率推理一个或多个影响因素对衰弱的作用强度。第四部分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寻找衰弱、衰弱前期、非衰弱老年人群代谢产物的差异表达,分析衰弱相关代谢特征。结果1.伞状Meta分析提示多种健康因素与非住院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显着相关。经流行病学可信度评价为“可信”或“高度提示性”的危险性因素包括衰弱、低体能评分、每日步数减少、代谢综合征、低体质指数(body mas index,BMI)、营养不良、现在吸烟、认知受损、握力减退、步速下降、视力损害、尿失禁、丧偶及每日睡眠>6~8小时;保护性因素为地中海饮食、高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与全因死亡存在“提示性”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高BMI、曾经吸烟、肌少症、共病和勃起障碍;保护性因素为低强度运动。每日睡眠<6~8小时和抑郁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绿地暴露增加和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则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相关,但证据级别均为“弱”。2.本研究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构建了包含躯体生理、精神心理、社会支持与环境三大维度共29个题项的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信度、效度评价均良好。通过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权重分配计算得出老年综合健康评分,并在社区和养老院共2,040名老年人中进行实证研究,制定了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均数、百分位和划界常模。老年综合健康评分与衰弱状态显着相关。3.开展多中心非住院老年人群的横断面研究,按照Fried表型、FRAIL和衰弱指数标准,衰弱的患病率分别为8.33%、8.03%和13.28%。贝叶斯网络分析提示,年龄、营养状态、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和社会支持与衰弱存在直接相关。跌倒、慢性疼痛、焦虑、血肌酐水平、视力和听力与衰弱存在间接的网络联系。知晓以上任意一个或几个影响因素的状态,可利用条件概率推理衰弱的风险。4.基于第三部分的人群资料进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提示,衰弱和衰弱前期人群血浆中多种代谢物质发生显着改变,包括氨基酸衍生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氧化脂质、胆汁酸、胆碱、酰基肉碱、甘油磷脂类等。共同的差异代谢物有4种,分别为吲哚-3-丙酸、4-甲氧基苯乙酸、胍基乙酸和D-尿胆原,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通路的扰动。差异代谢物中,胍基乙酸、sn-甘油-3-磷酸胆碱和5-氨基戊酸具有区分衰弱、衰弱前期与非衰弱状态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老年综合健康状况对全因死亡风险具有显着影响。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老年综合健康评分与衰弱状态具有显着相关性。衰弱及其影响因素构成复杂的网络关联,其中年龄、营养状态、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和社会支持与衰弱存在直接相关。衰弱和衰弱前期显着的代谢特征变化集中于氨基酸代谢通路。本研究为老年人群综合健康状况的管理和干预提供了方法学支撑和实践指导,为衰弱的早期诊断、风险预测和精准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方法学及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方法学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调查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统计分析与方法学基础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准则
    2.7 技术路线
第3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分析
    3.4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4.1 条件检验
    4.2 疲劳、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4.3 社会支持、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4.4 社会限制、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4.5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的整体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
    5.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5.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
    5.3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的关系
    5.4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6.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6.2 信效度检验
    6.3 主题分析框架
    6.4 质性资料分析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讨论与对策建议
    7.1 讨论
    7.2 对策建议
第8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的构建
    一、脑卒中后疲劳非药物干预措施的文献回顾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二、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初稿
    三、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综合干预方案德尔菲专家咨询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四、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临床可行性预试验
第二部分: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对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严重程度、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的临床实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后疲劳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件1 Cochrane协作网的RCT偏倚风险评价工具
附件2 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3 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附件4
附录5 知情同意书
附录6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附件7 改良Rankin评分表
附件 8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定(GCS)
附件9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
附件10 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量表)
附件11 ADL评定量表
附件12 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
附件13 脑卒中自我效能量表(SSEQ)
附件14 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中译本
致谢
作者简介

(4)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目的
    4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随访效果: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设计与相关定义
        4.2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4.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4.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4.5 文献质量评价
        4.6 统计分析
        4.7 技术路线
    5 研究结果
        5.1 文献检索结果
        5.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5.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5.4 自我管理干预效果评价
        5.5 证据质量评价
    6 讨论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关系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关系
        6.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脂关系
        6.4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压关系
        6.5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体重控制关系
        6.6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生存质量关系
        6.7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事件关系
        6.8 国内外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差异比较
        6.9 本研究的可靠性与局限性
    7 小结
第二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5年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随访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现场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5 质量控制
        4.6 技术路线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情况
        5.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
        5.4 自我管理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因素
    6 讨论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6.3 自我效能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
        6.4 低收入、农村居住地与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6.5 农村居住地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6.6 随访研究结果与系统综述研究结果关系
        6.7 本研究的局限性
    7 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国内外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5)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流行危机:自闭症患者数量逐年剧增
        1.1.2 社会融入:自闭症个体回归主流社会
        1.1.3 现实需要:自闭症患者缺乏身体活动途径
        1.1.4 体医融合:完善身体活动干预的治疗功能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自闭症谱系障碍
        2.1.2 身体活动
        2.1.3 交互式身体活动
        2.1.4 体质
        2.1.5 执行功能
        2.1.6 社交技能
    2.2 自闭症谱系障碍概述
        2.2.1 自闭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
        2.2.2 自闭症的流行性
        2.2.3 自闭症诊断和治疗
    2.3 自闭症儿童身体活动干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自闭症儿童身体活动干预研究综述
        2.3.2 体感游戏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
        2.3.3 小结
3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理论构建
    3.1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构建的理论依据
        3.1.1 具身认知理论
        3.1.2 社会学习理论
        3.1.3 情境学习理论
        3.1.4 游戏化学习
    3.2 构建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目的
    3.3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教学训练内容
        3.3.1 内容选取原则
        3.3.2 身体活动形式选择
    3.4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实施
        3.4.1 方案实施的结构化
        3.4.2 方案实施的组织形式
        3.4.3 方案实施的教学策略
        3.4.4 方案实施的评估
    3.5 小结
4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实践修正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行动研究的定义和特征
        4.2.2 方法选择依据
        4.2.3 行动研究的形式
        4.2.4 行动研究的过程
    4.3 行动研究流程
        4.3.1 前期动员
        4.3.2 组建行动团队
        4.3.3 提出行动方案
        4.3.4 搜集分析资料
        4.3.5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构建的行动过程
5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社交技能的影响
    5.1 问题提出
    5.2 研究方法
        5.2.1 参与者
        5.2.2 实验方案
    5.3 研究结果
        5.3.1 实验方案执行忠实度核查结表
        5.3.2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的影响
        5.3.3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5.3.4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社交沟通技能的影响
    5.4 讨论
        5.4.1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的影响
        5.4.2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5.4.3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社交技能的影响
6 综合讨论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方案训练内容调整
    附录2 教学方法的调整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录4 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
    附录5 强化物调查表
    附录6 自闭症儿童社会技能评定量表
    附录7 交互式身体活动课程安排
    附录8 传统体育课项目表
    附录9 传统体育课课程安排
    附录10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课程教案
    附录11 传统体育课干预课程教案
    附录12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实验忠实度核查表
    附录13 传统体育课干预实验忠实度核查表
    附录14 个人学习经历
    附录15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基于结构MRI和集成学习算法构建阿尔茨海默病分类辅助诊断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变量选择
    1.3 MRI图像处理
    1.4 特征选择
        1.4.1 SVM-RFE特征选择算法
        1.4.2 基于L1正则化的logistic回归
        1.4.3 基于GBDT的特征选择法
        1.4.4 特征投票
    1.5 机器学习算法
        1.5.1 支持向量机
        1.5.2 随机森林
        1.5.3 Ada Boost
        1.5.4 GBDT
        1.5.5 Stacking集成学习
    1.6 模型验证与评价
        1.6.1 模型验证
        1.6.2 模型评价
    1.7 软件实现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AD分类辅助诊断模型
        2.2.1 NC-EMCI分类结果
        2.2.2 NC-LMCI分类结果
        2.2.3 NC-AD分类结果
        2.2.4 EMCI-LMCI分类结果
        2.2.5 EMCI-AD分类结果
        2.2.6 LMCI-AD分类结果
    2.3 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
3 讨论
    3.1 AD分类特征的讨论
    3.2 AD分类辅助模型的评价和应用
    3.3 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集成学习方法在疾病分类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AAL脑模板大脑90个分区
致谢
个人简介

(7)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小儿推拿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群体认知度和普及度的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
    2.问卷设计
    3.问卷结果
    4.问卷调查分析
    5.小结
研究二 现代小儿推拿病谱文献计量学研究
    1.研究方法
    2.小儿推拿文献检索
    3.结果
    4.小结
研究三 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等级研究
    1.针灸循证病谱等级划分
    2.小儿推拿循证等级病谱
    3.小儿推拿频次等级病谱
    4.现代小儿推拿等级病谱
    5.现代小儿推拿专着病谱比较
    6.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小儿推拿认知度和普及度采访问卷提纲
附录2 小儿推拿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群体认知度和普及度调查问卷
附录3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文版》(ICD-11MMS简明编码列表)ICD-11各章节名称及查询简表(括号内以excel标码标记)
附录4
附录5 改良后JADAD量表(1-3分视为低质量,4-7分视为高质量)
附录6 Cochrane协作网RCT偏倚风险评价工具
附录7 独立干预RCT文*信息提取表(20项信息)(Excel格式)
综述 现代针灸病谱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身心运动对养老机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老龄化背景下痴呆的高发病率与高照护费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1.1.2 轻度认知障碍期的有效干预可以预防和延缓痴呆的发生发展
        1.1.3 身心运动具有改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重要潜力
    1.2 理论基础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身心运动对认知障碍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5.2 养老机构老年人运动习惯与轻度认知障碍的关联路径研究
        1.5.3 身心运动对养老机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的干预效果及机制研究
        1.5.4 养老机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身心运动干预体验的质性研究
    1.6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轻度认知障碍研究进展
    2.1 轻度认知障碍概念的演变
    2.2 轻度认知障碍的亚型
    2.3 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及其转归
        2.3.1 患病率
        2.3.2 转归
    2.4 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2.4.1 遗传因素
        2.4.2 人口统计学因素
        2.4.3 生活方式
        2.4.4 慢性病
        2.4.5 神经精神症状
        2.4.6 衰弱
        2.4.7 社会支持
    2.5 轻度认知障碍的干预方法
        2.5.1 运动干预
        2.5.2 认知干预
    2.6 小结
第3章 身心运动对认知障碍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3.2.2 检索策略
        3.2.3 文献筛选
        3.2.4 方法学质量评价
        3.2.5 数据提取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文献检索结果
        3.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3.3.4 对结局指标的分析结果
        3.3.5 敏感性分析结果
        3.3.6 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3.4 讨论
        3.4.1 文献检索与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分析
        3.4.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3 身心运动对认知障碍老年人整体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
        3.4.4 身心运动对认知障碍老年人记忆力的影响分析
        3.4.5 身心运动对认知障碍老年人执行功能的影响分析
        3.4.6 敏感性和发表偏倚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养老机构老年人运动习惯与轻度认知障碍的关联路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类型
        4.2.2 研究对象
        4.2.3 研究工具
        4.2.4 数据收集与质量控制
        4.2.5 统计分析
        4.2.6 伦理学考虑
    4.3 研究结果
        4.3.1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4.3.2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单因素分析结果
        4.3.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3.4 运动习惯与轻度认知障碍的关联路径分析结果
    4.4 讨论
        4.4.1 研究对象招募及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4.4.2 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4.4.3 运动习惯与轻度认知障碍的关联路径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身心运动对养老机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的干预效果及机制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1 研究类型
        5.2.2 研究对象
        5.2.3 干预方案
        5.2.4 结局指标与研究工具
        5.2.5 质量控制
        5.2.6 统计分析
        5.2.7 伦理学考虑
    5.3 研究结果
        5.3.1 干预实施情况
        5.3.2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结局指标基线比较结果
        5.3.3 身心运动对养老机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的干预效果
        5.3.4 身心运动对整体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分析结果
        5.3.5 不良事件
    5.4 讨论
        5.4.1 干预实施情况及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5.4.2 身心运动对养老机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的干预效果分析
        5.4.3 身心运动对整体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养老机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身心运动干预体验的质性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类型
        6.2.2 研究对象
        6.2.3 资料收集
        6.2.4 资料分析
        6.2.5 质量控制
        6.2.6 伦理学考虑
    6.3 研究结果
        6.3.1 研究对象及访谈一般特征
        6.3.2 访谈资料分析结果
    6.4 讨论
        6.4.1 访谈对象一般特征分析
        6.4.2 参与者感受到的运动相关益处分析
        6.4.3 参与者坚持参加活动的促进因素分析
        6.4.4 参与者坚持参加活动的阻碍因素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性
    7.3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相关概念
    5 理论基础
        5.1 KTA知识转化框架
        5.2 最佳操作指南工具书(RANO-BPG)
        5.3 KTA知识转化框架及最佳操作指南工具书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证据综合-心脏康复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及推荐意见
    1 研究内容
    2 指南的检索与筛选
        2.1 指南的检索
        2.2 指南的筛选
        2.3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筛选流程及筛选结果
    3 指南的质量评价
        3.1 指南质量评价方法
        3.2 指南质量评价结果
    4 纳入指南的一般资料及推荐意见的提取
        4.1 最终纳入指南的选取及推荐意见的提取方法
        4.2 最终纳入指南的选取结果
        4.3 推荐意见的提取结果
    5 推荐意见的翻译
        5.1 推荐意见翻译过程
        5.2 推荐意见的翻译校审
    6 推荐意见的综合
        6.1 推荐意见综合过程
        6.2 推荐意见综合结果
    7 专家论证心脏康复相关指南推荐意见
        7.1 设计专家咨询表
        7.2 专家咨询结果
        7.3 专家论证结果
    8 文献研究部分的质量控制
    9 讨论
        9.1 涉及心脏康复内容的指南数量较多,专门针对心脏康复的指南相对较少
        9.2 纳入心脏康复指南的质量总体较高,但指南制定及报告方法仍有待提高
        9.3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推荐意见内容丰富
        9.4 应用科学方法构建或本土化符合我国国情的心脏康复指南意义重大
    10 小结
第二部分 问卷编制--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践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
    1 研究内容
    2 问卷初稿的编制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回顾
        2.3 半结构式访谈
        2.4 访谈结果
        2.5 问卷初稿
    3 专家函询
        3.1 问卷设计专家函询表
        3.2 专家纳入标准
        3.3 专家函询过程
        3.4 质量控制
        3.5 专家函询结果
    4 预调查
        4.1 预调查对象及样本量
        4.2 预调查结果
    5 问卷终稿
        5.1 问卷结构
        5.2 问卷的维度及条目
        5.3 问卷评分方式
    6 问卷内容效度测评
    7 小结
第三部分 问卷调查-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分析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抽样方法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样本量计算
    3 研究工具
    4 资料收集
    5 统计方法分析
    6 质量控制
    7 结果
        7.1 医院一般资料
        7.2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7.3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推荐意见临床实施现状调查结果
        7.4 指南推荐意见临床实施阻碍因素调查结果
    8 讨论
        8.1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现状结果分析
        8.2 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临床实践的阻碍因素结果分析
        8.3 促进心脏康复相关指南推荐意见临床实践的对策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合推荐意见专家函询表(节选)
    附录2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3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专家函询表(第一轮)
    附录4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专家函询表(第二轮)
    附录5 调查知情同意书
    附录6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
综述 心脏康复及指南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综合健康评估的老年衰弱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伦理审查证明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录4 调查员手册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老年综合健康与全因死亡风险的伞状Meta分析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文献的筛选和质量评定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情况
        3.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3.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4 综合健康状况与全因死亡风险关联的伞状Meta分析
        3.5 流行病学可信度评价
        3.6 综合健康状况与全因死亡关联汇总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构建及常模制定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
        2.2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项目分析、效度、信度检验
        2.3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现场调查与常模制定
        2.4 老年综合健康评分与衰弱的关联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Delphi专家咨询情况
        3.2 第一轮Delphi专家咨询结果
        3.3 第二轮Delphi专家咨询结果
        3.4 指标体系项目分析
        3.5 指标体系确定和权重分配
        3.6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信、效度分析
        3.7 老年综合健康评分计算
        3.8 老年综合健康评分常模制定
        3.9 老年综合健康评分与衰弱的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基于综合健康的老年衰弱相关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3.2 研究对象衰弱情况
        3.3 衰弱相关因素比较
        3.4 社区与养老院研究对象衰弱状态和临床特征比较
        3.5 衰弱的影响因素探讨
        3.6 老年衰弱离散贝叶斯网络构建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非靶向代谢组学老年衰弱代谢特征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2 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
        2.3 统计分析和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2 质谱分析总体情况
        3.3 主成分分析
        3.4 差异代谢物分析
        3.5 显着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3.6 差异代谢产物汇总
        3.7 共同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3.8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3.9 差异代谢物的衰弱诊断效能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老年综合健康评估研究现状和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四、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方法学及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D]. 任辉.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急性期脑卒中后疲劳干预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D]. 王小丽.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4]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D]. 夏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5]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杨宏昌.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6]基于结构MRI和集成学习算法构建阿尔茨海默病分类辅助诊断模型研究[D]. 吴妍.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7]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研究[D]. 李泓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身心运动对养老机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的干预研究[D]. 王硕. 吉林大学, 2021(01)
  • [9]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的调查研究[D]. 李文姣.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基于综合健康评估的老年衰弱实证研究[D]. 袁音.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标签:;  ;  ;  ;  ;  

运动单位数量的估计:方法和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