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文字的传播与维吾尔文字的创造

粟特文字的传播与维吾尔文字的创造

一、试论粟特字母的传播与回鹘文的创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叔凯[1](1982)在《试论粟特字母的传播与回鹘文的创制》文中研究说明古代维吾尔人(回鹘人)采用粟特(又作窣利)字母拼写突厥回鹘语的文字,被称之为回鹘文。在十世纪时,别失八里人僧古萨里用回鹘文翻译了《玄奘传》和一些佛教经典’一○六九年,八拉沙衮人优素夫·哈斯·哈吉甫用回鹘文写成了著名的长诗《福乐智慧》;直到十五、十六世纪的《高昌馆来文》,即吐鲁番致明朝中央政府的文书,都是用回鹘文书写的。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在甘肃,还有人用回鹘文刻写了《金光明最胜王

李琴[2](2016)在《粟特回鹘系文字发展史略》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我们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它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文字则是用于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世界上的文字大致可分为表形、表义和表音文字。本文讨论的粟特文、回鹘文、蒙古文、满文、锡伯文均为表音文字。由于使用这五种文字的民族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交往,另外他们语言之间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使得这五种文字之间有着借用和被借用的关系。从文字创制方面而言,它们都是借源文字。虽说这五个民族所用的语言有着密切关系,但还是有差异的,这就导致了借源文字会受到语言特点的限制而有一个不断调整改革以更好地实现记录语言这个功能的过程。文字只有更好的适应了语言,才能够得到更强大的生命力和通用性。本文通过对比比较粟特文、回鹘文、蒙古文、满文、锡伯文这五种文字的字母形体,发现在借源文字发展过程中以继承性为主要特点,以创新性为自己的区别特点,还存在一定的选择性来适应自己的语言。继承性表现在从粟特文发展到锡伯文漫长的15个世纪中,这些文字的主体还是以基本的形体为架构的,主要体现在文字书写的垂直轴线、牙、结等等。创新性则是基于适应自己语言的特点、区别于其他文字而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圈、点、月牙、尾巴等区别符号的添加;二是笔画的简单改动;三是改动原有字母,创制新字母。选择性这一特点的出现一是由于语言的差异性导致的,对本民族语言中没有的语音音位,但是被借文字中又有表示这类音位的字母,借入文字的民族便选择并抛弃这类字母,二是从一音一字的规范性出发,扬弃了部分一音多字的情况。

徐皓[3](2020)在《《丝绸之路》(第五章)汉韩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以《丝绸之路》一书的翻译为基础,对整个翻译实践过程进行总结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其中,笔者负责上卷“草原丝绸之路”第五章“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的翻译,该章节主要介绍了成吉思汗及其后代在西征以及建立蒙古帝国的过程中,极大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民族、文明类型之间相互交流与融合的历史状况,具有开启当时全球化进程的重大意义。翻译的原文字数约为3.1万字,译文字数约为3.9万。本翻译实践报告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章。第二章为翻译文本介绍,简要介绍本次选取的作品及作者情况。第三章对本项目的整体准备过程、翻译过程、翻译计划以及翻译策略、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叙述。笔者通过分析原文文体特征和翻译难点,在归化和异化的大背景下,借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进行翻译实践工作。第四章为翻译案例分析。第一、对于原文中长句的处理方面,笔者在理清原文句子的逻辑关系后,借助分译法、减译法以及语序转换等翻译技巧,使长句的翻译更加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第二、文化翻译方面,对于古文的翻译,笔者主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辅以词性转换法、增译法的翻译技巧。在忠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保证译文更加通俗易懂;第三、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则采用文外补偿与替换补偿的翻译策略,在最大程度保留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的同时,将其文化内涵翻译出来,便于译入语读者的理解。第四章为翻译实践总结,归纳了本次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的直观感受、经验教训及不足之处,以求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借鉴。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精通源语和译入语,掌握了成熟的翻译技巧,才能做到对原文内容的充分把握和理解,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不断追求实现译文的“信、达、雅”。

杨富学,赵天英[4](2017)在《粟特文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播与影响》文中指出粟特人作为商业民族和移民,中古时期在丝绸之路沿线有着较多的活动,北起漠北,南到江淮,都可见其足迹。这些活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尤其对促进北方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粟特文化载体的粟特文,在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广为流传和使用,传入漠北后,直接促成了回鹘文的创制,而回鹘文又促成了蒙古文的形成,并间接促成了满文和锡伯文的创立,契丹文的创制也受到回鹘语文的影响。10-11世纪以后,粟特文渐趋衰微乃至逐步消失,但其影响却一直不绝如缕,至今犹存。

余欣[5](2000)在《回鹘文中的汉语借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先介绍了回鹘文及其文献 ,然后分析了汉语借词进入回鹘文的途径 ,接着就回鹘文借词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及其规律进行了探讨 ,这对深入研究汉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关系有独特的意义。

高明哲[6](2013)在《粟特与回鹘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粟特在蒙古高原的活动由来已久,自6世纪起,就开始频繁活动于突厥汗国。在744年回鹘灭突厥汗国于漠北建立回鹘政权后,粟特与回鹘建立了密切关系。回鹘人不仅向粟特人学习经商的本领,而且在粟特人的影响下信仰了摩尼教,回鹘文的创制也与粟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粟特文化全面渗入到了回鹘社会之中。粟特人在汗国内部活动频繁,在汗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粟特人地位很高。他们在丝绸之路上传播文化,并且尤善经商,成为了东西方贸易活动的使者,对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鹘改宗摩尼教,是回鹘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粟特人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回鹘原来所信奉的萨满教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与回鹘关系甚密的粟特人又是摩尼教的虔诚信徒,在这样的情况下,摩尼教成为了回鹘的国教,摩尼教也对回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粟特人对回鹘的影响不仅是在宗教信仰方面,回鹘的文化中到处都有粟特的影子,尤以回鹘文的创制与粟特的关系为重(回鹘文的来源正是粟特文)。回鹘文化异于般游牧民族而彰显出的绚丽多彩和历久弥新的背后,粟特的作用不言而喻。

李瑞哲[7](2018)在《粟特人在回鹘汗国的活动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粟特在蒙古高原的活动由来已久,自6世纪起,就开始频繁活动于突厥汗国境内。突厥势力的消亡,使得漠北地区的回纥(788年,改称回鹘)成为最强大的部落。也是继匈奴、鲜卑、柔然、突厥之后的又一个较强大的游牧汗国,后于840年为黠戛斯所攻灭。公元745年,蒙古地区的突厥乌古斯国家为回鹘所代替。(1)回鹘汗国境内的粟特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很早就居住在漠北草原的粟特人,回鹘汗国基本继承了东突厥的疆域及社会制度,其内部有粟特人在内的众多民族。(2)随着回鹘汗国在漠北地区统治的巩固,回鹘汗国的强盛局面也吸引了这些善于依附一定政治势力的粟特人;二是在回鹘势力崛起的同时,阿拉

木仕华[8](2019)在《新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70年(续)》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的保护、整理、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文种及其文献的研究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文将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按照语系、语族的分类框架,回顾梳理了70年的研究历程,展示代表性成果,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勾勒出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整理研究的主要线条和脉络,体现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70年的特色和典型成就。

巴音德力开[9](2021)在《13-14世纪回鹘式蒙古文文字符号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语言的延展。文字系统是意义、语音、符号的结合体,文字符号作为组成文字系统的要素之一,有必要对其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研究。本文聚焦于13-14世纪的回鹘式蒙古文出土文献,在已进行解读的文献基础上,对文献中的文字符号形体及其书写形式的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文献中所表现出的回鹘式蒙古文字符表,并对字符进行系统的比较,得出了回鹘式蒙古文发展演变过程当中存在的以字符直接连写为核心与文字中线为核心的两种书写形式的特征,并且推演其发展过程。除了对文字符号演变的形式进行分析之外,对于文字演变过程存在的群体的不同导致的书写变体与书写形式中存在的量变到质变的可能性进行了举证阐述,并在这些在所得到的的成果为基础建构了13-14世纪文字符号的演变框架。本文的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其中包含选题的原由与意义,还有对于回鹘式蒙古文文献及文字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方法,文中所运用的研究资料等方面的概述,并在最后对本文中所使用的语音转写符号与字符转写符号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对回鹘式蒙古文的源流问题进行了概述并对本文中所使用的回鹘式蒙古文文献作了概括性的描述。其第一节中对文字的概念及回鹘式蒙古文的概况进行了介绍。第二节对文中所使用的13-14世纪回鹘式蒙古文文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三部分主要是回鹘式蒙古文文献中文字符号进行分析后整理出的字符表及其字符中存在各类现象进行的分析研究。其中第一节是对碑铭文献的字符的比较分析,第二节是对刻本文献表现的字符的比较分析,第三节为写本文献字符的比较分析内容。第四部分是对于文字符号演变的剖析部分,第一节对蒙元时期回鹘式蒙古文字符的演变形式进行推演进而对此进行了描述。第二节对蒙元时期回鹘式蒙古文字符演变的特点做了分析,并对演变的大概框架作阐述。第五部分是基于本文研究的结果进行的总结部分,对本研究中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概述。

郭晔旻[10](2020)在《考古学的大收获 重现天日的亚洲内陆古文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明交汇的亚洲内陆地带曾经见证过许多种类的文字。其中一些伴随历史的演进而消失,后人只能在史料中得知它们的存在。好在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使得这些存在于古代的文字湮没上千年后得以重见天日。它们虽然无法在当代社会复活,学者们的努力仍旧让世人看到了它们昔日辉煌的过去……最东面的西印欧语1890年,英国少尉鲍威尔在新疆库车从两个当地农民那里买到了他们发现的、写在桦树皮上的写本。写本后来送到印度加尔各答。经研究后,确认为迄今最早的梵文写本,属公元4世纪。这一下子引起了轰动,在西方各国掀起了对我国西部的探险大潮。

二、试论粟特字母的传播与回鹘文的创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粟特字母的传播与回鹘文的创制(论文提纲范文)

(2)粟特回鹘系文字发展史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粟特文
    第一节 粟特文溯源及其文献
        一、粟特文溯源
        二、粟特文文献
    第二节 粟特文的字形变化
第二章 回鹘文
    第一节 回鹘历史简介
    第二节 回鹘文文献
    第三节 回鹘文的创制与字形变化
第三章 蒙古文
    第一节 蒙古族简介
    第二节 蒙古文文献
    第三节 蒙古文的创制与字形变化
第四章 满文
    第一节 满族简介
    第二节 满文文献
    第三节 满文的创制与字形变化
第五章 锡伯文
    第一节 锡伯族简介
    第二节 锡伯文的创制与字形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后记

(3)《丝绸之路》(第五章)汉韩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文本介绍
    2.1 作者介绍
    2.2 作品介绍
第三章 翻译过程
    3.1 翻译实践过程
    3.2 翻译难点及解决方法
    3.3 翻译理论应用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句子的翻译
        4.1.1 分译法
        4.1.2 减译法
        4.1.3 语序转换法
    4.2 古文的翻译
        4.2.1 词性转换法
        4.2.2 增译法
    4.3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4.3.1 文外补偿
        4.3.2 替换补偿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原文译文对照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粟特文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播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粟特人及其在丝路沿线的活动
二、粟特文在丝路沿线的行用
三、粟特文字母与回鹘文的创制
四、粟特文字母对后世的持续影响

(6)粟特与回鹘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基本史料
    二 国内外学术界对粟特与回鹘关系的研究
    三 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6世纪以降粟特在漠北的活动
    第一节 粟特在突厥汗国的活动
    第二节 粟特在漠北回鹘汗国的活动
第二章 粟特开摩尼教于回鹘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摩尼教传入前的回鹘
    第二节 摩尼教在回鹘中的传播
第三章 粟特与回鹘社会
    第一节 粟特与回鹘政治
    第二节 粟特与回鹘经济
    第三节 粟特与回鹘文的创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新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70年(续)(论文提纲范文)

三、阿尔泰语系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
    (一)突厥语族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
        1、突厥文及其文献研究
        2、回鹘文及其文献
        3、察合台文及其文献
    (二)蒙古语族文字文献研究
        1、回鹘式蒙古文及其文献研究
        2、八思巴文及其文献研究
        3、托忒蒙古文及其文献研究
    (三)满-通古斯语族文字文献研究
        1、女真文及其文献研究
        2、契丹文及其文献研究(4)
        3、满文及其文献研究
四、印欧语系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
    (一)吐火罗文及其文献(焉耆-龟兹文文献)研究
    (二)粟特文及其文献研究
    (三)于阗文及其文献研究
    (四)佉卢文及其文献研究
五、南岛语系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
六、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七十年的成就与展望

(9)13-14世纪回鹘式蒙古文文字符号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回鹘式蒙古文文献的研究
        (二)国内对回鹘式蒙古文文献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四、基本研究材料
    五、转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回鹘式蒙古文及其文献概述
    第一节 回鹘式蒙古文
        一、文字的定义
        二、回鹘式蒙古文概述
    第二节 13-14 世纪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概述
        一、碑铭
        二、印本
        三、写本
第二章 回鹘式蒙古文字符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碑铭文中的字符比较分析
        一、成吉思汗碑石
        二、济源十方大紫薇宫圣旨碑
        三、释迦院碑记
        四、忽必烈汗鸡儿年圣旨
        五、忽必烈汗龙儿年圣旨
        六、达鲁花赤竹温台神道碑
        七、云南王阿鲁藏经碑
        八、大元敕赐追封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
    第二节 刻本中出现的字符比较分析
        一、类型一
        二、类型二
        三、类型三
    第三节 写本中出现的字符比较分析
        一、类型一
        二、类型二
第三章 回鹘式蒙古文字符的演变
    第一节 字符的演变形式
        一、以字符的直接连写为核心的书写特征
        二、以文字中线为核心的书写特征
    第二节 字符的演变特点
        一、书写形式的群体性
        二、文字符号的量变与质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考古学的大收获 重现天日的亚洲内陆古文字(论文提纲范文)

最东面的西印欧语
“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语言
阙特勤碑的秘密
虽死犹生的回鹘文

四、试论粟特字母的传播与回鹘文的创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粟特字母的传播与回鹘文的创制[J]. 王叔凯. 敦煌学辑刊, 1982(00)
  • [2]粟特回鹘系文字发展史略[D]. 李琴.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3]《丝绸之路》(第五章)汉韩翻译实践报告[D]. 徐皓. 山东大学, 2020(10)
  • [4]粟特文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播与影响[J]. 杨富学,赵天英. 河西学院学报, 2017(01)
  • [5]回鹘文中的汉语借词[J]. 余欣. 西域研究, 2000(04)
  • [6]粟特与回鹘关系研究[D]. 高明哲. 西北民族大学, 2013(05)
  • [7]粟特人在回鹘汗国的活动及其影响[J]. 李瑞哲.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 2018(00)
  • [8]新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70年(续)[J]. 木仕华.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9]13-14世纪回鹘式蒙古文文字符号的比较研究[D]. 巴音德力开.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10]考古学的大收获 重现天日的亚洲内陆古文字[J]. 郭晔旻. 国家人文历史, 2020(06)

标签:;  ;  ;  ;  ;  

粟特文字的传播与维吾尔文字的创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