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食疗八方

癌症患者食疗八方

一、癌症患者饮食八处方(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梅[1](2021)在《饮食结合运动对改善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治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负性情绪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雄激素剥夺治疗(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引起前列腺癌患者的不良反应;2.探讨饮食结合运动对前列腺癌ADT患者的代谢综合征、生活质量、疲乏程度、焦虑及抑郁状态的效果研究,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连续6个月行ADT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170例,检测病人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血压、血糖、血脂、腰围、骨密度值的变化;同时采用增订版前列腺癌症状临床综合扩展指数量表(Expanded prostate cancer index composite for clinical practice,EPIC-CP)、piper疲乏量表(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RPF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ADT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疲乏程度、抑郁状态及焦虑状态及骨质疏松及代谢综合征。第二部分: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前列腺癌ADT患者95例分成46例干预组和49例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饮食(地中海式饮食模式结合国人的饮食习惯)结合运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干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在ADT治疗前1天、干预12周后评估患者的代谢综合征、生活质量、疲乏程度、焦虑状态及抑郁状态。结果第一部分:ADT治疗后6个月患者的骨质疏松、代谢综合征、癌因性疲乏、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均比治疗前增多(p<0.05)。EPIC-CP评分5个维度中,ADT治疗后患者的性功能、激素症状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干预前、后患者的尿失禁、尿路刺激、排便功能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承担方式、干预前血清PSA、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清白蛋白、血清血红蛋白、Gleason评分、是否根治性手术/放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代谢综合征、癌因性疲乏、焦虑状态及抑郁状态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两组患者代谢综合征差异未见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的癌因性疲乏、抑郁状态及焦虑状态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ADT增加骨质疏松、代谢综合征、生活质量维度中激素症状、癌因性疲乏、焦虑状态及抑郁状态的发生,降低生活质量维度中性功能。饮食结合运动可有效减少患者的疲乏程度、焦虑状态及抑郁状态。

徐鹏[2](2021)在《东垣补气升阳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金元时期着名医家李东垣提出的补气升阳治法(以下简称“东垣补气升阳法”)被称为补土派的主要治法,在其着作中详细的论述了该治法的使用对象、用药原则等信息。目前对于该治法的研究主要是以临床病例报道为主,而对于理论探讨方面尚不充分;并且在补气升阳功效方剂的具体分析和该理论指导下的现代疾病诊疗经验总结方面的研究尚存在不足。故以《李东垣医学全书》为主要研究资料,结合相关中医古籍、现代数据分析工具和导师临床病案对该治法的理论探讨、方药配伍、临床应用方面做一系统研究,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理论梳理、方剂用药规律探索和对导师临证经验进行的总结,明确补气升阳治法在现代临床疾病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内伤性”疾病提供中医的方向和思路。研究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查阅中国知网、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古现代中医文献中与“补气升阳法”有关的内容,整理并总结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理论来源、后世发展、具体内涵、作用等内容;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数据分析法对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进行分析:首先对代表李东垣学术思想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三本着作中所有方剂进行筛选,找出具有补气升阳功效的方剂,之后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做进一步方药分析,包括四气、五味、归经、频次、药对、药组配伍等;整理归纳法:对导师临床病案进行整理,借助典型病案对导师运用补气升阳法的经验进行分析,包括适应范围、辨证方法、用药特点等。论文全篇运用整理归纳法,有条理的整理归纳补气升阳的理论、方剂配伍、现代临床应用等内容。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东垣的补气升阳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具体用药上受到张仲景、王叔和、钱乙、张元素等医家的影响。补气升阳法的理论内涵、临床应用在后世不断发展。在明清时期发展最为丰富,如《济阴纲目》《普济方》等综合类医书,都大量摘录了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中关于补气升阳的原文论述和方药应用;“温补学派”“火神派”等流派将东垣补气升阳法的适应症从“脾胃不足之证”扩展到脾肾,从补气升阳到专注补阳,特别是补肾阳;王清任创立补阳还五汤、黄芪桃红汤,将补气升阳扩展到补气升阳活血,明确了气和阳对血的推动作用;黄元御创立黄芽汤、参芪苓桂干姜汤等方剂,将东垣的阴阳升降理论集中到中气升降;张锡纯的“升陷系列方”进一步丰富了气陷的理论和用药思路。综合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理论来源与后世发展,总结东垣补气升阳法的内涵主要包括“甘温补气”“风药升阳”“微泻阴火”三个方面,具有补泻同施、以补为主的特点;补气升阳的作用除补气和升阳外,通过对补气药、风药和其他药的灵活配伍,还可以起到补阴、补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具有补气升阳功效的方剂依据药物组成可分为补气升提类、补气升阳益阴和血类和补气升阳祛邪类,补气升阳方剂注重药物的药性及配伍比例,补气中包含着补阴、补血与祛邪,如东垣补中益气汤专注于补气升提、清暑益气汤气阴双补、当归补血汤气血双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扶正祛邪等。2.方剂分析结果对收集的139首具有补气升阳功效的方剂进行分析,其中药物频率≥20%的有黄芪、当归、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等17味药;归经以脾、肺、胃、肝、心、肾经为主;药物主要以温、寒、平性,辛、甘、苦味为主,药对有“黄芪—当归”“黄芪—柴胡”“升麻—柴胡”“人参—黄芪”等,药对的主要功效即为“补气”和“升阳”,包含“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的方剂既有补虚类方剂,又有祛邪类方剂,是东垣补气升阳法的核心药组。3。导师临证经验总结基于对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理论和方剂分析,对导师运用补气升阳法治疗的疾病病种、辨治思路、用药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在疾病病种方面,导师认为内伤性疾病属气虚证或因虚致实者,如眩晕、耳鸣、高脂血症、高血压、疲劳综合征等疾病,凡患者有疲劳、乏力、面色淡白或晦暗等气虚或气机阻滞引起的症状,均可用东垣补气升阳方剂进行灵活加减;在辨治思路方面,立足脏腑辨证,以方药中教授辨证论治五步法对患者的病位、病性、正邪偏胜情况进行分析。注重舌下络脉,若属内伤者舌下络脉有细长瘀青,可根据络脉的松弛情况判断气虚或气滞。结合东垣脉法,关注患者右手尺脉,符合补气升阳法的脉象,右尺脉以细脉、滑脉、涩脉为主,多为相兼脉,如脉细滑、脉细涩、脉细数。治疗时,脉细无力、脉细弱为虚,处方时重在补气升阳兼以祛实;脉弦数、脉滑数、脉濡数等为实,处方时重在祛实兼以补气升阳。常用的治法有补气升阳活血化瘀,补气升阳益肾,补气升阳固表,补气升阳疏肝,补气升阳泻火,补气升阳祛湿等;在用药经验方面,导师善用“党参-黄芪”、“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等药对,与平台分析的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高频药对结果一致。在药量上,大剂量、多数量使用风药升阳散火、祛风除湿、调畅气机。除以上用药特色外,导师结合现代疾病以及现代医学上对一些慢性疾病的认识,在诊疗时坚持中西药并用、遵循中医运气学特色用药、注重指导患者间断服药、强调生活方式引导等方法帮助患者战胜疾病。通过对整个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研究,我们在文末提出东垣对气虚的辨证要点,“补”“益”不同,补气升阳法治疗现代疾病具有显着优势三个观点,以供探讨。结论东垣补气升阳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在后世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东垣擅长从补气的角度进行补阴和补血,方剂虽立足于脾胃,但功效作用于五脏及全身,具有以补为主,且补中有疏、补中有泻、扶正祛邪的特点,在现代诊疗中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导师运用补气升阳法基本思路为立足补气、长于升阳、重视驱邪扶正,临床诊疗时在脉法、方剂、药物等方面对东垣补气升阳法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特别是将补气升阳法与现代疾病特点相结合,为中医药治疗现代内伤性疾病提供了理论指导及用药思路。

李凌香[3](2021)在《失眠症状群及其方证相应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从“疾病-症状群表型网络-中药靶标网络-分子网络相互关联”的角度,利用失眠临床实际诊疗数据,探索症状群分类方法、有效核心方发现方法和失眠症状群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等研究,以阐释“病-证-治-效”(方证相应)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领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研究方法(1)失眠临床实际诊疗数据中有效病例数据判断方法:应用已有的结构化失眠临床诊疗数据,采用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与质量控制方法,对多个医师队列的失眠患者人群特点进行分析与疗效评价,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消除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合并疗法等混杂因素得到了均衡的有效病例样本亚群。(2)失眠症状群分类与有效核心方药挖掘方法: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对失眠有效病例的刻下症和辨证论治清单进行处理,提取高质量规范化症状谱,再将高频症状导入孔明灯软件进行隐结构分析,探究失眠症状群分类及辨识规则。采用Gephi软件对处方进行社区划分,然后用复杂网络分析软件Liquorice中的层次核心结构网络提取算法挖掘有效核心方药;采用比值比和卡方检验统计分析方法,判断有效核心方药与症状群的对应情况。(3)失眠症状群与有效核心方药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参照UMLS进行相关术语规范,然后整合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失眠疾病基因、症状基因、中药-化合物-靶标,再导入STRING平台中构建PPI网络,采用Cytoscape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展示和拓扑结构分析,并在DAVID平台对网络模块中的Hub节点进行KEGG和GO功能富集分析,确定其主要的功能特征。并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初步验证,验证方法有:①症状群-基因、有效核心方药-靶标与失眠西药靶标取交集;②有效核心方药-靶标映射失眠西药作用通路;③失眠症状群-基因网络与有效核心方药-靶标网络,二者的Hub节点富集的KEGG通路取交集。共3种方式对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进行初步验证。(4)失眠症状群差异基因分析方法:采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分析具有失眠典型症状群的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基因差异性表达情况;采用cluster Profiler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和GO功能富集分析,探索失眠症不同症状群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是否一致,并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与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结果相互佐证的方式进行双重验证。研究结果(1)多个医师队列失眠患者人群特点分析与疗效评价:分析各个医师队列失眠患者基线特征(性别、失眠症状特点、伴随焦虑与抑郁情况等),结果9个队列共有994例患者,2697诊次数据。失眠患者均呈现出性别的差异,为女性多于男性,多见于脑力劳动群体,文化程度以中、高级居多,多数人居住情况为同住。失眠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问题,日间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按照治疗前后PSQI与SE的改善情况制定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显示医师Ⅰ队列的有效率最高为91.9%,其次是医师H为63.5%、医师F为62.4%和医师D为62.1%,共有500例有效病例与471例无效病例,经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得到了相匹配的340个疗效有效和340个疗效无效的样本亚群。(2)失眠症状群分类与有效核心方药发现研究:通过对失眠有效病例的症状群分类和相应有效核心处方的挖掘分析,得到失眠常见的5个症状群及其相应的核心方药:①症状群Ⅰ(反映心脾两虚病机):眩晕、纳少、嗳气、心悸、神疲乏力等,相应核心方药为黄芪、当归、白芍、百合、酸枣仁等。②症状群Ⅱ(反映肝郁化火病机):神疲乏力、烦躁易怒、头重、头痛、小便黄等,相应核心方药为香附、栀子、郁金、黄芩、珍珠母等。③症状群Ⅲ(反映心肾不交病机):眩晕、腰膝酸软、口干、耳鸣等,相应核心方药为百合、知母、首乌藤、酸枣仁等。④症状群Ⅳ(反映血瘀病机):头晕、舌瘀点瘀斑、心悸、不思饮食、噩梦等,相应核心方药为柴胡、生地、当归、赤芍、牛膝等。⑤症状群V(反映痰热病机):口苦、眩晕、胸闷、痰多、舌红、小便黄等,相应核心方药为黄连、青礞石、法半夏、竹茹、枳实等。(3)失眠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发现研究:通过整合生物医学数据库,构建了含有320个基因的症状群Ⅰ(心脾两虚)-分子网络模块,相应有效核心方-化合物-靶标网络,包含60个化合物和932个靶标;初步验证结果表明:症状群Ⅰ(心脾两虚)与相应有效核心方药,相同靶标为33个、共同通路为95个;症状群Ⅰ(心脾两虚)-有效核心方药与失眠西药,共同靶标有9个;症状群Ⅰ(心脾两虚)-有效核心方药主要作用于GABA能突触,苯丙氨酸代谢通路,酪氨酸代谢通路。症状群Ⅱ(肝郁化火)-分子网络模块包含基因430个,相应有效核心方药-化合物-靶标网络,包含化合物124个,靶标1221个;初步验证结果表明:症状群Ⅱ(肝郁化火)与相应有效核心方药相同靶标为32个、共同通路108个;症状群Ⅱ(肝郁化火)-有效核心方药与失眠西药,共同靶标有16个;症状群Ⅱ(肝郁化火)-有效核心方药主要作用于5-羟色胺能突触,亚油酸代谢,色氨酸代谢通路。(4)失眠症状群小样本健康对照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共纳入健康对照者22例,症状群Ⅰ(心脾两虚)患者21例,症状群Ⅱ(肝郁化火)患者11例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分析获得症状群Ⅰ(心脾两虚)独有的差异基因为67个,其GO terms主要涉及水和电解质的跨膜转运、骨骼肌的发育及氨基酸代谢过程等,KEGG通路主要涉及昼夜节律夹带,脂肪与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血小板活化及唾液与胰岛素的分泌调节等。症状群Ⅱ(肝郁化火)独有的差异基因为149个,其GO terms主要涉及细胞分化、性别分化与NOS活性调节等,KEGG主要涉及钙信号通路、昼夜节律、5-羟色胺能突触等通路。(5)转录组测序分析与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结果相互佐证:症状群Ⅰ(心脾两虚)差异基因集与数据挖掘基因集取交集,共有基因为7个。症状群Ⅰ(心脾两虚)-有效核心方药中的黄芪、当归、酸枣仁、白芍等11味中药,包含的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阿魏酸(ferulicacid)、枣苷 A(Jujuboside A)、芍药苷(paeoniflorin)等 17 种化合物,映射了症状群Ⅰ(心脾两虚)的9个差异基因。症状群Ⅰ(心脾两虚)差异基因与数据挖掘基因的Hub节点富集的KEGG通路取交集,共同通路为72条。症状群Ⅱ(肝郁化火)差异基因集与数据挖掘基因集取交集,共有基因为8个。症状群Ⅱ(肝郁化火)-有效核心方药中的黄芩、栀子、酸枣仁、珍珠母、香附等13味中药,包含的黄芩苷(Baicalein)、栀子甙(geniposide)、枣苷A(JujubosideA)、香附酮(Cyperolone)等43种化合物,映射了症状群Ⅱ(肝郁化火)28个差异基因。症状群Ⅱ(肝郁化火)差异基因与数据挖掘基因的Hub节点富集的KEGG通路取交集,共同通路为54条。研究结论本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证候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思路,借鉴《伤寒论》“方证相应”思想,引入国际通用的症状群概念,采用相对固定和高度概括的症状群,将证候进一步客观化;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临床转录组测序分析相互佐证的方式,构建了探索症状群与相应核心方药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的方法,为开展阐释病-证-治-效(方证相应)科学内涵的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1)基于失眠真实世界临床诊疗数据,严格按照疾病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筛选出有效病例数据,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消除混杂因素,可为分析挖掘医师有效核心处方和症状群的特点提供方法学。(2)症状群分类是实现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分子网络机制研究的关键环节,隐结构分析法可较好地实现失眠症状群的分类,为症状群的客观性和稳定性提供了相对成熟的模型和算法。(3)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中医症状群-基因关联关系的研究方法,突破了目前中医症状群与基因缺少对应关系的瓶颈,结合临床转录组测序分析相互佐证的方法,证实了失眠症状群与相应有效核心方药分子网络相互关联的研究路径基本可行。(4)本研究初步发现失眠不同的症状群,具有不同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相关分子网络的改变与脏腑的生理病理功能有关,一定程度上能够阐释中医病机的科学内涵;表明以相对固定的症状群及其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结合“病机”指导辨证论治的探索,是“病-证-治-效”相互关联研究思路的进一步深化。

姜菊玲[4](2021)在《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通过检索数据库文献,阐述近现代医家对胰腺癌证型分类的认识,归纳总结晚期胰腺癌常见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分析讨论各医家对晚期胰腺癌病机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探析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证候、病机和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胰腺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3.前瞻性观察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提高胰腺癌病证辨治的准确率和临床疗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根据检索策略手工检索中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1月26日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整理核对、数据提取和规范后,运用频数及频率分析统计胰腺癌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并拆分进行病性、病位证素分析,探讨总结胰腺癌核心病机。2.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符合纳入条件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信息及中医四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运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6.0 和 IBM SPSS Modeler 18.0 进行描述统计、Apriori法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可视化等,对中医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方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探究,提炼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与遣方用药规律。3.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符合纳入条件的Ⅲ-Ⅳ期胰腺癌病例,填写病例报告表,建立EpiData数据库,汇总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病史资料、治疗用药、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以及检验检查等信息,根据分组标准划分西医组和中西医联合治疗组,运用SAS 9.4和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和肿瘤标志物升降趋势。研究结果:1.基于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目前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最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湿、热、气滞、血瘀,脾虚为主的病机观点居多,是胰腺癌发病和治疗的关键。结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核心病位在脾,脾虚是其发病和治疗的关键。晚期胰腺癌病性证素包括湿、热、气滞、血瘀、阴虚、毒、气虚、血虚、阳虚、寒、痰、气逆。其中,湿、热、气滞、气虚与血瘀是胰腺癌主要的病理变化。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是晚期胰腺癌最常见的复合证型。2.基于256例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胃、胆,尤其责之于脾、肝,可涉及肾、肺、心,脾是发病的核心病位。南北方病位均以脾、肝为主,其中,脾、胃为病在南方频次较高,肝、胆、肾、肺为病在北方频次较高。常见病性证素有气滞、气虚、湿、热、痰、血瘀、阳虚、血虚、水停、阴虚、寒,气虚和气滞分别是南北方主要的虚性证素和实性证素,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脾虚气滞、脾虚湿阻、脾虚痰凝、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证是常见的证型。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在南方出现频次较高,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病机特点在北方出现频次较高。通过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可以看出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通过关联强度绘制核心药物网络图,得到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黄芪、半夏、鸡内金、麦芽、白芍、党参。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之效。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结论: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位在脾,脾、胃为病多见于南方,肝、胆、肾、肺为病多见于北方;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多见于南方,北方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上又表现为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黄芪、半夏、白芍、山药、麦芽;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三因制宜”学说在肿瘤临床辨治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合理性,填补了晚期胰腺癌方证特征地域差异研究的空白。3.基于138例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组别是影响胰腺癌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相较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 340.00天,P=0.04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病理分级为高中分化的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228.00天,P=0.0232)、分期为Ⅳ期的晚期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 308.00天,P=0.0370)、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总生存期(423.00天vs 349.00天,P=0.0297)以及无确诊后治疗史的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255.00天,P=0.041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A50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优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结论:组别是影响晚期胰腺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降低晚期胰腺癌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验证了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张育伟[5](2021)在《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挖掘》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对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并挖掘现代医家治疗癌因性疲乏的选方用药规律,为临床干预癌因性疲乏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数据库中有关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研究,纳入随机对照试验、专家经验等文献,将文献中的方剂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方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3项研究,包括2596名受试者,其中观察组1320名,对照组1276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Piper疲乏量表评分:总分方面,结果提示:MD=-1.23,95%CI[-1.56,-0.91],P<0.00001,说明观察组的PFS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维度评分方面,结果显示:(行为)MD=-1.26,95%CI[-1.57,-0.96],P<0.00001;(情感)MD=-0.97,95%CI[-1.20,-0.73],P<0.00001;(感觉)MD=-0.99,95%CI[-1.24,-0.74],P<0.00001;(认知)MD=-0.74,95%CI[-1.07,-0.41],P<0.0001,说明观察组的PFS各个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简明疲乏量表评分:结果提示:MD=-0.50,95%CI[-0.77,-0.23],P=0.0003,说明观察组的BF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疲乏程度:根据PFS评分划分等级,结果提示:RR=0.58,95%CI[0.50,0.69],P<0.00001,说明观察组的中重度疲乏缓解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BFI评分划分等级,结果提示:RR=0.52,95%CI[0.43,0.64],P<0.00001,说明观察组的中重度疲乏缓解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率:根据中医证候积分评估,结果提示:RR=2.08,95%CI[1.59,2.71],P<0.00001,说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PS 评分:结果提示:MD=8.95,95%CI[5.91,11.99],P<0.00001,说明观察组在提高KP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ORTCQLQ-C30评分:总健康状况评分方面,结果提示:SMD=1.37,95%CI[1.19,1.56],P<0.00001,说明观察组在提高总健康状况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疲乏评分方面,结果提示:MD=-20.85,95%CI[-36.28,-5.43],P=0.008,说明观察组在降低疲乏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功能:CD3+检测值方面,结果提示:MD=7.99,95%CI[3.92,12.06],P=0.0001,说明观察组在提高CD3+细胞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检测值方面,结果提示:MD=7.22,95%CI[4.00,10.43],P<0.0001,说明观察组在提高CD4+细胞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检测值方面,结果提示:MD=0.64,95%CI[-1.81,3.09],P=0.61,说明在CD8+细胞水平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CD8+比值,结果提示:MD=0.27,95%CI[0.07,0.47],P=0.008,说明观察组在提高CD4+/CD8+比值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K细胞水平,结果提示:MD=3.80,95%CI[0.71,6.90],P=0.02,说明观察组在提高NK细胞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共纳入83篇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文献,涉及处方106首,分析后得出以下结果:(1)用药频次较高的前5味药物分别是茯苓、白术、黄芪、当归和陈皮,高频药对主要有白术-茯苓、白术-黄芪、黄芪-茯苓及当归-黄芪等。药物四气以平、温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归脾经最多,其次为肺经。(2)聚类分析方面,第1组药物:茯苓、白术、黄芪、甘草、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莪术。第2组药物分为2小组:①陈皮、当归、党参;②炙甘草、熟地黄、白芍、枸杞子、麦冬、地黄、人参、山药、鸡内金、薏苡仁、麦芽、大枣、生姜等。(3)核心药物组合:茯苓、白术、黄芪、当归、陈皮、甘草、党参、炙甘草、太子参、山药、枸杞子、熟地黄、白芍、人参、白花蛇舌草、薏苡仁。研究结论1.Meta分析方面,在结局指标PFS评分、BFI评分、疲乏程度、治疗有效率、KPS评分、EORTC QLQ-C30 评分及免疫功能(CD3+、CD4+、CD4+/CD8+、NK 细胞)中,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汤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疲乏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增强免疫功能。但是由于中药的特殊性、研究方法质量欠佳等原因,导致对结果的解释需谨慎,需要更高质量的文献做证据支撑。2.用药规律方面,现代中医治疗CRF以健脾益气、养血滋阴为主,注重从脾论治,兼顾肺肾,适时祛邪,常配伍活血行气、祛湿化痰、解毒散结之品,以达到攻补兼施,标本兼治的目的。临床多用性味平和之品,并注重日常调护,以提高临床疗效。

陈俊华[6](2021)在《胃癌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的问卷构建及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编制一份胃癌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的问卷。(2)使用胃癌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的问卷进行现状调查,分析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现状。方法(1)查阅文献:归纳概括查阅的文献之主题,结合临床实践,初步构建问卷框架。(2)质性研究: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质性访谈,修订问卷内容,形成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3)专家咨询:邀请自愿参与本研究的专家对问卷条目给予修订意见,根据两轮专家意见完善问卷形成专家意见一致的新问卷。(4)预调查形成新问卷:发放新问卷检验问卷信效度,形成最终应用版问卷。(5)正式问卷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最终应用版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正式调查,统计数据后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查阅文献结果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和小组讨论,初步形成5个维度的问卷框架,即:饮食指导需求、疾病相关知识宣教需求、活动指导需求、心理护理需求、多方支持需求。2质性研究结果通过访谈15位胃癌术后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后,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问卷内容,初步形成5个维度,23个条目的专家咨询问卷。3专家咨询结果(1)专家积极性良好:两轮专家咨询的有效回收率都为100%。(2)专家权威系数较高:两轮咨询后的专家权威系数均值分别为0.825、0.915。(3)专家意见趋于集中:两轮咨询后维度和条目的变异系数(CV)均<0.25,各条目均数均>4,满分比在80%~100%。(4)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高:两轮咨询后维度的肯德尔和谐系数(W)分别为0.402、0.356,P<0.05;条目的肯德尔和谐系数(W)分别为0.442、0.310,P<0.05。(5)结合两轮专家咨询意见,将问卷最终调整为5个维度、19个条目。4预调查结果(1)采用临界比值法、同质性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问卷进行分析后,删除1个条目。(2)经信度检验,问卷总体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896,重测信度为0.879。各维度的克朗巴哈系数在0.6~0.9,各条目删除项后的克朗巴哈系数均在0.8以上。(3)经效度检验,在相关分析中问卷各维度与总分间的相关系数为0.687~0.83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的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值为1126.922,KMO值为0.783,自由度为15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特征值>1的标准进行分析,共提取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243%。相关分析中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392~0.537,各维度与总分间的相关系数为0.687~0.832,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问卷信效度良好。(4)本问卷最终包含5个维度,18个条目。5正式问卷调查结果胃癌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内容总体均分为81.455±7.013,最高分为90分,最低分为53分。各维度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需求得分为18.575±1.691、活动指导需求得分为18.270±2.083、多方支持需求得分为18.195±2.007、饮食指导需求得分为14.495±1.017、心理护理需求得分为11.920±2.09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是否有帮手帮助照顾者一起照顾患者。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胃癌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内容的问卷,其信效度较好,可用于调查。(2)胃癌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程度最高的是疾病相关知识宣教需求。(3)本研究显示照顾者是否有帮手会影响照护需求程度。(4)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大对主要照顾者的关注,了解其需求,准确指导,适时给予人文关怀。

徐佳敏[7](2021)在《基于循证构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构建一套系统、科学、规范的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以期改善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态,为后续临床实践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的文献,通过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证据分级,对近年来国内外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的研究进行证据总结,初步拟定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基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甄选20名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函询,并对函询结果进行分析论证,最终构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研究结果:初检文献获得2384篇,经过剔重、初筛及复筛,最终纳入31篇,其中指南6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6篇、类实验研究12篇、观察性研究1篇、系统评价3篇、专家小组共识3篇。通过证据总结,初步拟定了5个Ⅰ级条目,22个Ⅱ级条目,42个Ⅲ级条目的方案初稿。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有效率分别是95%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是0.81和0.83,两轮函询条目重要性变异系数在0.06-0.29之间,条目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在0.06-0.33之间,两轮函询条目重要性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在0.138-0.225之间,条目可操作性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在0.110-0.141之间,p值均<0.001。综合专家意见,一轮函询共调整11项条目,删除3项条目,二轮函询共调整2项条目,最终拟定5个Ⅰ级条目,22个Ⅱ级条目,40个Ⅲ级条目的方案终稿。研究结论:本研究构建了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包括营养筛查及评估、营养物质需求量、营养支持、评价与教育和其他措施五大方面内容。方案构建过程严谨规范,结果科学可靠。方案明确了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的内容,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营养管理提供了证据支持,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崔默予[8](2021)在《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探讨三者的影响因素,明确三者的相关性,为临床医护人员构建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模式,个性化的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的相关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5月威海市某三甲医院288例老年心脏康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修订版控制态度量表、心脏康复问卷、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一般资料问卷进行量化评估。采用统计软件SPSS26.0中文版进行分析,描述研究对象的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自我管理行为和一般人口学特征的现状,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对比研究对象三者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人口学资料:288例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中,男性患者占55.9%;年龄以60~70岁人数居多,占58.7%。居住地为城市的占90.6%;中学水平居多,占57.3%;离退休的患者占76.7%;职工医疗保险所占比例为83.6%;吸烟的患者占14.3%;饮酒的患者占35%;低盐饮食的患者占35%;规律用药的患者占82.9%;偶尔参加有氧运动的患者占64.2%。(2)本研究中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感知控制总分为:(28.95±5.86),处于中等水平。在居住地、职业、医保情况、是否接受PCI手术、低盐饮食、心功能情况及心脏康复所处阶段几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3)本研究中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疾病信息需求的总分为:(46.88±6.61),处于较高水平;患者的疾病信息需求总分在性别、居住地、医保情况、家庭月均收入、文化程度、体育运动及心脏康复所处阶段几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4)本研究中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总分为:(97.00±8.37)分,处于偏低水平。在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低盐饮食、运动情况、心功能分级及心脏康复所处阶段上有显着差异(P<0.05)。(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感知控制和疾病信息需求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665,P<0.01);感知控制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显着正相关(r=0.714,P<0.01);疾病信息需求水平和自我管理行为呈显着正相关(r=0.410,P<0.01)。(6)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文化程度、体育运动、心功能分级等因素影响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自我管理行为得分的65.7%的变异量。结论:(1)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感知控制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城市居民、离退休、职工医保、低盐饮食、没有接受PCI手术、心功能较好的以及处于心脏康复行动阶段的患者在感知控制总分方面较高。(2)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疾病信息需求处于较高水平,女性、城市居民、职工医保、文化程度高、家庭人均月收入高、参加有氧运动、处于行动阶段的心脏康复患者的疾病信息需求水平较高。(3)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处于低等水平。女性、城市居民、文化水平高的、低盐饮食、参加体育运动、心功能较好的、目前处于行动阶段及维持阶段的患者自我管理总分较高。(4)老年冠心病心康患者的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和自我管理行为三者呈显着正相关。(5)影响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的重要因素有:感知控制总分、学历(大专及以上)、运动情况(偶尔运动)、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Ⅱ级)、疾病信息需求总分。

国文文[9](2021)在《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对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反应临床文献中的方剂信息进行数据挖掘,探究现代临床化疗后消化道反应中药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诊疗用药及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方 法: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0-12-31收录的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呃逆、口腔黏膜炎、便秘、腹泻等单一症状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文献中涉及的方剂及药物组成等信息,建立相应的处方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自身集成的数据挖掘技术,从用药频次、性味归经频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方面,分别挖掘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各单一症状的组方用药规律,发掘新处方;并对挖掘出的用药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结 果:1.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的用药研究共纳入283篇文献,涉及300首中医处方,171味中药。高频使用的中药有半夏、甘草、茯苓、白术、陈皮;以性温、味甘、归属脾胃经的药物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得出84个常用药物组合,应用频次最多的3组依次为“半夏,甘草”、“白术,茯苓”、“甘草,茯苓”;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22个新方核心组合,总结出11首新方。2.中药治疗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用药研究共纳入295篇文献,包括325首方剂,163味中药。高频常用药物有半夏、甘草、茯苓、生姜、陈皮;使用最多的为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组76个,以“半夏,甘草”、“半夏,茯苓”、“生姜,半夏”最常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新方核心组合22个,进一步提取出新方11首。3.中药治疗化疗后食欲减退的用药研究共纳入文献14篇,有处方14首,中药44味。高频常用药为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砂仁;性味归经以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以“白术,甘草”、“白术,茯苓”使用最多;基于系统熵聚类得到10个新方核心组合,演化出5首新方。4.中药治疗化疗后呃逆的用药研究纳入14篇文献,含14条方剂,54味中药。常用中药包括柿蒂、半夏、旋覆花、代赭石、党参、甘草;使用最多的为寒性、甘味、胃肺经的药物;得到中药关联规则72条,“旋覆花,代赭石”使用频次最高;熵聚类分析的新方核心组合有2个,提取到新方1首。5.中药治疗化疗后口腔黏膜炎的用药研究共纳入57篇文献,包括68首中医处方,134味中药。高频用药有甘草、黄连、生地、白术、黄芪;以温性、甘味、脾经的药物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物组合22个,使用频次最高的是“黄连,甘草”、“黄连,生地”、“生地,甘草”;熵聚类得到12个新方核心组合,总结出6首新方。6.中药治疗化疗后便秘的用药研究共纳入文献31篇,有方剂32首,中药62味。高频常用中药包括白术、枳实、当归、大黄、火麻仁、厚朴;性味归经以温性、苦味、脾胃经的药物为主;关联规则得出39个常用药组,以“大黄,枳实”、“白术,枳实”最常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新方核心组合12个,提取出新方6首。7.中药治疗化疗后腹泻的用药研究共纳入66篇文献,涉及73首处方,91味中药。高频中药为甘草、白术、茯苓、党参、白芍;使用最多的为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分析得出60条药物关联规则,“白术,茯苓”、“白术,甘草”、“甘草,茯苓”应用最多;熵聚类得到12个新方核心组合,演化出6首新处方。结 论:1.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多使用化痰止呕、健脾补虚、理气除湿的药物,兼顾祛邪扶正;但从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常用高频药物组合可以看出治疗上更注重扶正,多用甘温益气之品以健运脾胃、培中补虚。2.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各单一症状的用药上存在共性,均以健脾扶正为本,符合恶性肿瘤及化疗后消化道副反应本虚标实的发病特点。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各单一症状均可使用白术和甘草治疗。除化疗后口腔黏膜炎多使用寒性药物外,其他消化道症状均以温性药物治疗为主;化疗后呃逆与便秘使用苦味药物最多,其他症状均以甘味药物最多;化疗后呃逆与口腔炎以归胃经的中药治疗为主,其他均以归脾经的药物为主。高频中药组合方面,不同的消化道症状亦共有相同的常用药物组合。因此临床中对多个消化道症状可同时用药干预,作为症状群整体管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3.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组方用药规律具有重要价值,挖掘出的用药规律及新处方可为临床选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为癌症患者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防治与管理提供思路和借鉴,但新方的有效性和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

彭秋霞[10](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对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临床医案进行系统整理和数据挖掘,分析何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总结何师的临床经验,对今后指导中医药在该病的临床防治中提供可资借鉴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整理何晓晖教授2018年9月-2021年1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三溪堂中医门诊部治疗胃癌的病例。将资料齐全,符合标准的126例的临床病例进行症状、证候、药名术语规范化,按标准录入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然后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版本),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用药频数、中药属性、药物功效、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找出其用药规律和特点,根据统计结果,并结合临床,总结何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和临床经验。结果:1、在126例病例中,出现频次较多的临床症状依次为乏力、纳差、消瘦、口干、胃痛、胃胀、寐差、便溏等;证型统计结果显示有12种,其中以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2、本研究中共使用中药147味,共计用药频次为11588次,每个处方平均用药17.5味,出现频次前10的药物有黄芪、白术、太子参、茯苓、半枝莲、鸡内金、白花蛇舌草、当归、灵芝、龙葵。3、将147味中药按功效分为15类进行药类分析,其使用频次前6位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安神药、理气药,其中补虚药的使用频次为4661次,位居第一。4、药物四气以平、寒、温、凉为主,其中平性药物位居第一。中药五味以甘、苦、辛、淡味为主,其中甘味位居第一,其次为苦味、辛味。药物主归脾、肺、肝、肾经,其中与脾经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肺经。5.对使用频次前30的中药以≥18的距离为界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以下6组:第一组:仙鹤草,天葵子,鸡血藤;第二组:石见穿,绞股蓝,猕猴桃根;第三组:蒲公英,枳壳,姜半夏;第四组:山药,薏苡仁,淫羊藿;第五组:女贞子,黄精;第六组:肉苁蓉,龙葵,白英,灵芝,鸡内金,当归,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茯苓,太子参,黄芪,白术。6.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可以得出何师治疗胃癌的核心处方为黄芪、白术、茯苓、太子参、鸡内金、半枝莲、当归、灵芝、白花蛇舌草、肉苁蓉、女贞子、黄精、山药、蒲公英。结论: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得出何师治疗胃癌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何师认为胃癌的发生,其关键在于人体正气虚弱,气血阴阳不足,兼有热毒、痰浊、血瘀等病理因素,在拟方时重视平衡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其治疗胃癌以扶助正气为主,祛邪为辅,重视体质,注重补益脾胃,辨病用药,病症兼治。

二、癌症患者饮食八处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癌症患者饮食八处方(论文提纲范文)

(1)饮食结合运动对改善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治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负性情绪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样本量估计
    2 研究理论框架
        2.1 操作性定义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理论框架
    3 研究技术路线
    4 科研伦理
    5 科研质量控制
第一部分 调查研究前列腺癌ADT患者的症状负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评价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患者的ADT治疗前1 天、治疗6 个月后评估患者的代谢综合征、生活质量、疲乏程度、焦虑状态及抑郁状态
    3 讨论
第二部分 饮食结合运动对改善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治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负性情绪的效果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干预措施
        1.3 评估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2.2 2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代谢综合征、癌因性疲乏、焦虑及抑郁症状比较
        2.3 2组患者干预12周后代谢综合征、癌因性疲乏、焦虑及抑郁症状比较
    3 讨论
    4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4.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4.2 本研究的局限性
        4.3 未来研究的方向
        4.4 研究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治疗的适应证、不良反应及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东垣补气升阳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李东垣研究概况
        1.1 李东垣生平
        1.2 李东垣着作研究
        1.3 理论探讨
        1.4 临床方面
        1.5 方药方面
        1.6 养生调护方面
    2 李东垣脾胃理论初探
    3 李东垣的补气升阳治法
    4 李东垣的补气升阳方药
    总结
前言
第一章 李东垣补气升阳法理论探讨
    1 补气升阳法的来源
        1.1 《内经》是东垣补气升阳思想的理论来源
        1.2 《伤寒杂病论》为东垣补气升阳法提供了实践思路
        1.3 《脉经》和《小儿药证直诀》对脾胃虚损性病机进行了系统阐释
        1.4 张元素是李东垣补气升阳思想的直接来源
        小结
    2 补气升阳法的后世发展情况
        2.1 明确提出补气升阳法
        小结
        2.2 将补气升阳法运用于临床治病中
        小结
    3 补气升阳法的内涵
        3.1 运用风药升阳,恢复脾胃升降
        3.2 运用甘温补气,培补脾胃元气
        3.3 微泻脾胃阴火,疏通清阳通道
        小结
    4 补气升阳的作用
        4.1 补脾胃之气
        4.2 补全身之气
        4.3 补气升阳和血
        4.4 补气升阳益阴
        4.5 兼治脾胃实证
        小结
    5 补气升阳经典方剂举隅
        5.1 补气升提类
        5.2 补气升阳益阴和血类
        5.3 补气升阳祛邪类
        小结
第二章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补气升阳治法用药规律分析
    1 资料收集
        1.1 补气升阳方剂的界定
        1.2 补气升阳方剂的来源
        1.3 补气升阳方剂的选取
    2 资料整理与分析
        2.1 资料整理
        2.2 数据准备
        2.3 数据分析
    3 基于中医传承平台(V2.5)的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分析结果
        3.1 药物频次分布
        3.2 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3.3 基于关联规则的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高频药物分布
        4.2 药物性味、归经
        4.3 药对与药组
        4.4 讨论
第三章 导师应用补气升阳法临床经验探讨
    1 适应范围
    2 辨证方法
    3 临证应用
        3.1 询病史主症,辨外感内伤
        3.2 察舌苔脉象,知气血运行
        3.3 观气机升降,守病机治法
        3.4 用东垣方药,承补气升阳
    4 病案举例
        4.1 以风药升阳,治头面诸疾
        4.2 用补中化浊,复脾升胃降
        4.3 注因势利导,疏清阳通道
        4.4 重气机升降,疗全身虚损
    5 导师运用补气升阳法临证心得总结
        5.1 重用参芪,立足补气
        5.2 配以风药,长于升阳
        5.3 攻守兼施,扶正祛邪
讨论
    1 李东垣对气虚的辨证要点
        1.1 百病源于脾胃衰
        1.2 脾胃衰则伤气
        1.3 气虚则寒
        1.4 气虚则热
        1.5 气虚则泻
        1.6 气虚则滞
    2 “补、益”不同论
        2.1 《说文解字》对补、益解释含义不同
        2.2 补、益二字在中医上适应范围大小不同
        2.3 李东垣对“补”“益”的命名用意不同
        2.4 “补气升阳”“益气升阳”提出的时间不同
    3 补气升阳法治疗现代疾病具有显着优势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汇总
致谢
个人简历

(3)失眠症状群及其方证相应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一 症状群国内外研究概况
    1 症状群的定义与内涵
    2 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现状分析
        2.1 症状群的识别方法
        2.2 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方法
        2.3 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内容和热点
    3 症状群理论在中西医各领域的运用
    4 症状群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文献综述二 失眠表型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1 表型的定义与分类
    2 失眠表型的评估方法
    3 失眠表型与遗传因素相关的研究分析
        3.1 失眠表型与基因及基因多态性
        3.2 失眠表型与其他疾病的遗传相关性
        3.3 失眠表型与脑组织不同区域结构
        3.4 失眠表型与表观遗传学
    4 失眠表型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研究分析
        4.1 失眠表型与压力、应激、倒班的关系
        4.2 失眠表型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5 失眠表型与药物疗效、安全性的研究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前言
研究内容一 多个医师队列失眠患者人群特点分析与疗效评价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处理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价指标
        2.4 疗效评价方法
    3 研究质量控制及伦理设计
    4 统计分析方法
    5 结果
        5.1 各医师队列概述
        5.2 各医师队列基线病例数与就诊诊次分布情况
        5.3 各医师队列患者基线人口学信息
        5.4 各医师队列患者基线失眠情况
        5.5 各医师队列疗效分布情况
        5.6 倾向性评分匹配均衡样本
研究内容二 失眠症状群分类与有效核心方药发现研究
    1 症状群分类方法研究
        1.1 资料来源
        1.2 症状类数据处理与核查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果
    2 有效核心方药发现方法研究
        2.1 资料来源
        2.2 中药类数据处理与核查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结果
研究内容三 失眠症状群-有效核心方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发现研究
    1 资料来源
    2 方法
        2.1 失眠疾病分子网络模块的构建
        2.2 症状群-分子网络模块的构建
        2.3 有效核心方-中药-化合物-靶标网络模块的构建
        2.4 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的初步验证方法
    3 结果
        3.1 失眠疾病与症状群的中英文术语UMLS对应情况
        3.2 失眠疾病与症状群相关的基因集
        3.3 失眠疾病-基因网络模块
        3.4 失眠-症状群-基因网络模块
        3.5 有效核心方-化合物-靶标分子网络模块
        3.6 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分子网络关联机制初步验证结果
研究内容四 失眠症状群小样本健康对照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健康对照组的纳入标准
        1.6 健康对照组的排除标准
        1.7 失眠患者症状群的判断标准
    2 方法
        2.1 样本量设计
        2.2 样本采集和保存
        2.3 转录组测序分析
        2.4 转录组测序分析与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相互佐证分析
        2.5 统计分析方法
        2.6 伦理设计
    3 结果
        3.1 样本人口学信息与症状分布特点
        3.2 RNA质检结果
        3.3 测序序列数据的质量控制
        3.4 样本基因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3.5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3.6 样本间相关性分析
        3.7 症状群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8 症状群独有差异基因的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9 转录组测序分析与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结果相互佐证
讨论
    1 多个医师队列诊治失眠的临床数据作为资料来源的合理性分析
    2 以“症状群”结合“病机”进行辨证论治的可行性分析
        2.1 病、证、证候与症状群的关系
        2.2 症状群对辨证论治体系的启示
        2.3 症状群是辨证论治思想“升阶降维”的体现
        2.4 症状群是传统“方证相应”思想的延续
        2.5 特异性症状与非特异性症状对于辨证论治的作用分析
    3 症状群-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研究的关键环节
        3.1 症状群挖掘分析方法的选择
        3.2 症状群与有效核心方药的对应关系分析
        3.3 中医症状群-基因关联关系的确定
        3.4 症状群-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的中医病机内涵诠释
        3.5 症状群-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的验证
    4 探索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新变革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胰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胰腺癌流行病学概况
        2 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3 胰腺癌的发病机制
        4 胰腺癌的诊断与分型
        5 胰腺癌西医治疗进展
        6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进展
        1 胰腺与胰腺癌中医病名溯源
        2 胰腺癌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3 不同地域医派胰腺癌辨治的学术探讨
        4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概况
        5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第一章 基于文献的胰腺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时间范围
        3 文献类型
        4 检索策略
        5 文献的纳入与筛选
        6 数据提取和规范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文献类型
        2 文献来源及时间分布
        3 证型频次分布
        讨论
        1 证候、病机、证型的关系
        2 胰腺癌病机特点
        3 胰腺癌证型研究存在的问题
        结论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关联规则分析
        讨论
        1 晚期胰腺癌病机及证素特点
        2 晚期胰腺癌用药特点
        3 本研究的特点
        结论
第三部分 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4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分析
    讨论
        1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
        2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降低晚期胰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CA50
        3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症状
        4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结论
结语
本研究的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胰腺癌AJCC第八版TNM分期
附录二
附件

(5)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癌因性疲乏的西医研究进展
        1 癌因性疲乏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2 癌因性疲乏的病因
        3 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
        4 常用评估工具
        5 西医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癌因性疲乏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3 证型分布
        4 中医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一: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有效性的Meta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研究二: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胃癌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的问卷构建及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癌症患者照顾者需求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癌症患者照顾者需求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癌症患者照顾者需求的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癌症患者照顾者需求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癌症患者照顾者需求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癌症患者照顾者需求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5 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1.5.1 需求
        1.5.2 主要照顾者
        1.5.3 理论框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半结构式访谈法
        1.6.3 专家咨询法
    1.7 资料收集
        1.7.1 预调查
        1.7.2 问卷调查
    1.8 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
        1.8.1 数据处理
        1.8.2 质量控制
    1.9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9.1 论文框架
        1.9.2 技术路线
2 基于质性研究初步构建问卷条目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方法
        2.2.2 资料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主要照顾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2.3.2 访谈结果中体现的问题
        2.3.3 访谈结果形成的问卷维度
    2.4 讨论
        2.4.1 加大健康宣教力度,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2.4.2 多举措促实施,巩固技能示范
        2.4.3 创造交流环境,搭建学习平台
        2.4.4 给予人文关怀,提高就医满意度
        2.4.5 完善医疗服务,提供延续护理
3 基于专家咨询阶段筛选问卷条目
    3.1 调查资料
        3.1.1 成立课题小组
        3.1.2 专家纳排标准
    3.2 专家咨询问卷的设计
        3.2.1 第一轮专家咨询
        3.2.2 第二轮专家咨询
    3.3 统计学方法
    3.4 专家咨询可靠性评价
        3.4.1 专家基本情况
        3.4.2 专家积极系数
        3.4.3 专家权威系数
        3.4.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3.4.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5 专家意见汇总结果
        3.5.1 第一轮专家意见结果
        3.5.2 第二轮专家意见结果
    3.6 讨论
4 基于预调查检验问卷的信效度
    4.1 预调查基本资料
        4.1.1 预调查对象
        4.1.2 预调查样本量的选择
    4.2 预调查方法
        4.2.1 调查工具
        4.2.2 统计学方法
    4.3 预调查结果与分析
        4.3.1 问卷结果回收情况
        4.3.2 项目分析
        4.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4 问卷信效度检验
    4.4 讨论
        4.4.1 项目分析
        4.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4.3 信效度检验
5 胃癌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的问卷调查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研究方法
        5.1.3 资料收集
        5.1.4 统计学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一般资料分析结果
        5.2.2 胃癌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的得分情况
        5.2.3 胃癌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情况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5.2.4 胃癌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情况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5.3 讨论
        5.3.1 胃癌术后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5.3.2 胃癌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5.3.3 胃癌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的情况分析
        5.3.4 胃癌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6 全文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术后患者照顾者的照护需求内容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基于循证构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营养管理的内涵
        1.2.2 国内营养管理现状
        1.2.3 国外营养管理现状
        1.2.4 小结
    1.3 研究内容
        1.3.1 初步构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
        1.3.2 德尔菲法确立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案
    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2 初步构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
        2.2.1 文献检索
        2.2.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2.3 指南纳入排除标准
        2.2.4 文献筛选
        2.2.5 资料提取
        2.2.6 证据分级
        2.2.7 证据综合
    2.3 德尔菲法确立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
        2.3.1 德尔菲法概述
        2.3.2 拟定函询问卷
        2.3.3 甄选专家
        2.3.4 第一轮函询
        2.3.5 第二轮函询
        2.3.6 统计分析
        2.3.7 总结归纳
    2.4 质量控制
        2.4.1 研究设计阶段
        2.4.2 研究实施阶段
        2.4.3 统计分析阶段
    2.5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初步构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
        3.1.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3.1.2 文献资料提取及证据分级结果
        3.1.3 证据综合
    3.2 德尔菲法确立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
        3.2.1 确定函询专家
        3.2.2 第一轮函询问卷
        3.2.3 第一轮函询过程
        3.2.4 第一轮函询结果
        3.2.5 第二轮函询问卷
        3.2.6 第二轮函询过程
        3.2.7 第二轮函询结果
        3.2.8 确立方案终稿
4 讨论
    4.1 本研究方案构建的重要性分析
    4.2 本研究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分析
        4.2.1 文献类型和质量分析
        4.2.2 各维度条目内容分析
    4.3 本研究德尔菲法的可靠性分析
        4.3.1 专家的代表性
        4.3.2 专家的积极程度
        4.3.3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4.3.4 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
        4.3.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5 结论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性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患者营养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性问题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现状
    3.2 研究对象感知控制现状
    3.3 研究对象疾病信息需求的现状
    3.4 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
    3.5 研究对象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和自我管理行为相关性
    3.6 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回归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4.2 研究对象的感知控制的现状分析
    4.3 研究对象疾病信息需求现状分析
    4.4 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分析
    4.5 研究对象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和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6 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 B 调查问卷
附录 C 综述
    参考文献

(9)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1.1 发病机制
        1.2 治疗进展
        2. 化疗相关性食欲减退
        2.1 发病机制
        2.2 治疗进展
        3. 化疗相关性呃逆
        3.1 发病机制
        3.2 治疗进展
        4. 化疗性口腔黏膜炎
        4.1 发病机制
        4.2 治疗进展
        5. 化疗相关性便秘
        5.1 发病机制
        5.2 治疗进展
        6. 化疗相关性腹泻
        6.1 发病机制
        6.2 治疗进展
        7. 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管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中医研究进展
        1. 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整体治疗
        1.1 中医认知
        1.2 中医药治疗概况
        2.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2.1 中医认知
        2.2 中医药治疗概况
        3. 化疗相关性食欲减退
        3.1 中医认知
        3.2 中医药治疗概况
        4. 化疗相关性呃逆
        4.1 中医认知
        4.2 中医药治疗概况
        5. 化疗性口腔黏膜炎
        5.1 中医认知
        5.2 中医药治疗概况
        6. 化疗相关性便秘
        6.1 中医认知
        6.2 中医药治疗概况
        7. 化疗相关性腹泻
        7.1 中医认知
        7.2 中医药治疗概况
        8. 数据挖掘用药规律对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群管理的意义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研究
    1.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的用药规律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用药规律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食欲减退的用药规律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呃逆的用药规律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5.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用药规律
        5.1 资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6.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便秘的用药规律
        6.1 资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7.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的用药规律
        7.1 资料与方法
        7.2 结果
        7.3 讨论
    8. 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用药规律对比
    9. 总结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数据挖掘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胃癌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1 胃癌的西医治疗
        1.1 手术治疗
        1.2 放射治疗
        1.3 术后化疗
        1.4 免疫治疗
        1.5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2 胃癌的中医治疗
        2.1 辨证论治
        2.2 中成药治疗
        2.3 针灸治疗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3 名老中医治疗胃癌经验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筛选
        1.3 规范化术语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
        2.2 构建数据库
        2.3 研究工具
        2.4 数据挖掘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信息统计
        3.2 症状、舌象、脉象统计
        3.3 证型统计
        3.4 中药统计
        3.5 中药属性统计
        3.6 基于关联规则的中药药对统计
        3.7 中药聚类分析
        3.8 基于复杂网络系统的药物核心组合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基本信息分析
        4.2 症状、舌象、脉象分析
        4.3 证型分析
        4.4 用药分析
        4.5 中药属性分析
        4.6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对规律分析
        4.7 中药聚类分析
        4.8 基于复杂网络系统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第三部分 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临证经验
    1 脾胃虚弱,贯穿始终
    2 正气为本,以衡为法
    3 衷中参西,病证结合
    4 扶正祛邪,攻补相宜
    5 弘扬正气,治神为先
    6 重视体质,辨体调治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癌症患者饮食八处方(论文参考文献)

  • [1]饮食结合运动对改善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治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负性情绪的效果研究[D]. 陈小梅.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东垣补气升阳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徐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失眠症状群及其方证相应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研究[D]. 李凌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D]. 姜菊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挖掘[D]. 张育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胃癌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照护需求的问卷构建及现状分析[D]. 陈俊华.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7]基于循证构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D]. 徐佳敏.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8]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 崔默予. 延边大学, 2021(02)
  • [9]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D]. 国文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基于数据挖掘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研究[D]. 彭秋霞.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癌症患者食疗八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