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历史强震构造特征分析

华北平原历史强震构造特征分析

一、华北平原历史强震构造特征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苑伟娜,石富强,吴静[1](2021)在《华北地区应力累积变化及其对现今地震活动的指示》文中提出基于分层粘弹性流变介质模型和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出的区域应力场,给出历史强震对华北地区的库仑应力加载情况。结果显示,华北地区当前中等地震活动与历史强震的应力加载相关。超过85%的中等地震发生在应力加载区,表明其主体活动区域受控于历史强震的库仑应力加载。

耿爽[2](2021)在《基于夷平面三维形态研究活动断块新生代构造变形与运动 ——以京西北盆岭构造区为例》文中指出京西北盆岭构造区是山西地堑系的重要部分,位于山西地堑系北端,属于山西地震带与张渤地震带的交汇区,是一个以半地堑—地堑构造为主的拉张断陷区,发育多个地堑、半地堑盆地,是一个典型的盆岭构造区。这些盆地的边缘大都受到了NE向活动断裂带的控制,将盆岭区划分形成了一系列的活动断块。上地幔软流圈熔融物质的上涌造成了盆岭区的整体拉张环境,是造成盆地断陷、断块掀斜的深部动力学原因。目前,有关该区域地震构造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就对断块新构造运动的认识情况而言,目前只是笼统地将所有断块的构造运动归为掀斜运动,缺乏对各个断块掀斜变形细节的具体认识,尚未系统而准确地获取断块掀斜方向、掀斜角度等一些主要的变形量或相关定量参数,缺乏对断块尺度累积构造变形总量的准确厘定,同时欠缺对各个断块掀斜运动差异性的辨别,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对整个断陷区构造应变空间非均一性特征的识别;其次,缺乏对盆岭区断块之间相互关系以及断块整体结构的认识,对区域尺度断层系统总体性质的把握不足,断块与断块之间是通过怎样的协调机制而衔接组合在一起的?而断块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将各条孤立的断裂联系在一起的?如何评价断块整体结构的非均一性特征?等等。而上述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能够提供关于新生代以来区域地震构造总体活动水平与格局的关键信息,为约束区域地震构造背景提供重要参数与条件。因此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研究区内普遍发育了多级夷平面,而这些不同级次夷平面的发育为解决上述这些疑难的构造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契机。所谓夷平面,一般是指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的时期,由于外力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削高补低,形成的向侵蚀基准面趋近的平缓起伏的、近似平坦的地形面。在后续构造活跃期内,由于断裂活动、断块运动,往往会对先期夷平面的水平形态造成影响,使原始的夷平面发生不同形式、程度的构造变形。因此,夷平面的构造变形可以指示地下更深层次的构造运动。近些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基于夷平面的这种特性来研究活动构造的变形、运动与演化过程。前人对研究区内的夷平面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和研究,目前认为在该区域保存着北台面、甸子梁面、唐县面三期山地夷平面。本论文以区域内最高一级夷平面的构造变形为主,对盆岭区构造断块新生代以来的三维变形与运动进行分析和研究,尝试解决前面提到的研究区内仍然存在的一些构造问题。本论文基于最新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地形数据,以及GIS平台先进的空间分析功能、算法,结合野外地质调查与测量,进行夷平面详细的遥感解译、精确的地形地貌分析,针对夷平面复杂的三维地貌形态,分析夷平面的三维构造变形特征并提取能够反映这种变形的定量参数,准确获取各个断块的构造变形量及相关参数,研究盆岭区内活动断块新生代以来的三维构造变形及运动,并基于断块运动与变形的差异性来揭示盆岭区断块整体结构及构造应变的非均一性特征。通过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一些初步的认识:(1)流域切割侵蚀程度与断块掀斜抬升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断块掀斜角度的增加,前山区域横跨断块掀斜抬升前缘的流域的下切侵蚀、溯源侵蚀的程度都相应增加,相应的主分水岭的后退程度越高;(2)NEE走向的六棱山断裂东段、中段内的各个断块总体上都呈现掀斜运动,个别断块内部发育次一级的断裂。各个断块的掀斜角度各不相同,这种掀斜差异可能被断块之间的一系列NW向的断层所调节;(3)从掀斜运动程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六棱山断裂中段断块的掀斜角度及抬升量整体上高于东段,表现为中段断块前缘的掀斜速率整体上高于东段,中段的掀斜抬升速率范围约为1.22-1.55mm/a而东段的掀斜抬升速率范围约为0.45-0.71mm/a。(4)中段的两个块体之间形成了一个斜截与块体边界的近NE向构造带,斜向拉张环境可能产生了应变分配,同时形成了正断层与右旋走滑断层。1989-1999年期间,该段发生了一系列Ms≥5的中强地震,该强震序列的主要发震断层与这条右旋走滑断层密切相关。(5)盆岭区内的断块按照构造运动的形式可以分为掀斜式、地垒式、倾滑式三种。掀斜式地块属于半地堑构造断块,广泛地分布于盆岭区的西北部区域,块体之间表现为类似于多米诺骨牌式的排列组合形式,这些掀斜断块的下方很可能存在着滑脱面,总体上控制并协调了这些掀斜断块的运动与变形。地垒式断块以垂直隆升运动为主,集中地分布于盆岭区的东南部区域,往往是地形隆升相对较高的地方,分布于五台山地区、甸子梁地区以及小五台山地区等变质核杂岩出露的区域,可能反映了下方深部岩浆物质的强烈上涌。倾滑式断块集中地分布于盆岭区的东南缘,基本上沿着NE走向的太行山构造带发育和分布,它们紧邻北西侧的地垒式断块发育,往往表现为多个断块近平行地斜列式分布,构成阶梯状的样式。(6)以盆岭区所在的NE向构造条带为中心,断块掀斜角度向着盆岭区两侧外围逐渐衰减,从6°多逐渐减至不到1°。这表明断块掀斜运动程度从盆岭区中心向两侧逐渐减弱,由此推测盆岭区内部拆离构造的发育、深部岩浆物质的上涌与活跃程度要明显强于外围区域。当然,本文的结论是基于现有的数据资料、技术方法暂时得到的一些新的认识,以后还有待于其他资料与手段的进一步检验与完善。

张鹏[3](2021)在《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平原区隐伏活动断层是我国许多发达城市潜在的致灾地质因素,在地震发生时往往沿活动断层的破坏最为严重,而且断层活动还会诱发地裂缝、坍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城市地质安全。因此,开展隐伏活动断层的几何位置、运动方式、活动性质及其控灾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际应用价值。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是北京平原区隐伏全新世活动断裂,查清其活动性,揭示其诱发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机理,可为首都北京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地质依据和科学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如下:1、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走向NE45°,倾向SE,倾角75°。第四纪以来活动性存在明显时空差异:在时间上,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最强;在空间上,全新世以来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南段的活动性较北段强,主要表现为南段孙河一带和北段北小营地带全新世以来垂直活动速率分别为1.90mm/a和0.51mm/a。依据Byerlee断层滑动失稳摩擦准则,定量计算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断层面上的剪应力与正应力比值(μ值)均大于0.5,且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反映断裂活动强度增大。2、顺义地区地裂缝方向主要沿顺义隐伏活动断裂走向展布,影响宽度30~100m不等。地裂缝主要呈拉张兼具顺时针扭动破坏形式,与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方式一致。2011年以来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变形破坏总体呈加剧趋势,和顺义隐伏活动断裂蠕滑活动性加强相关。2017~2018年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监测显示,水平拉伸位移总体上处于增加状态,剪切变形有缓慢增加趋势,地裂缝呈顺时针扭动变形破坏,地裂缝上盘(南东盘)处于下降趋势,地裂缝的月平均水平拉伸位移变化速率约为1.7mm,其中2018年8月变形量最大,达到15.52mm。3、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对顺义地区地裂缝具有控制作用,地裂缝多分布在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地表出露处或者其影响范围内,地裂缝的活动方式及活动秩序也和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性一致,全新世以来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南段比北段活动性强,可能是顺义地区地裂缝由北向南扩展的原因。当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较强或突变时,中国华北地区近地表东西向纵张作用较强,近地表为东西向拉张效应,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强度也随之增强,反之减弱。同时地下水抽取、飞机动荷载、第四系沉积压实等也可能诱发地裂缝活动加剧。4、地裂缝三维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地裂缝影响带宽度40~70m,在断裂上盘形成凹坑、拉裂缝,在断裂下盘被挤压隆起;机场跑道竖向沉降位移整体呈现自下盘至上盘逐渐增大的趋势,当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在基岩正断错动1cm(原型50cm)时,可诱发地表产生0.6cm(原型30cm)正断效应的地裂缝;中跑道下穿道顶部下盘纵向拉应变随竖向位移的逐渐增大而增大,在竖向位移为4cm时达到最大。建议首都某机场地裂缝沿线构(建)筑物最小安全避让距离为距断层上盘50m,下盘20m,同时采用高强度柔性材料、减小盖板尺寸等措施防治地裂缝灾害;开展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变形监测,构建光纤、地应力等动态监测预警系统,为机场安全运营及防灾减灾提供支撑服务。

赵兰[4](2021)在《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活动断层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日趋严重。我国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的管理、存储活动断层探测工作中产生的成果数据,为城市建设规划与抗震救灾提供数据支持,对抗震救灾与城市建设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于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通过开展的工作内容以及获得的成果,依据国家活动断层管理中心发行的建库标准规范,设计建立了1个专业库和11个专题库,用于存储管理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获得的探测数据、报告、文档、图件、文献资料等。11个专题包括标准钻孔探测与第四纪地层剖面建立、隐伏断层浅层地震勘探、初勘阶段联排钻孔探测、工作区1:250000地震构造图编制、研究区孕震构造环境研究、详勘阶段联合钻孔探测、目标断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鉴定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浅层地震详细探测、目标区1:50000主要断层分布图编制、目标区1:10000活动断层条带状填图与综合制图、近断层强地震动评价与地表破裂带或强变形带预测。建立了适用于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危险性与危害性评价成果存储、显示、管理、查询和编辑的空间数据库,为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提供服务,为城市规划、抗震防灾决策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的数据质量,提出了根据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不同阶段对于数据质量进行控制的方法。

胡慧文,王永波,蒋汉朝,李珍,胡雪婧,韩羽佳[5](2021)在《京津冀地区历史地震事件时空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影响,华北平原地区地震频发,尤其是处于中国首都经济圈的京津冀地区的地震事件备受关注。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及地震台网记录中的地震事件统计、分析,重建该地区地震事件历史并获取其潜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规律,对未来地震事件的早期预警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分析结果表明,公元前231年至公元2018年期间京津冀地区发生的1044起地震事件中,以有感地震和中强地震为主,小地震、强烈地震以及大地震发生频次较低。地震记录完整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小地震外,其他等级地震记录自公元1400年以来基本完整。在空间分布上,京津冀地区历史地震呈"T"字形分布,沿1条北西—南东走向地震带和1条北东—南西走向地震带分布。在时间上,京津冀地区地震事件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在公元1480—1680年间以及1950年以来2个时间段内较为活跃,发生频率较高,频谱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地震记录存在45年的复发周期。在月际尺度上,地震事件同样存在季节性差异且多发于夏秋季节,同时地震密集区域在年内呈现出自西向东迁移的现象。最后,根据历史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规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京津冀地区仍将处于地震活跃期,存在发生强震的风险。

温超,蔡玲玲,黎勇,孟立朋,周月玲,张合,郭秋娜[6](2020)在《河北中强地震序列类型统计及空间分布特征》文中指出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了河北省有史以来4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类型,并结合该地区地震地质构造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河北省地震序列类型以主余型为主,孤立型地震次之;②地震序列类型在空间分布上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③河北省有记载以来M≥4.0地震共计328次,其中有287次地震可确定地震类型,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可以将河北省划分为7个不同的地震类型分区,为震后河北省地震序列早期趋势判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沙然[7](2020)在《河北磁县地震(1830年)发震断层研究》文中提出1830年的磁县71/2级地震是晋冀鲁豫交界地区有历史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造成大量的房舍倒塌或毁坏和人员伤亡。历史文献对这次地震的记载极为丰富和翔实,专家学者能绘制出较详尽的等震线图,活动构造基于地表形迹调查给出的发震断层推断为磁县—大名断裂。本文从地震学的角度对磁县地震的震源断层几何参数和运动方式进行研究。从“全国地震编目系统”下载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磁县地震震源区及邻区2028个ML0~4.2地震的震相观测报告,经过质量控制选择震相并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1264个小震的精确的震源位置。重新定位后P波走时残差均方根显着降低,由原来的0.76s降低到了0.22s。重定位后震中的平面分布变化不大,更为集中呈条带状分布;在垂直方向上,重定位后震源深度基本上在20km以上,呈正态分布,在8~16km深度形成优势层位。综合磁县震源区的多种资料,选取336个精确震源位置,通过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获得重新定位,并根据小震密集程度进行震源断层拟合,从而对1830年磁县地震的震源断层几何参数进行反演,结果如下:震源断层走向287°、倾角76°,滑动角为-24.6°,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少量的正断分量的断层活动。磁县—大名断裂西段的南山村—岔口活动断裂主要展布于太行山的基岩山区具有左旋性质的正倾滑断层,1830年磁县地震造成该断裂带新的地表破裂带,破裂带走向为呈右阶斜列的北东东向展布,,但总体为北西西。本次反演得到的磁县地震震源断层的几何结构与运动方式与野外的活动断裂和地表破裂带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石富强,张辉,邵志刚,徐晶,邵辉成,李玉江[8](2020)在《华北地区库仑应力演化与强震活动关系》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更加符合长期变形和震后短期变形的Burgers流变模型,模拟了华北地区1303年以来6.5级以上地震引起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演化.结合华北地区历史地震期幕活动特征,分析了不同活跃期之间、同一活跃期内不同地震之间的库仑应力加卸载效应.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不同活跃期的强震主体活动区受控于历史强震的库仑应力加载作用;每个活跃期内强震活动主体区在空间上的迁移与该活跃期内首个7.5级以上地震的触发作用有关;华北地区每个活跃期内强震活动在时间上表现出的"平静期—活跃警告期—高潮期—剩余释放期"应该是区域动力加载过程的一种表现.岩石圈流变松弛效应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华北地区强震活动时空演化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本研究讨论了库仑应力变化在华北地区历史地震活动时空演化过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为探索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空间迁移和韵律特征蕴含的构造动力学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地震危险性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邹俊杰[9](2020)在《山西地堑系的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西地堑系位于鄂尔多斯块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由一系列张性地堑、半地堑盆地组成,既是一条新生的大陆裂谷系也是一条强震活动带。前人对于山西地堑系内断层的几何展布、分段特征、活动习性和地震历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断层活动和古地震资料。但是,这些先前的研究几乎都以展布于第四系覆盖区的断层为研究重点,很少涉及基岩区的断层。对于山西地堑系内基岩区断裂的活动性和古地震历史研究不足,是当前一个比较显着的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基岩区缺乏第四纪沉积物,传统的评价方法和判定技术难以发挥作用,也无法获得基岩区断层活动性的定量指标。这极有可能造成对于山西地堑系内的断裂的活动性认识不足和古地震历史恢复不完整。因此,现阶段有必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传统的判定方法在山西地堑系内的基岩区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聚焦地堑系内的基岩正断层面,利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技术手段,构建“断层面三维形貌分析—宇宙成因核素定年”的关键技术体系,解决山西地堑系内基岩区断层活动性评价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位于山西地堑系北部的蔚广盆地南缘断裂、中部的交城断裂和南部的罗云山山前断裂,不仅在空间上从北到南涵盖了整个地堑系,而且这3条断裂均发育有大量的盆山边界基岩断层和丰富的出露于基岩区的断层崖面。本文选取了这3条断裂为目标断裂,开展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工作。在3条目标断裂的典型区段甄选了基岩断层面研究点,使用陆基Li DAR获取了基岩断层面的高精度形貌数据,基于分形几何分析方法进行断层面形貌条带划分,识别古地震期次和并获取同震位移量;同时采集宇宙成因核素36Cl暴露定年样品,测定古地震事件的发震年代。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计算获取了目标断层的同震位移量、震级大小、滑动速率和最新一次活动时间等活动构造的定量参数,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罗云山山前断裂罗云村段最新2次地震的同震倾滑位移量分别为2.0-2.9 m和2.8-3.1 m,估算震级为Ms7.5-7.7,发震年代估算为距今81.8-27.8ka和34-10ka,倾滑速率为0.06-0.22 mm/;蔚村段最新2次地震同震倾滑位移量分别为1.6m和1.2-1.3m,震级为Ms7.4-7.3,发震年代估算为距今10.3-4.1ka和4.6-1.4ka,全新世倾滑速率为0.27-0.71 mm/a。2.在交城断裂北段上兰村和思西村2处基岩断层面发现了同震倾滑位移量2m左右的3次古地震事件,估算震级为Ms7.4-7.6;在龙王沟基岩断层面最新一次古地震的同震倾滑位移量为2.3-2.4m,晚更新世末期倾滑速率不低于0.20-0.55mm/a。3.在蔚广盆地南缘断裂唐山口段南马庄基岩断层面上发现了由老到新的同震倾滑位移量分别为3.1m和3.2-3.3m的2次古地震,估算震级为Ms7.6-7.8,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的发震年代估算为距今6.7-4.0ka;在西庄头基岩断层面,断裂在距今10.1-8.2ka以来垂直断错量约7m,全新世垂直滑动速为0.7-0.85 mm/a。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开展“基岩断层面的古地震研究”是研究断层活动历史、识别古地震的有效手段。基于断层面高精度形貌的量化分析和宇宙成因核素定年这2项关键技术可以很好地获取基岩断层面的古地震期次、同震位移量和发震年代,进而估算断裂的滑动速率和震级大小等一系列活动构造定量参数。2.山西地堑系内的正断层往往呈现出盆地内部切穿第四系的断裂与盆山边界基岩断裂并排展布的情况。针对地堑系内盆山边界的这支基岩断裂开展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工作,可以有效地厘定基岩断裂的活动性、查清潜在的地震灾害风险源、明确其在整条断裂中滑动速率的分配、从而更加客观合理地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3.对于一条断裂在空间上沿走向依次展布于基岩区和第四系覆盖区的情况,针对展布于基岩区的断层段开展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工作,可以提取更多的蕴藏在基岩区的断层活动信息、有效地限定该断层段的最新一次活动时间,从而有助于恢复一条断裂完整的地震活动历史。需要说明的是,论文中关于基岩断层面暴露年代的测定方面只是初步探索。所采集的基岩断层面36Cl样品密度相对稀疏,可能对于强震发生的时间和断层的滑动速率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蔚广盆地南缘断裂和交城断裂这2条目标断裂,没有考虑上覆崩积楔的组分对产率测定的影响。因此,在后期加入这项测定项后可能会对暴露年代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基于经典公式和简化模型的暴露年龄计算模型也相对传统简单,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计划考虑更多的参数模拟基岩断层面的出露历史,其结果与目前获得的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

谢卓娟[10](2020)在《中国海域及邻区地震区划中的地震活动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海域经济发展,编制海域地震区划图服务于海域建设规划和工程建设迫在眉睫。海域地震区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地震活动特征研究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然而,由于海域的特殊位置,海域地震监测受台网密度的限制,和陆域地震相比,海域的地震活动基础数据积累不足,地震资料零散,来源渠道多元化和震级标度多样性,海域地震活动的特点既存在板内地震又有板缘地震,两类地震在性质、强度、震源深度、地震活动规律和机制上不相同,造成海域地震活动性的研究相对匮乏。当前开展我国海域地震区划中的地震活动性研究,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缺少我国海域及邻近地区的统一地震目录及其完整性分析,无适合于海域地区的震级转换方法和经验公式,缺乏海域地震活动性的深入研究,以及针对海域地震活动特点建立的海域不同震源深度(包括俯冲带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等。为此,本论文开展了我国海域及邻区的统一地震目录并进行完整性分析,为海域活动构造划分、浅部潜在震源区和中深部“立体”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海域地震活动规律分析等一系列研究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并基于建立的地震目录进行海域的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为海域地震区划的编制提供重要参数,得出如下创新性成果:(1)编制了我国海域及邻区统一地震目录,填补了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目录编制的空白。建立了我国海域及邻区M≥4.7级地震目录和2.0≤M<4.7级中小地震目录,填补了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目录编制的空白,为我国海域地震区划图的试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地震目录编制的技术方法。(2)提出了适合于海域的震级转换方法,并建立相应的震级转换公式。研究了我国海域地区测定的面波震级与GCMT和NIED测定的矩震级的震级系统差,并与陆域面波震级与矩震级的系统差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分析我国大陆地震台网与中国台湾地震台网、菲律宾的地震台网,在测定同一震级标度的地震时,产生震级偏差产生的原因,并统计分析产生的震级偏差在不同深度、不同时段、不同震级段和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提出了适合于海域的震级转换方法,并分别建立我国海域及邻区不同震级范围和不同深度范围内面波震级、体波震级与GCMT和NIED测定的矩震级之间的转换关系式,以及建立我国大陆地震台网与中国台湾地震台网ML震级,与菲律宾地震台网Ms震级的震级转换关系式,最终统一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的震级标度。本论文采用海域地区的地震资料建立的适合于我国海域及邻区的不同震级和不同深度范围的震级转换关系式,区别于以往国外的震级转换关系式和国内陆域地区的浅源地震的震级转换关系式,可为今后海域地区地震震级的转换提供参考,震级系统差的研究也可为我国大陆地震台网修订这些地区的量规函数,进行震级偏差改正和地震联合观测提供参考。(3)给出了海域及邻区地震资料的完整性及其最小完整性震级的时空分布特征。收集我国海域及邻区各国地震台站的分布情况和台网的发展简史,分析和研究不同海域、不同时段的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震中定位精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给出了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监测能力薄弱和地震定位精度差的区域,为我国海域地区的完整性分析和沿海、近海地区海洋地震监测台网的建立和完善提供科学参考。采用适合海域地区地震资料的除丛方法删除前余、震,并基于累积频数法和完整性震级范围分析方法(Entire-magnitude-range method,EMR)确定海域地区各震级档的完整起始年限和不同震源深度范围内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空分布特征。(4)针对海域地震资料完整性和地震活动特点,建立不同海域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并确定相应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研究我国海域地震活动在不同板内和板块边缘地区的空间分布、强度分布与频度分布特征,以及地震活动在板块边界俯冲带地区深浅部的活动特点,及其与地震构造的关系;探讨了最小二乘法(LS)和最大似然法(MLE)在计算我国海域及邻区b值时的适用性;提出在综合考虑海域各地震带地震资料完整性程度和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b值计算方法,以及多方案的方式来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最终给出我国海域及邻近地区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值b值和V4值,这是我国首次针对海域及邻区各地震带资料的完整性和地震活动的特征,定制的海域地区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值,有别于陆域区划和平时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只采用的最小二乘法计算方法,且不考虑震源深度范围计算得到的结果。分析俯冲带地区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和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为划分板块边界俯冲带的浅部潜在震源区、中深部潜在震源区的“立体”潜在震源区和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了依据,在结合地震构造和动力学背景基础上,了解俯冲带地区的俯冲作用分布格局,并对俯冲带中深源地区的b值进行详细研究,分析俯冲带不同区域b值随深度的变化特征,以及b值在俯冲带不同段各剖面横截面随深度的分布特征,用b值图像标识出不同的区域构造背景下,板块边界未来可能发生破裂的高应力段,可为研究深部的地震机理提供研究基础。本论文的研究结果直接用于海域地震区划图试编工作中,也为今后海域建设规划和工程建设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撑,对我国海域及邻区的地震中长期预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区划和完善我国抗震防灾体系均有重要意义。

二、华北平原历史强震构造特征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北平原历史强震构造特征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地区应力累积变化及其对现今地震活动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库仑应力理论及计算模型
    1.1 介质模型
    1.2 历史地震位错模型
    1.3 接收断层模型
2 库仑应力计算结果
3 结 语

(2)基于夷平面三维形态研究活动断块新生代构造变形与运动 ——以京西北盆岭构造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夷平面的概念
        1.2.2 夷平面的构造变形
        1.2.3 国内外夷平面研究概况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1 区域构造概况
        2.1.1 大地构造演化
        2.1.2 大地构造分区
        2.1.3 区域新构造分区
    2.2 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
        2.2.1 六棱山北麓断裂
        2.2.2 口泉断裂
        2.2.3 恒山北麓断裂
        2.2.4 五台山北麓断裂
        2.2.5 天镇—阳高盆地北缘断裂
        2.2.6 太白—维山山前断裂
        2.2.7 阳原盆地北缘断裂
        2.2.8 怀安盆地南缘断裂
        2.2.9 张家口断裂
    2.3 研究区夷平面概况
第三章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数据处理
        3.2.1 流域与水系的提取
        3.2.2 流域单元的分区
        3.2.3 构造地貌剖面的获取
第四章 六棱山断裂带断块变形与运动分析
    4.1 流域地貌单元划分
    4.2 断块三维形态分析
    4.3 断块三维运动特征
    4.4 断块累计变形量、运动学参数估算
    4.5 历史强震解剖
第五章 盆岭区构造断块新生代构造变形与运动
    5.1 流域地貌单元划分
    5.2 断块变形的提取与分析
    5.3 盆岭区断块三维模型的建立
    5.4 断块变形与运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地裂缝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裂缝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与新构造活动特征
    2.1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
        2.1.1 北京地区地层概述
        2.1.2 北京地区岩浆活动特征
        2.1.3 北京地区构造单元及特征
    2.2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背景
        2.2.1 区域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特征
        2.2.2 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特征
    2.3 新构造活动特征
        2.3.1 北京地新构造基本特征
        2.3.2 北京平原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分析
    小结
第三章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特征与构造动力学分析
    3.1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特征
        3.1.1 地球物理勘探
        3.1.2 活动性分析
    3.2 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3.2.1 区域构造应力场背景
        3.2.2 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应力方向
        3.2.3 北京地区地壳浅层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3.3 断裂活动危险性分析
    小结
第四章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特征
    4.1 北京地区工程地质特征
        4.1.1 工程地质分布特征
        4.1.2 北京地区不同地貌单元工程地质分布特征
    4.2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特征
        4.2.1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孙河乡深孔工程地质钻钻孔探联合剖面
        4.2.2 南彩镇深孔工程地质钻钻孔探联合剖面
        4.2.3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深孔土力学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小结
第五章 顺义地区地裂缝的分布发育特征
    5.1 顺义地区地裂缝分布特征
        5.1.1 顺义城区西南侧物流园区域地裂缝
        5.1.2 顺义首都某机场区域地裂缝
        5.1.3 顺义城区地裂缝
        5.1.4 顺义东北端南彩镇地裂缝
    5.2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发育特征
    5.3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监测分析
        5.3.1 地裂缝监测介绍
        5.3.2 地裂缝监测结果
        5.3.3 地裂缝监测结果分析
    小结
第六章 顺义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探讨
    6.1 顺义地区地裂缝与顺义隐伏活动断裂空间相关性分析
    6.2 顺义地区地裂缝与构造应力场相关性分析
    6.3 顺义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分析
    6.4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破坏模式
    小结
第七章 顺义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灾害机理数值模拟
    7.1 地质和数学模型构建
        7.1.1 三维地层模型构建
        7.1.2 模型参数选取及边界条件控制
        7.1.3 数值计算工况
    7.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2.1 机场跑道竖向变形特征分析
        7.2.2 机场跑道受力特征分析
        7.2.3 地裂缝活动对下穿道的影响
    7.3 地裂缝活动影响范围分析
    7.4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工程病害与防治措施分析
    小结
第八章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灾害机理物理模型试验
    8.1 试验概况与设计
        8.1.1 试验原型概况及试验目的
        8.1.2 试验原理与装置
        8.1.3 试验设计
    8.2 试验内容与过程
        8.2.1 实测测试内容
        8.2.2 模型试验数据采集与布设
    8.3 试验结果分析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参加的课题与学术成果

(4)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及工作量
第二章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概况
    2.1 三河市地震地质概况
    2.2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简介
    2.3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技术与流程
第三章 活动断层数据库建设方法简介
    3.1 活动断层数据库设计原则
    3.2 活动断层数据库模板
    3.3 活动断层数据库建库相关标准
第四章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的构建
    4.1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的设计
    4.2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内容
    4.3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步骤
    4.4 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库成果展示
    5.1 钻探专题
    5.2 隐伏断层浅层地震勘探专题
    5.3 制图成果展示
    5.4 评价专题数据库成果展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京津冀地区历史地震事件时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区域构造背景
3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3.1 地震事件来源及数据统计
    3.2 地震记录完整性及数据分析方法
4 京津冀地区历史地震空间分布特征
5 京津冀地区历史地震时间分布特征
    5.1 京津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地震事件
    5.2 京津冀地区历史地震事件周期规律
    5.3 京津冀地区历史地震事件月际变化
6 结论

(7)河北磁县地震(1830年)发震断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1830年河北磁县地震
    1.2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1.3 研究目的、思路与章节
第二章 磁县地震震源区地震重定位
    2.1 双差层析成像方法简介
    2.2 地震重定位后空间分布特征
        2.2.1 数据来源
        2.2.2 双差重定位
        2.2.3 重定位后时空分布特征
第三章 磁县地震震源断层拟合
    3.1 研究方法简介
        3.1.1 求解震源断层的数学模型
        3.1.2 断层面模型求解
        3.1.3 断层边界的确定
        3.1.4 断层面上滑动角的确定
    3.2 磁县地震震源断层拟合
        3.2.1 震源断层概念及有关磁县地震的研究进展
        3.2.2 数据资料
        3.2.3 1830年磁县地震震源断层参数的确定
    3.3 1830年磁县地震的发震构造
第四章 结论
    4.1 结论
    4.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8)华北地区库仑应力演化与强震活动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震活动特征
2 计算方法及模型建立
    2.1 方法介绍
    2.2 模型参数选取
    2.3 参数敏感性测试
3 计算结果分析
    3.1 第三活跃期前华北地区库仑应力
    3.2 第三活跃期强震相互作用
    3.3 第三活跃期对第四活跃期的影响
    3.4 第四活跃期强震相互作用
4 问题讨论
5 结论

(9)山西地堑系的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山西地堑系活动构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2.2 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2.2.1 基岩断层面形貌测量分析法
        1.2.2.2 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测年法
        1.2.2.3 光释光晒退深度判别法
        1.2.2.4 岩石物性特征判别法
        1.2.2.5 地球化学元素判别法
    1.3 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
        1.4.1 基岩断层面形貌特征的高精度定量研究与古地震识别
        1.4.2 基岩断层面宇宙成因核素技术测年与古地震年代估算
        1.4.3 构建目标断层的强震活动历史与论证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的意义
    1.5 技术路线与工作量表
        1.5.1 技术路线
        1.5.2 工作量表
    1.6 论文架构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小型无人机(sUAV)航测与基岩断层坎野外调查
    2.2 断层面形貌数据的获取与测年样品的采集
    2.3 形貌学研究方法
        2.3.1 基岩断层面形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
        2.3.2 分形几何方法
        2.3.2.1 一维分形几何分析方法
        2.3.2.2 二维分形几何分析方法
        2.3.3 分形参数的分布特征与基岩面的出露模式
        2.3.4 基于Student's t-检验的形貌分段
    2.4 年代学研究方法
        2.4.1 测年原理
        2.4.2 测试内容
        2.4.2.1 岩石样品预处理与基于AMS的36Cl浓度测定
        2.4.2.2 岩石样品和崩积物组分测定
        2.4.2.3 岩石样品和崩积物密度测定
        2.4.2.4 纬度和气压(高程)的准确测定
        2.4.2.5 断层面遮蔽系数的确定
        2.4.3 计算方法
第3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目标断裂
    3.1 山西地堑系的构造特征
    3.2 目标断裂
        3.2.1 罗云山山前断裂
        3.2.2 交城断裂
        3.2.3 蔚广盆地南缘断裂
第4章 基岩断层面的古地震识别与定年
    4.1 罗云山山前断裂
        4.1.1 断层面高精度形貌分析与古地震识别
        4.1.2 断层面宇宙成因核素测试与古地震定年
    4.2 交城断裂
        4.2.1 断层面高精度形貌分析与古地震识别
        4.2.1.1 上兰村
        4.2.1.2 思西村
        4.2.1.3 龙王沟
        4.2.2 断层面宇宙成因核素测试与古地震定年
    4.3 蔚广盆地南缘断裂
        4.3.1 山门口
        4.3.2 松枝口
        4.3.3 南马庄
        4.3.3.1 断层面高精度形貌分析与古地震识别
        4.3.3.2 断层面宇宙成因核素测试与古地震定年
        4.3.4 西庄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地堑系内目标断层(段)的强震活动历史
        5.1.1 罗云山山前断裂
        5.1.2 交城断裂
        5.1.3 蔚广盆地南缘断裂
    5.2 盆山边界带基岩断层的活动构造意义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主要得到以下认识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Author Information
    博士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
    博士期间发表的会议论文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10)中国海域及邻区地震区划中的地震活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基础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地震目录编制现状
        1.3.2 震级转换关系的研究现状
        1.3.3 我国海域地震资料完整性的研究现状
        1.3.4 我国海域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
        1.5.1 技术路线图
        1.5.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我国海域及邻区统一地震目录
    2.1 引言
    2.2 地震目录的编目范围
        2.2.1 空间范围
        2.2.2 时间范围
    2.3 资料来源
        2.3.1 我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地震资料的来源
        2.3.2 海域邻区各国地震资料的来源
    2.4 编目的原则与方法
    2.5 编目的成果与形式和目录概况
        2.5.1 我国海域及邻区M≥4.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目录
        2.5.2 我国海域及邻区2.0-4.6级中小地震目录
    2.6 小结
第三章 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震级的转换和震级标度的统一
    3.1 引言
    3.2 我国海域及邻区面波震级、体波震级与矩震级的转换关系研究
        3.2.1 资料来源及概况
        3.2.2 回归方法
        3.2.3 面波震级与矩震级的经验关系统计
        3.2.4 体波震级与矩震级的经验关系统计
        3.2.5 与陆域震级转换关系式的对比
    3.3 我国地震台网与其它地震台网测定地震的震级偏差研究
        3.3.1 产生震级偏差的原因
        3.3.2 计算方法
        3.3.3 震级偏差的统计分析
        3.3.4 不同地震台网震级的转换关系
    3.4 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目录震级标度的统一
    3.5 小结
第四章 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资料完整性分析
    4.1 引言
    4.2 我国海域及邻区不同时段地震台站分布和地震监测能力
    4.3 地震震中定位精度分析
        4.3.1 各类地震定位精度随时间的变化
        4.3.2 不同区域内地震定位精度的评估
    4.4 删除前、余震
    4.5 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资料的完整性分析
        4.5.1 地震目录各震级档的完整起始年限
        4.5.2 最小完整性震级M_C的时间分布特征
        4.5.3 最小完整性震级M_C的空间分布特征
    4.6 小结
第五章 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活动性参数
    5.1 引言
    5.2 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构造背景
    5.3 我国海域及邻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5.3.1 研究区域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5.3.2 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区、带的划分和调整
        5.3.3 近海大陆架海域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5.3.4 远海各地震统计区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5.3.5 俯冲带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5.4 我国海域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5.4.1 b值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5.4.2 MLE和LS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5.4.3 近海大陆架海域和远海各地震带的b值和V_4值
        5.4.4 俯冲带地区的b值和V_4值
        5.4.5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对比和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录 我国海域及邻区M_S≥7级地震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图件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华北平原历史强震构造特征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地区应力累积变化及其对现今地震活动的指示[J]. 苑伟娜,石富强,吴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1(09)
  • [2]基于夷平面三维形态研究活动断块新生代构造变形与运动 ——以京西北盆岭构造区为例[D]. 耿爽.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21(01)
  • [3]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D]. 张鹏.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4]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D]. 赵兰. 防灾科技学院, 2021(01)
  • [5]京津冀地区历史地震事件时空特征研究[J]. 胡慧文,王永波,蒋汉朝,李珍,胡雪婧,韩羽佳. 古地理学报, 2021(02)
  • [6]河北中强地震序列类型统计及空间分布特征[J]. 温超,蔡玲玲,黎勇,孟立朋,周月玲,张合,郭秋娜. 华北地震科学, 2020(04)
  • [7]河北磁县地震(1830年)发震断层研究[D]. 沙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8]华北地区库仑应力演化与强震活动关系[J]. 石富强,张辉,邵志刚,徐晶,邵辉成,李玉江.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9)
  • [9]山西地堑系的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D]. 邹俊杰.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0(03)
  • [10]中国海域及邻区地震区划中的地震活动性研究[D]. 谢卓娟.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标签:;  ;  ;  ;  ;  

华北平原历史强震构造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