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激情——1998年国内IT市场回顾

遇见激情——1998年国内IT市场回顾

一、遭遇激情——1998年国内IT市场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孙旭[1](2020)在《AB公司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企业服务创新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ICT)的迅猛发展,更是给服务型企业带来了广泛的影响。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IT产业,其对促进和支撑国民经济、吸纳劳动就业、改造传统工业、以及促进服务升级等等方面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本文探讨AB公司的服务创新,不仅能够增强AB公司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同时也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吸纳劳动者就业等方面贡献更大力量。本文首先回顾AB公司服务创新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我国IT企业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的评估现状,分析AB公司服务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随后在对企业服务创新的理论进行简述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收集、确定权重、发现问题,确定AB公司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指标,进而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其次,以AB公司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企业内外各项参考数据,确定企业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的评估方法,分析企业数据权重,将企业服务创新体系运用于AB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并对AB公司在服务创新影响因素体系构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从理论和操作层面提升AB公司服务创新的能力。本文研究以AB公司服务创新影响因素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其服务创新发展现状和现有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指标来进行研究,针对AB公司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服务创新影响因素体系的主题,结合AB公司实际情况与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模糊评价法构建服务创新影响因素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充分分析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意见,为AB公司服务创新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胡军[2](2020)在《VMware公司中国西部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互联网水平的不断攀升,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的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处理,从而也生成了海量的数据。由于互联网应用的急速增多,随之产生的数据也不断的涌现出来,云计算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云计算是一种融合了多项计算机技术的以海量数据和对应处理能力为中心的密集型计算处理模式,由于数据的急剧增加,该行业显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VMware公司拥有业界领先的虚拟化技术,是全球云基础架构和移动商务解决方案的领导厂商,在中国市场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但近几年,由于全球经济体都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的现象,我国经济增速也开始放缓,整体经济形势严峻。加之中美贸易战等缘故,外资企业,尤其是美资企业在国内的业务开展和市场拓展遇到了极大阻碍,VMware公司也同样在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难题。同时华为、新华三、深信服等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突破,加上贸易战、政策引导等缘故,在市场上也逐渐开始超越,甚至在某些局部市场出现份额的碾压。国内各中大型企事业单位逐步倾向于选用国内企业产品,竞争对手不仅抢占了部分VMware公司优质客户,且对VMware公司中国西部市场的整体发展、营销环境都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本文针对VMware公司由于当前所面临的外部障碍和内部资源劣势形成的营销困境,对其营销策略进行梳理和重新调整。其中,首先运用PEST等分析模型分析VMware公司内外部资源情况,再结合SWOT分析输出匹配的战略。VMware公司在中国西部市场内忧外患,但内在的优势仍很强劲,本文认为应当选择ST战略,发挥优势并且回避威胁。VMware公司应调整营销定位,对市场精耕细分,以专业化的服务能力服务好聚焦市场客户;其次还应提升公司营销水平并强化营销体系的建设,全面实施战略转变以缓解当前营销困境。随后,再采用STP营销分析工具进行营销定位的进一步细化,在细分市场,VMware公司应加强自身优势,把握机会,加强教育和医疗市场的营销活动和精耕细作。针对营销定位,进一步在用户、成本、便利和沟通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策略,如精准识别用户需求、按需向用户提供服务并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流程,尽可能降低用户购买成本、提升服务增值价值的策略等。本文为VMware公司提出的营销改进策略将有效提高当前营销能力,改善营销困境,促进企业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为类似企业提供参考价值。

左鹏飞[3](2017)在《信息化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化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时下,能否抓住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乘势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事关我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关键问题。本文以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主线,理论联系实际,以深入分析信息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为切入点,着力于对信息化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和信息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围绕如何加快信息化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分析了信息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本文从产业改造和产业融合两个方面来分析信息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其一,基于创新理论视角分析信息化以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市场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信息化以新技术提升产业生产效率,以新模式激发产业内在活力,和以新生态系统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实现传统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其二,基于产业融合理论视角分析信息化促进产业融合。信息化以新引擎提升产业融合效率、以新平台缩短产业融合周期、以新业态丰富产业发展内容,实现传统产业更高效的融合。信息化通过产业改造和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化、升级化和转型化方向发展。2.测度了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程度。测度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从信息化是一个持续渐进的动态过程这一内涵出发,在前人关于信息化测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国情因素,提出从不同侧面综合反映信息化水平的4大要素(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产业、信息化发展环境),筛选13项指标,构建了信息化测评的动态多指标评价体系。其二,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一个“转型”和“升级”共同发生的演变过程这一内涵出发,充分考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升级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化4个维度构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评价指标体系。3.构建了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研究信息化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的动态关系。国内现有关于信息化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绝大多数是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方法。本文另辟蹊径,利用2003~2014年我国30个省市信息化水平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程度数据①,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并通过动态面板GMM估计、脉冲响应函数(IRF)以及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FEVD),检验二者相互对对方冲击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信息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持续显着的动态促进作用;(2)信息化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相互拉动作用是非对等的,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信息化也有持续显着的动态促进作用,但信息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要强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信息化的推动作用;(3)信息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推动存在时滞效应,信息化的推动作用需要5年时间才能达到峰值,随后作用强度开始持续衰减。4.引入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信息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有关信息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且均忽略空间因素对于信息化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信息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会受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本文应用Morans’I指数、Moran散点图、LISA集聚图、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考察信息化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空间相依性、以及信息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根据学者们关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本文将科研水平、金融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外贸水平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纳入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信息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皆存在显着的空间依赖性,二者呈现出区域聚集特征;(2)信息化对本地区及相邻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均有具有显着的正向空间冲击效应;(3)科研水平、金融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着正向效应,而外贸水平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没有显着影响。5.最后,基于对当前我国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分析基础上,并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相关经验,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体系、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新型市场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马红伟[4](2017)在《企业转型中的高管团队角色变迁及其对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联想、IBM和惠普为例》文中提出企业创新在国家经济转型中担负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受国内外复杂发展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近年来进入平台整理阶段,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将担负关键角色。因而,剖析典型、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总结适合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某些规律,指导中国后发企业转型升级显得非常迫切和有意义。从创业到现在,联想生命周期相对完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转型升级的烙印比较明显,而且它成功地实现了国际化,圆满地完成了高管团队接续计划,将其与同行业的IBM、惠普等进行比较能够凸显中国企业管理的某些特色。鉴于此,本文认为其创新发展经验可供其他企业管理者学习、借鉴。高管团队角色在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影响效应成为关注的重点。相关研究发现,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者的认知和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确管理者在特定时期的角色定位,研究角色所表现出的行为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作用是解析企业创新发展机制的一个重要视角。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下,“经理人”组成的高管团队因其成员在年龄、性别、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互补性使其通过互动交流后所做出的集体决策更具科学性,高管团队角色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联想的柳传志、杨元庆,海尔的张瑞敏、杨绵绵,华为的任正非、孙亚芳,阿里的马云、蔡崇信等核心团队,对高管团队角色展开研究极具价值。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析现象背后的复杂机制。本文采用多案例分析法,以高管团队角色为逻辑起点,综合过往企业创新研究领域的各视角构建起企业转型发展的机制模型,提出相关研究命题,基于联想的发展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构建因果图梳理企业事件发展脉络,并将联想高管团队角色的影响作用与IBM和惠普作对比。发现联想在整个转型历程中高管团队角色类型经历了领导者、联络者、规划师、资源分配者、救火队员、企业家、谈判者、发言人等的变迁,外部动态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通过高管团队认知影响高管团队对动态环境信息的筛选、加工,进而影响高管团队角色行为的展现。高管团队通过内部互动后会表现出相对一致的集体行为,管理行为推动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和落实,诱发企业生产方式、营销模式、盈利模式和运作模式等的调整,推动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实现方式的变革,实现企业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创新发展之间又保持着良性的耦合互动。高管团队角色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可有益地指导企业管理实践。在高管团队的构建方面,高管团队成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明确特定时期的角色定位,明晰职能角色规范,把握关键角色;高管团队成员的遴选要注重团队整体角色的互补,兼顾内部提升和外部选拔两种途径;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搭建层次鲜明的人才梯队,稳步推进企业高管团队接续计划。在高管团队的运作方面,高管团队要善于将动态环境下的企业事件转化成熟知的战略管理问题,通过团队领导行为推动战略决策的制定与落实;高管团队要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转型中的作用,积极营造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创新耦合互动的有利条件。

葛佳宁[5](2014)在《我国暑期档电影营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影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研究电影的市场规律是必不可少的,档期的出现和发展正是市场的产物。出于降低投资风险、增加回报利润的目的,电影人有意识地研究电影档期并对其开发和利用。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电影市场,缺乏科学的营销,再好的影片也未必能赢得好的票房收入。档期就是电影营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观众而言,它代表“看到某部电影的时间”;对影院而言,它是一部影片排映的周期;对发行公司而言,它是向市场发行一部新片的具体相对的时空。好的档期是成就一部影片票房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电影市场中,暑期档是相对而言成熟的档期、重要的档期。历时近三个月,从6月初开始到8月底结束,可以说是全年持续时间最长,观影人群最密集的、票房收入最高的档期。2009年被称为“内地暑期档元年”,全国放映场次110万场、观众人次5600万人、票房1173000万,用“繁荣”来进行概括并不夸张。到了2013年,暑期档放映票房收入超6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同期的42亿元增加18亿元,增43%。中国暑期档正以越来越强劲的势头席卷整个电影市场。暑期档电影市场的红红火火,在一定程度上仰仗银幕数量稳步增加、市场规模整体提升的大局,同时也说明电影逐渐成为消费习惯。在这样一个日趋成熟的市场,观众是最大的受益者,更多的同步以及准同步的进口影片将继续呈现一个视听的盛宴。而与此同时,这也将刺激着国内电影公司制作出更多的优秀影片,将电影市场的蛋糕做得更大。本文将中国暑期档电影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四部分对暑期档电影的营销进行研究。首先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学术研究,回顾档期的由来及发展,分析档期存在的意义和暑期档在我国电影市场中的独特性。第二部分根据票房数据细致分析2009年至2013年我国暑期档发展状况,通过暑期档电影类型分析、国产片与进口片的博弈以及中小成本电影在其的发展来进行阐述。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暑期档电影消费者,剖析消费者的心理,研究消费者行为,进而了解电影消费者的需要。第四部分总结、梳理近年来暑期档中的营销策略,定位、发行、明星三大策略的运用帮助电影在暑期档获得更好的票房,也认识到成熟的营销观念应该贯穿电影从策划到制作到发行再到后产品开发的始终,只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上并持续地以电影盈利。通过论述,希望本论文能够为学术界更加系统地研究暑期档提供一些参考价值,同时也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可以给暑期档以及电影营销带来建设性的建议。

苏薪茗[6](2014)在《银行理财业务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已进入全面的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竞争的时代,中国的银行理财业务在过去的10多年间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2013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了10.2万亿元,事实上已成为资产管理行业中规模最大、与广大居民与企业关系最为密切的金融产品。然而,银行理财产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它的创新性和对传统业务的冲击,从它诞生到今天,一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和各种非议,不少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均把银行理财业务看成是中国“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索罗斯甚至认为它是下一次中国金融危机的来源。因此,准确认识银行理财业务的内涵和外延,回顾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研究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原因,正视银行理财业务现有问题,对现有的产品形态、业务运作模式与盈利方式进行深入的解析,进行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的国际比较,探讨如何化解银行理财业务现有的风险与问题,积极促进银行理财业务的合理转型,对于搭建从“间接融资”走向“直接融资”的桥梁,发展更为均衡发展的金融体系,推进未来的金融体系改革和实现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目标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银行理财业务的理论基础时发现,传统的资产组合理论与资产定价理论、金融中介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目前中国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原因与现状,而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委托理财理论、博弈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创新与监管套利理论则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中,有着不尽相同的发展特征和驱动因素:既有收入不断增长、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带来的基础性需求,又有金融抑制下银行试图通过理财产品绕过监管考核指标的微观动机;既有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不健全情况下的发展机遇,又有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扭曲市场导致的发展方向偏离。在多种因素不断变化,互相作用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才从最初的结构性存款逐渐走向了“资金池-资产池”运作模式。通过对“资金池—资产池”运作模式的分析,发现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改变了间接融资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模式,但保留了与间接融资相同的通过信用利差和期限错配利差获得盈利的特征。对银行理财产品“庞氏骗局”和“影子银行”方面的批判,均未抓住问题的本质。进一步通过模型分析,发现银行开展“资金池-资产池”的方式运作理财,其利差始终是正的,并不满足“庞氏条件”,对于募集资金的使用,也并非所谓借新还旧,其背后有充足的资产作为支撑,因此,银行理财产品绝非“庞氏骗局”。而从一开始,银行理财产品延续了商业银行一贯审慎的风险偏好,信用风险审查严格,流动性控制也有多重手段,理财资金的投向也有相应的限制,整体风险水平较低,与缺少监管的、高杠杆的“影子银行”从本质和特征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反的,银行理财产品由于承担了过多的银行自营的相关任务,代客理财和银行自营的界限始终模糊,银行理财逐渐成为了“银行的影子”。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外的银行在开展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时,是以“客户为中心”,依靠提供全面的财富管理服务来获取客户长期的信任,在此基础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相比之下,我国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呈现出“以产品为中心”的特征。由于资产管理业务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银行过度强调资产管理端的发展,而忽略了客户关系的维护与保持,并逐步出现了“刚性兑付”的困局和同质化竞争加剧的现状,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发展呈现出相互脱节的局面。虽然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着一些风险,银行理财顾问服务也面临诸多问题,但银行理财产品总体风险可控,银行理财顾问服务也有明显的进展。银行理财业务在国内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和作用,规范银行理财业务的关键不在于消灭此类业务,而在于引导银行理财业务合理转型。而合理转型不仅需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调整监管指标,打击监管套利等外部监管和市场环境的改进,而且需要确立理财业务转型的“栅栏原则”,进行理财业务运营主体的事业部建设,实现产品形态从“资金池—资产池”模式的业务运作模式向规范的资产管理转型,实现银行理财顾问服务从简单的代销金融产品到全面财富管理的转型。通过分析银行理财业务与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改革的关系,本文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将呈现出国际化、城镇化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特征。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改革提出许多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银行理财业务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增长,并对发展直接融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银行已从过去简单的信用综合发展成为综合的金融中介。在新的形势下,银行理财业务既面临挑战,更面临机遇。既要看到风险的存在,同时也要看到通过转型,解决“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等问题,真正实现产品的透明和规范,建立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财富管理体系,银行理财业务将成为搭建从“间接融资”走向“直接融资”的重要桥梁。

吴江辉[7](2013)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的突围 ——以云南《都市时报》改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国内多家都市报纷纷改版,掀起新一轮改版浪潮。这是都市报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一种反思与追赶,它们,都希望借此挖掘报纸自身价值,完成自我的转型升级,改变传统报业格局。云南《都市时报》于2011年11月18日重磅推出改版,2012年6月6日,为配合改版再次优化升级。《都市时报》此次改版提出了“新主流影响力”战略,并采取了重新定位、新增异质版面、品牌整体升华等战术布局,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都市时报》改版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新主流影响力不断提升,广告收入增加,并获“2012年度最具广告传播价值都市报”殊荣。本文以《都市时报》改版升级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其改版升级的背景、改版升级战略部署、改版升级战术布局、改版问题与价值以及梳理中国报纸转型之路并提出未来《都市时报》发展之建议五大方面。本文不仅探讨了《都市时报》如何改版,还探寻了其改版背后的理念支撑。最后,本文梳理了中国报纸面对新媒体所作出的探索,并根据《都市时报》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三步走”的策略。

鄢显俊[8](2010)在《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文中提出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最重要的科技-产业革命,它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美国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造着人类社会。就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角度观察,在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展开的过程,美国社会为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经由信息技术革命“重塑”的当代资本主义被称为信息资本主义,在其形成过程中诞生了信息垄断,它指独占信息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垄断资本、凭借其市场权力,滥用知识产权以攫取高额利润而实施的一种垄断,是当今资本主义微观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它鞭辟入里的解剖将为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一扇独特的“视窗”。信息垄断起源于信息经济形成和信息产业勃兴的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信息垄断的实质是对知识的垄断,其表现形式是垄断IT核心技术。信息垄断的发展史也就是全球计算机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和CPU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的发家史,其产业代表是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结成的Wintel联盟。而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所造成的影响逐渐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它有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美国控制互联网“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信息垄断生态环境模型”揭示了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它由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产品基础和法律环境三大要素构成。信息垄断厂商熟练地运用法律策略和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策略打压竞争并侵害消费者。为此,它遭遇了美欧日韩各国频频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信息垄断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对抗自己的“内生反对力量”。这就是“自由软件”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开源软件”运动。前者坚决反对微软代表的资本主义“私有软件”制度,堪称“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空想社会主义。后者试图探索一条“自由软件”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而且获得成功,这是理想妥协于现实的必然结果。信息垄断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信息时代的特殊体现。任由信息垄断泛滥将对经济公正乃至社会公正产生重大危害。而且,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强大的“战略武器”,信息垄断还能够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利益之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除了信息垄断这一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外,还表现在中观和宏观的其他所有领域,在信息技术范式的“重塑”下,信息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表现为“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除此,“数字鸿沟”代表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探讨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测度方法和量化表现,将更有助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规律以及所蕴藏的危机。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信息时代最复杂的“两制”关系,其特征可用:“共时态并存中的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信息资本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生紧密联系和互动,这种复杂关系的演进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促使这种错综复杂关系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日愈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动能所致,这是马克思早年所指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依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两大本质特征仍旧如故,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即商品生产无所不在;第二,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榨取剩余价值。综合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解读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必须看到,“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而“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更替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总之,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变化本身。信息技术革命开启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变迁历程。运用ORBICOM提供的测量方法,通过多维度量化考察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进程,比较它与信息资本主义的差距及中国的追赶特点。可以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超常规发展的典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应对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典型代表的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的国策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范硕[9](2010)在《英国“剑桥现象”及其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集群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剑桥现象”这一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创新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往对创新集群的研究总是基于对成熟集群的观察,而本文认为创新集群的形成是分不同阶段的,从无到有的初期阶段和进入发展轨道的阶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所面临的发展条件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在创新集群的发展初期,高技术企业建立的条件是非常不利的,不仅缺乏各种支持性机构也缺乏支持性的政策。在这种条件下,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主要是通过“软公司发展模式”进行创建的,此时,政府应鼓励大学或研究机构采取“低门槛政策”,以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立。而在集群有了初步的轮廓,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后,就会被风险基金所注意到。这个时候,就会有风险资本的进入,同时,也会逐渐出现一系列支持性的机构,此时的创新集群就进入了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创新集群的发展应着重于三个发展机制的建立:创业机制、创新网络机制以及集体学习机制。创新集群的发展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创业型经济模式,创业型经济的核心是创业文化,而创业型经济的实现途径是通过发展众多的“创业型区域”,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创业的氛围。在整个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社会资本在其中一直都起着核心的作用。

武鹏[10](2010)在《区域IT分销渠道企业转型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为IT产业的迅猛发展而改变,这为本土IT企业造就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中国IT产业正在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当今IT市场竞争态势已逐渐进入了白热化状态。机遇与挑战同在,面对世界IT产业基本成熟的格局,市场竞争已经从单纯的质量、价格等方面延伸到渠道、品牌、服务等方面的针锋相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区域IT分销渠道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现实对传统分销渠道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从而促使区域IT分销渠道企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经营模式。本论文以TR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对象案例背景,在介绍了公司的背景及现状后,对公司主要业务进行了分析,分析代理商选择的影响因素、评价标准和定量选择代理商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确定代理权的决策过程进行量化,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通过建模,提出订单在生产线上最短生产提前期和最小加工成本的优化方案,研究了分公司的管理模式。最后提出区域IT分销企业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为我国区域IT分销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际方法,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途径。本论文为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做出贡献但又处于艰难发展的区域IT分销商探寻发展战略问题,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遭遇激情——1998年国内IT市场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遭遇激情——1998年国内IT市场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AB公司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服务创新内涵及特征
        一、服务创新内涵
        二、服务创新特征
    第四节 服务创新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章 AB公司服务创新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AB公司服务创新发展现状
        一、IT行业界定及发展
        二、AB公司简介
        三、AB公司服务创新现状
    第二节 AB公司服务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一、AB公司服务创新特性
        二、AB公司服务创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第四章 AB公司服务创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服务创新影响因素分析的评价方法
        一、层次分析法
        二、指标权重计算
    第二节 AB公司服务创新影响因素及水平实证研究
        一、服务创新影响因素及水平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二、AB公司服务创新影响因素及水平的模糊评价过程及结果
    第三节 AB公司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第五章 AB公司服务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一、资金投入使用的检验标准及提升检验成效的策略
    二、提高人力资源能力方法和策略
    三、客户参与度现状和参与度的提升策略
    四、对其他因素提出意见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性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2)VMware公司中国西部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回顾
        2.1.1 STP营销理论
        2.1.2 4C营销组合理论
    2.2 云计算相关概念
    2.3 云计算企业营销成果概述
第三章 V公司西部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1 企业介绍
    3.2 外部环境分析
        3.2.1 PEST分析
        3.2.2 竞争分析
    3.3 内部环境分析
        3.3.1 企业资源分析
        3.3.2 现有客户分析
    3.4 VMware公司营销现状存问题
    3.5 SWOT分析
        3.5.1 优势分析
        3.5.2 劣势分析
        3.5.3 机会分析
        3.5.4 威胁分析
        3.5.5 SWOT矩阵
第四章 STP分析
    4.1 市场细分
    4.2 目标市场
    4.3 市场定位
第五章 VMware公司西部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5.1 用户策略
        5.1.1 精准识别用户需求
        5.1.2 按需向用户提供服务
        5.1.3 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流程
    5.2 成本策略
        5.2.1 降低客户购买成本
        5.2.2 提升服务增值价值
    5.3 便利策略
    5.4 沟通策略
    5.5 实施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5.5.1 企业文化建设
        5.5.2 规范健全销售流程
        5.5.3 强化销售人员激励
        5.5.4 深化企业人员培训体系
        5.5.5 企业技术发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信息化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
        1.2.2 信息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框架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信息化
        2.1.2 两化融合
        2.1.3 产业结构
        2.1.4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2 相关理论基础阐释
        2.2.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创新理论
第三章 信息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分析
    3.1 信息化促进与提升产业改造
        3.1.1 信息化以新技术提升产业生产效率
        3.1.2 信息化以新模式激发产业内在活力
        3.1.3 信息化以新生态系统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3.2 信息化引领与推动产业融合
        3.2.1 信息化以新引擎提升产业融合效率
        3.2.2 信息化以新平台缩短产业融合周期
        3.2.3 信息化以新业态丰富产业发展内容
    3.3 信息化对三次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分析
        3.3.1 信息化对农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
        3.3.2 信息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
        3.3.3 信息化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
第四章 中国信息化与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分析
    4.1 信息化发展进程与特点
        4.1.1 信息化发展进程
        4.1.2 信息化发展特点
    4.2 信息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4.2.1 信息化发展现状
        4.2.2 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3 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4.3.1 产业结构现状
        4.3.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信息化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
        5.1.1 信息化测度方法评述
        5.1.2 信息化测评方法改进
        5.1.3 信息化动态多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5.1.4 信息化计算结果及分析
    5.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测度研究
        5.2.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测度方法评述
        5.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测评方法改进
        5.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评价体系构建
        5.2.4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计算结果及分析
    5.3 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5.3.1 PVAR模型介绍与设定
        5.3.2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GMM估计
        5.3.3 脉冲响应分析
        5.3.4 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
        5.3.5 小结
第六章 信息化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空间计量分析
    6.1 空间自相关检验
        6.1.1 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6.1.2 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
    6.2 基于30个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6.2.1 实证模型设定
        6.2.2 数据说明和变量描述
        6.2.3 空间面板SPLM和SPEM的实证结果
    6.3 实证结论
第七章 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7.1 发达国家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比较
        7.1.1 美国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
        7.1.2 德国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
        7.1.3 日本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
        7.1.4 韩国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
    7.2 发达国家的共性经验与对中国的启示
        7.2.1 发达国家的共性经验
        7.2.2 对中国的启示
第八章 加快信息化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8.1 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8.1.1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8.1.2 提升制造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
        8.1.3 提升中西部信息化水平
    8.2 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体系
        8.2.1 建立和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
        8.2.2 “揭榜挂帅”核心信息技术研发
        8.2.3 加快营造信息技术创新的发展环境
    8.3 构建新一代信息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8.3.1 以体系化思维构建新一代信息产业生态
        8.3.2 加速信息化与传统产业融合
        8.3.3 充分发展IT企业,培育优质推进主体
    8.4 探索发展新型市场体系
        8.4.1 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作用,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
        8.4.2 进一步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导师主持的研究课题
附录
致谢

(4)企业转型中的高管团队角色变迁及其对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联想、IBM和惠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重难点与可能创新之处
    第四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回顾
    第二节 高管团队角色的相关研究回顾
    第三节 企业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回顾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命题
    第一节 理论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研究命题的提出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第二节 关键构念的界定
    第三节 数据分析方法
    第四节 信度与效度
第五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企业简介
    第二节 案例企业转型路径分析
第六章 案例讨论
    第一节 企业转型发展中高管团队角色的形成与演化分析
    第二节 企业转型发展中高管团队角色对创新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联想高管团队角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与IBM、惠普对比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与管理启示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我国暑期档电影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电影档期概述
    第一节 电影档期的由来及发展
    第二节 研究电影档期的重要性
    第三节 暑期档的要素及特征
第二章 暑期档票房分析
    第一节 影片类型分析
    第二节 国产片与进口片的博弈
    第三节 黑马与炮灰
第三章 暑期档观众分析
    第一节 电影观众基本类型
    第二节 观众消费背景分析
    第三节 暑期档观众结构分析
第四章 暑期档营销策略
    第一节 定位策略
    第二节 发行策略
    第三节 明星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银行理财业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本文的逻辑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
        二、 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 未来研究的方向
第一章 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与监管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银行理财业务
        二、 银行理财产品
        三、 银行理财顾问服务
        四、 银行理财业务、银行理财产品与银行理财顾问服务的关系
    第二节 银行理财产品概述
        一、 银行理财产品的基本情况
        二、 不同维度下的理财产品分类
        三、 银行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分析
    第三节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历程回顾
        一、 2002 年至 2007 年:拓宽投资渠道的尝试
        二、 2008 年至 2013 年 4 月:逃避监管的工具
        三、 2013 年 4 月后:理财产品向资产管理转型
    第四节 银行理财顾问服务
        一、 银行在理财顾问服务中的角色与定位
        二、 银行理财顾问服务的流程与特征
        三、 银行理财顾问服务的发展情况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银行理财业务理论文献综述与实践原因分析
    第一节 银行理财业务的理论文献综述
        一、 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论文献综述
        二、 银行理财产品的当前理论分析
        三、 银行理财顾问服务的传统理论分析
        四、 银行理财顾问服务的当前理论分析
        五、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述评
    第二节 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原因
        一、 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保值增值需要
        二、 金融抑制下的资金脱媒与利率市场化
        三、 机构投资者的缺乏与资产证券化不足
        四、 监管套利与“四万亿计划”
        五、 资本约束与同业竞争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资金池-资产池”业务模式
    第一节 “资金池-资产池”模式的概况
        一、 “资金池-资产池”运作模式
        二、 “资金池-资产池”模式优缺点
    第二节 运作模型的建立
        一、 模型假设
        二、 模型建立
        三、 模型的启示
    第三节 市场数据
        一、 模型中相对应的参数选取
        二、 实证数据的应用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影子”
    第一节 对“影子银行”的重新审视
        一、 “影子银行”的概念
        二、 “影子银行”的特征与风险
        三、 高度证券化的“影子银行”
    第二节 银行理财产品并非“影子银行”
    第三节 银行理财产品成为“银行的影子”
        一、 国民经济过分依赖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
        二、 债券市场的发展瓶颈
        三、 监管指标压力与传统业务的限制
    第四节 “银行的影子”为表内提供便利
        一、 信贷规模管制下的腾挪渠道
        二、 存款考核下的“冲量”工具
        三、 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 开拓客户的重要手段
        五、 “栅栏”原则对“银行的影子”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国际财富管理概况
        一、 国际财富管理业务现状
        二、 财富管理可提供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内容
        三、 盈利模式
    第二节 全球的资产管理概况-以国家和区域为经
        一、 欧洲的资产管理
        二、 美国的资产管理
        三、 香港的资产管理
        四、 日本的资产管理
    第三节 全球的财富管理概况-以全球主要银行为纬
        一、 瑞银集团的财富管理概况
        二、 汇丰银行的财富管理概况
        三、 花旗银行的财富管理概况
        四、 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的财富管理概况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银行理财业务的合理转型
    第一节 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问题与风险
        一、 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的各种风险逐渐上升
        三、 银行理财顾问服务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地位和作用
        一、 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
        二、 银行理财业务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创造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的外部监管与市场环境
    第四节 银行理财业务的合理转型
        一、 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的“栅栏原则”
        二、 银行理财产品运营主体的事业部制建设
        三、 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池—资产池”业务运作模式的转型
        四、 银行理财顾问服务的转型:从代销金融产品到全面的财富管理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中国经济增长、金融体系改革与银行理财业务
    第一节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
        一、 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二、 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三大风险
        三、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系改革
        一、 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关系
        二、 适应我国实体经济发需要的金融体系改革
    第三节 银行理财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改革
        一、 银行理财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增长
        二、 银行理财业务与金融体系改革:从“间接融资”走向“直接融资”
        三、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技术与银行理财业务的未来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7)新媒体环境下报纸的突围 ——以云南《都市时报》改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都市报改版研究现状
        1.3.2 《都市时报》研究现状
第二章 《都市时报》改版背景
    2.1 强势应对媒体竞争格局
        2.1.1 宏观环境:新媒体发展迅猛、媒介融合加快、报纸创新速度放慢
        2.1.2 微观环境:昆明都市类报纸“四国大战”,竞争惨烈
    2.2 重新评估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
    2.3 新的领导团队及新办报理念的驱动
第三章 《都市时报》战略部署:新主流影响力至上
    3.1 “新主流影响力至上”战略部署的背景
    3.2 传媒影响力如何发生和建构
第四章 《都市时报》战术布局
    4.1 重新定位,打造特色竞争优势
        4.1.1 中国都市报定位的变迁
        4.1.2 重新定位的背景及本质分析
    4.2 品牌整体升华,锻造品牌影响力
        4.2.1 启用全新报头,提高品牌识别度
        4.2.2 塑造“商业但人文,新锐但主流”的品牌风格
        4.2.3 提升报纸品质,凸显新主流大报形象
        4.2.4 成立品牌推广部,强化品牌经营
    4.3 生产异质化产品,打造不可替代性内容
        4.3.1 优化版面结构,新增异质版面
        4.3.2 各叠封面杂志化包装,版面创意化设计
    4.4 力主策划为王,拓宽政治把控能力和影响力
        4.4.1 符合政府中心工作的策划报道
        4.4.2 契合人心人性的策划报道
        4.4.3 把握当下展望未来的策划报道
    4.5 拓宽传播路径,增加多倍影响
        4.5.1 进一步提高网际传播能力
        4.5.2 争取业界传播最大范围可能性
        4.5.3 高校学子传播:青年记者训练营
        4.5.4 领袖传播
第五章 《都市时报》改版升级问题与价值研究
    5.1 问题研究
        5.1.1 《奔流杂志》定位还不够清晰
        5.1.2 报纸评论声音还有待加强
        5.1.3 报纸头版广告还有待优化
    5.2 价值研究
        5.2.1 《都市时报》改版成效
        5.2.2 《都市时报》改版启示
第六章 《都市时报》未来发展之路建议
    6.1 中国报业转型之路探索
        6.1.1 坚守报纸主业
        6.1.2 适应新媒体竞争改变报纸形态
        6.1.3 发展新媒体
        6.1.4 全媒体发展战略
        6.1.5 多元化经营
    6.2 中国报业转型探索的启示
        6.2.1 报纸正在进化和分化
        6.2.2 挖掘报纸的独特优势,借力新媒体
        6.2.3 行业颓废不等于企业颓废
    6.3 《都市时报》未来转型升级:“三步走”
        6.3.1 短期规划:做好报纸,锻造传媒影响力
        6.3.2 中期规划:抓住机遇,发挥影响力优势
        6.3.3 长期规划:预见未来,敢于尝试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8)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及内涵
        (二) 信息技术革命促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三) 垄断理论的争鸣及信息产业的垄断现象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
        (二) 信息化、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
        (三) 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与信息垄断
    四、研究的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与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一、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科技-产业革命
        二、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基于SST理论的分析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一、信息垄断前史——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萌芽
        二、信息垄断的萌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迅速发展阶段
        三、信息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信息经济基本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第二章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及"另类信息垄断"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Wintel联盟"
        一、何谓Wintel联盟
        二、信息垄断暨Wintel联盟的特征
    第二节 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
        一、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的含义
        二、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所面临的压力及其变革
第三章 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信息产业及其加速度规律
        一、"摩尔定理"(Moore's law)揭示信息产业的加速度规律
        二、"摩尔定理"(Moore's law)对信息垄断的意义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产品基础:信息产品的诸多特性
        一、信息产品的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
        二、信息产品能够对用户产生极强的"锁定"(Lock-in)效应
        三、信息产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四、信息产品具有"网络效应"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法律环境:严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简介
        二、美国在全世界率先开启对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先河
第四章 信息垄断厂商的市场策略及其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
    第一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法律策略:用"知识产权的大棒"维护垄断
        一、计算机软件保护肇始之作:盖茨"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
        二、专利权从来都是英特尔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
        三、微软的全球反盗版行动
    第二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商业策略:"知识霸权"主宰下的赢家通吃
        一、"捆绑"(Bundling)策略
        二、OEM策略
        三、"歧视性价格"策略
        四、"标准战争"
    第三节 信息垄断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魔道相长的激烈对抗
        一、美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与微软、英特尔遭遇的反垄断调查及诉讼
        二、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针对微软、英特尔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第五章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本质及危害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
        一、"自由软件"运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从"自由软件"到"开源软件"的嬗变:自由精神如何不被商业湮灭
    第二节 "开源软件"对微软垄断的挑战及微软的应对
        一、"万圣节文档":微软内部机密备忘录
        二、"开源软件"反抗微软垄断的苦斗及初现的曙光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本质及危害
        一、信息垄断的本质
        二、信息垄断的危害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及其新型的两极分化
    第一节 信息技术范式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
        一、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转型
        二、信息技术范式框架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创造性破坏"的一般描述
        三、信息资本主义新变化种种:"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
    第二节 信息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数字鸿沟"
        一、"数字鸿沟"及其测量模型
        二、信息资本主义"数字鸿沟"的种种量化表现
        三、各国"信息状态"暨"数字鸿沟"的演进比较
第七章 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共时态并存中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的"两制"关系
        一、"两制"关系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A-B(1975-1979)
        二、"两制"关系深入、全面且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B-E(1992-200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信息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与当代资本主义信息化的综合比较
        三、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节 当代中国应对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方略
        一、创新型国家与与国家创新体系
        二、中国特色的主创新道路及国家创新体系
结束语
    一、全文总结
    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英国“剑桥现象”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立意
    1.2 文献综述
        1.2.1 创新集群思想的演化历程
        1.2.2 对创新集群涵义的研究
        1.2.3 对创新集群内部的创新机制的研究
        1.2.4 对创新集群政策的研究
        1.2.5 对创新集群形成机理的研究
        1.2.6 对英国“剑桥现象”的研究
        1.2.7 对相关文献的总结与评述
    1.3 论文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
第2章 剑桥地区工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2.1 剑桥地区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
        2.1.1 剑桥地区的经济发展背景
        2.1.2 剑桥市的经济发展历程
    2.2 剑桥地区高技术企业的历史发展环境
        2.2.1 交通状况
        2.2.2 英国高新技术政策
        2.2.3 英国风险资本
        2.2.4 资本市场
        2.2.5 投资宣传
        2.2.6 社会标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剑桥现象”的出现
    3.1 剑桥现象的初期概况
        3.1.1 剑桥现象的含义及特征
        3.1.2 早期的高技术企业状况分析
    3.2 引致剑桥现象的因素分析
        3.2.1 技术因素
        3.2.2 剑桥大学营造的环境因素
        3.2.3 巴克莱银行的作用
        3.2.4 当地特有的因素
    3.3 剑桥高技术小企业的创办与发展
        3.3.1 剑桥高技术小企业的生成
        3.3.2 剑桥企业衍生的方式——“软公司发展模式”
        3.3.3 剑桥高技术小企业的资金融通
        3.3.4 剑桥高技术企业的经营战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剑桥现象”的发展机制
    4.1 剑桥高技术集群的增长和改变
        4.1.1 剑桥地区的增长
        4.1.2 企业的增长
        4.1.3 产业多样性和改变
    4.2 “剑桥现象”的创业机制
        4.2.1 风险投资机制
        4.2.2 企业孵化器机制
        4.2.3 创业教育机制
    4.3 “剑桥现象”的创新网络机制
        4.3.1 剑桥创新网络的基本构成及运行机理
        4.3.2 剑桥创新网络中各结点的组成及作用
        4.3.3 剑桥创新网络的开放性——全球与国家创新网络
    4.4 “剑桥现象”的集体学习机制
        4.4.1 集体学习机制的理论框架
        4.4.2 剑桥集体学习的前提
        4.4.3 剑桥区域集体学习过程
        4.4.4 剑桥区域集体学习过程与“机构厚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剑桥现象”的形成机理
    5.1 “剑桥现象”形成的宏观机制——创业型经济模式
        5.1.1 创业型经济概述
        5.1.2 剑桥的创业型经济与创业型文化
        5.1.3 剑桥创业型经济、创业型区域与“共同目的社区”
        5.1.4 剑桥创业型经济模式的发展逻辑
    5.2 “剑桥现象”形成的微观机制——社会资本的作用
        5.2.1 企业家与社会网络
        5.2.2 社会资本与新企业的生成
        5.2.3 剑桥企业家对剑桥新创公司的作用——系谱图分析与网络实例
        5.2.4 剑桥集群内网络强度的量化分析——连锁董事在社会资本中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剑桥现象”的经验对中国中关村发展的启示
    6.1 中关村发展的两个阶段
        6.1.1 第一阶段1980-1999
        6.1.2 第二阶段1999-当前
        6.1.3 对中关村两个发展阶段的反思
    6.2 对中关村创新状况的评估
    6.3 阻碍中关村发展的因素
        6.3.1 中关村的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
        6.3.2 中关村的发展战略导致企业创业环境急剧恶化
        6.3.3 中关村风险投资体制的缺陷
        6.3.4 中关村的企业出现纵向阶层的分化并彼此“绝缘”
        6.3.5 中关村受行政网络干预过多
        6.3.6 中关村缺乏社会资本
    6.5 政策建议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中文摘要
ABSTRACT

(10)区域IT分销渠道企业转型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IT 分销渠道概述
    2.1 IT 分销渠道概念
    2.2 IT 分销渠道分类
第三章 我国区域 IT 分销渠道商生存现状及转型发展分析
    3.1 2008 年国内IT 市场状况
    3.2 国内IT 渠道发展背景分析
    3.3 国内IT 渠道发展现状
    3.4 传统区域IT 分销渠道企业转型发展的催生因素
        3.4.1 传统IT 分销渠道商面临巨大挑战
        3.4.2 区域IT 市场仍然存在巨大商机
        3.4.3 区域IT 分销渠道商转型经营存在竞争优势
第四章 区域IT 分销渠道企业转型模式分析
    4.1 区域IT 分销渠道企业转型模式
    4.2 区域IT 分销渠道企业转型期财务策略
    4.3 渠道商向系统集成商转型
        4.3.1 系统集成概论
        4.3.2 国内系统集成市场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4.3.3 区域分销渠道商向系统集成商转型的优势与面临问题
    4.4 渠道商向品牌机生产商转型
        4.4.1 品牌机代理商的选择和管理
        4.4.2 代理商选择的数学模型
        4.4.3 品牌机生产线的设置
第五章 TR 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转型实例分析
    5.1 TR 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概况
    5.2 TR 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结构现状
    5.3 TR 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现状
    5.4 TR 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转型过程
    5.5 TR 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系统集成业务
        5.5.1 太原地区IT 系统集成竞争环境概况
        5.5.2 TR 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系统集成业务概况
    5.6 TR 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品牌机业务
        5.6.1 TR 品牌电脑的外部环境
        5.6.2 TR 品牌电脑的生存空间
        5.6.3 TR 品牌电脑的销售情况
        5.6.4 TR 品牌电脑发展策略
    5.7 TR 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配件分销及兼容机业务
    5.8 TR 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代理商的选择和管理
        5.8.1 TR 电脑经销商分类
        5.8.2 TR 电脑代理商的条件
        5.8.3 TR 电脑对代理商的支持政策
        5.8.4 TR 电脑代理商返点政策
        5.8.5 代理商资格的取消
        5.8.6 代理价格的确定
        5.8.7 代理期限与延续
        5.8.8 TR 电脑的权利与义务
        5.8.9 代理商的权利与义务
    5.9 代理商选择实例分析
    5.10 TR 公司品牌机生产线的设置
    5.11 TR 分公司的财务管理
        5.11.1 总公司与分公司的经济关系
        5.11.2 分公司的市场作用与职责
        5.11.3 总公司对分公司的财务管理
第六章 区域 IT 分销渠道企业转型发展思路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遭遇激情——1998年国内IT市场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AB公司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研究[D]. 孙旭.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2]VMware公司中国西部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胡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信息化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D]. 左鹏飞.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4]企业转型中的高管团队角色变迁及其对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联想、IBM和惠普为例[D]. 马红伟. 南京工业大学, 2017(07)
  • [5]我国暑期档电影营销研究[D]. 葛佳宁. 西南大学, 2014(11)
  • [6]银行理财业务机制研究[D]. 苏薪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7]新媒体环境下报纸的突围 ——以云南《都市时报》改版为例[D]. 吴江辉. 广西大学, 2013(03)
  • [8]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 鄢显俊. 云南大学, 2010(08)
  • [9]英国“剑桥现象”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 范硕. 吉林大学, 2010(08)
  • [10]区域IT分销渠道企业转型发展策略研究[D]. 武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遇见激情——1998年国内IT市场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