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煤电厂设计大纲

烟煤电厂设计大纲

一、燃烧烟煤电站的设计概要(论文文献综述)

赵梦丽[1](2021)在《改性脱硫脱硝废弃活性炭吸附甲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导致空气污染问题加重,甲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挥发性有机物威胁人类健康。本文以活性炭吸附法作为废气处理手段,采用甲苯作为目标污染物,研究改性前、后脱硫脱硝活性炭对甲苯废气去除效果及反应机理。通过以甲苯废气吸附量为考量指标,研究不同甲苯初始浓度、活性炭粒径、装载量以及气体流速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评估改性前脱硫脱硝废弃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能力,并利用反应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进一步揭示反应机理,为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利用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分析仪(BET)、Boehm滴定等手段,对硝酸、氢氧化钠浸渍改性和微波辐照改性后的脱硫脱硝活性炭进行表征,以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甲苯饱和吸附量为评判手段,评价改性前后脱硫脱硝活性炭吸附甲苯废气能力大小的变化,从而为提高脱硫脱硝活性炭吸附甲苯性能的改性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物化特性分析:改性前脱硫脱硝活性炭主要含有物质为C、CaSO4和SiO2等,表面微孔较少,比表面积仅为165.69 m2·g-1,孔径主要分布在0-5 nm。硝酸、氢氧化钠改性均使改性后脱硫脱硝活性炭BET比表面积、微孔面积及孔容增大,微波改性则使之略微减小;酸改性使其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增加,碱改性和微波改性则呈现相反变化。(2)吸附实验分析:改性前样品动态吸附实验的穿透时间和饱和时间与甲苯初始浓度、粒径和流速呈负相关,与装载量呈正相关;饱和吸附量增长量随各因素增大先上升后下降;最大静态饱和吸附量为65.45 mg·g-1。随酸碱改性液浓度和微波辐照功率增大饱和吸附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大分别为80.63 mg·g-1、74.21 mg·g-1和83.94mg·g-1;采用15%的硝酸改性后,脱硫脱硝活性炭穿透和吸附饱和时间为20 min和240min,10%氢氧化钠改性的为15 min和220 min,500 W微波改性的为25 min和250 min。(3)吸附机理分析:酸碱浸渍对于脱硫脱硝活性炭表面灰分物质溶解并去除,孔隙变得通透;微波改性带来的温度变化和载气气流使得孔隙中的杂质被带走。改性前脱硫脱硝活性炭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属于物化复合吸附。硝酸、氢氧化钠和微波改性后脱硫脱硝活性炭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属于物理吸附。

王辅臣[2](2021)在《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系统回顾了煤气化技术在中国15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新中国建立前、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3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我国引进各类煤气化技术的过程及其应用情况;以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2个阶段,重点概括了我国煤气化技术领域的艰难探索、系统深入研究和技术示范与应用过程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成果;对我国自主开发的主要煤气化技术的研发历程、技术特点、应用情况及最新进展进行概要阐述,并对地下气化、催化气化、加氢气化、超临界水气化、等离子体气化等新型气化技术的国内研发进展进行简要述评;总结了我国煤气化技术引进、自主研究与工程应用经验,从降低装置投资、提高系统效率、实现环境友好、协同处理液/固有机废物、融合信息化技术、开发新技术、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对煤气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冯玉鹏[3](2020)在《典型煤种在沉降炉中燃烧可凝结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燃料燃烧所排放的颗粒物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可过滤颗粒物(FPM)和可凝结颗粒物(CPM)。过去因为FPM的排放量大,所以人们的关注点都聚焦在FPM上,使得其治理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目前FPM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其排放浓度可以实现超低排放指标(不超过5mg/Nm3)。相反,一直未被重视的CPM的排放浓度现己高于FPM,CPM相关问题显得不容忽视,因此,人们对CPM的关注度越来越高。CPM是由烟气中的一些气态物质在排放后迅速形成的颗粒物,属于固定源向大气排放的一次颗粒物。目前人们对CPM的认识还很匮乏,因此本文基于已有的文献对CPM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帮助大家从多方面认识CPM。本文介绍了 CPM的概念、形成机理及危害;介绍了 CPM的测试方法,讨论了影响CPM测量精度的干扰因素及改进措施;总结整理了前人对CPM特性研究的成果。目前已经有许多针对工业排放源进行的CPM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CPM在实际排放源的排放特性和污染物治理设备中的迁移特性,缺乏对于燃料燃烧初始生成烟气中CPM的特性研究。本文是第一个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建立真实烟气发生系统对燃煤CPM进行的研究,实现了含CPM烟气的连续稳定发生,并且获得了大量内蒙古褐煤在该系统条件下燃烧生成CPM的排放特性数据。这项工作研究了燃烧条件及采样烟气温度对CPM测量数据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工况下CPM无机组分中水溶性离子和金属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及CPM的主要有机成分。对滤膜上捕集的CPM进行了形貌观测,发现了凝结而成的液滴状颗粒和碎片状颗粒。通过在自主搭建的烟气发生系统中燃烧三种典型煤炭(内蒙古褐煤、锦界烟煤和宁夏无烟煤)来对比研究不同煤种燃烧后初始生成烟气中CPM的浓度(包括无机组分浓度和有机组分浓度)和化学组成(包括水溶性离子、金属元素、有机物),分析了不同煤种在多种工况下采样得到CPM的特性差异。另外还使用扫描电镜与能谱联用技术对不同煤种燃烧后滤膜上捕集的CPM进行了形貌观察和元素组成检测,发现了 Hg、As、Se、Sb等重金属的痕迹。这些有价值的数据将丰富人们对于煤炭燃烧生成CPM特性的认知,同时该工作也可为后续开展CPM治理研究和评估CPM对环境的危害提供数据参考。

吴波[4](2020)在《云南近代工矿业发展及分布研究(1884-1949)》文中研究说明近代工业是近代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核心,采用机器、机械动力以及现代工业技术生产的近代工业,代表了当时云南社会经济的最高生产力。云南近代工业化在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促使云南由一个落后的边疆省份走上工业现代化道路,即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又为当代云南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本文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共同讲述了云南近代工矿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一、近代工矿业的起步(1884-1912)及分布;二、近代工矿业的发展(1912—1937)及分布;三、近代工矿业的繁荣(1937—1945)及分布;四、近代工矿业的衰落(1945—1949)及分布。详细分析每个阶段不同工业部门的企业建设、发展特点以及分布特征,能够大致还原云南近代工矿业发展的真实面貌。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云南近代工矿业的发展规律与分布特征。分析总结出发展规律有4条:一、经历了云南近代工矿业的发端、初步发展、高度繁荣和急剧衰退四个阶段。二、云南各区域的近代工矿业的发端与发展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性。三、由半殖民地工业发展为民族工业,再沦为半殖民地工业的转变;四、由轻工业成长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到再次衰落的历程。分布特征有整体布局与工业部门分布两方面的特征。整体布局上:一、云南近代工矿业分布空间的聚集与扩展。二、云南工矿业的分布即呈现“点-线-面”的特征,又呈现“I”、“Y”、“T”、“L”字型特点。三、基本沿着交通要道进行布局。四、云南近代工矿业具有“东稠西稀”的分布特点。五、优越的区位条件造就了昆明的特殊工业地位。具体工业部门分布上:第一,军工、印刷、机械、建筑四大工业部门集中分布于昆明。第二,化工、纺织、食品加工三大工业部门依托于消费市场分散布局。第三,矿业与电力两大工业部门的主要靠近资源地分布。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分析影响云南近代工矿业生产格局的时空机制与区位因素,并进行个案分析。分析得出云南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即受战争等“时间”因素摆布,又受云南地理环境即“空间”约束。同时,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交通、自然资源等因素也共同塑造了云南近代工矿业生产格局。在此基础上,选取机械和矿冶两大工业部门中的代表性企业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高林琼[5](2020)在《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文中提出化学工业直接影响着国防建设、农业建设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当代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革新。近代化学工业在我国起步于晚清洋务运动期间,后来随化学科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近代工业在我国的发展,化学工业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出现大量的民族化工业,奠定了我国化工业发展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化学工业会学术组织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首个化学工业学术组织——中华化学工业会于1922年创立,由中国留学生组织发起创立,该学会聚集了国内大量的化工方面专业人才,不仅促进了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形成,还培养了大批化学工业人才,为化工学科和化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中华化学工业会除创办会刊《化学工业》外,于1946年创办了《化学世界》,是国内较早的普及化学、化工知识的重要期刊。本文以《化学世界》所载材料为基础和线索,对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进行历史调查,运用文献考证、比较分析以及个案分析进行研究,梳理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化学世界》的创立及发展历程,对《化学世界》中有关该学会的各类活动以及普及化学、化工业知识的资料进行梳理和解读,论述中华化学工业会在普及化学、化工知识和技术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查阅大量研究文献,梳理论述了国内学术界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的现状以及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现状,指出学术界在对1946-1952年这个时段和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缺失,阐述了对这时段及其杂志研究的学术意义,同时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及创新之处。(2)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历史调查和梳理,并对该学会会刊的发展情况、年会的开展情况以及抗战胜利前后国内化学、化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近代化学、化工业在民国时期整体发展状况,为本文的专题研究提供了历史背景。(3)对《化学世界》的创办与发展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着重对《化学世界》所载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其中所载活动与事件进行追踪调查,梳理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在科普活动方面,包括化学工业新闻的传播、开设化工讲座、翻译外国化工文献等方面;在学术研究方面,《化学世界》成为促进学者交流学习的平台,刊载了学会成员大量化学化工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化学化工实践上,学会成员为化工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咨询,不仅组织化工学者参与实践学习,还协助化工企业开展了多次化工展览活动,有效促进了科研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工产业经济建设方面的贡献。(4)通过《化学世界》对中华化学工业学会在战后经济建设中所工作的考察,发现中华化学工业会所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化学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近代化学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会对化工科研方面的突出成果较少,但学会成员在会刊上发表的化工类文章对于化学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化工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陆伟[6](2019)在《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锅炉作为工业体系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普遍应用于化工、动能、食品、供暖等领域。作为高耗能特种设备,工业锅炉在燃烧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氮氧化物和粉尘等污染物,已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开展节能监督管理,提高锅炉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促进节能降耗,已成为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重要内容。锅炉运行工况热性能测试可准确反映锅炉的能效状况,因此成为节能监督管理主要手段。当前锅炉能效测试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其测试过程存在参数多、流程复杂,周期较长,误差大,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如何有效替代手工测试,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提高锅炉能效测试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与实际意义。本论文从工业锅炉能效测试原理入手,通过分析能效测试系统需求,规划了能效测试系统的组成架构,明确了需要采集的关键参数数据,并分析了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软硬件功能要求等,设计了一种工业锅炉能效测试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工业锅炉能效测试数据的自动采集,并使用相关通信手段将数据打包发送至远程数据处理平台进行实时分析,进而将重要参数进行数字化或图形化显示,方便了测试人员的观测和评价。论文设计的能效测试系统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部分包括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显示模块、外围电路等;软件部分使用KINGVIEW平台进行上位机软件开发,可实现对远程传感器数据的接收与处理,并建立了锅炉能效情况的计算评价模型,通过开发用户图形化显示功能、数据管理功能、报表自动生成功能,从而实现自动化锅炉能效测试。论文最后通过应用案例对能效测试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进行评价,实验表明,所设计的能效测试系统能够有效地采集到锅炉运行中的关键数据,能够进行数据打包并实现数据远程传输,数据丢包率低,数据传输安全。该系统还能够实时监测锅炉运行状态,实时显示出力,实时监控参数波动变化情况,可以有效地分析出锅炉的实际能效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该能效测试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测试人员工作量,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测试效率与准确性,同时可有效改善测试人员工作环境和降低测试成本。

许安琪[7](2019)在《办公建筑冷热源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办公建筑中冷热源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相关的环境影响不容低估。在目前成熟的技术方案中,选择什么样的冷热源能够达到经济、环保及能源安全是国家及设计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能够从“摇篮”到“坟墓”对某个产品或某个过程进行研究,是目前的有效手段。为此,本文在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华北地区办公建筑常用冷热源为例,通过进行清单数据收集,对建筑冷热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life cycle impact assessment,LCIA)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寒冷地区办公建筑常用的热源(燃煤/燃油/燃气锅炉、燃煤/燃气热电联产、地源热泵、燃气吸收式制热系统)和冷源(风冷/水冷式空调、地源热泵、燃气吸收式制冷系统)。从能源生产、开采、运输和使用四个阶段进行了能源消耗(煤、石油、天然气,电力)与污染物排放(CO2、SO2、NOx,颗粒物)生命周期清单(life cycle inventory,LCI)研究。其次,利用国际上常用的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包括CML2001、EDIP2003、Eco-indicator99、ILCD2011、Re Ci Pe2008和IMPACT2002+)对以上清单进行了环影响评价。再利用LCIA框架,以天津市为例,根据当地的环境政策和能源法规,构建了一种本地化冷热源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该方法将污染物的环境影响分为全球变暖潜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光化学烟雾潜值(photochemical 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POFP)、富营养化潜值(eutrophication potential,EP)、酸化潜值(acidizing potential,AP),可吸入无机物(respirable inorganic,RI),(火用)耗竭(energy exhaustion,EE)。将该方法与以上六种LCIA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本地化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准确性。同时将本地化LCIA方法编制成VBA程序,方便进行环境影响量化计算。然后,本文将经济性分析考虑在本地化LCIA方法中,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实用性。经济性分析考虑了系统初投资与15年的运行费用。综合评价采用专家打分法得出环境影响、(火用)耗竭、经济性的权重分别为32.1%,34.2%和33.7%。最后,根据以上方法对不同冷热源及其它们的组合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地源热泵供冷供热是最佳选择,其次电制冷空调+燃气热电联产供热、电制冷空调+燃气锅炉也值得推荐。其它组合方案不值得推广,尤其是电制冷空调+燃煤热电联产供热、电制冷空调+燃油锅炉供热综合效益最差。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决策者和设计者可以选择既环保又经济的冷热源,政府部门也可以制定适当的激励政策,鼓励用户选择既适合可持续发展又经济的冷热源。

徐钗宁[8](2019)在《哈尔滨市秋冬季节雾霾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能源消耗与日俱增,环境污染愈加严重,人们生产生活被影响之外身体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环境问题会逐渐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我国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把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使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哈尔滨市作为秋冬季节雾霾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在2013年10月份供暖期刚刚开始,就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范围的严重雾霾天气,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此后哈尔滨市出台很多政策并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雾霾治理工作。近年来哈尔滨市空气质量也逐年好转,2018年PM10、SO2、NO2、CO、O3的年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是PM2.5的年均浓度为40?g/m3仍然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35?g/m3,并且秋冬季节供暖期的空气质量较国家二级标准仍然相差较远。本文从哈尔滨市空气质量现状出发,通过数据收集、资料整理等途径,根据实际治理过程中政策落实情况、工作中的阻力及与京津冀等地治理手段对比分析哈尔滨在雾霾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外部性理论的框架内站在政府角度结合英国伦敦、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和中国北京的经验,提出了哈尔滨市雾霾治理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出台更加全面和严格的雾霾防治法律法规和制度、强化区域治理、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公众”多主体框架的环境治理模式、减少煤炭消耗和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五方面建议,本文也能够为与哈尔滨市情况类似城市的雾霾治理提供参考。

郑敏[9](2019)在《工业热电联产项目节能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二五”期间,国家开始专门开展节能评估工作,陆续发布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指南》和火电行业节能评估分指南,指出了评估的内容和重点等。随着这项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国家于2017发布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从而进一步从政策上规范了能评工作开展。然而,能评指南更注重宏观控制,对于系统复杂、涉及专业多的热电联产项目,具体环节的分析很少,从业者在应用能评指南对项目进行能评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重点,分析不够全面,进而影响了工作质量。本文首先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指南》新旧版本不同之处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行业相关标准规范,参考火电行业能评分指南,结合热电联产项目特点,重点分析工业热电联产项目节能评估要点,确定了具体评估内容和评价方法。然后,依托拟建设的S自备热电厂1×350MW机组新建工程项目进行工业热电联产项目节能评估应用研究。运用标准对照、类比分析等方法,对项目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先进性、节能性以及用能设备的能效水平进行评估,并通过空载和负载损耗计算变压器电能损失,采用需要系数法核算负荷时各系统用电设备的耗电量,接着针对节能方面还可提高的环节,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并进行节能效果测算和评价。最后,运用能量平衡法分析能源平衡情况,核算项目年综合能耗指标,并对项目能效水平和能源消费影响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本文确定的评估要点在分析项目机组参数选型、主要用能系统和辅助及附属设施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可在控制项目能源消费和提高能效水平方面能起到促进作用。本文结合实例,对工业热电联产项目进行了较全面的节能评估研究,确定了适用于工业热电联产项目的具体评价方法,为从业者开展能评工作提供一定指导,同时也为能评工作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促进作用。

于磊[10](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指出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二、燃烧烟煤电站的设计概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燃烧烟煤电站的设计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改性脱硫脱硝废弃活性炭吸附甲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挥发性有机物概述
        1.1.1 定义及种类
        1.1.2 来源及危害
        1.1.3 处理工艺及研究
    1.2 活性炭概述
        1.2.1 定义及特点
        1.2.2 脱硫脱硝活性炭
        1.2.3 活性炭改性研究概况
    1.3 吸附理论
        1.3.1 吸附等温线
        1.3.2 吸附热力学
        1.3.3 吸附动力学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物性表征及测试
        2.3.1 扫描电镜(SEM)
        2.3.2 比表面积分析仪(BET)
        2.3.3 Boehm滴定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样品改性法
        2.4.2 静态吸附法
        2.4.3 动态吸附法
        2.4.4 气相色谱法
第三章 脱硫脱硝活性炭吸附甲苯研究
    3.1 引言
    3.2 物理化学特性分析
        3.2.1 表面形貌分析
        3.2.2 孔隙结构分析
    3.3 甲苯吸附影响因素分析
        3.3.1 甲苯初始浓度
        3.3.2 活性炭装载量
        3.3.3 气体流速
        3.3.4 粒径
    3.4 甲苯吸附机理
        3.4.1 吸附热力学
        3.4.2 吸附动力学
    3.5 小结
第四章 改性脱硫脱硝活性炭吸附甲苯研究
    4.1 引言
    4.2 物理化学特性分析
        4.2.1 表面形貌分析
        4.2.2 孔隙结构分析
        4.2.3 表面基团分析
    4.3 吸附特性分析
        4.3.1 静态吸附结果分析
        4.3.2 动态吸附结果分析
    4.4 机理分析
        4.4.1 形貌结构
        4.4.2 表面化学性质
        4.4.3 动力学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外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历程
    1.1 国外煤气化技术的发展
    1.2 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早期应用
    1.3 新中国建立初期煤气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4 改革开放后煤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1.4.1 固定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1.4.2 流化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1.4.3 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2 国内煤气化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应用进展
    2.1 改革开放前煤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
        2.1.1 固定床气化技术
        2.1.2 K-T炉常压粉煤气化技术
        2.1.3 水煤浆气化技术
        2.1.4 常压旋流式粉煤气化炉
        2.1.5 空气-粉煤熔渣池气化
        2.1.6 流化床气化技术
    2.2 改革开放以来自主煤气化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2.2.1 固定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2.2 流化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2.3 气流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2.4 其他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工程示范
        2.2.5 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
3 结语与展望
    3.1 结语
    3.2 展望

(3)典型煤种在沉降炉中燃烧可凝结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可凝结颗粒物(CPM)相关概念
        1.2.1 CPM定义
        1.2.2 CPM形成机理
        1.2.3 CPM危害
    1.3 研究现状
        1.3.1 CPM采样方法研究
        1.3.1.1 EPA Method 202
        1.3.1.2 EPA OTM-28
        1.3.1.3 EPA CTM-039
        1.3.2 CPM特性研究
        1.3.2.1 粒径和形貌
        1.3.2.2 排放水平
        1.3.2.3 化学成分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实验系统及样品后处理
    2.1 实验原料
    2.2 烟气发生系统及CPM采样装置
    2.3 实验系统的关键部件
    2.4 CPM采样及样品回收
    2.5 CPM样品检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蒙古褐煤在沉降炉中燃烧CPM的排放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工况
    3.3 CPM排放浓度
        3.3.1 烟气温度对CPM的影响
        3.3.2 燃烧条件对CPM的影响
    3.4 CPM中水溶性离子的检测及分析
    3.5 CPM中金属元素的检测及分析
    3.6 CPM无机组分检测量的平衡分析
    3.7 CPM有机组分的检测及分析
    3.8 CPM的形貌观察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煤种在沉降炉中燃烧生成CPM的特性对比
    4.1 引言
    4.2 实验工况
    4.3 CPM排放浓度的对比
        4.3.1 煤炭种类因素的影响
        4.3.2 烟气温度对多煤种CPM排放特性的影响
        4.3.3 燃烧条件对多煤种CPM排放特性的影响
    4.4 多煤种CPM中水溶性离子的对比分析
    4.5 多煤种CPM中金属元素的对比分析
    4.6 多煤种CPM中有机组分的对比分析
    4.7 多煤种CPM的形貌观察和能谱分析
        4.7.1 不同煤种CPM的形貌观察
        4.7.2 不同煤种CPM的能谱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建议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研究建议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获得荣誉奖励及参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云南近代工矿业发展及分布研究(188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第一章 大有可为:云南近代工矿业的起步及空间特征(1884-1937)
    第一节 救亡图存:云南近代工矿业的发端及分布(1884—1912)
    第二节 实业风潮:云南近代工矿业的初步发展及分布(1912—1937)
    小结
第二章 时势使然:盛极而衰的云南近代工矿业及空间特征(1937-1949)
    第一节 抗战军兴:云南近代工矿业的繁荣及分布(1937—1945)
    第二节 大势已去:云南近代工矿业的衰落及分布(1945—1949)
第三章 各有千秋:云南近代工矿业的发展规律与分布特征
    第一节 云南近代工矿业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云南近代工矿业的分布特征
    小结
第四章 谁主沉浮:云南近代工矿业生产格局的时空机制
    第一节 变动的时间:时局对云南近代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特定的空间:地理环境对云南近代工矿业生产格局的限制
    小结
第五章 引譬援类:云南近代工矿企业区位选择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云南近代机械工业选址布局----以中央机器厂为个案研究
    第二节 云南近代矿业的布局考虑----以云南炼锡公司为个案研究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研究
        1.3.2 对《化学世界》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创新之处
2 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的发展历程
    2.1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创立与发展
    2.2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的创办与发展
        2.2.1 早期创刊阶段(1923-1925年)
        2.2.2 战前顺利发展阶段(1929-1936年)
        2.2.3 抗战期间的艰难阶段(1937-1945年)
        2.2.4 抗战胜利后维持阶段(1946-1952年)
    2.3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学术年会状况
        2.3.1 学会初期的年会
        2.3.2 北伐胜利后至抗战前的年会状况
        2.3.3 抗战期间年会状况
        2.3.4 抗战胜利后的年会状况
    2.4 抗战时期与抗战胜利后中国化学、化工状况
        2.4.1 抗战时期化学研究情况
        2.4.2 抗日战争时期化学研究成果
        2.4.3 抗战胜利后的化学研究概况
3 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学化工知识的普及
    3.1 《化学世界》的创办及发展
    3.2 《化学世界》中化学、化工知识普及的内容
        3.2.1 介绍普及化工知识与技术
        3.2.2 开辟化工知识的专门讲座:讲座的专题性
        3.2.3 翻译外国化工着作,引进化工技术
        3.2.4 国外化工业发展概括与新技术的介绍
        3.2.5 介绍化学化工史知识
    3.3 小结
4 从《化学世界》看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
    4.1 《化学世界》对战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的总结
    4.2 《化学世界》对大陆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4.3 《化学世界》对台湾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4.4 小结
5 中华化学工业会战后服务于中国化工业发展
    5.1 普及农业化工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5.2 普及材料知识与技术,促进材料工业的发展
    5.3 普及“医药新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锅炉能效测试的背景
        1.1.2 能效测试的要求
        1.1.3 能效测试数据采集系统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文章组织结构
第2章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设计
    2.1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原理
        2.1.1 锅炉能效测试及其种类
        2.1.2 锅炉能效测试基本原理
        2.1.3 锅炉能效测试方法
    2.2 能效测试系统需求分析
        2.2.1 测试数据的需求
        2.2.2 测试系统的需求
        2.2.3 烟气取样的要求
        2.2.4 测试数据分析要求
    2.3 锅炉能效测试系统设计
        2.3.1 能效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2.3.2 能效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1 工业锅炉传感器布置方案和传感器要求
    3.2 温度、压力、流量传感器的选择
        3.2.1 温度传感器的选型与安装
        3.2.2 压力传感器的选型与安装
        3.2.3 流量计的选型与安装
        3.2.4 烟气分析仪的选型与安装
    3.3 能效测试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3.4 以太网数据传输
    3.5 数据处理分析平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搭建平台
    4.2 传感器远程测试数据采集
    4.3 锅炉能效计算
    4.4 关键数据图像化显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案例及分析
    5.1 应用案例
    5.2 案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办公建筑冷热源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建筑能耗现状与发展
        1.1.2 环境影响现状与发展
        1.1.3 建筑供热能耗现状
        1.1.4 建筑供冷能耗现状
        1.1.5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LCA理论的建筑能源清单研究
        1.2.2 冷热源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1.2.3 总结与评价
    1.3 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2章 建筑能源供应生命周期清单研究
    2.1 研究范围
    2.2 能源上游阶段清单分析
        2.2.1 概述
        2.2.2 清单分析参数
        2.2.3 数据来源与主要假设
        2.2.4 结果分析
    2.3 能源运输阶段清单分析
        2.3.1 计算逻辑
        2.3.2 计算公式
        2.3.3 数据来源与主要假设
        2.3.4 结果分析
    2.4 能源使用阶段清单分析
        2.4.1 计算逻辑
        2.4.2 计算公式
        2.4.3 数据来源与主要假设
    2.5 能源全阶段清单结果
第3章 冷热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3.1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技术框架
        3.1.1 影响类型、类型参数和特征化模型的选择
        3.1.2 分类
        3.1.3 特征化
        3.1.4 标准化
        3.1.5 分组
        3.1.6 加权
        3.1.7 数据质量分析
    3.2 冷热源常用LCIA及其评价结果
        3.2.1 CML2001 方法
        3.2.2 EDIP2003 方法
        3.2.3 Eco-indicator99 方法
        3.2.4 ILCD2011 方法
        3.2.5 Re Ci Pe2008 方法
        3.2.6 IMPACT2002+方法
第4章 冷热源本地化LCIA
    4.1 本地化LCIA
        4.1.1 分类和特征化
        4.1.2 标准化
        4.1.3 加权
        4.1.4 结果分析
    4.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结果对比及分析
        4.2.1 中间点环境影响比较
        4.2.2 资源耗竭影响比较
        4.2.3 终结点方法的加权结果对比
    4.3 冷热源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软件编制
        4.3.1 软件介绍
        4.3.2 软件操作
        4.3.4 部分VBA编程代码
第5章 本地化LCIA与经济性分析的综合评价
    5.1 冷热源经济性分析
        5.1.1 冷源经济性分析
        5.1.2 热源经济性分析
    5.2 本地化LCIA与经济性分析的综合评价
        5.2.1 环境影响、(火用)耗竭以及经济性权重的确定
        5.2.2 冷源的综合评价
        5.2.3 热源的综合评价
        5.2.4 冷热源组合的综合评价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哈尔滨市秋冬季节雾霾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4.1 概念
        1.4.2 理论基础
第2章 哈尔滨市秋冬季雾霾治理现状及治理条件分析
    2.1 哈尔滨市情况简介
    2.2 哈尔滨市秋冬季雾霾治理现状
        2.2.1 哈尔滨市秋冬季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
        2.2.2 哈尔滨市雾霾治理所采取的措施
    2.3 哈尔滨市秋冬季雾霾治理的效果
    2.4 哈尔滨市雾霾治理条件
        2.4.1 哈尔滨市雾霾治理有利条件
        2.4.2 哈尔滨市雾霾治理不利条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尔滨市秋冬季雾霾治理难点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哈尔滨市雾霾治理存在难点问题
        3.1.1 难以实现多主体全面治理
        3.1.2 治理过程缺乏科技手段
        3.1.3 治理政策缺乏灵活性
        3.1.4 减排政策落实不到位
    3.2 哈尔滨市雾霾治理难点问题的原因
        3.2.1 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
        3.2.2 利益相关者考虑自身利益导致治理政策落实不到位
        3.2.3 缺乏专业人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市秋冬季节雾霾治理的建议
    4.1 完善哈尔滨市雾霾防治方面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4.1.1 借鉴英美日的法律健全且可操作性强
        4.1.2 出台更加全面和严格的雾霾防治法律法规并完善配套制度
    4.2 加快推进区域治理机制的建立健全
        4.2.1 借鉴美国和北京采取区域联防联控治理大气污染
        4.2.2 强化区域治理
    4.3 建立多主体共同治理模式
        4.3.1 汲取英美日多主体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4.3.2 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公众”多主体框架环境治理模式
    4.4 加强秋冬季节重点污染源的治理
        4.4.1 参考英国全面规划推动煤烟减排做法
        4.4.2 减少煤炭消耗和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
    4.5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9)工业热电联产项目节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节能评估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节能评估的相关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工业热电联产项目节能评估要点分析
    2.1 新旧能评指南变化总体分析
    2.2 工业热电联产项目节能评估要点
        2.2.1 评估依据
        2.2.2 项目基本情况
        2.2.3 建设方案节能评估
        2.2.4 节能措施评估
        2.2.5 能源利用状况核算及能效水平评估
        2.2.6 能源消费影响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业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方案及措施节能评估
    3.1 评估依据
        3.1.1 相关法律、法规等
        3.1.2 政策、规划、行业准入等
        3.1.3 相关规范及标准
        3.1.4 其它评估依据
    3.2 项目概况
        3.2.1 总平面布置
        3.2.2 热负荷
        3.2.3 项目建设内容
    3.3 建设方案节能评估
        3.3.1 机组选型节能评估
        3.3.2 总平面布置节能评估
        3.3.3 主要用能系统节能评估
        3.3.4 辅助及附属设施系统节能评估
        3.3.5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方案
        3.3.6 评估小结
    3.4 能评阶段节能措施
        3.4.1 能评阶段节能措施提出
        3.4.2 能评阶段节能措施效果及经济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热电联产项目能耗预测分析
    4.1 能评前项目能源利用情况
        4.1.1 项目年综合利用消费量、年综合利用消耗量
        4.1.2 能源加工、转化、利用情况
        4.1.3 综合能耗核算
        4.1.4 节能对比分析
        4.1.5 主要能效指标
    4.2 能评前项目能源利用情况
        4.2.1 节能评估后项目综合能耗核算
        4.2.2 能评后项目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4.3 项目能效水平评估
    4.4 能源消费影响评估
        4.4.1 项目对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评估
        4.4.2 项目对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燃烧烟煤电站的设计概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改性脱硫脱硝废弃活性炭吸附甲苯的研究[D]. 赵梦丽.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1(08)
  • [2]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 王辅臣. 洁净煤技术, 2021(01)
  • [3]典型煤种在沉降炉中燃烧可凝结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D]. 冯玉鹏. 山东大学, 2020
  • [4]云南近代工矿业发展及分布研究(1884-1949)[D]. 吴波.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D]. 高林琼. 东华大学, 2020(01)
  • [6]工业锅炉能效测试系统研究[D]. 陆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7]办公建筑冷热源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D]. 许安琪. 天津大学, 2019(01)
  • [8]哈尔滨市秋冬季节雾霾治理问题研究[D]. 徐钗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工业热电联产项目节能评估研究[D]. 郑敏. 南昌大学, 2019(02)
  • [10]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烟煤电厂设计大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