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可变形铁铬钴永磁合金

一种新型可变形铁铬钴永磁合金

一、新的可变形Fe—Cr—Co系永磁合金(论文文献综述)

张策[1](2018)在《调幅分解型合金薄带磁体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调幅分解型Cu-Ni-Fe与Al-Ni-Co系合金由于兼具良好的可加工性、温度稳定性、磁稳定性,在仪器仪表、电机电器、电声电讯、磁传动装置以及航空航天器件等对温度稳定性要求高的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是当代不可或缺的永磁材料之一。本文尝试采用熔体快淬工艺制备Cu-Ni-Fe与Al-Ni-Co薄带磁体,并通过掺杂元素、退火工艺优化磁体的性能,使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振动样品磁强计等仪器对薄带的相组成、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Ni含量的增加,Cu80-xNixFe20(x=5,10,20)薄带的晶粒尺寸增大,晶粒形态由球形颗粒向梅花状等轴晶转变。当Ni含量为5%时,薄带呈现出体心立方结构的Fe7Ni3型相镶嵌于面心立方结构的FeCu4型相中的均匀微结构,具有该结构的Cu75Ni5Fe20薄带的磁性能最佳,其Hc=627.1 Oe,Br=1997.4 Gs,Bs=6797.2 Gs。将性能最佳的Cu75Ni5Fe20薄带在435-835℃下退火处理后发现,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体心立方结构的Fe7Ni3型相的含量逐渐升高,薄带的综合磁性能下降。在Cu-Ni-Fe-Co系合金中,随着Fe、Co、Ni含量减少以及Cu含量增加,调幅分解现象逐渐明显,调幅分解产物γ1相和γ2相的成分差异增大;晶粒尺减小,其中富Cu相易于积聚在晶界、亚晶界及大晶粒内部。在835℃退火30 min促进了调幅分解的发生,使硬磁性能提高。将性能最佳的Cu58Ni2Fe10Co30薄带在435-835℃下退火处理后,发现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长条状γ1相形貌逐渐向球状转变,其磁性能与退火温度成反比,其中熔体快淬薄带的综合磁性能最佳,其Hc=646.12 Oe,Br=1493.8 Gs,Bs=5253.4 Gs。Al-Ni-Co系合金薄带在熔体快淬后仅发生少量调幅分解,但在835℃退火10 min后调幅分解程度增加。在Al-Ni-Co合金中添加1 wt%的B能够有效地减小晶粒尺寸,但会抑制调幅分解的发生;加入1 wt%的Si则利于加速合金的调幅分解。随着快淬速度从15 m/s增大到40 m/s,添加1 wt%Si的Fe-7.5Al-13Ni-36Co-3Cu-0.5Nb-5Ti-1Si退火薄带中晶界相含量增加,薄带的有序度提高,其中以15 m/s速度快淬的薄带在退火后磁性能最佳,此时Hc=1084.8 Oe,Br=7819.9 Gs,Bs=14133.0 Gs。

齐凤春[2](1976)在《新的可变形Fe—Cr—Co系永磁合金》文中指出本文比较全面的评述了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可变形Fe—Cr—Co系永磁合金。指出,该系合金不仅可以进行各种机械加工,而且目前它的磁性能已达到铝镍钴与永磁合金的水平。文中,就该系合金的磁硬化原理,Fe—Cr—Co、Fe—Cr—Co—Mo和Fe—Cr—Co—Si合金的成分和热处理,该合金的物理、机械和加工性能以及稳定性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最后,还就应用情况做了简介。总之,本系永磁合金将有取代铝镍钴系合金的趋势,它是值得重视的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永磁材料。

齐凤春[3](1976)在《新的可变形Fe—Cr—Co系永磁合金》文中提出 一、引言在永磁材料中,目前产量最大和应用最广的铸造铝镍钴合金和铁氧体永磁体,以及新出现的稀土钴永磁合金,其共同的缺点,是机械性能不好,很脆,或者既脆且硬,只能研磨,不能进行其它方面的机械加工.因此,它们在应用上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虽然已经有一些可变形永磁合金,但其性能都不高(参看表1).

武鑫[4](2016)在《无稀土永磁合金薄带磁体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采用电弧熔炼、熔体快淬结合热处理工艺制备了Alnico、Fe-Cr-Co和Cu-Ni-Fe型合金薄带,并对不同快淬速度、不同合金元素以及热处理工艺参数下合金薄带的组织结构和磁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合金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洛伦兹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合金的显微组织。通过对不同处理状态下合金的磁性能进行测试,获得了快淬速度、合金元素和时效工艺对合金薄带的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以15 m/s、30 m/s和40 m/s速度快淬的Alnico合金,其薄带都获得了大量的α相和部分α相分解的α1和α2相,同时形成了明显的<100>方向的取向。随着快淬速度的降低,薄带沿<100>方向的取向增加。Alnico薄带在835°C会发生调幅分解,形成富(Fe,Co)的铁磁性α1相和富(Al,Ni)的弱铁磁性α2相。Alnico5薄带析出了富Cu相,而Alnico8薄带析出了富Nb相。随着835°C等温处理的保温时间的延长,α1颗粒逐渐粗化。不同速度快淬的Alnico合金薄带,在835°C等温处理10min后再经两级时效处理后,薄带的磁性能显着提高。当辊轮速度为15m/s时,Alnico5和Alnico8合金薄带最终获得了最佳的磁性能,其分别为Alnico5:Hc=796.1 Oe,Br=4860.1 Gs,Bs=15323.9 Gs;Alnico8:Hc=1557.2 Oe,Br=6143.1 Gs,Bs=11576.3 Gs。以40 m/s速度快淬的Fe-Cr-Co合金薄带主要由贴辊面的细小柱状晶区、粗大柱状晶区和自由面的等轴晶区组成。添加合金元素Ti可以促进Fe-Cr-Co型合金薄带沿<100>方向的取向;添加合金元素Si可以促进CrFe型相在时效过程中溶解到α型相中。当元素Si和Ti复合添加到Fe-Cr-Co合金中时,合金薄带沿<100>方向的取向度增大。以40 m/s速度快淬的Fe-Cr-Co薄带,在第七级时效处理后磁性能显着提高,其矫顽力可达到720.21026.6 Oe,剩余磁感应强度达到7274.810106.7 Gs,饱和磁感应强度为14818.915323.9 Gs。以40 m/s速度快淬的Cu-Ni-Fe合金薄带主要由FeCu4型和Fe3Ni7型相组成。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FeCu4含量减少,Fe7Ni3含量增加,而薄带的相组成不变。同时合金薄带的磁性能下降。未时效处理的快淬薄带具有最佳的磁性能,Hc=591.4 Oe,Br=2301.2 Gs,Bs=7115.8 Gs。

常慰祖,杨德庄,李传迪,徐庆祥,张紫高[5](1992)在《磁场热处理对低钴型Fe-Cr-Co系永磁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文中研究了磁场热处理参数对低钴型Fe-Cr-Co系永磁合金的显微组织及磁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生产上经常发生磁性能不稳定的原因及改进措施。结果表明,精确控制磁场热处理温度是优化调幅分解组织,使低钴型Fe-Cr-Co系合金稳定达到最佳磁性能的关键。较高的磁场强度也是实现热处理优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生产条件下,通过优化热处理工艺收到改善与稳定低钴型Fe-Cr-Co系合金磁性能的良好效果。

齐凤春[6](1973)在《永磁合金(二)》文中指出 四、永磁体的稳定性问题我们知道,凡是需要磁场而又不用电源来产生磁场的仪器、仪表和其他技术装备中,都要使用永磁材料的。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希望永磁材料所产生的磁场不要变化或者少变化。否则,仪器、仪表和其他技术装备的精度就要减低,甚至失灵。

唐与谌[7](1979)在《国外硬磁合金发展动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着重介绍近几年国外硬磁合金领域中几个重要分支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和今后的发展动向。其中包括用于电子开关系统和磁滞电机用半硬磁合金、高性能可变形Fe-Cr-Co系硬磁合金、各向异性高性能Mn-Al-C硬磁合金以及稀土-钴硬磁合金等。

关华鑫[8](2016)在《钴钨纳米合金团簇的结构设计与电磁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纳米磁性合金团簇以其优异的电磁学性质,在高密度存储、光学器件开发、磁制冷、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一直备受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不含稀土或贵金属元素类的硬磁合金—钴钨合金,其不但具有优质的磁学性能,而且不受有限资源的限制,具有巨大的研发和利用潜力。实验发现,钴钨合金处于纳米级别时表现出很高的磁饱和强度、各向异性能和较大的矫顽力、以及很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优良特性,具有作为磁性纳米材料在极端条件下使用的潜力。为深入理解钴钨纳米合金的生长机理与磁作用机制,进而提升它们的电磁性能,加快在磁性领域的应用,迫切需要掌握其几何结构特点、电子结构性质、物理化学稳定性和磁性质。本文根据块体合金元素的比例成份,设计了系列球形的??39nWCo(n=1,4,12)纳米团簇,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框架下的广义梯度近似方法(GGA)与PW91交换关联势,研究了纳米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和电磁性质,具体内容如下:1)结构设计与稳定性研究基于Co3W块体的结构构型,根据纳米体系的半径长度和元素的化学计量比,依次切割出了12、48、144原子的球形纳米团簇,该类纳米结构体系中保留有部分短程有序性(SRO)。进一步的DFT理论优化计算表明,随着团簇尺寸的逐渐增加,纳米球的表面键长逐渐迟豫增加,理论键长值与实验符合较好,纳米球的稳定性逐渐增大,束缚能有外延至块体结合能的趋势。分析差分密度电荷、HOMO和LUMO图像,发现电荷集中在Co原子附近;Bader电荷布局分析显示,W原子电子数目减少,Co原子电子数目增多,表明了W原子的电子转移到Co原子,与实验结果相一致。2)电子结构性质与磁学性质研究利用自旋极化和自旋-轨道耦合效应的DFT方法,计算获得了各个体系的自旋磁矩、轨道磁矩、各向异性能、以及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对体系自旋磁性的影响,掌握了电荷布局数、态密度DOS(Density Of States)、以及轨道占据等电子结构信息。结果发现,Co-3d轨道与W-5d轨道发生了强烈的杂化,W原子在Co原子自旋劈裂带的影响下发生自旋劈裂,使W原子呈现出与Co原子反铁磁排列的弱小磁矩值,Co具有0.398-1.173μB的自旋磁矩(0.018-0.049μB的轨道磁矩),而W原子具有0.04-0.184μB的自旋磁矩(0.003-0.224μB的轨道磁矩);改变体系的成分比例后计算发现,Co原子的平均磁矩随体系中W原子含量的增加(或Co原子含量的减小)而减小,与实验观测规律相一致;我们所研究的纳米体系,Co3W纳米团簇具有0.049-0.133meV/atom的各向异性能,其值接近或超过计算的块体值0.0335meV/atom。基于团簇的磁矩、各向异性能、以及结构稳定性,可以推测小尺寸的Co3W纳米颗粒具有优异的磁学性能,具有在磁存储介质中利用的潜力。

齐风春[9](1975)在《可变形永磁合金发展概述》文中研究说明 目前,生产和应用最广的永磁材料是铝镍钴系永磁合金(主要指铸造的而言)和铁氧体永磁体。但是,它们共同的缺点是机械加工性能不好,即铝镍钴系合金既硬又脆,铁氧体永磁体很脆,机械强度很差。就是近几年来兴起的稀土钴永磁合金,虽然以高矫顽力和高磁能着称,但也是一种加工性能很不好的材料。相对而言,又有一些机械加工性能比较好的可变形永磁合金。它们可根据需要加工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元件,比如,可压延成板材或片材,可锻拉成棒材或丝材。这样,对应用就提供了方便。现在,就可变形永磁合金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发展类型梗概介绍如下: (1)铜镍铁系永磁合金

齐凤春[10](1972)在《永磁合金近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永磁合金新近水平,对制作原理和工艺也作了学术介绍。共分铝镍钴系、稀土钴系和其他类永磁合金三部分,而着眼点放在前两部分上。文中特别提到铝镍钴系的新水平,即磁能已达到了13.0 x106高·奥左右。RCO5合金的最新水平为,Br为10200高斯,BHc为10000奥斯特,(B·H)max为25.4×106高·奥。这是Pr-Sm-Co配合制作和采用液相烧结法的结果。可喜的是,镨钴合金和混合稀土—钐—钴合金的磁能,最近也都达到或超过20×106高·奥。

二、新的可变形Fe—Cr—Co系永磁合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的可变形Fe—Cr—Co系永磁合金(论文提纲范文)

(1)调幅分解型合金薄带磁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调幅分解
        1.2.1 调幅分解的概念
        1.2.2 调幅分解的热力学条件
        1.2.3 调幅分解组织的粗化
        1.2.4 调幅分解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1.3 非稀土永磁材料
        1.3.1 Cu-Ni-Fe系合金
        1.3.2 Al-Ni-Co系合金
    1.4 课题的提出依据
        1.4.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4.2 本课题已有的理论依据
        1.4.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原理及工艺
    2.1 试验材料成分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工艺流程
        2.3.1 试验合金制备
        2.3.2 检测分析
第三章 Cu-Ni-Fe系合金快淬薄带的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与热处理
    3.3 Cu-Ni-Fe系合金薄带的物相分析
    3.4 Cu-Ni-Fe系合金薄带的微结构分析
    3.5 Cu-Ni-Fe系合金薄带的磁性能分析
    3.6 Ni5 合金薄带的热磁曲线与热稳定性曲线分析
    3.7 退火对Ni5 合金薄带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3.7.1 不同退火温度下Ni5 合金薄带的物相分析
        3.7.2 不同退火温度下Ni5 合金薄带的微结构分析
        3.7.3 不同退火温度下Ni5 合金薄带的磁性能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u-Ni-Fe-Co系合金快淬薄带的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与热处理
    4.3 Cu-Ni-Fe-Co系合金薄带的物相分析
    4.4 Cu-Ni-Fe-Co系合金薄带的微结构分析
    4.5 Cu-Ni-Fe-Co系合金薄带的磁性能分析
    4.6 Co12.5 合金薄带的热磁曲线与热稳定性曲线分析
    4.7 退火对Cu-Ni-Fe-Co系合金薄带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4.7.1 退火Cu-Ni-Fe-Co系合金薄带的物相分析
        4.7.2 退火Cu-Ni-Fe-Co系合金薄带的微结构分析
        4.7.3 退火Cu-Ni-Fe-Co系合金薄带的磁性能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58Ni2Fe10Co30 合金薄带的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制备与热处理
    5.3 不同退火温度下Co30 合金薄带的物相分析
    5.4 不同退火温度下Co30 合金薄带的微结构分析
    5.5 不同退火温度下Co30 合金薄带的磁性能分析
    5.6 Co30 合金薄带的热磁曲线与热稳定性曲线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l-Ni-Co系合金快淬薄带的研究
    6.1 引言
    6.2 样品制备与热处理
    6.3 退火对Al-Ni-Co系合金薄带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6.3.1 退火Al-Ni-Co系合金薄带的物相分析
        6.3.2 退火Al-Ni-Co系合金薄带的微结构分析
        6.3.3 退火Al-Ni-Co系合金薄带的磁性能分析
    6.4 快淬速度对A8S合金薄带的影响
        6.4.1 不同快淬速度下A8S合金薄带的物相分析
        6.4.2 不同快淬速度下A8S合金薄带在退火前后的微结构分析
        6.4.3 不同快淬速度下A8S合金薄带在退火前后的磁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无稀土永磁合金薄带磁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调幅分解
    1.3 金属永磁材料的简介
        1.3.1 Alnico永磁材料
        1.3.2 Fe-Cr-Co型永磁材料
        1.3.3 Cu-Ni-Fe永磁体材料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课题提出的依据
        1.4.3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成分设计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工艺流程
        2.3.1 试验流程图
        2.3.2 配料
        2.3.3 熔炼
        2.3.4 快淬
        2.3.5 等温处理
        2.3.6 多级时效
        2.3.7 检测分析
第三章 快淬速度对Alnico5和Alinco8合金微观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过程
    3.3 快淬速度对Alnico5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3.3.1 快淬态Alnico5合金的微结构
        3.3.2 等温处理时间对Alnico5合金显微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
        3.3.3 快淬速度对等温处理Alnico5合金调幅组织形貌的影响
        3.3.4 Alnico5合金的磁结构
        3.3.5 Alnico5合金的磁性能
    3.4 快淬速度对Alnico8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3.4.1 快淬态Alnico8合金的微结构
        3.4.2 等温处理时间对Alnico8合金微观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
        3.4.3 快淬速度对时效处理Alnico8合金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3.4.4 Alnico8合金的磁结构
        3.4.5 Alnico8合金的磁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Cr-Co合金微观组织和磁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过程
    4.3 Fe-24Cr-12Co-1.5Si合金微观组织和磁性能的研究
        4.3.1 Fe-24Cr-12Co-1.5Si合金的相结构分析
        4.3.2 Fe-24Cr-12Co-1.5Si薄带的微结构分析
        4.3.3 Fe-24Cr-12Co-1.5Si薄带的磁结构分析
        4.3.4 Fe-24Cr-12Co-1.5Si薄带的磁性能分析
        4.3.5 小结
    4.4 Fe-26Cr-12Co-1Si合金微观组织和磁性能的研究
        4.4.1 Fe-26Cr-12Co-1Si合金的相结构分析
        4.4.2 Fe-26Cr-12Co-1Si薄带的微结构分析
        4.4.3 Fe-26Cr-12Co-1Si薄带的磁结构分析
        4.4.4 Fe-26Cr-12Co-1Si薄带的磁性能分析
        4.4.5 小结
    4.5 Fe-25Cr-12Co-1Ti合金微观组织和磁性能的研究
        4.5.1 Fe-25Cr-12Co-1Ti合金的相结构分析
        4.5.2 Fe-25Cr-12Co-1Ti薄带的微结构分析
        4.5.3 Fe-25Cr-12Co-1Ti薄带的磁结构分析
        4.5.4 Fe-25Cr-12Co-1Ti薄带的磁性能分析
        4.5.5 小结
    4.6 Fe-24Cr-12Co-1Si-1Ti合金微观组织和磁性能的研究
        4.6.1 Fe-24Cr-12Co-1Si-1Ti合金的相结构分析
        4.6.2 Fe-24Cr-12Co-1Si-1Ti薄带的微结构分析
        4.6.3 Fe-24Cr-12Co-1Si-1Ti薄带的磁结构分析
        4.6.4 Fe-24Cr-12Co-1Si-1Ti薄带的磁性能分析
        4.6.5 小结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退火温度及时间对Cu-Ni-Fe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过程
    5.3 Cu-Ni-Fe合金的物相分析
    5.4 Cu-Ni-Fe合金的显微组织分析
    5.5 Cu-Ni-Fe合金的磁相变和磁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8)钴钨纳米合金团簇的结构设计与电磁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磁性材料简介
        1.1.1 一般磁性材料的分类
        1.1.2 一般磁性材料的应用
        1.1.3 纳米磁性材料的发展
    1.2 硬磁性材料
        1.2.1 硬磁性材料的分类
        1.2.2 硬磁性材料的应用
        1.2.3 合金硬磁材料的发展及现阶段的研究瓶颈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内容
        1.3.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2 本文研究的目的
        1.3.3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
    2.1 多粒子体系的量子力学描述
    2.2 HARTREE-FOCK近似
    2.3 密度泛函理论
        2.3.1 Hobenberg-Kohn定理
        2.3.2 Kohn-Sham方程
        2.3.3 局域密度近似(LDA)和局域自旋密度近似(LSDA)
        2.3.4 广义梯度近似 (GGA)
    2.4 自旋-轨道耦合作用
    2.5 VASP软件简述
    2.6 DMOL软件简述
第三章 钴钨纳米合金团簇的结构设计与电磁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几何结构
        3.3.2 电子结构
        3.3.3 磁性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工作情况

四、新的可变形Fe—Cr—Co系永磁合金(论文参考文献)

  • [1]调幅分解型合金薄带磁体的研究[D]. 张策.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2]新的可变形Fe—Cr—Co系永磁合金[J]. 齐凤春. 磁性材料及器件, 1976(01)
  • [3]新的可变形Fe—Cr—Co系永磁合金[J]. 齐凤春. 科学通报, 1976(01)
  • [4]无稀土永磁合金薄带磁体的研究[D]. 武鑫.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3)
  • [5]磁场热处理对低钴型Fe-Cr-Co系永磁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 常慰祖,杨德庄,李传迪,徐庆祥,张紫高. 钢铁, 1992(07)
  • [6]永磁合金(二)[J]. 齐凤春. 仪表材料, 1973(04)
  • [7]国外硬磁合金发展动向[J]. 唐与谌. 仪表材料, 1979(01)
  • [8]钴钨纳米合金团簇的结构设计与电磁性质研究[D]. 关华鑫. 西南大学, 2016(02)
  • [9]可变形永磁合金发展概述[J]. 齐风春. 电测与仪表, 1975(06)
  • [10]永磁合金近况[J]. 齐凤春. 电测与仪表, 1972(11)

标签:;  ;  ;  ;  ;  

一种新型可变形铁铬钴永磁合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