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杂交杂种优势研究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杂交杂种优势研究

一、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杂种优势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泽荣,曹诗琴,李思锦,岳宁燕,洪波,谢毅雪,陈雨蝶,邬贤梦[1](2021)在《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Y09AB的遗传特性及杂种优势》文中提出以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Y09AB和PolCMS保持系11217及恢复系11354为试验材料,分析Y09AB的遗传特性。选Y09AB中的不育株与保持系11217和恢复系11354杂交,两组合F1代的所有植株均表现可育,F2代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符合15∶1,表明Y09AB的育性由2对隐性不育基因控制,而不受细胞质的影响。将Y09AB与另2个隐性核不育二型系104AB和湘油402AB进行正反交,各组合F1代的所有植株均表现可育,说明Y09AB的不育基因与104AB和湘油402AB的不育基因均为非等位关系。利用20个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与Y09AB广泛测交,调查杂交F1代的育性情况,分析各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各组合F1代的所有植株均表现可育,恢复株率达100%,说明Y09AB的不育性稳定,且恢复源广泛。组合鉴定试验结果显示:20个测交组合中有18个组合比对照品种(沣油520)增产,其中增产15%以上的有7个;10个组合超中亲优势在25%以上;2个组合超高亲优势在30%以上。组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0个参试组合中有7个比对照品种增产,其中增产5%以上的有3个,最高增幅达8.62%。从组合鉴定试验和组合比较试验的结果来看,Y09AB表现出较高的配合力和较强的杂种优势潜力,是1个具有开发潜力的隐性核不育二型系。

马君红[2](2021)在《油菜复配化学杀雄剂杀雄效果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朱吉风,周熙荣,张俊英[3](2021)在《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遗传研究及育种利用》文中认为甘蓝型油菜是世界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细胞核雄性不育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为促进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研究的深入及其杂种优势的利用,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遗传研究基础,主要从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遗传方式、相关基因定位、分子标记开发及其育种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基础研究、杂种优势的应用及其杂交新品种选育等提供参考。

李敏[4](2020)在《陆地棉转GhbZIP1基因CMS种质创新及其不育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天然纤维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棉花的杂种优势十分显着,但目前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种质资源匮乏,利用的CMS系主要为哈克尼西棉细胞质。其细胞质供体为二倍体,细胞核供体为四倍体,因质核互作严重不协调,恢复系少,难以推广利用。为了解决远源杂交核置换回交所致的质核严重不协调问题,亟需选育质核同源CMS系。本研究基于陆地棉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洞A”的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到一个在不育株和可育株差异表达的基因GhbZIP1,并将其转入一个性状优良的陆地棉栽培种J4B中。在获得转基因雄性不育突变株后,将其与J4B进行饱和回交成功创制出了CMS系J4A。随后对J4A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线粒体基因组水平、全转录组水平和生化指标测定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形态学观察发现,与J4B相比,J4A花器官缩小、花柱突出、花药干瘪而不开裂,败育类型为无花粉型。(2)花粉败育特征观察发现,J4A的花药败育发生在减数分裂期,表现为在花药发育的整个过程中绒毡层细胞不发生降解,无四分体结构。亚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发现:J4A花药四分体时期绒毡层细胞的线粒体内嵴模糊。(3)线粒体重测序结果显示:3个CMS系(J4A-1、J4A-2和J4A-3)与其保持系J4B的线粒体基因组差异较小,同源性均高于99%;筛选到4个与CMS相关的ORFs(orf116b、orf186a-1、orf186a-2和orf305a)。(4)通过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在检测到的62,270个基因中,共筛选到4,461个差异表达基因(7.16%),其中2,940个基因上调表达,1,521个基因下调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489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氧化还原反应条目;47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糖酵解代谢途径,且下调基因数大于上调基因数。(5)通过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平台进行miRNA测序,共获得1,293个miRNA,其中已知miRNA 734个,新miRNA 559个;预测到1,009个靶基因和1,054个靶基因位点;筛选到26差异表达miRNA。根据miRNA与其靶基因负调控关系,将m RNA测序结果与miRNA测序结果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到一对可能与小孢子减数分裂异常有关的靶基因对:ghi-MIR7484-10/MAPKK6。(6)花药发育3个时期(花粉母细胞时期、减数分裂期和单核期)主要生化指标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代谢相关生化指标(SOD、Mn-SOD、POD、CAT、H2O2和MDA)测定结果显示,在减数分裂期和单核期,J4A的SOD、Mn-SOD、POD和CAT酶活均显着低于J4B,H2O2和MDA含量均显着高于J4B。推测由于减数分裂期抗氧化酶(SOD、Mn-SOD、POD和CAT)活性降低,活性氧清除能力降低,导致活性氧(H2O2和MDA)积累。糖代谢相关生化指标(蔗糖、淀粉、可溶性糖和果糖)测定发现,在花药发育的减数分裂期和单核期,J4A花药中的蔗糖含量均高于J4B;而淀粉、可溶性糖和果糖含量均低于J4B。推测由于蔗糖发生积累,使葡萄糖和果糖的生成减少,进而导致淀粉含量降低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

刘晓东,王明秋,孟川,吴芳,马蕾,牟金贵,王玉海[5](2021)在《四倍体大白菜雄性不育系资源的创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外对二倍体大白菜雄性不育系的创制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利用雄性不育系技术育种已相对成熟,而四倍体大白菜育种仍以突破稔性、提高结籽率的自交系选育为主,四倍体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从二倍体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筛选含新型甘蓝型油菜CMS基因的资源(CMS后36高)为不育源,依靠人工秋水仙素加倍,经倍性鉴定筛选和高代稳定四倍体自交系D571、D574连续多代回交转育,成功获得了CMS-D571、CMS-D574两个四倍体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不育度达100%、结籽率高、遗传稳定的特点。该研究证实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也可在四倍体大白菜育种上应用,可以作为创制四倍体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方法,为四倍体大白菜开展雄性不育系育种奠定了物质基础。

胡书同[6](2020)在《芝麻菜Ogura CMS恢复基因克隆及过表达载体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细胞质雄性不育性(CMS)是一个普遍的母系遗传现象。目前普遍认为线粒体嵌合基因与细胞核恢复基因的互作是CMS体系育性恢复的主要原因。源于萝卜细胞质的Ogu CMS具有不育彻底、易于保持的明显优势,在解决了低温缺绿、蜜腺退化之后已成为整个芸苔属作物最为理想的杂种优势利用途径。Ogu CMS的应用难点是恢复系筛选。之前的研究认为Ogu CMS恢复基因仅存在于萝卜,在整个芸苔属作物中找不到恢复基因。法国INRA从萝卜中获得了Ogu CMS恢复系,实现双低并克隆了恢复基因,申请了长期专利保护。Pioneer-Hibrid公司通过强化选择,培育出Ogu CMS恢复基因纯合的低硫甙恢复系,也申请了专利保护。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甘蓝型油菜Ogu CMS,随后全国开展了大量的恢复系筛选研究。由于这些恢复材料同样来自萝卜,很难绕过INRA和先锋公司的专利壁垒。本研究是在实验室前期获得属间杂种,甘蓝型油菜Ogu CMS X芝麻菜,在此基础上,利用芝麻菜不同株系给杂种后代不育株授粉,发现有的株系后代全可育,有的全不育,余下的既有可育又有不育植株的做适合度检验,表明符合1:1分离比,证明芝麻菜Ogu CMS恢复基因为一对显性基因。在NCBI网站上查找并下载萝卜Rfo基因及十字花科植物Rfo-like基因核苷酸序列,在核酸序列保守位置设计引物,扩增得到芝麻菜Rfo-like基因保守片段,通过染色体步移,克隆得到完整的Es Rfo-like基因。测序后用DNAMAN进行序列比对,不计非翻译区,芝麻菜Es Rfo-like基因序列与萝卜Rfo高度相似。将克隆的芝麻菜Rfo-like全长序列与萝卜Rfo基因组和cds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萝卜Rfo聚为一大枝;芝麻菜Rfo-like基因聚类为另一枝,又分为两小枝,其中一个分枝以BJ1-5为代表,命名为Es Rfo-like1;另一分枝以其中的BJ4-1为代表,命名为Es Rfo-like4。分析发现芝麻菜Es Rfo-like1核苷酸序列与Es Rfo-like4相似度为93.05%。不计非翻译区部分,两者与萝卜Rfo基因组序列相似度分别为88.55%和87.46%。芝麻菜Es Rfo-like序列与萝卜Rfo基因组序列比较相似。根据萝卜Rfo剪切形式,推导所得Es Rfo-like1与Es Rfo-like4翻译产物分别由684和680个氨基酸组成,两者相似度89.40%,与萝卜Rfo相似度分别分别81.42%和80.70%。通过NCBI和Interpro网站对萝卜Rfo、Es Rfo-like1和Es Rfo-like4进行结构域分析预测,发现三者都有17个PPR基序,最大的差异是在第3个PPR基序。萝卜Rfo在此处有35个氨基酸,而Es Rfo-like4和Es Rfo-like1分别是31和32个氨基酸。通过同源重组将两个芝麻菜Es Rfo-like基因链接到载体上,构建p Cambia 2300-35S-Es Rfo-like-nos过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获得工程农杆菌。接下来准备利用农杆菌转化Ogu CMS甘蓝型油菜,以验证Es Rfo-like基因的恢复功能。

程嘉庆[7](2020)在《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表型多样性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文中指出遗传背景狭窄是我国甘蓝型油菜育种的主要限制因素,利用远缘杂交技术人工合成新型甘蓝型油菜是我国油菜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课题组以西藏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与甘蓝型油菜藏油5号种间有性杂交、多代自交和定向选育创制的新型甘蓝型油菜。选取代表性的55份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进行大田直播实验,开展表型多样性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评价新型甘蓝型油菜的表型特征、多样性水平及杂种优势利用潜力以期丰富西藏甘蓝型油菜遗传基础为西藏甘蓝型油菜育种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本研究围绕新型甘蓝型油菜主要开展的实验与结果如下:1.本研究考察了55份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自交系材料的23个质量性状和23个数量性状。23个质量性状主要涉及茎、叶、花、角果等器官的植物学特征,其中子叶形状、心叶色、叶缘形状、叶尖形状、薹茎叶形状、花冠大小、花瓣形状、花瓣着生状态、角果着生状态等9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大于1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其余质量性状多样性均较低;23个数量性状涉及生育期、植株性状及产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介于2.63~2.92均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基于46个性状对55份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进行类群划分,获得4个表型差异群体,其中类群Ⅰ包含27个品系,该类群生育期较短、植株相对矮小、产量较低,双低品质欠佳;类群Ⅱ包含19个品系,该类群花期较短、植株性状中等,产量及品质性状表现中等;第Ⅲ类群包含8个品系,产量及农艺性状优于第Ⅱ类群,特别是品质性状表现优质;第Ⅳ类群只包含1个品系XZ47,该品系生育期较长,植株高大且营养生长旺盛,产量及品质性状优于其他类群。2.对55份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的25个表型性状,包括8个产量性状、7个品质性状、10个农艺性状表型值进行系统鉴定,综合评价其表型特点。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的平均生育期为119.13d,变幅为102d~125d,整体呈现早熟特点;株高平均148.83cm变幅为120.64cm~188.36cm,茎粗平均为14.06mm变幅为10.10mm~22.25mm,一次有效分枝数平均为7.77个变幅4.67个~12.33个,二次有效分枝数平均为10.31个变幅为3.34个~18.67个,植株整体营养生长旺盛,二次分枝较多,具有一定的营养生长优势,其中主花序生长优势明显,平均主花序长60.07cm,平均主花序有效角果数57.32个,为后期产量形成奠定了营养基础。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产量平均29.8g,每角果粒数平均27.07粒,单株有效角果数平均457.10个,千粒重3.86g,产量性状具有明显优势,折合产量1515.68kg/hm2,变幅为668.70kg/hm2~2664.80kg/hm2,进一步表明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具有较高的产量利用潜力。但是3个主要的品质性状含油量平均为44.55%,芥酸含量平均为12.09%,硫苷含量平均为63.23μmol/g,尚未达到双低标准,需要进一步改良。为了对参试55份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进行综合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综合得分为评价依据,得到其综合表现依次为:XZ47、XZ49、XZ27、XZ46、XZ24、XZ35、XZ34、XZ26、XZ17、XZ23、XZ37、XZ51、XZ12、XZ30、XZ36、XZ41、XZ16、XZ25、XZ11、XZ33、XZ45、XZ52、XZ19、XZ2、XZ5、XZ6、XZ22、XZ50、XZ53、XZ31、X Z44、XZ54、XZ29、XZ21、XZ43、XZ20、XZ3、XZ4、XZ38、XZ14、X Z39、XZ48、XZ32、XZ7、XZ9、XZ15、XZ55、XZ13、XZ40、XZ8、XZ28、XZ18、XZ42、XZ1、XZ10。对折合产量和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得出,与折合产量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的性状按照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单株产量>株高>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茎粗>一次有效分枝数>蕾台期>生育期>一次有效分枝高度,由此得出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主要通过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产量以达到增产的目标。3.为了考察新型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应用潜力,实验以50-1A为母本,分别以55份新型甘蓝型油菜和60份普通甘蓝型油菜为父本,比较两个群体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表现。结果表明,新型甘蓝型油菜杂交F1代植株粗壮且分枝数较多,生长旺盛;普通甘蓝型油菜杂交F1代植株较高且主花序较长但分枝较少,两类群植株株型不同但在农艺性状上均表现较好的杂种优势。产量性状比较发现新型甘蓝型油菜在小区产量、单株产量、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等性状均优于常规甘蓝型油菜杂交种,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进而表明新型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产量上具有较强的利用潜力。

潘永忠,樊友军,刘克敏,徐姮,梅军,王自品,涂金星[8](2020)在《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制种技术》文中认为中垦锦绣华农武汉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民乐县科普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4年时间,对双低杂交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华油杂705制种技术进行细致研究,探索出一套高产保纯杂交制种技术。其主要技术措施包括:选择适宜的优势制种基地,充分考虑制种基地的集中连片,土壤肥沃;在确保安全隔离条件下,进行地膜覆盖,机械点播,规范栽培,父母本行比搭配设为2∶6。

李鹏飞[9](2019)在《甘蓝型油菜菘油CMS恢复系及白菜-黑芥附加系的创建及遗传研究》文中指出单体异源染色体附加系(MAALs)是作物育种中物种间转移有利基因和性状的重要桥梁材料,也是解析供体种基因组、探究物种亲缘关系的重要工具。前人通过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2n=38,AACC)与药用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2n=14,II)的体细胞杂种与甘蓝型油菜的连续回交,一方面培育出雄蕊心皮化的甘蓝型油菜“菘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inap CMS),另一方面创建了附加单条菘蓝染色体的一整套甘蓝型油菜-菘蓝单体异附加系(MAALs Ma-Mg),并发现MAAL Me的菘蓝染色体携带有“菘油”CMS的恢复基因。本研究从形态、细胞学、分子标记等方面对MAAL Me的自交后代进行分析,以选育菘蓝染色体上的恢复基因渗入甘蓝型油菜而产生的“菘油”CMS的恢复系;另外,通过白菜(Brassica rapa L.,2n=20,AA)与黑芥(B.nigra(L.)Koch,2n=16,BB)的三倍体杂种(AAB)与白菜连续回交,创建整套的白菜-黑芥单体异附加系。主要结果如下:1. 甘蓝型油菜inap CMS恢复系的培育将甘蓝型油菜-菘蓝单体附加系(MAAL Me)的自交后代进行小孢子培养,共获得625个再生植株,其中加倍成功192株。加倍成功的植株中140株表现出雄蕊心皮化,其他52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雄蕊发育,大部分为较正常的四强雄蕊和两个很小的短雄蕊,只有很少植株表现出发育良好的6个雄蕊。52个可育单株分别与inap CMS进行测交,获得的F1与相应的可育DH株系、保持系甘蓝型油菜华双3号和inap CMS在武汉、西宁、长沙和成都四地进行多年多点育性考察,最终选育出一个恢复力强的恢复系,命名为恢39。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菘蓝着丝粒引物及染色体e特异SSR分子标记检测,均表明恢39中不存在整条菘蓝染色体e;而AFLP标记分析结果显示有来自菘蓝染色体e的片段渗入。表型上,恢39表现菘蓝染色体e决定的褐色花药性状,恢39与inap CMS的杂种及F2群体中的可育单株也表现该特性。恢39的硫苷组分与保持系华双3号基本一致,但硫苷总含量远高于华双3号,主要是2-羟基-3-丁烯基硫苷和3-丁烯基硫苷含量升高,为菘蓝三类组分中的两个,故推测控制这两类硫苷合成的基因可能来自菘蓝。在含有82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例为3:1(χ2=0.08,p<0.01),说明恢复基因为单显性基因。恢39的选育实现了甘蓝型油菜inap CMS的三系配套,可用于油菜杂交种生产。2. 白菜-黑芥单体附加系的建立以实验室他人合成的白菜与黑芥三倍体杂种(2n=28,AAB)为母本,与亲本白菜多代回交,利用FISH技术及SSR分子标记,在BC2-BC5后代中筛选全套的白菜-黑芥单体附加系(2n=21,AA+1B1-8)。在B1-B5单体附加系减数分裂终变期的花粉母细胞中,B基因组染色体多以单价体(10ⅡAA+1ⅠB)的形式存在,单价体频率为82.93%-89.74%,平均85.92%;少数B基因组染色体以三价体(9ⅡAA+1ⅠⅡAAB)的形式存在,频率为10.26%-17.07%,平均14.08%。黑芥B1-B5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均较低(2.70%-20.83%),平均为13.30%;雄配子传递率变幅为1.22%-11.76%,平均为7.12%。除了B2的雌配子传递率小于雄配子传递率外,其他4 条染色体雌配子传递率均高于雄配子传递率。不同染色体的配子传递率也存在差异,其中B1和B5的雌配子传递率最高(20.83%,20.35%),B2最低(2.70%);B1的雄配子传递率最高(11.76%),B4最低(1.22%)。FISH分析还发现B2染色体上没有45S r DNA位点,而B4染色体上存在45S r DNA位点。同时也对B3染色体上的45S r DNA位点和B5染色体上的5S r DNA位点进行了验证。形态上,附加系表现出一些明显来自黑芥的表型或者由A、B基因组互作产生的新表型,如B3单体附加系的紫色表型;B1、B3和B5单体附加系的黄色种皮等。白菜-黑芥单体附加系可用于完善黑芥基因组信息、研究物种亲缘关系及优良性状在育种中的应用。

王直新[10](2019)在《油菜核不育材料7365A恢复基因Bnams4a的功能验证》文中认为细胞核雄性不育是我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7365系统的育性被认为受两对基因控制,即BnaMs3/Bnams3和Bnams4a/Bnams4b/Bnams4c。前人推测Bnams4a可能是通过DNA甲基化相关过程恢复Bnams4b导致雄性不育。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通过对仅在Bnams4a位点分离的736512AB近等基因系进行了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比较分析;通过转化反向重复表达载体等实验,对前人提出的sRNA通过RNA介导的DNA甲基化(RNA directed DNA methylation,RdDM)调控育性的观点进行验证;通过BAC的单分子实时测序(single molecule real time,SMRT)对与Bnams4a紧密连锁的基因进行验证与排除;在甘蓝型油菜7365A中进行Bnams4a全长序列的遗传转化验证,并对启动子中的串联重复序列进行截短分析。本研究的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736512AB近等基因系的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文库,完成了甘蓝型油菜花蕾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可育和不育文库的整体甲基化水平分别为12.23%和13.00%,没有显着差异。两个文库中不同序列背景下的DNA甲基化水平都是CG>CHG>CHH。DNA甲基化在各条染色体上并非均匀分布,整体甲基化水平和CG、CHG、CHH序列环境的甲基化水平上,An亚基因组显着低于Cn亚基因组。花蕾中DNA甲基化平均水平低于根与叶片。2.基因区与重复序列区域甲基趋势不同:在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最高,随着远离转录起始位点,甲基化水平迅速升高,直至稳定水平;gene body区甲基化水平明显要低,而其中内含子区相对外显子和UTR区较高。而重复序列区本身呈现出中间低而两侧高的趋势,上下游1kb甲基化水平相对较低。3.可育与不育材料间存在局部甲基化差异:779个差异甲基化区间(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DMR)中,低甲基化的DMR明显较高甲基化的DMR多。在402个差异甲基化基因中鉴定到11个潜在的与花粉发育相关的基因,其中10个基因表达量有差异。随机挑选8个基因进行常规重亚硫酸盐测序验证,结果与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一致。此外,Bnams4的gene body区DNA甲基化差异明显,表达量差异显着。4.通过构建调控区反向重复载体转入Bnams4b背景拟南芥中,显着提高了Bnams4b靶区间的DNA甲基化水平,而表达量没有改变,育性也没有恢复;在拟南芥中超表达Bnams4a的gDNA得到的是雄性不育表型,Bnams4a全长转化野生型拟南芥也是雄性不育表型。排除了Bnams4a通过调控区sRNA经RdDM路径恢复育性的推测。5.通过单分子实时测序(SMRT),完成了Bnams4a和Bnams4b BAC的完整拼接,序列比较显示,在Bnams4a上游5kb左右的位置,新发现两个插入片段。806上预测编码一个未知功能蛋白,1667上预测编码一个甲基转移酶。将含两个片段的序列分别构建互补载体对Bnams4b背景拟南芥进行遗传转化,均不能恢复Bnams4b的育性,基本排除Bnams4a为Bnams4b紧密连锁基因的可能。6.Bnams4a全长对甘蓝型油菜7365A全不育材料进行遗传转化,得到138株阳性苗,其中81株育性得到恢复。育性恢复株gene body区DNA甲基化水平显着降低,Bnams4表达量显着降低。7.Bnams4启动子由3段串联重复(tandem repeat,TR)序列TR1、TR2和TR3正向串联组成,通过构建不同数目串联重复序列驱动Bnams4 CDS表达载体转化野生型拟南芥。结果发现:仅有5’UTR驱动Bnams4表达时,所有转基因拟南芥均表现雄性可育;一个或多个串联重复驱动Bnams4表达时,部分或所有阳性苗均表现为雄性不育。这些结果说明Bnams4启动子中串联重复序列是其表达所必需的。本研究对油菜花蕾尽行了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排除了Bnams4a启动子区差异导致的育性变化,排除了与Bnams4a紧密连锁的育性恢复基因,通过在油菜7365A中成功的对Bnams4a进行了互补验证。本研究完善了油菜全基因组甲基化图谱、对7365A育性恢复及嵌合新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二、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杂种优势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杂种优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Y09AB的遗传特性及杂种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1.2.1 育性遗传分析
        1.2.2 不育基因等位性分析
        1.2.3 广泛测交及杂交制种
        1.2.4 组合鉴定试验及组合比较试验
        1.2.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Y09AB育性的遗传特性
    2.2 Y09AB育性相关基因的等位性
    2.3 Y09AB测交F1代的恢复株率
    2.4 组合鉴定试验产量表现
    2.5 组合比较试验产量表现
3 结论与讨论

(3)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遗传研究及育种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雄性不育简介
2 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简介
3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系来源
4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细胞生物学特征
5 显性核不育遗传模式
6 显性核不育相关基因定位与功能分析
7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7.1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三系制种原理
    7.2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连锁标记的开发及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8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育种现状与展望
作者贡献

(4)陆地棉转GhbZIP1基因CMS种质创新及其不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雄性不育的概述
    1.2 棉花CMS系种质创新的现状
    1.3 植物CMS败育的细胞学特征
        1.3.1 植物CMS与绒毡层细胞结构异常
        1.3.2 植物CMS与线粒体超微结构
        1.3.3 棉花CMS败育的细胞学特征
    1.4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重测序研究植物CMS
        1.4.1 植物CMS与线粒体基因组
        1.4.2 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在植物CMS研究中的应用
        1.4.3 植物CMS与嵌合开放阅读框
    1.5 基于全转录组测序研究植物CMS
        1.5.1 转录组测序的应用
        1.5.2 基于转录组测序研究植物CMS机理
        1.5.3 基于small RNA测序研究植物CMS机理
        1.5.4 基于miRNA-m RNA联合分析研究植物CMS机理
    1.6 植物CMS与活性氧代谢
        1.6.1 活性氧的来源和作用
        1.6.2 ROS积累对育性的影响
    1.7 植物CMS与糖代谢
    1.8 本研究目的意义
2 GhbZIP1 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总RNA的提取
        2.1.5 c DNA的合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6 目的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2.1.7 目的片段的获得
        2.1.8 质粒的提取
        2.1.9 重组质粒的获得与鉴定
        2.1.10 亚细胞定位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洞A”花药RNA的提取
        2.2.2 GhbZIP1 基因全长的获得
        2.2.3 GhbZIP1 的三维结构图
        2.2.4 进化树分析
        2.2.5 GhbZIP1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2.6 目的片段的获得
        2.2.7 质粒的少量提取
        2.2.8 重组GhbZIP1-T载体酶切鉴定
        2.2.9 重组质粒GhbZIP1-pBI121 的酶切鉴定
        2.2.10 亚细胞定位
    2.3 讨论
3 雄性不育种质资源的创制与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材料
        3.1.2 质粒DNA的提取(大量提取)
        3.1.3 花粉管通道法转GhbZIP1 基因
        3.1.4 陆地棉J4B转基因植株的形态学观察与育性调查
        3.1.5 陆地棉g DNA的提取
        3.1.6 转基因突变体后代的PCR验证
        3.1.7 绝对定量进行转基因拷贝数检测
        3.1.8 陆地棉CMS系J4A的获得与命名
        3.1.9 CMS系 J4A与其保持系 J4B的压片观察
        3.1.10 CMS系 J4A与其保持系 J4B的扫描电镜观察
        3.1.11 CMS系 J4A与其保持系 J4B的石蜡切片观察
        3.1.12 CMS系 J4A与其保持系 J4B的透射电镜观察
        3.1.13 J4A和J4B花药3 个发育时期的生化指标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CR检测转基因不育株
        3.2.2 阳性植株拷贝数的检测
        3.2.3 转基因后代育性调查与形态学观察
        3.2.4 农艺性状及花器官观察
        3.2.5 花药扫描电镜观察
        3.2.6 I_2-KI压片观察
        3.2.7 石蜡切片观察
        3.2.8 叶片透射电镜观察
        3.2.9 花药透射电镜观察
        3.2.10 活性氧测定
        3.2.11 糖代谢物质测定
    3.3 讨论
        3.3.1 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的应用
        3.3.2 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的机理
        3.3.3 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的验证
        3.3.4 陆地棉CMS系J4A败育发生时期
4 陆地棉J4B、J4A-1、J4A-2和J4A-3 线粒体基因组重测序及完成图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材料
        4.1.2 陆地棉mt DNA的提取
        4.1.3 陆地棉mt DNA的测序与组装
        4.1.4 陆地棉mt DNA的分析与注释
        4.1.5 SNPs的检测与标注
        4.1.6 In Dels检测
        4.1.7 SV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mt DNA质量检测
        4.2.2 测序数据概况
        4.2.3 线粒体基因组组装
        4.2.4 线粒体基因组分分析
        4.2.5 重复序列分析
        4.2.6 mt DNA与叶绿体和核基因组同源序列
        4.2.7 CMS系中的特有的ORFs
        4.2.8 SNP检测及注释
        4.2.9 In Dels检测及注释
        4.2.10 SV检测与分析
    4.3 讨论
5 CMS系 J4A与保持系 J4B花药m RNA测序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总RNA提取
        5.1.3 转录组测序流程
        5.1.4 mRNA表达量分析
        5.1.5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5.1.6 差异表达m RNA的 GO和 KEGG富集分析
        5.1.7 qRT-PCR验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总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5.2.2 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处理
        5.2.3 可变剪切类型分析
        5.2.4 mRNA差异表达量分析
        5.2.5 差异表达mRNA的 GO富集分析
        5.2.6 差异表达mRNA的 KEGG富集分析
        5.2.7 糖酵解途径的差异表达基因
        5.2.8 参与电子传递链的差异表达基因
        5.2.9 转录因子差异表达基因
        5.2.10 花粉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5.2.11 mRNA表达水平的qRT-PCR验证
    5.3 讨论
        5.3.1 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糖酵解途径
        5.3.2 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
6 不育系 J4A与保持系 J4B花药miRNA测序
    6.1 测序材料与方法
        6.1.1 植物材料
        6.1.2 RNA的提取
        6.1.3 原始数据的过滤与长度分布统计
        6.1.4 miRBase数据库比对
        6.1.5 miRNA丰度差异分析
        6.1.6 差异表达mi RNA的 GO和 KEGG富集分析
        6.1.7 miRNA表达水平qRT-PCR验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测序数据概况
        6.2.2 miRBase数据库比对
        6.2.3 miRNA丰度差异分析
        6.2.4 差异表达miRNA的 GO富集分析
        6.2.5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6.2.6 miRNA表达水平qRT-PCR
        6.2.7 miRNA与其靶基因mRNA的互作
    6.3 讨论
7 全文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CMS系J4A不育分子机理推测
    7.3 本研究的创新点
    7.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科研、论文发表和专利发明情况

(5)四倍体大白菜雄性不育系资源的创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二倍体大白菜雄性不育资源类型分析
    1.2 二倍体雄性不育系的染色体加倍处理
    1.3 加倍处理后植株染色体倍性鉴定与筛选
    1.4 回交转育四倍体雄性不育系的育性鉴定
    1.5 四倍体雄性不育系较自交系结籽优势对比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倍体雄性不育系不育类型鉴定
    2.2 二倍体不育系加倍处理后倍性观察
    2.3 四倍体自交系与回交转育雄性不育系的育性鉴定
        2.3.1 花期与营养体时期植株外观表型鉴定
        2.3.2 分子标记鉴定
        2.3.3 花粉粒TTC染色活性理化鉴定
    2.4 四倍体雄性不育系较自交系结籽优势对比
3 讨论

(6)芝麻菜Ogura CMS恢复基因克隆及过表达载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芝麻菜与油菜的概况
        1.1.1 芝麻菜的概况
        1.1.2 油菜的概况
    1.2 油菜杂种优势的利用
    1.3 油菜雄性不育系的研究现状
        1.3.1 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
        1.3.2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
        1.3.3 生物技术获得雄性不育
    1.4 恢复基因的研究现状
        1.4.1 核不育恢复基因
        1.4.2 质不育恢复基因
    1.5 热不对称交错PCR原理
    1.6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1.6.1 Ti质粒结构
        1.6.2 标记基因的选择
    1.7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种
        2.1.3 培养基
        2.1.4 液体试剂
        2.1.5 数据库及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2.2.2 大肠杆菌的常规转化
        2.2.3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2.2.4 农杆菌的转化
        2.2.5 质粒DNA的抽提
        2.2.6 菌种的保存
        2.2.7 Biospin胶回收试剂盒回收DNA
        2.2.8 T载体的连接
        2.2.9 油菜子叶柄的遗传转化
        2.2.10 叶片总DNA的提取
        2.2.11 普通的PCR扩增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回交后代育性鉴定
    3.2 芝麻菜中Rfo-like基因克隆
        3.2.1 芝麻菜基因组DNA质量鉴定
        3.2.2 芝麻菜Rfo-like基因保守片段扩增
        3.2.3 芝麻菜Rfo-like5’端walking
        3.2.4 芝麻菜Rfo-like基因3’端walking
        3.2.5 芝麻菜Rfo-like基因组DNA全长扩增及分析
    3.3 芝麻菜其它Rfo-like序列扩增
    3.4 过表达载体构建载体及农杆菌转化
        3.4.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4.1 实验总结
    4.2 后续安排
    4.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表型多样性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油菜生产历史及现状
        1.1.1 我国油菜生产历史
        1.1.2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
    1.2 我国油菜育种发展
    1.3 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
        1.3.1 人工诱变的方法进行油菜种质资源创新
        1.3.2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方法进行油菜种质资源创新
        1.3.3 基因工程的方法进行油菜种质资源创新
        1.3.4 远缘杂交的方法进行油菜种质资源创新
    1.4 杂种优势利用在油菜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表型多样性评价与类群划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表型性状测定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表型多样性分析
        2.2.2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群体聚类
        2.2.3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类群特征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表型多样性评价
        2.3.2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类群评价
        2.3.3 小结
第三章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产量及农艺性状综合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产量、品质与农艺性状的获取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生育期性状变异范围
        3.2.2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变异范围
        3.2.3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产量性状变异范围
        3.2.4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籽粒品质性状变异范围
        3.2.5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产量及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3.2.6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产量、品质及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与常规甘蓝型油菜杂种 F1 代群体表型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测定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杂种F1代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异范围
        4.2.2 常规甘蓝型油菜杂种F1代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异范围
        4.2.3 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与常规甘蓝型油菜杂交F1代群体表型比较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制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亲本来源及特征特性
2 品种特征特性
3 高产保纯制种技术
    3.1 地块选择
    3.2 整地施肥
    3.3 适期播种
    3.4 苗期管理
    3.5 严格去杂
    3.6 田间管理
    3.7 防治病虫害
    3.8 适时收获,严把质量关

(9)甘蓝型油菜菘油CMS恢复系及白菜-黑芥附加系的创建及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远缘杂交与异源多倍体
    1.2 芸薹属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2.1 芸薹属简介
        1.2.2 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2.2.1 远缘杂交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
        1.2.2.2 远缘杂交转入抗性基因
        1.2.2.3 远缘杂交导入优良农艺性状
        1.2.2.4 远缘杂交创建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1.3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恢复系
        1.3.1 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
        1.3.2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基因
    1.4 植物单体异附加系研究概况
        1.4.1 单体异附加系
        1.4.2 单体异附加系的培育方法
        1.4.3 单体异附加系的鉴定
        1.4.3.1 形态学鉴定
        1.4.3.2 生化标记鉴定
        1.4.3.3 分子标记鉴定
        1.4.3.4 细胞学标记鉴定
        1.4.4 单体异附加系的应用策略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以附加系为桥梁选育甘蓝型油菜inap CMS的恢复系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细胞学观察
        2.2.3 花粉育性观察
        2.2.4 小孢子培养
        2.2.4.1 选蕾
        2.2.4.2 消毒
        2.2.4.3 抽提小孢子
        2.2.4.4 加倍培养
        2.2.4.5 胚诱导培养
        2.2.4.6 再生苗培养
        2.2.4.7 倍性检测
        2.2.5 田间实验与性状考察
        2.2.6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7 原位杂交
        2.2.7.1 探针标记和封阻DNA的制备
        2.2.7.2 原位杂交制片
        2.2.7.3 原位杂交
        2.2.7.4 拍照保存和图片处理
        2.2.8 SSR分析
        2.2.8.1 PCR反应体系
        2.2.8.2 PCR程序及琼脂糖凝胶检测
        2.2.9 AFLP分析
        2.2.9.1 DNA酶切与连接
        2.2.9.2 预扩增
        2.2.9.3 选择性扩增
        2.2.9.4 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检测
        2.2.10 品质分析
        2.2.11 恢复基因的BSA重测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菘油”CMS恢复系的选育
        2.3.2 恢39的表型特征
        2.3.2.1 恢39的苗期形态特征
        2.3.2.2 恢39的成株期形态特征及产量相关农艺性状
        2.3.2.3 恢39的花器官形态及自交结实
        2.3.3 恢39的普通细胞学和原位杂交分析
        2.3.4 恢39的SSR和 AFLP分析
        2.3.5 恢39种子脂肪酸及硫苷组成分析
        2.3.6 恢复基因的遗传模式分析和初定位
    2.4 讨论
        2.4.1 甘蓝型油菜inap CMS恢复系的创建
        2.4.2 恢复系恢39中来自菘蓝的性状
        2.4.3 甘蓝型油菜inap CMS恢复系恢39 的应用
3 全套白菜-黑芥单体异附加系的创建及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3 SSR分子标记鉴定
        3.2.3.1 PCR反应体系
        3.2.3.2 PCR程序及琼脂糖凝胶检测
        3.2.4 染色体计数和染色体行为观察
        3.2.5 花粉育性观察
        3.2.6 茎尖培养
        3.2.7 原位杂交
        3.2.7.1 探针的制备
        3.2.7.2 双色原位杂交
        3.2.8 表型考察
        3.2.9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白菜-黑芥单体附加系的创建
        3.3.2 黑芥染色体的雌雄配子传递率
        3.3.3 MAALs的细胞学分析
        3.3.4 黑芥B基因组rDNA位点定位
        3.3.5 白菜-黑芥MAALs的表型特征
        3.3.6 B3植株的紫色表型
    3.4 讨论
        3.4.1 白菜-黑芥MAALs的创建
        3.4.2 黑芥染色体在MAALs中的染色体行为及传递率
        3.4.3 黑芥一些性状的染色体定位
        3.4.4 白菜-黑芥MAALs的应用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致谢

(10)油菜核不育材料7365A恢复基因Bnams4a的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植物中DNA甲基化
    1.2 DNA甲基化状态的建立、维持与去除
    1.3 DNA甲基化的功能
        1.3.1 启动子DNA甲基化与基因表达调控
        1.3.2 Gene body区 DNA甲基化的功能
    1.4 DNA甲基化分析方法
    1.5 DNA甲基化在植物雄性不育中的研究
    1.6 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
    1.7 油菜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
    1.8 S45A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8.1 Bnms1和Bnms2 的定位与克隆
        1.8.2 S45A育性控制机理
    1.9 9012A/7365A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9.1 BnaMs3 的图位克隆与及其新功能化
        1.9.2 9012A/7365A遗传模式修正
        1.9.3 Bnams4~b的图位克隆
        1.9.4 7365A育性控制的分子机理研究
    1.10 显性核不育宜3A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10.1 BnaMs5的定位与克隆
        1.10.2 显性核不育的育性控制机理
    1.11 细胞核不育利用途径
    1.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油菜材料
    2.2 拟南芥材料
    2.3 菌株与载体
    2.4 全基因DNA甲基化测序与分析
        2.4.1 文库构建与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
        2.4.2 测序质量控制
        2.4.3 比对到参考基因组
        2.4.4 差异甲基化区域(DMR)分析
    2.5 常规重亚硫酸盐PCR测序验证
    2.6 RNA提取、反转录与荧光定量PCR
    2.7 载体构建
        2.7.1 反向重复载体构建
        2.7.2 gDNA超表达的构建
        2.7.3 CRISPR/Cas9 载体构建
        2.7.4 互补载体构建
        2.7.5 启动子截短载体构建
    2.8 简单粗暴法提取DNA
    2.9 BAC的单分子实时测序与拼接
    2.10 花药醋酸洋红染色
    2.11 花药亚历山大染色
    2.12 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
    2.13 拟南芥根外植体遗传转化
    2.14 拟南芥蘸花法遗传转化及转基因阳性苗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近等基因系表型观察
    3.2 油菜花蕾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
        3.2.1 油菜花蕾全基因组甲基化图谱
        3.2.2 差异甲基化位点分析
        3.2.3 差异甲基化基因验证
        3.2.4 育性相关基因定量PCR验证
    3.3 Bnams4甲基化与表达分析
    3.4 sRNA区转基因验证
        3.4.1 sRNA超表达表型分析
        3.4.2 sRNA超表达DNA甲基化与基因表达分析
        3.4.3 CRISPR/Cas9编辑sRNA区结果
        3.4.4 gDNA超表达转基因结果
    3.5 Bnams4~a转化拟南芥结果
    3.6 BAC的重新测序与验证
        3.6.1 BAC单分子实时测序与分析验证
        3.6.2 新发现的2个基因的转基因验证
    3.7 Bnams4~a油菜转基因验证
        3.7.1 Bnams4~a全长转化不育背景油菜
        3.7.2 育性恢复株中Bnams4 甲基化与表达分析
    3.8 Bnams4 启动子tandem repeat初步分析
4 讨论
    4.1 油菜花蕾全基因组甲基化图谱
    4.2 WGBS在鉴定育性相关基因中的应用
    4.3 Bnams4调控区的sRNA可能不是育性恢复的原因
    4.4 Bnams4~a是Bnams4~b的复等位基因
    4.5 Bnams4~a恢复育性的可能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1 油菜下胚轴遗传转化培养基配方
    附录2 拟南芥根外植体遗传转化配方
    附录3 使用SeqMan批量去除载体序列流程
    附录4 本研究所用BS PCR和q-RT PCR引物
    附录5 本研究用到的其他引物
        附图1 19条染色体在三种序列环境下的DNA甲基化分布
        附图2 ChrC1上24MB位置处的一个局部DNA甲基化差异
        附图3-1 3个基因的常规重亚硫酸盐PCR验证
        附图3-2 2个基因的常规重亚硫酸盐PCR验证
        附图4 806 ORF与 BnaA06g31090D氨基酸序列比较
        附图5 1667 ORF与拟南芥同源基因氨基酸序列比较
        附图6 油菜CRISPR/Cas9植株T2 代混合测序结果
附录Ⅱ:作者简历及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成果
    作者简历
    文章发表
致谢

四、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交种杂种优势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Y09AB的遗传特性及杂种优势[J]. 张泽荣,曹诗琴,李思锦,岳宁燕,洪波,谢毅雪,陈雨蝶,邬贤梦.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2]油菜复配化学杀雄剂杀雄效果及应用研究[D]. 马君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遗传研究及育种利用[J]. 朱吉风,周熙荣,张俊英.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 [4]陆地棉转GhbZIP1基因CMS种质创新及其不育机理研究[D]. 李敏. 广西大学, 2020
  • [5]四倍体大白菜雄性不育系资源的创制[J]. 刘晓东,王明秋,孟川,吴芳,马蕾,牟金贵,王玉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01)
  • [6]芝麻菜Ogura CMS恢复基因克隆及过表达载体构建[D]. 胡书同. 湖北大学, 2020
  • [7]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表型多样性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D]. 程嘉庆. 西藏大学, 2020(12)
  • [8]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制种技术[J]. 潘永忠,樊友军,刘克敏,徐姮,梅军,王自品,涂金星. 中国种业, 2020(01)
  • [9]甘蓝型油菜菘油CMS恢复系及白菜-黑芥附加系的创建及遗传研究[D]. 李鹏飞.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10]油菜核不育材料7365A恢复基因Bnams4a的功能验证[D]. 王直新.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杂交杂种优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