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扩展集上的关系

可扩展集上的关系

一、可拓集合上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禄,王雷震[1](1995)在《可拓集合上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给出可拓集合X到Y上的关系R的概念,并讨论了可拓集合关系R的一般性质。

侯汉平,宋耀华,徐寿波[2](2006)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依据大物流性质理论,构建物流发展状态三维结构,并用MF=(SMTE,C,V(t))有序三元组作形式化表达。物流主体通过制定策略D,使物流非固有性质SMTE发生关于特性C的量值V(t)的变化,表现为关联函数K(MF)在可拓集合上的变动,由此可以识别物流三种状态,即传统物流、现代物流以及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

林群,吴美娟[3](1991)在《带传动设计的物元、物元变换及优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物元分析理论,建立带传动设计问题可拓集合上的关联函数,提出了藉助于物元变换的新设计方法;规定了带传动设计的评价要素,并建立其相应的合格度、规范化合格度;利用合理的权因子分配方案,对解集作优度分析,以求获取最优设计方案。

王雷震,刘金禄[4](1995)在《可拓集合上的映射及其一般性质》文中指出本文给出了可拓集合上的映射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种映射的一些基本性质。

胡胜群[5](1987)在《关于特征函数、隶属函数、关联函数间的相互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说明了特征函数、隶属函数、关联函数的基础经典集合、模糊集合、可拓集合产生的实际背景和三个集合各自的特点,指出可拓集合非空。阐明了三种函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指出关联函数的建立使应用物元理论更符合实际的描述。

宋耀华[6](2006)在《基于MF的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对发展现代物流问题都十分重视,并且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成果。从研究情况分析,如何把科学发展理念落实到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正确认识物的流动理论(Material Flow,简称MF)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界定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科学地发展现代物流、合理地发展传统物流,从而对我国物流发展状态进行科学评价,提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等等问题,尚缺乏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论文旨在对上述问题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目的是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物流产业发展对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鉴于物流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功能和地位,这一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究方式上,依据冯之浚导师指出的“创新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①,采用中国自己原创的物流理论,结合中国实践经验进行研究,尽管研究难度较大,但作者根据自身从事物流实践活动以及接受物流新理论等主客观有利条件进行分析,选择了原创性研究方式进行研究。在基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方面,依据徐寿波院士提出的大物流论②,创新提出“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的理论,指出了物流固有性质决定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的本质,物流非固有性质是决定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的状态,并对物流非固有性质进行了重点研究,进而建立了物流发展状态三维结构模型。该模型贯穿于整个研究的始终,对包括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在内的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实践应用创新中,根据物流发展状态三维结构模型,对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进行了比较研究,着重讨论了人们对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若干认识误区;构建了一种带策略可拓变换的物流发展状态综合评价模型;结合物流企业实际,对物流发展的三种状态:传统物流、现代物流以及两者转换状态做出有效诊断;应用统计评价的方法,对我国宏观物流发展状态进行了评价,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研究结论方面,根据本论文所提出的创新理论和实践应用情况,按照冯之浚导师指出的“科学发展是实现我国未来各项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③,并遵循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物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途径这一原则,认为我国应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程度,采取不同的对策,提出“合理继承传统物流,吸收国外现代物流精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是我国今后物流发展的总方针的建议。

李蒙[7](2011)在《基于物元分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供应链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及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至于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对于供应链来说,看似存在着大量评价指标,但怎样选取关键绩效指标至关重要。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关系到能否成功建立并发展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实现企业战略联盟。因此,对于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和方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已经成为21世纪供应链管理的新方向和新重点。本文运用了一种源于我国的本土理论——物元分析和可拓学对于供应链绩效评价展开了研究探讨,以供应链绩效评价、物元分析和可拓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为基础,对基于物元分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指标体系的构建及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物元分析模型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本文在供应链及绩效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对供应链绩效的涵义进行了界定,并遵循供应链绩效的涵义、基于物元分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相关要求及实际调研结果,从供应链的内部绩效(各节点企业)、外部绩效(各节点企业之间)和综合绩效(供应链整体)这三大层面进行指标选取。这三大层面又划分为几个具体因素:内部绩效包括财务与成本方面、产品竞争力方面、服务方面、学习与创新能力方面;外部绩效包括用户满意度方面和伙伴关系方面;供应链综合绩效包括供应链运营能力方面,进而又将这些因素细分为27个能够完全量化的评价指标。其次,通过对众多文献从不同侧面提出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结合实际调研结果与相关研究,根据物元分析法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构建了系统的、具有一定通用性的,且能反映供应链内部绩效、外部绩效和综合绩效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基于物元分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在综合比较国内外各种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本文根据供应链的自身特点和指标体系的构成,创造性地将物元分析法引入供应链绩效评价中,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物元分析模型。在该模型中,本文根据可拓学相关理论,对传统指标权重的确定予以科学、合理地改进,从而增强了权重的客观性,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性。最后,运用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物元分析模型进行了实例研究,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指出各个企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意见。除此之外,本文将物元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做了详尽的对比分析,从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及信喜含量等方面可以看出,物元分析法不仅以定量化的数值表示评价结果,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出供应链的绩效水平,有效弥补了传统评价方法在应用中的不足,而且使得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结果更为客观、准确,从而为其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

李讯[8](2014)在《公路隧道结构安全与健康状态标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隧道工程往往为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其在服役期间整体结构的安全状况对公路交通的顺利营运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在隧道长期安全状态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已经出现病害的隧道工程上,针对隧道长期营运过程中健康状态变化的监控数据不够充分,安全评价方法不统一。因此,针对复杂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各类长大公路隧道主体结构开展长期监控研究,对隧道结构安全与健康状态进行预测、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重庆同期在建的大量隧道为背景,综合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现场测试等手段,建立了隧道长期健康监控及诊断标识系统,该系统可为同期相近区域高速公路隧道进行健康状况评估和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本文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对隧道洞身及附属结构物建成初期和运营期的受力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有效指导了标识系统中监控断面的选取,为隧道安全等级划分及评判标准提供了依据和基础数据支撑;研究了对隧道结构出现不同损伤的位置、损伤程度进行识别的方法。2、根据隧道结构受力、岩石质量指标RQD、地下水赋存情况等多个因素构建了隧道结构安全状态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判指标的权重,建立了隧道结构安全性评价与预警体系,采用模糊理论、可拓性理论、灰色理论等方法对隧道安全状态进行了分析,实现了按Ⅳ个等级对隧道结构安全与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和预警。3、针对高速公路隧道结构运营环境和不同监控手段的特点,建立了高速公路隧道长期安全状态监控网络,开发了隧道结构安全智能评价与预警软件,实现了监控数据远程自动采集、传输,接收与评价4、在对重庆地区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场地地质环境、设计施工方法等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摩天岭隧道作为重庆地区高速公路隧道结构安全与健康状态标识系统中的标识工程进行了具体的实施,建立了针对重庆地区高速公路隧道长期健康状态监测的标识系统,为高速公路隧道结构动态安全与健康检测体系提供标尺性的和参照性实测数据和资料,实现以了一条代表性的长大隧道的监测数据对整个区域内所有隧道的健康状况的预测、诊断。

王建林[9](2016)在《基于可拓数据挖掘的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以滨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战略定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区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作为中国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三角洲,对该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往往是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突出。黄河三角洲地区虽然土地资源较丰富,但是土地资源质量不高且盐碱化严重,人口的不断增长造成的过渡开发问题存在造成土地退化等问题为今后的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威胁。因此该地区经济社会与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繁重。为了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对生态功能的保护,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决策者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个方面选择评价指标,采用统计的方法、可拓数据挖掘的理论和方法、可拓策略解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矛盾问题的方法及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动力学方法等,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滨州市为研究对象,先从动态变化的层面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及结构变化情况及其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再利用可拓学的方法生成了解决土地可持续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可拓策略。最后,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将来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模拟预测分析,为该区域今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科学的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意见。首先,本文利用统计的方法,通过在空间域和时间域对比研究分析了滨州市各县域近年来的土地开发利用结构及变化情况,指出研究区域在土地利用方面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即该区域的土地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土地开发强度相对较低,存在土地利用类型趋向单一及重用轻养等问题。在研究对比滨州市的土地开发利用结构及变化存在的县域差异后,有针对性地指出今后区域协调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在静态聚类分析滨州市的土地利用及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将可拓学的理论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来构建土地利用可拓分析模型。该分析模型从滨州市社会统计数据中选择涉及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多个该地区的指标评价,定量描述该地区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将滨州市的土地利用及农业发展现状与这近20年来的动态变化情况相结合,为宏观把握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决策及今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本文主要根据可拓策略生成系统的理论框架,以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为导向,应用以矛盾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矛盾问题的智能化处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可拓学方法,利用计算机系统模仿人的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形式化探讨,定量化的生成解决高速发展的经济需求和对土地资源及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的可拓策略,并基于改进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对生成的策略进行优度评价。基于对滨州市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结构的分析,结合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系统动力学的建模要求,进一步构建了包括资源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土地利用结构及转化子系统的滨州市可持续发展系统,通过对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Vensim仿真软件和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滨州市相关资料进行全面搜集和调查的基础上,从中选择出12个状态变量、14个速率变量、37个辅助变量及常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基于土地信息的滨州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以滨州市为例,对其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根据该区域往年的人口总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劳动力数量及其迁入迁出率、各土地类型的面积变化规律、GDP变化量、城镇农村恩格尔系数等数据,借鉴已有研究中的成熟公式和相关参数,建立了该区域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对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模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系统核算,量化土地利用变化对滨州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对研究区域未来土地利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为滨州市下一步的土地开发、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并为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李国华[10](2018)在《黄河托克托段水质现状评价及一维水质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人类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地迅猛发展,我国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河流水质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河流水环境进行水质评价和预测已成为当前河流水环境管理和治理的核心。因此,研究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输移规律,不仅可以了解河流水环境的现状,又可为河流沿岸取用水安全提供依据。本文以黄河内蒙古托克托段头道拐到蒲滩拐断面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水样采样及室内分析实验,运用基于主成分因子分析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物元分析法对黄河托克托段的水质进行现状分析和评价;基于河道地形和水文资料,利用HEC-RAS软件对河段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一维水质模拟。选取第一主成分所在的旋转因子荷载矩阵中荷载值最大的四个指标作为本次研究的水质评价指标,分别为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对这四个水质指标进行水质评价基本可以反映水质特征信息。同时对黄河托克托段2017年4-8月连续5个月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时空变化规律和水污染特征分析,四种污染物的浓度最大值均出现在8月份大黑河断面处,除氨氮外,其他三种水质指标均不符合目标III类水质。运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物元分析法对黄河托克托段的水环境质量进行现状评价,在取样时段内各断面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wq均在大黑河断面最大,同实测数据吻合。黄河托克托段干流水体主要受总氮(TN)污染,总氮(TN)的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iq达到了5.766,其次是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物元分析法对水质的评价不仅验证了水质综合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同时说明物元分析对评价河流水质同样适用且效果较好。利用HEC-RAS软件模拟河道畅流期污染物浓度纵向沿程分布规律,即一维水质模拟,其中水动力模拟得到的水位模拟值与头道拐水文站的实测数据基本吻合,模拟结果较好;对该河段水体中总氮(TN)和化学需氧量(COD)进行一维水质模拟,模拟浓度值和水质实测浓度值相对误差均小于20%,模拟结果趋近于真实,可利用该软件对河流水质进行预测。

二、可拓集合上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拓集合上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6)基于MF的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PD 物流概念的演进过程
        1.2.2 Logistics 物流概念的演进与发展
        1.2.3 由PD/Logistics 到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概念的形成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1.5 论文研究创新之处
2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理论研究
    2.1 “现代”与“传统”的内涵及其关系分析
        2.1.1 “传统”内涵分析
        2.1.2 “现代”内涵分析
        2.1.3 从“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上分析物流发展模式
    2.2 物流的性质
        2.2.1 物流固有性质
        2.2.2 物流非固有性质
        2.2.3 物流固有性质和非固有性质的关系
    2.3 物流发展状态的三维结构模型
3 中国传统物流及其特征分析
    3.1 古代中国物流思想与实践
    3.2 当代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历程
        3.2.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物流产业恢复阶段(1949 年—1957 年)
        3.2.2 计划经济发展时期——物流产业开始发展阶段(1958 年—1965 年)
        3.2.3 文化大革命时期——物流产业停滞发展阶段(1966 年—1977 年)
        3.2.4 改革开放转轨时期——物流产业新发展阶段(1978 年—1992 年)
        3.2.5 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物流产业大发展阶段(1992 年—至今)
    3.3 传统物流概念
    3.4 传统物流特征
        3.4.1 传统物流服务特征
        3.4.2 传统物流管理特征
        3.4.3 传统物流技术特征
        3.4.4 传统物流经济特征
    3.5 传统物流分类
        3.5.1 按物流的固有性质分类
        3.5.2 按物流的非固有性质分类
    3.6 传统物流评价
        3.6.1 从物流历史发展看传统物流贡献
        3.6.2 从物流需求看传统物流发展
        3.6.3 从物流服务产品复杂性看传统物流发展
        3.6.4 从物流非固有性质的均衡性看传统物流发展
4 国外现代物流及其特征分析
    4.1 现代物流发展动因和趋势
        4.1.1 现代物流发展动因
        4.1.2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4.1.3 现代物流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4.2 现代物流概念
    4.3 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状况
        4.3.1 北美现代物流发展状况
        4.3.2 欧洲现代物流发展状况
        4.3.3 日本现代物流发展状况
        4.3.4 亚太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状况
    4.4 现代物流特征
        4.4.1 现代物流服务特征
        4.4.2 现代物流管理特征
        4.4.3 现代物流技术特征
        4.4.4 现代物流经济特征
        4.4.5 现代物流典型企业
    4.5 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5.1 国外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5.2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比较研究
    5.1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成因
    5.2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服务模式比较
        5.2.1 物流服务模式的三元结构理论
        5.2.2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服务模式比较
        5.2.3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剩余控制权安排比较
    5.3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创造价值比较
        5.3.1 企业创造价值理论
        5.3.2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创造价值方式比较
    5.4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比较研究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5.4.1 学术观点之一:物流与物流管理
        5.4.2 学术观点之二:商流网与物流网的合一问题
        5.4.3 学术观点之三:生产企业自建物流设施和自营物流业务问题
        5.4.4 学术观点之四:物流的信息化、电子化、机械化就是物流的现代化问题
        5.4.5 学术观点之五:循环物流问题
    5.5 现代物流标志
        5.5.1 物流服务综合化
        5.5.2 物流管理科学化
        5.5.3 物流技术先进化
        5.5.4 物流经济市场化
6 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模型
    6.1 物流的形式化表示
    6.2 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的可拓集合描述
    6.3 物流状态的可拓识别
    6.4 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
        6.4.1 研究现状评述
        6.4.2 物流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6.4.3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4.4 物流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4.5 企业物流关联度的计算
    6.5 企业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多层次综合评价实例分析
        6.5.1 确定正域和节域
        6.5.2 确定指标权重
        6.5.3 计算企业物流关联度
7 物流产业发展状态评价
    7.1 评价指标体系
    7.2 物流服务评价模块
        7.2.1 物流服务规模和能力评价
        7.2.2 物流企业综合物流服务评价
        7.2.3 物流企业跨区域服务范围评价
        7.2.4 物流服务质量评价
    7.3 物流管理评价模块
        7.3.1 企业物流自营评价
        7.3.2 企业物流外包评价
        7.3.3 第三方物流发展评价
        7.3.4 企业战略合作评价
    7.4 物流技术评价模块
        7.4.1 物流功能技术评价
        7.4.2 物流信息技术评价
        7.4.3 物流综合技术评价
    7.5 物流经济评价模块
        7.5.1 宏观经济发展评价
        7.5.2 物流产值利润评价
        7.5.3 物流经济体制及政策评价
    7.6 评价结论
8 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策
    8.1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总方针
    8.2 加强物流科学理论研究
        8.2.1 要科学认识物流的固有性质和非固有性质
        8.2.2 要科学认识物流固有性质和非固有性质的辩证关系
    8.3 完善和增强物流服务的规模和能力,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质量和水平
        8.3.1 进一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8.3.2 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提高物流服务能力
        8.3.3 物流企业要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8.3.4 物流企业要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能力
    8.4 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的科学化,加强外部社会化管理
        8.4.1 加强企业物流外部社会化管理
        8.4.2 加强发展第三方物流
        8.4.3 建立物流联盟,增强物流服务综合实力
    8.5 重视物流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增强其适用性和先进性
        8.5.1 加大物流功能技术创新力度
        8.5.2 大力发展物流信息技术和综合技术
        8.5.3 发展不同层次的物流技术,适应现阶段物流多样化需求
    8.6 加强物流产业宏观调控,稳步推进物流经济市场化进程
        8.6.1 全面认识综合物流的性质
        8.6.2 建立各要素之间综合协调机制
        8.6.3 完善物流产业政策法规
    8.7 整合优化循环物流系统结构
        8.7.1 政府建立循环物流系统监管控制机制
        8.7.2 加强逆向物流管制,推进绿色物流系统建设
        8.7.3 发展第三方物流,实现物流共同化配送
        8.7.4 整合循环物流系统,实行积极的逆向物流策略
        8.7.5 逆向物流可采取自理、外包与市场相结合的组织方式
    8.8 实现物流产业的综合均衡发展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参加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情况

(7)基于物元分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框架
第二章 物元分析和可拓学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2.1 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
        2.1.1 供应链的概念
        2.1.2 供应链绩效
        2.1.3 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
        2.1.4 企业绩效评价与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比较分析
    2.2 物元分析和可拓学相关研究综述
        2.2.1 物元分析和可拓学概述
        2.2.2 物元理论
        2.2.3 物元分析法
    2.3 综合评价方法分析
        2.3.1 常用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2.3.2 不确定性数学方法
    2.4 物元分析和可拓学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5 物元分析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2.5.1 物元分析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应用的考虑因素
        2.5.2 物元分析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物元分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基于物元分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
    3.2 基于物元分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3.2.1 指标的选取
        3.2.2 供应链绩效指标选取应注意的问题
    3.3 基于物元分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2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3.3.3 基于物元分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物元分析模型
    4.1 建模机理研究
    4.2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物元分析模型
        4.2.1 基于物元分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2.2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物元分析模型的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分析
    5.1 企业背景简介
    5.2 物元分析模型的应用
        5.2.1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2.2 确定经典域、节域
        5.2.3 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
        5.2.4 确定关联函数
        5.2.5 计算关联度并确定评定等级
        5.2.6 评价结果分析
    5.3 三种方法的比较
        5.3.1 灰色关联理论介绍
        5.3.2 用灰色关联理论评价供应链绩效水平
        5.3.3 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供应链绩效水平
        5.3.4 三种方法比较分析
    5.4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物元分析模型在应用中的说明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公路隧道结构安全与健康状态标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隧道建成初期与运营期结构安全状态研究
    2.1 隧道建成初期结构受力状态的数值模拟
        2.1.1 基本理论
        2.1.2 不同围岩级别和埋深条件下隧道结构受力数值分析
        2.1.3 地应力特征对隧道结构受力影响的数值分析
        2.1.4 特殊隧道结构受力数值模拟
    2.2 隧道运营期受力的数值模拟研究
        2.2.1 初期支护失效情况下的隧道结构受力特征
        2.2.2 隧道病害对结构受力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2.2.3 围岩蠕变对隧道结构受力的影响
    2.3 隧道结构受力特征的相似模型试验研究
        2.3.1 相似理论
        2.3.2 模型试验材料制作
        2.3.3 试验装置
        2.3.4 模型试验系列
        2.3.5 试验步骤
        2.3.6 试验结果分析
    2.4 隧道结构损伤诊断方法研究
        2.4.1 概述
        2.4.2 隧道结构损伤诊断原理
        2.4.3 隧道结构损伤诊断算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道结构安全与健康状态评价方法研究
    3.1 基于模糊理论的安全评价
        3.1.1 基本理论
        3.1.2 公路隧道结构安全评价因素集的建立
        3.1.3 公路隧道结构安全评语集的建立
        3.1.4 隧道结构安全影响因素的评判基准
        3.1.5 综合评判模型中隶属函数的确定
        3.1.6 评判中各评判因素权重的确定
        3.1.7 隧道结构安全模糊综合评判
    3.2 基于可拓性理论的隧道结构安全评价
        3.2.1 基本原理
        3.2.2 隧道安全状态可拓性评价
    3.3 基于灰色理论的隧道结构安全评价
        3.3.1 基本理论
        3.3.2 隧道安全状态灰色关联评价
    3.4 不同评价方法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安全与健康状态标识系统的应用研究
    4.1 隧道标识工程选取及工程概况
        4.1.1 重庆高速公路隧道区域环境调研
        4.1.2 重庆高速公路隧道设计施工方法调查
        4.1.3 隧道标识工程选取
    4.2 标识工程监控方案的制定
        4.2.1 典型监测断面的选取
        4.2.2 隧道安全监控传感器选型与组网方式
        4.2.3 隧道安全监测数据采集技术
        4.2.4 隧道安全监控数据传输方式
        4.2.5 安全监控数据接收网络的组建
    4.3 评价与预警系统软件开发
        4.3.1 整体介绍
        4.3.2 软件主要功能
        4.3.3 数据采集菜单
        4.3.4 数据管理菜单
        4.3.5 曲线绘制菜单
        4.3.6 安全性评估菜单
        4.3.7 隧道安全预警
    4.4 摩天岭隧道结构安全状态监控系统实施
        4.4.1 预埋断面元器件的安装
        4.4.2 监控数据的接入与传输
        4.4.3 评价与预警软件的安装与监控成果
    4.5 标识系统区域隧道健康状态的推演法则
        4.5.1 集对分析的基本原理
        4.5.2 标识系统相似性的集对分析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9)基于可拓数据挖掘的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以滨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农业
        1.3.2 土地利用研究状况
        1.3.3 系统动力学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应用
        1.3.4 可拓数据挖掘理论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描述及论文涉及的理论基础
    2.1 可拓学
        2.1.1 可拓集
        2.1.2 基元理论
        2.1.3 关联函数
        2.1.4 可拓逻辑
    2.2 可拓数据挖掘
        2.2.1 可拓数据挖掘概念
        2.2.2 可拓数据挖掘流程
        2.2.3 可拓数据挖掘的内容
    2.3 系统动力学
        2.3.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3.2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2.3.3 系统动力学的应用范围
        2.3.4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2.3.5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基本工具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历程
        2.4.2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2.4.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及变化分析
    3.1 基本概况
        3.1.1 数据来源
    3.2 滨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变化
        3.2.1 滨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及县域差异
        3.2.2 滨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变化及县域差异聚类分析
    3.3 土地利用变化
        3.3.1 滨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率
        3.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县域差异
    3.4 滨州市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可拓数据挖掘的滨州市土地利用评价
    4.1 数据来源及评价指标选取
        4.1.1 数据来源
        4.1.2 聚类分析及可拓数据挖掘用评价指标的选择
    4.2 滨州市土地利用及农业发展现状聚类分析
        4.2.1 聚类算法介绍
        4.2.2 数据挖掘软件简介
        4.2.3 聚类过程
        4.2.4 聚类结果及分析
    4.3 基于可拓数据挖掘的滨州市土地利用分析
        4.3.1 可拓数据挖掘及可拓分类知识
        4.3.2 滨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可拓评价模型构建
        4.3.3 基于可拓数据挖掘的滨州市土地利用分析评价实例及应用
    4.4 结论及对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改进熵权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可拓策略生成
    5.1 可拓策略生成系统
    5.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界定
        5.2.1 目标界定
        5.2.2 条件界定
        5.2.3 问题界定
    5.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分析
    5.4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变换
        5.4.1 基本变换
        5.4.2 传导变换
    5.5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求解
        5.5.1 问题的可拓模型描述
        5.5.2 基于可拓变换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生成算法
        5.5.3 权重系数计算
    5.6 基于可拓策略生成算法的滨州市个案分析
        5.6.1 原始数据及评价指标
        5.6.2 应用过程
        5.6.3 结果分析
        5.6.4 结论及对策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土地信息的滨州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6.1 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可行性
    6.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模
        6.2.1 资源子系统
        6.2.2 人口子系统
        6.2.3 经济子系统
        6.2.4 土地利用结构及转化子系统
        6.2.5 基于土地信息的滨州市可持续发展模型
    6.3 滨州市可持续发展动力学模型仿真
        6.3.1 模型基本模拟的假设及参数的估计
        6.3.2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6.3.3 模型的仿真运行及分析
    6.4 政策与建议
    6.5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学术成果
导师简介

(10)黄河托克托段水质现状评价及一维水质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流水环境质量评价进展
        1.2.2 河流水质模拟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位置
        2.1.2 河道形态特征
        2.1.3 气候水文条件
        2.1.4 区域水质状况
        2.1.5 研究区污染源排放现状
    2.2 研究方法
        2.2.1 断面布设
        2.2.2 样品采集及实验
        2.2.3 河道地形测量
        2.2.4 分析方法
3 黄河托克托段水质变化特征分析
    3.1 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
        3.1.1 污染因子的时间变化特征
        3.1.2 污染因子的空间变化特征
    3.2 水污染特征分析
    3.3 污染成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黄河托克托段水质现状评价
    4.1 评价标准
    4.2 主成分因子分析
    4.3 水质标识指数
        4.3.1 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
        4.3.2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
        4.3.3 水质评价结果
    4.4 物元分析法
        4.4.1 物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4.4.2 水质现状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黄河托克托段一维水质模拟
    5.1 HEC-RAS模型简介
    5.2 模型基础数据
        5.2.1 几何数据
        5.2.2 非恒定流参数输入
        5.2.3 水质参数输入
    5.3 模拟结果的验证和分析
        5.3.1 水动力模拟结果验证
        5.3.2 水动力模拟结果分析
        5.3.3 水质模拟结果验证和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可拓集合上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可拓集合上的关系[J]. 刘金禄,王雷震. 工科数学, 1995(04)
  • [2]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模型研究[J]. 侯汉平,宋耀华,徐寿波. 物流技术, 2006(04)
  • [3]带传动设计的物元、物元变换及优度分析[J]. 林群,吴美娟.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1991(02)
  • [4]可拓集合上的映射及其一般性质[A]. 王雷震,刘金禄. 数学及其应用文集——中南模糊数学和系统分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下卷), 1995
  • [5]关于特征函数、隶属函数、关联函数间的相互关系[J]. 胡胜群.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87(02)
  • [6]基于MF的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研究[D]. 宋耀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06(06)
  • [7]基于物元分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D]. 李蒙. 长安大学, 2011(05)
  • [8]公路隧道结构安全与健康状态标识系统研究[D]. 李讯. 西南交通大学, 2014(12)
  • [9]基于可拓数据挖掘的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以滨州市为例[D]. 王建林. 吉林大学, 2016(08)
  • [10]黄河托克托段水质现状评价及一维水质模拟[D]. 李国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可扩展集上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