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瓦多的和平黎明

萨尔瓦多的和平黎明

一、萨尔瓦多的和平曙光(论文文献综述)

吕桂霞[1](2021)在《我国太平洋与太平洋国家史研究:现状、问题与愿景》文中指出太平洋与太平洋国家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分支在我国正式出现的时间较晚,但与此相关的研究却在20世纪下半叶即已出现。截止到2021年,我国不仅编撰完成了几乎所有太平洋国家的列国志,形成了一支颇具潜力的研究队伍,而且对太平洋贸易和地区一体化开展了较为充分的探讨,移民、华侨和契约劳工等问题的研究也方兴未艾。然而,由于受到起步较晚、偏重现实问题以及现行考评机制等诸多因素制约,该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相关概念界定在学界尚有分歧,基础研究较为薄弱,成果发表较为困难,研究人员不懂当地语言,研究队伍不成熟、不稳固等等。未来太平洋与太平洋国家史的编撰刻不容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合作研究势在必行,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大国与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研究也应更加充分展开。

荆鸣,蒋奋[2](2021)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中可受理性的“功能性搁浅”:问题及应对》文中认为可受理性在海洋争端解决中具有抑制强制程序扩张适用的独立理论功能,实践中这一功能无从发挥。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实践中,裁判机构对可受理性或敬而远之,或作时而严格、时而宽松的解释,造成可受理性"功能性搁浅"。《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可受理性的外延不明晰,涉及请求国资格的可受理性障碍解释空间过大,是导致其"功能性搁浅"的表面原因。实效主导海洋争端解决的逻辑是可受理性"功能性搁浅"的根本原因。基于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条款明确覆盖的可受理性障碍可与管辖权异议一并提出,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条款以外国际法原则相关的可受理性障碍应单独明确提出。此外,衡平法原则偏袒小国的隐患需额外重视。

王瑞[3](2021)在《战时“联合国日”与中外互动(1942-1945)》文中提出

张月[4](2021)在《网络时代好莱坞电影中新闻从业者的新闻价值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田赞[5](2021)在《社交媒体格局变迁下的国际传播秩序研究》文中指出

刘爽[6](2021)在《“七丘之城”: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 ——跨文化视野下15-18世纪罗马“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复制与改写》文中认为城市的拓展亦是一个征服高地的过程,从罗马城的“七丘”到帝国境内的大量山地城市,“山地建城”的理念也成为多数罗马城市的一大共性,在中世纪的宗教狂热中催生出一座座“山巅之城”,那些在图像中高悬山巅的建筑,成为与神明最为接近的“圣地”,赋予了城市一顶形制特殊的“冠冕”。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理想在“七丘之城”罗马得到极大强化,通过一系列的城市改造、在罗马之劫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圣城,不仅引起境内城市的竞相效仿,更在海权时代再度拓展到地中海的“边缘”,从而在曾经历罗马化的伊比利亚半岛获得了自由,发展出更具适应性的本土化山城格局。但与4世纪已将自身打造成“第二罗马”的君士坦丁堡不同,这些城市虽与罗马教廷的宗教运动息息相关,却同本国的海外事业有着更大的关联。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不仅通过系列“重建罗马”的计划向圣城靠拢,更将其改造成以“下城区”为核心的“滨海山城”,以此展现海权时代的核心推动力——跨洋贸易。在这一过程当中,经过葡萄牙“本土化”的山城理念被带往印度洋的各个海岸和岛屿,罗马教廷的强盛势力也通过里斯本王室渗透其中,最终以一座座群山环抱下的新城塑造了葡萄牙帝国的海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果阿凭借绝对的政治、宗教地位被打造成一个东方的罗马,它不仅与地中海的第一罗马遥相呼应,更使“高地建城”的理念进一步向远东传递,借助完备的山地建设和系列适应政策,将“真十字之地”澳门营建成一座特征鲜明的“妈港神名之城”。然而,在这种不断“移动”的圣城背后,是罗马人“从山地到海滨”的城市化进程,并在海权时代“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局势下,经历了建城“媒介”的一次次转变,从而在适应山区、平原、海滨与岛屿的过程中,由古典向近代社会迈进,最终在中西交汇的“十字路口”,将遥想中的“真十字之地”(澳门)化作了现实。

沈丁心[7](2021)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9月,安倍晋三内阁闪电辞职,菅义伟接任,日本政治从此开启了“后安倍时代”。安倍晋三两次执掌日本政坛,创下了日本战后政治家最长执政记录。安倍时代已去,但却为日本政坛留下了诸多政治遗产,其中,安倍有关经济外交的构想、政策行动与成效,对日本政治、外交以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影响依然深远广泛。“后安倍时代”的日本外交将向何方,格外引人注目。因此,从了解菅义伟政府外交政策取向和展望未来日本外交发展趋势的意义上,回顾与总结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经验与教训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自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渐趋展现为相对积极的态势。全球化的趋势,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促动国际社会复合相互依存的逐步发展与不断完善;同时,逆全球化的趋势,亦在相当程度上与全球化共生同行,在相当复杂的国际战略互动中展现出突出的影响。在上述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下,日本经济外交的内涵与外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在日本对外交往和外交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经济外交相关变量之间的耦合与交叉互动等问题上,通过这项研究以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在新时代的现状与变化,把握其特征与发展趋势,为我国对日外交乃至我国外交的发展与未来方向塑造等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与研究方法,以日本官方数据和政府资料等为主要基础数据,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分析以安倍政府(第二次执政)时期为核心的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构想、实施内容、外延变化、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本文由绪论(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分析)、正文(五章)和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构成。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内生变化与外在变迁等作为问题导向,通过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等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明确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前提,为其后展开的有关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构想、具体政策实践、政策实施的模式建构和发展趋势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本文第一章以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解读与释义为核心内容,通过对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外交研究的相应理论解读来建构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解读,不仅意在充实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认知,而且能为解读21世纪日本经济外交发展的指导理念提供更为明晰的线索与方法。如何有效评估日本经济外交的现状与未来趋势,需要充分发挥国际关系理论和经济外交研究理论的指引作用。本文第二章以时代演变中的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为主题,梳理与解读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历史与现状,厘清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内涵,特别是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与发展趋势的基本内涵。从纵向的视角分析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构想、布局的变化及其五大支柱(对外贸易、经济援助、对外投资、经济制裁、经济合作)的基本内涵与进展,以及与安倍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实施日本经济外交的具体战略构想与具体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国家战略的层面,日本在经济外交的各个领域具体实施经贸外交、投资外交与援助外交,乃至制裁外交,例如签署CPTTP、日欧EPA、日美贸易协定等等过程的分析,阐释经济外交与日本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的交互作用,展现日本经济外交在日本国家治理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第三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扩大为主题,通过对“大阪轨道”构想及其实施过程的全面分析和东日本大地震后危机外交公关的经济外交实施案例的实证分析,具体阐述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是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而实现自身理念与政策实践升级的过程。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解读,是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章中对于“大阪轨道”的关注与研究,是针对日本外交整体实践中,基于主场外交与经济外交的关联性互动,阐释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研究。同时,针对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专门性案例研究,以“谣传损害”背景下的经济外交作为分析案例,从另一个侧面充实了有关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论证过程。同时,本章对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比较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通过对比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ODA)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阐释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本文第四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动因、特点与评价为主题。对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研究,本文的关注不单局限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本身,更注重在国际环境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产生的动机与深层原因等问题方面。基于国家治理与国家战略的双重视角,尝试重新认识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变化特点等问题。本文第五章以“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为题,在综合分析日本经济外交嬗变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对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构想、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展望,是分析、研究与评价日本外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之一。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不仅取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从国家治理到外交实践的相关构想与政策实践,而且与日本面临的外在国际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依据上述分析考察,本文尝试在结论部分提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本文尝试建构新的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通过理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个维度,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政策及其属性嬗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全方位地考察日本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实践与发展变化,转变现有日本外交研究的思维定势,实现日本外交研究的理论创新。本文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研究,是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继承、优化与拓展。第二,日本经济外交的内在构成与自身的逻辑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本国内外的环境变化,特别是日本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断地完善内涵,适时地扩展外延的有机整体。应对中国国力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巨大变化,安倍政府重新认识和调整经济外交的价值与作用,是其现实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最明显体现。第三,本文在研究中特别关注了经济外交内涵变化与外延扩大的问题。诸如经济外交中的文化属性问题、公共外交与国际文化传播与经济外交政策的交叉融合问题等,为全面认识和把握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独立的思考。本文认为,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既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在21世纪日本国家外交实践中的延续,也是安倍政府在和平主义外交与文化产业立国等治国理念指导下,主动顺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外交实践过程。第四,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对日本经济外交特别是安倍经济外交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基础和政策动力,同时也决定了日本经济外交的特性与发展困局。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既给日本振兴经济与国际合作,重振国家自信提供了助力,同时也无法避免受到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国际认知等等的局限与约束,从而导致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无法摆脱既有的发展思路与框架,无法完全回应日本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后安倍时代”的日本经济外交能否摆脱困局,在日本经济与日本外交、日本国家转型与国际社会发展等等交汇过程中,继续发挥有效的链接与平衡作用,为日本的国力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待持续观察。

姜薇[8](2021)在《经济制裁对目标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负向效应逐渐显现,国际分工体系不对称日益严重,全球化利益分配差距扩大,同时民族国家意识和保护主义上升造成主权让渡困难,全球治理陷入危机,国际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凸显。此时,国家间的军事行动和战争已不合时宜,外交手段又太过软弱,经济制裁作为一种相对性价比较高的对外手段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青睐。然而,大部分研究从发起国视角将经济制裁视作一项对外政策工具,急于关心制裁能否实现政策目标而忽视经济制裁对目标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但忽略制裁的经济效果不利于全面理解和准确评估经济制裁。一方面,全球化加深了各国经济往来的非对称依赖,增加了目标国经济系统面临制裁时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的交互平行提高了各国逃避或转移制裁损失的机会和能力,降低了目标国经济系统应对制裁时的脆弱性。另外,经济制裁的体制不断升级和优化,新型制裁方案提高了经济制裁的打击精度和效果。因此,除了定性地从发起国视角以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来判定制裁成败之外,更有必要定量地从目标国视角研究经济制裁对目标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梳理经济制裁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不完全信息下制裁双方战略博弈的动态理论模型,基于目标国视角,对经济制裁影响目标国的经济增长进行理论探讨,试图回答4个具体问题:(1)经济制裁是否降低了目标国的经济增长?(2)经济制裁如何影响目标国的经济增长?(3)经济制裁对目标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是否有调节效应?(4)不同情景下经济制裁对目标国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如何?构建1970-2016年国际经济制裁和154个独立主权国家经济增长匹配数据,并结合2011年美欧对伊朗经济制裁的典型案例,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合成控制法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结论如下:(1)总体而言,经济制裁降低了目标国的经济增长。特别地,经济制裁导致2011-2017年伊朗GDP增长率平均下降1.56%,同时加剧了伊朗经济增长的波动性。(2)经济制裁主要通过影响目标国内的家庭消费、进出口贸易、外国直接投资对目标国的经济增长造成损失。(3)针对发起方制裁方案的调节效应,随着制裁持续时间的累积,经济制裁对目标国经济增长率的负向影响逐渐消退;美国参与制裁增强了经济制裁对目标国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其次,以美国经济制裁为例分析制裁双方关系的调节效应,若美国相对军事实力更强大、目标国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度更大,目标国的官方货币是美元,美国制裁对目标国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将会进一步加重;若目标国是美国的盟友、目标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目标国地理距离美国越远,美国制裁对目标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将会随之弱化。最后,对于目标国国内基础的调节效应,若目标国国内经济形势越差、政治冲突越多、人权被侵犯程度越严重,经济制裁对目标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越大。(4)相比于冷战后,冷战期间的经济制裁对目标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更大。经济制裁对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水平目标国的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更明显。除了中东和北非,制裁的负向经济影响并无巨大的地区分布差异。另外,发起方制裁方案、制裁双方关系、目标国国内基础的调节效应在冷战期间与冷战后、不同发达程度和人均收入水平情境下均存在差异。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基于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的构成梳理经济制裁对目标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并构建1970-2016年国际经济制裁和154个独立主权国家经济增长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和机制检验,从目标国视角扩展了经济制裁的效果研究。(2)构建不完全信息下制裁双方战略博弈的动态理论模型,分析了影响制裁双方行为决策及其成本收益的核心因素,从发起方制裁方案、制裁双方关系、目标国国内基础扩展了经济制裁对目标国经济增长影响程度的调节效应研究。(3)探讨了在冷战期间和冷战后、不同地区、不同发达程度、不同人均收入水平的目标国,经济制裁对目标国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为深入理解不同情境下制裁效果的时空特征进行有益尝试。本文的实践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完善对经济制裁的认知,重视经济制裁的影响。(2)加强经济与民主政治建设,提高自身抵御制裁的能力。目标国可发挥政府职能的能动性,完善进出口贸易结构,开拓国内消费市场,增强国内金融系统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推进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3)寻求多边合作,增加规避制裁的机会。目标国应警惕对霸权国过度的经济依赖,扩大与发起国的共同利益,构建新型多边贸易和金融命运共同体,汇聚发展中国家力量,构建反制裁同盟。(4)推进经济制裁的法制建设,实施针对性制裁与反制裁。构建经济制裁的预警机制与评估系统,力争在法律框架下处理经济制裁问题,推进制裁与反制裁合法化与正义化。(5)推动国际组织改革,规范和管理经济制裁。加强国际组织的舆论呼吁,通过政治斡旋,协调制裁双方的矛盾,制定相关提案或决议以管理和规范经济制裁,必要时对目标国提供经济援助。(6)构建应对经济制裁与反制裁的中国模式,提供国际示范效应。

黄书亭[9](2020)在《西方战争题材影片中的新闻记者影像梳理》文中研究表明记者特别是战地记者穿越战火,引发和深化对战争哲学、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爬梳战争史痕,回眸电影印记,考量西方战争影片中的记者图绘和历历影痕,便于加深对新闻、历史、战争和电影艺术的理解。

何淼[10](2020)在《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Partito della Rifondazione Comunista)的前身是意大利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20世纪90年代初,在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发展低潮、国内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及自身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意大利共产党更名易帜为左翼民主党,走上了改良主义道路。1991年2月,坚持共产主义的党内力量在阿曼多·科苏塔①(Armando Cossutta)的带领下,组织了“重建共产主义运动”,并于同年12月正式更名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既是原意大利共产党共产主义遗产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个革新共产主义政党。本文是关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一项整体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组织结构与自身变革,理论、政策和实践探索,面临的发展困境,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启示。论文在对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背景、历史发展以及现实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从“理论认识”“政策主张”以及“实践探索”三个维度的内在统一上,对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价值定位、目标指向、实践内容和实践形态等问题作了全面阐述;从“自身因素”与“政党生态”两个方面对意大利重建共产党面临的发展困境作了深入分析,旨在从中得到若干有重要启示价值的认识。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构成。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第一章主要梳理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脉络,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问题。论文在分析其前身——意大利共产党70年风雨进程的基础上,阐述了意大利共产党转型和分裂为左翼民主党、重建共产党的背景性因素,进而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论文认为,意大利共产党的转型与重建是国际、国内及政党自身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欧洲特别是社会主义运动陷于低迷的环境之中,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近30年间呈现出“创立新党”“探索发展”以及“艰难前行”的发展态势。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组织结构与自身变革,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属性”问题。论文在阐述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较为完整的组织结构和常规化组织运行的基础上,认为党的指导思想从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党的组织原则由最初的民主集中制转变为民主制,党的组织属性由传统的工人阶级政党转变为代表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利益的现代群众性政党,党的组织运行也由传统的单纯靠组织体系运作转变为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组织管理。这是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自身建设与变革发展的主要内容与价值指向。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认识与政策主张,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基本主张”与“价值实现”问题。论文指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基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意大利的可能性实践,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外交等领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大体经历了从“激进—温和—激进—温和”的演变过程。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及现实困境,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在既定的政治环境中面临的历史性“难题”以及政党自身造成的主要“问题”。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积极参加议会选举、努力开展社会运动、广泛吸纳社会力量、重视开展左翼联合,在内外交困中求生存、谋发展。然而,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重建”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其发展态势以2008年为分水岭急剧下降。身份定位不明、意识形态模糊,党员数量下降、组织缺乏活力,理论探索乏力、政策可行性低,以及派系纷争不断、组织分裂频繁等问题既是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深陷困境的表现,也是造成选民基础不够稳固、选民对政党认同感下降的原因,进而造成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在议会选举频频失利,政治地位日趋边缘化的后果。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环境依然严峻,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的欧债危机以及2015年爆发的欧洲难民危机加剧了意大利政坛的波动,引发了意大利政党格局变化,传统执政党日渐衰颓,民粹主义政党迅猛崛起,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生存空间狭窄;意大利的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变革挤压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空间。此外,右翼势力对新闻媒体的控制也抢夺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话语空间。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启示,旨在基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个案分析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考。论文基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重建”实践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以灵活多样的社会活动拓展党的生存空间、以更加广泛的力量联合求得自身的发展空间等方面,论述了对于身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的复兴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首要前提”“根本要求”“关键所在”“必要条件”和“必由之路”。结语部分评析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苏东剧变近30年来,意大利重建共产党从未放弃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奋斗,但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为了迎合多党议会民主制的政治规则而把自己塑造成纯粹的群众性政党的形象,过分强调民主以及放弃民主集中制造成党内分裂和思想分歧不断,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和理论政策左右摇摆,造成政党地位愈发边缘化。关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等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面临的发展困境,我们应客观、冷静、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制度并不会在短期内全面崩溃,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复兴与崛起仍需付诸长期的努力,经历长期的考验。总的来讲,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政治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跌宕起伏的宏观背景下,考察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历史与现实,研究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明晰意大利重建共产党面临的发展困境及蕴藏的发展潜力,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21世纪资本主义环境下共产党生存、发展与价值实现的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进行准确把握,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探索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行深刻认识与战略考量。

二、萨尔瓦多的和平曙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萨尔瓦多的和平曙光(论文提纲范文)

(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中可受理性的“功能性搁浅”:问题及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可受理性的“功能性搁浅”:理论和实践的错位
    (一)可受理性问题的理论分类及功能定位
    (二)帝汶海调解案对可受理性的处理
        1.敷衍了事———回应暂时搁置程序的请求
        2.声东击西———偷换导致违背在先协议的主张
    (三)《公约》其他裁判机构判断可受理性的实践
        1.有关争端存在及用尽当地救济的抗辩
        2.部分有关请求国资格的抗辩
二、可受理性“功能性搁浅”的原因和症结
    (一)《公约》下可受理性与管辖权外延界限不明
        1.狭义的管辖权争议与可受理性争议的理论区别
        2.实践中身份较为明确的管辖权异议
        3.被告“能驳就驳”的抗辩策略
        4.可受理性“受制于”裁判机构的现实矛盾
    (二)实效主导海洋争端解决的逻辑
        1.实效的便利性和优越性
        2.实效的相对性和局限性
        3.放大实效的困境和隐患
        4.实效与合法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可受理性“功能性搁浅”问题的应对
    (一)厘清《公约》下可受理性问题的外延
        1.各条款与可受理性的关系
        2.应对《公约》条款对可受理性的影响
    (二)总结国际法原则在实践中的适用规律
        1.总结国际法原则在实践中的适用规律的必要性
        2.实践中《公约》未作规定的国际法原则的适用
四、结语

(6)“七丘之城”: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 ——跨文化视野下15-18世纪罗马“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复制与改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主要视角与方法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四节 15-18世纪欧亚大陆“罗马城市”图像的研究语境
        一、葡萄牙“罗马城市”景观研究
        二、葡萄牙殖民地城市景观研究
        三、澳门城市图像的跨文化研究
    第五节 问题的提出:罗马圣城景观在里斯本、果阿与澳门?
第一章 、七丘:罗马“圣城”景观的形成
    第一节 罗马早期的山地景观及其演变
        一、“七丘”的建立
        二、城市形象的早期传播
    第二节 七丘之城: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理想形象
        一、尼古拉五世的“理想城市”图形式规划
        二、利奥十世时期的“重建罗马”建筑计划
        三、耶稣会与保罗三世时期的高地建设
        四、世界的形象:新时期的“七丘之城”
    第三节 又见罗马?——圣城景观的转移
    小结
第二章 、里斯本的山城建设与“水上罗马”的形象
    第一节 背景:葡萄牙的“山城”传统与大航海时期的形象改造
        一、山城传统与基督教的空间理念
        二、高地与内城建筑、道路体系
        三、高地防御的新发展
    第二节 里斯本山城的早期“罗马化”
    第三节 曼努埃尔一世的理想城市与高地重心转移
    第四节 若昂三世的“重建罗马”与“七丘之城”形象
        一、罗马教廷与罗马城市图像的影响力
        二、奥朗达的“重建罗马”城市改造
    第五节 水上的罗马:若昂五世时期的“形象转变”
        一、耶稣会的高地争夺战
        二、菲利波·尤瓦拉的里斯本“新罗马”计划
    第六节 结束与开始:震后的里斯本
    小结
第三章 、果阿与葡萄牙海外殖民地的“滨海山城”理想
    第一节 山城理想初探:七城岛与真十字
    第二节 葡萄牙亚洲殖民地中的山城与理想的图形式规划
    第三节 前殖民时期的山城果阿
    第四节 殖民时期果阿的高地景观演变
        一、城市高地与圣城格局的形成(1510-1604年)
        二、又见“水上的罗马”:滨水区的建筑景观建设(1605-1759年)
    第五节 里斯本还是罗马?——果阿的“七丘之城”形象
    小结
第四章 抵达远东:澳门半岛上的“东方圣城”景观
    第一节 濠镜澳——被遗忘的“真十字”之地
        一、东亚的“维拉科鲁兹地”
        二、“另一端的岛屿”:七洲山
        三、十字与王冠之盟——十字门
    第二节 开埠前的高地景观(1557年之前)
    第三节 开埠早期“中央高地”的建立(1558-1582年)
        一、“城市制高点”——圣保罗山
        二、澳城的另一面相:本土力量对高地景观的影响
    第四节 “山巅之城”格局的形成(1583-1700年)
        一、17世纪“高地建筑”的建立
        二、七个“堂区”,一种格局
    第五节 水上圣城的东方形象:妈港神名之城
        一、“复原”记忆:源自地中海的岛屿“理想”
        二、新旧理想的交替:山城形象的革新与没落小结
    小结
第五章 、从复制到改写:15-18世纪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转移”
    第一节 从山地、平原到海滨:罗马山城的“转移”
    第二节 “水上的圣城”及其形象的形成
    第三节 从地中海、大西洋到印度洋:岛屿山城的崛起
        一、贸易模式与滨海山城的形成
        二、新媒介中心的出现:“岛屿”上的帝国理想
        三、高地的竞争者——宗教团体
    第四节 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圣城景观的“改写”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葡萄牙东方殖民地所有要塞、城镇平面图之书》图像、部分文本列表
附录二、果阿、里斯本教区列表、示意图
附录三、从全景到街景——从里斯本东方艺术博物馆藏“十三行潘趣酒碗”看“长卷式”城市视野的形成
附录四、由“指针”导向的城市视野——一件东西城市瓷盘上的跨洋航路与家族版图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7)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延展
第二章 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核心内涵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时代嬗变
    第二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设想与实践
    第三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五大支柱与“三大经贸合作协定”
第三章 日本经济外交的外延扩大
    第一节 “大阪轨道”:日本经济外交的话语构建
    第二节 政府开发援助计划(ODA):日本经济外交的变异
    第三节 应对“谣传损害”的危机公关:日本经济外交的新范式
第四章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特点与局限性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国内外动因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特点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局限性
第五章 “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趋势与展望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趋势与困境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经济制裁对目标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剖析与文献综述
    2.1 经济制裁的含义与特点
        2.1.1 经济制裁的含义
        2.1.2 经济制裁的特点
        2.1.3 相关概念说明
    2.2 经济制裁的效果
        2.2.1 经济制裁的效果评估
        2.2.2 影响经济制裁效果的因素
    2.3 经济制裁对目标国经济的影响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经济制裁的战略博弈
    3.2 经济制裁与目标国经济增长
    3.3 发起方制裁方案与制裁的经济效果
        3.3.1 制裁措施
        3.3.2 制裁政策目标
        3.3.3 制裁持续时间
        3.3.4 制裁参与方
    3.4 制裁双方关系与制裁的经济效果
        3.4.1 相对军事实力
        3.4.2 贸易依赖度
        3.4.3 货币金融联系
        3.4.4 政治联盟关系
        3.4.5 语言文化相似度
        3.4.6 地理距离
    3.5 目标国国内基础与制裁的经济效果
        3.5.1 经济形势
        3.5.2 政治冲突
        3.5.3 人权被侵犯程度
    3.6 假设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1.2 变量与测量
        4.1.3 模型设定
    4.2 描述性统计
        4.2.1 样本的统计特征
        4.2.2 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4.3 假设检验
        4.3.1 经济制裁与目标国经济增长
        4.3.2 发起方制裁方案与制裁的经济效果
        4.3.3 制裁双方关系与制裁的经济效果
        4.3.4 目标国国内基础与制裁的经济效果
    4.4 稳健性检验
    4.5 异质性检验
        4.5.1 冷战期间和冷战后
        4.5.2 发达程度
        4.5.3 人均收入水平
        4.5.4 地区分布
    4.6 机制检验
    4.7 结果小结
第五章 代表案例分析—经济制裁对伊朗经济增长的影响
    5.1 现实依据
    5.2 模型与方法
    5.3 实证分析
        5.3.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5.3.2 实证结果
        5.3.3 有效性及稳健性检验
    5.4 结果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启示与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西方战争题材影片中的新闻记者影像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记者群像的正面描摹
二、记者出身的电影大师
三、军旅经历、精品力作赋能电影剧作
四、串场、旁白与辐复叙事

(10)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
    第一节 意大利共产党“重建”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党内环境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一、酝酿与初创时期(1991年-1995年)
        二、探索与发展时期(1996年-2007年)
        三、低谷与奋进时期(2008年至今)
第二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组织结构与自身变革
    第一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组织结构
        一、组织体系: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
        二、党员队伍:领袖、干部与党员
        三、外围组织:青年共产党与国家担保协会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自身变革
        一、指导思想:从教条化对待马克思主义转变为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组织属性:从工人阶级先锋队转变为现代群众性政党
        三、组织原则:从坚持民主集中制转变为民主制
        四、组织运行:从单纯依靠组织体系运作转变为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组织管理
第三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认识与政策主张
    第一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认识
        一、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
        二、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分析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政策主张
        一、经济政策:反对新自由主义和紧缩政策
        二、社会政策:重点保障底层民众的利益
        三、文化政策:增加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
        四、对外政策:反对欧盟的反共行径
第四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及现实困境
    第一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实践探索
        一、积极参加议会选举
        二、努力开展社会运动
        三、广泛吸纳社会力量
        四、重视开展左翼联合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环境依然严峻
        一、意大利政党格局变化抑制了重建共产党的生存空间
        二、意大利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变革限制了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空间
        三、右翼势力挤压了重建共产党的话语空间
    第三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自身实力弱化
        一、身份定位不明,意识形态模糊
        二、理论探索乏力,政策可行性低
        三、派系纷争不断,组织分裂频繁
        四、组织缺乏活力,活动经费不足
        五、党员数量下降,党员结构不优
    第四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弱化
        一、重建共产党的选民基础不够稳固
        二、选民对重建共产党的认同度下降
        三、重建共产党在议会选举中频频失利
第五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共产党生存的首要前提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共产党团结统一的根本要求
    三、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社会基础是共产党坚强有力的关键所在
    四、拓宽活动空间是共产党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
    五、实现广泛联合是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萨尔瓦多的和平曙光(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太平洋与太平洋国家史研究:现状、问题与愿景[J]. 吕桂霞. 历史教学问题, 2021(05)
  • [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中可受理性的“功能性搁浅”:问题及应对[J]. 荆鸣,蒋奋. 中国海商法研究, 2021(03)
  • [3]战时“联合国日”与中外互动(1942-1945)[D]. 王瑞. 西南大学, 2021
  • [4]网络时代好莱坞电影中新闻从业者的新闻价值观研究[D]. 张月.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5]社交媒体格局变迁下的国际传播秩序研究[D]. 田赞. 西北大学, 2021
  • [6]“七丘之城”: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 ——跨文化视野下15-18世纪罗马“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复制与改写[D]. 刘爽.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7]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D]. 沈丁心. 外交学院, 2021(10)
  • [8]经济制裁对目标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姜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西方战争题材影片中的新闻记者影像梳理[J]. 黄书亭. 传媒观察, 2020(11)
  • [10]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何淼. 山东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萨尔瓦多的和平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