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防盗门真正成为一道安全屏障

让防盗门真正成为一道安全屏障

一、让防盗门真正成为安全屏障(论文文献综述)

黄凯[1](2021)在《我国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入室盗窃作为城市社区中最常见的犯罪形式,不仅严重威胁居民的财产安全甚至人身安全,而且还会导致居民缺乏安全感,影响正常生活秩序。本文采用风险评估方法,结合传统犯罪学理论,具体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我国城市社区入室盗窃案件发生的高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控对策,以期对我国城市社区入室盗窃案件的防控工作有所助益。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城市社区、入室盗窃和风险评估的概念进行分析界定,并对相关的犯罪学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进行概述。其次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识别和分析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影响因素。采用德尔菲法初步构建我国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27个,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该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同时参考借鉴其他行业的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将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等级划分为“红、橙、黄、蓝、绿”五个风险等级并赋予相应的风险内涵。从而完整的构建具有通用性特征的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评估体系。本文还选取了C市中两个具有鲜明不同特征的社区作为案例进行实证检验,分别对两个目标社区进行社区入室盗窃风险评估,以验证本文所构建“我国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基于风险因素识别和分析的结果,发现社区在防盗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以降低城市社区入室盗窃案件发生的风险,从源头遏制入室盗窃犯罪,变事后被动预防为事前主动预防,为基层警务预防入室盗窃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吴腾飞[2](2020)在《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将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纳入其中,使其成为了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国家文化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子系统,指的是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免于威胁或危险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多样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然而西方国家却自恃“文化中心论”,试图推动文化全球化向“文化西方化”发展,用西方的“普世价值”照亮整个世界。这种文化霸权主义行径正不断引发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冲突较量,也不断引起世界各国对于本国文化安全问题的高度警觉。当今中国,已经昂然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在不断创造属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中国实践、中国奇迹。身处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文化安全建设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战略性调整而产生许多新变化、新特征、新意义。概括而言,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维系国家统一强盛与民族团结复兴,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和谐与文化传承积淀,有利于聚焦个人全面发展与生活幸福美好,有利于致力世界和平繁荣与文明融合进步。鉴于此,深入研究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问题,对于丰富和完善总体国家安全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以及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当前国家文化安全领域所面临的外部威胁和内部隐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围绕选题综合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多学科交叉分析等研究方法,将全部内容分为六大章节进行具体论述:第一章为文章的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国际背景与国内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的现状综述、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方法、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这为本文研究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奠定研究起点。第二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相关问题概述。第一,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确定论文研究的核心目标。第二,对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选择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安全、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安全、文化资源与文化市场安全、文化制度与公共文化安全、语言文字与风俗习惯安全等五个方面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三,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特殊性质进行对比和分析,论述国家文化安全是一种“软性安全”、“隐性安全”、“长期安全”,突显其有别于其它安全类型的特殊地位。这些相关问题的具体分析和详细论述,可以确保本文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第三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理论资源。本章节主要运用“古今中外法”,对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挖掘: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文化安全观为其理论之基;以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建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时期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为其创新之道;以“宗法礼乐”和“百家争鸣”的萌芽、“天下一统”和“多元融合”的理念、“海纳百川”和“继往开来”的政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安全资源为其历史之迹;以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论、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论、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西方文化学者的国家文化安全理论为其他山之石,为后续章节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价值功能。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具有立体多维的战略价值,如国家维度,有利于维系国家统一强盛与民族团结复兴;社会维度,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和谐与文化传承积淀;个人维度,有利于聚焦个人全面发展与生活幸福美好;世界维度,有利于致力世界和平繁荣与文明融合进步等。同时,从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外交等不同社会结构方面分析,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又具备政治保障功能、经济促进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外交导向功能等多重功能,会对国家社会整体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这些价值功能充分体现着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本文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价值导向。第五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现实境遇。从战略机遇分析,新时代文化安全的全新战略高度、划时代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速度、国内外理论实践的持续积累厚度、全球性文明对话的相互交流深度,分别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时代化机遇、信息化机遇、经验化机遇、合作化机遇;从全新挑战分析,意识形态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干扰冲击、文化建设受到文化霸权主义的深度威胁、文化资源受到世界文化强国的激烈争夺、文化话语受到“西强中弱”的不利影响,分别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网络化挑战、多样化挑战、市场化挑战、国际化挑战。此外,国家文化安全建设也存在着一些科技方面、制度方面、观念方面、利益方面、交流方面等深层制约因素。这些现实境遇的具体分析,可为后续章节的破解之法提供具体标的。第六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实践策略。本文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应当以前文论述的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好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和历史机遇期,以铸牢思想体系保障来全面深化文化凝聚力,以健全制度体系保障来全面提升文化防御力,以夯实物质体系保障来全面促进文化生产力,以完善权益体系保障来全面优化文化服务力,以创新网络体系保障来全面增强文化支撑力,以加强对外体系保障来全面扩大文化影响力,从而形成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安全屏障,不断提升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安全系数和保障能力。与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相比较,本文可能存在一些创新之处。第一,可能在研究视角方面有所创新。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都选择从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出发来研究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也多为各自领域内的相关性论述。因此,本文坚定选择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所蕴含的国家文化安全理论与实践论述,并且有机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料,从而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多学科融合为辅的综合性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视角创新。第二,可能在研究框架方面有所创新。目前,绝大多数的相关研究成果都会倾向于遵循“现实问题——解决对策”的基本逻辑结构,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于国家文化安全领域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路径之上。因此,本文在谋篇布局方面会力求从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双重路向上论证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相关内容,从而提升整篇文章的全面性、系统性、学理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结构创新。第三,可能在研究观点方面有所创新。本文尝试提出了一些相对新颖的学术观点,比如,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具备有别于其他安全类型的“三种特殊性质”;认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好“四大战略机遇”来积极应对“四大全新挑战”;认为可以从铸牢思想体系保障、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夯实物质体系保障、完善权益体系保障、创新网络体系保障、加强对外体系保障等“六大保障”入手,推动形成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安全屏障,不断提升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安全系数和保障能力,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观点创新。然而,受限于写作时间和写作能力,本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较为宏大厚重的理论实践问题,试图对其在两三年之内用十余万字讲清楚、说明白,确实是一项较为困难的研究任务。加之“新时代”又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方位,可供参考的相关资料较少,这也会导致本文部分内容欠缺准确性、深刻性、学理性,甚是遗憾。但是,若以辩证思维积极看待上述不足,将其视为不断改进、丰富、完善今后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亦可算是本文的写作贡献。

孙通亮[3](2020)在《基于在地性的峨边彝族农宅门窗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峨边彝族传统农宅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其门窗的设置是气候地理、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蕴含了较多与气候地理、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等相融合的设计策略。现阶段峨边彝族部分农宅在建设过程当中,外部力量的介入使设计主体发生改变,建筑师缺乏更为合理有效的理论指导,更多是从宏观角度考虑聚落布局形态,对于中观的建筑层面考虑较少,对于微观的建筑构件如门窗等方面的考虑尤为不足,或直接套用城市住宅的做法、或简单模仿传统农宅门窗形式,缺乏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文化动态演进等方面的研究,因而彝族农宅门窗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峨边彝族部分农宅不舒适、不适用和彝族特色表面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以更适合峨边彝族地区现状的理论对农宅门窗的设计提供指导,从更微观的视角出发对农宅展开研究以促进上述问题的改善。本文以门窗设计为研究对象,立足在地性理念,其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人文关怀的特性满足当前峨边彝族农宅对于提高农宅宜居性、增强居民认同感和促进传统文化有机延续的需求。本文将研究对象分为三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第二章)是相关背景和在地理论的研究章节。首先对农宅门窗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解读了峨边彝族地区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农宅门窗的影响,进而创造性的将在地性理论引入农宅门窗的设计当中,在对在地性及相近理论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发现其具有因地制宜、人文关怀、与时俱进三个特征,与峨边彝族农宅门窗现存问题相契合。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四章)是峨边彝族农宅及其门窗调研和在地性分析章节。首先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及问卷调查,对峨边彝族地区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现存农宅进行分类并进行现状调研。其次,对三个不同阶段的农宅门窗与自然环境、文化习俗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关联分析。再次,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峨边彝族农宅门窗的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传统农宅门窗的经验和当前农宅门窗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第五章)提出峨边彝族农宅门窗的在地设计原则和方法。从峨边彝族农宅门窗的现状入手,结合在地性特征及调研分析成果,提出峨边彝族农宅门窗在地结合的三条设计原则,并以此为基础,从微观的门窗本体、中观的农宅门窗设置和宏观的农宅布局三个层面提出农宅门窗的设计策略,主要包括场址环境的应答式设计、主体需求的关怀式设计和文化语境的关联式设计三个方面。总而言之,本文以探究峨边彝族农宅门窗的设计方法和策略为目标,结合在地性理念的指导,从场址环境、居民需求、文化语境三个方面入手,分别对农宅门窗本体设计选型(微观)、农宅门窗设置(中观)和农宅布局(宏观)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以期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进一步实现门窗及农宅的在地性,期望能够为峨边彝族农宅及其门窗提供设计思路,并对类似地区提供一定的设计参考。

高亮[4](2020)在《沈阳站热源厂噪声分析及降噪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以辽宁省沈阳市沈阳站热源厂的噪声治理为例,立足于噪声的声音特性,通过对沈阳站热源厂的噪声源及噪声频率进行调研分析,利用实地调研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手段,从设备方面、场地规划和建筑设计三个方面进行降噪设计,探索出对于热源厂有效的噪声治理方法。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热源厂噪声控制这一课题的研究背景进行介绍,阐释了热源厂的基本概念、中国目前的噪声扰民标准以及噪声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当前国内外构建绿色建筑声环境评价体系和降噪手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分析本文的研究依据和研究方法等。文中对噪声的声音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出声强级、声压级、声功率级、噪声的反射、投射、折射等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隔声原理以及噪声叠加的条件和结果,以及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声压衰减的程度。并主要对沈阳站热源厂建筑工程及设备特性进行现状论述,首先从项目背景着手,对总体布局情况、建筑功能、相关设备和建筑构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当前沈阳站热源厂功能结构上的优缺点;其次对沈阳站热源厂的设备特征和运作模式进行介绍,为之后的降噪方法提供基础数据。文章分析了沈阳站热源厂的噪声来源,用实地测量的方法对相关设备针对性调研,根据声音的频率和强度进行噪声分类;除此之外,研究噪声在热源厂的传播方式,根据传播介质不同可在噪声传播路径上进行噪声控制,增加了降噪的可行性。通过基础调查和研究,本文提出针对沈阳站热源厂的噪声控制方法,按照噪声的特点,从设备、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研究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噪声之间的联系,为以后的城市噪声治理提供思路和基础。

周凤云[5](2020)在《“三生”空间视角下的皖北平原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把“三农”问题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和观念向农村的不断渗入,不仅使农村的生活条件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甚至出现许多环境污染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也使得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目前重要的工作内容。本文选取了皖北地区平原型村庄为研究对象,从“三生”空间的视角提出相应的人居环境的改善策略。首先,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了解了皖北村庄的人居环境现状,生产空间存在耕地资源浪费、产业结构单一、生产设施落后的问题,生活空间存在房屋建筑风貌不统一、道路系统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质量水平较低、基础设施更新较慢的问题,生态空间存在水域污染、林地砍伐现象严重、绿化率不够的问题。总结出皖北地区平原型村庄在三生空间存在的问题。其次,根据调研总结出来的人居环境问题,分别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及生态空间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生产空间从土地整理利用和产业结构重整两个方面入手,生活空间从统一建筑风貌、完善道路系统、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及更新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入手,生活空间从绿化景观规划及创建生态保护体制两方面入手,从“三生”空间的视角下改善皖北村庄的人居环境。最后,结合本文提出的改善策略,选取蒙城县篱笆镇孙圩中心村为例,将相关策略应用到该村庄,分别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方面做出人居环境改善规划研究。生产空间重点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传统农业与葡萄种植业同时发展,打造产业多元化;生活空间里将房屋按照清理、粉刷、整修、拆建等方式进行整治,道路系统通过梳理路线、拓宽道路及路面硬化等措施进行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具体服务人口进行适当增加;生态空间主张将提升村民生态保护意识作为重点。

韩赛楠[6](2019)在《基于CPTED理论的沈阳市居住区景观安全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不断增长的城市居住区犯罪现象,是当今城市安全的重要问题。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领域,引入国外景观安全设计的思想,推进安全理论与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深度结合,对于狭义层面的居住区安全和广义层面的城市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沈阳市不同辖区内居住区尤其是开放性居住区的系统调研和犯罪数据的分析,发现居住区景观安全设计缺失带来的社会问题。引入CPTED理论(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 Design,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梳理CPTED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剖析CPTED理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提出了整体性、人本化和多样性的居住区景观安全设计的原则。结合沈阳市居住区景观安全问题的分析,论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景观安全设计策略。基于自然监控方面的安全导向,论文探讨了土地使用混合性、植物种植通视性、过度空间丰富性、空间视线开阔性、停车场开放性等景观安全设计策略;基于领域感方面的安全导向,论文提出了设置小尺度空间、提高边界围合性、多层级划分空间等景观空间安全设计策略;基于通道控制方面的安全导向,论文阐释了控制出入口、设置尽端路、级化内部道路等景观安全设计策略;基于目标强化方面的安全导向,论文揭示了照明系统、标示系统等对景观安全设计作用;基于活动支持方面的安全导控,论文论述了增加休息设施、激活转角空间、丰富围墙空间等景观安全设计策略。论文通过调研沈阳市居住区的景观安全现状,在系统引入CPTED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了居住景观安全设计的主导方向,提出了操作层面的景观安全设计策略,对当代景观设计理论体系的拓展、居住区景观安全设计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黄光伟[7](2019)在《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纵深防护体系架构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及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组织,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博物馆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及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出现的各种犯罪手段对博物馆的安保系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从而使得博物馆的安保系统不得不加强除了增大人防力量的同时提高技术防范措施及能力。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采用技防与人防相结合的方式,在完全满足用户需求前提下,贯彻预防为主、防打结合的方针,按照纵深防护的指导思想,从入侵报警、视频安防监控、出入口管理、电子巡查、声音复核、系统联动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现代物理、化学、电子、计算机技术手段,构成一个全方位的纵深防护体系,任何非法侵入,都会触动中心报警系统或城市“110”报警系统,保证了博物馆内文物和人员的安全。本文以安全防范系统纵深防护体系为切入点研究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深刻认识到在博物馆安防建设中技防、人防、物防三者之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纵深防护体系架构的分析,对博物馆防护等级、防区层次和建筑防区划分进行了总结归纳,按照纵深防护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对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安防集成管理系统等安全防范子系统的功能要求、技术措施、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各安防子系统之间的联动关系及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措施,论文的最后以作者亲历的A博物馆设计实践为例子,进一步对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做了详细解读和分析,指出了博物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为今后博物馆在安防系统建设和设计思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付志栋[8](2018)在《基于WIFI-2.4G技术的智能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强调要发展“智慧城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国民安防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中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智能安防系统具有及时发现、排除安全隐患,向用户推送异常信息,接收用户的远程操控等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安全需要。因此,智能安防系统成为智慧城市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构建基于“互联网+智能安防系统”的全新安防生态圈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WIFI-2.4G无线技术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本系统在传统智能安防设备的基础上添加了本地智能联动模块,使系统中的传感器和控制设备能够实时联动,实现在断网、断电等特殊情况下,本地安防设备可以自主处理所在环境中出现的安全隐患,从而提高了安防措施的实时性。本文设计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可以以自学习的方式发现和管理本地网络中的传感器和控制设备,通过传感器对环境中各项安全相关参数进行收集和分析,当发现安全隐患时,可以按照联动处理预案,调用控制设备及时有效的消除安全隐患。本系统采用2.4G无线传输技术作为本地网络通信方案,结合2.4G信号短距离传输速率较快的特点,实现家庭内部通讯的及时性。同时,安防系统将环境数据传输到远程服务器,服务器分析本地安防设备无法处理的异常,并将相应的控制指令发送回本地安防设备;另外,服务器还负责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异常信息推送给用户。用户通过手机端应用程序,实时查看安防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对安防设备的相关功能和参数进行配置。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操作简便灵活,对安全隐患的响应及时,处理有效。实现了对环境的本地实时监控和远程网络管理等功能,提高了现代家庭的安全防护水平,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徐源[9](2016)在《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地产企业防盗门供应商评价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地产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发展规模已经稳居全球首位。但近年来,在如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在劳动人口增速放缓和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大环境下,地产行业遇到了“天花板现象”,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的增速明显放缓,地产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到“红海时代”,地产企业彼此的竞争愈发激烈,单纯依靠价格战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在房地产行业,同样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加强创新。在地产行业中,供应商的材料和设备占商品房建造成本的65%以上,只有通过建立适合地产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供应商评价体系,才能有效降低成本,为地产企业找到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防盗门作为家居装修的商品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地产企业是防盗门厂家的主要销售对象。作为进入家庭的第一道门户,其安全质量问题也颇受地产企业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每年完成房屋建筑面积大约在15亿平方米至20亿平方米。按照比例计算,门的面积约占10%,再以防盗门约占2/3来推算,每年将会有1亿多平方米的需求,其涉及的采购金额是占地产开发企业成本不小的比重。而目前防盗门行业管理比较混乱,各种类别的防盗门层出不穷,地产开发商在采购防盗门时,对于识别防盗门的优劣并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上述背景下,本文的研究重点即是如何根据地产企业防盗门供应商的特点对其进行评价。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地产企业防盗门供应商关系及评估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防盗门供应商的特点和研究防盗门供应商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在进行防盗门供应商评价时面临的现实情况、通过实习调研、访问和专家打分表,构建了相应的防盗门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对相应的供应商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专家调查问卷得到数据后,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本文通过SPSS软件对指标进行了有效性性分析。同时,本文考虑到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指标权重确定时的不足,于是结合AHP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并以作者实习的D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在案例中,首先分析了公司防盗门供应商评估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根据专家评分,实施了新的防盗门供应商评估及选择方法,为D公司供应商评价体系带来了明显的改善,建立了科学的评价制度,证明了本文的效用。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一是研究了防盗门供应商管理的一些特点和研究防盗门供应商管理的必要性;二是研究了如何建立科学的防盗门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并科学的进行评价;三是将防盗门供应商的评价方法运用到实际的生产工作中去。

郑影[10](2015)在《A级防盗门锁存隐患 标准期待被完善》文中认为家庭防盗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问题之一。门锁作为出入家门的第一道防护屏障,保障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不容小觑。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数据称,目前绝大多数消费者家中使用的都是A型锁具,这种锁在窃贼手中只要几十秒钟就能被成功破解,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市民不识锁具等级鲜少换锁近日,福州晋安区的徐女士更换了已使用了两年的防盗门锁。"如果不是无意间把钥匙落在屋内,被困室外,请来师傅帮忙开锁,根本不知道原来自己家的防盗门锁这

二、让防盗门真正成为安全屏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防盗门真正成为安全屏障(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2 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评估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社区的概念
        2.1.2 入室盗窃的概念
        2.1.3 风险评估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日常活动理论
        2.2.2 理性选择理论
        2.2.3 情境预防理论
        2.2.4 风险管理理论
3 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评估
    3.1 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指标体系建立的步骤及原则
        3.1.1 指标体系建立的步骤
        3.1.2 指标选择的原则
    3.2 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影响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3.2.1 危险性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3.2.2 脆弱性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3.3 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评价
        3.3.1 建立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指标体系
        3.3.2 各层次指标权重的计算
        3.3.3 风险等级体系构建
    3.4 我国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评价体系的应用
        3.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3.4.2 实例验证方案
        3.4.3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与结果
4 我国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应对策略
    4.1 降低城市社区入室盗窃案件的危险性
        4.1.1 强化对重点区域的管控
        4.1.2 增强对重点人群的监管
    4.2 降低城市社区入室盗窃案件的脆弱性
        4.2.1 多种形式开展防范入室盗窃教育工作
        4.2.2 补强社区防盗的薄弱环节
        4.2.3 整合社区资源调动群众防控力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我国城市入室盗窃风险评估指标重要性性专家咨询表
附录B 我国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评价打分表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相关问题概述
    2.1 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概念
        2.1.1 安全
        2.1.2 国家安全
        2.1.3 国家文化安全
    2.2 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
        2.2.1 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安全
        2.2.2 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安全
        2.2.3 文化资源与文化市场安全
        2.2.4 文化制度与公共文化安全
        2.2.5 语言文字与风俗习惯安全
    2.3 国家文化安全的特殊性质
        2.3.1 比“硬性安全”更柔和的“软性安全”
        2.3.2 比“显性安全”更复杂的“隐性安全”
        2.3.3 比“短期安全”更持久的“长期安全”
第3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理论资源
    3.1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3.1.2 列宁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3.2 创新之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
        3.2.1 革命战争时期:产生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新萌芽
        3.2.2 建设探索时期:扞卫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胜利
        3.2.3 改革开放时期:打开国家文化安全发展的新局面
        3.2.4 新时代时期:标示国家文化安全强盛的新方位
    3.3 历史之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安全资源
        3.3.1 “宗法礼乐”和“百家争鸣”的国家文化安全萌芽
        3.3.2 “天下一统”和“多元融合”的国家文化安全理念
        3.3.3 “海纳百川”和“继往开来”的国家文化安全政策
    3.4 他山之石:西方文化学者的国家文化安全理论
        3.4.1 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论
        3.4.2 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论
        3.4.3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第4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价值功能
    4.1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当代价值
        4.1.1 国家维度:维系国家统一强盛与民族团结复兴
        4.1.2 社会维度:保障社会稳定和谐与文化传承积淀
        4.1.3 个人维度:聚焦个人全面发展与生活幸福美好
        4.1.4 世界维度:致力世界和平繁荣与文明融合进步
    4.2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功能
        4.2.1 政治保障功能
        4.2.2 经济促进功能
        4.2.3 社会整合功能
        4.2.4 外交导向功能
第5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现实境遇
    5.1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战略机遇
        5.1.1 新时代文化安全的全新战略高度
        5.1.2 划时代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速度
        5.1.3 国内外理论实践的持续积累厚度
        5.1.4 全球性文明对话的相互交流深度
    5.2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全新挑战
        5.2.1 意识形态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干扰冲击
        5.2.2 文化建设受到文化霸权主义的深度威胁
        5.2.3 文化资源受到世界文化强国的激烈争夺
        5.2.4 文化话语受到“西强中弱”的不利影响
    5.3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深层制约
        5.3.1 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有待提升
        5.3.2 文化制度的改革进程有待加快
        5.3.3 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有待开发
        5.3.4 文化权益的现实矛盾有待化解
        5.3.5 文化开放的交流互鉴有待深化
第6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实践策略
    6.1 铸牢思想体系保障全面深化文化凝聚力
        6.1.1 坚决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
        6.1.2 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
        6.1.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
    6.2 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全面提升文化防御力
        6.2.1 牢牢掌握党对国家文化安全工作的领导权
        6.2.2 科学构建国家文化安全综合决策管理系统
        6.2.3 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6.3 夯实物质体系保障全面促进文化生产力
        6.3.1 促进国家文化产业的创新性生产
        6.3.2 倡导国家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6.3.3 推动国家文化市场的规范性转变
    6.4 完善权益体系保障全面优化文化服务力
        6.4.1 发展现代国民素质教育体系
        6.4.2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6.5 创新网络体系保障全面增强文化支撑力
        6.5.1 加快构建融合式媒体传播体系
        6.5.2 不断健全引导式舆情处理体系
        6.5.3 大力创新综合式网络治理体系
    6.6 加强对外体系保障全面扩大文化影响力
        6.6.1 引进来:促进文化吸收搞好中国转化
        6.6.2 走出去:扩大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6.6.3 新秩序:重塑文化格局做好中国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3)基于在地性的峨边彝族农宅门窗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1.1.1 峨边彝族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
        1.1.2 峨边当代彝族农宅风格化弊端
        1.1.3 峨边彝族农宅门窗在地性不足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彝族建筑文化研究
        1.3.2 农宅门窗设计研究
        1.3.3 在地性理论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背景及在地性理论
    2.1 农宅门窗概念及特点
        2.1.1 农宅的概念及其特点
        2.1.2 农宅门窗的概念及其特点
    2.2 峨边基本情况及其对农宅门窗的影响
        2.2.1 自然环境
        2.2.2 社会环境
        2.2.3 生活方式
        2.2.4 文化习俗
    2.3 在地性及相近概念解析
        2.3.1 在地性及其发展
        2.3.2 相近概念解析
    2.4 在地性的特征解析
        2.4.1 因地制宜的特征
        2.4.2 人文关怀的特征
        2.4.3 与时俱进的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峨边彝族农宅及其门窗的调研
    3.1 峨边彝族农宅调研对象及方法
        3.1.1 调研对象的选取
        3.1.2 调研主要方法
    3.2 民主改革时期的彝族农宅及其门窗调研
        3.2.1 瓦板房
        3.2.2 草房
        3.2.3 竹木房
    3.3 改革开放时期的彝族农宅及其门窗调研
        3.3.1 立面特征
        3.3.2 平面布局
        3.3.3 门窗特点
    3.4 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彝族农宅及门窗调研
        3.4.1 立面特征
        3.4.2 平面布局
        3.4.3 门窗特点
    3.5 三个时期的农宅及其门窗特征比较研究
        3.5.1 立面特征比较
        3.5.2 平面布局比较
        3.5.3 门窗特点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峨边彝族农宅门窗的在地性研究
    4.1 门窗与自然环境的关联
        4.1.1 门窗本体的构造营建
        4.1.2 门窗在农宅中的设置
        4.1.3 门窗与农宅场地联系
    4.2 门窗与生活方式的关联
        4.2.1 门窗与生活习俗联系
        4.2.2 门窗与室内布局方式
        4.2.3 居民主要需求的改变
    4.3 门窗与文化习俗的关联
        4.3.1 门窗设置与彝族传统习俗的关联
        4.3.2 门窗与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关联
        4.3.3 门窗形式与彝族地域文化的关联
    4.4 彝族农宅门窗在地性的总结思考
        4.4.1 峨边彝族农宅门窗的演变规律
        4.4.2 传统农宅门窗设计的营建经验
        4.4.3 当前农宅门窗设计存在的不足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在地结合的农宅门窗设计原则与方法
    5.1 在地结合的农宅门窗的设计原则
    5.2 场址环境的应答式设计
        5.2.1 气候条件的在地回应
        5.2.2 场地环境的在地应变
        5.2.3 原生资源的在地利用
    5.3 主体需求的关怀式设计
        5.3.1 门窗设置适应生活方式
        5.3.2 细节设计符合使用习惯
    5.4 文化语境的关联式设计
        5.4.1 营建技术的在地延续
        5.4.2 门窗设置习俗的延续
        5.4.3 居民归属感的营造
    5.5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论文主要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沈阳站热源厂噪声分析及降噪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相关噪声限制
        1.2.1 中国噪音标准
        1.2.2 相关噪声治理依据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1 绿色建筑声环境评价体系构建
        1.3.2 降噪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提出
        1.4.1 选题依据
        1.4.2 课题内容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噪声与隔声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噪声声学特性
        2.1.1 声强级、声压级、声功率级
        2.1.2 频程与频谱
        2.1.3 噪声的反射、透射、折射、干涉、散射和衍射
    2.2 隔声原理
    2.3 噪声叠加与衰减
        2.3.1 噪声的叠加
        2.3.2 噪声的相减
        2.3.3 声压级衰减
        2.3.3.1 点声源的声压级衰减
        2.3.3.2 面声源的声压级衰减
    2.4 本章小结
3 沈阳站热源厂建筑工程及设备特性
    3.1 项目背景
    3.2 总体布局
    3.3 设备布置及其功能
        3.3.1 锅炉间
        3.3.2 风机间
        3.3.3 水泵间
        3.3.4 控制室
        3.3.5 配煤车间
        3.3.6 建筑构造
    3.4 运转设备
        3.4.1 锅炉
        3.4.2 风机
        3.4.3 水泵
        3.4.4 碎煤机及输煤系统
    3.5 本章小结
4 沈阳站热源厂噪音源分析
    4.1 噪音类型
        4.1.1 机械动力噪声
        4.1.2 空气动力噪声
        4.1.3 混响声
        4.1.4 交通噪声
    4.2 噪声传播方式
        4.2.1 空气传播
        4.2.2 固体传播
    4.3 沈阳站热源厂噪声测定
        4.3.1 噪声测定规范
        4.3.2 噪声测定物理量
        4.3.3 噪声测定仪器
        4.3.4 噪声测定结果
    4.4 沈阳站热源厂噪声主观评价
        4.4.1 调查问卷设计
        4.4.2 调查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热源厂降噪措施研究
    5.1 规划降噪
        5.1.1 沈阳站热源厂现状分析
        5.1.2 沈阳站热源厂改造设计
        5.1.2.1 种植绿化带
        5.1.2.2 设置声屏障
        5.1.2.3 改造周围居住建筑
    5.2 建筑设计降噪
        5.2.1 建筑基础降噪
        5.2.2 墙体降噪
        5.2.3 门窗降噪
        5.2.4 顶棚降噪
    5.3 设备降噪
        5.3.1 风机降噪
        5.3.2 水泵降噪
        5.3.3 碎煤机降噪
        5.3.4 其他设备降噪
    5.4 其他方式降噪
    5.5 降噪措施造价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三生”空间视角下的皖北平原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释义
        1.1.1 平原型村庄
        1.1.2 “三生”空间
        1.1.3 人居环境
        1.1.4 “三生”空间和人居环境之间存在的耦合特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技术路线
    2.4 论文创新点
3 “三生”空间视角下的皖北平原型村庄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生产空间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1 耕地资源浪费
        3.1.2 产业结构单一
        3.1.3 生产设施落后
    3.2 生活空间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 房屋建筑风貌不统一
        3.2.2 道路系统不完善
        3.2.3 公共服务设施质量水平较低
        3.2.4 基础设施更新较慢
    3.3 生态空间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3.1 自然水域污染处理不彻底,流动性不够
        3.3.2 林地砍伐现象严重,生态屏障被破坏
        3.3.3 村庄内部绿化较少,生态环境较差
4 “三生”空间视角下的皖北平原型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策略
    4.1 生产空间的改善策略
        4.1.1 增加耕地保护意识,提高土地利用率
        4.1.2 打破传统单一产业,构建产业新模式
        4.1.3 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设施,提高村庄生产效率
        4.1.4 开展科技农业培训,增加农民生产专业知识
    4.2 生活空间的改善策略
        4.2.1 清除“个性建筑”,提升住宅品质
        4.2.2 摸清人口容量,增加公共服务
        4.2.3 更新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
        4.2.4 织补村内道路,完善道路系统
    4.3 生态空间的改善策略
        4.3.1 打通自然水域,增加水流动性
        4.3.2 实行退田还林,修复生态屏障
        4.3.3 缯加内部绿化,点缀村庄节点
        4.3.4 制定生态空间保护管理制度,推进村庄生态文明建设
5 “三生”空间视角下的蒙城县篱笆镇孙圩村人居环境规划研究
    5.1 村庄概况
        5.1.1 区位
        5.1.2 人口
        5.1.3 经济
        5.1.4 自然
        5.1.5 地形地貌
    5.2 “三生”空间人居环境现状
        5.2.1 生产空间人居环境现状
        5.2.2 生活空间人居环境现状
        5.2.3 生态空间人居环境现状
    5.3 生产空间人居环境规划
        5.3.1 村庄人口预测
        5.3.2 产业发展规划
        5.3.3 生产设施规划
    5.4 生活空间人居环境规划
        5.4.1 房屋建筑整治规划
        5.4.2 道路系统规划
        5.4.3 基础设施规划
        5.4.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5 生态空间人居环境规划
        5.5.1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5.5.2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引导
6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CPTED理论的沈阳市居住区景观安全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犯罪问题日趋严重
        1.1.2 居住区内犯罪活动频发
        1.1.3 环境景观安全设计匮乏
        1.1.4 居民安全需求不断提升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界定和CPTED理论解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犯罪的概念
        2.1.2 居住区景观安全
    2.2 其他相关理论
        2.2.1. 简.雅各布斯的城市活力论
        2.2.2. 纽曼的可防卫空间理论
        2.2.3. 破窗理论
        2.2.4. 理性选择理论
    2.3 CPTED理论
        2.3.1. CPTED理论的主要内容
        2.3.2. CPTED理论的发展历程
        2.3.3. CPTED理论的核心要素
    2.4 本章小结
3. 沈阳市居住区景观安全性现状调研分析
    3.1. 沈阳市居住区景观总体安全性调查分析
        3.1.1 数据整合分析
        3.1.2 调研数据分析
    3.2. 沈阳市典型性居住小区调研分析
        3.2.1 调研情况分析
        3.2.2 沈阳市居住区景观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3.3. CPTED框架下的影响犯罪的景观环境要素分析
        3.3.1 “自然监控”相关要素分析
        3.3.2 “领域感”相关要素分析
        3.3.3 “通道控制”相关要素分析
        3.3.4 “目标强化”相关要素分析
        3.3.5 “活动支持”相关要素分析
        3.3.6 “意向与环境维护”相关要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CPTED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
    4.1. 基于自然监控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
        4.1.1 土地使用混合性
        4.1.2 植物种植通视性
        4.1.3 景观空间视线开阔性
        4.1.4 停车场空间开放性
    4.2. 基于领域感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
        4.2.1 提高边界领域性
        4.2.2 营造宅前空间领域性
        4.2.3 多层级划分空间
        4.2.4 消除消极空间
    4.3. 基于通道控制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
        4.3.1 控制出入口
        4.3.2 设置尽端路
        4.3.3 把控道路尺度
    4.4 基于目标强化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
        4.4.1 照明系统完善
        4.4.2 标识景观清晰
        4.4.3 住宅外立面设施合理
    4.5. 基于活动支持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
        4.5.1 增加户外休息空间
        4.5.2 激活转角空间
        4.5.3 丰富老年人空间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纵深防护体系架构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名词与理论概述
        1.3.1 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
        1.3.2 风险等级及防护级别
        1.3.3 防区
        1.3.4 纵深防护体系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博物馆纵深防护体系架构的构建思路
    2.1 纵深防护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2.2 防护要求
    2.3 防区层次及其建筑空间划分
        2.3.1 防区层次划分
        2.3.2 博物馆建筑防区划分
    2.4 防护措施
        2.4.1 周界区域防范措施
        2.4.2 监视区防范措施
        2.4.3 防护区防范措施
        2.4.4 禁区防范措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纵深防护体系的搭建
    3.1 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构成
    3.2 入侵报警系统
        3.2.1 系统概述
        3.2.2 前端设备设置
        3.2.3 系统技术分析
    3.3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3.3.1 系统概述
        3.3.2 系统功能分析
        3.3.3 监控点的设置
        3.3.4 系统技术分析
    3.4 声音复核系统
        3.4.1 系统概述
        3.4.2 声音复核点位设置
        3.4.3 系统技术分析
    3.5 出入口控制系统
        3.5.1 系统概述
        3.5.2 系统功能分析
        3.5.3 门禁点位的设置
        3.5.4 系统技术分析
    3.6 电子巡查系统
        3.6.1 系统概述
        3.6.2 系统功能分析
        3.6.3 巡更点设置
        3.6.4 系统技术分析
    3.7 通讯与对讲系统
        3.7.1 系统概述
        3.7.2 系统功能分析
        3.7.3 内线对讲点设置
        3.7.4 系统技术分析
    3.8 安防集成管理系统
        3.8.1 系统概述
        3.8.2 安防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
        3.8.3 安防系统的集成模式
    3.9 技术防范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博物馆的设计实践及分析
    4.1 A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设计
        4.1.1 周界
        4.1.2 监视区
        4.1.3 防护区
        4.1.4 禁区
    4.2 A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基于WIFI-2.4G技术的智能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口标和内容
    1.4 论文组织框架
2 相关技术介绍
    2.1 无线通讯技术
    2.2 NoSQL数据库技术
    2.3 负载均衡技术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需求陈述
    3.2 系统用例模型
4 系统设计
    4.1 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5 系统详细功能设计
    4.6 数据通讯模块设计
5 系统测试
    5.1 系统功能测试
    5.2 系统性能测试
    5.3 系统测试结果
6 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地产企业防盗门供应商评价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和国外的供应商评价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
        1.4.2 国外研究
第2章 地产企业防盗门供应商管理概述
    2.1 供应商管理概述
    2.2 防盗门供应商的特点
    2.3 研究防盗门供应商管理的必要性
    2.4 研究防盗门供应商管理的实践价值
    2.5 防盗门供应商管理的目标
第3章 地产企业防盗门供应商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防盗门供应商评价指标的设定
    3.2 专家评分表的发放与回收
    3.3 数据分析
    3.4 模糊评价法的计算
第4章 地产D公司供应商管理案例研究
    4.1 D公司供应商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4.2 D公司防盗门供应商评价的实践
    4.3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D公司的防盗门供应商选择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A级防盗门锁存隐患 标准期待被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市民不识锁具等级鲜少换锁
B级叶片锁较安全建议两三年更换一次
防盗提醒:出门不反锁等于没锁门
锁具质量参差不齐标准亟待完善

四、让防盗门真正成为安全屏障(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城市社区入室盗窃风险评估研究[D]. 黄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2]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研究[D]. 吴腾飞. 吉林大学, 2020(01)
  • [3]基于在地性的峨边彝族农宅门窗设计研究[D]. 孙通亮.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沈阳站热源厂噪声分析及降噪措施研究[D]. 高亮.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三生”空间视角下的皖北平原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规划研究[D]. 周凤云.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6]基于CPTED理论的沈阳市居住区景观安全性设计研究[D]. 韩赛楠.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7]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纵深防护体系架构的设计研究[D]. 黄光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8]基于WIFI-2.4G技术的智能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D]. 付志栋.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9]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地产企业防盗门供应商评价研究及应用[D]. 徐源.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2)
  • [10]A级防盗门锁存隐患 标准期待被完善[J]. 郑影. 福建质量技术监督, 2015(02)

标签:;  ;  ;  ;  ;  

让防盗门真正成为一道安全屏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