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经济委托代理制度探析

我国国有经济委托代理制度探析

一、中国国有经济委托代理制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荣兆梓,华德亚[1](2021)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中提出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畴与方法,从平等劳动的内在矛盾出发,论证集体主义社会意识与公有产权代理人制度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进而指出中国共产党内嵌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构成部分。平等劳动的内在矛盾,一方面表现为劳动者二重人格导致的集体决策悖论,另一方面表现为分工平等与管理平等的矛盾。解决矛盾需要加装特殊的制度构件:一是要营造集体主义的社会意识和决策文化,以保障集体决策符合劳动者的整体与长远利益;二是要利用公有产权代理人制度,在保证代理人忠诚尽责的同时,提高公有制经济的管理效率。两方面的制度需求聚焦到同一个根本制度,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一种主动代理关系。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主动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在百年历史中建立起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充分信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论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之间的逻辑关系,从一个重要角度阐释了共产党领导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刘瑞[2](2020)在《实践是检验国有经济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文中研究说明长达200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践表明:建立公有经济的创新设计最初来自对私有经济的批判和替代;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硬核;公有经济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数个实验创新形式,但历史选择了国有制形式。其中,南斯拉夫工人自治联合体实验最值得重视。中国国有经济改革是基本成功的,原因在于国有经济并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经营追求唯一目的,而是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经营目标;国有经济具有内在的组织协调性和利益共同性,具有抗击私有资本特别是外国垄断资本围猎及市场危机的制度优势;国有经济采取了市场经济通行的治理方式即两权分离下的委托代理制,解决了市场经济中经济正当性问题;国家至上主义历史文化传统也容易让中国社会接受以大企业为主的国有经济形式。中国国有经济实验成功的理论启示是:竞争是市场经济繁荣的关键,与产权的性质无关;国家监管市场的裁判员身份可以与国有经济的所有者身份隔离开来。国有经济内涵是社会主义国家运用其掌控的经济资源和力量建立的经济体,其外延是国有组织和国有资本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是国有经济的使用价值载体,后者是国有经济的价值载体。二者各有不同的实践含义和优势,管企业和管资本二者不可偏废。

刘现伟,李红娟,石颖[3](2020)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思路与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资本布局持续调整,国有资本比重趋于相对稳定,经营效率明显提升,但仍存在布局方向不明确、比重偏高、产业分布过宽、结构趋同、效率不高、质量提升慢等突出问题。为此,应从国家、行业、区域、企业四个维度重构国有资本布局,加快推进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的整体方案,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幅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水平以促进资本流动,建立以资本增值率为核心的长期考核激励机制,加快清理和推动低效无效国有资本退出。

杨帅华,张兴茂[4](2020)在《劳动者产权与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的发展创新》文中认为劳动者产权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既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也具有密切的历史联系,劳动者产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核心要素与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产权不仅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而且更表现为劳动者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确立劳动者产权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自身性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完善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应当在已有改革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全面确立劳动者产权,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劳动者产权的崭新形式。应当通过深化改革、全面实现产权制度、管理制度与分配制度的创新来确立劳动者产权、实现公有制形式的变革发展。

李健[5](2020)在《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演化研究》文中认为企业是社会发展重要的微观基础和基本单元,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最重要的活跃因素。公司是企业组织发展的高级形态,对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工业化的作用更加重大。公司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西方世界崛起与扩张的关键,他与公司发展的历程相伴而行。为了维持和巩固当时现有商业规则,近代西方诸国实施公司立法活动,至此西方世界出现真正意义上营利性法人的“公司”概念。对比西方世界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特点。我国公司法律制度实践共经历六次变革:第一次变革是1872年具有公司法替代效用的《轮船招商局章程》制定;第二次变革是1904年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中国首部《公司律》颁布;第三次变革是1914年首次邀请商人参与制定的《公司条例》颁布;第四次变革是1929年首次确立公司“营利”目的的《公司法》颁布;第五次变革是1946年确立以公司制发展国营事业目的的《公司法》颁布;第六次变革是1993年确立公司概念重新正式走入中国经济社会规定的《公司法》颁布。由于中国当代公司法的完善建设都得益于近代公司法律制度的实践,所以本文以近代公司法颁布的时序为线索,针对与近代公司法律制度所关联的特许公司制度《轮船招商局章程》以及四部公司法,对其公司发展状况、法律制度前提、利益集团博弈过程以及经济影响进行研究,进而揭示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演化规律。本文依据制度演化理论、演化博弈论进行研究,以公司法演化的时序为线索,从晚清公司制思想产生开始,商人进行公司实践发端,主要分析公司法律制度演化的五个阶段过程,包括公司法律制度萌芽阶段商人实践与特许公司制度的替代、特许公司制度向准则公司制度的探索与转化、官商共同参与修律奠定近代公司法律制度体系的基础、官商共同兴办工业完善公司法律制度、再到抗战期间统制经济下官商进行公司产权争夺导致公司法律制度走向异化,以及五个阶段过程中官僚、商人、其他集团多方博弈行为特征,最终得出评述性结论。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提出公司法律制度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规范发展、异化五阶段演化模型。第三章是公司法律制度的萌芽阶段(1840-1872)。主要分析在无公司法的条件下,由于华商进行附股导致原有法律制度框架无法容纳新生经济因素,官僚制定《轮船招商局章程》的过程。第四章是公司法律制度的起步阶段(1872-1904)。主要分析在《轮船招商局章程》的示范下公司治理逐渐显露出官商集团监管经理人缺失问题,导致晚清工商业发展急需突破公司法律制度瓶颈,中央政府颁布《公司律》的过程。第五章是公司法律制度的初步发展阶段(1904-1914)。主要分析在《公司律》下公司内部道德风险问题与官剥商权情况,以及商人偷懒行为与机会主义,导致《公司律》无法使中国建立真正的经济自由民主,官僚与商人共同颁布《公司条例》的过程。第六章是公司法律制度的规范发展阶段(1914-1929)。主要分析《公司条例》缺失法人持股制度导致家族公司对外投资发展滞后,公司所承担的非营利性目的过多而影响公司发展,在涉及根本性商办公司改革方面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南京政府颁布1929年《公司法》的过程。第七章是公司法律制度的异化阶段(1929-1946)。主要分析1929年《公司法》以私企业为规范对象难以适应大力发展国营事业的需要,国民政府颁布1946年《公司法》的过程。论文第八章是结论。

于金富,任达[6](2019)在《中国国有制形式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创新——基于“以人民为中心”视角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生产方式一直是国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而不是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视角来考察,中国国有制生产方式先后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历史形态:一是中国古代以君主取代人民为生产资料所有者为基本特征的"代替制国有制"形式,二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家代表全民占有生产资料为基本特征的"代表制国有制"形式。未来中国一方面应当坚持以国有制为主导的基本方针,另一方面应当深化国有经济改革,创新国有制实现形式,构建以国家与人民的委托代理制为基本特征的"代理制国有制"形式,从而形成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有制生产方式。

杨扬[7](2019)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地方政府债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及由此引发的债务风险的不断上升。2008年,为应付国际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扩张性经济政策在短期内有效稳定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却导致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负债率的显着升高。虽然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率仍然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但地方政府除了负有偿还责任的直接显性债务之外,还存在大量负有担保责任或救助责任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财政部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6.51万亿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过估算认为,2017年末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为27.8万亿元,合计为44.31万亿元。债务规模在过去二十一年间由1996年0.1829万亿元增长了 221.03倍,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同期GDP和地方财政收入。隐性和或有负债不仅数额巨大,而且缺乏规范化运作和透明监管,成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部分。当经济形势向好时,地方政府不容易发生债务违约;一旦经济形势转弱,债务风险会随着政府偿债压力增大而暴露出来,严重甚至有可能爆发债务危机。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未来三大任务之首,并明确防范重点是金融风险。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未来要“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关键在于客观有效评估政府债务风险状况,并从根本上把握和了解债务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为此,本文展开的主要工作有:首先,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框架。地方政府债务作为公共债务的一种,是中央政府以下的各级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向个人、社会团体等借款或发行债券所产生的财政义务。债务风险源于债务资金回报收益的不确定性与举债主体被迫接受持续的偿还支付之间的矛盾。因此,负债只是债务风险问题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全面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除了地方政府负债之外,还需要关注地方政府资产。基于此,本文从债务融资特征这一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内涵做出界定,并结合公共产品和代际公平理论、府际权力关系理论、区域经济竞争理论、或有权益方法和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等相关理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涉及的一些基础性内容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梳理我国地方债制度的发展历程,本文详细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发现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债务规模扩张速度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如果这种趋势一直持续,有可能导致地方财政未来陷入失衡处境。其二,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相比西方国家仍有距离,但若是以债务率衡量,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已经高于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并接近美国水平。而人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则与西方国家大体持平,这说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为严重,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债务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其三,我国大规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造成其供给过剩,导致政府债务资金回报收益连年降低,未来存在收不抵支的危险。其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期限分布不合理,短期债务偏多,中长期债务偏少。由于债务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投资,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较长,地方政府资产收益与利息支付间的期限错配严重,需要借助债务转滚予以维持。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会加重政府债务负担,而且还会将债务期限结构进一步向短期压缩。第三,通过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在全面、完整、准确了解我国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前提下,本文分别运用或有权益方法和投资组合风险分析法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量化测算和评估。结果表明,2010-2017年我国地方政府风险水平在整体上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大的直接因素,一是地方政府资产负债杠杆率不断上升,二是由于地方政府可偿债资产年均收益率的持续下降。如果将养老金缺口计入统计范围,那么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会进一步增大。就2017年情况而言,只有当地方政府实际承担的养老金缺口现值少于24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才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第四,通过关注政府治理中的结构性特征,本文由微观层面入手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地方政府作为独立经济主体,它们与投资者之间类似于一种“租佃”的经济关系。在区域间吸引外资的竞争中,地方政府一方面向投资者出让土地使用权,另一方面向他们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于受到晋升激励的作用,地方官员倾向于推动基础设施这类资源密集型公共投资项目向上级发出自己政绩信号。在不同地区官员之间的晋升博弈中,地区招商引资、土地使用权出让、城市和开发区建设、土地财政等因素耦合在一起,相互支持,形成一种不断自我强化的变动趋势,结果导致各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过剩和地方债务规模膨胀,并造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持续增大。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在基础设施投资明显过剩情况下依然呈现出强烈递增倾向。最后,本文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考察、测算评估、机理分析,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防控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和建议。包括:改进地方官员考核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绩效评价,以此强化地方政府自我偿债激励。引入权责发生制,依据这一会计基础建立我国的政府债务会计体系,以此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构建一套适应我国情况的风险预警体系,从总体上监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构建一套专门的事后应急处置机制,防止债务风险出现失控情形。优化和改进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动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市场发展,促进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和有序发展。

李桐[8](2019)在《不同所有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末证券市场正式建立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作用和效率也在稳步提升。但与此同时,上市公司投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在众多影响投资效率的因素中,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中重要的制度因素,对投资效率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的经济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化,股份制经济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企业按照所有权性质的不同被划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基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特征,当前我国着力推行国有企业及央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这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也将产生深远影响。据此,本文针对企业股权结构和投资效率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着重对比不同所有权性质上市公司基于股权结构上的差异体现在投资效率上的不同,将此作为深入探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投资效率切入点。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股权结构、所有权性质和投资效率相关概念进行阐释,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和投资行为理论为指导,从理论层面分析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的相关性,同时以我国2013-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来衡量投资效率,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实证检验假设,探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并基于不同所有制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以及我国特殊的政治背景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出发,提出完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所有权性质的综合性意见与建议,以实现提高投资效率的目标。

魏蒙蒙[9](2018)在《政治关联对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回顾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我国央企、地方国企与民营企业的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政府与企业间政治关联问题仍然存在,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政治关联对企业的资本配置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对政治关联与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也缺乏对央企、民营与地方国企的影响机理、影响程度的比较分析。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来激发国有资本的内生活力,最大程度提升资本的效率、效益。因此,本文基于十九大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研究政治关联与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初步阐述了政治关联与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相关内涵和理论,并总结政治关联对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文献综述,为全文奠定研究基础。其次,立足于中国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采用对比分析法、分类研究法深度剖析政治关联与不同所有制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理。再次,借鉴Richardson效率模型的残差来度量投资效率,通过投资效率指标来衡量企业资本效率的配置程度,用赋值法来衡量企业政治关联的程度,对政治关联与企业资本配置效率进行计量分析与实证检验。最后,结合本文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能够有效改善政企关系的对策建议。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政治关联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整体上呈显着负相关。产权特性不同的企业所受到的政治关联的影响并不是相同的。产权约束不同的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对于政治关联的敏感度存在显着的差异性特征:相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受到的政治关联对企业投资效率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相对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企受到政治关联对企业投资效率的负面影响则更为明显。地方国有企业是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当中效率最差的,民营企业是受政治关联的影响程度最大的。

荣兆梓[10](2017)在《论公有制经济的微观效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从公有制的本质特征与内在矛盾出发,分别从激励效率、配置效率和创新效率三方面全面讨论公有制经济的微观效率:(1)公有制的劳动平等关系具有强大激励效应,但按照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大规模公有制组织的多层代理制不可能有效率,论文提出"主动代理"理论,以说明公产代理制有效运转的机理,及进一步提高效率的途径;(2)劳动平等关系与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需要适当的企业产权安排,论文区分了公有制经济两种可能的企业产权类型——劳动主权型与资本主权型,在激励效率与配置效率统一的框架内分析二者的利弊得失,进而给出职工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公司制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企业产权/效率曲线;(3)从公有资本的积累优势切入,讨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公有资本的再分配优势和创新激励优势,同时指出,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合理分配的社会负担,是国有资本积累发展的必要空间,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公有资本完全有能力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中国国有经济委托代理制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国有经济委托代理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主义公有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平等劳动
    1.平等劳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规定性
    2.平等劳动的历史性质
    3.平等劳动的基本内容
二、平等劳动的矛盾与解决矛盾的途径
    1.矛盾的根源
    2.劳动者二重人格与共同决策难题
    3.分工平等与管理平等的矛盾
    4.公有产权代理制
    5.大规模公产组织的双向代理链与科层的平等劳动
三、 共产党领导是公有制的根本制度安排
    1.劳动者利益与马克思主义政党
    2.公有产权代理人与中国共产党
    4.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
    5.忠诚与信任:代理成本的视角
四、小结

(2)实践是检验国有经济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忘国有经济改革的初心
二、坚持实践检验国有经济改革成败的几点思考

(3)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思路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现实价值
    (一)国有资本布局的内涵界定
    (二)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现实意义
        1.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2.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必然要求
        3.完善和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现实需要
        4.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前提
        5.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举措
二、我国国有资本布局状况评估
    (一)国有资本总量持续扩大
    (二)国有资本比重总体趋于稳定
    (三)国有资本产业布局逐步调整
    (四)地方和海外国有资本扩张速度较快
    (五)国有资本企业布局调整持续推进
三、我国国有资本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本布局方向不明确、比重较高
    (二)国有资本产业分布过宽、竞争力不强
    (三)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趋同且效率有待提高
    (四)国有资本规模扩张快、质量提升慢
    (五)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仍面临较大困难
四、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总体思路
    (一)加强国有资本布局,优化顶层设计
    (二)优化国有资本行业布局结构
    (三)优化国有资本区域布局
    (四)优化国有资本企业布局结构
五、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策略选择
    (一)切实以管资本为主加快推进国资监管体制改革
    (二)研究制定国有资本布局优化整体方案和政策
    (三)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企股权多元化
    (四)大幅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水平,促进资本流动
    (五)建立以资本增值率为核心的长期考核激励机制
    (六)加快清理和推动低效无效国有资本退出

(4)劳动者产权与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的发展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二、劳动者产权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的内在联系
三、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与劳动者产权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四、基于劳动者产权的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的改革创新

(5)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经济演化理论
        2.1.2 制度变迁的演化理论
        2.1.3 演化博弈论
    2.2 分析框架
        2.2.1 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制定的规则与过程
        2.2.2 公司法律制度演化博弈的参与者行为
        2.2.3 公司法律制度的博弈均衡与演化
        2.2.4 具体分析方法与模型介绍
第3章 公司法律制度的萌芽(1840-1872):华商公司实践与《轮船招商局章程》的制定
    3.1 《轮船招商局章程》制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3.1.1 “公司”语源考察
        3.1.2 公司法律制度缺失的社会根源
    3.2 华商公司的首次实践
        3.2.1 西方公司法律制度的发展评说
        3.2.2 近代华商公司的具体实践路径
    3.3 《轮船招商局章程》制定前的法律制度前提
        3.3.1 晚清政府原有法律制度无法容纳新生经济因素
        3.3.2 华商集团与洋商集团的竞争导致官商利益冲突
        3.3.3 传统民营企业中的公司制度因素影响
        3.3.4 官僚体制下传统官营制度的路径依赖
    3.4 《轮船招商局章程》制定的演化博弈分析
        3.4.1 航运业利益集团博弈系统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3.4.2 利益集团的认知分析
        3.4.3 地方政府洋务派与华商集团、洋商集团的演化博弈分析
        3.4.4 中央政府的立法行为选择
    3.5 《轮船招商局章程》颁布的经济影响
        3.5.1 通过发行股票达到了募集资金的目的
        3.5.2 利用航运业达成了与洋商竞争的效果
        3.5.3 社会上掀起了积极投资兴办公司的热潮
        3.5.4 官督特许公司制度是公司法的初次探索
    3.6 小结
第4章 公司法律制度的起步(1872-1904):官督公司没落与《公司律》的颁布
    4.1 《公司律》颁布前的公司发展状况
        4.1.1 特许制度下官督公司的盛行
        4.1.2 特许制度下官督公司的没落
        4.1.3 特许制度下商办公司的崛起
    4.2 《公司律》颁布前的法律制度前提
        4.2.1 晚清工商业发展急需突破公司法律制度瓶颈
        4.2.2 官督公司模式的缺陷导致官商利益的冲突
        4.2.3 官督特许公司治理实践推进法制化进程
        4.2.4 《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扶持工商业法规化
    4.3 《公司律》颁布的演化博弈分析
        4.3.1 晚清利益集团博弈系统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4.3.2 利益集团的认知分析
        4.3.3 官僚经理与洋务派、股东集团的演化博弈分析
        4.3.4 中央政府的立法行为选择
    4.4 《公司律》颁布的经济影响
        4.4.1 提高了工商业者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4.4.2 约束了各级官吏改善官商关系
        4.4.3 终结了官督商办公司模式
        4.4.4 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
    4.5 小结
第5章 公司法律制度的初步发展(1904-1914):官商共同修律与《公司条例》的颁布
    5.1 《公司条例》颁布前的公司发展状况
        5.1.1 《公司律》颁行后公司治理官剥商权局面的改善
        5.1.2 《公司律》颁行后公司治理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
        5.1.3 家族公司的创建
    5.2 《公司条例》颁布前的法律制度前提
        5.2.1 《公司律》无法使中国建立真正的经济自由与经济民主
        5.2.2 官督公司模式回光返照导致官商利益的冲突
        5.2.3 《中华民国约法》倡导自由经济政策
        5.2.4 《改定大清商律草案》开创立法调查先河
    5.3 《公司条例》颁布的演化博弈分析
        5.3.1 民初利益集团博弈系统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5.3.2 利益集团的认知分析
        5.3.3 官僚集团与商人集团关于修律的演化博弈分析
        5.3.4 中央政府立法行为选择的转变
    5.4 《公司条例》颁布的经济影响
        5.4.1 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的形成
        5.4.2 家族公司规模的壮大
        5.4.3 官僚与商人可以均衡博弈
        5.4.4 民族工商业的黄金发展阶段
    5.5 小结
第6章 公司法律制度的规范发展(1914-1929):官商兴办工业与1929年《公司法》颁布
    6.1 1929年《公司法》颁布前的公司发展状况
        6.1.1 《公司条例》颁行后私人资本投资的扩张发展
        6.1.2 《公司条例》颁行后家族公司企业集团的迅猛发展
        6.1.3 《公司条例》颁行后官僚资本投资公司的热情高涨
    6.2 1929年《公司法》颁布前的法律制度前提
        6.2.1 《公司条例》缺失法人持股制度导致公司对外投资发展滞后
        6.2.2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导致官商利益冲突
        6.2.3 《建设大纲草案》倡导重点发展国有经济政策
        6.2.4 《训政时期经济建设实施纲要方针案》规定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6.2.5 《公司条例》奠基中国公司法体系
    6.3 1929年《公司法》颁布的演化博弈分析
        6.3.1 民国中期利益集团博弈系统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6.3.2 利益集团的认知分析
        6.3.3 官僚集团与商人集团关于立法的演化博弈分析
        6.3.4 中央政府立法行为选择的转变
    6.4 1929年《公司法》颁布的经济影响
        6.4.1 公司法人持股制度的发展
        6.4.2 投资控股公司的产生
        6.4.3 民营经济得到鼓励与支持
        6.4.4 公司营利目的的回归
    6.5 小结
第7章 公司法律制度的异化(1929-1946):官商产权争夺与1946年《公司法》的颁布
    7.1 1946年《公司法》颁布前的公司发展状况
        7.1.1 1929年《公司法》颁行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7.1.2 统制经济下国营公司向官僚垄断公司的转变
        7.1.3 民营公司生存环境的转折与恶化
    7.2 1946年《公司法》颁布前的法律制度前提
        7.2.1 1929年《公司法》难以适应大力发展国营事业的需要
        7.2.2 抗战爆发统制经济政策导致官商利益的冲突
        7.2.3 《特种股份有限公司条例》规定政府控制国家经济主体的合法性
        7.2.4 《第一期经济建设原则》为战后政府与民资合办公司提供依据
    7.3 1946年《公司法》颁布的演化博弈分析
        7.3.1 民国后期利益集团博弈系统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7.3.2 利益集团的认知分析
        7.3.3 商人集团与官僚集团、官僚经理的演化博弈分析
        7.3.4 中央政府立法行为选择的转变
    7.4 1946年《公司法》颁布的经济影响
        7.4.1 公司注册登记数量激增
        7.4.2 国营公司规模空前扩张
        7.4.3 有限公司与外资公司迅速增长
        7.4.4 民营经济产权弱化与衰败
    7.5 小结
第8章 评述性结论与现实启示
    8.1 评述性结论
        8.1.1 近代公司法律制度演化是后世公司立法对前世立法制度创新的结果
        8.1.2 近代公司法律制度演化是官僚集团与商人集团持续博弈均衡的结果
        8.1.3 近代公司法律制度演化是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相互转化的结果
        8.1.4 官商集团谈判能力的差异变化是近代公司法律制度演化成败的关键
        8.1.5 近代公司法律制度保障较好的时期是商人集团公司发展的发达时期
    8.2 现实启示
        8.2.1 营业自由立法是激发企业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关键
        8.2.2 简政放权制度是完善政府职能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6)中国国有制形式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创新——基于“以人民为中心”视角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代国有制形式:“代替制国有制”———中国国有制的原生形态
二、传统国有制形式:“代表制国有制”———中国国有制的再生形态
三、现代国有制形式:“代理制国有制”———中国国有制的创新形态

(7)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析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之处
        1.4.2 论文研究不足
第2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和辨析
        2.1.1 地方政府债务的界定
        2.1.2 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辨析
        2.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和代际公平理论
        2.2.2 基于组织学视角的府际权力关系理论
        2.2.3 区域经济竞争理论
        2.2.4 或有权益方法
        2.2.5 投资组合风险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
        3.1.1 地方政府债务起步阶段(1949-1958年)
        3.1.2 地方政府债务停滞阶段(1959-1978年)
        3.1.3 地方政府债务恢复阶段(1979-1993年)
        3.1.4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积极探索阶段(1994-2007年)
        3.1.5 地方政府债务加速发展阶段(2008至今)
    3.2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3.2.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增长率
        3.2.2 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层级结构
        3.2.3 地方政府债务举债主体
        3.2.4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来源
        3.2.5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投向
    3.3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3.3.1 债务规模扩张速度过快,财政稳定性受到威胁
        3.3.2 债务负担过重,政府和私人部门承受能力相对不足
        3.3.3 基础设施投资过剩,债务资金回报率持续下降
        3.3.4 债务期限配置不合理,利息支付压力增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量化测算与评估
    4.1 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分析
        4.1.1 我国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框架构建
        4.1.2 我国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状况
    4.2 基于或有权益方法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4.2.1 或有权益方法的理论推导和模型构建
        4.2.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算
        4.2.3 债务风险评估结论
    4.3 基于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4.3.1 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的基本思想
        4.3.2 投资组合风险的定义和测算指标
        4.3.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算
        4.3.4 债务风险评估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5.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机理分析:“地方政府-投资者”理论分析框架
        5.1.1 模型设定和前提假设
        5.1.2 区域竞争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5.1.3 引入晋升激励的地方政府行为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5.1.4 理论模型分析结果的进一步阐释
    5.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机理分析的实证检验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
        5.2.3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5.2.4 计量回归结果
        5.2.5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
    6.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事前约束
        6.1.1 地方政府借债的规则和程序
        6.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
    6.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事后处置
        6.2.1 地方政府破产程序的法律定义
        6.2.2 地方政府债务重组
        6.2.3 地方政府财政调整
    6.3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6.3.1 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概览
        6.3.2 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监管
    6.4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
        6.4.1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的组成要素
        6.4.2 主要评级机构对于地方政府信用的评级程序
        6.4.3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方法的变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防范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7.1 改进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地方政府自我偿债激励
    7.2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会计系统,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
    7.3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
    7.4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7.5 优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
    7.6 推动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市场发展
    7.7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不同所有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股权结构
        2.1.2 所有权性质
        2.1.3 投资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公司治理理论
        2.2.4 投资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定性分析
    3.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统计分析
        3.1.2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问题
        3.1.3 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问题
    3.2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现状与问题
        3.2.1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现状
        3.2.2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存在的问题
    3.3 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的机理分析
        3.3.1 股权集中度与投资效率
        3.3.2 股权制衡度与投资效率
        3.3.3 独董比重与投资效率
        3.3.4 股东管理层分离情况与投资效率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所有制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和样本选择
        4.1.1 研究假设
        4.1.2 样本选择
    4.2 变量的确定
        4.2.1 投资效率的度量
        4.2.2 相关变量的选择
    4.3 模型构建与描述性统计
        4.3.1 模型建构
        4.3.2 描述性统计
    4.4 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4.4.1 相关性分析
        4.4.2 回归分析
        4.4.3 稳健性检测
    4.5 实证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完善股权结构以提升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对策
    5.1 优化国有上市公司投资决策机制
    5.2 提升独董比重以优化股权结构
    5.3 降低上市公司国有持股比重
    5.4 优化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管理层任命机制
    5.5 降低持股集中度以优化治理结构
    5.6 建立问责制以保障投资效率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政治关联对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政治关联研究文献综述
        1.3.2 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研究文献综述
        1.3.3 政治关联与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研究文献综述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基础理论
        2.1.1 产权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寻租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政治关联
        2.2.2 企业资本配置效率
第三章 政治关联对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机理分析
    3.1 中国企业制度背景分析
        3.1.1 国有企业制度背景分析
        3.1.2 民营企业制度背景分析
    3.2 政治关联对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机理
        3.2.1 政治关联对中央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机理
        3.2.2 政治关联对地方国有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机理
        3.2.3 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机理
第四章 政治关联与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实证研究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4.2.1 变量选取
        4.2.2 模型构建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实证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提升国有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政策建议
        5.2.2 提升民营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10)论公有制经济的微观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有制的激励效率及其交易成本
二、公产代理制与“搭便车”障碍
三、政治企业家与主动代理理论
四、公有产权的主动代理与代理人行为的经济动因
五、公有制激励效率与配置效率的综合考察

四、中国国有经济委托代理制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主义公有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J]. 荣兆梓,华德亚. 人文杂志, 2021(07)
  • [2]实践是检验国有经济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J]. 刘瑞. 政治经济学报, 2020(01)
  • [3]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思路与策略[J]. 刘现伟,李红娟,石颖. 改革, 2020(06)
  • [4]劳动者产权与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的发展创新[J]. 杨帅华,张兴茂.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演化研究[D]. 李健. 辽宁大学, 2020(01)
  • [6]中国国有制形式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创新——基于“以人民为中心”视角的考察[J]. 于金富,任达.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5)
  • [7]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D]. 杨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8]不同所有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 李桐.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9]政治关联对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D]. 魏蒙蒙.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7)
  • [10]论公有制经济的微观效率[J]. 荣兆梓. 政治经济学报, 2017(02)

标签:;  ;  ;  ;  ;  

我国国有经济委托代理制度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