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热带经济作物农药研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召开

第三届热带经济作物农药研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召开

一、热带经济作物农药科研第三次座谈会在云南昆明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许秋霜[1](2021)在《朱德调查研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少鹏[2](2021)在《金海湖新区海马宫村汉族生计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彩凤[3](2021)在《澜湄合作机制下云南省对缅甸农业合作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6年澜湄合作正式启动以来,澜湄各国共同确立了“3+5合作框架”,其中将农业确定为五大优先合作领域之一。缅甸作为湄公河流域国家,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国家,农业资源丰富,并且与中国云南边境紧密相连,与中国的农业合作具有明显的优势。缅方政府也证实了中缅两国在澜湄合作机制下的农业合作是非常有成效的,帮助缅甸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表达了希望与中国在农业领域开展更深入合作的愿望。中国作为缅甸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除了澜湄合作机制优势,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以及扩大沿边开放伟大战略都为中缅两国深入开展农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环境。2020年1月17和18日,习总书记对缅甸进行了国事访问,期间与缅签署了33项谅解备忘录及协议,其中包含了5项涉农合作协议。同期19-21日,习主席到云南进行了考察,强调了云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开放经济,加大与澜湄及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由此可见研究云南对缅农业合作,对于中缅跨境农业合作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云南作为澜湄农业合作的主要参与者,与澜湄各国在农产品贸易、农业对外投资、农业科技交流及跨境动植物疫情防控等领域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双方合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业政策对接障碍,财税支持力度不够,农业合作水平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低等。研究云南对缅农业合作需了解澜湄合作机制下双方农业合作的优势条件、现状及能够对双方农业合作产生影响的因素,这样才能精准定位,对症下药,为双方农业合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云南与澜湄国家的农业合作包含农产品贸易合作、境外农业投资开发合作包含替代种植、农业科技合作及跨境动植物疫情防控交流合作等,因此主要从这些农业合作领域进行分析。整理了农产品贸易和国际产业竞争等相关理论研究,并且在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的基础上,梳理了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农业合作及中缅和滇缅的农业合作相关研究动态。在此基础上,探析了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泰国及柬埔寨的农业合作互补优势,通过分析2005至2019年,云南与澜湄五国农业竞争潜力及互补性程度,证明了云南与缅甸农业合作的潜力较大,对于云南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基于本文的研究价值,整合了中国或云南与澜湄五国农产品贸易、农业境外开发及科技交流等领域的农业合作影响因素,大多数文献从东道国的资源丰度、市场规模、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及贸易投资环境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归纳并整合了云南对缅甸农业合作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本文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分别是政府政策层面、产业发展层面和经济科技层面。这部分研究对于本文的实证研究及对策建议部分做基础,因此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机理分析对于本文的研究比较重要。第三,本研究全文都是为云南对缅农业合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部分服务的,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业合作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并分析了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政府沟通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二是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农业龙头示范企业和加大农业领域投资。三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企业与农业科研所合作和加强农业技术合作,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

赵银河[4](2020)在《中国共产党云南边疆治理研究(1950-1957年)》文中认为

张留飞[5](2020)在《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省边境地区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云南边境地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边境地区民族团结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国家边防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边境地区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但是,在云南省边境地区乡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长期依靠政府的直接“输血”,其“内生发展”动力逐渐不足,凸显出一些阻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失衡、边民思想观念落后、边境管理困难、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农村土地经营不善、科教文卫发展滞后和人力资源面临窘境等问题。这些问题深刻地影响着云南边境地区乡村社会的发展,阻碍云南省边境地区整体社会的发展,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必然会阻碍云南边境地区社会的发展进步与繁荣稳定,给我国民族团结事业和边防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使云南边境地区乡村社会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获得长远发展动力,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将理论研究与现实国情相结合,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主要的关于内生发展的理论进行梳理,并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与云南边境地区实际,试图系统深入研究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并提出提升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可行性路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的最大国情和最本质特征,这就决定了云南边境地区的“内生发展”之路更加注重党和政府在其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通过从党和政府的系统全面的引导与帮助,使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克服生态环境束缚、打破落后的思想观念、完善边境管理办法、开拓经济收入渠道、激发农业经营潜力、强化科教文卫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从区域全局来解决云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凸显的问题,激发源自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内部的发展动力,促进云南边境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远健康发展繁荣。

杨程[6](2020)在《西南联大社会服务研究 ——以农业推广和矿产调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西南联大作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的集合体,在抗战时期自然继承了三校优良的传统与精神,联大师生积极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展了为农业服务、为民族工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民众卫生健康服务、为教育文化事业服务以及为战时军事服务等多项社会服务活动,增加了工农业生产,发展了地方教育文化事业,更为抗战做出了贡献。限于篇幅与能力等原因,本文将从农业服务和工业服务入手,详细梳理和分析西南联大的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和理学院地质系在云南进行的农业推广和矿产调查的社会服务活动,以期为当今大学的社会服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本文在查阅民国时期档案、文献资料及参考前人论着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对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其次,对西南联大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作一背景介绍,主要从我国传统教育精神的延续、政府的倡导与抗战的需要以及美国实用主义思潮的传入三方面分析西南联大进行社会服务的必要性。第三,介绍西南联大为农业推广服务的具体措施。在分析我国近代农业推广发展概况以及近代云南农业推广的发展与困境之后,从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防治及植物生理的应用研究三方面论述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农业推广实践活动。第四,介绍西南联大为民族工业服务的活动,表现为地质系师生在云南以叙昆、滇缅和滇越三大铁路沿线开展的矿产调查。最后,对西南联大开展社会服务的成效与启示作一论述。

罗翠[7](2020)在《云南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学术界与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云南省作为我国生态环境重点区域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自21世纪以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三个定位以来,云南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更为迫切,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需求更为显着。本研究从地理学的空间观出发,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文明理论,以云南岩溶地区为研究对象,在综述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筛选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主要运用ArcGIS、SPSS分析软件和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归纳岩溶地区基础环境条件,深入探究岩溶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时空特征及类型区划分,剖析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程度及空间分异特征,针对性提出促进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以云南为代表的西南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区域实践案例。本研究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阐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确定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简述研究内容,指明创新点。第二章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梳理归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关理论,展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岩溶地区基础环境条件分析。在界定研究区范围的基础上,主要从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社会人文三方面分析归纳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基础环境状况。第四章岩溶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时空特征及类型区划分。从地理学的时空观出发,剖析岩溶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时空特征,划分经济发展类型区与生态环境质量类型区,并分析各经济发展类型区与生态环境质量类型区特征。第五章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说明数据来源,结合岩溶地区实际情况,筛选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分析评价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特征及空间分异,划分剖析耦合协调度类型区及特征。第六章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对策建议。结合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时空分异特征、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异特征,主要围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促进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对策建议。第七章结论与不足。归纳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提出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彭波[8](2020)在《景洪市勐宋阿卡人生态文化复兴研究》文中提出哈尼族作为山地农业民族,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传统生态知识,反映在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中,体现在传统的生态文化中。但由于社会变革和主流文化的冲击,从二十世纪中期,这些信仰体系、价值观念,以及生态文化逐渐消失。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景洪市勐龙镇勐宋村开始了民族文化复兴进程。本文以哈尼族阿卡人的生态物质文化和生态制度文化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勐宋村的田野调研,探讨其生态文化的复兴实践。生态物质文化的研究主要论述了“红梅花雀保护地”和“鸟塘”两种生态文化景点的营造,这两种景点是当地人对传统资源管理和生态维护基础上的创新性实践,强调了人与景观、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生态制度文化的研究主要论述了“密桑洛”祭祀仪式的复兴尝试,在“森林——水源——农业——村寨”四素同构的哈尼族生态系统中,森林是物质基础;“密桑桑岴”即“地母圣林”是勐宋阿卡人森林分类中的一种神林禁地,而祭祀“地母圣林”即“密桑洛”仪式不仅是保护这类圣境的具体措施和生态文化制度,更是体现阿卡人尊敬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的核心精神。然而在大跃进和文革的运动中这个仪式已经在勐宋地区消失,现在对“密桑洛”仪式的复兴尝试意味着勐宋阿卡人对其传统生态文化制度复兴的兴趣。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文献综述、理论、方法、目的和意义等。第一章介绍了勐宋村的自然和社会情况,阿卡人的生态文化体系和信仰体系,以及民俗文化生态村建设的相关情况。第二章和第三章从物质文化角度对“红梅花雀保护地”和“鸟塘”两种生态文化景点的营造作了概述,包括营造过程、问题和功能分析。第四章从制度文化角度对“密桑洛”祭祀仪式的复兴情况作了阐述,包括复兴的尝试、问题。第五章运用理论分析了勐宋村生态文化复兴的意义,最后对生态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秦源[9](2020)在《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生态旅游作为能够希望解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矛盾的重要途径被各国研究者、政府关注,生态旅游也因为其优质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越来越“挑剔”的旅游者的需要而备受旅游者的喜欢。云南澄江抚仙湖拥有澄净的湖水、神秘的水下古城、寒武纪的古生物化石等优质自然环境和独特的自然资源,为发展旅游提供天然的条件,但是也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水体交换周期长、森林覆盖率低、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等问题制约着旅游业发展,既要保护好抚仙湖这一汪碧水,又要让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为沿湖居民提供稳定的就业、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为当地政府提供财政收入,所以云南澄江抚仙湖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收入和生态保护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现状、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分析抚仙湖发展生态旅游具有的国内独有自然资源、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生态保护备受重视、经济基础发展较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存在抚仙湖生态环境脆弱、旅游产品功能不清晰、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面对抚仙湖美誉度提升、政府支持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和旅游市场广阔的机遇,面临抚仙湖知名程度低、季节性旅游明显和社会经济风险增加、游客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等挑战。将以上影响生态旅游发展主要因素建立矩阵,进行综合分析。向旅游相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使用SPSS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对问卷进行因素分析,结合SWOT分析结果,对抚仙湖发展生态旅游战略进行分析,提出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在坚持生态优先、环境承载力控制和因地制宜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原则下,选择增长型战略发展生态旅游业。提出采取丰富生态旅游产品、建设生态旅游精品路线、改进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延长生态旅游产业链、优化生态旅游管理体系、加强抚仙湖流域生态保护等六个方面的措施来保障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公丕宏[10](2019)在《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时间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从时间维度看,集中体现为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从空间维度看,表现出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态势与不充分状态。本文旨在从空间维度研究中国经济格局演化,基于对经济空间的几何解析,结合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具体形态,从散点尺度研究乡村、从节点簇尺度研究城市群、从轴线尺度研究基础设施、从域面尺度研究区域、从立体尺度研究海洋,运用科学隐喻与归纳综合的方法,提出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作为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顶层设计。第一部分是理论准备。首先对经济空间演化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系统梳理国内、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立足研究现状,确立理论逻辑基点,在明确研究对象、主体框架的基础上,从空间几何要素切入,解析经济空间要素,基于对场理论的科学隐喻,形成经济空间场理论。运用经济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构成,构建以乡村演化散点、城市群演化节点簇、基础设施演化轴线、区域演化域面、海洋演化立体为主体的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提出建设以经济空间势、经济空间熵、经济空间流、经济空间集、经济空间域为变量的五度经济空间场。第二部分是中国经济空间的多尺度分析。乡村散点、城市群节点簇构成了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微观支撑,从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变轨迹出发,研究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与系统,分析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基于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规律;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空间演化的轴线,拓展了演化的地理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推进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乡村经济的通道优化;从区域经济空间演化视角来看,四大板块呈现出点线网面的演化态势,京津冀网络型演化、长江经济带联通演化、“一带一路”开放演化正在重塑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海洋经济空间立体演化的两大支撑是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第三部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对策建议。把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相结合,依据五度经济空间场的作用机理,把增强经济空间势、降低经济空间熵、加大经济空间流、丰富经济空间集、拓展经济空间域,作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实践进路,从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能、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值两个维度,持续强化城乡经济空间的微观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的中观融联,推进陆域、海洋经济空间的宏观统筹。以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供给体系、现代信息传输体系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持续增大经济空间流,贯通微观支撑、中观融联、宏观统筹。第四部分结语,对论文的可能创新点进行简要归纳,主要是构建了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得出了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的规律,提出了建设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的理论与进路,使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历史与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逻辑辩证统一。最后对论文的有待完善之处进行了总结,指出定量分析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与方向。

二、热带经济作物农药科研第三次座谈会在云南昆明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带经济作物农药科研第三次座谈会在云南昆明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3)澜湄合作机制下云南省对缅甸农业合作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
        一、研究技术路线
        二、研究论文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对比分析法
        三、主成分分析法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及局限性
        一、论文创新点
        二、论文局限性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际农业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国际农业合作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澜湄合作机制和农业合作文献综述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澜湄合作机制相关研究
        二、澜湄农业合作相关研究
        三、国际农业合作影响因素及实证相关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章 云南省对缅农业合作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对缅农业合作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贸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二、境外农业种植开发范围不断扩大
        三、农业科技合作交流日益频繁
        四、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明显
    第二节 云南省对缅农业合作的优势条件
        一、地理位置毗邻
        二、农业合作结构互补
        三、农业生产技术优势
        四、缅甸投资环境持续优化
    第三节 云南省对缅农业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保障层面的问题
        二、产业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农业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云南省对缅农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政府政策层面
        一、政府法治
        二、政府效能
        三、政府财政支持
        四、政府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节 产业层面
        一、市场规模
        二、经济消费水平
        三、农业贸易互补性
        四、实际利用外资能力
    第三节 经济科技层面
        一、经济对外开放水平
        二、经济稳定性
        三、农业机械投入
        四、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对缅农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型构建及指标选取
        一、模型构建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主成分分析过程与结果
        一、KMO和巴特利特球形(Bartlett)检验
        二、主成分分析过程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澜湄合作机制下云南省对缅农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合作环境层面
        二、经济产业层面
        三、政府支持层面
    第三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附录 SITCRev.3 农产品分类方法

(5)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难点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边境、云南边境地区
        二、内生发展、内生发展动力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内生发展理论
        二、区域管理学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管理理论
        四、反贫困理论
第二章 云南边境地区地理与发展概述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地理概况
        一、区位地理与气候环境
        二、地形地势与自然资源
        三、人口分布和民族构成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区域历史发展概况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第三章 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与反思
    第一节 环境保护的困境与阻碍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失衡
        二、落后的环保意识与难以落实的环保执法
        三、人居环境问题与农业污染问题突出
    第二节 思想观念的禁锢与束缚
        一、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保守性
        二、乡村权威观念错位导致民主自治形式化
        三、封建迷信削弱政府法治权威
    第三节 边境管理的困难与挑战
        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越轨与安全隐患
        二、人口流动引发社会矛盾
        三、地方政府服务能力不足
    第四节 资金要素的限制与约束
        一、基层财政困难贻误日常工作的开展
        二、基础设施落后限制乡村社会发展
        三、乡村物流发展水平难以满足农业市场需求
        四、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
    第五节 土地要素的羁系与困局
        一、土地经营流转问题
        二、农业产业经营风险问题
        三、农业产业发展水平问题
    第六节 科教文卫要素的滞后与尴尬
        一、科技发展水平长期滞后
        二、教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三、文化传承与保护不足
        四、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有限
    第七节 人力资源要素的窘境与难题
        一、乡村人口流失问题
        二、基层政府组织建设问题
        三、乡村干部文化素质水平问题
        四、乡村利益矛盾激化问题
第四章 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提升路径
    第一节 克服生态环境束缚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生态脆弱区
        二、合理规划农耕区域,科学制定适宜本地的环保规章
        三、完善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科学治理农业污染
    第二节 打破落后思想观念
        一、强化乡风民风建设,破除落后消极思想的禁锢
        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强化村民自我管理意识
        三、健全乡村治理法规,村规民约正式化
    第三节 完善边境管理办法
        一、健全边境管理法律法规,寻求边境治理跨国合作
        二、完善人口流动管理办法,“三非”人员管理程序化
        三、创新公共产品或服务模式,加强区域信息化服务建设
    第四节 开拓经济收入渠道
        一、加大本地区旅游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巩固经济发展基石
        三、完善乡村物流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四、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实现产业化经营
    第五节 激发农业经营潜力
        一、推动土地流转,强化土地集约利用
        二、筹划产业风险基金,补偿农民经营风险
        三、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可持续增收能力
    第六节 强化科教文卫建设
        一、争取高校指导合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二、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三、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四、保证基本医疗保障,突出重点病症防疫
    第七节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一、优化政策吸引力,诱导乡村外流人员回流
        二、完善地方性规章制度,加强基层政府组织建设
        三、鼓励本地精英参与,有效发挥乡贤带头作用
        四、理顺群体利益矛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西南联大社会服务研究 ——以农业推广和矿产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辨析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西南联大开展社会服务的背景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延续
    第二节 时代诉求:政府倡导与抗战需要
    第三节 美国实用主义思潮的传入
第二章 农业推广:西南联大为云南农业服务
    第一节 我国近代大学农业推广的发展概况
        一、清末至1930年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成立
        二、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成立至抗战前夕
        三、抗战期间
    第二节 近代云南农业推广的发展与困境
        一、近代云南农业推广的发展
        二、近代云南农业推广的困境
    第三节 西南联大农业科技推广的实践
        一、农作物的研究与推广
        二、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
        三、植物生理应用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产调查:西南联大为民族工业服务
    第一节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地质学组概论
        一、西南联大地质学组的教师与学生
        二、西南联大地质学组的教学与学术活动
    第二节 西南联大地质学组在云南开展矿产调查
        一、西南联大地质学组开展地矿调查的历程
        二、西南联大地质学组对云南矿产的调查成果
    第三节 西南联大地质学组在云南开展地质矿产调查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南联大社会服务的成效与启示
    第一节 西南联大社会服务的成效
        一、改进了工农业生产,推动社会发展
        二、增进了对现实的了解,加强和社会的联系
        三、促进了教学科研的发展,拓宽知识领域
    第二节 西南联大社会服务的启示
        一、大学需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为社会服务
        二、政府需完善制度,为社会服务提供保障
        三、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社会服务观,确保社会服务适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云南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理论
        2.1.4 生态文明理论
    2.2 国内外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第3章 岩溶地区基础环境条件分析
    3.1 研究空间的界定
    3.2 自然地理环境基础
        3.2.1 地质环境复杂,地形起伏较大
        3.2.2 地貌类型多样,岩溶形态多变
        3.2.3 土壤类型较多,植被种类丰富
        3.2.4 气候类型繁多,江河湖泊密布
    3.3 自然资源环境基础
        3.3.1 土地资源比较稀缺
        3.3.2 水资源总量较丰富
        3.3.3 矿产资源种类较全
        3.3.4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3.4 社会人文环境基础
        3.4.1 区位条件相对较优
        3.4.2 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3.4.3 民族贫困人口特点显着
        3.4.4 政策条件综合优势明显
        3.4.5 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
第4章 岩溶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时空特征及类型区划分
    4.1 岩溶地区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及类型区划分
        4.1.1 经济发展时间进程
        4.1.2 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4.1.3 经济发展分类及特点
    4.2 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类型区划分
        4.2.1 生态环境发展时间进程
        4.2.2 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
        4.2.3 生态环境分类及特点
第5章 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
    5.1 耦合协调评价方法体系构建
        5.1.1 数据来源和指标筛选
        5.1.2 数据标准化处理及指标权重确定
        5.1.3 评价方法构建
    5.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
        5.2.1 数据结果分析
        5.2.2 空间格局特征
        5.2.3 耦合协调度分类及特征
第6章 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奠定生态经济发展基石
    6.2 全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绿色发展
    6.3 不断提升教育科技水平,激发协调发展内生动力
    6.4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景洪市勐宋阿卡人生态文化复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生态文化的研究
        (二)关于文化复兴的研究
    三、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难点和创新
        (一)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勐宋村概况与民俗文化生态村的建设
    一、勐宋村概况
        (一)自然环境
        (二)社会与经济情况
        (三)传统生态文化
        (四)信仰体系与文化景观
        (五)保护动物的习俗
        (六)小结
    二、民俗文化生态村的建设
        (一)背景
        (二)资源优势
        (三)开发模式分析
        (四)建设内容规划
        (五)小结
第二章 “红梅花雀保护地”生态文化景点的营造
    一、红梅花雀的发现与保护过程
        (一)红梅花雀的发现与被重视
        (二)“红梅花雀保护地”的营造过程
    二、“红梅花雀保护地”生态文化景点的管理
        (一)管理人员
        (二)管理问题
    三、“红梅花雀保护地”生态文化景点的功能
        (一)保护鸟类
        (二)发展经济
        (三)维护生态
    四、小结
第三章 “鸟塘”生态文化景点的营造
    一、“鸟塘”生态文化景点的营造
        (一)选址
        (二)修建
        (三)喂鸟
    二、“鸟塘”生态文化景点的管理
        (一)管理内容
        (二)管理效果
    三、“鸟塘”生态文化景点的功能
        (一)保护鸟类
        (二)发展经济
        (三)维护生态
    四、小结
第四章 “密桑洛”的复兴尝试
    一、“密桑洛”文化解读
        (一)森林分类
        (二)“密桑洛”
    二、“密桑洛”的复兴尝试
        (一)“密桑洛”的消失
        (二)“密桑洛”的复兴尝试
        (三)“密桑洛”的复兴问题
    三、小结
第五章 生态文化复兴的当代意义
    一、生态文化复兴的意义
        (一)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价值
        (二)文化自觉下的民族文化价值
        (三)文化制衡下的环境保护价值
        (四)讨论
    二、生态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致性
        (二)勐宋生态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9)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旅游
    2.2 生态旅游
    2.3 生态经济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发展战略理论
第三章 云南澄江抚仙湖流域情况介绍
    3.1 抚仙湖流域概况
        3.1.1 地理环境
        3.1.2 人口情况
        3.1.3 产业结构
        3.1.4 生态经济容量情况
    3.2 抚仙湖流域自然条件概况
        3.2.1 蓄水储热情况
        3.2.2 流域植被情况
        3.2.3 水体交换情况
    3.3 抚仙湖流域旅游资源概况
        3.3.1 旅游资源情况
        3.3.2 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3.4 抚仙湖流域生态问题
        3.4.1 生态承载能力有限
        3.4.2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3.4.3 局部水质恶化
        3.4.4 政府财力难支持生态保护
第四章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分析
    4.1 云南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4.1.1 国内独有自然资源
        4.1.2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4.1.3 生态保护备受重视
        4.1.4 旅游经济基础较好
        4.1.5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4.2 云南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4.2.1 抚仙湖生态环境脆弱
        4.2.2 旅游产品功能不清晰
        4.2.3 行政管理机制不健全
        4.2.4 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4.3 云南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机遇分析
        4.3.1 抚仙湖美誉度不断提升
        4.3.2 政策支持生态旅游发展
        4.3.3 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4.4 云南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挑战分析
        4.4.1 抚仙湖知名度低
        4.4.2 季节性旅游明显
        4.4.3 社会经济风险增加
        4.4.4 游客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4.5 云南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结果
第五章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制定
    5.1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问卷调查
        5.1.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1.2 对问卷的信度检验
        5.1.3 对问卷的效度检验
        5.1.4 对问卷的统计方法
        5.1.5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咨询问卷结果分析
    5.2 云南澄江抚仙湖旅游发展战略制定原则
        5.2.1 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5.2.2 环境承载力控制原则
        5.2.3 因地制宜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原则
    5.3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分析
        5.3.1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5.3.2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
        5.3.3 具体战略目标
第六章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6.1 丰富生态旅游产品
        6.1.1 开发环湖生态湿地旅游
        6.1.2 开发农旅结合生态旅游
        6.1.3 开发森林生态体验旅游
        6.1.4 开发无污染水上运动项目
        6.1.5 开发文化旅游项目
    6.2 建设生态旅游精品路线
        6.2.1 旅游线路多样化
        6.2.2 生态旅游体验多样化
    6.3 改进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6.3.1 精准定位抚仙湖生态旅游形象
        6.3.2 科学划分抚仙湖沿岸功能区
        6.3.3 注重市场营销差异化
    6.4 延长生态旅游产业链
        6.4.1 政策扶持本土旅游企业发展
        6.4.2 多种模式延长产业链
    6.5 优化生态旅游管理体系
        6.5.1 优化行政管理体制
        6.5.2 采取高峰限流模式
        6.5.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6.6 加强抚仙湖流域生态保护
        6.6.1 完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
        6.6.2 提高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战略咨询问卷》

(10)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向的选定
        二、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三、经济空间演化的理论基础
        四、经济空间演化的分析框架
        五、中国经济空间的分维研究
        六、结论与展望
第一章 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经济空间演化的文献分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研究述评
        一、马克思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发轫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代表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深化与实践
    第三节 西方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经典区位理论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三、新经济地理学
    第四节 国内空间经济学中的经济空间演化研究述评
        一、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二、运用经济空间演化相关理论进行综合性分析
        三、经验性研究某一区域的经济空间演化
        四、研究某一产业的经济空间演化
第二章 经济空间演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主体框架
        一、研究对象
        二、主体框架
    第二节 几何分析
        一、空间的基本要素
        二、经济空间的界定与属性
        三、经济空间的要素解析
    第三节 经济空间场理论
        一、空间场相关理论
        二、经济空间场作用机理
第三章 中国经济空间尺度层级与经济空间场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层级结构
        一、乡村演化散点
        二、城市群演化节点簇
        三、基础设施演化轴线
        四、区域演化域面
        五、海洋演化立体
    第二节 五度经济空间场
        一、经济空间势
        二、经济空间熵
        三、经济空间流
        四、经济空间集
        五、经济空间域
第四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散点尺度:乡村
    第一节 乡村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轨迹
        一、传统乡村经济空间的均质性分析
        二、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乡村经济空间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经济空间
    第二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分析
        一、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
        二、乡村经济空间的系统解析
        三、土地制度跃迁的演化影响
    第三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一、需求导向下的市场机制
        二、政府调控下的空间演化
        三、乡村主体的空间区位选择
第五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节点簇尺度:城市群
    第一节 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特征与模式
        一、城市群概念演化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本质特征
        三、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第二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一、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政策变迁解析
        三、全球化与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特征
        一、城市群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主体
        二、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负外部性
        三、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异质性
第六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轴线尺度:基础设施
    第一节 经济空间中基础设施的属性与功能
        一、基础设施的内涵界定
        二、基础设施的属性特征
        三、基础设施的重要功能
    第二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的拓展
        一、基础设施对经济地理空间的拓展
        二、基础设施对经济生产空间的延展
        三、基础设施对经济生活空间的扩展
    第三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优化
        一、基础设施供给与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二、基础设施与城市群经济空间优化
        三、基础设施与乡村经济空间优化
第七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域面尺度:区域
    第一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演进历程
        一、西部经济空间的开发演化
        二、东北经济空间的振兴演化
        三、中部经济空间的崛起演化
        四、东部经济空间的率先演化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点-轴-网-面演化
        一、东部经济空间的多极网络演化
        二、中部经济空间的轴线-网络演化
        三、东北经济空间的节点-轴线演化
        四、西部经济空间的多中心节点演化
    第三节 中国全域经济空间的融合联通
        一、京津冀经济空间的网络型演化
        二、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的联通演化
        三、“一带一路”重塑经济开放空间
第八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立体尺度:海洋
    第一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宏观构成
        一、中国的海洋国土
        二、中国海洋经济区空间格局
        三、中国海洋经济空间的延展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演化布局
        一、海洋经济空间的演化基础
        二、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海洋经济空间的区域演化
    第三节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一、完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二、建立海洋经济创新体系
        三、促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
    第四节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一、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
        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现实困境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优化路径
第九章 中国高质量经济空间场建设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
        一、五度经济空间场的建设
        二、中国经济空间场建设的顶层设计
    第二节 强化城乡演化节点的微观支撑
        一、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
        二、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
    第三节 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
        一、完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二、建设现代能源供给体系
        三、构筑现代信息传输体系
    第四节 推进区域经济空间的协调融联
        一、多维推进区域融联
        二、构建协调制度体系
    第五节 陆海统筹拓展海洋经济空间
        一、陆海统筹的顶层设计
        二、陆海统筹的主要内容
        三、陆海统筹的制度创新
        四、推进海洋治理现代化
第十章 结语与展望
    一、可能创新之域
    二、有待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热带经济作物农药科研第三次座谈会在云南昆明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朱德调查研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许秋霜.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金海湖新区海马宫村汉族生计方式研究[D]. 李少鹏.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3]澜湄合作机制下云南省对缅甸农业合作影响因素研究[D]. 王彩凤.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中国共产党云南边疆治理研究(1950-1957年)[D]. 赵银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提升研究[D]. 张留飞.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西南联大社会服务研究 ——以农业推广和矿产调查为例[D]. 杨程.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2)
  • [7]云南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D]. 罗翠.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景洪市勐宋阿卡人生态文化复兴研究[D]. 彭波. 云南民族大学, 2020(06)
  • [9]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 秦源.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D]. 公丕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第三届热带经济作物农药研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