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历实例及算法分析

唐宋历实例及算法分析

一、唐宋历法演纪上元实例及算法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锦瑞,曲安京[1](2019)在《《明天历》岁差与上元积年》文中研究指明岁差常数是中国古代传统历法中推算太阳运动的重要常数之一,通常是附会上元积年而获得,但北宋周琮《明天历》却另辟他法。文章通过对《明天历议》术文的解读分析,发现并复原了周琮利用月亮运行速度确定岁差常数的新方法,证实了其岁差常数是独立于上元积年而确定的;同时,重新考察了《明天历》上元积年的选取过程,结果表明《明天历》岁差常数反而参与了上元积年的确定,这与以往岁差常数附会上元积年的传统完全不同,从而完善了对中国古代历法天文常数系统特征的认识。

于雯霞[2](2018)在《宋代律历研究及律历赋》文中研究说明律历学在宋代受高度重视。在国家层面上展开讨论,绵延百余年,成为中国律学史上最大一次讨论。焦点集中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对黄钟律数、五音二变和历法改革等多方面提供意见,影响直至晚清。宋代律历赋是律历学大讨论的文献补充,它们出自当事人之手,引入宋代新学,针对性、学术性强。涉及了宋代浑仪特征与历法校验;律历革新和求历元法;从易数上推究律历的生成法则、律历一体的造历方法;从义理、性理学说窥测律法等。唐宋律历思想的差异,深刻反映了唐宋文化观念的不同,可以对宋代学术、文化的价值取向窥见一斑。

辛德勇[3](2014)在《读中华书局徵求意见本《史记》偶识》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在内部发行的中华书局新点校本《史记》"徵求意见本"印出之後,承"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办公室之命撰写的审读意见。由於时间仓促,未能通读全书。写在这里的内容,只是在随意翻检此"徵求意见本"时,就一时所见所感,信笔写出,粗疏差谬,在所难免。这篇文字,连同此前就其点校文稿写出的审稿意见,其中大部分内容,已经被正式公开发行的《史记》采纳。限於体例,司职点校者在校勘记中不能一一注明论证过程,今刊布这两篇文稿,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具体了解相关的问题。

于雯霞[4](2014)在《时空观念与宋代天象岁时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有悠久的文明。“观象授时”源出上古,奠定了早期人文制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天文观念是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基础,几乎伴随了整个华夏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它在阴阳五行哲学的影响下,紧密结合了对这个宇宙时空的物理特性和变化规律的观察,是一个上至天、下至地、旁通四时,出入六合、汇总三才的思想体系。不但切实影响了古代人文制度的建立,还是一切天人学说的基础。在历代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下,天学囊括着阴阳律历、三统五行、三才之道、天人感应等学说,作用于效法天常的社会制度、敬天事人的人文制度、奉时尊礼的国家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天象、岁时是古代天学的两个范畴。“天象”关注于空间,泛指宇体形态、宇空事物和天空中出现的自然现象;“岁时”代表了天体运动下时间概念的生起以及四时周流,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类生活的时空大环境。宋代天人之学发达,时空意识强烈,宋人对宇宙演化和天人关系作了理性的思考,对宇宙时空的形态和规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设计。“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代天象岁时赋渊深典则,是建立在传统天文观念的基础上,结合了经学和宋代学术研究的产物。在宇宙时空联系人类社会、自然界变迁影响国家命运、时空变化中体验生命意义等方面,宋赋都进行了深沉的思索,进行了生动的表现,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同时,它又饱受自然、社会、历史、政治、思想文化、风俗和赋体流变的复杂影响,呈现着有宋一代的学术品格和人文风范。从流传下的赋作来看,主要包括:描写天文形态、宇体结构、天体星象、气象气候以及天文观测仪器等的天象赋,和描写天文历律、四时变化、节气月令等的岁时赋。有鉴于以上,本文写作并不是一篇单纯围绕文学研究开展的文学学科论文,而是融合多学科,着眼于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运作和哲学思维能力。它将时空观贯穿于文学现象分析,探讨其在宋代天象岁时赋中的折光。论文以古代的时空观念为经,天文与人文的有机联系为纬,穿插宋代学术,进行文史哲综合分析,展示宋代天象岁时赋的思想内涵。共分三部分六章,前两章为第一部分,主要针对空间理解和天象赋;第三、四章为第二部分,主要针对时间探索和岁时赋;最后两章为第三部分,提列二者学术、社会、艺术价值突出部分综合讨论。第一章论天象观念与宋代天象赋,重点讨论传统哲学和宋赋中的宇宙空间和天象意识。在阴阳五行观念下,中国古人对空间源起和空间形态做了独特解释,形成的宇宙体系具有完整、自足、秩序、闭合等观念性特征,为解释天体星象、气象及天人感应奠定了基础。宋代学术的性质对构建新型天地观念极为有利,它以自然之学、象数之学、动静之学的精神,突出地影响了宋人宇宙观的理论范式,并使得抽象性与形象性空前结合。借助先天易学,宋代理学家对宇宙形态进行了理论设定和易学验证,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假说。宋代天赋、天体赋创作充分发掘了“天”的理性形态、哲学意义和价值体现,既有传统观念的继承,又结合宋代的特点提出了创见性想法,并以易学手段加以学术论证。一些学术话题被拿来作专题讨论,对传统的天象赋创作形成重要突破。第二章论天人感应学说与宋代气象赋,重点讨论宋代天人感应学说与祥瑞灾异赋创作的联系,其中气象赋占的比重较大。宋代天人感应学说受到了多方冲击,但由于天人感应特殊的政治影响力和宋代天人之学的发达,也得到了尊重和强化。在宋代学术的补充和推动下,大致呈现五种基本形态。在宋代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下,宋代祥瑞灾异赋境界阔大、学理精微、内涵丰富、形态多样,有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其中,崔敦礼《大暑赋》就是借鉴《洪范》五行说表达时代政治理念的一个典型。但是天人感应不能包罗全部的气象赋创作,气象作为天象事物的一部分,非常贴近日常生活,为宋人发扬理性、上下求索提供了极好途径。宋赋由此打破自然空间限制,进行多维时空探索,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第三章论时间观念与宋代的岁时赋。中国古代的“时”不等同于现在的“时间”。它体现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重视,而与纪历活动密切相关。中国古人以阴阳五行说对宇宙运动、时空变异进行抽象把握,形成了四时与方位相配合、天行与礼法相变通的时间观念。在饱含哲学意味的时空体验下,时间具有虚拟性、逆向性、曲线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它有力制约了中国古代的制历法则,深刻影响了古人的社会发展史观。宋代学者关注万物的周流变化,具有强烈的时空意识,他们借助卦气、五行、数理等来推衍天地时空的运转变化、社会发展规律乃至命运个体,对宋赋有巨大启示和积极推动作用。宋代岁时赋结合了学术、人生和宗教,对时间展开了自由多样的讨论。着名的《秋声赋》正是欧阳修易学思想的传神写照,堪称以文学演绎宇宙天人观念的典范之作。而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时间观念特征的“月令”,在宋代节令赋里更是有充分借鉴和结合进当时学术水平、民俗风情的出色发挥。第四章论律历学与宋代律历赋。律历起源上古,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起到了人文法宪的作用,其中一些数理法则问题为后世开启了讨论之源。律历学在宋代极受重视,在贯艮百余年的国家大讨论的背景下,在宋代天文仪器制作高度发达和理学家们对历法的热情关注下,宋代律历赋出自着名学者之手,吸收了律学、历学、象数易学和新兴理学的精神,围绕讨论的热点问题来阐述个人的学术观点。它弥补了宋代律历学史料的不足,体现出与唐人不同的人文观念,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第五章论宋代天象岁时赋中的理、心学赋。部分相关赋作已放入其它章节讨论,本章主要就有重要学术价值而未受应有重视的三篇赋进行专节讨论。分别是朱熹老师刘子翠的《溽暑赋》、朱熹《感春赋》、陆九渊大弟子杨简的《月赋》。《溽暑赋》是刘子翚先天卦气研究的重要成果,可以弥补刘子晕前期学术思想研究资料的匮乏。《感春赋》展示了朱熹写作《周易启蒙》《周易本义》前的思考过程和学术取向,对朱熹易学具有纲领性作用,是其理学精神的精华写照。《月赋》是杨简心学理论的高屋建瓴之作。它提出并自我解决了多个哲学命题,融炼杨简心学与易学于一体,体现了杨简心学对陆九渊心学的突破与提升,反映着杨简的学术精神和思想高度。第六章论宋代天象岁时赋中的哲学批判及人生思考。在阴阳五行调控下时空观载于经典,历代传习,尊若神明,奉为圭臬,渗透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里。它当然有博大精深处,但其实也有许多局限。在深沉的天人观照下,在玄奥的天地时空里,许多作者借天象岁时赋创作对文化、政治、社会、历史进行严肃的反思和批判。怎样使生命突破层层时空的限制,升华到高尚、明朗、自由、尊严的境界,宋代天象岁时赋讨论的许多话题,展示了不同的人生思考和人生态度,带给人们无尽的启示。最后论天象岁时赋的美学特征,通过所展示的道德、理性、幽深、摇曳、奇炫之美,反映这些赋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王刚[5](2014)在《明清之际东传科学与儒家天道观的嬗变》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对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会通中一些重要原着的考察与梳理,通过对利玛窦及中士一些重要人物的科学实践活动的追踪和考察,认为,东传科学通过三条主要途径对儒家天道观产生了影响,这三条途径是:(1)利玛窦通过宗教哲学对儒家天道观的调适和改造,尽管很难用具体数据来揭示这种调适和改造对儒家天道观的影响程度,但是,从中士的对之回应来说,其影响范围和力度亦可见一斑;虽然,利玛窦对宋明理学的“理”展开了批驳与改造,但是,他从学理上对于儒学的调适方法中,已经承认了“格物穷理”的合法性,并试图以“格物穷理”的名义引进西学,其目的是为了西学传播的合法身份,并博得中士的亲近与好感,不过,就实际效果而言,他已经率先以其对儒学理解的前结构,改变了程朱格物穷理的一些主要原则及方法,从而引发了徐光启在中西科学会通的实践过程中,对格物穷理的界定与程朱之格物穷理有了本质性的变化。(2)西方科学对儒家天道知识内容的更新和转型,促使中国传统数学中以“通神明”为主的内算,让位于以“类万物”为主的外算,也引发了中国传统天文学向前近代天文学的转向;用数学、实验等科学方法认识天道,考察天道的方式中已经排除了儒家体悟和默会的方式;这既使中国传统天算的儒家文化功能发生了变化,又使儒家对天道的格物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从而,既增加了儒家天道中宇宙普遍规律性的内涵,淡化了儒家天道观中天道与人事吉凶的联系,也淡化了儒家知识论与道德论之间的联系;(3)有些儒士试图利用西学来重新构建儒家天道观,其构建的天道观中理性程度明显加强,而性命文化中的神秘性也有所弱化。这些都表明儒家天道观已经呈现出嬗变的特征。

滕艳辉[6](2012)在《宋代朔闰与交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选择宋代历法中的朔闰与交食算法作为研究对象和出发点。利用文献考证分析和数学公式化的方法详细解读了宋代历法中的朔闰和交食算法,并利用计算机程序化的手段比较分析了宋代历法中朔闰和交食算法的精度,进而分析各种误差的来源。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宋代时间的测量与计算,指出至迟在宋代,中国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时间系统。同时梳理了宋代历法的沿革过程,讨论了每次改历前后的政治背景。2)对宋代各部历法的朔闰和交食算法进行详细解读。对比重建模型,分析历法中各个常数和算法的天文意义与构造原理。指出宋代朔闰和交食算法虽然忽略了一部分次要因素,但考虑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总体上是合理的和正确的。将各部历法中的定朔算法、置闰算法、食甚算法、食分算法和食延算法用现代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并进行对比分析。尤其是清理出了《应天历》的定朔算法和《明天历》的交食算法。进而得到宋代朔闰和交食算法模型的演进过程。3)将宋代11部历法的朔闰算法以及《崇天历》和《纪元历》的交食算法编写成计算机软件,能够对任意给定年月的朔闰和交食进行模拟和复原。对于一些重要的中间结果,如经朔时刻、日月改正数、时差等,软件也能进行清楚的可视化表达。利用已经复原的结果,与现代理论值对比,得到宋代历法推算定朔和交食的精度。定朔推算误差在25分钟以下;日食食甚误差在30分钟左右,食分误差在1.5分左右;月食食甚误差在20分钟左右,食分误差在1分左右。由此得到,月食的计算要优于日食,食甚的推算要好于食分的推算。各部历法中,定朔精度最高的是《开禧历》,最低的是《会元历》;但若依古人眼光评价,各部历法精度由北宋向南宋不断提高;交食推算中,《纪元历》的算法要明显优于《崇天历》的算法。4)通过分析误差周期、经朔误差、太阳改正数误差和月亮改正数误差及对各种误差的综合分析,找到影响定朔误差的主要因素及特征。定朔误差会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利用已经得到的定朔误差可以求出经朔误差。日月改正数误差最值仅出现在太阳和月亮同时运行至近地点附近时。在众多影响定朔的误差中,月亮改正数的误差作用最大。以《纪元历》为例,利用定朔误差与食甚误差回推出日食时差的误差。《纪元历》的时差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0.5041小时,比重建模型估算值要大。指出古代日食计算过程是一个数值算法系统,定朔对经朔的修正及时差对食甚的修正这些中间过程都是为了最终的食甚时刻计算而设计的,只要食甚时刻的计算精度高,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一整套数值算法系统是合理的和优秀的。5)利用已经得到的朔闰与交食结果,对《宋史》和《元史》中有关朔闰和交食的记录做了初步的对比与分析。比较的结果是:《宋史·律历志》中记载的历推记录有很大一部分与复原的结果不合,而《宋史·天文志》中所载的交食记录有可能是根据当时行用历法推算结果而记载的。

程旭[7](2012)在《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代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为唐代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全面丰富、翔实可靠的实物资料,为主要基于传统文献史料而进行的唐代民族关系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文章以考古发掘的唐墓壁画资料为切入点来研究唐代民族关系史,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已发掘出土的唐墓壁画资料与有关唐代民族关系的史料加以整合,通过3章16节的篇幅支撑起唐墓壁画与民族关系史交叉研究的叙述框架与逻辑推理过程,建立起从唐墓壁画视角考察唐代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体系,在综合图像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新社会史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搭建起独特的“叙事大厦”。首先,在系统总结唐墓壁画分布、出土与研究情况的基础上,从神灵世界、皇家礼仪、世俗生活、建筑、艺术、民族往来以及星象等方面,对唐墓壁画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和系统研究。其次,在系统整理唐墓壁画题材类别的基础上从胡人(使者、仪卫、贡人、胡客)、胡物(器物、动物)、胡乐胡舞、胡服胡饰、胡食胡饮、马球运动、百戏以及宗教题材与因素等方面,详细剖析唐墓壁画中各类周边民族文化因素的渊源、流徙与变异轨迹,及其对所流布地区的影响,并对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论述。最后,在分析唐代民族关系演变背景的基础上,将唐墓壁画中的周边民族文化因素与各阶段的民族关系实践联系起来综合考察,对唐代民族关系思想与实践的动态演变脉络,唐朝中央政府与周边国家(政权、族群)的非对等关系,唐代朝贡、互市等政策的特点对唐代民族关系思想进一步演变的重要影响,以及唐代民族交往所带来的多向文化辐射及其影响等主要问题着重加以讨论。唐墓壁画中出现的周边民族文化因素,既是唐代胡风胡化兴盛的图像反映,又是唐代各民族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再现,在唐代民族关系研究中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文章对研究中涉及的唐文化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唐代胡风胡化的时尚以及唐代胡人墓葬与汉人墓葬的比较研究等问题涉及尚浅,有待深化。

孙小淳[8](2006)在《数学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历法——评曲安京着《中国历法与数学》》文中指出曲安京所着《中国历法与数学》一书,探讨中国古代历法中天文常数与算法的构造机理及其数学思想,对上元积年、渐近分数、内插法、历法中的公式化计算等历法中的重要数学问题进行了原创性的研究,提出了很有说服力的观点与论据。该书把数学史与天文史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思路也是富有启发性的,是一部成果颇丰的交叉学科性学术着作。

崔山[9](2004)在《期万类之乂和,思大化之周浃 ——康熙造园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康熙皇帝是中国古典园林史最后一个高潮的奠基者和推动者,本文结合清代北京的都市规划,对曾深深留下康熙原创意象的皇城西苑、京郊的“三山五园”以至承德的避暑山庄等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进行剖析研究。为了对传统园林创作理论中以帝王造园思想为对象的个案性研究有所突破,本文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钩沉康熙的造园活动;并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背景上,运用当代景观设计理论及方法,分析其园林创作思想与艺术建构。康熙的造园思想,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人“隐逸”情愫,也有别于历代帝王的造园传统。康熙从他所崇奉的理学精神出发,强化了“致中和”的造园理念,达到了“与天地参”的境界,体现了儒家的人格追求和治世理想。康熙独特的造园思想,平实素雅的造园意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园林文化遗产,对当代园林创作以至都市园林化的规划和设计,都具有创作思想的启迪意义和价值。

曲安京[10](1999)在《宋代太乙术数中的历法钩沉》文中研究说明太乙术数是中国古代命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根据史籍中残存的些许史料,利用中国古代天文学常数系统的构造原理,该文发现并重构了宋代术数中的《景太乙历》(1034年)。太已历法的常数系统基本上是按照中国传统数理天文学的演纪算法制定的,通过对《景太乙历》上元积年的重构发现,由于太乙术数的历元包含了一些术数方面的周期,因而其常数系统的选择较之官方历法更加复杂,同时也是后者所不能取代的。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才导致了中国历法史上鲜为人知的太乙历法的出现。《景太乙历》是太乙术数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历法,它对金元明清之太乙历法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唐宋历法演纪上元实例及算法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宋历法演纪上元实例及算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明天历》岁差与上元积年(论文提纲范文)

1 《明天历》岁差常数的构造方法
    1.1 术文解读
    1.2 岁差常数的构造原理
2 《明天历》上元积年的推算方法
3 结 论

(2)宋代律历研究及律历赋(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代律历学情况及讨论热点
    1. 宋代律学讨论与争论热点
    2. 宋代历法与数理探讨
二、宋代律历赋的学术补充
    1. 浑仪特征与历法校验
    2. 律历革新及求历元法
    3. 数理研究与律历一体
    4. 理学的兴起与道德意识
三、唐、宋律历思想的人文差异
    1. 天人建制化
    2. 律吕尊卑化
    3. 法制私有化
    4. 自然伦理化

(4)时空观念与宋代天象岁时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兼谈对古代天人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
第一章 天象观念与宋代天赋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天象观念
    第二节 先天易学影响下宋代的宇宙形态设计
    第三节 以《易》观象的宋代天赋
    第四节 奇思深蕴的宋代天体赋
    第五节 汪莘《月赋》《后月赋》中的天地结构图
    小结
第二章 天人感应学说与宋代气象赋
    第一节 天人感应学说在宋代的波折与发展
    第二节 宋代的祥瑞灾异赋
    第三节 宋代气象赋中的时空探索
    第四节 崔敦礼《大暑赋》中的治平境界
    小结
第三章 时间观念与宋代岁时赋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时间观念
    第二节 天人之学中的宋代时间理论
    第三节 宋代季节赋中的时间
    第四节 古代“月令”与宋代的节令赋
    第五节 欧阳修易学与《秋声赋》的天人建构
    小结
第四章 宋代律历学和律历赋
    第一节 律历的文化地位与宋代律历学
    第二节 宋代律历赋的学术内涵与文化观念
    小结
第五章 宋代天象岁时赋中的理学、心学赋
    第一节 刘子翚《溽暑赋》与先天卦气说
    第二节 朱熹《感春赋》与朱熹易着的写就
    第三节 从心学到《月赋》
第六章 宋代天象岁时赋的哲学批判及人生思考
    第一节 周紫芝《造雹赋》、王柏《喜雨赋》的文化与政治批判
    第二节 晁公遡、李曾伯及郑思肖等人赋中的社会与历史批判
    第三节 天象岁时赋中的人生思考及人生智慧
    第四节 宋代天象岁时赋的美学特征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明清之际东传科学与儒家天道观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利玛窦对儒家天道观理解的前见
    第一节 利玛窦来华前的精神与境
        1. 基督教人文中理性与信仰的张力
        2. 利玛窦时代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第二节 耶稣会简介
    第三节 利玛窦教育背景中的知识框架
        1. 童年和少年的知识经历
        2. 加入耶稣会前后的知识经历
        3. 利玛窦的记忆法及在华的应用
        4. 丁先生对利玛窦的科学塑造
        5. 动身来华途中的知识经历
        6. 利玛窦来华前的知识积累总结
第二章 利玛窦来华后知识结构的体现与应用的一个案例
    第一节 《山海舆地全图》之前
        1. 范礼安钦点利玛窦来华传教
        2. 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初次印象
    第二节 利玛窦世界地图的风采
        1. 利玛窦第一版世界地图的绘制缘起
        2. 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版本及影响
    第三节 由浑天说的比喻而引发的问题
    第四节 浑天说思想的形成及其儒家文化元素
        1. 浑天说思想的初期形成要素
        2. 张衡浑天说的要点及思想
    第五节 浑天说与儒家经典中天道观的融合与协调
        1. 陆绩对浑天说论证中的儒经模式
        2. 葛洪对浑天说论证中的儒家文化元素
        3. 朱熹新浑天说中的理学注入
    第六节 利玛窦世界地图中的地球观及天文内容详解
        1. 利玛窦的地球观
        2. 世界地图的作图原则及地球经纬度的标示
        3. 两种测量地理纬度的方法
        4. 直观演示天球和地球的关系的《天地仪图》
        5. 亚里士多德的固体同心球的宇宙体系的介绍
        6. 介绍四元行及气之三际说
        7. 日食、月食图及其说明
        8. 《范天图》及绘制节气线的方法
第三章 《天主实义》中利玛窦对儒家天道观的理解与调适(Ⅰ)
    第一节 《天主实义》成书背景及其对儒学的整体理解
        1. 《天主实义》成书背景
        2. 利玛窦对儒学的定位及综合理解
        3. 《天主实义》成书时间考
    第二节 利玛窦对儒家天道观调适的原则
    第三节 天主的移植及其文化意义
        1. 天主是天地万物的主宰
        2. 天主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
        3. 天主唯一性的论证
        4. 利玛窦对天主论证的文化意义
    第四节 利玛窦对宋明儒学天道观的批评与改造
        1. 对佛家、道家本体论的批评
        2. 对宋儒“太极”说的界定和批评
    第五节 天主的嫁接:“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
第四章 利玛窦对儒家天道的理解与调适(Ⅱ)
    第一节 利玛窦对“性”的规定与调适
        1. 对“性”及“人性”的规定
        2. 对天主赋性论的解释与论证
        3. 对儒家复性说的质疑与拒斥
        4. “良善”与“习善”的区分对儒学思想的意义
    第二节 利玛窦论“为己之学”
        1. 论学及认识事物的机制与过程
        2. 对儒家仁学的补充与改造
    第三节 对儒家“万物一体”命题的分析与拒斥
        1. 儒家“万物一体”命题的内涵
        2. 对“万物一体”的误读及拒斥
第五章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儒家文化功能
    第一节 观象授时之儒家文化功能的延伸
        1. 沟通天人及体察天道
        2. 《论语》案例:“历数”与为政及知命的关联
    第二节 礼与政皆以天道为根本
    第三节 孔子以历书考察礼的案例分析
    第四节 儒家天算观念中改正朔的文化意义
    第五节 司马迁儒家天道观念中对律历的看法
    第六节 司马迁之后诸名士对天文历法的儒家文化功能的素描
    第七节 周易象数与历法的关联性案例:《大衍历》历议解析
    第八节 欧阳修、程颐对历法的儒家文化功能的理解
        1. 欧阳修对历法的儒家文化功能的理解
        2. 程颐对历法的儒家文化功能的理解
第六章 关于程朱格物穷理的几点解析
    第一节 二程从穷理知天道到穷致物理
    第二节 对自然的格物穷理在二程理学思想中的位置
    第三节 二程体察天道的两种方式
    第四节 朱子的“格物致知”补传及其说明
        1. 朱子的“格物致知”补传
        2. 朱子“格物致知”补传的说明
    第五节 朱子格物学说中的知识主义取向及问题
        1. 朱子格物学说中的知识主义取向
        2. 知识与道德:儒学框架内的一种相互协调
        3. 与徐光台先生商榷:自然知识在朱子格物穷理中的地位问题
    第六节 儒家传统中知识论元素的两点说明
        1. 早期儒经中的天算知识
        2. 朱子对孔子“游于艺”观念的解析
    第七节 朱子格物致知实践中的天文历法研究
        1. 朱子对历法的研究
        2. 朱子的天文思想
第七章 《几何原本》与格物穷理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数学的儒家文化源头及功能
    第二节 《几何原本》的翻译过程和目的
        1. 《几何原本》的翻译过程
        2.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目的
    第三节 徐光启对《几何原本》的“艺用”定位
    第四节 徐光启对《几何原本》的形式思维方法的定位
    第五节 徐光启之格物穷理之学中的儒家传统象数观的变迁
        1. 儒家传统象数的含义
        2. 中国古代数学的象数学传统
        3. 徐光启所领悟的东传科学的象数观
第八章 从《几何原本》至《崇祯历书》的中西天算会通
    第一节 《几何原本》之后的数学会通
        1. 徐光启的数学会通工作
        2. 李之藻的数学会通工作
    第二节 《崇祯历书》之前的东传天文学会通
        1. 利玛窦的《乾坤体义》
        2. 阳玛诺的《天问略》
        3. 熊三拨、徐光启合着的《简平仪说》
        4. 熊三拔、周子愚合着的《表度说》
    第三节 《崇祯历书》编修过程中的几个文化因素
        1. 西法改历先声中的中西科学比较
        2. 徐光启改历筹划中的有关文化方针
        3. 改历过程中的中西历法斗争及其文化因素
第九章 薛凤祚对《崇祯历书》的研究及其儒家天道观
    第一节 薛凤祚正弦法原和《崇祯历书·大测》的关系
        1. 邓玉函之《大测》中的正弦法原
        2. 薛凤祚之《历学会通》中的正弦法原
        3. 薛凤祚正弦法原和《大测》的基因相似性与变异性
        4. 薛凤祚对《大测》的会通特征
    第二节 薛凤祚对《崇祯历书》的选要和重构
        1. 薛凤祚对《崇祯历书》的选要基调定位及选要文本的来源
        2. 薛凤祚对《崇祯历书·日躔历指》的选要和重构
        3. 薛凤祚对《崇祯历书·月离历指》的选要和重构
        4. 本节结语
    第三节 明末清初东传科学与薛凤祚的天道观
        1. 天道有定数之双层含义
        2. 自然的客观性和性命观的神秘性之比重问题
        3. 性命观的神秘性对自然的客观性之制约作用
        4. 自然的客观性对性命观的神秘性的制约作用
        5. 本节结语
第十章 游艺对儒家天道观的诠释和构建过程
    第一节 《前集》内容简介及卷一吸收西学的考证
    第二节 游艺天道观中西方天文学和儒家天文的互释与评析
        1. 中西天文学的关联与互释
        2. 西方天文学对儒家天文概念的界定和评析
    第三节 游艺天道观中的儒家文化意蕴
        1. 游艺天道观中的两重治历思想
        2. 游艺天道观中的儒家星象政治学之双层意蕴
        3. 游艺天道观中对西学解释的儒学前提
        4. 西方科学知识为儒家性命文化服务的一个案例
    第四节 游艺对儒家天道观的多维诠释和构建
        1. 中学与西学的探讨和交流
        2. 自然现象的物理解释
    第五节 游艺对“科学”和“伪科学”的划界
        1. 对天文观测和吉凶占候的划界
        2. 对地理观察和风水堪舆的划界
        3. 对“科学”之“数”和吉凶祸福之“数”的划界
        4. 对“科学”和“伪科学”划界的不彻底性
        5. 划界的思想基础和目的
        6. 本节结语
论文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宋代朔闰与交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宋代交食朔闰研究的意义
        1.1.2 前人工作的总结
        1.1.3 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宋代朔闰与交食的算法模型解读
        1.2.2 定朔与交食推算精度及分析
        1.2.3 交食记录的初步考证
    1.3 数理天文学中的符号体系
    1.4 本文的写作方式与结构体系
第二章 宋代时间与历法
    2.1 宋代时间测量与计算
        2.1.1 中国古代的时间单位及其换算
        2.1.2 宋代的时间测量
        2.1.3 宋代各种时刻的计算
        2.1.4 小结
    2.2 宋代历法沿革
        2.2.1 宋初三历及回族天文学者的工作
        2.2.2 从《崇天历》到《观天历》
        2.2.3 姚舜辅与《纪元历》
        2.2.4 《统元》、《乾道》、《淳熙》和《会元》历法
        2.2.5 《统天历》与《开禧历》
        2.2.6 宝佑《会天历》及其它宋末历法
第三章 朔闰推步算法及分析
    3.1 定朔算法模型及分析
        3.1.1 定朔的起源
        3.1.2 定朔算法的现代模型和重建模型
        3.1.3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定朔算法模型
    3.2 《纪元历》的定朔算法
        3.2.1 经朔算法
        3.2.2 太阳不均匀性改正算法
        3.2.3 月亮不均匀性改正算法
        3.2.4 定朔算法
    3.3 《应天历》的定朔算法
        3.3.1 求天正冬至及各气日数
        3.3.2 求天正经朔与次朔
        3.3.3 损益率与太阳不均匀性改正
        3.3.4 《应天历》定朔算法
    3.4 《明天历》的定朔算法
        3.4.1 太阳中心差及太阳改正数
        3.4.2 “相减相乘法”及其造术原理
        3.4.3 月亮中心差及月亮改正数
    3.5 《统天历》的岁实消长与积年算法
        3.5.1 《统天历》的历元与积年
        3.5.2 岁实消长与《统天历》的回归年和朔望月
        3.5.3 《统天历》的气朔算法
    3.6 宋代历法中的置闰算法
        3.6.1 关于闰年的算法
        3.6.2 日月改正数与朔望月长度
        3.6.3 进朔与历谱编排
        3.6.4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交食理论及算法分析
    4.1 时差与日食食甚时刻
        4.1.1 《纪元历》时差算法与食甚时刻
        4.1.2 《应天历》等宋初三历的食甚定余算法
        4.1.3 《崇天历》和《明天历》食甚时刻
        4.1.4 重建的日食时差算法模型
    4.2 入交(泛)定日算法分析
        4.2.1 《纪元历》的入交泛日
        4.2.2 《崇天历》的入交定日算法
        4.2.3 《明天历》的去交度分算法
    4.3 宋代历法中的食差算法
        4.3.1 《纪元历》食差算法及入交定日
        4.3.2 宋初三历的食差算法
        4.3.3 《明天历》的食差算法
    4.4 宋代的日食食限算法
        4.4.1 食限的定义与交食的判断
        4.4.2 食差与入交定日
        4.4.3 以入交日(度)为依据的日食食限
        4.4.4 月亮在黄道内外与日食的判断
        4.4.5 日食的阴阳历食限
    4.5 宋代日月食食分算法
        4.5.1 《纪元历》日月食食分算法
        4.5.2 《应天历》等宋初三历的日食食分算法
        4.5.3 《应天历》等宋初三历的月食食分算法
        4.5.4 《崇天历》日月食食分算法
    4.6 宋代的日月食起讫算法
        4.6.1 《纪元历》日月食起讫算法
        4.6.2 《乾元历》和《仪天历》的日月食亏初复末算法
        4.6.3 《明元历》日月食起讫算法
    4.7 月食时差算法分析
第五章 宋代历法算法的计算机实现
    5.1 计算机实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5.2 构建数据库
    5.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5.3.1 基本数据类
        5.3.2 基本运算类
        5.3.3 数据库操作类
        5.3.4 基本推步类
        5.3.5 详细设计
    5.4 软件的生成与检测
        5.4.1 程序连接及软件界面设计
        5.4.2 程序的检验与测试
第六章 宋代朔闰及交食的精度分析
    6.1 宋代历法的定朔计算精度
        6.1.1 定朔推算的整体水平
        6.1.2 《乾元》、《崇天》等6部历法定朔推算精度
        6.1.3 《观天》、《乾道》等5部历法定朔推算精度
        6.1.4 古人眼中的历法定朔推算精度
    6.2 宋代历法的日食计算精度
        6.2.1 《崇天历》日食计算精度及分析
        6.2.2 《纪元历》日食计算精度及分析
        6.2.3 其它各历日食计算精度
    6.3 定朔计算的误差分析
        6.3.1 定朔误差的周期性
        6.3.2 朔误差分析
        6.3.3 日月改正数误差分析
        6.3.4 误差综合分析
    6.4 视差计算精度及分析
    6.5 宋代历法月食计算精度分析
第七章 宋代天象记录的初步考证
    7.1 宋代历法推算记录的考证与分析
    7.2 《宋史·天文志》中交食记录的初步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基本推步类成员对象信息表
附录2 《应天历》部分术文校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7)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唐代民族关系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二、唐代民族关系研究的现状及基本资料
    三、唐墓壁画的研究现状及价值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五、唐代周边民族活动的区域
    六、本文研究的路线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墓壁画概述
    第一节 出土壁画唐墓的分布及发掘概况
        一、陕西地区
        二、北方其他省份发掘的唐代壁画墓
        三、南方地区发掘的壁画墓
    第二节 唐墓壁画的题材和内容
        一、神灵世界
        二、皇家礼仪
        三、世俗生活
        四、建筑
        五、艺术
        六、民族往来
        七、星象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唐墓壁画中的周边民族文化因素
    第一节 唐墓壁画中的胡人
        一、使者
        二、仪卫
        三、贡人
        四、胡客
        五、小结
    第二节 唐墓壁画中的胡物
        一、美轮美奂的器物
        二、异域他乡的动物
    第三节 唐墓壁画中的胡乐胡舞
        一、胡乐胡舞的流行与兴盛
        二、胡乐胡舞的种类
        三、胡乐舞中的乐器
        四、小结
    第四节 唐墓壁画中的胡服胡饰
        一、唐墓壁画中人物的基本服饰
        二、胡服的兴起
        三、胡服胡饰的特点及种类
        四、胡服胡饰的消失
    第五节 唐墓壁画中的胡食胡饮
        一、唐人的饮食
        二、胡食胡饮的种类
        三、唐墓壁画中的《野宴图》
    第六节 唐墓壁画中的马球运动
        一、唐代马球运动的流行与兴盛
        二、唐墓壁画中的《马球图》
    第七节 唐墓壁画中的百戏
        一、唐代百戏的类别
        二、唐墓壁画中的《百戏图》
    第八节 唐墓壁画中的宗教题材与因素
        一、唐墓壁画中的佛教因素
        二、唐墓壁画中的其它宗教因素
第三章 唐墓壁画中的民族关系
    第一节 唐代民族关系的背景
    第二节 唐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一、唐代民族政策综述
        二、唐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第三节 唐墓壁画所反映的民族关系
        一、唐墓壁画与民族关系政策在时间上的阶段性特征
        二、《客使图》中的使者与民族关系
        三、《客使图》高昌使者说质疑
    第四节 唐墓壁画中的胡物与民族关系
        一、朝贡
        二、商业贸易
        三、战争
        四、礼物
    第五节 唐代民族交往所带来的多向文化辐射及其影响
        一、中原文化对边疆文化的吸纳
        二、唐朝文化向边疆地区的输出及其对周边民族的影响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唐墓壁画中的内侍图
    附表2:唐墓壁画中的屏风图
    附表3: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简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数学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历法——评曲安京着《中国历法与数学》(论文提纲范文)

1 上元积年是如何得来的?
2 中国古代有连分数吗?
3 内插法是如何构造的?
4 几何模型在宋元历法的公式化中起了什么作用?
5 太乙术数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历法?
6 从数理天文学看中国数学史研究
7 结语

(9)期万类之乂和,思大化之周浃 ——康熙造园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康熙造园活动钩沉
    1.1 京师大内御苑和离宫御苑
        1.1.1 紫禁城及三海苑林区
        1.1.2 南苑及西郊离宫别苑
    1.2 巡幸行宫
        1.2.1 南巡行宫及风景名胜
        1.2.2 北巡行宫
    1.3 畅春园
        1.3.1 畅春园概览
        1.3.2 康熙《畅春园记》
        1.3.3 畅春园之掌案、名匠和总管
    1.4 避暑山庄
        1.4.1 避暑山庄概览
        1.4.2 康熙《避暑山庄记》
    1.5 康熙朝造园家一览
第二章 康熙造园思想探微
    2.1 性理宗濂洛——崇事理学的治世思想
        2.1.1 儒家思想的教育
        2.1.2 儒家品格的形成
        2.1.3 理学治国的方略
    2.2 远托思云汉——承传天人的造园理念
        2.2.1 参天地赞化育
        2.2.2 期万类致中和
    2.3 烽火不烟亿万秋——民族和睦的理想
        2.3.1 瞻仰孔林孔庙
        2.3.2 顶礼膜拜五台
        2.3.3 建立木兰围场
        2.3.4 会盟避暑山庄
        2.3.5 规划溥仁溥善
    2.4 雨泽何妨频见渥——仁君品格的寄托
        2.4.1 爱民勤民下芳畦
        2.4.2 悯农重农阅耕种
        2.4.3 计庸畀值不役夫
    2.5 爱敬南陔乐正经——孝悌美德的外现
        2.5.1 千叟宴庆游畅春
        2.5.2 孝养慈闱亲扶辇
        2.5.3 敬爱兄长赐萼辉
    2.6 宁拙舍巧洽群黎——俭素操守的践行
        2.6.1 松轩茅殿因旧简
        2.6.2 土阶之陋少开支
        2.6.3 无逸致寿清虚乐
    2.7 樱额累累缀千林——格物致知的园地
        2.7.1 踏遍江山观风水
        2.7.2 格物穷理相林地
        2.7.3 几暇稼穑精园艺
        2.7.4 科学实验早御稻
        2.7.5 驯养动物细研察
第三章 康熙造园艺术建构
    3.1 似向云霄展画图——巡幸掠美的重要积淀
        3.1.1 南巡掠和悦之美
        3.1.2 北巡掠恢弘之美
    3.2 湖光山色入诗笺——传统园林的审美解释
        3.2.1 审美园林山水
        3.2.2 审美园林花木
        3.2.3 审美园林鱼禽
        3.2.4 审美天象时节
        3.2.5 审美园林建筑
        3.2.6 丰富园林题名
        3.2.7 专攻园林诗文
        3.2.8 喜好园林书法
        3.2.9 热心园林绘事
        3.2.10 宏论园林音韵
    3.3 万顷园林达远阡——景与意境的充分把握
        3.3.1 景景殊致含万象
        3.3.2 一气贯注脉源连
        3.3.3 顾盼互妙超时空
        3.3.4 风熏声谐致中和
        3.3.5 移植胜景多创新
第四章 康熙造园鉴古开来
    4.1 岂贪汉武觅神方——评判中国帝王造园思想
        4.1.1 评天下一统的皇权标志
        4.1.2 批长生不老的神仙方术
        4.1.3 斥飘然忘国的放怀适情
    4.2 东西交融做先锋——定度中西园林文化交流
        4.2.1 率先学习西方科学文化
        4.2.2 引进西方园林建筑文化
        4.2.3 促进中国园林影响西方
        4.2.4 宽仁友好正视礼仪之争
    4.3 同心治理再精求——影响后世帝王造园思想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唐宋历法演纪上元实例及算法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明天历》岁差与上元积年[J]. 王锦瑞,曲安京.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9(04)
  • [2]宋代律历研究及律历赋[J]. 于雯霞.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8(05)
  • [3]读中华书局徵求意见本《史记》偶识[J]. 辛德勇.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14(01)
  • [4]时空观念与宋代天象岁时赋[D]. 于雯霞. 山东大学, 2014(04)
  • [5]明清之际东传科学与儒家天道观的嬗变[D]. 王刚. 山东大学, 2014(04)
  • [6]宋代朔闰与交食研究[D]. 滕艳辉. 西北大学, 2012(11)
  • [7]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D]. 程旭. 兰州大学, 2012(09)
  • [8]数学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历法——评曲安京着《中国历法与数学》[J]. 孙小淳.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6(01)
  • [9]期万类之乂和,思大化之周浃 ——康熙造园思想研究[D]. 崔山. 天津大学, 2004(04)
  • [10]宋代太乙术数中的历法钩沉[J]. 曲安京.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9(01)

标签:;  ;  ;  ;  ;  

唐宋历实例及算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