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线反周期干扰的数字滤波器

一种在线反周期干扰的数字滤波器

一、一种可用于在线抗周期性干扰的数字滤波器(论文文献综述)

宋陵灿[1](2021)在《基于电机定子电流特征的高压隔离开关机构故障诊断研究》文中认为高压隔离开关作为牵引供电系统中使用最多的高压开关设备,其常年暴露在户外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受到尘雾、风、雨、雪等环境影响,极其容易出现机构腐蚀、弹簧失效、机构疲惫等机构故障问题,从而在分合闸过程中出现卡涩、不到位、弹簧故障等问题,这严重威胁到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此已有很多用于诊断机构故障的方法被提出,但仍存在诊断精度不足、智能化程度不高等缺点。因此,本文针对牵引供电系统高压隔离开关机构故障诊断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定子电流特征的高压隔离开关机构故障诊断方法,以电机定子电流特征作为诊断算法的输入,以此判断故障类型,所提方法为高压开关设备的故障诊断提供了新思路。文中从电机故障信号、采样滤波设计、特征量提取、诊断算法和系统搭建等方面展开说明,主要内容有:1)分析研究了由机构故障所引起的电机定子电流特征。依据推导所得的隔离开关操作力矩和电机电流的关系,得出操作力矩与电机定子电流的函数关系。再分析电机定子电流信号特征,建立了出现机构故障时由力矩变化引起的电流波动与基波和频率为(1?2s)f1的边频分量的函数关系。由此为利用定子电流的基波和45Hz~55Hz边频带分量作为诊断故障的特征量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了电机定子电流特征量采样、提取方法。针对定子电流包含大量的谐波电流,设计了低通Butterworth滤波器+数字FIR带通滤波器的采样滤波组合,可降低采样干扰的同时滤除了电流所包含大量的谐波分量,提高了诊断分析的鲁棒性;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电流的45-55Hz幅频特性和均方根值法计算得到定子电流信号的基波电流有效值-时间t关系,并且在文中比较分析了不同故障类型下两种电流特征的区别。3)分析比较了电流特征量与不同算法相融合后对故障的诊断精度。以归一化处理后的定子电流基波和45Hz~55Hz边频带分量作为算法的输入量,对比K-means聚类分析法、SVM分类模型和BP神经网络三种算法对故障诊断的精度,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诊断正确率最高,为97.9%,高于K-means聚类分析92.5%的精度和SVM故障分类模型95.8%的精度,体现出BP神经网络对大样本数据处理预测分析能力更强。而四种故障中,对机构卡涩的诊断精度较低,这是由于轻微的卡涩并不能很明显的在定子电流特征中显现出。4)设计了基于Lab VIEW和DSP的隔离开关机构故障诊断装置。文中从硬件部分和上位机软件部分两大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DSP板的采样滤波单元、供电单元等外围电路设计和DSP板软件开发环境配置等部分;并利用Lab VIEW设计了上位机软件,其中故障诊断算法采用精度更高的BP神经网络,利用上位机实现了对电流信号、特征量显示和对机构故障的警报。

宗浩[2](2021)在《高精度阵列式电子皮带秤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慧[3](2021)在《基于FPGA的振动信号采集与故障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梁红燕[4](2021)在《列车走行部车载诊断仪软件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地铁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只有在安全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地铁才能提供高负荷、高频次的乘客出行服务。地铁是由多种零部件组成的复杂系统,任何一个零部件出现故障,都会影响到整车的安全平稳运行,因此,对这些零部件进行有效的监控,是保障地铁安全性的前提。滚动轴承是地铁列车走行部中负责减少摩擦的重要零件,极易发生故障。对工作中的滚动轴承的运行状态进行在线实时监控,诊断工作状态下滚动轴承的健康状态,可以保障列车安全平稳运行。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过往研究者提出的列车滚动轴承在线故障诊断方法,发现所提方法未能较好地解决其在地铁嵌入式平台上进行布置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个针对嵌入式平台应用的列车走行部车载诊断仪,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深入分析主机厂客户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列车走行部车载诊断仪的软件设计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搭建出列车走行部车载诊断仪的总体软件系统以及各个功能子模块系统,采用经验模态分解和共振解调技术相结合的算法,前期采用MATLAB+LabVIEW的混合编程开发,后期采用LabVIEW嵌入式编程开发,实现高效、快速布置列车走行部车载诊断仪。之后对每个模块的具体实现进行了阐述,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时域指标计算模块、自动故障诊断模块、故障特征频率计算模块和波形显示模块。最后搭建模拟测试环境,对列车走行部车载诊断仪软件进行测试。最终实现了列车走行部车载诊断仪软件在复杂环境下的轴承故障诊断报警功能,可以实时监测轴承运行状态,准确度高,性能可靠。

尤贺[5](2021)在《柔性直流输电网中高精度光纤光栅温度传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随着我国电力行业和通信系统成熟稳定的长足发展,柔性直流输电技术(VSC—HVDC)已经逐渐成为电力工程应用中的先进技术。但换流阀中IGBT组件温度过高,导致模块失效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如何实时监测IGBT组件温度,并对其运行状态做出相应调整是智能电网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和研究热点。国内现有的换流阀监测手段较为匮乏,仅限于设备发生故障后的判断,无法实现过程数据的监测、分析,限制了运行设备或关键零部件故障机理的分析。所以,监测柔性直流输电换流阀的核心元件温度状态并及时调整其功耗,对维持系统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安全可靠运行至关重要。本论文研究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换流阀温度在线监测的关键技术,依据FBG温度传感原理,研究适用于换流阀温度测量的传感器设计方案,提升测量准确性和时效性。研究MZI型光学梳状滤波器和波分复用解调方案,提出一种衡量滤波器质量的双差值数学模型指标和均匀设计算法。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增强了柔性直流换流阀的可靠性,能够保证电能质量和系统安全性能。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一种用于衡量MZI型光学梳状滤波器优劣的度量指标,适用于不同的滤波器结构,该“双差值函数模型”由光学梳状滤波输出曲线与目标方波之间的曲线长差值和光学梳状滤波输出曲线积分与目标方波积分之间的面积差值构成,能够体现输出函数和对应方波函数的相异性,论文中说明了“双差值准则”构建过程,其优于其他度量指标之处,能够提升梳状滤波器的选参效率。(2)提出均匀设计算法求解梳状滤波器参数方案,当进行参数选择时,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解出耦合系数与有效偶和长度乘积、干涉臂长差等参数与最优值。针对复杂、高维的滤波器参数计算问题,基于递归调用思想,进行均匀设计的嵌套,获取更加精准的参数。对光学梳状滤波器进行三种MZI结构的算例分析与波形仿真,并与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进行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均匀设计算法求解参数,得到的梳状波形质量更好,计算效率更高。优化光学梳状滤波器的结构参数,能够有效提高串扰特性、增强信道隔离度和通带平顶度等性能。(3)提出了适用于柔直换流阀温度测量的传感器设计方案,该方案将FBG引入IGBT模块内部后再封装,能够实现集成化直接测量,获取准确的温度实时监测值,具有模块化、小型化、微功耗等优势,解决了电网工程项目中的痛点。研究温度解调原理,搭建光梳滤波器波分复用解调方案,基于C++语言和Qt 5开发平台编写在线测温解调软件,研制工程样机,通过灵敏度,稳定性,抗扰度测试,在对托平台和高温条件下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为柔直系统换流阀的在线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赵毅飞[6](2021)在《基于Android可穿戴生理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疾病是造成人类病残和死亡的最常见疾病,全球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占总死亡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对此类疾病的检测和预防变得越来越重要。医院中现有的监护设备大多体积庞大、操作复杂,不适合个人及家庭使用;并且对于心血管类疾病需要长期、动态的监护才能反映出心血管健康状况。在此背景下,本系统结合医用传感器技术、可穿戴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设计了以Android为平台的可穿戴式人体生理参数检测系统,实现心电、呼吸、脉搏、血压及运动状态等信号的实时动态监护,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以及社会效益。本系统分为三大部分:可穿戴生理参数采集单元、中央控制单元、Android客户端人机交互单元。本系统使用模拟前端芯片ADS1292R采集心电和呼吸信号,使用指夹式脉搏传感器采集脉搏信号,使用MPU6050六轴运动传感器检测运动状态信号。系统使用STM32F407ZGT6芯片作为中央控制器,对各模块采集到的参数进行分析和处理;心电信号在采集时会引入基线漂移和肌电干扰噪声,使用6尺度小波分解,结合阈值去噪实现肌电干扰的滤除,采用无相移IIR高通滤波器实现对心电和呼吸信号的基线漂移去除;系统根据心电信号峰值和脉搏信号峰值传导时间差(PWTT)算法计算出无创血压;系统设计跌倒算法判断用户是否跌倒。最终微处理器将分析和处理后的结果通过蓝牙模块发送至Android手机端。在Android端使用Java语言编写了“健康监护管家”手机APP,为用户提供一系列智能化服务。一是使用SQLite数据库将蓝牙接收到的下位机生理参数数据进行存储,以及存储用户的基本信息。二是绘制心电、呼吸、脉搏三种信号波形,并显示心率、呼吸率、脉率及血压值,并进行阈值报警及跌倒提示。三是将实际检测的数据与正常生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实现用户检测结果的健康综合分析,并提供相关医疗信息查询及相关医生在线咨询等功能。四是在新浪云平台创建数据仓储,实现了各生理参数的云存储,为专业医师诊疗及云医疗奠定了基础。本系统实现了生理参数的可穿戴检测,具有准确实时、动态监测、操作简单且智能的优点,可以同时检测心电、呼吸、脉搏、血压、运动状态等生理参数,实现对心血管等慢性疾病患者健康状况的长期实时监测。系统的参数检测误差分别为:心率≤±2次/分,呼吸率≤±2次/分,脉率≤±2次/分,血压≤±5mm Hg。

杜俊岐[7](2021)在《旋翼无人机航磁三分量数据采集及收录系统研制》文中研究说明航空磁测技术经历了总场测量、总场梯度测量和现在的矢量(三分量)测量等三个阶段。相对于总场和总场梯度测量技术,三分量测量可解决磁测数据处理过程中垂向分辨率低的问题,在磁异常解释中可有效减少多解性,成为当前航空磁测技术研究的热点。无人机具有小型化、飞行灵活、运行成本低等特点,以其为平台,搭载三分量设备开展中小型测区高精度磁测,更容易反映局部测区的磁异常特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在分析航磁三分量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载体飞行环境的要求,设计一套适用于旋翼无人机的航磁三分量数据采集及收录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传感器、芯片不同的电压等级需求,设计高性能、高稳定性、低噪声的电源模块。针对三轴磁通门传感器在信号传递过程中的引入噪声,设计信号调理电路,单通道静态误差优于20n V/√Hz@10Hz。基于FPGA并行处理的优势,实现模数转换芯片驱动设计,完成时序约束及仿真。针对三分量数据与姿态同步问题,基于PPS秒脉冲完成硬件同步时序设计,系统同步误差优于400ns。(2)基于ARM平台高速执行串行算法的优势,通过小波阈值法实现数字滤波模块设计,通过FATFS控制结构实现SD卡收录模块设计。基于PC操作平台开发了LabVIEW上位机软件,用于噪声评估、误差标定、系统验证。基于IPAD操作平台设计了无线数据监控软件,用于无人机调控、起飞前的系统参数调配,飞行测区与测线规划及飞行方案选择。(3)开展了标定与校正实验、地面移动式测量实验以及野外飞行实验。采集系统非线性度误差优于5.5n T,静态噪声水平优于1n T。开展地面移动式磁测实验,成功探测到距测线3m的磁目标体。开展飞行实验,测得三分量数据合成总场与光泵磁力仪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旋翼无人机航磁三分量数据采集及收录系统具有稳定性及可靠性,满足实际勘探需求。

辛世杰[8](2021)在《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高精度温控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外遥感技术是采集地球数据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具有覆盖面积广、探测时间长、机动性强等诸多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国土资源管理、大气监测以及地质灾害检测和调查等各个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气候变化观测和数值天气预报等领域对红外遥感数据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气候变化观测要求来自红外遥感载荷的测量数据不确定度水平优于0.1K,其10年内的稳定性要求优于0.04K。要实现如此高定量化水平的目标,不仅需要稳定可靠的红外探测设备,还需要高精度的在轨红外辐射源。其中红外探测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载荷为其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温度,而辐射源的定标性能更是与其温度直接相关。基于上述重大应用需求,本课题研究设计了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高精度温控信息获取与处理系统。通过对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系统组成进行分析,选定其中对温控需求最高的红外辐射源作为本课题设计系统的主要控制研究对象,并研究了其基本架构及溯源链路。针对红外辐射源中的各项核心组件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分配了该辐射源的温度不确定度。在空间应用中,由于电子器件老化及其性能易受环境温度波动的影响,现有的温度测量方法会出现非线性标定性能劣化的问题,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本课题在阻值比率测温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参考阻值比率测温方法,实质上是将铂电阻与参考电阻的比率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减小了当铂电阻阻值远离参考电阻阻值时,电路非线性对测温结果所造成的影响。将该方法电路与目前测温水平较高的单参考阻值比率测温电路置于恒温箱中进行比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5℃~45℃的环境温度下,本方法的最大测量误差约为0.004℃,而单参考阻值比率测温电路的最大测量误差约为0.03℃。因此,该方法基本解决了非线性标定劣化的问题,无需载荷对其进行精密温控,减轻了载荷的热控成本,在环境温度变化剧烈场合中的非线性标定劣化程度更小,更加适合环境温度变化剧烈的应用场景。测量领域常用数字均值滤波器来降低测量噪声,但同时也会造成信号的失真,引入不确定度,现有滤波器评价工具难以对该滤波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行量化。为解决该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一种数字均值滤波器不确定度评定方法,通过对温度缓变对象的温度变化率分布函数进行建模,利用该模型模拟生成温度测量序列并将其输入至滤波器中,最后利用不确定度A类评定方法来进行不确定度计算。对黑体实物进行了实验分析,得到了不确定度与采样周期、均值数目的关系曲线,该评定方法为数字均值滤波器设计提供新的考虑方向。针对红外辐射源升降温控制系统进行了热力学模型研究,提出了基于TEC散温器及驱动电压双反馈模型。相较于基于TEC驱动电压的单反馈模型而言,双反馈模型的优点在于考虑了TEC散温器温度波动对温度控制的干扰,可实现干扰的超前控制。设计了基于最长循环周期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温控系统模型辨识方案,采用增广最小二乘法对系统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与分析,得到该红外辐射源升降温控制系统在制冷及加热模式下的精确数学模型。针对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模型大时滞、非线性、参数时变的特点,研究并设计了一种简化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该控制器在保证变论域优点的基础上,删减了变论域中输入变量论域变换的过程。将该控制器与普通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模糊PID控制器、PID控制器进行对比实验,仿真实验表明:在不同温度控制幅度下,该控制器均无超调量,而其他控制器的超调量从3.44%至6.70%不等,同时该控制器的稳定时间也要优于其他控制器。为模拟天基应用环境,于在轨真空状态中对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样机进行了性能测试,其温控范围为-20℃~60℃,温度稳定性优于0.027K,温度均匀性优于0.072K;对空间基准红外辐射源在10m处的亮温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其扩展不确定度优于0.143K(k=2)。对样机上微型镓相变固定点的相变温度进行了测量,可根据该相变温度对红外辐射源上铂电阻进行校准,满足ITS-90国际温度标准定义,使得红外辐射源温度具备在轨溯源能力,对提高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定量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研究成果支撑了航天红外遥感温度量值溯源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该项目获得了2020年度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应用研究类一等奖。

李璇[9](2021)在《微型光纤干涉仪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5G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进一步推动了物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伴随着IPV6以及WIFI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光纤作为信号传输的优质介质,由于本身就有着耐腐蚀、电绝缘、成本低、抗干扰等优良特性,被不断开发出许多新的应用方式,如光纤器件、光纤传感等,在环保监测、水利、医疗、军事、地质勘探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为了顺应光纤器件与光纤传感的发展需求,对其若干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本文选取了微型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与布里渊散射光时域反射仪(BOTDR)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微型光纤MZI的关键问题主要为此类干涉仪的光谱波长变化易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微型光纤MZI的应用场景受到限制;BOTDR系统的关键问题主要为如何克服在进行信号解调时存在的空间分辨率与频率分辨率之间的矛盾。针对以上问题,为拓展微型光纤MZI的应用场景,本文对微型光纤MZI的结构进行优化,提出一种具有制备高稳定性器件的可能性的基于环形光纤的微型光纤MZI;为提供实验平台基础,设计搭建了利用声光调制器调制的点频法BOTDR实验平台;为克服在进行信号解调时存在的空间分辨率与频率分辨率之间的矛盾,提出一种平滑伪魏格纳-威利分布(SPWVD)和四参数粒子群优化(PSO)的联合算法,本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为:1.提出一种基于环形光纤的微型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通过仿真模拟与实验测量等方式分析其工作原理,发现其与传统的基于模间干涉的微型干涉仪相比,可以通过控制环形光纤的长度与环形纤芯的厚度以改变在传输过程中环形光纤各处位置的光场分布,进而控制其在干涉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如场强、消光比以及自由光谱范围等。同时,为了探究此类干涉仪的实际应用,通过实验测量对干涉仪对温度与折射率的传感性能进行了分析,发现当选用基于纤芯内外径之比约为0.61,长度为5000 μm的环形光纤的微型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时,干涉仪对某些外部环境温度与折射率的敏感度较低,且干涉光谱消光比可达到15.0 dB,因此此种干涉仪具有制备高稳定性器件的可能性,在未来的工作中,可对该结构进行更多的改进,以被开发并应用到更多领域中。2.搭建了利用声光调制器调制的点频法布里渊光时域反射(BOTDR)系统实验平台。与传统的利用电光调制器调制的扫频法BOTDR系统相比,声光调制器调制的脉冲信号消光比较高,且调制性能更加稳定,可以用于长时间的测量。同时,点频法BOTDR系统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仅需采集一组数据即可得到光纤沿线布里渊频谱,与需要采集多组数据的扫频法BOTDR系统相比,可以节省测量时间,这有利于实时反应待测光纤周边环境变化信息。由测量结果可知,通过此系统得到的结果符合实际应用的要求,这为后续将此BOTDR系统进行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实验平台基础。3.提出一种平滑伪魏格纳-威利分布(SPWVD)和四参数粒子群优化(PSO)的联合算法,其主要是用于在BOTDR系统提取光纤沿线布里渊频移时同时提升频率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测量精度,减少数据采集与处理时间。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可知,基于SPWVD和四参数PSO的联合算法的BOTDR系统与传统的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与列文伯格-马夸尔特算法提取布里渊频移的BOTDR系统相比,可以节省测量时间,减少累加去噪的周期以及抑制频率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间的矛盾。同时,利用四参数PSO算法拟合布里渊增益谱时,无需设定初值即可完成对布里渊频移的提取,这减少了提前准备的时间。因此,基于SPWVD和四参数PSO的联合算法的BOTDR系统可以抑制频率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间的矛盾,节约采集与处理数据的时间以及提高测量精度。

赵宏阳[10](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轴流压气机旋转失速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气动稳定性问题主要来自压气机,压气机的工作负荷能力和稳定性对整个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由于压气机中不稳定流动先兆发生机理极为复杂且变化极为迅速,因此压气机流动失稳建模与预测技术一直是压气机流动稳定性研究的关键难点。本文针对压气机失稳预测的特点和难点,创新性地引入深度学习方法,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基于压气机喘振实验数据的压气机失速特性分析。通过观察失速形态判断失速类型多为突尖型失速,在10000rpm~13000rpm的高转速下,随着转速提高,突尖型失速先兆与失速的时间间隔变小,且数量减少。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频谱,发现失速频率处于60Hz~110Hz范围,且随着转速提高线性增加。采用小波分解检测失速先兆,结果表明,小波分解能够提前检测到失速先兆,但需要结合大量的主观判断,因此小波分析适合做离线数据分析,但实现通用的自动的在线失速检测和预测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基于扩张因果卷积理论的压气机失速预测模型的研究。根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构建了LR-Wave Net失速预测模型,该模型包含两个分支网络,分别是以扩张因果卷积理论为基础的Wave Net分支网络和以逻辑回归理论为基础的LR分支网络,两个分支网络的输入分别为一定时间步内的时序数据和时域特征,通过stacking算法将两个分支网络模块融合,最终输出该时间步对应的失速预测概率。由于扩张因果卷积具有自回归特性,所以可以用于时间序列预测任务,同时卷积网络可以并行计算,速度优于传统的循环神经网络,更能满足失速预测任务的实时性要求。此外,针对失速预测任务的特点改进了损失函数,增加正样本误分类的损失影响,使得期望风险最小。3.压气机失速预测模型的仿真验证。分析对比了本文所提出的LR-Wave Net模型和现有的LR、Wave Net、LSTM以及传统的时域方差分析和小波分析在八种不同失速形态数据上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形态失速数据下,LR-Wave Net模型都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其综合预测效果最优,同时能够实时预测失速发生概率,为失稳主动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因此,LR-Wave Net模型适合作为压气机失速预测的核心模型。4.压气机失速预测仿真软件的开发。在确定软件的开发需求基础上,设计软件架构并进行功能开发。软件采用本文所研究的深度学习预测模型,可以实现失速预测的界面操作。软件功能包括数据文件导入及处理、参数设置、模型选择、结果展示及保存等,该软件具有功能全面、界面清晰、操作简便的特点。

二、一种可用于在线抗周期性干扰的数字滤波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可用于在线抗周期性干扰的数字滤波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电机定子电流特征的高压隔离开关机构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高压隔离开关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2.2 电机电流特征研究现状
        1.2.3 故障诊断算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机定子电流特征信号分析
    2.1 电机电流–操作力矩关系推导
    2.2 电机电流信号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机定子电流采样滤波设计
    3.1 低通Butterworth滤波器原理
    3.2 自适应FIR数字带通滤波器
    3.3 滤波器设计
        3.3.1 低通Butterworth滤波器设计
        3.3.2 自适应FIR滤波器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流特征信号的提取与分析
    4.1 边频分量特征提取
    4.2 电流有效值计算
    4.3 定子电流特征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电流特征的诊断策略实现
    5.1 故障检测分类算法
        5.1.1 K-means聚类分析法
        5.1.2 SVM分类模型
        5.1.3 BP神经网络模型
    5.2 故障分类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隔离开关机构故障诊断装置
    6.1 机构故障诊断装置概述
    6.2 诊断平台硬件部分
        6.2.1 GW4 型隔离开关
        6.2.2 数字信号处理单元
        6.2.3 采样滤波单元设计
        6.2.4 供电单元设计
    6.3 上位机部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列车走行部车载诊断仪软件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1.2.2 振动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列车轴承振动特性分析与故障诊断方法
    2.1 列车轴承振动特性分析
        2.1.1 列车轴承结构
        2.1.2 列车轴承的振动机理
        2.1.3 列车轴承常见故障类型
        2.1.4 列车轴承故障特征频率
    2.2 列车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2.2.1 基于时域指标的故障分析
        2.2.2 基于EMD分解的故障分析
        2.2.3 基于共振解调的故障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列车走行部车载诊断仪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软件系统设计
    3.3 软件开发工具选择
        3.3.1 软件开发平台
        3.3.2 混合编程技术
        3.3.3 LabVIEW嵌入式编程技术
    3.4 本章小结
4 列车走行部车载诊断仪软件实现
    4.1 基于MATLAB+LabVIEW的混合编程实现
    4.2 基于LabVIEW的嵌入式编程实现
    4.3 本章小结
5 列车走行部车载诊断仪软件测试和结果分析
    5.1 测试数据
    5.2 基于MATLAB+LabVIEW的混合编程方法测试
    5.3 基于LabVIEW的嵌入式编程方法测试
        5.3.1 实际测试环境
        5.3.2 轴承故障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柔性直流输电网中高精度光纤光栅温度传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柔性直流输电网中换流阀温度监测与故障诊断
        1.2.2 传感系统中光学梳状滤波器
        1.2.3 数学理论与算法的相关研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光学梳状滤波器的双差值函数模型方法
    2.1 马赫曾德尔干涉仪梳状滤波器理论
        2.1.1 耦合模传输方程
        2.1.2 光纤梳状滤波器工作原理
        2.1.3 光学梳状滤波器实现方法
    2.2 光学梳状滤波器输出波形
        2.2.1 梳状波形傅里叶分析
        2.2.2 性能参量与技术指标
    2.3 光学梳状滤波器的双差值函数模型
        2.3.1 双差值函数的构造原理
        2.3.2 双差值函数的几何意义
        2.3.3 双差值函数的收敛性证明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均匀设计理论求解光学梳状滤波器参数方案
    3.1 基于均匀设计求解光学梳状滤波器最佳参数的方法
        3.1.1 均匀设计简介与优点
        3.1.2 均匀设计表的构造与实现
    3.2 均匀设计求解光梳滤波器参数算法
        3.2.1 均匀设计算法求解步骤
        3.2.2 均匀设计优化滤波器算例
    3.3 算法性能分析
    3.4 梳状滤波器波分复用解调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用于柔直换流阀温度测量的传感器设计方案
    4.1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4.2 传感器温度标定
    4.3 适用于换流阀温度测量的传感器设计
        4.3.1 IGBT热设计和温度参数
        4.3.2 散热器温度仿真与工程校验
        4.3.3 温度传感器的封装方案
        4.3.4 封装后模块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在线测温系统的硬、软件实现方案和数据分析
    5.1 在线测温解调仪方案
        5.1.1 软件设计
        5.1.2 硬件设计
        5.1.3 样机研制
    5.2 远程在线换流阀测温系统
        5.2.1 系统测试与运行
        5.2.2 温度监测结果与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Android可穿戴生理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可穿戴生理参数检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生理参数检测原理研究
        2.1.1 心电信号检测原理
        2.1.2 呼吸信号检测原理
        2.1.3 脉搏信号检测原理
        2.1.4 运动状态信号检测原理
    2.2 可穿戴生理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功能需求
        2.2.1 系统的设计原则
        2.2.2 系统的功能需求
    2.3 生理参数采集系统穿戴式设计
        2.3.1 织物电极与织物导线设计
        2.3.2 系统PCB节点外壳设计
    2.4 生理参数检测系统整体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理参数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心电呼吸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1.1 ADS1292R芯片简介
        3.1.2 心电呼吸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2 脉搏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3 运动状态采集模块设计
        3.3.1 MPU6050 传感器简介
        3.3.2 运动状态采集电路设计
    3.4 蓝牙通信模块设计
    3.5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3.6 主控芯片介绍
        3.6.1 主控芯片选择
        3.6.2 芯片引脚分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理参数检测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4.1 系统软件总体功能
    4.2 生理信号采集模块软件程序设计
        4.2.1 心电呼吸信号采集软件程序设计
        4.2.2 脉搏信号采集软件程序设计
        4.2.3 运动状态信号采集软件程序设计
    4.3 生理信号处理程序设计
        4.3.1 心电信号处理
        4.3.2 呼吸信号处理
        4.3.3 脉搏信号处理
        4.3.4 运动状态信号处理
    4.4 血压的计算
        4.4.1 动脉收缩压拟合算法
        4.4.2 动脉舒张压拟合算法
    4.5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Android手机APP软件程序设计
    5.1 Android操作系统平台简介
    5.2 开发环境与编译工具介绍
        5.2.1 Java开发库和Android软件开发库
        5.2.2 集成开发环境
    5.3 Android平台蓝牙介绍
    5.4 APP软件设计与实现
        5.4.1 APP功能介绍
        5.4.2 SQLite数据库存储程序设计
        5.4.3 用户注册与登录程序设计
        5.4.4 主菜单UI布局设计
        5.4.5 手机蓝牙通信
        5.4.6 波形显示程序设计
        5.4.7 历史查询
        5.4.8 健康分析
        5.4.9 医疗服务
        5.4.10 在线咨询
    5.5 云端存储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调试与结果分析
    6.1 检测系统实物图
    6.2 系统整体测试
        6.2.1 系统性能测试
        6.2.2 系统功耗测试
    6.3 生理信号采集测试
        6.3.1 心电信号采集测试
        6.3.2 呼吸信号采集测试
        6.3.3 脉搏信号采集测试
        6.3.4 血压测试
        6.3.5 运动状态采集测试
        6.3.6 误差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7)旋翼无人机航磁三分量数据采集及收录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航磁三分量数据采集及收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航磁三分量测量理论分析
    2.2 航磁三分量数据采集及收录系统架构
        2.2.1 硬件方案设计
        2.2.2 软件方案设计
        2.2.3 测试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3.1 电源模块设计
        3.1.1 开关电源设计
        3.1.2 线性电源设计
        3.1.3 电路布局布线优化
    3.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1 共模滤波模块设计
        3.2.2 信号衰减与运算放大模块设计
        3.2.3 单端转差分模块设计
    3.3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3.3.1 LTC2508 模块设计
        3.3.2 外置基准源模块设计
    3.4 FPGA主控电路设计
        3.4.1 主控芯片选型
        3.4.2 采集控制时序设计
        3.4.3 秒脉冲同步设计
        3.4.4 数据缓存设计
    3.5 ARM主控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基于ARM的软件设计
        4.1.1 数据预处理设计
        4.1.2 滤波算法设计
        4.1.3 功能模块设计
    4.2 基于LabVIEW的数据采集控制软件设计
        4.2.1 LabVIEW上位机方案设计
        4.2.2 上位机参数配置
        4.2.3 测控与数据收录设计
        4.2.4 传感器误差校正设计
    4.3 基于IOS操作平台的软件设计
        4.3.1 旋翼无人机飞控系统调节与路线规划
        4.3.2 基于IOS的无线测控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5.1 数据采集系统总体性能评估
        5.1.1 短路噪声测试
        5.1.2 测量误差标定
        5.1.3 同步误差评估
    5.2 野外实验
        5.2.1 地面实验
        5.2.2 飞行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高精度温控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遥感技术发展现状
        1.1.2 在轨辐射定标技术瓶颈
    1.2 在轨辐射定标基准源研究现状及技术难点
        1.2.1 研究现状
        1.2.2 技术难点
    1.3 高精度温控技术研究现状及技术难点
        1.3.1 研究现状
        1.3.2 技术难点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高精度温控应用需求研究
    2.1 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系统组成及分析
        2.1.1 系统组成
        2.1.2 高精度温控需求分析
    2.2 空间红外基准辐射源基本原理
        2.2.1 空间红外基准辐射源基本架构
        2.2.2 空间基准载荷红外辐射源溯源链路
    2.3 红外辐射源核心组件需求分析
        2.3.1 温度测量组件
        2.3.2 半导体制冷器及其散温组件
        2.3.3 红外辐射源结构设计
        2.3.4 绝热棉及多层绝热组件
        2.3.5 微型相变固定点单元
    2.4 不确定度分配
        2.4.1 基本原理
        2.4.2 空间基准载荷红外辐射源不确定度分配
第3章 面向红外辐射基准载荷应用的高精度测温技术研究
    3.1 主流测温电路原理及局限性分析
    3.2 测量电路非线性校正原理简介
    3.3 基于电阻比率测温结构的多参考阻值比率测温方法研究
        3.3.1 针对非线性误差问题的研究
        3.3.2 针对铂电阻阻值计算不连续问题的研究
    3.4 基于同激励源及同信号路径的可扩展式电阻阵列研究
        3.4.1 工作原理
        3.4.2 快速判定电阻区间算法
    3.5 数字均值滤波器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
        3.5.1 现有滤波器评价工具的局限性研究
        3.5.2 温度测量系统信号模型的研究
        3.5.3 典型温度信号序列的构建方法
        3.5.4 数字均值滤波器的不确定度评定算法
        3.5.5 黑体温度特性模型验证
        3.5.6 均值滤波器的不确定度评定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参考阻值比率结构的测控温系统电子学设计
    4.1 低漂移高精度恒流源电路研究
        4.1.1 恒流源电路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4.1.2 低漂移高精度恒流源电路设计
    4.2 测控温系统硬件设计
    4.3 电路性能分析与实验
        4.3.1 多参考阻值切换调节因子作用效果实验
        4.3.2 温度测量稳定性等效实验
        4.3.3 温度测量分辨能力等效实验
        4.3.4 温度测量非线性标定劣化实验
        4.3.5 温度测量电路校准与检定
        4.3.6 热控驱动电路分辨能力实验
        4.3.7 热控驱动电路输出稳定性实验
        4.3.8 功率测量电路分辨能力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建模与研究
    5.1 红外辐射源升降温控制系统热力学模型研究
        5.1.1 半导体制冷器基本原理
        5.1.2 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的热力学模型研究
        5.1.3 基于TEC散温器温度及驱动电压双反馈的模型研究
        5.1.4 基于TEC驱动电压单反馈的模型研究
        5.1.5 单反馈模型与双反馈模型的比较
    5.2 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模型辨识方法研究
        5.2.1 基于最长循环周期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黑体温控系统模型辨识
        5.2.2 基于增广最小二乘法的模型参数辨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空间红外辐射基准源的温度控制技术研究
    6.1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基本原理简介
    6.2 针对输入变量的简化变论域研究
    6.3 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及其关键参数
        6.3.1 模糊化和解模糊设计
        6.3.2 模糊规则设计
        6.3.3 模糊推理设计
        6.3.4 基于简化变论域对模糊化环节的重设计
        6.3.5 红外辐射源温控系统控制器关键参数
    6.4 遗传算法对控制器关键参数的优化
        6.4.1 基本原理
        6.4.2 适应度函数设计
    6.5 温控仿真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空间红外辐射基准源温控系统性能测试及评估
    7.1 红外辐射源温控性能仿真实验
        7.1.1 红外辐射源机械结构设计
        7.1.2 辐射源温控性能仿真与分析
    7.2 空间红外基准辐射源性能测试
        7.2.1 短期稳定性及均匀性实验
        7.2.2 温控曲线波动及异常扰动分析
        7.2.3 长期稳定性及均匀性实验
        7.2.4 微型镓相变固定点相变温度测量
        7.2.5 相变温度随加热功率的变化关系研究
        7.2.6 红外辐射源空腔发射率仿真
    7.3 空间红外基准辐射源不确定度评定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微型光纤干涉仪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微型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1.2.1 微型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分类
        1.2.2 微型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研究进展
    1.3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传感技术的分类与研究现状
        1.3.1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传感技术的分类
        1.3.2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光时域反射系统(BOTDR)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微型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理论基础
    2.1 矢量亥姆霍兹方程
    2.2 阶跃光纤中的模式求解
    2.3 单模光纤-特种光纤熔接结构中模式的激发与耦合
    2.4 基于特种光纤的微型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干涉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理论基础
    3.1 光纤中自发布里渊散射的产生机理
    3.2 光纤中布里渊散射的特征
        3.2.1 布里渊增益谱的特征
        3.2.2 布里渊散射的阈值
        3.2.3 布里渊频移(BFS)与温度以及应力的关系
    3.3 布里渊分布式光纤传感的主要性能参数
        3.3.1 空间分辨率
        3.3.2 BOTDR系统的信噪比
    3.4 BOTDR系统的相干检测原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环形光纤的微型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
    4.1 引言
    4.2 基于环形光纤的微型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的理论分析
        4.2.1 环形光纤的结构与归一化参数
        4.2.2 基于环形光纤的微型光纤MZI的干涉原理
    4.3 基于环形光纤的微型光纤MZI的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4.3.1 环形光纤的纤芯内外径之比对模式场分布的影响
        4.3.2 环形光纤的长度对MZI的插入损耗、最大消光比(ER)以及自由光谱范围(FSR)的影响
    4.4 基于环形光纤的微型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制作
    4.5 实验结果及讨论
        4.5.1 基于环形光纤的微型光纤MZI对温度的灵敏度实验
        4.5.2 基于环形光纤的微型光纤MZI对外界环境折射率的灵敏度实验
    4.6 结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用声光调制器调制的点频法BOTDR系统
    5.1 BOTDR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5.2 BOTDR系统中关键器件的选择
        5.2.1 激光光源
        5.2.2 声光调制器(AOM)
        5.2.3 脉冲放大器
        5.2.4 功率放大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
        5.2.5 光纤布拉格光栅滤波器
        5.2.6 光电探测器
        5.2.7 可调谐微波源
        5.2.8 信号采集模块
    5.3 BOTDR系统中的布里渊增益谱解调方法
    5.4 BOTDR系统中的布里渊谱型拟合算法
    5.5 BOTDR系统中的控制软件界面与主要功能
        5.5.1 EDFA控制系统
        5.5.2 BOTDR系统的数据处理界面
    5.6 BOTDR系统中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平滑伪魏格纳-威利分布与粒子群优化联合算法对BOTDR的应用
    6.1 引言
    6.2 平滑伪魏格纳-威利分布(SPWVD)和四参数粒子群优化(PSO)的联合算法理论基础
        6.2.1 平滑伪魏格纳-威利分布(SPWVD)算法原理
        6.2.2 四参数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原理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 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基于深度学习的轴流压气机旋转失速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航空发动机
        1.1.2 轴流压气机失稳及预防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旋转失速机理研究
        1.2.2 旋转失速预警研究
        1.2.3 深度学习在故障检测中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失速数据分析及预处理
    2.1 实验数据来源
    2.2 失速特性分析
        2.2.1 不同转速下失速形态分析
        2.2.2 基于FFT的信号频谱分析
        2.2.3 基于小波分解的失速先兆检测
    2.3 实验数据预处理
        2.3.1 数据滤波
        2.3.2 数据重采样
        2.3.3 数据特征缩放
    2.4 本章小结
3 压气机失速预测模型研究
    3.1 Wave Net网络模型
        3.1.1 基于扩张因果卷积理论的Wave Net网络结构
        3.1.2 Wave Net网络模型训练
    3.2 逻辑回归模型
        3.2.1 逻辑回归算法理论
        3.2.2 逻辑回归模型训练
    3.3 LR-Wave Net失速预测模型
        3.3.1 LR-Wave Net模型网络结构
        3.3.2 改进的损失函数
        3.3.3 反向传播与权重更新
        3.3.4 LR-Wave Net网络模型训练
    3.4 本章小结
4 失速预测模型验证与分析
    4.1 数据集选取及预处理
    4.2 失速实时预测的验证
        4.2.1 时域方差分析法的验证
        4.2.2 小波分析的验证
        4.2.3 LR算法的的验证
        4.2.4 Wave Net模型的验证
        4.2.5 LSTM模型的验证
        4.2.6 LR-Wave Net模型的验证
    4.3 模型结果对比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深度学习的失速预测软件的设计及实现
    5.1 需求分析
    5.2 失速预测软件的方案设计
        5.2.1 功能设计
        5.2.2 软件架构
    5.3 失速预测软件的实现
        5.3.1 界面设置
        5.3.2 运行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一种可用于在线抗周期性干扰的数字滤波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电机定子电流特征的高压隔离开关机构故障诊断研究[D]. 宋陵灿.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高精度阵列式电子皮带秤关键技术研究[D]. 宗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基于FPGA的振动信号采集与故障分析研究[D]. 王慧.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4]列车走行部车载诊断仪软件设计及实现[D]. 梁红燕.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柔性直流输电网中高精度光纤光栅温度传感技术研究[D]. 尤贺.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基于Android可穿戴生理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赵毅飞.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7]旋翼无人机航磁三分量数据采集及收录系统研制[D]. 杜俊岐. 吉林大学, 2021(01)
  • [8]红外辐射基准载荷的高精度温控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D]. 辛世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1(01)
  • [9]微型光纤干涉仪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D]. 李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10]基于深度学习的轴流压气机旋转失速预测研究[D]. 赵宏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一种在线反周期干扰的数字滤波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