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GD-5工控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测试的程序方法

一种GD-5工控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测试的程序方法

一、GD-5型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可靠性试验的一种程序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于威龙[1](2021)在《轨道车辆电器件可靠性柔性测试与分析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一代动车组列车复兴号及高铁新线的不断投入运行,高铁运行里程逐年提高,旅客和货物运输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为了轨道列车能够安全运行,必须保证其电气系统稳定可靠运转,则需定期检查轨道车辆电器件的可靠性。现有专用可靠性测试系统只能针对轨道车辆单一类型电器件进行测试,存在自动化程度不高、资源利用率低、缺少可靠性分析功能等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基于柔性原理,本文提出一种优化的可靠性分析模型,设计并开发了轨道车辆电器件可靠性柔性测试与分析系统,可适用于多种电器件、同步完成可靠性测试与分析任务,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可靠性分析模型:建立融合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的组合赋权可靠性分析模型,使得计算的权重既能真实反映各指标作用程度,又可利用长周期数据修正结果;发掘概率选择与可变步长的改进萤火虫算法优势,对层次分析法进行优化,提升层次分析法的运算效率。(2)研制了一套轨道车辆电器件柔性测试与分析系统:设计并实现了可适用多种电器件的实时硬件采集、数据通信、可靠性测试与分析的系统,能够连续地对电器件进行自动化的可靠性测试与分析,通过可视化界面人机交互式操作,完成开发试验序列、自动试验、同步可靠性分析等任务,有效提高了测试的工作效率和质量。(3)以车载变频直流电源与辅助逆变器为测试对象,使用本文开发的柔性测试与分析系统进行自动测试与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可行、软件系统有效。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可靠性分析算法效率与准确度较高,研制的柔性测试与分析系统可胜任多种类型电器件可靠性测试与分析工作,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牛淑锏[2](2021)在《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是山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人才培养项目(2018JD09)“无人值守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研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针对井下无人值守工作面在实验室和监控中心如何再现的问题而提出的。课题以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液压支架监控平台,基于实验室现有的无人值守工作面模拟实验系统,以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动态仿真平台为目标,开发出一套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完成对支架远程控制下的动态仿真,实现对液压支架更为直观、清晰地控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分析国内外发展动态,充分了解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在自动化工作面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对比EEP、Tiefenbach、中煤科天玛和郑州煤矿机械集团等公司产品的优缺点,并多次前往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同综采队工人进行商讨,明确井下现场环境和煤矿开采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掌握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实时再现系统的技术难点及功能要求。在此基础上搭建了系统的整体框架,确定了控制目标、控制策略以及相应的技术路线。(2)智能化采煤的关键在于实现对液压支架的远程监控。本文基于Lab VIEW2018编写液压支架远程控制系统中各功能子程序,其中包括:建立系统参数、控制参数和传感器参数数据库,以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同时为液压支架远程监控及动态仿真功能提供实时数据,实现基于实时数据下对液压支架的在线监测;编写了串口收发程序和数据解析程序,为系统提供数据来源;根据无人值守工作面自动化采煤的“三机联动”控制方法和基于采煤工艺的液压支架集控模型,制定远程控制模式和集中控制模式下的控制策略及多种控制模式间的切换策略;编写参数在线修改程序,提高了系统在不同地质环境和不同采煤工艺下的适应性;基于数据库编写液压支架历史数据查询程序,为掌握工作面开采进度和进行矿压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3)自动化工作面液压支架实时再现是动态仿真平台的关键技术,本文基于三维引擎编写了液压支架动态仿真程序。其中包括:利用Solid Works绘制了单台液压支架三维模型,并导入到Lab VIEW2018当中完成单台支架三维模型在Lab VIEW中的显示;构建液压支架运动构件父子关系,形成支架三维模型多构件之间的主从协调关系;基于Solid Works获取液压支架原始运动参数,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基于D-H建模的液压支架逆运动学姿态参数方程求解;编写了“Tree”控件下的液压支架编号程序及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三维模型排列程序,实现对整个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的三维建模;编写了液压支架三维模型控制程序,完成对液压支架三维模型的运动控制。(4)可靠的通信平台是实现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的关键环节,本文设计了双CAN总线通讯电路,并基于动态优先级分配方法及时分复用法编写了CAN通信协议,最后完成通讯程序的编写,实现控制指令数据和状态信息数据的传输,最终实现对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和基于传感器数据驱动的液压支架三维模型动态仿真。(5)系统综合调试是检验系统功能和指标是否合格的重要手段,本文搭建了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实验平台,并充分模拟实际工况环境,对该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调试,同时在多种控制模式下测试了液压支架动态仿真平中各台支架的仿真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可以实现对支架的状态监测、远程控制、自动控制、参数存储和在线修改、多控制模式实时切换等功能,同时可以利用液压支架三维模型在各种控制方式下完成动态仿真,可实时模拟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的运行状态。系统功能完善,运行稳定,实时性强,动态仿真效果直观,满足设计要求和采煤工艺要求。

刘小军[3](2021)在《基于EPICS的加速器过程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近代物理研究所承担了多项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的建设任务,例如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LEAF,SSC的直线注入器SSC-LINAC、珠江直线加速器治癌装置、新疆理化所质子位移损伤效应模拟装置—PREF、空间环境地面模拟研究装置—SESRI、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等。控制系统的任务目标由原来专注于一台加速器的建设迈向多台共建,传统加速器子系统分工和建设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工程建设需求,需要对加速器过程控制技术中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系统设计方法,标准化、规范化的开发流程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程实施过程做相关技术研究,以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多台装置的建设任务。根据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的特点,其系统模块组成基本相似,主要由离子源、低能传输线、射频四极场加速器、中能传输线、高能传输线、同步环和各个终端组成。本文在完成LEAF、SSC-LINAC和珠江直线加速器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EPICS的加速器过程控制通用IOC模块和硬件设计标准,为加速器过程控制提供了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模板,在保证过程控制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软硬件开发及工程建设周期。论文对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采用EPICS作为LEAF、SSC-LINAC和珠江直线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的软件架构,建立了LEAF的离子源控制系统,LEAF和SSC-LINAC的磁铁电源控制系统,三个项目的真空控制系统、仪表控制、SSC-LINAC和珠江直线加速器的磁铁温度监测系统、腔体状态监测系统和设备安全联锁系统等。主要技术成果有:采用协议转换将设备硬件接口统一化,并进行了IOC的模块化封装;总结了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常用的硬件设备,进行了设备级与系统级的电磁兼容性测试,按照相关规范制定了过程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标准化流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系统整体稳定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模板。设计并建设完成的LEAF装置、SSC-LINAC和珠江直线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模块化、标准化程度高,维护和扩展简单高效;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能够保证加速器的高质量运行,为装置达到束流设计指标提供了可靠保障。

王庆[4](2021)在《飞行器发射控制系统高可靠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电子器件集成度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飞跃,飞行器发射控制系统得以突飞猛进地迭代升级,对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整个发射控制系统是飞行器系统的关键和核心,它的高可靠性决定整个飞行器发射任务的成败,因而飞行器发射控制系统的高可靠性设计是系统设计的首要目标。本文通过对系统可靠性进行研究,提出一个合理的可靠性系统设计过程,采用可靠的算法进行设计分析,最后通过搭建实验系统完成系统的测试。本文以飞行器发射控制系统高可靠性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飞行器控制系统进行原理上分析,提出基本设计组成单元。其次,在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引入区间打分方式,结合专家对系统设计方案的评价打分,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打分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系统的计算,得到一致性较好的矩阵,满足工程要求。最后,进行权重因素和权重向量的计算,得到系统的可靠性分配值。结合研发费用要求,采用动态规划算法进行子系统部件的冗余分配,完成系统级分配计算,并通过马尔科夫理论计算分析冗余分配的合理性。在完成系统级可靠性分配计算后,结合实际的测试和功能需要,分析系统组成部件间的结构关系。根据系统之间的组成关系,建立故障树模型,并分析其故障源、测试点、测试信号,建立相关性矩阵。基于VS2015编写一种基于测试覆盖度的遗传算法,将其与传统遗传算法相比,有更好的收敛性。该算法可以计算出故障检测率和故障隔离率,进而优化测试点布置和指导系统设计,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完成飞行器控制系统关键硬件电路设计,开发了基于Keil开发环境的下位机软件,并且基于QT5.8的开发环境完成上位机代码的编写。根据实际搭建的系统,进行系统故障树的分析和可靠度计算,并且引入蒙特卡洛方法完成系统的仿真。通过故障注入实验,检测到对应的故障,计算出系统可靠度。对搭建的飞行器控制系统平台,完成了系统的自检、火工品通路等测试。

叶梦阳[5](2021)在《发动机喷雾实验系统测控设备的研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太空的探索不断深入,在航天动力系统方面的研发攻坚上也是屡创佳绩,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例如早期的神舟系列载人火箭、长征系列火箭,再到后来的嫦娥系列探月探测器以及天宫系列太空实验室等。与此同时,对航天动力系统的研发也不断地在提出新要求,主要包括提高发动机性能、提高推进剂燃烧效率、降低设计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缩短研发周期等。喷注器作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其雾化特性是评价动力机械领域和工程领域里的气体燃料发动机、固体燃料发动机和液体燃料发动机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其技术性能决定了推进剂的雾化混合效果以及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因此,设计一个功能完善的喷雾系统的测控系统是保证准确测量发动机喷注器的喷雾场液滴直径和速度的分布,评估喷注器喷射的雾化特性的重要措施。本文针对喷雾系统的测控系统展开了研究。本系统的设计开发包括两个部分:上位机监控部分的开发和下位机测控部分的开发。重点研究上位机监控部分。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测控系统的工艺流程,结合现场实际控制需要分析测控系统的功能要求,包括设计目标,功能框图,性能指标,环境条件要求等,提出测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在确定设计方案之后,进行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上位机监控部分由SIMATIC WinCC组态软件结合工业计算机开发相关控制画面和监控画面,使用博图TIA Portal V16开发PLC控制程序;下位机测控硬件部分采用西门子S7-1500作为主控制器,在线对电磁阀等进行控制;并对使用到的上位机IPC、显示器、PLC模块等硬件设备进行选型;WinCC与S7-1500之间通过TCP/IP协议进行通信。(2)对测控系统需要采集与处理的参数进行了分析,包括参数含义跟数据处理的方法、取值区间、精度等;并编程实现了部分主要参数的自动处理。(3)完成上位机组态设计,通过数据报表、数据趋势曲线、报警提示、控制模式切换等界面组态设计,实现了数据存储的完整性、数据查询的可视性、故障的可查性、报警及时性以及操作便利性;通过Matlab仿真实验,模拟了最接近实际工业现场的参数情况,进一步论证了系统的实用性。本设计实现了整个实验过程自动化,实验流程可通过专用测控软件实现自主定制,测试过程和相关物理量的可视化实时监控,实验结果数据持久化存储,实验结果数据可视化展示和智能化分析等功能。通过设计达到简化操作流程,降低实验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实验过程的稳定可靠保证实验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方便相关研究人员从庞大的实验结果数据中快速提取和加工出与实验相关的有意义的数据,加速研究成果转化效率。

侯宇驰[6](2020)在《核电站保护安全监测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自2011年发生了福岛核电事件,使得核电站的安全问题被人们广泛关注。2017年中国通过了《核安全法》,国家第一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核安全的重要性。而保护安全监测系统作为核电站核级仪控系统的核心,是核电站安全停堆最重要的保障。采用更先进、更高可靠性的三代核电技术,是我国目前核电发展的方向。但是受制于核电技术的政治敏感性,保护安全监测系统的国产化率仍然较低。本文通过简要对比AP1000技术的保护安全监测系统、EPR1000技术的保护安全监测系统,AES-91技术的保护安全监测系统,分析各种技术框架差异。基于技术先进、安全性高的原则选择AP1000技术路线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保护安全监测系统的功能结构进行分析,根据系统结构拆分为多个子系统分别深入研究。其次,为实现功能,本文就硬件设备组成和硬件接口进行详细研究。由于保护安全监测系统的设备属于核级设备,各国对核安全级设备的鉴定试验多有不同,本文以核电站主泵转速的放大器设备为例,基于美国和IEC国际标准实现电磁兼容、抗震、热老化的设备鉴定试验,为保护安全监测系统的国产化提供实验参考。核电最重要的特性是其保护安全监测系统的可靠性。根据硬件结构,采用可靠性框图的方式对保护安全监测系统建立模型。通过Matlab编程对自动停堆功能和专设安全功能可靠性进行计算,验证系统的可靠性。提出5序列冗余采用五取二表决逻辑增加系统可靠性方案,对未来设计超过100年寿命的保护安全监测系统提供理论支持。最后,采用测试软件实现保护安全监测系统响应时间、旁路试验、超温超压停堆等功能验证。并对上述实验采用测试逻辑分析和理论验证的方式复核试验结果,确认满足设计要求。为核电厂后续实现国产化的保护安全监测系统设计、采购、调试提供一定参考。

吴彬[7](2020)在《基于SpeedyHold平台的岭澳核电站KIT/KPS系统改造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核电站集中数据处理/安全监督盘系统(以下简称KIT/KPS)系统是核电厂的神经中枢,操作员的眼睛,其性能与核电厂安全、稳定运行紧密相关。岭澳核电站1、2号机组(以下简称岭澳一期)KIT/KPS分包商为法国SEMA GROUP公司,前端采集采用美国AB公司的可编程控制器PLC5-80E,自2000年开始调试安装,于2002、2003年分别投入使用,至今已在线运行10多年。随着系统硬件的老化和淘汰,安全性和经济性明显降低,对岭澳一期KIT/KPS系统进行改造势在必行。Speedy Hold平台是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为了满足核电站非安全级领域专用仪控系统的需求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数字化专用仪控系统平台。Speedy Hold平台应用于岭澳一期KIT/KPS改造,是Speedy Hold平台在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大规模改造上首次应用,存在较大难度和风险。KIT/KPS系统改造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存在着与新建电站不同的特点:第一,实施时间短,改造项目均在核电站大修期间实施,调试时间一般为10天至15天,远远小于新建电站,无法从容的进行部署、调试和改进。第二,现场调整空间小,新平台需要考虑兼容老平台与现场的接口、应用方式,因为进入商运阶段后,核电厂为了某个子系统调整全局的难度要比新建电站大很多。第三,就是国产化面临的技术封锁,岭澳一期KIT/KPS系统工程设计及产品均为国外厂家提供,现在使用国产平台,中方人员面临技术封锁,所有的产品技术需求与设计原则需要重新识别与开发。此改造项目的这三个特点,使得现场应用需求与DCS产品实现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可以说现场应用需求与DCS产品需求在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描述DCS产品。因此,如何系统、快速和准确地将核电厂工程应用需求进行分解和转化,形成DCS平台研发语言,让研发人员充分理解法规标准的要求、应用堆型的技术要求、经验反馈、同行产品先进特点和业主需求,并完全在Speedy Hold平台上实现,是此改造项目的最大难题。本课题以岭澳一期KIT/KPS系统为具体改造对象,以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研发的Speedy Hold专用数字化仪控平台为设计产品,基于事件驱动的需求分析方法对岭澳一期KIT/KPS系统的改造需求进行分析,结合结构化设计对Speedy Hold平台进行定制开发,使其满足岭澳一期KIT/KPS系统改造要求。使用这两种方法解决了从应用需求与产品需求的转换问题,保证了需求的完整度,同时解决了从平台需求到模块设计的过渡问题,保证了设计方案与需求的对应。Speedy Hold平台的KIT/KPS版本的成功研制,弥补了Speedy Hold系统平台大型采集系统应用的短板,拓展了Speedy Hold平台的应用市场。

岳列红[8](2020)在《潜油电泵井多参数检测与信号传输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石油开采要求的逐渐提高,潜油电泵在油田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为了实时监测其工作状况,以提高石油开采效率及系统可靠性,本文通过潜油电泵井地面控制系统及信号传输系统对多参数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及时发现系统故障,以确保整个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并降低其生产及维护成本。本文对潜油电泵井多参数检测与信号传输系统进行详细研究,研制了井下多参数采集电路中基准电流的测量方法,并完成了在地面三相电缆铠皮处对系统泄漏电流的测量;采用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微控制器STM32F103VET6改进潜油电泵井地面控制系统;主控板上设计的电源电路由+24V转±12给多参数电流信号的A/V转换电路供电;+24V转+5V电路给TFT-LCD液晶显示屏供电,+5V转+3.3V给MCU及其外围电路供电;系统测量的多参数数据经A/V转换电路处理后将其传输至地面MCU进行一系列的显示、存储、报警等;采用TFT-LCD液晶显示屏用来直观显示所测量的多参数数据;采用SD卡存储大量的多参数历史数据;研制的继电器驱动电路,其小信号继电器提示各参数超过阈值的系统故障,大功率继电器控制井下供电;通过星点等势原理为井下监测系统供电,完成了本系统各个通信部分的技术研究,分别是井下与地面机箱通信:采用基于420mA模拟电流的信号传输;地面机箱与工控机通信:采用基于RS-485总线的信号传输;远程终端通信:采用基于SIM800C的GPRS无线数据传输。通过地面与井下系统接口匹配及联机试验,将系统测量的温度、压力、振动、基准电流以及泄漏电流信号以420mA电流环的方式传输至地面控制系统,经MCU分析处理后能准确的完成各个参数的模拟试验;实现了TFT-LCD液晶屏显示当前的多参数数据;完成了井下滤波电路仿真实现;对系统的故障原因及可靠性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元器件高温筛选和地面控制系统电路板PCB设计进行可靠性处理;在地面控制系统使用基准电流的测量值对多参数测量结果进行校正,提高了多参数数据的精确性及潜油电泵系统的可靠性,使其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行。

王丽丽[9](2020)在《振镜式激光目标模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激光制导武器在研制、试验、生产过程中,实弹测试代价大且效率低。而激光制导半实物仿真系统的研发为激光制导武器提供了实验室测试环境,极大的降低了武器研制成本,使武器研制效率明显提高。据美国军方统计显示,有百分之九十的激光制导武器的系统鉴定、数据评估都是通过半实物仿真实验的结果获得。中国航空航天部门规定,没有通过半实物仿真的产品不得参加飞行实验。而激光目标模拟系统在实验室环境中还原了激光信号在实际战场环境中物理特性的变化、模拟了导弹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是激光半实物仿真系统的核心,在激光制导武器研制过程中不可缺少。为了实现具备高性能指标的激光目标模拟系统,必须对激光能量精确模拟技术与目标运动模拟技术这两项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攻克其实现难点。针对传统的激光能量模拟技术调节范围小,调节精度不高等问题,本文通过建立仿真环境下精确的激光能量衰减模型并设计控制机构,实现了激光能量的精确模拟。针对传统的激光目标运动模拟技术存在动态响应性能不佳、实时性不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二维振镜系统实现目标运动模拟的方法,并建立了目标运动数学模型,编写了改进的控制算法,进而保障了系统对控制指令的快速响应性能,完成了高性能指标要求下对目标运动的精确模拟。最后本文基于已建成的激光能量衰减模型与目标运动数学模型,搭建了系统硬件实验平台,编写了上位机控制软件与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为系统关键技术指标的测试提供了仿真试验平台。为了保障系统的仿真可信度,同时为系统性能优化提供方向,需要对系统误差源及其误差传递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相对空缺。本文基于已建成的系统仿真试验平台,对激光能量模拟过程与目标运动模拟过程的误差传递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计算,并提出了矫正方案。同时,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本文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可靠性分析。最后基于已搭建的激光目标模拟系统实验平台对系统关键性能指标进行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徐智斌[10](2020)在《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文中提出可靠性作为船舶管理提升和船舶技术发展的关键要义,其网络可靠性愈发受到业界重视并相继被写入行业监管和技术指导文件。网络可靠性按数据化层次可分为信息网络可靠性和控制网络可靠性,其控制网络可靠性是船舶电站领域热点研究课题。本课题以提升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故障容错能力和动态调整能力为目标,开展了热备冗余系统功能设计和自动控制系统功能设计,相关研究对于提升控制网络可靠性水平和船舶电站系统性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一,基于可靠性特征曲线理论分析,从单元故障率层面为控制器件选型提供理论支撑;运用逻辑框图法开展电气串联系统和并联系统可靠性分析,为控制系统冗余设计提供静态理论支撑;运用马尔可夫法开展电气单部件系统和双部件系统可靠性分析,为控制器件热备运行提供动态理论支撑。第二,针对自动控制系统功能配置机制,基于船舶电站控制性原理分析,运用分布式控制理念开展船舶电站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功能设计,开展发电机组Motion PLC控制器接口分配和组态配置,运用模块化理念开展船舶电站自动准同步并车功能和自动调频调载功能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第三,针对热备冗余系统功能配置机制,基于船舶电站可靠性理论分析,开展船舶电站Station PLC控制器自动化功能基础设计和故障自诊断功能软件设计,运用并联式冗余系统结构和软件化编程实现手段,在硬件层面配置Station-R PLC控制器并在软件层面主备状态确定和实时数据备份来实现热备冗余功能;运用集中式管理理念开展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监控功能设计,通过“PC机+触摸屏”硬件配置和通讯组态软件编程来实现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人机交互功能。第四,基于船舶电站物理仿真系统实验平台,开展船舶电站控制系统功能基础调试及规范性验证,开展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综合调试及规范性验证,经实验验证,控制系统功能运行指标满足海船入级规范和船舶检验指南等相关行业要求;另外在船舶电站可靠性特征量衍变与可靠性管理方面论述了些许思考。

二、GD-5型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可靠性试验的一种程序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D-5型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可靠性试验的一种程序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轨道车辆电器件可靠性柔性测试与分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动测试系统研究现状
        1.2.2 轨道车辆可靠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文章组织结构
第2章 柔性测试技术与可靠性分析方法基本理论
    2.1 柔性测试技术
        2.1.1 柔性测试系统
        2.1.2 柔性测试与分析系统开发环境
    2.2 可靠性分析方法
        2.2.1 主观赋权法
        2.2.2 客观赋权法
        2.2.3 组合赋权法
    2.3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方法
    2.4 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2.4.1 模糊层次分析法原理
        2.4.2 模糊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2.4.3 基于萤火虫算法的改进层次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柔性测试与分析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系统性能需求
        3.1.2 系统功能需求
    3.2 系统工作方法
    3.3 系统总体架构
        3.3.1 系统硬件架构
        3.3.2 系统软件架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组合赋权的轨道车辆电器件可靠性分析算法研究
    4.1 基于组合赋权的轨道车辆电器件可靠性分析算法步骤
    4.2 变频直流电源可靠性层次分析建模
    4.3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主观权重确定
        4.3.1 模糊判断矩阵构建
        4.3.2 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模糊矩阵求解优化方法设计
        4.3.3 萤火虫算法优化方法研究
        4.3.4 改进方案试验验证
        4.3.5 基于PSFAHP算法的主观指标权重计算
    4.4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客观权重确定
    4.5 基于方差最大法的指标综合权重确定
    4.6 可靠性分析算法在柔性测试与分析系统中的应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柔性测试与分析系统搭建
    5.1 硬件平台设计
        5.1.1 仪器设备选型
        5.1.2 被测品安装平台设计
        5.1.3 切换控制系统设计
        5.1.4 硬件平台整合
    5.2 软件功能设计
        5.2.1 自动试验
        5.2.2 手动试验
    5.3 软件功能实现
        5.3.1 仪器功能函数库
        5.3.2 试验序列管理
        5.3.3 通信连接模块
        5.3.4 专家知识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轨道车辆电器件可靠性柔性测试与分析系统验证
    6.1 车载变频直流电源可靠性试验方案设计
        6.1.1 功能试验设计
        6.1.2 保护动作试验设计
        6.1.3 环境试验设计
    6.2 车载辅助逆变器可靠性试验方案设计
        6.2.1 可靠性分析算法数据整理
        6.2.2 试验方案设计
    6.3 系统功能测试与可靠性结果验证
        6.3.1 系统功能测试
        6.3.2 车载变频直流电源可靠性测试与分析结果验证
        6.3.3 车载辅助逆变器可靠性测试与分析结果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变频直流电源熵权法评价数据
附录2 柔性测试与分析系统软件主要功能伪代码
附录3 辅助逆变器可靠性分析算法相关数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虚拟现实技术和电液控制系统国内外动态研究
        1.2.1 虚拟现实技术的国内外动态
        1.2.2 虚拟现实技术在综采工作面中的应用
        1.2.3 电液控制系统的国内外动态
    1.3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2章 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总体构架
    2.1 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框架设计
        2.1.1 电液控制系统的结构
        2.1.2 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功能设计
    2.2 系统通信结构设计
        2.2.1 总线通信的拓扑结构
        2.2.2 远程通信设计
    2.3 主控计算机的性能要求
    2.4 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的总体构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关键技术的实现
    3.1 开发工具
    3.2 数据库管理
        3.2.1 数据表类型
        3.2.2 DSN的创建
        3.2.3 数据库访问
        3.2.4 数据库写入
        3.2.5 数据库查询
    3.3 CAN 通信协议的制定及CAN 通讯电路的设计
        3.3.1 CAN总线及通信协议
        3.3.2 轮询总线和控制总线
        3.3.3 CAN通信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压支架动态仿真系统设计
    4.1 D-H建模
    4.2 基于液压支架运动学模型的位姿参数解算
        4.2.1 液压支架构件位置参数解算
        4.2.2 液压支架构件姿态参数解算
    4.3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液压支架逆运动学参数求解
        4.3.1 最小二乘法
        4.3.2 CART回归树算法
        4.3.3 Bagging算法
        4.3.4 基于随机森林求解参数
    4.4 综采工作面虚拟场景建立及运动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压支架远程控制系统设计
    5.1 远程控制计算机的选配
    5.2 远程控制功能软件设计
        5.2.1 状态监测子系统设计
        5.2.2 控制模式切换功能软件设计
        5.2.3 远程点动控制功能软件设计
        5.2.4 远程集中控制功能软件设计
        5.2.5 参数在线修改功能软件设计
        5.2.6 历史数据查询功能软件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综合调试
    6.1 试验平台介绍
        6.1.1 位移传感器
        6.1.2 压力传感器
        6.1.3 红外发射装置
    6.2 总线通信实验
    6.3 上位机远程控制功能测试
        6.3.1 上位机监测功能测试
        6.3.2 上位机控制功能测试
    6.4 上位机动态仿真功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
    二、科研项目
致谢

(3)基于EPICS的加速器过程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
    2.1 过程控制概述
    2.2 加速器过程控制系统
        2.2.1 加速器过程控制组成
        2.2.2 加速器过程控制特点
        2.2.3 加速器过程控制要求
    2.3 过程控制软件系统
        2.3.1 软件实现功能
        2.3.2 分布式控制系统
        2.3.3 EPICS概述
        2.3.4 EPICS IOC模块化封装
    2.4 过程控制硬件系统
        2.4.1 硬件基本构成
        2.4.2 硬件实现功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LEAF过程控制设计与实现
    3.1 LEAF工程简介
    3.2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3.2.1 控制系统网络
        3.2.2 控制系统架构
    3.3 过程控制系统实现
        3.3.1 真空控制系统
        3.3.2 磁铁电源控制系统
        3.3.3 离子源控制系统
        3.3.4 仪器仪表控制
    3.4 调试及运行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SC-LINAC过程控制设计与实现
    4.1 SSC-LINAC工程简介
    4.2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4.2.1 控制系统网络
        4.2.2 控制系统架构
    4.3 过程控制系统实现
        4.3.1 真空控制系统
        4.3.2 磁铁电源控制系统
        4.3.3 磁铁温度监测系统
        4.3.4 设备安全联锁系统
        4.3.5 腔体状态监测系统
    4.4 调试及运行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珠江直线加速器过程控制设计与实现
    5.1 珠江直线加速器工程简介
    5.2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5.2.1 控制系统网络
        5.2.2 控制系统架构
    5.3 过程控制系统实现
        5.3.1 电磁兼容测试
        5.3.2 控制机柜设计与装配
        5.3.3 真空控制系统
        5.3.4 磁铁温度监测系统
        5.3.5 腔体状态监测系统
        5.3.6 设备安全联锁系统
    5.4 调试及运行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飞行器发射控制系统高可靠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发射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1.2.3 冗余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1.2.4 系统测试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系统可靠性分析研究
    2.1 发射控制系统组成分析
        2.1.1 系统工作原理和组成
        2.1.2 系统可靠性要求指标
    2.2 系统可靠性分配
        2.2.1 可靠性分配方法
        2.2.2 可靠性分配模型
        2.2.3 部件冗余最优分配
    2.3 冗余分配模型计算
        2.3.1 Markov理论概述
        2.3.2 冗余部件Markov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可靠性的测试分析
    3.1 故障模型分析
        3.1.1 故障分析
        3.1.2 系统结构功能分析
    3.2 测试建模分析
        3.2.1 多信号流图模型
        3.2.2 测试性故障建模分析
        3.2.3 相关性矩阵求解
    3.3 故障测试分析
        3.3.1 故障特征
        3.3.2 测试性参数
        3.3.3 测试选择优化
        3.3.4 测试计算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飞行器控制设备
        4.1.1 时序控制单元硬件设计
        4.1.2 飞行器控制设备失效分析
    4.2 前端测控设备
        4.2.1 前端测控单元硬件设计
        4.2.2 前端测控单元失效分析
    4.3 远端发控设备
        4.3.1 远端发控设备硬件设计
        4.3.2 远端发控设备失效分析
    4.4 发射控制系统组成
        4.4.1 系统整体可靠性预计
        4.4.2 继电器冗余设计分析
    4.5 系统软件设计
        4.5.1 下位机软件设计
        4.5.2 上位机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可靠性计算和试验验证
    5.1 可靠性计算与仿真
        5.1.1 基于故障树可靠性计算
        5.1.2 仿真分析
    5.2 故障注入分析
        5.2.1 故障注入方法
        5.2.2 故障注入实验
    5.3 系统平台搭建与测试
        5.3.1 系统搭建
        5.3.2 系统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系统组成部分的可靠性预计
附录B 邻接矩阵
附录C 可达矩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发动机喷雾实验系统测控设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喷注器与喷雾测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喷注器国外研究现状
        1.2.2 喷注器国内研究现状
        1.2.3 喷雾实验测控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喷雾实验系统测控系统工艺流程及设计方案
    2.1 研究背景及控制要求
    2.2 HAN基发动机喷雾实验系统构成
    2.3 HAN基发动机喷雾实验系统测控系统设计指标
        2.3.1 测控性能指标
        2.3.2 监控对象点数统计
        2.3.3 测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4 喷雾实验系统测控设备具体配置
        2.3.5 硬件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处理
    3.1 试车各程序段原始数据
        3.1.1 采集参数与计算参数的全程段瞬时值
        3.1.2 开机段数据、关机段数据
    3.2 数据处理方法
        3.2.1 推力计算
        3.2.2 燃烧室室压参数计算
        3.2.3 入口压力计算
        3.2.4 喷管流量计算
        3.2.5 温度计算
    3.3 数据处理代码实现
        3.3.1 WinCC脚本编程
        3.3.2 STEP7 梯形图编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位机组态设计与仿真
    4.1 WinCC软件介绍
    4.2 上位机通讯设置
        4.2.1 PLC通讯参数设置
        4.2.2 WinCC组态软件步骤
    4.3 上位机组态功能
        4.3.1 测控系统WinCC监控画面的总体要求
        4.3.2 喷雾试验测控系统WinCC监控画面的建立步骤
        4.3.3 测控系统监控组态画面设计
    4.4 WinCC与 PLC批量数据交换
    4.5 Matlab仿真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6)核电站保护安全监测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核电站保护安全监测系统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框架
第2章 保护安全监测系统结构功能及硬件组成
    2.1 美国AP1000核电机组技术对保护安全监测系统结构
    2.2 俄罗斯AES-91型核电机组对保护安全监测系统结构
    2.3 法国EPR1000型核电机组对保护安全监测系统结构
    2.4 美俄法保护安全监测系统技术对比
    2.5 保护安全监测系统功能组成
        2.5.1 反应堆停堆系统
        2.5.2 专设安全设施驱动系统
        2.5.3 核测仪表系统
        2.5.4 数据处理系统
    2.6 保护安全监测系统的硬件接口组成
        2.6.1 双稳态逻辑处理器(BPL)盘柜
        2.6.2 就地符合逻辑(LCL)盘柜
        2.6.3 反应堆停堆触发和接口逻辑矩阵
        2.6.4 综合逻辑处理器(ILP)盘柜
        2.6.5 事件顺序(SOE)盘柜
        2.6.6 接口和试验处理器(ITP)盘柜
        2.6.7 综合通信处理器(ICP)
        2.6.8 维修试验盘(MTP)盘柜
        2.6.9 爆破阀控制器(SVC)盘柜
        2.6.10 合格的数据处理系统(QDPS)
        2.6.11 保护安全监测系统供电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保护安全监测系统设备鉴定实验
    3.1 EMC试验
        3.1.1 EMI/RFI发射测试
        3.1.2 CE101低频传导发射
        3.1.3 CE102高频传导发射
        3.1.4 RE101磁场辐射发射
        3.1.5 RE102电场辐射发射
        3.1.6 EMI/RFI抗扰度测试
    3.2 热老化试验
    3.3 抗震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保护安全监测系统可靠性分析
    4.1 可靠性计算方法
        4.1.1 部件的可用性计算
        4.1.2 系统的可用性计算
    4.2 电源模块的可用性
    4.3 单通路双稳态逻辑处理器的可用性
    4.4 自动停堆断路器的可用性
    4.5 专设安全功能的可用性
    4.6 非公因故障下系统的可用性
    4.7 预测五序列冗余系统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保护安全监测系统调试及测试环境
    5.1 软件调试平台
    5.2 系统响应时间预运行试验
    5.3 系统旁通功能验证
    5.4 超温和超功率停堆保护功能验证
    5.5 停堆断路器预运行功能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致谢
答辩决议书
吉林大学指导教师对硕士学位论文审议意见

(7)基于SpeedyHold平台的岭澳核电站KIT/KPS系统改造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课题现状及问题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岭澳核电站KIT/KPS系统功能及改造要求
    2.1 KIT系统功能研究
    2.2 KPS系统功能研究
    2.3 KIT/KPS系统改造要求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peedy Hold平台研究
    3.1 Speedy Hold平台介绍
    3.2 Speedy Hold平台架构研究
        3.2.1 Level 1 系统研究
        3.2.2 Level2系统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peedy Hold平台总体设计
    4.1 岭澳核电站KIT/KPS改造需求分析
        4.1.1 需求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
        4.1.2 Speedy Hold平台专项分析
    4.2 Speedy Hold平台总体设计
        4.2.1 开关量采集 40ms分辨率
        4.2.2 高密度机柜容量
        4.2.3 高精度、多种类、非标准、小信号采集
        4.2.4 与第三方通信接口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岭澳一期KIT/KPS系统改造方案
    5.1 改造方案总体设计
    5.2 改造方案专项设计
        5.2.1 分站设计
        5.2.2 网络设计
        5.2.3 配电设计
        5.2.4 机柜监视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潜油电泵井多参数检测与信号传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潜油电泵系统概述
    1.3 国内外潜油电泵技术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潜油电泵井未来发展方向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潜油电泵井多参数检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多参数检测系统工作原理
        2.1.1 地面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2 井下监测系统原理介绍
        2.1.3 远程传输系统工作原理
    2.2 监测系统供电设计
    2.3 系统参数的测量设计
        2.3.1 基准电流的测量
        2.3.2 泄漏电流的测量
    2.4 系统滤波电路优化
        2.4.1 地面滤波电路
        2.4.2 井下滤波电路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STM32 的地面检测与控制电路研究
    3.1 地面电源电路研制
        3.1.1 +24V转±12V电路研制
        3.1.2 +24V转+5V电路研制
        3.1.3 +5V转+3.3V电路研制
    3.2 地面控制系统电路研制
        3.2.1 基于STM32F103VET6 的最小系统研制
        3.2.2 井下电源与模拟量接口电路研制
        3.2.3 地面A/V转换电路研制
        3.2.4 SD卡接口电路研制
        3.2.5 TFT-LCD接口电路研制
        3.2.6 RS-232 接口电路研制
        3.2.7 USB接口电路研制
        3.2.8 继电器驱动电路研制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潜油电泵井监测系统的通信技术研究
    4.1 通信技术的整体结构设计
    4.2 井下与地面机箱通信方式
        4.2.1 信号传输方式的选取
        4.2.2 基于4~20mA模拟电流的信号传输
    4.3 地面机箱与工控机通信方式
        4.3.1 基于RS-485 总线的信号传输
        4.3.2 RS-485 通信电路研制
    4.4 无线传输方式的选定
        4.4.1 几种无线通信技术
        4.4.2 传输方式的选定
    4.5 GPRS通信技术
        4.5.1 SIM800C通信模块
        4.5.2 SIM800C芯片及外围电路
        4.5.3 SIM卡接口电路
    4.6 基于SIM800C的 GPRS无线数据传输
    4.7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系统长期工作可靠性及测量结果的处理与校正
    5.1 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5.2 系统的可靠性处理
        5.2.1 元器件筛选
        5.2.2 地面控制系统电路板设计
    5.3 系统故障原因分析
    5.4 多参数测量结果的处理与校正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地面与井下系统接口匹配及联机试验
    6.1 系统分时传输试验
        6.1.1 温度试验
        6.1.2 压力试验
        6.1.3 振动试验
        6.1.4 基准电流试验
    6.2 泄漏电流试验
    6.3 液晶显示软件实现
    6.4 井下滤波电路仿真实现
    6.5 系统联调试验
    6.6 本章总结
第七章 总结
    7.1 总结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振镜式激光目标模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激光制导武器研究现状
        1.2.2 激光制导半实物仿真系统研究现状
        1.2.3 激光目标模拟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2 振镜式激光目标模拟技术理论基础
    2.1 系统工作原理
        2.1.1 系统工作原理及组成
        2.1.2 系统关键性能指标分析
    2.2 激光能量模拟技术理论研究
        2.2.1 实际战场环境下激光能量变化规律
        2.2.2 激光能量模拟理论研究
    2.3 目标运动模拟技术研究
        2.3.1 目标运动模拟机理
        2.3.2 目标运动模拟坐标转换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建模分析与控制算法研究
    3.1 激光能量模拟模块数学模型
        3.1.1 激光能量衰减模型描述
        3.1.2 激光能量大小模拟模块数学模型建立
    3.2 光斑运动模拟数学模型建立及控制算法研究
        3.2.1 数学模型建立
        3.2.2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描述
        3.2.3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实现PID参数整定设计
        3.2.4 运动控制算法有效性验证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硬件试验平台搭建
    4.1 硬件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4.1.1 系统实验平台总体设计
        4.1.2 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4.1.3 能量模拟模块设计与搭建
        4.1.4 运动模拟模块设计与搭建
        4.1.5 激光投影屏幕设计与搭建
    4.2 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2.1 主控软件设计与实现
        4.2.2 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仿真可信度分析与试验验证分析
    5.1 系统误差传递分析与校正
        5.1.1 激光能量模拟误差分析
        5.1.2 目标运动模拟误差研究
    5.2 系统可靠性分析
        5.2.1 系统可靠性技术分析
        5.2.2 系统可靠性数学模型与计算
    5.3 系统性能指标试验验证分析
        5.3.1 位置调节带宽试验验证分析
        5.3.2 回转精度试验验证分析
        5.3.3 定位精度试验验证分析
        5.3.4 角速率精度试验验证分析
        5.3.5 能量调节延时试验验证分析
        5.3.6 能量调节误差试验验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位置调节带宽试验数据记录表
附录B 回转精度试验数据记录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设计及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船舶电力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1.2.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3 船舶电站动静态可靠性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思路与工作内容
2 电气系统可靠性分析
    2.1 电气系统可靠性理论基础
        2.1.1 可靠度与失效率及其相互关系
        2.1.2 可用度与修复率及其相互关系
    2.2 电气系统静态可靠性分析
        2.2.1 电气串联系统静态可靠性分析
        2.2.2 电气并联系统静态可靠性分析
    2.3 电气系统动态可靠性分析
        2.3.1 电气单部件系统动态可靠性分析
        2.3.2 电气双部件系统动态可靠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船舶电站控制系统功能原理
    3.1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构成及其功能
    3.2 船舶电站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功能原理
        3.2.1 自动准同步并车功能控制原理
        3.2.2 自动调频调载功能的控制原理
    3.3 船舶电站热备冗余系统核心功能原理
        3.3.1 PLC热备冗余系统结构功能原理
        3.3.2 PLC热备冗余实现方式功能原理
    3.4 本章小结
4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基本功能设计
    4.1 发电机组PLC核心控制器基础设计
        4.1.1 Motion PLC控制器接口分配
        4.1.2 Motion PLC控制器组态配置
    4.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基本功能硬件设计
        4.2.1 船舶电站自动准同步并车功能硬件设计
        4.2.2 船舶电站自动调频调载功能的硬件设计
    4.3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基本功能软件设计
        4.3.1 船舶电站自动准同步并车功能软件设计
        4.3.2 船舶电站自动调频调载功能的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5.1 船舶电站PLC核心控制器基础设计
        5.1.1 Station PLC控制器自动化功能基础设计
        5.1.2 Station PLC控制器故障自诊断软件设计
    5.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主要功能硬件设计
    5.3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主要功能软件设计
        5.3.1 Station PLC与Station-R PLC主备状态确定
        5.3.2 Station PLC与Station-R PLC实时数据备份
    5.4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人机交互功能设计
        5.4.1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人机交互功能硬件设计
        5.4.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人机交互功能软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功能调试与评价
    6.1 船舶电站物理仿真系统实验平台介绍
    6.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功能设计基础调试
        6.2.1 船舶电站相位差检测装置调试分析
        6.2.2 船舶电站PID控制器参数整定调试
        6.2.3 船舶电站频率调整动态指标性能验证
        6.2.4 船舶电站调频调载动态指标性能验证
    6.3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功能设计综合调试
        6.3.1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切换时效分析
        6.3.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失电故障模拟
        6.3.3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寿命指标理论验证
        6.3.4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主备切换性能验证
    6.4 关于船舶电站定位演变与可靠性特征量衍变的思考
    6.5 船舶电站可靠性管理的思考与本课题有待完善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四、GD-5型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可靠性试验的一种程序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轨道车辆电器件可靠性柔性测试与分析系统设计[D]. 于威龙. 吉林大学, 2021(01)
  • [2]液压支架远程控制及动态仿真系统开发[D]. 牛淑锏.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EPICS的加速器过程控制研究[D]. 刘小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4]飞行器发射控制系统高可靠设计与实现[D]. 王庆.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发动机喷雾实验系统测控设备的研制[D]. 叶梦阳. 东华大学, 2021(01)
  • [6]核电站保护安全监测系统研究及应用[D]. 侯宇驰. 吉林大学, 2020(03)
  • [7]基于SpeedyHold平台的岭澳核电站KIT/KPS系统改造方案设计与实现[D]. 吴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潜油电泵井多参数检测与信号传输系统研究[D]. 岳列红.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9]振镜式激光目标模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王丽丽.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设计及可靠性分析[D]. 徐智斌.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一种GD-5工控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测试的程序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