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生活之源——全国电池消费市场现状与趋势

精彩生活之源——全国电池消费市场现状与趋势

一、灿烂生活之源——全国电池消费市场现状及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孟兆磊[1](2021)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石墨被誉为“工业黑金”,主要分为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两大类,在现代工业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生产国,目前的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随着资源的深入开采利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有限的资源储量与快速新增的市场需求、严格的环保政策与粗放的开采方式、不断提升的技术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技术研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科学合理地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实现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成为学界和行业关注的热点。本论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研究了石墨行业的发展规律:从供给方面,在梳理石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揭示了石墨生产周期的波动规律;在需求方面,运用定量方法对石墨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进行了预测。本文围绕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结合天然资源、产能和不断发展的需求,以及对现行政策的分析,给出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分析了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周期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的基本规律。利用滤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连续40年的生产数据,结果显示: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时间长度基本一致,都是波谷对波谷周期为10年左右,波峰对波峰周期为12年左右。目前国内外的天然石墨行业发展均处于刚刚经历过一次极值的阶段,近期预计会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出现发展拐点的概率较小。第二,以满足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石墨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具体包括:对天然石墨的总需求量和一些重要行业对各类天然石墨的需求量影响预测。研究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关键因素,确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并据此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进而给出了相应的量化关系。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关联行业发展和政策影响。将这四个关键影响因素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12个量化指标计算的结果为:对于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专利数量、锂电池产量、电动汽车销量;对于隐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粗钢产量和高品质无烟煤价格。GDP水平则对两类石墨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第三,进行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分析,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模型,预测了不同场景、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天然石墨的需求变化。模型主要分为人口、钢铁、政策和石墨预测四个子系统,包括35个辅助变量、3个水平变量、4个流量变量和2个影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在静态场景下,以探明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资源量可满足未来242.69年的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保证未来55年的供需平衡。以可开采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可满足59.1年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满足13.4年的供需平衡。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急速增长和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石墨消费量大幅度攀升,仅靠天然石墨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二者的探明储量都只能满足30年左右的市场需求,可开采储量满足年限更短。因此,应充分考虑高品质无烟煤对隐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以及人造石墨对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在有人造石墨替代的前提下,晶质石墨的可持续发展周期延长至103年。进而提出了促进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四,利用语义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原有天然石墨行业管理政策的重点及其作用,结合前述研究成果,从两个维度给出了天然石墨行业的发展建议:横向上从行业本身、产业链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拓展高新材料产业链的建设思路;纵向上给出了带有时间节点的发展路径建议。为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决策依据。

张文华[2](2021)在《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我国“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的力度,对中国高质量能源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自此,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然而,在走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的路上,存在诸多管理决策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极为突出的就是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相关问题。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高,电力系统将面临更大的波动性和供应的不确定性。为避免出现大量弃风、弃光的情况发生,提升系统灵活性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办法。对此,研究建立并完善提高系统灵活性、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探索电力行业优化发展路径,有助于为能源监管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决策依据,减少无效投资,对“十四五”规划乃至2035年远景规划有重大参考价值。基于此,本文首先从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出发,以“安全、经济、低碳”三元目标为优化方向,从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以及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研究三个方面构建了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体系。其次,通过构建基于MLR-ANN(多元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耦合)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和基于Gompertz曲线的电力经济增长规律分析模型,系统LCOE(系统平准化发电成本)技术经济分析模型和基于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成本下降趋势模型,以及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等模型,建立了新型的中长期电力规划思维范式。然后,本文也应用所构建模型分析了不同政策情景下2021-2035年中国电力行业潜在的发展路径,并运用电力系统运行模拟方法对形成的规划方案进行了可靠性验证。最后,针对优化路径,提出了公正合理的政策建议,为国家能源高质量发展献策。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灵活性和中长期电力规划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从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出发,以“安全、经济、低碳”三元目标为优化方向,阐述了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优化思路,形成了从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以及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研究三个方面构建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体系的整体思路。(2)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分析。重点梳理和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在电源结构、跨省跨区输电线路和全社会用电量等主体构架方面的变化趋势,以及发电技术经济性、线损、厂用电率、煤耗、需求响应规模等成本效率方面的演变趋势。为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的构建和电力行业优化路径的探索提供了参数设定依据。(3)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首先,重点分析了引起全社会用电量变化的相关因素,基于MLR模型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提取了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变化的显着影响变量。并通过时间序列ANN模型和最小二乘法,分别预测了显着影响变量的未来值。其次,通过构建的基于MLR-ANN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分别用两组数据预测了我国2021-2035年的全社会用电量。然后,基于Gompertz曲线模型对主要发达国家电力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了用电量“拐点”的问题。最后,整合了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对中国电力需求预测的结果,结合对中长期电力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的结论,对本文构建的基于MLR-ANN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结果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MLR+最小二乘+ANN”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预测结果可靠。(4)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首先,分别构建了以系统成本为核算基础的系统LCOE技术经济分析模型和基于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成本下降趋势模型,补充了已有的技术成本分析研究中存在的灵活性和需求侧资源考虑缺失的问题。然后,充分模拟电力市场环境,利用所构建模型分析了 2021-2035年不同电力资源竞争力情况。最后,基于电力市场化背景,综合不同电力资源竞争力分析结论,分析了各类发电资源和需求侧灵活性资源的年均新增规模及发展潜力,为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约束条件设立了较为客观的定义域。(5)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研究。首先,基于电力规划基本原理,通过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特性的分析,论述了中长期规划视角中需充分考虑满足系统灵活性要求,进而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的必要性。其次,以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作为切入点,嵌入电力行业碳达峰约束与灵活性平衡约束进行优化,构建基于系统灵活性的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新型电力规划模型,并叠加前文子模型的互动,共同形成了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然后,基于所构建的MLR-ANN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系统LCOE模型以及双因素学习曲线模型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构建的基准情景、加强政策情景、“碳中和”情景以及1.5℃情景等四种不同政策情景,应用该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政策情景下2021-2035年全国层面和局部区域电力规划方案,探索了 2021-2035年我国电力行业优化发展路径。最后,采用运行模拟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本文所建立的规划模型呈现的规划方案能满足各项约束条件,是一个优化的结果。(6)政策建议。基于不同政策情景下全国层面和局部区域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结论,分别从电源侧、电网侧以及需求侧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保障优化路径得以实施的相关政策建议。同时,还针对优化路径引发的相关公正转型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刘诗剑[3](2021)在《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的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转变,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越发急迫。如何构建包括氢能在内的新型能源系统、支撑我国能源转型的实现,是当前及未来能源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氢能有望在难以减排的领域实现深度脱碳,其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在我国氢能供给体系中,占主流的是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制氢方式。新能源制氢通过将新能源与电解水制氢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可以保障电解水制氢的电力来源是清洁能源,从而实现氢能产业在全生命周期中的清洁化和低碳化。新能源制氢能够连接新能源和氢能这两种能源,保障了氢气的制取过程是清洁低碳的,对于整个氢能产业的清洁化和低碳化起关键作用,从而有助于我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因此,新能源制氢是我国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并且在目前阶段解决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对于我国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新能源制氢处于示范应用阶段,并未大规模应用。而新能源制氢无法独立于目前的能源体系之外,必须与现有能源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助力于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新能源制氢可以应用于多个市场,为针对性地推广新能源制氢,本文选择其中的三个重点市场,即制氢产业的绿色化转型、综合能源系统中作为储能、电力市场中作为需求侧响应资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新能源制氢在这三个重点市场中推广的关键问题,本文的第3、4、5章分别对应这三个重点市场中推广的关键问题。除此之外,新能源制氢的推广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本文的第6章对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开展研究,有助于绿色氢能市场的建设,对新能源制氢的市场推广起到了促进和扶持作用。本文详细的研究工作如下:(1)“综合制氢”对新能源制氢推广的影响研究。首先,从技术组合创新的角度,利用新能源制氢所具有的“负碳排放”特性,将新能源制氢技术和煤制氢技术进行技术组合创新,从而提出一种“综合制氢”方案;然后,为比较不同制氢技术的优劣势,根据制氢技术的特点,建立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最后,通过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综合制氢”方案、煤制氢和新能源制氢的技术效率进行综合评估,探讨不同制氢技术的效率差异,并在新能源制氢效率测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综合制氢”区位发展潜力进行分析。该部分的研究成果为新能源制氢推广提供一种新的制氢方案。该方案在传统电解水制氢收益的基础上,考虑“负碳排放”特性带来的环境收益,从而提升新能源制氢的综合价值,为新能源制氢项目应用的推广提供有力支持。(2)新能源制氢在综合能源系统中推广的经济性研究。首先,分别根据新能源制氢和磷酸铁锂电池两种储能方式的特点,设计电-储供能能源系统和电-热互补能源系统的基本构成思路,并明确以上两种储能方式的功能特性;然后利用改进的鸡群优化算法,以综合能源系统生命周期的年化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构建电-储供能能源系统和电-热互补能源系统的配置优化模型;最后,将上述模型用于案例分析中,从而比较新能源制氢和磷酸铁锂电池在不同负荷类型的能源系统的经济性和特性。该部分的研究成果将新能源制氢作为一种储能方式,并在“电-氢-电”情景的基础上扩展到“电-氢-电+热”情景,从而提升新能源制氢在储能应用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可为新能源制氢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的推广提供重要参考。(3)考虑需求响应的新能源制氢多主体的合作运行研究。首先,根据新能源制氢的高动态响应率和宽功率调节范围的特点,将新能源制氢和新能源发电的合作模式引入电力需求响应市场中;然后,通过合作博弈的收益分配理论,以风电场和风电制氢系统联盟的总收益最高为目标,构建多风电场与风电制氢系统联合优化模型;最后,将上述模型用于案例分析中,验证在风电现货市场的背景下,多风电场与风电制氢系统联合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市场具有多方共赢的特性。该部分的研究成果将新能源制氢作为一种灵活性的需求响应资源,从而挖掘新能源制氢新的附加价值,实现新能源和电解水制氢的协同发展,可为新能源制氢在需求响应中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4)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研究。首先,对绿色氢能的定义以及识别进行介绍;然后,根据新能源制氢公司以及氢气销售公司的共同利益关系,构建基于非共享收益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模型和共享收益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模型;最后,将上述模型用于案例分析中,从而对在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下的氢能市场运作进行模拟。该部分的研究成果通过强制配额以及绿色氢能证书交易的机制,对新能源制氢推广起到了促进和扶持作用。

孙嘉玮[4](2021)在《绿色债券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 ——以北京汽车绿色债为案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面临着经济绿色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更多的高精尖技术、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资源消耗、更多元的资金需求。近年来,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步不仅仅是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中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绿色金融研究与发展,探索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引导资金向清洁产能倾斜,扶持绿色产业的成长。本文以绿色金融中的绿色债券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为研究主题,以我国首单绿色企业债券——北京汽车绿色债券作为研究对象。案例企业运用绿色金融方式支持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在提高生产技术和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践行绿色生产新方式,促进传统制造业企业向绿色可持续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两笔绿色债券,募集的资金已经按项目资金用途完成投入。绿色债券的运行状况的市场反应稳定,项目完成情况基本达到了投资者的预期,债券不存在巨额违约的可能性。绿色债券拓展了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低成本融资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分析价值。本文案例企业的绿色债券所支持的项目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出现了不良迹象,值得深入思考研究,为今后产业发展与设计出更为合理绿色金融产品提供借鉴意义。

程佳璐[5](2021)在《C公司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新能源政策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直快速发展并迅速扩张。随着销量的持续走高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有可能占到整个汽车市场的五分之一。但如此大的市场和产业背后,我国仅成为了一个汽车制造消费大国,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被外资公司掌握着,合资汽车厂商始终无法实现“以市场换技术”的初始目标。在当前形势下,若想改善目前状况,必须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传统的燃油车领域,国内大部市场份额都已然被各外资品牌所占据,导致我国自主研发的燃油车很难发展壮大起来。然而在新能源汽车这一新兴领域,国内相关的企业完全可以弯道超车,抢先占据市场份额。尤其是目前石油供应日趋紧张,生态环境也不断遭到污染,选择更为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汽车不单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从C公司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的发展入手,同时运用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对C公司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与外部环境进行研究,总结出公司发展的优势与缺陷,机遇与困难。另外,采取对市场进行实地调查的方法,从国家政策、汽车产业和中外合资汽车企业等不同视角切入问题,依托详实的历史样本,对C公司当前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的现实情况进行研究,挖掘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为C公司提出了“引入、消化、创新”的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策略,探讨了依托合资自主开发模式推进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路径。

王冠华[6](2021)在《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污染应对等问题的考虑,日本在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就已开始布局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随之发展。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使得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归纳出其成功的经验,为我国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出台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首先对其制度基础和运行体系进行研究分析,指出日本为支持产业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规划,使得补贴政策的制定具有更强的目的性,为补贴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法律支撑。同时,依托其有效的运行体系,确保补贴政策顺畅运行,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其次,从研发生产环节、消费环节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详细探讨了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内容,认为日本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贴是较为全面系统的,对各个环节均有政策扶持,并且具体的补贴政策能与产业及市场现状相适应,更为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再次,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了补贴政策对产业的影响。认为补贴政策切实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并使得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水平都走在世界前列。最后,总结出日本补贴政策运行的经验,并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现状,为我国政策的发展提出建议。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发展及其对产业的作用可以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补贴政策正处于转变的关键时期。本文在总结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补贴政策退坡及实施双积分制的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宣传力度不足,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可行建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战略性指导,完善相关法律,使得补贴政策的制定更加适合产业现状。同时对于补贴政策的实施要做到透明、公正、有效,并加大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得补贴政策切实促进产业发展,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付晓旭[7](2021)在《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指出放开发电、售电等属于竞争性环节的价格,管住输电、配电等属于自然垄断环节的价格。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明确意见。在电力体制与国企“双重改革”背景下,电网企业需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模式,促进资本优化配置,提高运营效率,改进国有企业机制。论文以国有电网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业务投资领域选择、投资成效分析和运营优化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分析了国企混改指导政策与推进途径。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电网企业层面三个维度出发,梳理了国有企业混改的相关政策;研究了国企混改分类、分层、各类资本参与的途径,提出了混改的基本流程,旨在为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模式研究提供框架。(2)构建了电网企业适合混改业务的经济性评价模型。提出了综合能源服务、竞争性配售电、分布式能源微网、电动汽车充电等混改业务类型;基于SWOT模型,分析了电网企业发展混改的机遇与挑战;构建了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的经济性评价模型。(3)构建了电网企业微网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分析了光伏选址、电动汽车充电、储能等业务投资可行性;分析了微网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计算了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基于风电光伏等不确定性,引入CVaR方法和鲁棒随机优化理论,构建了微网业务多情景投资运营优化模型。(4)构建了电网企业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分析了冷热电综合能源市场交易业务模式;构建了冷热电综合能源运营优化模型;选取典型示范工程开展实例分析,分析了电网企业投资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盈利情景,以及风电与光伏发电等综合利用效果等。(5)构建了电网企业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对配售电混改业务经营模式进行梳理;以资产利用率为投资优化目标,建立含分布式电源的增量配电业务投资优化模型;基于博弈分析,构建电网企业售电业务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6)构建了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组合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建立了电网企业混改业务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与序关系分析法给指标集成赋权,构建了组合混改业务的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张芳[8](2020)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要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面临着资源日益匮乏的挑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指导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以GDP为主要导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近年来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亟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随着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路径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造成地球资源的加速枯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诟病,世界各国对绿色产业发展逐渐加以重视,理论界与实业界也广泛关注,把绿色产业发展视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新路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如何稳步推进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对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以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优化及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在研究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研究,以及选取国内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发展过程中经历波折的光伏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视角分析提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路径,科技创新是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现实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路径在实践推进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从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提出相关制度创新建议。全文的结构框架,除去主要研究结论之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中,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其次,着重对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绿色产业的国内外的不同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可能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章主要对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并对近年来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在发展路径上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首先,分析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发现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不可持续;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主要运用产业组织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从环境、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本章还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保产业、风力发电以及其它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章主要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首先,从产业组织演化视角对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破析,并探讨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其次,对近年来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第五章主要对国外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本章将对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分析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在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着重分析这些发达国家绿色产业得以成功发展在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有效举措;其次,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借鉴意义和启示。第六章主要是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对比研究。本章选取了两个发展径不同的案例来验证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路径选择的重要性。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国有资本的全产业链支持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从而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个是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发展路径过于依靠政策补贴,发展战略混乱,技术创新不足,最终不但没有使得光伏产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反而在短时间造成产能过剩,致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甚至曾经的行业领军企业也濒临倒闭。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本章剖析了绿色产业发展中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第七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对中国绿色产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带动作用明显,而规模效应不明显;其次,实证分析了影响绿色产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验证了理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效路径,促进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发展绿色产业现实路径。第八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理论和现实视角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的障碍和困难;其次,对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遭遇的实践障碍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分析,并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第九章主要是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为了有效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首先,从产权角度,论述了绿色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创新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激励机制创新问题,主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绿色产业投融资、绿色税收等方面进行激励制度创新;最后,本章还探讨了绿色产业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责任和非政府绿色组织建设等角度探讨非正式制度创新问题。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谭薇[9](2020)在《CA公司新能源汽车营销的障碍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挑战,发展新的能源已成为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问题。,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已成为下一轮全球汽车企业竞争发展的核心所在。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的国家。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制定了详细的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任务和保障措施。吸引了各大汽车厂商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研发。长城,比亚迪,北汽,CA等纷纷响应,推动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迈入市场化阶段。CA公司作为全国第一家明确公开于2025年停售传统燃油车时间截点的车企,转型新能源的决心毋庸置疑。但是由于CA公司进入新能源市场较晚,市场反应一般,处于推广阶段,销量一直没有突破。论文研究CA新能源汽车营销障碍的问题,从分析CA公司的现状和行业地位出发,运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公司所面临的新能源汽车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分析,结合消费者调查问卷数据结果分析,找到营销障碍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对策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CA公司新能源汽车的营销从营销传播和产品两个层面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如与同款燃油车比性价比低,售后服务表现不佳,渠道单一、品牌宣传弱,电池技术,充电时间,续航里程精准度等。并从政策,社会,企业,消费者四个方面对其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论文根据CA公司的发展规划,结合障碍影响因素分析结论,做出了提高产能、丰富车型,加大销售渠道铺设,吸引终端消费者,缓解“里程焦虑”,提高电池技术、降低电池成本提升续航精准度,提供售后服务保障等相应的对策研究。

张力[10](2020)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文中提出作为解决世界能源短缺、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中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9年,中国销售新能源汽车120.6万辆,占到全球销量的54.6%,虽然较2018年的125.6万辆稍低,但仍然保持全球销量第一的位置。与整车密切关联的动力电池产业、充电基础设施产业也获得发展,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62.2GWh,占全球的54%;新增公共充电基础设施21.6万台,占到全球新增的72%。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技术创新推动下的市场化应用与积极推广。商业模式作为将技术创新价值传递到市场的重要媒介,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受到产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汽车与氢燃料、无人驾驶、5G、无线充电等各类新技术加速融合的今天,新技术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更多跨行业、新兴行业利益相关者的加入,商业模式也突破了企业的界限,上升到了产业层面。以政策支撑、战略引导为代表的社会因素,和技术创新为主的技术因素对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创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最为活跃的市场代表,也将面临社会和技术全要素跃迁的系统问题,动态研究这个功能系统的路径演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将以此切入点,从社会技术系统视角出发,探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路径演化。本研究首先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概念,综述了社会技术系统、商业模式创新、新能源汽车产业、社会技术系统和商业模式的关系、社会技术系统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等研究成果。第二,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技术、市场和商业模式的发展状况和总体趋势进行了分析。第三,根据理论研究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实践,将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置于统一系统之中,构建新能源汽车社会技术系统,提出“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同时,解析了模型要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涵和范围,论述了构成要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作用。第四,通过采集33个Q样本,32个P样本,运用Q方法对“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分类研究。第五,运用多层次分析框架构建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模型,详细分析了不同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下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在路径分析基础上,再应用系统动力学对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之间的转化原因以及演化条件进行研究。最后选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典型案例:深圳大巴融资租赁、长沙百度自动驾驶电动出租车、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上海EVCARD分时租赁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内容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提出的“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包含生产端参与、消费端参与、产业政策三个社会要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或服务两个技术要素,以及市场竞争要素共6大一级要素17个二级要素。该模型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际,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划分商业模式创新类型,并且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是本文的重要的理论创新之一。(2)根据Q分析结果,本文得到了三种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社会因素主导型、技术因素主导型、“社会-技术”双驱动型。其中“社会-技术”双驱动型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中具体包含了“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生产端参与类型、“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消费端参与类型以及“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市场竞争调节类型三个子分类。(3)搭建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表明:三种商业模式创新类别下包含五条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即社会要素主导驱动的创新路径(P1)、技术要素主导驱动的创新路径(P2)、“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生产端参与的创新路径(P31)、“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消费端参与的创新路径(P32)、“社会-技术”双驱动下市场竞争调节的创新路径(P33)。(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分析表明: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随着产业发展存在先后顺序,交替出现或者同时存在。P1和P2多在社会技术系统还不完善的时期出现,即新兴产业发展初期。P31、P32、P33路径在新能源汽车社会技术系统下受到“社会-技术”共同作用。各条创新路径总体受到大环境、体制层和技术利基自上而下的影响。当某个要素影响减弱时,上一级要素直接作用于下一级要素。(5)通过应用系统动力学对社会因素主导型、技术因素主导型、“社会-技术”双驱动型三大类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之间的转变的原因以及演化条件分析表明:(1)外部大环境增强直接影响到技术要素时,转化成了技术要素主导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2)当技术利基增强,依靠生产端和消费端从未成熟的技术利基发展成为成熟技术利基时,社会要素主导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转化成了以“社会-技术”双驱动的创新类型。(3)从技术要素主导转向“社会-技术”双驱动创新类型的条件是不受大环境影响,技术利基从未成熟发展为成熟,产业链得到创新,技术创新通过社会因素强化商业模式创新。(6)案例分析表明:深圳大巴融资租赁、长沙百度的无人驾驶电动出租车、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上海EVCARD分时租赁等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实例,验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类型划分的科学性以及所构建模型的合理性。

二、灿烂生活之源——全国电池消费市场现状及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灿烂生活之源——全国电池消费市场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2.1.1 经济周期理论
        2.1.2 产业周期理论
        2.1.3 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2.2.1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延伸
        2.2.2 战略管理理论在行业研究中的应用
    2.3 石墨行业的相关研究
        2.3.1 石墨行业的基本介绍
        2.3.2 技术角度的研究
        2.3.3 政策角度的研究
        2.3.4 评价角度的研究
    2.4 研究方法综述
        2.4.1 Dematel方法
        2.4.2 系统动力学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趋势分析
    3.1 国际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现状
        3.1.1 石墨矿产储量情况
        3.1.2 天然石墨产量分布情况
        3.1.3 天然石墨产业发展趋势
        3.1.4 全球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3.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概况
        3.2.1 我国石墨矿储量情况
        3.2.2 我国天然石墨产量与产区
        3.2.3 天然石墨的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3.2.4 国内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3.3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规律分析
        3.3.1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波动性分析
        3.3.2 国内外GDP与石墨生产关系分析
        3.3.3 趋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天然石墨需求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4.1 天然石墨需求影响指标池的确定
        4.1.1 基于Dematel的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1.2 影响因素指标池确定
    4.2 晶质石墨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4.2.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4.2.2 回归分析
    4.3 隐晶质石墨的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4.3.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4.3.2 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分情景的我国天然石墨需求量发展趋势研究
    5.1 场景设置
        5.1.1 新能源汽车销量场景设置
        5.1.2 专利数量的场景设置
        5.1.3 人口迁移的场景设置
    5.2 系统分析
    5.3 系统结构及可靠性验证
        5.3.1 人口模块
        5.3.2 钢铁模块
        5.3.3 预测模块
    5.4 系统结果分析
        5.4.1 分场景的趋势分析
        5.4.2 按因素的趋势分析
        5.4.3 趋势分析总结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分析
    6.1
        6.1.1 可持续发展潜力静态分析
        6.1.2 分场景的潜力动态分析
    6.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6.2.1 人造石墨发展现状
        6.2.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动态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关于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7.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分析
        7.1.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相关政策的演变
        7.1.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分领域的政策分析
        7.1.3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内容总结
    7.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7.2.1 加强天然石墨矿产勘查,确保可持续性资源供给
        7.2.2 加强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引导产业良性发展
        7.2.3 推进石墨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发挥资源优势
    7.3 我国石墨产业链重点发展建议
        7.3.1 关于我国石墨提纯产业的发展建议
        7.3.2 关于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业的发展建议
        7.3.3 关于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建议
    7.4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的路径建议
        7.4.1 战略基础阶段(2020~2025年)
        7.4.2 战略成长阶段(2025~2030年)
        7.4.3 战略提升阶段(2030~2035年)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
        1.2.2 不同发电技术经济性评价
        1.2.3 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
        1.2.4 煤电供给侧改革与灵活性改造
        1.2.5 促进系统灵活性的市场政策机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总体思路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重点
        1.3.4 研究难点
        1.3.5 研究路线图
    1.4 研究成果及创新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系统灵活性和中长期电力规划相关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
    2.3 电力系统灵活性基本内涵
    2.4 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方法
        2.4.1 传统需求预测模型
        2.4.2 基于计算机软件的需求预测模型
    2.5 系统优化算法
        2.5.1 粒子群算法
        2.5.2 蚁群算法
        2.5.3 遗传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引言
    3.2 中国电力行业主体构架发展现状分析
        3.2.1 发电装机容量
        3.2.2 跨省输电线路
        3.2.3 全社会用电量
    3.3 中国电力行业成本效率发展现状分析
        3.3.1 发电技术经济性
        3.3.2 线损和厂用电率
        3.3.3 发电煤耗和供电煤耗
        3.3.4 需求响应规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MLR-ANN的中长期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构建
        4.2.1 MLR基本原理
        4.2.2 ANN基本原理
        4.2.3 基于MLR-ANN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
    4.3 全社会用电量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数据整理
        4.3.1 全社会用电量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3.2 全社会用电量影响因素数据整理
    4.4 基于MLR-ANN的2021-2035年全社会用电量预测
        4.4.1 用电量显着影响变量提取
        4.4.2 2021-2035年显着影响变量预测
        4.4.3 2021-2035年全社会用电量预测
    4.5 电力需求预测定性分析与结果修正
        4.5.1 基于Gompertz曲线的电力经济增长规律分析与国际比较
        4.5.2 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电力需求预测结果对比
        4.5.3 中国电力需求预测结果校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系统LCOE和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
        5.2.1 LCOE模型基本原理
        5.2.2 系统LCOE技术经济分析模型构建
        5.2.3 基于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成本下降趋势模型构建
        5.2.4 2021-2035年不同电力资源竞争力分析
    5.3 电力资源增长潜力分析
        5.3.1 各类电力资源禀赋分布及新增电源布局
        5.3.2 各类电力资源增长潜力分析
        5.3.3 区域电力流向及传输规模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研究
    6.1 引言
    6.2 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构建
        6.2.1 电力规划模型基本原理及衍生
        6.2.2 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基本特征
        6.2.3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特性分析
        6.2.4 模型目标函数
        6.2.5 模型约束条件
    6.3 全国层面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6.3.1 情景设定
        6.3.2 参数设定
        6.3.3 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6.4 区域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6.4.1 电力资源现状分析
        6.4.2 基于系统LCOE的各类发电资源技术经济分析
        6.4.3 参数设定
        6.4.4 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6.5 电力规划方案运行模拟
        6.5.1 运行模拟与系统灵活性定量评估方法
        6.5.2 典型场景下区域电网运行模拟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引言
    7.2 政策建议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的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的关键问题
        1.2.1 兼顾低成本和低碳排放的制氢方案问题
        1.2.2 综合能源系统中作为储能的经济性问题
        1.2.3 需求响应中多主体合作运行问题
        1.2.4 推广过程中政策支持的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的影响因素研究
        1.3.2 新能源制氢评价的研究动态
        1.3.3 新能源制氢综合利用的研究动态
        1.3.4 绿色证书交易机制研究动态
        1.3.5 总体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制氢的概念界定
        2.1.2 其他相关概念界定
    2.2 基础理论介绍
        2.2.1 新能源制氢的评价理论
        2.2.2 能源系统规划理论
        2.2.3 合作博弈理论
        2.2.4 绿色证书交易机制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合制氢”对新能源制氢推广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综合制氢”方案原理
        3.2.1 化石燃料制氢技术
        3.2.2 新能源制氢技术
        3.2.3 “综合制氢”方案
    3.3 制氢方案的效率评价模型
        3.3.1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评价模型
        3.3.2 效率指标构建和数据来源
    3.4 制氢方案的效率评价结果
        3.4.1 化石能源制氢与新能源制氢的效率对比分析
        3.4.2 “综合制氢”对新能源制氢效率的提升分析
    3.5 “综合制氢”的区位推广潜力分析
        3.5.1 区位推广潜力评价模型
        3.5.2 区位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5.3 区位发展潜力评价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能源制氢在综合能源系统中推广的经济性研究
    4.1 引言
    4.2 新能源制氢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的作用
        4.2.1 综合能源系统的基本框架
        4.2.2 新能源制氢作为储能的原理
        4.2.3 电-储供能系统
        4.2.4 电-热互补系统
    4.3 综合能源系统规划的成本收益模型构建
        4.3.1 能源管理策略
        4.3.2 规划成本收益目标函数
        4.3.3 模型约束条件设定
        4.3.4 基于鸡群优化算法的模型求解框架
    4.4 算例分析
        4.4.1 电-储供能情景下新能源制氢的经济性对比分析
        4.4.2 电-热互补情景下新能源制氢的经济性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需求响应的新能源制氢多主体的合作运行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需求响应的合作运行原理
        5.2.1 新能源消纳中需求响应的作用与原理
        5.2.2 新能源制氢参与需求响应的合作运行原理
    5.3 合作运行情景的构建
        5.3.1 新能源制氢中各主体合作运行的优化模型
        5.3.2 相关的考虑及假设
    5.4 基于合作博弈论的收益分配模型
    5.5 算例分析
        5.5.1 基本数据
        5.5.2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绿色氢能的定义与识别
    6.3 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模型
        6.3.1 问题描述
        6.3.2 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机制模型构建
        6.3.3 基于收益共享的绿色氢能证书交易模型构建
        6.3.4 模型求解
    6.4 案例分析
        6.4.1 参数设置
        6.4.2 优化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4)绿色债券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 ——以北京汽车绿色债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绿色金融领域研究
        1.2.2 绿色债券领域研究
        1.2.3 新能源汽车领域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绿色债券基本概念
    2.2 绿色债券的特点
        2.2.1 绿色债券规模与投向
        2.2.2 绿色债券发行期限与信用评级
        2.2.3 绿色债券投资区域与融资主体
    2.3 基本理论基础
        2.3.1 绿色金融理论
        2.3.2 代理成本理论
        2.3.3 优序融资理论
第3章 北京汽车绿色债券案例介绍
    3.1 北京汽车绿色体系建设
    3.2 北京汽车绿色管理理念
    3.3 北京汽车新能源领域发展介绍
        3.3.1 北京汽车新能源领域政策背景
        3.3.2 北京汽车新能源领域建设规划
        3.3.3 北京汽车新能源领域发展环境
    3.4 北京汽车绿色债券介绍
        3.4.1 北京汽车绿色债券基本信息
        3.4.2 北京汽车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情况
第4章 北京汽车绿色债券案例分析
    4.1 北京汽车新能源领域资金需求
    4.2 北京汽车运用绿色债券融资的必要性
    4.3 北京汽车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
    4.4 北京汽车绿色债券效益分析
        4.4.1 经济效益分析
        4.4.2 科技效益分析
        4.4.3 环境效益分析
    4.5 北京汽车绿色债券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协同发展
    4.6 北京汽车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困境
第5章 展望与建议
    5.1 绿色债券的展望与建议
    5.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5.3 北京汽车新能源领域的展望与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C公司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本文创新之处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概念
    2.1 文献综述
    2.2 自主创新基本理论
        2.2.1 自主创新的含义及特点
        2.2.2 自主创新的具体形式
        2.2.3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关系
    2.3 新能源汽车基本概念
        2.3.1 新能源汽车定义及分类
        2.3.2 新能源汽车的特点
第3章C公司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环境分析
    3.1 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PEST)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2.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2.4 替代品的威胁
        3.2.5 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3.3 C公司面临的内部环境(SWOT)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会分析
        3.3.4 威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C公司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发展历程、现状与问题
    4.1 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发展概况
        4.1.1 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发展历程
        4.1.2 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现状
    4.2 C公司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发展历程
        4.2.1 C公司概述
        4.2.2 以市场换技术阶段
        4.2.3 低谷阶段
        4.2.4 初始创新阶段
    4.3 C公司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现状
        4.3.1 C公司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发展现状
        4.3.2 C公司新能源自主创新产出现状
    4.4 C公司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4.4.1 创新能力不足
        4.4.2 缺少新能源高素质技术人才
        4.4.3 财务制度与公司发展战略不匹配
        4.4.4 现有本地供应商难以支持技术创新
第5章C公司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策略选择及运行体系构建
    5.1 确立C公司新能源汽车“引入、消化、创新”的总体策略
        5.1.1 积极引入新能源汽车先进技术与人才
        5.1.2 加强公司技术消化能力
        5.1.3 提高公司产品创新能力
    5.2 建立C公司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技术体系
        5.2.1 利用合资模式作为技术引进的平台
        5.2.2 在技术吸收与应用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2.3 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
    5.3 培养C公司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型人才体系
        5.3.1 注重员工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5.3.2 设立科学的内部激励机制
    5.4 推行利于C公司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的财务体系
        5.4.1 建立科学的财务机制
        5.4.2 建立合理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5.5 优化C公司现有供应商体系
        5.5.1 优化采购策略
        5.5.2 积极与本地化供应商建立商务合作伙伴关系
        5.5.3 培养本地化供应商同步开发能力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6)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
        2.1.2 新能源汽车产业
        2.1.3 产业补贴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产业政策理论
第3章 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出台背景及发展历程
    3.1 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出台背景
        3.1.1 新能源汽车产业亟待发展
        3.1.2 相关新技术的研发成本过高
    3.2 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发展历程
        3.2.1 补贴政策的探索阶段(1971——1997)
        3.2.2 补贴政策的发展阶段(1998——2009)
        3.2.3 补贴政策的完善阶段(2010——至今)
第4章 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制度基础及运行体系
    4.1 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制度基础
        4.1.1 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立法
        4.1.2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规划
    4.2 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运行体系
        4.2.1 政策目标
        4.2.2 组织运行框架
        4.2.3 运行方式
第5章 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内容
    5.1 对研发环节的补贴政策内容
    5.2 对消费环节的补贴政策内容
        5.2.1 对消费者的直接补贴政策内容
        5.2.2 对消费者的间接补贴政策内容
    5.3 对基础设施建设环节的补贴政策内容
        5.3.1 对充电桩建设者的补贴政策内容
        5.3.2 对加氢站建设者的补贴政策内容
第6章 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效果及问题
    6.1 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效果
        6.1.1 增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
        6.1.2 提高了国内新能源汽车普及程度
        6.1.3 降低了乘用车整体的碳排放量
    6.2 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问题
        6.2.1 持续的补贴会导致部分企业自生能力减弱
        6.2.2 强导向性的补贴政策使产业过度转型
        6.2.3 长期的补贴给财政带来压力
第7章 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运用对我国的启示
    7.1 日本运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经验
        7.1.1 有法律支撑和规划引导
        7.1.2 随着产业发展进行调整
        7.1.3 信息公开且宣传力度大
        7.1.4 促进市场有序竞争
    7.2 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7.2.1 补贴政策的现状
        7.2.2 补贴政策的问题
    7.3 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运用对我国的启示
        7.3.1 补贴政策的制定要适合产业发展阶段
        7.3.2 补贴政策的实施要公开透明
        7.3.3 补贴政策的监管要加大力度
        7.3.4 补贴政策的退出要平稳有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现状
        1.2.2 混改业务经济性评估研究现状
        1.2.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研究现状
        1.2.4 电网企业业务投资分析研究现状
        1.2.5 电网企业新型业务运营模式研究现状
        1.2.6 电网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国企混改指导政策与推进途径分析
    2.1 国企混改指导政策
        2.1.1 国家层面混改指导政策
        2.1.2 地方政府层面混改指导政策
        2.1.3 电力公司层面混改政策与协议
    2.2 国企混改推进途径分析
        2.2.1 国企混改分类推进途径
        2.2.2 国企混改分层推进途径
        2.2.3 国企混改多类资本参与途径
    2.3 央企混改基本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类型及经济性分析模型
    3.1 引言
    3.2 电网企业适合混改的业务类型分析
        3.2.1 国家电网公司混改业务类型
        3.2.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3.2.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
        3.2.4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
        3.2.5 电动汽车充电业务
    3.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SWOT分析模型
        3.3.1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优势分析
        3.3.2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劣势分析
        3.3.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机会分析
        3.3.4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威胁分析
        3.3.5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SWOT综合分析
    3.4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经济性分析
        3.4.1 经济性分析模型
        3.4.2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经济性分析
        3.4.3 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经济型分析
        3.4.4 综合能源业务经济性分析
        3.4.5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经济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网企业微网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4.1 引言
    4.2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类
    4.3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主体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3.1 能源生产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3.2 能源转换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3.3 能源存储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3.4 能源消费者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4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投资分析
        4.4.1 光伏业务投资分析
        4.4.2 储能业务投资分析
    4.5 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与收益分析模型
        4.5.1 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
        4.5.2 微网混改业务效益分析模型
    4.6 微网混改业务多情景运营优化模型
        4.6.1 微网业务运营优化模型
        4.6.2 微网业务运营典型情景设置
        4.6.3 微网不同典型情景日内运营优化结果
        4.6.4 微网不同典型情景全寿命周期运营优化结果
    4.7 随机不确定因素下微网业务多主体运营优化模型
        4.7.1 微网混改业务多投资主体运营约束
        4.7.2 微网混改业务多投资主体运营优化模型
        4.7.3 随机不确定性因素下多主体投资业务优化模型
        4.7.4 算例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网企业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5.1 引言
    5.2 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模式分析
        5.2.1 冷热电综合能源业务模式
        5.2.2 购售电一体化业务模式
        5.2.3 冷热电联供差价套利业务模式
    5.3 冷热电气综合能源优化模型
        5.3.1 冷热电气能源出力模型
        5.3.2 冷热电气能源运营优化模型
        5.3.3 基础数据
        5.3.4 优化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网企业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6.1 引言
    6.2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混改方式分析
        6.2.1 增量配电业务混改方式
        6.2.2 竞争性售电业务混改方式
    6.3 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6.3.1 增量配电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6.3.2 竞争性售电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6.3.3 算例分析
    6.4 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6.4.1 增量配电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6.4.2 竞争性售电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6.4.3 算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7.1 引言
    7.2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的条件/环境分析
        7.2.1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
        7.2.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7.2.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
    7.3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7.3.1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运营模式
        7.3.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运营模式
        7.3.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运营模式
    7.4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7.4.1 运营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7.4.2 指标赋权模型
        7.4.3 理想物元可拓评价模型
        7.4.4 实例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1.2.1 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界定
        1.2.2 绿色产业的内涵界定
        1.2.3 绿色产业的特征
        1.2.4 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及绿色产业的关系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1.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1.5 产业创新理论
        2.1.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2.1.7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 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文献综述
        2.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趋势研究
        2.2.2 发展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关系的研究
        2.2.3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评价研究
        2.2.4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2.2.5 绿色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相关性的研究
第3章 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与现状
    3.1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1.1 传统产业发展依赖的主要经济学理论
        3.1.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3.1.3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
        3.2.1 环境和资源约束迫使发展绿色产业
        3.2.2 生产要素供给充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3.2.3 人类文明发展和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
        3.2.4 国家竞争力提升需要发展绿色产业
    3.3 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3.3.1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3.3.2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第4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
    4.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
        4.1.1 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一个产业组织的视角
        4.1.2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4.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
        4.2.1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现状
        4.2.2 当前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第5章 国外绿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路径选择启示
    5.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1.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1.2 美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2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2.1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2.2 法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3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3.1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3.2 日本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4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我国绿色产业路径选择的启示
第6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比较研究
    6.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案例分析
        6.1.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6.1.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路径优势分析
    6.2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的案例分析
        6.2.1 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2.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6.2.3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历程的路径劣势分析
    6.3 案例比较与启示
第7章 中国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研究
    7.1 我国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7.1.1 模型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7.1.2 实证结果分析
    7.2 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理论假设
        7.2.2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7.2.3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7.2.4 假设检验
        7.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7.3.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7.3.2 科技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根本路径
        7.3.3 国有资本是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8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分析
    8.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
        8.1.1 利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2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3 国有资本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2 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实践障碍的制度分析
        8.2.1 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8.2.2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度创新必要性
第9章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9.1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产权制度创新
        9.1.1 绿色产业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
        9.1.2 绿色技术产权保护的制度创新
        9.1.3 绿色产业产权交易的制度创新
    9.2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1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2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投融资激励机制创新
        9.2.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绿色税收制度创新
    9.3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9.3.1 绿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2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3 非政府绿色组织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CA公司新能源汽车营销的障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梳理与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核心概念及理论借鉴
    2.1 核心概念
        2.1.1 新能源汽车
        2.1.2 燃油汽车
        2.1.3 营销传播
    2.2 理论借鉴
        2.2.1 PEST理论
        2.2.2 波特五力模型
3.CA公司现状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分析
    3.1 CA公司现状描述与行业地位
    3.2 发展概况与传统燃油汽车的区别
    3.3 宏观环境分析
        3.3.1 政治法律环境
        3.3.2 经济环境
        3.3.3 社会文化环境
        3.3.4 技术环境
    3.4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4.1 供方议价能力分析
        3.4.2 需方议价能力分析
        3.4.3 主要竞争对手的市场表现
        3.4.4 新进入者的挑战
        3.4.5 潜在替代品的出现
4.CA公司新能源汽车营销的现状及障碍
    4.1 消费者问卷调查的设计和结果分析
    4.2 营销传播层面
        4.2.1 与同款燃油车相比性价比低
        4.2.2 售后服务表现不佳
        4.2.3 渠道单一,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够
    4.3 产品层面
        4.3.1 电池技术
        4.3.2 充电时间
        4.3.3 续航里程的精准度
        4.3.4 产品的特点,卖点不突出
        4.3.5 产品市场范围及目标客户定位不清
5.CA公司新能源汽车营销障碍的原因分析
    5.1 政策因素
        5.1.1 地方政策差异大
        5.1.2 产品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5.2 社会因素
        5.2.1 国民环保意识
        5.2.2 社会对新事物的接受度
    5.3 企业因素
        5.3.1 “油”改“电”转型企业
        5.3.2 缺乏核心竞争力
    5.4 消费者因素
        5.4.1 消费者议价能力高
        5.4.2 没有形成口碑效应
6.针对CA公司新能源汽车营销障碍的对策研究
    6.1 提高产能,丰富车型
        6.1.1 加大电池产能和核心零部件的建设
        6.1.2 加快生产线的建设
    6.2 加大销售渠道的铺设
        6.2.1 创新发展网络渠道
        6.2.2 利用好已有的燃油车4S店便于用户体验
    6.3 吸引终端消费者
        6.3.1 定位目标客户
        6.3.2 突出产品的个性化设计
        6.3.3 加大促销的力度
    6.4 缓解“里程焦虑”
        6.4.1 做到“一长一短”
        6.4.2 增设便利的充电桩
    6.5 提高电池质量,降低电池成本提升续航精准度
        6.5.1 通过技术研发提高电池质量降低电池生产成本
        6.5.2 电池租借降低消费成本
        6.5.3 优化电池能量使用和回收利用提高续航精准度
    6.6 提供售后服务保障
        6.6.1 对8年质保期后的电池处理提供优质方案
        6.6.2 加大对售后保养维修等的保障力度
7.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您是否会购买CA新能源汽车问卷调查表

(10)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1.3.1 新能源汽车
        1.3.2 新能源汽车产业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2.1.1 社会技术系统
        2.1.2 社会技术系统转型
    2.2 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
        2.2.1 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研究
        2.2.2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研究
        2.2.3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研究
        2.2.4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
    2.3 商业模式研究
        2.3.1 商业模式理论研究
        2.3.2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2.3.3 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研究
        2.3.4 商业模式创新与其他变量的研究
        2.3.5 社会技术系统下的商业模式研究
        2.3.6 社会技术系统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研究
    2.4 研究评述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商业模式现状
    3.1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
        3.1.1 新能源汽车产业阶段划分
        3.1.2 第一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2年之前)
        3.1.3 第二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3-2015)
        3.1.4 第三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6年之后)
    3.2 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3.2.1 第一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3.2.2 第二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3.2.3 第三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3.3 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3.1 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特点
        3.3.2 当前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4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
    4.1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构建
    4.2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关键要素
        4.2.1 社会要素:政策和利益相关者
        4.2.2 技术要素:新技术和新产品
        4.2.3 竞争要素:资源和战略的竞争
    4.3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要素关系
        4.3.1 支撑作用:社会要素正向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4.3.2 中介作用:新产品或服务中介技术创新驱动商业模式创新
        4.3.3 调节作用:竞争程度调节商业模式创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分类研究
    5.1 Q方法的研究步骤
    5.2 样本的采集
        5.2.1 陈述观点样本
        5.2.2 测试样本
    5.3 商业模式创新分类的数据分析
        5.3.1 Q排列的相关性分析
        5.3.2 Q排列的因子分析
    5.4 商业模式创新分类的结果
        5.4.1 社会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5.4.2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5.4.3 “社会-技术“双驱动型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5.5 本章小结
6 不同类别下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研究
    6.1 多层次分析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
        6.1.1 多层次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构建
        6.1.2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特征分析
    6.2 社会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6.2.1 大环境急剧变化
        6.2.2 体制层改变
        6.2.3 技术利基不成熟
        6.2.4 政策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要素特征
    6.3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6.3.1 技术变革的大环境
        6.3.2 新兴技术出现
        6.3.3 体制层分裂
        6.3.4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要素特征
    6.4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6.4.1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生产端参与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6.4.2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消费端参与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6.4.3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市场竞争调节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6.5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的演化与评价
        6.5.1 商业模式创新从社会主导向技术主导的演化
        6.5.2 商业模式创新从社会主导向“社会-技术”双驱动的演化
        6.5.3 商业模式创新从技术主导向“社会-技术”双驱动的演化
    6.6 本章小结
7 案例研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典型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1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案例
        7.1.1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概况
        7.1.2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2 长沙百度无人驾驶电动出租车案例
        7.2.1 百度的自动驾驶项目概况
        7.2.2 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3 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案例
        7.3.1 比亚迪发展电动汽车概况
        7.3.2 比亚迪整车销售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4 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案例
        7.4.1 薛家岛充换电站的概况
        7.4.2 薛家岛换电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5 上海EVCARD分时租赁案例
        7.5.1 EVCARD的概况
        7.5.2 EVCARD分时租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管理实践的启示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01-2019年中国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节选)
附录B 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研究调查与访谈
附录C 样本的相关系数表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灿烂生活之源——全国电池消费市场现状及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孟兆磊.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D]. 张文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制氢市场推广的关键问题研究[D]. 刘诗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绿色债券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 ——以北京汽车绿色债为案例[D]. 孙嘉玮. 河北金融学院, 2021(07)
  • [5]C公司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策略研究[D]. 程佳璐.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6]日本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研究[D]. 王冠华. 吉林大学, 2021(01)
  • [7]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D]. 付晓旭.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8]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D]. 张芳. 吉林大学, 2020(03)
  • [9]CA公司新能源汽车营销的障碍与对策研究[D]. 谭薇. 西南大学, 2020(05)
  • [10]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D]. 张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精彩生活之源——全国电池消费市场现状与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