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体修辞的潜在逻辑

变体修辞的潜在逻辑

一、变异修辞的潜逻辑(论文文献综述)

贾艳艳[1](2021)在《梁晓声小说《人世间》的变异修辞探析》文中指出《人世间》是梁晓声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整体呈现出明快晓畅的创作风格,语言明朗但不直白,生动精妙,巧中有味,这与变异修辞的运用有密切的关系。小说在语音层面主要运用谐音变异和摹声变异,词汇层面主要运用词形变异、词义变异、语体变异和语域变异,语法层面运用了词语搭配变异和矛盾表达变异。这些变异修辞技巧形成了作家语言运用的独特风格,提高了作品的言语创造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李碧珠[2](2019)在《战后日本民众生存体验的书写 ——安部公房小说创作论》文中研究说明安部公房(あべこうぼう),是日本昭和时代(1926-1989)文坛的代表性作家,他的文学创作留下了昭和时代的痕迹。作为一名在文学创作上走西化道路的现代派作家,虽然其创作风格迥异于日本的传统文学,但是安部公房出于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从现实出发,通过创作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小说,对日本社会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本论文围绕安部公房小说中塑造的反英雄形象、描写的都市景观及其追求的小说艺术,探讨了安部公房眼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其创作是对战后日本民众生存体验的一种独特书写。论文的正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反英雄的形象入手,简要介绍日本战后文学各流派中反英雄形象书写的发展情况。通过文本细读,从历时性的角度将安部公房笔下的反英雄形象加以分类,并与大江健三郎笔下的反英雄形象进行比较,探讨安部公房在作品中塑造的反英雄形象的特点及其时代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安部公房在作品中描写的都市景观,并与同期日本作家吉行淳之介笔下的都市形象进行对比,讨论安部公房小说中的都市形象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第三部分分别从写作手法与小说中的个性化语言艺术两方面入手,分析安部公房小说中的艺术特色。

袁龙[3](2019)在《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中,“意象”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20世纪前期,胡适、闻一多、李金发、梁宗岱、戴望舒、艾青、唐湜、袁可嘉、宗白华、朱光潜等人都对“意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不约而同、有意识地总结归纳诗歌意象创构与批评的经验,在借鉴西方现代诗学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意象诗学,吸收心理学等西方现代科学成果,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自己对意象的理解。他们关于意象的研究成果构成了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20世纪初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与发展受中国古典意象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受中国古典意象诗学“贵意”倾向的影响,梁启超等人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引新鲜事物入诗,丰富了诗歌意象类型,拓展了诗歌意境,直接影响到白话新诗运动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另一方面,意象主义诗学在理论上影响了胡适的“影像”论,在创作上影响了胡适的“具体的做法”。白话新诗创作注重意象,促使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不断发展和深化。涌现出闻一多的“幻象”论;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汲取象征主义诗学提出的象征主义意象论;宗白华的“动象”论;朱光潜的“直觉意象”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在战火硝烟中出现了现实主义倾向,出现了艾青的“生活感觉”论;臧克家的“生活意象”论;唐湜的“诗质”论;袁可嘉的“意象类型”论。虽然20世纪前期中国诗人和学者提出了名称各异的意象论,但他们都意识到“意象”的本体包含“意”“象”二元因素。因此,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在讨论意象的本体问题时,存在“贵意”与“尚象”两种倾向。“贵意”论者认为意象的“意”不但包含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情”“志”等因素,而且包含西方诗学关于文艺创作与欣赏的直觉、想象、联想、理智、灵感等人的主观之“意”的观念。在传统意象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影响下,“尚象”论者从中西“象”范畴的三大共同特征,即形象性、象征性和变动性来论“意象”之“象”。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还包含意象的创构论与批评论。意象的创构涉及“意”“象”二元关系的理解。在由感而知而行的意象创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生成论和情景交融论两种创构方式。宗白华和朱光潜关于意象和意境关系的论述表明:营造意境是表现动象或创构意象以有限表现无限,实现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的审美追求。意象批评是欣赏者通过作品的意象沟通创造者的情志,对意象进行理解、还原、阐释、评判甚至再创造,实现其艺术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在阅读作品、直觉意象的欣赏批评过程中,存在理智、感觉、感觉的心象和共鸣四种心理活动。从事意象批评需具备敏锐的语言领悟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设身处地的同情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广博的学识修养与分析比较的能力。总之,在中西文化汇流的背景下,当时的诗人和学者融合中西意象诗学,构建了集发展论、本体论、创构论与批评论于一体的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它是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对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明强[4](2018)在《语篇变异的多维性》文中指出语篇是多功能的构建体,语篇的多功能决定了语篇的多维特征。因而,语篇的变异也具有多维性:从时间维度上看,语篇有共时变异和历时变化;从展现形式看,各类语篇(如电文、报刊、短信、BBS、博客、微博、微信、超语篇等)都会产生变异;从建构特征看,有方式的变异(如反衔接、潜连贯、变语序等)和语体的变异(如局部语体成分变异、语言材料与表达手段的整体迁移等);从构成要素看,有语言要素的变异(如词语、句式、辞式、话语标记等)和多模态的变异(如图片、手势、表情、声音、颜文字等的运用)等。语篇的变异适应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需要,适应了人们形形色色的认知心理和多种多样的感情表达需求。

周沙[5](2015)在《3-6岁幼儿句子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母语发展的关键期,它不仅是口语词汇的爆发期,而且是习得句子的关键期。句子涉及语言能力的多方面,是语言作为交流和思维工具的材料。研究幼儿句子水平发展的年龄特征非常有价值。目前国内缺乏研究幼儿句子水平的测试工具。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研究将句子水平分为三个维度:句子正确性;句子丰富性以及句子生动性。笔者从N市某幼儿园选取90名3-6岁普通幼儿作为被试,并设计测试工具考察其句子水平:通过句子复述测试和句子理解测试分别考察句子表达正确性和句子理解正确性;通过扩展修饰语测试和扩展比喻句测试分别考察句子丰富性和句子生动性。通过统计软件对被试各项成绩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3-6岁幼儿的句子水平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句子正确性、丰富性和生动性三个维度上。高年龄组被试明显优于低年龄组被试的表现。(2)3-6岁幼儿句子正确性水平在句子表达和理解两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句长和句子结构的复杂性影响幼儿在句子表达正确性上的表现;幼儿复述策略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低年龄组被试更可能在复述句子时出错,并倾向于省略句子修饰成分以保持句法成立;幼儿优先采取替换策略以保持语义的完整。句型本身影响各年龄组被试在句子理解正确性上的表现。(3)3-6岁幼儿句子丰富性水平存在显着的年龄特征,高年龄组被试在各扩展句包含修饰语的数量上优于低年龄组被试,但修饰语种类上不存在优势;各组被试存在“万能词汇”和“词汇创造性”使用并存的现象。(4)3-6岁幼儿句子生动性水平存在显着的年龄特征,高年龄组被试对比喻修辞格的意识和完整形式的把握能力明显优于低年龄组被试;各组被试选择喻解(相似点)的偏向依次为形状、颜色、动状态。幼儿语言教育应同样注重句子发展的“真”与“美”,让幼儿的语言能结构正确语义丰富并形象生动。在教育实践中,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讲话时注意句子的长度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理解水平的幼儿有意识地提供句型复杂程度不同的句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加深幼儿对语义的理解。

张琼艺[6](2015)在《钱钟书与莫言小说比喻主观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一般认为辞格是指对本民族语言的语音、语义以及话语结构进行特殊组合从而产生具有独特效果的言语表达方式。比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格,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古老的历史。人们的日常生活处处存在比喻,浩如烟海的文学文本中比喻的使用也是俯拾即是。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先生,他的小说中比喻运用的数量之多令人望尘莫及,看似信手拈来却又不拘一格、不落俗套;相较而言,虽然钱钟书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是比喻的使用同样是比比皆是、不落窠臼,往往能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美妙感觉。同样是当代文坛上闪烁的文学大家,同样是小说作品中比喻运用丰富多彩的学者,但是相较两人的小说作品中比喻的使用便会发现,其中存在相似性的同时也有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究其缘由,是因为比喻具有主观性。着名语言学家Lyons指出,主观性指的是自然语言在它们的结构和运作的正常方式中提供了说话人的言语行为的表达和他自己的态度以及信念等。钱钟书先生与莫言先生在小说创作中比喻的使用同样也表达他们各自的想法、态度、经验以及信念等。本篇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对本篇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括与总结;第二部分是对比喻修辞构成要素的梳理;第三部分通过对钱钟书先生和莫言先生比喻的搜集、整理,从喻体的主观选择上,喻体的表现形式,比喻的功能分类以及比喻的风格四个方面来阐释比喻的主观异同;第四部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说明比喻主观性受到生活经历、地域差异、时代特征、文化心理等的影响。本篇论文以钱钟书先生与莫言先生的小说为文本载体,分析其作品中的比喻句型,研究两位作家在比喻运用中的主观性体现以及造成主观性差异的原因,希望能对比喻主观性的解读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

孙秀娟[7](2015)在《《围城》组合变异修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围城》是在文学界享有盛名的文学作品,是钱锺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它在给我们展现一幅知识分子工作生活“乐趣图”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钱锺书高超的语言修辞艺术。国内外对《围城》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语言学方面相对很少,且语言研究中,比喻和语言讽刺艺术的研究又占了很大比重,而从变异修辞的角度对其的研究却很少。作为修辞的重要组成部分,变异修辞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本文对《围城》中的组合变异修辞进行的研究不仅对变异修辞理论的发展有一定贡献,同时对文学作品的修辞解读提供了思路。本文主要以冯广艺先生的变异修辞学理论和语言学中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理论为依据,辅以其他变异修辞与语言变异的研究成果,对《围城》中的组合变异修辞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绪论首先论述了研究现状,包括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组合变异修辞、 《围城》之组合变异修辞目前的研究情况,接着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方法、研究意义和创新点,最后对语料的来源进行了说明。前两章是对《围城》中的组合变异修辞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分析。第一章是对《围城》中词汇方面的词形变异,语法方面的句子成分位置变异、偏正复句变异,其他方面的别异性变异、连续性变异、语码混用这些形式组合变异修辞进行了描写分析;第二章是对词汇方面的临时组词变异、语法方面的超常搭配,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和述补结构进行了描述和举例分析;这两章对修辞现象的描述分析为第三章成因和效果的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三章对《围城》中组合变异修辞的成因和效果进行了分析。成因方面,大部分研究者从客观背景、变异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等方面来探寻作品中组合变异修辞的成因,本文则主要从语言、作者、审美三方面来探析《围城》中组合变异修辞产生的原因。效果方面,《围城》中大量使用的组合变异修辞呈现出多样的修辞效果,使语言具有灵活多变的形式美,充满新奇巧妙的陌生化,同时又呈现出轻松优雅的讽刺性。成因与效果的分析对我们解读文本、欣赏语言提供了帮助。

赵淑娟[8](2014)在《莫言作品中的变异修辞翻译研究 ——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作家莫言的作品,因其怪异奇特的语言、荒诞而又深刻的人物形象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自从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更是掀起了莫言研究的热潮。有关莫言及其作品的国内外研究可谓是不计其数。然而,综观莫言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大部分是从文学的角度展开的,而对其作品翻译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其中,对其作品中经常使用的变异修辞的翻译研究还未曾有人涉足。因此,本文试图对莫言作品中变异修辞的使用及翻译进行研究,以弥补此领域的学术空白。变异修辞,作为修辞的一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变异修辞翻译的研究更是如此。由于语言的灵活性,以及文化负载量大,修辞翻译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以及重要研究课题,变异修辞的翻译亦是如此。因此,对变异修辞及其翻译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意义深远。目前为止,多种翻译理论已经应用于修辞翻译的研究中,但与以往的翻译理论不同的是,美国着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把翻译的重点由重视语言的形式转移到重视信息内容与读者的反映上来,强调交际效果的对等,而非形式的对等。这种翻译思想与原则对于变异修辞这种形式灵活而且与英语有巨大差异的变异表达的翻译应该具有比较实用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试图引用莫言典型作品《生死疲劳》中变异修辞的例子,以及美国着名翻译家葛浩文的译本作为个案研究。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作者从《生死疲劳》原文中选取一定数量的例子及译文,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语义,语法以及其他四个方面对原文中变异修辞的翻译进行了分析,研究英译本如何在这四个方面达到功能对等的目标以及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及方法。通过详细的举例分析可以发现,虽然中英两种语言存在较大差异,在功能对等理论下,采用相应翻译策略及方法,变异修辞的翻译可以达到功能对等的目标,取得比较理想的交际效果。

张友文[9](2014)在《汉英典型复标比喻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中没有“复标比喻结构”这一术语,本文以“复标比喻结构”特指在明喻结构中同时具有两个比喻词(标记词),且两个标记词前后形成呼应的比喻结构。汉英典型复标比喻结构作为一个兼具语言意义、语法意义和相应形式的结合体,在语表形式上具有特定标记词和固定线性序列结构;在语里意义上,复标比喻结构是通过两两比较从已知信息扩展到未知信息从而获得对于另一事物的认知和判断。现有的复标比喻结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汉语和英语的个别性比喻结构、结构层次的划分及标记词等单题性研究方面,研究范围相对狭窄、研究视角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的现象描写和解释,而基于大型语料库基础上的汉英比较研究更是少有涉足。本选题以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中典型复标比喻结构为研究对象,依托于中英大型语料库,旨在对汉英两种复标比喻结构在抽象层面和具体层次上的语义、语法现象进行跨语言的对比、描写和分析,并力求从认知、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等多角度审视和解释两种结构之间的异同、共性与个性。在研究中遵循共时研究和历时考察相结合,现象描写和理论探究相佐证,形式刻画和内容洞察相统一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使研究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复标比喻结构基本都包含本体、喻体、相似点和比喻词等儿个主要构件。其中比喻词作为复标比喻结构的标记符号是形式要素,其它三个构件则是语义要素。现代汉语的典型复标比喻结构形式为: X (本体) 像(标记词)Y (喻体) 似的 (标记词) Z (相似点),其中的某些构件成分可以隐现,并可根据句义需要对这个线性结构做出调整而演绎出的其它线性结构式。这个结构中标记词“像”“似的”是变体,其典型性是通过一个标记符号群体来凸显。现代英语典型复标比喻结构表达式是:x(本体AS (标记词)Z (相似点)AS (标记词)Y (喻体),这个结构式则相对固定,除前标AS可以省略外,其它成分都不能随意移动和隐现。这个结构的典型性则是由一个孤立的框架结构予以表现。本质上,现代汉语的典型复标比喻结构是一个小句结构体,而现代英语的典型复标比喻结构则是一个主从复合句。汉英复标比喻结构的标记词在结构中的地位、线性位置、语法化及部分功能的共时重叠性方面都存在着跨语言的共性,但两者在演化动因、演化终点、语表凝结形式及构句能力等方面又彰显着各自的个性特征。首先,汉语虽经历某些阶段外族语言文化融合的影响,但汉语体系内部因素的促动才是标记词的词义词性演变的主要动因;而英语由于语言接触和融合的历史因素复杂,内部因素促动和外部接触而致标记词义词性演变的情况兼而有之。其次,根据语言演变的“语法性斜坡”规律来看,汉英比喻标记词的演化路径都恪守这一斜坡规律,但两者最终归宿可能并不一致。汉语标记词可能虚化而仅具符号特征但不会抽象化为词缀形式,而英语标记词则存在这一演化可能。然后,汉语所有比喻标记符号都可在语表形式上凝结成一个高度统一的框架结构,且各标记词都可在框架内灵活替换而构成一个连续统;英语中的标记符号串之间因缺乏联系性和系统性而各自独立存在。最后,汉英比喻标记词由于本身的构句能力有别而在语表上表现各异。汉语比喻标记词可以分拆使用也可联合出现并具有大致相等的表义功能,其可连接句子成分还兼具一定语法意义;而英语比喻标记大都是作为一个连接词使用且不能单列出现,也基本不能附加多少语法意义。汉英复标比喻结构的本体和喻体作为结构项在反映的对象类型、构成成分及语法功能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由于受到框架结构和语言本身语法规则的限制不同,汉英复标比喻结构本体和喻体的句法位置和语法形态也表现迥异。汉语结构中的喻体位置固定于结构槽中而本体位置可前可后;英语结构中的本体和喻体被置于结构槽前后不可随意移动。现代汉语的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代词、介词短语等各类型短语,甚至亚小句皆可直接入句充当复标比喻结构本体或喻体,而现代英语中除了名词和代词可直接入句外,其它词类一般都需经过形态的变化或借助辅助语法手段才能入句充当比喻结构的本体或喻体。汉英中的一些涉时、涉地概念和介词结构等特殊成分也可进入相关语法位置充当本体或喻体,但本体和喻体在结构类型上会出现不对称,这些差异皆由汉英语中不同的句规约原则所致。在某些情况下,英语复标比喻结构中的本体可省略也可空缺,但出现本体空缺的复标比喻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固化,应以习语待之;汉语复标比喻结构中的本体只可省略而不可空缺。汉英复标比喻结构中本体和喻体出现的句法环境也有差别,汉语结构中本体和喻体多出现在小句和短语环境中,部分偶见于复句结构中;而英语结构中本体和喻体基本都是分散在主从复合句中,由此可见汉语复标比喻结构本体和喻体之间附着力较强,联系程度紧密。当然,这跟汉英两种语言表义时所表现出的“意合”和“形合”组织形式也不无关联。汉英复标比喻结构的相似点作为比喻的灵魂是本体和喻体意义交汇的融合点,它承载着比喻语义的连接和贯通,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和隐现规律。从线性结构上看,汉语结构中的相似点在线性结构中位置灵活,几乎可以以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名词、数量词甚至小句形式直接出现在线性序列的任何位置,并可以充当主、谓、宾、定、状、补等各种语法成分或以复句的独立分句形式出现。另外,出于意义清晰和简洁需要,相似点也可以选择不出现。汉语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的语法表现符合汉语组织形态的“流块结构”原则,相似点作为一个流块结构,适当的语义搭配加上清晰的脉络事理,就可以跟句中其它流块粘连而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英语复标比喻结构的相似点则是被固定在框架结构中的中间,形容词、副词可以直接入句充当相似点,其它词类则须经过词形变化或添加辅助语法手段方可入句。由于结构的限制,相似点在句中基本都是处于表语或状语位置,不能省略或隐藏。这些都跟英语组织形态上要求以动词为中心形成“核心”架构、语句联结要有规范的形式标记有关。当然,汉英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的跨语言表现差异从根本上看还是受到各自组织信息的原则的制约所致汉英两种典型复标比喻结构之间可以实现某些结构完全对应转换翻译,也存在结构上不匹配的结构转化模式,这与汉英典型复标比喻结构的标记符号是群体与个体的差异对应有关。两种结构的对称转换表现在结构项、相似点和比喻词在语义成分和概念上都具有一致性,只需掌握两种结构中各实义要素的句法表征规则即可实现转换。不对称的转换主要体现为两种结构的构成成分存在语法形式和句义组织原则上不一致,这类转换需要根据汉英两种语言的信息表达方式、文化因素、原文风格等因素做出调整以实现两种结构的同义对等转换。因此,从结构标记上看转换结果,汉英复标比喻结构之间的转换翻译存在复标结构对称转化、复标结构译成单标形式和复标结构译成非比喻形式三种模式。

赵晓庆[10](2014)在《“汉语盘点”入围字词语义衍生的修辞理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盘点”入围字词紧贴时代发展变化,以最新的姿态充分展示着世界和中国的新变化。这些字词都是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字词,它们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衍生出众多新的意义。本文根据入围字词语义的衍生现象,以入围字词为研究对象,以汉语修辞学及语用学为理论指导,分析了入围字词的意义与语义的关系,从语言系统自身的调整、社会客观因素的引发作用、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追求以及语言认知机制等内外因素方面分析了入围字词语义衍生的原因,并从引申式派生和修辞式派生两个方面论述了入围字词语义衍生的途径。在研究入围字词语义衍生情况的基础上,从词义的分类和各分类与修辞手段的关系两个方面探讨了作为字词语义衍生理据的修辞手段,并通过实例侧重探讨了修辞手段对入围字词语义衍生的影响,从而说明了作为语义衍生理据的修辞手段不仅可以丰富语言的意义系统,而且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形象化、精炼化,更好地实现语言的语用价值。

二、变异修辞的潜逻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异修辞的潜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1)梁晓声小说《人世间》的变异修辞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音变异
    (一)谐音变异
    (二)摹声变异
二、词汇变异
    (一)词形变异
        1.拆词
        2.同素连用
        3.超常组词
    (二)词义变异
        1.色彩变异
        1.1感情色彩变异
        1.2语义色彩变异
        2.曲解词义
    (三)语体变异
    (四)语域变异
三、语法变异
    (一)词语搭配变异
    (二)矛盾表达变异
四、结语

(2)战后日本民众生存体验的书写 ——安部公房小说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对安部公房的译介与研究
        一 安部公房作品的汉译
        二 关于安部公房的研究
    第二节 日本对安部公房的研究
第一章 反英雄形象:解读时代的一个符码
    第一节 日本战后文学中的反英雄形象的嬗变
        一 反英雄形象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二 日本战后文学各流派中反英雄形象书写的发展简况
    第二节 安部公房笔下的反英雄形象
        一 被社会吞噬的妥协的反英雄形象
        二 被社会抛弃的反叛的反英雄形象
    第三节 反英雄形象的比较及其时代意义
        一 安部公房与大江健三郎笔下的反英雄形象的比较
        二 反英雄形象:战后日本的身份认同焦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都市:现代社会的一个审美意象
    第一节 安部公房笔下的都市景观
        一 封闭冰冷的都市空间
        二 被监视与被规训的都市人
    第二节 战后都市叙事的比较及都市审美
        一 安部公房与吉行淳之介的战后都市叙事比较
        二 都市:理性社会中感伤情绪的集中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意味的小说艺术
    第一节 安部公房小说的反讽与戏仿
        一 安部公房小说中的反讽
        二 安部公房小说中的戏仿
    第二节 个性化的小说语言艺术
        一 冰冷陌生的诗化语言
        二 日常化、抽象化、医学化的比喻
        三 人名与地名的代码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论(上)
    第一节 白话新诗与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
        一、“诗界革命”的影响
        二、意象派的影响
        三、新诗运动倡导者的选择
    第二节 二三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和深化
        一、闻一多“幻象”论对胡适“影像”论的深化
        二、象征派意象诗学的勃兴
        三、意象美学研究的自觉
第二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论(下)
    第一节 现实主义生活意象论的崛起
        一、艾青的“生活感觉”意象论
        二、臧克家的“生活意象”论
    第二节 九叶诗派的意象论
        一、唐湜的“诗质”意象论
        二、袁可嘉的“类型意象”论
第三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贵意”倾向
    第一节 意象的“贵意”传统与“意”
        一、意象的“贵意”传统:言意之辩
        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贵意”性
        一、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贵意”之“意”
        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贵意”的原因
第四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尚象”倾向
    第一节 中西“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一、中国古代“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二、西方“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尚象”性
        一、“尚象”之“象”的形象性
        二、“尚象”之“象”的象征性
        三、“尚象”之“象”的变动性
        四、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尚象”的原因
第五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与批评论
    第一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
        一、“意”“象”二元关系的理解
        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
        三、营造意境: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创构的审美追求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批评论
        一、意象批评的过程及心理活动
        二、意象批评需具备的个人能力
        三、20世纪前期意象批评兴起的原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语篇变异的多维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篇和语篇变异
    (一)语篇和语篇特征
    (二)语篇变异具有多维性
二语篇展现形式的变异
    (一)电文语篇
    (二)报刊语篇
    (三)短信语篇
    (四)BBS语篇
    (五)博客语篇
    (六)微博语篇
    (七)微信语篇
    (八)超语篇
三语篇建构特征的变异
    (一)方式变异
    (二)语体变异
四语篇构成要素的变异
    (一)语篇的构成单位
    (二)语篇的引导手段
五结语

(5)3-6岁幼儿句子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幼儿句子正确性的相关研究
        二、幼儿句子丰富性的相关研究
        三、幼儿句子生动性的相关研究
        四、幼儿句子测试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句子
        二、句子水平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工具——“3—6岁幼儿句子水平测验”的编制
        二、测试实施——测试记录方式和测试守则的编写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研究抽样
        二、测验方法与测验步骤
        三、测试的效度和信度
        四、统计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样本数据基本情况与测试评分
        一、研究样本数据基本情况
        二、各项测试评分情况说明
    第二节 3-6岁幼儿句子正确性的情况及特点
        一、幼儿句子表达正确性的情况
        二、幼儿句子理解正确性的情况
    第三节 3-6岁幼儿句子丰富性的情况及特点
        一、幼儿句子丰富性的整体差异
        二、幼儿句子丰富性的差异情况及特点
    第四节 3-6岁幼儿句子生动性的情况及特点
        一、幼儿句子生动性的整体差异
        二、幼儿句子生动性的差异情况及特点
第四章 研究结论、教育启示与研究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3-6岁幼儿的句子水平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
        二、3-6岁幼儿句子正确性水平在表达和理解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三、3-6岁幼儿句子丰富性水平存在显着的年龄特征
        四、3-6岁幼儿句子生动性水平存在显着的年龄特征
        五、3-6岁幼儿句子水平各因素具有相关性
    第二节 教育启示
        一、重视句子正确性、丰富性、生动性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二、提高幼儿句子表达与理解能力
        三、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加深幼儿对语义的理解
    第三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钱钟书与莫言小说比喻主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方法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1.3.1 比喻的相关研究
        1.3.2 钱钟书小说语言的相关研究
        1.3.3 莫言小说语言相关研究
2 比喻概述
    2.1 比喻的定义
    2.2 比喻构成要素述评
        2.2.1 比喻构成的“三要素”
        2.2.2 比喻构成的“四要素”
        2.2.3 比喻构成的“五要素”
        2.2.4 比喻构成的“六要素”
3 钱钟书与莫言小说中比喻主观性比较
    3.1 对喻体的主观认定
        3.1.1 动物类
        3.1.2 植物类
        3.1.3 器物类
        3.1.4 自然现象类
    3.2 喻体的表现形式
    3.3 比喻的功能分类
        3.3.1 以实喻虚与以虚喻实
        3.3.2 以实喻实
    3.4 比喻的风格
        3.4.1 哲理与浅显
        3.4.2 文雅与通俗
4 影响比喻主观性的因素
    4.1 生活经历
    4.2 地域差异
    4.3 时代特征
    4.4 文化心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围城》组合变异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一)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二) 组合变异修辞
        (三) 《围城》之组合变异修辞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方法
    三、研究的意义和创新
        (一) 研究的意义
        (二) 创新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形式组合变异修辞
    第一节 词汇方面:词形变异
        一、变序
        二、拆分
        三、替换
    第二节 语法方面:句子成分位置变异和偏正复句变异
        一、句子成分位置变异
        二、偏正复句变异
    第三节 其他方面的形式组合变异
        一、别异性变异
        二、连续性变异
        三、语码混用
第二章 意义组合变异修辞
    第一节 词汇方面:临时组词变异
        一、前后件均用基本义的临时组词
        二、前件用基本义,后件用临时义
        三、后件用基本义,前件用临时义
        四、前后件均用临时义
    第二节 语法方面:词语搭配变异
        一、主谓结构
        二、动宾结构
        三、偏正结构
        四、述补结构
第三章 《围城》中组合变异修辞成因与效果探析
    第一节 《围城》中组合变异修辞的成因探析
        一、语言方面
        二、作者方面
        三、审美方面
    第二节 《围城》组合变异修辞的修辞效果分析
        一、灵活多变的形式美
        二、新奇巧妙的陌生化
        三、轻松幽默的讽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莫言作品中的变异修辞翻译研究 ——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3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1.4 Structure of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Relative Studies on Mo Yan and His Works
        2.1.1 Relative Studies on Mo Yan and His Works at Home
        2.1.2 Relative Studies on Mo Yan and His Works Abroad
        2.1.3 Th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Mo Yan’s Novels at Home and Abroad
        2.1.4 Summary
    2.2 Relative Studies on Deviated Rhetoric
        2.2.1 Deviated Rhetoric Study Abroad
        2.2.2 Deviated Rhetoric Study at Home
        2.2.3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ies
    2.3 Previous Studies 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3.1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Studies Abroad
        2.3.2 Studies 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t Home
        2.3.3 Summary
    2.4 The Necessity of the Present Study
Chapter 3 Detailed Explanations to Deviated Rhetoric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1 Detailed Analysis on Deviated Rhetoric
        3.1.1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Deviated Rhetoric
        3.1.2 Deviated Rhetoric in Works of Mo Yan
    3.2 The Framework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2.1 Nida, Eugene A. and His Translation Theory
        3.2.2 Main Points, Application and Limitation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2.3 Values and Its Advantages in the Analysis on Deviated Rhetoric
Chapter 4 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of Deviated Rhetoric in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4.1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4.1.1 Contents and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Book
        4.1.2 Deviated Rhetoric in the Book
    4.2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Goldblatt
        4.2.1 Life Experience of Howard Goldblatt
        4.2.2 Features of Goldblatt’s Fiction Translation and Its Facilitation Principle
        4.2.3 Translation Thoughts of Goldblatt
    4.3 Equivalence Achiev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Deviation in Vocabulary
        4.3.1 Equivalence in Terms of Deviation in Part of Speech
        4.3.2 Equivalence in Terms of Deviation in Morphology
        4.3.3 Summary
    4.4 Equivalence Achiev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Deviation in Semantic Elements
        4.4.1 Equivalence in Terms of Deviation in Rational Meaning
        4.4.2 Equivalence in terms of Deviation in Emotional Meaning
        4.4.3 Equivalence in Terms of Deviation in Stylistic Meaning
        4.4.4 Equivalence in Terms of Deviation in Collocation
        4.4.5 Summary
    4.5 Equivalence Achiev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Deviation in Grammar Factors .67
        4.5.1 Equivalence in Terms of Subject Predicate Inversion
        4.5.2 Equivalence in Terms of Postpositive Attribute
        4.5.3 Summary
    4.6 Equivalence Achiev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Deviation in Other Factors
        4.6.1 Equivalence in Terms of Deviation Caused by Contradictory Expressions
        4.6.2 Equivalence in Terms of Deviation Caused by Conjunction of the Same Structure
        4.6.3 Summary
Chapter 5 Summary
    5.1 Major Findings of This Dissertation
    5.2 Limitations of This Dissertation
    5.3 Proposals for Further Study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汉英典型复标比喻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比喻概述
        1.1.1 中西比喻论说
        1.1.2 比喻和比较
    1.2 汉英复标比喻研究综述
        1.2.1 现代汉语复标比喻结构的研究现状
        1.2.2 现代英语复标比喻结构的研究现状
        1.2.3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的对比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理论基础
        1.4.1 “构式”思想
        1.4.2 “小句中枢说”
        1.4.3 “句管控”
        1.4.4 组合语法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格局
        1.5.1 研究方法
        1.5.2 基本格局
    1.6 语料、符号及图表说明
        1.6.1 语料来源
        1.6.2 符号说明
        1.6.3 图表说明
第二章 汉英复标比喻格式研究
    2.1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综观
    2.2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的概念基础
        2.2.1 比喻的基础
        2.2.2 复标比喻结构与一般比喻结构
        2.2.3 复标比喻结构的语义机制
        2.2.4 复标比喻的结构概念
    2.3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的典型格式
        2.3.1 复标比喻结构的内涵和外延
        2.3.2 现代汉语的复标比喻结构
        2.3.3 现代英语的复标比喻结构
        2.3.4 汉英典型复标比喻结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英复标比喻标记形式研究
    3.1 汉语复标比喻结构标记考察
        3.1.1 动词类前标及其演变过程
        3.1.2 介词类前标及其演变过程
        3.1.3 结构助词类后标及其演变过程
    3.2 英语复标比喻结构标记考察
        3.2.1 “as”标记的语法化
        3.2.2 前标“as”跟后标“as”的关系
    3.3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标记对比
        3.3.1 汉英复标比喻标记的共性
        3.3.2 汉英复标比喻标记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项研究
    4.1 现代汉语复标比喻结构项
        4.1.1 现代汉语复标比喻结构的本体
        4.1.2 现代汉语复标比喻结构的喻体
        4.1.3 复标比喻结构本体与喻体的关联
    4.2 现代英语复标比喻结构项
        4.2.1 As...as复标比喻结构的本体
        4.2.2 As...as复标比喻结构的喻体
        4.2.3 As...as结构本体与喻体的关联
    4.3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项对比
        4.3.1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项的共性原则
        4.3.2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项的个性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研究
    5.1 现代汉语复标比喻结构的相似点
        5.1.1 现代汉语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的句法位置
        5.1.2 现代汉语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的成分类型
        5.1.3 现代汉语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的语法功能
        5.1.4 现代汉语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的语义限制
    5.2 现代英语复标比喻结构的相似点
        5.2.1 现代英语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的句法位置
        5.2.2 现代英语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的成分类型
        5.2.3 现代英语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的语法功能
        5.2.4 现代英语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的语义限制
    5.3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的对比
        5.3.1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的共性
        5.3.2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的差异
        5.3.3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的实现原则和手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英典型复标比喻结构的转换
    6.1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标记词的转换
    6.2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项的转换
        6.2.1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本体的转换
        6.2.2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喻体的转换
    6.3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的转换
    6.4 汉英复标比喻整体结构的转换
    6.5 汉英复标比喻结构的转换过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10)“汉语盘点”入围字词语义衍生的修辞理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语料分析
第二章 作为词语语义衍生理据的修辞手段
    2.1 词义与修辞手段的关系
    2.2 “汉语盘点”入围“字词”的语义及其衍生
第三章 修辞手段对入围“字词”语义衍生的影响
    3.1 语音修辞手段对入围“字词”语义衍生的影响
    3.2 视觉修辞手段对入围“字词”语义衍生的影响
    3.3 辞格修辞手段对入围“字词”语义衍生的影响
结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附表四

四、变异修辞的潜逻辑(论文参考文献)

  • [1]梁晓声小说《人世间》的变异修辞探析[J]. 贾艳艳.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战后日本民众生存体验的书写 ——安部公房小说创作论[D]. 李碧珠.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D]. 袁龙.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语篇变异的多维性[J]. 周明强. 中国语言战略, 2018(02)
  • [5]3-6岁幼儿句子水平研究[D]. 周沙.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6]钱钟书与莫言小说比喻主观性分析[D]. 张琼艺.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5)
  • [7]《围城》组合变异修辞研究[D]. 孙秀娟. 扬州大学, 2015(08)
  • [8]莫言作品中的变异修辞翻译研究 ——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D]. 赵淑娟.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3)
  • [9]汉英典型复标比喻结构研究[D]. 张友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4(12)
  • [10]“汉语盘点”入围字词语义衍生的修辞理据[D]. 赵晓庆. 长春理工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变体修辞的潜在逻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