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浅谈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一、简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培刚,张建华,方齐云[1](1998)在《简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文中指出本文从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市场失效和政府规制、不确定性分析和信息经济学等四大方面,论述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

陈德刚[2](2013)在《“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的会计理论研究正面临着“会计理论丛林”、“会计学学科属性尚无共识”、“点的深耕研究多,面的整合研究少”等让人困窘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窘境设定选题,研究目的有三个:其一,全面、系统地描述已然出现的“会计理论丛林”,以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其二,研究并确定会计学的学科属性,以解决会计的这个核心基础理论问题;其三,进一步从会计学的经济学学科属性视角重新审视“会计理论丛林”,以期构建一部“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来作为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通用平台。本文自“导论”后,先用一章进行“会计理论丛林”的系统描述,再用一章研究“会计学的学科属性”,最后用三章篇幅构建“会计经济学”。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本章先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再作基本的研究约定、对论题进行解说,并对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进行简要阐述;最后说明本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第二章为“会计理论丛林”综述。本章以“会计理论丛林”一词表述当今纵横交错、各执一词、甚至尖锋对立,而又能自圆其说的会计理论集合,依次从会计的本质、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式、会计理论的历史演进脉络和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与前沿等五个维度对会计理论丛林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述。第三章为“会计学的学科属性”。会计学学科属性既是会计学的核心基础理论问题,也是本文所选取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丛林”的全新视角,在全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章分三步对会计学的学科属性进行论证:首先,使用文献归纳法分别阐述现有文献中支持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属性的观点和证据以及支持会计学具有管理学属性的观点和证据;其次,在上述归纳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属性的假说;最后,对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假说进行演绎论证。研究结论是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财务会计(对外会计)具有经济学属性;管理会计(对内会计)具有管理学属性。鉴于本文所作的基本约定,此后三章我们只选取财务会计的经济学属性视角来作进一步的研究,以期达成上面设定的第三个目的,即构建一部“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本文将会计经济学的构建分解为三个层面的研究任务,由接下来第四、第五、第六章来分别完成。第四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理论基础”。本章依循上述研究设计,展开第一层面的工作,即较全面系统地阐释经济学的历史演进、新近发展及未来趋势,为会计经济学的构建准备理论基础。本章依次对前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时期、当代经济学——学派林立时期这五个时期的经济学理论发展演进进行了简略但较系统的阐释,而后对经济学发展演进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我们从中概括了两条贯穿始终的主流规律,也发现了经济学三种呼之欲出的发展趋势。第五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演绎推理”。本章为全文的重中之重,任务是完成上述研究设计的第二层面的工作,即系统地发掘经济学中内生的财务会计节点,并进一步以节点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演绎推理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本章依次重点对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推理,并在这些节点及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仔细地发掘、严谨地演绎推理出各该时期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基本架构。此后,对现代金融理论、计量经济学、规制政治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对会计经济学架构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一方面,经济学中确实内生着许多会计学的节点,即经济学需要会计学;另一方面,经济学节点及相关的理论可以演绎推理出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即经济学指导会计学。会计经济学架构随着经济学的演进而不断演进,内容越来越充实,视角越来越多元。可以看出,不断演进的会计经济学架构是植根于经济学体系中的,它就是镶嵌于经济学中的不可分离的经济学本体。第六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经验证据”。本章致力于前面研究设计中的第三个层面的工作,即以第五章演绎推理出来的会计经济学架构来重新审视第二章所描述的“会计理论丛林”,以期系统地搜寻会计经济学研究已然存在的历史经验证据。本章以“会计经济学架构”依次对从会计本质、会计理论构建路径、会计研究范式、会计理论研究演进脉络、会计研究主流和前沿五个维度描述的会计理论丛林进行逐一重新审视,结果发现,整个会计理论丛林几乎就是一部色彩斑斓、较为凌乱、有待整理的会计经济学研究实例集。至此,我们先通过逻辑演绎从经济学中推演出了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第五章),这是一种典型的规范研究;再以会计经济学架构对现有的会计理论丛林进行重审,发现整个会计理论丛林(排除例外)都可归属于会计经济学的多元视角的架构中,这就构成了会计经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证据(第六章)。两相佐证,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构建就达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会计经济学”的成立。这正是本文“会计经济学初论”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

戚自科[3](2002)在《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文中指出本文分别从内容和方法论两方面介绍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重点阐述了不确定性下的消费者选择理论及其相关悖论和非最大化厂商理论,并说明博弈论作为新兴的方法论对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意义及已经引起的争论。

鲁传一,李子奈[4](2000)在《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理论》文中指出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中最关键的因素 ,然而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没有讨论企业家精神。本文首先回顾了企业家理论的发展历程 ,给出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定义 ,接着分析了企业家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消失的过程和原因 ,又进一步分析了当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以及将企业家精神引入经济增长理论的可能性 ,最后提出了将企业家精神引入经济增长理论的构想

全龙杰[5](2020)在《日本少子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末,欧洲大部分国家相继完成了人口转变的过程,但人类生育水平的下降并未止步于更替水平。20世纪以来,人类生育水平的变动变得日益复杂多样,同时出现了以极低生育率为主要特征的少子化问题。随着生育水平的广泛下降,人口学界关注的焦点也从控制人口增长逐渐转向维持适度人口规模、应对老龄化、恢复生育水平等问题。低生育率在全球蔓延的趋势是本研究的宏观背景,而日本在当前及未来面临少子化问题的挑战则是本研究的具体背景。日本是世界上生育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自1974年总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日本进入少子化阶段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目前深陷超少子化的困境。长期的少子化给日本的人口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的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老龄化加速发展,同时还面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者负担增加、市场规模缩小、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等问题。少子化对日本的影响已波及到政府、企业、个人等各个层面。中国在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结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现了“未富先老”、“未富先少”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对日本少子化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日本在应对少子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日本未来生育率回升的可能性,为日本优化少子化对策提出建议;同时揭示中国借鉴日本经验的可行性和吸取日本教训的必要性,为中国应对少子化问题给出政策建议。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共八个章节,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日本的少子化问题,包括日本少子化的进程、现状、未来趋势、成因、影响、少子化对策及其优化路径。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论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界定了少子化与少子化对策、生育的相关概念、婚姻的相关概念等基本概念,重点阐述了生育分析理论、人口转变理论、中介变量理论、现代增长理论、“低生育率陷阱”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第二部分:核心内容(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三章,依托日本二战结束以来中长期的人口统计资料,结合少子化的概念和少子化程度的判定标准,主要从人口出生率、总和生育率和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三个指标分析日本少子化的进程和现状,并展望日本少子化的未来趋势。第四章,从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三个角度入手,分析日本少子化的复杂成因。在人口层面,借助改进寇尔生育指数,分析日本婚内生育率和已婚比例交替主导生育水平下降的过程;经济层面的成因主要包括养育子女的成本远超效用、年轻人的经济收入缺乏保障、工作和生活之间存在矛盾等;社会文化层面的成因主要包括传统家庭功能弱化,婚外生育不被社会接受和支持、回避风险的价值观和对子女“过度负责”的育儿观等。第五章,少子化对日本的影响。利用历史增长核算模型分析少子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拉低实际GDP的增长率,抑制潜在经济产出。少子化对日本人口的影响直观地表现为造成人口负增长和改变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改变地方社会形态、影响思想状况和大众文化、阻碍传统文化传承、改变教育结构等。第六章,日本少子化对策评析。将日本少子化对策的演进历程分为计划筹备、全面开展、调整深化三个阶段;将其体系归纳为四个层次和三条主线。引入政策工具的分析方法,构建少子化对策的二维分析框架展开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其创造良好婚育环境的影响作用较大,增强婚育意愿的推动作用和减少婚育阻碍的拉动作用较小,对策内容向育儿支援过度集中,严重缺乏对婚姻的支援。第三部分: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第七章、第八章)第七章,首先分析中国的少子化现状与未来趋势,并与日本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两国少子化的异同,最后阐述中国借鉴日本经验的可行性和吸取日本教训的必要性。第八章,结论和对策建议。首先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认为日本的少子化时间长、程度深,成因复杂且影响深远,其少子化对策值得肯定,但效果受限。然后对日本少子化对策的路径优化和中国应对少子化提出对策建议:日本应增加财政投入、调整对策配比、加大宣传力度和对策的强制力;中国应尽早应对,通过制定整体性的配套措施促进全面两孩政策的开展,实现生育政策的平稳过渡。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处可能的创新:第一,目前国内对于日本少子化问题的研究多是针对少子化的某个要素,或少子化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影响展开,内容较为庞杂,且缺乏系统性。本研究在日本少子化持续半个世纪,少子化对策实施30年之际,对日本少子化的缘起、发展和后果进行全景展开分析,从人口学视角出发,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日本的少子化问题及少子化对策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第二,在少子化影响的研究中改进了历史增长核算模型,将少子化对经济的影响从人口年龄结构中分离出来加以单独分析;在少子化对策的研究中将政策工具的分析方法纳入少子化对策的研究范式,构建了政策工具和生育全过程的二维分析框架,对日本少子化对策进行了量化的分析。第三,本研究以日本少子化问题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日本少子化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三个层面讨论了日本少子化的成因和影响。同时,对日本的少子化对策展开全面的评析,将其体系归纳为顶层设计、政策框架、综合应对、具体施策四个层次和经济援助、支援生育和育儿、改革工作方式三条主线,并将其演进历程划分为计划筹备、全面开展、调整深化三个阶段。综上,本研究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细致的针对少子化问题研究的分析框架,对后续少子化问题研究范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贺勇[6](2018)在《三台山德昂族乡脱贫攻坚中的博弈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公共决策的价值在于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并实现最大多数人最根本的利益。大规模的社会变革首先触及到的是体制机制深刻变革的问题,由体制机制变革引发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与重构,从而激发社会矛盾冲突,导致社会动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是社会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在利益不断出现分化、多元利益结构的社会背景下,公共决策面临有限理性与公共理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整合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避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严格控制此消彼涨的零和博弈,寻求实现公共决策价值理性的正和博弈成为公共决策中的突出问题。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探索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机制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协商民主制度,通过有序政治参与的方式;探索科学的资源分配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实效性就成为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对落后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党和国家的扶持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红利,消除各民族之间事实上存在的不平等,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实现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1)只有广大农村、贫困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脱贫攻坚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但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乡是全国德昂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三台山作为“直过民族”地区深得党和政府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其扶贫的力度比其它地区相对更大,投入也更多,三台山乡贫困面貌发生着历史性的改变。但传统扶贫工作存在的没有精准识别到户到人,导致贫困人口底数不清,致贫原因不明确,扶贫对象选取不合理,扶贫工作针对性不强,扶贫措施不够有力,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开发工作,尤其是将扶贫工程简单理解为生活救济,使一些真正的贫困户得不到扶持,或者无法满足贫困对象多样化的需要,导致扶贫工作成效不够明显。由于三台山乡德昂族、景颇族等“直过民族”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扶贫开发成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涉及到中央、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企业、群众、村委会、驻村工作队等各个利益群体,如何准确把握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价值取向,根据贫困地区发展实际,创新工作方法,落实主体责任;围绕贫困标准的制定、贫困人口的确定与统计,脱贫标准的评定,各个主体的责任及彼此之间工作的协调;以及脱贫工作成效的评定等各个方面,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各个主体之间,扶贫各方面与贫困地区、贫困户贫困人口,在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方法和内容、规则与价值追求等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和价值追求理解上的冲突,存在事实上的利益博弈。选择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程作为研究案例,认真分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源,运用博弈理论的基本方法,从信息、策略(行动)、规则、结果等方面,探索研究各个主体之间的权力与责任,权力与义务,目标与方法,行动与成效,从组织结构、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变化,促进各个主体行动中的功能性变化,尽可能避免纳什均衡,避免彼此之间负和博弈,追求帕累托改善,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价值目标。运用博弈理论破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纳什均衡,实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面迈入小康的宏伟目标,并以此推动解决我们在制定和实施各项公共政策中应该注意,并应该努力采取科学的方法,实现最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是论文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核心内容。目前,理论界在运用博弈理论对基层协商民主,选择典型调查研究政府公共决策,尤其是涉及边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公共决策各个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研究得不够,缺乏对典型个案的深入剖析,特别对协商民主的本质和博弈的本质属性认识不到位,尚存较大的研究和拓展空间,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上述领域的研究。通过对田野点三台山德昂族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过程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分析,一是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过程都是不同群体博弈的过程,都会产生利益冲突和博弈,而解决的办法就是承认各种利益群体的真实存在,针对他们的不同利益诉求,在坚持公共决策中公平正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基层协商民主的形式来达成共识、凝聚力量,推动各项公共政策高效、有序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二是在认真总结分析公共决策中的纳什均衡与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公共决策是治国理政中一个重大严峻的课题,利益博弈是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方法手段,制度性变迁是破解纳什均衡的根本选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变计划体制下资源约束和GDP为唯一政绩标准的激励机制,引入新的约束激励机制,才能避免纳什均衡现象,建构更加有利于充分调动利益博弈参与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体制机制,实现合作共赢,真正体现公共决策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价值目标。三是通过运用博弈理论分析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过程中,如何协调各个方面的力量,统一规划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

张宝江[7](2004)在《西方经济学的综合与回归》文中指出选择“西方经济学的综合与回归”这个题目,源于我对经济学理论现状和应用现状的思考。二十世纪以来,经济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无庸讳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的泛化和格式化问题。所谓泛化,就是将经济学解决不同时期特定问题的结论,当做了经济理论本身。就如同将小学生计算应用题的答案,当做了数学本身一样。所谓格式化是说,二十世纪经济学对数学技巧的追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脱离了大众,窒息了思考。二是理论应用上的庸俗化问题。在几百年的发展中,经济学领域沉淀了无数形形色色的观点。于是,“拿来主义”大行其道,就公共政策发表一点有“理论依据”的看法,更成为“勇敢者的游戏”。之所以会出现理论的泛化、格式化和应用的庸俗化问题,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今天的经济学离它最初的逻辑起点太远了。就象凯恩斯所说的:大家可能不追问某个理论的前提,但却毫不犹豫地接受它的结论。要打破这种局面,需要对经济学两百多年来的发展进行一次梳理和综合,提取其中最基本的假设、原理和分析方法,以指导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 1890年,马歇尔对经济学产生以来,主要是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发展进行过一次综合,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综合生产费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所创立的均衡价值论,迄今仍是研究市场资源配置的核心指导原则。马歇尔所锻造的另一个分析工具——边际替代的概念,则被证明在包括非市场选择在内的广阔领域,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马歇尔之后,凯恩斯创立了宏观经济学,萨缪尔森则将二者综合起来,形成了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的综合,说到底是“折中”。在他的体系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裂痕依然存在,人们依然把它们看作是两个逻辑前提、两套分析方法。特别是随着宏观经济学各流派轮番登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只好不断改版补充新的理论观点。如此“综合”下去,经济学的智慧将被淹没在文字材料的“海洋”中。 本文试图进行另一种形式的综合,就是要在分析方法上进行梳理和廓清。如果说萨缪尔森的综合是由简到繁,本文则要删繁就简。我们要以马歇尔的新古典体系为参照点,前后延伸一百年,提炼和总结经济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成果进行一次回归,放在我们所提炼出来的参照系中,考察它们的发展和动态。按照这一目标,本文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上篇,运用逻辑的方法,对经济学两百多年的发展进行了一次综合,从中提取出三个假设(经济人假设、资源稀缺假设和私有产权假设)、三个原理(最大化原理、平等交换原理和供求原理)和三个分析方法(个体分析的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和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以此来作为我们把握整个经济学发展脉络的参照系。 下篇,在简要回顾马歇尔之后经济学的百年发展历程的基础土,提取出通常认为与新古典分析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的四个理论问题,进行了一次回归。这四个问题分别是: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问题,博奕、信息和预期,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分析和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分析。我们回归工作的目的是要表明,这些方面的发展,不过是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具体应用。 在“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问题”一章,我们通过构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对比了圣彼德堡悖论、弗里德曼的风险效用分析和卡内曼的展望理论,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风险因素进入效用函数的方式不同。 在“博奕、预期和信息”一章,我们论证了博奕论在研究对象、分析方法和均衡界定等方面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致性,指出博奕分析的困难在于缺乏必要的辅助性设定,博奕论本质上是个人决策理论的扩展。 在“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分析”中,我们基于最大化原理构建了一个很小的分析模型,证明从萨伊定律到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再到弗里德曼的需求理论,其中的实质性差别仅在于市场利率能否灵活调整。 最后一章,我们使用一个标准的供求分析模型,在不同的假说条件下推导了凯恩斯学派、现代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的总曲线,并简要评述了各流派的政策含义。 本文着力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创新。一是在研究方法上,我们以马歇尔所建立的新古典体系为基准点,对从斯密至今经济学两百多年的发展进行了一次大跨度的综合。这项工作迄今还没有人做过。二是在研究成果上,本文基于最大化原理,对“阿莱悖论”和“偏好逆转”现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而人们通常把这两个问题作为否定经济人理性的有力证据。本文考察了博奕分析的困难、根源,并基于一个附带预期的个人决策模型,重新定义了几个重要的博奕均衡的实现条件。本文通过对总需求分析和总供给分析进行回归研究,在重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方面取得了进展。三是在具体的理论观点上,本文首次区分经济人的强假定和弱假定,尝试性地提出了流动性陷阱的弱假说形式,并在逻辑上严格证明了弗里德

贾根良[8](2017)在《我国应该加强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简称的"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术语,后者是指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经济理论。但战后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经济理论内部,不仅发生了非马克思主义的非正统经济学与西方正统经济学之间的尖锐对立,而且也出现了与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融合"发展的局面,"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已不能反映和容纳这种巨大变化的新情况。由于我国大学中讲授的"西方经济学"是清一色的西方正统经济学,本文将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非正统经济学命名为"西方政治经济学"。"西方政治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规律的研究比"西方经济学"提供了更现实和更深刻的描述和分析,其理论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也具有直接的和重要的借鉴价值,因此,我国经济理论界应该大力加强对"西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对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西方经济理论的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张程[9](2019)在《欧洲防务一体化发展进程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欧盟已经从地区一体化组织发展成了全球经济行为体与重要政治角色。但寻根溯源,经济利益并不是欧洲一体化的本源性动力,是西欧的安全诉求、防务战略推动着欧洲从分裂走向了联合。然而,作为一体化的起点与最初的目标,防务领域却成为了欧洲一体化的“落后生”: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仍停留在“战略自主”阶段,防务政策的决策程序至今没能挣脱政府间主义的把控。由于缺少共同预算,承载了诸多希望的战斗群概念最终仅成了一个摆设。冷战后,欧洲防务一体化经历了“圣·马洛声明”之后的辉煌,亦遭受了政府主权债务危机的打击。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52%的民众赞成脱欧。这一结果让不少“欧洲派”人士认为:“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春天来了”。然而,英国真的是导致欧洲防务一体化举步维艰的罪魁祸首吗?欧盟与北约有22个共同成员国,两大组织的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欧盟为什么要撇开北约另起炉灶?欧盟建设独立军事力量以来,北约与欧盟之间的分歧愈加凸显。特朗普甚至声称要退出北约,美国真的会退出北约吗?跨大西洋关系又将走向何方?本文认为,单纯从“国际权力体系”的角度出发,很难发现和平环境中导致欧盟防务合作失败的真正原因。因此,本文采取了自由政府间主义视角,通过对这一理论的分析、论述与调整,将这个偏重于经济一体化的多因理论框架应用到了防务一体化的研究中。由于国防工业的特殊性与政府的主导地位,文章亦在理论中引入了影响防务一体化偏好密度的经济变量,搭建了全文的分析框架。虽然本研究仍将地缘政治利益作为一国防务政策的目标,但剔除了防务政策的“高级政治”属性,将防务一体化视为成员国在非强制性、信息充足的欧盟政府间谈判中取得的累加性成果,通过分析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偏好、相对博弈权力与博弈战略,对上述问题试做回答。本文以欧洲防务合作的发展为主线,梳理了欧洲国家在冷战时期、冷战后与英国脱欧公投后三个时期中,分别以西欧联盟、欧盟为制度载体的防务一体化进程,对其每一阶段中防务合作的主要内容、形式与特征进行了析论。而后,本文运用一体化偏好密度决定谈判结果、塑造一体化进程的逻辑框架,分析了成员国的地缘政治目标与国防工业利益,得到以英国为代表的“大西洋派”、支持德国与法国的“欧洲派”、坚持务实主义政策的中东欧国家和爱尔兰等中立国家的防务一体化偏好,以此作为分析防务一体化相关谈判结果(西欧联盟的复苏、战斗群概念和欧洲国防工业指令等)的核心变量。最后,本文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分析了北约与欧盟关系,将北约视为一种改变欧盟成员国博弈权力的“深化联盟”策略,探讨了北约对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影响,以及跨大西洋关系的未来发展。本文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欧盟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偏好差异与较低的偏好密度是欧洲防务合作屡次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和平环境中,成员国地缘政治目标的重合范围小,安全利益亦不受盟国政策外部性的严重影响。各成员国在欧盟防务谈判中的博弈空间较小,实施旁支付、议题联系的意愿与余地均不足,谈判也不容易取得成果。由于防务政策的特殊性,防务一体化成为了法国、德国推进欧洲政治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因此,两国无法在谈判中以单边替代政策、“结盟替代”策略威胁对手就范,只能通过妥协换取对方的支持。因此,欧洲防务一体化成果中更多体现了“大西洋派”等国家的偏好。再者,国防工业合作、军事力量共享的经济效益虽然对成员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对依赖欧洲市场的法国、德国的影响较明显,对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整体作用尚不显着。英国的退出虽然为欧洲防务合作提供了动力,但对防务一体化的影响弊大于利。欧盟不仅失去了一个军事大国、核大国,更失去了一座跨大西洋关系的桥梁。英国离开后,法国、德国将从“战友”转变为统一又对立的微妙关系。欧盟权力体系的重塑会是一个长期过程,引发的动荡可能减少成员国的防务合作意愿。虽然欧盟与北约的成员国大部分重叠,但由于成立背景、主导力量、运行机制、甚至基本章程上的差异,这两大组织无法相提并论。由于美国的军事实力与在北约中的霸主地位,欧盟在防务问题上难以真正撇开北约,实现独立。北约作为“大西洋派”国家在谈判中的“深化联盟”策略,为这些国家提供了额外的谈判筹码,这也使欧洲防务合作更难达成。本文认为,欧洲防务一体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北约的防务地位不会动摇,“互补”将成为跨大西洋关系发展的核心原则。

杨继国[10](2000)在《价值运行论纲》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主要研究价值的运行机制。共九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总论、本质论、机制论;其中,“机制论”又分为“微观机制”和“宏观机制”两部分。 第一章是总论。阐述价值理论的重要意义、研究现状,说明经济学研究方法及对“边际分析法”的借鉴等;介绍本论文的研究主题、重点、目的、内容和结构概要。 “本质论”即研究价值在“本质”层次发展运行的理论,包括第二章、第三章两章。价值的本质研究不是研究的重点。这是因为已有对价值论的研究基本都在这一范围进行,毋需多费笔墨,重复劳动;另外也由本文的研究目的限定(经济运行)。但是,这一层次仍然有些需要澄清的问题。价值的本质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内涵,但它仍然不是一成不变。在“本质”范围内也有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本文认为价值的本质的发展是分层次的,从最抽象的“价值”,依次经“行业价值”、“生产价格”到“国际价值”,形成一个体系。只有到了“国际价值”层次,价值的本质特征才得以充分、完全的展示。只有站在这个层次才能分清与价值有关的所有问题。第二章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本质论”分两个方向论述。一个是“价值层次理论”,在“纯粹”状态下研究价值范畴的发展,只涉及价值运行的范围大小、时间先后,不涉及竞争、供求等任何市场因素。因此,我们都是以每个生产者生产等量产品为前提的。但是,决定市场价格的并不是这样的“价值”,而是“市场价值”。在竞争等市场因素作用下,其它任何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仍然在供求相等假设条件下,仅仅因为不同生产者提供了不同的“量”而使提供了相同“抽象劳动”的单位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这个发生了“量变”的“价值”就是“市场价值”。它可通过个别价值加权平均而得。市场价值只是价值的“量变”不是“质变”。它构成了“价值”上升到“价格”的中介。第三章专门研究这一问题。 “机制论”研究价值的微观运行和宏观运行机制,即研究在“本质论”中假定不变或假定处于均衡状态的那些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研究这些现象形态的“差别性”。这些现象形态按“抽象到具体”的顺序依次为:市场价格、供给(包括市场供给和个别供给)、需求(包括市场需求和个别需求)、总供求、市场机制缺陷与宏观经济失衡等内容。价值运行机制的研究是本论文的主体和重点。 第四至第七章研究价值的“微观运行”机制,第八章和第九章研究价值的宏观运行机制。 第四章研究市场价值决定的市场价格的一般运行情况和不同条件下的市场价格变化规律。 第五章研究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供给和需求原理,分别用“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推导出“供给曲线”,用“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推导出“需求曲线”,并将之与新古典的供求理论进行比较。 第六章研究既定市场价格(即由市场价值决定的均衡市场价格)前提下的“个别生产者理论”,或者叫“个别供给理论”。尝试用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构建“生产函数”,从个别生产者角度分析供给行为。 第七章研究用“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原理建立“需求理论”(或称“消费理论,’),并定量分析了“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确定问题。 在第六和第七章分别结合劳动价值论原理讨论了不同于新古典理论的“长期供给曲线”和“长期需求曲线,’o 第八章用马克思的再生产模型构建“宏观均衡模型”,目的在于找出宏观经济“静态均衡”的条件。为便于比较,我们用“再生产理论”推导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第九章将再生产模型动态化,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的“增长理论”。这里是把增长理论当成宏观经济动态模型来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出宏观经济“长期”并“稳定”均衡的条件。分析证明,经济长期稳定均衡增长的条件是各种增长率以“不变比率”与国民经济保持相同的增长速度。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市场机制根本无法满足经济长期稳定均衡增长的条件;其中,引起“失衡”的最关键变量是“可变资本”不能与“不变资本”保持相同的速度增长.这一结论有很重要的政策含义。通过逐次放弃马克思假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储蓄率不变气“剩余价值率不变”等假设前提,我们用马克思建立再生产模型的同样方法验证了“增长模型”的结论。 均衡增长条件的“破坏”带来的必然是经济的周期性危机.政府可以主要通过影响经济失衡的“变量”来达到影响和对付经济周期之目的。这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理论根据。 为便于比较,并说明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模型(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的优越性,我们试着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推导出西方主要增长理论的基本“增长模型”:多玛—哈德罗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后凯恩斯主义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马克思主义增长模型包含了所有这些模型的基本思想。从它与西方经济增长模型的关系看,西方经济学的那些增长模型各自只表示增长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使它们加在一起也无法真正说明它们一直想说明的国民收入“人均增长”问题。马克思的增长理论是“

二、简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基本约定及题解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会计理论丛林”综述
    2.1 从会计本质观看会计理论丛林
        2.1.1 会计的本质:意识形态观
        2.1.2 会计的本质:商业语言观
        2.1.3 会计的本质:历史记录观
        2.1.4 会计的本质:现时经济现实观
        2.1.5 会计的本质:商品观
        2.1.6 会计的本质:信息系统观
        2.1.7 会计的本质:艺术观
        2.1.8 会计的本质:管理活动观
        2.1.9 会计的本质:控制系统观
    2.2 从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看会计理论丛林
        2.2.1 非理论路径
        2.2.2 演绎路径
        2.2.3 归纳路径
        2.2.4 伦理路径
        2.2.5 社会学路径
        2.2.6 宏观经济路径
        2.2.7 事项路径
        2.2.8 行为路径
        2.2.9 预测路径
        2.2.10 实证路径
    2.3 从研究范式看会计理论丛林
        2.3.1 人类学/归纳范式
        2.3.2 真实收益/演绎范式
        2.3.3 决策有用性/决策模型范式
        2.3.4 决策有用性/决策者/总市场行为范式
        2.3.5 决策有用性/决策者/个人使用者范式
        2.3.6 信息/经济学范式
    2.4 从历史演进的脉络看会计理论丛林
        2.4.1 Scott Henderson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2.4.2 Craig Deegan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2.4.3 葛家澍、杜兴强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2.5 从研究主流和前沿看会计理论丛林
    2.6 小结
3 会计学的学科属性
    3.1 研究会计学学科属性的理论意义
    3.2 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3.3 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3.4 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假说
    3.5 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论证
        3.5.1 经济学与管理学——使命与界限
        3.5.2 会计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匹配性与节点
    3.6 结论
4 会计经济学构想——理论基础
    4.1 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与新近发展
        4.1.1 前古典经济学时期
        4.1.2 古典经济学时期
        4.1.3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
        4.1.4 现代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时期
        4.1.5 当代经济学——学派林立时期
        4.1.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2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
        4.2.1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规律
        4.2.2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趋势
5 会计经济学构想——演绎推理
    5.1 古典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
        5.1.1 古典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5.1.2 古典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架构
    5.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会计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推理
        5.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5.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
    5.3 新古典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3.1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5.3.2 新古典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4 现代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4.1 现代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5.4.2 现代经济学下社会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
    5.5 当代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5.1 信息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5.2 新制度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5.3 其他经济学分支对会计经济学的影响
6. 会计经济学构想——经验证据
    6.1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审各种会计本质观
    6.2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
    6.3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研究范式
    6.4 以会计经济学的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6.5 以会计经济学的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研究主流和前沿
    6.6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审其他的会计理论研究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一) 企业家的概念
    (二) 企业家精神的定义
二、企业家从新古典经济学中消失及其原因
    (一) 企业家从新古典经济理论中消失的过程
    (二) 企业家从新古典经济理论中消失的原因
三、经济增长理论的新进展
四、当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
五、将企业家精神引入经济增长理论的可能性
六、将企业家精神引入经济增长理论的构想

(5)日本少子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生育变动
        1.1.2 日本的少子化困境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少子化成因和影响的相关研究
        1.3.2 婚姻对少子化作用的相关研究
        1.3.3 少子化对策的相关研究
        1.3.4 后人口转变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生育的相关概念
        2.1.2 婚姻的相关概念
        2.1.3 少子化和少子化对策
        2.1.4 其他相关概念
    2.2 主要理论
        2.2.1 生育分析理论
        2.2.2 人口转变理论
        2.2.3 中介变量理论
        2.2.4 现代增长理论
        2.2.5 “低生育率陷阱”理论
第3章 日本少子化的进程、现状及未来趋势
    3.1 日本少子化的进程
        3.1.1 战后的两次生育高峰
        3.1.2 少子化的预兆期
        3.1.3 少子化的开端
    3.2 日本少子化的现状
        3.2.1 少子化程度不断加深
        3.2.2 人口减少时代到来
    3.3 日本少子化的未来趋势
        3.3.1 日本的人口预测
        3.3.2 超少子化将长期延续
第4章 日本少子化的成因
    4.1 少子化的人口成因
        4.1.1 人口因素的作用机理
        4.1.2 婚姻状况对少子化的作用
        4.1.3 婚内生育对少子化的作用
        4.1.4 婚姻和生育作用组合分析
    4.2 少子化的经济成因
        4.2.1 育儿成本效用因素
        4.2.2 收入和雇佣因素
        4.2.3 工作生活对立的因素
    4.3 少子化的社会文化成因
        4.3.1 家庭形态转变的因素
        4.3.2 婚外生育低迷的因素
        4.3.3 追求自我实现的因素
        4.3.4 固有价值观念的因素
第5章 日本少子化的影响
    5.1 少子化对日本人口的影响
        5.1.1 少子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5.1.2 少子化对年龄结构的影响
    5.2 少子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5.2.1 少子化与经济的长期协同关系
        5.2.2 少子化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5.3 少子化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5.3.1 少子化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5.3.2 少子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5.3.3 少子化对教育的影响
第6章 日本少子化对策评析
    6.1 日本少子化对策的演进
        6.1.1 计划筹备阶段
        6.1.2 全面开展阶段
        6.1.3 调整深化阶段
    6.2 日本少子化对策的体系
        6.2.1 组织架构的四个层次
        6.2.2 对策内容的三条主线
    6.3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少子化对策量化分析
        6.3.1 政策工具分析框架
        6.3.2 政策文本选择与编码
        6.3.3 政策工具分布分析
    6.4 日本少子化对策的效果评价
        6.4.1 对策有效但作用受限
        6.4.2 对策供给“质”和“量”均不足
第7章 日本少子化对中国的启示
    7.1 中国少子化进程和现状
        7.1.1 中国总和生育率的变动
        7.1.2 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变动
        7.1.3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
    7.2 中国少子化的未来趋势
        7.2.1 预测方法及参数设置
        7.2.2 预测结果
    7.3 少子化的中日比较及经验借鉴
        7.3.1 中日少子化的相似之处
        7.3.2 中日少子化的相异之处
        7.3.3 日本的启示和经验教训
第8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日本少子化对策的优化路径
        8.2.2 中国应对少子化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三台山德昂族乡脱贫攻坚中的博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其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对博弈及博弈论的研究
        (二)对贫困定义及划分标准的研究
        (三)对德昂族历史、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的研究
        (四)对基层协商民主及基层协商民主中的利益博弈问题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公共决策中的纳什均衡与制度变迁
    第一节 利益博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
        一、公共决策:治国理政中一个重大严峻的课题
        二、利益博弈:公共政策研究的客观基础
        三、公共决策中的博弈理论与纳什均衡
        四、制度体系:公共决策中利益博弈的规则
    第二节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博弈关系分析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关系
        二、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关系
        三、村委会与驻村工作组之间的博弈
        四、贫困人口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博弈
        五、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第三节 制度性变迁:破解纳什均衡的根本选择
        一、公共政策是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协调、平衡
        二、约束激励机制的创建是破解纳什均衡的关键
        三、坚持博弈的动态时空概念,推进演化博弈
        四、坚持科学系统发展的序贯博弈思路
        五、加强监管,维护博弈规则
第二章 三台山德昂族乡扶贫工作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田野调查点三台山德昂族乡概况
        一、三台山德昂族乡情概况
        二、三台山乡的经济发展情况
    第二节 三台山德昂族乡“直过民族区”的脱贫攻坚
        一、开发式扶贫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十二五”以来扶贫政策的叠加期
        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实施
        四、开发式扶贫的绩效
        五、协商民主是脱贫攻坚的政治保障
    第三节 三台山德昂族乡的跨境婚姻与深度贫困
        一、三台山德昂族乡跨境婚姻现状及特点
        二、三台山德昂族乡跨境婚姻的促成因素
        三、三台山乡跨境婚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
    第一节 各级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
        一、中央政府
        二、地方政府
    第二节 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基层组织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
        一、地方政府部门之间
        二、地方政府与村委会之间
        三、村委会与驻村工作队之间
    第三节 政府与贫困人口、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
        一、政府与贫困人口之间
        二、政府与企业之间
    第四节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
        一、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
        二、中国扶贫基金会
第四章 精准识别:各级组织之间、村民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第一节 扶贫标准的确定
        一、贫困的概念及内涵
        二、贫困的类型
        三、我国的贫困标准
    第二节 精准识别的方法和程序
        一、建档立卡阶段
        二、“回头看”阶段
        三、动态管理阶段
    第三节 精准识别的博弈
        一、各级政府之间的博弈
        二、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三、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
第五章 权利与责任:各级组织之间的博弈
    第一节 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之间的博弈
        一、关于政策方面的博弈
        二、关于脱贫时间的博弈
        三、关于统计报表的博弈
        四、关于产业扶贫方面的博弈
        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的博弈
    第二节 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
        一、参与三台山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织
        二、各参与市直单位的职责
        三、各参与市直单位之间的博弈
    第三节 基层组织之间的博弈
        一、乡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博弈
        二、村委会与驻村工作队之间的博弈
    第四节 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一、参与企业的责任
        二、三台山乡企业帮扶工作情况
        三、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分析
第六章 权利和义务:贫困户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第一节 政府与贫困人口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一、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权利和政府的义务
        二、政府的权利与贫困人口的义务
    第二节 政府与贫困户之间的博弈
        一、易地扶贫搬迁方面
        二、产业发展方面
        三、成效评估方面
第七章 破解纳什均衡创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机制
    第一节 健全政府决策协商机制确保决策科学合理
        一、健全决策前的调研、咨询、协商制度
        二、决策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节 完善执行协商制度推进政策高效落实
        一、执行协商的主体
        二、执行协商的范围
        三、执行协商的方式
    第三节 推进政策评估协商强化结果运用
        一、公共政策评估与政策评估协商
        二、政策评估协商的主体、内容及方式
        三、评估的价值追求是正和博弈,实现帕累托改善的制度规范
    第四节 健全决策、执行、评估协商的保障机制确保协商目的有效实现
        一、改善党的基层领导方式
        二、构建公民协商意见整合机制
        三、健全群众协商意识培育机制
        四、加强协商民主文化建设
        五、积极构建利益捆绑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
第八章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实现
    第一节 强化对协商民主的监督问责
        一、加强对协商过程的监督
        二、加强对协商成果落实情况的监督
        三、健全责任追究制
    第二节 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
        一、突出监督重点
        二、强化执纪审查
        三、加大问责力度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西方经济学的综合与回归(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二百年的综合
    第一章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第一节 关于经济学的一个简明定义
        第二节 经济人假设
        一、 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二、 经济人假设的历史演变
        三、 对经济人假设的置疑与扩展
        第三节 资源稀缺假设
        一、 资源稀缺假设的引入
        二、 资源稀缺假设的含义
        三、 资源稀缺的经济学意义
        第四节 私有产权假设
        一、 私有产权:经济学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二、 产权的含义
        三、 私有产权的参照系性质
        本章结语
    第二章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最大化原理
        一、 基本含义
        二、 关于目标(组合)的相容性
        三、 最大化的过程
        四、 最大化原理的现实性
        五、 经济人追求最大化的局限条件
        第二节 平等交换原理
        一、 平等交换的前提条件
        二、 平等交换所带来的福利改善
        三、 遗留的问题
        第三节 供求原理
        一、 基本含义
        二、 竞争与市场价格的决定
        三、 供求机制的配置效率和供求原理的分析价值
        第四节 资源最优配置的帕累托标准
        本章结语
    第三章 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第一节 个体分析方法
        一、 经济分析的独特视角
        二、 个体分析方法的演变
        三、 个体分析方法的困难
        第二节 均衡分析方法
        一、 经济学把握世界方法
        二、 经济学说史上的均衡分析
        三、 均衡分析的一个技术性假定
        第三节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一、 实现和打破均衡的动力
        二、 关于机会成本
        三、 三种类型的成本
        本章结语
下篇 现代若干理论的回归
    第一章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市场主体行为理论的发展
        一、 消费者行为理论
        二、 厂商理论
        第二节 非市场选择理论
        一、 人力资本理论
        二、 公共选择理论
        三、 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
        四、 博奕论
        第三节 宏观经济理论
        一、 《通论》和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二、 现代货币主义的“反革命”
        三、 理性预期革命
        四、 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本章结语
    第二章 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问题
        第一节 一个分析框架
        第二节 预期效用理论及其扩展
        一、 预期效用函数
        二、 弗里德曼对预期效用理论的扩展
        三、 阿莱悖论
        第三节 展望理论和风险效用函数的重构
        一、 展望理论的三个假设
        二、 风险效用函数的重构
        三、 对阿莱悖论和偏好逆转现象的解释
        第四节 弱假定意义上的经济人理性
        本章结语
    第三章 博奕、信息和预期
        第一节 对博奕论“革命”的评估
        一、 博奕论本质上是个人决策理论的扩展
        二、 博奕论改变了什么
        三、 博奕均衡的精炼和强化
        第二节 一个检验模型
        一、 信息和预期
        二、 模型的建立
        第三节 纳什均衡的性质
        一、 纳什均衡的经济含义
        二、 纳什均衡的实现--以古诺均衡为例
        三、 关于纳什均衡实现条件的再讨论
        第四节 子博奕精炼均衡
        一、 古诺均衡与斯塔尔伯格均衡
        二、 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均衡精炼
        第五节 占优均衡和完全信息
        一、 占优均衡
        二、 完全信息的影响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分析
        第一节 总体理论框架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的萨伊信条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函数
        第四节 货币主义的需求分析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分析
        第一节 一个框架
        一、 劳动供给函数
        二、 劳动需求函数
        三、 劳动供求模型
        第二节 短期总供给曲线
        一、 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
        二、 正统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曲线
        三、 现代货币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四、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总供给曲线
        五、 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总供求分析
        一、 正统凯恩斯学派的总供求模型
        二、 新凯恩斯学派的总供求模型
        三、 现代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总供求模型
        本章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9)欧洲防务一体化发展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首字母缩略词表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自由政府间主义理论框架
    第一节 自由政府间主义的产生
        一、欧盟性质的界定:地区性国家合作制度
        二、自由政府间主义的逻辑与基本观点
    第二节 一体化的谈判需求——国家偏好
        一、国家偏好的概念与主导行为体
        二、国家偏好的价值取向与塑造理论
        三、国内社会视角下的内生性政策理论
    第三节 一体化的谈判结果供给——政府间博弈
        一、欧盟谈判的效率问题
        二、欧盟谈判环境的非强制性
        三、欧盟谈判环境的充足信息分布
        四、欧盟谈判中博弈权力的来源
    第四节 超国家性的基础——汇集和委托主权
        一、可靠性承诺解释
        二、双层博弈理论
    第五节 自由政府间主义的调整和本文理论框架
        一、欧洲防务一体化研究的局限性
        二、假设调整:政府在防务领域的主导地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启动
        一、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失败
        二、冷战期间的欧洲政治合作
    第二节 冷战后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一、欧盟框架外的防务合作——重振西欧联盟
        二、欧盟框架内的防务合作——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
        三、欧洲国防工业一体化的发展
    第三节 英国脱欧后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新进展
        一、《欧盟全球战略》
        二、欧洲防务基金
        三、永久结构性合作
    第四节 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基于务实主义的政府间合作
        一、政府间色彩
        二、务实主义思想
        三、核心政策的缺失
        四、欧盟指令的执行困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欧盟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偏好与偏好密度分析
    第一节 欧盟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偏好密度分析
        一、“大西洋派”国家:深化北约
        二、“欧洲派”国家:建设欧洲自主防务力量
        三、中东欧国家:务实主义防务政策
        四、中立国家:“有限参与”
    第二节 防务政策的经济效益对成员国偏好密度的影响
        一、欧洲防务合作的经济效益
        二、经济因素对成员国防务一体化偏好密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欧盟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博弈结果分析
    第一节 围绕西欧联盟的博弈
        一、西欧联盟的复苏
        二、欧盟成员国的西欧联盟构想
        三、围绕西欧联盟重建的博弈过程
        四、博弈结果分析
    第二节 欧盟框架下的成员国防务一体化博弈
        一、欧盟战斗群概念
        二、欧盟防务相关产品转让指令
    第三节 英国脱欧公投后成员国防务一体化博弈
        一、英国脱欧对欧洲防务合作的可能影响
        二、永久结构性合作的启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约对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影响
    第一节 冷战后北约的战略转型
    第二节 北约与欧盟关系的制度化
    第三节 北约对欧洲防务合作的影响
        一、军事能力差距
        二、欧盟与北约关系发展的困境
        三、北约对欧盟成员国谈判权力的影响
    第四节 北约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10)价值运行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中、英文)
第一章 价值理论: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第一节 价值理论的现状与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第二节 价值理论与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 价值运行理论简介
第二章 值运行的层次理论
    第一节 价值理论及其范畴的不同规定性
    第二节 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本质
    第三节 价值实体运行的层次体系
第三章 价值与价格运行的过渡形态:市场价值理论
    第一节 市场价值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第二节 市场价值范畴在生产价格、国际价值领域的延伸
    第三节 对几个有关问题的重新阐释
第四章 市场价值转化为市场价格
    第一节 价格一般
    第二节 市场价格运行及其均衡
    第三节 垄断价格与生产价格
第五章 价值运行与供给、需求原理
    第一节 两种供给和需求理论比较
    第二节 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推导的供求曲线
    第三节 “供求律”与竞争
第六章 市场价格与个别生产理论
    第一节 对新古典生产理论的评述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有关问题的论述
    第三节 用劳动价值论建立个别生产理论
第七章 第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消费需求
    第一节 社会消费需求结构理论:一般分析
    第二节 社会消费需求结构理论:定量分析
    第三节 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确定:需求函数
第八章 价值的宏观运行(上):均衡理论与宏观均衡
    第一节 均衡状态与均衡分析
    第二节 “辨证”均衡理论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宏观均衡分析
第九章 价值的宏观运行(下):宏观动态模型与宏观经济失衡
    第一节 马克思宏观模型动态化发展
    第二节 再生产增长模型与现代增长理论比较
    第三节 用马克思的方法对增长模型结论的验证
    第四节 宏观经济失衡与宏观调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简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简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J]. 张培刚,张建华,方齐云. 当代财经, 1998(01)
  • [2]“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D]. 陈德刚. 武汉大学, 2013(12)
  • [3]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J]. 戚自科.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 [4]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理论[J]. 鲁传一,李子奈.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3)
  • [5]日本少子化问题研究[D]. 全龙杰. 吉林大学, 2020(01)
  • [6]三台山德昂族乡脱贫攻坚中的博弈问题研究[D]. 贺勇. 云南大学, 2018(01)
  • [7]西方经济学的综合与回归[D]. 张宝江.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3)
  • [8]我国应该加强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J]. 贾根良.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7(01)
  • [9]欧洲防务一体化发展进程研究[D]. 张程. 山东大学, 2019(02)
  • [10]价值运行论纲[D]. 杨继国. 厦门大学, 2000(02)

标签:;  ;  ;  ;  ;  

浅谈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