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胚抗原启动子的活性研究

癌胚抗原启动子的活性研究

一、癌胚抗原启动子的活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琼[1](2021)在《CEACAM6启动子介导PE38KDEL毒素基因治疗人舌鳞状细胞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舌鳞状细胞癌(hOTSCC)是口腔癌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种,具有复发风险高、预后差的特点。临床上治疗hOTSCC的手段仍主要以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然而这些治疗手段往往缺乏靶向性,具有较高的毒副作用,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开发hOTSCC的基因靶向药物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肿瘤的毒素基因治疗通过肿瘤特异性启动子来调控毒素的表达,使毒素基因只在肿瘤细胞中表达,而在正常组织和细胞中不表达,因而使治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治疗效率。近年来,肿瘤毒素基因治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青睐。然而,截止目前,关于hOTSCC毒素基因治疗的报道仍然很少。CEACAM6是细胞表面的一种粘附因子,在多种肿瘤中都过表达,糖基化的CEACAM6可以作为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复发的肿瘤标志物。因此,本文拟用CEACAM6启动子来调控假单胞菌外毒素A的表达,构建hOTSCC毒素基因治疗质粒并探索其对hOTSCC的治疗效果。首先,我们通过qRT-PCR检测了CEACAM6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EACAM6在hOTSCC细胞中显着过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中的表达量则很低,表现出了较强的OTSCC表达特异性。然后,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p CEACAM6-PE38KDEL毒素表达质粒和p CEACAM6-Basic萤火虫荧光素酶表达质粒,并利用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的办法测定CEACAM6启动子的表达活性及表达特异性。结果表明,CEACAM6启动子在体外条件下可以特异性地调控萤火虫荧光素酶的表达,同样表现出了较强的OTSCC表达特异性。因为PE38KDEL毒素可以导致真核细胞翻译延长因子(e EF2)失活,我们利用共转染的方法检测毒素质粒对hOTSCC细胞蛋白合成的特异性抑制作用,并分别利用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流式细胞术、TUNEL、Western Blotting、Transwell和伤口愈合试验在体外检测毒素质粒对OTSCC细胞的靶向抑制和杀伤作用。和预期的一样,p CEACAM6-PE38KDEL毒素表达质粒可以特异性抑制OTSCC细胞TCA8113的蛋白合成,对其增殖、侵袭和迁移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还能诱导其发生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相反,对正常细胞以及CEACAM6表达阴性的细胞则影响很小。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p CEACAM6-PE38KDEL同样表现出了良好的体内治疗效果,对肿瘤的形成以及生长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与此同时,通过H&E、免疫组化检测我们发现,该毒素表达质粒不会对机体的正常组织及器官造成明显的损伤,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CEACAM6启动子介导的PE38KDEL毒素基因治疗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和杀伤hOTSCC细胞,具有很高的靶向性和安全性,有望成为未来在临床上进行hOTSCC基因靶向治疗的候选药物。

李风伟[2](2021)在《长链非编两RNA MNX1-AS1在肝内胆管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背景及目的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是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一种,约占所有肝脏肿瘤的10-15%,一般认为iCCA起源于肝内的胆管上皮细胞。在临床上,iCCA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术后生存差,因此结合多个维度的数据建立精准的iCCA预后预测模型,基于预后模型对iCCA病人进行精细化管理,有望进一步提高iCCA患者群体的术后生存。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了lnc RNA MNX1-AS1在多种肿瘤中的促癌作用,然而MNX1-AS1在iCCA中的作用尚无研究报道。MNX1是参与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转录因子,已有文献表明MNX1-AS1和MNX1的表达呈高度正相关关系。然而MNX1-AS1和MNX1在iCCA中的相关性也未见研究证实。本课题拟采用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手段,研究MNX1-AS1和MNX1在iCCA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并采用完整的体内体外实验阐明MNX1-AS1在iCCA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目前的研究表明,MNX1-AS1在不同肿瘤中的促癌机制存在差异。已有研究表明MNX1-AS1可以发挥“分子海绵”的作用,在细胞质中竞争性结合micro RNA,进而间接参与肿瘤进展的调控。还有一些研究表明,MNX1-AS1也可以调控肿瘤经典信号转导通路发挥促癌作用,另外一项关于胃癌的研究表明,MNX1-AS1可以通过招募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入核与BTG2启动子区域结合抑制BTG2的转录,最终促进胃癌的进展。我们前期研究也证明,在iCCA细胞中MNX1-AS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根据我们前期的研究基础结合已有的文献报道,我们拟对iCCA中MNX1-AS1在细胞核中的作用机制做较为深入的探讨。二、研究方法1.基于iCCA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转录组测序数据,通过R语言DESeq2包进行差异表达lnc RNA(DElnc RNA)的筛选。2.结合生存数据,通过单因素COX回归筛选对iCCA患者预后有显着影响的DElncRNA。3.通过LASSO回归进一步压缩对iCCA患者预后有显着影响DElnc RNA的数量,并根据建立的LASSO回归公式,计算每个患者的lnc RNA相关风险分数(Risk Score)。4.下载公共数据库中的iCCA转录组数据,对建立的lnc RNA相关风险分数进行外部验证。5.结合建立的lnc RNA相关风险分数和临床数据,筛选影响iCCA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COX回归的方法)。6.基于已经建立的多因素COX回归建立预测iCCA患者预后的Nomogram列线图。7.利用iCCA转录组测序数据和公共数据库中的转录组数据,验证MNX1-AS1和MNX1的表达是否存在相关性,并利用成对iCCA组织的q RT-PCR实验进行验证。8.qRT-PCR验证多个胆管癌细胞系中MNX1-AS1的表达量,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实验,确定MNX1-AS1在细胞中的定位。9.在iCCA细胞系中分别构建iCCA的稳定低表达和过表达细胞株进行细胞实验。验证MNX1-AS1对胆管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等表型的影响。10.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和肺转移模型验证MNX1-AS1的表达对iCCA肿瘤生长和转移能力的影响。11.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证明MNX1-AS1的表达是否能够调控MNX1蛋白的表达。12.通过公共数据库预测能与MNX1上游启动子区域结合的转录因子,并通过Ch IP实验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筛选出与MNX1上游启动子区域结合的转录因子。13.通过公共数据库预测上述步骤筛选出的转录因子是否可能与MNX1-AS1结合,并预测结合位点。14.通过转录因子的RIP实验验证筛选出的转录因子是否与MNX1-AS1存在结合关系。15.利用小干扰RNA在iCCA细胞系中分别干扰上述转录因子的表达,再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验证MNX1蛋白的表达,以证明筛选出的转录因子对MNX1表达的调控作用。16.进行MNX1的Ch IP实验和Ch IP-seq对MNX1结合的基因进行全面的检测。17.利用GO和KEGG富集分析方法,初步判断MNX1可能参与调控的下游肿瘤信号通路。18.利用GO和KEGG富集分析的结果,确定MNX1影响的下游肿瘤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再次利用Ch IP实验验证MNX1是否能够与关键基因的上游启动子区域结合。19.利用已经建立的MNX1过表达和低表达细胞株,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验证MNX1对肿瘤信号通路的关键基因和通路中其他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三、研究结果本课题的第一部分是对iCCA转录组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利用iCCA癌和癌旁组织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共筛选出1253个DElnc RNA。然后结合iCCA患者的生存数据,共筛选出22个对iCCA患者预后有显着影响的DElnc RNA。进一步通过LASSO回归压缩对iCCA患者预后有显着影响DElnc RNA的数量至3个,并计算了每一个样本的lnc RNA相关风险分数。公共数据的验证结果表明我们建立的lnc RNA相关风险分数稳定性良好。最后通过COX回归筛选出8个危险因素:多发肿瘤、lnc RNA相关风险分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肿瘤直径、癌胚抗原、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糖蛋白199。最后建立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并建立预测iCCA患者预后的Nomogram列线图。本课题的第二部分是lncRNA MNX1-AS1促进肝内胆管癌发展和转移的功能研究。我们首先根据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分析证明MNX1-AS1和MNX1的表达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成对iCCA组织的q RT-PCR再次证明两者表达量的高度正相关关系。FISH实验证明MNX1-AS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细胞实验方面,通过慢病毒转染在FRH0201细胞系中构建了MNX1-AS1稳定低表达细胞株,通过质粒转染在RBE细胞中构建MNX1-AS1高表达细胞株。细胞功能实验证明,MNX1-AS1过表达后,RBE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转移能力显着增强,并能显着增强HUVEC的血管形成能力。敲低MNX1-AS1表达的FRH0201细胞中则产生相反的效果。动物实验方面,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和肺转移模型证明敲低MNX1-AS1的表达后,可以显着抑制iCCA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本课题的第三部分是lnc RNA MNX1-AS1促进肝内胆管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我们首先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证明,MNX1-AS1可以正向调控MNX1蛋白的表达。然后通过数据库预测能够与MNX1上游启动子区域结合的转录因子。接着用Ch IP实验证明,只有c-Myc和MAZ能够与MNX1上游启动子区域结合。然后再通过RIP实验证明c-Myc和MAZ确实能够与MNX1-AS1结合,进一步利用小干扰RNA在iCCA细胞系中分别干扰转录因子c-Myc或MAZ的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证明,干扰c-Myc或MAZ的表达后,MNX1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下降。接着进行了MNX1的Ch IP实验和Ch IP-seq。Ch IP-seq结果的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MNX1可能通过Ajuba基因参与了Hippo通路的调控。MNX1的Ch IP实验证明,MNX1能够与Ajuba基因的上游启动子区域结合。Western blotting实验证明在RBE细胞系中构建的MNX1-AS1过表达或者MNX1过表达细胞中,Ajuba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强,Hippo信号通路中的MST1、MST2、p-Mob、p-Last1、p-YAP1的表达显着减弱,最终导致YAP1的表达显着增强;在FRH0201细胞系中构建的MNX1-AS1低表达或者MNX1低表达细胞中的实验得到了相反的结果。综上,我们的实验证明MNX1可以上调Ajuba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Hippo通路,最终导致YAP1过表达发挥促癌作用。四、结论本研究首先利用iCCA转录组测序数据和公共数据,筛选出对iCCA预后有显着影响的lnc RNA,进一步通过LASSO回归建立了lnc RNA相关风险分数,外部数据集验证结果表明,我们基于差异表达lnc RNA建立的lnc RNA相关风险分数稳定性良好。再结合临床变量建立了预测iCCA患者预后的Nomogram列线图,该列线图为本课题研究成果在临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接着我们通过分析转录组测序数据和iCCA组织的q RT-PCR结果发现,lnc RNA MNX1-AS1和MNX1的表达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在功能研究方面,我们首先通过细胞功能实验证明了在iCCA细胞中MNX1-AS1具有促进iCCA细胞增殖、转移侵袭和HUVEC血管形成的促癌作用。我们进一步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和肺转移模型证实MNX1-AS1在裸鼠体内也具有促进iCCA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促癌作用。机制方面,我们证明MNX1-AS1可以通过招募转录因子cMyc和MAZ结合到MNX1基因的上游启动子区域,正向调控MNX1蛋白的表达。MNX1蛋白通过Ajuba基因抑制Hippo通路,最终导致YAP1入核增加,发挥促癌作用。MNX1-AS1/c-Myc&MAZ/MNX1/Ajuba/Hippo信号通路是iCCA的潜在治疗靶点。

陈鹏[3](2021)在《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筛选出陕西汉族结直肠癌易感人群,筛选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microRNA,并对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临床预防及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设计一项包括514例CRC患者和510例健康对照的病例-对照关联研究,选取9个lnc RNAs基因[MIR137HG、MIR143HG(CARMN)、MIR3142HG、LINC-PINT、MIR124-1HG、MIR675HG(H19)、MIR17HG、MIR497HG和MIR133A1HG]、7个miRNAs基因(MIR577、MIR608、MIR675、MIR192、MIR618、MIR492和MIR423)及GREM1基因的49个SNPs,采用Agena Mass ARRAY基因分型技术,对所筛选的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通过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在遗传模型和分层分析下这些位点与中国陕西汉族人群CRC发病风险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单倍型分析及MDR分析寻找预测CRC风险的最佳模型。2.分析MIR17HG及miR-17-92a簇在CRC病例及对照组的组织及血液中的表达。从TCGA和GDC数据库下载肿瘤RNA-seq数据,分析MIR17HG的mRNA表达。在TCGA数据库中下载生存数据用于生存分析,下载miRNA-seq表达量数据用于分析不同疾病分期的差异。从SRA和GEO数据库中下载数据用于健康人和患者血清及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血清中游离miR-17-92a簇的丰度比较。3.纳入未经过任何治疗的陕西汉族病例50例,健康对照50例,用RT-qPCR对其血清中miR-17-92a簇的microRNAs表达进行检测,用ROC曲线判断这些microRNAs在诊断结直肠癌病例中的作用。4.用hsa-miR-18a-5p mimics和hsa-miR-18a-5p inhibitor对结直肠癌HCT116和SW480进行处理,研究hsa-miR-18a-5p对结直肠癌细胞的作用。利用shortest path算法分析蛋白互作网络中各基因与表达差异基因之间的网络关系,筛选结直肠癌的候选关键靶基因并进行初步验证。结果:1.rs73376930与增加中国陕西汉族CRC发病风险相关;而rs7549905、rs7318578、rs633727和rs58658771与降低中国陕西汉族CRC发病风险相关。单倍型GA较CA(rs3024270和rs2075744)、单倍型CT较TA(rs4779584和rs58658771)、单倍型AA较AG(rs2293581和rs73376930)均与降低CRC风险相关。含5个SNPs位点的模型(rs9440302,rs353300,rs1582417,rs157928,rs3024270)为预测CRC最佳模型,其交叉检验一致性为9/10,平衡精确性为:0.719,可预测患CRC的风险OR为6.65(95%CI:4.96-8.91)。2.MIR17HG在CRC组织中高表达,在Ⅳ期病例及黑种人中最高。miR-17-92a簇在CRC组织及血清中高表达,hsa-miR-20a-5p表达量最高。3.在陕西汉族结直肠癌病例血清中hsa-miR-18a-5p和has-miR-92a-1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人群。hsa-miR-18a-5p表达量与临床分期相关。血清hsa-miR-18a-5p+CEA+AFP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AUC=0.899(95%CI:0.836-0.962,P<0.001),灵敏度=0.88,特异性=0.738,优于单一指标。4.hsa-miR-18a-5p能降低CRC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增加细胞凋亡的发生。用最短距离算法评估hsa-miR-18a-5p可能的11个靶基因,hsa-miR-18a-5p可能通过靶向LIF起到抑制CRC发展的作用。结论:1.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含五个SNPs的模型可以预测CRC的发病风险。2.MIR17HG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MIR17HG及其microRNAs在CRC组织中高表达,表达量与临床分期及种族相关。miR-17-92a簇在CRC血清中高表达。3.在陕西汉族CRC血清中hsa-miR-18a-5p、hsa-miR-92a-3p表达量增加,hsa-miR-18a-5p+CEA+AFP在诊断早期结直肠癌中具有优越性。4.hsa-miR-18a-5p的高表达能降低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

汪艳红[4](2021)在《结直肠癌中寡肽转运体PEPT1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其转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二。在我国,CRC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趋向低龄化。尽管得益于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的进步,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已有所下降,但晚期伴随转移的患者诊断率仍然很高,且治疗手段有限。因此亟待寻找结直肠早期病变的诊断手段和新的治疗策略以减少CRC发病率和死亡率。表观遗传修饰是指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发生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变化,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s和RNA甲基化,与CRC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其中DNA甲基化和mi RNAs最有望成为CRC的早诊和预后标志物,如SEPT9基因的DNA甲基化检测试剂盒已被商品化并应用于临床上CRC的早期诊断。而组蛋白修饰作为生物标记物的研究因为其作用机制复杂,检测技术的局限和对不同肿瘤缺少特异性,还处在初期阶段。RNA甲基化在CRC中的相关研究也还不成熟。因此,阐述结直肠癌中基因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对于了解CRC的发病机制,以及开发新的生物标记物和药物治疗靶点都有重要意义。化疗仍然是目前CRC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期,然而CRC中存在的不同耐药机制使得药物临床化疗效果不佳,因此急需开发新的CRC治疗手段。引起肿瘤耐药的主要分子机制包括药物摄取的减少和药物外排的增加,由此我们推测介导化疗药物摄取与外排的药物转运体在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是引起CRC对化疗药物耐药的关键因素之一。寡肽转运蛋白PEPT1(由SLC15A1编码)主要分布于肠道上皮细胞的刷状缘膜上,在肾小管、胆管等组织中也能检测到其表达。PEPT1转运体主要负责机体内二肽、三肽类物质的摄取,包括一些结构相似的拟肽药物,例如血管紧张素抑制剂西罗普利,-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抗肿瘤药物乌苯美司等。由此我们推测CRC中PEPT1转运体的表达水平可能与二肽类抗肿瘤药物乌苯美司对CRC的化学治疗效果相关。本课题我们通过表征配对的CRC肿瘤及其癌旁组织中PEPT1的基因表达,发现PEPT1在CRC肿瘤组织中表达丢失现象,并阐明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对PEPT1基因的转录调控机理。我们发现在CRC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的DNMT1介导了PEPT1基因近端启动子区CGI位点的高甲基化状态;同时,远端启动子区HDAC1的富集阻遏P300催化转录激活信号H3K18/27Ac,最终导致PEPT1基因的转录抑制。最后,我们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荷瘤小鼠模型评估了表观遗传药物地西他滨和PEPT1转运体底物乌苯美司联合用药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CR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指导策略,也为CRC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有潜力的作用靶点。

国家[5](2020)在《干扰素调节因子5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早期预警中的可能作用》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负担。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组织病理类型,约占肺癌病例的85%-90%。炎症和癌症密切相关,已成为癌症的一个重要标志。干扰素调节因子5(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5,IRF5)是固有免疫反应信号通路的关键转录因子,参与调控Ⅰ型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IL)-6、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γ诱导蛋白(IP)-10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同时也在巨噬细胞极化、B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浆细胞分化和抗体分泌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调节作用。此外,IRF5还可以促进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IRF5在癌症中的作用可能与癌症类型有关。有研究显示:IRF5在乳腺癌和肝癌中发挥抑癌作用,而在甲状腺癌和肾癌中则促进肿瘤发展。目前,仅有体外研究发现IRF5可能抑制NSCLC的发展,尚没有从临床角度探索IRF5在NSCLC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明确IRF5在NSCLC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及作用,为NSCL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IRF5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应用反转录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流式细胞术和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CBA)等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IRF5及其相关炎症因子IL-6、IL-10、TNF-α和IP-10的表达情况;应用PCR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IRF5 rs77571059和rs2004640两个位点的基因型。结果:1.NSCLC组织中IRF5的蛋白质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尤其在<45岁和≥60岁患者表现显着。2.在NSCLC组织中,早期癌组织中IRF5的蛋白质水平显着高于进展期癌组织,但其在肺腺癌和肺鳞癌组织中的蛋白质水平无明显差异。3.NSCLC组织中IRF5蛋白质水平高的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癌组织中IRF5蛋白质水平低的患者比较有延长的趋势,但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在吸烟的NSCLC患者中,IRF5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其在早期癌组织中的水平明显高于进展期癌组织,并且其在癌组织中的水平与患者的吸烟烟龄呈负相关。5.IRF5在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在早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进展期患者。6.和健康对照组相比,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的m RNA水平对NSCLC诊断的敏感性为87.9%,特异性为71.4%,AUC为0.858,且其对早期NSCLC的诊断价值(AUC=0.904)高于进展期NSCLC(AUC=0.81)。7.NSCLC患者IRF5 rs77571059杂合缺失型(-/CGGGG)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其等位基因(CGGGG)的分布频率也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但是与疾病分期无明显相关性。8.IRF5 rs77571059杂合缺失型(-/CGGGG)的NSCLC患者外周血中IRF5的m RNA水平显着高于纯合缺失型(-/-)患者。9.NSCLC患者血浆中IL-6和IP-10的蛋白质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早期患者血浆中IP-10的蛋白质水平和白细胞中IL-10 m RNA水平是显着升高的,而进展期患者血浆中IL-6和IL-10蛋白质水平是显着升高的。10.NSCLC患者外周血中IRF5+的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比例均与血浆中IP-10的蛋白质水平呈正相关,而与血浆中IL-10的蛋白质水平呈负相关。结论:1.IRF5在NSCLC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负调节作用。2.早期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的水平是显着升高的提示其在NSCLC发展中具有早期预警作用。3.IRF5 SNP rs77571059与NSCLC的易感性有关,且能影响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的m RNA表达水平,提示遗传背景对肺癌发生发展中IRF5的应答有影响。4.IRF5下游细胞因子在外周血白细胞中或血浆中的水平与NSCLC分期有关,监测血浆中IP-10的蛋白质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中IL-10的m RNA水平对于肺癌早期的预测有辅助作用。

陈晓雨[6](2020)在《LGR5启动子甲基化在胃癌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胃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因现有的技术水平很难达到早期诊断,所以在临床上胃癌的致死率较难改善,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将注意力及精力投向对胃癌新的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的寻找。癌症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是一部分起源于未调控的干细胞或去分化的祖细胞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已被证实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耐药、复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LGR5即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G蛋白偶联受体5,是CSC标记物之一,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并与胃癌分期、淋巴转移与否及其数量相关。经典通路为LGR5激活wingless and INT-1(WNT)/β-连环蛋白通路,抑制β-连环蛋白的降解,细胞核中β-连环蛋白的含量超过正常值,下游靶基因表达异常,导致了胃癌的发生并影响其进展。LGR5启动子胞嘧啶-磷酸-鸟嘌呤(cytosine phosphate guanine,Cp G)区域甲基化可使组织中LGR5表达明显下调,并在胃癌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与胃癌的临床病理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为了探究LGR5甲基化与胃癌发生及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本次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2018年1月至6月胃癌手术病例26份,确诊胃癌依靠该院病理科提供的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留取26组新鲜胃正常组织、癌旁组织、胃癌组织,利用标准苯酚-氯仿萃取法、亚硫酸盐修饰、多重PCR和Methyl Target技术,计算26组标本(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LGR5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将每组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LGR5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进行比较,并将26组胃癌组织LGR5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其相应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LGR5甲基化水平在胃癌组织中显着降低,并且与胃癌病理分期(P<0.001)、浸润深度(P<0.001)、肿瘤大小(P<0.001)、淋巴转移(P<0.001)、1年内复发(P=0.016)相关,而与性别(p=0.3801)、年龄(p=0.4853)、部位(p=0.3042)、病理分级(p=0.4228)、神经侵犯(p=0.1897)、脉管癌栓(p=0.2508)、远处转移(p=0.0526)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p=0.0596)等参数无关。胃癌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有着很严重的危害,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损害,本研究用定量的方法计算出LGR5在胃癌组织中的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而且LGR5的甲基化水平与胃癌病理分期、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转移、1年内复发相关。但是本次结果需要更大的样本量进一步证实,并且与WNT/β-连环蛋白通路及相关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成员Troy、胃癌血管形成、Forkhead转录因子、“刺猬”基因/锌子转录因子2信号通路、R-脊椎蛋白、双皮质激素释放酶1、重组人Nanog同源框假基因8、Notch基因、锌指蛋白3/环指蛋白等因子或通路的关系还有待探究,以此可为胃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为新药上市提供支持,本研究进一步进行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值得深入进展。

陈兴宇[7](2019)在《诱骗受体3(DcR3)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诱骗受体3(Decoy receptor 3,DcR3)是诱骗受体家族(DcR1,DcR2,DcR3)的成员之一,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研究表明DcR3在神经胶质瘤、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在其中发挥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作用,但是DcR3调控胰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和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DcR3在胰腺癌细胞中的功能以及相关调控机制。方法(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64对胰腺癌及配对非癌胰腺组织的表达;应用ELISA对112例胰腺癌患者血清中DcR3的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组织标本和血清标本中DcR3表达的相关性。(2)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 DcR3 在 5 株胰腺癌细胞株(PATU8988,PL45,CFPAC-1,SW1990,PANC-1)中的表达情况。(3)应用小干扰RNA以及过表达质粒在胰腺癌细胞株中分别下调及上调DcR3,利用细胞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及CCK8实验检测DcR3对于胰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4)应用基因芯片技术(Gene Chip),分析对照组及DcR3敲除组的下游差异基因,并验证相关信号通路。(4)利用信号通路功能回补实验,验证STAT1信号通路在DcR3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5)利用生物信息分析技术与基因芯片结果相结合,在网络数据库寻找STAT1的转录因子。应用荧光素酶实验验证转录因子与目的基因启动子区DNA相互作用。结果(1)胰腺癌组织中DcR3 阳性率为67%(43/64)。非癌胰腺组织DcR3阳性率为28.1%(18/64)。DcR3在胰腺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非癌胰腺组织(χ2=19.5 74,P<0.001)。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发现DcR3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DcR3的表达与胰腺癌肿瘤大小(P=0.040),淋巴结转移(P=0.037),临床分期(P=0.010)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胰腺癌组织中DcR3的表达与血清中DcR3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47,P=0.0023)。DcR3高表达组与DcR3低表达组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P=0.0098)。(2)在5株胰腺癌细胞株中,DcR3的表达在PATU8988细胞中最高,而在PL45细胞中最低。Western blot验证DcR3的转染效率,其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功能实验发现DcR3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P<0.05)。(3)基因芯片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富集于15个通路,包括JAK/STAT信号通路(hsa04630)(P<0.05)、泌乳素信号通路(hsa04917)(P<0.05)、toll 样受体信号通路(hsa04620)(P<0.05)等。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 DcR3促进STAT1的磷酸化,回补实验验证STAT1信号通路参与DcR3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4)ChIP结果显示,STAT1与IRF1启动子区P1位点结合,但与启动子区P2位点未结合。双荧光素酶实验进一步证实启动子区中P1的缺失导致荧光素酶活性较野生型载体明显降低(P<0.01),表明被DcR3激活的STAT1可以转录上调IRF1的表达。此外,ChIP和双荧光素酶实验进一步发现IRF1可以转录调控DcR3和CEACAM1的表达。DcR3/STAT1/IRF1通过形成正反馈环增加DcR3的表达,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能力。结论(1)DcR3在胰腺癌组织中和胰腺癌患者血清中均高表达,且两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胰腺癌组织中DcR3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DcR3阴性表达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高于DcR3阳性患者。(2)DcR3通过上调STAT1的磷酸化水平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3)STAT1在胰腺癌细胞中转录上调IRF1的表达,IRF1上调DcR3和CEACAM1的表达,通过形成DcR3/STAT1/IRF1反馈环参与胰腺癌增殖和侵袭。

宋安忆[8](2019)在《基于GEO数据库食管癌免疫治疗方法和分子机制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占全球的一半,针对食管癌的治疗方案,临床主要包括四种,通过meta分析方法,得出结论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最佳。针对食管癌的细胞免疫治疗,本文将对CAR-T免疫治疗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讨论,实验构建表达质粒,经过T细胞转染,与癌细胞共培养,通过共培养显微观察、MTT、共聚焦、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初步验证嵌合T细胞的免疫效力。CAR-T免疫治疗实验设计的关键是,确定合适的抗原靶点,通过GEO数据库分析,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筛选出4个潜在的抗原作用靶点,5个免疫抑制有关基因,并通过生存分析、甲基化分析和micro RNA基因芯片分析,对食管癌发生发展的机理进行了讨论。差异表达基因中,一部分基因编码蛋白可以作为很好的肿瘤标志物,本文引入中医舌诊的项目,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提出辅助食管癌早期筛查的新的方法,结合GEO数据库分析结果,并对中医舌诊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主要工作如下:1、Meta分析评估细胞免疫治疗食管癌的优势: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晚期食管癌的四种治疗方案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显示多项研究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在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方面效果最佳。2、实验分析验证CAR-T免疫治疗食管癌的作用:通过资料查找,构建表达质粒,经过T细胞转染获得嵌合T细胞,与癌细胞共培养。对CAR-T免疫治疗的实验方法进行了探究,并通过细胞实验进行初步的验证。3、筛选CAR-T免疫治疗食管癌的潜在靶点:借助于GEO数据库食管癌基因芯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和分析,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筛选出4个潜在的抗原作用靶点,能够应用于细胞免疫治疗中。4、食管癌的分子机制研究:通过对GEO数据芯片的分析,包括低表达基因、生存分析、甲基化分析和micro RNA基因芯片分析,筛选出一系列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对相关机理进行了探究。5、食管癌中医舌诊的分子机理研究:食管癌差异表达基因中,一部分基因编码的蛋白能够作为肿瘤诊断的生物标志物。通过对中医舌诊数据的分析,引入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新方法,并结合食管癌机制对中医舌诊的分子机理进行探究。

姚思[9](2019)在《血清miRNA-29a与CEA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诊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miRNA-29a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与CRC传统肿瘤筛查标志物CEA的联合检测,评价其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0例结直肠癌患者,30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以及30例健康志愿者,结直肠癌患者分为术前组和术后组。2.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其血清CEA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NA-29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CRC患者术前组血清miRNA-29a的表达水平高于CRC患者术后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P值均<0.05);CRC术后组血清miRNA-29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和正常对照组(P值<0.05);而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miRNA-29a表达水平的高低与CRC患者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否远处转移及肿瘤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性参数关系密切(P值均<0.05)。3.在以上3个实验组中,联合检测血清miRNA-29a及CEA的表达水平,相较于单独检测各因子的表达水平对CRC的诊断价值明显增大,其特异度和灵敏度均明显升高;4.在以上3个实验组中,联合检测miRNA-29a和CEA对于结直肠癌的诊断的阳性似然比>20,阴性似然比<0.2,证实联合检测此两种因子诊断价值大。结论:1.miRNA-29a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表达升高,且对结直肠癌的诊断灵敏度高于传统筛查手段CEA。2.血清miRNA-29a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细胞的浸润及转移。3.CEA联合血清miRNA-29a的检测将提高结直肠癌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

张禀业[10](2019)在《CEACAM6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CEACAM6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但其在胆囊癌中的作用信息有限,本次研究主要为了从组织学及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角度探讨CEACAM6在胆囊癌中的表达规律及意义。研究方法:选取包含40例有患者完整临床病理特征和长期随访资料的胆囊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胆囊癌组织和20例癌周组织中CEACAM6的表达。应用χ2检验计算CEACAM6与胆囊癌组织学或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分析患者生存时间与CEACAM6阳性表达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通过Kaplan-Meier法发现的与胆囊癌患者生存时间相关因素。结果:40例胆囊癌组织中,9例伴有淋巴结转移者CEACAM6全部阳性表达(100.0%),31例无淋巴结转移者中有20例CEACAM6阳性表达(64.5%),11例CEACAM6阴性表达(35.5%)。经分析发现CEACAM6表达与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5)。CEACAM6与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病理分级、周围器官侵犯情况、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20例癌旁组织中4例CEACAM6表达阳性(20.0%),16例CEACAM6表达阴性(80.0%)。20例胆囊癌组织中13例CEACAM6表达阳性(65.0%),7例CEACAM6表达阴性(35.0%)。经分析发现CEACAM6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染色数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0.05)。40例随访患者中,有9例存活期超过术后1年,31例于术后1年内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10.35±10.76个月。在40例患者中,29例CEACAM6呈阳性。CEACAM6的阳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CEACAM6的阴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个月,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伴有远处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个月,无远处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胆囊癌患者生存时间与CEACAM6的阳性表达、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有明显相关性(P<0.05)。患者生存时间与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病理分级、周围器官侵犯情况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发现患者生存时间与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5),与CEACAM6的阳性表达及远处转移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EACAM6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染色数显着高于癌旁组织且其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CEACAM 6阳性表达可能对胆囊癌患者生存时间没有影响,也可能因为样本量不够导致无法检验出不同CEACAM6表达结果之间的生存差异。

二、癌胚抗原启动子的活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癌胚抗原启动子的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CEACAM6启动子介导PE38KDEL毒素基因治疗人舌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人舌鳞状细胞癌概述
    1.2 人舌鳞状细胞癌的治疗现状
        1.2.1 手术治疗
        1.2.2 放射治疗
        1.2.3 化疗
        1.2.4 分子靶向治疗
    1.3 肿瘤基因治疗概述
        1.3.1 抑癌基因的癌症治疗
        1.3.2 RNA干扰和沉默
        1.3.3 抗肿瘤血管生成以及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基因治疗
        1.3.4 免疫基因疗法
        1.3.5 溶瘤疗法
        1.3.6 基因编辑法
        1.3.7 自杀基因疗法
    1.4 假单胞菌外毒素概述
        1.4.1 假单胞菌外毒素的结构及其致毒机理
        1.4.2 假单胞菌外毒素在肿瘤毒素治疗中的应用
    1.5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粘附因子6 概述
        1.5.1 CEACAM6 的结构
        1.5.2 CEACAM6 与肿瘤的转移的关系
        1.5.3 CEACAM6 与肿瘤的凋亡及分化的关系
        1.5.4 CEACAM6 与肿瘤抗药性的关系
        1.5.5 CEACAM6 与肿瘤免疫的关系
    1.6 本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CEACAM6 启动子调控的PE38KDEL毒素表达质粒的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2.2.2 所用质粒的结构及特征图谱
        2.2.3 主要仪器
        2.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RNA提取
        2.3.3 反转录
        2.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5 TCA8113 细胞基因组的提取
        2.3.6 CEACAM6 启动子及PE38KDEL片段的扩增
        2.3.7 DNA的回收
        2.3.8 DNA双酶切
        2.3.9 目的基因与质粒载体的连接
        2.3.10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3.1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2.3.12 质粒提取
        2.3.13 质粒的鉴定
        2.3.14 细胞转染
        2.3.15 荧光素酶测定
        2.3.16 BCA定量
        2.3.17 数据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不同细胞中CEACAM6 基因的表达
        2.4.2 质粒的构建
        2.4.3 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2.4.4 质粒的测序鉴定
        2.4.5 CEACAM6 启动子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活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EACAM6 启动子调控的PE38KDEL毒素表达质粒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及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荧光素酶合成抑制试验
        3.3.2 细胞增殖抑制试验
        3.3.3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试验
        3.3.4 TUNEL细胞凋亡检测试验
        3.3.5 细胞蛋白的提取
        3.3.6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
        3.3.7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3.3.8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试验
        3.3.9 Transwell实验
        3.3.10 伤口愈合实验
        3.3.11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CEACAM6-PE38KDEL对荧光素酶合成的抑制作用
        3.4.2 pCEACAM6-PE38KDEL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3.4.3 pCEACAM6-PE38KDEL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3.4.4 pCEACAM6-PE38KDEL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3.4.5 pCEACAM6-PE38KDEL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4.6 pCEACAM6-PE38KDEL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
        3.4.7 pCEACAM6-PE38KDEL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4.8 pCEACAM6-PE38KDEL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EACAM6启动子调控的PE38KDEL毒素表达质粒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4.1 引言
    4.2 仪器及试剂
        4.2.1 材料及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4.3.2 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的治疗方案
        4.3.3 尾静脉注射法进行小鼠体内转染
        4.3.4 样本采集及切片的制作
        4.3.5 H&E染色
        4.3.6 TUNEL细胞凋亡检测
        4.3.7 Ki-67 免疫组化
        4.3.8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CEACAM6-PE38KDEL对肿瘤生长及形成的抑制作用
        4.4.2 pCEACAM6-PE38KDEL质粒对肿瘤的体内杀伤作用
        4.4.3 pCEACAM6-PE38KDEL的系统毒性
    4.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长链非编两RNA MNX1-AS1在肝内胆管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基于lnc RNA测序数据和临床数据建立预测肝内胆管癌预后的列线图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lnc RNA MNX1-AS1 促进肝内胆管癌发展和转移的功能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lnc RNA MNX1-AS1 促进肝内胆管癌发展和转移的机制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胆管癌进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3)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结直肠癌(CRC)简述
    1.2 microRNAs与CRC关系
    1.3 LncRNAs与CRC关系
    1.4 结直肠癌的早筛
        1.4.1 目前用于平均风险人群的CRC筛查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4.2 microRNAs可作为肿瘤的早期筛查指标
    1.5 MIR17HG及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第二章 LncRNAs,miRNAs及GREM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陕西汉族结直肠癌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2.4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参与者的基本特征
        2.3.2 HWE检验结果
        2.3.3 等位基因分布及与CRC风险的关系
        2.3.4 遗传模型下SNPs与CRC风险的关系
        2.3.5 SNPs与CRC风险相关分层分析
        2.3.6 SNPs与CRC临床特征相关性
        2.3.7 单倍型与CRC风险的关系
        2.3.8 多个SNPs交互作用的MDR分析
    2.4 讨论
        2.4.1 MIR137HG和MIR577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2 MIR143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3 MIR3142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4 LINC-PINT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5 MIR124-1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6 MIR608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7 H19和MIR675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8 MIR192、MIR618和MIR492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9 MIR17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10 GREM1 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11 MIR497HG、MIR423和MIR133A1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5 结论
第三章 MIR17HG及其编码的micro 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信息关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统计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MIR17HG的泛癌分析
        3.3.2 MIR17HG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预后分析
        3.3.3 miR-17-92a簇在结直肠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分析
        3.3.4 miR-17-92a簇在结直肠癌病例与健康对照,病例不同分期中血清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
    3.4 讨论
        3.4.1 miR-17-92a簇在大多数肿瘤及CRC中高表达
        3.4.2 miR-17-92a簇的microRNAs在大多数肿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
        3.4.3 miR-17-92a簇的microRNAs在CRC病例血清中高表达
    3.5 结论
第四章 miR-17-92簇在结直肠癌病例与健康人群血清中的表达分析及诊断作用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2.4 统计学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4.3.2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学指标
        4.3.3 血清中microRNA的相对表达量
        4.3.4 CEA、AFP、hsa-miR-18a-5p、hsa-miR-92a-1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4.3.5 CEA、AFP、hsa-miR-18a-5p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4.3.6 各指标与结直肠癌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4.3.7 hsa-miR-18a-5p、CEA对早期结直肠的诊断的ROC曲线
        4.3.8 各指标区分早晚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4.4 讨论
        4.4.1 糖蛋白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
        4.4.2 miR-17-92a簇作为血清肿瘤诊断标志物的应用
        4.4.3 hsa-miR-18a-5p作为血清肿瘤诊断标志物的应用
    4.5 结论
第五章 hsa-miR-18a-5p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候选靶基因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5.2.3 实验方法
        5.2.4 统计方法
    5.3 结果
        5.3.1 hsa-miR-18a-5p在结直肠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
        5.3.2 结直肠癌细胞中hsa-miR-18a-5p干预效果
        5.3.3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5.3.4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5.3.5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5.3.6 结直肠癌表达差异基因及功能注释
        5.3.7 hsa-miR-18a-5p靶基因及其预后分析
        5.3.8 关键靶基因分析
        5.3.9 靶基因LIF与hsa-miR-18a-5p结合位点预测
        5.3.10 Western Blot检测LIF与hsa-miR-18a-5p表达关系
        5.3.11 LIF功能预测
    5.4 讨论
        5.4.1 hsa-miR-18a-5p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5.4.2 hsa-miR-18a-5p抑制肿瘤发生发展
        5.4.3 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学亚型的同一器官的癌症中已观察到hsa-miR-18a的相反作用
        5.4.4 hsa-miR-18a-5p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5.5 结论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基因与泛癌的相关性
附录2:HCT116细胞鉴定证明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4)结直肠癌中寡肽转运体PEPT1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其转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绪论
    1.1 结直肠癌现状
    1.2 结直肠癌中的表观遗传修饰异常
    1.3 寡肽转运体PEPT1
    1.4 本文研究内容
2.结直肠癌中PEPT1表达失调及其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2.1 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实验小结
    2.5 实验讨论
3.结直肠癌中DNA甲基化介导PEPT1基因表达沉默
    3.1 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实验小结
    3.5 实验讨论
4.结直肠癌中组蛋白乙酰化对PEPT1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实验小结
    4.5 实验讨论
5.结直肠癌中表观遗传药物逆转PEPT1转运体表达的应用
    5.1 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实验小结
    5.5 实验讨论
总结和展望
综述:寡肽转运体POTS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5)干扰素调节因子5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早期预警中的可能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炎症和肺癌
        1.1.1 简介
        1.1.2 炎症细胞和肺癌
        1.1.3 炎症因子和肺癌
        1.1.4 展望
    1.2 IRF5的研究进展
        1.2.1 IRF5的基因和蛋白质结构
        1.2.2 IRF5的基因多态性
        1.2.3 IRF5的活化和信号通路
        1.2.4 IRF5和免疫细胞
        1.2.5 IRF5与肿瘤性疾病
        1.2.6 展望
    1.3 肺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1.3.1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1.3.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
        1.3.3 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 , CYFRA21.1)
        1.3.4 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SCCA)
        1.3.5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Pro GRP)
        1.3.6 自身抗体
        1.3.7 展望
第2章 NSCLC组织中IRF5的表达水平与疾病进展和患者状况的关系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临床指标
        2.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4 实验方法
        2.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般信息和临床特点
        2.3.2 IRF5在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的检测
        2.3.3 IRF5在不同病理亚型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
        2.3.4 IRF5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疾病分期的关系
        2.3.5 IRF5在NSCLC组织中的蛋白质水平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
        2.3.6 不同年龄组NSCLC患者组织中IRF5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分析
        2.3.7 IRF5在吸烟的NSCL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的研究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水平和IRF5基因多态性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临床指标
        3.2.3 标本采集
        3.2.4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5 RT-q PCR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及相关细胞因子的m RNA水平
        3.2.6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的蛋白质水平
        3.2.7 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血浆中IRF5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
        3.2.8 外周血IRF5 rs77571059和rs2004640位点基因型的检测
        3.2.9 统计学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般信息和临床特点
        3.3.2 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 m RNA表达水平的分析
        3.3.3 IRF5 m RNA表达水平对NSCLC诊断价值的分析
        3.3.4 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分析
        3.3.5 IRF5基因多态性与NSCLC的关联性研究
        3.3.6 NSCLC患者外周血中IRF5下游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LGR5启动子甲基化在胃癌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仪器与方法
    2.1 病例与资料
    2.2 材料和试剂
    2.3 仪器
    2.4 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个人简历
    2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综述
    胃癌现状
    胃癌肿瘤干细胞研究
    LGR5 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LGR5 甲基化的研究
    胃癌中 LGR5 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
    针对 LGR5 治疗胃癌中的研究
    参考文献

(7)诱骗受体3(DcR3)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DCR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DCR3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和机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DCR3/STAT1/IRF1正反馈回路促进DCR3的表达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DcR3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全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基于GEO数据库食管癌免疫治疗方法和分子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食管癌的四种治疗方案评估
        1.2.1 药物作用原理
        1.2.2 meta分析方法和结果讨论
    1.3 针对食管癌治疗和诊断研究现状
        1.3.1 CAR-T免疫治疗
        1.3.2 中医舌象诊断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GEO数据库食管癌免疫治疗靶点探究
    2.1 免疫治疗原理
    2.2 实验设计
        2.2.1 CEA抗原
        2.2.2 表达质粒构建
        2.2.3 构建嵌合T细胞
    2.3 实验结果讨论
        2.3.1 共培养实验
        2.3.2 共聚焦成像分析
        2.3.3 流式细胞仪分析
        2.3.4 综合讨论
    2.4 基于GEO数据库抗原靶点筛选
        2.4.1 高表达基因分析
        2.4.2 抗原靶点功能分析
        2.4.3 结果讨论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基于GEO数据库食管癌的分子机制探究
    3.1 分析方法
    3.2 低表达基因分析
        3.2.1 信号通路富集
        3.2.2 角质化过程
        3.2.3 相关基因功能分析
    3.3 生存分析
        3.3.1 显着性基因
        3.3.2 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分析
    3.4 甲基化分析
        3.4.1 分析方法
        3.4.2 低甲基化高表达基因分析
        3.4.3 高甲基化低表达基因分析
        3.4.4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3.5 差异表达micro RNA靶点基因分析
        3.5.1 高表达和低表达miRNA
        3.5.2 靶点基因信号通路富集
        3.5.3 靶基因调控分析
    3.6 本章总结
第4章 食管癌诊断中医舌诊的分子机制探究
    4.1 中医舌诊的基本原理
    4.2 食管癌中医舌诊显着性分析
    4.3 结果讨论
    4.4 中医舌诊的分子机制
    4.5 本章总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血清miRNA-29a与CEA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诊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技术路线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主要试剂
        2.2.2 实验主要耗材
        2.2.3 实验对象的选择及分组
        2.2.4 标本的采集与血清的制备
        2.2.5 实验对象的临床病理参数的收集与整理
        2.2.6 血清CEA的检测
        2.2.7 引物的准备
        2.2.8 血清总RNA的提取
        2.2.9 总RNA的浓度及纯度检测
        2.2.10 基因组DNA的去除
        2.2.11 miRNA#Poly A标记与RT反应
        2.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2.2.1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
    3.2 熔点曲线结果
    3.3 血清CE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3.4 血清miRNA#29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3.5 血清中miRNA-29a表达水平与CRC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3.6 联合检测CEA、miRNA#29a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CEACAM6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胆囊癌CEACAM6 阳性表达情况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3.2 CEACAM6在20 例配对胆囊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3 单因素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及CEACAM6 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相关性
    3.4 多因素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及CEACAM6 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癌胚抗原启动子的活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CEACAM6启动子介导PE38KDEL毒素基因治疗人舌鳞状细胞癌的研究[D]. 郭琼. 吉林大学, 2021(01)
  • [2]长链非编两RNA MNX1-AS1在肝内胆管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D]. 李风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D]. 陈鹏. 西北大学, 2021(12)
  • [4]结直肠癌中寡肽转运体PEPT1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其转化应用研究[D]. 汪艳红. 浙江大学, 2021(01)
  • [5]干扰素调节因子5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早期预警中的可能作用[D]. 国家. 吉林大学, 2020(08)
  • [6]LGR5启动子甲基化在胃癌中的表达[D]. 陈晓雨.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诱骗受体3(DcR3)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研究[D]. 陈兴宇. 苏州大学, 2019(05)
  • [8]基于GEO数据库食管癌免疫治疗方法和分子机制探究[D]. 宋安忆. 清华大学, 2019(01)
  • [9]血清miRNA-29a与CEA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诊断的实验研究[D]. 姚思. 南华大学, 2019(01)
  • [10]CEACAM6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D]. 张禀业.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癌胚抗原启动子的活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