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式住宅小空间的处理

旧式住宅小空间的处理

一、老式居民楼小空间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孙昊宇[1](2021)在《西安市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造路径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到总人口数的18.7%,十年之间中国老龄化比例上升近5.5%,养老问题严峻。在十四五规划时期,我国提出了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者协调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并鼓励利用社区存量资源发展嵌入式养老,旨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解决城市既有社区中老年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养老问题。西安市目前在利用存量资源改造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方面尚处于早期摸索阶段,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改造实践案例类型繁杂,改造方式多元,设施的功能标准、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均不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系统调研,全面收集并整理目前西安市各类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基础资料,充分了解西安市该类设施的整体现状,对其改造路径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索,为西安市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进行了框架搭建和基础研究的工作。本文筛选了西安市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62个样本案例,对其改造路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进行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改造方式类型、改造后设施类型三方面类型化的研究,总结出4种建筑原功能类型,2种改造方式类型以及6种改造后设施类型,并对各类型养老服务设施特性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初步研究。之后分别对6种不同类型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现状进行研究,包括了设施所处行政区域、在社区和建筑中的位置、改造前建筑类型、改造方式、功能配置、空间布局、设施规模等多方面特征,总结出各类型设施的现有改造路径。最后结合运营使用中的现存问题,提出西安市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改造原则,并针对各类型设施理想条件下更适宜的改造路径提出了初步的策略,为西安市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未来的研究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晋宁[2](2020)在《地域文化背景下昆山市千灯镇城市支路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增多,研究对象大多数针对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城市出入口等直接对外展现城市形象的道路进行景观设计研究,而城市支路景观设计研究却未受到重视。因此,拓展道路景观研究对象,准确把握道路景观研究内容才能更好的塑造城市道路景观。昆山市千灯镇是拥有两千多年发展历程的历史文化名镇,是昆南地区重要的轻工业小城市,其支路在城市交通中不仅担任重要的到达作用,更具有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意义,基于这种情况展开了对千灯镇城市支路景观的调查与研究。首先,论文梳理了研究背景,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整理并探讨了地域文化、城市道路、城市支路景观等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三个支路景观案例中地域文化的表达呈现方式,总结出案例中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方法,为后文实地调研与提升设计做指导。其次,文章对千灯镇城市概况进行研究,根据城市行政区划分、城市用地性质特征、城市交通条件等方面,筛选出3个代表性片区,从中选出9条城市支路作为调研对象。然后对每条支路的尺度规模以及景观构成要素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其在地域文化呈现和交通功能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支路断面功能不完善、支路景观地域特色表达不充分两方面问题,从而提出能够展现千灯镇地方文化的城市支路景观设计原则和策略方法:基于交通功能需求和地域特色塑造两大原则,提出支路断面完善、配套设施文化属性拓展、支路空间特色挖掘、连续性支路文化景观构建的设计策略。最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五条支路进行针对性改造提升设计,阐述了在城市支路景观设计中如何将地域文化特色与支路自身现状融合,使支路在满足各项基本功能的同时,展现城市地方文化特征,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为将来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支路景观设计提供微薄的参考价值。

倪永成,倪永培,顾庆龙,范明荣,陈燕天,吴学华,牛艳,项华[3](2004)在《天下民生——静安区出资5000万元整治老式居民住宅公用部位消防安全隐患》文中研究说明 民生,对老百姓而言,就是他们最基本的生存、生活、生计和生命等;对于政府而言,就是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保障老百姓关乎生存、生活、生计和生命方面的利益。长久以来,由于饱经忧患的中国历史,我们的政府与百姓对"发展是硬道理"有着深刻的高度认同——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求得生存,求得生活质量的提高。然而在高速的发展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发展的好处并不会像阳光一样普照到每个人的身上,社会弱势群体依然存在。

王晓伊[4](2019)在《养老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方法研究 ——以西安地区和长沙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一直是我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条件日益增长、国民综合素质的日益提高,也改变了人们对自己和父母的老年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理解,他们不再只满足于基本生活的保障,而是希望在有限的老年生活中,继续寻求创造自身价值。在此背景下,养老建筑作为老年人集体生活、活动的载体自然也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但与严峻的现实需求相矛盾的是,现阶段我国在养老建筑设计的研究和设计都仍处于摸索阶段,还尚未能完善地顾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精神情感,尊重他们的生理特征和心理诉求,做到人性化设计。如何提升养老建筑环境品质,优化养老建筑人性化设计手法,让养老建筑在空间品质和体验感受上让老年人从生理、心理都能感受到人性化关怀,减少老年人对“老年”固有的消极印象,引发了设计师们的思考。本文以西安地区、长沙地区两地具有代表性的养老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对相关理论知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安、长沙两地养老建筑实地调研,归纳掌握这些养老建筑的所在区位、建筑性质、建筑形式、规模大小、空间类型等方面的大致概况特征。并根据实际情况从其中选取了4座养老建筑作为人性化设计分析的典型案例,对它们进行深入调研,了解这些建筑的实际使用情况。然后使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老年人们在使用养老建筑过程中的行为特征进行探讨,并通过问卷、访问、李克特量表法等方式收集、处理、分析老年人在养老建筑中对所处建筑环境的满意程度,进而总结出老年人在养老建筑设计环境下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需求,揭示出我国现有养老建筑在人性化设计方面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立足于调研、分析所得到的成果,本文将针对安全性、舒适性、丰富性三个方面,对西安、长沙两地区养老建筑人性化设计提出优化建议和策略,对典型案例中某些具体问题提出拟解决方案,并结合南北两地养老建筑差异性设计对长沙地区一处养老建筑做拟改造,验证所得结论,以期为未来我国养老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高瑾萱[5](2020)在《北京市封闭式居住区开放空间的社会化微改造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的居住区建设模式是以封闭式居住区为主,在居住区发展中,由于其封闭式管理、安全性强等特征,受到居民的青睐。随着北京市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质量逐渐提高,封闭式居住区原有的开放空间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封闭式居住区的弊端日益凸显。由于封闭式居住区有住区封闭管理、用地面积大、居住人口多、空间功能单一等特点,阻隔了与城市的交流,降低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导致居民生活便捷度降低。因此,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使“开放空间的社会服务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相互匹配,提高封闭式居住区的宜居性,是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封闭式居住区作为研究对象,从居民需求端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端来分析封闭式居住区的开放空间能否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通过微改造的手段,完善封闭式居住区开放空间的社会服务功能。首先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研究对象进行概念的相关界定,选取出符合研究范围的北京市封闭式居住区,进而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基于居民需求的封闭式居住区开放空间现存的问题。其次从购物设施、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和交通服务设施四个方面的POI数据,进行五分钟、十分钟和十五分钟生活圈分析,对封闭式居住区开放空间的社会服务功能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出封闭式居住区开放空间现状和现存的问题。从而提出封闭式居住区开放空间的微改造策略。最后针对特殊人群进行封闭式居住区开放空间的社会服务功能供需分析,对完善儿童活动空间、养老设施和构建无障碍环境进行相应的微改造策略。

李文婧[6](2015)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安市工厂居民区景观环境改造探究》文中指出针对西安许多五六十年代的大量老旧工厂居民区特有的格局,立足于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要求,西安的老旧工厂居民区内的格局及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的变迁,急需要我们对其关注。老旧工厂居民区作为解放后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社区,在我们社会发展快速过程中渐渐成为被人们忽视的一个角落,曾经为整个西安现代化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渐渐老去,但作为曾经的社会先进的劳动者们,在他们生活的现代社区中,他们七八十年代的老旧居民区却被新式的豪华居民区所包围甚至淹没,在我们更新旧的工业区的同时,近代工厂居民区的保护和更新仍然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在景观改造方面的知识引导,我决定对于老旧工厂居民区景观环境的保护和更新成为备受关注的景观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此次文章以上述情况为基础,以有着工业文化特色的西安市五六十年代老旧工厂居民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环境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社会学等设计方法对老旧工厂居民区的更新和居民区的景观环境进行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最终得出一套可行性高,实用性好,具有良好实用性及社会价值高的景观设计体系,那么第一点我们需要有市场前景,只有将老旧居民区的更新改造与市场相结合,才可以将老旧居民区的景观改造落到实处,实现五六十年代工厂居民区的景观改造;通过了解五六十年代的居民区风土人情,深入的对工厂居民区的工业历史价值、人文情怀、社会价值等进行挖掘。主要通过景观小空间营造手法对旧的工业居民区进行再生利用资源评估、居民区景观规划设计、以及居民区的建筑外立面的改造再利用及每个调研的工业居民区的不同的实地情况为基础,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景观分析和相对应的设计,希望对于今后五六十年代的工厂居民区景观改造的案例上提出可借鉴的景观设计方法。本论文在结合国内外的老旧居民区现行改造及景观研究的基础上,以现场调研和项目的实地调研调查为前提,结合相关对于老旧居民区以及棚户区的相关实例的改造和甘心案例,对于西安五六十年代工厂居民区的两个具体案例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建立完善的对于老旧工厂居民区具体实践景观环境改造设计的模式体系,并以东郊两个个工厂旧居民区的具体案例为例,通过对于两个厂区三个不同小区都有各自特征的居民区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对于指导西安市乃至全国具有类似工厂居民区文化的居民区环境改造和设计提出了设计方法,对于近现代工厂居民区特有的景观文化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充分满足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造既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又能激发人们对工厂区可持续性景观环境改造和保护的意识。

史康[7](2019)在《一种新型载人爬楼轮椅的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根据研究表明,我国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老年人口和残疾人口的增加,在交通、安全等领域给社会带来了越来越显着的压力,同时也促进了助老助残产业的发展,其中轮椅就是使用最广泛的出行工具。在发展中国家,很多老式居民楼和低层建筑里没有电梯,普通轮椅没有爬楼梯的功能,老年人和残疾人无法出行。因此,国内外对具有爬楼梯功能的轮椅做了很多研究,也生产了很多产品。但是,国外的产品价格普遍较为昂贵,发展中国家的用户普遍难以承担。国内的研究则更多的停留在专利阶段,由于在安全、价格、控制等方面尚未完善的因素,投入实用的产品不多。本文针对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通过查阅资料,通过分析常见爬楼机构的优缺点,总结爬楼轮椅的发展趋势及需要解决的关键的技术,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将六杆机构和行星轮系相结合的新型载人爬楼轮椅,并对其整体方案的设计以及各种关键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本文完成了整体方案的设计与分析:包括爬升机构的设计与分析、传动机构的设计、平地、爬楼模式切换机构的设计等,完成了工程样机的三维建模。然后对轮椅整体进行了性能分析:包括轮椅的平地运动分析、爬楼运动分析;基于ADAMS软件的仿真分析;最后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一些关键零件的强度、刚度,确保设计的爬楼轮椅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本文最终设计了一款符合实用要求的新型载人爬楼轮椅,控制简单、操作便捷、安全可靠、造价成本低,符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需求。在机构设计、分析的过程中,不但使用了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还结合现代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计算、模拟、仿真,并最终验证了方案的实用性。本文设计的新型爬楼机构和用到的相关研究方法,为载人爬楼轮椅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参考。

仲筱[8](2020)在《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发展政策的调整,上海全面进入了城市有机更新时代。新的发展理念使得各界关注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利用,社区微更新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目前,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面对复杂问题的方法多样与多元,实施后的成效评价缺少尺度与衡量标准,这方面亟需研究。本文以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及相关实践与理论的研究,结合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主要的评价要素,构建了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引入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递阶层次模型,通过德尔菲法(Delphi)获得指标权重数据,建立了完整的评价模型。最后应用评价模型评价微更新实践,选取上海四平路社区、新华路社区和南京东路贵州西里的微更新实践作为研究案例,评价打分并量化分析不同更新模式下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差异性,同时根据指标权重和评价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设计建议。本文从使用者的角度对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微更新过程中和使用后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决策者、设计师、居民,为下一步的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设计、实施与管理提供参考。

李珣昱[9](2017)在《重庆市渝北区殡仪馆改造策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以及火葬方式的推广与普及,年火化量万具以上的殡仪馆不断增加。国家最早推行火葬政策修建的一批殡仪馆已年久失修,建筑面积及各种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火化量与人们对殡葬服务的需求。城市急剧扩充,年久的殡仪馆被城市小区包围,成为“城市中的殡仪馆”。其中一部分城市中的殡仪馆面临着无法迁移,只能原址改造的局面。从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来看,人们对死亡的敬畏与回避使存在于城市中的殡仪馆设计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的难点,人们心中对殡仪馆的忌讳也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然而,目前国内对于殡葬建筑的研究本就偏少,对于城市建成区内的殡仪馆改造及新建策略的研究更是相对缺乏。本文的选题来源于重庆市渝北区殡仪馆改造项目。该项目地处城市建成区内部,基地与周边城市其他功能建筑距离很近,同时又加入殡仪馆周边环境整治,殡仪馆建筑自身的独特性、殡仪馆与周边环境的矛盾以及项目要达到的较多的综合目标,使项目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此种条件下,建筑策划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渝北区殡仪馆改造项目仍处于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及概念设计方案阶段,建设方对殡仪馆改造方向与主要建设策略不明晰,无法提供设计任务书。因此设计方主动帮甲方承担起责任,但多种新思路、新想法因甲方的不确定不断修改、搁置,项目处于构思阶段迟迟无法推进。笔者希望通过系统的建筑策划分析,为项目的定位提供充分的依据,并针对殡仪馆改造及环境整改项目的主要建设策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协助领导和甲方较快确定建设方向,最终制定出项目的设计任务书,保证项目科学合理的进行。同时,将建筑策划的成果对实际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进行评估,对概念设计进行反馈,为今后的建设项目提供设计依据。本论文以渝北区殡仪馆改扩建及周边环境整治为研究对象,以确定殡仪馆改造的整体方向与主要建设策略为主要目标。尝试从建筑策划的视角来讨论处于城市建成区的殡葬建筑内部功能流线与周边环境及内部空间、经济技术等一系列影响因素的关系。按照庄惟敏先生提出的策划步骤,结合威廉·佩纳以及赫什伯格的策划方法,对殡仪馆改扩建进行前期的策划研究。通过对项目用地内外条件的调查及特点、价值取向分析,确定了项目的改造主要方向。项目的改造策略主要分为三部分,总体方向、空间构想(分项指标)以及其他相关要素构想。(1)总体方向:1)鉴于民众对遗体火化的抵触情绪,强烈建议火化区域搬迁,但综合甲方意见,策划内容包含火化部分。2)将殡仪馆与周边环境进行统一改造更能达到共赢的目的。3)改造范围:保留殡仪馆现有2#业务楼3#综合服务楼,将其余建筑拆除,进行改扩建。4)项目分期进行:一期对2#3#楼进行内部空间的改造,以适应遗体处理、办公、骨灰寄存功能的驻入,二期对2#3#楼以外的部分进行改扩建,完成守灵区域、办公生活服务区域、环境车库的修建。同时,2#3#楼的火化功能与骨灰寄存区域正常对丧属服务;三期建设中对2#3#楼进行整体统一性改造,主要进行外立面统一改造,内部空间适应性微调。5)灵堂的规模、分配比例、环境车库与殡仪馆车库规模、火化设备需求量均按需求进行确定。6)环境车库方面,建议机械停车位与普通室内停车位结合设置,既降低车库面积,也相应的节约成本。7)环境景观改造方面,面向周边居民打造可参与的绿化公园,并通过栽种绿植降低殡仪馆对周边环境的干扰。(2)空间构想(分项指标)1)基于对丧属使用时间最长、使用频率最高的守灵堂与火化间进行使用者行为调查分析,结合殡葬建筑规范以及三方使用者的使用需求,确定了功能空间的内容。通过矩阵法确定了空间的功能配列模式。2)采用单位元法对殡仪馆各功能用房面积进行估算,以归纳法对其他殡仪馆各功能分区面积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渝北区殡仪馆最终的功能用房面积指标。(3)其他相关因素构想1)建筑构想方面,包括项目的功能分区、交通组织、分期建设,殡仪馆内部广场以及面向周边居民开放的外部环境,2#3#楼的改造空间,以及掩埋在山体内部的新建空间的构想。2)经济构想。分环境车库全为机械停车位或全为室内普通停车位两种情况讨论,两种情况的总投资均接近15000万元,与预期投资有接近2000万的差距。3)技术构想。保留的3#楼因是砖混结构,在进行内部空间改造时进行结构加固。新建建筑主要采用框架结构。外立面建议采用性价比高的轻型材料,既节约成本,又能消除民众对殡仪馆的固有印象,为城市形象带来积极影响。设备方面,建议至少采用燃油火化炉,配置完整的尾气处理系统,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最后与概念方案对比,对策划进行了细微调整,得到最终的设计任务书。

张程程[10](2020)在《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文中提出当前随着城市老龄化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对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愈发提高,而现存的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现状复杂,给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带来了很多困难。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更新上,将对这个当前城市更新改造领域的前沿性问题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下文中将会分析和参考国内外适老化建设、城市更新建设、老旧住宅区改造的研究内容与具体实践成果,并结合西安市区内的具体老旧住区实例进行论证,从而努力建立起带有普遍意义的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可持续性研究,及更新方法策略。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具有代表性的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进行调查研究,并将主要通过分析论述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环境的适老化现状、老年人的行为和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基于这种特征而形成的适老化更新设计这几个角度展开研究。同时,调研将会论述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具体物质环境、住区居民特征以及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环境的使用情况等,并分析研究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主要不足,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具有可行性的改进。通过分析研究典型的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的具体物理环境与对住区环境内老年人的意向调研结果,总结出各个类型的住区居民在户外空间环境、道路交通、适老化设施等方面的不同诉求,提出改进思路、改进原则以及改进的关键问题和改进设计方法,并最终提出有可行性的空间改造策略。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与时长和公共空间环境的适老化程度有关联,适老化程度越高、公共活动场地越宜人的住区,老年人的室外活动意愿越强。而通过调研典型的城市老旧住区,其缺点与不足大体包括道路系统混乱、公共活动场地及绿化不足、适老化设施缺乏等。本文中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改造策略以实际老旧住区为例,从整体的空间布局到适老化设施的人性关怀方面,结合研究文献和实际项目的经验,作出合理化且具有可行性的改造策略。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老旧住区的户外公共空间现状,与新的住区生活圈理论相结合,产生新的整合方式,在老旧住区能够进行改造的空间范围内,分层级对户外公共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使改造逻辑合理完整。

二、老式居民楼小空间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式居民楼小空间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市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造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安人口老龄化背景
        1.1.2 我国养老方式及社会现状
        1.1.3 西安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与实践
        1.3.2 国内研究与实践
        1.3.3 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既有建筑
        1.4.2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1.4.3 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1.4.4 改造路径
    1.5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论文框架
2 西安市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整体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调研计划
        2.1.1 调研对象和内容
        2.1.2 调研方法
    2.2 调研数据采集
        2.2.1 改造前既有建筑相关信息
        2.2.2 改造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相关信息
    2.3 调研样本概况
        2.3.1 西安市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
        2.3.2 调研样本概况
    2.4 样本特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4.1 样本所处区域空间分布
        2.4.2 样本的运营性质空间分布
        2.4.3 样本在社区中位置空间分布
        2.4.4 样本在既有建筑中位置空间分布
        2.4.5 改造前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空间分布
        2.4.6 改造前既有建筑原结构体系空间分布
        2.4.7 样本所在社区建成年代空间分布
    2.5 本章小结
3 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类型化研究
    3.1 改造前——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
        3.1.1 住宅类建筑
        3.1.2 办公服务类建筑
        3.1.3 商业类建筑
        3.1.4 医疗类建筑
    3.2 改造后——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类型
        3.2.1 界定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行相关参考标准
        3.2.2 西安市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六种基本类型
        3.2.3 西安市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模式特征——居家访问型与照料托养型
        3.2.4 西安市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时间特征——日间服务型与全日服务型
    3.3 改造方式——既有建筑改造方式
        3.3.1 功能重置
        3.3.2 空间重组
    3.4 各类型养老服务设施特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3.4.1 设施的行政区域空间分布
        3.4.2 设施选址关系研究——在社区、建筑中的分布
        3.4.3 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空间分布
        3.4.4 改造方式空间分布
        3.4.5 设施规模研究——设施床位数、总建筑面积
    3.5 本章小结
4 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有改造路径研究
    4.1 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类设施现状
        4.1.1 设施的行政区域空间分布
        4.1.2 设施选址关系——在社区、建筑中的分布
        4.1.3 设施改造原功能类型
        4.1.4 设施的改造方式
        4.1.5 设施规模与功能配置、面积配比关系
        4.1.6 设施功能构成与空间布局关系
        4.1.7 设施现有改造路径
        4.1.8 典型案例——纸坊南村社区居家养老示范站
        4.1.9 现存问题
    4.2 改造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类设施现状
        4.2.1 设施的行政区域空间分布
        4.2.2 设施选址关系——在社区、建筑中的分布
        4.2.3 设施的改造原功能类型
        4.2.4 设施的改造方式
        4.2.5 设施规模与功能配置、面积配比关系
        4.2.6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关系
        4.2.7 改造路径
        4.2.8 现存问题
    4.3 改造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类设施现状
        4.3.1 设施的行政区域空间分布
        4.3.2 设施选址关系——在社区、建筑中的分布
        4.3.3 设施的改造原功能类型
        4.3.4 设施的改造方式
        4.3.5 设施规模与功能配置、面积配比关系
        4.3.6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关系
        4.3.7 改造路径
        4.3.8 典型案例——汉城北路居家养老服务站
        4.3.9 现存问题
    4.4 改造型社区全日照料中心类设施现状
        4.4.1 设施的行政区域空间分布
        4.4.2 设施选址关系——在社区、建筑中的分布
        4.4.3 设施的改造原功能类型
        4.4.4 设施的改造方式
        4.4.5 设施规模与功能配置、面积配比关系
        4.4.6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关系
        4.4.7 改造路径
        4.4.8 典型案例——康源和意全日照料中心
        4.4.9 现存问题
    4.5 改造型社区家庭式养老院类设施现状
        4.5.1 设施的行政区域空间分布
        4.5.2 设施选址关系——在社区、建筑中的分布
        4.5.3 设施的改造原功能类型
        4.5.4 设施的改造方式
        4.5.5 设施规模与功能配置、面积配比关系
        4.5.6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关系
        4.5.7 改造路径
        4.5.8 典型案例——宫园壹号社区家庭式养老院
        4.5.9 现存问题
    4.6 改造型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类设施现状
        4.6.1 设施的行政区域空间分布
        4.6.2 设施选址关系——在社区、建筑中的分布
        4.6.3 设施的改造原功能类型
        4.6.4 设施的改造方式
        4.6.5 设施规模与功能配置、面积配比关系
        4.6.6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关系
        4.6.7 改造路径
        4.6.8 现存问题
    4.7 本章小结
5 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适宜改造路径
    5.1 改造原则
        5.1.1 适宜的选址
        5.1.2 适宜的既有建筑
        5.1.3 合理的空间改造
        5.1.4 合理的功能和规模
    5.2 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类设施的适宜改造路径
        5.2.1 设施运营性质——公办民营
        5.2.2 在社区、建筑中的选址——社区内部、建筑首层
        5.2.3 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及改造方式——办公类建筑功能重置
        5.2.4 功能配置与面积配比——以生活服务功能为主
        5.2.5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走廊空间串联组织
        5.2.6 设施规模——面积在200-300㎡的小型设施
    5.3 改造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类设施的适宜改造路径
        5.3.1 设施运营性质——公办
        5.3.2 社区、建筑中的选址——社区外围、建筑首层
        5.3.3 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及改造方式——办公类建筑功能重置
        5.3.4 功能配置与面积配比——以文化娱乐功能为主
        5.3.5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走廊空间串联组织
        5.3.6 设施面积及床位数——50-150㎡的小型设施
    5.4 改造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类设施的适宜改造路径
        5.4.1 设施运营性质——公办民营
        5.4.2 社区、建筑中的选址——社区内部、建筑首层
        5.4.3 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及改造方式——住宅类建筑功能重置
        5.4.4 功能配置与面积配比——以日间照料服务为主
        5.4.5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公共空间串联组织
        5.4.6 设施面积及床位数——100-200㎡的小型设施
    5.5 改造型社区全日照料中心类设施的适宜改造路径
        5.5.1 设施运营性质——民营
        5.5.2 社区、建筑中的选址——社区裙房、建筑首层
        5.5.3 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及改造方式——商业类建筑空间重组
        5.5.4 功能配置与面积配比——以全日照料服务为主
        5.5.5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公共空间串联组织
        5.5.6 设施面积及床位数——500-1000㎡的中型设施
    5.6 改造型社区家庭式养老院类设施的适宜改造路径
        5.6.1 设施运营性质——民营
        5.6.2 社区、建筑中的选址——社区内部、建筑非首层
        5.6.3 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及改造方式——住宅类建筑功能重置
        5.6.4 功能配置与面积配比——以全日照料服务为主
        5.6.5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公共空间串联组织
        5.6.6 设施面积及床位数——100-200㎡的小型设施
    5.7 改造型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类设施的适宜改造路径
        5.7.1 设施运营性质——民营
        5.7.2 社区、建筑中的选址——社区外围、建筑首层
        5.7.3 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及改造方式——医疗类建筑功能重置
        5.7.4 功能配置与面积配比——以全日照料服务为主
        5.7.5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公共空间串联组织
        5.7.6 设施面积及床位数——1000-2000㎡的中型设施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调研样本数据采集表
    附录二 62 家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样本概况表
    附录三 社区建成年代相关案例
    附录四(A) 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施概况
    附录四(B) 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典型案例平面图及实景照片
    附录五(A) 改造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设施概况
    附录五(B) 改造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典型案例平面图及实景照片
    附录六(A) 改造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施概况
    附录六(B) 改造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典型案例平面图及实景照片
    附录七(A) 改造型社区全日照料中心设施概况
    附录七(B) 改造型社区全日照料中心典型案例平面图及实景照片
    附录八(A) 改造型社区家庭式养老院设施概况
    附录八(B) 改造型社区家庭式养老院典型案例平面图及实景照片
    附录九(A) 改造型社区老年康复中心设施概况
    附录九(B) 改造型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典型案例平面图及实景照片
致谢

(2)地域文化背景下昆山市千灯镇城市支路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支路的重要性
        1.1.2 城市支路景观设计研究未受到重视
        1.1.3 地域文化在城市支路景观中的重要作用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研究的目的
        1.2.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地域文化与城市支路景观的相关概念及案例研究
    2.1 地域文化
        2.1.1 地域文化相关概念
        2.1.2 地域文化的特征
    2.2 城市支路景观
        2.2.1 城市支路
        2.2.2 城市支路景观相关概念
        2.2.3 城市支路景观构成要素
    2.3 地域文化的城市支路景观案例分析
        2.3.1 上海巨鹿路——保持历史建筑原真性
        2.3.2 重庆市中山四路——塑造建筑界面历史性
        2.3.3 天津市五大道之睦南道——丰富支路界面多样性
    2.4 案例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千灯镇城市支路景观现状调查研究
    3.1 千灯镇调查研究背景分析
        3.1.1 城市概况
        3.1.2 历史发展沿革
        3.1.3 千灯镇地域文化概述
    3.2 千灯镇城市支路景观现状分析
        3.2.1 调研范围划定
        3.2.2 调研范围内支路景观现状分析
        3.2.3 支路景观中地域文化表达的优缺点分析
    3.3 千灯镇城市支路景观主要问题总结
        3.3.1 支路交通功能不完善
        3.3.2 支路景观地域文化表达不到位
    3.4 民众使用需求与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3.4.1 使用需求调查
        3.4.2 景观建设满意度调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域文化背景下千灯镇城市支路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4.1 千灯镇城市支路景观设计原则
        4.1.1 基于交通功能需求的原则
        4.1.2 基于地域特色塑造的原则
    4.2 千灯镇支路景观设计策略
        4.2.1 塑造支路断面完整性
        4.2.2 完善配套设施功能性
        4.2.3 挖掘支路空间独特性
        4.2.4 构建支路文化连续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千灯镇城市支路景观提升设计
    5.1 设计支路选定
    5.2 设计目标与策略
        5.2.1 设计目标
        5.2.2 设计策略
    5.3 选定支路改造设计
        5.3.1 少卿中路——公共空间文化塑造
        5.3.2 炎武路——支路断面功能完善
        5.3.3 故居路——桥头文化节点开发
        5.3.4 向阳路——滨水步道景观优化
        5.3.5 新苑路——绿化种植形式拓展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参与项目
附录

(4)养老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方法研究 ——以西安地区和长沙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挑战严峻
        1.1.2 人性化设计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范围限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论文研究内容
        1.5.2 论文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养老建筑人性化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2.1 养老建筑的概述
        2.1.1 我国养老建筑的发展历程
        2.1.2 养老建筑的类型
        2.1.3 养老建筑的特征
    2.2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
        2.2.1 行为——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
        2.2.2 生态知觉理论
        2.2.3 使用后评价方法理论
    2.3 国内外养老建筑案例分析
        2.3.1 国外养老建筑案例分析
        2.3.2 国内养老建筑案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养老建筑人性化设计现状调研与分析
    3.1 调研概要
        3.1.1 调研目的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3.1.2 调研对象及方法
    3.2 养老建筑空间概况特征
    3.3 养老建筑典型案例选择及其人性化设计概况介绍
        3.3.1 西安地区典型案例选择及人性化设计概况
        3.3.2 长沙地区典型案例选择及人性化设计概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养老建筑人性化设计分析
    4.1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养老建筑人性化设计分析
        4.1.1 西安朝阳老年公寓
        4.1.2 西安工会老年护理院
        4.1.3 长沙康怡老年护养院
        4.1.4 长沙白沙泉老年服务中心
    4.2 基于老年人满意度的养老建筑人性化设计分析
        4.2.1 居住环境因素
        4.2.2 环境心理因素
        4.2.3 建筑功能满意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养老建筑人性化设计方法
    5.1 关于养老建筑安全性的优化设计
    5.2 关于养老建筑舒适性的优化设计
    5.3 关于养老建筑丰富性的优化设计
    5.4 地域差异性设计的优化方法
        5.4.1 基于自然环境差异的地域性差异设计
        5.4.2 基于文化习俗差异的地域性差异设计
    5.5 养老建筑人性化设计改造案例
        5.5.1 案例现状
        5.5.2 人性化改造设计方法
        5.5.3 改造方案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北京市封闭式居住区开放空间的社会化微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封闭式居住区引发的社会问题
        1.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封闭式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
        1.1.3 我国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政策规定
        1.1.4 保障特殊群体基本居住生活权益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居住区相关理论及相关案例分析
    2.1 我国封闭式居住区发展历程
        2.1.1 我国古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发展
        2.1.2 我国近现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发展
    2.2 国内封闭式居住区微改造特点分析
        2.2.1 根据居民需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2.2.2 居民共同参与,活化消极空间
        2.2.3 完善适老性设施,发展智能养老新模式
    2.3 国外城市封闭式居住区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京封闭式居住区的样本选取调查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评价标准
    3.1 研究区域
        3.1.1 北京市住区总体概况
        3.1.2 研究区域选取
    3.2 调查问卷
        3.2.1 问卷调查分析——封闭式居住区现存的问题
        3.2.2 问卷调查分析——基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
        3.2.3 问卷调查分析——基于不同收入人群的需求
        3.2.4 调查问卷小结
    3.3 北京封闭式居住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评价标准与原则
        3.3.1 封闭式居住区的封闭现状评价标准
        3.3.2 购物和日常生活设施评价原则与标准
        3.3.3 休闲娱乐设施评价原则与标准
        3.3.4 交通设施评价原则与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京封闭式居住区开放空间社会服务功能综合评价
    4.1 开放空间人群活动特征分析
        4.1.1 研究区域人口分布数据
        4.1.2 研究区域人流分布特征分析
    4.2 封闭式居住区的购物设施分析与评价
        4.2.1 购物设施分布的总体特征分析
        4.2.2 封闭式居住区的购物设施分布格局分析
        4.2.3 封闭式居住区的购物服务设施现状评价
    4.3 封闭式居住区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分析与评价
        4.3.1 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分布的总体特征分析
        4.3.2 封闭式居住区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分布格局分析
        4.3.3 封闭式居住区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现状评价
    4.4 封闭式居住区休闲娱乐服务设施分析与评价
        4.4.1 休闲娱乐设施分布的总体特征分析
        4.4.2 封闭式居住区的休闲娱乐设施分布格局分析
        4.4.3 封闭式居住区的休闲娱乐设施现状评价
    4.5 封闭式居住区的交通服务设施分析与评价
        4.5.1 交通服务设施的总体特征分析
        4.5.2 封闭式居住区的交通服务设施可达性分析
        4.5.3 封闭式居住区的交通服务设施现状评价
    4.6 封闭式居住区生活圈现状问题总结分析
        4.6.1 供给设施存在缺口,少部分供给端过剩
        4.6.2 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使用功能单一
        4.6.3 需提高封闭式居住区的居民生活便捷度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京封闭式居住区社会化微改造的策略和方法
    5.1 社会化微改造策略
        5.1.1 需求供给的精准匹配
        5.1.2 交通优先,改善可达性
        5.1.3 复合性多功能空间
        5.1.4 公共服务设施的流动化和模块化
        5.1.5 设施空间共享化和智能信息化
    5.2 五种典型社区公共空间类型的微改造方法
        5.2.1 典型性分析
        5.2.2 社区交通空间的微改造方法
        5.2.3 社区出入口空间的微改造方法
        5.2.4 社区广场空间的微改造方法
        5.2.5 社区绿地空间的微改造方法
        5.2.6 社区服务建筑空间的微改造方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特殊人群开放空间的微改造分析策略
    6.1 适幼服务设施
        6.1.1 适幼设施研究背景
        6.1.2 儿童和青少年活动特征
        6.1.3 适幼设施分析
        6.1.4 封闭式居住区适幼设施现状评价
        6.1.5 适幼设施微改造策略
    6.2 适老服务设施
        6.2.1 适老设施研究背景
        6.2.2 老年人生活特征
        6.2.3 适老设施分析
        6.2.4 封闭式居住区适老设施现状评价
        6.2.5 适老设施微改造策略
    6.3 无障碍服务设施
        6.3.1 无障碍设施研究背景
        6.3.2 无障碍设施分析
        6.3.3 无障碍设施微改造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封闭式居住区的现状及基于居民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满意度问卷调查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安市工厂居民区景观环境改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对象
        1.3.1 时间范围
        1.3.2 研究对象空间的界定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老旧工厂居民区景观环境改造概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老旧居住小区
        2.1.2 老旧居住小区景观改造
        2.1.3 外部景观环境
    2.2 国外老旧工厂居民区景观环境改造概况
    2.3 国内相关理论及居民区保护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老旧居住区建设发展历程及外部景观环境现状分析
    3.1 西安老旧工厂居民区建设发展历程
        3.1.1 解放初期:居民区发展初期
        3.1.2 大跃进时期:居民区建设缓慢、停滞时期
        3.1.3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居民区恢复建设时期
        3.1.4 二十一世纪初:居民区环境改造建设的鼎盛时期
    3.2 西安五六十年代居住区环境外部环境现状分析
    3.3 环境景观改造设计对老旧居民区的作用
    3.4 对西安市老旧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的居民调查
    3.5 本章小结
4 以东郊两座工厂居民区景观环境改造与设计为例
    4.1 西安老旧居民区改造的必要性和其历史价值
        4.1.1 西安老旧居民区改造的必要性
        4.1.2 研究价值
    4.2 工厂老旧居民区景观改造设计原则
    4.3 西安秦川机械厂工厂居民区景观现状及改造措施
    4.4 西安东方机械厂工厂居民区景观现状及改造措施
        4.4.1 西安东方厂103街坊老旧居民区现状
        4.4.2 西安东方厂103街坊老旧居民区景观改造措施
    4.5 本章小结
5 影响西安五六十年代工厂居民区景观设计趋势
    5.1 西安五六十年代工厂居民区的整体设计与改造
    5.2 近现代工厂居民区景观环境的改造策略研究
        5.2.1 近现代工厂居民区景观环境范围的确立
        5.2.2 近现代工厂居民区景观环境改造与设计的方法探究
    5.3 西安工厂居民区景观环境改造方法研究
    5.4 西安市五六十年代工厂居民区景观环境改造模式研究
    5.5 未来研究的扩展与完善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图表目录
附录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7)一种新型载人爬楼轮椅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3.1 轮组式爬楼机构
        1.3.2 履带式爬楼机构
        1.3.3 步行式爬楼机构
        1.3.4 爬楼机构的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安排
2 爬楼轮椅方案设计
    2.1 爬升机构方案的选取
    2.2 轮椅整体方案的设计
    2.3 方案评价标准与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爬升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3.1 爬楼相关参数的设定
        3.1.1 轮椅性能指标设定
        3.1.2 楼梯尺寸设定
        3.1.3 后轮直径设定
        3.1.4 行星轮系尺寸设定
    3.2 六杆机构的构型综合创新设计
        3.2.1 再生运动链法简介
        3.2.2 机构构型创新设计过程
    3.3 六杆机构的尺度综合
        3.3.1 给定的导引位置
        3.3.2 双杆组的综合
        3.3.3 四杆机构的综合
        3.3.4 尺度综合仿真轨迹验证
    3.4 六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4.1 位移分析
        3.4.2 速度分析
        3.4.3 加速度分析
        3.4.4 六杆机构末端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轮椅工程化详细结构设计和零部件选型
    4.1 座椅结构设计
    4.2 传动箱结构工程化设计
        4.2.1 传动轴轴系的设计
        4.2.2 链轮输出轴轴承座的设计
        4.2.3 传动箱箱体的设计
    4.3 行星轮系结构工程化设计
    4.4 切换机构和车架的工程化设计
    4.5 整体结构详细设计图及行驶模式原理说明
        4.5.1 平地行驶模式原理说明
        4.5.2 爬楼行驶模式原理说明
    4.6 本章小结
5 动力系统分析、设计及部件选型
    5.1 基于ADAMS软件的虚拟样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5.1.1 基于Solidworks和ADAMS软件的三维模型数据转换
        5.1.2 虚拟样机的仿真设置
    5.2 六杆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5.2.1 各杆件质心的运动学参量
        5.2.2 各杆件质心的力学参量
    5.3 爬升机构参数设计及部件选型
    5.4 切换机构驱动参数设计及选型
    5.5 后轮轮毂电机参数设计及选型
    5.6 电池选型
    5.7 本章小结
6 轮椅整体的运动性能分析
    6.1 转向中心
    6.2 质心实时位置分析
    6.3 侧倾角分析
    6.4 倾翻失稳分析
    6.5 基于ADAMS软件的载人轮椅运动特性仿真分析
        6.5.1 后车轮与人的质心轨迹仿真分析
        6.5.2 轮椅倾翻失稳仿真验证分析
        6.5.3 人的运动参量与轮椅位姿的相对关系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Ansys的关键零部件有限元仿真分析
    7.1 减速机输出轴的有限元分析
    7.2 链轮输出轴的有限元分析
    7.3 切换机构的有限元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和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社区公共空间
        1.3.2 微更新
        1.3.3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从构建到应用
        1.4.2 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现状与评价要素分析
    2.1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现状分析
        2.1.1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2.1.2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
        2.1.3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价值意义
        2.1.4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调研分析
    2.2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要素分析
        2.2.1 物质功能评价要素
        2.2.2 场所体验评价要素
        2.2.3 环境影响评价要素
        2.2.4 社会影响评价要素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HP的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体系构建
    3.1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方法与流程
        3.1.1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方法选择
        3.1.2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流程设计
    3.2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体系构建
        3.2.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2.2 评价指标的分析
        3.2.3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论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建模与计算
    4.1 评价指标的内涵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4.2.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排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评价模型评价微更新实践与优化建议
    5.1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成果评价
        5.1.1 四平路社区微更新实践评价
        5.1.2 新华路社区微更新实践评价
        5.1.3 南京东路贵州西里微更新实践评价
    5.2 微更新实践评价结果分析
        5.2.1 评价结果的综合统计
        5.2.2 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5.3 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优化设计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9)重庆市渝北区殡仪馆改造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背景介绍
    1.1 项目选题背景
        1.1.1 项目背景
        1.1.2 项目区位
        1.1.3 改造开始前殡仪馆情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介绍
        1.3.1 建筑策划及国内外研究
        1.3.2 殡葬建筑、殡仪馆及国内外研究
        1.3.3 殡仪馆策划国内外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归纳法
        1.4.3 调查法
        1.4.4 实践印证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策划相关因素的准备
    2.1 项目总体特点
        2.1.1 性质特点
        2.1.2 属性特点
        2.1.3 类型特点
        2.1.4 功能特点
    2.2 进行策划的原因
    2.3 选择策划方法
        2.3.1 庄惟敏先生总结的建筑策划方法
        2.3.2 八大价值领域(HECTTEAS)
    2.4 项目的策划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初始目标的设定与信息收集
    3.1 初始目标的设定
        3.1.1 渝北区殡仪馆改造初始目标
        3.1.2 殡仪馆周边环境整治初始目标
    3.2 外部条件调查
        3.2.1 地理条件
        3.2.2 地域条件
        3.2.3 社会条件
        3.2.4 景观与生态条件
        3.2.5 殡仪馆与周边居民关系调查
    3.3 内部客观条件调查
        3.3.1 殡仪馆使用现状评价
        3.3.2 办公条件
        3.3.3 休息及饮食条件
        3.3.4 场地条件
        3.3.5 停车条件
        3.3.6 殡葬服务条件
        3.3.7 遗体流线
        3.3.8 设备条件
    3.4 内部空间使用调查
        3.4.1 使用者人口学构成条件
        3.4.2 使用者分类
        3.4.3 火化区使用者行为调查
        3.4.4 守灵区使用者行为调查
        3.4.5 使用者使用方式
        3.4.6 空间功能要求
    3.5 本章小结
4 策划目标的确定
    4.1 特点分析
        4.1.1 甲方对项目目标的模糊性
        4.1.2 民众意见的可参考性较高
        4.1.3 限制条件分析
    4.2 价值取向
        4.2.1 业主意见梳理
        4.2.3 价值取向的确定
    4.3 目标确定
        4.3.1 总体目标
        4.3.2.渝北区殡仪馆遗体年接待量
        4.3.3 渝北区殡仪馆灵堂规模确定
        4.3.4 渝北区殡仪馆灵堂分配比例
        4.3.5 殡仪馆改造停车位规模确定
        4.3.6 环境车库规模
        4.3.7 任务书修正
        4.3.8 殡仪馆改造规模确定
        4.3.9 火化部分的去留
    4.4 本章小结
5 项目空间构想
    5.1 空间评价
        5.1.1 观察法
        5.1.2 访谈法
        5.1.3 问卷调查
    5.2 空间内容策划
        5.2.1 空间内容确定
        5.2.2 功能空间配列模式
        5.2.3 空间规模确定
    5.3 建筑空间构想原则
        5.3.1 功能完善,流线合理
        5.3.2 污染防治,改善环境
        5.3.3 利用地形,节约成本
        5.3.4 合理设置公共空间
        5.3.5 弱化元素,融入城市
    5.4 本章小结
6 相关因素构想
    6.1 建筑构想
        6.1.1 总平面构想
        6.1.2 外部环境构想
        6.1.3 改造类空间构想
        6.1.4 新建类空间构想
    6.2 技术构想
        6.2.1 结构构想
        6.2.2 材料构想
        6.2.3 设备构想
    6.3 经济策划
    6.4 策划与概念方案的对比
        6.4.1 概念方案的选取
        6.4.2 概念方案介绍
        6.4.3 总结策划对概念方案的反馈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设计任务书的拟定
        7.1.1 设计原则
        7.1.2 项目建设方向
        7.1.3 功能分区及要求
        7.1.4 主要建设策略
    7.2 结论小结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问卷调查

(10)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概况
        1.1.2 西安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1.1.3 城市老旧住区适老化的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适老化设计
        1.3.2 城市老旧住区
        1.3.3 住区户外公共空间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住区户外公共空间及国内外现状研究
    2.1 住区户外公共空间
        2.1.1 住区等级分类
        2.1.2 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组成部分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研究总结及发展趋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现状调研
    3.1 调研设计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对象选取
        3.1.3 调研内容
    3.2 兴庆小区——以分配式住房为主的住区
        3.2.1 住区概况
        3.2.2 兴庆小区调研结果
        3.2.3 兴庆小区老年人调研结果
    3.3 黄河机器制造厂九街坊小区——国企家属院住区
        3.3.1 住区概况
        3.3.2 黄河小区调研结果
        3.3.3 黄河小区老年人调研结果
    3.4 东尚小区——商品房小区
        3.4.1 住区概况
        3.4.2 东尚小区调研结果
        3.4.3 东尚小区老年人调研结果
    3.5 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现状调研汇总
        3.5.1 户外公共空间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3.5.2 户外公共空间的老年人使用者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策略
    4.1 住区适老化改造原则
        4.1.1 以人为本——从老年人的各项特征出发
        4.1.2 因地制宜——保存老旧住区特征
        4.1.3 复合共享——有限空间的高效率、多样化使用
    4.2 公共活动空间适老化改造策略
        4.2.1 居住区级公共活动空间
        4.2.2 居住街坊级公共活动空间
        4.2.3 宅前公共活动空间
    4.3 交通空间适老化改造策略
        4.3.1 人行交通
        4.3.2 车行交通
    4.4 绿地空间适老化改造策略
        4.4.1 合理搭配植被
        4.4.2 增加空间的交流性
    4.5 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策略
        4.5.1 休息座椅
        4.5.2 灯光照明
        4.5.3 公共卫生间
        4.5.4 坡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研究——兴庆小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
    5.1 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改造要点
    5.2 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组成要素改造
        5.2.1 公共活动空间
        5.2.2 交通空间
        5.2.3 绿地空间
        5.2.4 公共设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文章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6.2.2 硏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西安市老旧住区老年居民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四、老式居民楼小空间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市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造路径研究[D]. 孙昊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地域文化背景下昆山市千灯镇城市支路景观设计研究[D]. 刘晋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天下民生——静安区出资5000万元整治老式居民住宅公用部位消防安全隐患[J]. 倪永成,倪永培,顾庆龙,范明荣,陈燕天,吴学华,牛艳,项华. 上海消防, 2004(06)
  • [4]养老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方法研究 ——以西安地区和长沙地区为例[D]. 王晓伊. 长安大学, 2019(01)
  • [5]北京市封闭式居住区开放空间的社会化微改造研究[D]. 高瑾萱.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6]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安市工厂居民区景观环境改造探究[D]. 李文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1)
  • [7]一种新型载人爬楼轮椅的设计与分析[D]. 史康.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评价体系研究[D]. 仲筱.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9]重庆市渝北区殡仪馆改造策划研究[D]. 李珣昱. 重庆大学, 2017(06)
  • [10]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D]. 张程程. 长安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旧式住宅小空间的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