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源性禽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

鸭源性禽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

一、鸭源禽流感病毒的分离和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煜,才天宇,赵颖,葛志闯,徐凡,顾欣怡,徐欣然,王晓泉,顾敏[1](2021)在《1株鸭源H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全基因遗传进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2018年分离自江苏地区某活禽市场家鸭体内的1株H1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BLAST检索结果显示,该分离株的HA、NA基因分别与A/pintail/Taiwan/WB2478/2017(H1N3)和A/chicken/Yuhuan/YH14/2016(H1N2)具有最高的核苷酸一致性,表明其为H1N2亚型,命名为A/duck/Huaian/0151/2018(H1N2)。进一步结合各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发现该0151株的6个内部基因均与水禽群中的多种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亲缘关系密切,其中PB2和NS基因分别与国内2013年的鸭源H7N3和H7N7病毒高度同源。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显示,该病毒HA蛋白裂解位点处的基序为具有低致病性特征的PSIQSR↓GLF,受体结合位点226Q与228G提示其亲嗜禽类受体;NA蛋白未出现可能导致病毒在陆禽中适应性增强的茎部氨基酸缺失;PB2蛋白也未发生E627K、D701N等与对小鼠毒力增强有关的突变。综上所述,0151分离株基因组来源复杂,可能由不同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发生重组而形成,但尚未出现利于其宿主范围扩大的重要分子标记。该研究结果将为H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监测提供参考。

崔鹏飞[2](2021)在《2.3.4.4分支H5亚型禽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异性及新发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生物学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根据HA基因进化关系及受体结合区域氨基酸位点的差异,挑选了 52株2013年至2020年分离的2.3.4.4分支H5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受体结合特异性分析,发现部分病毒表现为双受体结合特性,对α-2,3禽源唾液酸受体具有很强的结合能力,同时对α-2,6人源唾液酸受体还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豚鼠传播实验结果表明,部分具有α-2,6人源唾液酸受体结合能力的病毒能够在豚鼠间进行直接接触传播,具有在人群中传播的潜在风险。通过对受体结合区域氨基酸位点进行点突变,发现HA蛋白的133、155和193位点处的氨基酸残基对2.3.4.4分支病毒结合人源唾液酸受体起着决定性作用。2020年1月份以来,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欧洲、中东和亚洲多个国家的野鸟中广泛分布,并且引起了超过3300万只家禽死亡或者被扑杀。为了解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我国的入侵和扩散情况,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对野鸟和家禽开展了系统的监测跟踪,期间共收集到317份野鸟样品,41172份家禽拭子样品。在上述样品中共分离到36株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其中在野鸟样品中共分离到22株H5N8病毒,在活禽交易市场和屠宰场的家禽拭子样品中共分离到8株鸭源H5N8病毒和6株鹅源H5N8病毒。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可将36株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划分为2种不同的基因型,其中G1基因型包含35株病毒,2020年10月在我国天鹅中监测到该基因型病毒,目前至少有16种其他野鸟也感染了 G1基因型病毒,2021年在我国鸭和鹅中也监测到G1基因型病毒。G2基因型仅包含1株病毒,2021年1月在我国天鹅中监测到该基因型病毒,但在家禽中还未监测到G2基因型病毒。动物实验结果表明,H5N8病毒对鸡呈高致病性,对鸭致病性相对比较温和,对小鼠的致病性因毒株而异。尽管H5N8病毒与当前使用的Re-11和Re-12疫苗毒株存在32倍以上的抗原性差异,养殖场中用现有疫苗常规免疫的商品鸡和鸭依然能够完全抵御H5N8病毒的攻击。鉴于野鸟中广泛存在的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家禽和公共卫生构成持续威胁,本研究强烈呼吁对高风险国家的家禽进行H5疫苗免疫,进而有效地阻断病毒由野鸟传入家禽。

韩琪祺,孙洪磊[3](2021)在《禽流感对公共卫生的威胁》文中研究说明禽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中的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多种禽类及野鸟的一种感染和/或疾病综合征。自1997年香港报告全球首例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人病例, 多种亚型AIV跨越种间屏障感染人事件层出不穷, 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持续威胁。回顾历次禽流感感染人案例发现, 人类感染病例的源头主要为携带AIV的禽类, 感染途径多为"禽-人"或"禽-环境-人", 感染症状因AIV致病力不同而有所差异。分子特征分析显示, 当前流行于禽群中的AIV多数已发生促进跨种传播的关键变异。鉴于AIV对公共卫生的威胁性, 一方面需持续开展AIV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实时监测病毒流行动态;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病毒跨宿主感染机制研究, 系统阐明决定病毒跨宿主感染的关键因素, 从源头防控AIV对家禽养殖业和公共卫生的威胁。

高宇轩,朱欧文,马逸康,秦涛,陈素娟,彭大新,刘秀梵[4](2021)在《一株鸽源H10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及小鼠感染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从江苏某活禽市场分离鉴定出的一株鸽源H10N8亚型禽流感病毒(AIV)A/pigeon/Jiangsu/JYP090602/2019株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该分离株进行空斑纯化和全基因组测序,并以106EID50病毒感染BALB/c小鼠进行致病性研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HA基因的裂解位点为334PEIMQGR↓GLF343,只含有一个碱性氨基酸,为低致病性AIV的分子特征。其HA基因与A/chicken/Zhejiang/102622/2016(H10N8)株HA基因的同源性达98.7%,NA基因与A/pigeon/Longquan/LQ67/2016(H2N8)株NA基因的同源性达96.5%,内部基因PB2、PB1、PA、M、NP和NS分别与H7N3、H1N9、H10N7、H1N2、H7N3和H11N3亚型AIV相应基因的同源性最高,具有遗传多样性。小鼠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仅引起小鼠体质量轻微变化,但能够在小鼠的肺脏和心脏中复制,肺脏病毒滴度为4.74 lg EID50/mL,且可引起肺部组织病变。上述结果表明该病毒株为新型重组病毒,对小鼠具有一定致病性,本研究为H10亚型禽流感的预警和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简宗辉,孙帅,闫世雄,黄英,葛长荣,豆腾飞,贾俊静[5](2021)在《蛋鸡腺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文中提出【目的】为确诊蛋鸡腺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以指导养殖场治疗该疾病,避免对鸡场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方法】无菌采集临床症状明显发病鸡只的心脏、肝脏、脾脏、腺胃、法氏囊和小肠等组织样品,用血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对以上组织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进一步通过形态学方法和生化试验鉴定病原菌;同时用PCR/RT-PCR技术及测序对以上组织样品进行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和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 H5N1病毒核酸鉴定。【结果】细菌分离培养获得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鸭源鸡杆菌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3种细菌对硫酸粘杆菌素和多西环素敏感;PCR结果显示:FAdV-C-4呈阳性,IBDV、NDV和H5N1呈阴性。【结论】该场鸡群主要为FAdV-C-4病毒感染,同时伴随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鸭源鸡杆菌继发性混合感染,且3种细菌对硫酸粘杆菌素和多西环素敏感。

张玉杰,刘红祥,刘东,张翔,杜元钊[6](2021)在《鸭源鸡杆菌平板凝集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指出为建立一种方便、快捷的鸭源鸡杆菌血清抗体诊断方法,通过用鸭源鸡杆菌YT-1株制备抗原,然后免疫健康家兔制备阴阳性血清,建立了鸭源鸡杆菌平板凝集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试验,确定抗原最佳工作浓度,同时用该方法进行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鸭源鸡杆菌染色抗原与鸡源阳性血清产生明显凝集,而与鸡源阴性血清以及鸡大肠杆菌、鸡沙门氏菌、副鸡嗜血杆菌、禽流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禽腺病毒等病原的阳性血清均不凝集;当抗原浓度为5 × 109 CFU/mL时,抗原与血清凝集最佳。结果表明,建立的鸭源鸡杆菌血清抗体平板凝集试验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开产前后鸡群鸭源鸡杆菌的检测评估及流行病学调查。

尹彦文,施开创,孙文超,谢守玉,屈素洁,陆文俊,王露霞,覃勇,裴幸彪,凌丹[7](2021)在《2013-2019年广西边境地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监测分析》文中提出为了解广西边境地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LPAIV)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对2013-2019年在广西边境地区的规模养殖场和活禽市场采集的33 964份家禽棉拭子样品,采用鸡胚接种方法进行病毒分离,并结合血凝抑制试验和RT-PCR等方法鉴定禽流感病毒的亚型。结果显示,共有3 892份样品分离到LPAIV,2013-2019年的样品病毒分离率分别为17.39%、11.23%、13.59%、9.31%、9.09%、9.12%和15.21%,总分离率为11.46%,其中2013年样品的病毒分离率最高。分离到的LPAIV包括H1、H3、H4、H6、H9、H10和H11 7种亚型,样品病毒分离率分别为0.14%、4.37%、0.19%、4.06%、2.69%、0.01%和0.003%。其中活禽市场分离到H1、H3、H4、H6、H9、H10和H11 7种亚型流感病毒,样品病毒分离率分别为0.19%、5.53%、0.21%、5.29%、3.41%、0.01%和0.004%,总分离率为14.64%;而养殖场分离到H3、H4、H6和H9 4种亚型流感病毒,样品病毒分离率分别为1.26%、0.12%、0.79%和0.78%,总分离率为2.95%,养殖场的分离率远低于活禽市场(14.64%)。鸡源样品的病毒分离率为5.77%,水禽样品的病毒分离率为15.10%,环境样品的病毒分离率为21.67%,水禽和环境样品的病毒分离率远高于鸡。结果表明,当前广西边境地区家禽携带多种亚型LPAIV,水禽是高风险禽群,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和防控;活禽市场污染严重,应进一步加强对活禽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和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活禽市场运营机制。

许宗丽,谢芝勋,黄溢泓,周师师,刘针伶,马小蓉,王翠,梁竞臻,李志源[8](2021)在《2015—2019年广西柳州市活禽市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监测》文中提出为了解广西柳州市活禽市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流行及分布情况,2015年6月—2019年5月持续在柳州市8个活禽市场采集鸡鸭喉头/泄殖腔棉拭子样品1 425份(麻花鸡500份、麻鸭925份),通过SPF鸡胚培养,采用HA和HI试验进行鉴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共检出阳性样品156份,阳性率为10.95%(156/1 425);分离出6种亚型,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3、H4、H9、H6、H11和H13,其中H13亚型为广西地区首次报道发现,样品来源于麻鸭;从种属分布和混合感染情况来看,鸭群中6种亚型均有感染,但以H3、H4亚型为主,主要表现为混合感染,而鸡群中只有4种亚型,以H9亚型为主。结果表明,柳州市活禽交易市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亚型复杂,尤其是麻鸭,且有新亚型出现,病毒变异重组风险加剧,需要坚持活禽市场禽流感病毒长期监测。

崔嘉琦[9](2021)在《2014-2018年中国H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H6亚型是禽流感病毒最丰富的亚型之一,除了可以感染野鸟和家禽外,也可发生跨越种间障碍感染人。近年来,我们除了在活禽交易市场分离到该亚型病毒,也在部分养殖场中分离到了H6亚型禽流感病毒。已有研究表明H6亚型禽流感病毒在进化过程种有部分病毒获得了潜在感染哺乳动物的能力,为了解当前我国H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并评价其抗原性的变化和对哺乳动物的感染风险,我们测定了2014-2018年期间分离的409株H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表面基因序列,根据分离到的时间、地点、宿主及表面基因的进化关系,选择40株(其中28株病毒分离自养殖场,11株分离自活禽交易市场,1株野鸟源)H6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病毒的遗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HA基因差异较大,进化速率最快,为3.569×10-3substitutions/site/year。部分病毒的HA基因发生了第141位(全文皆按H3 numbering)氨基酸的插入,或157-158位氨基酸缺失的现象。分离病毒的NA基因亚型包括N1、N2、N6和N8,N1、N2和N6的进化速率较为接近,N8的进化速率最慢;其中N6亚型为优势的NA亚型。通过对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本研究中的40株病毒可以分为36个不同的基因型,这些病毒的内部基因与H1、H3、H4、H5、H7、H9、H10、H11和H12等多种野鸟来源或者鸭源的禽流感病毒的内部基因具有广泛的重排现象,表明当前我国流行的H6亚型禽流感病毒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根据HA基因的氨基酸差异,我们从40株病毒中选择27株进行抗原性分析,病毒尿囊液灭活后,加佐剂免疫6周龄SPF鸡,免疫三周后分离获得抗血清;将这27株病毒与对应的血清进行交叉血凝抑制试验。根据交叉血凝抑制试验的结果,使用抗原作图法进行抗原性分析,发现27株H6亚型禽流感病毒至少可以分为五个抗原群,不同抗原群之间的病毒抗原差异明显。在病毒序列分析和抗原性分析基础上,选择19株病毒进行小鼠的感染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试验毒株不需要提前适应即可有效地在小鼠的肺脏内复制,有两株病毒不能在小鼠的鼻甲中复制;小鼠感染病毒后体重呈一过性下降,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表明H6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小鼠呈低致病性。值得注意的是,GS/GD/S40190/2017(H6N2)在小鼠(1/3)的脑中出现了滴度为1.25 log10 EID50/ml的复制,对其滴定的鸡胚尿囊液进行测序表明,PB2发生了E677G突变;DK/Hu N/S41299/2017(H6N2)在小鼠(1/3)的肾中出现了1.75log10 EID50/ml的复制,且其PB2发生了R368Q突变。根据小鼠试验的结果及HA的氨基酸特征,我们选择17株病毒进行了受体结合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除CK/AH/S1224/2017(H6N6)和CK/JX/SE2578/2017(H6N6)仅能结合α-2,3链禽源受体外,其余15株病毒均能够同时结合α-2,3链禽源受体和α-2,6链人源受体,尽管大部分毒株结合α-2,3链禽源受体的能力大于结合α-2,6链人源受体的能力,但是一株野鸟源的毒株WB/XJ/S1541/2015(H6N6)和一株HA 157-158位氨基酸缺失的毒株DK/GX/S30803/2017(H6N6)结合α-2,6链人源受体的能力更强,表明当前我国流行的H6亚型禽流感病毒具有感染人类的潜在风险。在2014-2018年H6亚型AIVs中,发现两株病毒CK/He N/S40124/2017(H6N8)和CK/SC/S4230/2016(H6N8)的HA在第141位发生了缬氨酸的插入,由于在之前的监测过程中并未发现该位点出现过氨基酸的插入,并且将其与在NCBI下载到的所有全长(1667条)H6 AIVs的HA序列进行比对,也没有发现参考序列在该位点有缬氨酸存在的现象。为了探究其是否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产生影响,我们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将其中一株病毒CK/He N/S40124/2017(H6N8)的HA第141位缬氨酸进行删除并拯救了重组病毒r He N124-HAΔ141,进一步试验发现其对小鼠的感染性和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无明显影响,但可降低单抗1D6对病毒CK/He N/S40124/2017(H6N8)的中和活性。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流行的H6亚型AIVs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不同抗原群之间的毒株抗原性差异较大;近年来在养殖场中分离到的毒株数量逐渐增多,病毒来源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同时部分病毒还具有感染哺乳动物甚至人的潜在风险,因此应继续加强对H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监测和研究,为我国禽流感的综合防控策略调整和人类健康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曹显永[10](2021)在《东兴市活禽市场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指出为掌握中越边境地区禽流感流行趋势,2013年10月~2020年10月对辖区内活禽销售市场进行系统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活禽市场内常年都有病毒循环,呈多亚型病毒共存状态;环境样品的阳性率高达30.82%,家禽样品阳性率为20.77%。市场调查发现:东兴市的活禽销售市场规模不大而交易频繁;市场交易活禽主要来自本地小型养殖场、广西其他地区活禽交易批发市和规模养殖场以及边境走私家禽;活禽市场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也未严格执行休市制度。监测和调查结果表明,东兴市活禽销售市场管理水平低,家禽来源复杂;市场环境污染严重,多种亚型禽流感病毒共存,且存在家禽隐性带毒现象,因而有病毒散播风险。因此需要加强禽流感监测力度,提高活禽市场的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措施。

二、鸭源禽流感病毒的分离和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鸭源禽流感病毒的分离和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1株鸭源H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全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与鸡胚
    1.2 主要试剂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4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1.5 病毒RNA的提取、反转录、PCR扩增
    1.6 基因测序及系统发生分析
2 结果
    2.1 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2.2 基因组序列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
        2.2.1 HA基因序列分析
        2.2.2 NA基因序列分析
        2.2.3 内部基因序列分析
3 讨论

(2)2.3.4.4分支H5亚型禽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异性及新发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性研究进展
        1.1.1 流感病毒的受体
        1.1.2 流感病毒受体的分布
        1.1.3 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异性影响因素
    1.2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研究进展
        1.2.1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与进化
        1.2.2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野鸟的感染性和致病性
        1.2.3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家禽的感染性和致病性
        1.2.4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跨物种感染与传播
第二章 2.3.4.4分支H5亚型禽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异性分析
    引言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异性分析
        2.1.4 具有人源唾液酸受体结合能力病毒在豚鼠间直接接触传播能力评估
        2.1.5 重组病毒及突变病毒的拯救
    2.2 实验结果
        2.2.1 2013年-2020年2.3.4.4分支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特异性分析
        2.2.2 具有人源唾液酸受体结合能力病毒在豚鼠间直接接触传播能力评估
        2.2.3 模式病毒的拯救及其受体结合特异性分析
        2.2.4 点突变病毒的拯救及其受体结合特异性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
    引言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样品采集和病毒分离
        3.1.3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演化分析
        3.1.4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时空进化分析
        3.1.5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特异性分析
        3.1.6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分析
        3.1.7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小鼠的感染性和致病性实验
        3.1.8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家禽的感染性和致病性实验
        3.1.9 当前使用疫苗对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攻毒保护效果评价
    3.2 实验结果
        3.2.1 样品采集和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
        3.2.2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演化分析
        3.2.3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时空进化分析
        3.2.4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特异性分析
        3.2.5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小鼠的感染性和致病性
        3.2.6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家禽的感染性和致病性结果
        3.2.7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分析结果
        3.2.8 现有疫苗对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攻毒保护效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一株鸽源H10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及小鼠感染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株、细胞、SPF鸡胚及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病毒纯化及其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的测定
    1.4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与遗传演化分析
    1.5 小鼠感染试验
2 结果
    2.1 病毒基因溯源分析
    2.2 鸽源H10N8亚型AIV基因序列分析
        2.2.1 HA序列的分析
        2.2.2 NA序列的分析
        2.2.3内部基因序列的分析
    2.3 鸽源H10N8亚型AIV对小鼠的感染性试验
        2.3.1感染小鼠的体质量变化
        2.3.2病毒在小鼠脏器中的分布情况
        2.3.3感染小鼠肺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3 讨论

(7)2013-2019年广西边境地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鸡胚与红细胞
    1.3 样品采集
    1.4 病原分离和鉴定
    1.5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1.5.1 血凝价测定
        1.5.2 4单位抗原配制
        1.5.3 血凝抑制试验
    1.6 RT-PCR扩增
    1.7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总体监测情况
    2.2 不同年份LPAIV监测情况
    2.3 不同样品中LPAIV分离情况
    2.4 不同采样地点LPAIV分离情况
3 讨 论
4 结 论

(8)2015—2019年广西柳州市活禽市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鸡胚与红细胞
    1.3 样品采集
    1.4 病毒分离和亚型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亚型分布
    2.2 群间分布
    2.3 混合感染
3 讨论

(9)2014-2018年中国H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流感病毒概述
    1.2 禽流感病毒概述
        1.2.1 禽流感病毒的毒力因子
        1.2.2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
    1.3 历史上流感大流行与禽流感病毒的关系
    1.4 H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与监测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病毒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载体、菌株和细胞
    2.2 2014-2018年部分H6亚型AIVs的表面基因测序及HA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2.2.1 RT-PCR扩增
        2.2.2 序列的测定
        2.2.3 HA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2.3 H6亚型AIVs的纯化
    2.4 H6亚型AIVs的遗传演化分析
        2.4.1 RT-PCR扩增
        2.4.2 序列的测定
        2.4.3 H6亚型AIVs的遗传演化分析
    2.5 H6亚型AIVs的贝叶斯进化分析
    2.6 H6亚型AIVs的抗原性分析
        2.6.1 病毒特异性血清的制备
        2.6.2 交叉血凝抑制试验
    2.7 H6亚型AIVs对小鼠的感染性评价
        2.7.1 H6亚型AIVs的 EID50测定
        2.7.2 H6亚型AIVs对小鼠的感染性试验
    2.8 H6亚型AIVs的受体结合特性分析
        2.8.1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浓缩纯化H6亚型AIVs
        2.8.2 固相结合ELISA试验检测H6亚型AIVs的受体结合特性
    2.9 探究HA第141位缬氨酸的插入对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9.1 重组病毒r He N124与r He N124-HAΔ141的拯救
        2.9.2 针对He N124-HA和 He N124-HAΔ14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9.3 HA第141位缬氨酸的插入对抗原性的影响
        2.9.4 HA第141位缬氨酸的插入对小鼠感染性的影响
        2.9.5 HA第141位缬氨酸的插入对受体结合特性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2014-2018年H6亚型AIVs部分HA 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结果及NA 基因各亚型的数量统计
    3.2 H6亚型AIVs的分子特征
    3.3 H6亚型AIVs的遗传演化分析结果
        3.3.1 HA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3.3.2 NA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3.3.3 PB2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3.3.4 PB1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3.3.5 PA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3.3.6 NP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3.3.7 M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3.3.8 NS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3.3.9 H6亚型AIVs的基因型划分结果
    3.4 H6亚型AIVs的贝叶斯分析结果
    3.5 H6亚型AIVs的抗原性分析结果
    3.6 H6亚型AIVs对小鼠的感染性试验结果
    3.7 H6亚型AIVs的受体结合特性分析结果
    3.8 HA第141位缬氨酸的插入对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8.1 HA第141位缬氨酸的插入对病毒抗原性的影响
        3.8.2 HA第141位缬氨酸的插入小鼠感染性的影响
        3.8.3 HA第141位缬氨酸的插入对病毒受体结合特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H6亚型AIVs基因来源的复杂多样性
    4.2 H6亚型AIVs的抗原性
    4.3 H6亚型AIVs与公共卫生安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东兴市活禽市场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采样地点
        1.2.2 采样方法
        1.2.3 流行病学调查
        1.2.4 病毒分离和鉴定
        1.2.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广西边境地区活禽市场禽流感监测结果
        2.1.1 禽流感病毒分离情况
        2.1.2 群间分布
        2.1.3 市场禽流感病毒时间分布情况
    2.2 活禽销售市场基本状况
        2.2.1 家禽贸易
        2.2.2 活禽销售市场的管理
3 讨论
4 结论

四、鸭源禽流感病毒的分离和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1株鸭源H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全基因遗传进化分析[J]. 张鑫煜,才天宇,赵颖,葛志闯,徐凡,顾欣怡,徐欣然,王晓泉,顾敏. 中国兽医学报, 2021
  • [2]2.3.4.4分支H5亚型禽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异性及新发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生物学特性分析[D]. 崔鹏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禽流感对公共卫生的威胁[J]. 韩琪祺,孙洪磊.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1(05)
  • [4]一株鸽源H10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及小鼠感染特性的研究[J]. 高宇轩,朱欧文,马逸康,秦涛,陈素娟,彭大新,刘秀梵.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1(10)
  • [5]蛋鸡腺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的实验室诊断[J]. 简宗辉,孙帅,闫世雄,黄英,葛长荣,豆腾飞,贾俊静.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05)
  • [6]鸭源鸡杆菌平板凝集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 张玉杰,刘红祥,刘东,张翔,杜元钊. 中国动物检疫, 2021(10)
  • [7]2013-2019年广西边境地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监测分析[J]. 尹彦文,施开创,孙文超,谢守玉,屈素洁,陆文俊,王露霞,覃勇,裴幸彪,凌丹. 中国畜牧兽医, 2021(08)
  • [8]2015—2019年广西柳州市活禽市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监测[J]. 许宗丽,谢芝勋,黄溢泓,周师师,刘针伶,马小蓉,王翠,梁竞臻,李志源. 中国动物检疫, 2021(08)
  • [9]2014-2018年中国H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D]. 崔嘉琦.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10]东兴市活禽市场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J]. 曹显永. 家禽科学, 2021(07)

标签:;  ;  ;  

鸭源性禽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