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废水深度处理——活性炭吸附试验

炼油废水深度处理——活性炭吸附试验

一、炼厂废水深度处理——活性炭吸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程仁振[1](2019)在《陶瓷膜耦合工艺深度处理炼油废水效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炼油废水的不达标排放不仅会造成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升高,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也会对水生态安全甚至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将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是减轻水体污染、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为保护环境及响应民意,炼油废水排放标准也不断提高,废水处理提标改造和零排放也成为众多炼油企业废水处理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当前深度处理工艺多存在工艺冗长、占地面积广、回用效率低等诸多问题,难以应对当前厂区用地紧张,深度处理设备预留地有限等局面。因此,研究开发高效的耦合集成化废水深度处理新技术和新方法具有极其深远意义。对废水水质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发现,炼油废水中含有烷烃类、烯烃类、芳香类、硫化物和胺化物等多种污染物;其中烷烃类、醚类及炔烃类污染物,可生物降解;而烯烃类、芳香类、硫酸酯及胺类化合物难生物降解,成为深度处理的焦点。基于此,试验考察了陶瓷膜分离、强化混凝、高级氧化和高效吸附等水处理技术对废水的处理效能:(1)陶瓷膜过滤对浊度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达90%以上,出水浊度在0.2 NTU左右;(2)芬顿氧化和活性炭吸附表现出较高的COD去除率,芬顿氧化在pH值为4.1,亚铁投加量为1.2 mmol/L,双氧水投加量为1.8 mmol/L的条件下,对COD的去除率高达56.4%,活性炭吸附在pH值为7,投加量为4 g/L的条件下,对COD的去除率达75%以上,而且两种方法对具有荧光特性的污染物去除较为彻底,(3)芬顿氧化-活性炭吸附的结合不仅使得最佳活性炭投加量降至1 g/L,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出水水质。基于上述废水处理技术效能研究分析,建立了芬顿氧化-活性炭吸附-陶瓷膜过滤耦合工艺,该工艺总水力停留时间为2 h;耦合工艺中,粉末活性炭直接投加在膜池中,不断优化活性炭浓度和换炭量,维持系统稳定运行。在活性炭浓度为40 g/L、换炭量为4%/d、陶瓷膜初始通量为82 L/(m2·h)的条件下,该耦合工艺体系运行稳定且处理效能较高,出水满足设计出水水质要求。上述耦合工艺中陶瓷膜与直接过滤时相比,表现出较高的膜通量与抗污染性能。直接膜滤时,陶瓷膜的临界通量为60 L/(m2·h),在耦合工艺中提升至82 L/(m2·h);而且,耦合工艺中陶瓷膜表现出较好的抗污染性能,陶瓷膜总阻力(1.2×10122 m-1)相比直接过滤时(5.1×10122 m-1)明显降低,另外,膜表面机械冲刷-清水反洗-NaClO溶液反洗的清洗方式对两种过滤方式中的陶瓷膜均有较好的清洗效果,直接过滤时通量恢复率为90%,耦合工艺中膜通量恢复率达97%以上。本文中陶瓷膜耦合工艺深度处理炼油废水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炼油废水中的污染物特性,揭示了耦合工艺中不同水处理技术对炼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规律,以及陶瓷膜抗污染特性、膜清洗行为。研究结果有望为炼油废水的深度处理回用、废水厂处理升级改造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杜文婷[2](2014)在《炼厂废水蒸发回用处理工艺的水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充分利用炼厂低温余热,采用低温多效蒸发工艺回收利用炼厂废水,可有效实现炼厂的节能减排。但是为保证蒸发工艺系统的正常运行,对进水水质提出了明确的控制指标要求:COD<10mg/L,硅<20mg/L,浊度≤3NTU。论文以大连某炼厂二沉池排水为对象,重点研发ACSI水质控制处理工艺,在表征分析生化出水中主要有机污染物类型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混凝剂、吸附剂对废水中有机物、硅和悬浮物的作用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了吸附-混凝联用工艺条件并进行了初步工艺设计。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炼厂二沉池出水水质:pH值为6.0-7.0呈弱酸性;COD为72.5mg/L,硅含量为221.3mg/L,浊度值为31.3NTU。UVS、IR、GC/MS分析表明:水中主要含芳环类、烷烃类物质。激光粒度分析表明:水中90%颗粒物粒径分布在1~10μm范围内。(2)混凝剂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选出三种混凝剂:Fe(Ⅱ/Ⅲ)Al复合混凝剂、PAC,考察了混凝剂加量、pH、温度、搅拌强度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Fe(Ⅱ/Ⅲ)Al复合混凝剂总评分最高为0.60,为最适混凝剂:混凝剂加量为300mg/L不调水样pH, HP AM (2%)加量为5mg/L,经沉降后测定ECOD=24.9%, Esi=93.7%,浊度为2NTU。(3)吸附剂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各吸附剂对水中有机物吸附量的大小存在较大差异。优选出了木质粉末活性炭、分子筛ZSM-5B、煤质粉末活性炭,考察了吸附剂加量、温度、pH值、吸附时间等影响因素,层次分析综合评价表明:木质粉末活性炭总评分最高为0.51,为最适吸附剂。其Fruendlich等温吸附方程的相关系数R2大于0.9,1/n=0.29865。木质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0.5g/L, pH=6.0-7.0,吸附时间为30min, ECOD=68.7%。(4) ACSI试验研究三个不同的单元过程组合研究表明:吸附剂投加位点位于混凝剂之前对COD去除率最高;木质粉末活性炭完全混合反应20min后,投加Fe(Ⅲ/Ⅲ)Al复合混凝剂与高分子絮凝剂在推流式反应管中作用11min,通过机械澄清反应器出水,出水水质COD为9.38mg/L、浊度为1.6NTU、剩余硅含量为14.83mg/L(5)以絮凝动力学和沉淀理论作为指导,将澄清池与斜板沉降池进行耦合初步设计,木质粉末活性炭先对废水进行吸附,然后投加混凝药剂,折流板促进絮体进一步长大,形成的污泥床层强化污染物质的去除。吸附-混凝-沉降在同一设备内进行,大大减少了占地面积。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3](1976)在《炼厂废水深度处理——活性炭吸附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一、概述炼油厂一般废水量都很大,水质也较复杂。除含有各种油品、苯类和其它有机溶剂外,还含有酚类化合物、硫化物、氨氮、环烷酸、无机盐类和各种悬浮物等,其中主要污染物有油、硫、酚等。目前炼厂废水处理多采用隔油,浮选*生化的流程,一般可达到工业"三废"排放标准。但这种流程仍不能完全消除污染,还会产生浮渣

唐安琪[4](2014)在《吸附及臭氧氧化联用处理煤化工废水生化出水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化工废水是一种极难降解的废水,它所引起的水污染问题严重制约了该行业的发展,它的处理也一直是国内外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一大难题由于国内的煤化工废水的深度处理存在着投资大,操作费用高等问题和弊端,大多煤气化厂并未进行废水的深度处理因此,通过技术手段优化工艺,改善药剂的使用效果,提高循环利用率,实现煤化工废水的达标排放,寻求一种经济可行的深度处理方法势在必行本试验共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研究了五种吸附剂所构成的吸附体系对煤化工废水生化出水的处理效果,以期获得吸附体系最佳操作条件和最佳复配类型;其次,采用臭氧氧化处理煤化工废水生化出水,确定臭氧的最佳氧化条件;最后,考察臭氧氧化和复配吸附剂耦合对煤化工废水生化出水的处理效果,并获得最佳操作条件和最佳耦合方式,以及其处理效果的比较分析第一阶段吸附试验结果:选取了最佳活性炭类型为粉末活性炭,其对煤化工废水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种类活性炭得到粉末炭吸附最佳操作条件,确定PAC最佳投加量在100mg/L,最佳吸附时间在60min,最佳pH在中性范围内,最佳温度是室温下,因此无需调节pH和反应温度得到复配吸附剂类型,两两耦合处理效果最好的是活性炭与大孔树脂联用,对COD去除率达到65.38%,对色度去除率达到88.59%;三三耦合处理效果最好的是活性炭树脂沸石三者联用,对COD去除率达到75.65%,对色度去除率达到93.27%并确定大孔树脂粉煤灰沸石活性半焦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0.3g/L2.5g/L3.0g/L0.5g/L得到颗粒活性炭动态吸附实验中废水最佳流速为7.09m/h,然而吸附剂容易达到饱和,其需要经常更换活性炭,不如静态吸附试验简便易行最后,研究粉末炭对煤化工废水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发现其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其吸附等温线符合Frecndlich方程式第二阶段臭氧氧化试验结果:研究臭氧氧化对煤化工废水深度处理效果,得到臭氧氧化条件:确定最佳的臭氧投加量是2.1g/h,进气流量是60L/h,臭氧浓度是35mg/L;确定最佳的pH值为9时效果最佳;选取HRT为30min,作为连续进水试验的水力停留时间第三阶段臭氧氧化吸附试验结果:在臭氧氧化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吸附试验研究了三种吸附剂催化臭氧性能试验中,活性炭处理效果最好,其次为沸石,最后是树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吸附剂投加量为:粉末活性炭投量为100mg/L,大孔树脂投量为0.5g/L,沸石投加量为3.0g/L,且投加点为臭氧氧化后10min投加吸附阶段对氨氮去除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氧化后吸附阶段pH最佳值为8,温度最佳范围为2530℃,最佳反应时间为80100min综上所述,采用臭氧氧化吸附法处理煤化工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经济可行

白小霞[5](2016)在《炼厂废水再生浓水臭氧活性炭催化氧化影响因素与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炼化企业污水处理工艺一般包括隔油、气浮、生化和过滤等操作,由于水资源的紧缺,企业通过一些回用装置生产可满足生产需要的水,超滤-反渗透具有高效分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炼厂废水深度处理中,经过一定的预处理、进入双膜单元,出水可回用为生产用水,反渗透浓水(RO浓水)则由于水质复杂、难降解,直接排放会对环境与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危险,所以有必要对浓水进行深度处理,减少污染物含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本文采用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处理炼厂废水RO浓水,分别通过静态与动态实验研究活性炭的种类,浓水的pH、反应时间与臭氧投加量等因素对COD去除效率的影响。1根据影响实验的条件,选取pH、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预处理方式、加入介质种类5个因素,各因素均定3个水平,采用L27(313)正交表进行正交实验设计,综合方差分析与极差分析的结果,确定出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是:预处理方式→反应时间→臭氧投加量→加入介质种类→pH;其中加入介质中,凹凸棒的效果不大,而活性炭的效果较好,因此取活性炭或者改性活性炭作为接下来的预处理或者联合工艺对象。2静态实验分别采用单独臭氧氧化与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法对RO浓水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pH条件和反应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规律;并对活性炭进行了不同改性,研究各改性活性炭的催化臭氧氧化效率和活性炭投加量的影响,并与单独臭氧氧化处理效果进行对比,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工艺与参数指导。结果显示:(1)对于该炼厂RO浓水,pH为偏碱性8.14,反应时间为40min时,臭氧氧化的COD去除率最高可达45%;(2)对活性炭进行氨水、双氧水、硝酸铜改性,实验证明双氧水改性活性炭相比原活性炭的催化效果改善明显,因为臭氧氧化浓水的产物大多为亲水性,这类亲水性物质难以被进一步去除,而双氧水改性可以增加活性炭表面的亲水性基团,有助于活性炭对这些亲水性物质的吸附。用双氧水改性活性炭作为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处理RO浓水时,可加快反应进程,并对COD的去除率有一定的提高;且当双氧水改性活性炭投加量为2g时催化效果最明显;(3)炼化企业RO浓水的可生化性差,pH为偏碱性时,臭氧可以将大部分难降解有机物氧化为小分子物质,使氧化处理后浓水的B/C值提高至0.62;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出水的B/C为0.45。3动态实验分别对RO浓水进行了活性炭吸附、单独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的实验效果研究;考察了不同臭氧流量与p H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活性炭改性与否与活性炭饱和程度对催化臭氧氧化性能差异;并对活性炭催化性能的稳定性和再生后催化性能的恢复情况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处理前后RO浓水进行了红外表征,以此来初步探讨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的机理。结果显示:(1)臭氧流量为0.06L/min,pH为8时的催化臭氧氧化效果较好,臭氧流量过低,对污染物质的氧化不充分,过高时,臭氧的停留时间变短,与活性炭表面的接触不充分;酸性条件下臭氧以直接氧化为主,COD去除效果不佳;pH过高,一方面,羟基自由基(·OH)浓度较高,有互相碰撞发生猝灭的可能,另一方面,在一定碱性程度时也存在一些·OH捕获剂。(2)活性炭改性与否与活性炭的饱和程度对最终处理效果的影响不明显,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未改性活性炭的催化氧化已较充分,而且吸附饱和并不影响活性炭的催化活性;(3)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体系中生成了氧化能力更强的·OH,可显着加快反应进程,第一循环便可将COD降低至75mg/L左右,去除1gCOD消耗2.54.1g臭氧;循环六次后可将COD降至40mg/L,去除率高达80%;且催化剂的稳定性较高,再生后使用11次,平均出水COD为52.5mg/L,去除率可达74.2%,表明了该工艺在处理RO浓水中的高效适用性。(4)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后,RO浓水的可生化性显着提高,从0.01增加至0.36。

韩琦[6](2020)在《基于平板陶瓷超滤膜的多工艺耦合深度处理电镀废水》文中研究表明电镀废水毒性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电镀废水的治理备受关注。随着电镀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应提高,常规处理工艺不能满足电镀废水排放标准,对电镀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保证达标排放或回用是十分必要的。为解决当前电镀废水生化出水有机物浓度超标,无法达标排放或回用等关键问题,本文以江苏省某电镀园区污水处理厂的生化出水为原水,重点研究了膜过滤、强化混凝、高级氧化和高效吸附等物化处理工艺对电镀废水生化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效能,进一步探究几种不同的组合工艺对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效能,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开发出一种用于电镀废水深度处理的新型陶瓷膜耦合工艺。对电镀废水生化出水水质进行分析发现,生化出水中主要含有类腐殖酸、胺类、氨基酸类、醇类等有机污染物。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陶瓷膜过滤、强化混凝、高级氧化和高效吸附对电镀废水生化出水的处理效能,试验结果表明:(1)陶瓷膜过滤对浊度的去除效果较好,出水浊度稳定低于0.5 NTU;(2)增大聚合硫酸铁(PFS)的投加量,能够强化混凝效果,在PFS浓度为80mg/L时,对TOC的去除效果达到30.46%;(3)臭氧投加量为50mg/L时,对TOC的去除率在46.5%左右,但是对荧光类物质去除率仅为15%,在pH=4,亚铁离子投加量1.5 mmol/L,过氧化氢投加量1.5 mmol/L时,Fenton氧化对TOC的去除率为45.68%;(4)活性炭、粉煤灰和沸石三种吸附剂中活性炭吸附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当活性炭投加量为2.0 g/L以上时,TOC的去除效率达到80%左右。将Fenton氧化与活性炭吸附联用,对COD和TOC的去除率明显提高,COD的去除率最大达到85%,TOC的去除率最大达到85.25%,出水COD<15 mg/L,TOC<5 mg/L,而且经Fenton氧化后再吸附可以在较小的活性炭投加量条件下达到更好的去除效果。基于前期试验结果,构建了Fenton氧化-活性炭吸附-陶瓷膜过滤耦合工艺,对耦合工艺的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当亚铁离子投加量为1.5 mmol/L,过氧化氢投加量为1.5 mmol/L,活性炭投加量为40 g/L,陶瓷膜临界通量为70 L/(m2·h),反应器总水力停留时间为2 h时,连续运行30 d的运行结果显示,陶瓷膜耦合工艺对COD和TOC的去除率都稳定在80%左右,对浊度的去除率高达96%以上,处理后出水COD和TOC的浓度分别小于15 mg/L和5 mg/L,出水浊度远远小于0.1 NTU。陶瓷膜耦合工艺可以稳定运行,且处理后出水能达到设计出水水质。针对膜污染问题,实验研究发现:污染后的膜经过物理清洗后,膜清水通量恢复率可达到85%左右;进一步采用盐酸/(次氯酸钠+表面活性剂)分步强化化学清洗,膜清水通量恢复率高达105%,污染陶瓷膜清水通量超出原膜清水通量,这很可能是在药剂作用下陶瓷膜界面及孔道壁受到亲水改性。综上所述,新型Fenton氧化-活性炭吸附-陶瓷膜过滤耦合工艺中,Fenton氧化和活性炭吸附能够有效去除电镀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同时可以减缓膜污染,延长膜运行周期;陶瓷膜可以进一步保障出水浊度达标。

孙浩[7](2019)在《杂环季氮负载活性炭的制备及全氟羧酸盐吸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全氟羧酸盐(Perfluorocarboxylates,PFCAs)在世界各重工业区和矿区地下水中逐渐被检测出。PFCAs生物毒性大,性质稳定,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降解,已成为受全球关注的新型污染物。目前,在PFCAs处理技术中,颗粒活性炭吸附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之一。由于PFCAs(尤其是低碳链PFCAs)在水中溶解度大,主要以阴离子形式存在,这就要求吸附材料要具有合适的孔隙结构和大量的表面正电基团。传统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负载技术能大幅增加活性炭表面的正电荷数量,但其分子中长碳链也增加了活性炭孔隙内空间位阻,不利于PFCAs的吸附,也制约了活性炭吸附技术在PFCAs处理中的应用。因此,需要开发具有合适空隙结构、表面荷电数量多且空间位阻小的活性炭基改性吸附材料,提高对PFCAs吸附性能。本文以全氟乙酸盐TFA(C2)和全氟辛酸盐PFOA(C8)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吡咯和氨气为氮源,通过氧化聚合反应和缅舒特金反应,开发一种活性炭基改性吸附材料去除地下水中PFCAs,使荷正电的季氮官能团负载到活性炭表面,同时避免长烷基碳链对污染物吸附阻碍作用。制备聚吡咯型季氮负载活性炭用于TFA吸附,研究了吸附特性与机理。选用椰壳活性炭(AC)为母体,吡咯为氮源,采用化学氧化(Fe3+)聚合法制备聚吡咯(Ppy)负载活性炭基ACP吸附剂。通过控制制备条件对活性炭的表面性质进行调控,在最佳优化条件下制备了ACP1.5。ACP1.5的TFA单分子层吸附量达到37.2 mg/g,是椰壳活性炭(11.3 mg/g)吸附量的3倍以上;通过BET、SEM和EIS分析,掌握了对Ppy结构形态和电化学性质。通过XPS和表面电荷滴定分析,获得了ACP表面元素组成和电荷分布特征;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揭示了TFA在ACP表面的扩散行为和吸附机理。建立了稳定的小型快速吸附系统(RSSCTs),绘制了穿透曲线,分析了TFA固定床吸附传质过程。制备吡啶型季氮负载活性炭用于TFA吸附,研究了吸附特性与机理,进一步提高了TFA处理效率。通过硝酸氧化,热氨活化,缅舒特金反应对煤基活性炭AW进行吡啶型季氮负载改性,考察了改性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在最佳优化条件下制备了更好吸附性能的活性炭基AWNQ4吸附剂,其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为32.9 mg/g。通过SEM、BET、XPS、Boehm滴定、表面电荷滴定和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对改性过程中活性炭中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进行实时追踪,查明了季氮官能团的负载机理;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揭示了TFA在吡啶型季氮负载活性炭内部扩散机制和吸附机理。通过RSSCTs动态吸附过程研究,考察了其动态吸附性能。考察了地下水溶液化学环境对TFA吸附性能的影响,明确了抑制TFA吸附的主要组分为SO42-和NO3-。制备吡啶型季氮负载活性炭用于吸附PFOA,考察了改性活性炭对PFOA的吸附性能,研究了固定床吸附PFOA扩散机制。PFOA分子量高、分子尺寸大,活性炭表面负载的Ppy分子堵塞了活性炭孔隙结构,增加了活性炭表面吸附空间位阻,不利于PFOA等大分子有机物的吸附。采用吡啶型季氮负载,可在最小程度降低孔容积损失情况下增加活性炭表面正电荷数量,有利于对荷负电PFOA分子的吸附。通过制备条件优化,构建了活性炭吸附剂结构与PFOA吸附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基AWNQ2吸附剂对PFOA饱和吸附量最大。采用RSSCTs动态吸附,处理PFOA初始浓度为200 ng/L的地下水,AWNQ2展现出最长的床体寿命,当突破达到70 ng/L时,AWNQ2能处理150000BV(床体积)废水,远高于AW的处理量(101000 BV)。通过吸附热力学研究,揭示了活性炭基AWNQ2吸附剂对PFOA吸附机理,建立了PFOA扩散模型,分析了AWNQ2吸附剂季氮官能团对PFOA扩散速率和扩散机制的影响规律。饱和吸附PFCAs活性炭吸附剂再生方法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对TFA和PFOA具有更高处理效率的吡啶型季氮负载活性炭利用效率,分别通过热再生和溶剂再生法研究其重复利用性能。针对于饱和吸附TFA活性炭再生,采用乙醇与NaCl混合溶液为洗脱剂,实现TFA脱附与季氮官能团活化再生,再生效率达到82.9%。针对饱和吸附PFOA活性炭再生,研究了溶剂再生和热再生过程中PFOA脱附规律,热再生效率达到85%。通过再生–RSSCTs循环试验,验证了吡啶型季氮负载活性炭的循环再生性能。本论文提出通过表面改性调控制备了活性炭基改性吸附剂,实现了对地下水中不同分子量的全氟羧酸盐污染物高效去除,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全氟羧酸盐污染控制技术,且吸附剂再生性能好。该研究不但拓宽了活性炭吸附应用范围,也为全氟化合物污染控制和治理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共有图75幅,表41个,参考文献172篇。

孙璐[8](2010)在《混凝—活性炭吸附对化工废水深度处理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工产品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体现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化工产品的逐渐增多,其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在逐渐加剧,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日益普遍和严重,尤其是精细化工产品(如制药、染料、日化等)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大量有毒有机物质,很大一部分都是结构复杂、有毒有害和生物难以降解的物质。化工废水的处理难度较大,研究进一步提高化工废水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已经成为当前环保治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课题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石油化工二级处理厂废水为对象,通过试验对比了三种处理方法,即活性炭吸附处理、混凝处理、混凝—活性炭吸附联合处理,对化工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和去除有毒有机物的效果。对影响化工废水中有毒有机污染物去除率的投加量、配比、吸附时间、pH值等主要因素进行试验后,得出了去除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最佳试验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活性炭吸附处理,最佳投加量65mg/L、吸附时间6h、pH 5,出水浊度、COD、硝基苯和苯胺的去除率分别为71.2%、75.3%、64.4%和66.3%。(2)混凝处理,硫酸铝、氯化铁分别与聚丙烯酰胺进行复配,氯化铁与聚丙烯酰胺的复配体系对污染物的去除率优于硫酸铝与聚丙烯酰胺的复配体系,出水浊度、COD、硝基苯和苯胺的去除率分别为93.5%、60.1%、38.5%、39.1%.(3)混凝—活性炭吸附联合处理,絮凝后,在静态吸附时最佳投加量55mg/L、吸附时间5h、pH 5,出水浊度、COD、硝基苯和苯胺的去除率分别为97.4%、83.8%、78.9%和79.4%;在动态吸附时的最佳流速为26.7-33.2mL/min,出水浊度、COD、硝基苯和苯胺的去除率分别达98.0%、84.0%、79.0%和80.0%以上。结果表明:混凝—活性炭吸附联合处理工艺比混凝或活性炭吸附单一工艺对化工废水的深度处理效果有明显提高,可使出水浊度小于0.326NTU,COD小于11mg/L,出水水质明显改善,特别是对进一步提高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处理程度效果明显,可使硝基苯的含量低于0.093mg/L,苯胺的含量低于0.109mg/L。

兰芳[9](2018)在《催化氧化法处理高COD含油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含油废水的来源广泛,成分复杂,是难降解的有机废水。非均相Fenton氧化法处理含油废水可以避免传统Fenton法产生的大量铁淤泥,对含油废水的处理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以模拟含油废水和大港炼厂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釜式反应器和管式反应器,系统地研究了非均相Fenton氧化法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高压消解罐为釜式反应器,采用H2O2高温氧化法处理模拟含油废水,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四个因素对氧化效果的影响程度排序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初始COD>n(COD):n(H2O2)的比值,H2O2高温催化氧化模拟含油废水的表观反应级数近似为1级,反应活化能为51.06kJ·mol-1。黄铁矿、磁铁矿、Fe2O3为催化剂时,H2O2高温催化氧化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27.85kJ·mol-1、64.96kJ·mol-1、60.76kJ·mol-1。以管式反应器为反应装置,在流速为50mL/h,反应温度为200℃,初始COD为1000mg/L,n(COD):n(H2O2)=1:1时,不同催化剂中,黄铁矿和活性炭的氧化效率较高,且H2O2高温催化氧化模拟含油废水的表观反应级数近似为1级。利用高分辨质谱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炼油废水有机质化学组成以及在H2O2高温氧化过程中的转化规律。炼油废水有机质组成非常复杂,鉴定出50余种不同杂原子类型的化合物,H2O2高温氧化反应能够有效地去除水溶有机质,对含氮和含硫有机质具有较高的转化效率。氧化产物的H/C比与O/C比均有所升高,此类化合物可能发生断链,或被氧化裂解为小分子含氧化合物。

丁岩,吴昌永,周岳溪,付丽亚,李军,郭明昆[10](2016)在《活性炭吸附石化二级出水有机物去除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采用活性炭对某石化二级出水进行吸附研究,考察了静态和动态试验下,活性炭对石化废水二级出水COD的去除效果,并讨论了吸附前后水中有机物的组分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静态试验中,活性炭对石化废水二级出水的COD的饱和吸附量为1.1 mg·g-1,吸附速率为0.7 mg·min-1;通过动态试验得到了吸附的最佳条件,即HRT=1 h,水力负荷为0.76 m3·m-2·h-1,此时COD的去除率可达49.9%,出水COD低于50 mg·L-1.相对分子质量分级和树脂分级分析结果表明,活性炭对石化废水二级出水中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小分子有机物有较好的吸附效果,该组分被活性炭吸附的COD所占比例为59.72%,活性炭吸附作用对水中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有机物分布影响不大;活性炭对石化废水中有机物组分的去除效果排序依次为:疏水碱性物质(HOB)>疏水酸性物质(HOA)>亲水中性物质(HIS)>疏水中性物质(HON),对HOB和HOA的去除率可达到79%和61%,对HIS和HON的去除效果不佳.

二、炼厂废水深度处理——活性炭吸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炼厂废水深度处理——活性炭吸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陶瓷膜耦合工艺深度处理炼油废水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炼油废水性质
        1.2.1 炼油废水来源
        1.2.2 炼油废水特点与危害
        1.2.3 炼油废水排放标准
        1.2.4 炼油废水回用现状与回用标准
    1.3 炼油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1 炼油废水厂常规处理技术与工艺
        1.3.2 炼油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4 陶瓷膜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1.4.1 陶瓷膜特性
        1.4.2 陶瓷膜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方案设计
    2.2 试验材料
        2.2.1 陶瓷膜
        2.2.2 混凝剂
        2.2.3 吸附剂
        2.2.4 水质分析试验试剂
        2.2.5 试验仪器
    2.3 水处理试验方法
        2.3.1 强化混凝试验方法
        2.3.2 臭氧氧化试验方法
        2.3.3 芬顿氧化试验方法
        2.3.4 吸附试验方法
        2.3.5 陶瓷膜过滤试验方法
        2.3.6 臭氧产量及浓度的测定
        2.3.7 膜表面水接触角值的测定
    2.4 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2.4.1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2.4.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方法
        2.4.3 三维光谱分析方法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第三章 试验用水水质分析
    3.1 试验用水来源
    3.2 常规指标测定及出水水质指标
    3.3 炼油废水水质分析
        3.3.1 紫外全波长扫描分析
        3.3.2 三维荧光扫描分析
        3.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陶瓷膜工艺深度处理炼油废水效能分析
    4.1 陶瓷膜基本性能
        4.1.1 清水通量测定
        4.1.2 陶瓷膜固有阻力测定
        4.1.3 陶瓷膜亲疏水性测定
    4.2 陶瓷膜对炼油废水污染物去除效果
        4.2.1 陶瓷膜对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
        4.2.2 陶瓷膜对浊度去除效果
    4.3 陶瓷膜处理炼油废水运行效能分析
        4.3.1 陶瓷膜临界通量测定
        4.3.2 不同初始通量下膜通量及压力变化
        4.3.3 陶瓷膜污染阻力分析及模型拟合
        4.3.4 陶瓷膜清洗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处理工艺深度处理炼油废水效能分析
    5.1 强化混凝处理效能分析
        5.1.1 强化混凝反应条件优化
        5.1.2 混凝对特征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5.2 臭氧氧化处理效能分析
        5.2.1 臭氧氧化反应条件优化
        5.2.2 臭氧对特征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5.3 芬顿氧化处理效能分析
        5.3.1 芬顿氧化反应条件优化
        5.3.2 芬顿氧化对特征有机物去除效果
    5.4 高效吸附处理效能分析
        5.4.1 高效吸附反应条件优化
        5.4.2 高效吸附对特征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5.5 预处理工艺比较分析及优化组合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陶瓷膜耦合工艺深度处理炼油废水效能分析
    6.1 陶瓷膜耦合工艺系统构建
    6.2 陶瓷膜耦合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6.2.1 活性炭浓度
        6.2.2 陶瓷膜运行初始通量
        6.2.3 换炭量
    6.3 陶瓷膜耦合工艺处理效果分析
        6.3.1 陶瓷膜耦合工艺对有机物去除效果
        6.3.2 陶瓷膜耦合工艺对浊度去除效果
    6.4 陶瓷膜耦合工艺中膜污染分析
        6.4.1 耦合工艺中膜污染阻力分析
        6.4.2 耦合工艺中膜污染模型拟合
        6.4.3 耦合工艺中膜清洗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炼厂废水蒸发回用处理工艺的水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炼油企业低温余热的利用
        1.2.1 炼油企业低温余热的分布
        1.2.2 炼油企业低温余热回收利用途径
    1.3 炼油废水概述
        1.3.1 炼油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1.3.2 炼油废水回收利用现状
        1.3.3 炼油废水回用的处理方法
    1.4 混凝、吸附技术概述
        1.4.1 混凝、吸附机理
        1.4.2 混凝、吸附在炼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1.5.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5.2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炼厂废水混凝处理试验研究
    2.1 实验药剂与材料
    2.2 试验用水来源与水质分析
        2.2.1 试验用水来源
        2.2.2 常规指标结果
        2.2.4 水样粒径分析
        2.2.5 紫外分析
        2.2.6 红外分析
        2.2.7 GC-MS分析
    2.3 混凝实验
        2.3.1 混凝剂初筛
        2.3.2 混凝影响因素
        2.3.3 层次分析法确定最优混凝剂
    2.4 小结
第3章 炼厂废水吸附处理与条件优化试验研究
    3.1 实验药剂与材料
    3.2 吸附剂的选择
    3.3 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3.3.1 不同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3.2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3.3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3.4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3.5 等温吸附线
    3.4 层次分析法确定最优吸附剂
        3.4.1 建立层次模型
        3.4.2 建立判断矩阵及计算权重
        3.4.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4.4 吸附剂比较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炼厂废水ACSI工艺优化及设备构建
    4.1 实验药剂与材料
    4.2 吸附剂投加位点的确定
    4.3 吸附-混凝时间确定
    4.4 吸附-混凝沉降性能
    4.5 吸附-混凝-沉降后水质分析
        4.5.1 紫外图谱分析比较
        4.5.2 红外图谱分析比较
        4.5.3 GC/MS图谱分析比较
    4.6 ACSI装置初步设计
        4.6.1 ACSI装置功能概念设计
        4.6.2 ACSI装置参数试验
        4.6.3 ACSI装置参数的选择
        4.6.4 ACSI装置三维立体图形
    4.7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吸附及臭氧氧化联用处理煤化工废水生化出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
        1.1.2 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1.1.3 国内煤化工废水深度处理存在的问题
    1.2 吸附和臭氧氧化理论
        1.2.1 吸附理论
        1.2.2 吸附剂
        1.2.3 影响吸附因素
        1.2.4 臭氧氧化
    1.3 各种吸附剂和臭氧的研究现状
        1.3.1 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煤化工废水研究
        1.3.2 大孔树脂吸附深度处理煤化工废水研究
        1.3.3 粉煤灰和沸石吸附深度处理煤化工废水研究
        1.3.4 半焦吸附深度处理煤化工废水研究
        1.3.5 臭氧氧化与活性炭吸附耦合深度处理煤化工废水研究
        1.3.6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课题的目的内容及来源
        1.4.1 课题的目的
        1.4.2 课题的内容
        1.4.3 课题的来源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和药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药剂
    2.2 实验分析测定方法
        2.2.1 COD 测定方法
        2.2.2 色度测定方法
        2.2.3 挥发酚测定方法
        2.2.4 NH_3-N 测定方法
        2.2.5 总磷测定方法
        2.2.6 GC/MS 分析方法
        2.2.7 扫描电镜分析方法
    2.3 实验操作方法
        2.3.1 吸附实验
        2.3.2 臭氧氧化实验
        2.3.3 臭氧氧化吸附实验
第3章 生化出水水质特性和吸附剂表面性能研究
    3.1 生化出水水质特性
        3.1.1 常规水质分析
        3.1.2 GC-MS 分析结果
    3.2 吸附剂表面性能研究
        3.2.1 扫描电镜分析
        3.2.2 EDS 能谱分析
        3.2.3 比表面积测定
        3.2.4 粒度测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五种吸附剂处理煤化工废水生化出水试验研究
    4.1 活性炭静态吸附实验
        4.1.1 确定最佳活性炭类型
        4.1.2 确定粉末活性炭最佳投加量
        4.1.3 确定粉末活性炭最佳吸附时间
        4.1.4 确定粉末活性炭最佳吸附 pH
        4.1.5 确定粉末活性炭最佳吸附温度
    4.2 复配吸附实验
        4.2.1 粉末活性炭与大孔树脂联用
        4.2.2 粉末活性炭与粉煤灰联用
        4.2.3 粉末活性炭与沸石联用
        4.2.4 粉末活性炭与半焦联用
        4.2.5 粉末活性炭与树脂粉煤灰联用
        4.2.6 粉末活性炭与树脂沸石联用
        4.2.7 粉末活性炭与树脂活性半焦联用
        4.2.8 最佳条件吸附组合效果比较
    4.3 动态吸附实验
        4.3.1 流速对去除率效果影响
        4.3.2 穿透曲线
    4.4 粉末炭对煤化工废水吸附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4.4.1 吸附机理研究
        4.4.2 吸附动力学研究
        4.4.3 吸附热力学研究
        4.4.4 粉末活性炭对煤化工废水的动力学研究
        4.4.5 粉末活性炭对煤化工废水的热力学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臭氧氧化处理煤化工废水生化出水试验研究
    5.1 臭氧氧化实验
        5.1.1 臭氧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1.2 废水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1.3 废水 pH 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1.4 底物初始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1.5 水力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2 氧化与吸附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臭氧氧化吸附联用处理煤化工废水生化出水试验研究
    6.1 三种吸附剂催化臭氧性能比较
    6.2 臭氧氧化与吸附剂耦合试验研究
        6.2.1 确定三种吸附剂最佳投加量
        6.2.2 确定吸附阶段最佳 pH
        6.2.3 确定吸附阶段最佳反应温度
        6.2.4 确定吸附阶段最佳反应时间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炼厂废水再生浓水臭氧活性炭催化氧化影响因素与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双膜工艺的来源
    1.2 炼厂RO浓水的水质特性
    1.3 炼厂RO浓水的处理现状
        1.3.1 单独臭氧氧化技术
        1.3.2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
    1.4 炼厂RO浓水深度处理的目的与意义
2 实验目的与实验内容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内容与技术路线
        2.2.1 实验内容
        2.2.2 技术路线
        2.2.3 准备解决的问题
    2.3 主要仪器与材料
    2.4 实验RO浓水水质特性
    2.5 测定方法
3 静态实验效果研究
    3.1 实验装置
    3.2 实验方案与因素考察
        3.2.1 正交实验设计
        3.2.2 正交实验分析
    3.3 单独臭氧氧化效果研究
    3.4 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效果研究
        3.4.1 活性炭的改性
        3.4.2 改性活性炭的筛选
        3.4.3 活性炭的影响
        3.4.4 pH的影响
        3.4.5 活性炭投加量的影响
    3.5 各工艺出水B/C值
    3.6 小结
4 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RO浓水的动态实验效果研究
    4.1 实验装置
    4.2 影响因素
        4.2.1 臭氧流量的影响
        4.2.2 pH的影响
    4.3 活性炭的催化效果分析
        4.3.1 活性炭的催化效果
        4.3.2 活性炭改性后的催化效果
    4.4 活性炭的稳定性与再生效果
    4.5 催化机理探讨
        4.5.1 活性炭吸附饱和程度的影响
        4.5.2 活性炭接触面积的影响
        4.5.3 出水B/C值变化与红外图谱
    4.6 小结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基于平板陶瓷超滤膜的多工艺耦合深度处理电镀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镀废水的性质
        1.2.1 电镀废水的来源
        1.2.2 电镀废水的分类
        1.2.3 电镀废水的危害
        1.2.4 电镀废水的排放标准
        1.2.5 电镀废水的回用标准
    1.3 电镀废水研究现状
        1.3.1 电镀废水治理现状
        1.3.2 电镀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4 陶瓷膜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 陶瓷膜的特性
        1.4.2 陶瓷膜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1.5 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主体试验材料
        2.1.2 水质分析试验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陶瓷膜过滤试验方法
        2.2.2 混凝试验方法
        2.2.3 臭氧氧化试验方法
        2.2.4 Fenton氧化试验方法
        2.2.5 吸附试验方法
    2.3 水质分析方法
        2.3.1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方法
        2.3.3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方法
        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第三章 试验用水水质分析
    3.1 试验用水来源
    3.2 常规水质指标测定与分析
    3.3 电镀废水水质分析
        3.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分析
        3.3.2 三维荧光光谱扫描分析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陶瓷膜过滤工艺深度处理电镀废水
    4.1 陶瓷膜的基本性能
        4.1.1 陶瓷膜的清水通量
        4.1.2 陶瓷膜的固有阻力
        4.1.3 陶瓷膜的亲疏水性
    4.2 陶瓷膜过滤处理效能分析
        4.2.1 陶瓷膜过滤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4.2.2 陶瓷膜过滤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4.3 陶瓷膜过滤运行效能分析
        4.3.1 陶瓷膜的临界通量
        4.3.2 不同初始通量下膜通量及压力变化
        4.3.3 陶瓷膜污染行为分析
        4.3.4 陶瓷膜清洗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处理工艺深度处理电镀废水
    5.1 强化混凝处理效能分析
        5.1.1 优化强化混凝工艺参数
        5.1.2 强化混凝对特征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5.2 臭氧氧化处理效能分析
        5.2.1 优化臭氧氧化工艺参数
        5.2.2 臭氧氧化对特征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5.3 Fenton氧化处理效能分析
        5.3.1 优化Fenton氧化工艺参数
        5.3.2 Fenton氧化对特征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5.4 高效吸附处理效能分析
        5.4.1 优化高效吸附工艺参数
        5.4.2 高效吸附对特征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5.5 预处理组合工艺筛选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陶瓷膜耦合工艺深度处理电镀废水
    6.1 陶瓷膜耦合工艺系统的构建
    6.2 优化陶瓷膜耦合工艺运行参数
        6.2.1 活性炭投加量
        6.2.2 陶瓷膜的临界通量
        6.2.3 换炭量
    6.3 陶瓷膜耦合工艺处理效能分析
        6.3.1 陶瓷膜耦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6.3.2 陶瓷膜耦合工艺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6.4 陶瓷膜耦合工艺中膜污染行为与膜清洗效果分析
        6.4.1 陶瓷膜耦合工艺中膜污染阻力分析
        6.4.2 陶瓷膜耦合工艺中膜污染模型拟合分析
        6.4.3 陶瓷膜耦合工艺中膜清洗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杂环季氮负载活性炭的制备及全氟羧酸盐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全氟羧酸盐污染现状及去除方法
    1.3 活性炭材料的表面性质调控研究进展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杂环季氮负载活性炭制备
    2.3 杂环季氮负载活性炭表征
    2.4 吸附试验
3 聚吡咯型季氮负载活性炭对全氟乙酸盐吸附特性与机理
    3.1 聚吡咯型季氮负载活性炭表面性质调控与表征
    3.2 聚吡咯型季氮负载活性炭对TFA吸附特性
    3.3 聚吡咯型季氮负载活性炭对TFA吸附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吡啶型季氮负载活性炭对全氟乙酸盐吸附特性与机理
    4.1 吡啶型季氮负载活性炭表面性质调控与表征
    4.2 吡啶型季氮负载活性炭对TFA吸附特性
    4.3 吡啶型季氮负载活性炭对TFA吸附机理
    4.4 TFA吸附的溶液化学环境
    4.5 本章小结
5 吡啶型季氮负载活性炭吸附全氟辛酸盐性能与机制
    5.1 吡啶型季氮负载活性炭AWNQ2 制备与表征
    5.2 吡啶型季氮负载活性炭对PFOA吸附性能
    5.3 固定床吸附PFOA扩散数学模型与计算
    5.4 本章小结
6 饱和吸附PFCAs活性炭再生性能与机理
    6.1 再生方法
    6.2 饱和吸附TFA活性炭再生性能与机理
    6.3 饱和吸附PFOA活性炭再生性能与机理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混凝—活性炭吸附对化工废水深度处理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的水资源概况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1.1.1 水资源概况
        1.1.2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
        1.2.1 水污染现状
        1.2.2 水污染治理
    1.3 化工废水来源及其危害
        1.3.1 化工废水的来源
        1.3.2 化工废水的危害
    1.4 化工废水的特征
    1.5 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5.1 化工废水的处理工艺现状
        1.5.2 化工废水的处理方法
    1.6 选题的指导思想
    1.7 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2章 混凝及活性炭吸附处理废水的研究现状
    2.1 絮凝剂的应用现状
        2.1.1 无机絮凝剂
        2.1.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2.1.3 微生物絮凝剂
    2.2 复合絮凝剂的应用现状
        2.2.1 无机—无机复合絮凝剂
        2.2.2 有机—有机复合絮凝剂
        2.2.3 天然—天然复合絮凝剂
        2.2.4 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
        2.2.5 无机—天然高分子复合絮凝剂
    2.3 混凝剂的作用机理
        2.3.1 压缩双电层
        2.3.2 吸附电中和
        2.3.3 吸附架桥作用
        2.3.4 沉淀物网捕机理
    2.4 高分子混凝剂聚丙烯酰胺的作用机理
    2.5 混凝效果的影响因素
        2.5.1 混凝剂的性质
        2.5.2 混凝剂投加量的影响
        2.5.3 水力条件的影响
        2.5.4 pH值的影响
    2.6 活性炭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2.6.1 活性炭的种类
        2.6.2 活性炭的特性
        2.6.3 活性炭吸附的概念与机理
        2.6.4 活性炭水处理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2.6.5 活性炭水处理技术的特点
    2.7 活性炭去除污染物的机理
    2.8 活性炭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
第3章 混凝—活性炭吸附对化工废水深度处理效果的研究方法
    3.1 废水来源和水质
    3.2 试验仪器及设备
    3.3 试验药品
    3.4 试验方法
        3.4.1 活性炭吸附试验
        3.4.2 混凝试验
        3.4.3 混凝—活性炭吸附试验
    3.5 测定方法
        3.5.1 浊度、pH值以及温度的测定
        3.5.2 COD的测定方法
        3.5.3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N-(1-萘基)乙二胺偶氮分光光度法
        3.5.4 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N-(1-萘基)乙二胺偶氮分光光度法
    3.6 絮凝剂的选择
    3.7 活性炭的制备
第4章 试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4.1 硝基苯标准曲线
    4.2 苯胺标准曲线
    4.3 活性炭吸附的试验结果讨论
        4.3.1 投加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4.3.2 活性炭对硝基苯、苯胺的吸附等温线
        4.3.3 吸附时间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4.3.4 pH值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4.4 絮凝剂两两复配的试验结果讨论
        4.4.1 聚丙烯酰胺和硫酸铝复配的试验结果
        4.4.2 聚丙烯酰胺和氯化铁复配的试验结果
        4.4.3 水力条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5 混凝—活性炭吸附联合工艺的试验结果讨论
        4.5.1 投加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4.5.2 吸附时间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4.5.3 pH值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4.5.4 活性炭动态吸附曲线
        4.5.5 技术经济分析
    4.6 小结
        4.6.1 单独投加活性炭的处理效果
        4.6.2 絮凝剂复配最优组合及处理效果
        4.6.3 混凝—活性炭吸附联合工艺的处理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催化氧化法处理高COD含油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含油废水的来源、特点及危害
        1.1.1 含油废水的来源
        1.1.2 含油废水的形态分类
        1.1.3 含油废水的危害
    1.2 含油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物理处理方法
        1.2.2 生物处理方法
        1.2.3 化学处理方法
    1.3 Fenton氧化法研究现状
        1.3.1 Fenton氧化法的发展及作用机理
        1.3.2 均相Fenton氧化法
        1.3.3 非均相Fenton氧化法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水样
        2.1.2 实验试剂
        2.1.3 催化剂的制备
    2.2 实验仪器及实验装置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方法
        2.3.1 常规水质分析
        2.3.2 H_2O_2 含量的标定
        2.3.3 ESI FT-ICR MS分析方法
第3章 釜式反应器处理模拟含油废水的研究
    3.1 影响氧化反应因素的确定
        3.1.1 正交试验设计
        3.1.2 正交试验结果
    3.2 氧化反应条件的优化研究
        3.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3.2.2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 催化剂催化氧化效果的研究
        3.3.1 不同目数黄铁矿对模拟含油废水消解率的影响
        3.3.2 不同含量的催化剂对模拟含油废水消解率的影响
        3.3.3 不同pH对模拟含油废水消解率的影响
    3.4 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3.4.1 H_2O_2 高温氧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3.4.2 黄铁矿对H_2O_2 高温催化氧化反应的反应动力学影响
        3.4.3 磁铁矿对H_2O_2 高温催化氧化反应的反应动力学影响
        3.4.4 Fe2O3对H_2O_2 高温催化氧化反应的反应动力学影响
        3.4.5 不同催化剂反应动力学特点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管式反应器处理模拟含油废水的研究
    4.1 管式反应器氧化反应条件优化研究
        4.1.1 反应流速对H_2O_2 氧化反应的影响
        4.1.2 反应温度对H_2O_2 氧化反应的影响
    4.2 管式反应器中不同催化剂对H_2O_2 氧化反应的影响
    4.3 管式反应器中黄铁矿对H_2O_2 氧化反应的影响
        4.3.1 不同H_2O_2添加量对H_2O_2 氧化反应的影响
        4.3.2 不同初始COD对 H_2O_2 氧化反应的影响
        4.3.3 黄铁矿对H_2O_2 氧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4.4 管式反应器中活性炭对H_2O_2 氧化反应的影响
    4.5 反应器形式对H_2O_2 氧化反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港炼厂含油废水高温氧化法的研究
    5.1 大港废水多次氧化的研究
        5.1.1 多次氧化对大港二浮出水的影响
        5.1.2 氧化剂对大港二浮出水的影响
    5.2 高温氧化大港二沉池出水的机理分析
        5.2.1 氧化剂对大港二沉池出水的影响
        5.2.2 大港二沉池出水谱图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活性炭吸附石化二级出水有机物去除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Introduction)
2 材料与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2. 1 活性炭性质和原水水质
    2. 2 试验方法
        2. 2. 1 活性炭预处理
        2.2.2静态吸附试验
        2.2.3动态吸附试验试验
        2.2.4水质测定指标和测定方法
        2.2.5活性炭红外吸收光谱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Results and discussion)
    3. 1 静态吸附试验结果
    3. 2 动态吸附试验结果
    3. 3 动态吸附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有机物的去除
    3. 4 动态吸附对不同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
4 结论( Conclusions)

四、炼厂废水深度处理——活性炭吸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陶瓷膜耦合工艺深度处理炼油废水效能研究[D]. 程仁振. 济南大学, 2019(01)
  • [2]炼厂废水蒸发回用处理工艺的水质控制技术研究[D]. 杜文婷.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8)
  • [3]炼厂废水深度处理——活性炭吸附试验[J].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76(01)
  • [4]吸附及臭氧氧化联用处理煤化工废水生化出水试验研究[D]. 唐安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2)
  • [5]炼厂废水再生浓水臭氧活性炭催化氧化影响因素与效果的实验研究[D]. 白小霞.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6]基于平板陶瓷超滤膜的多工艺耦合深度处理电镀废水[D]. 韩琦. 济南大学, 2020(01)
  • [7]杂环季氮负载活性炭的制备及全氟羧酸盐吸附性能研究[D]. 孙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8]混凝—活性炭吸附对化工废水深度处理效果的研究[D]. 孙璐. 兰州理工大学, 2010(04)
  • [9]催化氧化法处理高COD含油废水的研究[D]. 兰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活性炭吸附石化二级出水有机物去除特性研究[J]. 丁岩,吴昌永,周岳溪,付丽亚,李军,郭明昆.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4)

标签:;  ;  ;  ;  ;  

炼油废水深度处理——活性炭吸附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