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与企业战略行为决策

博弈论与企业战略行为决策

一、博弈论与企业策略行为决策(论文文献综述)

郭建斌[1](2021)在《跨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治理机制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治理研究的“黑箱”,对其构成要件和工作策略等机理问题分析则是打开“黑箱”看到机制工作画面的钥匙。中共十九大以后,我国生态环境多元共治理念的提出为解决日益复杂化的环境治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成为我国应对长期性、全局性、复杂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思路,也成为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然而,生态环境共治机制这只“黑箱”内部结构如何?其机理如何运行?如何进行机制有效性判定?这些都是当前亟需回答的现实问题。研究以上述问题为导向,首先着力于“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新理念下的跨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相关问题分析:一是对跨域环境治理、环境多元治理及环境治理模型机制等方面现有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发现研究者将跨域和协同融合上升为环境多元共治理论方面研究比较匮乏,对多元共治机理过程分析渗入的经济学思考较少,从经济机制设计层面对环境治理进行的系统化理论研究鲜有发现;二是对环境治理理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研究的理论支撑价值进行了分析,发现已有的环境治理理论能够为我国环境多元共治分析提供部分理论支撑,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分析范式能够为我国环境治理新理念的机制化表达和解构提供较好思路;三是对新阶段环境治理机制选择和判定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得出新阶段我国环境治理必然转向多元共治的基本判断,在准确识别政府、企业、公众关系的基础上,将环境治理新理念下跨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解构为政府引导机制、企业履责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接着,研究将“跨域”作为具体研究背景,涵盖了政府引导机制中政府所跨越的国营企业域和民营企业域、企业履责机制中企业所跨越的机构消费者域和个体消费者域、公众参与机制中公众所跨越的中央政府域和地方政府域;将“治理”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对刚性干预到柔性干预的思维变革进行剖析,对被动履责到主动履责的转向进行求证,对缺席治理到参与治理的实践进行探索;将“机制”作为研究的关键核心,对现行的单一环境治理机制进行考察,对新阶段转向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机制进行判定,对环境治理新理念如何机制化表达和解构进行详细深入分析。在政府引导机制分析当中,研究从“公共物品——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引导”的理论逻辑方向切入,分析了跨国营企业域和民营企业域背景下政府通过技术创新投资引导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机理,引入委托代理模型从绿色技术创新投入方向讨论了政府对企业最优激励合同设定问题,发现在更接近于现实的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当政府能够观测到影响企业运行环境的外生变量,且当外生变量影响企业低投入时产出分布密度与企业高投入时产出分布密度的比(似然率)时,外生变量应被写入激励合同。在企业履责机制分析中,研究将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置于市场运行过程中进行分析,将矫正调整因素加入到传统市场运行过程中,从跨机构消费者域和个体消费者域的背景下分析企业履责动因,设立“企业——公众(消费者)”博弈模型分析了市场运行中企业履责博弈情况,发现在政府介入(规制与引导)既定的情况下,博弈总能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在公众参与机制分析中,研究探讨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法理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从跨中央政府域和跨地方政府域的背景分析了中国语境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机理,指出了中国语境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需经过“赋权—认同—合作”的过程,并在“合作期望”的条件下分析了“公众——政府”环境治理演化博弈过程,发现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实践不仅取决于地方政府对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问题的权衡,更取决于中央政府的环境制度约束设计。最后,研究对“政府引导、企业履责、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机制进行了适度评价和深一步拓展。将企业作为利益目标比较的关键主体,依据企业与政府比较、企业与公众比较的思路来审查结果是否和解构分析中的结果相一致,再选择从完全显示到参数传递、二维信息、一维信息逐层比对的原始但却有效的方式来判定信息有效性,发现激励相容和信息有效的要求都是可以实现的。在对解构得出的环境治理一般性分析框架进行拓展时,比较了不同领域问题的本质是否相同,回答了“为什么能够一般化”的问题,进而依据“系统环境实现代言人政治压力均衡、信息交互有效维度最低、各主体行为利于社会总福利目标实现”的三个标准要求,提出了用来解决类似领域治理问题的“系统环境——信息交互——主体行为”多层嵌入的一般化理论工具。据此,形成了一些适用于中国语境的结论:(1)政府通过技术创新投资的方式可以达到引导企业绿色技术改进的目标。政府科技创新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引导是一个历经演化的动态过程,且会产生杠杆效应,杠杆效应容易促使政府出台科技资源投入相关政策,进而形成资源流向示范,利于扩大科技创新投入供给规模和改善科技创新投入的供给结构,能以政府科技创新投入为杠杆,形成整个社会科技创新投入的集聚,进而实现企业绿色技术改进的目的。(2)企业通过自我矫正的方式可以达到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目标。企业自我矫正调整通过对市场运行三大要素(价格、竞争、供求)的作用影响来实现,矫正力量改变了价格与供求之间双向循环运动的状态,使得企业作为环境治理过程中市场运行的最重要构成主体,有义务为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买单,有责任为消费者生产出更为环保健康的高品质产品,有动力选择长期生产经营中的“绿色化”模式,进而实现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目标。(3)公众通过与政府合作的方式可以达到参与环境治理的目标。政府引导公众参与环境治理需经过“赋权——认同——合作”的过程,合作期望下引入中央政府环保督察是改变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形成“利益合谋”行为的有效路径,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路径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地方政府对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问题的权衡,更取决于中央政府的环境制度约束设计,“中央给压力,地方来推动,公众都参与”的期望状态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实现。(4)“政府引导、企业履责、公众参与”的环境多元共治机制是有效的。对政府利益目标与企业利益目标关系、企业利益目标与公众利益目标关系考察,可知激励相容标准在相关条件限定下能够实现,对完全显示机制、参数传递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信息维度逐层比较,可知信息有效条件在二维信息空间中能够达到,进而“政府引导、企业履责、公众参与”环境多元共治机制可以达到机制有效的基本条件要求(激励相容和信息有效)。

武迪[2](2021)在《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协同价值创造模式选择与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和技术不断发展,新兴市场、技术不断涌现的社会背景下,传统大企业与具有互补性技术的新兴企业开展协同价值创造,已成为传统大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新兴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协同价值创造过程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由于协同企业间目标协同性、企业资源禀赋等差异,造成两类企业协同价值创造的失败率居高不下。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从风险收益视角,采用博弈论、双案例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试图回答如下问题: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协同价值创造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模式选择以及稳定性管理是降低协同价值创造失败率的重要环节,不同要素如何影响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的协同价值创造行为,不同的模式选择如何影响协同价值创造的稳定性?具体而言,本文根据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的资源禀赋差异,结合静态博弈以及演化博弈分析方法,从过程视角探究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协同价值创造的模式选择以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并通过双案例对比研究,结合新能源汽车行业两组协同价值创造案例,深度剖析协同价值创造模式选择影响稳定性的过程机理。研究发现:(1)两类企业的资源互补程度、企业规模差距以及协同时的资源溢出效应,会影响两类企业选择不同协同模式下的最优投入产出,当两类企业资源互补程度高时,两类企业更愿意投入资源,当企业规模相近时,两类企业更偏向于选择合资企业或兼并收购模式;当规模差距较大时,两类企业的模式选择还受到资源溢出水平的影响,资源溢出水平较低时,两类企业倾向于选择交叉许可模式,资源溢出水平较高时,合资企业或兼并收购模式更加适合。(2)协同企业间的规模差距、信任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模式会影响两类企业协同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策略选择。信任机制可以约束两类企业的背叛行为,过大的规模差距容易导致不平等冲突;当两类企业规模相当时,按贡献分配和平均分配均可引导企业达成协同,传统大企业可采取简单的平均分配,有利于寻找更加适合的新兴企业进行协同。(3)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选择合适的协同价值创造模式,提升实体资产以及隐性资产增值,通过预判潜在风险进行风险管理降低协同风险,使得协同价值创造实际收益大于所承担风险的预期收益,可提升企业资源投入意愿,进而提升协同价值创造的稳定性。引入实体资产增值以及隐性资产增值测量协同价值创造收益,从静态以及动态不同角度分析传统大企业于新兴企业协同价值创造模式选择以及稳定性的影响机理,从风险收益视角揭示了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协同价值创造模式选择影响稳定性的内在过程与机理,对于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的伙伴选择、模式选择以及过程管理提供参考意见,助力传统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

储新元[3](2021)在《农企合作粮食仓储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粮食产量日益提高,粮食安全标准愈加严格,粮食仓储问题逐步凸显。产量增加的同时,政府对粮食的收购也愈加呈现出规模大、质量低、品种少的特点,但新的粮食安全标准则要求粮食仓储向多品种、高品质方向发展。因此政府开始提高粮食代储标准,却导致大批粮食企业仓库因不达标准而荒废,与此同时,农户粮食仓储规模也在大幅度下降。在此背景下,基于契约农业的启发与现有农户-政府-企业的储粮模式,提出在政府引导下的农户企业合作进行的粮食仓储新模式。并运用混合策略博弈分析政府-农户-企业合作储粮模式运行的基础条件,再从政府与农户的角度展开动态重复博弈,得出“储粮收益与成本是农户储粮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结论;然后从农户与企业的角度进行动态博弈,分析加工型企业与代储型企业在农企合作中起到的决策性影响,并以实际案例紧跟其后进行分析,最后基于此提出促进农企合作进行粮食仓储的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现有粮食仓储模式中存在诸多问题。粮食仓储模式以农户自储、政府收储、企业代储为主,其中企业代储服务主体主要为中储粮总公司和地方政府。在政府粮食仓储中存在的问题有两点,一是政策性粮食仓储过多,仓容不足,政府去库存压力大,二是大豆、杂粮等储量不足,不满足消费需求;在农户粮食仓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因仓储成本高、收益低而导致的粮食仓储规模大幅度减少;在企业粮食仓储中则分为代储型企业和加工型企业,对于代储型企业而言,问题是不满足承储资格,无承储任务,因此企业无资金投入维护,仓储设施老化,而加工型企业的困境则是应对原粮价格波动的能力不足。(2)在农企合作进行的粮食仓储模式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必须对农户和企业同时进行补贴,才能双向激发合作达成意愿;企业是发展的主体,政府对企业的补贴是企业是否代储的最大动力因素,补贴力度大,企业代储概率高,企业的效用就会增大;农户的参与度是合作关键,政府对农户的仓储补贴决定着农户效用。(3)农户对未来市场的价格预期是农户是否合作储粮的关键因素。农户对未来的市场价格预期得到满足时,农户储粮成本和政府不采取补贴时农户所取得的收益决定了农户是否储粮,政府要想增加农户粮食仓储必须补贴数额大于储粮成本与收益。当农户对未来的市场价格预期得不到满足时,此时农户的预期会对农户储粮数量有跨期决策影响,若预期价格升高,农户则会增加此阶段粮食仓储量,以便于下一阶段将粮食售出获得更多收益,若预期价格下跌,农户为了防止利益受损会选择当期出售粮食。(4)企业储粮效率决定了企业是否参与代储,决定了农户是否会与其合作。储粮效率差的企业可以通过粉饰自身效率吸引农户,但粉饰成本不能覆盖企业不代储时所得效益。基于以上研究内容与结论,本文对促进农企合作进行粮食仓储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建议:(1)政府应建立农户与企业的双向补贴机制,双向激发合作意愿;(2)应当发展与完善粮食交易信息平台,让农户对未来粮食市场价格产生合理预期(3)创建完善的企业代储制度,为农企合作奠定基础;(4)加强农企合作进行粮食仓储的宣传与引导,促进合作储粮模式的较快普及;(5)降低企业参与农户储粮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收益与参与度;(6)建立储粮政策的反馈调节机制,不断优化合作储粮模式。

许斌[4](2021)在《金融错配影响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演化博弈分析及其模拟仿真》文中研究指明原始发明创新是不同于技术引进和二次创新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原始发明创新的能力的高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日益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随着人口红利、结构红利和改革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原始发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阻碍了我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技术创新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撑,然而在“二元”所有制经济结构与金融资源配置政府主导型特征影响下,我国信贷资金“二元”所有制配置扭曲现象明显,金融资源更多地流向效率低下的企业,高效率企业研发资金不足、原始发明创新乏力、核心技术匮乏进而缺乏国际竞争力。缓解金融资源错配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推动企业进行原始发明创新,实现技术突破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面临的重要难题。不少学者都对技术创新模式的相关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展开了研究,也有学者探究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但是很少有学者从行为主体决策的角度出发,去探究金融资源错配产生的缘由以及金融错配的存在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产生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金融错配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主体行为对促进我国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帕累托最优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企业、银行和政府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以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来分析金融错配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并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银行和政府以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博弈系统中关键的决策主体,各博弈主体相互作用影响着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并由于金融错配的存在,国有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影响机理各不相同;政府奖惩制度、创新成本与额外收益等因素都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政府和银行的策略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在金融资源错配的影响下,企业进行原始发明创新的额外成本增加,企业趋于选择二次创新的策略,并随着错配程度的加剧,其技术创新模式趋于二次创新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且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表现的更加明显。基于所得结论,本文就原始发明创新的提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程鑫[5](2021)在《如何调控经济金融化? ——基于中国经济的三方演化博弈视角》文中指出十九大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金融领域的改革亦得到不断推进深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左右,已超过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占比水平。实体企业利润近几年增长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制造业上市公司在金融市场进行金融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实体经济金融化的问题在我国日益凸显,经济“脱实向虚”的现象愈发严重,而一个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需要建立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通过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问题来探讨中国防范产业“空心化”的策略非常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问题的背景及其研究意义,并对此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综合介绍了金融化的发展、定义、成因以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接着通过数据说明了我国经济金融化的现状,并对本文研究涉及的演化博弈理论方法进行介绍。随后,基于微观经济参与主体行为的角度,以各博弈方有限理性为前提,分别在有无政府监管的情况下构建双方(实体企业和金融企业)和三方(政府监管部门、实体企业和金融企业)参与金融化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对系统均衡点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最后,重点分析政府监管对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并对演化均衡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分析得到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表明,政府对企业所采取措施譬如加大处罚、提高减税幅度或补贴等对促进实体企业和金融企业达成合作关系有积极作用,可促进经济整体向好发展。而实体企业和金融企业对分利技术水平和社会禀赋倍增率的变化敏感。

秦亚敏[6](2021)在《轻工企业研发行为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轻工业作为传统产业,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稳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保障轻工业的繁荣发展对内具有满足内需、增加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助力乡村振兴等重要意义,对外具有扩大出口、稳定外汇、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等重要作用。目前,就轻工产品的生产、出口或消费,中国已成为世界轻工业大国。但是,中国的大多数轻工业产品都位于产业链的下游,在国际市场中也属于较为低端的产品,一些行业的基本技术和设备仍需从国外进口。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增长在供应体系落后的同时造成了“产能过剩”和“国内需求不足”的现象。未来,我国轻工业的发展必须从“轻工业大国”向“轻工业强国”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型升级,就必须重视科技创新。轻工产业的科技创新需要依赖行业内各轻工企业的研发行为来实现。产业组织理论中,何种类型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研发创新,有着不同的观点,关于研发行为如何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研究也很少。为了搞清这一问题,本文将以我国的轻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托产业组织理论对轻工企业的研发行为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作用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这不仅是对相关理论的延续与深化,也对推动我国轻工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围绕轻工业企业的研发行为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作用关系,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是:首先,对核心要素研发行为、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进行界定和度量,基于研发投入强度和技术进步率分别度量了企业的研发行为,研发投入强度即企业的研发投入对其营业收入的占比,技术进步率是通过不仅适用于宏观数据、也适用于企业微观数据的非参数生产前沿面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DEA-Malmquist方法进行测算,再通过加权汇总的方法获取行业技术进步率数据。市场结构的度量采用反映市场或者是行业之中所有企业规模的集中度指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也称HHI指数),测算了我国轻工业2007~2018年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度量,采用的是利润率指标,它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指的是经济利润,即净利润与自有资本的比值。该利润率比值越高,市场绩效越差。其次,建立Tobit模型考察市场结构对企业研发行为的作用关系,同时分析了市场结构作用于研发行为时多元化的中介作用机制和高管权力的调节作用机制。再者,考察了研发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不仅整体考察了研发行为产生的技术进步与市场结构的关系,还分行业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市场结构的影响。最后,分析研发行为带来的技术进步对行业市场绩效的影响,用门限回归模型验证了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发现存在市场结构门限效应。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如下所述:(1)将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纳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分析范式。我国轻工行业的市场结构的竞争程度正向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市场结构作用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多元化中介作用机制中,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会随着市场结构垄断性的增强而增加,研发投入强度随着企业多元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市场结构作用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高管权力调节作用机制中,高管权力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高对研发投入强度的促进作用越大。(2)构建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完整分析框架。不仅分析了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中研发投入的影响,还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会随着市场垄断程度的增强而降低。轻工行业技术进步率增加时,市场结构的垄断程度增加,但不排除行业差异。技术进步率提高会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甚至垄断地位。市场结构的垄断程度较高时,技术进步率对市场绩效的作用是负向且显着的。通过构建非线性模型发现了单一市场结构门限值。当市场结构HHI指数大于0.146时,技术进步表征的研发行为使利润率表征的市场绩效较差。(3)全面衡量了轻工企业的市场结构、研发行为与市场绩效。轻工行业涉及广泛,论文采用18个细分行业2007~2018年轻工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全面的考察了轻工行业的市场结构、研发行为与市场绩效。对把握我国轻工业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轻工业研发投入强度不高,技术进步率对轻工业生产率变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轻工企业在现有技术的应用、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企业的管理水平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我国轻工业整体的HHI指数在统计年份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垄断性最高,其次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的竞争性最强,其次为专用设备制造业。轻工行业利润率水平存在差异,酒、饮料和精茶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利润率水平领先,其市场绩效水平较低。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自行车、助动车及非公路休闲车制造业等行业利润率都低于轻工业平均利润率,有较高的市场绩效水平。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轻工企业研发行为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完整分析框架。在三者的作用机制中,既存在相关变量的中介和调节机制,也存在由于行业、市场结构特点不同导致的相关作用机制的差异。最后,本文为中国轻工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政府要营造鼓励、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创新的良好环境,妥善处理反垄断与保护创新的协同发展关系;轻工企业应通过研发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适度开展多元化经营、积极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助力中国轻工业创新驱动发展。

闫光礼[7](2020)在《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稀土是重要战略资源,习总书记就推动稀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指示。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就离不开矿山开采环境修复。环境修复主要资金来源是矿山企业,修复政策制度多限于企业层面;对于历史遗留问题、外部性较强的环境修复,大多依赖来源不稳定的财政资金;经常出现资金缺乏、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状况,致使环境破坏、生态失衡和水土污染等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因此,进行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源自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JY126)、江西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J162005)以及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90455)。本文围绕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的研究主线,选择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梳理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相关文献、理论基础和实际案例的基础上,对各相关主体的行为策略进行研究。论文基于利益关系视角,构建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重点对利益相关主体的影响因素和行为策略选择,引入赣南矿区开采企业实际运营数据,进行仿真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论文从稀土矿山环境修复现状、稀土矿山环境修复政策、稀土矿山利益关系等方面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系统动力学等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稀土矿山环境修复等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分析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的利益关系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过程中,所涉及的多主体利益分配问题展开讨论,重新界定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其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博弈行为策略。其次,基于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工作涉及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引入中央政府监管主体,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开采企业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深入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开采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针对各主体之间的行为策略,进行稳定性分析,并确定三方主体的策略稳定条件。基于龙南矿区环境修复的财务数据,结合系统动力学对该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确定各类因素对演化稳定状态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离子型稀土开采企业的扶持力度、财政扶持政策、强有力的惩罚措施是推动环境修复工作的重要途径,而开采企业自身的环境修复成本和环境修复利益,则决定开采企业是否自愿选择环境修复策略。第三,基于中央政府监管、地方政府执行的策略,将社会公众引入地方政府和开采企业的博弈模型中,构建地方政府、开采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深入分析地方政府、开采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博弈关系,并探讨三方主体的行为策略,对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工作的影响。基于龙南县委政策文件和龙南矿区环境修复的财务数据,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测定各类因素变化对演化稳定状态的影响。分析表明:提高地方政府与稀土开采企业的合谋成本,可有效促进稀土开采企业主动选择高质量环境修复策略,而社会公众出于自身利益以及个人安全角度,极少履行离子型矿山环境修复监督职责。第四,离子型稀土矿区分布广泛、难以集中于同一地区,而环境修复的外部性,可能导致相邻矿区之间存在“搭便车”行为。构建相邻地区不同矿区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渐进稳定分析,确定相邻矿区之间环境修复相互影响的策略。基于龙南矿区和定南矿区环境修复的财务数据,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测定相邻矿区之间行为策略的相互影响。研究表明:降低矿区开采企业的环境修复成本,提高矿区开采企业的环境修复收益,以及加强地方政府监管力度,可以显着促进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的修复。总之,论文针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稀土开采企业和社会公众等核心利益主体,分层建立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主体间的行为策略,提出促进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的政策建议,以丰富和完善稀土产业发展环境修复理论,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张德元[8](2020)在《基于二元体系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传统的生产源污染治理难题尚未根本解决,生活源污染问题便日益凸显,特别是废弃产品的回收利用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理念,通过一些制度安排让产品生产者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特别是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负责以减少环境影响,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废弃物治理的通行政策。在这一理念下,形成了基金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和押金返还制度三大核心制度。2012年,中国正式推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但经过7年多的实施,出现了基金收不抵支、规范回收率低、新品种实施难等问题。因此,对中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下一步完善中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运行特征,综合运用对比分析、模型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废弃物回收利用市场特征和基于这一市场条件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运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首先,在第3和第4章,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运行条件、运行特征的对比分析,找出国内外制度运行的差异,提出在中国目前废弃物仍是“有价商品”,市场上存在自发从事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完整体系,在该市场条件下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会导致“二元利用市场体系”形成。然后,在第5章,基于中国废弃物二元利用市场体系运行特征,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别对政府与生产者的博弈行为,基金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和押金返还制度下主要博弈主体的博弈行为进行了全面分析。其次,在第6章,以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为例,进行了定量分析,印证了前面的分析结论:一是,在基金制度实施后导致二元利用市场体系的形成;二是,政府给予正规拆解企业的基金补贴额与其增加的额外环境成本之间的差额必须大于非正规拆解企业与正规拆解企业拆解产品销售价格的差额,否则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将流向非正规拆解企业;三是,回收企业会利用市场竞争优势攫取政府给予正规拆解企业的基金补贴,致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失效。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相关主体的决策行为,得出均衡条件和最优解,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由管理政策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2)本文基于我国现阶段废弃物仍是“有价商品”的属性,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废弃物二元利用市场体系”概念,并分析了其形成机理和运行特征,具有一定的观点创新性。(3)本文将博弈论分析方法应用到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分析,具有一定的方法应用创新性。

邹安琼[9](2020)在《5G基站建设冲突中利益相关者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生活需要大量的通信设备来支撑移动网络通信的正常运转,移动通信基站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基站建设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体不可避免地暴露在不同程度的电磁辐射中,但关于电磁辐射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学术界还存在争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电磁辐射污染问题。由于缺乏对电磁辐射原理的充分了解,对政府监督策略的信任不足,部分居民“谈辐色变”,对电磁辐射产生过高的心理恐慌,抵制和阻挠基站建设的事件屡屡发生。如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常见的邻避设施一般,基站在选址和建设运营过程中受到社区居民的抗议而引发的邻避冲突时常发生。社区居民要求网络信号良好的同时又拒绝基站建设在住宅区附近,基站建设冲突和居民与企业博弈可能成为5G基站建设和提升5G网络服务的障碍,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在以往3G、4G基站的建设与运营管理过程中,有关研究研究已经关注到基站基站选址、民众的风险感知以及利益冲突等方面。随着5G网络建设逐步展开,部分学者也探索了一些5G基站的建设模式。但已有研究在影响基站建设冲突发生和演化的居民的风险感知、企业建设行为、风险沟通等因素的分析上存在不足,尤其是从动态演化视角探究基站建设利益相关者的心理感知、行为偏好和策略选择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基站建设冲突防范和化解策略。因此,展开基站建设的邻避效应及社会冲突化解策略的研究,对基站建设利益相关者行为策略及冲突化解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5G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发的社会冲突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在研究思路上,针对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污染风险及其引发的社会冲突具有现实的不确定性和利益相关主体风险感知差异共同影响的特点,首先,采用扎根分析基站建设冲突的典型案例,在大量新闻媒体报道、运营企业公开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基站建设冲突情景对于社区居民应对策略实施的影响过程。其次,结合社会冲突分析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风险感知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等对5G基站建设运营的社会冲突进行解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扎根分析,从基站建设冲突中社区居民的应对策略决策过程看出,基站建设冲突情境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心理感知,通过信息处理和风险处理社区居民有选择性的做出对应的常规行为、理性应对行为和非理性应对行为。过高的风险感知下社区居民更有可能做出非理性应对行为,例如人为的破坏基站等行为。(2)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社区居民-运营企业”行为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运营企业、社区居民两大个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冲突和博弈,通过复制动态方程讨论了基站建设冲突和博弈的协调与均衡。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基站建设过程中,社区居民的策略选择受其自身风险感知程度的影响,运营企业的建设行为以及基站与住宅区的距离、补偿程度以及风险沟通机制等因素也会影响社区居民的策略;通过改善性建设、优化选址、合理补偿和强化风险沟通机制效果能降低居民损失,提高社区居民采取合作策略的概率。(3)通过社会仿真分析方法,对演化博弈模型及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拓展居民的意见表达渠道和维权渠道,提高基站建设过程中居民的参与程度,有利于加强社区居民对运营企业建设策略影响和监督,提高运营企业采取改善性建设的概率。(4)综合研究结果,解决基站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和博弈问题,需要降低居民的理性抗议成本、企业的改善性建设成本和风险沟通的成本,同时增加社区居民非理性抗议成本和企业非改善性建设需要承担风险,以此提高居民采取合作策略、企业采取改善性建设策略的概率,全面协调不同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本文提出了完善信息公开,拓展公众参与、加强科普宣传,完善风险沟通、科学优化选址,加强改善性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政府监管的冲突防范和化解策略。

薛豫南[10](2020)在《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动力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畜禽养殖业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既是保障我国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农业污染治理的主要领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行动之一。循环经济为实现畜禽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可行性,但目前中国循环经济推行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自上而下的行政目标推行的,如何实现循环经济模式运行的自发性,使其成为自下而上的环境管理工具,需要开展其动力机制的研究。本文从循环经济视角,分析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实现畜禽污染治理的重要动力,研究畜禽污染治理系统自发性运作的动力机制,揭示畜禽污染治理中的一些科学方案,具有本质性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从模式治污机理及治污主体间相互作用关系,对畜禽污染治理系统进行解析,以识别畜禽污染治理实现的动力。通过循环经济实现污染治理的机理分析,指出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效统一的有效污染治理方式;进一步解析畜禽污染治理相关主体行为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博弈关系,识别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动力点,提出建立政策—效益—主体模型,系统研究循环经济施行动力机制,是实现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有效探索。(2)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国家层面出台的155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相关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政策工具分类、内容编码、频数统计等分析方式识别中国畜禽污染治理环境政策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中国畜禽污染治理政策体系演变特征大致符合环境政策演变的命令控制型主导、经济手段介入、自愿参与引导的三阶段特征。资源化是未来环境政策导向,而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化的有效载体,中国畜禽污染治理政策体系完善主要是为循环经济资源化实现畜禽污染治理自发性提供政策动力。而循环经济实现污染治理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实现,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的政策设计才能发挥动力,经济激励型政策的完善是自愿参与引导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3)基于参照模式,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效益评价模型,对模式运行根本动力—效益评价,明确不同政策情境下模式施行的经济可行性和动力。以辽宁省规模养殖场为研究对象,通过生命周期评价与成本效益分析相结合,对省域层面循环经济模式效益开展研究,通过效益测算,增强对循环模式效益创造的认知;通过动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及内部收益率,明晰基于不同效益评价的循环经济模式的经济可行性和吸引力。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不能通过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实现污染治理的经济可行,环境政策管理是循环模式经济可行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模式综合效益这一全效益主要受资源化产品的价值、污染排放的成本即环境保税、碳减排环境效益影响。环境税、碳交易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循环能提高经济模式的经济可行性,但由于沼气工程初期投资较高,不同情境下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均较长,模式经济吸引力较小,模式自主性施行的动力不足,需要政府不同程度的财政资金扶持。(4)从循环产业链的角度构建了企业、政府和消纳方三个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相关利益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循环产业链上行为博弈研究,探究循环模式稳定运行策略及其实现条件。研究表明,一定条件下,循环产业链上企业、政府和消纳方主体行为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主要有(不采取,不监管,不购买)、(不采取,监管,不购买)、(采取,不监管,不购买)和(采取,不监管,购买)四种纯策略组合。其中(采取,不监管,购买)演化稳定策略是最优策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实现畜禽污染治理。长期来看,循环经济主体实现污染治理目标的演化稳定策略条件实现,最终主要归结到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资源产品价格影响消纳方行为决策,进而影响养殖企业采取循环经济模式的条件;碳交易价格影响碳减排效益;模式建设、运行所涉及的原材料、设备等价格影响模式施行成本。

二、博弈论与企业策略行为决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博弈论与企业策略行为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1)跨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单一治理与元治理
        1.2.2 多元治理与多元共治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跨域环境治理研究
        2.1.2 环境多元治理研究
        2.1.3 环境治理模型与机制研究
        2.1.4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治理理论
        2.2.2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2.2.3 理论评述
3 新阶段我国环境治理机制:转型判定与研究设计
    3.1 现行的单一治理机制分析
        3.1.1 生态补偿机制
        3.1.2 河(湖)长机制
        3.1.3 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
    3.2 新阶段转向多元共治机制的判定
        3.2.1 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必然选择
        3.2.2 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的解构依据
        3.2.3 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的解构思路
    3.3 跨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的研究设计
    3.4 小结
4 跨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之政府引导机制
    4.1 政府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支撑
    4.2 跨域背景下政府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分析
        4.2.1 政府干预企业的方向选择
        4.2.2 政府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分析
    4.3 政府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参数化模型
        4.3.1 “委托—代理”模型的引入
        4.3.2 对称信息下最优激励合同
        4.3.3 不对称信息下最优激励合同
    4.4 小结
5 跨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之企业履责机制
    5.1 市场运行理论的扩展讨论
        5.1.1 传统的市场运行理论
        5.1.2 市场运行理论的进一步扩展
    5.2 跨域背景下市场运行中的企业履责机理分析
        5.2.1 环境治理的企业履责逻辑判定
        5.2.2 市场运行中的企业履责条件分析
    5.3 市场运行中的企业履责博弈分析
        5.3.1 “企业——公众(消费者)”博弈模型设定
        5.3.2 “企业——公众(消费者)”短期博弈
        5.3.3 “企业——公众(消费者)”长期博弈
        5.3.4 “企业——公众(消费者)”均衡评析
    5.4 小结
6 跨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之公众参与机制
    6.1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
        6.1.1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法理学基础
        6.1.2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经济学基础
    6.2 跨域背景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机理分析
        6.2.1 赋权:主体意识与参与自信的培育
        6.2.2 认同:环境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强化
        6.2.3 合作:共同治理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
    6.3 “公众——政府”环境治理的演化博弈
        6.3.1 “公众——地方政府”静态博弈过程
        6.3.2 “公众——央地两级政府”博弈的演化稳定均衡
    6.4 小结
7 跨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评价与拓展
    7.1 评价分析
        7.1.1 关于“激励相容”标准的判定
        7.1.2 关于“信息有效”条件的分析
    7.2 拓展讨论
        7.2.1 对环境共治机制的一般化表达
        7.2.2 对一般化理论工具应用的讨论
    7.3 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含义
        8.2.1 政府视角
        8.2.2 企业视角
        8.2.3 公众视角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协同价值创造模式选择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协同价值创造相关研究
        1.2.1 协同价值创造理论研究
        1.2.2 协同价值创造模式相关研究
        1.2.3 协同价值创造稳定性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2.2.1 资源依赖理论
        2.2.2 传统大企业
        2.2.3 新兴企业
        2.2.4 协同价值创造
        2.2.5 协同价值创造模式
        2.2.6 协同价值创造稳定性
    2.2 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协同价值创造的理论分析
        2.2.1 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协同价值创造的必要性与风险性
        2.2.2 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协同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协同价值创造模式选择研究
    3.1 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合作模式的模型构建
        3.1.1 基本假设
        3.1.2 交叉许可模式下的均衡投入以及产出
        3.1.3 协同价值创造模式下的均衡投入以及产出
    3.2 交叉许可和协同价值创造模式比较分析
        3.2.1 两类企业资源投入意愿比较
        3.2.2 协同总收益比较
    3.3 数值仿真分析
        3.3.1 互补资源价值与协同模式选择决策
        3.3.2 两类企业规模差距与协同模式选择决策
        3.3.3 资源溢出水平与协同模式选择决策
    3.4 本章小结
4 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协同价值创造稳定性分析
    4.1 基本假设
    4.2 演化博弈均衡分析
    4.3 数值模拟
        4.3.1 企业规模差距与协同价值创造稳定性
        4.3.2 信任机制与协同价值创造稳定性
        4.3.3 利益分配模式与协同价值创造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5 协同价值创造模式选择影响稳定性过程机理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5.1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5.1.1 研究方法
        5.1.2 案例样本选取
        5.1.3 数据收集与分析
    5.2 案例描述
        5.2.1 广汽与蔚来的协同价值创造过程描述
        5.2.2 万向与A123 的协同价值创造过程描述
    5.3 案例分析
        5.3.1 案例内分析
        5.3.2 案例间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标准(来自国务院统计局2017)
致谢

(3)农企合作粮食仓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政府粮食仓储的相关研究
        1.2.2 社会粮食仓储的相关研究
        1.2.3 农企合作模式相关研究
        1.2.4 博弈论在粮食问题的应用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2.1 概念界定
        2.1.1 粮食
        2.1.2 仓储及仓储管理
        2.1.3 粮食仓储
    2.2 理论依据
        2.2.1 博弈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粮食仓储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政府粮食仓储现状及问题分析
        3.1.1 中央粮食仓储运行机制与现状
        3.1.2 地方政府粮食仓储运行机制与现状
        3.1.3 政府粮食仓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4 政府粮食仓储问题的理论分析
    3.2 社会粮食仓储现状及问题分析
        3.2.1 农户粮食仓储现状
        3.2.2 农户粮食仓储存在的主要问题
        3.2.3 农户粮食仓储问题的理论分析
        3.2.4 企业粮食仓储现状
        3.2.5 企业粮食仓储存在的主要问题
        3.2.6 企业粮食仓储问题的理论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企合作粮食仓储模式的博弈分析
    4.1 问题描述与农企合作粮食仓储模式假设
        4.1.1 问题描述
        4.1.2 农企合作粮食仓储模式假设
        4.1.3 农企合作粮食仓储模式参与主体分析
    4.2 政府-农户-企业的混合策略博弈
        4.2.1 博弈模型构建
        4.2.2 博弈均衡分析
    4.3 政府-农户的动态重复博弈
        4.3.1 博弈模型构建
        4.3.2 博弈均衡分析
    4.4 农户-企业的动态博弈
        4.4.1 博弈模型构建
        4.4.2 博弈均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5.1.1 案例目标环境因素
        5.1.2 案例目标基本概况
    5.2 案例实证分析
        5.2.1 案例运作状况
        5.2.2 农户仓储行为选择
        5.2.3 案例运作模式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促进农企合作粮食仓储的政策建议
    6.1 建立农户与企业的双向补贴机制
    6.2 发展和完善粮食交易信息平台
    6.3 创建企业代储制度
    6.4 加强农企合作粮食仓储政策宣传与引导
    6.5 降低企业参与农户储粮的运营成本
    6.6 建立储粮政策反馈调节机制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4)金融错配影响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演化博弈分析及其模拟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
    2.1 文献综述
        2.1.1 技术创新模式相关研究
        2.1.2 金融错配及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
        2.1.3 企业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
    2.2 文献评述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核心竞争力理论
        2.3.2 帕累托最优理论
        2.3.3 演化博弈理论
第3章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与金融错配程度现状分析
    3.1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内涵界定
    3.2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现状分析
        3.2.1 技术创新水平国际比较
        3.2.2 我国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现状分析
        3.2.3 国有与民营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现状分析
    3.3 金融资源错配表征及其测算指标构建
        3.3.1 金融资源错配表征
        3.3.2 金融资源错配程度测算指标构建
    3.4 金融资源错配程度现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错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演化博弈分析
    4.1 行为主体界定
    4.2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与银行、政府三方博弈分析
        4.2.1 影响机理探究
        4.2.2 影响因素识别
        4.2.3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4.2.4 博弈均衡求解及其稳定性分析
    4.3 企业之间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演化博弈分析
        4.3.1 基本假设
        4.3.2 模型构建和复制动态方程分析
        4.3.3 演化博弈的均衡求解
        4.3.4 演化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值模拟与仿真
    5.1 企业技术创新与银行、政府三方博弈的数值模拟与仿真
        5.1.1 不同初始概率对博弈主体决策的影响分析
        5.1.2 不同参数对博弈主体行为决策的影响
        5.1.3 其他参数对企业行为决策的影响
        5.1.4 错配状态下企业的行为策略抉择
    5.2 企业间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博弈的数值模拟与仿真
        5.2.1 不同初始概率下博弈主体的决策演变
        5.2.2 不同参数影响下博弈主体行为决策演变
        5.2.3 金融错配扭曲成本系数对博弈主体决策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如何调控经济金融化? ——基于中国经济的三方演化博弈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综述
        1.2.1 经济金融化的定义
        1.2.2 经济金融化成因研究
        1.2.3 经济金融化影响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经济金融化与演化博弈理论基础
    2.1 经济金融化相关理论
        2.1.1 金融化与金融资本理论
        2.1.2 经济金融化的动因
        2.1.3 我国经济金融化的现象
    2.2 博弈论
        2.2.1 经典博弈论
        2.2.2 有限理性理论
        2.2.3 演化博弈论
        2.2.4 演化博弈论应用
第3章 金融化演化博弈模型构建及分析
    3.1 研究问题描述及假设
    3.2 无政府监管的两方演化博弈分析
    3.3 建立政府参与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
    3.4 三方演化博弈稳定策略求解与分析
        3.4.1 构建三方收益期望函数
        3.4.2 构建演化博弈的复制动力系统
        3.4.3 求解演化博弈的均衡点
        3.4.4 稳定性分析
第4章 基于MATLAB的数值仿真分析及讨论
    4.1 参数假设
    4.2 初始意愿对金融化演化的影响
    4.3 政府的激励强度对经济金融化演化的影响
    4.4 政府的优惠政策对经济金融化演化的影响
    4.5 政府的惩罚力度对经济金融化演化的影响
    4.6 企业分利技术水平对经济金融化演化的影响
    4.7 社会禀赋倍增率对经济金融化演化的影响
    4.8 仿真分析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轻工企业研发行为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市场结构对研发行为作用关系的研究动态
        1.2.2 研发行为对市场结构作用关系的研究动态
        1.2.3 研发行为对市场绩效作用关系的研究动态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2 相关基础理论分析
    2.1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
        2.1.1 “S-C-P”理论框架
        2.1.2 企业策略性行为理论
    2.2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的分析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技术创新理论
    2.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分析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公司治理理论
    2.4 研发行为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3 轻工企业研发行为、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测度
    3.1 研发行为测度
        3.1.1 研发行为测度方法
        3.1.2 轻工企业研发行为测度
    3.2 市场结构测度
        3.2.1 市场结构测度方法
        3.2.2 轻工行业市场结构测度
    3.3 市场绩效测度
        3.3.1 市场绩效测度方法
        3.3.2 轻工行业市场绩效测度
    3.4 本章小结
4 市场结构对企业研发投入作用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假设
        4.1.2 变量定义
        4.1.3 模型设定
    4.2 样本与数据说明
        4.2.1 样本说明
        4.2.2 数据来源
    4.3 描述统计
        4.3.1 变量描述统计
        4.3.2 高管权利变量描述统计
    4.4 相关性分析
    4.5 回归结果分析
        4.5.1 市场结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4.5.2 多元化在市场结构与研发投入间的中介作用
        4.5.3 高管权力在市场结构与研发投入间的调节作用
        4.5.4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企业技术进步率对市场结构作用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设计
        5.1.1 研究假设
        5.1.2 变量定义
        5.1.3 模型设定
    5.2 样本与数据说明
        5.2.1 样本说明
        5.2.2 数据说明
    5.3 描述统计
        5.3.1 变量描述统计
        5.3.2 按是否为重污染行业对比分析
    5.4 相关性分析
    5.5 回归结果分析
        5.5.1 技术进步率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5.2 非重污染与重污染行业技术进步率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5.3 不同行业技术进步率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5.4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6 市场结构门限特征下技术进步率对市场绩效作用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设计
        6.1.1 研究假设
        6.1.2 变量定义
        6.1.3 模型设定
    6.2 样本与数据说明
    6.3 描述统计
    6.4 相关分析
    6.5 门限模型估计结果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与参编教材

(7)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来源
    1.2 选题背景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及方法
        1.5.1 技术路线图
        1.5.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环境修复综述
        2.1.1 矿山环境修复
        2.1.2 稀土矿山环境修复
        2.1.3 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2.2.1 利益相关者概念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领域
    2.3 博弈论
        2.3.1 博弈论概述
        2.3.2 演化博弈理论
        2.3.3 微分博弈理论
        2.3.4 博弈论在我国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
    2.4 系统动力学
        2.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4.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观点
        2.4.3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2.4.4 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可持续发展含义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
    2.6 公众参与理论
3 环境修复利益相关者博弈关系分析
    3.1 环境修复利益相关主体的界定
        3.1.1 中央政府主体利益关系界定
        3.1.2 地方政府主体利益关系界定
        3.1.3 矿山开采企业主体利益关系界定
        3.1.4 社会公众主体利益关系界定
    3.2 环境修复利益相关主体的博弈关系分析
        3.2.1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开采企业之间的博弈
        3.2.2 地方政府、开采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博弈关系
        3.2.3 开采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
    3.3 稀土矿区环境修复价值核算
4 中央政府领导下的演化博弈模型与策略
    4.1 演化博弈模型Ⅰ理论假设
    4.2 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Ⅰ构建及分析
        4.2.1 环境修复模型Ⅰ构建
        4.2.2 环境修复模型Ⅰ策略稳定性分析
    4.3 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Ⅰ行为策略系统动力学仿真
        4.3.1 数据来源
        4.3.2 赋值过程
        4.3.3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及政策建议
5 公众参与下的演化博弈模型与策略
    5.1 演化博弈模型Ⅱ理论假设
    5.2 演化博弈模型Ⅱ构建及分析
        5.2.1 演化博弈模型Ⅱ构建
        5.2.2 演化博弈模型Ⅱ策略稳定性分析
    5.3 演化博弈模型Ⅱ行为策略系统动力学仿真
        5.3.1 数据来源
        5.3.2 赋值过程
        5.3.3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及政策建议
6 相邻地区间不同矿区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与策略
    6.1 动态博弈模型Ⅲ理论假设
        6.1.1 无生态补偿时稀土矿区A和稀土矿区B的分散决策
        6.1.2 稀土矿区A对稀土矿区B补偿的Stackelberg主从博弈
        6.1.3 政府干预下稀土矿区A和稀土矿区B的合作决策
    6.2 动态博弈模型Ⅲ行为策略模拟仿真
        6.2.1 数据来源
        6.2.2 赋值过程
        6.2.3 仿真分析
    6.3 本章小结及政策建议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演化博弈模型Ⅰ运算数据
附录B 演化博弈模型Ⅱ运算数据
附录C 动态博弈模型Ⅲ运算数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二元体系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1.3.2 废弃物二元利用体系
    1.4 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比较分析法
        1.5.2 模型分析法
        1.5.3 实证分析法
    1.6 论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外部性治理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综述
        2.2.2 博弈论研究综述
        2.2.3 理论及研究述评
3 国外典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分析
    3.1 典型制度运行概况分析
        3.1.1 日本废旧家电处理基金制度
        3.1.2 中国台湾废旧家电基金制度分析
        3.1.3 德国双元回收体系分析
        3.1.4 欧盟WEEE指令分析
        3.1.5 美国废旧电池押金返还制度
    3.2 制度运行特征及对我国的借鉴
        3.2.1 形成单一回收利用市场体系
        3.2.2 普遍采用市场化运行管理方式
        3.2.3 普遍建立相关主体责任分担机制
        3.2.4 制度运行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4 中国二元利用市场体系成因及其运行特点
    4.1 中国现阶段废弃物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4.1.1 废弃物具有资源性和环境性双重属性
        4.1.2 废弃物属性具有一定的时空相对性
        4.1.3 在中国废弃物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4.2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导致二元体系形成
        4.2.1 博弈主体界定
        4.2.2 博弈行为分析
        4.2.3 均衡分析及结论
    4.3 废弃物二元利用市场体系运行特点
        4.3.1 废弃物采取售卖方式处置
        4.3.2 对回收利用实行有限准入管理
        4.3.3 容易发生“劣企驱逐良企”的现象
        4.3.4 费率测算时受非正规回收体系影响
5 二元利用体系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分析
    5.1 废弃物回收利用行为主体
    5.2 政府与生产者博弈分析
        5.2.1 政府与生产者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5.2.2 政府与生产者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2.3 博弈结论及分析
    5.3 二元利用体系下基金制决策模型研究
        5.3.1 基金制度的内涵
        5.3.2 二元利用体系下基金制运行机制
        5.3.3 二元利用体系下基金制决策模型分析
    5.4 二元利用市场体系下目标制决策模型研究
        5.4.1 目标制的定义与基本内涵
        5.4.2 二元利用体系下目标制运行机制
        5.4.3 二元体系下目标制决策模型分析
    5.5 二元利用市场体系下押金制度决策模型分析
        5.5.1 押金制度的定义与基本内涵
        5.5.2 押金制的运行机制
        5.5.3 二元利用市场体系下押金额的确定
6 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案例分析
    6.1 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概况
        6.1.1 制度规定
        6.1.2 实施范围
        6.1.3 制度架构
    6.2 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运行分析
        6.2.1 再利用价值越高的废弃产品规范拆解率越低
        6.2.2 基金补贴部分流向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企业
7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5G基站建设冲突中利益相关者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基站冲突研究综述
        1.2.1 基站建设冲突
        1.2.2 基站建设冲突管理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3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2.1 社会冲突管理理论
        2.1.1 冲突与社会冲突
        2.1.2 社会冲突管理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相关研究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基站建设冲突中的利益相关者
    2.3 风险感知理论及相关研究
        2.3.1 风险以及风险感知
        2.3.2 通信基站风险相关研究
    2.4 演化博弈理论及相关研究
        2.4.1 演化博弈理论
        2.4.2 环境冲突中的博弈分析
第3章 传统基站建设冲突案例分析
    3.1 数据搜集
    3.2 范畴提炼与模型构建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3 模型阐释
        3.3.1 “冲突情境-心理感知”影响过程
        3.3.2 “心理感知-应对策略实施”影响过程
第4章 演化博弈分析
    4.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4.2 博弈模型分析
    4.3 分析与思考
第5章 仿真分析
    5.1 合作—非改善性建设结果仿真
    5.2 抗议—改善性建设结果仿真
    5.3 合作—改善性建设结果仿真
第6章 5G基站建设冲突防范化解策略
    6.1 完善信息公开,拓展公众参与
    6.2 加强科普宣传,完善风险沟通
    6.3 科学优化选址,提高改善性建设程度
    6.4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政府监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基站建设冲突案例事件清单
附录(2) NetLogo仿真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动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问题特性及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基础理论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产权与公共产品理论
        2.2.3 生态补偿理论
        2.2.4 循环经济理论
        2.2.5 演化博弈论
    2.3 研究综述
        2.3.1 畜禽养殖污染及其处理方式相关研究
        2.3.2 循环经济及其在畜禽污染治理领域相关研究
        2.3.3 畜禽污染环境管理研究
        2.3.4 研究评述
3 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解析
    3.1 畜禽污染治理的循环经济选择
        3.1.1 畜禽污染产生的经济学本质
        3.1.2 畜禽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1.3 畜禽污染实现的循环经济减排机理
    3.2 畜禽污染治理主体行为及博弈关系解析
        3.2.1 政府行为特征
        3.2.2 企业行为特征
        3.2.3 资源化产品消纳行为
        3.2.4 治理主体的博弈关系
    3.3 基于循环经济实现畜禽污染治理的动力
        3.3.1 政府有效的环境政策体系建设
        3.3.2 畜禽污染治理循环经济模式可行性
        3.3.3 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运行
        3.3.4 循环经济模式自发运行的动力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文本量化的畜禽污染治理政策演变特征识别
    4.1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研究方法
    4.2 政策文本外部属性特征
        4.2.1 政策文本数量变化趋势
        4.2.2 政策发布部门
        4.2.3 政策发布形式
    4.3 基于政策工具的政策文本内涵特征
        4.3.1 政策文本编码
        4.3.2 政策工具运用结构特征
        4.3.3 政策演变特征
    4.4 政策演变趋势与启示
        4.4.1 政策演变趋势
        4.4.2 政策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效益评价
    5.1 研究问题界定
        5.1.1 研究对象
        5.1.2 问题特性
        5.1.3 效益定义
    5.2 经济效益
        5.2.1 研究方法
        5.2.2 经济效益测算
        5.2.3 经济效益评价
    5.3 环境效益
        5.3.1 模式碳减排测算方法
        5.3.2 清单分析
        5.3.3 碳减排效益评价
    5.4 综合效益
        5.4.1 综合效益内涵
        5.4.2 综合效益测算
        5.4.3 综合效益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畜禽污染治理主体行为博弈研究
    6.1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6.1.1 问题描述与研究假设
        6.1.2 演化博弈模型描述
    6.2 单方演化稳定分析
        6.2.1 养殖企业
        6.2.2 政府
        6.2.3 消纳方
    6.3 双方演化稳定分析
        6.3.1 废弃物处理——企业和政府
        6.3.2 再生资源利用——政府和消纳方
    6.4 主体行为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1 畜禽污染治理政策文本目录
附录A2 效益评价的现金流量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博弈论与企业策略行为决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研究[D]. 郭建斌.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传统大企业与新兴企业协同价值创造模式选择与稳定性研究[D]. 武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农企合作粮食仓储模式研究[D]. 储新元. 江南大学, 2021(01)
  • [4]金融错配影响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演化博弈分析及其模拟仿真[D]. 许斌. 南昌大学, 2021
  • [5]如何调控经济金融化? ——基于中国经济的三方演化博弈视角[D]. 程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6]轻工企业研发行为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 秦亚敏.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1)
  • [7]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与策略研究[D]. 闫光礼. 北京科技大学, 2020
  • [8]基于二元体系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D]. 张德元.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9]5G基站建设冲突中利益相关者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D]. 邹安琼.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10]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动力机制[D]. 薛豫南.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博弈论与企业战略行为决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