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林场灌木聚类与排序

山海关林场灌木聚类与排序

一、山海关林场灌丛的聚类与排序(论文文献综述)

薄慧娟[1](2020)在《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养分循环的影响》文中认为我国长年依赖进口大量木材,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是满足木材需求的重要保障。杨树在我国种植面积达85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但生产力相对较低。毛白杨是我国乡土树种,生长期长,新的优良无性系不断培育成功。利用2007年种植的“十一五”至“十二五”河北威县毛白杨速生丰产林常规密度田间试验地,于2015~2017和2019年开展试验研究。首先进行4种无性系(S86、BT17、B331、1316)在7种种植密度(D22:2 m×2 m、D23:2 m×3 m、D33:3 m×3 m、D43:4 m×3 m、D44:4 m×4 m、D45:4 m×5 m和D46:4 m×6 m[行距×株距])下生长和林分蓄积量关系的研究;进一步采用根序法、土钻法、网袋原位分解法等分别研究S86优良无性系在3种典型种植密度(D22、D43和D45)下的细根、叶片、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变化和叶枯落物分解等特征,明确密度调控下的毛白杨优良无性系林分生长和养分循环过程,为构建杨树速生丰产林和优化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1)密度和无性系显着影响毛白杨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密度D46下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最大,D23蓄积量最大;B331和S86无性系较BT17、1316表现良好。(2)S86无性系细根生物量、形态和养分含量受种植密度影响,并且上述指标在1~3级细根与>3级细根之间差异显着。密度D22的1~3级细根生物量、根长、直径、表面积、氮含量较高,D43和D45的>3级细根指标较高。(3)土壤养分含量与细根(生物量、形态和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受土壤养分因子、细根根序级别等因素影响,表现不一致。(4)种植密度显着影响S86无性系叶片性状。叶形态、养分含量均在密度D22下较小,而比叶重和化学计量比则较大;叶形态、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比间有一定的相关性。(5)S86林地土壤养分含量主要富集在0~20 cm土层,所占比例为69%~79%。同时土壤养分含量垂直分布特征受种植密度显着影响(速效钾除外)。(6)S86叶枯落物年质量残留率平均值为77%,养分残留率平均值为碳(26%)、氮(56%)、磷(31%);D22密度下叶枯落物的质量和养分残留率显着高于密度D43和D45,碳氮比排序为密度D22>D43>D45。研究揭示种植密度显着影响毛白杨林分生长和养分循环过程。现阶段在密度2 m×2 m下,林木个体生长资源受到限制,细根间的竞争较大,林地养分匮乏,叶枯落物归回周期较长,不利于后期林木生长,应适时进行间伐或水肥管理。

陈亭松[2](2019)在《基于SPOT6遥感影像的针叶林蓄积量估测 ——以乡城县为例》文中提出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在平衡全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森林蓄积量是评价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基于实地的传统森林蓄积量调查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并且持续周期长,难以满足现代林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不同地区大范围森林蓄积量已成为当今林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能有效解决传统森林蓄积量调查的难题,为森林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提供了便利。本文以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为研究区域,以SPOT6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最大似然分类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提取针叶林分布信息,构建以光谱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和地形信息为特征变量的针叶林蓄积量估测模型,探讨不同窗口大小及纹理特征对针叶林蓄积量估测模型精度的影响,筛选出最优估测模型和最佳纹理窗口,得到的结论如下:(1)经遥感影像预处理,采用最大似然法对研究区进行地类划分,结果包括针叶林地、阔叶林地、针阔混交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共9类。影像分类结果较为理想,总体分类精度为87.64%,Kappa指数为0.8579。(2)研究表明,经相关性分析后的SPOT6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植被指数和地形特征与针叶林蓄积量的相关性较强,纹理信息与针叶林蓄积量的相关性较弱。在6种光谱特征变量中单波段(B1、B2、B3、B4)和比值波段(B4/B2)与蓄积量呈极显着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63、-0.553、-0.629、-0.376、0.506;在3种植被指数特征变量中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与蓄积量呈极显着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4、0.578;在3种地形因子特征变量中海拔(Elevation)与蓄积量呈极显着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41;在不同大小的纹理窗口下的8种纹理特征变量中,只有均值(MEA)与蓄积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准则筛选,结果表明,海拔(Elevation)、单波段(B1、B2、B3)、比值波段(B4/B2)、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和均值(MEA)对针叶林蓄积量的影响是最大的。(4)多种窗口大小的纹理特征对针叶林蓄积量估测精度有一定影响,在8种不同纹理特征中均值(MEAN)与针叶林蓄积量的相关性最强。最优纹理窗口的选择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得出乡城县针叶林估测模型的最佳纹理窗口是9×9。(5)本试验基于光谱信息、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和地形因子建立了在3×3、5×5、7×7、9×9、11×11、13×13共6种纹理窗口下的针叶林蓄积量估测模型,通过精度检验得到最优估测模型为:V=146.618+0.0144361×Elevation-0.141139×B1-0.105841×B2-0.0946412×B3+18.5399×B4/B2+183.024×NDVI+14.2387×RVI-12.0595×MEA9。(9×9窗口,估测精度为86.74%,R2=0.87971,RMSE=23.695 m3/hm2,RE=13.26%)

朱振华[3](2018)在《基于地名的中国东北地区满族文化时空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中国东北地区的满语列为极度濒危型语言。满语曾被认为是满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清朝时期曾有过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国语”。而现今的千万满族人中,会说满语的已经不足百人,只有黑龙江省的少数老人会使用满语。这不仅意味着语言多元化的减少,更意味着满族文化资源的流失和文化传承的消逝。中国东北地区作为满族的发祥地,有众多地名来自于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有来自于满语的地名。民族地名是反映当地文明的窗口,作为珍贵的满族文化遗产,满语地名不仅保存了丰富的语言资料,更是沉淀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地民族的文化特征,可以作为研究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而东北地区的其他民族在清朝时期作为满族文化共同体的一部分,对满族文化有着一定影响。本文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基于地名来反映东北地区满族及其相关民族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分析民族地名的空间分布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探讨历史背景中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近代东北移民对满族文化的深刻影响,解释各民族相互融合与迁徙的演变过程。本文参考地名词典,以及对相关史料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利用搜集得到东北地区民族地名,通过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东北地区各民族历史时期的空间分布范围。并且通过对比分析民族地名和现今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得到民族文化现今的空间分布情况。同时将其生态环境作为民族文化分布的相关环境要素,利用核密度(Kernel)生成空间分布图,与文化分布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东北地区满族时空分异特征,从而分析影响满族文化的因素,从而探讨分析影响满语濒危的因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东北地区来源于民族语言的地名,现今都已经是汉化地名,通过空间分析方法,发现这些汉化后的民族地名,依然能够反映东北地区历史时期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空间分布范围,并且与历史时期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情况相吻合,从而证明在中国东北地区可以利用民族地名分析民族文化的历史分布情况。民族地名的命名规律能够体现该民族原始的生活生产方式,通过民族地名的由来分布,发现多数地名的名称是与其所在地的地理要素相关。(2)基于东北地区的民族地名和民族人口,分析发现两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通过空间回归模型建立两者的回归关系,结果都是呈现正相关,说明利用民族地名能够反映民族人口及其文化的空间分布情况。并且利用地名所代表的文化多样性,与生态景观多样性回归分析,得到内蒙古地区的生态文化多样性呈现正相关,而其他民族聚集区呈现负相关关系。(3)分析来源于满语(ML)的地名与满族聚居区(MAR)的地名,发现基于两者的核密度分布,反映了东北地区满族的历史变迁过程。来源于满语的地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时期满族的空间分布情况,而满族聚居区的地名则反映现今满族的分布情况。结合地名和柳条边的空间分布得出,除蒙古族一直分布在柳条边以西,汉族的分布已经扩大到整个东北平原地区。结合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可知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空间分布与其生活生产方式有较强相关性。并对各民族的植被和交通要素进行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得到民族地名的分布与植被类型以及交通距离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发现这两种要素具有很强的划区效应。(4)植被以及交通因素对于民族分布的空间分异影响,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得到,在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下,具有很强的划区效应。通过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得出,植被类型在相同的地名密度栅格大小下,植被型的解释能力较大。而对于交通距离使用不同的离散方法,交通因素对于民族分布的解释能力不同,但随着分类数目的增加,基于各离散方法得到的结果趋于平稳。(5)通过分析民族地名所代表的文化与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异特征,发现柳条边、生态地理分区、公路交通以及其交互作用,是影响东北地区满族和汉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影响蒙古族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是生态地理分区及其干湿状况。随着东北地区的封禁解除,大量汉族移民迁移到东北地区,加速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文化的融合。满族的聚居地区适宜农耕且交通便利,更易受到汉族的农耕文化的影响。而蒙古族一直生活在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受到汉族文化影响较小,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6)影响满族时空分布的柳条边和生态环境因素发生了变化,结合东北地区满族以及汉族的生态环境因素分布特征发现,满族现今的生活生产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从原有的骑射鹰猎等民族传统的渔猎狩猎文化,逐渐向汉族的农耕文化转变。这种文化涵化带来满族语言的转化,满族人更易选择交流方便且更符合现今生活生产方式的汉语,使得满语不再成为满族广泛使用的语言。最终导致满语逐渐濒危。

任仙[4](2014)在《基于GIS的植被景观功能评价研究 ——以北沟林场为例》文中提出为了验证景观功能评价方法——LFA(Landscape Function Analysis)方法在研究区的适用性,并利用LFA方法综合评价研究区域植被景观功能大小。本研究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北沟林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GIS辅助下采用LFA方法调查了7种不同植被类型,对不同植被景观功能指标体系进行了监测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LFA方法在本研究区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作为一种快速、定量监测与评价北沟林场不同植被类型景观功能的方法。采用LFA方法中提供的斑块面积指标A1、景观结构指标A2、土壤结构稳定性指标S a、渗透性指标I f、养分循环指标N等,能够较好地评价人类干扰活动对林地景观功能和土壤性能的影响,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2)根据LFA方法中计算得出的斑块面积等5个指标,通过加权求和的方法,得到综合反映被评价样地景观功能的新变量——景观功能值,其理论取值范围是[0,55],景观功能值越大,表明调查样地植被景观功能越好,也就是说斑块拦蓄地表资源作用越显着,土壤结构稳定性、渗透性越强,养分循环越活跃。植被类型景观综合指标F分布规律: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白桦林>混交林>灌丛坡>天然次生林>荒山荒地。(3)根据对65块不同植被类型的数量化景观功能监测与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级,将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景观功能值划分为4个水平,即景观功能较差、景观功能一般、景观功能较好和景观功能优良,取值范围分别为[0,11]、[11,20]、[20,32]、[32,55]。利用该分类方法,可以对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所属景观功能水平级别进行快速准确的划分。(4)研究区植被景观功能水平总体上分布在较好水平,部分区域景观功能处于一般水平,少量地块景观功能属于优良水平,只有极少量地块植被景观功能处于较差水平。区域内应该普遍减少农业用地、荒山荒地的数量,实施广泛、大面积的造林、营林管护措施。

李迎超[5](2013)在《木本淀粉能源植物栓皮栎与麻栎资源调查及地理种源变异分析》文中提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与麻栎(Quercus acuti ssima Carr.)是两个比较古老且地理分布很广的树种,它们地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常常是暖温带阔叶林区域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北部和中部森林群落的建群树种,资源量十分丰富,也是很有发展前途的非粮木本淀粉能源植物,有望为生物燃料乙醇工业提供稳定、充足和多元化的原料保障。本文以栓皮栎与麻栎为研究对象,通过2009年到2012年对栓皮栎与麻栎全国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栓皮栎与麻栎的资源分布特征,完成了其现有林资源区划;对栓皮栎与麻栎不同产地种子主要经济性状地理种源变异规律进行了分析,选择出了经济性状优良的种源和区域。为栓皮栎与麻栎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栓皮栎与麻栎在我国分布区域广阔,其中:栓皮栎分布于北纬23°24’41°07’,东经97°29’126°06’之间,栓皮栎分布区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在我国的水平分布轮廓整体上呈东北、西南走向为直线,东部、南部为沿海岸线的“D”字形分布。在行政区域上包括18个省,4个直辖市以及广西、西藏两个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其在我国分布西北界为吉林集安-辽宁岫岩-河北山海关-河北青龙-北京门头沟-河北蔚县-山西陵川-临汾-乡宁-陕西黄龙县-甘肃天水-四川省青川县-雅安市-云南德钦-维西-泸水、西藏察隅,南线为云南文山-蒙自-屏边-西双版纳;栓皮栎分布区地形地貌主要以中低山、丘陵为主,主要土壤类型为黄棕壤、棕壤、褐土、黄褐土、黄壤、红壤、紫色土、黄红壤、石灰土、燥红土等。麻栎地理分布范围为北纬18.40°24’40°48’,东经97°43’125°17’之间,麻栎分布区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麻栎在我国的水平分布与栓皮栎相似。在行政区域上包括18个省4个直辖市,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其分布界限为辽宁省宽甸-辽宁省凤城市-海城市-河北承德市-北京密云县;分布的西北线由南到北为:河北省蔚县-河北省石家庄市-山西省晋城市-永济市-陕西省黄龙县-甘肃省天水市-甘肃省文县;分布的西南线为:四川省青川县-雅安市-九龙县-云南腾冲县-盈江县;麻栎分布区地形地貌主要以中低山、丘陵为主,林下主要土壤类型为黄棕壤、棕壤、褐土、黄褐土、黄壤、红壤、紫色土、黄红壤、石灰土、燥红土等。(2)栓皮栎与麻栎与地理纬度间的关系均不显着,而与地理经度间的相关性较高,随着地理经度的增加其分布上下限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3)依据不同分布区麻栎与栓皮栎的资源集中程度和资源量不同,将麻栎与栓皮栎资源分布区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集中分布区、次集中分布区、天然散生区和人工零星栽植区。栓皮栎天然分布区包括4个集中分布区和7个次集中分布区,其集中分布区为秦巴山地与陇南山地东部、伏牛山山地、桐柏山与大别山山地北部、太行山南段集中分布区;次集中分布区为辽南鲁东山地、黔桂南盘江红水河中低山河谷、鄂西北山地、冀北山地与太行山北段、泰山鲁山山地、皖南山地、江淮丘陵次集中分布区。麻栎共包括9个次集中分布区,集中分布区分别为桐柏山与大别山山地、伏牛山山地、辽南鲁东山地、秦巴山地与陇南山地东部、江淮丘陵、黔桂南盘江红水河中低山河谷、鄂西北山地、泰山鲁山立地亚区、皖南山地。(4)我国目前栓皮栎集中分布区和次集中分布区资源总面积为136.35×104hm2,麻栎次集中分布区资源总面积约为74.51×104hm2;栓皮栎与麻栎的集中、次集中分布区以中、幼龄林所占比例最大,中、幼龄林面积可占资源总面积的73.34%和88.29%。而近、成熟龄林资源比例较低,仅分别占资源总面积的23.65%和12.11%。另外,在不同分布区,各龄级林分所占比例不同。(5)在不考虑社会经济等限制因素的条件下,中国栓皮栎适宜分布区的乙醇总潜力为270.90×104t/a1204.11×104t/a,最低可满足我国目前E10乙醇汽油42.71%的需求。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栓皮栎最适宜和较适宜地区总潜力为261.37×104t/a。适宜种植区未利用地的面积仅占适宜总面积的1.47%,中国未利用地可生产栓皮栎无水乙醇可增加目前中国E10乙醇汽油0.88%左右,估计栓皮栎林实际面积约为133×104hm2160×104hm2,按栓皮栎生产乙醇的平均产量22900t/a计算,可满足我国目前E10乙醇汽油需求的0.63%,共解决E10乙醇汽油需求的1.51%左右。(6)不同种源间栓皮栎种子的纵径、横径、纵径/横径均差异极显着(p<0.01)。其中种子的横径与单果重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横径与纵径/横径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纵径与单果重呈显着正相关(p<0.05)。纵径/横径与单果重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而种子其它性状间相关性均未达显着性水平(p≥0.05)。单果重与经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粗蛋白含量与年降水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种子性状与原产地地理生态因子间相关性较弱或没有关系(p≥0.05)。通过聚类分析,栓皮栎15个种源可以划分为3个类群,分别是大果高淀粉含量类群、小果低淀粉含量类群和中果中淀粉含量类群,其中陕西太白、湖南郴州、北京平谷、河南泌阳、河南窑店、陕西镇坪种源为品质优良种源。(7)不同种源间麻栎种子的纵径、横径、纵径/横径均差异极显着(p<0.01)。其中横径与单果重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纵径与单果重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关系,横径与纵径/横径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纵径/横径与单果重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种子单宁含量与横径和纵径/横径间呈负相关关系,种子其它性状间相关性均未达显着性水平(p≥0.05)。通过聚类分析,15个麻栎种源可以划分为3大类群,大果高淀粉量类群,小果低淀粉含量类群和中果中淀粉含率类群,其中安徽金寨、北京妙峰山、河南南召和河南西峡4个种源为优良种源。

胡兵[6](2013)在《重庆城市公园绿地群落结构与木本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园绿地是构成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植物群落是绿地的基本构成单位,其结构特征对公园绿地内植物景观的质量和生态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理而又科学的植物群落是公园绿地能够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城市公园绿地发挥生态效益的保证,另外,还可以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增强公园的整体景观效果。因此,研究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对于重庆城市公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为绿地的景观营造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以重庆市的九个综合公园和五个专类公园作为研究研究对象。首先对所选的70个样方的群落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其次针对每个样方下的物种进行整理和统计,运用多样性指数来分析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最后对现有的城市公园绿地内的植物群落的种植提出进一步的建议,以期为改善公园绿地植物景观作更深层次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从群落植物的科、属、种的组成统计来看,乔木种的数量最多的是大渡口公园(13种),最少的是沙坪坝公园和龙头寺公园(5种);灌木种类最多的是鹅岭公园(17种),最少的是洪恩寺公园(10种)。2.对群落内植物的科、属、种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乔木种数量最多、最少的分别的是彩云湖湿地公园和照母山公园;灌木科、属、种数量最多的是中华美德公园和重庆花卉园。3.不同综合公园乔木和灌木的物种多样性各自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情况。乔木多样性指数较大的综合公园是鹅岭公园,乔木多样性指数较小的综合公园是沙坪公园。灌木多样性各指数较大的是龙头寺公园,多样性指数较小的是平顶山公园,物种多样性指数间的变化趋势表现出大体一致的规律。4.不同专类园中乔木和灌木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乔木多样性指数较大的是中华美德公园,乔木多样性指数较小的是彩云湖湿地公园;灌木多样性指数较大的是中华美德公园,灌木多样性指数较小的是重庆花卉园。

李霄宇[7](2011)在《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文中指出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主体,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由大规模的抢救性建设阶段进入到科学集约型建设阶段,生产和管理部门碰到了一系列需要思考的问题,如已建立的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还存在保护空缺?如何定量评价保护价值,科学晋级?已建设的大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哪些需要重点投资、优先建设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空缺分析评价的研究,旨在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科学晋级、优先建设、空缺分析等方面进行定量评价方法上的探讨与分析:为生产、管理部门今后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开展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层次分析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套由4个层次29个指标所组成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指标体系各层次权重和各指标综合权重。(2)选取公认度较高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作为本底资料,充分考虑我国地貌、地面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相对完整性特征及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特点,同时参考其他各类专项区划方案,借助GIS技术,运用图像迭代法进行了我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将我国共划分为3个自然保护地理大区,7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区,33个自然保护地理区,311个自然保护地理单元。(3)利用“快速聚类”和“黄金分割选优”理论与方法,以自然保护地理区为分区评价单位,制定了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指标的档位区间和赋分标准,定量评价了各区内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得到了2个自然地理地区和15个自然保护地理区的评价指档位区间和赋分区间,得到了374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指数序列,并计算确定了各自然地理地区、自然保护地理区内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国家级标准指数。(4)通过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植被群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空缺和在自然地理分布上的保护空缺分析发现:有185个自然保护区地理单元内无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存在保护保护空缺,其中146个处于森林主要分布区内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没有建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急需建设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有橿子栎林,细叶青冈、大穗鹅耳枥林,青冈、铜钱树林等37种森林植被群系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有二回原始观音座莲、贡山三尖杉、巨柏、元宝山冷杉、萼翅藤、报春苣苔、油楠、长喙厚朴、宝华玉兰、小钩叶藤、海南梧桐、海南椴等5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物种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有白头叶猴、岩雷鸟、白喉犀鸟、花冠皱盔犀鸟等1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森林动物物种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5)针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和保护空缺分析结果,结合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指数评价结果,建议对107处省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合并升级、扩建升级的调整,建议新建1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小区,以达到构建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更为合理布局的目标。(6)结合自然保护小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概念首次提出确定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小区的概念,并对其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7)根据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优先重点建设选择原则,结合保护价值评价和空缺分析结果,建议目前阶段对166处森林类型保护区进行优先重点建设。

邹小兴[8](2010)在《苍术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苍术属(Atractylodes DC.)是一个重要的药用植物类群,除鄂西苍术因其根茎不发达而不作药用外,其余均以根茎作药材使用。苍术属植物仅分布于东亚地区,是菊科中的一个小属,但是在中国,本属植物分布较广、形态变异很大,存在众多的过渡类型,特别是苍术,是一个极大多型性的种,因而长期以来本属植物的分类十分混乱,不同学者存在很大的争议。鉴于此,作者以药用植物亲缘学为理论指导,对全国5个省的苍术属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应用植物分类学、形态组织学、数量分类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分类学等方法,从本草考证、原植物鉴定、显微结构鉴定、ITS序列和叶绿体atpB-rbcL、psbB-psbF、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测定、挥发油成分分析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果:1.通过本草考证,认为南北朝时陶弘景始有赤术与白术的记载,之前本草记载的“术”是专指苍术。直至宋代《本草衍义》始有苍术之名,并将“术”明确分为苍术与白术。2.通过野外资源调查、查阅标本和相关文献,发现民间传统上将分布于北方地区的北苍术、关苍术和朝鲜苍术的根茎均作北苍术药用。鄂西苍术由于根茎太小而未见其药用的文献记载,但在民间也有用其根茎作祛风利湿药用。3.通过野外资源调查、原植物形态鉴定和查阅标本,作者发现,在大别山地区,从苍术到罗田苍术具有一系列连续的过渡类型,其根茎从横走状逐渐向斜向下生长过渡,最后呈垂直向下生长状态;叶片从不裂、浅裂,逐渐向羽状半裂、深裂过渡;叶柄由无柄逐渐向短柄过渡;花序直径也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苍术和罗田苍术之间在形态上间断不明确,界限模糊不清。分布于辽东地区的朝鲜苍术和辽东苍术之间外部形态极为相似,只是在叶形上稍微有些差异。鄂西苍术在苍术属植物中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类型,其根茎细长而不发达,基生叶呈莲座状,地上茎单生,不分枝,叶长是叶宽的5倍以上,是典型的线型叶,叶基渐狭而呈长或短的柄,叶片质地较薄,其分布范围也较狭窄,目前仅在湖北西部的秭归县五指山和神农架海拔1600m的山坡采到过,这些特征极易与该属其他种相区别。野生白术根茎形态、头状花序大小和小花色泽等与苍术属其他植物差别较为明显,而易与本属其他植物相区别。通过对大量标本的研究,实地观察,以及对花部的解剖,发现有的植株全部花序为两性花,有的全部为雌花,有的既有两性花又有雌花。因此,苍术属植物的花应为杂性花,而不是《中国植物志》描述的雌雄异株。4.本文首次对苍术属植物的根进行了横切面显微鉴定,结果表明初生木质部束的数目和髓部有无等可作为种间的鉴别特征。叶横切面和表面观显微鉴定结果表明,叶主脉维管束形态、厚角组织分布、栅表比、下表皮气孔数和气孔指数可作为苍术属植物分类的依据。根据根和叶的显微形态特征分析,发现苍术和罗田苍术之间、朝鲜苍术和辽东苍术之间的差异很小,亲缘关系极近,与外观形态鉴定所得出的结论一致。5.根据苍术属植物的30个性状指标,对苍术属植物进行了数量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类群可分为2个表征群。第一表征群仅有鄂西苍术1种。第二表征群包括苍术、罗田苍术、北苍术、朝鲜苍术、辽东苍术、关苍术和白术。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外观形态和显微鉴定的正确性,即鄂西苍术与苍术属其他植物亲缘关系较远,性状差别明显。第二表征群中,苍术与罗田苍术、朝鲜苍术与辽东苍术、关苍术与白术亲缘关系较近,这与外观形态和微形态鉴定的结论比较一致。但是,北苍术与朝鲜苍术和辽东苍术亲缘关系较近而与苍术关系较远,与形态鉴定的结果有些差别。在主成分分析中,性状的累积贡献率增长明显,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9.7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根茎形态、叶尖、叶缘、叶柄、裂叶中裂片长、裂叶侧裂片宽、苞叶长和叶主脉维管组织等性状的绝对权重值较大,对分类最为重要,是苍术属分类中的主要依据。6.对苍术属植物的ITS序列和叶绿体atpB-rbcL、psbB-psbF、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其结果与形态、组织结构和数量分类学研究结论很相似,苍术与罗田苍术、朝鲜苍术与辽东苍术之间亲缘关系很近,鄂西苍术与苍术属其他植物关系较远。7.苍术属植物挥发油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苍术与罗田苍术、朝鲜苍术与辽东苍术、关苍术与鄂西苍术和白术分别聚成一类,说明它们挥发油成分比较相似。北苍术与朝鲜苍术和辽东苍术挥油成分比较接近,两者聚成一类,这与数量分类学聚类结果一致。8.根据原植物形态鉴定、显微结构鉴定、ITS序列和叶绿体atpB-rbcL、psbB-psbF、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测定、挥发油成分分析、数量分类学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等研究结果,初步将苍术属植物分为5种1变种,即苍术A.lancea(Thunb.)DC.、北苍术A.lancea(Thunb.)DC.var.chinensis (Bunge)Kitam.、朝鲜苍术A.coreana(Nakai)Kitam.、关苍术A.japonica Koidz.、白术A.macrocephala Koidz.和鄂西苍术A.carlinoides (Hand.-Mazz.) Kitam.,并对属的形态、分种形态进行了描述,编写了原植物检索表.9.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参阅文献,对苍术属植物进行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初步研究,发现亲缘相近的物种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相近,其外部形态、组织构造、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都具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如白术与关苍术之间不仅ITS序列和叶绿体atpB-rbcL、psbB-psbF、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间差异比较小,在外部形态、组织构造、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两者也非常相似;鄂西苍术与苍术属其他植物ITS序列和叶绿体atpB-rbc、psbB-psbF、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间差异较大,其外部形态、组织构造、化学成分也与其他植物差别比较大。

朱雅丽[9](2010)在《白哈巴森林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文中提出旅游资源是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定性因素,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旅游生产力的布局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数量以及质量的组合状态,反映了一定景区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内部之间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种关系下旅游资源分布的集聚程度和集聚状态。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直接影响着旅游资源开发的时空安排、速度、规模以及效益,因此,对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白哈巴森林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总结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从白哈巴森林景区的旅游资源空间要素、空间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根据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理论,对白哈巴森林景区空间结构进行点、线和域面要素分析。通过对空间要素进行详细分析得出:旅游资源点主要集中于景区的中部,所处位置相对分散,主要以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自然资源为主;线要素以白哈巴村为中心向其它旅游资源点发散,连通度良好,但道路设施条件差;白哈巴风景区和那仁风景区为景区的两个主要域面要素,几乎涵盖了景区的所有旅游资源点,组合了景区中的人文、水域风光及生物资源等景观,为后期对旅游资源的配置和开发提供相关参考。(2)选取研究旅游空间结构和景观空间格局的相关指标对白哈巴森林景区的主体旅游资源进行分析,选取了包括关联度、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集聚度、生境破碎度等在内的共29个分析指标,所选指标系统反映了白哈巴森林景区内景观类型与景观类型、斑块与斑块的空间结构状态以及旅游资源整体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白哈巴森林景区内森林景观资源中落叶松林的分布占据绝对优势,景观斑块分布比较集中;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该景区与外界的连接度较低;红松林生境破碎度较高;落叶松林在多样性、均匀度以及优势度上均占优势地位。(3)以人口、生态效益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对象对白哈巴森林景区的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分析。以人口、生态人口密度和经济人口密度作为指标,根据相关数据和公式求取指标值。(4)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以生态人口密度和经济人口密度为自变量,以现实人口密度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表明:现有的生态效益下,人口呈现不足;经济收入方面,人口出现过剩;生态效益与经济收入相结合,白哈巴森林景区空间结构接近合理。在对景区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人口的数量,以保护现有空间结构的合理性。(5)对白哈巴森林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景观资源的空间转移状态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进一步完善对白哈巴森林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研究。本文对白哈巴森林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研究,将会为该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基础性支持。

张智婷[10](2009)在《河北省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有效性评估》文中指出本研究应用空缺性分析(GAP)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快速评估(RAPPAM)方法,从重点保护物种、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和优先保护区域威胁分析方面,确定了河北省优先保护区域,结合河北省已建的自然保护区情况和对河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分析,对河北省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虽然河北省建立了一定数量的保护区,但保护网络仍很不健全。潜在生境分析表明,河北省重点保护物种的潜在生境为43112.22Km2,而目前河北省保护区网络仅覆盖了8.06%的潜在生境,这与国际上要保护一个地区10%~20%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2)在选取的39种重点保护物种中,除了草苁蓉没有在自然保护区分布,其它物种至少在一个以上的保护区有分布。(3)羊茅、蒿类、杂类草草原,大针茅草原,贝加尔针茅、杂类草草原,白羊草、杂类草草原和芦苇草甸5类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没有在自然保护区出现,存在明显保护空缺。(4)根据重点保护物种的数量和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确定了河北省5个优先保护区域,空缺优先性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是:坝上草原西部和燕山中部承德地区(空缺排序值相同)、冀北山地区、冀西山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5个优先区中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占优先区总面积的5.5%。只有东部沿海湿地优先区保护区覆盖面积超过10%,冀西山地优先区保护区覆盖面积不足5%,坝上草原西部优先区没有保护区分布。(5)河北省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威胁主要是:火灾、旅游、非木质林产品采集、偷猎、放牧、薪柴采集、采矿探矿、盗伐、架输电线路、修建公路和自然灾害等。(6)河北省自然保护区总体管理水平不高,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缺乏科研、监测与评估工作,很多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不清。通过上述研究和分析,对河北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1)坝上草原西部虽然生物多样性不是很高,但是受人类威胁程度很高,并且至今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建议政府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区,在该区域进行抢救性保护。(2)冀西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价值较高,而且这里分布着中国特产雉类--褐马鸡,为加强对褐马鸡的保护,建议政府在建立自然保护区时可以优先考虑褐马鸡的潜在适宜生境涿鹿南山地区以及涞源县白石山地区。(3)建议在张家口坝上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安固里淖和闪电河流域湿地,不仅对湿地和鸟类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为北京阻沙源、保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特别的意义。(4)河北省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是全国51个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应充分发挥其示范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在保护区的各种建设和管理模式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逐步提高河北省自然保护区整体管理水平。(5)河北省自然保护区应由重视数量型向重视质量型发展,加强机构建设,加强基础性工作,全面开展保护区的资源本底调查,建立资源档案。

二、山海关林场灌丛的聚类与排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海关林场灌丛的聚类与排序(论文提纲范文)

(1)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养分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养分循环
        1.2.2 杨树特性
        1.2.3 毛白杨人工林生产力影响的因子
        1.2.4 人工林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1.2.5 细根研究进展
        1.2.6 细根与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2.7 叶片研究进展
        1.2.8 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2.9 枯落物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和分析
    3.1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蓄积量特征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小结
    3.2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细根生物量、形态和养分含量特征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3.3 毛白杨细根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小结
    3.4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叶片性状特征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结果与分析
        3.4.3 小结
    3.5 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3.5.1 材料与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叶枯落物分解特征
        3.6.1 材料与方法
        3.6.2 结果与分析
        3.6.3 小结
4 讨论
    4.1 种植密度对毛白杨蓄积量的影响
    4.2 不同种植对毛白杨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4.3 毛白杨细根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
    4.4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叶片性状特征
    4.5 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4.6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叶枯落物分解特征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蓄积量
        5.1.2 细根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5.1.3 细根与土壤之间定性、定量关系
        5.1.4 叶片对种植密度的响应方式
        5.1.5 种植密度影响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分布
        5.1.6 不同种植密度下叶枯落物分解特征
    5.2 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基于SPOT6遥感影像的针叶林蓄积量估测 ——以乡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研究
        1.3.2 建模因子研究进展
        1.3.3 遥感定量估测蓄积量方法研究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案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点
        2.1.3 地势地貌
        2.1.4 森林资源
    2.2 研究数据
        2.2.1 遥感数据
        2.2.2 辅助数据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4.1 数据处理方法
        2.4.2 数据分析方法
        2.4.3 技术路线
3 数据处理
    3.1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3.1.1 辐射定标
        3.1.2 大气校正
        3.1.3 正射校正
        3.1.4 影像融合
        3.1.5 影像裁剪
    3.2 研究区遥感影像分类
        3.2.1 最大似然法原理
        3.2.2 研究区最大似然监督分类
        3.2.3 分类精度评价
        3.2.4 分类后处理
    3.3 样本数据预处理
    3.4 遥感因子的提取
        3.4.1 光谱信息的提取
        3.4.2 植被指数的提取
        3.4.3 纹理特征的提取
        3.4.4 地形因子的提取
    3.5 自变量因子的选取
4 结果与分析
    4.1 相关性分析
        4.1.1 研究区针叶林蓄积量与光谱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1.2 研究区针叶林蓄积量与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4.1.3 研究区针叶林蓄积量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1.4 针叶林蓄积量在不同纹理窗口下的纹理特征相关性分析
    4.2 自变量模型因子的选取与PLS成分分析
        4.2.1 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准则筛选变量
        4.2.2 偏最小二乘法(PLS)成分的确定
    4.3 估测模型的构建与最优模型及最佳窗口选取
        4.3.1 针叶林蓄积量模型构建
        4.3.2 针叶林模型精度检验
        4.3.3 最优蓄积量模型和最佳纹理窗口的筛选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地名的中国东北地区满族文化时空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1.1 满语为极度濒危语言
        1.1.2 地名蕴含民族文化
        1.1.3 基于GIS分析民族地名及其文化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满族文化及语言研究
        1.3.2 地名研究
        1.3.3 基于GIS的历史地理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地名数据
        2.2.2 环境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标准差椭圆
        2.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2.3.3 空间回归分析
        2.3.4 核密度分布
        2.3.5 地理探测器
第三章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民族空间分布
    3.1 历史时空数据分析
        3.1.1 历史城镇数据
        3.1.2 历史人口数据
    3.2 历史时期民族分布
        3.2.1 基于地名的民族分布
        3.2.2 历史时期民族分布
        3.2.3 历史时期聚落分布
    3.3 民族地名由来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东北地区民族文化空间分布
    4.1 民族地名空间分布格局
        4.1.1 民族地名空间分布
        4.1.2 民族地名空间自相关
        4.1.3 民族地名空间热点
    4.2 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4.2.1 民族人口空间分布
        4.2.2 民族人口空间自相关
        4.2.3 民族人口空间热点
    4.3 民族文化空间回归分析
        4.3.1 空间回归模型
        4.3.2 空间回归系数分布
    4.4 生态文化空间格局分析
        4.4.1 生态景观多样性
        4.4.2 生态文化多样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族与生产方式空间分布相关性分析
    5.1 民族的空间分布格局
        5.1.1 历史时期满族空间分布格局
        5.1.2 现今满族空间分布格局
        5.1.3 汉族空间分布格局
        5.1.4 蒙古族空间分布格局
    5.2 生产方式的空间分布格局
    5.3 空间分布相关性分析
    5.4 植被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5.4.1 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
        5.4.2 MAR植被因素空间分异特征
        5.4.3 ML植被因素空间分异特征
        5.4.4 汉族植被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
        5.4.5 蒙族植被因素空间分异特征
        5.4.6 植被大类空间分异特征
    5.5 交通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
        5.5.1 交通因素的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
        5.5.2 公路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
        5.5.3 水路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满族文化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分析
    6.1 影响因素及其分布
        6.1.1 人文因素
        6.1.2 自然因素
    6.2 影响因素的因子探测
    6.3 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探测
        6.3.1 MAR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6.3.2 ML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6.3.3 汉族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6.3.4 蒙族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6.4 影响因素的风险区探测
        6.4.1 人文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
        6.4.2 自然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
    6.5 满语濒危的影响因素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基于GIS的植被景观功能评价研究 ——以北沟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LFA 方法的研究进展
        2.1.1 LFA 方法的创立与延续
        2.1.2 LFA 方法的应用
    2.2 景观生态学与 GIS 技术结合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木兰围场概况
        3.1.1 木兰围场自然概况
        3.1.2 木兰围场林业资源概况
        3.1.3 木兰围场社会经济概况
    3.2 北沟林场林业资源概况
    3.3 主要影响因素
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4.2 技术路线
5 植被景观功能监测与评价
    5.1 景观功能监测与评价方法
        5.1.1 景观结构特征监测与评价
        5.1.2 地表土壤健康监测与评价
    5.2 验证 LFA 方法在研究区的适用性
    5.3 植被景观功能的综合评价
        5.3.1 综合性指标的计算方法
        5.3.2 植被类型间景观功能评价
    5.4 景观功能值的分级
    5.5 小结
6 植被景观功能分区研究
    6.1 绘制子区域景观功能分区图
    6.2 子区域景观功能水平对比分析
    6.3 小结
7 景观功能较差区域改造
    7.1 景观功能较差区可持续经营对策
        7.1.1 可持续经营规划
        7.1.2 可持续经营管理
        7.1.3 近自然经营
        7.1.4 健康评价
    7.2 景观功能较差区经营管护模式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9 附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5)木本淀粉能源植物栓皮栎与麻栎资源调查及地理种源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2.2 生态学特性
        1.2.3 地理分布
        1.2.4 良种选育
        1.2.5 资源培育
        1.2.6 综合利用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北方栎属植物资源调查与区划
    2.1 资源调查与研究方法
        2.1.1 调查范围
        2.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3 中国北方栎属植物资源区划
        2.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栎属植物在中国北方的水平分布范围
        2.2.2 栎属植物在中国北方的垂直分布格局
        2.2.3 中国北方栎属植物分布区资源区划结果
        2.2.4 不同区域栎属植物资源分布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麻栎与栓皮栎资源调查与区划
    3.1 资源调查与研究方法
        3.1.1 调查范围确定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麻栎、栓皮栎在我国分布规律
        3.2.2 麻栎、栓皮栎资源分布与区划
        3.2.3 我国麻栎与栓皮栎的总体分布特征
    3.3 小结
第四章 中国栓皮栎生产燃料乙醇的潜力及其空间分布
    4.1 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数据预处理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中国栓皮栎的空间适宜分布及评价
        4.2.2 中国未利用地栓皮栎的空间适宜分布及评价
        4.2.3 中国栓皮栎乙醇的生产潜力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种源栓皮栎种子表型与营养成分的变异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栓皮栎不同种源种子形态特征及营养成分含量比较
        5.2.2 不同种源间栓皮栎种子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5.2.3 不同种源间栓皮栎种子表型性状与营养含量的地理变异分析
        5.2.4 栓皮栎种子营养含量的趋势面分析
        5.2.5 栓皮栎不同种源种子表型特征和营养含量的聚类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种源麻栎种子表型与营养成分的变异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种源麻栎种子形态特征及营养含量比较
        6.2.2 不同种源间麻栎种子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6.2.3 不同种源间麻栎种子表型性状与营养含量的地理变异
        6.2.4 麻栎种子营养含量的趋势面分析
        6.2.5 麻栎不同种源种子表型特征和营养含量的聚类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利用表型与品质的相关性进行良种选择
        7.2.2 关于栓皮栎生产燃料乙醇潜力的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重庆城市公园绿地群落结构与木本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 前言
    2. 城市公园绿地相关概念
        2.1 城市绿地系统
        2.2 城市公园绿地
        2.3 植物群落
    3. 城市公园绿地功能与作用
        3.1 生态功能
        3.2 文化功能
        3.3 社会功能
        3.4 教育功能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城市公园绿地发展概况
    2.1 国外城市公园绿地发展概况
    2.2 国内城市公园绿地发展概况
    2.3 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研究概况
    2.4 城市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概况
第3章 研究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3.1 地理位置
    3.2 研究内容
        3.2.1 综合公园和专类园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3.2.2 综合公园和专类园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特征
    3.3 技术路线
    3.4 研究方法
        3.4.1 标准样地的设置
        3.4.2 外业调查
        3.4.3 室内数据分析
        3.4.4 植物种类组成
    附图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综合性公园群落物种组成
        4.1.1 树种种类组成分析
        4.1.2 树种科、属、种构成
        4.1.3 小结
    4.2 专类园公园群落物种组成
        4.2.1 树种种类组成分析
        4.2.2 树种科、属、种构成
        4.2.3 小结
    4.3 综合性公园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特征
        4.3.1 不同综合性公园绿地乔木物种多样性
        4.3.2 不同综合性公园绿地灌木物种多样
        4.3.3 小结
    4.4 专类园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特征
        4.4.1 不同专类园绿地乔木物种多样性指数
        4.4.2 不同专类园绿地灌木物种多样性指数
        4.4.3 小结
第5章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7)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功能及特点
    1.2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进程
    1.3 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1.4 自然保护区分类、分级
        1.4.1 自然保护区分级
        1.4.2 自然保护区分类
    1.5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
        1.5.1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的内涵
        1.5.2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的方法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及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6.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
        1.6.2 本论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7 技术路线
2 中国森林与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概况
    2.1 中国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分布
        2.1.4 气候特征
        2.1.5 水文水系
        2.1.6 生物资源
    2.2 中国森林概况
    2.3 中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概况
        2.3.1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概念
        2.3.2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建设
3 研究方法
    3.1 总体思路
    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3.2.1 数据收集
        3.2.2 数据处理
        3.2.3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4 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研究
    4.1 自然地理区划的意义和内容
    4.2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案综述
        4.2.1 《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方案
        4.2.2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方案
        4.2.3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方案
        4.2.4 《中国自然生态区划与大农业发展战略》方案
        4.2.5 高等师范院校方案
        4.2.6 《中国自然区划概要》方案
        4.2.7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方案
    4.3 本研究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4.4 自然保护地理区基本信息综述
        4.4.1 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Ⅰ(Ⅰ)
        4.4.2 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Ⅰ(Ⅱ)
        4.4.3 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Ⅰ(Ⅲ)
        4.4.4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Ⅰ(Ⅳ)
        4.4.5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Ⅱ(Ⅴ)
        4.4.6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Ⅱ(Ⅵ)
        4.4.7 青藏高原地区Ⅲ(Ⅶ)
5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5.1 保护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赋值区间的确定
    5.2 各自然保护地理区(地理地区)内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序列
    5.3 小结
6.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保护空缺分析
    6.1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分析
        6.1.1 各省级行政区分布
        6.1.2 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分布
        6.1.3 各优先保护地区分布
    6.2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空缺分析
        6.2.1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在自然地理单元分布上的空缺分析
        6.2.2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对森林植被保护上的空缺分析
        6.2.3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对植物物种保护上的空缺分析
        6.2.4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对动物物种保护上的空缺分析
    6.3 小结
7.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研究
    7.1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原则
    7.2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7.2.1 升级
        7.2.2 合并升级
        7.2.3 扩建升级
    7.3 优先重点建设的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小区建设
    7.5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布局效果评价
        7.5.1 数量和面积
        7.5.2 生物多样性保护
        7.5.3 保护区域建设
    7.6 小结
8.结论、创新及应用
    8.1 结论
    8.2 创新
    8.3 应用
参考文献
保护价值评价指标数据参考文献
附录1 食肉兽类动物名录
附录2 濒危森林植物物种名录
附录3 特有森林植物名录
附录4 关键森林植物名录
附录5 濒危森林动物物种名录
附录6 特有森林动物名录
附录7 旗舰森林动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苍术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药用植物亲缘学概述
    2 苍术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究意义
第1章 苍术属植物研究进展
    1.1 苍术属的建立
    1.2 目前分类概况
    1.3 苍术属植物地理分布
    1.4 苍术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1.5 苍术属植物的药理活性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苍术属植物传统药物学研究
    2.1 本草学考证
    2.2 样本采集
    2.3 苍术属植物传统药物学的调查
    参考文献
第3章 苍术属植物表观形态亲缘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图
第4章 苍术属植物生药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图
第5章 苍术属植物数量分类学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苍术属植物的遗传关系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苍术属植物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7.1 材料
    7.2 方法
    7.3 结果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苍术属植物分类学处理
    8.1 苍术属(Atractylodes DC.)的描述
    8.2 苍术属分种检索表
    8.3 苍术属分种描述
    参考文献
第9章 苍术属植物药用亲缘学初探
    9.1 苍术属植物亲缘关系与疗效之间的联系初探
    9.2 苍术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展望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附图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9)白哈巴森林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旅游资源
        1.2.2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林学
        1.4.2 系统理论
        1.4.3 区域科学理论
        1.4.4 空间结构理论
        1.4.5 区城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4.6 景观生态学
    1.5 研究方法
    1.6 存在问题和研究前景
        1.6.1 存在问题
        1.6.2 研究前景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2 景区概况及研究准备
    2.1 白哈巴森林景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水文资源
        2.1.5 生物资源
        2.1.6 旅游资源
        2.1.7 景区经营现状
    2.2 研究准备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步骤
3 白哈巴森林景区旅游资源空间要素分析
    3.1 点要素
    3.2 线要素
    3.3 域面要素
        3.3.1 白哈巴风景区
        3.3.2 那仁风景区
    3.4 空间要素分析
4 白哈巴森林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4.1 森林景观资源特点
        4.1.1 植被类型
        4.1.2 植被的垂直分布
        4.1.3 林地现状
        4.1.4 森林类型分布现状
    4.2 森林景观资源空间结构的指标基础
    4.3 森林景观资源空间结构指标
        4.3.1 森林景观资源空间结构状态指标
        4.3.2 景观要素斑块指标
        4.3.3 景观异质性指标
    4.4 白哈巴森林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4.4.1 白哈巴森林景区森林景观空间结构总体特征分析
        4.4.2 森林景观资源空间结构要素特征分析
5 白哈巴森林景区空间结构合理性研究
    5.1 人口空间结构指标
    5.2 经济结构指标
    5.3 生态效益指标
        5.3.1 涵养水源效益
        5.3.2 水土保持效益
        5.3.3 改良土壤效益
        5.3.4 改善小气候效益
        5.3.5 抑制风沙效益
        5.3.6 吸收二氧化碳效益
        5.3.7 游憩资源效益
        5.3.8 野生生物保护效益
    5.4 指标分析
    5.5 空间结构合理性建模
        5.5.1 回归分析方程的建立
        5.5.2 回归参数检验
        5.5.3 回归方程的计算与检验
    5.6 实证分析
    5.7 对策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河北省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有效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际自然保护区分类
        1.2.2 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
        1.2.3 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方法的研究进展
        1.2.4 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的研究进展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河北省自然资源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2 生物多样性
        2.2.1 植物多样性
        2.2.2 动物多样性
    2.3 湿地资源
第三章 河北省重点保护物种保护空缺性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数字化河北省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3.1.2 数字化河北省植被图
        3.1.3 选取河北省重点保护物种
        3.1.4 建立重点保护物种的分布数据库,绘制其潜在生境图
    3.2 结果分析
        3.2.1 选取的重点保护物种分布
        3.2.2 选取的重点保护物种空缺性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绘制河北省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4.1.2 确定优先保护生态系统评价标准
        4.1.3 河北省生态系统类型的获得
    4.2 结果分析
        4.2.1 河北省生态系统类型
        4.2.2 河北省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确定
        4.2.3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分布
        4.2.4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空缺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河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分析
        5.1.2 优先区内保护区的分布情况分析
        5.1.3 威胁分析
        5.1.4 优先区空缺分析及排序
    5.2 结果分析
        5.2.1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分析
        5.2.2 优先区内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情况分析
        5.2.3 优先区威胁分析
        5.2.4 优先区空缺性分析及排序
    5.3 小结
第六章 河北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
    6.1 几个术语的界定
        6.1.1 评估与监测
        6.1.2 有效管理
    6.2 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的指导原则
    6.3 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方法
    6.4 评估对象
    6.5 结果分析
        6.5.1 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压力和威胁分析
        6.5.2 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
    6.6 讨论与建议
        6.6.1 讨论
        6.6.2 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山海关林场灌丛的聚类与排序(论文参考文献)

  • [1]种植密度对毛白杨林地养分循环的影响[D]. 薄慧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2]基于SPOT6遥感影像的针叶林蓄积量估测 ——以乡城县为例[D]. 陈亭松.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3]基于地名的中国东北地区满族文化时空特征分析[D]. 朱振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4]基于GIS的植被景观功能评价研究 ——以北沟林场为例[D]. 任仙.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5]木本淀粉能源植物栓皮栎与麻栎资源调查及地理种源变异分析[D]. 李迎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 [6]重庆城市公园绿地群落结构与木本植物多样性研究[D]. 胡兵. 西南大学, 2013(12)
  • [7]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D]. 李霄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8]苍术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D]. 邹小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9)
  • [9]白哈巴森林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D]. 朱雅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3)
  • [10]河北省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有效性评估[D]. 张智婷. 河北农业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山海关林场灌木聚类与排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