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节词的生成类型及结构功能初探

多音节词的生成类型及结构功能初探

一、复音词的生成类型及结构功能试探(论文文献综述)

万业馨[1](2021)在《谈汉字形声化与汉语词汇双音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关汉字形声化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讨论今天分属于汉字学与词汇学。其实,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形声字通过分流词义缓解了单音节词多个义项与理解和判断之间的矛盾。此后又出现了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观察单音节词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形声造字方法对该困境所起的作用是探寻汉语词汇双音化产生原因的重要途径。

李俊香[2](2021)在《汉魏佛典文献“X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范雨梦[3](2021)在《现代汉语类义复合词研究》文中指出

林松[4](2021)在《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文中提出构词法本质上是研究词语构成所涉的语素关系规律或规则。因此,构词法实际上是研究既有词语内部语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语素如何构成词及语素构词规律的方法。多数学者在阐述现代汉语复合词构词法时,将偏正、联合、主谓、述宾和述补五种构词基本方式予以列明。两汉时期的复合词构词法则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本文以西汉的《史记·本纪》《盐铁论》,东汉的《论衡》《潜夫论》四部着作为基本语料,在对语料的复合词从语义、构词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致、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对两汉时期的汉语复合词构词法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从而梳理出汉语复合词构词法在这一时期的全貌,总结两汉时期汉语复合词在语义、结构上的特点,同时采用共时与历时的比较研究,将两汉时期的复合词与相近时期部分着作中的复合词的构词方式和特点作比较,分析其发展的规律及动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首先,至汉代,联合式构词法已成为汉语构词法中最能产的构词方法,大有取代偏正式构词法首要地位的趋势。同时,联合式复合词中同素异序复合词的数量有所变化。从字序上看,语料中有同素异序现象,但较之先秦数量已经开始减少,这说明随着汉语词汇的发展,很多词己基本定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语词汇的稳定性。虽然同素异序复合词数量在减少,但其在现代汉语中也还存在。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要素,学者们认为其主要包括语音、认知习惯(如汉语中对长幼、尊卑先后顺序的固化认知或喜好)、时间及空间的自发顺位(如时间表达遵循前后、古今顺序,空间表达习惯左右等)。其次,较之先秦,两汉时期的偏正式复合词的数量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与学者们的“偏正式方式主要构成名词,没有构成形容词”这一观点有异,本文研究所涉四部语料,偏正式形容词均在各书出现,虽然数量极少,但从数量占比角度,其与前述学者研究的先秦时期的数量占比有所增长,有一定的发展。此外,四部语料相关的偏正复合词中尚有少量的数词和副词。此外,自西汉到东汉,偏正式复合词的构词形式有了明显的发展,也是复合词中构词形式最丰富的一类。另外,在本文的论述中,主谓式与动宾式复合词在所选语料中数量较少,构词方式在两汉时期也没有大的变化,且动宾式复合词中的动词,大多不带宾语,故推断两汉时期的动宾式复合词词汇化程度不高,其发展也并不成熟。最后,本文所涉附加式复合词,从数量及构成上看,变化不大。但是细细考察,发现词缀的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如名词性词缀“者”,否定词性的词缀“无”等等,此外,附加式复合词构词方式稳定。董秀芳认为这是句法结构词汇化的一个后果,即句法结构的词汇化造成了词缀的增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在历时研究的语料选择上,以两汉四部语料为核心,前引西汉前两部语料,后接魏晋两部语料,通过历时比较,对系统研究两汉复合词构词法的发展轨迹和规律有一定的价值;另一方面,结合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在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复合词判定标准前提下,对四部语料中的复合词做了穷尽性数据统计,并以百分比的形式做了对比,实现了对两汉四部语料复合词构词的定量分析;(二)在研究视角上,除却传统复合词构词方法比较外,重视复合词构词、构词方式对语素义的影响。对所选语料所涉例证大部分复合词语义进行了诠释和界定,对复合词构词结构、方法可能影响词素语义及构词导致原来语素义变化的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示,并基于此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三)在研究内容领域,如前所述所选语料及借助语料的历时比较研究,其主要关注复合词构词方式的数据分析和定量分析,对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构词法等构词方法所涉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且分不同时期进行纵向比较,得出了联合式构词法在两汉时期已成为汉语构词法中高产能的构词方法这一结论;(四)展现了汉语复合词在两汉时期各种构词方式的发展及其演变。

冯卓[5](2021)在《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灵活易变的,对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依附性。清末民初是汉语发展史上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社会动荡,与外界语言接触频繁,导致此时期词汇产生较大的变化,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语言现象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作为大众传播的载体,能够快速、真实、全面地反映当时的词汇现象。因此本文以1872—1919年清末民初时期的《申报》为语料,对此期的《申报》词汇展开全面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2章为《申报》词汇的构词法研究。从复合式构词和派生式构词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复合式构词主要对偏正、联合、主谓、动宾、补充五种结构系统分析,考察分布情况和特点。派生式构词按词缀所在位置,分别考察前缀、中缀和后缀的构词情况。其中后缀是词缀系统考察的重点,分别对真后缀和类后缀展开研究。第3章为《申报》词汇的造词法研究。本章综合参考学界对造词法的分类标准,结合《申报》词汇特点,对语法造词法、仿词造词法、简缩造词法、修辞造词法展开讨论。语法造词法注重对造词理据的考察,修辞造词法比较丰富,又分为比喻造词、夸张造词、委婉造词三个方面。第4章为《申报》词汇的词形研究。主要研究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系统考察两种词形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异形词主要从成因、音节类型、意义关系几方面着手分析,成因包括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及音译词,意义关系包括全等关系、包孕关系或者交叉关系。同素异序词主要考察了AB—BA以及A—B之间的结构类型、语法属性和语义关系可能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同时,本章两种词形都与现代汉语进行历时比较,观察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现《申报》中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共存、有存有隐和共隐三种情况。第5章为《申报》新词新义研究。新词研究从外来新词和本土新词两个角度考察,主要探讨《申报》新词的来源和分类。外来新词包括西源外来词和日源外来词,西源外来词数量较多,主要来自英语,翻译的方式也比较丰富,包括单纯音译、半音译加半意译、音译兼意译、音译加义标、造字音译和字母借形几种方式。日源外来词中一部分是日本利用汉字新造的词,即原语借词;另一部分则是之前从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流传后又回归到中国的词汇,即回归借词。本土新词包括本族新词、意译和仿译的新词。新义研究从词汇义、色彩义和语法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词汇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一个词的意义的演变”和“词的一个意义的演变”。前者侧重分析词的义项增加或者减少,后者侧重于词的某个义项发生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等情况。另外,词汇义演变与引申有着密切联系,隐喻和转喻是引申的思维机制,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转喻的基础是紧密的关联,所以词义引申从相似引申和相关引申两个角度分析。结语:通过对全文内容梳理,分别从构词法、造词法、词形、新词新义几个方面概括出清末民初《申报》的词汇语言特色,从而归纳出《申报》词汇的整体特点,以期为清末民初词汇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公丕盈[6](2021)在《汉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历史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汉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是从语义角度观察到的一种词汇构式。该类构词式内部构词语素间呈现明显的上下义关系,并与词汇间、句子间的上下义关系具有同构性。本文以汉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历时发展,以呈现上下义复合构词式在汉语史不同阶段的发展面貌,并对其进行细致描写与分析,由此探讨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类型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汉语词汇发展的总体趋势,探讨上下义复合构词式产生的原因,揭示其内在演变规律。本文的研究关注到了上下义复合构词式在辞书语料与专书语料中的分布差异,主要采用辞书与专书语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抽样统计和数据分析,将《汉语大词典》与专书语料中的上下义复合构词式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平行架构理论以及构词成分的成词性、构式传承与压制等因素,对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类型和演变机制进行了讨论。本文共分五部分。绪论部分探讨了汉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定名,梳理了已有研究成果,并对本项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语料进行详尽说明。第一章主要是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理论探讨,重点是对上下义关系和上下义关系判定问题的探讨,在对学界有关上下义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之后,提出了本文判定汉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方法。第二章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将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产生和发展放在汉语词汇发展史的背景下,分别对《汉语大词典》和专书语料中的上下义复合构词式进行统计分析,对其发展概貌进行描写,并通过个案研究来阐释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演变过程。第三章关注的是汉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类型,分别从平行架构理论和构成成分的成词性两个视角去观察该类复合词的类型分布。最后一章则探讨了上下义复合构词式产生和演变的机制,从词汇的内外两个维度去解释演变原因。研究表明,语义关系吻合和语言形式对等是判定汉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最重要的标准;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产生与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进程是同步的,与汉语构词法的发展也是一致的。上下义复合构词式成熟于中古汉语时期,该时期的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留存度也是最高的,现代汉语时期则是这类复合词发展的空前活跃期。上下义复合构词式在语义类型上十分丰富,可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其进行分类。该类型复合词产生和演变的最重要原因是汉语词汇的复音化,汉语词汇语义结构的类型演变、构式传承与压制的共同作用、汉民族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观念等因素,共同推动了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产生。

安婧[7](2021)在《《铁围山丛谈》复音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围山丛谈》是宋代蔡绦所着的一部笔记小说。其内容涉及建隆元年至北宋末年约两百年间的朝廷掌故,民间趣闻等,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本文以《铁围山丛谈》复音词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铁围山丛谈》的相关情况,包括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理论依据等。第二部分将《铁围山丛谈》的复音词分为单纯复音词和合成复音词两章。分别从语义和词性两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铁围山丛谈》复音词的特点。由于《铁围山丛谈》复音词的数量众多,第二部分所占篇幅较长。第三部分对《铁围山丛谈》中的同素异序词和口语词进行简要分析。明确了同素异序词和口语词的判定标准,并对同素异序词的语义进行了考察,并且罗列了《铁围山丛谈》尚未确定的口语词。

易佳妮[8](2020)在《《汉书》复音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代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复音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汉书》以其成书年代确定且词汇面貌趋于一致,词汇量丰富,兼具书面语与口语等特点,成为反映汉代语言面貌和特点的重要语料。选取几个角度对《汉书》中复音词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为学术界提供1份研究《汉书》语言的参考,对汉代词汇乃至汉语史研究贡献1份力量,另一方面对建立汉语复音词研究理论和历时词汇学理论大有裨益,在此基础上还可为完善诸如《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起到一定补充作用。本文共分为5部分:第1章为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汉书》及其语料价值,并对古汉语复音词研究情况和《汉书》词汇研究情况进行概述。其次我们从理论和实用两方面论述本文的研究价值。在充分吸取前人专书词汇研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定量与定性,共时与历时,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理论方法。最后确定以意义为中心,兼顾语法、修辞、频次等因素作为《汉书》复音词判定和切分的标准。第2章为《汉书》复音词的结构。采用共时和历时,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汉书》中的复音词分为语音构词和语法构词两大类,对每1类复音词从语义构成和词性等方面进行静态描写。在对《汉书》中各类复音词进行穷尽式统计的基础上,选取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论语》和《孟子》进行历时的动态比较,总结出《汉书》复音词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第3章以《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双音词为研究对象,探索它们发展演变的轨迹。首先从使用频次、词义和语法功能方面对《汉书》中常用双音词进行静态描写。其次大体描述构成常用双音词的先秦常用单音词使用情况,尽可能考定每个常用双音词常用义出现的最早时间。对于先秦时期出现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主要进行探源。将它们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对于两汉时期出现,或先秦时期出现,使用频次较低且用法单一,在两汉时期得到发展,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将它们两汉魏晋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最后在静态描写与动态探源溯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的规律。第4章在对《汉书》复音词穷尽式调查的基础上,以《汉语大词典》、《辞源》、《汉书辞典》等辞书所收词条为基础,并运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等多种检索方式对《汉书》以前的全部文献进行检索,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整理出其中的新词新义,在此基础上探究新词词义以及新义产生的途径,并揭示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第5章为全文结语,总结全文各部分研究所得结论,以及全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张晖[9](2020)在《两岸术语词之微差异语素:类型、分布及成因》文中研究表明受跨语言译介、科技概念的复合化、汉语词汇的复音化三方面的影响,汉语术语词的形制以四字格为典型,其结构分析需从语素层级着手。以英语术语为中介,对881组两岸差异术语词的2211组完美对照语素组进行的量化分析表明,两岸术语词的差异主要在语素层面。其中,两岸共用汉字的微差异语素,其结构总体偏好联合、偏正。在长度相等的微差异语素内部,同形语素多为中心义素,且符合右中心说,而差异语素多为外现或修饰、补足义素,且多为近义关系。此外,明显受英文语素屈折变换(如词缀)的影响,涉及动词的词性变换,大陆语素似偏好支配关系(如述宾、主谓),而台湾语素似偏好修饰关系(如偏正、状中)。长度不同的微差异语素,可以通过词汇完形程度差异、词缀差异等词汇化、语法化理论得到较好的解释。

李祥[10](2020)在《《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词汇复音化是汉语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中古时期是连接上古和近代的过渡阶段,魏晋又是中古词汇复音化“巨变”的起源时期,且《三国志注》恰成书于南朝刘宋期间,其中征引的文献又大多属于魏晋时段,所以对其词汇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中古词汇本体研究,而且有益于汉语词汇史研究,对“汉语词汇史”理论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此,本文对《三国志·吴注》中魏晋段的语料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整理与分析,切分出了所有的复音词。根据我们确立下来的复音词判定标准,确定《三国志·吴注》中复音词的词目和数量。并从语义类别、语法类型、复音新词和词汇化情况几个方面对《吴书注》的复音词展开研究和分析。通过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描写了《吴书注》复音词的面貌,探究出《吴书注》复音词的源流及成词规律。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本章为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简要介绍本文的选题依据,二是说明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三是勾勒和评述目前的研究动态。第二章:《三国志·吴书注》语料层次分析。本章全面梳理《三国志·吴书注》的语料层次,主要包含两大内容:一是对《三国志·吴书注》语料的作者及时代进行甄别;二是对《三国志·吴书注》语料历时与共时层次进行统计分析。第三章:《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概貌描写。本章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的复音词判定标准。二是描写《三国志·吴注》中复音词的语义类型。三是描述《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的语法类型。第四章:《三国志·吴书注》魏晋复音新词的分布及存留。本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新词的判定标准。第二部分,考察《三国志·吴书注》中复音新词的分布情况。第三部分,考察复音新词的存留情况。第四部分,初步探究了《三国志·吴书注》中新词的产生原因。第五章:《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词汇化规律探讨。本章以魏晋为界,从两个时段观察《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语料的源流。第一段,魏晋及以前,考察了《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的成词过程,包括:短语成词、句法结构成词和跨层结构成词等词汇化类型。第二段,魏晋到现代的时段,考察了复音词进一步词汇化的情况。通过两个时段复音词源流的研究,揭示出《三国志·吴书注》中复音语料的成词过程及词汇化的规律。第六章:本论文的结论。

二、复音词的生成类型及结构功能试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音词的生成类型及结构功能试探(论文提纲范文)

(1)谈汉字形声化与汉语词汇双音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假借与汉字符号体系的形成
    1. 形声化之前的假借优势
    2. 假借的分类与作用
        2.1法不敷用
        2.2字不敷用与仓促无其字
二形声优势建立的必然性
    1. 假借的弊端
    2. 形声优势的形成
    3. 形声字的优点
三对汉语词汇复音化进程及其成因的观察与讨论
    1. 汉语词汇复音化进程
    2. 单音节词面临的困境
        2.1单音节词的义项量
        2.2单音节词与专名
        2.3从上古汉语复合词类型分布看解困
四形声字对单音节词所面临困境的影响
    1. 形声造字方法的长与短
    2. 形声字的泛滥
结语

(4)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1.1 汉语构词法研究概况
        1.1.2 汉语复合词研究概况
    1.2 选题缘由及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选题缘由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4 几点说明
        1.4.1 本文对词的判定标准
        1.4.2 本文拟采用的复合词判定标准
        1.4.3 其他事项
第二章 西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2.1 西汉复合词构成概况
    2.2 《史记·本纪》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2.2.1 《史记》研究概况
        2.2.2 语料的选择
        2.2.3 《史记·本纪》复合词构词概貌
        2.2.4 小结
    2.3 《盐铁论》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2.3.1 《盐铁论》语言研究综述
        2.3.2 语料的选择
        2.3.3 《盐铁论》复合词构词概貌
        2.3.4 小结
    2.4 西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特征总结
第三章 东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3.1 东汉复合词构成概况
    3.2 《论衡》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3.2.1 《论衡》词汇研究概况
        3.2.2 语料的选择
        3.2.3 《论衡》复合词构词概貌
        3.2.4 小结
    3.3 《潜夫论》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3.3.1 《潜夫论》词汇研究概况
        3.3.2 语料的选择
        3.3.3 《潜夫论》复合词构词概貌
        3.3.4 小结
    3.4 东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特征总结
第四章 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对比研究
    4.1 联合式复合词
    4.2 偏正式复合词
    4.3 动宾式复合词
    4.4 述补式复合词
    4.5 主谓式复合词
    4.6 附加式复合词
第五章 结语
    5.1 两汉时期复合词特点
        5.1.1 数量呈上升趋势,构词形式基本完备
        5.1.2 联合式最能产
        5.1.3 偏正式复合词构词形式丰富
        5.1.4 主谓式复合词数量较少
        5.1.5 动宾式复合词数量较少
        5.1.6 句法结构的词汇化造成了词缀的增加
    5.2 不足之处
        5.2.1 关于研究语料的选择
        5.2.2 数据统计
        5.2.3 词的界定及构成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清末民初词汇研究现状
        1.3.2 《申报》词汇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对过渡时期词汇研究的补充
        1.5.2 考察现代汉语词汇源头
        1.5.3 大型语文类工具书的编纂与修订
    1.6 研究方法
        1.6.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1.6.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1.6.3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
第2章 《申报》词汇构词法研究
    2.1 复合式构词
        2.1.1 偏正式复合词
        2.1.2 联合式复合词
        2.1.3 动宾式复合词
        2.1.4 主谓式复合词
        2.1.5 补充式复合词
    2.2 派生式构词
        2.2.1 词缀界定
        2.2.2 词缀考察
    本章小结
第3章 《申报》词汇造词法研究
    3.1 造词法与构词法
    3.2 造词法分析
        3.2.1 语法造词法
        3.2.2 仿词造词法
        3.2.3 简缩造词法
        3.2.4 修辞造词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申报》词汇词形研究
    4.1 异形词
        4.1.1 异形词界定
        4.1.2 异形词成因
        4.1.3 异形词的音节类型
        4.1.4 异形词的意义关系类型
        4.1.5 异形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4.2 同素异序词
        4.2.1 同素异序词的结构类型
        4.2.2 同素异序词的语法属性
        4.2.3 同素异序词的语义类型
        4.2.4 同素异序词在《申报》中的使用情况
        4.2.5 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5章 《申报》新词新义研究
    5.1 新词研究
        5.1.1 外来新词
        5.1.2 本土新词
    5.2 新义研究
        5.2.1 词汇义的演变
        5.2.2 色彩义的演变
        5.2.3 语法义的演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汉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历史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研究现状
        一、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命名
        二、汉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已有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重点
        三、研究难点
        四、研究创新点
    第四节 语料的选取
第一章 上下义关系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词汇间的上下义关系
        一、什么是上下义关系
        二、上下义关系的由来与判定
        三、国内的上下义关系研究
        四、上下义关系的复杂性
    第二节 词内语素间的上下义关系
        一、上下义关系中的语言形式对等
        二、跨层与多项上位义词
        三、专有名词的上下义关系
第二章 汉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汉语复合词生成与发展的整体概貌
    第二节 《汉语大词典》中的上下义复合构词式
        一、《汉语大词典》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时代分布
        二、《汉语大词典》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发展概貌
        三、疑似词条的处理
    第三节 汉语史专书中的上下义复合构词式
        一、专书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历时分布
        二、专书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发展概貌
    第四节 上下义复合构词式不同时期的构词情况
        一、高产的中古汉语时期
        二、新词产生频率高的现代汉语时期
        三、平稳的上古和近代汉语时期
    第五节 上下义复合构词式演变的例证—以“疾病”类上下义构词式为例
        一、“疾”与“病”
        二、从“疫”的上位义语素外现看“疾病”类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演变
第三章 汉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类型
    第一节 平行架构理论视角下的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类型
        一、平行架构理论简介
        二、汉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语义分类
    第二节 语义结构视角下的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类型
        一、[X_(下位义)+Y_(上位义)]式上下义复合构词式
        二、[X_(上位义)+Y_(下位义)]式上下义上下义复合构词式
    第三节 构成成分成词性视角下的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类型
        一、下位义语素化的上下义复合构词式
        二、上位义语素化的上下义复合构词式
        三、上下义词都语素化的上下义复合构词式
        四、上下义词均未语素化的上下义复合构词式
第四章 汉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历史演变机制
    第一节 汉语复音化推动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从“综合”到“分析”的变化推动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构词模式传承与压制推动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汉民族认知特点推动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产生与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引用书目
附录一 《汉语大词典》上下义复合构词式词表(抽样)
附录二 专书上下义复合构词式词表(抽样)
致谢

(7)《铁围山丛谈》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铁围山丛谈》单纯复音词
    第一节 《铁围山丛谈》复音词判定方法
    第二节 《铁围山丛谈》连绵词
    第三节 《铁围山丛谈》叠音词
    第四节 《铁围山丛谈》外来词
第二章 《铁围山丛谈》合成复音词
    第一节 《铁围山丛谈》联合式复音词
    第二节 《铁围山丛谈》偏正式复音词
    第三节 《铁围山丛谈》动补式复音词
    第四节 《铁围山丛谈》支配式复音词
    第五节 《铁围山丛谈》主谓式复音词
    第六节 《铁围山丛谈》附加式复音词
    第七节 《铁围山丛谈》重叠式复音词
    第八节 《铁围山丛谈》合成复音词的特点
第三章 《铁围山丛谈》同素异序词和口语词
    第一节 同素异序词的确定标准
    第二节 《铁围山丛谈》同素异序词的语义分析
    第三节 同素异序词的演变情况
    第四节 《铁围山丛谈》口语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汉书》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汉书》及其语料价值
        1.1.1 《汉书》简介
        1.1.2 《汉书》语料价值
    1.2 研究概述
        1.2.1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
        1.2.2 《汉书》词汇研究综述
    1.3 研究价值与方法
        1.3.1 《汉书》复音词研究价值
        1.3.2 《汉书》复音词研究方法
    1.4 《汉书》复音词的判定和切分
        1.4.1 意义标准
        1.4.2 语法标准
        1.4.3 修辞标准
        1.4.4 频次标准
        1.4.5 词缀标准
        1.4.6 语音标准
第2章 《汉书》复音词的结构
    2.1 语音构词
        2.1.1 单纯词
        2.1.2 合成词中的重叠式
    2.2 语法构词
        2.2.1 运用词序方式构词
        2.2.2 运用虚词方式构词
    2.3 《汉书》中9种结构复音词发展特点和趋势
第3章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
    3.1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语料范围
        3.1.1 常用词的定义
        3.1.2 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界定
        3.1.3 语料范围
    3.2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况
        3.2.1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述和特点
        3.2.2 选择《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原因
    3.3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方法
        3.3.1 统计词频,确立分组
        3.3.2 静态描写,对比分析
        3.3.3 探源溯流,动态比较
        3.3.4 解剖麻雀,以点窥面
    3.4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的基本内容
    3.5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举例
        3.5.1 先秦至两汉时期演变举例
        3.5.2 两汉至魏晋时期演变举例
    3.6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特点和规律
        3.6.1 稳定性
        3.6.2 渐变性
        3.6.3 并存性
        3.6.4 择一性
第4章 《汉书》复音词中的新词新义
    4.1 新词
        4.1.1 单义词
        4.1.2 多义词
    4.2 《汉书》新词词义生成的途径
        4.2.1 联合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2.2 偏正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2.3 支配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3 新义
    4.4 新义产生的途径
        4.4.1 隐喻
        4.4.2 转喻
    4.5 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
        4.5.1 社会发展外部因素
        4.5.2 语言系统内部因素
        4.5.3 人类认知的发展
第5章 结语
    5.1 本文结论
    5.2 本文创新之处
    5.3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汉书》复音词总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两岸术语词之微差异语素:类型、分布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语术语语素的判定与微差异语素的提出
    (一)影响汉语术语结构的三个因素
        1.跨语言译介。
        2.科技概念的复合化。
        3.汉语词汇的复音化。
    (二)汉语术语词语素的确定
        1.确定英文语素。
        2.切分汉语语素。
        3.生成语素对照组。
    (三)汉语术语词语素判定的有效性
        1.实现了95%以上语素的语义对照。
        2.展现了约40%语素的差异。
    (四)“微差异语素”的提出
二两岸等长微差异语素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一)二字格语素
        1.同构二字格
        2.异构二字格
    (二)三字格
        1.“2+1”式
        2.“1+2”式
        3.“1+1+1”式
    (三)多字格
三两岸非等长微差异语素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一)词汇化:语素与完形
    (二)语法化:汉语语缀的参与

(10)《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动态
        一、《三国志注》研究概况
        二、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三国志·吴书注》语料层次分析
    第一节 《三国志·吴书注》语料甄别
    第二节 《三国志·吴书注》语料层次分析
第三章 《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概貌
    第一节 《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的鉴别
    第二节 《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语义类型
        一、自然与环境类复音词
        二、时间与空间类复音词
        三、生产技艺类复音词
        四、人体与人体活动类复音词
        五、日常生活类复音词
        六、人的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类复音词
        七、物势动作类复音词
        八、其他类复音词
    第三节 《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语法结构类型
        一、并列结构
        二、定中结构
        三、状中结构
        四、主谓结构
        五、述补结构
        六、动宾结构
第四章 《三国志·吴书注》魏晋复音新词的分布及存留
    第一节 《三国志·吴书注》魏晋复音新词的判定标准
        一、《汉语大词典》引用首例为《吴书注》
        二、《汉语大词典》所举首例晚于《吴书注》
        三、《吴书注》中出现,《汉语大词典》未收录
    第二节 《三国志·吴书注》魏晋复音新词的分布情况
        一、自然与环境类
        二、时间与空间类
        三、生产技艺类
        四、人体与人体活动类
        五、日常生活类
        六、人的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类
        七、物势动作类
    第三节 《三国志·吴书注》魏晋复音新词的存留情况
        一、词义没有变化
        二、词义发生变化
        三、词语消失
    第四节 《三国志·吴注》魏晋复音新词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二、内部原因
第五章 《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词汇化规律探讨
    第一节 上古至魏晋的词汇化情况
        一、短语成词
        二、句法结构成词
        三、跨层结构成词
    第二节 魏晋到现代的进一步词汇化例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附录 :《吴注复音词语料库》

四、复音词的生成类型及结构功能试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谈汉字形声化与汉语词汇双音化[J]. 万业馨. 古汉语研究, 2021(03)
  • [2]汉魏佛典文献“X子”研究[D]. 李俊香.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3]现代汉语类义复合词研究[D]. 范雨梦.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4]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D]. 林松. 吉林大学, 2021(01)
  • [5]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D]. 冯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6]汉语上下义复合构词式的历史演变研究[D]. 公丕盈.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7]《铁围山丛谈》复音词研究[D]. 安婧.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8]《汉书》复音词研究[D]. 易佳妮. 吉林大学, 2020(03)
  • [9]两岸术语词之微差异语素:类型、分布及成因[J]. 张晖.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4)
  • [10]《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研究[D]. 李祥. 重庆三峡学院, 2020(11)

标签:;  ;  ;  ;  ;  

多音节词的生成类型及结构功能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