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犬伏击26例临床体会

正畸犬伏击26例临床体会

一、尖牙埋伏26例正畸临床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0)在《个性化悬吊装置三维控制牵引游离端阻生磨牙的初步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3D打印技术方法设计并制作个性化悬吊装置,观察其在矫治游离端阻生磨牙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8年间来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游离端阻生磨牙的3例患者,阻生方向和位置各异。矫治前行CBCT、取模等检查,利用计算机软件重建数字化牙颌模型,根据矫治需要设计个性化悬吊装置的CAD,3D打印CAD树脂支架、再经金属铸造、抛光清洗等工序制作完成金属的个性化悬吊装置(以下简称为矫治器)。将矫治器戴入患者牙齿上,按矫治需要配合弹性链圈多向牵引,控制牙齿三维方向的移动,观察记录受牵磨牙的位置变化情况。游离阻生磨牙牵引到位后,借助CBCT观察受牵引阻生磨牙的牙周组织变化,通过牙根长度、牙槽骨附丽高度及牙体牙周组织等方面评价受牵游离阻生牙的健康状况。结果:1.使用3D打印技术能够制备出满足临床实际需要的个性化悬吊装置。2.3例临床表现各异,戴入矫治器后均按预先设定的方向移动,说明其具有颊舌向、龈向及近远中向等三维控制的特点。3.CBCT发现受牵阻生磨牙的牙体牙周组织完整,牙槽骨高度随牙齿移动方向进行调整,牙根未见吸收且有继续生长趋势。结论:1.个性化悬吊装置适合矫治游离阻生牙,具有易操作,量身定做及精确三维控制等优点。2.个性化悬吊装置在治疗复杂疑难游离阻生牙时有一定优势。3.CBCT能有效评价受牵阻生牙的牙周状况。受牵阻生牙的牙槽骨高度会随移动牙齿而改建;牙根未见吸收,局部阻力去除后有继续生长的趋势。

吴非[2](2020)在《CBCT三维测量与头颅侧位片二维测量的可信度及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传统二维X线数字化头颅侧位片和由CBCT三维数据转化生成的数字化二维头颅侧位片在二维头影测量分析中的部分角度和线距测量值与CBCT三维测量中的对应测量值的差异性,以及这三种方法测量的可信度。方法:本实验选取了符合个别正常颌标准的78名青年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8-20岁,分别拍摄研究对象的数字化X线头颅侧位片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利用Dolphin Imaging 11.8 Premium软件的二维测量功能,分别对数字化X线头颅侧位片和由CBCT三维数据转化生成的二维头颅侧位片(Cephalogram from CBCT,CCB)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选取其中5个线距值(包括Co-A、Co-Gn、ANS-Me、L1-APog、N-Me)及6个角度值(包括SNA、SNB、ANB、FMA、U1-L1、Y-axis);使用该软件的三维测量功能测量CBCT数据,分析相同的5个线距值和6个角度值,每个测量项目由同一名测量者重复测量2次,首先对每组内的2次测量结果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进行比较,观察其复测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在求得每个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值后,检验所有组别测量值正态分布状态特点;再将所有3种测量方法测得的这11个测量值两两配对进行分组,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结果:CBCT三维测量数据中有100%(11/11)的测量项目的组内相关系数ICC>0.9;由CBCT三维数据转化的二维头颅侧位片的头影测量值有约72.7%(8/11)的测量项目的组内相关系数ICC>0.9,没有任何项目的组内相关系数ICC<0.75;在数字化X线头颅侧位片的测量项目中有约63.6%(7/11)的组内相关系数ICC>0.9,没有任何项目的组内相关系数ICC<0.75。所有各组的测量值都是可重复的,CBCT三维测量的复测信度最高。CBCT三维重建影像的测量值与传统数字化的二维头影测量分析的测量值的差异不大。第一组为X线头颅侧位数字片与CBCT三维重建影像数据的同名线距测量值和角度测量值比较:5项线距值中1项L1-APog(占比2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项角度值中有2项FMA和Y-axis(占比33.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组为CBCT转化二维头颅侧位片与X线数字化头颅侧位片的对应线距离和角度测量值比较:5项线距测量值中的1项L1-APog(占比2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项角度测量值中的1项FMA(占比16.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三组为CBCT三维重建影像数据与CBCT转化二维头颅侧位片对应线距测量值和角度测量值比较:5项线距测量值中1项L1-APog(占比2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项角度测量值中有1项FMA(占比16.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个组别其他的测量值包括SNA、SNB、ANB、U1-L1这四组角度值和Co-A、Co-Gn、ANS-Me、N-Me这四组线距值,两两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三种测量方法中CBCT三维测量可信度最高,CCB与数字化头颅侧位片可信度均低于CBCT三维测量,CCB稍好于数字化头颅侧位片。2.CBCT三维测量与CCB和数字化头颅侧位片二维测量的11项测量数据中有8项无统计学差异,CBCT三维测量和二维头影测量分析的结果差异不大。3.CCB与X线数字化头颅侧位片的11项测量数据中有9项无统计学差异,二者有很高的相似性,均可用来做精确的头影测量分析。

马静[3](2020)在《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上颌磨牙后间隙的CBCT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运用CBCT对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上颌磨牙后间隙进行三维测量及对比研究,以期为临床中此类患者正畸治疗方案的设计制定提供参考及指导。研究方法:从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兰州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并拍摄CBCT影像的患者中筛选符合实验组纳入标准的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60例(平均年龄25.48±3.43y),符合对照组纳入标准的骨性Ⅰ类患者60例(平均年龄26.07±1.80y)。根据垂直骨型分类标准将实验组及对照组各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及低角组,将CBCT影像通过Invivo dental 5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根据测量方法对图像进行校准、定点后对各组上颌磨牙后间隙的长度(RL/mm)、宽度(RW/mm)、高度(RH/mm)及上颌骨长度(ML/mm)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分析采用统计学t检验及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涉及到两两比较时采用LSD检验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结果:1.实验组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低角组上颌磨牙后间隙的宽度大于高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长度及高度无统计学差异。2.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高角及低角患者的上颌磨牙后间隙宽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均角各测量项目均值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对不同性别患者测量数值进行独立样本分析,男性患者磨牙后间隙宽度及上颌骨长度均大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磨牙后间隙长度及高度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4.将有第三磨牙与第三磨牙缺失侧进行分组,分析得出有第三磨牙组的所有测量项目均值均大于第三磨牙缺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骨性I类与骨性II类低角组患者其上颌磨牙后间隙宽度均大于高角组,为临床中低角患者更适宜推磨牙向远中提供了参考;2.骨性I类患者与骨性II类患者其上颌磨牙后间隙的长度、高度均无显着性差异,其宽度骨性II类患者小于骨性I类患者,所以骨性II类患者在上颌推磨牙向远中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磨牙后区骨开窗及骨开裂情况的发生;3.性别对上颌磨牙后间隙的宽度及上颌骨的长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女性磨牙后间隙的宽度较男性小,因此在女性患者上颌推磨牙向远中的过程中也要防止磨牙后区骨开窗及骨开裂情况的发生;4.第三磨牙对磨牙后间隙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可采取上颌推磨牙向远中的方案设计的患者,不可忽视第三磨牙对此间隙的影响。

张鑫,胡淳[4](2019)在《正畸牵引下颌埋伏阻生尖牙诊治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尖牙对于颜面部的美观至关重要,尖牙具有撑开口角、防止口角塌陷、避免呈现老年面容的作用,在维护牙弓对称性方面也非常重要[1]。埋伏阻生尖牙在正畸矫治人群中所占比例不高,但一旦发病,情况较

刘轶凡[5](2019)在《两种快速扩弓颅面骨位移的三维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利用三维重建的方法了解,在传统牙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弓和种植体辅助骨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弓作用下,颅面骨标志点的三维方向上的位置改变及两种扩弓方式间颅面骨位移的差异,明确这些改变对于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及周围组织的影响,为临床上Ⅲ类患者的面容改善以及扩弓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上颌牙弓横向发育不足患者21例,其中,男8名,女13名,年龄11.2-15.2岁,平均年龄13.1±2.7,根据扩弓器适应症分为A、B两组。A组12名,男5名,女7名,采用传统牙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弓(Hyrax螺旋扩弓器);B组9名,男3名,女6名,采用种植体辅助骨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弓(MSE螺旋扩弓器)。具体纳入标准为:(1)安氏Ⅲ类错牙合(2)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上颌骨无骨折或大面积缺损(3)上颌两侧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存在,具有良好的形态和牙周条件满足上颌扩弓器的粘接条件(4)无手术禁忌症(5)无正畸治疗史(6)无颅颌面畸形。所有患者均在扩弓治疗前后按同样要求拍摄螺旋CT,将患者扩弓前后的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医学建模软件Mimics17.0,重建颅面骨三维模型,扩弓前后颅面骨模型经校正配准后,测量颅面骨各标志点三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同一样本治疗前后相应标志点的三维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α=0.05),分析个体治疗前后颅面骨三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对不同方式扩弓的两组颅面骨产生的三维方向的变化量进行独立t检验(α=0.05),分析两种不同支抗扩弓引起的三维方向上颅面骨位移的差异。结果:1.牙支持式上颌扩弓前后颅面骨各标志点三维方向位置改变牙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弓对两侧上颌骨、颧骨和鼻骨均产生了明显的移位。双侧上颌骨向两侧增宽,且上颌骨前部ANS点、A点向前下移动。水平面上,ANS向两侧增宽4.18mm(range2.42mm-5.68mm,Pleft=0.007,Pright=0.014),PNS点向两侧平均扩开2.14mm(range1.96mm-2.43mm,Pleft<0.001,Pright=0.002).上颌骨冠状面观,Spr点向两侧平均增宽4.86mm(range3.34mm-6.22mm,Pleft=0.004,Pright=0.008),随之A点平均增宽4.47mm(range2.87mm-5.97mm,Pleft=0.005,Pright=0.010)。在颧骨的宽度上,Zm点平均向两侧增宽2.18mm(range1.87mm-2.41mm,Pleft=0.001,Pright=0.002)并向后移位,颧骨后上部点Za和Mz同向后移位,Zm点、Za点和O点均有向上位移。鼻骨的外侧边缘向两侧扩张,Ipa点平均向两侧增宽2.04mm(range1.11mm-2.46mm,Pleft=0.008,Pright=0.019),鼻骨的中心向下向后凹陷。2.种植体辅助骨支持式上颌扩弓前后颅面骨各标志点三维方向位置改变种植体辅助骨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弓对两侧上颌骨、颧骨和鼻骨均产生了明显的移位。上颌骨标志点中,ANS向两侧平均增宽6.01mm(range5.30mm-6.42mm,Pleft=0.002,Pright<0.001)并伴有向前下移动;两侧PNS点向两侧增宽4.62mm(range 4.16mm-4.95mm,Pleft=0.002,Pright<0.001)伴向下移位。冠状面观,Spr点扩宽量平均为6.64mm(range6.23mm-7.37mm,Pleft=0.002,Pright=0.006),A点平均向两侧增宽6.41mm(range6.05mm-6.80mm,Pleft=0.003,Pright=0.002)。双侧颧骨向外增宽且向后上移动。Zm点向两侧平均扩宽4.08mm(range3.54mm-4.87mm,Pleft=0.004,Pright<0.001),双侧Za点向两侧平均增宽3.32mm(range3.12mm-3.60mm,Pleft=0.013,Pright=0.008),Zm、Za均向后上方移动。鼻骨边缘向两侧增宽,双侧Ipa平均扩宽2.83mm(range2.26mm-2.93mm,Pleft=0.004,Pright<0.001)并伴有向前下移动,鼻骨中部向后下方凹陷。3.两种扩弓方式颅面各骨位移三维方向上的比较水平方向上,两种方式扩弓后颅面骨双侧扩宽量B组大于A组。其中,在上颌骨各标志点中,B组双侧ANS点较A组平均多增宽1.83mm(P=0.05),B组双侧PNS点较A组平均多增宽2.48mm(P<0.001),B组双侧A点较A组增宽量均值差值为1.93mm(P=0.031),B组双侧Spr点增宽量较A组多1.78mm(P=0.036);颧骨各标志点中,B组双侧Zm扩宽量大于A组,均值差值为1.90mm(P=0.001),B组双侧Za点平均扩宽量较A组大2.17m’m(P<0.001);两种方式扩弓后颅面骨矢状方向上B组左侧Zm点向后位移量小于A组,均值差值为0.13mm(P=0.049);两种方式扩弓后颅面骨冠状方向上位移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1.三维重建的上颌骨复合体扩弓前后的组合模型具有较高的还原性和准确性,能够满足后续的实验分析。2.两种不同支抗上颌快速扩弓后,上颌宽度的增加均影响颧骨和鼻骨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置,引起面部外观的变化。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避免对病人面容产生不良影响。3.MSE扩弓后,上颌骨后部及颧骨扩宽程度大于传统Hyrax扩弓器,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主诉、容貌、适应症来选择扩弓的方式。

林奕真[6](2018)在《双相磷酸钙(BCP)结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成骨性能的研究&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双相磷酸钙(BCP)结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体外成骨性能的研究目的:探讨人工合成骨替代材料双相磷酸钙(BCP)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结合对小鼠成骨前体细胞系MC3T3-E1体外成骨能力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体外检测小鼠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在rhBMP2与BCP联合作用下的迁移、增殖以及成骨分化特征。实验分为四组:1OmgBCP组,100ng/ml rhBMP2组,100ng/mlrhBMP2与BCP结合组,空白对照组。具体实验方法如下:1.MC3T3-E1细胞培养。2.扫描电镜观察BCP表面形貌。3.Transwell检测不同组别对MC3T3-E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4.CCK-8检测不同组别对MC3T3-E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5.ALP活性实验检测不同组别对MC3T3-E1细胞成骨活性的影响。6.茜素红染色实验检测不同组别对MC3T3-E1矿化能力的影响。7.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组别对MC3T3-E1细胞中成骨相关基因Runx2,COL-I,ALP,OCN的表达情况的影响,检测其成骨分化能力。结果:1.电镜扫描的结果显示BCP的颗粒表面粗糙,比较均匀,颗粒的大小约0.3-1 mm。2.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hBMP2组及rhBMP2+BCP结合组都具有促进细胞迁移的能力,但是这两组在细胞迁移能力上并没有显着的差异。3.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第1天各组细胞的数量没有明显的差别,第3,5天rhBMP2+BCP结合组比单纯的rhBMP2组和单纯的BCP组细胞数量有显着的增加。4.ALP活性检测结果表明,rhBMP2+BCP结合组在第7天和第14天的ALP活性都明显大于rhBMP2组,其次是BCP组。5.茜素红染色实验结果显示,rhBMP2+BCP结合组,MC3T3-E1矿化能力较单纯的rhBMP2组和BCP组明显增强。表明联合组能够促进后期MC3T3-E1的矿化能力。6.RT-PCR实验显示rhBMP2+BCP结合组RUNX2的表达在第7,14天相对其他组有显着的增加,其中第7天的表达最多。COL-I的表达在第7天和第14天BCP组大于其他组。ALP的表达rhBMP2+BCP结合组相对其他组更多。OCN第7天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几乎表达,而在第14天rhBMP2+BCP结合组大于rhBMP2组和BCP组。结论:rhBMP2能增强MC3T3-E1细胞的迁移募集能力,与BCP结合后,细胞的迁移募集能力没有改变。其他组相比,rhBMP2+BCP结合组能显着的增加MC3T3-E1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及成骨分化能力。第二部分:双相磷酸钙(BCP)结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体内成骨性能研究目的:探讨人工合成骨替代材料双相磷酸钙(BCP)结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结合在大鼠股骨缺损模型中的体内成骨性能。材料和方法:制备大鼠股骨缺损模型,在股骨缺损中埋入以下分组材料:1)20咫rhBMP2 +BCP 组,2)50吨 rhBMP2 +BCP 组,3)100μg rhBMP2+BCP 组,4)BCP组。术后4周取材观察,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比较各组的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1.成功制备了大鼠股骨缺损模型。2.HE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实验组不同浓度的rhBMP2与BCP结合在骨缺损区均有新骨形成,而且随着rhBMP2浓度的升高,新骨生成量增多。结论:rhBMP2结合BCP对于大鼠的骨缺损区域具有良好的骨形成能力。

杨学广[7](2018)在《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病因机制及正畸诊断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错畸形,其病因复杂,类型多种多样,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不仅影响牙列完整性,同时影响了患者的口腔功能、美观和心理健康,甚至引起邻牙牙根吸收、牙齿脱落等,使得矫正治疗变得更为复杂,在临床正畸治疗中为了创造良好咬合功能,改善前牙美观,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选择应尽可能保留尖牙。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革新,锥形束CT(CBCT)的应用更加准确的描述埋伏阻生尖牙的三维位置,本研究拟对侧切牙牙根吸收的临床特征进行探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病因机制做一综述,分析尖牙埋伏阻生对邻牙牙根吸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目的本研究主要利用锥形束CT三维成像技术,对上颌近中向埋伏阻生尖牙引起的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评估正畸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预后,为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0例青少年上颌近中向埋伏阻生尖牙伴同侧切牙牙根吸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锥形束CT数据,获取Mimics17.0软件进行三维成像,对上颌近中向埋伏阻生尖牙所致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临床特征展开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更容易发生上颌近中向埋伏尖牙伴同侧切牙牙根吸收,其中安氏Ⅱ类错颌畸形占53.3%;而尖牙牙尖位置大部分位于侧切牙长轴的接近中间部分,占78.6%;尖牙与切牙牙根接触占90.5%;而唇腭侧阻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上颌近中向埋伏阻生尖牙导致的同侧切牙牙根吸收主要出现在安氏Ⅱ类患者当中,多发于女性,侧切牙发生吸收较多,而中切牙更易出现重度吸收。

苏晨[8](2017)在《上颌埋伏尖牙的正畸联合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上颌埋伏尖牙的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来我院治疗的上颌埋伏尖牙患者8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及非手术助萌治疗,对其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经曲面断层或CT检查显示,40例采用正畸联合治疗患者的上颌埋伏尖牙在术后3-10个月均矫正至正常位置,仅1例患者出现齿龈萎缩;40例采用非手术助萌治疗患者中仅26例的上颌埋伏尖牙在术后3-11个月均矫正至正常位置,无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外科正畸联合治疗上颌埋伏尖牙不仅萌出率高,而且能够有效矫正埋伏尖牙,还具有安全、快速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谭向宇[9](2017)在《青少年骨性Ⅱ类伴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拔牙矫治》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青少年骨性‖类伴上颌尖牙埋伏阻生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来源于2013年2月大连博士口腔的青少年患者一名,女性,11岁2个月。安氏I类,骨性‖类。正面观,患者上中下面高度基本协调,面部左右对称性基本一致,上下颌骨中线与面中线基本对正。患者闭唇时的颏部肌肉较紧张,颏唇沟不明显。侧面观,凸面型,下颌后缩。口腔一般检查:患者处于混合牙列期。双侧磨牙及右侧尖牙咬合关系为中性,上颌牙弓中线左偏,下颌牙弓中线位于面正中,65未脱落,前牙散在间隙。模型检查测量结果:前牙覆牙合覆盖浅。spee曲线左右侧均为1mm,11与21之间1mm间隙,21与22之间约1mm间隙,尖牙萌出还需要约5mm间隙。曲面断层片显示23,25未萌出,23萌出间隙不足。X线头影测量结果分析结果:SNA°为84?,SNB°为78?,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ANB°为6?,为骨性‖类。U1﹣SN°为110?,U1﹣NA°为27?,属于正常范围,L1﹣NB°为51?,FMIA为38?,IMPA为115?,均大于正常值。根据测量结果,上颌牙齿拥挤度为5mm,下颌牙齿拥挤度为13.4mm。综合以上分析结果,采取拔除65、14、24、34、44的拔牙矫治模式。应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埋伏阻生尖牙萌出前使用片段弓、镍钛推簧扩展并维持侧切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的间隙。23使用开窗助萌,粘接正畸牵引装置牵引阻生尖牙至正常牙列。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粘接全口托槽,排齐整平牙列,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精细调整并稳定两个月之后拆除全口固定矫治器,上下颌均使用Hawley氏保持器保持。治疗结束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资料对比评价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结果:矫治总疗程为36个月。拔牙矫治为上颌左侧阻生尖牙萌出提供了足够的间隙,上颌左侧尖牙排入牙列,拔牙间隙关闭,上下颌牙列排齐整平;双侧磨牙和尖牙咬合关系均达到中性,前牙覆牙合覆盖均达正常,全口牙列牙合关系稳定,上下颌中线对正。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对比:(1)双侧髁突位置良好,无明显改变。患者上颌左侧尖牙及邻近牙齿附近骨质正常,曲面断层片显示牙周膜连续,牙根没有明显吸收。SNA°增加1°,SNB°增大3°,ANB°角则减小2°为4°,骨性Ⅱ类得到改善达到骨性Ⅰ类。NA-PA°由原来的14°减少到10°,说明上牙弓前突畸形得到明显的改善。FMA°减小了2°为25°,说明垂直向控制良好。(2)上颌左侧的埋伏阻生尖牙牵引入牙列,其牙位、牙轴均已达到正常范围。U1﹣SN°减小5.5°、U1﹣NA°减小4°、U1﹣NA减小1.4mm,L1﹣NB°减少13.4°、L1﹣NB距减小7.5mm,上下前牙牙轴均有调整,下切牙得到了回收并直立;(3)上颌双侧尖牙龈缘形态良好,牙周附着组织健康;Z角由55°增大到78.3°,ULEP为1.9mm,减少了1.1mm,LLEP为3.8mm,减少了4.2mm,表明上下唇突度有减小,凸面型有改善。结论:对于青少年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并伴有尖牙埋伏阻生的患者,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减数四颗第一前磨牙,能最大程度回收上下前牙,改善Ⅱ类骨面型;青少年上颌尖牙阻生患者,治疗方案首先应该以保留治疗尖牙为主,根据检查结果判断,若其能自然萌出时需要开拓间隙帮助其萌出,往往能收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古丽奴尔·沙吾提,阿依古丽·吐尔地,古力巴哈·买买提力[10](2015)在《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2013年我院口腔正畸科收治的有埋伏阻生尖牙的患者26例进行正畸牵引。根据临床视诊、触诊及X线曲面断层片提供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位置及其与邻牙的关系,分析阻生的原因,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通过直丝弓矫治技术将牙列排齐再把尖牙缺失处间隙扩展。通过外科翻瓣导萌术,暴露埋伏尖牙的牙冠,粘接舌侧扣。结果埋伏尖牙均牵引到正常牙列27颗,牙髓、牙周情况正常。因横位阻生并且位置较高采用外科拔除1颗。因粘连未牵引1颗,牵引后发现牙釉质严重脱矿1颗。结论通过外科手术暴露和正畸牵引导萌联合治疗,能有效矫治埋伏阻生尖牙,值得临床应用。

二、尖牙埋伏26例正畸临床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尖牙埋伏26例正畸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个性化悬吊装置三维控制牵引游离端阻生磨牙的初步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阻生磨牙的发生率和诊断分析
    2 游离端阻生磨牙正畸矫治技术的进展
    3 阻生磨牙矫治后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研究方法
    3 个性化悬吊牵引装置
    4 CBCT三维评估
    5 临床指标检查
病例一 一例上颌26/27阻生伴双侧下颌35/45缺失的双期矫治
    1 病例基本信息
    2 个性化悬吊装置的设计制作和临床应用
    3 矫治结果及CBCT三维评估
病例二 一例上颌17腭向阻生的一期矫治
    1 病例基本信息
    2 个性化悬吊装置的设计制作和临床应用
    3 矫治结果及CBCT三维评估
病例三 一例下颌38近中舌向水平低位阻生的局部矫治
    1 病例基本信息
    2 个性化悬吊装置的设计制作和临床应用
    3 矫治结果及CBCT三维评估
讨论
结论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2)CBCT三维测量与头颅侧位片二维测量的可信度及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研究对象和纳入标准
        1.2 实验设备
        1.3 测量和分析软件
    2.方法
        2.1 拍摄方法
        2.2 样本信息的采集
        2.3 影像资料的处理
        2.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测量者组内相关系数ICC
    2.测量数值分布特点
    3.三种测量方法两两比较的统计学结果
讨论
    1.传统二维头影测量和CBCT三维测量的研究进展
    2.CBCT三维影像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3.CBCT转化二维头颅侧位片的特点
    4.关于三种方法测量值的可信度的分析
    5.实验中各种方法的测量值之间统计学差异的分析
    6.出现差异的测量值的具体分析:
    7.一致性较好的角度测量值和线距测量值的具体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锥形束CT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临床病例报告
致谢

(3)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上颌磨牙后间隙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
        1.1.1 拔牙矫治
        1.1.2 非拔牙矫治
    1.2 磨牙后间隙的相关研究
        1.2.1 磨牙后间隙的测量
        1.2.2 磨牙后间隙与第三磨牙的关系
    1.3 CBCT在正畸临床中的其他应用
第二章 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上颌磨牙后间隙的CBCT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仪器
    2.3 影像资料处理
    2.4 测量项目
    2.5 统计学分析
    2.6 结果
    2.7 讨论
        2.7.1 影响磨牙后间隙的相关因素
        2.7.2 正畸临床中对磨牙后间隙的利用
        2.7.3 推磨牙向远中技术的发展
第三章 结论
    3.1 主要结论
    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病例报告

(5)两种快速扩弓颅面骨位移的三维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上颌扩弓治疗前后颅面骨三维模型的建立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设备
        1.3 数据采集
        1.4 建立三维模型
        1.5 三维模型的方向校正
        1.6 治疗前后三维模型的配准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两种不同支抗上颌快速扩弓治疗对颅面骨移位的三维测量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扩弓治疗
        1.2 测量项目
        1.3 测量方法
        1.4 数据处理
    2.结果
        2.1 扩弓后上颌骨三维方向位移变化
        2.2 扩弓后颧骨三维方向位移变化
        2.3 扩弓前后鼻骨三维方向位移变化
        2.4 两种扩弓颅面各骨位移三维方向上的比较
    3.讨论
        3.1 两种扩弓方式治疗后上颌骨的位移趋势及对比分析
        3.2 两种扩弓方式治疗后颧骨的位移趋势及对比分析
        3.3 两种扩弓方式治疗后鼻骨的位移趋势及对比分析
        3.4 临床意义
        3.5 实验优越性及局限性
    4.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双相磷酸钙(BCP)结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成骨性能的研究&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骨形态蛋白2 (BMP2)在骨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BCP结合rhBMP2体外成骨性能的研究
    1、实验目的
    2、数据分析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BCP结合rhBMP2体内成骨研究
    1、实验目的
    2、数据分析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正畸-种植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病例1
        第八部分:参考文献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病例5
    病例6
    病例7
    病例8
    病例9
    病例10
    病例11
        第八部分:参考文献
    病例12
    病例13
    病例14
临床工作总结
个人简历
发表的文章
致谢

(7)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病因机制及正畸诊断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词索引
综述 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病因机制及正畸诊断治疗
    1 上颌尖牙的埋伏阻生常见病因机制
    2 牙根吸收
    3 研究方法
    4 正畸治疗中伴随牙根吸收时的预防方法
    参考文献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临床数据统计与分析
4 典型病例
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上颌埋伏尖牙的正畸联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3 治疗结果
4 讨论

(9)青少年骨性Ⅱ类伴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拔牙矫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基本资料
        2.2 临床检查
        2.3 模型测量分析
        2.4 影像学检查
    3.临床诊断
    4. 本病例具体问题
    5. 治疗目标
    6. 治疗方案
    7. 治疗使用材料
    8. 主要过程
治疗结果
    1. 矫治结果
    2. 影像学检查
讨论
结论
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矫治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尖牙埋伏26例正畸临床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个性化悬吊装置三维控制牵引游离端阻生磨牙的初步临床研究[D]. 刘畅. 暨南大学, 2020(04)
  • [2]CBCT三维测量与头颅侧位片二维测量的可信度及差异性研究[D]. 吴非.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3]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上颌磨牙后间隙的CBCT研究[D]. 马静. 兰州大学, 2020(01)
  • [4]正畸牵引下颌埋伏阻生尖牙诊治病例分析[J]. 张鑫,胡淳. 现代医药卫生, 2019(11)
  • [5]两种快速扩弓颅面骨位移的三维对照研究[D]. 刘轶凡. 青岛大学, 2019(02)
  • [6]双相磷酸钙(BCP)结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成骨性能的研究&病例报告[D]. 林奕真. 武汉大学, 2018(01)
  • [7]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病因机制及正畸诊断治疗[D]. 杨学广. 郑州大学, 2018(01)
  • [8]上颌埋伏尖牙的正畸联合治疗[J]. 苏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0)
  • [9]青少年骨性Ⅱ类伴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拔牙矫治[D]. 谭向宇.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10]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探讨[J]. 古丽奴尔·沙吾提,阿依古丽·吐尔地,古力巴哈·买买提力.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5(07)

标签:;  ;  ;  ;  ;  

正畸犬伏击26例临床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